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问题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

  三、揭示目标

  (出示小黑板)

  四、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林嗣环sì呓语yì狺狺yín叱chì伸颈jǐng嘿叹mò

  齁hōu中间jiàn意少舒shū曳屋许许声yèhǔhǔ几欲先走jī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领读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五、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串讲课文

  (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

  1、第一段:

  ⑴学生齐读。

  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指名翻译。

  ⑷教师点拔:

  ①善:善于。

  ②会:适逢,正赶上。

  ③于厅事:在客厅。

  ④施:设置。

  ⑤闻:听见。

  ⑥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总结:介绍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场合、设施、道具、以及开演之时的气氛。

  ⑸指导背诵

  2、第二段:

  ⑴学生齐读。

  ⑵教师点拔:

  ①惊觉:被惊醒。

  ②呓语:说梦话。

  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

  ⑤儿含乳啼:乳,**。

  ⑥是时:这时候。

  ⑦凑:会合,聚集。

  ⑧妙:妙处。

  ⑨毕:全。

  ⑩嘿叹:“嘿”同“默”,默默赞叹。

  ⑾绝:到了极点。

  ⑶学生串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听众的反应。

  ⑸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京中有善口技者()妇手拍儿声()

  遥闻深巷犬吠声()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括号里。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⑴表示突然发生()

  ⑵表示同时发生()

  ⑶表示相继发生()

  ⑷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⑸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八、板书设计

  口技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林嗣环清代

  一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

  会宾客大宴:场合。

  施八尺屏障:设施。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

  满堂寂然,无敢哗者:开演时的气氛。

  二段:遥闻深巷犬吠声……众妙毕备: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也:写听众的反应。

  第二课时

  一、复*

  1、背诵1、2段。(指名、齐背)

  2、翻译句子:(出示问题卡)

  ⑴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⑵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二、继续串讲课文

  1、第三段:

  ⑴学生齐读。

  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指名翻译。

  ⑷教师点拔:

  ①既而:不久。

  ②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醒后再次入睡的情状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⑸指导背诵。

  2、第四段:

  ⑴学生齐读。

  ⑵教师点拔:

  ①俄而:一会儿。

  ②中间:中间夹杂。

  ③虽:即使

  ④一端:一种。

  ⑤名:说出。

  ⑶学生翻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一场突发火灾的情景以及宾客的强烈反应。

  ⑸指导背诵。

  3、第五段:指名读本段并翻译。

  三、学生熟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观众反应的语句,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学生讨论。

  2、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

  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

  “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描写的作用:

  侧面衬托出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揭示主题)

  四、学生熟读首尾段

  体会“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结构和文章内容中的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在内容上:道具的简单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五、布署作业

  1、第一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文字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3、第三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第四段中正面描写的是什么,侧面描写的又是什么?有何作用?

  5、如何理解尾段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三题。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xx,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

  (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三、四

  2.背诵全文。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

  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默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解疑答惑

  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

  1、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2、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1、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2、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

  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⑴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⑵一家人醒而梦。

  ⑶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三题。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翻译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2、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读顺文字:

  ⑴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⑵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⑴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⑵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⑶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⑷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⑴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⑵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⑶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⑷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议论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远*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少多简杂

  ⑸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教师引导课堂总结收获

  四、课下作业布置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你还知道哪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1)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翻译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2、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读顺文字:

  ⑴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⑵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⑴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⑵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⑶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⑷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⑴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⑵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⑶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⑷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议论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远*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少多简杂

  ⑸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教师引导课堂总结收获

  四、课下作业布置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你还知道哪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xx,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

  (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三、四

  2.背诵全文。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畅朗读课文,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4、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揣摩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领悟*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教师:山东省济宁市有一个小伙叫刘大成,20xx年2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上,凭借自己的文艺特长一炮打红,被评为20xx年度星光大道总冠军,刘大成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艺坛新星精湛表演的一个视频片段。

  (播放刘大成口技片段,2分钟)

  问:短片中这么美妙的声音是怎么来的?

  明确:都是凭借自己的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同学们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

  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其实,口技在古代就已广为流传,但古代没有录象、录音设备,不能记录当时表演的实况,古代艺人精彩的口技表演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请将课本打到140页。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

  (课件展示)学生圈点文下注释,后课件展示作家作品知识,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略作强调(强调作者与编者)。

  1、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2、出处:《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三、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朗读节奏,并标注自然段序号,圈点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

  2、学生提问生字读音,其他学生予以解答,后强调生词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速、节奏的缓急。

  4、指名朗读课文。

  5、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1、四人一小组,相互合作直译全文。

  组内须有一个小组长,组织同学尽力完成翻译任务。汇总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备交流。(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交流翻译结果。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协助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采取竞赛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解答问题最踊跃,回答最好,合作学*效果最佳。)

  3指名逐段翻译,教师逐段强调重点词语含义。

  4、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汇现象。(下发“文言词汇积累”练*)

  (1)通假字:满坐寂然、满坐宾客 坐:通“座”,座位。

  (2)一词多义:

  ①绝:A、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 )

  B、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

  ②妙:A、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B、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③坐:A、众宾团坐(动词,坐下)

  B、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

  (3)古今异义词:

  会宾客大宴 (会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会议 )

  但闻 (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稍稍正坐 (稍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

  (4)词类活用:

  妇抚儿乳 ( 乳: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 )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 目:看,名词活用作动词 )

  不能名其一处 ( 名: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 )

  五、深入文本,整体感悟: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在文中圈点勾画,总结归纳,后交流。)

  1、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情节内容。

  明确: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拟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火起慌乱的情形,赞叹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口技表演的道具一般都很简单,那么文中的这位艺人在表演时使用了哪些道具?文中在哪些地方作了交代?作者为什么要多次交代呢?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开头和结尾。

  说明口技艺人使用道具非常简单,衬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侧面描写

  3、文中类似的侧面描写还有哪些?你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 这些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1) 听众的.反应

  (2) ①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

  欲先走。

  (3)侧面烘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4、道具如此简单,观众如痴如醉,那么文中是怎样正面描写口技声音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来。

  5、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现了哪些生活场景?试用简练的词句概括。

  明确:三处:(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2)第二个场景:闹而复静

  (3)第三个场景:失火救火

  6、通过目前的学*,你对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认识?

  (思想教育,认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六、课堂练*:

  1、《口技》的作者是 字 , 代顺治年间进士。《口技》节选自 代人 所编选的 小说 。

  2、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善:( ) 但:( ) 闻:( ) 虽:(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坐:(1)众宾团坐( ) (2)满坐寂然( )

  指:(1)手有百指( ) (2)不能指其一端( )

  4、译下列文言句子: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143页第三、四题。

  2、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200字左右。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2)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教学要点】

  指导预*、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三”):

  “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⑴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⑵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二层次: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⑴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⑵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⑶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

  1、完成课后练*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问题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

  三、揭示目标

  (出示小黑板)

  四、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林嗣环sì呓语yì狺狺yín叱chì伸颈jǐng嘿叹mò

  齁hōu中间jiàn意少舒shū曳屋许许声yèhǔhǔ几欲先走jī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领读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五、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串讲课文

  (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

  1、第一段:

  ⑴学生齐读。

  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指名翻译。

  ⑷教师点拔:

  ①善:善于。

  ②会:适逢,正赶上。

  ③于厅事:在客厅。

  ④施:设置。

  ⑤闻:听见。

  ⑥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总结:介绍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场合、设施、道具、以及开演之时的气氛。

  ⑸指导背诵

  2、第二段:

  ⑴学生齐读。

  ⑵教师点拔:

  ①惊觉:被惊醒。

  ②呓语:说梦话。

  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

  ⑤儿含乳啼:乳,**。

  ⑥是时:这时候。

  ⑦凑:会合,聚集。

  ⑧妙:妙处。

  ⑨毕:全。

  ⑩嘿叹:“嘿”同“默”,默默赞叹。

  ⑾绝:到了极点。

  ⑶学生串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听众的反应。

  ⑸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京中有善口技者()妇手拍儿声()

  遥闻深巷犬吠声()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括号里。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⑴表示突然发生()

  ⑵表示同时发生()

  ⑶表示相继发生()

  ⑷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⑸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八、板书设计

  口技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林嗣环清代

  一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

  会宾客大宴:场合。

  施八尺屏障:设施。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

  满堂寂然,无敢哗者:开演时的气氛。

  二段:遥闻深巷犬吠声……众妙毕备: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也:写听众的反应。

  第二课时

  一、复*

  1、背诵1、2段。(指名、齐背)

  2、翻译句子:(出示问题卡)

  ⑴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⑵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二、继续串讲课文

  1、第三段:

  ⑴学生齐读。

  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指名翻译。

  ⑷教师点拔:

  ①既而:不久。

  ②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醒后再次入睡的情状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⑸指导背诵。

  2、第四段:

  ⑴学生齐读。

  ⑵教师点拔:

  ①俄而:一会儿。

  ②中间:中间夹杂。

  ③虽:即使

  ④一端:一种。

  ⑤名:说出。

  ⑶学生翻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一场突发火灾的情景以及宾客的强烈反应。

  ⑸指导背诵。

  3、第五段:指名读本段并翻译。

  三、学生熟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观众反应的语句,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学生讨论。

  2、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

  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

  “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描写的作用:

  侧面衬托出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揭示主题)

  四、学生熟读首尾段

  体会“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结构和文章内容中的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在内容上:道具的简单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五、布署作业

  1、第一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文字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3、第三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第四段中正面描写的是什么,侧面描写的又是什么?有何作用?

  5、如何理解尾段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翻译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2、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读顺文字:

  ⑴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⑵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⑴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⑵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⑶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⑷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⑴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⑵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⑶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⑷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议论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远*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少多简杂

  ⑸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教师引导课堂总结收获

  四、课下作业布置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你还知道哪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3)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40句菁华

1、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2、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3、长:chán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4、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5、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6、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7、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9、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10、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

11、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12、寂:1、*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13、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14、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15、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16、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

17、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18、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19、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20、奇:qí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1、强:1、强悍(凶强侠气)2、有余(赏赐百千强)3、勉强(不可强以仕)4、力行(慕义强仁)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22、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23、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2、请求(曹刿请见)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4、阙: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25、善: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26、尚: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还(而君前途尚可)3、尚且

27、是: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28、书:1、书写。(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29、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30、图: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31、屯:1、堆积(大雪屯门)2、停驻(屯大泽乡)

32、下:1、攻下、攻克(蕲下)2、向下(曰光下澈)3、往下走(下见小潭)

33、鲜:1、鲜艳(芳草鲜美)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34、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35、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36、友: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2、友爱、亲*(琴瑟友之)

37、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38、质:1、询问(援疑质理)2、资质(非天质之卑)

39、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2、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40、诸: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2、那些(其西南诸峰)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4)

——初中文言文教案菁选

初中文言文教案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文言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文言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段。

  教学设想:

  尽可能多读几遍课文。因为课文读不熟,疏通文意困难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本课教学目的和训练重点,都规定了背诵四、五两段,熟读才好成诵。读课文的方法,尽量有所变化,使学生爱读、乐读。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抓住四、五两段适当做些分析。理解全文主旨和蒋氏陈述的主要意思和感情。

  疏通文意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要指导学生认真对照注解完成这项工作。但不搞对评。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熟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顺畅。

  ⊙生自读一遍课文对照注解,出声朗读。

  二人小组互读。纠正读音错误,读好句中停顿。

  教师出示小卡片或小黑板,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御(yǜ)得而腊(xī)之挛踠(luán wǒn)

  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

  几(jī)死者戚(qī)莅(lì)事者日蹙(cù)

  殚(dān)转徙(xǐ)顿踣(bó)呼嘘(xū)

  曩(nǒng)悍(hàn)吏隳(hūi)突

  恂恂(xún)而起缶(fǒu)谨食(sì)之苛(kē)政

  孰(shú)知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说明]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请几位学生读课文,每位读一段。随时正音。

  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二疏通文意。

  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每一句大意。

  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至少读两遍。二完成课后练*三(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解全文主旨。

  二背诵四、五段。

  教学过程:

  一集体疏通文意。

  二人小组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其他同学解答,都解答不了的,教师提示或自己直接解答。

  [说明]书上注解比较详尽,学生能读懂大部分语句的意思。疑难多出在没有注解的语句上。例如“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教师引导学生先弄明白“若”“复”“赋”“甚”四个字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断句(读准句中停顿),最后结合“则吾斯役之不幸”引导学生考虑疑难句的句意,他们便会明白了。疏通文意,切忌逐字逐句的对译,着重在明白每句主要的意思。有时弄明白一个词或两三个词,整句就明白了,但即使这样,也是以疏通句子的大意为重点,不必讲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确有必要讲时,也要适度,为明白句意服务。同请几个学生每人一段串译大意。

  二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判断课文主旨。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判断全文主旨。

  理解第四段内容

  讨论:

  (1)全段话中,哪一句是蒋氏答话的中心?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这一句以下的内容,分作几层意思?具体说一说。

  (分作两层:先说过去的60年,极言赋敛之苦;后说现在,极言悍吏扰民,索租之急)

  (3)这段蒋氏的自述,哀而不伤,更令人感到悲痛。试举一两例并作简要说明。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蒋氏捕蛇12年,“几死者数”,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所以这样说。这是在重复压迫下的一种反常心理,表面上是庆幸的意思,却蕴含着无限凄苦之情。②“曩与吾祖居者……而吾以捕蛇独存”──蒋氏虽能“独存”,然而村中十室九空,生意寥落,亦可谓百无聊赖。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蒋氏“一岁之中犯死者二”,何“甘”之有?然而不受悍吏逼租之苦,也算是苦中有“甘”了。这种“存者且偷生”的感情,实际上包含着巨大的.隐痛)

  引导学生看“阅读引导”,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说明]这一段是教学重点,也有一定难度,所以设计以上几步教学环节。其中,举例说明哀而不伤的要求,以举例为主,说明也不必照教案上所答的这样,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以了。文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劳苦人民同情:“余悲之”“余闻而愈悲”“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背诵第四段。

  强记:给5分钟时间,背下来。

  范背:教师背第四段,学生心里默背。

  试背:请三位学生分别背诵。

  齐背:全体学生齐背两遍。

  [说明]指导背书时,提示学生结合前面对本段层次、内容的分析来背诵。

  布置作业:

  一背诵四、五段。

  二完成课后练*四。

初中文言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

  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14年的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12级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对于学生的断句水*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1.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2.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3.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二、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

  (注:14年高考考察文言断句的:新课标一卷、新课标二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浙江卷等)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2.真题回做

  (20xx·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答案】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此短文,大致了解整个语段的内容。其次,借助“之”“乎”“又”“斯”等标志词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再次,注意文中有几个相同句式,如: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这样就可以顺利得出正确答案了。 【参考译文】

  在饥荒之年,乞讨的人很多,县里没有房子来让他们居住,常常在严寒的冬天遭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冻饿交加而死的人在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州县如果能给他们几间房来安身,难道不比建造亭台、扩建园林来作为没有用处的观赏更有好处吗?

  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 具 案 来 上 或 横 贷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衅 虽 有 重 律 仅 同 空 文 贪 猥 之 徒 殊 无 畏 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答案 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参考译文

  我听说:廉洁的官员,是百姓的表率;贪污的官僚,是百姓的祸害。现在国家郡县分布十分广泛,官员小吏众多,受贿贪污被揭发的情况可以说没有一天没有。等到整理成案卷呈送上来,有的枉法宽赦使犯罪的人能保住性命活下来;有的施与个人的恩德,消除犯罪人的罪名;虽然有处罚严厉的法律,却如同一纸空文,那些贪婪猥琐之人,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以前两汉时因为贪赃而招致犯罪的,都要禁止或限制他们的子孙做官,更何况他们自己犯罪呢!……只有这样,廉洁的官吏才能明白该怎样勉励自己,贪赃的官吏才能知道该畏惧什么。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2】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答案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因、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答案 以专门之攻*/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2.抓住最关键的一至两处。断句时大部分能断对,只有一两处是难点。在这点细心了,就能得满分。

  【演练体悟3】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答案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怕声下气不惮的劳,以致甘膜,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颜氏家训·勉学篇》) 答案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怕声下气/不惮的劳

  参考译文

  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

  3.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 【演练体悟4】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答案 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

  参考译文

  神、理、气、味,是文章的精神;格、律、声、色,是文章的形式。但是如果舍弃文章的形式,那么文章的精神又依靠什么来寄托呢?学写文章的人对古人(的文章),一定先掌握它的`形式,再掌握它的精神,最后就能灵活驾驭这些精神,并舍弃这些形式。文人学*古人,没有比韩愈更出色的了。他完全改变了古人(文章)的形式,虽然有模仿,却无法找到它的(模仿的)痕迹。其他虽然在学*古人方面非常擅长,但痕迹却不能抹却。扬雄、柳宗元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因为他们文章的形式在模拟古人方面有些拘泥过头。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张岱《陶庵梦忆》) 答案 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参考译文

  南京的濮仲谦,拥有古朴的容貌、不同凡俗的思想,柔弱的形象像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然而他的雕刻技艺高超,巧夺天工。他雕刻竹器,一帚、一刷,竹片只是方寸而已,他在上面雕刻数刀,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定是用盘根错节的竹子,不用刀砍斧削就能出奇,竹子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就能获得高的价钱,真不可思议。三山街因为通过仲谦的手修饰的工艺品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仲谦自己却赤贫自如。在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就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四、巧妙断句——断句口诀

  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分析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

  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

  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巩固练*

  《一年高考一年模拟》中相关试题。

  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学案)

  【真题回做】

  (20xx·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 具 案 来 上 或 横 贷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衅 虽 有 重 律 仅 同 空 文 贪 猥 之 徒 殊 无 畏 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2】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因、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2.抓住最关键的一至两处。断句时大部分能断对,只有一两处是难点。在这点细心了,就能得满分。

  【演练体悟3】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怕声下气不惮的劳,以致甘膜,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颜氏家训·勉学篇》)

  3.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

  【演练体悟4】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张岱《陶庵梦忆》)

  【断句口诀】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初中文言文教案3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时代背景介绍: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攻打齐国几乎兵临城下。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个怎样的阴谋?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阴谋的?

  二、初读翻译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自读课文,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互助翻译,疏通课文

  三、理解课文

  1、楚王要“辱”谁?(真的是为了辱晏子吗?)

  “齐之*辞者”VS“*辞者”

  2、楚王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准备?

  与左右大臣合谋

  安排演员

  选择时机:酒酣

  3、在宴*上正式“演出”时有没有破绽呢?

  4、“王视左右曰”,此时的楚王可能有怎样的语气神情?

  5、面对楚王的别有用心的刁难,面对国家尊严受到威胁,晏子是如何应对的?晏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进行反击?

  对比 淮南为橘VS淮北为枳

  类比

  对比 在齐不盗VS入楚则盗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时是一种怎样的笑?

  6、从全文来看,体现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为什么要“避*”?

  7、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8、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复*文言文知识

初中文言文教案4

  学*目标:

  一、熟读成诵,体会文章气势。

  二、理解苏辙“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

  导入:今天,咱们共同探讨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众所周知,苏辙有一个才华冠世、绝世无双的兄长苏轼,两人共为唐宋八大家的成员。试想,如果这两人当中的一个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就只有诚惶诚恐的份了。如果两人来个珠联璧合,一左一右立于我们面前,那架势,那气象,要多吓人有多吓人。有例为证: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也不甘示弱,在一旁说:“我也有一联。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辙话语一落,老道惊讶得目瞪口呆,连连说道:才子,才子,世间罕见,千古难逢啊!

  同学们说,谁的对子对得好?

  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门两旁的联语。又称楹联、对子。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对仗工整、*仄相间、节律动人、意境优美。字数多少无定规。

  苏辙略高一筹。苏辙自有过人之处。苏辙不仅对子对得好,文章也写得气势磅礴,洒脱自如,别具一格。《上枢密韩太尉书》便是一例。

  教学过程:

  一、学生出题。

  学生讨论、探究

  二、老师出题。

  重点实词:

  1、辙生好为文。生:通“性”,生性

  2、气可以养而致。致:到达

  3、天下之所恃以无忧。恃:依仗,依靠

  4、将以益治其文。治:研*

  重点虚词:

  之:1、称其气之小大。

  2、辙也未之见也。乎: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表。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而:1、气可以养而致。

  2、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虽:1、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2、不知其大,虽多而何为?

  翻译: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翻译应考虑的问题:实词的语境义,虚词的用法,活用现象,通假字,古今意义,倒装句式。

  翻译达到的效果:文通字顺,表意完整准确。

  三、探究文本。

  1、文中表明作者文学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下面段落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

  3、阅读全文,理清文意

  以图表的形式

  4、苏辙的文气论

  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虽然“气”看似一种无影无形、玄妙非常的东西,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说的“气”,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写作技法,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然而“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结交英雄豪杰、拜见大家等方式加强修养得到。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四、作文练*。

  1、这是一条通向智慧的通衢,在这条漫漫无际的大道上,总有几位灵魂的歌者被我们铭记。生命有限,精神却万古长存;是你,第一次将火把高高举起,驱散了愚昧的浓雾,照亮了前方的路。儒家学说因此成为华夏民族的血脉。

  ------

  当奥运圣火传到中国,当那些被历史淘洗的话语再次响起,开明盛世又一次见证了你永恒的睿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全世界都沐浴着你博爱的雨露,欢聚一堂,谱写华美的乐章。

  ------

  合上《论语》,慢慢闭上眼眸,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长戈烁日梦想丛生的年代,智者言语涛涛,沿梦而歌,一路散播,一路收获,真理入你目,仁字握手心,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历史见证了你的伟大。

  2、是你吗,朋友?自远方而来,一袭轻衣,温和儒雅。两袖清风,毅然而至。你眉头微皱,似在思索,似在追寻,以《春秋》《诗经》作为你的开场白,又在不知不觉中给予我们一部文化发展的见证------《论语》,众人欣然,我亦乐乎。

  我在你身后,随你而行。见证你所见证的那段文化史。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群雄逐鹿,百姓流离。面朝你所面对的方向,我肃然,你凝然,我屈身于你的身后,从双臂之间窥探。身处乱世,独善其身,你说:“非礼勿行。”面对推崇儒学却又能力庸凡的万千之众,你毫无骄矜,亦不惶恐,而是以圣人的姿态,广播沁人的香露,让他们升华为别样的璀璨。

  随你走上夕阳古道,落日的余辉映照着你仁爱的面庞,目光扫过袅袅的炊烟,面带着似有若无的微笑,你向着落阳走去,等我从刹那的恍惚中惊醒过来时,你早已随着落日下山悄然不见。

  是你吗,朋友?自远方来,将人们心底的文化夯实,为人们的思想奠基,却不念一丝一毫,又像来时一样离去。你是华夏民族文化精神发展的见证者,虽然来去匆匆,留下的`思想却将永远见证着你曾经的到来。

  3、独自彷徨在凄楚的西楼,寂寥中看见你柔弱的身影,同我一样默默地彳亍着。

  你身着一袭慵懒的素白,盘着松散的发髻,黯然神伤的样子让我诧异:这是原来的你吗?我不敢上前叫住你,只是悄然听见你“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叹息。是你,我听出了你的声音,更听出了你的哀愁。

  我愀然走进,轻轻询问:你怎么这般消瘦?你低着头,浅吟着《一剪梅》的缠绵。西风乍起,吹皱你的发髻,却聚拢了你的闲愁。你哀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看你憔悴的面容,我心疼地为你拭去眼睛里泛起的一抹清澈的月光。我想你一定还在思念那个远行的人吧。思念见证着永恒的爱情。

  思绪飘远间,你拾级而上,远望东流的细水,空垂下两滴莹泪,喃喃啜泣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望着眼前的这个痴情女子,我终于明白了世间情为何物。你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见证着爱情的矢志不渝,见证着爱情的不朽与长存。

  五、课堂练*。

  缤纷如飞的落叶,已悄悄地带走了秋的裙裾。当我站在秋天袒露无尽的心田时,我知道,今年的秋天已经变成了***,走进了历史的记忆。但当我悄然闭上双眸,在冬的雪原上,我仍能感受到那大把大把的菊花庄重而又宁谧地开放着,我真想问一句:菊花,你不寂寞吗?五柳先生呢?我想与你做一次思想的交流。

  菊花默然,脸上除了冰冷的霜雪,一览无余的,是一种本色的金黄,它静静的脸庞上,写着的还是亘古未变的悠然。

  这灿漫无畏的菊花,一年一年的开放,可你又找到知音了吗?五柳先生,你一年一年地行走于心魂之路,可你曾与志同道合之人畅饮而醉,“既醉而归,曾不吝情留”,那么率性地活着吗?

  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作文片断。

初中文言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4、鉴赏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以及下定义、举例子、引用等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方法

  自主学*,合作探究;诵读赏析,点拨讨论;强化背诵,知识巩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目标

  1、学*积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点实词如“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大家自主学*的能力。

  2、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大家对文言文的语感;了解关于韩愈的基本文学常识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进作者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三、出示自读指导(一)

  请慢慢地朗读课文,如有生字词,可向同学请教,也可举手向老师提出,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正确的朗读。

  四、强调诵读指导

  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五、出示自读指导(二)

  仔细默读课文第一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讨论或做上记号,五分钟后,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一起来解决。

  六、词句疏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读指导(三)

  思考:学完这段文字,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师的必要性

  2、老师的定义

  3、择师的标准

  八、出示自读指导(四)

  仔细默读课文第三、第四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举手问老师,五分钟后,我们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疏通文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九、出示自读指导(五)

  同桌互相讨论第三、第四两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对待“从师”这个问题的?

  2、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课堂训练

  请拿出作业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题目,下课后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师的定义是————————————

  2、择师的标准是————————————

  3、《劝学》中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

  二、解释下列蓝色字体的词语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初中文言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 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⑤⑥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四、技巧突破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初中文言文教案7

  设计理念:

  本课的创意在于文言文的演读活动。这是一篇以对话描写为主的散文,形象含于语言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等值得揣摩联想。因此,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变化,通过对话内容与对话环境体味人物形象,进行表演式阅读活动。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1.介绍《战国策》导入。

  2.讲述春秋战国故事,了解时代背景。

  二、读课文。

  采用分层朗读方法。

  (一)将课文读准。

  注意以下读音:

  械 牒 荆国 麋鹿 公输盘 鱼鳖鼋鼍 雉兔鲋鱼 敝舆 守圉

  (二)将课文读顺畅,把握重音和语气停顿。

  注意以下句子: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三)将课文读懂。

  1.教师范读。学生听记。

  2.学生试读。教师辨正。

  3.学生再读课文与注释。

  4.学生、教师对译、互译课文。

  注意以下内容:

  ①掌握词语意思

  子墨子九距之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 ……

  吾义固不** 然,胡不已乎 吾知所以距子矣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②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宋何罪之有?

  胡不已乎?

  胡不见我于王?

  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杀臣,不能绝也。

  三、演读课文。

  1.概括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学生讲述课文故事。要求不遗漏课文内容。

  3.重点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

  ②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③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④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读好下面的疑问句。

  ①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②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③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5.读出下面排比句子的特点。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②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6.用想象的'方法,为每个句子加上神态、动作、语气变化,说明理由。

  如:

  公输盘(关切地笑问)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愤怒地)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学生试着变化读课文。

  7.学生用想象扩展的方法讲述故事。

  8.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课堂小结。

  人物评点

  设计理念:

  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形象鲜明。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把握言外之意,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探究。采用评点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揣摩人物语言。

  抓住人物最具有特点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及其说话时的潜台词。

  学生选择个性化人物语言进行揣摩评点,老师点引。

  如:

  墨子:“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一见面就提出无礼要求,借以引出公输盘的所谓“义”。如果对方答应,则可以指责他的无义;如果对方反对,则借此引出对方战争的无义。可谓用尽心计。

  公输盘:“吾义固不**。”——对于墨子的要求,公输盘当然拒绝,以免落下无义的骂名。对照他协助楚王的行动,可以看出他的虚伪。

  楚王:“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然理屈,但词不穷。楚王以造好云梯作为借口,实质上是凭借楚国强大的实力,威胁墨子:尽管你说的有道理,但你又能把我怎样?显示出楚王的蛮横无礼。

  二、分析人物细节。

  学生结合语言评点,抓住细节分析,老师归结。

  如:

  墨子:墨子并没有直接劝说楚王,而是抓住他的谋士公输盘,所以,先对公输盘施加压力,让他背上不讲道义的罪名,借以对楚王间接地施加压力。这不愧为一种非常成功的迂回战术。这个细节,充分显示墨子的高超论辩技巧。

  公输盘:对于墨子的言论,表面上折服,却以已经答应了楚王为由进行退却,可见公输盘的圆滑。

  楚王:同样,对墨子的对策口头上认同,但骨子里还是不服,用已经找到对抗的方法相威胁。这一细节充分表现楚王的仗势威逼的性格。

  三、概括人物性格。

  结合以上评点和人物身份的不同,各用一句话评点人物形象特点。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5)

——孔子文言文范本十份

  孔子文言文 1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

  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者立防。

  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大有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唐萧瑀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

  注释

  ①太公望:吕尚,名望,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齐,为齐国始祖,故称太公。

  ②弃民:不可教训应该抛弃的人。

  ③三盈三虚:指孔子的门徒多次被少正卯的讲学吸引走了。

  ④两观之下:指宫门之前。

  ⑤壬人佥士:奸佞之人。

  ⑥匦:方匣。唐时设匦于朝堂,凡臣民有冤状及匡正补过、进献赋颂的,都可以投状于匦中。

  ⑦敕:皇帝的诏书。

  翻译

  太公望被周武王封于齐这个地方。齐国有个叫做华士的人,他以不为天子之臣,不为诸侯之友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宗旨,人们都称赞他的旷达贤明。太公望派人请了他三次他都不肯来,于是就派人把他杀了。周公于是问太公说:“华士是齐国的一位高士,为什么杀了他呢?”太公望说:“这样一个不做天子之臣,不做诸侯之友的人,我吕望还能以其为臣,与之交友吗?我吕望都无法臣服、难以结交的人,就一定是不可教训而应该要抛弃的人;召他三次而不来,就是叛逆之民。如果为此反而要表彰他,让他成为全国百姓效法的'榜样,那还要我这个当国君的有什么用呢?”

  少正卯与孔子同处于一个时代。孔子的学生曾经多次受到少正卯言论的诱惑,而离开学堂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讲课,导致学堂由满座变为空旷。于是到了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把他杀了。子贡向孔子进言说:“少正卯是鲁国名望很高的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有些不合适啊?”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与之相比还算好的行为: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为人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反常却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无实但却十分雄辩并能动人心,第四种是所记多为怪异之说但是却旁征博引,第五种是顺助别人之错误还为其掩饰辩白。一个人如果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难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备这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这是不可不杀的。”

  评译

  因此,齐国没有懒惰之民,并始终没有沦为弱小的国家。韩非《五蠹》中所讲论的学说就是以此为本的。

  如果小人没有过人的才干,就难以祸乱国家。如果小人有才能但愿意接受君子的指挥,那么未尝就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应该一概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年轻人,甚至连孔子的弟子也不能幸免,几乎要胜过孔子,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子狠下杀手,不只阻止了当时因口才雄辩而扰乱政局的状况,也为后世以学术作为借口摒除异己祸乱国家者树立了“榜样”。

  夸夸其谈的人往往徒具虚名却无实用。少正卯看上去像有才能堪大用,实际上并不可用。一般的奸佞小人,贤明的君主就能够发现并杀了他,然而对于一些所谓的名人隐士,只有大圣人才能认识到其该死的理由。唐朝萧瑀对佛教很痴迷,唐太宗就命令他出家为僧。唐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河南郡丞郭仙舟纷纷献诗陈情。玄宗下诏说:“看你们诗中的意思是崇奉道教的,这种思想不切合实际所需,那就依着你们个人的喜好吧。”免去他们的官职做了道士。这种做法和圣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如果让那些痴迷佛、道的人都出家做和尚道士,那么士大夫学*异端邪说的事情就可以消失了。

  孔子文言文 2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窒,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日:“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④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⑤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⑥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益:长进。 ③损:减损。 ④说:谈论。 ⑤视:看,比照。 ⑥化:融和。 ⑦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2)谈笑有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

  9.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 )(1分)

  A.每天,一天天也 B.白天 C.日子 D.太阳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不知其人,视其友。

  《陋室铭》《孔子家语》比较阅读答案

  11.简答题。(4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8.(3分)(1)所以,因此 (2)博学的人 (3)使身体劳累

  9.(1分)A

  10.(2分,每句1分,酌情给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2)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

  11.(共4分)

  (1)(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2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

  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1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1分。

  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朱者赤,*墨者黑,我们要

  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

  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

  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孔子文言文 3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小题1】下列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括而羽之 B.镞而厉之C.稍稍宾客其父D.人受谏则圣

  【小题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孔子问曰:“何好?”A.何学之为 B.何陋之有C.其入不益深乎 D.孰不顺成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小题4】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就其中的谈话技巧加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训练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2分)

  【小题4】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利势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谓由此可见一斑。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A缀上羽毛.B磨得锋利.C当做宾客D劝谏。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何好?”根据翻译,你爱好什么,属于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是由宾语“何陋”前置,而构成的述宾短语。故选B。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句中“策”“檠”“ 则正”“则圣” “孰”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孔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孔子文言文 4

  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为人之道文言文练*题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观仲尼庙堂 ②景行行止

  A.①参观,看 ②大 B.①道教的庙宇 ②景仰

  C.①景象 ②同“影 D. ①观察 ②景致,景色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高山仰止 ③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②景行行止 ④可谓至圣矣

  A.两个“止”字意思相同,两个“至”字意思也相同

  B.两个“止”字意思不同,两个“至”字意思也不同

  C.两个“止”字意思相同,两个“至”字意思不同

  D.两个“止”字意思不同,两个“至”字意思相同

  3.对“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一句中的“折中”一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过与不及,使适中,即调和。

  B.“折中”犹言判断,“折中于夫子”即以孔子的理论作为检验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C.“折中”即折衷主义,指孔子把错误和正确的'调和起来。

  D.“折中”犹言“决断”,“折中于夫子”即对孔子的学说做出决断。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时则荣 ②学者宗之

  A.①当时就光荣 ②读书人以他为头领

  B.①在世时十分荣耀②读书人都尊崇他

  C.①当时就光荣 ②读书人都尊崇他

  D.①在世时十分荣耀②读书人以他为头领

  孔子文言文 5

  阅读理解。

  《孔子游春》节选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仿照文中的写法再补充一点水的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或方或长”的“或”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

  3.孔子说“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有四点,分别是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从孔子对水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____________的老师(从文中找一个词填在横线上)。

  参考答案:

  1.表示水还有真君子的其他特点;水纯净透明,它好像很正直,很坦荡。

  2.停、止;有的

  3.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4.善施教化

  孔子文言文 6

  原文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徃拜禮焉,路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絃歌不衰,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子路慍,作色而對曰:「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越王勾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子路出,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子曰:「賜,良農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歎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吾亦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子曰:「無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則樂其意,既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則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曾子弊衣而耕於魯,魯君聞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辭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辭也?」曾子曰:「吾聞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吾豈能勿畏乎?」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齎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義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祐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翻译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拜谢楚昭王,途中经过陈国和蔡国。陈国、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所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问题,如果被楚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派兵阻拦孔子。

  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天,也无法和外边取得联系,连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跟随他的人都病倒了。这时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讲授学问,用琴瑟伴奏不停地唱歌。还找来子路问道:“《诗经》说:‘不是野牛不是虎,却都来到荒野上。’我的道难道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啊?”

  子路一脸怨气,不高兴地回答说:“君子是不会被什么东西困扰的。想来老师的仁德还不够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想来老师的智慧还不够吧,人们不愿推行我们的主张。而且我从前就听老师讲过:‘做善事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做坏事的人上天会降祸于他。’如今老师您积累德行心怀仁义,推行您的主张已经很长时间了,怎么处境如此困穷呢?”

  孔子说:“由啊,你还不懂得啊!我来告诉你。你以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人相信?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被饿死在首阳山上;你以为有智慧的人一定会被任用?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你以为忠心的人必定会有好报?那么关龙逢就不会被杀;你以为忠言劝谏一定会被采纳?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迫自杀。遇不遇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贤还是不贤,是才能的事。君子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而时运不济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如何做在于自身,是生是死在于命。因而晋国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曹卫;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会稽。所以说居于下位而无所忧虑的人,是思虑不远;安身处世总想安逸的人,是志向不大,怎能知道他的终始呢?”

  子路出去了,孔子叫来子贡,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您的道实在博大,因此天下容不下您,您何不把您的道降低一些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会种庄稼,不一定会收获;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东西,不一定能顺遂每个人的意愿;君子能培养他的道德学问,抓住关键创立政治主张,别人不一定能采纳。现在不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而要求别人能采纳,赐啊,这说明你的志向不远大,思想不深远啊。”

  子贡出去以后,颜回进来了,孔子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的道太广大了,天下也容不下。虽然如此,您还是竭力推行。世人不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您何必为此忧虑呢?不被采纳才看出您是君子。”

  孔子听了高兴地感叹说:“你说得真对呀,颜家的儿子!假如你有很多钱,我就来给你当管家。”

  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跑出包围,请求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土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

  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来问问他。”

  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

  颜回出去后,孔子看着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评析

  孔子困厄陈、蔡的故事流传很广。在困境中,子路和子贡都对他的道有了微词,但颜回却认为“夫子之道至大”,“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不容然后见君子”。给了孔子莫大安慰。同样,孔子也非常赏识和信任颜回,当子贡怀疑颜回偷吃米饭时,孔子坚信颜回不会这样做,并用巧妙的方法解除了别人的疑问。孔子智者的形象凸显而出。

  孔子文言文 7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孔子文言文 8

  孔子犹江海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说:同“悦”。 ④终业:完成学业。

  【译文】

  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犹江海 2.赐不能识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赐则奚足以识之?

  三、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2.疑问代词“何”作宾语:

  四、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1.如,像 2.了解

  二、1.先生跟随孔子学*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 2.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

  三、1.善哉,子贡之言也!2.孔子为人何如?

  四、C

  孔子文言文 9

  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定公謂孔子曰:「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於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時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溝而合諸墓焉.謂季桓子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揜夫子之不臣.」由司空為魯大司寇.設法而不用,無姦民.

  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並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從之.至會所,為壇位土階三等,以遇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酢既畢,齊使萊人以兵鼓謲劫定公.孔子歷階而進,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兩君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偪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頃,齊奏宮中之樂,俳優侏儒戲於前.孔子趨進歷階而上,不盡一等,曰:「匹夫熒侮諸侯者,罪應誅,請右司馬速刑焉.」於是斬侏儒,手足異處.齊侯懼,有慚色.將盟,齊人加載書曰:「齊師出境,而不以兵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茲無還對曰:「而不返我汶陽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齊侯將設享禮,孔子謂梁丘據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享而既具是棄禮,若其不具,是用秕粺,用秕粺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齊侯歸,責其群臣曰:「魯以君子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於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及汶陽之田.

  孔子言於定公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過制,請皆損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孫不得意於季氏,因費宰公山弗擾率費人以襲魯.孔子以公與季孫叔孫孟孫,入于費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及臺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勒士眾下伐之,費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強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初,魯之販羊有沈猶氏者,常朝飲其羊以詐.市人有公慎氏者,妻淫不制.有慎潰氏,奢侈踰法.魯之鬻六畜者,飾之以儲價.及孔子之為政也,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越境而徙.三月,則鬻牛馬者不儲價,賣羊豚者不加飾.男女行者,別其塗,道不拾遺.男尚忠信,女尚貞順.四方客至於邑,不求有司,皆如歸焉.

  注释

  翻译

  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死人装殓,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早先,季*子把鲁昭公葬在鲁国先王陵寝的墓道南面(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泄私愤),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沟把昭王的陵墓与先王的陵墓圈连到一起。孔子对季*子的儿子季桓子说:“令尊以此羞辱国君却彰显了自己的罪行,这是破坏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掩盖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

  之后,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奸民。

  鲁定公和齐侯在齐国的夹谷举行盟会,孔子代理司仪,孔子对鲁定公说:“我听说,举行和*盟会一定要有武力作为后盾,而进行军事活动也一定要有和*外交的准备。古代的诸侯离开自己的疆域,必须配备应有的文武官员随从,请您带上正副司马。”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建议。

  到举行盟会的地方,筑起盟会的高台,土台设立三个台阶。双方以简略的会遇之礼相见,相互行礼谦让着登上高台。互赠礼品互相敬酒后,齐国一方派莱人军队擂鼓呼叫,威逼鲁定公。孔子快步登上台阶,保护鲁定公退避,说:“鲁国士兵,你们去攻击莱人。我们两国国君在这里举行友好会盟,远方夷狄的俘虏竟敢拿着武器行暴,这绝不是齐君和天下诸侯友好邦交之道。远方异国不得谋我华夏,夷狄不得扰乱中国,俘虏不可扰乱会盟,武力不能逼迫友好。否则,这不但是对神明的不敬,从道德上讲是不义,从为人上讲是失礼。齐侯必然不会这么做吧?”齐侯听了孔子的话,内心感到愧疚,挥手让莱人军队撤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齐国方面演奏宫廷乐舞,歌舞艺人和矮人小丑在国君面前表演歌舞杂技、调笑嬉戏。孔子快步登上台阶,站在第二阶上说:“卑贱的人敢戏弄诸侯国君,罪当斩。请右司马迅速对他们用刑。”于是斩杀了侏儒小丑,砍断手足。齐侯心中恐慌,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正当齐、鲁两国就要歃血为盟时,齐国在盟书上加了一段话说:“将来齐国发兵远征时,鲁国假如不派三百辆兵车从征,就要按照本盟约规定加以制裁。”孔子让鲁大夫兹无还针锋相对地回应道:“你齐国不归还我汶河以北的.属地,而要让鲁国派兵跟从的话,齐国也要按本盟约的条文接受处罚。”

  齐侯准备设宴款待鲁定公。孔子对齐大夫梁丘据说:“齐、鲁两国的传统礼节,阁下难道没听说过吗?会盟既然已经完成,贵国国君却要设宴款待我国国君,这岂不是徒然烦扰贵国群臣?何况牛形和象形的酒器,按规矩不能拿出宫门,而雅乐也不能在荒野演奏。假如宴*上配备了这些酒器,就是背弃礼仪;假如宴*间一切都很简陋,就如同舍弃五谷而用秕稗。简陋的宴*有伤贵国国君的脸面,背弃礼法贵国就会恶名昭彰,希望您慎重考虑。宴客是为了发扬君主的威德,假如宴会不能发扬威德,倒不如干脆作罢更好。”于是齐国就取消了这次宴会。

  齐国国君回到都城,责备群臣说:“鲁国的臣子用君子之道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偏偏用偏僻蛮荒的少数部族的行为方式误导我,招来这些羞辱。”于是,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四座城邑和汶河以北的土地。

  孔子对鲁定公说:“卿大夫的家中不能私藏兵器铠甲,封地内不能建筑一百雉规模的都城,这是古代的礼制。当前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的城邑都逾越了礼制,请您削减他们的势力。”于是派季氏家臣仲由拆除三家大夫的城池——季孙氏的都城费、叔孙氏的都城郈、孟孙氏的都城成。叔孙氏的庶子叔孙辄得不到叔孙氏的器重,联合费城的长官公山弗扰率领费人进攻鲁国都城曲阜。孔子保护着鲁定公,和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夫躲入季氏的住宅,登上武子台。费人进攻武子台,攻到台的一侧,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两位大夫统领士卒前去抵挡,费人败退。这样,终于削减了三座都邑的城池。这一行动使鲁国国君的权力得到加强,大夫的势力被削减,国君得到尊崇,臣子地位下降,政治教化措施得到执行。

  评析

  这一篇讲了孔子为官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说孔子为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孔子这时的为官事迹,虽说散见《左传》《礼记·檀弓上》《史记·孔子世家》,但都没有本书详细。为官中都宰时,孔子制定礼仪,培育厚朴风俗,使社会养老爱幼,男女有别,死葬有制,受到定公重视,孔子升为司空。在管理土地上,先是辨别土地性质,看哪种土地适合种植哪种植物,这说明我们先人早已有了耕种经验。孔子做司空的第二件事,就是坚守礼制,说服权臣,使鲁昭公墓葬与先祖之墓合二为一。孔子为大司寇,制定了法律,但因风俗美善,竟没有奸诈犯法之民。第三件事是夹谷之会,孔子在会中占尽风光。“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是警世名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倡好”,这是华夷之辨。至于斩侏儒,似和儒家思想不符。孔子还建议鲁定公隳毁了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大夫不合礼法的都邑,使鲁国的君权得到加强。

  孔子文言文 10

  孔子世家赞

  《史记》

  有之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自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高山仰止(仰望,敬仰) (2)不能去云 (离开)

  (3)没则已焉 (停止,消失) (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恨)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4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2分)

  A.虽不能至 虽不能察,必以情

  B.然心乡往之 烨然若神人

  C.当时则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

  D.想见其为人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诸生以时*礼其家。

  【答案】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礼仪。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只读书(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学*)就会有危害(就会神疲倦而无所得)。

  评分标准:句意通顺,得1分,重点词语翻译正确,得1分。每句2分。共4分。

  20.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困。(2分)

  【答案】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方法,有谦虚的学*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共2分。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6)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 1

  新的语文教育理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感性的积累,而不是理性的指导或机械地接受。悟透了这些道理,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那么怎样进行文言文的感性积累呢?为了体现以上这些新的教学思想,我提出了比课本更高的教学要求:凡是课本要求熟读的课文,就一定要求背诵;凡是课本要求背诵的课文,就一定要默写。即以朗读来求品悟、求熏陶,以背诵求正经常性的朗读,以默写求得背诵。不仅在教学每一篇文言文的过程中穿插4-5遍的朗读,而且在课后,让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朗读,如在早读课,让学生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等。特别是每一节课的前五分钟,都选一篇以前学过并要求背诵的课文,让学生放声背诵一遍,对所有要背诵的课文进行“轮番轰炸”式的朗读和背诵。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背诵课文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背熟了的课文,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记忆也会淡忘。这样“轮番轰炸”式的背诵,不但能不断地巩固记忆,而且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特别是经常性的朗读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书面表达的语言机制,达到感性积累的目的。

  其次,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每”的要求──即每一个字会解释,每一句话会翻译,每一篇文言文会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则要求默写)。对于第三个“每”前面已经讲过。对于第一、第二个“每”,抓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做口头翻译,讲解课文时在疏理完每一段的大意之后,马上对本段进行口头翻译,在复*时每篇课文至少做两遍口头翻译。做口头翻译的前提是必须弄懂每一个字、词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他们要认真地看注解和听课笔记。这样,就让学生接受大量的语素、词汇及其意义的信息,为积累现代词汇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口头翻译要建立在理解原句每一个词汇意义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作补充、删改、移位、替换等处理,要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把原句的语汇信息重新组织和表达出来,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直接的'、很好的强化训练形式。第二种抓的方法是,每个单元出一份测试卷,对学生的文言词汇的理解、特殊句式和古汉语语法以及句子的翻译作一次总体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手头上往往都备有现成的与教材相配套的译文资料,以省去作笔记的麻烦。但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资料往往就不听课,连听课的麻烦也省去了。于是,在作口头翻译时,就干脆抛开课本和笔记,单纯地去看或背现成资料上的译文,这无异于舍本求末而建空中楼阁,考试时就反映出严重的恶果:文言词语解释时牛头对着马嘴,文言句子翻译时脱漏、颠倒、错乱,扣不住原句,和原句意思偏差较远。所以,教师要注意激励和监督,上课时不让学生看课外现成的翻译资料。做口头翻译练*时,也绝不允许学生去背诵或朗读课外现成的翻译资料,提醒学生,翻译资料只能供参考。

  朗读,翻译,背诵,默写,这是我教文言文的几个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这几个环节从预*开始,到上课,再到课后复*,最后是期末总复*,其中最重要的是上课和期末总复*。几个环节抓下来很不容易,但一旦踏踏实实地抓了下来,总有较好的效果。其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各种积累──包括语素、词汇的积累,语感的积累,语言机制的培养以及文学素养的熏陶等等。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 2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所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翻译交给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使学生课文中存在的疑惑,从来不敢有所怠慢。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能力,让他们自主学*,充当学*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得到不少听课老师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本课还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文言文的*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惯。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 3

  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两个“课标”,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初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找出其中的差异,明确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点。

  从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 。

  二、熟悉两种教材,明确衔接工作的重点

  种种迹象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感到不适应。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衔接不自然的情况,不少学生甚至出现了无法跟班学*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竟没有学或学的不扎实。比如,文言文教学,初中阶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阶段则“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所说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初中阶段就基本没有系统学*,更不要说“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了。 所以,只有对初高中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从而初中教学才能做到“顾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自然衔接。

  三、加强知识技能上的衔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良好的文面意识

  书写规范,不写错字,不规范的字,强化基本功。

  写字对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的重要手段。字写不好,在中考和高考中就会失分,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就会给学生的高中语文学*留下遗患,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强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般将语法和修辞等知识列入附录。虽然教学要求是要教学,但由于*几年我们地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高中语文则强调语法知识,特别是学*文言文时,语法知识的残缺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障碍。

  对中考不再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 ,比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应该予以强化。

  3、掌握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

  对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初中阶段要让学生予以了解,为高中阶段熟练运用打下基础。

  4、扩大阅读量。多读书,多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为了衔接初高中语文阅读,在学生初中阶段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熟读、背诵那些百读不厌,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诗文,这样在初高中语文阅读的衔接上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5、培养品读能力。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即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线索,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悬念释念等的赏析,又如体味文章内涵、赏析语言、欣赏文章美点等等。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 4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如何学*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在本课的学*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古文的一种好办法。”“查字典理解,这也是学*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学*,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使学生知道“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古文中很常见”。在悟情环节,指导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够读好古文”。

  4、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由于前文铺垫做得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不吐不快的状态,写话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处

  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再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揭题激趣,接着初读感知,体会韵味: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中包括两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伯牙鼓琴》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的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2、以学生为主,自读课文。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3、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小组读、男女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学*的积极性。

  4、复述故事,悟出文章所给我们的启示。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复述文中的两个故事,然后问他们:故事给了你们什么启示?进一步启发引导得出:《伯牙鼓琴》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书戴嵩画牛》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们学*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中,严格遵守这一点,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地自学课文,翻译文章的内容,弄懂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其次,在充分弄懂文中意思的基础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朗读形式,感悟文言文中语言的精炼和文中所给我们的启示。

  三、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课的学*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板书还是粗糙,不能完美地展示文中的细节部分。对于一些重点易考的字词没有通过板书体现出来,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板书的设计。一节课下来,要让学生通过板书既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又能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使板书成为课堂一个精彩的部分。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 5

  《守株待兔》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丢掉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是寓言故事的特点。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读为本,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悟出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字词教学仍然是低段教学中的重点,但本则故事简短,所要认识的字词不多。我主要采用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结合的方法。如在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学*“守”字,“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寸字。看着这个小房子,守着这方寸之地,就是“守”。由此来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句子,从而懂得“株”就是指“树桩”的意思。再比如“窜”字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小篆中了解“窜”字最初的意思:“老鼠飞快地钻进地洞里。”从而理解飞快地、慌乱地、急速而没有目的地跑就是“窜”字的意思,形象易于理解。

  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也是让学生从读中来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将课堂的自**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说,在说的同时,不忘记对写话的训练。教学时我是采用对比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中有“整天”和没有“整天”的不同,在读中体会种田人从白天到黑夜、从早上到晚上地等在那里,并通过老师地引读让学生体会当别人辛勤劳动时,种田人却无动于衷地等待着,白白地等着他的庄稼枯死。

  早上,种田人乐滋滋地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他心里想:要是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可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同时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此时,你路过种田人的'身旁,看到他那样,你想对他说什么?

  我想对他说:这时的你,又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从种田人的身上联系到自身,使学生明白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的道理。这样老师就能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了。

  在提倡大量阅读、海量阅读的今天,一本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学*的需求,老师应该为孩子们选择读本,充实课堂,丰富知识。因此,我在最后把小古文《守株待兔》补充进课堂。想以此让孩子们接触到小古文,感受我们中国文化的精妙,喜欢上我们中国小古文。但由于自己在课堂上的取舍不当,总是什么也舍不得,所以时间不够。这也是我以后在备课时要加以用心的地方。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7)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范文五份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1

  1.买鸭捉兔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去原上。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再掷之,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死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

  2.良狗捕鼠

  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他的邻居请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这人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优良的狗呀!' 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3.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主人乃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堂,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佯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有一个有钱的人家,偶然间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与家中的狗一起混杂在一起饲养,这两只小狼也和狗和*共处。时间久了,也挺听话的,居然忘了它们的本质是狼。有一天,主人晚上在房间里睡觉,听到许多狗发出愤怒的呜呜的声音,惊醒,起身看周围没有一个人,再躺下准备睡觉,狗又跟刚才一样发出呜呜的声音。于是主人假装睡觉等着看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两只狼趁着主人没有发觉,正要咬主人的喉咙的时候,狗起身阻止使它们不能上前。于是主人就杀了那两头狼,割下它们的皮。 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会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4.泽人网雁

  具区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雁奴环巡之。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暝。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在这里。夜晚它们必定选择地方栖息,惟恐人类用带丝线的箭射自己,选派值班 雁在四周巡逻。有人来到就叫,群雁凭借这样可以闭眼睡觉。湖边的人熟悉它们的事情,点着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鸣叫,湖边的人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群雁都惊醒,看看,没什么东西。如此这般三四次。群雁认为值班雁欺骗自己,共同啄它。没多久,湖边的人拿着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正在睡觉,一网捕去没有一只遗漏的。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2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去原上。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再掷之,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死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

  2.良狗捕鼠

  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他的邻居请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这人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优良的狗呀!' 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3.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主人乃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堂,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佯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有一个有钱的人家,偶然间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与家中的狗一起混杂在一起饲养,这两只小狼也和狗和*共处。时间久了,也挺听话的,居然忘了它们的本质是狼。有一天,主人晚上在房间里睡觉,听到许多狗发出愤怒的呜呜的声音,惊醒,起身看周围没有一个人,再躺下准备睡觉,狗又跟刚才一样发出呜呜的声音。于是主人假装睡觉等着看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两只狼趁着主人没有发觉,正要咬主人的喉咙的时候,狗起身阻止使它们不能上前。于是主人就杀了那两头狼,割下它们的皮。 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会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4.泽人网雁

  具区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雁奴环巡之。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暝。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在这里。夜晚它们必定选择地方栖息,惟恐人类用带丝线的箭射自己,选派值班 雁在四周巡逻。有人来到就叫,群雁凭借这样可以闭眼睡觉。湖边的人熟悉它们的事情,点着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鸣叫,湖边的人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群雁都惊醒,看看,没什么东西。如此这般三四次。群雁认为值班雁欺骗自己,共同啄它。没多久,湖边的人拿着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正在睡觉,一网捕去没有一只遗漏的。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3

  阅读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完成1-5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辞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舍:____________ 苟得:_____________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 辟: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已乎:_________ 本心:___________

  (5)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批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放弃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算对)

  (2)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3)“乡”通“向”,从前

  (4)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5)用脚踢

  2.(l)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棒禄却不辩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道理 举例 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人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的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的。

  4.示例:(l)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舍生取义 苟且偷生(见利忘义) 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4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

  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

  3.曹植聪慧

  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4.略。

  4.鲍子难客

  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

  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

  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

  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3.生儿子。

  (二)学*

  8.承宫樵薪苦学

  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9.桓荣勤学不倦

  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

  10.宋太宗学书

  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

  11.催景俘拜师

  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

  12.为人大须学问

  1.①早先②空闲③*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

  13.读书五失

  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

  14.颜回好学

  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的?

  (三)仁爱

  15.张孝基仁爱

  1. 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

  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3.靠*;靠*当地获得原材料。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17.赵简子元日放生

  1.①同“于”;在②争着③对的2.①表示(对飞禽)有恩德②恩德补偿不了罪过。3.鸠4.担当、胜任。

  18.3邓攸弃儿保侄

  1.①只②恰逢③靠*④只⑤挑⑥还不如⑦听从2.①抱着弃民逃跑②我们还年轻。3.①死②逃跑③死

  19张之万马

  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几个人。

  20.王安石辞妾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

  21、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兴 ②寐 ③禁中 ④诚

  ⑤逐 ⑥馁

  2、翻译:而启无穷之杀也

  3、解释下列句子或词组中的“比”:①比闻禁中每有索取 ②无以伦比 ③天涯若比邻 ;④比比皆是

  4、扩展:上文有“不寐”之说,请写出带有“寐”的一个成语

  22、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邻,賵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考点】

  1、解释:①守 ②卒 ③殡 ④具 ⑤泣

  2、翻译: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②公亟令询之

  3、“公怃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大家感慨的样子;②大家忧伤的样子;③范仲淹忧伤的样子;④范仲淹默不作声的样子。

  4、理解:这件事可以用来证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一名名言:

  23、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已向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嗤 ②经 ③已

  2、翻译:①有欲之色 ②因辍己施焉 ③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3、“左右相助”中的“相”,是指:①他②互相③愿意④适当

  24、逆旅主人无情

  京城之俗,多以逆旅为利。客至,授一室,公可榻,俯而出入。晓钟响,起为他事,遇夜始归息,舆濯水皆自为,然月租以千数,否必斥骂致讼。或疾病,辄遣出。其病危者,虽气息尚属,目未瞑,即弃之,而夺其资财。妇孕将产者,以为不祥,拒而不舍。其少恩薄情如此。非其性固然,地在京城,四方人至者众,其势必然也!

  【思考与练*】

  1、解释:①授 ②他 ③舆濯 ④或 ⑤辄 ⑥属

  2、翻译:①然月租以千数

  ②否必斥骂致讼 ③非其性固然

  3、理解:①“仅可榻”中的“榻”应理解为 ;②“俯而出入”是形容

  (四)诚信

  25、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思考与练*】

  1、解释:①直 ②但 ③遽 ④辞

  2、翻译:①子侄以为言 ②不尔,是欺人也

  2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思考与练*】

  1、解释:①以 ②破 ③全 ④

  2、翻译: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3、上文有两个“信”,请分别加以解释:①“齐侯不信”中的“信”,解释为 ;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

  4、理解:在要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27、杨万里与“诚斋”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忘掉,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思考与练*】

  1、解释:①谪 ②名

  2、翻译:①杜门谢客 ②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

  28、和氏璧

  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或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为石,忠贞之士而视为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玉也,遂命名为“和氏璧”。

  【思考与练*】

  1、解释: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诸 ⑤泣 ⑥夫

  2、翻译:①王以和为诳 ②子奚哭之悲也?

  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

  29、幽王击鼓

  周宅丰、镐,*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相*,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思考与练*】

  1、解释:①为 ②尝 ③乃

  2、选择:“即戎寇至”中的“即”,解释为 ①如果②立刻③靠*④不幸

  3、翻译:①因数击鼓 ;②为天下笑

  4、理解:周幽王的过错是

  (五)品性

  30、许生端方

  道光间,姑苏渡僧桥畔,泊一县试舟。书生姓许,年方二十,风度翩翩,多才,生*端方无戏言,有古贤士之风。三更,见岸畔火焰耀天,锣声人声轰然惊心,知店肆失火。许生颇为叹息。方瞻仰见,见楼窗中跃下一少女,肌肤洁白,身未著寸缕,落于船头,几被女惊落河中,许正色曰:“姑娘受惊矣。”女惶恐,见俊秀书生,欲赴河。许劝之曰:“既避火,何投水?”遂以锦被裹之,秉烛而坐以待旦,目不斜视。火止,东方已白,女父知而负衣裙至舟,女衣之,拜谢而归。

  【思考与练*】

  1、解释:①颇 ②几 ③赴 ④秉 ⑤负

  2、翻译:①生*端方无戏言 ②既避火,何投水?

  3、理解:上文“身未著寸缕”中的“寸缕”指代

  31、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思考与练*】

  1、解释:①翌日 ②馔 ③方 ④具 ⑤顷 ⑥而已 ⑦啖 ⑧退

  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32、范文正正直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思考与练*】

  1、解释:①游 ②方 ③以 ④成立

  2、翻译:①会术者病笃 ② ③内文正怀中

  3、“当以还汝”中省略了介词宾语

  4、理解:这件事说明范仲淹

  33、王安国直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加政事,闲日因新闻记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甫相失也。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尔 ②遽 ③正色

  2、翻译:①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②况自为之乎?

  ;③不若远佞人也

  ④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甫相失也。

  34、海瑞清廉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卒婚 ②宦 ③惟

  ④而已

  2、翻译: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3、选择:“不立党”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不结伙;②不建立党派;③没有朋友。

  4、理解: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35、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悔不穷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思考与练*】

  1、解释:①过 ②是 ③佯 ④遽 ⑤犹 ⑥复

  2、翻译:悔不穷问

  3、上文有五个“之”,依次说明它们指代的内容: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6、梁鸿尚节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毕,乃牧豕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失财物,悉推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因为执勤不解。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

  【思考与练*】

  1、解释:①豕 ②他 ③恒 ④让

  2、翻译:①曾误遗火 ②悉推豕偿之 ③愿以身居作

  ;④称鸿长者

  37、蹇材望伪态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启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丙子正月旦日,北军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

  【思考与练*】

  1、解释:①镌 ②窍 ③系 ④怜 ⑤既而

  2、翻译:①只伺北军临城

  ②蹇已莫知所之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见”:①仍见祀(上文) ;②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

  ;③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

  ④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

  4、理解:蹇材望一再表示自己是“大宋忠臣”,这是真的吗?何以看出?

  (六)文艺

  38、米芾索帖

  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尝诣蔡攸于舟中,攸出所藏王右军《王略帖》示之。芾惊吧,求以他画易之。攸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攸遽与之。

  【思考与练*】

  1、解释:①诣 ②易 ③据 ④遽

  2、翻译:①攸意以为难

  ②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

  3、请另外写出三个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姓名:① ② ③

  39、赵孟頫过扬州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子昂。

  【思考与练*】

  1、解释:①致 ②相 ③援 ④云

  2、翻译:①多未当意者

  ②尽撤酒器以赠子昂

  40.欧阳修不喜释氏

  1.①有人②用、把③同“服”,佩服④同“辩”2。①一定板着脸看对方②却为什么用“和尚”给儿子命名呢?③因为鄙贱它。41、唐伯虎识破术士

  有术十千唐六如,极言修炼之妙。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及鄙人?”术士云:“恨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无如君者。”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静,君为修炼,炼成两剖。”术士犹未悟。日造门,出一扇求诗。唐大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如何不**些用?担不河头卖与为。”

  【思考与练*】

  1、解释:①鄙人 ②阅 ③但 ④悟

  2、翻译:①何不自为 ②无如君者 ③炼成两剖 ④日造门

  3、理解:“担水河头卖与人”是什么意思?

  42、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吧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思考与练*】

  1、 解释:①厚 ②径 ③作 ④甚 ⑤亟 ⑥莫 ⑦持

  2、翻译:①几载相扶藉瘦筇

  ②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

  43、章惇书绝壁

  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子厚推轼下潭书壁,轼不敢。子厚履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苏轼章某来。”厚曰:“何也?”轼曰:“能自拼命者能**也。”子厚大笑。

  【思考与练*】

  1、解释:①抵 ②仞 ③拊 ④异日

  2、翻译:①子厚推轼下潭书壁 ②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

  3、理解:“子厚履险而下”中的“履”,它在句子中的词性属 词,解释为

  44、李白之死辨误

  世俗多言李白在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思考与练*】

  1、解释:①俯 ②修 ③亦 ④赋 ⑤卒 ⑥盖

  2、翻译:①因醉泛舟于江/ ②公疾亟 ③俾为序

  3、“乃知俗传良不足信”中的“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②真的;③尚;④恐怕。

  4、理解:上文末句说的“杜子美”是谁?

  (七)政事

  45、隽不疑之母

  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何**?活几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思考与练*】

  1、解释:①辄 ②亡

  2、上文有三个“为”,除了“笑为饮食”中的“为”解释为“给”、“与”外,其余两个“为”分别依次解释为:① ②

  3、翻译:①活几何人? ②语言异于他时

  4、理解:①上文“或亡所出”中的“出”指什么?

  ②隽不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

  46、徐有功秉公执法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思考与练*】

  1、解释:①无何 ②或 ③守

  2、翻译:①奏成其罪 ②彼曩时将陷公于死 ③今公反欲出之

  ;④安可以私害公?

  47、王翱秉公

  王翱一女,嫁于畿辅某官为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罕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思考与练*】

  1、解释:①置 ②白 ③案 ④竟

  2、翻译:①婿固不遣 ②则汝朝夕侍母 ;③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④旬乃还第

  48、么恩与公法

  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刺史。其故人为清河太守,章知其奸藏,将按其罪。一日,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往日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言若为青天。”章曰:“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太守默然。翌日,遂收太守。

  【思考与练*】

  1、解释:①肴 ②若 ③翌日 ④收

  2、翻译:陈往日之好甚欢

  3、上文有两个“为”:①“为设酒肴”中的“为”,解释为 ②“若为青天”中的“为”,解释为

  4、理解:为什么在苏章一番话后太守会“默然”?

  5、理解:“刺史”与“太守”分别是 与 行政区长官。

  49、晋*公游于河

  晋*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对 ②耳 ③夫 ④犹 ⑤盖

  2、翻译:①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 ②无患乎无士也

  3、“而”多作连词用,有承接与转折两种作用。上文有四个“而”,请依次指出它们的作用:① ② ③ ④

  4、理解:盍胥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50、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吾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民之言,吾闻而药之也。”

  【思考与练*】

  1、解释:①焉 ②损 ③作

  2、翻译:①以议执政之善否 ②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③若之何毁之?

  ④吾闻而药之也

  51、董阏于法无赦

  董阏于为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涧深峭如墙,因问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人涧之必死也,人则莫之犯也,何为不治哉!”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对 ②狂悖 ③赦

  2、翻译:①涧深峭如墙 ②人则莫之犯也 ;③何为不治哉!

  3、成语“严惩不贷”中的“贷”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八)奇闻

  52、商陵君养“龙”

  有献陵鲤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蚁。”商陵君豢而驯之。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而抶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遂从而神之。商陵君观龙,龙卷屈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夜穴壁而逝,左右走报:“龙壮,今果穿石而去!”商陵君悼惜不已,仍养蚁以伺,冀龙复来也。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商陵君以为豢龙来也,持蚁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倏 ②佯 ③走 ④伺 ⑤无何

  2、翻译:①商陵君豢而驯之

  ②遂从而神之 ;③夜穴壁而逝 ;④悼惜不已

  53、钱货入瓶

  唐扬州有丐者,曰胡媚儿。其有一瓶,与人言:“若钱施满此瓶,则永世福矣!”观者见瓶但容半升,故有施十钱、百钱者,然瓶未见满,人怪之。一富人过,施千钱,仍未见满。有好事者牵一驴,曰:“施驴。”丐者颔之,驴随变之类细绳而入瓶,一市人皆惊。其时有货车过,货主闻之戏言:“能令诸货车入瓶否?”曰:“可。”丐微侧瓶口,货车一一入瓶。货主大驴骇,欲捽丐,而丐已潜入瓶。货主击碎其瓶,一无所有。

  【思考与练*】

  1、解释:①但 ②颔 ③类 ④骇

  2、翻译:①人怪之 ②一市人皆惊

  3、成语“欲盖弥彰”中的“盖”、“弥”、“彰”,分别解释为 、 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54、田真兄弟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知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

  【思考与练*】

  1、解释:①惟 ②诸 ③憔悴 ④胜 ⑤解

  2、翻译:①树木同株 ②是人不如木也

  3、成语“行将就木”中的“就”,解释为 ;这个成语意思是

  55、樵夫毁山神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遂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思考与练*】

  1、解释:⑴作 ⑵乞 ⑶许 ⑷伺 ⑸祠 ⑹逆 ⑺然 ⑻且 ⑼合 ⑽遁 ⑾遂 ⑿劳 ⒀诟

  ⒁竟

  2、翻译:①仰食于樵 ②遂去不顾

  3、上文“因告以夜所闻见”中,“告”后省略了

  4、山神与考虑合伙谋害樵夫,请用两个成语来概括① ;②

  56、奇鹰

  楚文王少时好猎。有人献一鹰。文王见之,爪距利,殊绝常鹰。故文王猎于云梦,置网云布,烟烧张天。毛群羽族,争噬竞搏;此鹰轩颈瞪目,无搏噬之志。王曰:“吾鹰所获以百数,汝鹰曾无奋意,将欺余邪?”献者曰:“若效于雉兔,臣岂敢献。”俄而,云际有一物翔,不辨其形。鹰遂竦翮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鸟坠地,度其两翅,广数十里。众莫能识。时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文王乃厚赏之。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利 ②噬 ③曾 ④坠 ⑤雏

  2、翻译:①殊绝常鹰

  ②置网云布,烟烧张天

  3、上文有“俄而”,请在本文中找出它的同义词。

  57、雉鸟报复

  有猎于山者,射雄雉而置雌雉,或扣其故,曰:“置雌者留以招雄也,射雌则雄者飏,并获则绝矣。”数月后,雌果招一雄雉来,猎者又射之。如是数年,获雄雉无数。一日雌雉随猎者归家,以首触庭前香案而死。后其家人死相继,又为讼累而荡其产,未几猎者亦死,竟绝后。或曰:“人莫不爱其伉俪,鸟亦然耶。”猎者之计虽狡,而雉鸟之报更惨矣。

  【思考与练*】

  1、解释:①未风 ②伉俪

  2、翻译:①或扣其故 ②并获则绝矣 ③又为讼累而荡其产

  ④鸟亦然耶 ;⑤而雉鸟之报更惨矣

  3、成语“置若罔闻”中的“置”与“罔”,分别解释为 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58、桑中生李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士,因植焉,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欲之。

  【思考与练*】

  1、解释:①禾 ②去 ③顾 ④乃 ⑤间

  2、翻译:①因植焉 ;

  ②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③盲者得视

  3、成语“好高骛远”中的“骛”,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59、县令捕捕蝗

  钱勰任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独绐郡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思考与练*】

  1、解释:①会 ②独 ③绐 ④云 ⑤已而 ⑥诘 ⑦盖 ⑧檄 ⑨不才

  2、翻译:①令辞穷 ;②辄书其纸尾报之曰

  3、理解:这两个县令的共同点是什么?

  60、天敌

  苏辙曰:“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蛇不复动,张口以待。蜈蚣竟直入其腹,谕时而出,蛇已毙矣。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伺蜈蚣久不了,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叟 ②逐 ③毙 ④盖 ⑤但 ⑥溺

  2、翻译:①逾时而出

  ②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41.唐伯虎识破术士

  1.①我②看过③只④省悟2。①为什么不自已干②没有像你这样的③烁出(金银)后各得一半④每天到家来3。意为在河边挑了水当场要卖给人,比喻玩弄把戏。

  42.朱文公爱骗

  1.①重②直接③发④严重⑤立刻⑥没有人⑦拿2。①好几年依靠细竹竿着我(行走)②我不想惩罚他,只想追讨那首诗。

  43.章亨书绝壁

  1.①到②古代八尺为一仞③拍④往后2。①章子厚要求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大字(留念)②用毛笔蘸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3。动;踩。

  44.李白之死辨误

  1.①弯下身子②编③也④写⑤死⑥大概2。①因为喝醉了酒乘船在长江/里行驶②李白的病很危急③让我给它作序3。①4。杜甫。

  (七)政事

  45.隽不疑之母

  1.①总是②同“无”2.①因②做、担任3。①让几个人“因**”而活命了?②说话跟*时不一样4.①**出狱②**冤狱。

  46.徐有功秉公执法

  1.①不久②有人③坚持2.①呈报(皇上)构成他的罪状②他早先要陷害你置你于死地③如今你反而要使他解脱(罪行)④怎么可以因为私人的恩怨去危害公法呢?

  47.王翱秉公

  1.①设备②禀报③几案④最终2.①女婿坚持不放走②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母亲③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如同振落枝叶④十天后才回家。

  48.私恩与公法

  1.①荤菜②你③第二天④逮捕2.双方述说着从前相交友好的情况,很快乐。3.①给、替②是。4.察觉灾难要临头了。5州;郡。

  49.晋*公游于河

  1.①回答②罢了③句首助词,无义④因为⑤大概、恐怕。2.①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共享这欢乐?②不要担忧没有人才。3.①承接②承接③转折④转折4.对的。有才能的人到处都有,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要真心获得他们。

  50.子产不毁乡校

  1.①于之,在那里②减少③发2.①来议论朝廷要员的好坏②他们所认为厌恶的,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废掉它呢?④我听到这些言论就把它当作良药。

  51.董阏于法无赦

  1.①回答②发疯③赦免2.①山沟极深,陡得如同墙壁②人就没有谁敢触犯它③为何不能治理好呢!3.宽恕;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八)奇闻

  52.商陵君养“龙”

  1.①一下子②假装③奔④等候⑤不多久2.①商陵君养它并使它温顺②就跟着商陵君认为它是神③夜里穿透墙壁逃走了④痛惜不停

  53.钱货入瓶

  1.①只②点头③似④惊讶2.①人们对此感到奇怪②整个市场上的人都感到惊讶。3.掩盖;更加;分明。想要掩盖事实的真相,结果后而更加显露出来(指坏事)。

  54.田真兄弟

  1.①只有②众③枯黄的样子④控制⑤分开2.①树木是同一株②这是人不如树③走向;不久将走进棺材,意为不久将死。

  55.樵夫毁山神

  1.①发出②求③答应④等候⑤庙⑥迎上去⑦是的⑧将⑨回合⑩逃跑⑾跟上去⑿慰劳⒀骂、斥责⒁最终2.①靠打柴为生②就头也不回地走了。3.之;因告[之]以夜所闻见。4.①狼狈为奸②一丘之貉③沆瀣一气(选择其中两个填入)

  56.奇鹰

  1.①锋利②咬③竟④掉下⑤幼禽2.①跟普通的鹰很不相同②设置的网像云一样布满,火烧的烟盖住天空。3.须臾。

  57.雉鸟报复

  1.①不多时②配偶2.①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②都抓住便完了;③又因为被官司牵连而倾家荡产④鸟也是这样的⑤而雉鸟的报复后果更惨了。3.放着;没有;放在一旁如同没有看见听见的样子。

  58.桑中生李

  1.①苗②离开③回头④是⑤隔2.①于是(把它)种在那里②有个眼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③眼瞎的人能复明。3.马跑得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远的目标。

  59.县令捕蝗

  1.①适逢②却③欺骗④说⑤不久⑥责问⑦大概⑧公文,此指发送公文⑨没才能2.①(泰兴)县官无话可说②就在对方公文的未了(写了首诗)回复他。3.都不负责任。

  60.天敌

  1.①老人②追③死④原来⑤只⑥尿2.①过了一段时间出来②动物害怕它的天敌竟有如此奇妙的事。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5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①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②,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③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④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⑤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⑥,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⑦;然复精意覃思⑧,亦不能加⑨也。《三国志 王粲传》

  [注释]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ǔ)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停顿。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2.解释文段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奇:________________ ②一:________________ ③识: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蔡邕的言行,从其一角皮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时/邕/才学显著

  2.①着重(以……为奇);②全(满);③记

  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4.强记默知;善算;善届文

  5.投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

  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备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更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