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数学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的坐标的意义,会用坐标表示点,能画出点的坐标位

  2、渗透对应关系,提高学生的数感.

  重点:*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

  难点:正确画坐标和找对应点.

  一.利用已有知识,引入

  1.如图,怎样说明数轴上点A和点B的位置,

  2.根 据下图,你能正确说出各个象棋子的位置吗?

  二.明确概念

  *面直角坐标系:*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为y轴或纵轴,正方向;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 *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点的坐标:我们用一对有序数对表示*面上的点,这对数叫坐标。表示方 法为(a,b).a是点对应横轴上的数值,b是点在纵轴上对 应的数值。

  例1写 出图中A、B、C、D点的坐标。

  建立*面直角坐标系后,*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

  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你能说出例 1中各点在第几象限吗?

  例2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A(3,4);B(-1,2);C(-3 ,-2);D(2,-2)

  问题1:各象限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练*:教 材43页:练*1,2。

  三.深入探索

  识别坐标和点的位置关系,以及由坐标判断两点的关系以及两点所确定的直线的位置关系。

  四、巩固练*:教材44页*题6.1——第1题;教材45页—— 第2,4,5,6。

  五、课堂小结

  1.*面直角坐标系;2.点 的坐标及其表示;3.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4.坐标的简单应用

  六、作业布置:课本P45第3题

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例题和*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三、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复*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

  ②-5746

  (3)计算:①

  ②

  ③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例1计算:(1)(2)

  (3)

  (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

  (2)

  解:(1)

  (2)

  练*:P141 1,2.

  例3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8、0.000016、0.0000000125

  解:

  例5地球的质量约是 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

  (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 吨.

  练*:P1421,2.

  四总结、扩展

  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

  (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

  (2)绝对值较小的数,n为一个负整数,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

  五、布置作业

  P143A组4,5,6;B组1,2,3,4.

  参考答案

  略.

  六、板书设计

  投影幕

  引入:

  例2

  例4

  例3

  例5

  例1

  练*

  练*

数学教学设计-3

  课题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代数的关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

  本课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说明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并渗透函数思想;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然后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这样编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渗透的是函数思想。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年的学*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接触,但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同时,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尤其会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结果感到不适应、并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思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规律并用适当方式表示规律,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引导使学生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10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为的加减 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思。

  2、让全体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内容

  教科书82,83页的数学乐园

  教具学具

  准备:课件,信箱,卡片

  教学设计

  1、复*导入

  师:谁能说说开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几位数学朋友?11,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起叫下他们的名字吗?

  生:一齐(012345678910),如果从大到小呢?会吗?请一位学生说

  师:能不能找找她们的位置呢?

  (1)这位数字朋友说:我在7和9的中间。我是几?

  (2)我在6的前面,我是几?

  (3)我比10小5,我是几?

  师:他们的位置我们找到了,我们自己的位置呢?会找吗?

  生:我在xx的前面。我在##的后面。我在xxx的中间

  2、情境

  师,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巩固10内个数数一数)

  通过数一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个数,你还能找到什么吗?能不能给他们比下多少呢?

  3、游戏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今天我们请一些数学朋友一起跟我们做个游戏,你们欢迎吗?

  这个游戏叫“小小邮递员”,你们知道邮递员是干什么的吗?(送信)

  这里有三个信箱,3,7,9,我们一起来送第一封信,6-3,猜一猜,应该送到哪个信箱里面去。为什么?

  你们愿意把信送到信箱里面去吗?

  游戏规则:

  (1)请小朋友算清题目

  (2)把得数相同的卡片送到指定的信箱,

  (3)请三名检察官检查

  有些小朋友的信,还没送出去?能告诉大家原因吗?(得数不同的)

  大家都信都已经送出去了。老师这里还有一封信,不知道应该送到哪里去,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 )+2,可以送到哪里呢?(三种方法)

  你也能自己写一封信,放进信箱里吗?

  4.巩固提高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中,谁能四面八方的滚?球体。球,玩过吗?

  今天小明他们在投球比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明说他是第一名,小丁说他才是第一名。你们能帮他们评评理吗?

  图;课件展示,(这个题分几种不同的可能性,开发学生的思维,)

  (1)小明4个,小丁没进。小明赢了

  (2)如果总共5个球,谁赢?

  (3)总共10个球,谁赢了?

  师:如果都进了3个球,那么还会判断谁赢谁输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找信息:进一个红球,加1分;进一个黄球,加2分;进一个黑球,加3分。

  列示计算

  游戏:对口令。(说说8,9,10的组成)

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数学教学设计1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教学感受,好的教学预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阒重要作用。现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或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

  一节数学课教学的成败,教学内容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必须能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中知识的迁移:由刚开始的表内乘法→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合理地分析学生情况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经验,学*困难,学*兴趣及学*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老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合理地确定教堂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看这种教学目标有没

  有价值,能否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某种积极的变化,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性需要。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教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民价值等几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为此,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

  四、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师:导入→提问→探究(组织学*、交流)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练*等,准备:教具、学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为此,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五、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活动,是对个人本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再交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学,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了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性教学。

  通过教师合理地设计、安排,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住,再接再励,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 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

  2. 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

  (1)时间:3小时 20分 2小时45分

  (2)总价:5元 ( ) ( )

  (3)( ):6千克 800克 3吨350克

  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

  二、学*新课

  (一)相关联的量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

  (1) 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

  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19页表格

  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 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3) 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20页第2题

  3、正比例的意义

  (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

  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 指生回答 阅读课本

  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

  (2) 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

  三、 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四、 全课小结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口算在实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感

  二、探究新知

  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在得数后面添上两个0。

  三、尝试练*

  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和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有什么异同点?

  四、分层练*

  练*十一的第1-3题。

  五、作业:

  练*十一的第4、5题。

  课题二用两位数乘的乘法估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三位数乘两闰数的乘法估算。

  3、能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谁能说说上节课我们学

  *了哪些知识?

  口算:28×8

  89×9

  312×7

  498×6

  22×9

  说一说口算的简便方法。

  二、探究新知

  把本题的估算和前面的一位数乘法的估算作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三、尝试练*:完成第46页做一做。

  四、分层练*

  1、估算下面各题

  79×5602×4

  87×9

  188×2

  2、写出下面估算结果。

  12×4232×5184×6293×53

  五、作业:练*十二第1-3题。

  课题三除法口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口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口算意识和*惯。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快。

  200÷50

  280÷70

  3600÷90

  450÷50

  2、仔细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与上面的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500÷100

  2400÷100

  二、探究新知

  1、探究500÷100怎样口算?

  2、教学例5。

  3、归纳: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分层练*

  1、仔细观察下面左边的算式可以看成右边的哪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800÷100

  6÷2

  600÷200

  15÷3

  2800÷70030÷6

  1500÷3008÷1

  3000÷60028÷7

  2、做练*十三的第1、2题。

  四、作业:练*十三的第3-5题。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画直棱柱(仅限于直三棱柱和直四棱柱)的三种视图,体会这几种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掌握直棱柱的三视图的画法。

  学难点:培养空间想像观念。

  教学方法:观察实践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观察实物、小组活动

  观察: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三棱柱、直四棱柱,根据你所摆放的位置经过想像,再抽象出这两个直棱柱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绘制:请你将抽象出来的三种视图画出来,并与同伴交流。

  比较:小亮画出了其中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你认为他画的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如图4-8)。

  拓展:当你手中的两个直棱柱摆放的角度变化时,它们的三种视图是否会随之改变?试一试。

  学生观察自己所摆设的两个直棱柱实物。想像――抽象――绘制――比较――拓展

  注意:在画视图时,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通常画成虚线。

  二、小组合作,人际互动

  做一做

  图4-10是底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三棱柱、四棱柱的俯视图,尝试画出它们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

  三、随堂练*

  课本随堂练*

  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绘制――比较――拓展,来完成学*内容的。在学*中注意想像和抽象,即把实物抽象成相应的几何体,在此基础上再画其视图。

  五、布置作业

  课本*题4.21、2


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菁华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二第1、2、3题。

  5、练*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课后*题

  完成课后练*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又如,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设计,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教学建议

  1.准确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数学在信息社会应用广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地、精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条件所限,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5.本单元可安排6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角形的特性

  (第80~82页)

  本节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等内容。

  1.情境图。

  编写意图

  这是一幅建筑工地场景图,图上楼房建筑框架上、脚手架上包含有大量的三角形。教材提供了这样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情境图,也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看情境图,教师可根据个人的需要灵活处理。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2.例1。

  编写意图

  (1)例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教材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

  (2)出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材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底和高实际上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个概念在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要用到。

  (3)最后,为了便于表述,教材说明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教学建议

  (1)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这里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2)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可让学生在纸卡上画出三角形,思考所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并尝试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然后在小组内展示,观察并找出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点,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再与课本上的定义比较,着重理解“围成”。之后可出示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

  (3)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可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选择画好的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然后指出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底和高。最后请学生思考、操作“你还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但要注意的是在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做的高在三角形外,学生比较难理解,在小学阶段不作要求。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可以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房顶或斜拉索桥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

  (4)最后说明为了表达方便,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并说明如何表示。

  3.例2。

  编写意图

  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它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对这一内容的设计思路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图上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组织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进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请学生列举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2)稳定性的实验也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画框,拉动使其变形,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把画框固定?”然后请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进行实验,发现特性。最后列举生活实例,并进行应用——把画框固定。

  4.例3。

  编写意图

  (1)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教材首先呈现了情境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先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呢?”“这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三角形边的关系,因此在交流原因时,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论,以保护学生学*的积极性。

  (2)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第(2)、(3)组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然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形成结论。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中的问题“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

  (3)引入时,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人和街道创设类似教材中的情境,如选择班上某个同学或老师上学(上班)的路线图,或同学们到电影院看电影的路线图等,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在研究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5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进入到学*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题巩固。

  *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教学从得数是6、7的加法开始由过去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重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及内在联系的体会。教材安排了两组算式作为例题,其余一些得数是6或7的加法,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方法去探索,学会计算,以及促进学生学*数学,并感受方法与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和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的学*,体会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直观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一副图写两个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主题图,黄圆片4个,红圆片2个,2个邮箱贴图,7个辣椒图片。 学生:黄圆片4个,红圆片5个。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奠定基础

  我们已经学*了6.7的合成,下面我们来开开小火车。

  师:出示卡片6(生:依次说出6的合成);出示卡片7(生:依次说出7的合成)。

  同学们可真棒,今天我们就在学*了6.7的合成的基础上,一起来学*《得数是6、7的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旧知,为新知打下基础,简洁明了。]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创设情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阳光小队的队员又出发了,你们瞧!(教师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从植树这个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他们在干什么呀?(植树)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个小朋友去植树,又来了1个小朋友。)

  2.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复*看图说3句话,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以下的教学。]

  (二)学*5+1和1+5

  1、师: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

  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来有5个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来来的一个);那6呢?(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数字的意思,那谁能合起来说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

  (原来的5个小朋友和后来的1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6个小朋友。)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的意思,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1=6吗?(注意:加法与合成有关)

  (5和1可以合成6。)

  师,你们可真会算。5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列成算式5+1=6,

  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1+5=6)

  那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啊?(后来的一个小朋友和原来的5个小朋友合起来是6个小朋友。)你又是怎样算的呢?(1和5可以合成6。)

  师:谁有和他不同的算法?

  生:看到5+1=6,想到1+5=6.

  3.师:这个算法又快又好,你真聪明!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即可以用原来5个小朋友加上后来的1个小朋友,也可以用后来的1个小朋友加上原来5个小朋友,结果都是6个小朋友。所以呀5+1=6和1+5=6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只是“=”前的两个数左右位置交换了,以后我们看到1+5=6,马上就能想到5+1=6。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一图二式,从观察角度的不同,了解列出不同算式的原因,再初步认识算式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及计算方法。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图二式,了解列出两个算式的角度,算式的意义,计算方法和相互联系。]

  4.练*:(想想做做第一题)

  下面又到了动手摆一摆的时候了,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小圆片,跟着老师一起摆一摆。师先左边摆4个黄色,再右边摆2个红色。

  生跟着摆圆片。

  提问:看着自己摆的小圆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呀?

  生: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师:很好,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算式。(4+2=6)

  师:你的列式表示什么意思啊?

  (左边的4个黄圆片和右边的2个红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

  师:哦---你们同意吗?(生:同意)还有小朋友和他想的不同吗?

  (2+4=6)

  师:你的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啊?

  (右边的2个红圆片和左边的4个黄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不看图,我们看到 4+2=6,能马上想到2+4=6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好朋友。

  师:你们说的真好啊!给自己鼓励一下吧!

  生:棒!棒!我真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经历,既巩固了得数是6的加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题主要目标是巩固看图说两个加法算式,并会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因此要学生多说。]

  (三)学*3+4和4+3

  1、师:(摆出小辣椒图片)你们看。谁来拉?

  生:小辣椒。

  师;谁会看图说三句话?(左边有3个绿圆片,右边有4个红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2、师:同桌说一说,根据信息求“一共有几朵花?”能列出几个算式?先学生自己说一说,再提问。

  生:3+4=7 (师:你是怎么算的?)3和4可以合成7;

  生:4+3=7 (师:你是怎么想的?)看到了3+4=7就想到了4+3=7。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得数是7的加法,课本选用了可爱的小辣椒,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出三句话,观察一下哪些学生会说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为有了得数是6的加法为基础,让学生独立写出2道算式,并说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本题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独立列出2道算式,并说明是根据什么计算的。]

  3、学生实际操作

  看了一个式子就想到了它的好朋友,你真灵活!下面啊,老师要看看小朋友是不是都很灵活哦。拿出小圆片,听好老师的指示,自己摆一摆。先左边摆2个黄圆片,再右边摆5个红圆片。

  生跟着指示摆圆片。

  师:看图同桌互相说说,“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并请同桌的两个同学来说一说(2+5=7 5+2=7)。

  恩,你们同桌说的真好,和他们一样的把小手举起来(全班举手)。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全答对了。

  4、小结:现在我们看到一幅图,就能写出2道加法算式了。

  [设计意图:此题让学生跟着我的提示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在练*过程中,我可以说是完全放手了,做到了教学过程的由引到放。本题的目标是让学生彻底感受到一图二式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应用,运用新知

  1 想一想,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师:这道题没有图了,怎样能很快的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引导学生用合成及好朋友来思考)

  6+1=7(6和1可以合成7) 1+6=7(看见6+1=7就想到1+6=7) 3+3=6(3和3可以合成6,注意它没有好朋友)。

  [设计意图:从图上升到没有图,是一个过度。本题要巩固学生的认知,牢记计算小朋友算得真准,现在呀有个小动物要向我们求救了,瞧,小青蛙要回家,可他不知道哪个水池才是自己的家,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帮帮小青蛙吗?

  师:你最喜欢哪只小青蛙?(生:2+5的小青蛙)那我们就先一起帮这只小青蛙找一找回家的路。(师示范连线)

  学生独立连线,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有序从一个方向连线。再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课上到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大集中了,用可爱的小青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帮助青蛙回家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爱心,促进教学效率。]

  3找规律——“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第一组算式

  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测出小规律。

  (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慢慢变大,得数也慢慢变大。)

  (2)学生独立完成,验证猜想。

  (3)运用规律,独立完成剩下的两组算式。交流汇报。

  4小游戏

  师:邮递员叔叔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信,把不同的信放到相应的邮箱里,谁来做做小邮递员?(“信”就是加法算式)

  请小朋友上讲台贴算式,我再将算式有序的排好(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

  小结: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其实呀,“6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6的,“7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7的。请同学们齐读这些算式,看看这些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这样有序的记忆,我们就不会有遗漏的了。 [设计意图:书上“想想做做”的5,6两题,要达成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有序记忆,记住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而我设计这个小游戏,不仅能够很好的达到此目的,还能激起学生愉悦的心情,在快乐中学数学。]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得数是6、7的加法》,你知道了哪些小本领呀?

  五、板书设计

  得数是6、7的加法

  6

  7

  1+5=6 5+1=6 1+6=7 6+1=7

  2+4=6 4+2=6 2+5=7 5+2=7

  3+3=6 3+4=7 4+3=7

  0+6=6 6+0=60+7=7 7+0=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一)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生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学生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内容

  1、基础性学*包

  (1)5以内数的加减法

  (2)关于0的加减法

  (3)6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包

  精彩故事会

  猴 王 出 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始有终。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学*包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本单元5以内数的加减法与6—10的加减法进行整合,在学*10以内加减法中学*有关0的加减法。接着学*10以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学科间整合:把语文课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单元中加入,让学生对花果山和水帘洞简单的了解,满足好奇心,同时通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学*关于0的加减法,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本节课中整合。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共安排20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信息窗一 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谁来讲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讲故事)

  师: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 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来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认识加号。

  (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3+2”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到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注:

  5以内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学*中。

  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2、能力训练点:熟练进行约分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德育渗透点:引导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投影出示,思考30秒,能说的就站起来说

  1、数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能被3整除。

  2、指出哪两个数是互质数3和8 12和18 5和12 3、说出28和42的公约数

  4、填空根据性质

  (复*能被2、5、3整除可以能很快看出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约数2、5、3,

  复*互质数,可为最简分数概念降低坡度。

  复*公约数,为约分时除以公约数做必要辅垫。

  填空是分数基本性质学*后的直接应用,也就是约分的变形形成。既说明分数基本性质,又引出下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化简

  提问:看到例1这个题目,你想做些什么?

  (2)引导学生自由问答,并板书:分子分母都比较小,同它相等

  (3)提问:你准备怎样化简呢?根据思考题分小组讨论

  ①的分子分母含有公约数。

  ②用去除分子分母,得到。

  (4)交流发言,生说师演示,再生说生演示师板书

  (让学生猜想做什么,理解化简词义:化--转化、大小相符,简-简单、分子分母都比较小。出示思考题,分小组讨论自学,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学*、交流。

  学生说,老师直观演示,再让学生边说边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化简过程。)

  2、教学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

  提问:还能继续化简吗?为什么(因为3和4是互质数)

  明确: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板书)

  是最简分数,你还能举例吗?会说站起来说。

  下面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吗?

  (出示P111上做一做)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指着不是最简分数)这些不是最简分数,通常要像这样进行化简,这就是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提问:什么是约分,你能根据刚才的做法说说吗?

  生试说,同桌说,指名说把一个分数比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默读一遍

  (先教学最简分数的概念,调整了教材的顺序,但更符合思维顺序。再指出不是最简分数的可进行化简,一方面说明化简的范围,又及时指出这就是约分的概念,显得自然。

  由直观过程抽象概括出约分概念,体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教学过程。)

  提问:又怎样来约分,怎样写呢?

  3、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约分

  (2)分小组,根据思考题看书讨论①一般怎样约分,怎样写?

  ②也可怎约分,怎样写?

  ③约分要注意些什么?

  (3)指名交流生说师板书

  (4)小结:你能将3个问题连起来说吗?

  (小组讨论自学例2约分,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对约分的几种形式正确书写,指出可用你喜欢的写法。)

  4、反馈练*

  P112下做一做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指名两生玻片书写,其余写在书上

  讲评说出的约分过程,结合书写,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目的在于掌握约分方法和书写形式,并结合书写表扬学得好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学**惯的教育。)

  三、巩固练*

  1、P112 1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约数3?

  2、P112 3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3、独立作业P112 2任选6题,放音乐《二泉映月》。

  同桌互批全对得优,得优的同学可以站起来。

  (抓住学生想既对又快做好的心理,以介绍经验的方法,调动练*的积极性,从而强调约分过程中的两个注意点。

  练*1训练迅速找准约分过程中用几去除分子分母,

  练*2用红绿卡判断并改正,明确约分结果一般要是最简分数。

  作业让学生自选,体现自主性。并在音乐声中愉快完成,得优的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全课小结

  学生小结

  师小结:

  今后作业中的分数,作为最后结果一般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你能找出老师黑板上还有哪些分数要约成最简分数吗?

  发现的可以自己上黑板来改。

  我们要向他们学*,作业要认真仔细,做完要复看检查,好不好?

  (针对约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主动勇敢地上黑板改错,这对反应快的学生又是一次成功的表现,并结合进行学**惯教育。)

  五、质疑

  今天大家学得都很认真,还有没有什么问题你暂时不明白?

  (质疑是对本课教学情况的再现反馈,也为下次课提供学生方面的真实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第80到81页的内容及第82页练*十五的第3题。

  设计思路

  这个内容被安排在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内,是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校买回12棵风景树,现在要栽种起来,栽种时行数不限,但每行栽种的数目相等,可以怎么栽种?16棵呢?

  2、分别写出16和12的所有因数。

  二、教学实施

  1、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集合图。

  指出 :1,2,4是16 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他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2、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拿卡片的同学快速站一站,那几个数站在左边,那几个数站在右边,那几个数站在中间,最后集体订正。

  3、出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 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3)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演示方法

  方法一 :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 :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从中找最大。

  18的因数有:① ,2 ,③ ,6 ,⑨ ,18

  方法三 :先找出27的因数,再看27的因数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数,从中找最大。

  27的因数有:①,③,⑨,27

  方法四 :先写出18的因数1 ,2 ,3 ,6 ,9 ,18。然后从大到小依次看是不是27的因数 ,第一个数9是27的因数,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4、完成教材第81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小结: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⑴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⑵ 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三、课堂练*设计(多媒体课件出示)

  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1、9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

  A . 1 B. 3 C . 4 D. 9

  2、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

  A . 4 B. 6 C . 8 D. 16

  3、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A .1 B. 甲数C . 乙数D. 甲、乙两数的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那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五、留下疑问

  有三根小棒,分别长10㎝,16㎝,48㎝。要把他们都结成同样长的小棒,步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

  六、课堂作业设计

  教材82页第2题、第5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有:1 ,2 ,3 ,6 ,9 ,18

  27的因数有:1 ,3 , 9 ,27

  18和27的公因数有:1 ,3 , 9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


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_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材料1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

  生回答。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对称现象,请你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配有音乐。)

  6、它们美不美?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师揭示“完全重合”,并板书。

  9、你能用双手表示“完全重合”吗?你能用一张卡纸表示“完全重合”吗?生做,师评价。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这张简单的纸,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信吗?请

  看老师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大树、葫芦、小衣服等简单的对称图形。)

  2、你们想做吗?小手背后向前看,竖起耳朵仔细听,我们一起做一个爱心。(课件演示,教师用纸演示过程)

  第一步:将纸对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适的位置画出爱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着刚才的画痕剪下来。

  第四步:打开便是爱心。

  3、请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学具剪一个爱心。

  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黑板上。

  5、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们把这样的两边一

  样的对称叫做对称图形。

  6、你还能剪出其他的对称图形吗?

  生操作,师巡视。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

  8、打开你手中的对称图形,请你仔细观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揭示“对称轴”,并出示课件解释对称轴:它通常是一条直直的虚线,并能向两端延长。请画出你手中的对称轴。

  9、仔细观察老师黑板的对称轴和你画出的对称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回答,师指导:当对称轴在真实物体上时是画不出延长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画。而老师的作品是在纸上,所以能画出延长的部分。

  10、像这样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并板书。

  三、巩固练*,运用新知

  1、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课件出示)生拿出练*纸做题。

  3、连线。

  生回答。

  四、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1、这节课的学*之旅即将结束,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首先观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有个显著特点: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条很明显的对称轴。

  3、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对称的美,在课堂上也剪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你们的心情美不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来欣赏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并配有音乐。)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不对称的眼镜和对称的眼镜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现象,再引入蜻蜓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发现对称轴,由此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眼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现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和价值。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剪纸、美丽的蝴蝶、蜻蜓、*的京剧脸谱、各种建筑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一)、

  图形与变化、

  表内除(二)、

  万以内数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统计、找规律、总复*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除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克和千克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重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和变化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移、旋转现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广角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均错误率速度*均错误率速度

  表内除法6%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笔算与学*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万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素材。安排了图形与变化、克与千克的认识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移、旋转现象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重量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认识克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的测量黄豆重量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要培养的估计能力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估计能力培养涉及得很少,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加强估算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例如,本册教材在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结合实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重量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重、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重量等的练*。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前所述,在教学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在学生认识了克、千克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克大的长度单位千克,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一袋盐的重量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重量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千克。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和有多重,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四、教学用具:表内除法练*表、万以内数位表、简易天*、*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表等

  五、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nb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三)、图形和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与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7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4课时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3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第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图片)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图片:外国**、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图片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把这个图形怎样了!(生:分成两边一样了)

  师:可以把它分成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着的两边一样了。我们也给这条折痕取一个数学名字:“对称轴”

  师:衣服的对称轴,我们用虚线把它画出来,画的时候,要超出图形的两端,这样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师依次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出紫金花图没有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四、练*巩固

  1、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指一指

  2、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的打“√”,错的打“×”。

  3、数字、字母、汉字也可以写成对称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车,银行标志也是对称的。

  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生:略)

  五、实践操作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图形吗?如:松树、桃心、葫芦等。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四、课堂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张贴学生及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提高学*兴趣,从而主动地学*新知识】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xx克。( )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幼儿中班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幼儿中班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这学期来,我们将数学思维活动与幼儿园主题活动有机融合,并积极探索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本节活动就是结合中班主题活动《朋友越多越快乐>产生的。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影子的特点,知道影子是与实物外形一样的。

  2、学*从上到下、从整体到细小的局部进行细致观察、比较观察,在此基础上判断并找出实物的影子。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1、投影仪;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卡(操作卡上的内容难度具有递进性),笔一支;

  2、教师的教学范图两大张,分别张贴于黑板两面,纸棒子一根,两只具有细微区别的毛绒熊玩具,红笔或粉笔一支;

  4、影子知识的准备。

  教学过程

  1、语言激趣导入,引出影子朋友。

  师:小朋友,我很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愿意!)和你们做朋友真高兴!今天我还带来我的一个好朋友。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呢?(师稍作左盼右顾寻找状。)1、2、3我的好朋友请出来!(此时,投影光亮,师站在光下摆出个美丽姿态,墙上立刻呈现影子造型。)我的好朋友是谁呢?(你的影子。)对喽!我的好朋友就是我的影子(如图1)。

  点评

  教师充满趣味性的语言配以恰当的体态语言,一下子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当影子朋友突然出现于孩子眼前时,很多孩子们叫了起来,那样子兴奋极了。在幼儿开心的笑声中,活动自然导入到下一环。

  2、玩一玩,说一说,感知影子与实物的关系。

  (1)在玩中感知实物外形不同,影子也不同。

  师:谁愿意上来请出自己的影子朋友?(一次请四位幼儿上来,反复两次。)

  幼儿上来后,师念儿歌:1、2、3,影子朋友请出来!(当念到“请出来时”,打开投影灯光,墙上出现幼儿的影子。)

  师:这是谁的影子朋友?你们怎么知道的?

  幼:因为那个影子和他是一样的……

  交换玩一次后师总结:原来影子朋友的形状和小朋友的样子是一样的;小朋友样子不同,影子朋友也就不一样(如图2)。

  (2)在玩中观察影子的细微变化。

  师:谁来了?(两只小熊。)仔细找一找!黄熊的影子朋友在哪里?白熊的影子朋友在哪里?你们怎么知道的?

  幼儿:黄熊大一点点,白熊小一点点;黄熊头上有一朵小花,白熊没花;白熊拿了一只小杯子,黄熊没拿杯子……

  师: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我们找影子朋友的时候,可以先看看它们的整体形状,然后再从上到下看一看它们身上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这样你就可以找出谁是谁的影子朋友了(如图3)。

  点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有趣的影子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2、运用观察方法,共同寻找影子朋友。

  (1)师:小朋友,有只小狐狸找不到它的影子朋友,真着急!想请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你们看!(出现一只小狐狸和许多与其相似的影子。)请小朋友来仔细观察。

  (2)稍等片刻后:“谁是小狐狸的影子朋友?”

  师指着幼儿一致不同意的影子说:为什么它不是?(形状不一样:前腿往后……)并将此影子拿到旁边。

  师指着幼儿一致认同的两个影子(略有差异),说:“小朋友说这个是它的影子朋友,这个也是它的影子朋友,那让我们先比较一下这两个影子(分别将两个影子放在小狐狸的下面以便幼儿比较观察),先来看一看它(指着不是的那个)是不是小狐狸的影子朋友?比较比较看,从头到尾仔细看。(幼儿说“不是”后)问:为什么不是小狐狸的朋友?

  师:哦!小狐狸有长长胡须,而这个影子没有,所以不是它的朋友。那小狐狸的影子朋友就是谁呢?(幼儿齐指。)对,这才是它的影子朋友。(师用笔圈出来。)

  师:原来这两个影子只有胡须一点点不一样,还真难发现。看来我们观察时可要仔细(如图4)。

  点评

  运用小狐狸寻求帮助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幼儿内在的强者自豪感,而且充分调动了幼儿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幼儿观察的专注力。为尽快帮助小狐狸找到影子朋友,孩子们很快运用了刚才学会的观察方法。

  4、运用观察方法,幼儿独立操作思考。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狐狸,小狐狸真高兴!可是,这里还有很多东西也找不到它的影子朋友,也想请小朋友帮忙呢,你们愿意吗?(愿意。)

  (2)提出操作要求。

  师:你们看!是谁找不到影子朋友?(自行车、小蚂蚁、葫芦娃、小老鼠。)在找影子朋友前,老师提一个要求:请小朋友观察时要从上到下认真地看,还要一个一个比较地看,保持安静,自己想,这样才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朋友。找出它们的影子朋友后,用笔把影子朋友圈出来。别找锗哦!不然它们可不高兴呢!现在拿出你的操作卡开始吧!

  (3)幼儿独立操作。(师要注意观察,暗示幼儿独立思考,并提醒动作快的幼儿注意检查。)

  点评

  在幼儿还沉浸于帮助小狐狸的热情中时,教师提供了人手一份操作卡,让幼儿继续发挥自己助人的积极性,独立运用观察方法操作思考。由于幼儿有委托帮助之任务,所以孩子们独立操作时非常认真,并能充分运用已有的观察方法左看右看,静心思考。

  (4)评价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找出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它们吧!

  说第一个:师:快来告诉它,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一个)同意吗?(画圈)为什么这个不是?(这一个没有座垫、铃的位置还和它不一样。)

  说第二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二个)观察真仔细!小蚂蚁的影子朋友就是它,(画圈)为什么不是它?(少一只手。)

  第三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一个、第二个)现在有两种观点,先来看这个,它和葫芦娃一样吗?什么不一样?(头巾不一样。)这么一点点的地方不一样,找出来的小朋友真棒!

  第四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有多种答案)先来看第一个,是吗?(不是,多条尾巴,耳朵不一样。打个叉。)再来看第二个,是吗?(不是,胡须不一样。)

  小老鼠的影子朋友是第几个?(第三个。)

  师:小老鼠的影子朋友可真难找,要在三个里面找一个。可是很多小朋友都找出来了,你们真棒!以后我们会在区域里面放一些更难的,请小朋友从四个影子里找出它们的影子朋友。你们可以去试一试,看一看谁最聪明。

  (5)修改自己的作业,教师作全面检查。

  师:小朋友,你都找对了吗?如果你做错了,可以在原来的上面打个叉,然后重新找出正确的影子朋友。做对的小朋友可以去和自己的影子朋友玩游戏。

  点评

  运用幼儿集体评价的方法,使幼儿逐步学会在互动中掌握独立判断自己操作情况的能力。幼儿在互动评价中,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特别想第一个告诉你它们的影子朋友是哪个。

  5、延伸:幼儿自由地和自己的影子玩游戏。

  完成的幼儿自由地去灯光下玩影子游戏。

幼儿中班数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数是幼儿早期数学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班幼儿是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数的形成的。本次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创设“鸟儿舞会”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兴趣,在有趣的游戏中引导幼儿感知8添上1是9理解9的形成,学会点数9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指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 学*9的的形成,知道8添1是9,能手口一致点数9以内的物体。

  2. 理解9的实际意义,正确认读数字9 。

  3. 愿意帮助别人,接受任务并能努力完成。

  活动准备:

  1. 教师自制课件。

  2. 三角形、正方形卡片人手各9张。

  活动过程:

  1.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看“鸟儿舞会”入场式,复*8以内的数。

  提问:舞会上入场的鸟儿有几只?小喜鹊也飞来了,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们分别在哪个入口呢?引导幼儿点数小鸟衣服上的图案,帮它们找到相应的入口。

  2. 播放课件,幼儿观看“鸟儿舞会”颁奖的场景,初步学*9的形成。

  教师导语:小喜鹊的奖品藏在房间中,它需要闯过不同的关卡才能得到奖品,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喜鹊吧。

  (1)出示数字8,小喜鹊要拿出相应数量的正方形卡片,一一对应摆在三角形卡片下面,比较说出两种卡片谁多、谁少,怎样变成一样多。引导幼儿用添上一个或去掉一个的方法变成一样多。

  (2)关卡二——寻找宝箱:有8把钥匙,小喜鹊要打开9扇带锁的门,才能找到藏在房间中的奖品,怎么办?引导幼儿找到另外1把钥匙,打开带锁的门,帮小喜鹊拿到奖品。

  3. 创设“鸟儿舞会”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巩固9以内数的点数。组织幼儿玩“抱团”游戏:幼儿扮演小动物,在场地上自由舞蹈、玩耍,教师说出抱团的人数,幼儿找到相应数量的朋友抱成一团。例如:教师说“9人抱团”,幼儿寻找朋友,9个人抱成一团。

  活动结束:播放舞会音乐,幼儿快乐舞蹈。

幼儿中班数学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一、巩固红黄蓝三原色的认识,学*按物体的大小、颜色进行分类,在游戏中发展数数能力。

  二、乐意与同伴交流,乐意参与游戏,乐意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猫、小猫(蓝色、黄色)的胸卡若干。

  2、红、黄、蓝小鱼若干、一大一小锅子各一。

  3、小篓子人手各一。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巩固黄蓝两种颜色的认识,并导入活动。

  1、扮演角色:小朋友,我是猫妈妈,你们都是我的猫宝宝,妈妈这儿有许多小猫的胸卡,喜欢做蓝猫的就找蓝色的小猫卡片挂上,喜欢做黄猫的就找黄色的卡片挂上。挂好卡片赶紧找个圆点坐下来。

  2、找宝宝:呀,你们都是我的宝宝啦!开心吗?开心的就叫一声猫叫?让我瞧一瞧,你是什么颜色的小猫啊?还有谁也是小蓝猫呢?小蓝猫来让妈妈抱一下,我们亲亲热热一家人,开心吗?开心的就大声地叫两声。妈妈的小黄猫在哪里?也来让妈妈抱一下。开心的叫三声?

  3、选择路线

  师:宝宝们,你们长大了,能告诉妈妈你们有什么本领?好,今天妈妈在草地上晒了许多鱼干,想请你们帮妈妈去收鱼干,愿意吗?去草地有两条路,一条是黄色的,一条是蓝色的,我们的黄猫、蓝猫该走哪条路呢?赶快到路口排队。过渡:听着音乐小猫跟猫妈妈去草地。

  师:宝宝们,跟着妈妈去草地吧,路上不能你推我挤,注意安全。我们一个跟着一个走。

  二、基本部分

  一)小猫收鱼干,巩固对三原色的认识,发展三以内的数数能力。

  (1)师:宝宝们,草地到了,你们看妈妈晒的鱼干多吗?有些什么样的鱼干呢?(引导幼儿说出颜色不同)现在我们可以收鱼干啦!在草地上当心把小草踩坏了,也不能摘小草。小猫们爬一爬,找一找,一只小猫收一条鱼干。你收到的是什么颜色的鱼干呢?快把收到的鱼干放在口袋里吧。收到鱼干高兴吗?用动作表示一下:耶!

  (2)请宝宝们爬一爬,找一找,收一条跟自己一样颜色的鱼干。并请小猫相互检查一下收的鱼干是否正确。

  (3)请每只小猫去收一条红色的大鱼干。你收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干呢?

  师:呀,还有些鱼干请猫阿姨给我们收吧,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家了。看看哪条路大,哪条路小?请黄猫在大一点的路上走,蓝猫在小一点的路上走(听音乐动作)

  二)小猫数鱼干,感知三以内鱼干的数量。

  (1)、师:到家了,每只小猫把口袋里的鱼干倒在小筐里,数数看你收了几条鱼干。(每人自己数--师幼一起数)还有谁也是收到3条鱼干呢?

  (2)、你收到的红鱼干给妈妈看看,有几条呢?(让幼儿自己数数)你收到的黄鱼干给妈妈看看,有几条呢?(让幼儿数数)你收到了几条蓝鱼干?(目测)

  三)小猫烧鱼,按大小给鱼干分类

  (1)师:宝宝们,肚子饿吗?妈妈来烧鱼干给宝宝吃,好吗?你们看妈妈这儿有几只锅子?两只一样大吗?大鱼干应该放哪个锅子烧?小鱼干放哪个锅子?请你们把手中的鱼干一条一条放进锅里。大鱼干放在大锅里,小鱼干放在小锅里。

  (2)幼儿放鱼,老师对幼儿的行为做即时的检验:是否放对了大鱼和小鱼。儿歌:小猫小猫要烧鱼,大鱼放在大锅里,小鱼放在小锅里。

  师:呀,两只锅里现在变成许多鱼了。

  三、结束部分

  师:鱼儿烧好了,香喷喷的,真好吃啊!瞧!宝宝们想尝一尝吗?来跟着妈妈一起去洗手,吃鱼干喽!

  活动延伸:游戏《卖鱼》

幼儿中班数学教学设计4

  活动准备

  PPT课件、日历、奶瓶、温度计

  活动目标

  在认识数字0——9的前提下,将他们排序。

  在比较观察中,了解发现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

  数字变化后,幼儿对其形状感兴趣,幷乐意产生想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10个格子,幼儿数出。

  2、幼儿根据提示猜出每个格子中的数字宝宝。

  二、1、给数字宝宝排序(提示顺序,倒序,单数,双数)

  0123456789

  9876543210

  13579

  2468

  2、分享老师展示的各种排列方式

  (1)认识基数13579

  (2)顺时针,圆形,三角形

  (3)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三、结合生活中的数字,让幼儿理解这些数字 宝宝所表示的意义,教师展示PPT中不同的物体

  1、日历

  2、奶瓶

  3、温度计

  4、目录

  四、数字宝宝的组合图形

  幼儿逐一观察每个有数字宝宝组成的图形,说一说画的是哪些图形?是有哪些数字宝宝组成的?

  五、活动延伸

  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数字宝宝,动手画一画。

幼儿中班数学教学设计5

  故事背景:

  老师带小朋友去超市买玩具,给每个人买了一个数字拼版。上面有“1、2、3、4、

  5、6、7、8、9、0”这十个数字。回到幼儿园,老师拿出“1、2、3”这三个数字,对小朋友们说:“你们能用这三个数字摆出多个不同的三位数吗?”皮皮摆了一个321,可可摆了一个123,圆圆摆了一个231。小朋友们,你们还有新的摆法吗?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有序的观察。

  2、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锻炼抽象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数字拼版》;数字卡片;星星卡片。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

  一、导入活动

  1、游戏:排排队游戏玩法:

  教师准备好“1、2、3”3个数字,请三个小朋友小朋友扮演小兔子,各抽出1张数字卡片,站到前面来,下面的小朋友边拍手边说儿歌:小兔子,真淘气,跳到东来跳到西,集合!站队!要求每次3只小兔子站的位置不一样小兔子站好队后,下面的小朋友大声读出他们手里的数字卡片。

  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数字拼版》,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故事中的小朋友用123这三个数字摆了那三位数呢?

  小朋友用123,还能摆出哪些三位数呢?

  二、集体活动:

  1、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2、3,引导幼儿摆放数字卡片,并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小朋友,我们也用这三个数字来排列一下吧!

  我们先让数字1站在第一位,有几种摆法呢?

  我们先让数字2站在第一位,有几种摆法呢?

  我们先让数字3站在第一位,有几种摆法呢?我们可以用这三个数字摆出六种组合方式!

  2、利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星星卡片,组成新的组合。

  教师:“老师这里有三种颜色的星星卡片,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排列方法呢?

  我们可以让红颜色的星星在前面,这样有两种摆放方法。

  我们还可以让黄颜色的星星在前面,这让也有两种摆放方法。我们还可以让蓝颜色的星星在前面,同样还是有两种摆放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3种颜色的星星卡片一共有6种排列方法。三、操作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用5、6、7数字卡片排列三位数,并记录。看能排列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用三种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排列,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并记录不同的排列结果。

  (2)教师引导幼儿用不同的三个数字,编写电话号码,让小朋友自己组合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

  (3)园内完成《操作侧》第43/44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可给幼儿三种不同的水果,让小朋友进行不通顺序的排列,看看有多少种排列。

  (2)家庭完成《亲自册》第43/44页。


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

  *年来,命题改革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核,特别是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不仅在各级各类的命题改革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核,对数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从人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角度思考,也需要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阅读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广大师生对数学阅读重要性的理解

  数学教科书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阅读是“人——本”对话的数学交流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能通过教科书的标准语言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能有效地促进数学阅读水*的发展,准确叙述解题过程中有关的观点和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因此,数学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另外,每年一度的中考试题中都设置了数学应用题,阅读理解题,而学生每遇到应用题的问答便觉得困难重重,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阅读数学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学有必要重视数学阅读。

  二、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学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应当遵循如下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从根本上承认和尊重受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到数学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中来,将自己进行的阅读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规划阅读进程,独自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料;不断培养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惯,逐步学会探索地进行数学阅读与数学学*。

  2.差异性原则。学生在个体发展区、学*方式、知识基础、思维品质等多种因素上的差异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也决定了教师必须对不同层面学生给以不同的关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课堂巡视时间,使教师能够将统一学*变成个别指导,重点对个别阅读能力较差进行指导。

  3.内化性原则。内化的基本条件是对数学语言的感知水*,不仅包括对数学学科本身的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等的理解,而且包括学生的元认知水*的控制和调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使学生充分实践监控的各种具体策略和技能,进而逐步内化为自我监控能力,使其能在新的条件下,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和技能进行自我监控。

  4.反馈性原则。个体的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及时、准确、适当地对学生的自我监控做出评价,指导他们逐步学会对学*方法,策略运用及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同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自己的阅读监控过程,所用的策略及结果进行调控和改进,不断提高思维的抽象概括水*,从而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5.建构性原则。阅读过程是数学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对数学材料进行部分与整体的交替感知去构建数学结构,领悟形式化运动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数学内容的结构特点,不断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由上**出猜想、估计,再通过与已知相对照,加以修正,从而获得新知识。

  三、实施数学阅读教学的具体途径

  1.预*的阅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认为,没有预*的必要,反正教师都要讲,上课认真听就是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呢?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选择好预*的时间,指导学生迅速地浏览即将学*的教材,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第二遍,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预*笔记,以便于接下来学生能有目的地听课。

  2.数学教材的阅读指导

  (1)阅读目录标题。目录标题是课本的纲目,是每一章节的精华。阅读目录标题就等于了解了全文的框架结构。阅读了课本内容就使目录标题具体化了。逐步养成“标题联想”的*惯。

  (2)阅读概念

  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指导效果是:让学生在阅读概念时能够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并能注意到联系实际找出反例或实物;学生能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既能区分相*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3)阅读代数式

  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代数式时,只是按照代数式的顺序去读。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同一个代数式,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式子本身的特点及其普遍性。

  (4)阅读例题

  对于初中学生例题阅读的指导,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其次,要让学生比较例题和教材解法的优劣,对一组相关联的例题要相互比较,着力寻找,领悟解题规律,掌握规范书写格式。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即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5)阅读公式

  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关键是要让他们看清教材是怎样把公式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要提醒学生注意认真阅读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设法记住,另外还要让他们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通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6)阅读数学定理。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7)阅读提示与说明

  教材中相关知识及许多*题的后面都附有说明或小括号式的提示语。例如,代数式概念中的“运算符号”,教材特指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要告诉学生对于这些说明或提示语,千万不可忽视,往往解题的某一条件或关键正隐藏在这里,同时对选学内容,教师也应在自*课上给出相关的阅读材料。

  (8)阅读章头图和小结

  章头图让学生对本章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明确要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而认真阅读小结,则能教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这是一个归纳、总结、提升的过程。

  3.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

  *年来应用题的考试情况告诉我们,数学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应用题让学生阅读,不一定要求他们全会做,但必须弄清题意,对于当今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名词有所了解,如“低炭”、“环保”、“利息税”、“利润”、“毛利润”等。

  四、数学阅读教学的价值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强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即终身学*的能力。这将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形成一种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气,同时有利于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过程,提高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教师的视野及知识结构。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

  课型:新授课

  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知识回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①②③④⑤⑥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45页,学*分析“探究一”中的数量关系

  设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那么,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则可列方程为:

  2、解这个方程,得

  3、想一想: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轮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xxxx年毕节地区)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 )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四、指导学生应用

  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xxxx广东中考9分)

  解:设每轮感染中*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轮*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超过700台。

  五、巩固训练:

  1.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有9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6 B.7 C.8 D.9

  2.元旦期间,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一张,已知全组共送贺卡132张,则这个小组共有( )人

  A.11 B.12 C.13 D.14

  3.九年级(3)班文学小组在举行的图书共享仪式上互赠图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图书向本组其他成员赠送一本,全组共互赠了240本图书,如果设全组共有x名同学,依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x(x+1)=240 B.x(x-1)=240

  C.2x(x+1)=240 D.x(x+1)=240

  4.参加中秋晚会的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则有( )人参加聚会。

  5.学校组织了一次篮球单循环比赛,共进行了15场比赛,那么有个球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5天的传染后,这个地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题和4题列方程时为何不一样呢?

  六、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特别地,要检验解的结果是否正确与符合题意,并注意题型的积累。

  2.(方法归纳)解应用题地步骤是:审、设、列、解、检、答,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可以采用列式法,线段图示法,列表法等来帮助寻找,并注重检验。

  七、效果测评: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两个相邻的偶数的积是240,求这两个偶数。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3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认为自己在上课中讲得井井有条,知识条理十分透彻,演算透彻清晰,但结果是有大多数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数学学*困难重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数教师都归因于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教师以外的因素,很少发现是自己教学能力和素养导致而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共同学校的过程。教师得知学生在数学学*很困难时,是否想到了可能教师自己对教材理解不够,没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教材内容层次没有理清和教学方法不适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在数学学*中,由“听”到“懂”,再到“会”,最后到“通”。为此,教师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批判性地考察自我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到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反思教育观念

  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科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和正确的学**惯。数学非常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有不少教师*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这样使很多学生在学*数学上失去了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

  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策略。例如,在学*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让三个同学合作分别去画出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是学生会发现三条线为什么会是一条线?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多种,为什么 “角边边”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在学*镶嵌时,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可以,而正五边形不可以?等等。

  这样教师不断地设问,不断地质疑,就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归纳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下一步学*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紧紧抓住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解决好学生学*积极性的问题。

  二、教师要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式等),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效果等,都应该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考虑到

  了。教学后,要对实际进程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方法

  教师教得好,本质上讲是学生学得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合乎学生实际呢?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有的教师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教师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认识上鸿沟问题。有的教师只是一味的设想按照自己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也许学生当时听明白了,但往往是是而非,并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

  初中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概念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编者精心编制的,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它们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对培养学生智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等都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要反思学生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转变数学学*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二至十六岁之间,正处生长发育期,思想不成熟,行为不稳定,办事情绪化,喜表露,易冲动, 既有面见师长的羞涩, 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在数学学*上凭兴趣,看心情,个性反映较为突出,有不少学生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他们往往又很难发现自己的学*方法不妥。所以,教师就应该反思学生的学*方法,找一找哪些问题,并帮助他们努力改变不恰当的方法,使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总之,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教学也是这个规律,只教不思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学生也得不到很好的受益。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只有一边教书一边总结,一边教书一边反思,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4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函数教学是比较难的章节,我们该如何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呢?下面我来谈谈我的一些很浅的看法:首先函数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也是初中数学里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在初中数学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觉得函数抽象深奥,高不可攀,老师也觉得函数难讲,讲了学生也理解不了,理解了也不会解题。事实果真如此难教又难学吗?下面我谈谈在教学设计方面一些方法和实践。

  一、注重类比教学

  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人们正是利用相似事物具有的这种属性,通过对一事物的认识来认识与它相似的另一事物,这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就是类比法,利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可称为类比教学.在函数教学中我们期望的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方法的传授,达到对后续知识的学*产生影响,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让学生顺利地由学会到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发现,初中学*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在概念的得来、图象性质的研究、及基本解题方法上都有着本质上的相似。因此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不但省时、省力,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举例说明如何采用类比的方法实现函数的教学。

  首先是正比例函数,它是一次函数特例,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因为正比例函数过于简单,而轻视。匆匆给出概念,然后应用。等到讲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接受起来概念模糊,性质混乱,解题方法不明确。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是因为忽视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作用,我们应该借助正比例函数这个最简单的函数载体,把函数研究经典流程完整呈现,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学*其他函数时,在此基础上类比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例如:

  《正比例函数》教学流程

  (一)环节一:概念的建立

  通过对问题的处理用函数y=200x来反映汽车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引入新课。学生自觉思考教师提问,共同得出每个问题的函数关系式。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函数关系式的特点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描述定义及解析式特点。

  (二)环节二:函数图象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学生先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画函数y=2x和y=-2x的图象,相互交流比较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函数图象的过程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方法。

  (三)环节三:探究函数性质

  让学生观察函数图象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象的形状,从左往右的升降情况,经过的象限及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这几个方面来归纳,最终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环节四:概念的归纳

  将观察、探究出的函数图象的特征、函数的性质等做出系统的归纳。

  二、注重数形结合的教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本身就体现着函数的数形结合。函数图象就是将变化抽象的函数拍照下来研究的有效工具,函数教学离不开函数图象的研究。在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首先,对于函数图象的意义,只有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等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才能知道函数图象的由来,才能了解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与自变量值、函数值的对应关系,为学生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研究函数性质打好基础。其次,对于具体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通过亲身画图,自己发现函数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感悟不同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为发现函数图象间的规律,探索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2)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首先,在探索具体函数形状时,不能取得点太少,否则学生无法发现点分布的规律,从而猜想出图象的形状;其次,教师过早强调图象的简单画法,追求方法的最优化,缩短了学生知识探索的经历过程。所以,在教新知识时,教师要允许学生从最简单甚至最笨拙的方法做起,渐渐过渡到最佳方法的掌握,达到认识上的最佳状态。

  (3)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初中阶段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函数图象:一是有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二是控制参数法。

  函数是一个整体,各个具体函数是函数的特例,研究方法应是相同的,通过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对比性质的差异性,将具体函数逐步纳入到整个函数学*中去,这也符合教材设计的螺旋式上升的理念。这样自然使二次函数变得难着不难,水到渠成。

  关于待定系数法,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感受到待定系数法的本质: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果已知所求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则可引进一些尚待确定的系数来表示这种结果,通过已知条件建立起给定的算式和结果之间的恒等式,得到以待定系数为元的方程或方程组,解之即得待定的系数。待定系数法在确定各种函数解析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正、反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时都离不开待定系数法。因此我们要重视简单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待定系数法的应用。要在简单的函数中讲出待定系数法的本质来,等到了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及综合情况,学生已能形成能力,自如使用此方法,这时就是技巧的点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d分析d推导d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 1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活动中体会显示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物体的边线。

  1、出示一面无边框圆形镜片

  师:这是一面镜子,老师每天早上用它的时候都是这样拿的(演示手势)很小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镜子是玻璃的,没有边框,易划手。)

  那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解除这个麻烦呢?

  我也想过给镜子镶一道金属边框,可我怎么知道这个边框倒底要多长? (可以用软尺量一下。)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量哪里吗?

  点名指一指边线,如果学生指着边线上的某一点,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刚才所指的,其实就是这个镜面的边线。

  2、(出示数学书)师:你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在哪里吗?引导学生指的方法(从某一个点出发,沿边线绕一圈,回到起点)

  谁再来指一下三角尺的边线?生指,师生指。 同桌互指三角尺的边线。

  3、出示想想做做2

  师: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大家任意挑两幅图描出它的边线。

  学生独立描出第二题图形的边线,并相互交流。

  师选取两位同学的作业做对比,指出画时应贴*边线画。

  二、认识周长

  1、(出示例题图)

  师:儿童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在哪里?谁来指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

  师:游泳池池口的边线的长也叫游泳池口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谁再来说说什么是游泳池口的周长?指名说,互相说。

  2、刚才我们所指的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长其实就是什么?(课件出示。)谁再来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你还能指出这是什么的.周长吗?谁来边指边说。

  三、测量计算周长

  1、(出示一片树叶)师:你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课件演示)树叶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工具去测量,再追问: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

  指名讲解测量方法。(用线围周长,作记号。再用尺量线的长度,就是周长。)(教师说明:选整厘米数)

  分组操作

  指名上台演示测量。师辅助。(注意:起始点,并要贴*边线量)

  指名讲解测量方法。(用线围周长,作记号。再用尺量线的长度,就是周长。)(教师说明:选整厘米数)

  分组操作

  指名上台演示测量。师辅助。(注意:起始点,并要贴*边线量)

  2、(出示试一试左边一图)师:这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测量出周长吗?那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课件出示每条边的长度。)

  追问:知道了每条边的长度后,该怎么得出周长? 指名回答计算方法。

  然后独立测量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

  小结明确:一个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

  四、拓展提高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方法。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 2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获得测量计算*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 3

  设计说明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根据周长的含义,应用图形的边的特征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氛围。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通过动手量一量,动笔算一算,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以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体会数学的抽象与简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

  (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方法三最简便)

  ②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讨论,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③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

  (学生汇报: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样远)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

  2、完成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7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 4

  1.简单而富有内涵的引入

  余老师原先的引入是从一则广告开始的,香飘飘奶茶一年所卖出的杯子有3亿多,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看广告、说周长、找关系、再化繁为简,这样引入有三个好处:一是激发学生学*兴趣,学生看到广告进入课堂,很新鲜;二是从地球赤道整个巨大的圆回到纸上的小圆,要研究大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们先从小圆开始研究,这就是华罗庚所说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三是生活中的一般实例都是先测量出周长再求直径,比如,测量一棵树的直径,就是先量出它的周长等,这个广告也是先有周长,我们再来探究赤道直径是多少。

  有三个这么明显的优点,为什么会弃而不用呢?因为它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时间!整个过程大约用了10分钟,才进入新课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一个缺点把所有的优点都掩盖了,所以,余老师改成下面的引入。先出示一个普通三角形,问它的周长在哪里,要测量什么,怎么计算?再出示一个正方形,也是问同样的问题,最后再追问:为什么只要测量一次,正方形的周长时边长的几倍?最后在出示圆。这种引入的优点是什么呢?一是从*面图形的周长引入,和前面所学的连成一条线,形成知识系统;二是这节课的一个内在线索是探寻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正方形正好具备了相似的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时变长的4倍,也是一个固定的数;三是时间,前后不到3分钟!因为课的导入追求迅速、高效,所以余老师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导入。

  2.自发而科学严谨的探究

  关于课堂当中的操作,大多数是教师的指令行为,老师说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根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我们这么做!在本节课中,余老师通过巧妙地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探究,"这两个圆,哪个圆的周长比较长?""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怎么样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每个问题都经过精心设计,逐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操作的目的。在操作时提出了各种操作要求,小组合作分工,务求科学严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也是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是学生忘记了知识之后所留下的最宝贵的智慧!

  3.数学思想和文化的渗透

  在本节课中,余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多种数学方法,比如在测量圆周长的时候是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在汇报操作结果的.时候,渗透了"变"与"不变"辩证思想,这也是理解圆是一个固定的数的重要过程,在介绍刘徽割圆术的时候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在介绍圆周率的历史的时候,提到了我国研究圆周率的主要人物,以及和西方的比较,渗透了思想感情教育。这些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都是我们在课堂中需要挖掘和渗透的,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思考:圆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条规律的出现时机,余老师是放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介绍圆周率的历史之前。我的想法是,学生的操作结果无法得出这是圆周率,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所以,我想,是不是放在接受前人的探究历史之后再将这条规律补充完整是不是好一些,这样,学生对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是一个固定的数,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呢?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2.能力目标: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推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题。

  3.情感目标: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渗透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展学生的转化策略和推理能力;结合圆周率的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元硬币、茶叶筒或易拉罐、圆形硬板、纸杯、直尺、水彩笔、细线、小组测量记录表、计算器、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1.复*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教学反思:应温故知新,注意知识点掌握的连贯性,同时为讲解圆的周长做铺垫。

  2.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美丽的图形圆,什么是圆的周长?周长和圆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1)我们的村长在卖村里的树的时候,他用手拃一拃树的周长,就能知道树的直径,估计出树的体积,他是怎样算出直径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看看会有什么收获。

  (2)看这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及细观察,共有三层。上层直径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认识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出示课件

  从准备的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纸杯、圆形硬板等物品中找出一个圆形来,并指出这些圆的周长。

  4.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根据已学知识总结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几倍?

  出示课件: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周长÷边长=4(固定值)(2)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

  5.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可以测量再计算;而圆的周长呢?各小组同学选出你手中的一个圆形物品来试一试,测量圆的周长,看看你们有哪些好的方法?

  (2)汇报交流总结:

  ①“绳绕法”——用细线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然后再把绸带拉直测量长度;

  ②“滚动法”——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数出直尺上的刻度差

  ——还可以先用水彩笔在硬币的圆周长上涂上颜色,然后将硬币在纸上沿直尺滚动一周,测量纸上留下的痕迹的长度;

  ③“剪圆”——先用剪刀沿着纸杯圆口剪下一条,剪得越细越好,

  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把曲线化成直线进行测量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方法。

  出示课件

  转化曲→

  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圜(yuán)丘坛有三个圆,这三个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吗?(不能)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呢?(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课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6.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而且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半径、直径)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出示小黑板,猜猜看,圆的周长大概应该是直径的几倍?说明道理:(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3)小结并继续设疑: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出示课件:圆周长÷直径=?

  老师请各小组讨论:要想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需要做哪些工作?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出示探究建议:①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②记录数据;③进行计算;④得出结论。

  (二)实际动手,发现规律:

  (1)明确要求:

  圆的直径我们已经会测量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确定好测量对象,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并利用计算器帮助我们找出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每组同学可以从桌上物品中选出2-3个圆形进行测量,把数据和结论填入表格里,组长记录并计算,其他组员测量,最终求出一个*均值。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集体反馈数据(选取3~4组实验结果)2.发现规律,初步认识圆周率

  (1)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数是直径的几倍?刚才同学们已经对大小不同的圆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测算,能够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出示课件:三倍多一些。 3.介绍祖冲之,认识圆周率

  (1)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对这个倍数进行过精密的测算,他最早发现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个值就是圆周率,知道他叫什么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出示关于圆周率的资料。

  (2)看后激励:同学们今天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当中将来也会产生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3)了解误差

  我们将为我们班有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那是因为测量和计算过程中存在着误差:

  如:测量误差、读数误差、尺子刻度不一致、细线弹性不一致等等,通过这段文字资料你能确定圆周率的值了吗?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希腊字母π表示,实际计算中π取*似值3.14。

  出示课件:圆周率用π表示,π=3.141592653……

  实际计算中π≈3.14 4.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如果知道圆的直径,你能计算圆的周长吗?追问:那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多少倍?(π倍)

  出示课件:圆周长÷直径=π(圆周率)

  圆周长=直径×圆周率C

  =

  π d(2)如果知道圆的半径,又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板书: C

  = 2πr (三)、巩固应用,形成能力1.判断

  a.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b.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c.π=3.14()2.计算:出示课件:分别求d=4厘米、r=1.5分米圆的周长3.解决实际应用

  (1)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0.6米。车轮滚动一周,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2)摩天轮的半径是5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

  (3)一个木桩的横截面周长是37.68厘米。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四)、课内小结,扎实掌握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知道老村长是怎么求出树的直径了吗?

  (五)、课外引申,拓展思维

  出示课件:小明的妈妈在自家的墙根下建了一个花坛(如图)。你能计算出花坛的周长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