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数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税收的种类和用途会计算应纳税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全班交流的过程,理解纳税的意义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知道纳税的重要意义,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明白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培养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学过了的百分数(一)的知识,对百分数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税率的知识是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中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教学重点:

  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

  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引入,感知税收。

  1、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国家对你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课本、学费等费用,还给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补贴,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国家从哪里来呢?生答,纳税

  2、师: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纳税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纳税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学*探究。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学*提示,自学教材第10页的内容。师巡视学生自学交流情况。

  2、全班围绕什么是纳税、举例说说纳税的作用、纳税的项目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什么是纳税?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举例说说纳税的作用

  师:每个国家都纳税,那纳税有什么作用?谁来举例说说?

  生:国家用纳税收的钱可以给老师发工资

  生:可以建设我们美丽的学校、漂亮的公园和广场

  生:可以建设医院,发射卫星等

  生:……学生回答后师课件出示图片并进行总结。

  师: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总之,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每位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那纳税的项目有哪些?

  (3)纳税的项目有哪些?

  师:那我们国家有哪些税呢?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师:由此看来,纳税的种类还挺多。纳税是按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国家。那一定的比率叫什么呢?

  三、结合情境,学*新知。

  1、理解两个专业术语的含义。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1)举例子理解,课件出示: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在这里:收入是()税率是()应纳税额是()

  (2)考考你:说出下面每条信息中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分别是多少?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4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2万元。长城宾馆20xx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4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3.6万元。

  (3)学*计算有关税率的公式

  师:你能写出计算税率的公式吗?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100%

  师:你能有此公式推出另两个公式吗?课件展示: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各种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师:你们都很棒!师强调求应纳税额,就是求收入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2、教学例3,进一步理解概念。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刚得到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验一下税务员叔叔的工作。(出示课件,图片)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先读题,再指名说说“营业额30万元”是指什么,“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

  (4)集体交流反馈

  3、介绍发票在纳税中的作用

  老师:就在税务员叔叔准备离开的时候,饭店的大厅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动画演示情景:一位阿姨用完餐后准备结账,说:“服务员,买单”。饭店服务员对她说:“您好,如果不开发票打9折或送精美礼品一份。”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阿姨,你会怎么办呢?生可能会出现以下观点:

  观点一、要礼品,因为要发票没什么用。

  观点二、要发票,因为可以报销。观点三、要发票,否则饭店就不用交税。同学们之间会进行激烈的争辩。此时教师总结并强调发票的作用。并出示课。

  老师:发票除了是消费的凭证外,更是依法纳税的重要凭证。如果你不要发票我不要发票大家都不要的话,那这个饭店的收入就是0,就不用交税,国家还有税收吗?还有我们美丽的校园,漂亮的公园吗?因此,依法所要发票可以促进纳税。

  4、介绍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经济学术语,是一种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的说,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于1980年9月10日公布,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税法。个人所得税从诞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历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11年4月20日的全国*大会上确定的。2011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至3500元。

  5、个人所得税的求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如下关系:个人所得税=(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

  四、在游戏中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老师:同学们,现在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称呼,“达人”。你们知道“达人”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今天也来做个达人,做一个税务小达人好不好。要想成为一个税务小达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你们能做到吗?生:能。

  老师:信心十足呀。那我们就开始吧。

  1、快乐判断

  (1)税率是永远不变的。()

  (2)各种收入与应纳税额的比率叫税率。()

  (3)纳税只有我国才有,其他国家没有。()

  2、王老师刚买了一辆新车花了158000元,需按车价的10%缴纳车辆购置税,王老师应缴纳车辆购置税多少元?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税收的种类有:个人所得科、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六、结束语。

  正因为有了纳税,才有了国家的税收,才有了我们美丽的城市、漂亮的校园。所以同学们应好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依法纳税。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强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3)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4)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四、补充

  (一)填空

  1、()÷10=0、6=()%=():()=9/()

  2、把15/8:3/4化成最简单的比是();3/4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4、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或加()

  6、如果A×3/4=B×2/5,那么A:B=():(),当A=0、8时,B=()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2/5,另一个外项是()。

  (二)选择。

  1、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3/5,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A2:3B2:5C3:5D3:2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A4:6B6:4C2:3D3:2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体积比是();A1:2B1:4C1:6D1:8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是()三角形。A锐角B钝角C直角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下来。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课后反思: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但是有个别题目,学生普遍还是存在错误的,很多学生为了赶速度,做题很不认真。例如: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很多学生后半个空都填错了,其实这题并不难,只是学生懒于思考,这也是目前很多学生的学*状态。选择题中已知时间比,要求速度比可以和已知工作时间,要求工作效率这类题目结合起来讲解。解决问题第2小题有一部分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时,直接拿50乘3/5和2/5。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长与宽的比3:2是一条长比一条宽,而50米是包括了两条长和两条宽。必须先求出来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这和长方体中已知棱长总和以及长、宽、高之间的比道理是相同的。第4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话其实就告诉我们完成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各占了总数的1/2。这样学生就容易列方程解决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①通过学*,学生能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②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众数和*均数。

  ④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觯决问题。

  ⑥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⑦学生通过系统的复*,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学期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重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能应用“转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②在探索和理解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比例的基本性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③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4、质量目标:

  各单元测试*均分达83以上,期末质量验收*均分达85以上,优秀率、及格率分别达40%及95%以上。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教学重点: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1、任教班级学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能力和学*态度等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0人,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学困生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许欣盛、李贤义、何斌华、杨振辉等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惯培养,如学前的自*、课后的复*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分数应用题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对这些学生要求他们各单元测试*均分达70以上,期末质量验收*均分达75以上,优秀率、及格率分别达40%及95%以上。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1、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

  ⑴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效率,激发学*兴趣,增强学*信心。

  ⑵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⑶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⑷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⑸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兴趣。

  2、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⑴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的信心与决心。

  ⑵对基础较好学生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大力开展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适时开展小型多样的数学竞赛,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⑶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后多关心学困生,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

  ⑷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研专题和实施措施

  ①教研专题:以“设计适合学生的作业”为研究课题。

  ②实施措施:在*时的教学中,经常翻阅有关学*材料,自觉学*理论知识,并听取有关讲座,提高自己的理论水*。教学时做到耐心、细致,并把自己*时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到教学中,同时把理论和实践联系的知识、经验组织起来,撰写教学论文。

  五、具体教学进度

  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3)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4)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四、补充

  (一)填空

  1、()÷10=0、6=()%=():()=9/()

  2、把15/8:3/4化成最简单的比是();3/4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4、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或加()

  6、如果A×3/4=B×2/5,那么A:B=():(),当A=0、8时,B=()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2/5,另一个外项是()。

  (二)选择。

  1、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3/5,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A2:3B2:5C3:5D3:2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A4:6B6:4C2:3D3:2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体积比是();A1:2B1:4C1:6D1:8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是()三角形。A锐角B钝角C直角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下来。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课后反思: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但是有个别题目,学生普遍还是存在错误的,很多学生为了赶速度,做题很不认真。例如: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很多学生后半个空都填错了,其实这题并不难,只是学生懒于思考,这也是目前很多学生的学*状态。选择题中已知时间比,要求速度比可以和已知工作时间,要求工作效率这类题目结合起来讲解。解决问题第2小题有一部分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时,直接拿50乘3/5和2/5。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长与宽的比3:2是一条长比一条宽,而50米是包括了两条长和两条宽。必须先求出来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这和长方体中已知棱长总和以及长、宽、高之间的比道理是相同的。第4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话其实就告诉我们完成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各占了总数的1/2。这样学生就容易列方程解决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55页的例2和练一练,练*十二的第3——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面上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

  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方向和距离在*面图上表示物**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面图。

  (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相机指出:东——E西——W南——S北——N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二、展开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

  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试一试

  (1)出示题目要求:在灯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练*

  1、讨论“练一练”

  (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

  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

  孔雀园呢?

  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

  (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

  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

  练*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

  2、讨论练*十二第3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

  (2)飞机A在机场的什么位置?

  (3)飞机B、C、D、E分别在机场的什么位置?你能在途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吗?

  各自在图上表示出来,然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作业

  练*十二第4题和第5题以及补充*题相关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①通过学*,学生能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②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众数和*均数。

  ④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觯决问题。

  ⑥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⑦学生通过系统的复*,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学期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重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能应用“转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②在探索和理解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比例的基本性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③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4、质量目标:

  各单元测试*均分达83以上,期末质量验收*均分达85以上,优秀率、及格率分别达40%及95%以上。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教学重点: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1、任教班级学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能力和学*态度等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0人,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学困生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许欣盛、李贤义、何斌华、杨振辉等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惯培养,如学前的自*、课后的复*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分数应用题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对这些学生要求他们各单元测试*均分达70以上,期末质量验收*均分达75以上,优秀率、及格率分别达40%及95%以上。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1、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

  ⑴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效率,激发学*兴趣,增强学*信心。

  ⑵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⑶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⑷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⑸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兴趣。

  2、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⑴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的信心与决心。

  ⑵对基础较好学生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大力开展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适时开展小型多样的数学竞赛,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⑶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后多关心学困生,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

  ⑷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研专题和实施措施

  ①教研专题:以“设计适合学生的作业”为研究课题。

  ②实施措施:在*时的教学中,经常翻阅有关学*材料,自觉学*理论知识,并听取有关讲座,提高自己的理论水*。教学时做到耐心、细致,并把自己*时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到教学中,同时把理论和实践联系的知识、经验组织起来,撰写教学论文。

  五、具体教学进度

  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结合学校开展的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本节课主要是根据有效教学的流程来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生合作展示、师生概括、巩固练*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自主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本,并找出答案。在小组合作学*中,学生轮流发言,认真倾听,遇到不会的互相讨论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效果是理想的。*时训练学生如何发言,如何讲述题目较多,在学生展示方面,学生上来会先读题目,然后进行分析,再讲解答过程,虽然对反比例的概念仍不太熟悉,不过整体来看,表达还算流利、清晰。整节课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在课堂上能突出重难点,通过观察和巩固练*,可以看出学*效果是良好的。但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课堂气氛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的重要体现之一。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的讨论与发言。沉闷的课堂让学生思维受限,不能充分地进行讨论与思考,对学*要掌握的内容会产生恐惧,影响学*效果。活跃的课堂气氛较容易形成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显得很不活跃,跟*时的课堂相差甚远。上学期也曾上过公开课,课堂气氛一样不活跃。经过反思和询问学生原因有二,首先教师不善于表扬学生,没有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请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对或不对,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找不到成功感,对举手发言积极性不高。其次,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概念性强,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而有老师听课,学生怕说错或说漏,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就不敢举手了。以后在*常课上就需要多表扬学生,让学生有成功感,体会到教师的肯定,并培养学生敢于发言,争相上台发言的意识。在课堂上不怕浪费时间,一个问题让学生讲,讲到没有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为止,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胆量。

  二、问题设计不到位

  在学校开展的有效教学探究中,最主要是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特别是导学案的准备。导学案既能体现教师的设计,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与学*目标。在导学案中,最难的就是自学思考题,自学思考题是根据书本的内容进行设计的,在设计时需要结合本节课的学*目标、学*重难点,而且表达需要清晰易懂,让学生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找到答案。本节课的内容概念性,较抽象,而课本上的内容较少,图表较多,没有什么概念性的内容。学生从书本中能够获得的信息就是反比例的例子、图像、简要的介绍,在设计问题时基本是根据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设计的,其中第一个问题(书本上第一个图与第二个图的图像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反比例图像是一条曲线,但是在课堂上只有个别学生找到答案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其实答案就是认真看那两个图的同时把上面的几行字看一下。但是学生连问题理解都有困难。后来想想,首先是问题设计的不是很好,说的`只是第一个图与第二个图,有明显的导向性,让学生只去图中找答案,忽视了看文字。其次就是学生的自学课本知识还不到位,没有仔细阅读课本的*惯,大部分学生只是根据老师出的思考题来看问题,完全没有真正先把书本看一遍然后再看问题,或者带着问题去看书本。学生的预*方面的培养仍有待加强。

  三、重难点讲述不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找出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从练*的效果来看,只有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节课重难点,还有部分学生对反比例的意义是了解了,但是不会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去解答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讲例题时,没有讲清楚步骤与解答方法。如例1,王伯从家到长城的速度与时间如下表,请先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表格的正确答案是速度快时间就少,路程是一定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填写表格,但有个别学生是不会填写的,把表格填写成正比例关系,速度慢时间也减小。这个例子也是学生上台展示的一部分,学生从分析题目至如何填写表格,最后说明问题都讲到了。学生上台展示主要是针对大部分已经做对的学生,会做的学生听的是很清楚,但不会做的学生完全听不懂。特别是中下层生,讲一遍是完全不够的,他们还是理解不了。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应该及时再补充说明一下,表格是如何填写的,每个数据是如何算出来的,为什么路程是一定的。再次的强化对中下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没有学会,以后再补就难了。学生在做练*时,如果例子没有听明白,那就不会做了,起码方法是没有掌握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再重复,让学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为什么是这样?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答.

  四、练*设计不够合理

  练*是检查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在本节课的练*环节中,学生完成情况不太理想,大部分学生只做到练*题的第二题,总共还有三个题目没有完成。虽然练*的设计上,基本遵循课本上练*的要求来出的,层次较分明,但是仍存在不合理性。练*设计的题目要说明的太多,对于学生来说文字表达都是比较慢的,特别是新学*的概念,如果每道题都要求学生把概念从头到尾写一遍难度是很大的。而练*上前面两个就是这样的题目,一下子就难住了学生。而后面的直接判断题放的较后,应该提前一些,放到第二个题目,这样可以考察学生对反比例应用的掌握情况。因为在以后的练*中,大多数是直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而较少需要一字一句去写出原因的。

  五、时间把握不好

  整节课教学是很紧凑的,但明显的看出练*时间不够,最后学生上台展示时只展示了一个题目就下课了。本节课内容较难,教师可自学的内容放到课前,事先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就把要思考的问题先看一看,一来学生看书的时间会多一些,二来课堂上可以多留点时间做练*。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留的时间有点多,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因为讨论完后,大部分学生其实是忙着把答案写上去,而不是在讨论了,这时需要灵活处理。举手发言的只是部分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只要小组长做适当记录就可以了,不必要每个学生都写。在导学搞设计上,应该不要留那么多空位。只有各个环节的时间都把握好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体现。

  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己,这是教学能力提高的最直接的方法。反比例这节课虽然内容较抽象,但作为一次公开课来上,也是一种尝试。希望以后的课堂上,能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在以上各方面不断改进,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正比例的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是学*反比例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提高了学*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反比例教学反思

  周一上了《反比例的量》,周末已经布置学生回去预*,所以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预*情况,提出了三个问题: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重要条件)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个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不出我的预料,学生很多卡在了第三个问题。学生周末有的会放松自己,有大半不过关,当然这里包括了已经预*的,但是已经忘记了的。少不了他们要写反思,从他们的反思看,有很多是因为回答不出我提出的某个问题而不过关的,有的是周六预*而周一忘记了的,有的只是马虎看了一下课本……

  虽然预*情况不如人意,但是上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通过检查,由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了,所以当提出三个问题后也就相当于指出了这节课学*的重点、提出了学*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带着目标、问题学*效果来得更明显。我先让他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本,接着课件演示例3的试验: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反之,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接着就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关系式、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例子,这次他们就熟练多了,举出了很多,我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让他们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次,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接下来把正比例和反比例进行对比小结,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就更深刻了。看看时间,用了30分钟,这与“20分钟的新课”有冲突,但是学生能对一个概念理解更透彻一些,我觉得花多点时间还是有必要的。最后做了3道练*题。总体上看还不错。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认识负数,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当学生第一眼看到这一单元的知识,从心底里发出愉悦的笑声:哈哈,负数,我知道,前面带有一个减号的数;负数是整数的`相反数;负数比0小……,听着孩子们似准确又非准确的话,我知道,他们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对于这部分的学*,我放手给了学生:孩子们,既然你们对于这部分知识这么有兴趣,能不能自己当小老师把这部分知识解决了?可以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老师同学,还可以查课外书,于是,第一晚上的家庭作业:预*负数的初步认识。第二天,我把课堂这个主阵地教给了同学们。先小组内同学交流个人所得知识,小组长进行整合,再全班交流知识。他们或是用例子表示:如:存入500元,用+500表示,支取500元,用—500表示,有的用气温来认识,有的用高或低于海*面多少米来表示,有的用数轴来表示,特别是一个组,把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利用课件给同学们讲了个清楚明白,整个的课堂氛围热烈而有趣。在此基础上,我做了一个引导,同学们对于上节课你们对于负数的认识,你认识哪些地方是不准确的地方,由此给同学们对于知识重新认识的机会。最后,我出了一个简单的练*题,考查了一下同学们,真的效果很好。

  放手给孩子们展现的机会,正确引导孩子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后,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是否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高÷2=面积(一定)

  2、底×高=面积×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所以课后在做*题“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长﹢宽=周长÷2(一定),因为是长加宽的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只有两个变量才会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实践出真知,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学生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出错误的地方还是和往届一样,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三分之一,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遗漏。

  怎样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时时记住那个容易被人遗忘的三分之一呢?我这次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的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到操场上去装沙子,到水池边去装水,看几个圆锥的体积才能把圆柱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的过程。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的主人,我没有牵着学生走,只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猜想圆锥体积方法的情境,让学生在猜测中找到验证的方法,并且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推导公式时,我没有代替学生的操作,始终只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探索。另外,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还特意安排了一组等底不等高,一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不一致,这时候就出现了争论,这时,我时机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动手体验,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牢牢记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6

  本周,在学科带头人霍慧琴老师工作坊的安排下,通过他们的指导我在录播室上了一节数学课,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下面我首先把我的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入。以学生们熟悉的*导入,展示大小不同的*,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几面红旗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部分是自主学*。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解决课本中不懂的问题,以及加深点拨概念性的东西,最后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检测题。

  第三部分是合作探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的部分,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大家一起讲解,解决难点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课堂检测。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题,然后对改。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收获很多,主要以下几点感受。

  收获的地方

  1、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基本能够体现我校的121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体还给了学生。

  2、研学导航案的制作难易适中,层次分明。

  3、本节课主要学*了比的概念,以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做题来看,学生们概念掌握的还是比较扎实。

  不足的地方

  1、有一小部分学困生不能很快、很好的融入到课堂中,不善于表现,在小组讨论中不能和小组内成员积极的讨论,表现的很被动。

  2、研学导航案在制作过程中题量稍有点多。

  3、学生在自学课本时有一部分同学不能马上回到课本中,甚至有个别同学还缺乏主动性学*,不会自学看书。

  4、在教学中,对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知识点,讲解的不够到位。

  5、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自己的语言,要做到少而精。

  总之,上完这节课,真的是收获很多。再加上师傅的指点,知道今后该怎么上课,自己需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争取在以后的上课中一次比一次有更大进步,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7

  首先,给学生创设学*情境,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

  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

  本节课我感觉有几个思考的地方。1,在试一试做完后,我应该马上总结出要求圆环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两个半径)2,出现环宽的两个应用题,是否简单,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圆形花园周围铺上一条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积。”更简单一些。也更形象一些。3,可以利用学生做的圆环来贯穿下面的练*。首先可以让他们量出他们做的圆环的大小半径和环宽,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环宽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练*中涉及环宽的概念而说不清楚的尴尬。然后可以求出圆环的面积,这样学生就通过实际操作,真正理解了圆环的面积计算。达到理想的效果。4,3.14×(R2—r2)这个公式还是出现比较好.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运用这个简单的运算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8

  今天我和孩子们上了节《统计》课,在备课中我将本课内容理解成一节活动课,既然是活动课,我想着就要让孩子有极高的积极性,并且充分的动起来。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做到使我的教学内容接*生活,教学课堂活动起来,学生在宽松的学*氛围中轻松的学*。

  我们组数学活动的开展一直都遵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熟悉的事情、生活经验出发,并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本课从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开始,到观看老师制作好的动画视频,都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兴趣,接着就设计了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看哪部动画片人数最多的活动,这样学生就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欲望。

  在接下来统计的过程中,我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该怎样进行统计,在进行充分的交流后,择优进行统计活动。如计数前有学生提出可以让喜欢同一部动画片的都举起手来数一数,有的提出还可以站起来数一数,还有的提出可以像分类那样站在一起数一数等,对于以上说法我都给予了肯定,但我又抛出问题:对于本班来说,人数不多这些方法都可以,假如要想知道全校学生喜欢的情况,以上方法还行吗?问题一出学生们连连摇头,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写小纸条放在一个箱子里,然后再集中统计,最后这个方法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于是,我们当场制作了“调查表”,学生完成后并将调查表集中了起来,如何将调查表数量统计出来,我也让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多数意见是用符号做标记,还有提出先将调查表进行分类,再数一数。在此基础上我又将孩子们做标记的方法进行了择优选择,用画“正”字的方法和画“符号”的方法进行对比,最后孩子们发现“正”字数数时可以五个五个地数,但“符号”就没有正字数的快。因此我鼓励孩子们都尝试着用画“正”字的方法对调查表进行了的计数统计,并将数据绘制了统计表,做到了全员的参与。本课到这为止,学生们亲身体验着统计的必要性,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通过与伙伴之间的交流,也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课最后我还教学生们绘制了条形统计图,在以前教学中,只是注意提醒孩子把小格数对涂上颜色,可总有个别学生会从上往下数格涂色,或从纵轴1开始画;而本课我打了个比方教学生画图,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这种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没有一个出错。方法如下:画统计图好比盖楼房,要先打地基(这里地基指横坐标上的类别名称);看准地基拔地而起,不能倾斜;(拔地而起指纵坐标从0开始,0指地面);数据是几就盖几层。(一年级内容简单,1格就代表1)用这种方法教,语言不是很专业,但学生易于理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

  而是描述性的定

  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0℃

  -3℃

  3℃(+3℃)

  通过温度的概念,初步学*负数,理解气温高低与温度的关系,是负数学*的第一步。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为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铺垫。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积及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面。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巧妙的数字,有美妙的图形,我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的形状,就是我们数学研究的对象。下面请看大屏幕,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它属于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图片,这些都是什么物体?(圆柱体实物图片)

  3.引出课题:像这样的物体都是圆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还见到过圆柱形的物体?

  (2)对于圆柱你想知道什么?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看看你能发现圆柱的哪些特征?

  (2)自学课本,看看你都能了解到什么?

  (3)交流分享,把你学到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圆柱共同学*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5)质疑,怎么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

  预设学生回答,①测量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②把圆柱物体的盖拿下来和底面比较,③把一个底面拓画在纸上,再用另一个面和它去比较。

  3.认识圆柱的高

  (1)说说什么叫做圆柱的高?

  (2)课件展示,什么是圆柱的高。

  (3)量一量自己的圆柱物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高有无数条,所有的高都相等)

  (4)介绍高在生活中的不同说法。

  4.小结,说说圆柱的特征。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圆柱。

  5.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今天学*的立体图形与以前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侧面是一个曲面)

  (2)你能把他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把侧面展开,化曲为直)

  (3)动手剪一剪,观察剪开后的图形是个什么形状?

  (4)交流:你是怎样剪的?(课件展示)

  斜着剪开:*行四边形

  随意剪开:不规则图形

  沿高剪开:长方形或正方形

  (5)小组讨论,沿高剪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有什么关系?

  (6)全班交流,(课件展示)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展开后是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6.总结,对照板书说说你了解了圆柱的那些特征。

  三、课堂检测

  1.填空

  ⑴圆柱是由()个面围成的图形。

  ⑵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

  ⑶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

  ⑷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宽等于圆柱的()。也可能会得到一个正方形,这时圆柱底面的周长等于圆柱的()。

  2.判断

  ⑴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⑵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⑶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3.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单位:cm)?

  四、拓展延伸

  1.你能用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吗?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2.把长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长方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3.你会画一个圆柱的立体图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表现满意吗?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1.按照本教科书第153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一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哪些条件有关?

  板书设计:

  底面(圆形)2个大小相等

  侧面(曲面)沿高展开长方形长=底面周长,宽原=高

  正方形底面周长=高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1页的内容,练*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学*相结合。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的实物(饮料罐)、事先制作好的纸的圆柱模型、剪刀、直尺、一张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数学总是与生活紧密相关,大家看,有几个同学参观完“神舟五号”的图片展之后,赶紧就自己动手制作数学的模型,请看大屏幕,你从图片上发现了哪些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2、以前,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我们还要陆续研究一些新的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就重点来认识一下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新知

  1、认识圆柱,并探究特征

  (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像圆柱这样的物体?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柱。

  (2)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圆柱,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看看这个圆柱有多少个面?再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特点?还可以在桌上轻轻的滚一滚

  (3)把圆柱放好,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告诉我。

  同时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 一个侧面(曲面)

  (4)认识圆柱的高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长方体、正方体的时候,长方体和正方体有高没有?那么圆柱有高没有呢?

  你们认为什么是圆柱的高呢?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吗?

  (5)练*

  课件出示几个图形,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圆柱

  2、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

  (1)大家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那这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呢?请拿出准备好的罐头盒,把它的商标纸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沿高剪开后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行四边形。

  (4)请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展开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行四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5)小组合作,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思考: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活动:先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并尝试着在小组里说说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每个小组写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小组展示,汇报。

  3、练*

  (1)课件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练*2

  如果不告诉底面的周长,告诉的是底面半径或直径,可不可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3)判断

  4、思维拓展,发挥想象:

  课件出示内容:一张长方形纸,长的一边为 20厘米 ,短的一边为 15厘米 。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

  (1)这个圆柱的高会是多少?底面周长会是多少?

  (2)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生先想一想再动手卷,看和想象的是不是一样,然后汇报。)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圆柱有认识了吗?有哪些认识?

  关于圆柱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从*面几何想象到立体几何,沟通面与体的关系。

  1、请看屏幕,看到两个什么样的*面图形?

  2、猜一猜,(1)号长方形如果向后移产生一定的厚度,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2)号长方形如果围绕宽这条边旋转一周,猜想一下,又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二)、引入课题

  猜对了吗?想象力不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整体感知,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从直观几何抽象到经验几何

  1、现在举起你们昨天做的圆柱,互相欣赏一下。手巧的同学做得比较精致,有的同学作品不够完美,看来动手能力还得提高。

  2、那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你们观察很仔细)

  3、请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体图片,罐头盒、茶叶筒、木桩。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呢?想看看吗?

  (二)、研究圆柱的特征

  1、提问:那圆柱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圆柱,用手摸一摸,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哪一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发现圆柱有哪些特征?

  ①、随着学生回答质疑: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预设:观察、画剪、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请看屏幕演示。

  ③、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随着学生回答后板书。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 1个侧面——曲面

  3、高的认识

  ①、出示两个高低不同圆柱。请看,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那么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圆柱的高低和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②、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③、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你能画一条你自己制作的圆柱的高吗?长度是多少?还能不能再画一条高,长度又是多少?你能总结出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吗?

  同意吗?还有补充吗?说得很完整,我们把它写下来。(板书: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④、高的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

  硬币的高叫什么?(厚)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深)

  4、小结圆柱特征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同桌互相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

  谁来指指老师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横放)

  (三)、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

  ①、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为什么?(开火车游戏)

  ②、看来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出示两个小圆和一个大侧面,它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2、实践操作,探究关系

  ①、提问:那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学具进行研究。

  ②、抽读探究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在1—5号之中,给圆柱选择合适的侧面包装。

  ③、质疑:这么多侧面,你为什么选择4号和5号呢?5号为什么也能围成圆柱的侧面呢?(通过割补、*移转化成长方形)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④、提问:观察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同意吗?回答很准确。(板书: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⑤、猜猜看,老师手中这个圆柱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想一想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圆柱底面周长=高)

  3、小结:这样看来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有哪些图形(长方形、*形四边形、正方形)

  三、练*与质疑,组装圆柱的拓展题(从计算几何演绎到推理几何)

  想一想:哪几号材料能组成圆柱(接口不计),为什么?

  1、2、4号不能。(梯形上底长度小于圆的周长)

  1、2、3号和1、2、6号可以组成圆柱。(圆的周长等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底边长度)

  四、课堂小结,提升理念

  同学们表现很积极,通过大家的`研究探索,我们认识了圆柱,你能谈谈有哪些收获吗?

  祝贺你们能有这么多的收获。

  五、课堂延伸

  圆柱体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欣赏在建筑、市政设施、食品等方面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今天我们讲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其实在生活中还存在斜圆柱和弯圆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物体,你会发现更多有关圆柱的有趣的知识。

  板书设书

  圆柱的认识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 1个侧面——曲面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掌握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新课程标准,注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进行教学方法、策略的交流,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学*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

  现如今办公室、家庭都有电脑了,我注意利用电脑进行学*。在上教研课时善于从网上搜集各种教学信息,比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一课时我看了好多网上发表的教学设计、课件、说课,还看了网上的示范课录象,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我的教案。课上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注意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在课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加强师生交流,语言还得更有激情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从学生自己购买的教学辅助材料中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对于后进生布置符合他们实际水*的题,作出不同的要求。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分层教学,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十根手指还有长短,更别说是来自各个家庭的性格迥异的学生了,他们在学*能力、方法、态度上都是不同的,有自觉的、有懒惰的,有聪明的也有比较愚笨的,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代替老师、家长学的,是为自己学的。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有些是基础差,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还有一些是因为一直以来学**惯差,加上家长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对孩子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使孩子长期以来自由懒散惯了,形成了不良的*惯。作业写,但是非常马虎,更严重的是经常少写、不写作业。于是我就经常与这些懒、马虎的孩子家长练*,让家长协助教育孩子。

  四、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六(1)班我是班主任,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不对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单元检测采用“单人独桌”的策略,这样学生就觉得没有抄袭的希望了,在学*中有难题知道主动来问老师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数学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目标,时时督促和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进步,但是还有反复,我就不断地进行教育和疏导,要允许学生在行为上有反复。

  五、家、校联系

  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是不够了。这学期我比以往每学期都更注重家访,我会经常利用周末、中午的时间去看他们家,从家长那了解他们在家的学*、生活状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学校和家庭共同来教育学生。保持和家长的联系,如果有时作业不写,就一定要在学校补好了,哪怕让别的学生带信给家长让家长送饭来,也一定得把作业写好。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有的学生已经彻底得改掉了不做作业的*惯,还有些学生行为上还有反复。在这段时间我还发现其实后进生有时候不写作业也有他们的无奈,比如英语让他们写什么反义词、什么时态他们倒不是不写而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写,因为他们连26个字母都分不清楚怎么会呢,有时候这也是让老师觉得无奈的。

  有些家庭把教育孩子完全寄托在老师身上,学校里老师在教:要刻苦学*而家庭中却一味的溺爱、放纵孩子,迁就孩子。我曾经在星期天家访了6个学生家,只有1个孩子在家写作业,是家长要求的,另外的5个孩子都出去玩了,家长有的知道孩子出去玩了说是让他在家写作业孩子不肯,还有家长不知道孩子到哪去玩了,让教师要多管孩子,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这让我觉得很不是滋味,不知道作何感想,其实我有时候觉得家庭给予学校教育的期望值太高了,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总体而言,这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对于“得”我会把它当作自己的财富,对于“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善,力争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2

  一、学情分析:

  已经接班一年了,从我班学生整体看来,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间的`学*差距较大,我班学*优秀、反应灵活的学生有,但个别学生仍存在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主学*的情况。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数学上有困难,不过学*还是很努力的。因此,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将继续放在改变学生的学**惯上,并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促使这些学生的学*成绩能有所提高,为后面的总复*打下结实的基础。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而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1、能熟练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如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2、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3、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工具画圆,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4、能运用比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做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时的练*和作业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生要因材施教。

  4、借助线段示意图等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重视用方程解答较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化难为易。

  5、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端正学*态度,抓好班级学生作业书写质量

  6、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7、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效率,激发学*兴趣,增强学*信心。

  五、教学进度计划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位置 2课时 第一、二周

  1.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重难点:概念得到巩固,空间观念得到发展.为新学期的学*作为准备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12课时 第二、三周

  1、 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和计算法则,并能熟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 会能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 学生理解作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此类应用题,推导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14课时 第四~六周

  1、 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能用方程或算式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进行化简比和求比值,知道比与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重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难点:推导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第四单元 圆 9课时 第七~九周

  1.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重点:求圆的周长与面积。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计算公式.

  第五单元 百分数 15课时 第十~十三周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 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 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难点: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第六单元 统计 2课时 第十四周

  1、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2课时 第十五周

  1.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第八单元 总复*4课时 第十六~十九周

  1、 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比、圆等基础知识,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并能较灵活地进行简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掌握分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和检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 巩固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对称图形的意义,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3

  20xx年春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安溪第六小学 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一学期工作也将结束,一学期我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且取得了较好成绩。现特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使今后的教学工作做的更好。

  一、自己认真准备课、注重集体备课

  首先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大纲,及各种相关的试题,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仔细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前后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思想善,家庭情况及学*情况和学*兴趣情况。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在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内容,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题,对学生的作业,我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的兴趣。

  其次经常于同年级、同教研组教师教学方法、策略和思想的交流。对于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讨论解决的策略,对于闪现的好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可以及时地互相交流,大家互相促进是我们的教学更加有序。在备课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后反思,并认真按搜集知识要点相关的资料。

  二、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是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1、我注意利用电脑进行学*。在上教研课时善于从网上搜集各种教学信息,经常和全国各地的数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提高我的业务能力的。

  2、继续坚持写自己个人的教育博客。通过博客的建设使与许多同行进行了交流,使我的业务有了较大的提高。

  3、坚持博览群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常常利用周末去书城看书或去图书馆阅阅览书刊,在单位经常去阅览室读书看报,并且经常写有关教学的论文随笔和教育新闻等。

  三、认真批改作业

  本学期中为了让学生既掌握技能又掌握知识,我决定从学生的作业质量上着手。从一开始,我就对学生严格要求书写认真及格式正确。作业要做到有布置有

  检查;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从学生自己购买的教学辅助材料中去搜集资料,学生一拿到本子,就知道要整整作业本,要认真做作业,尽量做到不出错,提高了巩固效果。同时,我在家庭作业的批改上也下了功夫,只要有时间就尽量给学生改一改,这样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做题时要用心,避免出错,培养了学生认真学*的*惯。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出现问题及时讲评,订正错误。

  四、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于班里的优秀生,有时提出要补充一些有难度的思考题,让爱学*的学生感受到钻研的成就感,有时让他们阅读数学课外读物,养成积极参与数学的良好*惯;有时看到个别优秀生也存在懒惰现象,我就另外要求他每天只做一道趣题,这个比较容易办到。这样,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学*劲头很大,同时见多识广,解题思路开阔,又能在同学中受到激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时,课间多找这些学生说说话,拉拉家常,谈谈在家里的生活,自己的爱好等,尽量少提学*,这样,消除对老师的害怕,对数学的胆怯,有很多学生数学不好,是由于害怕数学造成的,学生的心里放轻松了,学起来就容易接受。还要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改变他们的学**惯。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协助教育孩子。

  五、狠抓学风、班风,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不对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开展诚信教育,并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独立、认真、求实的考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同时我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特别对学*差学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等,促进我班级形成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班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总体而言,这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对于“得”我会把它当作自己的财富,对于“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善,所以今后更应该多学*,多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走上一个新台阶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六年级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两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2)如果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里面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验的学**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教学难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大、小两个*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铺垫。

  1、谈话:同学们认识老师手里的这个东西吗?(学生:是*结)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喜欢)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结可以吗?(学生:可以)

  2、出示复*题(板书):

  ①18ⅹ4+18ⅹ6

  ②(4+6)ⅹ18

  3、会算吗?谁能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你喜欢算那一道算式?为什么?

  5、小结:

  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谁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②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怎样使计算简便?(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6、今天我们也可以使用运算律来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二、自主探索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拿出刚才的*结,出示例1信息:大的*结每个用米彩绳,小的53*结每个用米彩绳。

  2、现在,要做18个大*结和18个小*结一共用彩绳多少米呢?

  3、谁来说说看怎样列式?

  4、师板书出其中的综合算式:2323×18+×18(+)×185555

  5、师:像这样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我们就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6、会算这两题吗?和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

  7、全班交流运算顺序。

  8、学生尝试计算,指明板演

  9、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①请板演的学生说

  ②个别学生说

  ③在小组内互相说

  10、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以前学过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吗?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小结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刚才的两个算式,你喜欢算哪一个?为什么?

  2、小结: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3、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呢?(符合乘法的分配率)

  板书:2/5×18+3/5×18(2/5+3/5)×18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①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②全班交流答案。

  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做完后要仔细检查是否正确。

  6、做练一练第2题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③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7、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

  课后完成练*十二第2题和第3题。

六年级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研究探时的意识,追求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台。

  2.每小组《验证表》一张。验证表举例结论

  3.比,除法,分数关系表:比前项相当于后项相当于比值相当于除法分数

  4.卡片若干张。

  (1)商不变的规律;

  (2)分数的基本性质;

  (3)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创没情境——验证猜想——展示交流——意义构建——巩固拓展。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评价、组际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验证表,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目标:

  (1)复*旧知,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猜想奠定基础。

  (2)启发学生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假设。

  过程:

  (1)复*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通过填写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让学生发现比、除法、分数有很多相似之处?

  (2)复*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复*,引导学生联想: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

  提出猜想:

  (1)学生讨论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比就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看成一个分数,就可以遵循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最后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猜想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猜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目标:

  (1)引导学生对验证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与途径?

  (2)组织实践活动,揭示知识本质,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3)营造协作学*氛围,组织讨论研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学*意识。

  过程:

  (1)小组讨论:这个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2)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思路。

  A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用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得到新比,看比值变不变。

  B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分数或者一个小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

  C组:我们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们的比值变不变。

  通过学生发言,让学生互相启发,产生灵感,对验证猜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使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更严谨。

  小组合作,试着验证: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用一个比或多个比进行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填写《验证表》。

  3.展示交流,感受过程。

  目标: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

  (1)用实物投影展示各个小组的《验证表》。

  (2)各小组代表发言,本组所得的结论。

  (3)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组的结论。

  (4)引导学生讨沦比的基本性质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没有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变了的。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0,比值会怎样。

  4.意义建构,体验成功。

  目标:

  (1)通过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过程:

  (1)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组的结论比较全面,怎样说更严谨。

  (2)集体归纳,板书。

  (3)体验成功:我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质,许多科学家都是这样提出猜想、实践验证,发现了许多大自然的奥秘,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创造。

  5.巩固拓展,灵活运用。

  目标:

  (1)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使学生熟练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过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第71页练一练2)边练*边讨论:怎样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怎样化简最快最好。

  (2)总结方法:联系旧知,灵活运用。

  (3)灵活运用,抢答比赛。

  五、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知识。如《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传统的教学是:出示一组分数3/4、6/8、9/12,让学生发现3/4:6/8:9/12,接着把分数转化成比3:4=6:8=9:12,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接着是一层层的巩固练*。这个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不说让学生感兴趣,就是对其内容,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应用时,会出现比的前项流,然后指名汇报。

六年级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8=χ/10

  8χ=12.8×10

  χ=128÷8

  χ=16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题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题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科书练*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第5、6、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分析题意

  2、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