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况、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2.2教学难点

  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体。

  师: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生: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师: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引入新课。

  2、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生:不是。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的物体?

  生:分别回答。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2)、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3)、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探究。

  师: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小试牛刀:实践应用,发展新知:

  ①、指出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

  ②、做一做: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师: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师: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猜一猜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自己转转看?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生: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

  2、教学例2

  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得出结果: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小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3、探究圆柱的底面与侧面的关系

  师:侧面是曲面,如何转化为*面?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剪一剪、画一画、卷一卷、滚一滚。转化后的*面图形与底面有怎样的关系?

  师:小组合作,先想好并说说怎样操作,组长分好工后,再开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斜着剪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得到一个*行四边形。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三、巩固练*(课件一一展示)

  1、我能行

  (1).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完成填空。)

  2、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 × )

  ②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 × )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 )

  4、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的圆柱?

  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汇报交流。

  四、你知道吗:

  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课后小结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总结全文

  你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题

  练*三、第5题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画圆锥的*面图形及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

  2.2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铅笔,圆锥实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老师啊先给大家准备了个谜语,看谁能快速的猜出谜底来,请看屏幕。出示谜语“身体长得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上*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猜一学*用具)

  师:不错。谜底就是老师手上拿的铅笔。

  课件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师: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圆柱体。

  师: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

  生1: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2:圆柱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生3: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生4: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的看老师的操作(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

  师:想想被削的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越来越细,越来越尖。

  师:老师如果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切下来,会是什么形状叫呢?同学们请看屏幕。

  课件: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同学们知道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吗?

  生: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

  师:不错,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圆锥的认识》。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师:老师为我们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体或*似圆锥体的图片,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出示一组生活中圆锥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知)

  师:刚才我们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接下来再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带给我们的精彩画面(教材23面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样子用铅笔沿着实物的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学生描画课本中圆锥的轮廓。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

  师:看来圆锥形的物体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只有对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导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谁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给大家。

  生汇报师板书:(预设展示过程)

  圆锥的特征。

  生1: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生2: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

  师: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顶点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顶点)

  生3: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

  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

  师:同学们回顾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锥的侧面如果把它展开来会是个什么形状呢?

  师展开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

  生: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生4: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底面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底面)

  3、师引导观察圆锥的高

  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锥的顶点、侧面和底面。我们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并且有无数条高。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圆锥的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例1的前半部分。

  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利用自学所学到的知识上来画一画黑板上这个圆锥的高。其他同学可以在答题纸上画出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是连接哪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

  师:连接这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我们也可说成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下面我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圆锥高的定义,把这一句话齐读一遍。

  师:通过我们对圆锥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生:一条。

  师:为什么只有一条?

  生: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底面只有一个圆心。

  b﹑测量高

  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锥,同桌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学生汇报,师通过幻灯小结.

  生1: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地放;

  生2:上面的*板要水*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所以我们今后在表示圆锥高的时候,高还可以表示在圆锥的外面。(师演示)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

  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说一说圆锥的顶点、高和底面圆心及底面半径。

  四、应用反馈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

  组织小组内同学相互指出各个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集中进行讲解。

  2、教材第35页练*六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课外练*

  (1)、幻灯出示练*题:将下面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学生同桌交流,进行分类。

  (2)、联系前面所学的圆柱,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写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结果)

  预设:

  生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2: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4、幻灯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我们对圆锥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圆锥的一些特征。

  2、总结圆锥的特征: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板书

  圆锥的认识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负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学思结合的良好学**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2教学难点

  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我正你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

  1、向上看(向下看)

  2、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3、电梯上升15层(电梯下降15层)

  4、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很好,接下来,老师换一个游戏规则。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片(课件出示第2页例1的几幅图)。

  二、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于第2页例1的几幅图的情景呢?

  生:有,看天气预报的时候。

  师:我国面积非常大,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区气温相差非常大。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这六个城市,你能读出这六个城市的天气怎样的吗?

  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读一读。

  三、认识负数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师:(课件出示温度计)同学们,认识它吗?

  生:温度计。

  师: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课件出示℃、�H)

  生:℃表示摄氏温度,读作“摄氏度”。

  生:�H表示……

  师:�H表示华氏温度,读作“华氏度”。那我国用什么来计量温度呢?

  生:我国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

  师:一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对温度计做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一大格表示10摄氏度,一小格表示2摄氏度。

  师:0摄氏度怎样规定的?你知道吗?

  生: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

  师:是的,科学家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读作:0摄氏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

  师: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师:那零上10摄氏度记作?:+10℃零下10摄氏度记作?:-10℃

  生:零上10摄氏度记作:+10℃;零下10摄氏度记作:-10℃ 。

  2、读出水银柱所表示的温度。(课件出示)

  教师课件出示水银柱所表示的温度,引导学生读一读。

  3、从上面的天气预报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例如:北京最高温度是5℃,最低温度是零下5 ℃。

  师:北京-5℃和5℃一样吗?都表示什么意义呢?

  生:-5℃和5℃不一样,-5℃表示比零度还要低5摄氏度,5℃表示比零度高5摄氏度。

  生:-5℃和5℃不一样,-5℃比零摄度冷,5℃表示比零摄氏度热。

  教师小结:5℃和- 5℃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正确读出例1中的各个城市的天气温度。

  师生一起小结:当气温高于0℃的时候,我们在数字前面加一个“+”号或者直接用数字来表示,读作零上×摄氏度。当气温低于0℃的时候,我们在数字前面加一个“-”号来表示,读作零下×摄氏度。因此,+5℃表示零上5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5℃表示零下5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板书:+5℃正三摄氏度;-5℃负三摄氏度)

  学生自主完成例1的信息表,然后和同桌说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5、教学教材第3页例2。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第3页例2的图片,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生:“20xx”表示存入20xx元。

  生:“-500”表示支出了500元。

  生:“-132”表示支出了132元。

  生:“500”表示存入500元。

  师: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者数学符号吗?(提示20xx.00与+20xx.00代表相同的意思。)

  师:那在这里500.00和-500.0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500.00表示存入500元,-500.00表示支出500元

  学生说出各个数字的含义。

  教师小结:500和-500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很好,同学们再试着说说图中其他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交流。

  6、思考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例1和例2,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提示:在例1和例2中,都有两种数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支出与收入。

  7、0是什么数?

  师:我们把海*面的高度看做多少呢?

  生:看作0。

  师:(课件展示)比海*面高的用(+几或几)表示,例如+5000米比海*面低的用(-几)表示,例如-20xx米

  把海*面0当成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师:(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8844.43米,怎么表示?

  生:记作+ 8844.43米。

  师:吐鲁番盆地比海*面低155米,如何表示?

  生:记作-155米。

  课件展示小知识:海*面,顾名思意,就是大海的水面。它用在测量地面高度上,又称海拔。我国所有的大地测量和标志,都是以黄海海面的基点开始的,任何海拔标高,都是相对于黄海海面的基准点。

  (通过对海*面的认识,温度计上的0,得出0像一条分界线,把正负数分开,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小结: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16,-500。像-16,-500,-3,-0.4……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读作负八分之三。

  而以前所学的16,20xx,,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也可以加上“+”号,例如+16,+,+6.3等(也可以省去“+”号)。+6.3读作正六点三。

  师:0像一条分界线,把正负数分开。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8、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

  (1)、用正负数表示。

  ①、零上12.5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12.5 ℃)

  零下3.5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3.5 ℃)

  ②、广西某地有一天坑,

  坑口高于海*面125m,表示为:________, (+125)

  坑底低于海*面m,表示为:________.(―100)

  (2)、先读一读,再议一议:观察这些数,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指名汇报。

  9、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可以分成正数、0、负数。正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正小数,负数包括负整数、负分数、负小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正数前面可以写“+”,但通常不写,而负数前面的“-”必须写。正数前面可以读“正”,但通常不读(如果有“+”号必须读),而负数前面的`“负”必须读。

  四、走进生活

  师: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件出示题目进行检测:

  1.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__________。月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__________。(100℃,0℃, -88.3 ℃, -183℃)

  2、做一做

  胜5场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5场,正五场)

  输3场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3场,负三场)

  收入100元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100元,正一百元)

  支出200元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200元,负二百元)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3、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4、六年级三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一说他们的答题情况。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5、你会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吗?

  (1)、华山比海*面高20xxm,记作(+ 20xxm )

  (2)、死海比海*面低392m,记作(- 392m )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6、我能判断对错

  (1)任何一个负数都比正数小。(√)

  (2)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3)因为“4”前面没有“+”号,所以“4”不是正数。(×)

  (4)上车5人记作“+5人”,则下车4人记作“-4人”。( √)

  (5)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

  (6)5�bC和+5�bC所表示的气温一样高。(√)

  7、小结交流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吗?

  生:家庭收支账本上。

  生:冰箱的冷冻室温度。

  生:地图上显示的海拔高度。

  五、巩固练*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读出-3℃和-18℃这两个温度,并根据题干思考北京和哈尔滨的温度哪个低些。

  教师指名回答。

  2、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小组依次回答,教师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面以上和海*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板书

  认识负数

  +5℃正三摄氏度-5℃负三摄氏度

  5三-5负三

  八分之三-

  负八分之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1)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第4课时 圆柱的体积(1)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的。它是今后学*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时间少,练*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5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堂教案最新范文

★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最新范文

★ 六年级数学科目教学计划范文参考2021

★ 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五篇格式

★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 六年级音乐雪绒花教学设计最新范文合集

★ 小学一年级数学5432加几教案格式

★ 2016-2017年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 教师评课学*心得体会5篇模板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3)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4)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四、补充

  (一)填空

  1、()÷10=0、6=()%=():()=9/()

  2、把15/8:3/4化成最简单的比是();3/4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4、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或加()

  6、如果A×3/4=B×2/5,那么A:B=():(),当A=0、8时,B=()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2/5,另一个外项是()。

  (二)选择。

  1、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3/5,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A2:3B2:5C3:5D3:2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A4:6B6:4C2:3D3:2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体积比是();A1:2B1:4C1:6D1:8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是()三角形。A锐角B钝角C直角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下来。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课后反思: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但是有个别题目,学生普遍还是存在错误的,很多学生为了赶速度,做题很不认真。例如: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很多学生后半个空都填错了,其实这题并不难,只是学生懒于思考,这也是目前很多学生的学*状态。选择题中已知时间比,要求速度比可以和已知工作时间,要求工作效率这类题目结合起来讲解。解决问题第2小题有一部分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时,直接拿50乘3/5和2/5。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长与宽的比3:2是一条长比一条宽,而50米是包括了两条长和两条宽。必须先求出来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这和长方体中已知棱长总和以及长、宽、高之间的比道理是相同的。第4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话其实就告诉我们完成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各占了总数的1/2。这样学生就容易列方程解决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55页的例2和练一练,练*十二的第3——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面上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

  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方向和距离在*面图上表示物**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面图。

  (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相机指出:东——E西——W南——S北——N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二、展开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

  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试一试

  (1)出示题目要求:在灯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练*

  1、讨论“练一练”

  (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

  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

  孔雀园呢?

  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

  (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

  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

  练*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

  2、讨论练*十二第3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

  (2)飞机A在机场的什么位置?

  (3)飞机B、C、D、E分别在机场的什么位置?你能在途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吗?

  各自在图上表示出来,然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作业

  练*十二第4题和第5题以及补充*题相关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①通过学*,学生能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②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众数和*均数。

  ④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觯决问题。

  ⑥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⑦学生通过系统的复*,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学期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重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能应用“转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②在探索和理解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比例的基本性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③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4、质量目标:

  各单元测试*均分达83以上,期末质量验收*均分达85以上,优秀率、及格率分别达40%及95%以上。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教学重点: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1、任教班级学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能力和学*态度等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0人,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学困生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许欣盛、李贤义、何斌华、杨振辉等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惯培养,如学前的自*、课后的复*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分数应用题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对这些学生要求他们各单元测试*均分达70以上,期末质量验收*均分达75以上,优秀率、及格率分别达40%及95%以上。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1、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

  ⑴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效率,激发学*兴趣,增强学*信心。

  ⑵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⑶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⑷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⑸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兴趣。

  2、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⑴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的信心与决心。

  ⑵对基础较好学生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大力开展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适时开展小型多样的数学竞赛,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⑶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后多关心学困生,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

  ⑷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研专题和实施措施

  ①教研专题:以“设计适合学生的作业”为研究课题。

  ②实施措施:在*时的教学中,经常翻阅有关学*材料,自觉学*理论知识,并听取有关讲座,提高自己的理论水*。教学时做到耐心、细致,并把自己*时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到教学中,同时把理论和实践联系的知识、经验组织起来,撰写教学论文。

  五、具体教学进度

  略。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的。它是今后学*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时间少,练*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2

  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7页。

  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准备:课件等。

  学*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

  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 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②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两题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3

  一、导入:

  1.这节课由我来给同学们上。我站在这里,同学们对我以及我要给同学们上的这节课,一定有许多想知道的。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呢?(每人只提一个问题)

  (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2.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我就不一一回答了。我今天的任务不是回答同学们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教师:对。言归正传,据我了解,我们小学六年级现在已经普遍进入了复*阶段,你们已经开始复*了吗?(学生回答)

  3.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复*“常见的量”。(板书课题:)

  二、课堂复*。

  1.其实在我们教室里就有一些常见的量,你能找到吗?

  (自己的体重、身高、年龄,黑板的面积等)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些量?(学生回答)

  3.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量有:长度、面积、体积(包括容积)、质量、时间等。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呢?谁知道?(按顺序说出来,这样就显得不乱了。)

  4.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量以及各种量的计量单位、还有它们之间的进率整理一下,写在一张纸上,每小组只写一份就可以了。(重点内容)

  ……

  (教师巡视,提醒:速度要快一些)

  5.各小组整理完了吗?

  6.小组整理完后和附*的小组交换一下,看看别的小组是怎么整理的。

  7.再交换回去,可以对自己小组的整理内容再做一下修改和补充。

  8.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每小组汇报你们整理的一种量就可以了。哪个小组先说一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次板书:(标上进率)

  长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方千米、公顷、*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体积(容积):立方米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质量:吨、千克、克

  时间:世纪 、年、月、日、时、分、秒

  货币:元、角、分

  三、课堂练*。

  1.刚才我们已经把学过的量进行了整理,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同一种量的不同计量单位进行改写。

  说一说,怎么进行单位的改写?(提问)

  2.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看来都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独立做一下课本87页的做一做,细心一点。

  3.做完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同学们做的怎么样?我还不知道,我检查一下,你是怎么做的,谁来把这几道题 回答一下?

  5.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很好了。究竟是不是真正学好了,我还不知道。以下几道题我班的同学们在做的时候经常出错,你能做对吗?

  750=( ) =( )

  7050=( )( )

  5吨300千克=( )千克 =( )吨

  5030千克=( )吨( )千克

  提问,检查对错。

  6.小结:单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改写不容易出错,可是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有时往往一粗心,就出错了,以后希望同学们细心点。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常见的量进行整理与复*。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发言踊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同学们,下课。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的。它是今后学*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时间少,练*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高的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评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评析】小组合作学*,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评析】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评析】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巩固,拓展延伸

  1.自主练*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自主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评析】通过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3.游戏拓展,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评析】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2】《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

  学生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依次展示各个物品:露露盒、茶盒、罐头盒)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呢?同学们都是好学的孩子,关于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构建新知

  1、一起来看一看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盒子中物体画在纸上的形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

  2、拿起你手中的圆柱,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三个面。圆柱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31下边的内容,边学边结合实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4、交流汇报:

  (1)关于底面,重点理解“完全相等的两个圆”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验证两个底面完全相等。

  (2)关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其是一个曲面。

  (3)关于高,知道圆柱有无数条高,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

  (4)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从上到下是一样粗细的,指出在小学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师随机板书圆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学们动手动脑找出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惯。下面我们小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外包装纸剪开,看看展示开后能得到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6、展示学生剪开后得到的图形。小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小结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三、巩固练*。

  1、判断下面各图形是否为圆柱体。

  2、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3、思维拓展,给出底面直径和圆柱的高,试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圆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数学世界中有更多的收获,不断地体验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

  (-)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派,**全*。)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绝大部分写往事。开头写由*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第一课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以“多好啊”和“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小组交流,最后进行阅读汇报。此时,老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三、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及先烈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2、结合课后练*中的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并结合语言环境,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部分词句在表达意思及反映人物思想感情方面的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6—9自然段。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直入重点

  今天我们继续学*《灯光》。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学*情况。

  1、谁来读?

  *广场赞叹沉入回忆

  千钧一发点燃回忆往事

  *前华灯怀念战友

  你能根据上面的词语快速完成填空吗?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 ),听到一声( ),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1947年初秋,激烈的围歼战打响了。在( )的时刻,郝副营长( )一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却牺牲了自己。很久以后,在*璀璨的华灯下,又一次( )。

  2、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课文的线索)

  沉入回忆

  ↓

  回忆往事

  ↓怀念战友

  (二)走*文本,感受英雄

  课文的题目是“灯光”,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的灯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前的灯光吧!(出示课件1,生谈感受)是啊,看到这明亮温暖的灯光,听到这一声赞叹,让作者想起一位故去的战友,他就是——

  我们知道作者是一位战地记者,战争已离我们那么久远了,他又采访过很多的人,为什么唯独郝副营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郝副营长是一个( )的人。出示课件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地学*课文。

  1、默读课文3——11自然段,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出示课件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做批注,教师巡视。)

  全班汇报交流:

  ①体会郝副营长是一个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热爱学*的人。

  ★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名汇报。

  老师特别注意到你刚才说到的“注视、沉思”,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到底是一副怎样的画吸引着他,并引发他无限的遐想呢?看插图,(出示课件4)就是这样一幅图,引出了作者与郝副营长的一段对话。(课件5出示)

  ★同桌合作读一读。谁愿意来展示?

  ★这段话中“多好啊”反复出现两次,每次出现郝副营长都格外动情,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你找出并作简单批注。指名汇报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汇报: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该多好啊”这句话,他那么希望孩子们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可自己却没有见一见电灯,我很难过。师:你能联系整篇课文去体会,这很好。谁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生:我感受到郝副营长特别想见到电灯。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

  师:是吗?老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我想用我的朗读来表达我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师配乐朗读,乐曲:《雨的随想》)

  师:谁还想读一读郝副营长说的话?(指名3名学生读)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接读这段话。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生:齐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该多好啊!”

  师: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憧憬”是什么意思?他向往、憧憬什么?

  灯光他只在图片中见过,灯光有多亮他也只能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想象,但是我们分明从中感受到他对灯光强烈的渴望。

  ②体会郝副营长是一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人。

  ★还有哪些描写郝副营长的语句?

  ★课件出示10自然段

  ★从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词体会出的?“划着、点燃、举得高高的”体会出他不怕牺牲、机智勇敢。你抓住他的动作来体会很棒,但我们还要考虑当时的情形如何,为什么迫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

  ★理解“千钧一发”,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请你找一找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情况危急。

  体会到了吗?能通过你的朗读再现这个场景吗?把你的感受送入文中读一读。(3人)

  千钧一发如果找不到突破口。突击连的战友就会( );如果再找不到突破口,我军所精心部署的计划就会( );如果还找不到突破口,这场战役就会( )。

  ★这真是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生死攸关之时啊!就在大家万分焦急,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黑暗里出现了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但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了。此时此刻,这燃烧的书还仅仅是一星火光吗?它是什么?这就是胜利之光,这就是希望之光。

  ★课件出示插图孩子们,看,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这意味着什么?是这样的,对于一个打过许多胜仗的战斗英雄他怎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

  孩子们,为了挽救更多战友的生命,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为了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一眼也没看见过今天的幸福。

  ★是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得及见一见渴望的电灯,想一想,除了电灯,还有什么他再也看不到了?(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未来)郝副营长就这样放弃了幸福的生活,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再读这句话。(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

  (三)对比感悟,领会写法

  课文学到这里,我总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课文以“灯光”为题,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前的灯光,这是为什么?去掉行不行?

  汇报:①不行,因为只有看到*前璀璨的灯光,路人才会说“多好啊”,才会引起作者的回忆。

  我倒觉得可行,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回忆郝副营长的英雄事迹,去掉开头和结尾还是一篇完整的课文。生在思考。

  我们还是回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段话。(投影出示: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生小声读完

  郝副营长憧憬的是什么?

  憧憬将来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

  是啊,现在呢?

  明白了,现在我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了,而且还有这么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

  *前明亮的灯光似乎在告诉郝副营长,您的梦想实现了,您可以安息了。

  过渡: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其实我在*时的*作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孩子们,郝副营长憧憬的仅仅是电灯吗?

  生:不是

  师:他还憧憬什么呢?

  生:他还憧憬未来

  生:他憧憬美好的生活

  生:他憧憬他的后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说得真好(板书:幸福生活)此时的灯光已不再仅仅是“灯光”了,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啊!同学们,再读一读课题,你的感受一定会更深刻的。生深情地读课题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①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贯的生命,却没来得及看到一眼他一直深情憧憬的灯光,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可他为了革命胜利,不惜壮烈牺牲而又感到毫无遗憾。作者王愿坚在《后记》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其实,不仅仅是郝副营长,为了新*,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还有无数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也许*时你并不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但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是革命先辈梦寐以求的理想。此时此刻,面对无数的革命先烈,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③英雄,应该铭记,历史,更不能遗忘,为此老师向你们推荐下列读物(投影出示:推荐阅读)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填空。

  郝副营长是一个、、的人。

  2、根据自己的*惯选做不同的笔记。

  ★摘录笔记(至少摘录6个词语,2个句子。)

  ★心得笔记(100字左右)

  (六)回归单元主题,结束全课(两幅图)

  漫漫黑夜中,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了希望的火苗,战火纷飞中,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为我带来了幸福的曙光,让我们铭记英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学*生字词。

  3、有感情读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生读题,再读学*提示:看看学*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出示课件,检查预*情况。

  1、检查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挺进、豫皖苏、围歼战、突击连、

  憧憬、千钧一发、璀璨、交通沟、胸墙。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2、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 “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五、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六、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一)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那张什么的脸?(*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

  (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

  (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三)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现在可以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板书设计:

  灯光

  --王愿坚

  看到:千万盏灯

  一、引起回忆 听到:多好啊

  看书、憧憬未来关心

  下一代

  灯光

  二、回忆往事  点燃书本

  三、怀念战友  献出宝贵生命无私奉献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税收的种类和用途会计算应纳税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全班交流的过程,理解纳税的意义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知道纳税的重要意义,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明白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培养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学过了的百分数(一)的知识,对百分数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税率的知识是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中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教学重点:

  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

  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引入,感知税收。

  1、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国家对你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课本、学费等费用,还给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补贴,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国家从哪里来呢?生答,纳税

  2、师: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纳税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纳税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学*探究。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学*提示,自学教材第10页的内容。师巡视学生自学交流情况。

  2、全班围绕什么是纳税、举例说说纳税的作用、纳税的项目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什么是纳税?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举例说说纳税的作用

  师:每个国家都纳税,那纳税有什么作用?谁来举例说说?

  生:国家用纳税收的钱可以给老师发工资

  生:可以建设我们美丽的学校、漂亮的公园和广场

  生:可以建设医院,发射卫星等

  生:……学生回答后师课件出示图片并进行总结。

  师: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总之,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每位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那纳税的项目有哪些?

  (3)纳税的项目有哪些?

  师:那我们国家有哪些税呢?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师:由此看来,纳税的种类还挺多。纳税是按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国家。那一定的比率叫什么呢?

  三、结合情境,学*新知。

  1、理解两个专业术语的含义。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1)举例子理解,课件出示: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在这里:收入是()税率是()应纳税额是()

  (2)考考你:说出下面每条信息中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分别是多少?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4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2万元。长城宾馆20xx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4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3.6万元。

  (3)学*计算有关税率的公式

  师:你能写出计算税率的公式吗?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100%

  师:你能有此公式推出另两个公式吗?课件展示: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各种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师:你们都很棒!师强调求应纳税额,就是求收入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2、教学例3,进一步理解概念。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刚得到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验一下税务员叔叔的工作。(出示课件,图片)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先读题,再指名说说“营业额30万元”是指什么,“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

  (4)集体交流反馈

  3、介绍发票在纳税中的作用

  老师:就在税务员叔叔准备离开的时候,饭店的大厅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动画演示情景:一位阿姨用完餐后准备结账,说:“服务员,买单”。饭店服务员对她说:“您好,如果不开发票打9折或送精美礼品一份。”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阿姨,你会怎么办呢?生可能会出现以下观点:

  观点一、要礼品,因为要发票没什么用。

  观点二、要发票,因为可以报销。观点三、要发票,否则饭店就不用交税。同学们之间会进行激烈的争辩。此时教师总结并强调发票的作用。并出示课。

  老师:发票除了是消费的凭证外,更是依法纳税的重要凭证。如果你不要发票我不要发票大家都不要的话,那这个饭店的收入就是0,就不用交税,国家还有税收吗?还有我们美丽的校园,漂亮的公园吗?因此,依法所要发票可以促进纳税。

  4、介绍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经济学术语,是一种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的说,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于1980年9月10日公布,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税法。个人所得税从诞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历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11年4月20日的全国*大会上确定的。2011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至3500元。

  5、个人所得税的求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如下关系:个人所得税=(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

  四、在游戏中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老师:同学们,现在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称呼,“达人”。你们知道“达人”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今天也来做个达人,做一个税务小达人好不好。要想成为一个税务小达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你们能做到吗?生:能。

  老师:信心十足呀。那我们就开始吧。

  1、快乐判断

  (1)税率是永远不变的。()

  (2)各种收入与应纳税额的比率叫税率。()

  (3)纳税只有我国才有,其他国家没有。()

  2、王老师刚买了一辆新车花了158000元,需按车价的10%缴纳车辆购置税,王老师应缴纳车辆购置税多少元?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税收的种类有:个人所得科、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六、结束语。

  正因为有了纳税,才有了国家的税收,才有了我们美丽的城市、漂亮的校园。所以同学们应好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依法纳税。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强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3)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4)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四、补充

  (一)填空

  1、()÷10=0、6=()%=():()=9/()

  2、把15/8:3/4化成最简单的比是();3/4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4、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或加()

  6、如果A×3/4=B×2/5,那么A:B=():(),当A=0、8时,B=()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2/5,另一个外项是()。

  (二)选择。

  1、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3/5,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A2:3B2:5C3:5D3:2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A4:6B6:4C2:3D3:2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体积比是();A1:2B1:4C1:6D1:8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是()三角形。A锐角B钝角C直角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下来。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课后反思: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但是有个别题目,学生普遍还是存在错误的,很多学生为了赶速度,做题很不认真。例如: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很多学生后半个空都填错了,其实这题并不难,只是学生懒于思考,这也是目前很多学生的学*状态。选择题中已知时间比,要求速度比可以和已知工作时间,要求工作效率这类题目结合起来讲解。解决问题第2小题有一部分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时,直接拿50乘3/5和2/5。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长与宽的比3:2是一条长比一条宽,而50米是包括了两条长和两条宽。必须先求出来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这和长方体中已知棱长总和以及长、宽、高之间的比道理是相同的。第4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话其实就告诉我们完成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各占了总数的1/2。这样学生就容易列方程解决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①通过学*,学生能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②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众数和*均数。

  ④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觯决问题。

  ⑥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⑦学生通过系统的复*,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学期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重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能应用“转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②在探索和理解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比例的基本性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③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4、质量目标:

  各单元测试*均分达83以上,期末质量验收*均分达85以上,优秀率、及格率分别达40%及95%以上。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教学重点: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1、任教班级学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能力和学*态度等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0人,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学困生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许欣盛、李贤义、何斌华、杨振辉等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惯培养,如学前的自*、课后的复*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分数应用题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对这些学生要求他们各单元测试*均分达70以上,期末质量验收*均分达75以上,优秀率、及格率分别达40%及95%以上。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1、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

  ⑴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效率,激发学*兴趣,增强学*信心。

  ⑵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⑶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⑷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⑸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兴趣。

  2、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⑴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的信心与决心。

  ⑵对基础较好学生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大力开展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适时开展小型多样的数学竞赛,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⑶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后多关心学困生,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

  ⑷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研专题和实施措施

  ①教研专题:以“设计适合学生的作业”为研究课题。

  ②实施措施:在*时的教学中,经常翻阅有关学*材料,自觉学*理论知识,并听取有关讲座,提高自己的理论水*。教学时做到耐心、细致,并把自己*时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到教学中,同时把理论和实践联系的知识、经验组织起来,撰写教学论文。

  五、具体教学进度

  略。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

  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

  “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出示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我能做____,我还能做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被____;如____,被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

  (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作者具体形象地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写作方法;

  2、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并受到感染,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等情感,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

  【教学难点】

  仿写训练,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式迁移到写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感

  1、谈话激情

  当同学们匆匆地走进教室,一个个精神振奋地在座位上坐好的时候,时间就在我们的脚步中匆匆迈过。我们知道,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短暂的40分钟过去,我们也永远不会再回到今天的课堂。但是,我相信在这个课堂上会留下我们师生和谐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让我们抓住眼前一纵即逝的时间,去享受这美好的40分钟。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朱自清,走进他的“匆匆”。

  2、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这篇课文里,匆匆是什么意思?通过同学们的初读,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在课文的一、二自然段,作者朱自清先生回忆过去,知道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感受现在,他知道时间是来去匆匆的;那么时间是如何从他的身边匆匆溜走的呢?请打开课本,先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品读交流,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三段

  1、教师范读第三段

  听了老师的朗读,想说什么吗?(生自由评价)

  2、学生自主阅读、批注

  你们想不想读的跟老师一样好呢?那么下面请你们用心地去练读第三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还可以在这些词句的旁边做上批注,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体会作者对时光的感悟,通过批注、与同学交流等形式自由表达自己从作者字里行间获得的感受。】

  3、自由汇报,品味语言

  交流得这么热烈,谁来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收获的快乐?(生自由汇报)

  【应变预设: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肯定各种各样,教师应相机引导:1、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2、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追问读得特别好的同学)3、引导生生互评:他读的好吗?4、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不论学生如何谈,要抓住以下重点句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感悟】

  品读重点句子: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4)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5)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6)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评析: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4、仿写句式,运用语言

  ①品味语言

  课件出示:(“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自由读一读,说一说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体会?

  ②自由仿写

  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的时间又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写法,也抓住你身边的小事,也赋予时间以生命,让我们感觉一下时间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溜走的。请拿出手中的诗签写一写,比一比,看看哪些同学是当代朱自清。

  ③汇报交流

  现在我们来展示一下我们的文采,谁愿意朗读一下你的句子。

  ④诵读仿写的句子

  刚才,老师把一些同学的诗签拿上来了,放到了展示台上,因为这些同学可以和朱自清先生的文采媲美,现在,请这些小作家来给大家读一读吧,轮到谁的时候不要犹豫,因为时间不等人!

  【评析:由读到写,将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写作,在写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时光的匆匆。】

  (二)学*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师生对读

  老师也在用心读这段,不仅读懂了他的问,还读懂了他的回答,想不想听一听。那么我们合作读这一段,请你们读问句,读到问号时停顿一下,看老师怎样补充他的回答。

  师生对读:

  生: ……能做些什么呢 ? 师:我不知道我能做些什么。

  生: …… 又剩些什么呢? 师:我什么也没有留下。

  生: ……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师:没有。

  生: ……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师:也没有。

  生: ……赤裸裸地回去吧? 师:不行啊。

  生: ……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绝对不行。

  3、体会情感

  读懂了这6个问句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应变预设:学生体会到的感情肯定是各种各样,可能有惋惜、后悔、反省、自责,还有淡淡的忧伤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怎样想就怎样说,感受到了什么就说什么。针对学生说的教师应该有所引导、点拨】

  【评析: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先生如此的后悔、自责……,那么朱自清先生是不是个浪费时间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朱自清先生(出示课件)。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在散文上的成就非常大。朱自清先生给自己起的字叫佩弦。佩弦是有典故的,它来自《韩非子?观行记》。在观行记中讲到有个叫董安的人,做什么事较慢,所以改名为佩弦,告诫自己做什么事要快一点,要抓紧时间。

  2、与作者对话

  假如朱自清先生来到你们的中间,你想和他说什么?

  3、诵读名言警句

  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格句。(出示课件)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

  4、自创格言,个性表达

  请同学们在自制的书签上写下一句你最喜欢的珍惜时间的名言,也可以自己创造一句,在这句话后面署上大名,这句话就是你的格言了。

  5、小结升华

  我相信同学们自创的格言也一定深深地印在了学*伙伴的心中。就让这些格言时刻提醒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去珍惜时间、把握今天。同学们,短暂的40分钟时间匆匆流逝,这节课在我们的人生中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呢?我们又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留下更深、更美的痕迹呢?就让《匆匆》时刻警醒我们吧!下课。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 学*运用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感悟文中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关 键:读懂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日子去来匆匆的部分,并感悟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步 骤: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坊理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

  2、齐读课文题目,“匆匆”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讲什么“匆匆”

  二、理解内容

  1、谁能给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你喜欢这个开头吗?喜欢哪些句子?说理由。

  2、默读第二自然段,对照老师打出的设影分析,如果把这段改成这样好不好?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去来匆匆的?如果读懂了,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4、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文中的“做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5、谁还知道关于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6、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

  三、总结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4

  一、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用“匆匆”说一句话

  2、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让学生仿写

  4、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放录象

  3、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交流展示

  小组学*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

  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

  “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出示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我能做____,我还能做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被____;如____,被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

  (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