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一张。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特色设计:

  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一、复*

  复*整数除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授

  (一)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引导观察:这几道算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分数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它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问: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学生说思路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

  第30页做一做

  四、作业练*

  教材P34第1、3、4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略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9月9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除法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旧知

二、教学新课

一、 巩固练*

四、小结。

五、作业

1、口算

3/431/542/766/112

分数除以整数通常是怎样计算的?

2、复*第(1)题

学生口答算式与结果。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求?

出示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3、口答填空

3/10小时是()个1/10小时。

1小时是()个1/10小时。

4、引入新课

1、教学例2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样列式?

(183/10)

画出一条线段,并提问:如果把这条线段看做1小时行的千米数,怎样来表示3/10小时行的千米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条线段*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用颜色线画出。

师边述说边画线段。

问:从图伤看,3/10小时行驶18千米,就是几个1/10小时行18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几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求10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图上哪一段表示1/10小时行的路程?

根据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讨论:按这样来想,你认为第一步求什么?怎样求?

(1)1/10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3

为什么要用183?183能不能转化成用乘法来计算?

讨论:1/10小时行的千米数已经用式子表示出来了,你觉得第二步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2)1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1/310

(3)为什么要用181/3的积再乘10?根据乘法结合律,181/310还可以怎样乘?

问:183/10求出的是1小时行的千米数,1810/3也表示1小时行的千米数,那么183/10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从上面的推想过程看出,183/10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了?

比较这个等式里的算式,在等式两边,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2、小结。

1、练一练1

2、练一练2整数除以分数是怎样计算的?

3、练*八2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乘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4、练*八3

分组练*

做完后问:每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地方?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说一说在整数除以分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在分数除以整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

练*八、1、4、5

181/310

=18(1/310)

=1810/3

课后感受

此节课的教法与前一节类似,更多的在于在学生昨天学会分析方法的前提下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寻求解题方法。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研究探时的意识,追求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台。

  2.每小组《验证表》一张。验证表举例结论

  3.比,除法,分数关系表:

  比 前项相当于 后项相当于 比值相当于除法分数

  4.卡片若干张。

  (1)商不变的规律;

  (2)分数的基本性质;

  (3)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创没情境——验证猜想——展示交流——意义构建——巩固拓展。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评价、组际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验证表,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目标:

  (1)复*旧知,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猜想奠定基础。

  (2)启发学生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假设。

  过程:

  (1)复*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通过填写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让学生发现比、除法、分数有很多相似之处?

  (2)复*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复*,引导学生联想: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

  提出猜想:

  (1)学生讨论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比就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看成一个分数,就可以遵循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最后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猜想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猜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目标:

  (1)引导学生对验证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与途径?

  (2)组织实践活动,揭示知识本质,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3)营造协作学*氛围,组织讨论研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学*意识。

  过程:

  (1)小组讨论:这个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2)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思路。

  A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用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得到新比,看比值变不变。

  B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分数或者一个小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

  C组:我们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们的比值变不变。

  通过学生发言,让学生互相启发,产生灵感,对验证猜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使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更严谨。

  小组合作,试着验证: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用一个比或多个比进行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填写《验证表》。

  3.展示交流,感受过程。

  目标: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

  (1)用实物投影展示各个小组的《验证表》。

  (2)各小组代表发言,本组所得的结论。

  (3)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组的结论。

  (4)引导学生讨沦比的基本性质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没有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变了的。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0,比值会怎样。

  4.意义建构,体验成功。

  目标:

  (1)通过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过程:

  (1)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组的结论比较全面,怎样说更严谨。

  (2)集体归纳,板书。

  (3)体验成功:我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质,许多科学家都是这样提出猜想、实践验证,发现了许多大自然的奥秘,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创造。

  5.巩固拓展,灵活运用。

  目标:

  (1)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使学生熟练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过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第71页练一练2)边练*边讨论:怎样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怎样化简最快最好。

  (2)总结方法:联系旧知,灵活运用。

  (3)灵活运用,抢答比赛。

  五、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知识。如《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传统的教学是:出示一组分数3/4、6/8、9/12,让学生发现3/4:6/8:9/12,接着把分数转化成比3:4=6:8=9:12,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接着是一层层的巩固练*。这个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不说让学生感兴趣,就是对其内容,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应用时,会出现比的前项

  流,然后指名汇报。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3:8=9:(  )  0.5:(   )=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中的3:8=9:24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基本练*。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   ):5

(2)(  ):1/3=1/4:1/6

(3)0.2:0.6=6:(   )

(4)4:3=80:(  )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5、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

6、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实际应用

  占地面积是求得什么?

  三、实践活动

  四、课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税收的种类和用途 会计算应纳税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全班交流的过程,理解纳税的意义与作用,同时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知道纳税的重要意义,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明白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培养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

  六年级上册学过了的百分数(一)的知识,对百分数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税率的知识是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中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教学重点:

  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

  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 ,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引入,感知税收。

  1、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国家对你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课本、学费等费用,还给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补贴,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国家从哪里来呢? 生答,纳税

  2、师: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纳税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纳税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学*探究。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学*提示,自学教材第10页的内容。师巡视学生自学交流情况。

  2、全班围绕什么是纳税、举例说说纳税的作用、纳税的项目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什么是纳税?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举例说说纳税的作用

  师:每个国家都纳税,那纳税有什么作用?谁来举例说说?

  生:国家用纳税收的钱可以给老师发工资

  生:可以建设我们美丽的学校、漂亮的公园和广场

  生:可以建设医院,发射卫星等

  生:…… 学生回答后师课件出示图片并进行总结。

  师: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总之,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每位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那纳税的项目有哪些?

  (3)纳税的项目有哪些?

  师:那我们国家有哪些税呢?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师:由此看来,纳税的种类还挺多。纳税是按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国家。那一定的比率叫什么呢?

  三、结合情境,学*新知。

  1、理解两个专业术语的含义。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1)举例子理解,课件出示: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在这里:收入是( ) 税率是( ) 应纳税额是( )

  (2)考考你:说出下面每条信息中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分别是多少? 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4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2万元。 长城宾馆20xx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4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3.6万元。

  (3)学*计算有关税率的公式

  师:你能写出计算税率的公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 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100%

  师:你能有此公式推出另两个公式吗? 课件展示: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各种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师:你们都很棒!师强调求应纳税额,就是求收入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2、教学例3,进一步理解概念。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刚得到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验一下税务员叔叔的工作。(出示课件,图片)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先读题,再指名说说“营业额30万元”是指什么,“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

  (4)集体交流反馈

  3、介绍发票在纳税中的作用

  老师:就在税务员叔叔准备离开的时候,饭店的大厅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动画演示情景: 一位阿姨用完餐后准备结账,说:“服务员,买单”。 饭店服务员对她说:“您好,如果不开发票打9折或送精美礼品一份。”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阿姨,你会怎么办呢? 生可能会出现以下观点:

  观点一、要礼品,因为要发票没什么用。

  观点二、要发票,因为可以报销。 观点三、要发票,否则饭店就不用交税。同学们之间会进行激烈的争辩。此时教师总结并强调发票的作用。并出示课。

  老师:发票除了是消费的凭证外,更是依法纳税的重要凭证。如果你不要发票我不要发票大家都不要的话,那这个饭店的收入就是0,就不用交税,国家还有税收吗?还有我们美丽的校园,漂亮的公园吗?因此,依法所要发票可以促进纳税。

  4、介绍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经济学术语,是一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的说,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于1980年9月10日公布,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税法。 个人所得税从诞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历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xx年4月20日的全国***大会上确定的。20xx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至3500元。

  5、个人所得税的求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如下关系: 个人所得税=(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

  四、在游戏中练*(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老师:同学们,现在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称呼,“达人”。你们知道“达人”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今天也来做个达人,做一个税务小达人好不好。要想成为一个税务小达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老师:信心十足呀。 那我们就开始吧。

  1、快乐判断

  (1)税率是永远不变的。( ) (2 )各种收入与应纳税额的比率叫税率。( )

  (3)纳税只有我国才有,其他国家没有。( )

  2、王老师刚买了一辆新车花了158000元,需按车价的10%缴纳车辆购置税,王老师应缴纳车辆购置税多少元?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税收的种类有:个人所得科、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六、结束语。

  正因为有了纳税,才有了国家的税收,才有了我们美丽的城市、漂亮的校园。所以同学们应好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依法纳税。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强大。【2】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纳税”及“税率”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学*,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纳税的认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和储蓄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

  2.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将“税率”相关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纳税的信息;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呢?(到了高年级,好像很少在孩子们的数学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给出这几幅图片,虽然书本上也有,但PPT显示出示颜色更鲜艳,学生却也十分感兴趣。当我介绍到这些建筑与出资者是国家时,学生们自己便有了疑问:“国家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也有极个别同学对纳税略知道一点。但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照本宣教”式的引入却也引来学生好奇的目光时,我倒也觉得很有意思:他们的眼睛里仍充满了童趣与好奇,若是能在数学课堂上多动些脑筋,多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引入,那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一定会更浓厚,他们也更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是百分数学*的一个延伸,同时也是将数学中的百分数以更生活化的形式展示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学*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活中的百分数,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可以更生活化一些,更实际一些。)

  (二)结合情境,学*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

  (1)自学教材第10页,并回答指定问题: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

  (2)反馈:(关上书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教材上已有对几个概念的解释,但要学生自学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念一下书上的原话,我希望他们能通过自学书上的解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几个词的意义,这样的处理能更深入学生心里,更通俗易懂。事实证明,学生在看过书关上书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得也十分准确,起到了我想要的“理解”目的。)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读题(带着问题读题,不仅是为了对这道题的条件能理解,也希望这样的处理能给他们*时解决问题一个引领与示范的作用。经常这样带着他们读题,即使他们自己面对问题时,也能有这样的*惯。),说说“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这里的5%就是指的(税率)。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2)练*: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法规定。(学生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在这里我也介绍了一些生活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个人所得税。

  (3)对比两道题,了解税收的算法各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设计意图】在了解税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利用概念的解读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解决和概念理解相辅相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效果。

  (三)巩固练*

  1.基本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练*二第6、7两题。

  (1)李老师为某杂志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反馈。

  ③对比两题,看看两种交税方式有什么不同,想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7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 70名学生,根据上学期学*情况和期末测试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但是成绩出众者不多,高分比较少,即使是达到优秀的同学在同年级中所占比例较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极少数学生考试成绩是一位数,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个别学生学*态度较差,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加强学**惯培养和学*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动机,发挥学生的最佳潜能,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计算练*。一要求计算仔细,二是加强计算的基础练*,是引导学生使用简便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首先安排学*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方程和列方程的经验,为后继学*打好基础;本册教科书把分数的计算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三个单元,重在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认识比”“认识百分数”两个单元与分数运算的教学穿插安排;本册教科书还安排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本册教科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物体的体积及其相应的计量单位,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教科书让学生学*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来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科书**安排三次。“表面积的变化”让学生利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已有认识,通过拼新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总结、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大树有多高”结合学生对比的认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体会比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算出它们的普及率”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活动,搜集整理获得的数据,进一步丰富对百分率的理解,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增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以及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过程,熟练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学*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经验。

  3、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能根据指定的可能性(分数)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4、经历用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

  数学思考:

  1、在认识倒数、比的意义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2、在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百分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调查活动的全过程,学会收集、整理、加工、描述数据的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百分数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根据指定的可能性(分数)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体会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替换(置换) 、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态度,以及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时间与综合应用”等活动,了解数学的知识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四、具体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效率,激发学*兴趣,增强学*信心。

  3、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4、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5、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的数学活动。

  6、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开展帮教结对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对后进生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的信心与决心。。

  8、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兴趣。

  9、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能力。

  10、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努力使数学知识的学*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乐学、愿学、爱学,学有所得。

  五、教学进度安排及各单元教学重难点: 起讫时间 单元内容 教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9.1~ 9.10 第一单元

  方程 7 重点: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找准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9.13~ 9.30 第二单元

  长方体与正方体 14 重、难点: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0.8~ 10.22 第三单元

  分数乘法 9 重点:正确计算分数乘法式题,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乘法计算方法 ,完善知识结构。

  10.25~ 11.5 第四单元

  分数除法 8 重点:正确计算分数除法式题,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除法计算方法。

  11.8~ 11.12 期中复*考试 5 根据上半学期的学*进行认真复*,反思和总结,为后半学期打好基矗

  11.15~ 11.23 第五单元

  认识比 6 重点:认识比的意义,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难点: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

  11.24~ 12.3 第六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8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12.6~ 12.10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4 重点:学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学过的解题策略,体会策略价值。

  12.13~ 12.16 第八单元

  可能性 3 重点: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校

  难点:设计公*游戏规则。

  12.17~ 12.31 第九单元

  认识百分数 9 重、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与小数分数互化,掌握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关系。

  XX.1.4~ 整理知识

  期末复* 重、难点:综合整理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x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x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x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x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x52x2=157(cm3)

  3.14x(4÷2)2x12=150.72(cm3)

  3.14x(8÷2)2x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的。它是今后学*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时间少,练*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x52x2=157(cm3)

  3.14x(4÷2)2x12=150.72(cm3)

  3.14x(8÷2)2x8=401.92(cm3)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呈现情境图

  讨论谁画得像呢?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小结

  3、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画一画探究活动

  P28引导学生把原来的长和宽按3:2扩大。

  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例4~5、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7页练*六第1~5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的是,的是。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的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34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让学生说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

  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

  1、完成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

  请同学们先完成P35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

  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35

  2、练*

  完成P35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

  1、做练*六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六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六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六的第2、5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1)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菁选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8例4和练*十一T9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力求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引新

  1,口算.

  2 4 10 6

  9 4 2 1

  2,揭示课题: 分数除以分数

  学生汇报口算结果.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怎样列式 (板书: =)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 得多少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

  3,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看看里有几个,有几个,再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读题,列式.

  学生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猜想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甲0)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第2题.

  2,完成练*十一第10题.

  3,讨论练*十一第11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 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4.讨论练*十一第12题: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

  各自练*,并指名板演,练*后评议交流.

  各自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后评议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判断,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十一T9,13,14

  学生练*.

  教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一张。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特色设计:

  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一、复*

  复*整数除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授

  (一)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引导观察:这几道算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分数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它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问: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学生说思路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

  第30页做一做

  四、作业练*

  教材P34第1、3、4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略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情感与价值观。

  2、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据。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80和5:200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比例:3:9=( ):15

  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9=1/3,想( ):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

  10。

  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 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

  师: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怎样根据这个比例中的'三项来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

  板书:解:设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

  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

  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等式。

  师:对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把比例改写成了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我们知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呀?(32)对了,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32米。

  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

  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出示比例的意义。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检验。

  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3、巩固例2练*

  (1)出示练*题p44第8题

  (2)学生独立完成,二名学生板演讲解分析

  (3)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

  4、这个比例你能解答吗?出示例3: 1.5/2.5=6/X

  (1)谈话引导学生理解例3,这个比例形式上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 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

  (3)学生独立练*,求出未知项

  (4)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指导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点,完成p42“做一做”。

  三、巩固练*

  课件出示基本练*和提高练*,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p44第8题、第9题、第10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2 模型高度:原塔高度= 1 : 10

  未知项(x) 320米

  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

  X:320=1:10

  10X=320 x 1

  X=320÷10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

  教学反思:

  解比例一课是在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的,教学解比例之前,教师先复*根据比例的意义和除法中各部分的关系可以求出比例里的未知项:然后告诉学生,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所以,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前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预*,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掌握的很扎实,所以对授课内容比较了解,教学组织和实施都比较顺利。遗憾的是,虽然扶放结合的课堂效果很好,利于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如果对例2 的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板演并讲述思路,然后教师从旁点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 ,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 (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 )、 ( ,)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3)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 (3,0)——(1,1)——(0,3)——(3,5)——(6,4)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 (12,11)、(13,0)、 (6,11)、 (5,10)、 (14,5)、 (6,9)

  3、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特点。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课。我通过“变异”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在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以学生对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尝试性探索为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构成了顺利开展学*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注意:引出问题≠发布指令、问题意识≠简单发问、问题化教学≠问答式教学、虚拟问题情境≠虚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消灭问题。)

  例如:学*“三角形内角和”。

  一、任务呈现

  1、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现在能否请大家来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现在,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画二个三角形。

  3、每个同学都观察一下自己画的三角形,它们都一样吗? 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画的三角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下?它们一样吗?

  说一说,大家画的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一样吗?

  4、现在你能不能猜猜看,这些三角形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不一样,那么,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后,它们的大小可能会一样吗?

  猜测:

  一样

  不一样

  不能确定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

  二、尝试操作与探究

  1、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来探究,可能更方便? 可以先对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探究

  2、现在能不能把自己得到的结果进行一下简单的交流? 现在大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3、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论会有不同呢?

  想一想,我们刚才再用量角器进行验证的时候,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能尽可能地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下面你们准备怎么做?

  (提示:用怎么样的方法来减少角的度量的时候带来的误差?)

  4、通过这一次操作,现在又得到了哪些数据?大家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新的发现?能否交流一下?谁能将自己的探究观察演示给大家看?

  现在得到的结论是?

  5、讨论一下,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一、导入:

  1.这节课由我来给同学们上。我站在这里,同学们对我以及我要给同学们上的这节课,一定有许多想知道的。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呢?(每人只提一个问题)

  (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2.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我就不一一回答了。我今天的任务不是回答同学们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教师:对。言归正传,据我了解,我们小学六年级现在已经普遍进入了复*阶段,你们已经开始复*了吗?(学生回答)

  3.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复*“常见的量”。(板书课题:)

  二、课堂复*。

  1.其实在我们教室里就有一些常见的量,你能找到吗?

  (自己的体重、身高、年龄,黑板的面积等)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些量?(学生回答)

  3.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量有:长度、面积、体积(包括容积)、质量、时间等。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呢?谁知道?(按顺序说出来,这样就显得不乱了。)

  4.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量以及各种量的计量单位、还有它们之间的进率整理一下,写在一张纸上,每小组只写一份就可以了。(重点内容)

  ……

  (教师巡视,提醒:速度要快一些)

  5.各小组整理完了吗?

  6.小组整理完后和附*的小组交换一下,看看别的小组是怎么整理的。

  7.再交换回去,可以对自己小组的整理内容再做一下修改和补充。

  8.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每小组汇报你们整理的一种量就可以了。哪个小组先说一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次板书:(标上进率)

  长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方千米、公顷、*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体积(容积):立方米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质量:吨、千克、克

  时间:世纪 、年、月、日、时、分、秒

  货币:元、角、分

  三、课堂练*。

  1.刚才我们已经把学过的量进行了整理,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同一种量的不同计量单位进行改写。

  说一说,怎么进行单位的改写?(提问)

  2.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看来都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独立做一下课本87页的做一做,细心一点。

  3.做完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同学们做的怎么样?我还不知道,我检查一下,你是怎么做的,谁来把这几道题 回答一下?

  5.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很好了。究竟是不是真正学好了,我还不知道。以下几道题我班的同学们在做的时候经常出错,你能做对吗?

  750=( ) =( )

  7050=( )( )

  5吨300千克=( )千克 =( )吨

  5030千克=( )吨( )千克

  提问,检查对错。

  6.小结:单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改写不容易出错,可是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有时往往一粗心,就出错了,以后希望同学们细心点。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常见的量进行整理与复*。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发言踊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同学们,下课。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

  1、双基情况

  大部分学生本册应掌握的知识基本掌握较好,尤其是分数计算方面准确率较高,但在实际应用类,如应用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

  2、学*能力

  大部分学生学*较主动,能自觉进行课后复*、课前预*,课堂上发言较积极,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成绩较不理想。

  3、学**惯

  学生学**惯大多较好,课堂听课认真,作业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只有少数差生学*上仍有惰性,完成作业较应付。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

  4、教学难点

  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④会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⑤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⑦通过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熟练掌握和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5、教具和学具

  三角板 直尺 圆柱、圆锥的实物及模型方格作图纸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自主性和学*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

  质量的提高。

  6、继续写数学学*周记,以培养学生总结概况的能力,以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学*兴趣。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本节课呈现的是笑笑家的家庭支出情况,所以课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前面的学*,我们已经体会到了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用到百分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既让学生瞬间回顾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制造了一个积极动脑的气氛,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中来。

  ⊙自学探究

  课件出示例题。

  笑笑家20xx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55%,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4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620元。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多少元?

  师:例题呈现的就是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请同学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1.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对比教材93页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4.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5.展示解题过程。

  (1)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 解:设笑笑家20xx年的总支出是x元,那么食品支出是55%x元,其他支出是45%x元。

  55%x-45%x=620

  10%x=620

  x=6200

  方法二 620÷(55%-45%)

  =620÷10%

  =6200(元)

  答: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6200元。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

  生1:为什么设笑笑家的总支出是x元?

  生2:“55%-45%”表示什么意思?

  生3:为什么用“620÷(55%-45%)”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指导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后对照教材,不仅能验证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而且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桌的交流更优化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依据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将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求命中率的基础上,理解更多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实际含义,感受百分率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3.进一步明确百分率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

  重点: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生活中百分率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主题图。

  师:王涛和李强是各自篮球队的主要得分手。在一场比赛后,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王涛是5投3中,李强是6投4中。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老师想知道谁的投篮更准,该怎么比较呢?

  学生计算,指名回答。

  生1:3÷5=0.6,4÷6≈0.67,因为0.6<0.67,所以李强的投篮更准。

  生2:3÷5=,4÷6=,因为<,所以李强的投篮更准。

  教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算式相同)都是求什么?(命中率,即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用小数表示结果,一个是用分数表示结果。)

  1.揭示命中率。

  师:这种计算的方法,与篮球比赛技术统计中的`投篮命中率类似。请从百分数的意义出发进行思考,什么叫“投篮命中率”?(投篮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师:该如何计算呢?(投篮命中率=。)

  师:这个题目的问题是“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谁的命中率高?”。

  2.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师:投篮命中率是一个什么数?(百分数)你能把刚才的两种运算结果转化成百分数吗? (学生练*,指名回答。)

  生1:3÷5=0.6==60%。

  师:你是怎么做的?(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生2:3÷5====60%。

  师:4÷6除不尽,怎么办?(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生:4÷6≈0.667==66.7%或4÷6=≈0.667=66.7%。

  师:你能解释这里的“≈”和“=”符号的用法吗?(4÷6除不尽,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0.667。然后把0.667这个小数转化为分母是1000的分数。)

  师:这样我们已经分别计算出了两个人的命中率,谁更高些?(李强。)

  3.引导归纳,得出方法。

  课件出示0.667=66.7%。

  师:你能理解这样的表示方法吗?(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加上百分号。)

  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数扩大了100倍。)

  师:加上百分号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数缩小了100倍。)

  师:我们一起来归纳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引导式总结: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不能转化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也可以先将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投篮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可以表示成投篮命中率=×100%的形式。为什么要“×100%”呢?

  预设:因为求的是百分率,要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在后面添上“×100%”确保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师:在实际生活中,像上面这样常用的百分率还有许多。如学生的出勤率、绿豆的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树木的成活率等。你能表示出求这些百分率的式子吗?(学生练*,指名回答。)

  小结:百分率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1.生物小组进行玉米种子发芽试验,每次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次数 试验种子数 发芽种子数/粒 发芽率

  1 300 285 2 300 282 2 300 294 4 300 291

  师: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哪一次实验的发芽率最高?哪一次最低?(让学生感受百分率的实际作用。)

  2.把下面的小数和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970.081.0051.9910.025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达到100%,哪些可能达到100%,哪些可能超过100%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师的合理揭示、适时点拨、引导归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性。这样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又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分析各种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对求百分率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做一做1~3,练*一4~7。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运用: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先说说下面算式的意义,再计算110×5=79×5=2×37=25×750=

  (2)同学们每小时清理草坪20*方米,照这样计算,14小时清理草坪多少*方米?

  二、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块12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玉米的面积占35。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理解题意:这块地共有12公顷,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应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土豆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乘法计算,列式12×15

  2、揭示课题:请你观察12×15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三、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15=1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再把这12部分*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说明12×15=110。

  5、结合课件演示进行归纳。

  用课件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又把这12*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

  由此可以得到:12×15==110(板书算式)

  四、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公顷)的35,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35。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的35。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预设:与刚才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2×5=1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五、练*。

  教材第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六、布置作业:练*一4~7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圆环的面积计算。第68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的面积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形成圆环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有关环形制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用课件出示几个生活中的圆环。

  2、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环。

  师:在生活中圆环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圆环的知识。

  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二、课前检测

  1、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2.学生汇报。

  3、师在屏幕上演示,加深圆环的空间观念。

  在大圆里画一个同心的小圆,用剪刀沿着小圆的`周长把小圆剪掉,剩下的图形就是一个圆环。

  3、圆环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出示。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2、小组探究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要求:

  (1)讨论如何计算圆环的面积:

  圆环的面积=()-()

  (2)列式计算。

  (3)探究圆环面积的字母公式。

  S圆环=()-()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个别指导。

  4、学生汇报结果,师公布正确答案。

  5、追问:还有没有其它的计算方法。

  S圆环=∏(R2-r2)

  三、分层练*

  1、通过刚才的探究同学们想一想,要算圆环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大小圆的半径)

  2、学生齐读:S=∏R2-∏r2或S=∏(R2-r2)

  3、同学们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现在我要检验大家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基础训练题。(课件出示练*题)

  (1)生看题独立解决,师巡视辅导。

  (2)生汇报。

  4、变式训练1(课件出示练*题)

  (1)先让学生思考:半圆环面积和圆环面积有什么关系?(是圆环面积的一半)所以只要先把什么面积求出来?在怎样就可以求出半圆环面积?

  (2)生独立解答,师个别指导。

  (3)生汇报交流。

  5、变式训练2

  (1)出示练*题。

  (2)生独立解答,师个别指导。

  (3)生汇报交流。

  师追问:如果不知道大园、小圆的半径怎么求圆环的面积?(先求出大圆、小圆的半径再用公式。)

  三、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练*十五第5----7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一、学生情况简析

  本班有学生75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41人。学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完小班打乱后重新分的,另一部分是这个学期新进学生(有从外省转回的,也有从本县其他学校转来的)。五年级时期末考试成绩最高分99分,最低分34分;90分以上的28人,不及格的有4人。新转进的学生基础不是太好,特别是从外地转回的,基础更差。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留守儿童占大多数,都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为照看。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书写差,学*也缺乏主动性。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共9个单元,其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圆、分数除法、比和按比例分配、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分数混和运算、负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总复*。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4个领域。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实验教科书是在总结了试验区和征求有关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六(上)实验教科书做了适当补充和修改,是西师版的新课标教材。是20xx年5月第三版,20xx年6月第1次印刷。本套教科书注意突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注意为学生的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注意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这四个步伐的内容穿插安排,有机结合,注意体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整体要求,是数学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本册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一方面,继续遵循《课标》的要求,努力体现课改精神,另一方面,有注意与前面各册教科书的衔接,保持体例的连续性,充分考虑学生学*数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使教科书既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有利于教师教也学生的学。具体是: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需求。

  2、内容直观,形式活泼,激发学生学*兴趣。

  3、关注过程,重视探究,提倡策略多样化。

  4、关注三峡,关注农村,体现西部特色。

  5、渗透方法,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6、倡导合作,促进交流,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2)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4)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5)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6)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7)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8)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

  (1)经历解决分数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说服力的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收集有关的信息,在观

  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3、解决问题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综合运用分数乘除法、比及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和面积等只是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努力寻找其他解决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在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的调查、访谈等活动中,从事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对自己的学*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及有简单的评价、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经历整理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4、情感和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本期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班集体期末学科综合评定进入年级先进行列,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推行“自主、合作、探求”的教学方式,尽可能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初步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4、多方调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效率,掌握学*方法。

  5、通过教学,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7、对学生进行“读书有用”的教育,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

  四、具体措施:

  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决定这样做:

  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中尽量运用以下方法:直观描述法、情?引入法、类比推理法、知识迁移法、实践操作法等,向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6、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和理解教学。

  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数学的兴趣。

  8、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充分利用“两全式学生成长手册”。

  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建立好师生错题库,以备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12、正考风,严肃考纪,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树正气,树标兵,充分肯定学生的学*成果,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

  五、课时的安排(略)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1面的旋转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圆锥的活动,体会面和体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在参与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并充分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这两种完全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对于圆柱和圆锥,学生已经能够直观辨认。本节课则是将学生的视角由*面的立体图形引向含有曲面的立体图形,由*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这不仅是对面和体关系的学*,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学时将重心前移,把“面动成体”这一环节作为重点,给学生的思维以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学*方式由“整体辨认”到“局部特征刻画”的转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播放音乐喷泉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音乐喷泉,发现水珠的运动形成线。

  活动2【活动】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

  (一)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体会点动成线

  课件演示:

  水珠的运动形成线

  2、体会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教师引导学生拿一支笔和长方形纸进行线动面动的操作,领会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预设:线动:*移——长方形;旋转——圆形;斜移——*行四边形;波浪面。

  面动:*移——长方体;旋转——圆柱体

  3、结合生活现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流星、雨刷、转门”图,引导学生说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知道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板书点线面体)那么面如果旋转又能形成什么样的体呢?今天我们一起学*面的旋转。(板书课题:面的旋转)

  (二)探究“面的旋转”

  1、小组活动。

  活动要求:

  1、同桌合作:选取*面图形和小棒制作小旗,然后快速转动小旗。

  2、组内交流:小旗以哪条边为轴,快速转动后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关注并辅导学生们的'动手实践情况)

  2、学生汇报。

  (1)圆柱的形成

  a、以长方形的长边为轴、短边为轴、对称轴为轴快速旋转,形成一个圆柱体。

  b、三个学生一起转动,观察有什么共同之处?

  预设:以不同的边为轴进行旋转,都得到一个圆柱体。圆柱体的样子不相同。

  c、引导学生发现以长方形一条边为轴进行旋转,其他几条边旋转后形成的图形。

  出示转动器转动小旗。

  学生汇报。

  (预设:两条短边旋转变成圆形,另一长边旋转形成一个弯曲的面。)

  d、出示几何画板演示圆柱形成过程。

  认识曲面。(板书:曲面)

  (2)圆锥的形成

  a、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以另一条直角边、以斜边为轴,快速旋转形成圆锥体。

  (出示两个倒扣的圆锥实物)

  b、引导发现以一条直角边为轴进行旋转,另外的两条边旋转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想象回答

  c、几何画板看圆锥形成过程。(课件出示)

  3、练一练

  (1)学生先想像每个图形旋转后的立体图形。结合立体图形想象由什么样的*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2)整体出示立体图形,学生判断。

  (课件抽象出圆柱圆锥)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动手转一转、动脑想一想,探究出一个*面图形绕着轴进行旋转,就能得到一个立体图形。接下来我们要探究这些立体图形当中——圆柱和圆锥的面的特点。(板书:圆柱圆锥)

  (三)探究圆柱和圆锥面的特点。

  1、举生活中的例子。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和圆锥,你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圆锥?(生举例)

  2、探究面的特点。

  学生互动交流。

  3、学生汇报。

  圆柱的特征: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底面是由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圆组成。(电子白板演示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等)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

  圆锥的特征:由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组成。

  4、圆柱圆锥面的区别。

  圆柱和圆锥的面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区别呢?

  学生汇报交流。

  师小结:刚才我们结合生活中的物体,探究出圆柱圆锥面的特点。

  活动3【活动】三、课堂总结,微视频深化理解。

  1、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收获,说体会。

  2、微课:面的旋转。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微课:面的旋转。

  3、结束语。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学*。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沟通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2、复*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沟通算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数学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3、指导渗透复*整理方法,提高学生复*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法则及其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沟通算法、算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内容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请学生说,教师必要时补充。

  (2)师: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生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这些关系有什么用途?

  生1:可以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检验。

  通过此项复*,使学生既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联系,又让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师: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减法与除法之间呢?

  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1:加法和乘法都是把一些数合并成一个数,不同的是乘法是把相同的一些数合并成一个数。

  生2:减法和除法都需要“分”。减法是把一个总体分成几个部分,知道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除法是需要*均分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加法和乘法都需要合并,而减法和除法都需要分。那你有没有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思考后汇报。

  生:乘法和除法不管是合并还是分,它们中的每一份都要是相同的。乘法要求是“相同的加数”,除法要求是“*均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减法

  “合”逆运算“分”

  乘法除法

  在复*中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合作建构加减乘除之间联系的网络图,并通过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了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的自主梳理与建构、自我内省与评价,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互相完善,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四则运算的法则。

  (1)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356+478=1089-693=问:这是什么加减法?

  生:整数加、减法。

  师:整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接着出示2、13+3、8=8、5-3、89=

  问:这是什么加减法?怎样计算?

  生: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吗?

  生: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能个位与个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师出示

  问:这是什么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怎么办?

  生1:分数加、减法。

  生2:不能直接相加减。

  生3:应该先通分。

  师: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生:使分数单位一样。

  师:为什么要使分数单位一样?

  生:分数单位一样才能直接相加减。

  师:对。分数单位一样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填表格。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表,想一想这三个计算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让学生分组讨论。

  生:它们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直接相加减。

  师:对。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就是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计数单位相同。

  师填写表格。(计数单位相同的相加减)

  通过反思、消化加减法算理之间的联系,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算理的理解与记忆,弥补过去学*过程中的知识缺漏,使学生*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图。

  (2)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324×15=840÷24=

  问:这是什么乘除法?学生回答。

  师:整数乘、除法怎么计算?你能根据黑板上的题目说说计算的过程吗?

  生看算式说过程。

  师接着出示3、24×1、5=84÷2、4=

  师:这是小数乘除法。小数乘、除法能直接计算吗?它们采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它们是采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师:那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什么对齐?(末位对齐)

  师:小数除法计算时怎么转化?依据什么?

  生1:除数是小数转化成整数。

  生2:依据商不变的性质。

  师:出示问那分数乘法怎么计算呢?

  生: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师:出示分数除法怎样计算呢?

  生:也是采用转化的方法,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

  师:怎样转化?

  生: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学生一边回答,师一边出示下图。

  师:在学*新知识时,我们用了一个共同的策略,你发现了吗?

  生:我们在学*小数乘除法和分数除法时,都采用了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

  师:在探索小数乘除法以及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我们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这是我们数学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组织学生整理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具体地说是通过对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的回顾、疏理、归类,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结构网,并渗透转化的思想。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就能从分散到集中,同时学会合理运用转化的策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巩固练*。

  1、口算。(开火车)

  2、笔算,并且验算。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小学阶段学*的四则运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后思考。

  师:今天我们复*了四则运算计算方法,它们都是精确的计算,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有时不需要精确计算,那么应该怎样计算更省时呢?(估算)你知道估算的哪些策略吗?它和取*似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提出问题,为下节课的复*埋下伏笔。同时这节课的复*又给学生提供了整理知识的模式,让学生触类旁通。

  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因而,我把复*课的目标定位在实现“促进知识系统化”上。

  首先教师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反思、梳理、总结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和相互间的联系,使学生*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从而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网。

  其次,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能力的良好契机。这节课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相互间的联系是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思考总结出来的,在总结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整理、分类和综合的能力。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这节课四则运算中“分”与“合”的思想以及四则运算中的转化思想,都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以达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融会贯通,这样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假设的思路,理解假设的解题过程,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假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列式。

  (1)把720ML果法倒入9个相同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用600元买了5把相同的椅子,这种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指名口版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二、解决问题,认识策略。

  1.出示例1,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和刚才解答的问题比,这个实际问题复杂在哪里?

  引导:你是怎样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系?

  明确:根据“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可以知道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小杯的容是一是大杯的1/3”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1个大杯容量等于3个小杯的容量。

  2.思考交流,探究思路。

  引导:现在有两种大小不同的杯子,这是解决题复杂的地方,根据题里两种杯子容量间关系的理解,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看哪些同学能想到办法。如果思考有困难,也可以画图看一看。

  指名交流想法,引导学生理解:

  (1)画示意图看,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9个小杯里;或3个小杯容量等于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3个大杯里。

  (2)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就是9个小杯,可以先求出小杯容量再求大杯容量。

  (3)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在杯,就是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大杯容量再求小杯容量。

  (4)假设每个小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可以列方程解答。

  小结:通过交流,虽然大家有借助画图的,有直接思考的,但基本上是两种思路:一种是假设把果汁倒入同一种杯子,或者全看作大杯,或者全看作小杯;另一种是假设每个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

  3.解决问题,体会策略。

  引导:现在你能解决问题了吗?请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

  学生列式解答并检验,教师巡视,选择不同解答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集体评析板演的不同方法,弄清各种算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讨论板演的不同方法,明确:检验时要看求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就是算出6个杯和1杯总量720毫升,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三分这一。

  追问:这些不同的解题方法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用假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指出:解题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用了假设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大杯和小杯转化为同一种杯子,即使用方程解答,也是假设小杯容量为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实际上就是把1个大杯转化成3个小杯,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

  三、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是怎样用假设策略的?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

  追问:为什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指出:为了计算方便,要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合理选择假设。运用假设策略时,怎样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假设也很重要。

  2.做练*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指出:解决题这题时,要先弄清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假设正确地把两个数量转化成一个数量。

  3.做练*十一第2题。

  让学生填充并交流填充结果。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交流认识。

  提问:今天学*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要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假设的策略有了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布置。

  补充*题相对应页。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明确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关系,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陈爷爷每天绕操场跑6圈,2分钟可以跑半圈。照这个速度,陈爷爷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解答:6÷(1/2÷2)=6÷1/4=24(分)

  师:这就是我们学过的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相应的练*。

  (二)分层练*,强化提高。

  1、练*九的第1题,。提示:对于三步计算的题来说,如果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也只要两步就能完成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2/9x0.375÷6/7

  4÷ 8/3 – 0.6

  引导学生注意:遇到小数计算,要先化成分数再进行计算。

  3、解下列方程

  5X=15/19

  2/3X÷1/4=12

  4、这篇文章太长了,3小时才录入了1/3。照这样的速度,李叔叔工作8小时,可以录入这篇文章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没有完成?

  (对于本题来说,如果学生列成8÷3×1/3也是对的。)

  5、练*九的第10题。

  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程序计算,再通过比较,有所发现并作出解释。如果计算正确,就能发现得数等于原来的数。其原因是2/

  3、3/4的倒数与1/2的积正好是1。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出示检测题卡,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纠正。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练*,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2、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写成一篇周记的形式。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2)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精选二十篇)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

  西方哲学有一个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而从现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剥夺”学生问的权利,下面笔者从心理学、教育学、教学主体三个方面谈谈为什么要还学生“问”的权利。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问题”是思维之源,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是引导学生探求问题本源,打开新思路的关键。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思维起始于问题”,“产生思维这一能动过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即最鲜明的能动的思维过程表现为人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类生活普遍存在“疑问”或“问题”。问题是认识的不可分割的特征,它反映了认识者的主观状态与世界万物联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思维则从认识的问题性中得到自己的本源。思维由“问题”产生,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问题”是创新之本。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善于发问,没有问就没有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还学生“问”的权利,让其养成主动提问的*惯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溯本求源的过程中,激活思路,培养独立思考的*惯,增强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从教育学角度来看

  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既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有的教师质疑,让学生提问题,主动性是提高了,但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吗?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提问题,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繁杂,问不到点子上,甚至有的离题万丈,配合不了教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谈何提高教学效果?因而在实践中,老师们大多不敢让学生提问,一些人虽然也让学生问了,但问归问,教归教,忽视指导,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问的兴趣和勇气。看来,变传统的教师设问为学生提问,真正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关键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提问题能力,能够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有了提“问”的*惯和能力,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教学主体角度来看

  还学生“问”的权利,是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体性发展在学生素质发展中已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地位。所以必须把教学过程建构成学生主体性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尽管*来的课堂教学都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的阴影。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的问答双方错位现象严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学生被动地学*。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活泼、自主地学*,首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围绕学生学*中的问题展开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也指出:“做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就是说,不论是研究活动还是学*活动,都必须提出有现实意义和创造性的问题。如果只学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而在我们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甚至根本上就没有问题意识,以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提出有创意性的问题。虽然一些教师也力求体现课改的精神,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这些提问总是沿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思路进行,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总是期盼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结果到头来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尾随教师之后,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把“学”的权利、“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研究问题、去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2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事教育行业17载,在教学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把我的教学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1、培养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主要以鼓励为主,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常见的问题是计算的速度慢和正确率低。而这两个问题对孩子的数学学*影响最大,也最容易打击孩子的信心。利用数字卡片、算式条、速算本来对孩子进行训练,提高孩子的口算潜力。如果孩子上课时能第一个算出结果,那肯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会激发孩子的学*热情。但是,计算训练比较枯燥,我还用星级方式进行鼓励,比如三十题正确二十五算3星,积累星星能够换奖品、兑红旗等。数学教学务必从转变学生的学*态度、学*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转变为创造、主动学*。

  2、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学*成绩上不如别的孩子那么优秀,同时也可能学*起来缺乏自信,调皮捣蛋,与老师对抗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能学会自信;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有时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表扬,都能够在孩子身上转化为无穷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要精心呵护每一颗完美而脆弱的'心灵。当我们的爱注入孩子心田时,我们的爱就会转化为孩子对知识和世界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良性发展。

  3、信任,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品

  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同样需要信任。

  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这是一种用心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构成具有用心的鼓励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公*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不能单纯地以成绩好坏来划分好生和差生。因此,对待学生我都一视同仁。在日常工作中,我还注意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他们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期望,教育好他们,把他们培养成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清楚地意识到,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是很困难的。但只要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就必须会有所收获的。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3

  数学是很好的思维体操,它可以逐渐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灵活多变起来。在数学实验班中,老师们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调动课堂,培养学生探索、发散以及迁移等思维方式。从课后的反馈上来看,效果非常好,学生普遍感觉上课的时候思路很开阔,课后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么老师采用了哪些提问方法呢?

  1、迁移性提问,提供思维活动的导向。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情况,校信通在提问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

  例如:已知一个角为300的直角三角形边长为1,求其他两边长度,假设这个边长是2呢?由于是新的问题情景,学生没有很快口算出来。于是老师把问题变成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较好算的角为450的直角三角形,通过计算边长的变化,老师让学生总结三边变化的规律,验证300角的直角三角形,再扩展到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2、系统性提问,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比如复*“*行四边形”时,老师会让学生连带着一起思考:当具备什么条件时,*行四边形是菱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样可以引导孩子把知识串联起来。

  为避免孩子们只是说出他记忆中的答案,老师会再进一步追问,你可以证明吗?让孩子养成这样的*惯——“我每走一步都需要严密的思考和充分的证据”,而不是“我记得应该是这样”。

  3、此外,老师还会通过探索性提问,让孩子思考一个问题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4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课堂状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突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以前听过的许多公开课中,经常会看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本文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设置数学问题,提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要从问题开始

  教学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学*的核心与灵魂,思维来自疑问与惊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学*欲望。如在对数的教学中,引入千古之迷辛追女尸,提出疑问:为什么科学家算出辛追死于22前?又如在学*指数当时,引入细胞分裂现象。这些实际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及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谓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深有体会啊!

  二、要在重点和难点处设置问题:

  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这要教师在其中设置一些问题或有趣的情节,把抽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三、在教材易于出错的地方设问题。

  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学生易错之处,让学生尝试去”碰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期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设问题于课堂的结尾

  有人说:一堂好课也应设问题而终,使其完而未完,余味无穷。在课堂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使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就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教学就是一种艺术,过程就是曲折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把自己最好的艺术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创造自己的艺术品!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新课内容不多,但教学上比较难教,例如“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为4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在教学中,我先把它改成了“做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为4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然后在引入例题。

  为什么我会这样设计呢?因为现在的.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掌握新知,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按照例题教学,我觉得学生只是运用公式进行了一次计算,谈不上解决了实际问题。而按照改变了的例题教学,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测量麦堆的直径或周长以及高来求出铁皮,使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真正的了解,从而想出解决的办法。

  因此,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是我们的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当完全唯书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题来替代或进行改题,长期下去,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6

  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如火如荼,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数的应用(三)》,《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这一堂课是学生最难懂的,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按理来说,百分数应用(三)用方程来解,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是最好的一种办法。但是对学生来说,一、学生不喜欢去画线段图,也没有画线段图的*惯。二、学生很多不喜欢用方程去解,觉得用方程解太麻烦,太烦琐。还有一点就是寻找数量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关键。这又是列方程的支撑。可是学生往往最不喜欢的就是数量关系,好象感觉生活中的很多常识到了数学上就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因此在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惯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针对学生的这种思维*惯和学*状况有没有直接有用的办法呢?能否找出一条捷径达到他们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种解题方法呢?经过前思后想,确定本章节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将解题重点放在学生对题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几”的理解上。用线段图去理解,用百分数的意义去理解。

  二、找出数量关系

  三、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两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

  我的想法是:在新课的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能自己理解每种方法,为后续学*打好基础。

  《百分数应用(三)》学完之后我补充了一组对比题,让学生去解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对比题目如下(因为学生对“增加或者减少百分之几”的理解掌握还可以)

  (1)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多25% ,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比篮球多25%,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 比篮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做。果真学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术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优生还是差生这两题做对的人只有几个。那么让学生回到题目。

  1.用画线段图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2.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将题目中已知和问题对号入座,进行正确的解答(其实要不是课堂上,很多学生才不会这么烦琐的照你的'去做)。接着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让学生去比较这几个题目的差异。学生还是可以发现题目中的差异。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数, 求的都是篮球的个数,已知的都是足球的个数

  2.有时求的是可以看作单位“1”的数量,有的不是 。 差异发现后将每个题目的算术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面。适当的鼓励中抛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能否发现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诀窍。(学生先思考,观察,然后讨论)必须让学生观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类似。数学算式板书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从板书学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维,找到用数学算式解应用题的规律

  一 .从整体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数学算式,就是弄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

  二 .题目中出现多(或者与多意思相*的词语)时,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断单位“1”是谁后,如果看作单位“1”的量是已知条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觉学生找用算术方法的解题规律就好象找求比赛场次的规律一样那么熟练而又有兴趣,这也是我在尝试中的另外一个收获。而且在百分数的复*中学生遇到另一种分不清用×,÷的问题,也可以顺利解决。题目如下。

  (1)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是足球的25% ,篮球有多少个?

  ( 2 )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是篮球的25% , 篮球有多少个?

  优秀的学生也能借助这一规律帮助他们区分什么时候用“×,÷”。大多数学生从规律中可以感悟,其实比前面的更加简单,不用去确定“+”,“-”了。

  当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来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检验方程列得正确与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注重对方程的解法,是为了中学数学学*的衔接,在中学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频繁的。所以*时也要加强对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想学生之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撑之下我就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如上的尝试。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7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一直让我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面图形课、立体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我执教的《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学生在明确了学*要求之后学*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方向明确,学*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课我该给学生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课重在计算的策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8

  在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我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对已有的对单位“1”的认识进行了扩展,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课前,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纸条学具通过折一折,复*以前学过的把一个物体中进行*均分,得出的份数用分数表示。逐步的引到把一些物体的*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学生逐步的理解了,许多的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从而为新知打下基础。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我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帮助孩子理解。例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水彩笔动手*均分,每份占全部的几分之几?以班级同学为例,将班级同学*均分成3组,其中的一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等例子,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上完这节课我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堂上显得有些急,当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时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有些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课堂激励语言用的也比较少。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9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2.1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氛围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动机。

  2.2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在在教法和学法上多下功夫。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0

  在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我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对已有的对单位“1”的认识进行了扩展,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课前,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纸条学具通过折一折,复*以前学过的把一个物体中进行*均分,得出的份数用分数表示。逐步的引到把一些物体的*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学生逐步的理解了,许多的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从而为新知打下基础。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我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帮助孩子理解。例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水彩笔动手*均分,每份占全部的几分之几?以班级同学为例,将班级同学*均分成3组,其中的一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等例子,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上完这节课我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堂上显得有些急,当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时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有些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课堂激励语言用的也比较少。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1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兴趣,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圆》这课时,通过孩子们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探讨圆的特征,在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的概念,掌握了圆的特征,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思维易于发散,印象及其深刻,学*兴趣越学越浓,再让学生拿出《数学分层测试卡》来巩固所学内容,课堂的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应用时不要求每人一样,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此来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爱听表扬”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特点,对他们所做的题点头表示肯定,说“好”或者“对”表示赞许,或者说句鼓励的话“真好”“真会动脑筋”,摸摸他们的脑袋,并给他们给100分。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2

  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做好笔记,用来记录老师讲课重点、补充难题、听课心得等内容,方便日后复*与记忆。而小学数学笔记的记录,很多孩子无法准确掌握,需要下点工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为什么要记笔记?

  笔记可以方便日后有重点、不失真地复*。

  奥数课堂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涵盖定义、公式、解题技巧等各个方面。大多数同学难以一堂课完全掌握全部内容。尤其我们的课堂还经常包含一些经典的难题、补充题,单凭一次性的记忆无法提供充分的反刍的素材。

  二、记笔记要避免的误区

  然而,很多同学出于不自信或者对家长的敷衍,为了笔记而笔记——笔记完成就“大功告成”、束之高阁。殊不知:记在自己脑袋里面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有笔记而无复*正是做笔记的错误。

  三、记笔记的形式

  你们的笔记本内容多吗?*时书包装满的时候,你能够方便的找到笔记本吗?单独阅读笔记的时候,你觉得丰富吗?如果这三个问题你都回答“否”,那么请考虑一下将全部的笔记搬到讲义上去。

  笔记一定要方便日后查阅。书写过程中,字迹不要求美观,但是至少直观。

  关于某一题的延伸记录在题目旁边,关于一讲的梳理可以放到章节前,补充的题目可以放到章节后,个人心得可以放在页眉页脚。如果有补充随材还可以粘贴或者插入到讲义当中。

  简而言之,笔记在形式上的要求就是:用最小的篇幅记录最多的内容,同时分出清晰地层次。

  四、记笔记的基本方法

  记入笔记的内容一定要经过筛选。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笔记需求,相应的它也会有自己的筛选方法。抛开具体的科目、知识点,这里有一些参考标准。

  1、内容本身不存在疑问。

  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同学在记录解题方法时抄写错误、或者照搬板书布局,最终他自己都无法清晰地读出正确的解题过程。这样的错误不仅会形成无用的笔记,还可能引导思维走入歧途。

  2、重点记录自己不熟悉的内容。

  为了照顾大多数、防止遗漏,老师在总结的时候通常会往多了讲,以至于同样的几何模型,五年级上学期提到一次、下学期再复*一次、到了六年级还会梳理两次。如果学生不加甄别、反复记录,费时费力不讨好,还容易滋生厌恶。——如果你实在很熟悉,留下一个记号。

  3、珍惜自己的心得。

  黑板上或讲义上的内容都是老师的知识,不论多么优秀的老师,他无法直接将自己的思路完整的拷贝进入学生的.大脑。所以知识的传承需要学生的记录、复*、练*等等。而真正掌握知识点的最重要表现就是产生自己的认识与归纳。

  4、记录经典题目。

  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很多时候学*终究脱离不了题目。如果在某一个角落、一本书当中真的有那么一道题、一段话让你受益匪浅,那么勇敢的记录下来。不要将笔记内容局限在老师所供、讲义所言——它应当帮助记录所有对你重要的内容。

  除了这些内容上的筛选,熟练的同学还应该考虑下笔记当中布局与记号。比如,过去老师常使用“△”“_”或者“Ⅱ”来标记相对重要的内容,☆表示最重要的知识点,“→”标记自己的心得,“?”表示自己的疑问等等。这些符号,与红色、黑色墨迹搭配能够形成层次鲜明的内容体系,方便自己的不同的场合下复*想复*的内容。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3

  在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我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对已有的对单位“1”的认识进行了扩展,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课前,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纸条学具通过折一折,复*以前学过的'把一个物体中进行*均分,得出的份数用分数表示。逐步的引到把一些物体的*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学生逐步的理解了,许多的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从而为新知打下基础。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我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帮助孩子理解。例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水彩笔动手*均分,每份占全部的几分之几?以班级同学为例,将班级同学*均分成3组,其中的一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等例子,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上完这节课我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堂上显得有些急,当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时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有些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课堂激励语言用的也比较少。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4

  六年级是备战小升初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归纳和梳理知识点,记清楚概念。另外,通过历年真题的分析能够使得学生整个知识体系得到优化与完善,解题速度和能力得以提升。作为家长,需要做好孩子考前的心理疏导,排查知识和学*状态上的漏洞和不足,有的放矢地及时弥补。

  六年级上学期(9~12月):

  这一阶段是综合提升的关键阶段。在数学方面,需要对往年择校考题的分析,按考查的知识板块,分专题归纳总结,各个击破。

  大致可分为计算部分(从基本的四则运算扩展到综合运算、繁分数运算、常见的简算、定义新运算、循环小数问题等)、图形部分(包括简单的基本*面图形、*面组合图形、简单的立体图形、立体组合图形等)、应用题部分(包括基本应用类型、提高类型等,应用题的种类繁多,在此就不之一举例了)、智巧类问题(这部分主要是涉及奥数知识的.一些内容)。

  分类的专题,一定要讲练结合,弄清楚知识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切不可死记公式、生套模板。

  六年级寒假(1~2月):

  这一阶段关键是要提升应考技巧。要按考试题型,逐个类型地掌握答题技巧,在做套题时要让孩子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得分。

  六年级下学期(3~4月):

  这一阶段就是要做好综合训练,模拟冲刺、查漏补缺、调整状态。知识和技巧都掌握了,接下来就要进行实战演练。通过模拟题和真题演练,提高解题和得分能力,同时也调整孩子的学*状态,增强信心。另外,还要做好面试的准备。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5

  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如火如荼,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数的应用(三)》,《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这一堂课是学生最难懂的,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按理来说,百分数应用(三)用方程来解,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是最好的一种办法。但是对学生来说,一、学生不喜欢去画线段图,也没有画线段图的*惯。二、学生很多不喜欢用方程去解,觉得用方程解太麻烦,太烦琐。还有一点就是寻找数量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关键。这又是列方程的支撑。可是学生往往最不喜欢的就是数量关系,好象感觉生活中的很多常识到了数学上就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因此在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惯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针对学生的这种思维*惯和学*状况有没有直接有用的办法呢?能否找出一条捷径达到他们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种解题方法呢?经过前思后想,确定本章节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将解题重点放在学生对题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几”的理解上。用线段图去理解,用百分数的意义去理解。

  二、找出数量关系

  三、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两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

  我的想法是:在新课的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能自己理解每种方法,为后续学*打好基础。

  《百分数应用(三)》学完之后我补充了一组对比题,让学生去解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对比题目如下(因为学生对“增加或者减少百分之几”的理解掌握还可以)

  (1)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多25% ,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比篮球多25%,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 比篮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做。果真学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术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优生还是差生这两题做对的人只有几个。那么让学生回到题目。

  1.用画线段图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2.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将题目中已知和问题对号入座,进行正确的解答(其实要不是课堂上,很多学生才不会这么烦琐的照你的去做)。接着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让学生去比较这几个题目的差异。学生还是可以发现题目中的差异。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数, 求的都是篮球的个数,已知的都是足球的个数

  2.有时求的是可以看作单位“1”的数量,有的不是 。 差异发现后将每个题目的算术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面。适当的鼓励中抛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能否发现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诀窍。(学生先思考,观察,然后讨论)必须让学生观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类似。数学算式板书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从板书学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维,找到用数学算式解应用题的规律

  一 .从整体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数学算式,就是弄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

  二 .题目中出现多(或者与多意思相*的词语)时,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断单位“1”是谁后,如果看作单位“1”的'量是已知条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觉学生找用算术方法的解题规律就好象找求比赛场次的规律一样那么熟练而又有兴趣,这也是我在尝试中的另外一个收获。而且在百分数的复*中学生遇到另一种分不清用×,÷的问题,也可以顺利解决。题目如下。

  (1)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是足球的25% ,篮球有多少个?

  ( 2 )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是篮球的25% , 篮球有多少个?

  优秀的学生也能借助这一规律帮助他们区分什么时候用“×,÷”。大多数学生从规律中可以感悟,其实比前面的更加简单,不用去确定“+”,“-”了。

  当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来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检验方程列得正确与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注重对方程的解法,是为了中学数学学*的衔接,在中学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频繁的。所以*时也要加强对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想学生之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撑之下我就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如上的尝试。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6

  上周针对开学以来迟迟没有进入学*的状态部分学生,进行了的榜样示范式和批评教育式的教育之后,这部分学生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课前基本都能主动地预*新课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在上课的40分钟内不再走神;课后完成导学案的巩固练*题时也能认真的审题,不再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乱做,而且字迹也工整了许多,不再是抱着一种应付式的心态来完成学*任务。

  上周学*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圆柱、圆锥及会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求圆柱、圆锥的体积。大部分的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有个别中下生可能是由于对概念的不理解,也可能是由于*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太少,导致分不清什么时候该是求圆柱的侧面积,什么时候该求圆柱的表面积。本人发现了这两个班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个别组展示时为了尽量使自组的题目讲解是最好的,一般都是由本组的优生来讲解。

  2、小组群学时,个别组还是在单纯的订正答案。

  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准备在这个星期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整改:

  1、首先找出学生不懂得原因,到底是因为对概念的'不理解,还是由于*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太少,而导致不会做题;

  2、找出原因后,针对不同情况中下生的进行课后辅导。如:如果是对概念不理解的同学,可采用让他独动手拼一教学了《纳税》这一内容,课后回想起来,这节课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开始我在黑板上用红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税”字,问同学们:看见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想到了开商店要交税、开饭店要交税,工商人员要收税。我又问国家收税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收税的钱可以办学校、可以修路、可以修洛浦公园、可以给大家安装健身器材,一句话可以建设我们的国家。纳税的导入以及税收的意义这个环节我觉得进行的比较满意。有两个环节课后想来需要改进。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7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一直让我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面图形课、立体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我执教的《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学生在明确了学*要求之后学*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方向明确,学*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课我该给学生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课重在计算的策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8

  教学后记是教师执行课时计划后的及时总结,是课堂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体现,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的重要依据,是积累教学经验的具体素材。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感到教学后记无内容可写,往往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有的甚至相互抄袭,随心所欲地写出几句,这些都是不严谨的表现。我认为教学后记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总结写教学后记。

  一、记教材挖掘情况

  通过教学,检查一下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教材中编者的意图是否摸清,是否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实质,教材内容层次有没有分清。

  二、记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教学后记检查教学中有没有把教学目标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首先要找准目标,这样可以克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接着看复*、讲解、练*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后检查是否完成教学目标。

  三、记课堂结构是否合理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主要看复*、导入、讲解、练*4大部分的设计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最优化,是否从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结构为依据,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四、记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教学过程中是否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特别要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的过渡。在教学中是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观察、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五、记学法指导情况

  教学过程中,不仅看知识的传授情况,而且要看是否教会学生学*,指导他们如何认识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思维定势,指导学生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和发展点,创造良好的学*方法。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9

  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讨论“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时,有的学生运用直观的“看”、“比”或“量”的方法来判断半圆弧比直径长,而有的`学生却运用“两点之间的曲线比线段长”来推理,这是两种不同水*的思维。

  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务必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带给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资料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忙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30+10=409—3=615—5=10等。”“我还明白3—4=—14—7=—3。”……之后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明白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明白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通过议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生活。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带给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资料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之后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明白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这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认识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貌,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必须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的用心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与生活中带给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群众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父母一齐逛商场选东西呢?”“下面老师请同学门看一组照片,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呢?”教师出示照片(大商场各种物品摆放的几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分类。”商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境,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商场物品分类摆放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能够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资料,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资料,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明白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齐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忙父母找“位置”。能够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一结论。经常这样指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数学的归宿。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务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好处和作用。如学*了“分类”后,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能够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但是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务必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的动力,产生用心的数学情感,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本领。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3)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精选十篇)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1

  一、求新思变,积极探索、改革教学

  怎样教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评价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法无疑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这一历史潮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此道理,不能及时的转变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很快将会被时代淘汰。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为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本学期以来,本人在完成工作之余,广阅资料、听专家讲座学*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明晰新目标。有效地把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自己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摸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二、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活跃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本人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三、注重常规,提高质量、搭建桥梁

  上课就如行军打仗,胜利与否,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真真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在常规教学中,认真作好每一节课的课前准备(一是,备教材,了解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二是,备教法,数学学科有其独特之处,每一个教学内容、知识点因其内在的特点,教学方法上也应不尽相同,不能按部就班,一个方式、方法。而要根据教学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借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备学情,备学情是教学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节,它是备教材、备教法的前提,只有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况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定位课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才能让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真真地适合学生,真真地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课针对教学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思路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认真对待学生作业。学生作业是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老师通过作业来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采取弥补措施。为此,在常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作业这沟通桥梁。首先,认真设计课堂作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布置有一定梯度的课堂作业,作业题目的选材以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为核心思想,以课改要求为准则,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对于课堂作业进行全批全改并及时帮助学生订正错误、弥补学生知识漏洞。认真开展培优辅差工作,提高全班的整体数学素质。

  四、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激发兴趣

  学生因其先天与后天因素及成长经历的不同造成各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各种素质也各尽不同。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再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基础好的学生,鼓励他们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要求,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困生,降低教学要求,教学中有意地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注重他们的学**惯培养。

  五、作好小结、条理存贮、系统知识

  学生在每节课中所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但数学学科因其严谨性,每个知识点、每个单元之间又紧密相连。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每节课所接受的零散知识,系统地、有条理地存贮的学生的脑海里?这要借助于知识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去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在本期的教学中,在教授每个知识点、每个单元后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归纳、小结,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当然,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教学语言有待更加精炼,课堂调控能力也有待提高,学科科研能力有待加强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奋力前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些,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改进和加强。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2

  本学期,我从备、教、辅、改、考、评六个方面着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仔细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全面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一、师德方面

  本人*时遵守法律法规,在法律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政治业务学*和教研活动,关心和热爱学生,团结协作,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遵循教学规律,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小继教的学*培训任务。

  二、教育教学情况

  1、在课前备课时,我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做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备时间。注重基础,突破难点。按课标要求备足课时。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课堂上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加强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知识,从不迟到和拖堂,充分发挥每一节课的40分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且布置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情况,将他们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做总结,以便在第二节课前进行辅导性讲评。不论是*时作业或考试都是当天批改,第二天返还给学生。

  4、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学*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全学期听课8节,评课9节,上公开课1节,认真自制了多媒体课件。

  5、认真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每节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对后进生进行个别性和全面辅导相结合,在分析形成后进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基础知识、思想、兴趣、学*态度和学*方法以及作业等各方面的辅导。

  6、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较多地使用表现性评价,在学*、思想、纪律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最终起到促进学生学*和健康成长的作用。

  三、收获与反思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本学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不过以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学生是人,不是物质性的产品,影响他们学*的因素较多,且教无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得勤学、善思、实干;不断探索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3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已接*尾声。回顾自己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觉有优点更有失误和不足。

  本人任教六年级数学,能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结合本校的有利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和教学能力。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且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新课程标准,注重和其他数学教师特别是本办公室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策略的探讨和学*,同时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及班级情况,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一、课堂教学师生、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阵地,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台。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及时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做好每一次的单元测验与考后辅导工作

  本学期我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在教学工作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学完每个单元,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能力的测验,测验后我认真做出成绩单,对学生成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三、狠抓学风、班风,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也有极少数的学生,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不对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成绩的提高。对此,我开展诚信教育,并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独立、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同时我还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对后进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等,促进本班级形成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班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

  有成功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说,新课改理念不能很好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延迟性评价做得不够等,这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总而言之,这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对于“得”我会把它当作自己的财富,对于“失”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善,今后做到多学*,多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走上一个新台阶!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4

  岁月如梭,时光如流水,弹指一挥间,一个学期又已过去。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和教学能力。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 。课后趁记忆犹新,及时反思,写下学生学*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向40分钟要效率。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成为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三、认真批改作业。

  对于学生作业的布置,我本着"因人而异、适中适量"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既要使作业有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突出层次性,坚决不做毫无意义的作业。学生的每次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对于后进生,我除了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另外抽时间对他们进行了辅导。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其次,要转变学生的不良学*行为,养成勤动手、勤思考的学**惯。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表现在数学作业和数学学*周记,以及小学生素质评价手册中。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比如说,新课改理念不能很好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延迟性评价做的不够、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等,这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总体而言,这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对于"得"我会把它当作自己的财富,对于"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善,所以今后更应该多学*,多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走上一个新台阶。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5

  本学期以来,本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好成绩。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政治学*,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本人能够积极参加中心校举办的各级各类的政治学*,在学*的过程中能及时地做好笔记,撰写心得体会。*时还能坚持自学,经过政治理论的学*,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养,还能做到将所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二、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提高教育教育教学效果

  1、在备课上,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出详细的安排,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在批改作业上,我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有阶梯性。我力求让每一次练*都起到最佳的效果,我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作出记录,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评讲,取得很好效果;在辅导学生上,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对在上课时要提出的问题做到成竹在胸。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相当欢迎。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几年,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为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更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努力钻研,自制课件,同时大量地开发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

  4、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楚、线索清晰,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教学协调发展。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枯燥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本学期,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明显进步。

  总之,在工作中我深知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自己,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6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已接*尾声。回顾自己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觉有优点更有失误和不足。

  本人任教六年级数学,能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结合本校的有利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和教学能力。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且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新课程标准,注重和其他数学教师特别是本办公室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策略的探讨和学*,同时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及班级情况,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一、课堂教学师生、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阵地,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台。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及时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做好每一次的单元测验与考后辅导工作

  本学期我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在教学工作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学完每个单元,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能力的测验,测验后我认真做出成绩单,对学生成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三、狠抓学风、班风,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也有极少数的学生,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不对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成绩的提高。对此,我开展诚信教育,并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独立、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同时我还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对后进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等,促进本班级形成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班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

  有成功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说,新课改理念不能很好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延迟性评价做得不够等,这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总而言之,这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对于“得”我会把它当作自己的财富,对于“失”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善,今后做到多学*,多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走上一个新台阶!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7

  本学期已结束,作为六年级的数学教师,经过一学期的教与学中,伴随着忙碌与收获,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加以总结。

  一、备课方面:

  数学有效备课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最优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有效备课”,将有效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备课做到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教法”、“活用教材”。但在教学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预设到的,因为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思维与**有一定距离,并且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都不尽相同,学*活动中会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备好学生。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一堂好的课离不开教师准确、精炼、生动、抑扬顿挫的语言。数学同语文一样,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也决定着学生语言的发展。数学本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在数学应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运用和完善,因此备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也非常重要。

  二、教学方面: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时应注意不要将合作学*变成“走过场”的形式化。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老师时而穿针引线,巧妙点拔,适时评价。学生也才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展。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信息。

  三、作业批改: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任务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因此批改作业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而艰巨的工作。它对于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业的批改对于指导孩子们学*,影响孩子们心理,激发孩子们学*的动力等方面更发挥着无穷的力量。通过作业这扇窗,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他们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孩子们的智能,矫正他们学*过程中的失误,弥补知识的缺陷,激发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惯等。

  四、培优补差工作:

  有些尖子生因为有了一些成绩就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在学*上好高骛远。我严格要求他们,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困难生普遍缺乏学*动机、兴趣、毅力等,而且具有自卑、厌学的心理。但是他们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或存在“闪光点”,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有些“闪光点”可能与学*数学无直接关系,但是,只要帮助他们将“闪光点”转移到学*上去,就会为引导他们学好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本人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进一步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多样,不断了解学生探索教学艺术,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有的放矢去改进,不断提高。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8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为人师表,从师德做起。

  本学期我继续以学校的两条“高压线”和师德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贯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本学期我通过电话、短信、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进行友好交往,对家长提出必要的要求,并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和家长的关系相处融洽。孩子进步了,家长也来向我致谢。我对孩子的一片爱心不仅赢得了孩子对我的爱,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

  对于学生,在工作中用爱的方式去教育、启发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地位*等的人来看待,当学生犯错误时,或学*不用心时,耐心教导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上进的勇气。这样调动了学生进取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风。因此我所带的两个班的孩子学*数学的积极性都很高。我还配合班主任组织各种集体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全面、自主、健康的发展。

  另外,当同事们有困难时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他们因此和同事相处和睦。

  二、教学为主,认真钻研。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三班和二年级三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提高我自身的专业素质,我在教学方面认真钻研努力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工作总结《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向武老师学*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尽量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尽量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有家长和我联系是说感觉到孩子学*数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解决问题的思路明显清晰。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本学期在学校的关心下,在学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活动中,我与武巧变老师结成了师徒对子。在武老师的指导下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些进步。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武老师的意见,学*她的方法,同时,多听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本学期我们两个班的后进生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都有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孩子都上了90分,我们二年级的武佳伟同学在这次考试中还得了99.5分。

  6、本学期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活动,我的课题是“关于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围绕这个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积极实践把我的想法及时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并且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汇报课的展示。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并且我所带的两个班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在这次期末考试中两个班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上的失分情况明显减少。尤其是一年级只有六个学生在这方面失分,还是由于粗心列对算式算错得数失分。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9

  这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一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和教学能力。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新设想结合起来,转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准备课

  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大纲,及各种相关的试题,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学之初,认真地学*、研读了教学大纲、教材,仔细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前后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思想善,家庭情况及学*情况和学*兴趣情况。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针对了解的情况内容情况,本期教案作了各章节的分析,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在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内容,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题,对学生的作业,我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生成了学*的主人,学*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做好每一次的单元测验与课后辅导工作

  本期教学工作,教学完每个单元,就立即反馈检测,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单元测验,测验后我认真做出成绩单,对学生成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做相应的处理。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本期各种工作做得不足之处

  1、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培养优秀生的拔尖工作和中等生的培优的工作做得欠缺一些。

  3、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足,缺乏与家长的交流。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10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接*了尾声。本学期,我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年来,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为了使教学更加有序,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后感,教学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x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及时进行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以便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水*。

  二、注重课堂教学。

  我注重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x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学生学x能力各有不同,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后进生通常有些是基础差,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x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力求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布置就要有检查,因此我及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还有一些是因为一直以来学xx惯差,加上家长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对孩子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使孩子长期以来自由懒散惯了,形成了不良的x惯。作业写的非常马虎,更严重的是经常少写、不写作业。对于这部分学生不放弃进行个别教育,及时督促。

  五、树立良好的学风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老师批评,学x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不对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这样学生在学x中有难题知道来问老师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差生了解原因,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x目标,时时督促和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x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进步,但是还有反复,我就不断地进行教育和疏导,要允许学生在行为上有反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校领导的指导和教师们的帮助下,本学期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总体而言,这学期我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对于“得”我会把它当作自己的财富,对于“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力争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4)

——六年级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两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2)如果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里面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验的学**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教学难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大、小两个*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铺垫。

  1、谈话:同学们认识老师手里的这个东西吗?(学生:是*结)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喜欢)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结可以吗?(学生:可以)

  2、出示复*题(板书):

  ①18ⅹ4+18ⅹ6

  ②(4+6)ⅹ18

  3、会算吗?谁能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你喜欢算那一道算式?为什么?

  5、小结:

  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谁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②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怎样使计算简便?(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6、今天我们也可以使用运算律来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二、自主探索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拿出刚才的*结,出示例1信息:大的*结每个用米彩绳,小的53*结每个用米彩绳。

  2、现在,要做18个大*结和18个小*结一共用彩绳多少米呢?

  3、谁来说说看怎样列式?

  4、师板书出其中的综合算式:2323×18+×18(+)×185555

  5、师:像这样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我们就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6、会算这两题吗?和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

  7、全班交流运算顺序。

  8、学生尝试计算,指明板演

  9、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①请板演的学生说

  ②个别学生说

  ③在小组内互相说

  10、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以前学过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吗?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小结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刚才的两个算式,你喜欢算哪一个?为什么?

  2、小结: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3、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呢?(符合乘法的分配率)

  板书:2/5×18+3/5×18(2/5+3/5)×18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①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②全班交流答案。

  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做完后要仔细检查是否正确。

  6、做练一练第2题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③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7、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

  课后完成练*十二第2题和第3题。

六年级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研究探时的意识,追求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台。

  2.每小组《验证表》一张。验证表举例结论

  3.比,除法,分数关系表:比前项相当于后项相当于比值相当于除法分数

  4.卡片若干张。

  (1)商不变的规律;

  (2)分数的基本性质;

  (3)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创没情境——验证猜想——展示交流——意义构建——巩固拓展。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评价、组际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验证表,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目标:

  (1)复*旧知,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猜想奠定基础。

  (2)启发学生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假设。

  过程:

  (1)复*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通过填写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让学生发现比、除法、分数有很多相似之处?

  (2)复*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复*,引导学生联想: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

  提出猜想:

  (1)学生讨论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比就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看成一个分数,就可以遵循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最后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猜想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猜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目标:

  (1)引导学生对验证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与途径?

  (2)组织实践活动,揭示知识本质,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3)营造协作学*氛围,组织讨论研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学*意识。

  过程:

  (1)小组讨论:这个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2)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思路。

  A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用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得到新比,看比值变不变。

  B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分数或者一个小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

  C组:我们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们的比值变不变。

  通过学生发言,让学生互相启发,产生灵感,对验证猜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使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更严谨。

  小组合作,试着验证: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用一个比或多个比进行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填写《验证表》。

  3.展示交流,感受过程。

  目标: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

  (1)用实物投影展示各个小组的《验证表》。

  (2)各小组代表发言,本组所得的结论。

  (3)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组的结论。

  (4)引导学生讨沦比的基本性质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没有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变了的。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0,比值会怎样。

  4.意义建构,体验成功。

  目标:

  (1)通过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过程:

  (1)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组的结论比较全面,怎样说更严谨。

  (2)集体归纳,板书。

  (3)体验成功:我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质,许多科学家都是这样提出猜想、实践验证,发现了许多大自然的奥秘,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创造。

  5.巩固拓展,灵活运用。

  目标:

  (1)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使学生熟练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过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第71页练一练2)边练*边讨论:怎样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怎样化简最快最好。

  (2)总结方法:联系旧知,灵活运用。

  (3)灵活运用,抢答比赛。

  五、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知识。如《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传统的教学是:出示一组分数3/4、6/8、9/12,让学生发现3/4:6/8:9/12,接着把分数转化成比3:4=6:8=9:12,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接着是一层层的巩固练*。这个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不说让学生感兴趣,就是对其内容,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应用时,会出现比的前项流,然后指名汇报。

六年级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8=χ/10

  8χ=12.8×10

  χ=128÷8

  χ=16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题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题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科书练*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第5、6、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分析题意

  2、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5)

——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的推行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为了在下一学期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更好地配合学校《自主、合作、交流式目标教学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研究,现将本期在教学上一些成绩和不足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在开学初期,结合本班实际,和学生及备课组成员一起,制订了详细的学*计划及教学计划,并提出了一些改变学生学**惯和班纪班风的建议,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气。并在班上协议共同努力,提高成绩。

  2、每一节课都认真而详细地备课,针对学校课题研究,无论在教案还是教学过程中都充分体现目标教学环节。

  3、尝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交流式”的学*方式进行学*。课外,让他们带着目标进行预*并尝试自己寻找目标和重难点;课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让学生在目标的导向下,开展愉快、有效地学*活动。

  4、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并积极参与芦溪教研网上的网上研讨,每月都在江西基础教育资源网上上传、下载资源。

  5、对于每堂的反思,都认真地总结。对于他人上的示范课、优质课,也认真地学*,学*他人做得好的地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6、自己以身作则,对作业批改规范认真。也以同样的方式要求学生,作业格式工整。对未能达标的学生加以辅导,让他们在“优+”的鼓励下重拾自信。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让学生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7、一帮一的学*小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天早晨和中午一到学校就在学*组长的带动下进教室学*,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纪。

  二、存在的不足

  1、对待后进生耐心不够,有的`题讲解两三遍都没有做对,声音就会大起来。

  2、对于课堂中小组合作学*,班级人数过多,不好开展,觉得困难很大。有时自己放不开,怕一乱就收不回来;又怕一乱,打乱了教学计划,影响教学成绩。

  3、对学*小组的学*情况,没有及时反馈,及时监督检查,倒致一些学生应付了事。

  4、学生的作业诚信度不高,总是教育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5、课堂中,板书也不够规范,字迹在写得快时有些潦草。

  三、改进的措施

  1、对待后进生要多一点耐心,发现他的闪光点,了解他的细微进步,并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时多进行小组合作学*,合作学*与交流时的大胆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只能在*时让学生多合作、多交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对学*小组长要多进行效果的询问和监督。

  4、课堂作业尽量面批面改,家庭作业早些到校也尽量能面批面改。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况、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2.2教学难点

  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体。

  师: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生: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师: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引入新课。

  2、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生:不是。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的物体?

  生:分别回答。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2)、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3)、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探究。

  师: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小试牛刀:实践应用,发展新知:

  ①、指出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

  ②、做一做: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师: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师: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猜一猜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自己转转看?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生: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

  2、教学例2

  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得出结果: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小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3、探究圆柱的底面与侧面的关系

  师:侧面是曲面,如何转化为*面?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剪一剪、画一画、卷一卷、滚一滚。转化后的*面图形与底面有怎样的关系?

  师:小组合作,先想好并说说怎样操作,组长分好工后,再开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斜着剪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得到一个*行四边形。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三、巩固练*(课件一一展示)

  1、我能行

  (1).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完成填空。)

  2、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 × )

  ②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 × )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 )

  4、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的圆柱?

  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汇报交流。

  四、你知道吗:

  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课后小结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总结全文

  你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题

  练*三、第5题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画圆锥的*面图形及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

  2.2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铅笔,圆锥实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老师啊先给大家准备了个谜语,看谁能快速的猜出谜底来,请看屏幕。出示谜语“身体长得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上*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猜一学*用具)

  师:不错。谜底就是老师手上拿的铅笔。

  课件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师: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圆柱体。

  师: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

  生1: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2:圆柱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生3: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生4: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的看老师的操作(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

  师:想想被削的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越来越细,越来越尖。

  师:老师如果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切下来,会是什么形状叫呢?同学们请看屏幕。

  课件: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同学们知道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吗?

  生: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

  师:不错,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圆锥的认识》。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师:老师为我们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体或*似圆锥体的图片,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出示一组生活中圆锥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知)

  师:刚才我们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接下来再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带给我们的精彩画面(教材23面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样子用铅笔沿着实物的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学生描画课本中圆锥的轮廓。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

  师:看来圆锥形的物体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只有对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导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谁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给大家。

  生汇报师板书:(预设展示过程)

  圆锥的特征。

  生1: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生2: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

  师: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顶点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顶点)

  生3: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

  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

  师:同学们回顾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锥的侧面如果把它展开来会是个什么形状呢?

  师展开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

  生: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生4: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底面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底面)

  3、师引导观察圆锥的高

  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锥的顶点、侧面和底面。我们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并且有无数条高。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圆锥的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例1的前半部分。

  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利用自学所学到的知识上来画一画黑板上这个圆锥的高。其他同学可以在答题纸上画出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是连接哪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

  师:连接这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我们也可说成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下面我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圆锥高的定义,把这一句话齐读一遍。

  师:通过我们对圆锥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生:一条。

  师:为什么只有一条?

  生: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底面只有一个圆心。

  b﹑测量高

  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锥,同桌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学生汇报,师通过幻灯小结.

  生1: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地放;

  生2:上面的*板要水*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所以我们今后在表示圆锥高的时候,高还可以表示在圆锥的外面。(师演示)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

  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说一说圆锥的顶点、高和底面圆心及底面半径。

  四、应用反馈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

  组织小组内同学相互指出各个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集中进行讲解。

  2、教材第35页练*六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课外练*

  (1)、幻灯出示练*题:将下面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学生同桌交流,进行分类。

  (2)、联系前面所学的圆柱,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写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结果)

  预设:

  生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2: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4、幻灯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我们对圆锥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圆锥的一些特征。

  2、总结圆锥的特征: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板书

  圆锥的认识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负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学思结合的良好学**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2教学难点

  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我正你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

  1、向上看(向下看)

  2、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3、电梯上升15层(电梯下降15层)

  4、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很好,接下来,老师换一个游戏规则。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片(课件出示第2页例1的几幅图)。

  二、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于第2页例1的几幅图的情景呢?

  生:有,看天气预报的时候。

  师:我国面积非常大,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区气温相差非常大。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这六个城市,你能读出这六个城市的天气怎样的吗?

  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读一读。

  三、认识负数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师:(课件出示温度计)同学们,认识它吗?

  生:温度计。

  师: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课件出示℃、�H)

  生:℃表示摄氏温度,读作“摄氏度”。

  生:�H表示……

  师:�H表示华氏温度,读作“华氏度”。那我国用什么来计量温度呢?

  生:我国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

  师:一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对温度计做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一大格表示10摄氏度,一小格表示2摄氏度。

  师:0摄氏度怎样规定的?你知道吗?

  生: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

  师:是的,科学家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读作:0摄氏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

  师: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师:那零上10摄氏度记作?:+10℃零下10摄氏度记作?:-10℃

  生:零上10摄氏度记作:+10℃;零下10摄氏度记作:-10℃ 。

  2、读出水银柱所表示的温度。(课件出示)

  教师课件出示水银柱所表示的温度,引导学生读一读。

  3、从上面的天气预报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例如:北京最高温度是5℃,最低温度是零下5 ℃。

  师:北京-5℃和5℃一样吗?都表示什么意义呢?

  生:-5℃和5℃不一样,-5℃表示比零度还要低5摄氏度,5℃表示比零度高5摄氏度。

  生:-5℃和5℃不一样,-5℃比零摄度冷,5℃表示比零摄氏度热。

  教师小结:5℃和- 5℃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正确读出例1中的各个城市的天气温度。

  师生一起小结:当气温高于0℃的时候,我们在数字前面加一个“+”号或者直接用数字来表示,读作零上×摄氏度。当气温低于0℃的时候,我们在数字前面加一个“-”号来表示,读作零下×摄氏度。因此,+5℃表示零上5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5℃表示零下5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板书:+5℃正三摄氏度;-5℃负三摄氏度)

  学生自主完成例1的信息表,然后和同桌说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5、教学教材第3页例2。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第3页例2的图片,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生:“20xx”表示存入20xx元。

  生:“-500”表示支出了500元。

  生:“-132”表示支出了132元。

  生:“500”表示存入500元。

  师: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者数学符号吗?(提示20xx.00与+20xx.00代表相同的意思。)

  师:那在这里500.00和-500.0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500.00表示存入500元,-500.00表示支出500元

  学生说出各个数字的含义。

  教师小结:500和-500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很好,同学们再试着说说图中其他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交流。

  6、思考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例1和例2,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提示:在例1和例2中,都有两种数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支出与收入。

  7、0是什么数?

  师:我们把海*面的高度看做多少呢?

  生:看作0。

  师:(课件展示)比海*面高的用(+几或几)表示,例如+5000米比海*面低的用(-几)表示,例如-20xx米

  把海*面0当成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师:(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8844.43米,怎么表示?

  生:记作+ 8844.43米。

  师:吐鲁番盆地比海*面低155米,如何表示?

  生:记作-155米。

  课件展示小知识:海*面,顾名思意,就是大海的水面。它用在测量地面高度上,又称海拔。我国所有的大地测量和标志,都是以黄海海面的基点开始的,任何海拔标高,都是相对于黄海海面的基准点。

  (通过对海*面的认识,温度计上的0,得出0像一条分界线,把正负数分开,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小结: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16,-500。像-16,-500,-3,-0.4……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读作负八分之三。

  而以前所学的16,20xx,,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也可以加上“+”号,例如+16,+,+6.3等(也可以省去“+”号)。+6.3读作正六点三。

  师:0像一条分界线,把正负数分开。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8、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

  (1)、用正负数表示。

  ①、零上12.5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12.5 ℃)

  零下3.5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3.5 ℃)

  ②、广西某地有一天坑,

  坑口高于海*面125m,表示为:________, (+125)

  坑底低于海*面m,表示为:________.(―100)

  (2)、先读一读,再议一议:观察这些数,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指名汇报。

  9、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可以分成正数、0、负数。正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正小数,负数包括负整数、负分数、负小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正数前面可以写“+”,但通常不写,而负数前面的“-”必须写。正数前面可以读“正”,但通常不读(如果有“+”号必须读),而负数前面的`“负”必须读。

  四、走进生活

  师: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件出示题目进行检测:

  1.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__________。月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__________。(100℃,0℃, -88.3 ℃, -183℃)

  2、做一做

  胜5场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5场,正五场)

  输3场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3场,负三场)

  收入100元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100元,正一百元)

  支出200元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200元,负二百元)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3、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4、六年级三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一说他们的答题情况。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5、你会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吗?

  (1)、华山比海*面高20xxm,记作(+ 20xxm )

  (2)、死海比海*面低392m,记作(- 392m )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6、我能判断对错

  (1)任何一个负数都比正数小。(√)

  (2)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3)因为“4”前面没有“+”号,所以“4”不是正数。(×)

  (4)上车5人记作“+5人”,则下车4人记作“-4人”。( √)

  (5)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

  (6)5�bC和+5�bC所表示的气温一样高。(√)

  7、小结交流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吗?

  生:家庭收支账本上。

  生:冰箱的冷冻室温度。

  生:地图上显示的海拔高度。

  五、巩固练*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读出-3℃和-18℃这两个温度,并根据题干思考北京和哈尔滨的温度哪个低些。

  教师指名回答。

  2、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小组依次回答,教师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面以上和海*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板书

  认识负数

  +5℃正三摄氏度-5℃负三摄氏度

  5三-5负三

  八分之三-

  负八分之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1)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第4课时 圆柱的体积(1)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的。它是今后学*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时间少,练*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5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堂教案最新范文

★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最新范文

★ 六年级数学科目教学计划范文参考2021

★ 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五篇格式

★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 六年级音乐雪绒花教学设计最新范文合集

★ 小学一年级数学5432加几教案格式

★ 2016-2017年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 教师评课学*心得体会5篇模板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