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字册上的练*。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运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并补充资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能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步骤,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4、在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远航这一历史事件写清楚的,初步感知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你们知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

  (设计意图:读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课题的意思进行了初步的解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2、检查生字词

  在刚才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跳入了我们的眼帘,谁能来读好它?

  出示: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呢?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同学们,咱们*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和气势来。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惊涛骇浪、波涛滚滚、汹涌澎湃、风高浪急)

  (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写谁的?

  码头、派遣、仪器、撕裂

  3、理清课文条理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给郑和第一次远航加上三个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写了什么呢?(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三、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2、文中有一段话给了郑和远航高度的评价。谁能快速找出来?

  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1)是的,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2)大家知道“顶峰”是什么意思?(山的最高点)

  (3)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

  (4)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设计意图:这一句揭示了郑和远航的巨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一事的强烈好奇心。本课抓住这一句进行以点到面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根据规模、时间、范围三方面有序地学*。)

  3、解读“规模大”

  (1)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今天我们首先来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1-3段,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请把它划出来。

  (2)、交流: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3)用笔圈出这段话中的数字。

  (4)学生说体会。(可体现出“宝船”的大。)

  (5)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

  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让我们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间教室来作比,宝船等于有二十几个教室这么长,十几间教室这么宽。可见,宝船真的是非常雄伟壮观啊。)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理解“罗盘”:指南针)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点拨:还可以往后面看看,这艘宝船上载着什么?)

  (6)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

  是的,作者通过这四句列数字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宏大。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抓住数字仔细体会,把握宝船的特征。)

  (7)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8)除了船多,你还从哪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很大?

  随行的人多: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场面热闹)

  师:那在这一段里,除了写了人多,场面热闹,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主人公:那可见,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信息,也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读者。)

  郑和指挥着规模如此宏大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

  (10)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

  师:除了第一段,还有哪里也能看出规模宏大?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是的,当时时*中午,只见他,出示第三自然段。(板书:扬帆启航)随着郑和的一声“启航”,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自主读文、想象练说,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4、小结:可见,郑和远航真是一次( )的航向啊!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郑和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那他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业:

  抄写词语,扩展练*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字册上的练*。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字册上的练*。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业:

  抄写词语,扩展练*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寒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寒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寒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 “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菁华3篇)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国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这是很重要的贡献。

  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像大河与小河,只要大河有水,小河才不会干涸。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能施展才华;只有国家富足,个人才会有尊严。

  正是由于明朝的富足强大,才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所以国富民强是每个国家的基本目标。我们只有从小努力学*,长大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把国家建设的美丽和富强。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2

  今天早晨,我看了一本关于爱国方面的历史故事书--《郑和下西洋》。

  书中写到:郑和是我国的和*大使,他七下西洋,为我国增加朋友,让我国与别的国家相处得更加亲*。郑和七下西洋,给外国人民送去了当时*天工巧夺的瓷器和光洁绚丽的丝绸,得到了外国人民的喜爱与信任。许多国家还向我国回赠香料、烟草等物品,以表谢意哦!当然,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危险,比如说:郑和在途中遇到了海盗的船只,可他镇定自若,料到海盗会在晚上偷偷侵入,于是,他事先让随从做好周密防范,当晚,海盗真的来了!他们便将入侵的海盗团团围住,使他们不能动弹……

  看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郑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是因为他以顽强的毅力与以和为贵的信念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虽然不能像郑和一样为国家做大事,但是我们也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遇事沉着冷静、和同学友好相处、认真努力学*,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3

  前不久我们学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奋,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里有62艘大船足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岛,十分的宏伟壮观,船上的仪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古代*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勤劳人民的智慧结晶。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87年,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国友好交往。船队里还带了许多我国的土特产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用它们去换取外国的香料、珊瑚等。郑和的出使增进了*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有好往来。

  在航行途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风浪就像脱缰的野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凶恶的海盗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船队,一心要把船上的宝物全部抢光。可是有勇有谋、机智聪明的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他那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

  郑和是航海事业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航事业上的一块里程碑,郑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阅读海洋的人”。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错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错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 ,采用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体会诗的含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能知错就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警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2、学生自读,思考关于什么的名言警句?生活中有没有犯过错误?那当我们面对错误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来聆听诗人的教诲。

  3、导入本课,板书课题:《我们的错误》

  二、初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朗读情况。同桌互读,指名读,纠正读音 。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错误,诗人列举了两件很*常的小事,指名读第一节。当我们犯错误以后,该怎么做呢?指名读第二节。是啊,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勇敢的面对错误,在错误中成长。指名读三四小节。

  3、再读课文,你一定还会有新的收获。

  默读诗歌,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认真体会,可以在旁边做出批注;有不懂的问题要标记出来。

  三、精读诗歌,感悟内涵。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诗中的哪些话最形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文中关键的词(句、段)

  1、“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

  这句话,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是未必真正做过深入的思考过,理解这个句子可以涉及到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失败是成功之母?什么情况下会一错再错?

  补充从失败的教训中崛起的人和事情,深化认识。

  2、“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教育要点: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接受教训。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在日常生活中,对待错误,要做到,早知道,早改过,才能轻装上阵;错误使人发展,错误使人进步,虽然人们总是渴望不断成功,但是,客观现实总是挫伤着人们的意志,考验着人类的品德,给人们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正确面对,错误往往导引着人们的成功之路。

  3、“错误是必修的一课,每个人都要细细读。细细读啊,把它读通,读通它啊,你才会成熟。上好人生这一课啊,你将永远不会糊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重心长的叮嘱,有感情的朗读体验。想一想作者说这些话时,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还担心年轻人什么?听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感受?

  教育要点:在生活的常理中,错误不会像辉煌照人的成绩那样让人意气风发。错误总是令人讨厌,让人沮丧。但是,诗人却是为错误欢呼歌唱:应该豁达乐观的看待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竟技状态,才能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样恰恰是成功的保证。

  四、阅读欣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小节,进行背诵积累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风格,学*诗歌的表达方式

  2、熟读成诵,感悟诗人的心意

  诗人象一个温和的长者,象一个谦和可敬的导师,用*等的身份,可亲的态度,温和、朴素而简明的语言,和我们娓娓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没有声色俱厉的责备,他态度和蔼,委婉亲切,从各个角度讲述道理,告诫世人,给人深刻的警示。

  让我们再来读诗,读出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情感,再试着把它背诵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作者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

  六、拓展练*:

  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你记忆最深的一次错误是什么?当时是怎样处理,学了这篇文,你觉得当时处理得好吗?今后你打算怎样面对错误?

  七、板书设计:

  我们的错误

  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知错就改

  孩子,你知道错了么

  教学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然而,当我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是否犯错误?犯了什么错误时?学生们大都在说其他同学的错误,一直在说:“他(她)如何如何?”而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错误熟视无睹,不肯说出来。我让学生又读了课题,认清是《我们的错误》来说说自己的错误,教育学生能直面错误,然而,学生们还是不说。我想:也许是出于害羞,也许是有碍于自尊,而不去说。正好这时,有一个女生没有认真听课,和邻座悄悄的做小动作,我走到她的面前,请她说一说自己现在犯了什么错误?她说:“xx踢我了。”我又重复了一遍,我说:“那么你现在犯了什么错误?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么?”这个女生还是再强调“xx踢我了”。而对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的错误一点也没认识到,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下课的时间快到了,我没有让她在说,就是让她在说她也不会说,对于自己的错误他一点也没有认识到。此时此刻,我想:不管这节课再如何去讲,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由先前的“她、他”,到最后的xx,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却很少去面对,不能正面认识自己的错误,又怎能去改正错误?如果不能,知错就改就成了空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达成。

《错误》教学设计2

  整体感知:

  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地点:多媒体教室

  方式: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

  过程:

  一:

  师:(导入 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的*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 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 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的*诗人”,也就是说他和*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文化里才有。这是*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错误》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二.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当代诗三首》中的第 一首。本单元主要学**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共九行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说明:语文学*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

  1. 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1. 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说明:语文学*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难点: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这单元已经学*了*的词,*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诵读法: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讲授法: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问题探究法: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2.学法

  1. 诵读吟咏法。

  2. 联想、想象法。

  3. 问题探究法

  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方法。

  五.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通常犯的“错误”为什么不用“美丽”形容?

  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作者简介

  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的*诗人”。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3. 朗诵

  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4.听朗读带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5.新课研讨:

  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

  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6.解答:

  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同时对“*的*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7.讨论总结。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带着梦想远航作文 (菁华6篇)

带着梦想远航作文1

  耶!全班几乎每个人都尖叫起来。是什么让同学那么兴奋呢?原来是一年一度的风筝节要来了。可我并不高兴,因为老师说风筝要自己做,一向对风筝不理不睬的我可以做吗?

  放了学,大家像脱了僵绳的野马似的蹦蹦跳跳回家。而我呢,头上顶着个大乌云,环顾四周,以前的花呀草呀,似乎都凋谢了,对我有了恶意。回到家,放下了沉重的书包,来到了电脑桌前,百度里忽然蹦出的一条消息让我兴奋不已:一分钟教你快速做风筝。我快速的浏览着。十分钟后,我准备好了材料,开始做风筝。先把两张纸剪成正方形,再做一条尾巴,最后把它们粘在一起,加上两根棒,一切工作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三十分钟后,一只风筝横空出世!我给它取了个名字—曙光号。接下来是试飞,我兴奋地拿着曙光号来的了草地上。3,2,1—飞!只见风筝左摇右摆,活像一只无头苍蝇。就这样,第一次试飞—失败!但我并没有放弃。我仔细打量着曙光号。原来如此,是报纸太脆弱了,我对它进行了改装。过了十分钟,曙光号y号霸气登场。第二次试飞开始!风筝慢慢地升上天空,非常*稳。耶!我成功了。我情不自禁的叫了起来。

  第二天,我自豪地拿着风筝来到了学校。下了车,走在路上,小花点头向我微笑,太阳公公和蔼地放射着一束束温暖的阳光。到了第二节课,我们可以去放风筝。大家整齐地排好队,来到操场上。我们分配好了任务,宣萌涛负责托住风筝,我负责放风筝,而徐杰是负责助跑。在我们默契的配合下,曙光号y飞得越来越高,而正不亦乐乎的我只期盼曙光号飞的更高,更高,带着我的梦想一起去远航·····

带着梦想远航作文2

  2021年3月17日,在那天,我们种下了毕业树,胸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那是我们小学阶段最难忘的一次活动——种毕业树,树的意义对于我们而言它就是“生长,成长”。

  莞香树,虽然它种在我们面前像是一棵会生长成长的植物,但它最重要的是成长。

  成长对于大家而言,就是我长大了,“一转眼我成了一个大姑娘”我认为我们和树的生长成长方式是一样的。树先扎根吸收了地里面的水分之后,再百花盛开。我们先打好基础,再不但积累,获得知识的营养。

  毕业树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毕业树是我们做一个真正的少年开始的地方;毕业树同样也是许下一颗心愿的地方。在这里记载了我们所有同学的心愿。东方的早晨,太阳从崇山峻岭探出头来,那是我们梦想的启航。

  光芒万丈灯火通明,星光灿烂,我们面前,这是你为自己撒下的花路,这一路上记载着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记忆。三个月后,大家便走向初中,另一个生命的转折点,这三个月认真努力做好自己,让自己不留遗憾,开心的面对眼前的一切,而不是哭。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大家又去东华这个美丽的大家庭!”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认真学*,做好自己,找回自信的我,让自己不站在山脚,半山腰太挤了,而是去山顶上看看,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

  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学业因勤字而精进,因嬉戏散漫而荒废;德行与深思反省而日渐有成,因放任自流而失败。

  乾坤未定,我皆是黑马。毕业树,那棵记载了大家所有的心愿的毕业树,记载了大家梦想启航的毕业树,让我们继续努力,如愿以偿。

带着梦想远航作文3

  人生中有很多那一刻,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为我们的未来做准备。为我们的梦想理想做准备,为了就是在那一刻,自己不会感到后悔。

  当我们开始为未来,为梦想,为理想实现,而做准备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为以后的道路做好铺垫。我们只要在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永不言谢,就一定会成功。在我们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肯定有很多的坎坷,但是只要我们把梦想带上,那样我们就不会觉得疲惫,就算我们摔倒了,我们还可以再站起来,当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把背上的梦想当作正能量,我们又会满血复活,坚定,看自己的梦想,冲破贤祖,总有一只要我们把梦想带上,那样我们就不会觉得疲惫,就算我们摔倒了,我们还可以再站起来,当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把背上的梦想当作正能量,我们又会满血复活,坚定,看自己的梦想,冲破险阻,总有一天,梦会实现。

  梦想的道路就像是飞机的航道当梦想起航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会在梦想的天空中飞翔。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飞行中,我与梦想并肩同行,同样也可以有我们的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所以在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孤单,有他们的陪伴,我并不孤单。我应该好好珍惜那一刻。从我们梦想起航的那一刻起,我们出去了,之前的迷茫三分钟热度,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不再是那个处于懵懵懂懂的孩子了。从那一刻开始,我感到自己长大了,变得勇敢了,少了一些不成熟。多了一份稳定,少了一份放弃的念头多了一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少了一份无关,给是的态度,多了一份责任。

  从梦想起航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在黑白单调的世界里,看到了色彩和温暖。在那一瞬间充满了我心中的空缺。在那一刻,我与同行的那些人。一样,带着梦想,在通往梦想的航路上不懈执着,当飞机找路的那一刻,就是我们梦想实现的那一刻,从梦想起航的那一刻,我们拼尽全力,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带着梦想远航作文4

  那是个天气晴朗让我难忘的下午,因为让我又深一步了解了自己的梦想。那天下午我们很荣幸的上了一节“安心课堂”,这节课是郑州市妇女儿童中心的一位*来为我们上的课,不过这位*却是以老师的身份来与我们讲解梦想。那位老师说:“梦想是引导我们成长的一盏明灯。”这句话让我感受最深!

  刚开始上课,老师以温和的语气,为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同时,我们也正式开始了梦想之旅。故事的开始是一位退休的幼儿园老师,他叫布罗迪。布罗迪在整理阁楼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些已经发黄的作业本,上面全是细小的尘埃,这些都是50年前31位小朋友的作业本。布罗迪想:为什么不把本子还给孩子们呢?让他们看看现在有没有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于是,布罗迪就在报纸上登录了一条信息,他想让31位年轻人把他们儿时的本子领走,在一年的时间里,作业本全部都领走了,唯有一个叫戴维的盲童的本子还没有领走,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不久后,布罗迪收到了一封信,正是内阁大臣戴维写的。讲到这里,老师特别加重了一下,也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努力。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很深刻,我也深入知道了实现梦想要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去奋斗。要朝着梦想前进,让梦想启航,让它越飘越远,慢慢飘入远方。

  随后,老师就给我们一张纸条,让我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在写之前,老师先让我们说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有的想当一名优秀老师,教育芊芊学子;有的想当一名医生,为人民救死扶伤;有的想当一位军人,保卫祖国的边疆……然后老师又拿出来他们去新疆上课时,是新疆小朋友写的纸条,她上面不仅写出了自己的梦想,还有对老师的建议,也为老师画了一幅简笔画,老师说:“她们哪儿的学*环境非常落后,她能写出这样的一段是非常不错的。”看完这么多的作品,终于可以挥笔写自己的梦想了!我写的很快,大概十分钟就写完了,而我的梦想是想踏入理想的大学之门,学*更渊博的知识来报效祖国。

  为了我的目标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奋斗,让梦想成为我心中的一盏成长灯!照亮我向着梦想奔跑吧!让梦想指引着我,让梦想启航!飘向远方!

带着梦想远航作文5

  “54321,发射!”,伴随着一声巨响和一阵白烟,一艘硕大的飞船缓缓升空,飞船里的航天员正自豪的笑着,突然他的笑容僵住了,接着耳边传来一声刺耳的“快起床……”,原来是一场梦啊,我不情愿的揉了揉双眼,离开了暖温的被窝,准备开始一天的学*生活。

  我从小我就有一个航天梦,想着有一天能坐着自己设计的飞船,飞向浩瀚的太空,*距离触摸那闪烁的星星,去月球上漫步,在火星上探密。从新闻上,我得知,今年1月,首颗中小学生参与研制的环保科普卫星已正式发射升空,它就是“淮安号”恩来星。可是,自从上了小学后,我每天生活的主题就是学*、写作业,航天梦只能利用零星时间,有时甚至是偷偷地去“满足”一下。妈妈常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实现梦想就要好好学*”。可是,我觉得,学*真得很苦,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还有各式课外班,而这些和我的航天梦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一度,我认为学*让航天梦离我越来越远。

  有一天,我听了一个故事,当校长问一位十三岁少年为什么读书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位少年就是我们敬爱的**,这句话就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图书馆,他专心致志,如饥似渴;旅行途中,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我还知道*是*航天工程的创始者和推动者,他为*研制“两弹一星”“东方红一号”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病榻边,他仍心系工作,他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刺骨的寒风也挡不住人们来到长安街,含泪目送*的灵车。

  *的故事让我明白:读书、学*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并且刻苦是走好这条路的唯一方法。*的航天技术能够处于世界领先水*,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我的航天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通过我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实现。我终于明白妈妈一直唠叨的那句话背后的含意。当学*的目的明确后,学*、写作业就变得不再那么“苦”了,十三岁少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常回荡在我的耳边。

带着梦想远航作文6

  每个人啊,都有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春天里的花朵,心花路放;梦想,是秋天里的果实,鲜美滋润;梦想,是冬日里的暖阳,光洒大地。

  我的梦想,就从这里启航!

  有一种梦,叫做勇气。

  成绩进步时,总少不了要在全校同学面前发言。进入场地开阔的会议室,紧张感油然而生。上台发言的时间滴答滴答的流逝着,*了,越来越*了。我的心咯噔咯噔的。到了发言的时间。起初,我非常紧张,大腿颤抖。我回眸一望,看见了在我身后的老师,他的眼神充满期待。在喧杂的掌声中,我迈出坚定的脚步,走向演讲台。我讲地十分仓促。之前的紧张,在这一时刻,都被远远地抛在脑后。发言结束,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为我的勇气鼓掌!

  有一种梦,叫做信心。

  考试,难免有失败的时候。我拿着那张考得一塌糊涂的试卷,灰心丧气地走回了家。回到家,坐在桌子上,拿出那张试卷,趴在桌上,泪水润湿了眼眶。这时,妈妈端着一杯水,轻轻地走进了我的房间。她抚摸着我的肩膀,说:“孩子,不要灰心,加油,妈妈永远支持你!”这句话,成为了我努力学*的动力。把那些难过与灰心,都丢掉吧!我时刻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这是为我的信心加油!

  有一种梦,叫做信念。

  体育的长跑考试,总是最煎熬的。随着一声令响,所有的同学都冲出了起跑线。差距越拉越大,体能优秀的同学逐渐跑在了前面。我也不甘示弱,可跑到最后一圈时,我腹部酸疼,腿也使不上劲,难道?我就这样放弃?这时,身后的同学对我说了句:“加油。”再看身旁,已经考完试的同学们也在鼓励。我重拾信念,天空,树木此刻都变成空白。偌大的世界,此刻只剩我与跑道。信念支持我跑到了最后,成功通过考试。我很累,倒在地上,仰望天空,藏在云里很久的太阳公公露出了脸庞,是为我的信念在微笑!

  梦想的道路上,无比艰辛。可是,就在这条路上,有老师的支持,父母的鼓励,以及同学们的陪伴。美好的瞬间,就在这里被珍藏。我的梦想,从这里启航!

  我坚定,因为我不断追逐梦想。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远航作文(5)份

  远航作文 1

  帆,明天你就要远航,去大洋彼岸的国度。这是一个难以入眠的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封存已久的记忆盒子被打开了,一件件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我真的不敢相信你就要走了,不回来了。

  是了,那个下午应是风和日丽,我们相识了,两个小女孩在房间里畅谈所有。你唱给我你会的歌,我心里实在是很不舒服,因为你会很多歌,而且总是问我学过没有,我都没有学过,很没面子。于是,我一口气编了好几首歌,得意地问你学过了没有,看见你茫然地摇摇头,我心里就*衡多了。也就是那个下午,我们成了好朋友。

  后来,我们经常在房间里玩游戏,我是彩虹公主,你是太阳公主,两个人边编故事边表演,很投入,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有时候,我们不演公主,拿着羽毛球拍当吉他“弹”,深情地唱着一些大人们的歌,一会儿唱男声,一会儿唱女声,然后笑得东倒西歪。那天真的笑声一定传得很远很远了,一直传到了现在,传到了我心里。

  我很早就听妈妈说过你特殊的身世,你的妈妈很早就去世了,爸爸出国打工,一直都是姑姑伯父在照顾着你。小时侯我看到你和爸爸未出国时的一张合影,我当时眼泪就要流出来了,我背过身去,强忍着,我不想让你看到。那一次是我唯一一次到你家。那时侯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我想把妈妈借你用一用。从小到大,我从来没看见你哭过,我在想,你的笑容背后有多少泪水,有多少人能看出你心中深深的落寞。

  再后来,上小学了,我们在周末常在一起,还是好玩伴。上中学后,我们就变得疏远了,你也变得任性了,让大家伤心了。我一直想告诉你,你姑姑,你伯父是最关心你的人,不要让他们失望,但,我一直没有说出口你就要走了。

  或许,我该为你高兴才是,在那里,刚开始的时候会艰难一点,但慢慢适应了就好了,你的前途一定会是光明的。在那里,你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在那里,十几年的思念将一齐得到补偿。我该替你高兴才是。

  帆,你要加油,你可以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爱你的人;帆,你要努力,不要让关心你的人失望;帆,你要自信,你要证明你可以做到最好。帆,你要远航,你一定要扬起风帆远航,我会一直默默地祝福你,支持你。

  帆,原谅我,没有足够坚强,又掉眼泪了。请答应我,好好照顾自己,不要任性,扬起风帆驶向大洋彼岸。

  远航作文 2

  远航是生命价值的呈现,因为目标在遥远,因为花开在彼岸

  ——题记

  哥伦布远航后,美洲大陆问世了,鉴真远航后,唐朝的文化发展了,郑和远航后,明代的威名传播了,远航,不仅是生命花开的呈现,更是生命价值的呈现。

  不知道从何时起心中也渴望着远航,渴望着从远航中经历磨难,从磨难中得到坚强,但直到看到那张照片,我才发现我错了,错的荒唐,错的离谱。

  一口井挖了四分之一——没水,一口井挖了四分之二——没水,一口井挖了四分之三——没水。这张“没水”的照片狠狠的抨击着我那渴望远航的心灵。

  前两个是可耻的,因为在有些人心中似乎不劳动就能获得水源,不劳而获固然可耻。

  但最后一个却是可悲的,因为他付出了努力,他付出了坚持,他付出了汗水,但他却在最后关头放弃了,他或许没有想到只要自己再进一步或许就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甘甜水源,最后关头放弃,所以可悲。

  人生就是这样。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之后或许也颗粒无收,但不付出这些,却是必定颗粒无收,因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要汗水,更需要毅力。

  而这毅力就好比水,没有水,还何谈远航?

  要远航就必定要受伤,或许是身体,或许是心灵,但这却是我们必须要承受的,也是不得不承受的,因为少了这些,就不是一次真正的远航。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千百次的受伤,也必定会留下千百次的伤痕,但这些却是我们骄傲的资本,也是我们远航的见证。

  人,是要睥睨天下的,男人,更是要顶天立地的,所以,我们要远航,我们必须要远航,我们要去追逐那心的遥远,那梦的彼岸。

  远航作文 3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梦想自己想当一个什么人物。为社会做贡献,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为祖国争光添彩。

  我的梦想是来自一件事情;给我的灵感,这件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哪一天我在家玩,觉得很无聊就打开电视看电影,我找呀找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看到一则新闻上报到上面说到,中国的足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的足球队在足球比赛上踢得不是很好,我一听到这则新闻后,我就气不打一气来,我总感觉中国的左丘哪里踢得不好。我觉得为国人太小***人了。因为每一代入都会把上一代人看作自己的目标。于是我就把踢足球定成我的目标,因为足球是我最喜欢的一项运动,因为足球很好玩。

  我的梦想作文600字自从我把足球定成我的人生目标,我就开始了解足球这项运动的规则,并且我还了解了足球的提法和足球运动的资料。当我把我的梦想给家人说后家人就对我提出了建议,我的爸爸为我的梦想感到高兴,因为我的爸爸在我小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你要从小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分发女李。现在爸爸知道我的梦想很高兴。

  当爸爸知道我的梦想后就非常高兴一直鼓励我,并且媒体阿让我自己制作一张时间表合理分配时间,不要因为足球而耽误了学*,我们天都在按照时间表上的时间在踢足球,现在我的足球已经踢得水*很高了。

  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梦想要从小定心爱,并且还要朝着梦想出发,不要半途而废那样你的梦想也会破灭。

  远航作文 4

  月华如水,悄然浸满窗楣。岁月流年,静待此处远航。

  小小少年将背起成长的责任,乘着自信的帆船,扬起勇敢的风帆,驶向未来的彼岸。经历风雨的磨练,感受四季的变迁,到达成功的地点。

  小小少年开始起航,背上背包鼓鼓满满,家中父母唠唠叨叨,小小少年却觉厌烦。父母眼中泪晶莹莹,少年劲溢溢满瓶。

  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远航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渐渐的小小少年畏惧了,他畏惧了他身后这黑暗的大海,害怕了这凶悍的雄鹰,这些刺破了他玻璃般透明的梦。他蜷缩在一个黑暗的地方,寻找一丝的安慰,但却给了他冰冷的回音,眼泪在框中打转。他望着深蓝的天空感叹,空中繁星似锦,令他眼花缭乱,渐渐的,进入了一个甜美的梦乡,梦里有一桌丰盛的晚餐,父母的呵护,朋友的问候。他后悔了,后悔了一个人离开了爱的港湾,一个人跨上了孤独之旅的阶梯,但他也明白这孤独之旅是每个人都要走的。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决定于他人生是否奋斗过,争取过。那晚,他想了很多,明天的太阳会在今晚的月亮下变转,未来的光明会在现今的困难下神升起。今天的他是一个小小少年,明天的他是一个长大的男子汉。

  长帆在风中飘扬,帆船在海中游荡。他望着今早灿烂的朝霞,等待着太阳下一秒的出现。他明白人生中有很多困难坎坷,尽管这些是多么的可怕,但是在他深邃的`眼中,把它们当作一些风雨途中的一些必观风景和必过路途。

  他已经走出了一个安全的美好的家园,离开了就、父母相框般的保护,他也明白他必须冲破这爱的薄膜,才能找到更大的世界。

  他踏上了远航的路途,也踏上了磨练的道路。

  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他紧紧地握住船上扬起的桅杆,望着这刚刚沐浴后的新阳,他幸福地笑了!

  前面会是什么?他不知道。但他会明白人生这次旅行就是给他的一次机会,享受的机会和磨练的机会。阳光照在他的脸上,隐隐朔朔仿佛前面就是成功的彼岸。

  他握起风帆,努力划船。只为那成功人生的终点。

  我就是那个他,你也是那个他。我们都需要记忆里改变的那晚,都需要大海千变万化的磨练。这样我们就颗渺小而微不足道的石头,才能经过困难变成光彩照人的珍珠。

  人生的远航,起点相同,只是需要每个人用心去导航生命的目标与终点。

  渐渐的,我也发现我的远航之旅已经开始,我已踏上了远航的路途,也踏上了磨练的道路。

  作为小小少年的我,何时才会拥有那双深邃的眼睛。我又何时才会长大?

  鼓起船帆,我幸福的笑了!

  远航作文 5

  要说我最想感恩的人,无疑是父母了。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又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牙牙学语,更是他们教会了我们难题。

  他们对于我的爱各不相同,母亲的爱无声,父亲的爱如山,他们耐心地用他们的爱滋润着我。

  母亲现在还总是跟我说,我来临世界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那时家里人都高兴得不得了。最*一段时间,妈妈都很少和我聊天了,说是怕打扰我,或许这是她表达爱的另一种方式,但我并不适应这样的生活,比起这种我更想要母亲的嘘寒问暖。虽是如此,我还是很爱她。

  我的父亲在我心中是威严的,我回到家总是见不到他的身影,他真的很忙。十一岁的时候,不知不觉迷上了摄影,这只是我的一个小小的爱好,我的家人并不知晓,我将我拍的那些照片发到了动态中,以供欣赏。在今年生日,不出所料,回到家中的我并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却看见了一个淡紫色的礼品盒,上面写了一封信,内容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一句话“几经风雨,几经沉浮,思念化作纸笔,乖乖,我真的很想你”。下面是一个白色的相机,是我动态里发过的'那一个,原来,父亲的爱是如此的温暖。之后,我总是拿着相机,按下快门,记录蜜蜂、蝶与花相遇的美好光景,这上面承载着父亲对我的爱。

  盈一杯感恩存放心头,第一对得起父母,第二对得起自己,第三对得起他人,感恩生活,感恩生命,谢谢你们,铸造出现在的我,谢谢你们,伴我远行,谢谢你们,教会了我如何感恩!远航之路有您们陪伴,便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