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

  出示 20xx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运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并补充资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能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步骤,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4、在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远航这一历史事件写清楚的,初步感知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你们知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

  (设计意图:读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课题的意思进行了初步的解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2、检查生字词

  在刚才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跳入了我们的眼帘,谁能来读好它?

  出示: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呢?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和气势来。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惊涛骇浪、波涛滚滚、汹涌澎湃、风高浪急)

  (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写谁的?

  码头、派遣、仪器、撕裂

  3、理清课文条理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给郑和第一次远航加上三个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写了什么呢?(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三、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2、文中有一段话给了郑和远航高度的评价。谁能快速找出来?

  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1)是的,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2)大家知道“顶峰”是什么意思?(山的最高点)

  (3)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

  (4)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设计意图:这一句揭示了郑和远航的巨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一事的强烈好奇心。本课抓住这一句进行以点到面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根据规模、时间、范围三方面有序地学*。)

  3、解读“规模大”

  (1)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今天我们首先来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1-3段,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请把它划出来。

  (2)、交流: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3)用笔圈出这段话中的数字。

  (4)学生说体会。(可体现出“宝船”的大。)

  (5)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

  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让我们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间教室来作比,宝船等于有二十几个教室这么长,十几间教室这么宽。可见,宝船真的是非常雄伟壮观啊。)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理解“罗盘”:指南针)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点拨:还可以往后面看看,这艘宝船上载着什么?)

  (6)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

  是的,作者通过这四句列数字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宏大。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抓住数字仔细体会,把握宝船的特征。)

  (7)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8)除了船多,你还从哪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很大?

  随行的人多: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场面热闹)

  师:那在这一段里,除了写了人多,场面热闹,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主人公:那可见,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信息,也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读者。)

  郑和指挥着规模如此宏大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

  (10)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

  师:除了第一段,还有哪里也能看出规模宏大?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是的,当时时*中午,只见他,出示第三自然段。(板书:扬帆启航)随着郑和的一声“启航”,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自主读文、想象练说,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4、小结:可见,郑和远航真是一次( )的航向啊!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郑和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那他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运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并补充资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能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步骤,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4、在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远航这一历史事件写清楚的,初步感知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你们知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

  (设计意图:读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课题的意思进行了初步的解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2、检查生字词

  在刚才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跳入了我们的眼帘,谁能来读好它?

  出示: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呢?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和气势来。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惊涛骇浪、波涛滚滚、汹涌澎湃、风高浪急)

  (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写谁的?

  码头、派遣、仪器、撕裂

  3、理清课文条理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给郑和第一次远航加上三个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写了什么呢?(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三、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2、文中有一段话给了郑和远航高度的评价。谁能快速找出来?

  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1)是的,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2)大家知道“顶峰”是什么意思?(山的最高点)

  (3)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

  (4)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设计意图:这一句揭示了郑和远航的巨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一事的强烈好奇心。本课抓住这一句进行以点到面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根据规模、时间、范围三方面有序地学*。)

  3、解读“规模大”

  (1)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今天我们首先来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1-3段,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请把它划出来。

  (2)、交流: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3)用笔圈出这段话中的数字。

  (4)学生说体会。(可体现出“宝船”的大。)

  (5)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

  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让我们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间教室来作比,宝船等于有二十几个教室这么长,十几间教室这么宽。可见,宝船真的是非常雄伟壮观啊。)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理解“罗盘”:指南针)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点拨:还可以往后面看看,这艘宝船上载着什么?)

  (6)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

  是的,作者通过这四句列数字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宏大。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抓住数字仔细体会,把握宝船的特征。)

  (7)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8)除了船多,你还从哪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很大?

  随行的人多: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场面热闹)

  师:那在这一段里,除了写了人多,场面热闹,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主人公:那可见,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信息,也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读者。)

  郑和指挥着规模如此宏大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

  (10)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

  师:除了第一段,还有哪里也能看出规模宏大?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是的,当时时*中午,只见他,出示第三自然段。(板书:扬帆启航)随着郑和的一声“启航”,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自主读文、想象练说,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4、小结:可见,郑和远航真是一次( )的航向啊!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郑和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那他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

  ②船上有指南针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业:

  抄写词语,扩展练*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课文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人,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他的名字。(师板书:郑和)

  知道他吗?

  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航程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指着课题,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打开课文,请大家来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开始,读。

  2、好,有的同学一遍读了,认真地读第二遍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成果。

  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3、检查自学效果

  三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课文读完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课文重点写了哪部分?

  思考,为什么详细第一次远航,略写其他次远航?

  3、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郑和,随郑和一同去远航。

  第二课时

  一、“扬帆远航”。

  1、导入。

  六百年前的一个夏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的船队“扬帆起航”,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远航,这是古代航海史上最壮观的一幕。

  2、要求学生小声读一读书上1-3小节,说一说从哪句话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3、指名回答,老师注意指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以下要点:

  “宝船”的宏伟壮观——“场面”的壮观——“郑和”的自信威武

  二、“友好交往”。

  1、导入。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率领的船队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他们访问的大多是亚洲、非洲的一些小国,但书上这种交往是“友好的交往”。请你默读这一部分,画出那些地方能体现出这种“友好交往”。

  2、学生读文后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A 郑和对君主说的话(注意语气和态度要友好亲切,以及外交礼节)

  B“当地人们参观宝船时惊叹不已”,会些说什么?

  C 出示图片:当地人看到名扬海外的中国丝绸和瓷器时很想交换,会说些什么?

  三、“战胜风浪”。

  1、导入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风险” 。

  2、要求学生大声读这一部分,说说有哪些风险——风浪与海盗

  3、老师指导重点句子的学*:

  出示句子:“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僵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要求学生大声读,说说体会到什么,读出感受。 教师指导:此句形、声兼备,使用了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突出了风浪的“险恶”。

  学生朗读体会。

  4、战胜海盗部分引入历史资料:当时的南海上,海盗十分猖獗,郑和首次出海就遇上其中最大的一股,人数有5000人,郑和把他们全部消灭了。

  5、郑和在这两次严峻考验面前,表现如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等

  四、“概述七次远航及意义”

  1、出示郑和航海图,老师领读第六小节“概述七次远航”,并介绍相关国家、地理、航程等。

  2、引入历史资料:

  在郑和远航87年后,哥伦布才开始为期十年的到美洲的四次探险;在郑和远航的114年之后,麦哲伦才率开始那次环球的航行。他们率领的船只只有两三艘,随从不过2、3百人,所以,郑和远航是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能说读到这句话时自己的感受吗?读出感受。

  4、引读课文完毕。

  五、拓展

  搜集资料,做一个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

  板书: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自信威武 镇定自若 有勇有谋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1)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字册上的练*。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字册上的练*。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业:

  抄写词语,扩展练*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2)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字册上的练*。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运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并补充资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能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步骤,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4、在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远航这一历史事件写清楚的,初步感知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你们知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

  (设计意图:读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课题的意思进行了初步的解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2、检查生字词

  在刚才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跳入了我们的眼帘,谁能来读好它?

  出示: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呢?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同学们,咱们*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和气势来。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惊涛骇浪、波涛滚滚、汹涌澎湃、风高浪急)

  (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写谁的?

  码头、派遣、仪器、撕裂

  3、理清课文条理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给郑和第一次远航加上三个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写了什么呢?(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三、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2、文中有一段话给了郑和远航高度的评价。谁能快速找出来?

  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1)是的,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2)大家知道“顶峰”是什么意思?(山的最高点)

  (3)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

  (4)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设计意图:这一句揭示了郑和远航的巨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一事的强烈好奇心。本课抓住这一句进行以点到面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根据规模、时间、范围三方面有序地学*。)

  3、解读“规模大”

  (1)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今天我们首先来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1-3段,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请把它划出来。

  (2)、交流: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3)用笔圈出这段话中的数字。

  (4)学生说体会。(可体现出“宝船”的大。)

  (5)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

  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让我们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间教室来作比,宝船等于有二十几个教室这么长,十几间教室这么宽。可见,宝船真的是非常雄伟壮观啊。)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理解“罗盘”:指南针)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点拨:还可以往后面看看,这艘宝船上载着什么?)

  (6)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

  是的,作者通过这四句列数字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宏大。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抓住数字仔细体会,把握宝船的特征。)

  (7)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8)除了船多,你还从哪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很大?

  随行的人多: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场面热闹)

  师:那在这一段里,除了写了人多,场面热闹,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主人公:那可见,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信息,也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读者。)

  郑和指挥着规模如此宏大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

  (10)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

  师:除了第一段,还有哪里也能看出规模宏大?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是的,当时时*中午,只见他,出示第三自然段。(板书:扬帆启航)随着郑和的一声“启航”,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自主读文、想象练说,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4、小结:可见,郑和远航真是一次( )的航向啊!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郑和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那他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业:

  抄写词语,扩展练*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3)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菁选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 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 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环节,通过查看预*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单查看预*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题2.

  (2)仔细阅读课后*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 瓷器 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问题二:

  (1)读课后*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二)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 1405年7月11日出航, 1407年10月2日回国, 27个月,将*1000个日日夜夜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相机板书: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

  2.我们先来学*“友好交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

  要求:1.理清层次,想想文中介绍郑和和哪些人的交往?2.画出关键词体会友好交往。

  3.交流问题1。

  4.交流问题2。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友好交往呢?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读句子,再找出关键词说出自己的体会。

  (1)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①现在我就是某国的国君,你们就是一个个郑和,在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你们会和我怎么说呢?

  ② 指名1—2人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③师小结:复述的时候能够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出示:

  ① 你又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② 这样的使者我们怎能有理由拒绝呢?

  (3)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①“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一个“扶老携幼”让你体会到什么?

  ②理解: 惊叹不已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纷纷涌向海边,争相观看。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起什么?赞叹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这就叫(惊叹不已)“已”就是什么意思?一个“惊叹不已”让你体会到什么?

  (4)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出示:

  静悄悄的海港成了繁华的集市。

  5.练*复述

  (1)尝试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练*复述,表现那种友好交往的`气氛。

  (2)学生练*教师巡视,找三名同学交流。

  三、激情朗读文字,体会人物艰辛

  1. 温馨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郑和他们的船队到底遇到了哪些凶险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这张表格。

  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师巡视。

  2. 展示台展示一位同学的表格。

  3. 根据学生展示表格相机完成下述内容:

  (1)那是怎样的风浪啊?用你的读表现出来吧!

  开火车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2)理解“化险为夷”

  船队冲出了风浪,脱离了危险,获得了安全,这就是(生接:化险为夷)。 这个“化险为夷”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3)面对风浪,郑和表现得无比的英勇,面对海盗,郑和表现出无穷的智慧。

  海盗,你来吧!我们等着,定让你们有来无回!文中哪个词能够表现此时的郑和胸有成竹?(严阵以待)这个“严阵以待”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7.这一段文字如同一幅幅画面,将旅途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用心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吧!齐读这一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小结复述方法,学生练*复述

  1.师小结复述方法:(1)理清层次 (2)抓关键词 (3)想象画面

  2.请同学们试着向同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复述要求:1.层次清楚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尽量做到具体生动。

  3.交流1—2人 评价。

  (六)发现写法

  1.从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郑和一生所进行的七次远航的?除了描写远航外还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从文章的写法上会有什么发现?

  2.有详有略写法我们来看看这是郑和一生七次远航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你

  们仔细读一读,并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详写的是第一次而不是其他六次?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句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2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

  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3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在具体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读和悟。

  本文叙事性强,篇幅较长,要注重学生的读,这样复述落实才会容易些。默读1—3,从文章语句推想当时郑和率队从“刘家港码头”出行的盛况。引导学生在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人多:人山人海、船多:浩浩荡荡、船大:雄伟壮观)引导关注数字说明方法。利用投影,引导学生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所到的国家。研读文字,感受到郑和率领船队对君臣和百姓的友好。由于文本对“友好交往”的细节描写不多,我们可以适当补白。如郑和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国王( ),郑和把礼品赠送给君臣,他们( )。还有老百姓惊叹不已,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 。关注文中的过渡句。“凶险”有两个面:一是险恶的风浪,二是“海岛的袭击”,抓住相关语句体会到郑和的镇定、英勇和智慧。第一次描写详细,后六次描写简略。对于郑和远航的意义,在阅读感悟中渗透,到结尾水到渠成。

  二、适当拓展延伸。

  在教学本课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观看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或者借阅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及其重大意义,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4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段落结构,然后就这样和学生开场:“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般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要从后向前来学。我们先来学*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

  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

  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

  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什么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又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5

  语文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让学生理解要读的内容,带如何让学生读懂,引导他们进行思索,着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每天是我们都必须注意的。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学*情绪,学生要主动的去学,要有学*的主动性,在教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通过设疑,造成学*的阶段目的,使学生有目的的学*。

  通过有目的的学*活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能更自觉地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成为学*活动的主人。

  通过上这堂实验课,我觉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我们现在提倡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不提倡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题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学生学*一篇课文,一看到课题,肯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去学*探究到的知识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觉得学生由于让学生在预*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如郑和为何要远航,郑和远航的出发地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地方,郑和远航顺利吗?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至于郑和出生的时间、地点,郑和的家庭情况等学生都搜集到了,学生通过上网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学*的效率。

  学生在预*时,老师的点拨引导要到位。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学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网比较快捷,二要提醒学生阅读的速度,三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6

  一、网络环境,课堂预热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阅读的速度,二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二、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三、巧搭舞台,放飞思维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郑和的七次远航,到达了30多个国家,我在课上传达了在现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是较容易的,应从这种思辨得出郑和在600多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出使那么多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出过国,更何况是30多个国家。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7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 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 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1、抓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体会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郑和远航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郑和远航时间长达28年,7次,来体会郑和对航海事业的丰功伟绩,让学生由衷地赞美这位航海英雄。并通过诵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一句话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感知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诵读"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再次促进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紧紧扣住"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

  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郑和的船队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他又是如何渡过险境的?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并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全面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回到家,摊开语文书把课文反复地读了好多遍,仍然没有一条清晰的"贯穿线浮出水面。于是放弃了设计,先找了一大堆关于郑和的视频来看。结果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的《1405,七下西洋》给了我一个灵感,接着又想到了办公室里的一个同事前几天去聆听专家授课时回来分享的一个教学方法:把重点从课文中"抓出来,再一拳打出去,才是最能给学生深刻感受的教学。

  于是马上重新再读课文,最后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在教学"扬帆启航一部分中让学生自读,然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很多种,这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品读感受,但是教师需引导把课堂教学重点要放在宝船的介绍上。这段文字的描写非常形象也很精彩,是学生作文的理想范本,同时透过大量的数字、比喻和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出宝船的壮观,然后辅以资料补充使学生明白这宝船的设计和制造是非常神奇的,就算以我们现阶段的科学技术也是难以制造出来,以此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加以板书强化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友好往来一部分时,让学生看"你是从哪些地方品读出中国人这种骨子里的'友好'的,再体会 "往来的意义,辅以资料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文化、政治意义,学生自然而然对"友好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此时板书"友好,时间恰到好处。

  在教学"战胜凶险一部分时,主要引导学生找出凶险是什么?重点品读海上风浪大的句子,学*这种兼比喻、夸张和拟人于一处的形式,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方法,目的就在于表现出郑和和他的船队是"勇敢无畏,机智沉稳的,此时板书"勇敢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三部分教学结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体会郑和的精神,从来引申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以此作为过渡,品读还有什么样的精神。

  在品读第6小节时,应放手让学生采用上述方法自学,从文本的大量数字中体会出郑和和以他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执着探索精神。板书"探索

  最后通过最后一个小节的学*,再返回上述文本中再次强化理解板书出的精神,引导学生洞悉最后一个小节其实是全文的总结,不仅道出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同时也点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精神品格。

  全文教学之后,效果较好,也让我再次意识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抓和"放的重要性。其实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抓"放学生的学*方法,也要从大篇幅的文本中"抓出能够反映主旨的重点语句,然后在体会时给予学生充分"放的权利,放他们自由驰骋在理解、品读的空间里,然后再由教师引导抓出品读后的重点,这样方能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紧密结合起来。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8

  我的开头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同学们,中国历史源源流长,英雄辈出,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师才归纳: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岳飞,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以为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学生性质很高。

  教学时,我根据课后练*上的小标题,要求学生把这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课文的一到三自然段,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叫“宝船”?学生概括出以下几点,一是这些船大,二是船上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三是船上满载着货物。第二层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重点让学生感受一下远航的远。我让学生说说郑和率领的船队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主要是“拜见国王”“观看宝船”“交换特产”“互赠礼物”等,我采用引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读出与各国的友好感情,我还采用分组活动,选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分角色,加上动作、对话来表演。第三层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主要让学生说说郑和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克服的?课文写了两种凶险“战斗风浪”“智取海盗”,并要求学生描述当时的场面。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还联系到了练*中有关的词语进行相机的朗读和讲解。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9

  《郑和远航》在写法上点面结合、有详有略,能够围绕中心选择合适内容。因此第一课时指导学生理清层次,复述第一次远航经过,学*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的写法。第二课时则专注做一件事,学*课文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的写法,这就是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内容,理解这三部分内容与课文中心的关系。首先学生思考从哪两个方面写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再将这三部分内容与课文中心联系起来,点亮学生的思维,板书正是为理清三部分内容服务的。这样,经过三次的学*与提升,能够不断渗透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的观念。既不脱离文本,又不停留在对课文字词句的单纯分析上,力求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提升他们对文章写法的领悟能力和学*能力。

  学生在懂得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之后,趁热打铁训练一番,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一系列材料,让他们围绕不同的中心选择不同的材料,并且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提纲。这样,学生经历了从读课文到悟写法再到运用的完整过程,提升学生的学*力,实现用课文教语文。

  今天的教学存在许多不足。理解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的时候,牵引的痕迹比较重,应该先放后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各抒己见,再总结内容,点出要点,这样学生会领悟的'更深。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思考如何用课文教语文,关注学生学*力的提高。同时对于管建刚老师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做些尝试。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

  教《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时,我揭示了课题以后,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有许多的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就在学生的热情高涨的时刻让学生读课文,他们的学*积极性提高了。

  在教学第一部分“扬帆起航”时,我抓了一些数字让学生去体会。我想语文即是生活,数字也不例外。教师要做好在数字和和学生生活之间架桥的工作,那么形象化是学生深入理解数字深意的重要过程。所以我教学时,让他们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形象化地帮助了他们理解数字。

  昨天听了幼儿园的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必须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尚小,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刺激信息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厌学心理,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如果每节课都能在开心一笑中学到知识,学生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兴趣,爱上语文课。

  不足之处:

  1、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全激发出来,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的阅读水*还有待于提高,在以后的课上要加强指导。

  3、解说数字时要注重真实性,要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比较。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1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虽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篇幅较长,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捕捉空白,升华认识。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捕捉文章的空白,给与学生思维的锻炼,一次,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深入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说得很空洞,并不是真正深入文章的深处去体会的。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创设一些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如果补充些航海知识的介绍,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介绍,可能对学生理解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更有帮助。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2

  1、抓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体会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郑和远航时间长达28年,7次,来体会郑和对航海事业的'丰功伟绩,让学生由衷地赞美这位航海英雄。并通过诵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一句话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感知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诵读“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再次促进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紧紧扣住“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郑和的船队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他又是如何

  渡过险境的?”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并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全面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3

  今天的课堂上我预设完成的是课文1—3小节,也就是扬帆起航的部分,但发现在实施教学时,仅仅完成了2个小节。因为之前的“郑和远航”的资料交流,远比想象中的.所花的时间要多得多。可能是缘于本学期孩子们都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及动画片《郑和下西洋》的播出,孩子们都有话可说。为了让人物形象更饱满,我腾出了时间让孩子说,我想这对于后面课文的理解回有帮助。在学*第一小节时,可能也是孩子们因为对郑和的了解和喜欢,所以品悟的比较透彻。不仅从“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看出了人多,读到了“明朝皇帝的重视”,读到了随行队伍的庞大,人员设施的完备。还从“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看到了1405年7月11日是个黄道吉日,也体现了全国人民的重视。因为孩子们分析得透了,读得时候也更有感情了。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4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 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5

  《郑和远航》评课稿

  前不久,听了严老师上的《郑和远航》一课后,反思如下: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严老师导入新课后,即随机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严老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严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严老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严老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严老师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媒体妙用,再现历史

  严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运用到了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用画面、音乐、录象等再现了历史。对于让学生跨越时空去理解当时的情景提供了直观的帮助,也更好地渲染了气氛。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4)

——感恩的心,助我远航作文(精选5篇)

  感恩的心,助我远航作文 1

  感恩,只是一颗心,一颗有爱有情的心,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

  人人都说,感恩感恩,可是,事实上,我们又有多少人真真切切的做到了“感恩?”每当我们在广告上看到一个不到五六岁的男孩端着洗脚水喊妈妈洗脚时,你心里想到的是什么?你自己有没有做到这么一点?难不成,我们连一个不到六岁的孩子都不如吗?看到这一幕幕,我是多么的内疚,我在想,从小到大,父母把我们拉扯了这么大,而我们连一点点心意都没表达出来,连一个小小的洗脚、倒水、点点滴滴的要求都没做到,我们配做他们的儿女吗?

  我只能告诉大家,我们要用事实来证明一切,让父母知道,我们已经长大了,不用他们的时时呵护……学会感恩,我们要从点滴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懂得“感恩”深刻的含义!

  让我回忆的是,那天,我做了一件让父母伤心的事情,只要我回到家,我就想尽任何办法逗他们开心,可都是于事无补,我实在没办法了!我想到,孝顺父母是最好的办法,我就连倒水,连给他们捶背啊什么的,爸爸好似看透了我的.心思,就微微的露出了点笑容,我虽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我还是很开心!因为,父母开心,我也就开心!也许是父母知道我已经懂得感恩了吧!

  感恩的心,感谢你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我们的父母。

  感恩的心,助我远航作文 2

  每个人生下来就应有情怀——感恩,我们要感恩生命,感恩亲人,感恩生活,感恩社会……,要我来选择,我个要感恩的是父母。是让我来到多彩的世界,是不辞辛劳地抚养我成长,是在我收获时与我一同高兴,撒下喜悦的泪花;是在我遇到挫折时,鼓舞我,激励我;一声声叮咛,一份份期盼,父母的心与血时时流淌在我的周身。

  倘若你只感恩父母,也许太狭隘了。还要感恩生活。只要心怀感激,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幸福美好!生活是公*的.,她不会欺骗你,只要你付出,就会有回报。有时一帆风顺,有时暗礁丛生;有时欢歌笑语,有时抑郁忧伤。这生活,给了咸酸苦辣,给了阳光鲜花。不管是那种情境,都要感恩生活,不然哪来五彩缤纷?!

  还要感恩身边的每个人。感激鼓励你的人,他给你带来动力;感激帮助你的人,他告诉叫做;感谢鞭策你的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曾伤害你的人,他磨炼了你的心智;感谢曾欺骗你的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谢曾抛弃你的人,他教导你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不懂得感恩的人,就像一条不会呼吸的鱼儿,一刻也生存;懂得感恩的人,就像花儿遇到蜜蜂,就像沙漠遇到绿洲,就像千里马遇到伯乐,世界如此美好!

  让怀着感恩的心,对着世界放声歌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

  感恩的心,助我远航作文 3

  唐山,以前我只听过那儿曾经发生了一起很大很恐怖的地震,然后对它了解最多的就是家里有一个洗脸盆是唐山制造的......似乎没有一点感想,像是在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那儿离我的家很远很远,直到我听到一个声音:“我们喝一杯,为了,活着!”我哑口无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震慑了我很久很久......

  几天前,看到CCTV10的讲述栏目播放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的记录片,幸存者悲伤抑或欣喜的神情开始唤起了我的良心和感触,我在他们的言语和眼神里读到了恐怖、伤心、激动、震惊、感恩、宽慰......它们能影响人,能牵动我的思绪。我发现自己的眼睛泛湿了,不管是电视还是报纸,那些遭遇灾难的人们仍心有余悸地感谢命运的眷顾,让他们有生存的机会。

  灾难时刻在我们身边萦绕,它总是袭击着脆弱的我们,我们害怕至亲的.离开,害怕死亡漫长的过程,我们一直渴望着生存。在经历了这么一个痛楚的长夜后,许多人似乎涅磐了,他们重新估量了生活,重新树起了生的欲望,那场灾难带给了我们死的恐惧和生的奢求。

  当在一片废墟中大叫着“我活了!我活了!”那种声贝就是生命,挑战命运的力量。我们多久没有这么放开胸怀地大喊,喊出对生命的敬仰。

  “我们喝一杯,为了,活着!”在心力交瘁般生存下来后,两个陌生人的感恩。

  我永远记着。用一颗感恩的心庆祝活着!

  感恩的心,助我远航作文 4

  她,扶持我从跌倒中站起,从失败中学会独立,每当我跌倒及失败时,她都会安慰我,鼓励我。她是谁?她就是我的母亲。

  妈妈的爱,让我很温馨!记得有一次,妈妈洗了一盘葡萄,有青色,也有紫色的,大大小小的。妈妈净挑了一些青色的葡萄吃,却给我吃那些紫色的葡萄。我吃一口,啊,真甜!我问妈妈,说:“妈妈,您怎么不吃这些葡萄呀?”妈妈笑着说:“这些紫葡萄都没有这些青葡萄好吃。”我才不信呢,拿起一颗青葡萄咬了一口,哇,真酸!我看看妈妈,她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好像一点儿也不觉得酸似的。啊!妈妈,您这不就是完全为了我吗?妈妈,您真好!

  每天晚上,我为了赶功课而开夜车,忙得晕头转向。这时,您会端一杯暖暖的牛奶给我喝,让我舒散紧张的心情。那一杯牛奶,是那么的'香甜,甘醇,不但让我信心十足,还让我有百分之百的体力。妈妈,我爱您!您是那么的体贴,有无微不至的爱,使我在梦里也会笑呢!

  妈妈的爱是我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全家人的依靠。古人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俱。”妈妈,您教给我许多知识,数也数不清。

  妈妈,您每天早上又要上班,下班了,您又要做家务,又要照顾我和弟弟,您真辛苦呀!这时,我要拿拖鞋给您穿,拿起一杯热茶给您喝,替您搥骨。

  妈妈,您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能取代的。妈妈,我在心底里要感恩您,我真想大声说:“妈妈,我爱您,您真伟大!”

  感恩的心,助我远航作文 5

  走进生活,无需缅怀,带着感恩的心,你会踏实地走好。

  上天给予我们的,是公*的。当你埋怨这个不好,那个不佳的时候,你可曾想过其实你很幸福,很幸福,一切埋怨,只缘身在此山中。

  走出这座山,望眼回顾,过去种种都有值得你裱框纪念的痕迹!痛快去痛,痛快去悲伤,痛快去感动吧,生命给了什么,就去享受什么,每刻人间烟火,全都不要错过。笑与哭,都需要用力气,用感恩的心,从生活中塑造。

  当你穿上新衣戴新帽,这一切美丽不是你的,在美丽背后,隐藏着劳动者的滴滴血汗;当你遇到关爱,左顾右盼的时候,是谁?用一种深沉的爱在你心中燃起希望之火,摇摇欲坠的那颗心从此得到安抚;当你走出困境,迎接希望的时候,是谁?在你失望的黑暗里点燃火星;当你逃离疑惑的时候,是谁拉了你一把,把你领回充满温馨的世界里……

  生活中处处都有无穷的心,不断向往、热爱、追求的心,此外,你我也应拥有感恩的心,因为,一切都来之不易,不是你亲手栽种的东西,收获的却有你自己,现在拥有的喜悦,哪知潜藏在喜悦之后的辛酸。既有获得,和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去迎接,去探索,去向往,去追求,去揣摩,去发展,去创造……

  心,多么重要,而感恩的心,却要伴你走过如此漫长的岁月。感恩,可敬可佩;感恩,可歌可泣;感恩……

  让我们挽起感恩的手,一同飞向光明,让我们长出感恩的翅膀,追求完美的明天,让我们奏起感恩的旋律,聆听精彩的乐章!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5)

——《谜语》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谜语》教学设计 1

  ⒈教学要求:

  ⑴通过两则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

  ⑵学*生字:语、间、颗、黑、猜、瞧、片,并注意笔画笔顺;学会文中量词在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注意区别形*字。

  ⑶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⑷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全文。

  ⒉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字;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和课后练*。

  ⒊教学过程

  第1课时

  ⑴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第27课《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在学*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位“新朋友”,这些生词都是在课文中出现的,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

  ⑵学*生字

  (拿出事先写好生字的小黑板)

  语 间 颗 黑 猜 瞧 片

  ①第一个字,我们每天上课都要遇到,大家说说在哪里可以找到呢?对,我们在课本封面就可以看到这个是“语文”的“语”,再来看老师的板书,这也是“谜语”的“语”。它的偏旁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家说是什么偏旁呢?

  下面我们拿出纸笔,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②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门”字旁的字,它中间是什么字呢?这个“间”是由“门”里面一个“日”组成的,是“中间”的“间”。谁能用这个字造句子?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③这个字我们来观察一下,是由“果”和“页”组成,就变成了“颗”,“一颗糖、一颗星星”。谁能用它来造句?那么它的偏旁是什么呢?这个字是“页”字旁,我们见天又学了一个新偏旁。来我们先把这个新偏旁写一遍。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④这个字是四点底的,它是白的反义词,就是黑。那么我们这里什么东西是黑的呢?大家注意了,黑的里面不是一横,里面是一点一撇。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⑤我们再来看这个字,这个字的右边是“青”,我们是学过的。那么它的左边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新的偏旁,叫做“反犬旁”,是由犬字变化而来的,但是它的样子和犬已经不一样了,同学们先跟老师来把偏旁写一遍。我们再把整个字来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这个就是“猜谜”的“猜”,谁能拿它来造句呢?好现在随老师来“书空”一遍。

  ⑥我们知道这个字是和眼睛有关的,它是“目”字旁。我们*时说的“瞧一瞧,看一看”就是用了这个“瞧”字。它的左边是“焦”,但是“焦”是四点底的,我们能不能说“瞧”是“四点底”呢?同学们要注意区别,“瞧”是“目”字旁的。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⑦这个字笔画比较少,谁能来说说什么东西是一片一片的呢?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⑶初读课文

  ①学了上面的生词我们就可以看课文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②这里有两个谜语,大家猜猜看答案是什么呢?

  ③好,同学们回去想一想,为什么答案会是眼睛和耳朵而不是其他的呢?

  ⑷作业

  把生字每一个写三遍,每一个生字组一个词,每个词也同样写三遍。

  第2课时

  ⑴导语

  上节课老师问了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为什么答案是眼睛和耳朵呢?”同学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⑵分析课文

  ①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

  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②“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喻”。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当然两者必须有相似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而眼睛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也模仿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喻手法。

  ③“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现了吗?

  ④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大家再来互相观察一下。

  ⑶课后练*

  ①(板书“棵”、“颗”)这两个字的发音是一样的,而且也很像,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第一个是“木”字旁,第二个是“页”字旁。这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过了。

  第一个“木”字旁是用来修饰树木的,我们可以说“一棵树”。谁来用它造句子?

  第二个“颗”我们上节课举过例子,“一颗糖、一颗星星”,这个颗一般是用来修饰圆形形小颗粒的东西。如:“一颗珍珠、一颗牙齿”等,谁能用它来造句子呢?

  下面我们来做题目。

  ②(板书“坐”、“座”)这两个字的发音也是一样的,而且也是很像,那么我们该怎么区别他们呢?

  “坐”是个动词,“座”是名词。所以我们说“请坐”(板书)时要用“坐”,“座位”(板书)时用“座”。我们请两位同学来造句。

  好下面我们来做课本中的题目。

  ③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量词,如:一位学生,一把椅子,一块黑板。下面我们就来做题,这些我们*时遇到的词的搭配是需要我们用新去记忆的,我们要用得合适。

  ⑷试背诵课文

  ⑸作业

  背诵课文,复*新词,预*下一课。

  《谜语》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父亲教“我”猜谜时的语气、语调。

  3.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能仿照课文,学*为自己感受兴趣的事物编谜语.

  4.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通过父亲和我猜谜语的情景,感悟深沉的父爱。

  教学难点:通过这则描写眼睛的谜语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联系你*时生活,爸爸常常和你做的事情有哪些?

  2、*时我们接触到写母亲的作品比较多,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父亲的课文,

  二、学*课文

  (一)整体梳理

  1、轻声读课文

  2、思考:父亲的谜语是以什么为谜底的?

  3、父亲的眼睛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夏日的晚上猜谜语时烦恼忧愁时

  (二)分小节学*

  1、师生配合读1、2小节,找出这两小节中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用曲线划下来。

  1)出示句子,谁来读读看?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板书:眯、笑眯眯深邃

  3)理解深邃的意思

  4)集体读这两句话。

  2、那么,爸爸深邃的眼睛里究竟藏着什么呢?我们带着问题自己来学*课文。

  小组学*,出示菜单:

  (1)用喜欢的形式读一读3-10小节;

  (2)按照下列词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苦思冥想:

  巧妙提示

  (3)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儿?怎样的父亲?

  交流,指导朗读,并在语言环境中学*理解苦思冥想、巧妙提示的具体意思。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父亲的谜语很少能够难倒我了吗?

  对啊,有趣的谜语,巧妙地提时无处不在的父爱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快乐。

  课文中出现了两条谜面,老师读谜底,你们读谜面:

  引读:爸爸的眼睛--

  我的眼睛--

  那你们能不能仿照它的样子也来编个谜面说说老师的眼睛?

  3、我们通过朗读课文,找出写爸爸眼睛的句子的方法学*了课文1-10小节。自由读11小节,也用这个方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笑眯眯一张一合

  你能回答作者的问题吗?(爸爸怎么能猜出我镜子里是什么呢?)

  出示最后一节,对啊!父亲的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永远给孩子光明和快乐!

  指导朗读,现在你知道,爸爸深邃的眼睛里究竟藏着什么了吗?

  板书:父爱

  三、总结拓展

  1、齐读课文,从夏日晚上到猜一个有趣的谜语,再到我烦恼时为我解忧,你觉得父爱像什么?

  2、大家说得很好,出示苏童的话读一读:

  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有聪明人说,父爱如山。

  板书:如山

  3、你也一定能感受到*时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父爱,用“当我……爸爸的手……”说一句话。

  附板书:

  夏日的晚上 眯起 笑眯眯

  21 父亲的谜语 猜谜语时 闭上 睁开 凑*

  深邃

  父爱如山 烦恼忧愁时 笑眯眯 一张一合

  《谜语》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深邃、神秘”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父亲教“我”猜谜时的语气;理解“父亲的眼睛多神秘呀!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的含义

  3.按照提示,学*“先概括段落大意,再把段落大意连起来”的方法,把父亲教“我”猜谜语的故事进行简要复述。

  4.通过课文阅读,从父亲的谜语中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欣赏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

  (1)板书:21、父亲的谜语

  (2)齐读课题

  3.整体感知:说说通过预*,你觉得父亲的谜语怎么样?

  4.理清脉络:

  出示:请你根据提示,找到相应的小节,用“‖”给课文分成三段。

  (1)夏日的晚上,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

  (2)有一条谜语,“我”苦思冥想猜不出,父亲给了我巧妙的提示。

  (3)每当“我”有烦恼的时候,父亲总会念起谜语,这些谜语给“我”无限的快乐和光明。

  (生交流:(1)1-2小节(2)3-10小节(3)11-12小节)

  二、研读课文,赏析语段,体会父爱。

  1.出示课中小练*,默读思考,完成练*。

  2.交流,品读,感悟父爱。

  片断练*一:

  (1)自读第1、2节,填空:

  填空:夏日的晚上,我觉得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因为我喜欢看父亲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欢听父亲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谜的过程也是我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抓住猜父亲的谜语之“有趣”,重点品析“眯”“深邃”,通过朗读,感受父亲的爱)

  片断练*二:

  默读第六节,填空并思考:

  描写父亲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父亲的巧妙之处吗?

  (抓住父亲的神态和动作,感受父亲提示的“巧妙”。)

  片断练*二:

  (3)读下面的句子,请尝试提出问题。

  啊,父亲的眼睛多神秘啊!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神秘”、“许许多多”、“快乐”和“光明”的含义,感受父亲的谜语是爱的谜语。)

  三、按照提示,组织语言,简要复述。

  1.出示要求:简要复述

  2.讲解简要复述方法之一——段意归并法。

  3.出示段落大意,把段落大意连起来,进行简要复述。

  (1)夏日的晚上,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

  (2)有一条谜语,“我”苦思冥想猜不出,父亲给了我巧妙的提示。

  (3)每当“我”有烦恼的时候,父亲总会念起谜语,这些谜语给“我”无限的快乐和光明。

  4.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5.总结全文。

  父亲的谜语课文原文

  小时候,父亲最爱教我猜谜语。

  父亲有很多谜语。夏日的晚上,坐在星光笼罩着的院子里,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父亲眯起眼睛看着我,悠悠地念着他的谜语。我眨巴着眼睛,仰头对着那满天的星斗苦苦地寻找,谜底藏在哪里呢?再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他那双笑眯眯的小眼睛也和夜空一样深邃、神秘。当我苦思冥想,觉得小脑瓜发胀的时候,父亲便会给我巧妙的提示,直到我得意地叫起来,他也“嘿嘿”地笑了。

  渐渐的,父亲的谜语很少能够难倒我了。只有一条谜语我猜不出。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我想了半天想不出,问父亲:“怎么镜子里有个细妹子呢?”

  父亲笑着说:“你再听呀——”他把眼睛闭上,“晚上关箱子。”又把眼睛睁开,“早上开箱子。”父亲把眼睛凑*我,“箱子里有面小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

  我叫起来:“是眼睛,是眼睛。”

  父亲说:“对。这是爸爸的眼睛。”

  我问:“那我的眼睛又该怎么说呢?”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父亲摸摸饱经忧患而早白了的头发,说:“有个老头子。”

  每当我噘起了嘴,皱着眉头,一副烦恼忧愁的样子时,父亲便念起“关箱子、开箱子”,笑眯眯的眼睛一张一合,然后问我:“镜子里面有个什么呢?”我不作声,他便猜,“巧克力?大苹果?洋娃娃?蝴蝶结?花裙子?有小鹿的卷笔刀?……”我小小的心总会被其中某样东西引得高兴起来。父亲将它们“变”出来时,我总是搞不明白,父亲怎么就猜得出我镜子里面是什么呢?

  啊,父亲的眼睛多神秘呀!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注:⒈班里学生家里没有特殊情况。

  《谜语》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父亲教我猜谜时的语气、语调。

  3.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4.能仿照课文,学*为自己感受兴趣的事物编谜语。

  5.读懂课文主要写了父亲教我猜谜语、编谜语的故事,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

  通过这则描写眼睛的谜语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通过父亲和我猜谜语的情景感悟深沉的父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悟

  1.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是否留意过父亲的眼睛呢?它曾带给你一些什么感受?

  2.那么,课文中父亲的眼睛又使女儿感受到什么?请读句子:

  啊,父亲的眼睛是多么神秘啊!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1)自由读。

  (2)交流女儿的感受。

  3.是啊,父亲的眼睛简直就是女儿快乐的源泉。真是这样吗?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吧!

  (1)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②思考:文中父亲的眼睛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用浪线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板书:夏日的晚上

  猜谜语的时候

  我烦恼忧伤时

  二、重点研读体验感悟

  1.感知第1、2节

  (1)指名读1、2节,边听边感受当时的气氛。

  (2)说说还有哪些词也能表示难倒?(头昏脑胀、苦思冥想、苦苦寻找)

  (3)此时,父亲是怎样让我快乐的?

  快速默读,交流板书:巧妙的提示

  2.师引读3一10节,边读边体会父亲提示的巧妙。

  分组再次朗读这几节,思考:从中你感受到父亲的什么?

  3.是啊,父亲是如此爱我,当我为猜出谜底而兴奋地叫起来时,他会在一旁为我高兴;而当我忧愁烦恼时,他就会想方设法给我变出快乐。

  (1)男女分角色朗读11、12节。

  (2)说说从父亲的谜语里你感受到什么?

  4.父亲,一个多么响亮而有力的名字!他给我们的爱虽然不像母爱那样伟大、亲切,但却多了一分含蓄、深沉,让我们带着真诚和爱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一下父亲那份深深的爱o

  三、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补充阅读〈父亲的手〉

  每次感觉父亲的手都不一样

  第一次是在孩提时逃学的路上,在日向在小脸蛋上的脆声中,那时候父亲的手,写在心灵的只有痛。

  第二次是在上街的时候,把兴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那是记忆中最清晰的一次,手心与手心的交流,父亲的手好大好温暖。

  最*一次是在离家远行的时候,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然后是我的脸,当粗糙刺痛我细腻的皮肉时,印在心底的却是全部的父爱。

  3.完成说写双通道,自编谜语。

  《谜语》教学设计 5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讲述“父爱”的文章,文章的作者通过回忆父亲小时候给我猜谜语时的情景,其中蕴含着深沉的父爱。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文本,不断地诵读文本,体会文中无微不至的爱,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人间的亲情。教学难点就是从父亲那神秘的眼神中,引领学生感受深的父爱。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拼音,工具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父亲叫“我”猜谜时的预期,语调。

  3.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4.能依照课本,学*为自己感受兴趣的事物编谜语。

  5.读懂课文主要写了父亲教我猜谜语,编谜语的故事,体会到其中蕴含着深沉的父爱。

  教 学 过 程:

  预*作业:①通过《父亲的谜语》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认读问中生词。

  (标准:寻找,深邃,神秘,苦思冥想,凑*,饱经忧患)

  ③给这些新词找找近义词,反义词,了解“苦思冥想,深邃”的意思。

  一、 谜语导入

  ① 猜一猜(谜面: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师: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来猜个谜语,老师看哪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猜对它。】

  谜底:(眼睛) 注:谜语很简单,一般不会出现猜不出的现象。

  ② 出示课题

  【师:见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跟猜谜语有关。】板书:29.父亲的谜语

  ③ 读一读 齐读课题

  ④ 想一想 课题质疑

  【师:看着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问:⑴父亲给“我”猜的是什么谜语?

  ⑵父亲的谜语难不难?

  ⑶父亲是不是有很多谜语?

  ⑷我喜不喜欢猜父亲的谜语?……

  ⑤ 教师指明学*的要求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太没有深度了,只要一看课文,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老师提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学这个谜语?】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读一读 检查预*情况,朗读生词。“饱经忧患”这个词的理解。通过文中句子的朗读,抓住“早白了头发”的“早”字。

  ⑴为什么早白了头发?

  ⑵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早白了头发?

  ⑶早白了头发,就是饱经忧患的头发,想一想饱经忧患的手,脸……

  ②读一读 初读全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符号;

  ⑵解决自己的问题

  ⑶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③说一说 阅读反馈 A.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简单问题

  B.重点解决:父亲为什么给我猜这个谜语?

  A部分

  ⑴父亲给“我”猜的是什么谜语?

  标准: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师:小作者有没有马上猜出来啊?】标准:没有

  【师:问中是怎样写的呢?】

  标准:我想了半想不出来,问父亲“怎么镜子里有个细妹子呢?”

  【师:每当我猜不出来时,父亲是怎么做的啊?】

  标准:当我刳苦思冥想,觉得小脑瓜发胀的时候,父亲便会给我巧妙的提示!

  【师:父亲如何给我巧妙的提示?】

  标准:父亲笑着说:“你再听听---”他把眼睛闭上,“箱子里有面小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啊?”(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父亲的预期,语调)

  方式:齐读----范读---指名读

  ⑵我喜不喜欢猜父亲的谜语?找一找描写我跟父亲猜谜的.情景的句子。

  标准:喜欢。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是我和父亲一起猜谜语的温馨画面。

  【师:我开心,父亲也开心,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段,感受父女俩其乐融融的猜谜面】

  (引导学生反复读)注意点:①优美语句“夏日的傍晚……父亲的谜语”的朗读。

  ②多次描写父亲的眼睛,让学生从中体会出父亲的开心,父亲喜欢细妹子,感受深沉的父爱。

  ⑶父亲的谜语难不难?

  标准:父亲很多谜语都难不倒我,惟独这个谜语我猜不出来。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这么多的谜语,小作者为什么偏偏写这个才不出的谜语,为什么不写那些引以为傲猜得出的谜语呢?】

  注意: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铺好台阶让学生慢慢攀登,感悟。

  【师:回答不出来没关系,我们把问题先存一下,再把这个谜语读一下】

  比较感悟: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个小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个小镜子,镜子里有个小影子?

  标准:父亲把“小影子”改编成“细妹子”,镜子里有细妹子,也就是父亲的眼里有我,我的喜怒哀乐都被父亲看在眼里,我快乐,父亲也快乐,我不快乐,父亲会想办法让我快乐!

  方式: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最后总结。

  【师:我快乐,父亲也快乐,刚才第二自然段已经让我们感受到父女俩其乐融融的画面,那么文中哪里写道我不快乐,父亲会想办法让我】

  标准:第11自然段(朗读重点段)

  过程:读---感悟---读---感悟---读

  【师:我快乐,父亲也快乐,我不快乐,父亲也不快乐,所以父亲的眼睛是---】

  标准:小作者快乐的源泉。

  【师: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⑷ 感情提炼

  【师:父女俩的其乐融融的猜谜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我深深的喜爱,父亲那神秘的眼睛流落出来的尽是对小作者的爱,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学这个谜 语了吗?因为这个谜语中充满了父亲对小作者---】

  标准:深沉的父爱

  【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分角色把父女俩对话部分拉读一下】

  朗读方式:指名分角色读┈集体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

  四、完成课后练*2.

  扩句练*,例句:(夏日的)傍晚,(星光笼罩着的)院子里。

  注意点:①讲清楚扩句的要求,不改变句子原有的意思。

  ②指导扩句方法,给像“傍晚”、“院子”这样的词语加上一个修饰词,一个,二个,甚至好几个形容词叠在一起,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优美。

  五、拓展延伸。

  课后:读写双通道。 内容: 教学生如何编谜语。

  ⑴ 实例讲解,方法指导

  【师:同学们,文中父亲不仅给我猜谜语,还教我怎样编谜语,父亲是怎样教我的,谁愿意来说一说呢?】(看例子)

  标准: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个老头子?

  【师父亲把“细妹子”又改编成了“老头子”,编谜语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我”是细妹子,父亲是“饱经忧患”而早白了头发的老头子】(找规律)

  【除了抓住事物的特点,编谜语还有其他什么要求吗?】

  标准:①押韵,句式要整齐。

  ②语言简洁,意义深刻。

  ⑵ 编一编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找出来的规律,给鼻子编个谜语】

  ⑶ 交流编谜情况。

  六. 布置作业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6)

——远航的作文(精选5篇)

  远航的作文 1

  在我看来,我觉得远航就是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如果没有梦想,你的人生就没有一个目标,如果你要问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会说,是当个画家。

  在我二年级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了一幅画,我看了很久,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这幅画中,我心想:这么好看的画是谁画的呢?是梵高!这幅画的名字叫《星月夜》,那时,我并不知道他是个有名的大画家,回到家后,我在网上搜了梵高,看到了他的许多作品,我想:我也要当像梵高那样赫赫有名的大画家。

  就这样,我的梦想诞生了!

  到现在为止,我画的画将*三百多张了,但通往这个目标的途中,也遇到过各种不同的困难。

  记得前几个星期前的周五,我在去美术班的路上,我很开心,因为我终于要画梵高的《星月夜》了,那时我非常开心,那种开心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就像是要飞起来一样。

  到了美术班我拿起笔就画,很快就打完稿了,开始上色了,刚要上色就遇到了难题,因为我不知该怎么上色,但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明白了,且很快上完了色。到了下堂课,老师表扬了我,我很高兴,我笑了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从那以后,我更加努力画画,我仿佛正在远航,在向我的梦想进发,心里满是自信与力量。希望这份自信与力量,能让我梦之小船,越航越远,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远航的作文 2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许多便捷的交通工具,有飞机、汽车、火车等等。但是,许多安全问题又接踵而至,例如飞机坠落、火车脱轨、汽车相撞因此,人类需要越来越重视安全问题了。

  在大街上,人们走在一起,讨论的就是各种安全问题;在学校里,老师会经常给我们做安全讲座,宣传安全知识,敲响安全警钟;在家里,父母也会讲自我防护的知识。我们学生的安全主要提现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几方面。

  首先,交通安全是最主要的。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主要体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过马路时。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必须要左右看看,没车后再过。

  其次,食品安全主要体现在一些爱吃零食的学生身上。很多同学总是把钱花在小卖铺的三无食品上,那些小卖铺面向的消费群体是学生,所以东西一般不是很贵,因而货品来源不很正规,质量没有保证,含有防腐剂或色素,这些物质都对人体有害,小学生一图便宜,二图口感,经常会光顾小卖铺,可他才不管你的安全。所以,我们自己要有识辨能力,要拒绝垃圾食品。

  最后,人身安全也很重要。我们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时候,常常喜欢跑到操场上去玩闹嬉戏,尤其是男孩子,更喜欢打打杀杀的.游戏,个个喜欢打架,战斗力和挑战性都很强,因此彼此之间常常发生战争,但有时在无意中打了一拳或踢了一脚,也会造成身体伤害。我们学校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两名同学在教室里玩耍,其中一位同学不经意间推了一下另外一个同学,结果被推的那位同学在后退时不小心撞了其他同学。被撞的同学不小心把头磕到了桌子上,还挺严重的。于是老师带那位同学去医院做了处理。玩耍的同学道了歉并承担了医药费。可见,安全问题时时处处存在,我们一定要有安全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安全第一,处处小心,保护好我们和他人的生命,让我们的人生大船扬帆远航!

  远航的作文 3

  海面上有苍茫的云海,云海中隐约着柔柔的月亮,月光轻抚着身下航行的船儿,船儿再大海上历经风浪。

  我们不就是海面上那点点帆影吗?在各自的大海之中,历经着风浪,却总在嬉笑——那是我们的爱好。离开温暖的港湾,去经历,去寻找梦想,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最终的起点,航行中拥有挑战,而挑战并不是无需成本的清风,那之后总会受伤。

  被风暴打折了桅杆,被礁石划伤了两旁。我们在一次次的狂风骤雨之后才明白,寻梦,在前进中,似乎就在不远处,但往往很远,很远,刚刚形成的船体,还应增加许多许多。

  远航需要资本。

  看着自己被风暴划伤的身体,我们应坚强,大海不会因哭泣而不再发狂。现在我们向港湾回航,那里没有风雨的狂暴无边的寒冷,到处都有爱的暖流,在身边回荡——那是个温暖的地方。寻找自己的痕迹,重新感受人们的怜爱,再次看到他们的面庞。随着时光的流逝,加重自己的行囊,里面有资本和期望。

  远航需要港湾。

  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不在独自闯荡,我们找到了他们——我们的朋友,起航。再次进入记忆中的那片海,它已不再强大。以为我们可以与朋友并肩作战,历经风浪。大家互相关爱,互相依靠,在这个好像只有挑战的寒冷的地方。

  远航需要朋友。

  时间已经将一切上锁,挑战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我们带着一切,准备享受旅行。于是,在满天繁星的柔光下,起航,奔向我们的梦想。

  远航这时才真正开始,梦想,便在不远处守望。

  远航作文(二)

  又一次考试结束了。

  空守着一丝的希望,迎来的却是不好不坏的成绩。明知道校讯通已经发了,但我还是心存侥幸。83,一个不算差的分数,但比满分还少17分。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妈妈那副凶恶的面孔和唠叨不完的话语。于是,我,沉默了。

  回到家,随之而来的是意料之中的一小时的暴风雨,我默默的听着,心中却动荡不已。我为什么只考了83分?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好久。

  妈妈说我不看书,光把心思放在了看小说上。可我也没看多少啊,只是睡觉前看一会儿而已。我很想反驳妈妈的话,但始终鼓不起勇气,于是,我忍了,忍到了最后。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一片漆黑,久久睡不着。回想着昨天的成绩。显然,我看语文书太少了,上课也不是很专心。我感到了一阵阵的压抑。刹那间,仿佛时间停止了转动,我的思绪游移到了几个月前。

  那时,刚从小学毕业的我满怀欣喜的来到一中的重点班。()本想着可以出人头地,可是,我错了。

  一切的成功,都需要努力。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着。回想着这几个月,我真的有在学*吗?不,妈妈说的太对了,我根本就是在混日子,而且,混都还没混好!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逃离这个班,逃离一中。我也曾面对着厚厚的作业本,沉甸甸的书包,以及安排得满满的日程表发愣,一次又一次地抱怨着不想学*不想考试。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时光不可能倒转,万物都要循序着它的规律。走上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是的,已经来不及选择了。从**和卵细胞相结合时,命运的轨迹,就俨然形成了,无法再更改。可是,既然来到这个世上,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读书上学,既然来到了一中,来到了十三班,我就应该学*,而不是瞎混!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不错的,在这严冬来临之际。我决定扬帆远航,在知识的苦海里遨游。做自己的船长,扯上满帆,追逐着梦想的光点,向着光明的彼岸前进。相信着,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希望,就在前方!

  远航作文(三)

  在人生新的转折点上,我迎来了新的征途。即将进入文中的我异常兴奋,当然我也对新的学*阶段充满了好奇和忧虑。我并不知道我未来的日子将会怎么样,但是当我身边围绕着家人的关心,以及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当老师对我的.将来充满期待时,我就知道我的肩上抗上了一个责任,我将为自己的将来而战。加油,加油!

  春天,是一个萌动的季节。生机勃勃的日子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深埋于地下的种子在经历一秋一冬的积蓄后,渴望在某一刻吐露芬芳。小溪流的梦想是大海,它的路便是越过崇山俊岭,汇成条条江河;小鸟儿的梦想是蓝天,它的路便是一次次飞翔的经练,积攒向上的力量。“一年之际在于春”,在这万物滋长的氛围中,我们应该张开希望的帆,向着金色的彼岸启航!

  人生,我知道应该去慢慢品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我对人生的认识。现在已经度过初中三年,我与所有的新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一定要发奋学*,决不辜负帮助过我的人的希望。人生如歌,应多一些向上的音符,少一分沮丧的低音。人生如诗,应多一些蓬勃的激情,少几丝失落的情感。

  人只有在挫折中才能变的成熟,在困难中才能变的坚强。当一切无谓的伤感,在不经意间流露之后,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拾起那些断续的梦,摩挲着,揣在怀里,用真诚和汗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但人生是漫长曲折的,需要的不仅仅是梦想、虔诚和汗水,更需要一种勇气,一种信心,更是一种坚持!

  阳光撒落,万物整容,花季已悄然绽放。我做为一名高中生,我相信我能行。朋友们,让我们乘着梦想的追舟,在这充满激情活力的春天,扬帆远航吧!

  远航的作文 4

  月华如水,悄然浸满窗楣。岁月流年,静待此处远航。

  小小少年将背起成长的责任,乘着自信的帆船,扬起勇敢的风帆,驶向未来的彼岸。经历风雨的磨练,感受四季的变迁,到达成功的地点。

  小小少年开始起航,背上背包鼓鼓满满,家中父母唠唠叨叨,小小少年却觉厌烦。父母眼中泪晶莹莹,少年劲溢溢满瓶。

  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远航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渐渐的小小少年畏惧了,他畏惧了他身后这黑暗的大海,害怕了这凶悍的雄鹰,这些刺破了他玻璃般透明的梦。他蜷缩在一个黑暗的地方,寻找一丝的安慰,但却给了他冰冷的回音,眼泪在框中打转。他望着深蓝的天空感叹,空中繁星似锦,令他眼花缭乱,渐渐的,进入了一个甜美的梦乡,梦里有一桌丰盛的晚餐,父母的呵护,朋友的问候...他后悔了,后悔了一个人离开了爱的港湾,一个人跨上了孤独之旅的阶梯,但他也明白这孤独之旅是每个人都要走的。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决定于他人生是否奋斗过,争取过。那晚,他想了很多,明天的太阳会在今晚的月亮下变转,未来的光明会在现今的困难下神升起。今天的他是一个小小少年,明天的他是一个长大的男子汉。

  长帆在风中飘扬,帆船在海中游荡。他望着今早灿烂的朝霞,等待着太阳下一秒的出现。他明白人生中有很多困难坎坷,尽管这些是多么的可怕,但是在他深邃的眼中,把它们当作一些风雨途中的一些必观风景和必过路途。

  他已经走出了一个安全的美好的家园,离开了就、父母相框般的保护,他也明白他必须冲破这爱的薄膜,才能找到更大的世界。

  他踏上了远航的路途,也踏上了磨练的道路。

  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他紧紧地握住船上扬起的桅杆,望着这刚刚沐浴后的新阳,他幸福地笑了!

  前面会是什么?他不知道。但他会明白人生这次旅行就是给他的一次机会,享受的机会和磨练的机会。阳光照在他的脸上,隐隐朔朔仿佛前面就是成功的彼岸。

  他握起风帆,努力划船。只为那成功人生的终点。

  我就是那个他,你也是那个他。我们都需要记忆里改变的那晚,都需要大海千变万化的磨练。这样我们就颗渺小而微不足道的石头,才能经过困难变成光彩照人的珍珠。

  人生的远航,起点相同,只是需要每个人用心去导航生命的目标与终点。

  渐渐的,我也发现我的远航之旅已经开始,我已踏上了远航的路途,也踏上了磨练的道路。

  作为小小少年的我,何时才会拥有那双深邃的眼睛。我又何时才会长大?

  鼓起船帆,我幸福的笑了!

  远航的作文 5

  “春是自然界中一年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就是一生只度一次的青春。”西塞罗这样定义青春。三年的挑灯夜读,青春时光在白纸黑字间悄然溜走,为得只是与理想更*一步。而高考就是对青春三年奋斗时光的告别,同时也是向心中理想的远航。

  我看高考,一份对青春汗水的答卷。

  一杯酒敬朝阳,一杯酒敬月光。一杯酒敬青春,一杯酒敬过往。高中三年,汗水与泪水交织,笔与纸的摩擦声时时萦绕在耳旁。每一刻,我们都拼尽全力地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甚至都忘了青春还应有诗与远方。有时,我们会陷入一个值得与不值得的思考之中,有时我们会受到残忍成绩的打击,但我们并未服输,并未妥协,选择直面一切。因为认输是失败者的无尽深渊,我们不甘于做一名失败者。

  回首过往三年,不记得多少次被成绩摧残,只记得有多少个日子在挑灯夜读。不记得流过多少不甘的泪水,只记得流下多少拼搏的汗水。因为已拼尽全力,所以不在乎那一纸分数。你若花开,蝴蝶自来;你若努力,命运自然会给你打赏。高考成为了一份答卷,对青春,亦是过往。

  我看高考,一面朝理想远航的风帆。

  一杯酒敬理想,一杯酒敬远方。“人有灵魂和肉体两种生活,灵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而理想便是生活的寄托。”没有理想的人犹如失去航向的船,四处漂泊,无依无靠。回首过去的四十年,数代人将高考视为助力到达理想彼岸的帆,为此而不懈努力。若取得如心的成绩,多少人会因此激动不已,因问他们看到了理想在向他们招手,更多的学*机会,更广阔的利用资源可供他们享有,为理想的实现打下根基。若成绩没能如心,但高考使他们拥有了奋斗不停,永不放弃的精神,磨炼了对理想不懈追求的毅力,于成绩而言,这同样重要。高考成为了远航的风帆,使我们离理想越来越*。

  不温不火,不作不做,敬天敬地敬小人,向所有追逐梦想的人致敬,向拼搏的自己致敬。

  感谢高考,将我们从青春迷茫中拽出,看到理想在朝我们招手,学会加快脚步,制定目标。

  感谢高考,让我们懂得这世界美的程度不同。通过学*,我们的世界不再是贫乏者眼中的世界,而是充满未知与探索的世界。

  一杯酒敬高考,一份青春的答卷,一面理想的风帆。见证了我们对过往的告别,向理想的远航。

  我看高考,是告别,也是远航。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7)

——欢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欢庆教学设计 1

  一、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课文,搜集有关国庆的资料。

  教师准备:图片、生字卡片、有关国庆资料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背诵课文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

  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单元目标及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及年龄特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进行考虑设计。

  《欢庆》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三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欢庆》是一首描写欢庆祖国妈妈生日情景的小诗。诗句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课文中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洋溢着欢庆、喜庆。那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和奔腾的海涛,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欢乐、详和的画面。

  识字教学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中,因而认读本课时的7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同时,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到欢乐,喜庆的氛围,把感受到的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也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而二年级的孩子对国庆所知略少,因而感受到节日的隆重及人们的欢快心情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方法

  1、激趣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资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生日,再来说祖国的生日,让学生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引导下理解欢庆、国庆的意义。接着在美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导书写的教学中安排了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采用各种形式比着读、用自己的方式背一背,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能始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自主学*

  课堂主张发扬学生的自主。在这堂课的每个环节中,从朗读到识字,从你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它到读你喜欢的句子,从你怎样记住的到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环节都争取让学生来说、来读、来背、来发现,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的学*伙伴。同时针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安排了词中识字、文中识字、指导写字的环节。

  优美的小诗《欢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国庆时祖国一片欢庆的欢乐场景,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

  选择内容,下发资料

  潜心自读,自主识字

  课堂导入

  提问:什么是国庆节

  分享资料:六十年国庆大阅兵

  师生说欢庆

  (二)自主学*生字

  一、自主学*题:1、认真朗读课文 2、圈出我会认的生字 ,标出我会写的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生字

  二、自主学*符号:我会认的生字 我会写的生字

  三、检查自主学*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师相机正音

  例:庆后鼻音,帜翘舌音,曲读第三声,奏*舌音

  师问怎样记住生字的?

  例:庆=广+大,献=南+犬,帜=巾+只,

  左右结构:洁 亿

  上下结构:奏

  多音字:曲

  怎样写生字

  例:亿右边是乙,折笔处应尽量向左;洁右上边是士不是土;庆字广字旁横不宜太长,大的撇写成竖撇;曲字口应写的扁些,两竖起笔应错落有致左高右低;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

  学生自由练*写生字,小组同学交流,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三)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一、师生感受课文

  二、自主合作专题:欢庆场面

  三、自主合作形式:重点句- 疑问?

  四、释疑解难:小组内快速读课文,讨论解决不懂问题

  例:十三亿孩子指的是全国人民,我们大家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

  旗帜就是枫林,秋天变红了,就像一面红旗一样。

  (四)朗读指导

  一、出示课文插图

  二、看到这一些,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

  1、齐读课文

  2、男女生比赛读

  三、今天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大海会唱什么歌?

  生:《生日歌》《中华人民共和国**》

  像大海一样快乐的齐读: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四、感受新中国变化

  图片交流

  五、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突出十三亿,快速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高声读十月一日,深情、速度慢祖国妈妈的生日。

  (五) 合作探究

  一、全班齐背课文,感受欢乐气氛。

  二、小组合作表演背诵课文

  三、课后实践: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板书设计

  欢 庆

  田野 献 果实

  枫林 举 旗帜

  蓝天 飞 鸽子

  大海 奏 乐曲

  十三亿孩子 庆 祖国的生日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

  本课在进行指导学生识记课题中的生字时,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一记,并进行全班交流。在初读课文感知的环节中,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读一读这个词所在的那一行,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词?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在这里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现代教育

  观提倡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为出发点,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绝不仅仅是完成教案上预设的每一个步骤,而是一切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和欣赏,让他们自主探究。在指导背诵时,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总结自己的背诵方法。在指导写字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最难写的生字,尊重学生的意愿,指导学生写好旗字,并采取学生说,老师范写的形式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等关系,没有*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课堂中,教师一直努力创造一种民主的气氛,时时与学生对话,绝不是高高在上。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把尊重的言语送给每位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通过热爱和尊重学生的行为,创造出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

  欢庆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欢庆》这首诗写的就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

  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广场上缓缓上升的**,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

  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2、明天又是祖国的生日了,小朋友们会怎么庆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板书《欢庆》

  二、初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拼读几遍。

  3、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已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读: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3、赏读课文: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说时进行指导。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4、读、议课文。

  (1)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组展示自已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

  2、马上要到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欢庆》

  二、再读入情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识字。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

  加一加:大—庆只---帜南---献

  编儿歌

  四、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

  3、学生描红临写。

  欢庆教学设计 3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回忆一下你过生日时的情景,能给大家讲一讲吗?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就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学*一篇新课文。

  2、谁能把你此时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

  3、庆:这个字你认识吗?读一读。你在哪儿见过?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二、整体感知

  1、快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小诗。(要求:不会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

  2、指读,其他人认真听他读的是否正确。

  三、学生字

  1、过渡:生字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快来读一读。

  2、(课件:带拼音的生字)

  ⑴自己读,会的可直接读,不会的借助拼音读。

  ⑵谁来接受大家的考验?

  ⑶小组合作:大家接受组长的考验。

  3、(生字卡)老师也想考考你们,准备好了吗?

  四、写字

  1、观察一下哪个字难写,我们一起来写?

  2、指导:旗

  ⑴写时应注意什么?

  ⑵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还想写哪个字?指导:祖⑴老师写,学生观察。

  ⑵和同桌说说应注意什么?

  4、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5、展示。

  6、自己改,并选择两个自己喜欢的字写一写。

  展示:给大家提点什么建议。

  五、感悟课文

  1、感悟第一句:

  ⑴(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读句子贴图:田野

  ⑵句子(读)──你读懂了什么?──图片──读贴图:枫林

  ⑶图(看到了什么?)──读句子──有感情的读贴图:蓝天

  ⑷句子──图(问:大海会唱什么歌)──也来唱一首欢乐的歌贴图:大海

  2、朗读第一句:

  ⑴各种景物都在庆株祖国妈妈的生日,想一边表演一边读吗?

  ⑵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愿意和老师合作吗?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3、想象:多么美的画面,还有那些景物在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你也当个小诗人遍几句诗。也让小动物加入欢庆的场面,再来试一试。

  过渡:这些景物打扮得如此漂亮,我们呢?(贴图:我们)

  4、读第二句:

  ⑴你读懂了什么?追问:你知道今年是祖国妈妈第几个生日吗?怎么知道的?还有不懂得吗?

  ⑵祖国妈妈这样伟大,作为儿女的我们更应自豪,让我们齐读第二句。

  六、回归整体

  是呀,祖国的山河如此壮丽,我们怎能不为祖国而自豪,怎能不为祖国祝福?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小诗迎接祖国妈妈第54个生日的到来。

  七、总结

  1、祖国妈妈的生日很快就要到了,你想对祖国妈妈说句什么话?

  2、还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唱《生日快乐歌》)结束。

  欢庆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三、教学重难点:学*生字新词。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指名朗读,初步体会情感。

  4、同桌互读,将课文读正确。

  5、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写生字。

  (四)组词练*。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通过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练*卷

  三、教学重难点:学*生字新词。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生字。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祖国妈妈的生日在哪一天吗?(板书:十月一日)

  2、师:对了,十月一日就是什么节日?(国庆节)

  3、师:你们真聪明,今天我们继续学*《欢庆》这一课(板书:欢庆),让我们一起再次体会国庆节喜庆、欢乐的气氛,好吗?

  4、师:体会气氛之前,我们一起来复*生字词,看谁读得最棒的。(出示课件生字词)

  (1)生字词: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亿万、乐曲、祖国

  (2)拼音连线。

  zǔ ɡu? 欢庆 yì wàn 旗帜

  huān qìnɡ 祖国 xiàn shànɡ 洁白 yua qǔ 奏起 ji? bái 献上

  z?u qǐ 乐曲 qí zhì 亿万

  二、感情朗读,体会气氛。

  1、师:同学们真棒,生字都学会了。

  2、教师过渡: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10月1日这一天,全国人民都会共同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普天同庆的时刻吧!(出示课件)

  3、师:同学们,观看了这令人喜庆的画面,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欢乐......)好,现在我们就以喜庆、欢乐的心情把这篇课文读一读吧!(齐读、男女生读)

  4、教师范读。

  师:看同学们都读得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可以让老师来表现一下吗?(能)你们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用脑袋想象一下,等一会儿请你告诉老师,在你脑海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吗?

  5、师:谁能告诉我,在你脑海里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学生反馈)

  三、分句学*。

  (教师随着学生说出的句子出示课件)

  (一)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1、师: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学生读)

  2、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像看见了田野满是丰收的景象!你们看到田野里有什么?(学生讨论、反馈)

  3、师:田野里的果实上谁种出来的?(农民伯伯)

  4、师:是的,农民伯伯把辛勤的劳动成果献给了谁?(祖国妈妈)。当他们为祖国的生日献上果实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兴奋)这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一种什么的感情?(出示课件:表达了农民伯伯( )祖国。)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吗?

  5、师:对了,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课件:表达了农民伯伯(热爱)祖国。)

  6、师:你能用农民伯伯的心情读读这句话吗?(学生读—比赛读)

  7、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在这句话中你能找出哪个是动词?(献上)你能用动作来表示吗?(学生示范动作)

  8、师:谁能加上动作,并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通过动作让学生了解“献上”这个词)

  9、师:你能把这句话变变小魔术吗?

  (出示课件):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田野献上。

  献上。

  (二)学*: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1、师:除了看到“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外,还有看到其他的吗?

  2、师:(出示课件、图片、句子)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3、师:你在图片里看到了什么?枫叶是什么颜色的?

  4、师:看这么漂亮的枫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快乐)

  5、师:你能带着这些心情,并加上动作读读这句吗?这句哪个是动词?(举起)

  6、师:谁能读得更有感情?(比赛读)

  7、师:你知道这里的“旗帜”是指什么?(枫叶)

  8、师:你们真聪明,这里把枫叶比喻成旗帜,这个句子是什么句?(比喻句)我曾经教过你们比喻句,你能选出下面的比喻句吗?

  (出示课件):1、天上的白云好像一只小狗。( √ )

  2、小明的样子好像他的爸爸。( )

  3、一串串葡萄好像美丽的宝石。( √ )

  (三)学*: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1、师:除了看到“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外,还有看到其他的吗?

  2、师:你能读读这句话吗?(学生读)

  3、师:你听到小鸽子说什么吗?(学生讨论、反馈)

  4、师:你能读出鸽子的心情吗?(比赛读)

  5、师:老师曾经说过,鸽子是代表着什么意义?(和*、没有战争)

  6、师:是对,有战争的国家是痛苦的,(出示战争图片)现在你们生活中祖国妈妈的怀抱里,觉得幸福吗?(幸福)

  7、师:如果让你对祖国妈妈说一句话,你会怎样说?(学生讨论、反馈) (出示课件:请你对祖国妈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8、师:现在我们一起用热爱祖国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齐读)

  (四)学*: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1、师:还有谁看到其他的?

  2、师:(出示句子)你能读读这句话吗?(学生读)

  3、师:大海也为祖国妈妈的生日奏起了乐曲,你们想听听是什么乐曲吗?(播放《生日快乐》《爱我中华》)

  4、师:好听吗?这句里有两个相同的字,但是读音却不同,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出示课件: yua (音乐、乐曲)

  乐

  la (快乐、欢乐)

  5、师: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四句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五)学*最后一句: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1、师: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图片)(1)万丈高楼*地起。(2)天空亮起五彩的礼花。(3)申请奥运成功。(4)嫦娥飞越太空。

  2、师: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我们的祖国六十一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你们自豪吗?骄傲吗?

  3、师:那么我们一起以自豪、骄傲的心情来读最后的句子。(出示句子)(齐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

  4、师: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可书上说是十三亿孩子,你如何理解?(出示选择题:十三亿孩子是指:( B )

  A、中国的全部孩子。

  B、全中国的人民。

  5、师:对了,全国人民都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这代表着人民对祖国的什么感情?

  6、师:你们也爱祖国吗?(爱)好,我们一起用感情地读好这篇诗歌,看谁读得最好的。

  四、延伸拓展。

  1、(出示课件)你会怎样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2、学生讨论,再反馈。

  五、练*巩固。

  一、连一连。

  献上 旗帜金黄的 旗帜

  举起 鸽子火红的 果实

  飞着 乐曲洁白的 乐曲

  奏起 果实欢乐的 鸽子

  二、仿照例子写一写。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献上 。

  2、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飞着 。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欢庆》给父母听,明天过关。

  板书: 欢庆

  田野 献上 果实

  十月一日 枫林 举起 旗帜 热爱祖国

  国庆节 蓝天 飞着 鸽子

  大海 奏起 乐曲

  欢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会认“庆、献”等7个生字,会写“亿、洁”等8个生字;

  2.品味优美的语言,练*用“ 献上 的果实”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庆、献”等7个生字,会写“亿、洁”等8个生字。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练*说话。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识写“欢庆”

  1.诵读导入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十月一日了,十月一日是我们国家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谁知道是什么节日?

  国庆节,就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咱们一起来背诵一遍《识字3》,夸夸咱们伟大的祖国。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欢庆》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大家一起读课题。

  2.识记“欢庆”

  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巧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1)生活中识字.喜欢的欢就是这个字。你在生活中就认识了这个字。

  (2)加一加“吹”去掉一个“口”字,左边加上一个“又”字,就是“欢”字。

  (3)换一换.你用换一换的方法记,很好。

  (4)顺口溜

  (5)你能不能像“叹”字这样来说一说,先读一读例句:(出示)

  叹:口字旁和“又”组成“叹”,叹气。

  和“”组成“”,。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第一排谁认识?请你读,其他同学做小老师来评判。(竖排出示)

  田野枫林蓝天大海

  (2)第二排谁来读?

  献上举起飞着奏起

  ①识记“献”字

  “献”字你怎么记住的?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生活中我们也常见这个字。出示图片:“献花” �D�D毕业生在向老师“献花”;“横幅”�D�D他们正在“献爱心”; 采血车上的“献血”标语。

  生活是识字的大课堂,留心学*你就会认住更多的字。

  ②识记“奏”

  你们看艺术家在演奏二胡,你能把“演奏”换个词吗?音乐家在演奏钢琴,你能再换个动词吗?艺术家在演奏笛子,还可以说,他在笛子。

  这一排都是表示动作的。谁能把这些词变成动作?请你来做小老师领读,不过不让他读,他做一个动作,我们读相应的词。

  (3)第三排:

  金黄的火红的洁白的欢乐的

  ①“的”是轻声,要读的轻一些、短一些。

  ②连起来读一读:

  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旗帜洁白的鸽子欢乐的乐曲

  ③强调多音字“乐”

  2.抽生读纠正读音

  现在谁敢第一个站起来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

  3.老师范读

  快国庆节了,老师也想为祖国妈妈献上一份礼物,我就朗诵这首诗吧。

  谁来评价老师的读?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好吗?

  老师就把这个小秘密告诉大家,可得听仔细了。老师在读书的时候,每读一句,脑海里就会想象出一幅画面,这样就能读好。

  4.学生练读

  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这样来读读?那就再读一遍。慢一点,速度快了,脑海中的画面就跳不出来。

  三、细读课文,读出画面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1)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读着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想到哪些句子?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这一课又是如何描写丰收景象的?

  (出示)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3)秋天,还有谁会为祖国妈妈献上果实呢?

  出示秋子果实图和句式“ 献上 的果实”

  2.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看到漫山遍野的枫林,你能不能想起一句古诗?

  老师有个疑问:你看,满山都是枫叶,没有旗帜呀?枫叶像一面面火红的旗帜。

  3.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你们看,鸽子也来了。读一读这个句子。

  鸽子是和*的象征,祖国妈妈生是这天,鸽子会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出示句子:祝愿祖国妈妈:

  如果你想不起来,可以看着这些词语来说:

  提示词语:

  永远年轻吉祥如意心想事成兴旺发达国富民强吉祥如意

  幸福安康 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明天更美好

  4.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今天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大海会唱什么歌呢?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作为祖国妈妈的孩子,你们自豪吗?让我们带着自豪一起来读最后四行。(出示后四行)

  四、练*背诵,积累语言

  1.你们的朗读多么自豪。

  2.去掉部他文字读

  现在老师把课文变成这样(去掉部分文字)你还能读吗?

  (1)田野献上果实,

  枫林举起旗帜,

  蓝天飞着鸽子,

  大海奏起乐曲。

  十三亿孩子,

  欢乐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2)田野献上,

  枫林举起,

  蓝天飞着,

  大海奏起。

  十三亿孩子,

  ,

  十月一日――

  。

  (3)田野,

  枫林,

  蓝天,

  大海。

  十三亿孩子,

  ,

  十月一日――

  。

  4.指名背诵

  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背会课文。谁敢站起来为大家背诵一遍?

  五、书写指导

  读好书,写好字,就是我们送给祖国妈妈最好的礼物。接下来我们要写的是两个左右结构的字“亿”和“祖”。

  1.先观察一下这两个字的宽窄、高低。

  谁来说一说:这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左高右低。你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2.指导书写“亿”

  怎么才能把“亿”字写漂亮呢?先来回想一下“家”字,哪两点在一条线上就好看了?头上的点和弯钩的钩两点在一条线上,字就写正了。

  这个字也可以用“两点一线”来固定。哪两点在一条竖线上就好看了?也就是“乙”的起笔和横折弯钓的“弯”两点在一条线上。伸出手跟老师写一个。

  2.指导书写“祖”

  (1)这个字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示字旁不要多一点,多一点就成了衣字旁。

  (2)我们来看“示”在古代的意思:上面两横表示上天,竖钓像背对我们跪拜的人,撇点像两手扶在地上。你们说,人们一般跪地的是什么?所以示字旁的字都跟神或祖宗有关。“祖国”就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居住的地方。“示”做偏的时候,第一个横变成点,第二个横变成横撇,竖不变,点还是点。

  那衣字旁是什么字变的?衣服有两只袖子,所以衣字旁一定是两点。衣字旁的字大多跟衣服有关。

  (3)这个字什么笔画最多,横画比较多,要注意什么?

  横画间的距离要相等。

  (4)田字格中还有哪些字横画比较多?“洁、旗、曲”。写的时候都要注意横画等距。

  伸出手跟老师写一遍。

  在田字格中找到“亿”和“祖”,描一个,写两个。这两个字都有书写标准:首先要做到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亿”要做到两点一线,奖一颗星;“祖”要做到横画等距,奖一颗星。

  3.展示评价。

  4.指导书写“旗”

  同学们,在识字2我们学过“棋”字,在“识字3”我们学了“族”。“旗”字每个部分我们都会写,可会写不等于写好。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老师还编来一个顺口溜:方字肩膀往左缩,小旗背在肩膀上,“其”字横画要等距,两脚分开站得稳。

  伸出手跟老师写一遍。师边说顺口溜边书写。

  4.评价修正

  现在我们一起做小老师来评价一下这两位同学写的字。

  检查一下自己写的字,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再修改一下。

  现在谁觉是自己做到了以上两点,请伸出胜的姿势。恭喜大家,字写得是越来越好了。

  同学们,怎样才能写好其他的生字呢?请大家课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相信一定会有所发现,写好他们。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主要落实了以下两点:

  一、将课堂10分钟书写练*落到实处。

  《课标(20xx版)》中明确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我们语文教师既是这个要求的执行者,也是监督者。但要想事半功倍,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就必须要有方法。因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写字自然也不例外。

  各种结构形态的汉字都有规律可循,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时,我们要尽量做到“以一带多”,即教一个字,带动一类字,帮助他们归纳书写要点,把握书写规律。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至少思考两点:

  1.一节课重点要教哪些字?为什么?

  《欢庆》这一课,要写的字有八个:亿、欢、旗、庆、洁、祖、帜、曲。这八个字重点该教哪个?经过一番斟酌,本课重点指导的是“亿、旗”两个字,因为这几个字中所有合体字的各个部件学生都学过、会写,只有“亿”字右半部分的“乙”是个新出现的部件,从来没写过,而且二年级下册还要学*“艺”,三年级还要学*“忆”和“乞”,都以此为基础。“旗”字虽然每个部件都学过,但笔画较多,组合起来难以写得美观。

  其次指导的是“祖、曲”两个字。三个字中示字旁前一个已经学过,这一课需要巩固;“曲”字虽没学过,但之前学过“田、由、甲”等字,不少学生已经会写。这里要指导学生的是如何把这两个字写得更美观。

  2.如何来教更有效?

  对于生字,若是见一个教一个,不讲方法与技巧,只能是事倍功半。要想事半功倍,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就必须要有方法。因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识字写字也不例外。

  “亿”的教学我采用了独家发明的“两点一线”法,即“乙”的起笔和横折弯钓的“弯”两点在一条线上。通过屏幕显示,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把所握。

  “祖”字,学生容易把示字旁写成衣字旁,我就从字理的角度讲了他们在古代的意思和区别。学生听得很有趣,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无意识中这个偏旁已在他们心中扎根。此外这个字横画最多,我着重强调了“”横画等距”这一点,并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字,还有哪个字是“横画较多”,这要就顺势指导了“洁”“曲”等字。

  “旗”字的“方人旁”在《识字3》学“族”字时刚学,难在把整个字写在田字格正中间,不倒不歪。为此,我为学生编了一个顺口溜:方字肩膀往左缩,小旗背在肩膀上,“其”字横画要等距,两脚分开站得稳。这样学生基本能掌握几个关键点:如“方”字的横一定往左缩,右上的撇横写在“方”的肩膀上。这样就不易把字写得太散。

  二、学*规范的语言表达。

  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识字写字,但同时,也是学生学*规范语言的起步和重要阶段。学*规范语言,首先要靠积累,其次还要适当运用。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多次语言运用的情境:

  1.用规范的语言说说合体字的组成

  本册第二单元第7课《一分钟》课后有这么一道练*题:让学生找找哪些偏旁和独体字可以组成新字。旁边还配有学*伙伴的示范:口字旁和“又”组成“叹”,“叹气”。编者安排这个练*,真可谓一石三鸟,这个练*既是巩固识字的练*,同时也是学生练*规范口语表达的示范。如此意图,如果仅在那一课让学生练*,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因为任何能力的形都需要不断学*和巩固强化。这一课我就自延伸了这一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再次练*。

  2.模仿“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练*说话

  备课时,我曾试图这样安排:先学完前四句,然后发现语言规律,最后模仿句式说话。这样安排教学环节,显得更加清晰。这样处理其实隐含着几个难点:一是要掌握与景物词如“田野、枫林、蓝天、大海”等词相搭配的词语,如“果实、旗帜、鸽子、乐曲”;二是要准确使用动词,如“献上、举起、飞着、奏起”;三是要恰当使用与景物适配的形容词,如“金黄的、火红的、洁白的、欢乐的” 等。

  如果同时进行以上三项训练,显然难度过大。与其多项训练水过地皮湿,还不如择其一处,深入练*,灵活运用。在这种想法下,我选择了练*“恰当使用形容词”。先出示“苹果、鸭梨、芝麻、葡萄”等图片,然后让学生模仿“献上的果实”说一说图片内容。原本以为这是非常容易的,可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大多只知道“红红的、黄黄的、黑黑的、紫紫的”等词,还是很有必有进行实践练*的。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8)

——《门》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3、知道***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出示***广场的图片,你们想去***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游玩。

  二、初读课文,理清大意

  1、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想想通过读后你了解了什么。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相机出示生词及课后相关的四字词语。

  (2)指导多种形式读词语,并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齐读课文。

  4、你现在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广场。板书下来,读一读。

  三、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轻松谈话,检复导入。

  1、上课铃响了,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吗?请读课题。

  2、汇报一下上节课的学*收获好吗?用“***广场”这一词组说一句话。看谁说得精彩。(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抓好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

  二、学*第二、三自然段

  那让我们一起这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不同记号划出方位词及建筑物的名称,完成课后的最后一题。同桌互查。

  指名交流,理清方位。

  ***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结合交流点拨理解各建筑特点(并指导看图):(可让学生做导游)

  *看:***——“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雄伟壮丽”;金水河、金水桥——“横跨”“白玉石桥”“白玉华表格外挺拔”;

  远眺: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高大”“八个大字金光闪闪”;***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巍峨壮丽。

  指导抓重点词有感情朗读,抒发赞叹、热爱之情。

  3、第四自然段

  过渡:***明朝建成,清朝重建,但真正让他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心”的却是1949年的10月1日那天,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呢?

  指名读。让我们一同看看这伟大的时刻吧!放课件。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

  评: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的新生。

  评:这声音在宣告人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所以引读第一句话。***广场代表了中国,再读全文第一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话。(请同学们带着这无比的自豪齐读。)

  三、学*第五、六自然段。

  (1)过渡:历史翻过了六十一个年头,在这六十一个年头中,***广场上有一个场面是每天都要经历的,永远不变,那就是升旗。让我们去经历一下吧!(播放课件)听到了雄壮的**声,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齐读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要与旭日一同升起?”***代表的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你们看,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都希望看看升旗,它们昂首肃立,面对**,如同面对——祖国,他们看**升起,如同看到祖国——像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腾飞。当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在庄严的**声中冉冉升起。

  (3)转眼十一国庆即将来临,那时的***广场也充满了喜庆,来读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观看后,完成填空。抓住“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体会热闹沸腾。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个个大花坛”感受“五彩缤纷”的花园广场;“华灯齐放”“礼花飞舞”感受入夜的“一片辉煌”;“翩翩起舞”“纵情歌唱”体会人们的欢乐;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好句段。齐读

  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背诵。

  2、拓展《语文补充阅读》上的助读。

  五、板书设计

  ***广场

  中心、 最宽广、 最壮观 新中国的象征

  《门》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的变化,门的样式逐渐丰富,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的理性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研讨。本课分别选取了与同学生活密切相关的“门”为美术学*内容,从“门”的古汉字、“门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等角度,引导同学加深对门的文化内涵的认识。书上登载了古代皇宫的门、现代家庭居室的门、西北窑洞的门、江南农家的门、云南大理白族的门、哈萨克族的门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门的照片,提供了同学比较建筑样式,了解审美观念的线索,并以此来激发同学学*建筑的兴趣,加深对建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并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同学的理性考虑,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门有各种各样的。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旧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是风俗与保守的标志。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门在装饰美化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考验或抚慰我们的心灵。门是人的一生中经过最多的地方,开门和关门是我们生命之中最*常、最普通的一局部,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妙!

  认识和感受门的文化含义是贯穿本文的中心主线,教学中要充沛体现人文性特点,突破美术教学的界限,将主题放到广阔的文学、历史、音乐、民俗等环境中去,增强同学的综合感受力。

  教学思路

  本课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门的启示”为题进行综合欣赏,引导同学挖掘门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启发同学对门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特别的关注,进一步的上升到对人的发展的理性思索。第二课时以“我心中的门”为题进行设计教学,引导同学设计一个有一定主题和文化蕴意的门,培养同学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抒发内心强烈的审美感受。

  二、 参考教学设计

  课题:门

  课时: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对古代皇宫的门、现代家庭居室的门、西北窑洞的门、江南农家的门、云南大理白族的门、哈萨克族的门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门的风格特点的赏析和比较,激发同学学*建筑的兴趣,加深对建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欣赏和理解,引导同学设计一个有一定主题和文化蕴意的门,培养同学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抒发内心强烈的审美感受。

  2、人文情感目标: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同学的理性考虑,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并通过对文学、历史、音乐、民俗、绘画、建筑中门的形象的理解,增强同学的综合审美感受力。

  二、教学重点

  1、 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2、 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3、 设计一个有趣的门

  三、教学难点

  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同学的理性考虑,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第一节 门的启示

  教学重点: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教学准备: 关于“门”的文章、门的图片若干、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教师准备教学资料,同学预*。

  二、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散文《门》引入新课。

  三、 新课教学

  1、 教师引导同学欣赏中国书法中各种书体的“门”字的写法和风格特点。

  2、 门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3、 课堂活动:

  欣赏课本第30、31页的范图和教师的补充图片,分组讨论,从门的技术性(制作资料、制作工艺)和艺术性(文化内涵)两个方面相互交流对门的了解和感受。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 皇宫贵族的豪华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和答题参考要点:制作工艺复杂,选材讲究。威严华贵,是权力、地位、富贵的象,反映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⑵ 普通农家民居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和答题参考要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用、美观、朴素,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保守韵味。)

  ⑶ 园林景致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和答题参考要点:造型新颖、选材讲究,因景色的需要设计门的样式和选择门的资料。能增添景色的层次,营造一种错落有致,欲露还羞的情趣,使人在进入时不时感受新的画面。)

  ⑷ 现代家庭居室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和答题参考要点:造型新颖、选材广泛讲究、制作工艺先进、中西合璧、自然简洁,极富现代气息。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新的审美观念、是多元文化在家居装饰中的突现点。)

  ⑸ 标志性“门” 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和答题参考要点:造型新颖、选材讲究、制作工艺复杂,引申了门的含义,是极具象征意义的门,有很强的造型表示性,它能启发人进行深度考虑。)

  教师出示凯旋门、名校校门、有代表意义的居民小区大门、牌坊等图片,重点引导同学欣赏标志性“门”的图片,协助同学理解门的文化意蕴。

  活动小结: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的变化,门的样式逐渐丰富,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是人的理性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研讨。

  4、 自由阅读

  ⑴ 课本第33页的资料库

  ⑵ 阅读教师的补充资料:关于门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见补充资料库)

  四、 小结

  安排下次课的内容,内容和要求见课本第32页的活动二。

  《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第一节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三、解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诗歌意思: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3、学生熟读背诵诗歌:

  五、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2、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

  3、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

  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4、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这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

  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6、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们从哪里看出?

  诗人尽情地欣赏归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达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也不知不觉。这种微妙的感受,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7、尾联中的“幽人”指谁?

  诗人自己。

  8、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因为这里环境寂寥,诗人生活在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六、背诵诗歌:

  七、课外拓展: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门》教学设计 4

  《***广场》是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的课文。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了解,我购买了两张碟片,通过观看,我在其中看到了“***与旭日一同升起“的场面。我就实施了以下的教学:

  1、观看清晨的升旗仪式的场面课件:完了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普遍能回答此问题。接着问:“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就会去读文中的语句。这时就顺势处理“***与旭日一同升起“的意思。学生因为没有更深的体会,只能达到第一层次的理解:***每天和太阳一起升起来。至于***代表新中国,它是新中国的象征,学生就不会理解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第四小节,关于***是新中国的象征,是全国各族人们向往的地方的内容。

  2、仍旧课件出示《开国大典》的相关内容,特别是***的话,人们的群情沸腾的场面。在交流画面内容之后,

  提问:“除了***是新中国的象征,还有什么象征新中国?“学生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再让学生读“***与旭日一同升起“的句子,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把握第二层含义:新中国与太阳一起升起,预示着新中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美好前景。

  3、课件展示1999年***广场盛大的阅兵式。它非常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从广场的装扮,到战士们整齐的方队,都非常能体现文章第六小节的内容(节日里的***广场)。布置学生观看时,细心观察电视画面,体会节日里的广场像花园的特点。(适时进行朗读练*)

  4、提问,刚才观看阅兵式时,画面从许多角度拍摄了***广场,你能完成课后第四题吗?(***广场五大重要建筑的位置图填空)

  5、有困难就开展第二、三小节的教学,着重解决***广场五大重要建筑的位置图。

  6、总结:你现在觉得***广场怎么样?先学生自己说,最后教师说或者与学生一起说:“***广场是全世界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

  评析:以上的设计,我觉得上得很顺畅,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很容易的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重点。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参与面很广,许多的启发,都在“于无声处“中完成。唯一遗憾的是,教室里没有窗帘,投影效果欠缺。

  《门》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画的由来及不同时代的风格和作用。

  2、让学生初步了解门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的艺术特点。

  3、让学生了解民间门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门画的作用、艺术特点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门画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自主探究。

  2、通过讲解、对比、评价活动,改进自己的门画,初步表现到门画喜庆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不同表现形式门画的艺术美。

  2、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门画的作用和含义。

  2、了解门画特有的表现手法(对称、夸张、喜庆、吉祥)。

  教学难点:

  能对门画的人物造型、色彩特征、喜庆效果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新年音乐,创设春节欢快情景。

  师问:同学们,听到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预设:新年的感觉)

  2、介绍春节传统*俗,导入课题《门画》。(播放过新年的*俗图片)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被人重视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春节有哪些*俗吗?

  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自己画门画。

  二、初步了解门画(预*汇报)

  1、了解门画的由来,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2、了解门画不同时代的作用,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三、对比欣赏传统和现代门画,进一步了解门画的基本艺术特征。(重点、难点)

  1、通过赏析传统和现代门画,谈谈对门画基本艺术特征的感受。

  2、欣赏学生作品。

  四、学*门画的绘画步骤。

  1、勾画动态造型。

  2、完整造型,添加细节。

  3、添加吉祥语,上色。

  五、学生自主创作:以线描方式为主,为自己的房间门设计一张(对)门画。

  1、提示:构图饱满、色彩喜庆、大胆创新。

  2、学生作画,教师巡堂指导。

  六、作品展示,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互相评价。

  2、表扬大胆表现和有创新的学生作品。

  七、总结、拓展

  1、谈收获。

  2、中国门画的传承。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9)

——扬起理想的风帆,远航——读《狼王梦》有感(精选五篇)

  扬起理想的风帆,远航——读《狼王梦》有感 1

  每当读《狼王梦》时,心中总有一股暗流涌动;每当关上《狼王梦》时,心中总有一股心潮汹涌澎湃,一团火在我胸中燃起。

  这是一只狼的故事,它并不是丰功伟业的狼王,也不是骁勇善战的勇士;它只是一只普通的母狼。它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让狼崽成为狼王。她呕心沥血,把自己的儿子一个个都训练成了可以争夺王位的“超狼”。但因为各种原因都失败了,在这山穷水尽之时,她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自己的狼孙。为此,她与金雕搏斗最终命丧于乱石滩,与金雕同归于尽,她叫紫岚。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她的一身充满了血的教训?但这是大自然,它们是狼,是大自然中血的化身,狼的图腾便是物竞天择。骨子里的狼性都成为了冷血杀手,它们是食物链的上端,是真正不屈不挠的战士,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便不放弃。虽然人们对狼很是偏见,字典里有关狼的词没有一个是好词,却没有看见狼的另一面,不屈服,不惧怕死亡,更重要的是执着。它们有着永不熄灭的信念之花,不论陷入何种境地都从不言放弃。在狼的字典中,怕是没有充弃二字,就算临死也要继续拼搏,因为它们体内流淌的狼血告诉它们:大自然永远没有弱者的生存之地,唯有强者可以生存。正是这些信念,让他们如此坚强,就算咬破了皮,撕烂了肉,它们也会忍痛反击。试想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有如此勇气吗?在绝路也不放弃,不向任何人屈服,勇敢还击吗?其实狼图腾也是一种生存之道,不是说学他们的狠,而是他们敢于拼搏,不屈不挠的野性。在生活中,只要你揣着满腔热血就一定能成功。

  信忘不是铁锤下一闪而过的火花,而是炉火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天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岛上彻夜明亮的明灯。

  扬起理想的风帆,远航——读《狼王梦》有感 2

  我喜欢动物,就爱上了沈石溪所写的动物小说。当我翻到《狼王梦》时,却产生了不少疑惑:主人公是一匹狼吗?这是讲一匹狼为了做狼王而拼搏的故事吗?主人公是男是女?……我装着一脑袋的问题翻开了这本书。

  原来主人公是一匹母狼。《狼王梦》以尕玛尔草原和日曲卡雪山为背景,讲述了一匹母狼为理想而奋斗的故事。失去了丈夫的紫岚在险恶的环境下生产并独自将四匹小狼抚养长大,它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将孩子们培养成未来的狼王。因为这个目标,紫岚家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母爱是多么伟大。紫岚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勇敢地在猎人和大白狗的眼皮底下逃进养鹿场里捉鹿崽。母爱是多么伟大。紫岚为了活着的四个孩子,忍痛吃掉已死的一只狼崽。母爱是多么伟大。紫岚为了将黑仔培养成“超狼”,将所有的好东西都先分享给他。母爱是多么伟大。紫岚为了蓝魂儿不被猎人利用,狠心将它的头咬下来……

  这时,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我带着表妹一起出去玩。我们来到一片小树林里。那里的树茂盛,花茂盛,草茂盛,生物也很多。在嬉戏打闹的笑声中,一条蛇悄然无声的出现了。我害怕极了,连忙把表妹推过去。我丢下她,去找大人了。等大人来时,表妹已被吓晕了。幸好蛇没有发现她。可因为独自丢下她,我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不如一匹狼,不如它对亲人那无私的爱。

  紫岚是一个母亲。它要为孩子提供营养。紫岚是一个母亲。它要时刻保护孩子。紫岚是一个母亲。它要将孩子培养长大……紫岚是多么勇敢,多么聪明,多么顽强。它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甚至是自己那宝贵的生命。

  紫岚,多么伟大的一匹母狼。它那坚毅的品质伴我成长,时刻提醒着我!

  扬起理想的风帆,远航——读《狼王梦》有感 3

  动物也有理想,你信么?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写动物理想的书——《狼王梦》,深受启发。

  故事的主人公是位狼妈妈,叫紫岚,在马上就要生狼宝宝的时候,她得丈夫不幸死在了一次征战中。丈夫黑桑的梦想就是争做狼王,所以,狼宝宝出世后,紫岚决定竭尽全力培养自己的宝宝,帮助他走上狼王的宝座,已完成丈夫黑桑的遗愿。

  可是,最大也是最优秀最有可能当狼王的儿子黑仔,因为年幼无知溜出山洞,被金雕啄瞎了双眼,抓走了。

  第二个儿子蓝魂儿因为莽撞被捕兽夹夹断了脖子,窒息,死了。

  第三个儿子最懦弱无能 ,但紫岚也没放弃对他的培养,因为他是唯一的儿子了,是紫岚所有的希望,紫岚在双毛身上费的劲儿最大,可双毛也死去了,死在了与狼王的争斗中。

  紫岚又把希望寄托在外孙身上。

  ……

  紫岚的一生是悲惨的,但也是幸福的、伟大的!她因为有理想而幸福,因为不放弃努力而伟大!

  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悲的,他的人生只会如断了线的风筝,飘飘荡荡,没有方向,结果庸庸碌碌,终了一生。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生命会是五彩缤纷的,不管理想能否实现,为理想而追求而奋斗的过程就是伟大美丽的,象紫岚的一生。

  理想是帆,奋斗是浆,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远航!

  扬起理想的风帆,远航——读《狼王梦》有感 4

  之前,我以为狼是一种残暴、残忍的动物。可看完《狼王梦》以后,我才觉得,狼向我们人差不多,都是有情有义的。

  文章讲了一匹母狼——紫岚,产下四匹狼崽,她望子成龙,希望其中一只狼能成为狼王。可现实是残酷的,紫蓝的狼王“梦”破灭了。三匹公狼一个接一个的牺牲了,最后一只母狼——媚媚,也背叛了紫岚。紫岚只好四处流浪了。最后,衰老、虚弱的.紫岚,在与金雕搏斗时,和金雕同归于尽了。

  文章中有一段使我久久难忘:“公狼崽蓝魂儿被猎人的捕兽器给夹住了,可紫岚也无能为力。紫岚把全部的母性的温柔都凝集在舌尖上,来回舔着蓝魂儿潮湿的颈窝,钟情而又慈祥,蓝魂儿被浓烈的母爱陶醉了,狼嘴发出呜呜惬意的叫声;突然间,紫岚一口咬断了蓝魂儿的喉管,动作干净利索,迅如闪电快如风,只听得咔嗒一生脆响,蓝魂儿的颈窝里迸溅出一汪滚烫的狼血,脑袋便咕咚一生栽倒在地里,气绝身亡了。”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两眼泪水,既可怜小狼蓝魂儿,又为母狼紫岚忍痛割爱感到悲哀。

  每一位母亲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爱的方法不同。紫岚对孩子是残忍的,可这并不代表紫岚不爱她的孩子,她只是不想看着孩子受这样的苦,所以才咬死了蓝魂儿。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她可以为了孩子而付出一切,甚至是牺牲自己。妈妈,我想对你说:“妈妈,我永远爱你!”

  扬起理想的风帆,远航——读《狼王梦》有感 5

  《狼王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母狼紫岚在被猎狗追击时诞下狼崽,历尽千辛万苦扯大小狼,然而大自然总是残忍的,它的子女一一离开了它。最后这只母狼为了自己的狼孙要去除掉金雕,以完成那个自己的血统的延续者当上狼王的梦。虽口吐白沫仍坚持不懈;虽伤痕累累仍殊死一搏;虽年老体迈仍竭尽全力。最后它与金雕同归于尽了。这以正常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它却做到了。这不为什么,只为它的一个梦。

  我相信现在六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想考上一所好的中学,然后将来出人头地。这也是一个梦,但梦会不会实现还是另一码事,但没有梦是万万不能的。一颗种子不可能你不去浇水它也会茁壮成长。我们的升中们也需要知识来灌溉,聚沙成塔,即使我们的积累量只是一天一首古诗,那一个月下来便是三十首,一年下来便是365首,《唐诗三百首》也都轻而易举了。万世瞩目的光彩后一定有着拼搏过的痕迹;举世无双的辉煌抹盖了心酸的泪水;惊天动地的成就铺复着驳杂的伤痛。铺满心血的梦中有一天会实现,小苗会因这倾注的心血而茁壮成长,成为森林中的佼佼者。那时,便可以站在上面俯视这一路的风景。

  这个梦会实现的!

  我们每个人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很爱我们,随然方式不一样,但他们始终都是爱着我们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安安,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所以我们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