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颗”11个生字。会写“了、五、后、会”4个字。学*新笔画“弯钩”。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教育学生要敢于想象和创造。

  【教学重点】

  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和小伙伴交流你的识字方法吧。

  同桌交流后,老师引导:“了、现、吗、课、颗”等字可以利用熟字加部件、偏旁的方法来记。

  6.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把生字放回课文中读一读,同桌相互检查、正音。

  7.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2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

  1.以开火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出示小黑板:“连一连”kè jīn tiáo huì wǒ le jiè shì kē xiān ma hòu。

  让学生连一连,并说说识记这些字的方法,如编儿歌记“金”字的方法:“一个姓王的人口袋里装了两块金子。”

  3.用“后、会、我、现”练*组词说话。

  4.读读“词语花篮”中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二、细读感悟,深刻理解

  (一)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1.小组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你都弄懂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所答,适时引导,指导读出相关语句。

  [如:当学生读到老师说的“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这句时,师可以范读,对比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要求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要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不能读成责问的语气。在引导学生反复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句后,适时提问:从这里你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上述问题入手,采用指名读、示范读、齐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理解。]

  (二)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你想画什么颜色的金鱼?

  三、美读课文,练*背诵

  (一)学生自由读文后,再指名读、分角色读。

  (二)练*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四个生字,认读、组词、说话、书空。指导识记新笔画“弯钩”。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师范写,重点指导“了”和“后”的写法。

  3、学生在课本上练*书写。

  五、实践活动,课外延伸

  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从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启发讨论,激起学生学*的欲望。继而初读识字,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有层次地练*、巩固。第三步,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巧妙引导,注重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这个难点,从而激励学生敢于幻想和创造的积极性。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10个生字,会写“了、会、后、我”4个字,学*“竖钩”“斜钩”两种笔画。

  2、通过图文对照,理解教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分析

  这首诗歌写“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满意我的回答,奖给我一颗红五星。课文教育学生从小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难点是理解老师为什么会满意我的回答。本课教学老师需要准备生字、词语卡片,绿色金鱼图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配乐课文录音,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三、学生分析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不能抹杀学生想象过程中迸发出的灿烂的火花。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这对他一生的学*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四、设计思路

  激趣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师:全文有三个小节组成,你最喜欢哪个小节?下面,我们分小节读课文,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一齐读第一节,喜欢第二节的就一齐读第二节……)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

  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

  (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

  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

  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

  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

  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绿色的金鱼》是S版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十课。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叙述“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不但没有责怪“我”,还奖励给“我”一颗红五星的故事。诗歌传达给学生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信息,教师应该保护学生在任何时刻迸发出来的想象的火花,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能够意识到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对他们以后的学*和成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教学目标

  认识“金、课”等11个生字,会写“了、五”两个生字。正确书写新笔画:弯钩。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读好疑问句。

  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朗读能力、与他人合作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了、五”两个生字。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利用熟字、部件和偏旁认识生字。

  2、指导正确书写弯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金鱼

  师:同学们,今天有一群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语文课,快看!它们来啦……

  (出示各色金鱼的动感影集,组织学生观看)

  2、谈话

  师: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指名作答。师板书:金鱼。(“金”字注音)

  3、识记“金”字

  师:大家都来读一读这个字。学生拼读,教师强调前鼻音,再指名读几遍。

  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呢?(生作答)

  你能给它找个朋友组成词吗?(生作答)

  4、补充课题,提问质疑

  (1)想一想,你都看到过什么颜色的金鱼呢?(生作答)

  噢,(教师在“金鱼”前面用绿色粉笔板书“绿色的” )问:谁见过绿色的金鱼?

  (2)学生质疑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第10课《绿色的金鱼》。(板书:10)——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比一比谁是最爱动脑筋的孩子。(生作答)

  二、初读识字

  1、教师范读,纠正读音

  师:同学们可真爱动脑筋,快打开语文书,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吧。

  把书翻到81页,坐直,让你的书端端正正的站在桌上。

  师范读课文用心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自由读文,同桌订正

  (1)自己读文,标注小节序号

  大家听得很认真,李老师就喜欢做事认认真真的学生。

  现在请你们像老师这样大声的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标出小节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拼拼音自己认会,也可以请同桌来帮忙。听清楚要求了吗?好,开始!

  学生自己大声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读课文,订正错误读音

  师:都读完了。给你的同桌再读一遍课文,请他听听你的读音正确吗?读的不对的地方,请他帮忙指正。

  学生同桌合作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3、认读生字,纠正字音,记忆字形,组词。

  师:同学们跟你的同桌一起读课文,不但可以及时发现错误,还可以互相帮助改正。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课文读正确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也一定都认识了吧。

  (1)拼读拼音,纠正生字读音

  1)开火车拼读生字

  (出示幻课件:带拼音的生字)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生字宝宝们带着拼音小帽子都排好了队,等着我们去和它们交朋友呢。我们来开火车拼读。仔细听,读对了就跟他读一遍;读错了,后面的同学纠正他。小小火车头!(生答:我们在这里!)这一行的声音最洪亮,从你开始。(生带拼音开火车读生字)

  2)强调容易读错的字音

  前鼻音:小火车开得真快啊!仔细找一找,有前鼻音的音节吗?(生作答)请你领着大家读一遍?(生领读)

  翘舌音:有翘舌音吗?(生作答,领读)

  整体认读音节:在这几个翘舌音里有一个特别的音节,谁找到了?(生作答:世界的世,这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

  轻声:剩下的字宝宝里还有两个与众不同的,你找到了吗?(生作答:了和吗,读轻声)

  轻声要读的又轻又短,你领大家读一遍!——学生读不好,教师示范。

  3)齐读巩固

  同学们真是拼音小能手,伸出你的双手,把掌声送给自己和身边的同学们吧!(拍手:你是最棒的!)现在我们一起来拼读一遍,预备——齐!(生齐拼读生字)

  (2)去掉拼音,巩固识记

  大家读的真好!生字宝宝玩了一会儿有点热了,它们要把头上的拼音小帽子摘掉,(出示课件:去掉拼音的生字)你还认识它们吗?我们开动双人特快列车读一遍!一张桌两位同学一起读,一桌一桌的往后轮读,听明白了吗?从这行开始,看看哪一桌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预备——开始!(生开火车读)

  4、交流互动,记忆字形

  (1)按结构分类

  师:再仔细看看这些字,都是什么结构的?谁知道?

  (指名答: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课件逐一出示,认读一遍。

  (2)交流识字方法

  师:我们帮助字宝宝找到了结构相同的兄弟姐妹们,你都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老师请你们猜个谜语,谜底就是这节课学的字。认真听:

  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指名答

  你可真聪明,一下就猜对了!我用我最喜欢的猜字谜的方法记住“金”字的。

  谁先来说说你最喜欢的识字方法?(每个字说一种识字方法,组两个词)

  1)熟字加偏旁:课:偏旁部首加熟字。你们表演一下,上课的时候要怎样坐着?在“果”字的左边加上言字旁就变成了一个新字:“课”;如果在“果”的右边加上“页”,变成了那个新字呢?(指名说:颗)你还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那个字?——指名说:现

  2)熟字减部件:了:“子”去掉一横变成“了”。

  3)组词法:条。世界、以后:组词识记。

  4)顺口溜:吗:大马有张大嘴巴,就是轻声“吗”。

  5)数笔画:五:四笔组成,四加一就是五。都伸出手来数一数。学生边说笔画边书空。

  6)换一换:后斤字没有腿,换成一张嘴。

  7)编故事:会:人坐在云上就会飞。

  学生组词出现同音字,教师就板书,讲解注意区分同音字。

  5、间休律动

  师:大家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可太棒了!李老师真喜欢你们。

  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吧。起立!播放音乐,间休律动。

  三、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了五

  师:同学们的动作真优美,不知道你们写起字来是不是也这么漂亮呢?

  (出示课件:了、五)哎呀,一下子跳出来两个生字宝宝,谁会读?

  指名生领读

  2、先观察,再示范,然后自己写

  (1)我们先来观察“了”。(出示课件:了)

  1)观察结构、笔顺、笔画:

  它是一个独体字,仔细观察:它是由几笔写成的?

  第一笔是横钩,第二笔是弯钩。你们说一遍:一笔横勾,二笔弯钩;两笔写成了了了。

  用你们的火眼金睛再仔细看看,这两笔都要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生观察,作答)

  2)教师示范书写

  请同学们放下书,往前看,看老师写字,你可以伸手一起书空。教师范写:横钩写在上半格的中间位置,横不要太长,钩稍微长一点,收笔时搭在竖中线上,第二笔和竖钩不同,是弯钩,(弯钩用红色粉笔写)所以要稍微弯一点,就像一个人躬着身子的样子。起笔和收笔都在竖中线上。

  3)学生描红写字

  看清楚了吗?请同学们在课后的田字格里描红一个,写一个。学生写字(教师提示写字姿势:写字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远,胸口离桌子一拳远,手指离笔尖一寸远。)

  教师巡视指导时再说:写完的同学,同桌之间对照例字互相看一看,写得好的夸夸他;写的不好的,教教他。

  带着同桌的意见,在第二个田字格里再写一个。

  (2)指导书写“五”

  1)观察:

  请同学们放下笔,往前看,我们来观察第二字:“五”。

  它是什么结构?由几笔写成的?一笔横,二笔竖,三笔横折,四笔横,四笔写成五五五。

  请你观察,写这个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笔?(生观察,作答)

  2)教师范写

  抬头,看黑板。(师范写)第一笔是短横,要写在上半格的中间;第二笔竖,这个竖和我们*时写的竖有什么不同?说的对,它要稍稍向左下方倾斜;第三笔横折,注意:横折的起笔要比第一个横的起笔靠前,折和第二笔竖一样,也是——斜的;第四笔横是这个字中最长的,起笔比其他两横都靠前,各个横之间的距离要均等。

  3)学生书写

  请同学们在语文书上描红一个,写一个。注意,横要写*。

  写完同桌之间互相欣赏欣赏,提提意见。

  在第二个田字格里再写一个。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接力赛,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师:同学们真厉害,把这两个淘气的字宝宝写的这么漂亮。下面请大家打开语文书,拿好,我们来一次朗读接力赛:找同学读,每人读一行,要做到“四个不”: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有读错的地方就立刻纠正他。(朗读接力)

  (2)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指名回答)

  五、学*第一小节

  1、读文:(大屏幕出示第一小节)都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2、数句子:请你数一数,这个小节一共有几句话?(指名回答)

  注意:有句号和问号的句子才是一句话。

  读句子,指导朗读疑问句:

  (1)第一句话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子)这一句说了什么?

  (教师板画一条绿色的金鱼)

  (2)谁来读第二句话?这一句说了些什么呢?(指名答)

  如果你看到了一条从来没见过的绿色的金鱼,你会有什么感觉呢?(生猜测)

  课文里的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觉得很奇怪;她发现了一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还很高兴呢。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句子)

  学生读不好,教师范读一遍。

  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文

  5、一起把这一个小节读一遍。

  6、小结:

  师: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绿色的金鱼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下课!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颗”11个生字。会写“了、五、后、会”4个字。学*新笔画“弯钩”。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教育学生要敢于想象和创造。

  【教学重点】

  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和小伙伴交流你的识字方法吧。

  同桌交流后,老师引导:“了、现、吗、课、颗”等字可以利用熟字加部件、偏旁的方法来记。

  6.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把生字放回课文中读一读,同桌相互检查、正音。

  7.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2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

  1.以开火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出示小黑板:“连一连”kè jīn tiáo huì wǒ le jiè shì kē xiān ma hòu。

  让学生连一连,并说说识记这些字的方法,如编儿歌记“金”字的方法:“一个姓王的人口袋里装了两块金子。”

  3.用“后、会、我、现”练*组词说话。

  4.读读“词语花篮”中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二、细读感悟,深刻理解

  (一)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1.小组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你都弄懂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所答,适时引导,指导读出相关语句。

  [如:当学生读到老师说的“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这句时,师可以范读,对比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要求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要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不能读成责问的语气。在引导学生反复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句后,适时提问:从这里你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上述问题入手,采用指名读、示范读、齐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理解。]

  (二)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你想画什么颜色的金鱼?

  三、美读课文,练*背诵

  (一)学生自由读文后,再指名读、分角色读。

  (二)练*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四个生字,认读、组词、说话、书空。指导识记新笔画“弯钩”。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师范写,重点指导“了”和“后”的写法。

  3、学生在课本上练*书写。

  五、实践活动,课外延伸

  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从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启发讨论,激起学生学*的欲望。继而初读识字,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有层次地练*、巩固。第三步,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巧妙引导,注重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这个难点,从而激励学生敢于幻想和创造的积极性。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10个生字,会写“了、会、后、我”4个字,学*“竖钩”“斜钩”两种笔画。

  2、通过图文对照,理解教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分析

  这首诗歌写“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满意我的回答,奖给我一颗红五星。课文教育学生从小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难点是理解老师为什么会满意我的回答。本课教学老师需要准备生字、词语卡片,绿色金鱼图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配乐课文录音,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三、学生分析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不能抹杀学生想象过程中迸发出的灿烂的火花。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这对他一生的学*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四、设计思路

  激趣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师:全文有三个小节组成,你最喜欢哪个小节?下面,我们分小节读课文,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一齐读第一节,喜欢第二节的就一齐读第二节……)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

  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

  (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

  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

  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

  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

  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颗”11个生字。会写“了、五、后、会”4个字。学*新笔画“弯钩”。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教育学生要敢于想象和创造。

  【教学重点】

  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和小伙伴交流你的识字方法吧。

  同桌交流后,老师引导:“了、现、吗、课、颗”等字可以利用熟字加部件、偏旁的方法来记。

  6.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把生字放回课文中读一读,同桌相互检查、正音。

  7.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2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

  1.以开火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出示小黑板:“连一连”kè jīn tiáo huì wǒ le jiè shì kē xiān ma hòu。

  让学生连一连,并说说识记这些字的方法,如编儿歌记“金”字的方法:“一个姓王的人口袋里装了两块金子。”

  3.用“后、会、我、现”练*组词说话。

  4.读读“词语花篮”中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二、细读感悟,深刻理解

  (一)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1.小组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你都弄懂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所答,适时引导,指导读出相关语句。

  [如:当学生读到老师说的“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这句时,师可以范读,对比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要求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要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不能读成责问的语气。在引导学生反复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句后,适时提问:从这里你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上述问题入手,采用指名读、示范读、齐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理解。]

  (二)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你想画什么颜色的金鱼?

  三、美读课文,练*背诵

  (一)学生自由读文后,再指名读、分角色读。

  (二)练*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四个生字,认读、组词、说话、书空。指导识记新笔画“弯钩”。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师范写,重点指导“了”和“后”的写法。

  3、学生在课本上练*书写。

  五、实践活动,课外延伸

  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从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启发讨论,激起学生学*的欲望。继而初读识字,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有层次地练*、巩固。第三步,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巧妙引导,注重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这个难点,从而激励学生敢于幻想和创造的积极性。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老王》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老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学*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3、理解、积累“塌败、愧怍”等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乘坐过三轮车?大家有没有跟三轮车夫攀谈过?

  师:大家对他们的生活了解吗?

  师:我也不了解,只是觉得他们的工作很辛苦。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杨绛的《老王》,才蓦然发觉:辛劳的、苍凉的人生原来也可以泛起温情的波澜——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来聆听一个关于三轮车夫的故事。

  二、介绍作者

  杨绛是个女性很有学问的作家。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围城》是他的代表作。大家有没读过?它是一本很幽默很深刻的书。

  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听读课文。思考明确下列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我”与老王的交往。

  2、大家听完这个故事,觉得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

  3、老王的生活很苦,他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谋生手段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生计艰难。

  4、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去世前一天还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来感谢。

  5、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6、作者一家人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作者一家人都关怀老王,常坐他的三轮车,照顾他的生意;知道他有夜盲症,送他大瓶的鱼肝油;老王送冰,不要他减半收费;不坐老王的车了,还问他现在的生活如何;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给了钱,不让他白送等等。

  四、局部研读

  问: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哪个情节,哪件事?

  老王送鸡蛋、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

  问:请大家饱含深情地把这个部分读一遍。有一天……开始。

  生齐读第8—16段。

  作者对老王作了哪些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大家说,作者把它比成“僵尸”,又打上一棍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

  比喻、夸张。

  问:这两种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出老王的形象。作者对他的同情

  问:我在读作品时,还读到一个细节,觉得很奇怪,就是老王给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时,我想还钱,老王说不要,可他还站在那里等我,为什么等我呢?

  因为他和我是真诚交往的。老王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怕我觉得欠他一份人情,怕我觉得不安,他是真心关心我的。

  问:老王自己那么穷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香油鸡蛋?

  “我”对老王的关爱,以及老王知恩图报的美德。

  问: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绛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有愧怍之感。因为:

  ①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

  ②她觉得自己拿钱去“侮辱”了他。

  ③没有接受老王真诚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

  ④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

  五、读后的思考:

  ①从“我们一家”和“老王”的关系来看,你认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是什么?

  明确:爱心善心、人道主义精神、*等相待的观念等。

  ②社会上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运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面对生活中那么多的“老王”,我们应该怎样做?

  明确:把爱心献给他们,以善良对待善良。(指导学生齐读)

  六、拓展延伸

  问题:那么,我们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

  七、总结

  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同学们,愿我们大家人人心中有爱,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老王》的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能力目标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3、德育目标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

  1、了解作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解释下列词语。

  4、、本文中老王的职业(身份)是什么?

  三轮车夫。

  三、整体感知,走进老王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为这个车夫撰文的?

  愧怍。

  2、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的呢?你从文中读出了老王的哪些不幸?

  单干户、有眼疾、蹬三轮、居破屋、无依靠。

  3、这样一个不幸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善良:半价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老实厚道、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知恩图报)。

  四、合作探究,品味老王

  作者选取了这么多材料描写老王,记述最详细的是哪一件事?读这一部分,画出你认为描写老王的精妙语句,看看作者要通过这些描写突出什么?

  学生自由找语句赏析,品味老王的善。

  五、深入探究,突破重难点

  1、杨绛一家究竟做了什么,竟让老王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来关心回报他们?

  照顾他生意、再客气也要付给他报酬、送香油和鸡蛋不让白送、关心他生计、女儿送他鱼肝油。

  2、作者一家对老王如此照顾,为什么老王去世后,会产生愧怍之情呢?

  作者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

  3、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关爱、善待不幸者。

  六、拓展延伸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境况的人,你将如何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七、知识反馈

  1、《老王》的作者是,她的丈夫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1)、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3)、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3、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间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老王》的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怀。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课前预*]

  1、查阅文中出现的生字。

  2、了解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教学设想]

  运用情景教学的指导原则,通过音乐和图片及教师感情的投入[诵读]创设情景,感染学生,进而通过对文章的学*,学*老王善良、诚实的品质,学*作者关怀不幸者的精神,最后在教师特设的情景(图片、音乐、解说)中,再次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听一首导教师有情感的诵读、感染学生。

  诗歌导入。

  二、读一篇整体感知。

  合作讨论:

  (1)整体感知:教师活动:出示问题并总结板书。

  1、老王的生活怎么样?

  2、老王的为人怎么样?

  3、作者一家如何对待老王的?

  学生活动:自读,速读,抓要点,整体感知,交流意见。

  (2)品味探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哪些自然段受感动及原因并总结。

  学生活动:细读,品味,批注,然后交谈发言。

  (3)合作讨论: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一句话并总结。

  学生活动:互助式学*,讨论发言。

  三、诉一份温暖。

  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身边哪些普通人曾给过你感动,写出感动。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写一写,个别回答,述说生活的美好。

  教师活动:点拨学生发言,配以“20xx年感动*的人物魏青刚和青藏铁路工人”图片,引导学生把目标投向社会,发现普遍人身上优秀的品质,发现生活中的*。

  四、树一个信念。

  教师再次创设情景,生活中的弱者,不幸者图片及音乐(让世界充满爱)教师解说,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树立“关爱他人”的信念,最后在《爱的奉献》的歌曲中结束。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优秀的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 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⑵ 练*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 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 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⑵ 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⑶ 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⑷ 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⑸ 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 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⑴ 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⑵ 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⑶ 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在朗读中品味文章内容的写法。

  2、学*课文优美的语言。

  3、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文章内容的写法。

  2、学*课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

  3、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人性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有许多*凡小事,然而就这些*凡的小事透露出父母祖辈浓浓的关爱,传达出温馨的亲情。让人回味,令人感动,请同学们回味这些美好的时刻,并讲出来大家分享。

  导入对《散步》的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⑴ 用一个词概括本文事件。

  ⑵ 简述文章内容。

  ⑶ 这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2、听读后,抽生用一个词慨括本文的事件,并简述本文内容。谈谈课文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注:散步。这是一家四口散步的过程。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体现了尊老爱幼、温馨和睦、互敬互爱。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讨论:

  ⑴ 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分歧,作者是如何选择的,请谈谈他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⑵ 找出你认为最能够打动你的段落或最有价值的语句,然后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

  注:

  ⑴ 我选择了走大路。在尊老和爱幼的天*上,作者倾向了尊老。因为母亲老了,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从中可以看出我是孝子。妻子善良、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活泼可爱。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温馨和睦。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⑵ 谈一谈你认为最能够打动你的段落或最有价值的语句,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注:

  ⑴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明确: 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样的人生哲理。体会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

  ⑵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明确:儿子发现奇趣: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活泼。

  ⑶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明确:母亲老了,儿子成长了,挑起了生活的担子,这样母亲自然听从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年幼,现在一切也要依靠父母。我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⑷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明确:为选择行走路线形成分歧,但能相互体谅达到和谐统一,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

  ⑸ 文中作者简洁地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美好景色,巧妙地衬托了一幅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请找出描写景色的语句朗读并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春的气息,充满生机,高歌生命。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看出春天是美的,有意思的。

  生活幸福,其乐融融。

  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美、描写的景物美、体现的人情、人性美。

  四、重点研读,深化主旨

  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

  “世界“这是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五、创维空间,拓展练*

  1、消息:

  老师曾在看到报纸上有一则消息:“国庆节放假前,有许多人往养老院打电话,想在黄金周期间把老人送去托养。这样,他们便能安心地带着孩子出游,因为养老院有人照顾自己的老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大力的传承和发扬,这样让中华民族的这一夺奇琶在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开得最艳、开得最美。

  2、课堂调查:

  ⑴ 每年在你过生日的时候,只要爸爸妈妈在身边,他们是否都为你过了生日?

  ⑵ 你能准确地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⑶ 假如今天是爸爸或者妈妈的生日,请你编辑一条短信发送给他们,为他们献上生日的祝福!(要求写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

  注:从刚才的调查结果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对父母关心太少、理解不够)

  (学生交流短信)

  课堂总结:其实,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亲情、珍爱亲情。让我们一起用爱担起家庭的责任,用情担起社会的责任,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动听、最优美的旋律吧。最后老师把这一首《让爱住我家》送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

  六、亲情放送,课后作业

  1、(多媒体播放 flash《让爱住我家》)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热爱家庭的人们,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

  2、课后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有万千感慨吧,请掬捧起你脑海那思维的浪花,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下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附】《散步》课文解读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玲珑剔透、含蓄蕴藉的精美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品读这篇文章,如同在做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一、以小见大的构思美。

  本文在构思上颇有特色,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选取家庭生活中一个美丽而*凡的镜头——散步,来揭示亲情、生命、伦理的重大主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样以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二、蕴含诗意的画面美。

  本文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只有两处:第一处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透露出春的气息和生机;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惜。两处景物互相呼应,如同两幅美丽的画面,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盎然的生机,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三、耐人寻味的朴实美。

  纵观整个行文,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朴实但却耐人寻味。如:“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四、摇曳多姿的对称美。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互相映衬,摇曳多姿,很有情趣。如:“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等。仔细揣摩这些对称的句子,却大有意味: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这样写既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五、意蕴丰富的主题美。

  本文虽然写了一件小事,但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文中一家人互相关怀、爱护、体贴,谱写了一首动人的亲情之歌。文中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孙子受其影响,懂事、孝顺,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之美。文中“我”和妻子是中年人的代表,这个形象具丰富的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池上》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池上》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池上》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采”。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谈话:我知道小朋友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呢?

  2、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新的古诗《池上》。(板书课题《池上》)

  3、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1、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踪、迹、浮、萍”。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撑小艇”。抽两个孩子拼读,要求读好后鼻音。以词带句,齐读“小娃撑小艇”。

  (2)出示“踪迹”。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舌音“踪”,重点识记“踪”。以词带句,齐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出示“浮萍”。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后鼻音“萍。”(“浮”左右结构三点水,说明它和水有关;“萍”上下结构草字头,说明它和植物有关。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东西)结合浮萍的图片认识“浮萍”。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1)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音范读)

  (2)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诗?教给你们一个小诀窍: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诗的韵味。画斜线的地方要稍稍停顿,但要读得声断气连。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3)自由读、抽生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真是聪明的小精灵,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这首诗我们都读了这么多遍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敢不敢继续接受挑战?)

  1、出示“浮萍一道开”和“小娃采莲回”的图片,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对照古诗,看看这两幅图分别对应的是哪两句诗,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图画所描绘的景象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图文配对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2、学*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理解识记“采”。

  师边读诗句边做“采”的动作

  a、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摘”的意思,谁知道是那个字?(采)“采”上下结构爪子头,下面是个“木”字。爪子头代表什么呢?所以“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b、指导写“采”

  (2)重点理解“偷”,通过采访,感受小娃既害怕又高兴地心理并指导朗读。

  a、在这一句诗句中,还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小娃摘的不是自家的莲蓬,而是别人家的,谁知道是那个字?(偷)

  b、说到这个“偷”啊,老师想问你们一个小小的问题,希望你们能够大胆诚实地回答。你有没有偷偷的摘过别人家的桃子呀,橘子呀之类的你爱吃的东西?(有)你真是个顽皮可爱的小馋猫!这种偷采的行为在幼儿时期偶尔做一两次是可以的,就像这首诗中的小娃偷采莲蓬一样,在诗人白居易的眼里是天真可爱的,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这种偷采行为以后还能做吗?(板书:小娃 天真可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谈话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以前的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儿童的顽皮可爱。)

  (3)假如现在你就是小娃,我来采访采访你:小哇呀小娃,你偷偷地采摘别人家的莲蓬,当时心里感觉怎么样?(紧张、害怕)小哇呀小娃,你采了这么多你最喜欢吃的莲子,心情怎么样?(高兴、兴奋)

  (4)让我们用高兴又紧张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3、学*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图片,(还记得这幅图片吗?)小马在雪地上画了什么?(月牙)那么月牙就是小马留下的踪迹。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小狗(小鸭、小鸡)留下的踪迹?

  练*说话:是留下的踪迹。

  (2)出示“浮萍一道开图”,请小朋友们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3)哪两句诗是写小娃在池塘里留下的踪迹?(出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生齐读)

  4、通过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小精灵!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四、诵读积累

  1、大家找得可真准啊!可是调皮的荷叶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找出他们藏在哪儿吗?

  2、调皮的荷叶宝宝不信难不倒大家,他把更多的字藏起来了,你还会吗?

  3、现在荷叶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谁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我们一起来试试吧!(配音乐读)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的趣味性)

  五、拓展

  读了这首诗,你们喜欢诗中这个小娃吗?其实他和你们一样天真可爱,老师也喜欢他,著名诗人白居易爷爷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娃,所以他才写了这首《池上》。(板书:喜爱)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让我们赶快来认识认识他。(出示《所见》)

  1、自由读。

  2、抽生读。

  3、生齐读。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古诗《池上》,认识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如果想要把他永远留在你们的心里,就请今天回去把《池上》背会并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池上》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小 池

  唐 白居易

  小娃 天真可爱 喜爱

《池上》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