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1-19 00:00:00 [db:标签-标题]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流畅,清新活泼;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情感饱满,充满激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好!先请大家看一个词语

  课件(文字):大自然

  (1)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大自然里有些什么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自然。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2)面对这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你想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大自然像母亲,无私地给予人类一切;大自然像智慧老人,启迪人类不断创造,也有人说大自然像本无字书,写着无穷的奥秘……那么,在现代诗人孙友田的眼中,大自然又像什么呢?)

  课件(文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起读课题

  2、咦,诗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这个“课本”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课件(文字):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带着这个问题学*这首诗。

  板块(二)了解诗意

  1、请每位同学先把课后的生字、词语读准确,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的时候,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课件(文字):、饱、览lǎn、云、锦jǐn、胸、襟jīn

  敞chǎnɡ开、微、风fēng、相xiāng聚

  芬fēn芳fāng、苍cāng劲jìn、黄huáng昏hūn

  (1)先自己读读,注意它们读音的特点。

  (2)请跟我一起读一遍:第一行,注意前鼻音的发音……;第二行,注意后鼻音的发音……;第三行要同时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

  2、俗话说得好:旧书不怕百回读!请你默读全诗,看看一共写了几个小节,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仔细的阅读,大家一定明白了,这首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了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写了我们投入大自然,勇敢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第三部分是第六节:写了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你发现没有,哪几个小节的内容是相同的?

  (2)你们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啊!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这两个小节为什么要相同呢?请大家说说。

  (3)嗯,同学们说出了一点儿意思,确实,这两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课题。但是,这两节放在一头一尾,作者可是独有匠心的啊,相信大家通过学*,最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迎刃而解。

  (4)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诗歌的第二部分品读感悟: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板块(三)品读感悟

  1、课件(文字)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大家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读2—5节,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

  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吧!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每行出示: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

  鸣禽、野花

  青山、绿水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内容丰富,有许多的事物:在第二节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第三节中有鸣禽、野花;第四节中有青山、绿水;第五节中有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这四组不同的事物就仿佛是大自然的4页书,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置身于原野、森林、高山……亲*大自然。)

  (3)这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课件(文字)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1)请同学们在四人学*小组中,再细细品读2—5节,一同讨论,合作学*3分钟。

  (2)好,合作学*的时间到了,大家都有收获了吧。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让我们共同探讨。

  (3)在共同的探讨中,同学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发现了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节的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是亲眼所见的,第三节的鸣禽、野花是亲身参与的;第四节的青山、绿水是亲耳聆听的;第五节的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是用心感受的。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大自然,才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出现“破折号和后面的文字”: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亲眼所见

  鸣禽、野花——亲身参与

  青山、绿水——亲耳聆听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用心感受

  3、读完第五节后,你一定发现这里还有个空,可以填上很多内容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呢?请你发挥想象,像诗人一样来创作一段。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文字):挥动有力的双臂,

  去触摸太*洋跳动的脉搏。

  迈开坚定的脚步,

  去丈量喜玛拉雅山的高度。

  你受到启发了吗?看来诗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填上很多内容。但是,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味深长。

  板块(四)反复诵读

  1、同学们,请你把刚才的体会融入诗歌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读。

  (1)读的时候要注意:无论读到哪一节,都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眼睛看到了翠竹松柏、你的耳朵听到了青山绿水的对话……带着想象来朗读,能把诗读得更美。请一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2、面对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读这首诗了,请各位小评委给我打打分吧。

  课件(文字)滚屏

  来,配上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分节朗读,2—5节分别请4位同学读,首尾两节一起读。

  课件:音乐+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3、同学们还记得一开始的发现吗,为什么这首诗的首尾两节要相同呢?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谁来谈一谈。

  像大家所体会到了吗?文章首尾呼应,诗句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两个“去吧”,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点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篇末是对全诗的升华,激发少年儿童勇敢探索、勇于实践,朗读时要注意对比。

  板块(五)活动拓展

  课件:每人搜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开个“大自然的赞歌”诗歌诵读会。

  三、教学备注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的想像,将文本读通、读实、读厚。

  2、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本。

  2、学会本课文8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

  1、板书“课本”,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芬芳 绚丽 耕耘 洋溢 温馨 浩瀚 黄昏 胸襟

  (2)检查生字词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节的意思。

  4、交流自然段的意思。

  5、运用自然段相加法,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作业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馨( ) 绚丽( ) 喧闹( ) 胸襟( ) 包蕴(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听录音朗读第一节,闭眼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是根据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自由读第一节,在重点词语下做记号。

  3、全班交流汇报。(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芬芳的空气)

  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去吧”要读出召唤的语气)

  二、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节。

  2、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象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在书中画下重点的词句。

  3、交流所画内容。

  4、四人小组描述根据所画内容想象的画面。

  5、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

  7、听录音范读,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女生齐读第三节。

  2、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鸣禽”、野花“的活泼和少年朋友的热情友好)

  3、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4、指名试读,全体齐读。

  四、学*第四、五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4、5节。

  2、理解诗句的意思:祖国的山水、天地有什么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3、怎样才能饱览风光,尽享自然的给予?

  4、指导朗读:大自然对少年朋友是那样友好,大自然中隐藏着那么多的秘密,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收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录音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五、朗读第二至五节

  六、学*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节。

  2、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指导朗读:语调可热烈、高昂些。

  4、录音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七、总结全文

  1、这首诗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吗?把我们的喜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处景物或一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并写一个片段,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3、收集描绘大自然的诗歌,写在或剪帖在积累本上。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注: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生答:不完整,缩句后是“打开课本”。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 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 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点也)

  2) 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 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 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 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 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 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 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

  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

  有生回答(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诗人让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说:哪个更准确呢?

  学生比较选择,教师让学生举手表决,结果生大都赞同:(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小结后让生齐读补充完整的题目。

  师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生举手答读,他生评读,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启发:文中几处写到了“祖国号召我们”,让生找后分男女生读1和6节,生水到渠成地想到是总分总结构。2-5节具体写的是大自然。

  b. 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

  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

  生齐答:自然。

  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

  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的大自然

  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

  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

  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课文、看图片等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读课文。

  1. 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 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 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交流第一题答案:

  a.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 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 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 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看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闻、看、画、听、登、走

  e. 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 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 交流第二题答案:

  a. 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 生思考、讨论;

  c. 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 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 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 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 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 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诗,试图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学*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海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到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6

  一、 教学目标 :

  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 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 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 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 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 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 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 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 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 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 细读文章,

  2、 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 复*导入 :

  1、 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 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 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 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 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 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 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 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 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 最后全班齐读。

  四、 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郭枫先生以优美的笔调,把*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猛然,读完《草虫的村落》后,好像身临其境,有点乐而忘返的感觉。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教学本课,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抄有生字词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2、学生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小虫的世界。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适当记录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美国影片《虫虫危机》片断。

  2、说说感受:

  谁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

  这是美国大片《虫虫危机》片断,《虫虫危机》灵感取材自伊索寓言《蚂蚁与蚱蜢》的故事,讲述一段昆虫世界的冒险之旅。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能说说你观看了这一片断后的感受吗?

  (情趣猛然,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原来虫虫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精美的动画效果,极有感染力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探索的向往。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虫虫的课文,打开书。板书课题:草虫的村落。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⑴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⑵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再读课文,了解段落层次

  1、学生自由练*朗读课文。你喜欢的段落就多读两遍。

  2、按课文顺序,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一人读一自然段。

  3、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2)我又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二(3~9)具体介绍我的目光在虫虫世界游历的所见所感。

  三(10~11)夕阳西下,我才醒来,心里感到很得意。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课时,不过多涉及课文内容的分析,这里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文字多读几遍。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一周内想办法借到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完整地看一遍。

  (如果学校有局域网,教师可以把影片放到网络上共享。)

  设计意图:影片《虫虫危机》讲述的是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的故事。观看这部影片,一方面是继续激发学生对虫虫世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参透正义、友情、勇敢等思想教育在内。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10个:

  同桌互相批改,有错误的下课订正。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功,不能放松。为节约课堂时间,下课后订正。说主要内容一是复*课文,二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说得内容正确,语言流畅。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划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读一读。

  2、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先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划出的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提示: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真是一只勇敢的小甲虫。具体游侠一样的品格,不服输,不气馁,终于走出了困境。)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多像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啊!原来,草虫们也有着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

  “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这里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的妩媚多姿,也写出了虫子们懂得欣赏美的一面。写得活灵活现,小小的圆虫,也是那样的迷人!)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这句话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饱含深情地赞美了甲虫富有灵性的聪明才智。这是作者对小虫子们最高的赞美!作者此时已全身心在进入了虫子的世界,被甲虫音乐家们的演奏所深深地陶醉!)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当我们置身于虫子们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这里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法抑制的喜悦。从时间上看,作者已经在虫子的世界里游历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西下才醒悟,真的是被小虫子深深吸引了。)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注意,精彩的语段要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练笔

  1、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举例说说看。

  (略。文中很多例子,比喻,拟人的地方很多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像作者这样的独特的感受吗?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最*一周来观察到的小虫世界里有意思的内容。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全班交流:请2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观察的内容。

  大家评议:是否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4、出示小练笔的要求:

  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5、我们再来看一段写昆虫的例文: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

  6、各人动笔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作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一方面。这里补充了一段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字,也是为后面的好书推荐作铺垫。

  四、课外拓展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从写作方面,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

  2、好书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

  3、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向自主阅读之路。通过《昆虫记》的推荐,再一次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大自然昆虫世界的兴趣。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提示本文写作特色。

  【特别建议】

  1、如有条件,安排学生到网络教室或是多媒体教室观看美国影片《虫虫危机》。

  2、可以专门组织一次班队活动:昆虫故事会。

  3、小资料:

  郭枫,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台湾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赊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投影胶片

  拟订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导入:

  1、板书“课本”两个字

  2、同学们谁能说说课本的作用?(指名说)课本的用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板书课题)

  3、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照预*“六字”去做。

  2、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指名默写生字新词。

  ⑵说说你的记忆方法。

  2、轻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说说方法如何?

  (1)查词典重点理解“温馨”

  (2)看图理解“明媚”

  (3)师帮助理解:“胸襟”“饱览”

  四、读通课文、理解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段,随机纠错

  2、默读课文想想每节的意思

  3、找出诗中呼应的部分,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节)可爱的孩子们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段(2节——5节)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丰富的馈赠

  第三段(6节)呼应开头,总结全诗,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soft/

  4、学生练读全文(要求达到“五不”)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看清字形,读帖。

  2、描红(注意运笔)

  3、重点指导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创造性地模仿着写一首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能够通过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产生美的感受,将这种感受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2、帮助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1、老师板书“课本”两个字,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再补全课题,学生读题。提问: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

  二、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配图朗诵诗歌,使学生进入大自然美的情境。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敞开 绿阴 呼吸 芬芳 翠竹 挺拔 松柏 苍劲 绚丽 描绘 沃野

  耕耘 鸣禽 联欢 洋溢 温馨 相聚 清山 攀登 豪情 浩瀚 胸襟 撒开 云锦 明媚 黄昏

  a、齐读、指名读(提醒注意芬、馨、襟都是前鼻音)

  过渡:那么,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有同学知道了吗?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大自然里有些什么?

  3、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芬芳”就是香,就是扑鼻的香气。

  ②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挺拔就是直,高。苍劲,就是有力。沃野就是很有营养的土地。耕耘就是耕作和除草。

  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洋溢就是充满,温馨就是温和芬芳,温暖、舒服、幸福。

  ④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包揽,就是充分地看。浩瀚,就是无边无际。

  ⑤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理解云锦,古代的一种织物,多彩瑰丽。

  ⑥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文章哪些段落写了大自然有什么呢?(2-4)所以课文就可以分为三段,第二段的段意就是告诉我们大自然里有许多绚丽的景色,有丰富的

  知识。那么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别急我们学下去。

  三、 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一)、学*第一段。

  1、请一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让他谈谈自己读后的感觉,也就是为什么要那样读。

  2、再请两位学生读一读这一段。

  3、总结:这里告诉我们大自然已经作好了准备,等待着我们进入他的怀抱,去参观,去游玩,去学*。

  4、齐读感受大自然的号召。

  四、指导写字

  1、耕的左边不能写错。

  2、襟的左边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

  3、瀚的'右边不是翁。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昨天,我们学*了《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第一段,有同学给大家朗诵一下吗?

  2、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过渡:那么,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

  二、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第二自然段

  1、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收获和快乐呀!看,(教师读第二自然段)

  2、大自然能带给我们哪些收获呀!

  3、哦,我们走出新苑小学,首先看到的是比较*的地方的景色,有正在拼命生长,挺拔的翠竹,有古老、苍劲的松柏,果园里(农民们正热呵

  呵地采摘着苹果、李子、葡萄,因为采用了优良品种水果的个子更大,营养价值更高,农民伯伯想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沃野里农民们正在耕

  种,布谷鸟还在多余地叫着布谷、布谷快快耕种,它不知道现代科学发达什么时候该耕种、什么时候该施肥都有农业科技站来通知的。

  4、老师的眼睛还看到了,好吧,你们说吧。你还愿意用你多彩的画笔描绘------

  5、请你把这一幅景象读出来给大家听吧!你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有些什么呢?

  6、齐读。

  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继续走着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我们又遇到了什么呢?(遇到了鸣禽、野花和祖国的山水)

  2、 “温馨”是什么意思呢?

  a、请同学们联系一下上下文,看一看。从文章哪边看出来的。

  b、我们来查一查字典,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c、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起来读第三自然段。并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觉。

  3、总结,小朋友们,你们好久没来啦,想同学们的鸣禽、野花都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玩耍。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让我们告诉世界吧。齐读。

  第四、五自然段

  1、大自然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许多快乐等待我们去收获。自己读一读第四、五自然段,想象一下祖国山水的景象。天空、大地

  、早晨、黄昏的美景。待会读的时候一边想一边读。(祖国的山水很美,要包揽无限风光,要尽享大自然的无私给予,还必须不怕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要想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搏击狂风巨浪,不畏险恶。)

  2、学生读第四、第五自然段。你觉得祖国的山水怎么样?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3、大自然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在呼唤着我们去发现、探索,清山说-----绿水说-----去吧-----去吧------

  过渡:大自然是美的,是可爱的,是幸福的。你能对大自然说一句话来回答它的邀请吗?

  齐读第二段读出我们的快乐,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读出探索大自然的无畏。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

  ,给我们无比的幸福)

  3、让我们齐读课文。

  4、这里和第一自然段是一样的,属于前后照应、呼应开头。

  5、那么是不是多余的呢?(不是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悬念,通过第2-5自然段我们已经明白了,在篇尾的出现则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领悟

  于心的感觉。如果说,在篇首,它是对全诗主题的暗示,那么,在篇尾,则是全诗的升华。)

  四、小结课文

  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给我们无比的幸福。大自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和发现美的时间。

  课后延伸:组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仿写一首诗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当堂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启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诗歌的爱。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

  2、启发想象。

  3、对课题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疑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第四课,齐读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现代诗)。相信通过第一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朗读也基本没什么障碍了。我知道有些同学还会背了呢。我们也知道了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首尾呼应/总分总。我们学一首诗歌是不是就满足于此呢?(不)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同学们在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①、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

  ②、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2、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讨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就像一本书,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大自然这本课本里藏着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孙友田去发现.)

  1、重点品读第二自然读

  ①、古人说:诗中有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藏着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大胆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配乐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

  从“挺拔的翠竹”,学到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正直。想到一首诗《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就是“挺拔的翠竹”啊。

  从“松柏的苍劲”,你又想到什么呢?(青松的高洁)想到**的诗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从“沃野的耕耘”想到农民伯伯的辛劳: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从“果园的丰收”联想到丰收的场面,人们的喜悦……

  ③、小结激发朗读:诗歌的语言是比较凝练的,学*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联想”。你看短短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联想到这么多,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大自然就是活生生的课本啊,时时给我们以启迪。谁能读好第二自然段,读出你的理解和想象。

  2、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三四五自然段,思考大自然哪些景物引发了你的联想,给我们以启迪。划下有感触的词或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联想或从中受到的启迪。

  3、交流

  预设:

  ①“青山说——”联想到哪些山?(泰山,黄山、华山……有很多名山等着我们去攀登。)

  我们要攀登的仅仅是自然界的山吗?(还指知识的山峰)一句话叫“无限风光在顶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要肯攀登、坚持攀登的人才能饱览到无限的风光。

  ②“绿水说——”联想到什么?(五湖四海,四大洋)

  出示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为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海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啊。

  激发朗读:像山一样坚毅,像水一样博大,这就是自然界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的启示啊。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小结:你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青山绿水,都给我们以启迪,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课本,而且是最广博、最形象的课本。

  (三)讨论“为什么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大自然里的景物都是绿色的吗?还有各色的野花、碧蓝的天空、五彩的云锦。可是为什么还偏偏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这里的“绿色”是不是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你真了不起,读到诗人心里去了。就像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之所以用得好,就是指春风给江南带来了无限生机啊。

  师:绿色还象征什么呢?(健康,环保)

  比如,我们祝一个人生命之树常青,就是祝他什么啊?(祝他健康有活力)我们要食用绿色食品,绿色指的就是(健康环保)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有活力的课堂叫做绿色(课堂)

  小结:原来这里的绿色指的是“生机勃勃的,有活力的”(板书)

  2、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3、激发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读出你对大自然的喜爱,读出你对这绿色课本的体悟。

  (四)讨论“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师;大自然像一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做人的智慧。我们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看看诗人孙友田给我们哪些好的建议?找到关键词在书上画一画。

  2、交流: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联欢

  相聚

  听一听

  攀登

  前进

  ……

  3、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慧的双耳去聆听,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更要勇于攀登,不断前进,真正融入大自然,和自然相聚,和自然联欢,我们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无限美好。同学们,祖国已经敞开了绿色的大门,你们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描绘,走进大自然吧。

  (五)诵读体悟

  师:会背的同学站起来,指名读二三四五自然读。全班读一六自然段。配乐。(全班配乐朗诵)

  (六)拓展诗歌《在森林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1)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创造性地模仿着写一首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能够通过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产生美的感受,将这种感受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2、帮助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1、老师板书“课本”两个字,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再补全课题,学生读题。提问: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

  二、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配图朗诵诗歌,使学生进入大自然美的情境。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敞开 绿阴 呼吸 芬芳 翠竹 挺拔 松柏 苍劲 绚丽 描绘 沃野

  耕耘 鸣禽 联欢 洋溢 温馨 相聚 清山 攀登 豪情 浩瀚 胸襟 撒开 云锦 明媚 黄昏

  a、齐读、指名读(提醒注意芬、馨、襟都是前鼻音)

  过渡:那么,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有同学知道了吗?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大自然里有些什么?

  3、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芬芳”就是香,就是扑鼻的香气。

  ②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挺拔就是直,高。苍劲,就是有力。沃野就是很有营养的土地。耕耘就是耕作和除草。

  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洋溢就是充满,温馨就是温和芬芳,温暖、舒服、幸福。

  ④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包揽,就是充分地看。浩瀚,就是无边无际。

  ⑤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理解云锦,古代的一种织物,多彩瑰丽。

  ⑥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文章哪些段落写了大自然有什么呢?(2-4)所以课文就可以分为三段,第二段的段意就是告诉我们大自然里有许多绚丽的景色,有丰富的

  知识。那么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别急我们学下去。

  三、 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一)、学*第一段。

  1、请一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让他谈谈自己读后的感觉,也就是为什么要那样读。

  2、再请两位学生读一读这一段。

  3、总结:这里告诉我们大自然已经作好了准备,等待着我们进入他的怀抱,去参观,去游玩,去学*。

  4、齐读感受大自然的号召。

  四、指导写字

  1、耕的左边不能写错。

  2、襟的左边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

  3、瀚的右边不是翁。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昨天,我们学*了《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第一段,有同学给大家朗诵一下吗?

  2、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过渡:那么,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

  二、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第二自然段

  1、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收获和快乐呀!看,(教师读第二自然段)

  2、大自然能带给我们哪些收获呀!

  3、哦,我们走出新苑小学,首先看到的是比较*的地方的景色,有正在拼命生长,挺拔的翠竹,有古老、苍劲的松柏,果园里(农民们正热呵

  呵地采摘着苹果、李子、葡萄,因为采用了优良品种水果的个子更大,营养价值更高,农民伯伯想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沃野里农民们正在耕

  种,布谷鸟还在多余地叫着布谷、布谷快快耕种,它不知道现代科学发达什么时候该耕种、什么时候该施肥都有农业科技站来通知的。

  4、老师的眼睛还看到了,好吧,你们说吧。你还愿意用你多彩的画笔描绘------

  5、请你把这一幅景象读出来给大家听吧!你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有些什么呢?

  6、齐读。

  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继续走着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我们又遇到了什么呢?(遇到了鸣禽、野花和祖国的山水)

  2、 “温馨”是什么意思呢?

  a、请同学们联系一下上下文,看一看。从文章哪边看出来的。

  b、我们来查一查字典,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c、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起来读第三自然段。并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觉。

  3、总结,小朋友们,你们好久没来啦,想同学们的鸣禽、野花都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玩耍。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让我们告诉世界吧。齐读。

  第四、五自然段

  1、大自然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许多快乐等待我们去收获。自己读一读第四、五自然段,想象一下祖国山水的景象。天空、大地

  、早晨、黄昏的美景。待会读的时候一边想一边读。(祖国的山水很美,要包揽无限风光,要尽享大自然的无私给予,还必须不怕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要想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搏击狂风巨浪,不畏险恶。)

  2、学生读第四、第五自然段。你觉得祖国的山水怎么样?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3、大自然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在呼唤着我们去发现、探索,清山说-----绿水说-----去吧-----去吧------

  过渡:大自然是美的,是可爱的,是幸福的。你能对大自然说一句话来回答它的邀请吗?

  齐读第二段读出我们的快乐,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读出探索大自然的无畏。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

  ,给我们无比的幸福)

  3、让我们齐读课文。

  4、这里和第一自然段是一样的,属于前后照应、呼应开头。

  5、那么是不是多余的呢?(不是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悬念,通过第2-5自然段我们已经明白了,在篇尾的出现则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领悟

  于心的感觉。如果说,在篇首,它是对全诗主题的暗示,那么,在篇尾,则是全诗的升华。)

  四、小结课文

  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给我们无比的幸福。大自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和发现美的时间。

  课后延伸:组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仿写一首诗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注: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生答:不完整,缩句后是“打开课本”。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 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 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点也)

  2) 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 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 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 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 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 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 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

  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

  有生回答(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诗人让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说:哪个更准确呢?

  学生比较选择,教师让学生举手表决,结果生大都赞同:(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小结后让生齐读补充完整的题目。

  师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生举手答读,他生评读,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启发:文中几处写到了“祖国号召我们”,让生找后分男女生读1和6节,生水到渠成地想到是总分总结构。2-5节具体写的是大自然。

  b. 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

  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

  生齐答:自然。

  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

  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的大自然

  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

  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

  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课文、看图片等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读课文。

  1. 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 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 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交流第一题答案:

  a.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 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 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 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看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闻、看、画、听、登、走

  e. 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 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 交流第二题答案:

  a. 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 生思考、讨论;

  c. 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 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 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 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 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 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当堂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启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诗歌的爱。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

  2、启发想象。

  3、对课题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疑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第四课,齐读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现代诗)。相信通过第一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朗读也基本没什么障碍了。我知道有些同学还会背了呢。我们也知道了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首尾呼应/总分总。我们学一首诗歌是不是就满足于此呢?(不)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同学们在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①、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

  ②、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2、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讨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就像一本书,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大自然这本课本里藏着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孙友田去发现.)

  1、重点品读第二自然读

  ①、古人说:诗中有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藏着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大胆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配乐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

  从“挺拔的翠竹”,学到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正直。想到一首诗《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就是“挺拔的翠竹”啊。

  从“松柏的苍劲”,你又想到什么呢?(青松的高洁)想到**的诗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从“沃野的耕耘”想到农民伯伯的辛劳: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从“果园的丰收”联想到丰收的场面,人们的喜悦……

  ③、小结激发朗读:诗歌的语言是比较凝练的,学*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联想”。你看短短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联想到这么多,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大自然就是活生生的课本啊,时时给我们以启迪。谁能读好第二自然段,读出你的理解和想象。

  2、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三四五自然段,思考大自然哪些景物引发了你的联想,给我们以启迪。划下有感触的词或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联想或从中受到的启迪。

  3、交流

  预设:

  ①“青山说——”联想到哪些山?(泰山,黄山、华山……有很多名山等着我们去攀登。)

  我们要攀登的仅仅是自然界的山吗?(还指知识的山峰)一句话叫“无限风光在顶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要肯攀登、坚持攀登的人才能饱览到无限的风光。

  ②“绿水说——”联想到什么?(五湖四海,四大洋)

  出示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为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海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啊。

  激发朗读:像山一样坚毅,像水一样博大,这就是自然界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的启示啊。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小结:你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青山绿水,都给我们以启迪,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课本,而且是最广博、最形象的课本。

  (三)讨论“为什么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大自然里的景物都是绿色的吗?还有各色的野花、碧蓝的天空、五彩的云锦。可是为什么还偏偏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这里的“绿色”是不是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你真了不起,读到诗人心里去了。就像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之所以用得好,就是指春风给江南带来了无限生机啊。

  师:绿色还象征什么呢?(健康,环保)

  比如,我们祝一个人生命之树常青,就是祝他什么啊?(祝他健康有活力)我们要食用绿色食品,绿色指的就是(健康环保)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有活力的课堂叫做绿色(课堂)

  小结:原来这里的绿色指的是“生机勃勃的,有活力的”(板书)

  2、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3、激发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读出你对大自然的喜爱,读出你对这绿色课本的体悟。

  (四)讨论“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师;大自然像一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做人的智慧。我们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看看诗人孙友田给我们哪些好的建议?找到关键词在书上画一画。

  2、交流: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联欢

  相聚

  听一听

  攀登

  前进

  ……

  3、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慧的双耳去聆听,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更要勇于攀登,不断前进,真正融入大自然,和自然相聚,和自然联欢,我们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无限美好。同学们,祖国已经敞开了绿色的大门,你们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描绘,走进大自然吧。

  (五)诵读体悟

  师:会背的同学站起来,指名读二三四五自然读。全班读一六自然段。配乐。(全班配乐朗诵)

  (六)拓展诗歌《在森林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郭枫先生以优美的笔调,把*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猛然,读完《草虫的村落》后,好像身临其境,有点乐而忘返的感觉。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教学本课,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抄有生字词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2、学生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小虫的世界。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适当记录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美国影片《虫虫危机》片断。

  2、说说感受:

  谁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

  这是美国大片《虫虫危机》片断,《虫虫危机》灵感取材自伊索寓言《蚂蚁与蚱蜢》的故事,讲述一段昆虫世界的冒险之旅。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能说说你观看了这一片断后的感受吗?

  (情趣猛然,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原来虫虫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精美的动画效果,极有感染力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探索的向往。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虫虫的课文,打开书。板书课题:草虫的村落。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⑴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⑵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再读课文,了解段落层次

  1、学生自由练*朗读课文。你喜欢的段落就多读两遍。

  2、按课文顺序,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一人读一自然段。

  3、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2)我又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二(3~9)具体介绍我的目光在虫虫世界游历的所见所感。

  三(10~11)夕阳西下,我才醒来,心里感到很得意。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课时,不过多涉及课文内容的分析,这里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文字多读几遍。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一周内想办法借到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完整地看一遍。

  (如果学校有局域网,教师可以把影片放到网络上共享。)

  设计意图:影片《虫虫危机》讲述的是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的故事。观看这部影片,一方面是继续激发学生对虫虫世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参透正义、友情、勇敢等思想教育在内。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10个:

  同桌互相批改,有错误的下课订正。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功,不能放松。为节约课堂时间,下课后订正。说主要内容一是复*课文,二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说得内容正确,语言流畅。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划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读一读。

  2、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先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划出的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提示: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真是一只勇敢的小甲虫。具体游侠一样的品格,不服输,不气馁,终于走出了困境。)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多像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啊!原来,草虫们也有着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

  “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这里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的妩媚多姿,也写出了虫子们懂得欣赏美的一面。写得活灵活现,小小的圆虫,也是那样的迷人!)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这句话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饱含深情地赞美了甲虫富有灵性的聪明才智。这是作者对小虫子们最高的赞美!作者此时已全身心在进入了虫子的世界,被甲虫音乐家们的演奏所深深地陶醉!)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当我们置身于虫子们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这里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法抑制的喜悦。从时间上看,作者已经在虫子的世界里游历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西下才醒悟,真的是被小虫子深深吸引了。)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注意,精彩的语段要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练笔

  1、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举例说说看。

  (略。文中很多例子,比喻,拟人的地方很多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像作者这样的独特的感受吗?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最*一周来观察到的小虫世界里有意思的内容。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全班交流:请2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观察的内容。

  大家评议:是否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4、出示小练笔的要求:

  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5、我们再来看一段写昆虫的例文: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

  6、各人动笔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作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一方面。这里补充了一段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字,也是为后面的好书推荐作铺垫。

  四、课外拓展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从写作方面,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

  2、好书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

  3、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向自主阅读之路。通过《昆虫记》的推荐,再一次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大自然昆虫世界的兴趣。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提示本文写作特色。

  【特别建议】

  1、如有条件,安排学生到网络教室或是多媒体教室观看美国影片《虫虫危机》。

  2、可以专门组织一次班队活动:昆虫故事会。

  3、小资料:

  郭枫,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台湾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赊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8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流畅,清新活泼;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情感饱满,充满激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好!先请大家看一个词语

  课件(文字):大自然

  (1)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大自然里有些什么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自然。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2)面对这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你想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大自然像母亲,无私地给予人类一切;大自然像智慧老人,启迪人类不断创造,也有人说大自然像本无字书,写着无穷的奥秘……那么,在现代诗人孙友田的眼中,大自然又像什么呢?)

  课件(文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起读课题

  2、咦,诗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这个“课本”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课件(文字):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带着这个问题学*这首诗。

  板块(二)了解诗意

  1、请每位同学先把课后的生字、词语读准确,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的时候,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课件(文字):、饱、览lǎn、云、锦jǐn、胸、襟jīn

  敞chǎnɡ开、微、风fēng、相xiāng聚

  芬fēn芳fāng、苍cāng劲jìn、黄huáng昏hūn

  (1)先自己读读,注意它们读音的特点。

  (2)请跟我一起读一遍:第一行,注意前鼻音的发音……;第二行,注意后鼻音的发音……;第三行要同时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

  2、俗话说得好:旧书不怕百回读!请你默读全诗,看看一共写了几个小节,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仔细的阅读,大家一定明白了,这首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了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写了我们投入大自然,勇敢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第三部分是第六节:写了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你发现没有,哪几个小节的内容是相同的?

  (2)你们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啊!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这两个小节为什么要相同呢?请大家说说。

  (3)嗯,同学们说出了一点儿意思,确实,这两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课题。但是,这两节放在一头一尾,作者可是独有匠心的啊,相信大家通过学*,最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迎刃而解。

  (4)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诗歌的第二部分品读感悟: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板块(三)品读感悟

  1、课件(文字)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大家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读2—5节,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

  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吧!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每行出示: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

  鸣禽、野花

  青山、绿水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内容丰富,有许多的事物:在第二节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第三节中有鸣禽、野花;第四节中有青山、绿水;第五节中有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这四组不同的事物就仿佛是大自然的4页书,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置身于原野、森林、高山……亲*大自然。)

  (3)这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课件(文字)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1)请同学们在四人学*小组中,再细细品读2—5节,一同讨论,合作学*3分钟。

  (2)好,合作学*的时间到了,大家都有收获了吧。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让我们共同探讨。

  (3)在共同的探讨中,同学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发现了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节的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是亲眼所见的,第三节的鸣禽、野花是亲身参与的;第四节的青山、绿水是亲耳聆听的;第五节的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是用心感受的。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大自然,才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出现“破折号和后面的文字”: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亲眼所见

  鸣禽、野花——亲身参与

  青山、绿水——亲耳聆听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用心感受

  3、读完第五节后,你一定发现这里还有个空,可以填上很多内容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呢?请你发挥想象,像诗人一样来创作一段。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文字):挥动有力的双臂,

  去触摸太*洋跳动的脉搏。

  迈开坚定的脚步,

  去丈量喜玛拉雅山的高度。

  你受到启发了吗?看来诗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填上很多内容。但是,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味深长。

  板块(四)反复诵读

  1、同学们,请你把刚才的体会融入诗歌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读。

  (1)读的时候要注意:无论读到哪一节,都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眼睛看到了翠竹松柏、你的耳朵听到了青山绿水的对话……带着想象来朗读,能把诗读得更美。请一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2、面对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读这首诗了,请各位小评委给我打打分吧。

  课件(文字)滚屏

  来,配上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分节朗读,2—5节分别请4位同学读,首尾两节一起读。

  课件:音乐+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3、同学们还记得一开始的发现吗,为什么这首诗的首尾两节要相同呢?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谁来谈一谈。

  像大家所体会到了吗?文章首尾呼应,诗句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两个“去吧”,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点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篇末是对全诗的升华,激发少年儿童勇敢探索、勇于实践,朗读时要注意对比。

  板块(五)活动拓展

  课件:每人搜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开个“大自然的赞歌”诗歌诵读会。

  三、教学备注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的想像,将文本读通、读实、读厚。

  2、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0

  一、 教学目标 :

  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 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 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 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 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 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 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 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 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 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 细读文章,

  2、 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 复*导入 :

  1、 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 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 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 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 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 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 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 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 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 最后全班齐读。

  四、 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投影胶片

  拟订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导入:

  1、板书“课本”两个字

  2、同学们谁能说说课本的作用?(指名说)课本的用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板书课题)

  3、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照预*“六字”去做。

  2、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指名默写生字新词。

  ⑵说说你的记忆方法。

  2、轻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说说方法如何?

  (1)查词典重点理解“温馨”

  (2)看图理解“明媚”

  (3)师帮助理解:“胸襟”“饱览”

  四、读通课文、理解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段,随机纠错

  2、默读课文想想每节的意思

  3、找出诗中呼应的部分,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节)可爱的孩子们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段(2节——5节)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丰富的馈赠

  第三段(6节)呼应开头,总结全诗,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soft/

  4、学生练读全文(要求达到“五不”)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看清字形,读帖。

  2、描红(注意运笔)

  3、重点指导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本。

  2、学会本课文8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

  1、板书“课本”,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芬芳 绚丽 耕耘 洋溢 温馨 浩瀚 黄昏 胸襟

  (2)检查生字词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节的意思。

  4、交流自然段的意思。

  5、运用自然段相加法,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作业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馨( ) 绚丽( ) 喧闹( ) 胸襟( ) 包蕴(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听录音朗读第一节,闭眼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是根据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自由读第一节,在重点词语下做记号。

  3、全班交流汇报。(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芬芳的空气)

  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去吧”要读出召唤的语气)

  二、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节。

  2、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象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在书中画下重点的词句。

  3、交流所画内容。

  4、四人小组描述根据所画内容想象的画面。

  5、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

  7、听录音范读,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女生齐读第三节。

  2、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鸣禽”、野花“的活泼和少年朋友的热情友好)

  3、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4、指名试读,全体齐读。

  四、学*第四、五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4、5节。

  2、理解诗句的意思:祖国的山水、天地有什么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3、怎样才能饱览风光,尽享自然的给予?

  4、指导朗读:大自然对少年朋友是那样友好,大自然中隐藏着那么多的秘密,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收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录音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五、朗读第二至五节

  六、学*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节。

  2、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指导朗读:语调可热烈、高昂些。

  4、录音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七、总结全文

  1、这首诗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吗?把我们的喜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处景物或一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并写一个片段,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3、收集描绘大自然的诗歌,写在或剪帖在积累本上。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诗,试图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学*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海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到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2)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汇总5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2

  一、 教学目标 :

  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 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 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 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 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 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 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 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 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 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 细读文章,

  2、 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 复*导入 :

  1、 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 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 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 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 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 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 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 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 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 最后全班齐读。

  四、 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注: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生答:不完整,缩句后是“打开课本”。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 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 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点也)

  2) 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 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 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 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 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 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 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

  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

  有生回答(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诗人让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说:哪个更准确呢?

  学生比较选择,教师让学生举手表决,结果生大都赞同:(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小结后让生齐读补充完整的题目。

  师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生举手答读,他生评读,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启发:文中几处写到了“祖国号召我们”,让生找后分男女生读1和6节,生水到渠成地想到是总分总结构。2-5节具体写的是大自然。

  b. 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

  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

  生齐答:自然。

  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

  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的大自然

  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

  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

  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课文、看图片等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读课文。

  1. 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 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 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交流第一题答案:

  a.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 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 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 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看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闻、看、画、听、登、走

  e. 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 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 交流第二题答案:

  a. 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 生思考、讨论;

  c. 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 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 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 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 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 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郭枫先生以优美的笔调,把*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猛然,读完《草虫的村落》后,好像身临其境,有点乐而忘返的感觉。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教学本课,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抄有生字词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2、学生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小虫的世界。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适当记录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美国影片《虫虫危机》片断。

  2、说说感受:

  谁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

  这是美国大片《虫虫危机》片断,《虫虫危机》灵感取材自伊索寓言《蚂蚁与蚱蜢》的故事,讲述一段昆虫世界的冒险之旅。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能说说你观看了这一片断后的感受吗?

  (情趣猛然,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原来虫虫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精美的动画效果,极有感染力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探索的向往。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虫虫的课文,打开书。板书课题:草虫的村落。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⑴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⑵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再读课文,了解段落层次

  1、学生自由练*朗读课文。你喜欢的段落就多读两遍。

  2、按课文顺序,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一人读一自然段。

  3、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2)我又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二(3~9)具体介绍我的目光在虫虫世界游历的所见所感。

  三(10~11)夕阳西下,我才醒来,心里感到很得意。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课时,不过多涉及课文内容的分析,这里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文字多读几遍。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一周内想办法借到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完整地看一遍。

  (如果学校有局域网,教师可以把影片放到网络上共享。)

  设计意图:影片《虫虫危机》讲述的是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的故事。观看这部影片,一方面是继续激发学生对虫虫世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参透正义、友情、勇敢等思想教育在内。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10个:

  同桌互相批改,有错误的下课订正。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功,不能放松。为节约课堂时间,下课后订正。说主要内容一是复*课文,二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说得内容正确,语言流畅。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划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读一读。

  2、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先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划出的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提示: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真是一只勇敢的小甲虫。具体游侠一样的品格,不服输,不气馁,终于走出了困境。)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多像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啊!原来,草虫们也有着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

  “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这里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的妩媚多姿,也写出了虫子们懂得欣赏美的一面。写得活灵活现,小小的圆虫,也是那样的迷人!)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这句话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饱含深情地赞美了甲虫富有灵性的聪明才智。这是作者对小虫子们最高的赞美!作者此时已全身心在进入了虫子的世界,被甲虫音乐家们的演奏所深深地陶醉!)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当我们置身于虫子们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这里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法抑制的喜悦。从时间上看,作者已经在虫子的世界里游历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西下才醒悟,真的是被小虫子深深吸引了。)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注意,精彩的语段要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练笔

  1、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举例说说看。

  (略。文中很多例子,比喻,拟人的地方很多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像作者这样的独特的感受吗?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最*一周来观察到的小虫世界里有意思的内容。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全班交流:请2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观察的内容。

  大家评议:是否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4、出示小练笔的要求:

  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5、我们再来看一段写昆虫的例文: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

  6、各人动笔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作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一方面。这里补充了一段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字,也是为后面的好书推荐作铺垫。

  四、课外拓展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从写作方面,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

  2、好书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

  3、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向自主阅读之路。通过《昆虫记》的推荐,再一次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大自然昆虫世界的兴趣。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提示本文写作特色。

  【特别建议】

  1、如有条件,安排学生到网络教室或是多媒体教室观看美国影片《虫虫危机》。

  2、可以专门组织一次班队活动:昆虫故事会。

  3、小资料:

  郭枫,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台湾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赊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3)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本。

  2、学会本课文8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

  1、板书“课本”,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芬芳 绚丽 耕耘 洋溢 温馨 浩瀚 黄昏 胸襟

  (2)检查生字词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节的意思。

  4、交流自然段的意思。

  5、运用自然段相加法,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作业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馨( ) 绚丽( ) 喧闹( ) 胸襟( ) 包蕴(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听录音朗读第一节,闭眼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是根据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自由读第一节,在重点词语下做记号。

  3、全班交流汇报。(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芬芳的空气)

  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去吧”要读出召唤的语气)

  二、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节。

  2、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象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在书中画下重点的词句。

  3、交流所画内容。

  4、四人小组描述根据所画内容想象的画面。

  5、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

  7、听录音范读,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女生齐读第三节。

  2、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鸣禽”、野花“的活泼和少年朋友的热情友好)

  3、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4、指名试读,全体齐读。

  四、学*第四、五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4、5节。

  2、理解诗句的意思:祖国的山水、天地有什么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3、怎样才能饱览风光,尽享自然的给予?

  4、指导朗读:大自然对少年朋友是那样友好,大自然中隐藏着那么多的秘密,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收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录音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五、朗读第二至五节

  六、学*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节。

  2、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指导朗读:语调可热烈、高昂些。

  4、录音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七、总结全文

  1、这首诗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吗?把我们的喜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处景物或一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并写一个片段,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3、收集描绘大自然的诗歌,写在或剪帖在积累本上。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 2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流畅,清新活泼;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情感饱满,充满激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好!先请大家看一个词语

  课件(文字):大自然

  (1)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大自然里有些什么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自然。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2)面对这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你想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大自然像母亲,无私地给予人类一切;大自然像智慧老人,启迪人类不断创造,也有人说大自然像本无字书,写着无穷的奥秘……那么,在现代诗人孙友田的眼中,大自然又像什么呢?)

  课件(文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起读课题

  2、咦,诗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这个“课本”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课件(文字):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带着这个问题学*这首诗。

  板块(二)了解诗意

  1、请每位同学先把课后的生字、词语读准确,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的时候,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课件(文字):、饱、览lǎn、云、锦jǐn、胸、襟jīn

  敞chǎnɡ开、微、风fēng、相xiāng聚

  芬fēn芳fāng、苍cāng劲jìn、黄huáng昏hūn

  (1)先自己读读,注意它们读音的特点。

  (2)请跟我一起读一遍:第一行,注意前鼻音的发音……;第二行,注意后鼻音的发音……;第三行要同时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

  2、俗话说得好:旧书不怕百回读!请你默读全诗,看看一共写了几个小节,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仔细的阅读,大家一定明白了,这首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了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写了我们投入大自然,勇敢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第三部分是第六节:写了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你发现没有,哪几个小节的内容是相同的?

  (2)你们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啊!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这两个小节为什么要相同呢?请大家说说。

  (3)嗯,同学们说出了一点儿意思,确实,这两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课题。但是,这两节放在一头一尾,作者可是独有匠心的啊,相信大家通过学*,最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迎刃而解。

  (4)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诗歌的第二部分品读感悟: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板块(三)品读感悟

  1、课件(文字)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大家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读2—5节,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

  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吧!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每行出示: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

  鸣禽、野花

  青山、绿水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内容丰富,有许多的事物:在第二节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第三节中有鸣禽、野花;第四节中有青山、绿水;第五节中有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这四组不同的事物就仿佛是大自然的4页书,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置身于原野、森林、高山……亲*大自然。)

  (3)这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课件(文字)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1)请同学们在四人学*小组中,再细细品读2—5节,一同讨论,合作学*3分钟。

  (2)好,合作学*的时间到了,大家都有收获了吧。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让我们共同探讨。

  (3)在共同的探讨中,同学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发现了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节的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是亲眼所见的,第三节的鸣禽、野花是亲身参与的;第四节的青山、绿水是亲耳聆听的;第五节的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是用心感受的。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大自然,才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出现“破折号和后面的文字”: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亲眼所见

  鸣禽、野花——亲身参与

  青山、绿水——亲耳聆听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用心感受

  3、读完第五节后,你一定发现这里还有个空,可以填上很多内容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呢?请你发挥想象,像诗人一样来创作一段。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文字):挥动有力的双臂,

  去触摸太*洋跳动的脉搏。

  迈开坚定的脚步,

  去丈量喜玛拉雅山的高度。

  你受到启发了吗?看来诗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填上很多内容。但是,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味深长。

  板块(四)反复诵读

  1、同学们,请你把刚才的体会融入诗歌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读。

  (1)读的时候要注意:无论读到哪一节,都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眼睛看到了翠竹松柏、你的耳朵听到了青山绿水的对话……带着想象来朗读,能把诗读得更美。请一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2、面对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读这首诗了,请各位小评委给我打打分吧。

  课件(文字)滚屏

  来,配上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分节朗读,2—5节分别请4位同学读,首尾两节一起读。

  课件:音乐+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3、同学们还记得一开始的发现吗,为什么这首诗的首尾两节要相同呢?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谁来谈一谈。

  像大家所体会到了吗?文章首尾呼应,诗句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两个“去吧”,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点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篇末是对全诗的升华,激发少年儿童勇敢探索、勇于实践,朗读时要注意对比。

  板块(五)活动拓展

  课件:每人搜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开个“大自然的赞歌”诗歌诵读会。

  三、教学备注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的想像,将文本读通、读实、读厚。

  2、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指名生答。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

  2)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B.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的大自然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7.课本打开:

  读课文、看图片等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当堂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启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诗歌的爱。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

  2、启发想象。

  3、对课题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PPT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疑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第四课,齐读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现代诗)。相信通过第一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朗读也基本没什么障碍了。我知道有些同学还会背了呢。我们也知道了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首尾呼应/总分总。我们学一首诗歌是不是就满足于此呢?(不)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同学们在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①、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

  ②、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2、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讨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就像一本书,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大自然这本课本里藏着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孙友田去发现。)

  1、重点品读第二自然读

  ①、古人说:诗中有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藏着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大胆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配乐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

  从“挺拔的翠竹”,学到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正直。想到一首诗《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就是“挺拔的翠竹”啊。

  从“松柏的苍劲”,你又想到什么呢?(青松的高洁)想到**的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从“沃野的耕耘”想到农民伯伯的辛劳: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果园的丰收”联想到丰收的场面,人们的喜悦……

  ③、小结激发朗读:诗歌的语言是比较凝练的,学*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联想”。你看短短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联想到这么多,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大自然就是活生生的课本啊,时时给我们以启迪。谁能读好第二自然段,读出你的理解和想象。

  2、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三四五自然段,思考大自然哪些景物引发了你的联想,给我们以启迪。划下有感触的词或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联想或从中受到的启迪。

  3、交流

  预设:

  ①“青山说——”联想到哪些山?(泰山,黄山、华山……有很多名山等着我们去攀登。)

  我们要攀登的仅仅是自然界的山吗?(还指知识的山峰)一句话叫“无限风光在顶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要肯攀登、坚持攀登的人才能饱览到无限的风光。

  ②“绿水说——”联想到什么?(五湖四海,四大洋)

  出示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为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海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啊。

  激发朗读:像山一样坚毅,像水一样博大,这就是自然界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的启示啊。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4、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小结:你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青山绿水,都给我们以启迪,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课本,而且是最广博、最形象的课本。

  (三)讨论“为什么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大自然里的景物都是绿色的吗?还有各色的野花、碧蓝的天空、五彩的云锦。可是为什么还偏偏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这里的“绿色”是不是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你真了不起,读到诗人心里去了。就像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之所以用得好,就是指春风给江南带来了无限生机啊。

  师:绿色还象征什么呢?(健康,环保)

  比如,我们祝一个人生命之树常青,就是祝他什么啊?(祝他健康有活力)我们要食用绿色食品,绿色指的就是(健康环保)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有活力的课堂叫做绿色(课堂)

  小结:原来这里的绿色指的是“生机勃勃的,有活力的”(板书)

  2、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3、激发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读出你对大自然的喜爱,读出你对这绿色课本的体悟。

  (四)讨论“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师;大自然像一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做人的智慧。我们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看看诗人孙友田给我们哪些好的建议?找到关键词在书上画一画。

  2、交流: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联欢

  相聚

  听一听

  攀登

  前进

  ……

  3、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慧的双耳去聆听,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更要勇于攀登,不断前进,真正融入大自然,和自然相聚,和自然联欢,我们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无限美好。同学们,祖国已经敞开了绿色的大门,你们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描绘,走进大自然吧。

  (五)诵读体悟

  师:会背的同学站起来,指名读二三四五自然读。全班读一六自然段。配乐。(全班配乐朗诵)

  (六)拓展诗歌《在森林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

  理解“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读课文。

  1.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交流第一题答案:

  A.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师小结板书:课本打开:读、看(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E.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交流第二题答案:

  A.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生思考、讨论;

  C.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课课题隐含了课文的所要谈的主要问题,一为课本,即课本有何作用,为什么要打开;二为孩子如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文;三为大自然绿色的课文中有什么。它是全课的总纲。提纲方能楔领,抓住了总纲,再去理解课文,就会登堂入室,一目俱下,眼光放得长远。

  课本在文中是指绿色的大自然,这是比喻的说法。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承载了和常理中的课本相似的作用。它的作用,它的意义,需在学生理解完后面两个问题后才能回答。

  如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一用眼睛去看,正如文中说,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即使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也是用眼睛发现的结果。第二耳朵听,“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青山、绿水的话,也是听到的结果。第三用心去感受。用心感受到什么?“生活里洋溢”的“欢乐和温馨”,“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

  让学生续写,作品没有比较精彩的,毕竟是出至大家之手,学生是仿写不来的。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4)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8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其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了我们多少启示啊,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自然之道》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警示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蝙蝠和雷达》让我们知道,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今天,我们又将学*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利用本组前几篇学过的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渡到本文的学*)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不折不扣、异想天开、生态*衡等。)

  4.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你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精读研讨,质疑交流

  1.学*第一篇文章《“打扫”森林》。

  (1)默读《“打扫”森林》,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作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并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2)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流受到的启示。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衡。”

  ① 结合上下文,用画“生物链示意图”的方式理解这句话。

  ② 联系科学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 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文本。)

  2.学*第二篇文章《人类的老师》。

  (1)默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下感受。

  重点感受下面两个句子:

  ① “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②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第一句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举例谈谈这些“优良性能”和前面几种昆虫飞行的联系。

  第二句让学生打开思路: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2)这篇文章带给你什么启示?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的要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

  2.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特性中受到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学*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师生共同回顾略读课文的学*方法并再次总结出来。

  4.引导提示学生本文的结构和以往的课文有所不同。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和读音发生变化的字。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与同桌议一议。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把你受到的启示写下来。

  2、学生写启示。念给同学听听。

  3.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学*中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的深刻的寓意作铺垫。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度到本文的学*。)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㈠初读文章

  ⑴检查预*,梳理字词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的学*的主体地位。)

  ㈡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⑴学*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⑵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这一板块主要的目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自主、合作、探究,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提出的问题,为的是加深对内容主题的理解。通过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理解力,在相互的质疑中,提高分析力,在相互对话中,提高表达能力。养成读书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惯。)

  第二课时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③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深入的认识。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教师的点拨: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是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是它来自何方?还是依*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的人人事事?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的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却是星月稀疏。夜来香绽放了,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夏季热闹以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最美好的历史,这不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

  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色彩,但可称之永恒,是吗?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学*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师生共同回顾略读课文的学*方法并再次总结出来。

  4.引导提示学生本文的结构和以往的课文有所不同。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和读音发生变化的字。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与同桌议一议。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把你受到的启示写下来。

  2、学生写启示。念给同学听听。

  3.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学*中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呢?

  (围绕阅读提示讨论学*,可结合搜集的资料学*,甚至互读、互问均可。)

  二、自主学*

  1、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和课文,要求读熟课文。

  2、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组代表交流学*情况。

  三、重点学*,交流感受

  1、出示三个重点句,请生按自己的学*方法理解这三个句子,谈感受。

  ⑴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衡。

  ⑵ 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⑶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小组合作学*,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课文内容理解。

  3、交流从这三句话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请生交流搜集到的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2、进行综合性课外学*“大自然的启示”。

  五、总结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4、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 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你想发明什么?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的高低。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5)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文字。今天,让我们跟随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一道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作用,学*做一个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人。

  (板书)24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

  (1)出示词语:耸立预兆铁砧青苔罗盘小熊星座

  指名读词,相机正音,齐读。

  (2)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

  3、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4、听后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一)学*课文的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大自然的文字在哪?

  3、也就是说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4、齐读第一节。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铁砧罗盘耸立

  2、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几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二、精读课文。

  (一)、齐读第一节。

  (二)学*课文的第二小节。

  1、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翻开天书的一页,指名读第2节。

  2、这一节介绍了哪种大自然的文字?

  3、认识它有什么作用?

  4、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5、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星座。(结合课文阅读,我在课外书上还知道……)

  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学*课文第三小节。

  1、自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读后汇报

  (1)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

  3、拓展阅读,出示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屏显)

  用笔写在书的旁边

  4、引读。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神奇的天书啊!不仅有神奇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四)自学课文的第4—6节。

  1、自学要求:默读4—6节,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汇报。

  (1)哪几种文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想象一下,曾经的沧海会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呢?真是沧海桑田啊!

  (3)可见,看起来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来,可以反映出(地质的变化)

  (4)齐读第5节。

  (5)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

  (6)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

  (7)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质的变迁)板书

  (8)这两种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大地的变和迁。让我们齐读4、5、6自然段。

  3、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

  (五)学*课文的最后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自读第七小节。

  2、师小结: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

  3、总结:同学们,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三、拓展阅读(以篇带篇)

  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我们读懂你

  自由读小诗。

  指名读,齐读。

  大自然的文字仅仅就这四种吗?远远不止,让我们拿起笔,也模仿它的样子写一写吧!

  读一读写得好的作品。

  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自由交流)

  五、课外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办一份小报。

  板书设计;

  星座辨别方向

  云观察气象

  24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地质变化神奇魅力

  花岗石地质变迁

  教学反思:

  这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也应该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从阅读的角度讲,语文课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语文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越来越变得眼亮,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对学生内心世界触动也很深。《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环节中设计“阅读小诗和续写”就在于拉*学生与文中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向生活。

  在学生认识并了解了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后,我想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利用自然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所以巧设一问:“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看法,都能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相当的不足,还有许多需要修正和补充的地方,这将促进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3

  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

  (1)出示词语:耸立预兆铁砧青苔罗盘小熊星座

  指名读词,相机正音,齐读。

  (2)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

  3、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4、听后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一)学*课文的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大自然的文字在哪?

  3、也就是说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4、齐读第一节。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铁砧罗盘耸立

  2、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几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二、精读课文。

  (一)、齐读第一节。

  (二)学*课文的第二小节。

  1、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翻开天书的一页,指名读第2节。

  2、这一节介绍了哪种大自然的文字?

  3、认识它有什么作用?

  4、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5、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星座。(结合课文阅读,我在课外书上还知道)

  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学*课文第三小节。

  1、自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读后汇报

  (1)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

  3、拓展阅读,出示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屏显)

  用笔写在书的旁边

  4、引读。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神奇的天书啊!不仅有神奇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四)自学课文的第46节。

  1、自学要求:默读46节,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汇报。

  (1)哪几种文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想象一下,曾经的沧海会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呢?真是沧海桑田啊!

  (3)可见,看起来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来,可以反映出(地质的变化)板书

  (4)齐读第5节。

  (5)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

  (6)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

  (7)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质的变迁)板书

  (8)这两种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大地的变和迁。让我们齐读4、5、6自然段。

  3、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

  (五)学*课文的最后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自读第七小节。

  2、师小结: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

  3、总结:同学们,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三、拓展阅读(以篇带篇)

  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我们读懂你

  自由读小诗。

  指名读,齐读。

  大自然的文字仅仅就这四种吗?远远不止,让我们拿起笔,也模仿它的样子写一写吧!

  读一读写得好的作品。

  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自由交流)

  四、课外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办一份小报。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神奇魅力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教学反思:

  这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也应该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从阅读的角度讲,语文课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语文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越来越变得眼亮,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对学生内心世界触动也很深。《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环节中设计阅读小诗和续写就在于拉*学生与文中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向生活。

  在学生认识并了解了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后,我想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利用自然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所以巧设一问: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看法,都能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相当的不足,还有许多需要修正和补充的地方,这将促进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分析重点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拓展延伸,训练能力

  一、激趣导入,复*旧知

  1、同学们,你知道公鸡叫告诉我们什么?

  2、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大自然丰富多彩,她充满着生命的神奇与魅力,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她将引领我们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彩

  二、学*第1自然段

  1、出示第一段内容

  2、分组读,突出“天上”、“脚下”、以及两个“每”。

  3、质疑: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 学*第2——6自然段

  1、出示自读问题

  (1)画出课文中描述“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的句子,读一读

  (2)找出第6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默读

  3、小组交流

  4、检查学*效果

  四、精读第7自然段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齐读第7自然段)

  1、出示句子: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2、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堂练*

  蚂蚁搬家——?蝌蚪水中游——?白云飘得高高——?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园。

  七、作业

  把你读懂的大自然语言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星星,辨别方向

  新奇的天书{

  云,预测天气

  石灰石

  有趣的地书,地质的变迁

  花岗石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同学们,看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题目,你知道哪些信息?心中产生哪些疑问呢?(信息:①文字有书本文字与大自然的文字,②课文写的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些文字。问题: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④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简介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本文作者伊林及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预先的感知;关于作者的简介,则便于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品悟文本,并且试着完成三个任务:

  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句子;②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交换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上课伊始,放足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接触文本,目的性、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对文本获得清楚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深化理解

  (一)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的诵读情况。

  1、字词检查:刚才请大家自学了生字新词,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在自读课文时学到了哪些的生字新词,有哪些动人的发现?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绺”“砧”这两个字的读音及意义,“铁砧”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汇报,辅以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一改生字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发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又便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2、讨论: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的同学当当小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便于学*兴趣的激发,使学*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理解文本内容。

  1、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②讨论交流。(神奇的天书:星、云;有趣的地书:石灰石、花岗石。)

  2、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圈画出重点句子,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②师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咀嚼,真正走进文本。

  (认识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识天气:“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明识地貌变迁。“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海洋。”“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讨论、辨论以及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懂得道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学*能力得到培养。】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在*常的生活学*中,你见到过大自然的文字吗?有哪些?

  (彤云密布,是下雪前的征兆;下雨前,蚂蚁会成群集队地赶路;猫儿吃草时,天马上就会下雨了……)

  【设计意图:搭建*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化理解。】

  4、讨论交流: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观察大自然,向书本求教,虚心请教别人。)

  5、指导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之后,你懂得了什么,有些什么启发或者打算呢?

  2、走进大自然,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一种大自然的文字,然后以《我发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3、结语: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不断破译大自然的密码吧!相信只要这样,我们便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便会攀上科学的高峰,到达成功的彼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说打算、写发现,升华了文章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激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便于学生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志向。】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题~。

  五、根据课后练*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二)学*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

  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刘英)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

  学*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一篇介绍物候学

  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

  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

  用,理解、学*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

  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

  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

  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

  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

  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

  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

  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H、学*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

  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

  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

  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

  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自主学*的积极性,达到会学

  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

  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能抄写指定词语,用“告诉”写一句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4、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爱学*的孩子吗?大自然中的每一个景象,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你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指导学*生字“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按照音节把课文读准确)

  2、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朋友,并划下和它连着的词语)

  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

  4、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一起学*喜欢的自然段中的生字。

  7、学*汇报,抢答。(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8、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

  三、指导写字:

  1、先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注意什么。师个别指导。

  2、先描一个,再写一个。

  四、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

  1、学读第一节。

  (1)看书中的图片。体会着读一读。

  (2)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第四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回答,书上是怎么说的,请你读一读。

  (4)简介: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绝灭。

  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

  讨论:通过学*这一节,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举例)

  (5)列举树的年轮与年龄,帮助学生理解。

  (6)齐读二至四节。

  3、学读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

  (2)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3)读词语“妙不可言”“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自由读全文

  4、口头练*: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完成课后练*,用“告诉”说一句话

  四、扩展活动:开展一个“考考你”的知道竞赛活动:

  请同学说大自然中的现象,请其他同学说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看到蚂蚁搬家。

  生答:就知道要下雨了。

  生说:青蛙冬眠后醒了。

  生答: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说:看到枫叶红了。

  生答:就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五、看拼音,写词语。

  六、组词。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你看那水里的( ),多么像游动的“逗点”。

  2、这是大自然的( ),( )已经来到人间。

  3、大自然的( )啊,真是( )。

  ( )的人总也看不懂,

  ( )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判断(一般不能删去),②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④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日的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交流、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判断(一般不能删去),②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④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日的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教学重点】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四、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练*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八、拓展练*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业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首先)

  草长莺飞 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 主

  高下差异 (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 次

  【教后反思】

  学生学*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目标:

  1、学*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2、让学生学*并掌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设想:品味语言四步走

  课时:2课时

  操作: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㈣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

  ㈤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品味、积累、运用

  程序:

  ㈠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

  ㈡品味语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介绍物候学知识,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现吗?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根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③“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⑤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㈢积累语言

  1、背诵第1自然段

  2、背诵24节气歌

  ㈣运用语言:

  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

  2、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基础题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7)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菁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二、具体环节

  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

  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

  3.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学生按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预*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11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

  五、作业 (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明确学*目标。

  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

  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学*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四、第一次尝试练*:假如你是作者,该怎样写这篇文章?试作简要构思,并列出提纲。生同桌讨论,师作简要提示。

  五、第二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辨别说明方法和认识文章的语言特色。师作方法提示和尝试要求。

  1.采用跳读的方式速读课文,理出文章说明的要点。

  2.将要点列成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要能从文中举出实例。

  4.本文语言的特点。

  六、指名上黑板板书文章层次提纲。师指正、点评。

  七、认识学*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八、通过问题的方式总结本文内容和学*要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何重要意义?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结。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九、学生质疑,先相互释疑,对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师巡视指导。

  十、课外拓展:

  1.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上关于地球五带和大气的知识,理解本课涉及到的物候学知识。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照先前拟定的提纲,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进行补充完善。

  3.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导入:

  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两分钟内读完。

  2、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齐读第1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标出有关词句。

  (3)课文在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讨论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篇用“沉睡”“苏醒”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共有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了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2、学*第2、3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

  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许多”说数量不少,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文中有许多词语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物候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现在,让我们继续跟随竺可桢,探索物候学的奥秘。

  1、指名朗读第4、5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5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2、默读第6~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3、齐读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1)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3)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说明的条理性强。,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课文又在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则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希望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更大的农业丰收。,2、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第二,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运用优美、描写性语句和大量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例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

  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二、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课标的新理论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物候现象的关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了以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⑴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⑶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⑷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⑸ “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⑴ 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⑵ 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

  【目标定向】

  知识目标:

  1.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走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字词。

  连翘( )——翘( )起

  衰( )草连天——鬓毛衰( )

  落( )叶——丢三落( )四——落( )枕

  观( )测——玄妙观( )

  差( )异——差( )遣——差( )错——参( )差

  3.根据课后练*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5):

  第三部分(6-10):

  第四部分(11-12):

  三、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四、学*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思考一: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思考二: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五、小结本课。

  六、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 二 课 时

  【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课文。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结合实际,畅所欲言;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之,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班级”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答案:

  第一课时

  一、走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字词。

  连翘(qi2o)——翘起(qi4)

  衰草连天(shu1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4)——落枕(l4o)

  观测(gu1n)——玄妙观(gu4n)

  差异(ch1)——差遣(ch1i)——差错(ch1)——参差(cī)

  3.根据课后练*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四、学*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

  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五、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之,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一、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学*任务。

  2.复*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

  (5)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5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收集信息:你*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

  二、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模仿课文写诗句。

  3.背诵全文。懂得*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变化井动脑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题。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2.学*第1、7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解xx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重点)

  2、学*概括xx内容要点的方法。学*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

  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②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

  萌发翩然风雪载途销声匿迹簌簌农谚孕育连翘草长莺飞纬度;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四、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2、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三)研读第3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

  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1)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④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引出,这有什么作用?

  ②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③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④说说xx举例说明的作用。

  ⑤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②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气

  候的关系……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然后举例说明。

  ④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⑤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纬度和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按逻辑顺序安排,使xx条理清晰。二、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三、联系课后练*三(2)小题,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

  四、课外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业,找出相应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复*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扩展资料

  一、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四、农谚

  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解释农业气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

  要尽量把课堂学*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课外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物候观测,做好记录,再写出相关的文章,组织班上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做得好。

  *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科学小品,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的知识。(多媒体展示科学小品的知识)

  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画线的词句。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生齐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竺可桢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学的营养。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科学小品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说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学。

  师:物候和物候学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勾画重点,思考这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自读任务: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

  生边读边勾画。

  师: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生: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师: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自然现象,再解释物候、物候学的定义呢?这些自然现象与物候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自然现象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为下文写物候作了铺垫。

  师:同时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呢?

  生: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再次说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师:决定物候来临有哪几个因素?

  生: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请同学们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

  这个中心,先解释概念,在说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并点明研究的意义。这样写,由浅入深,层

  层深入,条理清楚,读者也容易理解。

  这种结构形式,在科学小品中是很常见的。

  三、学*举例说明

  师:一篇好的说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

  生:还有作比较。

  师:《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举例说明。下面我们就以4、5两个自然段为例,学*这种说明方法。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两段课文。

  师:这两段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师:举了什么例子?谁来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种的时间没有根据物候现象反映的情况而改变,结果遭受了损失。

  师:由于没有重视物候观测,给农业带来了损失,一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下面请大家有刚才的分析方法,与周围的同学合作,研读6-9段,画出运用举例说明的语句,讨论举例说明的作用。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这几段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师:分别举了那些例子?

  生:说明纬度的影响时,列举了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说明经度的影响时,列举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比北京要迟一星期开花;又列举了济南苹果开花在4月中,而烟台要到立夏。

  生:说明高下的影响时,列举了华南丘陵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生:说明古今的影响时,列举了英国1741~1750年10年*均同1921~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师:举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师: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比较抽象的,举例说明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语言

  师:接下来我们品味文章的语言。说到语言,我有个疑问,大家看黑板,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适吗?

  生;合适。这使用了拟人的方法。

  师:文章的原名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名字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这样比较生动形象。

  生:这样也说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语言一样。

  师:这样改既体现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

  师:科学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

  识,所以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

  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

  与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一个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请同学们自己朗读1、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分析分析,一会儿与同学们交流。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写得生动,“孕育”运用拟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认为“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写得生动,“销声匿迹”生动形象。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很生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让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师: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请同学们又最快的速度读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说明文的朗读也需要有声有色。下面我就给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体展示四季美景)(师配乐背诵)

  师: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总结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又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呢?请总结总结。

  生: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说明文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学小品的一些知识。

  师:我们如何阅读科学小品呢?

  生:要品味语言。

  生:先要了解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师:请大家看屏幕:阅读科学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说明内容;理清层次结构;研究说明方法;品味生动语言;总结阅读所得。

  六、结语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师:最后,让我们在和谐、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

  同学们,大家知道语言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有没有它自己的语言呢?(答:有)谁能举个例子具体说说那些是大自然的语言?(例1:蚂蚁搬家大自然告诉我们:要下雨了;例2:树叶发黄、渐渐落下,大自然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朝霞,大自然告诉我们:有雨)总之,各种自然现象预示着一定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科学上称作物候。今天,我们就一起学*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这篇《大自然的语言》看看科学家是给我们怎们讲解物候知识的。

  一、出示学*目标。

  学*目标:

  1、掌握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2、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所需信息。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初读课文,纠正生字生词、理清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要求

  1、标注段落序号。

  2、标注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一)纠正字音(出示幻灯片2)

  风雪载途——记载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理清本文三要素

  1、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和物候学)

  追问:那为什么不用说明对象作为本文的题目呢?你看本文注释,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叫做《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大家觉得那个题目好,为什么?(现在的题目9(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2、问: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大家将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问: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逻辑顺序)

  2

  想必大家是运用了排除法来判断的,那这篇课文究竟运用了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来加以判断。

  三、在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相关信息

  (一)根据问题,寻找相关段落中心句的提示,划分段落大意。(出示幻灯片3)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提问:大家看,这是课后练*第一题,现在要求大家根据这四个问题给全文划分段落大意。

  一(1—3)物候及物候学的定义。

  二(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6—10)决定物候观测的四个因素。 (出示幻灯片4)

  四(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大家仔细来看本文的段落结构,先想一想课文最先写了什么?(四季的自然现象),然后又指出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而利用这些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最后写到它的意义、因素,由此可见这属于那种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二)根据问题,筛选信息能力训练

  接下来,请大家根据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及关键词加以回答。(5分钟)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学生找到的课文原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问:大家看,严格来讲这句话不算太准确。那谁能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义。(物候: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出示幻灯片5)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请大家找些关键语句:较简便、易掌握、免损失。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答: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出示幻灯片6)

  追问:这四种因素的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一方面,四因素有主次之别;另一方面,前三种是空间方面的因素,第四种是时间方面的因素)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出示幻灯片7)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确定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精读课文,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出示幻灯片8)

  (一)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出示幻灯片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

  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不能删掉。”温带和亚热带”限定了范围,去掉后便成了所有地球区域都是四季交替的,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

  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删掉。“许多”表范围,但并不是所有农谚都包含物候知识,去掉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不能删掉。“左右”表限制,表明62年比61年的花期迟的天数不确定,去掉后变成了准确的十天,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出示幻灯片9)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①“次第”有什么表达效果?

  (“次第”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②“融化”、“萌发”、“开发”好在哪里?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加点词的运用好在哪里?

  (加点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杏花、桃花、布谷鸟拟人化,写到亲切可爱;同时相同意思不同词语的运用,使得整个段落富有节奏美。)

  (三)本文语言特点小结(出示幻灯片10)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教师小结。

  六、作业。

  1、请大家课后收集几则有关物候的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练*册》专项训练。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4、情景导入-预*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5、朗读比赛、知识抢答、知识讲授、自读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指名学生介绍,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词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检查为主)

  四、整体感知

  1、 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五、具体研讨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1、a、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划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2、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4、 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5、 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六、小结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学生解释

  1、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八、积累

  说出你熟知的农谚,并作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学*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写读书摘要。

  【教学过程】

  一、引题、结合《春》和《济南的冬天》导入新课、析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生动用条理地说明事物。

  2、做读书摘要。

  三、第一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

  1、出示尝试题、学生默读尝试题。

  2、听录音,给各段标上序号。

  3、快速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勾划出七、八、九、十段中表顺序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说明的条理性。讨论完成尝试练*。

  4、检查、肯定。

  5、归纳总结: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四、第二次尝试、理解文章说明的生动性

  1、出示尝试练*题。

  2、点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其他学生合拢书,体会感受语言的生动。

  3、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根据相关语句生动说明和*实说明的对照、加深体会。

  4、学生讨论、互评,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5、信息反馈,归纳肯定。

  6、齐读课文一、二段,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第三次尝试、编写读书摘要

  1、提出尝试要求。

  2、学生跳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一中四个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先画线标出内容要点,再连缀成文。完成尝试要求。

  3、学生小组内交换阅看、互相订正补充。

  4、反馈信息,给予肯定。

  5、出示教师的`摘要,学生对照自己的摘要作为参考。

  六、课堂小结(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判断(一般不能删去),②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④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日的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