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1-19 00:00:00 [db:标签-标题]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创造性地模仿着写一首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能够通过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产生美的感受,将这种感受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2、帮助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1、老师板书“课本”两个字,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再补全课题,学生读题。提问: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

  二、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配图朗诵诗歌,使学生进入大自然美的情境。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敞开 绿阴 呼吸 芬芳 翠竹 挺拔 松柏 苍劲 绚丽 描绘 沃野

  耕耘 鸣禽 联欢 洋溢 温馨 相聚 清山 攀登 豪情 浩瀚 胸襟 撒开 云锦 明媚 黄昏

  a、齐读、指名读(提醒注意芬、馨、襟都是前鼻音)

  过渡:那么,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有同学知道了吗?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大自然里有些什么?

  3、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芬芳”就是香,就是扑鼻的香气。

  ②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挺拔就是直,高。苍劲,就是有力。沃野就是很有营养的土地。耕耘就是耕作和除草。

  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洋溢就是充满,温馨就是温和芬芳,温暖、舒服、幸福。

  ④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包揽,就是充分地看。浩瀚,就是无边无际。

  ⑤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理解云锦,古代的一种织物,多彩瑰丽。

  ⑥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文章哪些段落写了大自然有什么呢?(2-4)所以课文就可以分为三段,第二段的段意就是告诉我们大自然里有许多绚丽的景色,有丰富的

  知识。那么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别急我们学下去。

  三、 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一)、学*第一段。

  1、请一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让他谈谈自己读后的感觉,也就是为什么要那样读。

  2、再请两位学生读一读这一段。

  3、总结:这里告诉我们大自然已经作好了准备,等待着我们进入他的怀抱,去参观,去游玩,去学*。

  4、齐读感受大自然的号召。

  四、指导写字

  1、耕的左边不能写错。

  2、襟的左边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

  3、瀚的右边不是翁。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昨天,我们学*了《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第一段,有同学给大家朗诵一下吗?

  2、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过渡:那么,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

  二、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第二自然段

  1、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收获和快乐呀!看,(教师读第二自然段)

  2、大自然能带给我们哪些收获呀!

  3、哦,我们走出新苑小学,首先看到的是比较*的地方的景色,有正在拼命生长,挺拔的翠竹,有古老、苍劲的松柏,果园里(农民们正热呵

  呵地采摘着苹果、李子、葡萄,因为采用了优良品种水果的个子更大,营养价值更高,农民伯伯想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沃野里农民们正在耕

  种,布谷鸟还在多余地叫着布谷、布谷快快耕种,它不知道现代科学发达什么时候该耕种、什么时候该施肥都有农业科技站来通知的。

  4、老师的眼睛还看到了,好吧,你们说吧。你还愿意用你多彩的画笔描绘------

  5、请你把这一幅景象读出来给大家听吧!你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有些什么呢?

  6、齐读。

  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继续走着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我们又遇到了什么呢?(遇到了鸣禽、野花和祖国的山水)

  2、 “温馨”是什么意思呢?

  a、请同学们联系一下上下文,看一看。从文章哪边看出来的。

  b、我们来查一查字典,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c、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起来读第三自然段。并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觉。

  3、总结,小朋友们,你们好久没来啦,想同学们的鸣禽、野花都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玩耍。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让我们告诉世界吧。齐读。

  第四、五自然段

  1、大自然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许多快乐等待我们去收获。自己读一读第四、五自然段,想象一下祖国山水的景象。天空、大地

  、早晨、黄昏的美景。待会读的时候一边想一边读。(祖国的山水很美,要包揽无限风光,要尽享大自然的无私给予,还必须不怕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要想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搏击狂风巨浪,不畏险恶。)

  2、学生读第四、第五自然段。你觉得祖国的山水怎么样?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3、大自然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在呼唤着我们去发现、探索,清山说-----绿水说-----去吧-----去吧------

  过渡:大自然是美的,是可爱的,是幸福的。你能对大自然说一句话来回答它的邀请吗?

  齐读第二段读出我们的快乐,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读出探索大自然的无畏。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

  ,给我们无比的幸福)

  3、让我们齐读课文。

  4、这里和第一自然段是一样的,属于前后照应、呼应开头。

  5、那么是不是多余的呢?(不是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悬念,通过第2-5自然段我们已经明白了,在篇尾的出现则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领悟

  于心的感觉。如果说,在篇首,它是对全诗主题的暗示,那么,在篇尾,则是全诗的升华。)

  四、小结课文

  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给我们无比的幸福。大自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和发现美的时间。

  课后延伸:组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仿写一首诗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注: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生答:不完整,缩句后是“打开课本”。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 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 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点也)

  2) 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 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 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 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 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 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 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

  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

  有生回答(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诗人让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说:哪个更准确呢?

  学生比较选择,教师让学生举手表决,结果生大都赞同:(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小结后让生齐读补充完整的题目。

  师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生举手答读,他生评读,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启发:文中几处写到了“祖国号召我们”,让生找后分男女生读1和6节,生水到渠成地想到是总分总结构。2-5节具体写的是大自然。

  b. 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

  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

  生齐答:自然。

  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

  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的大自然

  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

  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

  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课文、看图片等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读课文。

  1. 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 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 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交流第一题答案:

  a.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 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 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 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看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闻、看、画、听、登、走

  e. 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 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 交流第二题答案:

  a. 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 生思考、讨论;

  c. 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 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 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 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 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 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当堂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启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诗歌的爱。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

  2、启发想象。

  3、对课题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疑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第四课,齐读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现代诗)。相信通过第一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朗读也基本没什么障碍了。我知道有些同学还会背了呢。我们也知道了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首尾呼应/总分总。我们学一首诗歌是不是就满足于此呢?(不)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同学们在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①、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

  ②、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2、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讨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就像一本书,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大自然这本课本里藏着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孙友田去发现.)

  1、重点品读第二自然读

  ①、古人说:诗中有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藏着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大胆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配乐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

  从“挺拔的翠竹”,学到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正直。想到一首诗《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就是“挺拔的翠竹”啊。

  从“松柏的苍劲”,你又想到什么呢?(青松的高洁)想到**的诗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从“沃野的耕耘”想到农民伯伯的辛劳: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从“果园的丰收”联想到丰收的场面,人们的喜悦……

  ③、小结激发朗读:诗歌的语言是比较凝练的,学*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联想”。你看短短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联想到这么多,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大自然就是活生生的课本啊,时时给我们以启迪。谁能读好第二自然段,读出你的理解和想象。

  2、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三四五自然段,思考大自然哪些景物引发了你的联想,给我们以启迪。划下有感触的词或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联想或从中受到的启迪。

  3、交流

  预设:

  ①“青山说——”联想到哪些山?(泰山,黄山、华山……有很多名山等着我们去攀登。)

  我们要攀登的仅仅是自然界的山吗?(还指知识的山峰)一句话叫“无限风光在顶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要肯攀登、坚持攀登的人才能饱览到无限的风光。

  ②“绿水说——”联想到什么?(五湖四海,四大洋)

  出示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为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海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啊。

  激发朗读:像山一样坚毅,像水一样博大,这就是自然界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的启示啊。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小结:你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青山绿水,都给我们以启迪,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课本,而且是最广博、最形象的课本。

  (三)讨论“为什么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大自然里的景物都是绿色的吗?还有各色的野花、碧蓝的天空、五彩的云锦。可是为什么还偏偏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这里的“绿色”是不是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你真了不起,读到诗人心里去了。就像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之所以用得好,就是指春风给江南带来了无限生机啊。

  师:绿色还象征什么呢?(健康,环保)

  比如,我们祝一个人生命之树常青,就是祝他什么啊?(祝他健康有活力)我们要食用绿色食品,绿色指的就是(健康环保)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有活力的课堂叫做绿色(课堂)

  小结:原来这里的绿色指的是“生机勃勃的,有活力的”(板书)

  2、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3、激发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读出你对大自然的喜爱,读出你对这绿色课本的体悟。

  (四)讨论“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师;大自然像一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做人的智慧。我们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看看诗人孙友田给我们哪些好的建议?找到关键词在书上画一画。

  2、交流: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联欢

  相聚

  听一听

  攀登

  前进

  ……

  3、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慧的双耳去聆听,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更要勇于攀登,不断前进,真正融入大自然,和自然相聚,和自然联欢,我们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无限美好。同学们,祖国已经敞开了绿色的大门,你们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描绘,走进大自然吧。

  (五)诵读体悟

  师:会背的同学站起来,指名读二三四五自然读。全班读一六自然段。配乐。(全班配乐朗诵)

  (六)拓展诗歌《在森林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郭枫先生以优美的笔调,把*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猛然,读完《草虫的村落》后,好像身临其境,有点乐而忘返的感觉。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教学本课,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抄有生字词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2、学生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小虫的世界。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适当记录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美国影片《虫虫危机》片断。

  2、说说感受:

  谁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

  这是美国大片《虫虫危机》片断,《虫虫危机》灵感取材自伊索寓言《蚂蚁与蚱蜢》的故事,讲述一段昆虫世界的冒险之旅。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能说说你观看了这一片断后的感受吗?

  (情趣猛然,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原来虫虫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精美的动画效果,极有感染力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探索的向往。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虫虫的课文,打开书。板书课题:草虫的村落。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⑴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⑵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再读课文,了解段落层次

  1、学生自由练*朗读课文。你喜欢的段落就多读两遍。

  2、按课文顺序,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一人读一自然段。

  3、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2)我又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二(3~9)具体介绍我的目光在虫虫世界游历的所见所感。

  三(10~11)夕阳西下,我才醒来,心里感到很得意。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课时,不过多涉及课文内容的分析,这里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文字多读几遍。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一周内想办法借到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完整地看一遍。

  (如果学校有局域网,教师可以把影片放到网络上共享。)

  设计意图:影片《虫虫危机》讲述的是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的故事。观看这部影片,一方面是继续激发学生对虫虫世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参透正义、友情、勇敢等思想教育在内。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10个:

  同桌互相批改,有错误的下课订正。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功,不能放松。为节约课堂时间,下课后订正。说主要内容一是复*课文,二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说得内容正确,语言流畅。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划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读一读。

  2、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先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划出的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提示: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真是一只勇敢的小甲虫。具体游侠一样的品格,不服输,不气馁,终于走出了困境。)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多像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啊!原来,草虫们也有着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

  “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这里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的妩媚多姿,也写出了虫子们懂得欣赏美的一面。写得活灵活现,小小的圆虫,也是那样的迷人!)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这句话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饱含深情地赞美了甲虫富有灵性的聪明才智。这是作者对小虫子们最高的赞美!作者此时已全身心在进入了虫子的世界,被甲虫音乐家们的演奏所深深地陶醉!)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当我们置身于虫子们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这里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法抑制的喜悦。从时间上看,作者已经在虫子的世界里游历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西下才醒悟,真的是被小虫子深深吸引了。)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注意,精彩的语段要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练笔

  1、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举例说说看。

  (略。文中很多例子,比喻,拟人的地方很多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像作者这样的独特的感受吗?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最*一周来观察到的小虫世界里有意思的内容。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全班交流:请2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观察的内容。

  大家评议:是否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4、出示小练笔的要求:

  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5、我们再来看一段写昆虫的例文: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

  6、各人动笔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作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一方面。这里补充了一段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字,也是为后面的好书推荐作铺垫。

  四、课外拓展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从写作方面,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

  2、好书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

  3、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向自主阅读之路。通过《昆虫记》的推荐,再一次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大自然昆虫世界的兴趣。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提示本文写作特色。

  【特别建议】

  1、如有条件,安排学生到网络教室或是多媒体教室观看美国影片《虫虫危机》。

  2、可以专门组织一次班队活动:昆虫故事会。

  3、小资料:

  郭枫,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台湾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赊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8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流畅,清新活泼;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情感饱满,充满激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好!先请大家看一个词语

  课件(文字):大自然

  (1)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大自然里有些什么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自然。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2)面对这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你想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大自然像母亲,无私地给予人类一切;大自然像智慧老人,启迪人类不断创造,也有人说大自然像本无字书,写着无穷的奥秘……那么,在现代诗人孙友田的眼中,大自然又像什么呢?)

  课件(文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起读课题

  2、咦,诗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这个“课本”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课件(文字):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带着这个问题学*这首诗。

  板块(二)了解诗意

  1、请每位同学先把课后的生字、词语读准确,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的时候,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课件(文字):、饱、览lǎn、云、锦jǐn、胸、襟jīn

  敞chǎnɡ开、微、风fēng、相xiāng聚

  芬fēn芳fāng、苍cāng劲jìn、黄huáng昏hūn

  (1)先自己读读,注意它们读音的特点。

  (2)请跟我一起读一遍:第一行,注意前鼻音的发音……;第二行,注意后鼻音的发音……;第三行要同时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

  2、俗话说得好:旧书不怕百回读!请你默读全诗,看看一共写了几个小节,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仔细的阅读,大家一定明白了,这首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了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写了我们投入大自然,勇敢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第三部分是第六节:写了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你发现没有,哪几个小节的内容是相同的?

  (2)你们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啊!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这两个小节为什么要相同呢?请大家说说。

  (3)嗯,同学们说出了一点儿意思,确实,这两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课题。但是,这两节放在一头一尾,作者可是独有匠心的啊,相信大家通过学*,最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迎刃而解。

  (4)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诗歌的第二部分品读感悟: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板块(三)品读感悟

  1、课件(文字)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大家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读2—5节,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

  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吧!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每行出示: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

  鸣禽、野花

  青山、绿水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内容丰富,有许多的事物:在第二节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第三节中有鸣禽、野花;第四节中有青山、绿水;第五节中有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这四组不同的事物就仿佛是大自然的4页书,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置身于原野、森林、高山……亲*大自然。)

  (3)这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课件(文字)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1)请同学们在四人学*小组中,再细细品读2—5节,一同讨论,合作学*3分钟。

  (2)好,合作学*的时间到了,大家都有收获了吧。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让我们共同探讨。

  (3)在共同的探讨中,同学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发现了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节的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是亲眼所见的,第三节的鸣禽、野花是亲身参与的;第四节的青山、绿水是亲耳聆听的;第五节的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是用心感受的。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大自然,才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出现“破折号和后面的文字”: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亲眼所见

  鸣禽、野花——亲身参与

  青山、绿水——亲耳聆听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用心感受

  3、读完第五节后,你一定发现这里还有个空,可以填上很多内容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呢?请你发挥想象,像诗人一样来创作一段。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文字):挥动有力的双臂,

  去触摸太*洋跳动的脉搏。

  迈开坚定的脚步,

  去丈量喜玛拉雅山的高度。

  你受到启发了吗?看来诗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填上很多内容。但是,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味深长。

  板块(四)反复诵读

  1、同学们,请你把刚才的体会融入诗歌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读。

  (1)读的时候要注意:无论读到哪一节,都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眼睛看到了翠竹松柏、你的耳朵听到了青山绿水的对话……带着想象来朗读,能把诗读得更美。请一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2、面对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读这首诗了,请各位小评委给我打打分吧。

  课件(文字)滚屏

  来,配上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分节朗读,2—5节分别请4位同学读,首尾两节一起读。

  课件:音乐+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3、同学们还记得一开始的发现吗,为什么这首诗的首尾两节要相同呢?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谁来谈一谈。

  像大家所体会到了吗?文章首尾呼应,诗句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两个“去吧”,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点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篇末是对全诗的升华,激发少年儿童勇敢探索、勇于实践,朗读时要注意对比。

  板块(五)活动拓展

  课件:每人搜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开个“大自然的赞歌”诗歌诵读会。

  三、教学备注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的想像,将文本读通、读实、读厚。

  2、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0

  一、 教学目标 :

  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 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 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 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 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 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 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 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 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 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 细读文章,

  2、 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 复*导入 :

  1、 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 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 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 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 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 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 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 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 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 最后全班齐读。

  四、 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投影胶片

  拟订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导入:

  1、板书“课本”两个字

  2、同学们谁能说说课本的作用?(指名说)课本的用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板书课题)

  3、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照预*“六字”去做。

  2、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指名默写生字新词。

  ⑵说说你的记忆方法。

  2、轻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说说方法如何?

  (1)查词典重点理解“温馨”

  (2)看图理解“明媚”

  (3)师帮助理解:“胸襟”“饱览”

  四、读通课文、理解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段,随机纠错

  2、默读课文想想每节的意思

  3、找出诗中呼应的部分,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节)可爱的孩子们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段(2节——5节)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丰富的馈赠

  第三段(6节)呼应开头,总结全诗,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soft/

  4、学生练读全文(要求达到“五不”)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看清字形,读帖。

  2、描红(注意运笔)

  3、重点指导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本。

  2、学会本课文8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

  1、板书“课本”,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芬芳 绚丽 耕耘 洋溢 温馨 浩瀚 黄昏 胸襟

  (2)检查生字词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节的意思。

  4、交流自然段的意思。

  5、运用自然段相加法,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作业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馨( ) 绚丽( ) 喧闹( ) 胸襟( ) 包蕴(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听录音朗读第一节,闭眼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是根据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自由读第一节,在重点词语下做记号。

  3、全班交流汇报。(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芬芳的空气)

  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去吧”要读出召唤的语气)

  二、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节。

  2、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象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在书中画下重点的词句。

  3、交流所画内容。

  4、四人小组描述根据所画内容想象的画面。

  5、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

  7、听录音范读,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女生齐读第三节。

  2、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鸣禽”、野花“的活泼和少年朋友的热情友好)

  3、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4、指名试读,全体齐读。

  四、学*第四、五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4、5节。

  2、理解诗句的意思:祖国的山水、天地有什么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3、怎样才能饱览风光,尽享自然的给予?

  4、指导朗读:大自然对少年朋友是那样友好,大自然中隐藏着那么多的秘密,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收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录音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五、朗读第二至五节

  六、学*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节。

  2、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指导朗读:语调可热烈、高昂些。

  4、录音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七、总结全文

  1、这首诗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吗?把我们的喜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处景物或一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并写一个片段,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3、收集描绘大自然的诗歌,写在或剪帖在积累本上。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诗,试图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学*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海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到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1)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流畅,清新活泼;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情感饱满,充满激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好!先请大家看一个词语

  课件(文字):大自然

  (1)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大自然里有些什么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自然。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2)面对这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你想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大自然像母亲,无私地给予人类一切;大自然像智慧老人,启迪人类不断创造,也有人说大自然像本无字书,写着无穷的奥秘……那么,在现代诗人孙友田的眼中,大自然又像什么呢?)

  课件(文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起读课题

  2、咦,诗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这个“课本”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课件(文字):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带着这个问题学*这首诗。

  板块(二)了解诗意

  1、请每位同学先把课后的生字、词语读准确,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的时候,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课件(文字):、饱、览lǎn、云、锦jǐn、胸、襟jīn

  敞chǎnɡ开、微、风fēng、相xiāng聚

  芬fēn芳fāng、苍cāng劲jìn、黄huáng昏hūn

  (1)先自己读读,注意它们读音的特点。

  (2)请跟我一起读一遍:第一行,注意前鼻音的发音……;第二行,注意后鼻音的发音……;第三行要同时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

  2、俗话说得好:旧书不怕百回读!请你默读全诗,看看一共写了几个小节,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仔细的阅读,大家一定明白了,这首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了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写了我们投入大自然,勇敢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第三部分是第六节:写了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你发现没有,哪几个小节的内容是相同的?

  (2)你们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啊!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这两个小节为什么要相同呢?请大家说说。

  (3)嗯,同学们说出了一点儿意思,确实,这两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课题。但是,这两节放在一头一尾,作者可是独有匠心的啊,相信大家通过学*,最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迎刃而解。

  (4)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诗歌的第二部分品读感悟: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板块(三)品读感悟

  1、课件(文字)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大家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读2—5节,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

  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吧!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每行出示: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

  鸣禽、野花

  青山、绿水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内容丰富,有许多的事物:在第二节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第三节中有鸣禽、野花;第四节中有青山、绿水;第五节中有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这四组不同的事物就仿佛是大自然的4页书,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置身于原野、森林、高山……亲*大自然。)

  (3)这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课件(文字)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1)请同学们在四人学*小组中,再细细品读2—5节,一同讨论,合作学*3分钟。

  (2)好,合作学*的时间到了,大家都有收获了吧。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让我们共同探讨。

  (3)在共同的探讨中,同学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发现了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节的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是亲眼所见的,第三节的鸣禽、野花是亲身参与的;第四节的青山、绿水是亲耳聆听的;第五节的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是用心感受的。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大自然,才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出现“破折号和后面的文字”: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亲眼所见

  鸣禽、野花——亲身参与

  青山、绿水——亲耳聆听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用心感受

  3、读完第五节后,你一定发现这里还有个空,可以填上很多内容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呢?请你发挥想象,像诗人一样来创作一段。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文字):挥动有力的双臂,

  去触摸太*洋跳动的脉搏。

  迈开坚定的脚步,

  去丈量喜玛拉雅山的高度。

  你受到启发了吗?看来诗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填上很多内容。但是,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味深长。

  板块(四)反复诵读

  1、同学们,请你把刚才的体会融入诗歌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读。

  (1)读的时候要注意:无论读到哪一节,都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眼睛看到了翠竹松柏、你的耳朵听到了青山绿水的对话……带着想象来朗读,能把诗读得更美。请一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2、面对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读这首诗了,请各位小评委给我打打分吧。

  课件(文字)滚屏

  来,配上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分节朗读,2—5节分别请4位同学读,首尾两节一起读。

  课件:音乐+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3、同学们还记得一开始的发现吗,为什么这首诗的首尾两节要相同呢?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谁来谈一谈。

  像大家所体会到了吗?文章首尾呼应,诗句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两个“去吧”,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点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篇末是对全诗的升华,激发少年儿童勇敢探索、勇于实践,朗读时要注意对比。

  板块(五)活动拓展

  课件:每人搜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开个“大自然的赞歌”诗歌诵读会。

  三、教学备注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的想像,将文本读通、读实、读厚。

  2、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本。

  2、学会本课文8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

  1、板书“课本”,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芬芳 绚丽 耕耘 洋溢 温馨 浩瀚 黄昏 胸襟

  (2)检查生字词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节的意思。

  4、交流自然段的意思。

  5、运用自然段相加法,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作业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馨( ) 绚丽( ) 喧闹( ) 胸襟( ) 包蕴(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听录音朗读第一节,闭眼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是根据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自由读第一节,在重点词语下做记号。

  3、全班交流汇报。(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芬芳的空气)

  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去吧”要读出召唤的语气)

  二、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节。

  2、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象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在书中画下重点的词句。

  3、交流所画内容。

  4、四人小组描述根据所画内容想象的画面。

  5、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

  7、听录音范读,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女生齐读第三节。

  2、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鸣禽”、野花“的活泼和少年朋友的热情友好)

  3、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4、指名试读,全体齐读。

  四、学*第四、五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4、5节。

  2、理解诗句的意思:祖国的山水、天地有什么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3、怎样才能饱览风光,尽享自然的给予?

  4、指导朗读:大自然对少年朋友是那样友好,大自然中隐藏着那么多的秘密,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收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录音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五、朗读第二至五节

  六、学*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节。

  2、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指导朗读:语调可热烈、高昂些。

  4、录音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七、总结全文

  1、这首诗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吗?把我们的喜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处景物或一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并写一个片段,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3、收集描绘大自然的诗歌,写在或剪帖在积累本上。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注: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生答:不完整,缩句后是“打开课本”。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 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 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点也)

  2) 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 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 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 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 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 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 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

  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

  有生回答(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诗人让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说:哪个更准确呢?

  学生比较选择,教师让学生举手表决,结果生大都赞同:(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小结后让生齐读补充完整的题目。

  师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生举手答读,他生评读,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启发:文中几处写到了“祖国号召我们”,让生找后分男女生读1和6节,生水到渠成地想到是总分总结构。2-5节具体写的是大自然。

  b. 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

  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

  生齐答:自然。

  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

  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的大自然

  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

  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

  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课文、看图片等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读课文。

  1. 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 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 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交流第一题答案:

  a.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 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 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 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看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闻、看、画、听、登、走

  e. 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 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 交流第二题答案:

  a. 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 生思考、讨论;

  c. 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 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 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 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 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 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诗,试图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学*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海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到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6

  一、 教学目标 :

  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 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 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 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 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 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 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 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 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 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 细读文章,

  2、 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 复*导入 :

  1、 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 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 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 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 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 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 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 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 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 最后全班齐读。

  四、 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郭枫先生以优美的笔调,把*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猛然,读完《草虫的村落》后,好像身临其境,有点乐而忘返的感觉。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教学本课,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抄有生字词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2、学生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小虫的世界。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适当记录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美国影片《虫虫危机》片断。

  2、说说感受:

  谁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

  这是美国大片《虫虫危机》片断,《虫虫危机》灵感取材自伊索寓言《蚂蚁与蚱蜢》的故事,讲述一段昆虫世界的冒险之旅。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能说说你观看了这一片断后的感受吗?

  (情趣猛然,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原来虫虫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精美的动画效果,极有感染力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探索的向往。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虫虫的课文,打开书。板书课题:草虫的村落。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⑴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⑵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再读课文,了解段落层次

  1、学生自由练*朗读课文。你喜欢的段落就多读两遍。

  2、按课文顺序,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一人读一自然段。

  3、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2)我又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二(3~9)具体介绍我的目光在虫虫世界游历的所见所感。

  三(10~11)夕阳西下,我才醒来,心里感到很得意。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课时,不过多涉及课文内容的分析,这里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文字多读几遍。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一周内想办法借到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完整地看一遍。

  (如果学校有局域网,教师可以把影片放到网络上共享。)

  设计意图:影片《虫虫危机》讲述的是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的故事。观看这部影片,一方面是继续激发学生对虫虫世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参透正义、友情、勇敢等思想教育在内。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10个:

  同桌互相批改,有错误的下课订正。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功,不能放松。为节约课堂时间,下课后订正。说主要内容一是复*课文,二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说得内容正确,语言流畅。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划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读一读。

  2、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先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划出的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提示: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真是一只勇敢的小甲虫。具体游侠一样的品格,不服输,不气馁,终于走出了困境。)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多像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啊!原来,草虫们也有着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

  “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这里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的妩媚多姿,也写出了虫子们懂得欣赏美的一面。写得活灵活现,小小的圆虫,也是那样的迷人!)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这句话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饱含深情地赞美了甲虫富有灵性的聪明才智。这是作者对小虫子们最高的赞美!作者此时已全身心在进入了虫子的世界,被甲虫音乐家们的演奏所深深地陶醉!)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当我们置身于虫子们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这里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法抑制的喜悦。从时间上看,作者已经在虫子的世界里游历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西下才醒悟,真的是被小虫子深深吸引了。)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注意,精彩的语段要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练笔

  1、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举例说说看。

  (略。文中很多例子,比喻,拟人的地方很多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像作者这样的独特的感受吗?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最*一周来观察到的小虫世界里有意思的内容。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全班交流:请2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观察的内容。

  大家评议:是否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4、出示小练笔的要求:

  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5、我们再来看一段写昆虫的例文: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

  6、各人动笔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作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一方面。这里补充了一段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字,也是为后面的好书推荐作铺垫。

  四、课外拓展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从写作方面,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

  2、好书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

  3、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向自主阅读之路。通过《昆虫记》的推荐,再一次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大自然昆虫世界的兴趣。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提示本文写作特色。

  【特别建议】

  1、如有条件,安排学生到网络教室或是多媒体教室观看美国影片《虫虫危机》。

  2、可以专门组织一次班队活动:昆虫故事会。

  3、小资料:

  郭枫,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台湾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赊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投影胶片

  拟订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导入:

  1、板书“课本”两个字

  2、同学们谁能说说课本的作用?(指名说)课本的用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板书课题)

  3、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照预*“六字”去做。

  2、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指名默写生字新词。

  ⑵说说你的记忆方法。

  2、轻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说说方法如何?

  (1)查词典重点理解“温馨”

  (2)看图理解“明媚”

  (3)师帮助理解:“胸襟”“饱览”

  四、读通课文、理解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段,随机纠错

  2、默读课文想想每节的意思

  3、找出诗中呼应的部分,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节)可爱的孩子们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段(2节——5节)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丰富的馈赠

  第三段(6节)呼应开头,总结全诗,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soft/

  4、学生练读全文(要求达到“五不”)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看清字形,读帖。

  2、描红(注意运笔)

  3、重点指导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创造性地模仿着写一首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能够通过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产生美的感受,将这种感受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2、帮助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1、老师板书“课本”两个字,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再补全课题,学生读题。提问: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

  二、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配图朗诵诗歌,使学生进入大自然美的情境。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敞开 绿阴 呼吸 芬芳 翠竹 挺拔 松柏 苍劲 绚丽 描绘 沃野

  耕耘 鸣禽 联欢 洋溢 温馨 相聚 清山 攀登 豪情 浩瀚 胸襟 撒开 云锦 明媚 黄昏

  a、齐读、指名读(提醒注意芬、馨、襟都是前鼻音)

  过渡:那么,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有同学知道了吗?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大自然里有些什么?

  3、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芬芳”就是香,就是扑鼻的香气。

  ②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挺拔就是直,高。苍劲,就是有力。沃野就是很有营养的土地。耕耘就是耕作和除草。

  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洋溢就是充满,温馨就是温和芬芳,温暖、舒服、幸福。

  ④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包揽,就是充分地看。浩瀚,就是无边无际。

  ⑤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理解云锦,古代的一种织物,多彩瑰丽。

  ⑥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文章哪些段落写了大自然有什么呢?(2-4)所以课文就可以分为三段,第二段的段意就是告诉我们大自然里有许多绚丽的景色,有丰富的

  知识。那么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别急我们学下去。

  三、 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一)、学*第一段。

  1、请一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让他谈谈自己读后的感觉,也就是为什么要那样读。

  2、再请两位学生读一读这一段。

  3、总结:这里告诉我们大自然已经作好了准备,等待着我们进入他的怀抱,去参观,去游玩,去学*。

  4、齐读感受大自然的号召。

  四、指导写字

  1、耕的左边不能写错。

  2、襟的左边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

  3、瀚的'右边不是翁。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昨天,我们学*了《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第一段,有同学给大家朗诵一下吗?

  2、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过渡:那么,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

  二、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第二自然段

  1、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收获和快乐呀!看,(教师读第二自然段)

  2、大自然能带给我们哪些收获呀!

  3、哦,我们走出新苑小学,首先看到的是比较*的地方的景色,有正在拼命生长,挺拔的翠竹,有古老、苍劲的松柏,果园里(农民们正热呵

  呵地采摘着苹果、李子、葡萄,因为采用了优良品种水果的个子更大,营养价值更高,农民伯伯想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沃野里农民们正在耕

  种,布谷鸟还在多余地叫着布谷、布谷快快耕种,它不知道现代科学发达什么时候该耕种、什么时候该施肥都有农业科技站来通知的。

  4、老师的眼睛还看到了,好吧,你们说吧。你还愿意用你多彩的画笔描绘------

  5、请你把这一幅景象读出来给大家听吧!你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有些什么呢?

  6、齐读。

  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继续走着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我们又遇到了什么呢?(遇到了鸣禽、野花和祖国的山水)

  2、 “温馨”是什么意思呢?

  a、请同学们联系一下上下文,看一看。从文章哪边看出来的。

  b、我们来查一查字典,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c、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起来读第三自然段。并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觉。

  3、总结,小朋友们,你们好久没来啦,想同学们的鸣禽、野花都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玩耍。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让我们告诉世界吧。齐读。

  第四、五自然段

  1、大自然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许多快乐等待我们去收获。自己读一读第四、五自然段,想象一下祖国山水的景象。天空、大地

  、早晨、黄昏的美景。待会读的时候一边想一边读。(祖国的山水很美,要包揽无限风光,要尽享大自然的无私给予,还必须不怕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要想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搏击狂风巨浪,不畏险恶。)

  2、学生读第四、第五自然段。你觉得祖国的山水怎么样?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3、大自然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在呼唤着我们去发现、探索,清山说-----绿水说-----去吧-----去吧------

  过渡:大自然是美的,是可爱的,是幸福的。你能对大自然说一句话来回答它的邀请吗?

  齐读第二段读出我们的快乐,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读出探索大自然的无畏。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

  ,给我们无比的幸福)

  3、让我们齐读课文。

  4、这里和第一自然段是一样的,属于前后照应、呼应开头。

  5、那么是不是多余的呢?(不是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悬念,通过第2-5自然段我们已经明白了,在篇尾的出现则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领悟

  于心的感觉。如果说,在篇首,它是对全诗主题的暗示,那么,在篇尾,则是全诗的升华。)

  四、小结课文

  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给我们无比的幸福。大自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和发现美的时间。

  课后延伸:组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仿写一首诗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当堂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启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诗歌的爱。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

  2、启发想象。

  3、对课题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疑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第四课,齐读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现代诗)。相信通过第一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朗读也基本没什么障碍了。我知道有些同学还会背了呢。我们也知道了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首尾呼应/总分总。我们学一首诗歌是不是就满足于此呢?(不)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同学们在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①、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

  ②、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2、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讨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就像一本书,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大自然这本课本里藏着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孙友田去发现.)

  1、重点品读第二自然读

  ①、古人说:诗中有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藏着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大胆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配乐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

  从“挺拔的翠竹”,学到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正直。想到一首诗《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就是“挺拔的翠竹”啊。

  从“松柏的苍劲”,你又想到什么呢?(青松的高洁)想到**的诗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从“沃野的耕耘”想到农民伯伯的辛劳: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从“果园的丰收”联想到丰收的场面,人们的喜悦……

  ③、小结激发朗读:诗歌的语言是比较凝练的,学*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联想”。你看短短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联想到这么多,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大自然就是活生生的课本啊,时时给我们以启迪。谁能读好第二自然段,读出你的理解和想象。

  2、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三四五自然段,思考大自然哪些景物引发了你的联想,给我们以启迪。划下有感触的词或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联想或从中受到的启迪。

  3、交流

  预设:

  ①“青山说——”联想到哪些山?(泰山,黄山、华山……有很多名山等着我们去攀登。)

  我们要攀登的仅仅是自然界的山吗?(还指知识的山峰)一句话叫“无限风光在顶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要肯攀登、坚持攀登的人才能饱览到无限的风光。

  ②“绿水说——”联想到什么?(五湖四海,四大洋)

  出示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为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海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啊。

  激发朗读:像山一样坚毅,像水一样博大,这就是自然界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的启示啊。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小结:你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青山绿水,都给我们以启迪,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课本,而且是最广博、最形象的课本。

  (三)讨论“为什么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大自然里的景物都是绿色的吗?还有各色的野花、碧蓝的天空、五彩的云锦。可是为什么还偏偏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这里的“绿色”是不是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你真了不起,读到诗人心里去了。就像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之所以用得好,就是指春风给江南带来了无限生机啊。

  师:绿色还象征什么呢?(健康,环保)

  比如,我们祝一个人生命之树常青,就是祝他什么啊?(祝他健康有活力)我们要食用绿色食品,绿色指的就是(健康环保)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有活力的课堂叫做绿色(课堂)

  小结:原来这里的绿色指的是“生机勃勃的,有活力的”(板书)

  2、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3、激发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读出你对大自然的喜爱,读出你对这绿色课本的体悟。

  (四)讨论“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师;大自然像一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做人的智慧。我们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看看诗人孙友田给我们哪些好的建议?找到关键词在书上画一画。

  2、交流: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联欢

  相聚

  听一听

  攀登

  前进

  ……

  3、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慧的双耳去聆听,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更要勇于攀登,不断前进,真正融入大自然,和自然相聚,和自然联欢,我们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无限美好。同学们,祖国已经敞开了绿色的大门,你们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描绘,走进大自然吧。

  (五)诵读体悟

  师:会背的同学站起来,指名读二三四五自然读。全班读一六自然段。配乐。(全班配乐朗诵)

  (六)拓展诗歌《在森林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2)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汇总5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2

  一、 教学目标 :

  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 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 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 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 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 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 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 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 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 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 细读文章,

  2、 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 复*导入 :

  1、 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 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 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 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 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 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 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 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 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 最后全班齐读。

  四、 作业 :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注: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生答:不完整,缩句后是“打开课本”。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 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 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点也)

  2) 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 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 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 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 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 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 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

  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

  有生回答(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诗人让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说:哪个更准确呢?

  学生比较选择,教师让学生举手表决,结果生大都赞同:(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小结后让生齐读补充完整的题目。

  师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生举手答读,他生评读,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启发:文中几处写到了“祖国号召我们”,让生找后分男女生读1和6节,生水到渠成地想到是总分总结构。2-5节具体写的是大自然。

  b. 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

  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

  生齐答:自然。

  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

  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的大自然

  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

  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

  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课文、看图片等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读课文。

  1. 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 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 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交流第一题答案:

  a.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 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 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 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看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闻、看、画、听、登、走

  e. 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 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 交流第二题答案:

  a. 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 生思考、讨论;

  c. 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 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 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 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 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 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郭枫先生以优美的笔调,把*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猛然,读完《草虫的村落》后,好像身临其境,有点乐而忘返的感觉。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教学本课,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抄有生字词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2、学生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小虫的世界。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适当记录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美国影片《虫虫危机》片断。

  2、说说感受:

  谁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

  这是美国大片《虫虫危机》片断,《虫虫危机》灵感取材自伊索寓言《蚂蚁与蚱蜢》的故事,讲述一段昆虫世界的冒险之旅。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能说说你观看了这一片断后的感受吗?

  (情趣猛然,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原来虫虫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精美的动画效果,极有感染力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探索的向往。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虫虫的课文,打开书。板书课题:草虫的村落。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⑴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⑵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再读课文,了解段落层次

  1、学生自由练*朗读课文。你喜欢的段落就多读两遍。

  2、按课文顺序,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一人读一自然段。

  3、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2)我又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二(3~9)具体介绍我的目光在虫虫世界游历的所见所感。

  三(10~11)夕阳西下,我才醒来,心里感到很得意。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课时,不过多涉及课文内容的分析,这里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文字多读几遍。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一周内想办法借到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完整地看一遍。

  (如果学校有局域网,教师可以把影片放到网络上共享。)

  设计意图:影片《虫虫危机》讲述的是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的故事。观看这部影片,一方面是继续激发学生对虫虫世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参透正义、友情、勇敢等思想教育在内。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10个:

  同桌互相批改,有错误的下课订正。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功,不能放松。为节约课堂时间,下课后订正。说主要内容一是复*课文,二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说得内容正确,语言流畅。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划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读一读。

  2、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先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划出的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提示: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真是一只勇敢的小甲虫。具体游侠一样的品格,不服输,不气馁,终于走出了困境。)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多像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啊!原来,草虫们也有着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

  “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这里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的妩媚多姿,也写出了虫子们懂得欣赏美的一面。写得活灵活现,小小的圆虫,也是那样的迷人!)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这句话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饱含深情地赞美了甲虫富有灵性的聪明才智。这是作者对小虫子们最高的赞美!作者此时已全身心在进入了虫子的世界,被甲虫音乐家们的演奏所深深地陶醉!)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当我们置身于虫子们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这里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法抑制的喜悦。从时间上看,作者已经在虫子的世界里游历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西下才醒悟,真的是被小虫子深深吸引了。)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注意,精彩的语段要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练笔

  1、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举例说说看。

  (略。文中很多例子,比喻,拟人的地方很多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像作者这样的独特的感受吗?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最*一周来观察到的小虫世界里有意思的内容。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全班交流:请2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观察的内容。

  大家评议:是否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4、出示小练笔的要求:

  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5、我们再来看一段写昆虫的例文: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

  6、各人动笔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作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一方面。这里补充了一段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字,也是为后面的好书推荐作铺垫。

  四、课外拓展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从写作方面,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

  2、好书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

  3、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向自主阅读之路。通过《昆虫记》的推荐,再一次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大自然昆虫世界的兴趣。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提示本文写作特色。

  【特别建议】

  1、如有条件,安排学生到网络教室或是多媒体教室观看美国影片《虫虫危机》。

  2、可以专门组织一次班队活动:昆虫故事会。

  3、小资料:

  郭枫,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台湾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赊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3)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本。

  2、学会本课文8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

  1、板书“课本”,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芬芳 绚丽 耕耘 洋溢 温馨 浩瀚 黄昏 胸襟

  (2)检查生字词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节的意思。

  4、交流自然段的意思。

  5、运用自然段相加法,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作业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馨( ) 绚丽( ) 喧闹( ) 胸襟( ) 包蕴(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听录音朗读第一节,闭眼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是根据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自由读第一节,在重点词语下做记号。

  3、全班交流汇报。(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芬芳的空气)

  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去吧”要读出召唤的语气)

  二、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节。

  2、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象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在书中画下重点的词句。

  3、交流所画内容。

  4、四人小组描述根据所画内容想象的画面。

  5、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

  7、听录音范读,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女生齐读第三节。

  2、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鸣禽”、野花“的活泼和少年朋友的热情友好)

  3、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4、指名试读,全体齐读。

  四、学*第四、五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4、5节。

  2、理解诗句的意思:祖国的山水、天地有什么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3、怎样才能饱览风光,尽享自然的给予?

  4、指导朗读:大自然对少年朋友是那样友好,大自然中隐藏着那么多的秘密,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收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录音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五、朗读第二至五节

  六、学*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节。

  2、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指导朗读:语调可热烈、高昂些。

  4、录音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七、总结全文

  1、这首诗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吗?把我们的喜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处景物或一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并写一个片段,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3、收集描绘大自然的诗歌,写在或剪帖在积累本上。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 2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流畅,清新活泼;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情感饱满,充满激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好!先请大家看一个词语

  课件(文字):大自然

  (1)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大自然里有些什么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自然。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2)面对这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你想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大自然像母亲,无私地给予人类一切;大自然像智慧老人,启迪人类不断创造,也有人说大自然像本无字书,写着无穷的奥秘……那么,在现代诗人孙友田的眼中,大自然又像什么呢?)

  课件(文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起读课题

  2、咦,诗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这个“课本”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课件(文字):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带着这个问题学*这首诗。

  板块(二)了解诗意

  1、请每位同学先把课后的生字、词语读准确,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的时候,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课件(文字):、饱、览lǎn、云、锦jǐn、胸、襟jīn

  敞chǎnɡ开、微、风fēng、相xiāng聚

  芬fēn芳fāng、苍cāng劲jìn、黄huáng昏hūn

  (1)先自己读读,注意它们读音的特点。

  (2)请跟我一起读一遍:第一行,注意前鼻音的发音……;第二行,注意后鼻音的发音……;第三行要同时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

  2、俗话说得好:旧书不怕百回读!请你默读全诗,看看一共写了几个小节,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仔细的阅读,大家一定明白了,这首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了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写了我们投入大自然,勇敢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第三部分是第六节:写了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你发现没有,哪几个小节的内容是相同的?

  (2)你们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啊!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这两个小节为什么要相同呢?请大家说说。

  (3)嗯,同学们说出了一点儿意思,确实,这两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课题。但是,这两节放在一头一尾,作者可是独有匠心的啊,相信大家通过学*,最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迎刃而解。

  (4)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诗歌的第二部分品读感悟: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板块(三)品读感悟

  1、课件(文字)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大家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读2—5节,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

  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吧!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每行出示: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

  鸣禽、野花

  青山、绿水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内容丰富,有许多的事物:在第二节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第三节中有鸣禽、野花;第四节中有青山、绿水;第五节中有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这四组不同的事物就仿佛是大自然的4页书,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置身于原野、森林、高山……亲*大自然。)

  (3)这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课件(文字)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1)请同学们在四人学*小组中,再细细品读2—5节,一同讨论,合作学*3分钟。

  (2)好,合作学*的时间到了,大家都有收获了吧。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让我们共同探讨。

  (3)在共同的探讨中,同学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发现了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节的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是亲眼所见的,第三节的鸣禽、野花是亲身参与的;第四节的青山、绿水是亲耳聆听的;第五节的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是用心感受的。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大自然,才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出现“破折号和后面的文字”: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亲眼所见

  鸣禽、野花——亲身参与

  青山、绿水——亲耳聆听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用心感受

  3、读完第五节后,你一定发现这里还有个空,可以填上很多内容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呢?请你发挥想象,像诗人一样来创作一段。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文字):挥动有力的双臂,

  去触摸太*洋跳动的脉搏。

  迈开坚定的脚步,

  去丈量喜玛拉雅山的高度。

  你受到启发了吗?看来诗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填上很多内容。但是,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味深长。

  板块(四)反复诵读

  1、同学们,请你把刚才的体会融入诗歌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读。

  (1)读的时候要注意:无论读到哪一节,都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眼睛看到了翠竹松柏、你的耳朵听到了青山绿水的对话……带着想象来朗读,能把诗读得更美。请一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2、面对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读这首诗了,请各位小评委给我打打分吧。

  课件(文字)滚屏

  来,配上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分节朗读,2—5节分别请4位同学读,首尾两节一起读。

  课件:音乐+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3、同学们还记得一开始的发现吗,为什么这首诗的首尾两节要相同呢?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谁来谈一谈。

  像大家所体会到了吗?文章首尾呼应,诗句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两个“去吧”,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点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篇末是对全诗的升华,激发少年儿童勇敢探索、勇于实践,朗读时要注意对比。

  板块(五)活动拓展

  课件:每人搜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开个“大自然的赞歌”诗歌诵读会。

  三、教学备注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的想像,将文本读通、读实、读厚。

  2、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指名生答。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

  2)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B.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的大自然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7.课本打开:

  读课文、看图片等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当堂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启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诗歌的爱。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

  2、启发想象。

  3、对课题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PPT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疑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第四课,齐读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现代诗)。相信通过第一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朗读也基本没什么障碍了。我知道有些同学还会背了呢。我们也知道了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首尾呼应/总分总。我们学一首诗歌是不是就满足于此呢?(不)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同学们在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①、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

  ②、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2、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讨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就像一本书,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大自然这本课本里藏着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孙友田去发现。)

  1、重点品读第二自然读

  ①、古人说:诗中有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藏着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大胆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配乐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

  从“挺拔的翠竹”,学到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正直。想到一首诗《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就是“挺拔的翠竹”啊。

  从“松柏的苍劲”,你又想到什么呢?(青松的高洁)想到**的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从“沃野的耕耘”想到农民伯伯的辛劳: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果园的丰收”联想到丰收的场面,人们的喜悦……

  ③、小结激发朗读:诗歌的语言是比较凝练的,学*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联想”。你看短短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联想到这么多,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大自然就是活生生的课本啊,时时给我们以启迪。谁能读好第二自然段,读出你的理解和想象。

  2、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三四五自然段,思考大自然哪些景物引发了你的联想,给我们以启迪。划下有感触的词或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联想或从中受到的启迪。

  3、交流

  预设:

  ①“青山说——”联想到哪些山?(泰山,黄山、华山……有很多名山等着我们去攀登。)

  我们要攀登的仅仅是自然界的山吗?(还指知识的山峰)一句话叫“无限风光在顶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要肯攀登、坚持攀登的人才能饱览到无限的风光。

  ②“绿水说——”联想到什么?(五湖四海,四大洋)

  出示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为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海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啊。

  激发朗读:像山一样坚毅,像水一样博大,这就是自然界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的启示啊。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4、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小结:你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青山绿水,都给我们以启迪,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课本,而且是最广博、最形象的课本。

  (三)讨论“为什么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大自然里的景物都是绿色的吗?还有各色的野花、碧蓝的天空、五彩的云锦。可是为什么还偏偏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这里的“绿色”是不是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你真了不起,读到诗人心里去了。就像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之所以用得好,就是指春风给江南带来了无限生机啊。

  师:绿色还象征什么呢?(健康,环保)

  比如,我们祝一个人生命之树常青,就是祝他什么啊?(祝他健康有活力)我们要食用绿色食品,绿色指的就是(健康环保)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有活力的课堂叫做绿色(课堂)

  小结:原来这里的绿色指的是“生机勃勃的,有活力的”(板书)

  2、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3、激发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读出你对大自然的喜爱,读出你对这绿色课本的体悟。

  (四)讨论“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师;大自然像一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做人的智慧。我们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看看诗人孙友田给我们哪些好的建议?找到关键词在书上画一画。

  2、交流: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联欢

  相聚

  听一听

  攀登

  前进

  ……

  3、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慧的双耳去聆听,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更要勇于攀登,不断前进,真正融入大自然,和自然相聚,和自然联欢,我们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无限美好。同学们,祖国已经敞开了绿色的大门,你们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描绘,走进大自然吧。

  (五)诵读体悟

  师:会背的同学站起来,指名读二三四五自然读。全班读一六自然段。配乐。(全班配乐朗诵)

  (六)拓展诗歌《在森林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

  理解“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读课文。

  1.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交流第一题答案:

  A.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师小结板书:课本打开:读、看(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E.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交流第二题答案:

  A.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生思考、讨论;

  C.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还要向自然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课课题隐含了课文的所要谈的主要问题,一为课本,即课本有何作用,为什么要打开;二为孩子如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文;三为大自然绿色的课文中有什么。它是全课的总纲。提纲方能楔领,抓住了总纲,再去理解课文,就会登堂入室,一目俱下,眼光放得长远。

  课本在文中是指绿色的大自然,这是比喻的说法。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承载了和常理中的课本相似的作用。它的作用,它的意义,需在学生理解完后面两个问题后才能回答。

  如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一用眼睛去看,正如文中说,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即使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也是用眼睛发现的结果。第二耳朵听,“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青山、绿水的话,也是听到的结果。第三用心去感受。用心感受到什么?“生活里洋溢”的“欢乐和温馨”,“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

  让学生续写,作品没有比较精彩的,毕竟是出至大家之手,学生是仿写不来的。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4)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学*任务。

  2.复*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

  (5)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5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收集信息:你*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模仿课文写诗句。

  3.背诵全文。懂得*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变化井动脑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题。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2.学*第1、7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听写《语文天地》内容。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齐读全文

  四、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相机完成课后练*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第2题。

  六、堂清检测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一、学*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听写《语文天地》内容。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齐读全文

  四、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相机完成课后练*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第2题。

  六、堂清检测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难点: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了解一些自然知识,理解视而不见、准是等词,会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利用课文进行朗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说话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养成勤于观察的*惯。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

  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教时

  学*内容:审题,自学生字词,学*第2-6节,了解各种大自然的语言,朗读、背诵、想象、说话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看到课题,你怎么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3、回顾第五单元提示,复*科普文章的学*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划出来。

  2、交流讨论,学生板书: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

  三、学*2-6自然段

  1、学*第2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理解准是。

  (2)朗读练*:应用什么语气来读?(高兴,因为天气好)

  (3)想象与说话练*:如果白云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4)背诵第2自然段。

  2、学*第3自然段

  (1)蚂蚁搬家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哪个词说明马上要下雨了?

  (2)朗读练*:要下雨了,应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着急)

  (3)想象与说话练*:如果蚂蚁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3、第2、3自然段对比互练

  (1)分组对比朗读。

  (2)调换句式练*:

  白云飘得高高,出门_________。

  蚂蚁忙着搬家,老天准要_______。

  4、学*第4、5自然段

  (1)学*几个生字:泳、逗、编、雁

  (2)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第5自然段又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两个第1句都是什么句子?

  练*:把两个反问句分别改成陈述句。

  理解这两句用比喻方法写的好处。

  (4)训练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抓住春天与秋天的不同来指导)

  (5)学生自己选择第4或第5自然段进行背诵。

  5、学*第6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说学到什么本领?

  (2)理解年轮:什么叫年轮?

  教师画几个树桩,让学生来说说每棵树各有几年了。

  教师说树的年龄,学生来画树的年轮。(注意由内向外画)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5两题

  第2教时

  学*内容:学*开头与结尾,语言训练,举实例,仿写练*,总结全文,思想渗透。

  教学过程:

  一、复*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背诵练*:学生自找一个自然段进行背诵。

  二、学*文章开头与结尾

  1、读第1自然段,练*:

  (1)我本以为______,现在才知道______。

  (2)只要我们_______,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练*:

  (1)只有_______,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2)如果不认真观察,那就_________。

  如果观察了,但不动脑筋思考,那也会______。

  3、理解视而不见,学*多音字假。

  4、读、背开头与结尾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提高,读写结合

  1、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刚才说的大自然的语言。

  四、小结

  1、这两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与本领?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3、4、6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

  一、检查预*,把握文本内容

  (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

  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

  本文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

  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在初中语文学*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成了小小气象预报员,而《大自然的语言》又让老师拥有了什么呢?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清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语言。然后用“我听到__________,我知道_____________”的句式告诉大家,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它们了吗?

  听录音朗读第1、2自然段,学生交流。

  小结:——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里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告诉我们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3、如果我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请大家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那么,请你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到底好在哪里?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预设:

  ①“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大地”,能行吗?能否改成“渐渐回暖”?

  不能改。“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手法,“沉睡”“苏醒”这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

  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如: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翩然归来”可否改成“飞来了”?

  不能。“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而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③“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簌簌地落下来”能否改成“掉到地上”?

  不行。“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簌簌地落下来”,仿佛色彩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

  4、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这2段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

  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对,我们决不是懒汉,我们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讲义,默读戴巴棣的科学诗《大自然的语言》,看自己能读懂多少大自然的语言。(学生默读)

  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学生交流)

  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其实大家也发现了: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课后,大家通过实地观察,或是上网查阅,或是阅读老师给你查找的相关文章,干脆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吧。

  五、尝试写作,掌握文本写法

  对照板书,简单小结,并进行写作训练。

  1、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 B、路的变迁 C、预防*视 D、美丽的校园一角

  (学生思考、交流、纠正)【选做】

  2、学*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心中的“美”展现出来,好吗?【必做】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诗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5)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6)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7)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五、堂清检测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4、情景导入-预*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5、朗读比赛、知识抢答、知识讲授、自读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指名学生介绍,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词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检查为主)

  四、整体感知

  1、 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五、具体研讨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1、a、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划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2、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4、 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5、 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六、小结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学生解释

  1、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八、积累

  说出你熟知的农谚,并作积累。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5)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菁华5篇)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衰草连天( ) 连翘( ) 观测( ) 差劲( ) 鬓毛衰( ) 翘尾巴( ) 玄妙观( ) 参差( ) 丢三落四( ) 差遣( ) 落枕( ) 差异( ) 落叶( )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

  “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学生齐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①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②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④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⑤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⑷ 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⑴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⑶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⑴ 《*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⑵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⑴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⑵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⑶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⑷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⑹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2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预*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11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

  五、作业 (略)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3

  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展示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

  2、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按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一节一练: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萌发”“次第”的作用?(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4

  [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2、学*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难点:学*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

  给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méng翩然piān孕育yùn销声匿迹nì风雪载途zài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快速轻声读课文,计论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化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经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

  2、说明文为了说明的准确总要采用一些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你能举出几例吗?品一品再说说句子的美妙之处!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探讨本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为了激发阅读兴趣,使人不觉枯燥,语言运用是十分生动的,尤其是开头两段,更具特色。第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描写得生动形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句,“沉睡”、“苏醒”以拟人的手法,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画,写得很有文采,“次第”一词用得典雅;写燕子,是“翩然”归来,似乎让人看到小燕凌空飞翔的轻快风姿;写叶子“簌簌”落下,则不仅能见其形,而且简直能闻其声了;再如“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等词语都很富于表现力。

  第2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得更有特色。全段扣紧“大自然的语言”来写。先用一组整句写植物:“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传语”和“暗示”把物候现象写得极有情趣。第3句写布谷鸟,句法不再因循上文而有了变化:“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句式与上文错落有致。尤其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既符合鸟鸣节奏,又切合农事实际。这一段用拟人化手法的描写,赋予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以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法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生动性与记叙文的不同。记叙文用描述的语言,突出事物的形象,是为了以情感人,使读者受到感染;而说明文只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形象化,用以更好地说明事物。

  五、拓展延伸

  谈一谈下面这几则谚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泥鳅静,天气晴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说一说下面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结束语。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七、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板书设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5

  【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仿照第二小节内容自己编写第三小节”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情简介】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惯,朗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可以)那谁来回答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不信吗?大家看——

  出示课件: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

  师:老师相信这首小诗你们也一定读的很棒,大家看自读提示a、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B、同桌互读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想急于和大家见面,看看谁最先和它们交上朋友。

  出示词语.

  a、同桌互读文中的生词。

  b.先指读,后开火车读。教师重点指导“略、磷、颠”的字音。

  c、板书多音字“撒”

  3、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课件出示:

  a、认真倾听给予评价。

  B、思考你从文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4、找生评价,同桌间试着用“大自然用------告诉我们------”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汇报交流:谁愿意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好了,从同学的交流中老师看得出你们还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刚刚谁读懂了白云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1、学*第二节

  师: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

  a、理解“准是”(一定)你发现过吗?

  b、课件出示(白云高飘——晴天)

  c、谁愿意带着对这种现象的肯定把这一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2、学*第三节

  师: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出示蚂蚁搬家画面),蚂蚁搬家表示什么?(快下雨了)

  a、看着这幅画面,你能仿照上一小节,试着说出第三小节的内容吗?(找生说)

  b、打开书,找生读第三小节(评价:看来同学也可以成为小诗人了)

  c、这节中那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拟人(搬家)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

  d、带着肯定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学*第四小节

  出示蝌蚪游动的画面

  a、你觉得水中的蝌蚪像什么?

  B、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找生读)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D、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4、学*第五小节

  师:大自然不仅把语言写在了水里,也留在了蓝天。

  a、出示大雁南飞画面,师:你读懂什么?

  b、看看他们像什么?

  c、仿照第四小节试说第五小节

  d、生齐读第五小节

  5、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来到

  大雁南飞——秋来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题~。

  五、根据课后练*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二)学*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

  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刘英)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

  学*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一篇介绍物候学

  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

  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

  用,理解、学*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

  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

  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

  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

  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

  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

  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

  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H、学*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

  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

  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

  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

  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自主学*的积极性,达到会学

  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

  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能抄写指定词语,用“告诉”写一句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4、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爱学*的孩子吗?大自然中的每一个景象,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你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指导学*生字“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按照音节把课文读准确)

  2、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朋友,并划下和它连着的词语)

  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

  4、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一起学*喜欢的自然段中的生字。

  7、学*汇报,抢答。(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8、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

  三、指导写字:

  1、先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注意什么。师个别指导。

  2、先描一个,再写一个。

  四、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

  1、学读第一节。

  (1)看书中的图片。体会着读一读。

  (2)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第四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回答,书上是怎么说的,请你读一读。

  (4)简介: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绝灭。

  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

  讨论:通过学*这一节,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举例)

  (5)列举树的年轮与年龄,帮助学生理解。

  (6)齐读二至四节。

  3、学读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

  (2)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3)读词语“妙不可言”“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自由读全文

  4、口头练*: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完成课后练*,用“告诉”说一句话

  四、扩展活动:开展一个“考考你”的知道竞赛活动:

  请同学说大自然中的现象,请其他同学说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看到蚂蚁搬家。

  生答:就知道要下雨了。

  生说:青蛙冬眠后醒了。

  生答: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说:看到枫叶红了。

  生答:就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五、看拼音,写词语。

  六、组词。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你看那水里的( ),多么像游动的“逗点”。

  2、这是大自然的( ),( )已经来到人间。

  3、大自然的( )啊,真是( )。

  ( )的人总也看不懂,

  ( )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判断(一般不能删去),②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④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日的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交流、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判断(一般不能删去),②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④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日的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教学重点】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四、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练*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八、拓展练*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业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首先)

  草长莺飞 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 主

  高下差异 (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 次

  【教后反思】

  学生学*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目标:

  1、学*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2、让学生学*并掌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设想:品味语言四步走

  课时:2课时

  操作: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㈣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

  ㈤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品味、积累、运用

  程序:

  ㈠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

  ㈡品味语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介绍物候学知识,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现吗?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根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③“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⑤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㈢积累语言

  1、背诵第1自然段

  2、背诵24节气歌

  ㈣运用语言:

  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

  2、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基础题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7)

——公开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菁选

公开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公开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公开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1

  教材简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诗,试图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学*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

  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

  ③二、四句押韵。

  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⑤丰富的想象。

  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

  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海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到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公开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品味文中的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学生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中的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学生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

  2、引导质疑,读题后,你有何疑问呢?(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带着疑问,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边读边做标记,读完后可四人交流。)

  2、自学生字词。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提醒学生读准览、芬、馨、襟、昏、瀚、耘均为前鼻音)

  4、指名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

  2、学*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这节写了谁去召唤谁呢?(是祖国召唤孩子们,是作者在召唤孩子们。)

  (2)、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祖国对孩子们的召唤呢?(深情地呼唤、深深地期待的语气来读这一节)

  (3)、自由读。(要读出深情地呼唤、深深地期待的语气,体现出作者对孩子们的关心与期盼。)

  (4)、指名读,加深理解。

  3、学*第二至五小节:

  过渡:在第一节,作者深情地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的绿色宝库,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打开大自然的绿色宝库呢?

  (1)、自由读第二至五小节,思考并讨论:怎样做,才能打开大自然的绿色宝库呢?

  (2)、小组讨论,并做好交流记录。

  (3)、交流汇报:

  A、首先要用明亮的眼睛去看,去发现。去看那大自然的神奇与秀美。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果园丰收的场面、和那人们在田野里辛勤耕耘的场面都是那么美丽!练*用赞美的语气,朗读第二节。

  B、我们不仅要仔细发现,还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那动听的声音。读第三、四节,结合插图,理解温馨、浩瀚、胸襟,并想象大自然充满的奇趣。

  C、大自然的美丽真是无处不在,它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去赞美。深情地朗读第五节。理解明媚。

  (4)、根据板书,小结。

  (5)、感情朗读第二至五小节。

  4、学*第六节: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节主要讲的什么?

  (2)、这一部分总结全诗,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这迷人的课本,照应诗歌第一部分,思想情感进一步升华,语调可热烈、高昂些。

  (3)、自由练读,齐读。

  四、总结全文: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这首诗紧扣文题,一气呵成,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作业:

  1、练*有感情朗读课文。

  2、收集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诗歌。

  附板书:

  看:翠竹松柏

  1、去打开大自然

  果园沃野

  神奇美丽

  绿色的课本

  听:鸣禽、野花的声音

  勇于探索

  山、水的声音

  赞美:绚丽多姿、气象万千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扩展8)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范本五份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海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到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教学总结】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情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 )的空气( )的绿阴( )的眼睛

  ( )的翠竹( )的松柏( )的色彩

  ( )的果园( )的风光(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板书: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发现 翠竹、松柏

  描绘 果园、沃野

  与 鸣禽野花联欢

  与 青山绿水相聚

  启迪:热爱、探索大自然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3

  教学要求:

  1、学*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品味文中的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学生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中的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学生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

  2、引导质疑,读题后,你有何疑问呢?(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带着疑问,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边读边做标记,读完后可四人交流。)

  2、自学生字词。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提醒学生读准览、芬、馨、襟、昏、瀚、耘均为前鼻音)

  4、指名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

  2、学*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这节写了谁去召唤谁呢?(是祖国召唤孩子们,是作者在召唤孩子们。)

  (2)、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祖国对孩子们的召唤呢?(深情地呼唤、深深地期待的语气来读这一节)

  (3)、自由读。(要读出深情地呼唤、深深地期待的语气,体现出作者对孩子们的关心与期盼。)

  (4)、指名读,加深理解。

  3、学*第二至五小节:

  过渡:在第一节,作者深情地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的绿色宝库,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打开大自然的绿色宝库呢?

  (1)、自由读第二至五小节,思考并讨论:怎样做,才能打开大自然的绿色宝库呢?

  (2)、小组讨论,并做好交流记录。

  (3)、交流汇报:

  A、首先要用明亮的眼睛去看,去发现。去看那大自然的神奇与秀美。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果园丰收的场面、和那人们在田野里辛勤耕耘的场面都是那么美丽!练*用赞美的语气,朗读第二节。

  B、我们不仅要仔细发现,还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那动听的声音。读第三、四节,结合插图,理解温馨、浩瀚、胸襟,并想象大自然充满的奇趣。

  C、大自然的美丽真是无处不在,它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去赞美。深情地朗读第五节。理解明媚。

  (4)、根据板书,小结。

  (5)、感情朗读第二至五小节。

  4、学*第六节: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节主要讲的什么?

  (2)、这一部分总结全诗,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这迷人的课本,照应诗歌第一部分,思想情感进一步升华,语调可热烈、高昂些。

  (3)、自由练读,齐读。

  四、总结全文: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这首诗紧扣文题,一气呵成,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作业:

  1、练*有感情朗读课文。

  2、收集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诗歌。

  附板书:

  看:翠竹松柏

  1、去打开大自然

  果园沃野

  神奇美丽

  绿色的课本

  听:鸣禽、野花的声音

  勇于探索

  山、水的声音

  赞美:绚丽多姿、气象万千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4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流畅,清新活泼;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情感饱满,充满激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好!先请大家看一个词语

  ※——课件(文字):大自然

  (1)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大自然里有些什么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2)面对这一幅幅迷人的画面,你想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动画提示:说一说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大自然像母亲,无私地给予人类一切;大自然像智慧老人,启迪人类不断创造,也有人说大自然像本无字书,写着无穷的奥秘……那么,在现代诗人孙友田的眼中,大自然又像什么呢?)

  ※——课件(文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起读课题

  2、咦,诗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这个“课本”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 ——课件(文字):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带着这个问题学*这首诗。

  板块(二)了解诗意

  1、 请每位同学先把课后的生字、词语读准确,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的时候,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课件(文字): 饱 览lǎn 云 锦jǐn 胸 襟jīn

  敞chǎnɡ开 微 风fēng 相xiāng聚

  芬fēn芳fāng 苍cāng劲jn 黄hung昏hūn

  先自己读读,能找到它们读音的特点吗?

  ◎动画提示:读准字音

  (2)同学们真聪明,这里的绿色字都是前鼻音,而橙色字都是后鼻音;

  (3)请跟我一起读一遍:第一行,注意前鼻音的发音……;第二行,注意后鼻音的发音……;第三行要同时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

  2、 俗话说得好:旧书不怕百回读!请你默读全诗,看看一共写了几个小节,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思考、讨论。

  ◎动画提示:了解内容

  (通过仔细的阅读,大家一定明白了,这首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了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写了我们投入大自然,勇敢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第三部分是第六节:写了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动画提示:获得发现

  你发现没有,哪几个小节的内容是相同的?

  你们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啊!回答正确,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这两个小节为什么要相同呢?请大家说说。

  ◎动画提示:请你说说

  (3) 嗯,同学们说出了一点儿意思,确实,这两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课题。但是,这两节放在一头一尾,作者如此安排可是独有匠心的啊,相信大家通过学*,最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板块(三)品读感悟

  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诗歌的第二部分品读感悟: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课件(文字)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大家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读2—5节,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来。把你找到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

  ◎动画提示:边读边画 一起交流

  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吧!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每行出示:翠竹 松柏 果园 沃野

  鸣禽 野花

  青山 绿水

  天空 云锦 早晨 大地 微风 黄昏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内容丰富,有许多的事物:在第二节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第三节中有鸣禽、野花;第四节中有青山、绿水;第五节中有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这四组不同的事物就仿佛是大自然的4页书,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置身于原野、森林、高山……亲*大自然。)

  (3)这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 ※——课件(文字)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1)请同学们在四人学*小组中,再细细品读2—5节,一同讨论,合作学*3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动

  画提示:合作学* 共同探讨

  (2)在共同的探讨中,同学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发现了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节的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的美丽是亲眼所见的,第三节的鸣禽、野花的联欢是亲身参与的;第四节的青山、绿水的对话是亲耳聆听到的;第五节的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这些美好的事物是用心感受的。

  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大自然,才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正因为如此才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出现“破折号和后面的文字”:

  翠竹 松柏 果园 沃野 ——亲眼所见

  鸣禽 野花 ——亲身参与

  青山 绿水 ——亲耳聆听

  天空 云锦 早晨 大地 微风 黄昏 ——用心感受

  3、读完第五节后,你一定发现这里还有个空,可以填上很多内容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呢?请你发挥想象,像诗人一样来创作一段。

  ◎动画提示:写一写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文字):挥动有力的双臂,

  去触摸太*洋跳动的脉搏。

  迈开坚定的脚步,

  去丈量喜玛拉雅山的高度。

  你受到启发了吗?看来诗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填上很多内容。但是,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味深长。

  板块(四)反复诵读

  1、同学们体会得多准确啊,请你把刚才的体会融入诗歌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读。

  (1)读的时候要注意:无论读到哪一节,都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眼睛看到了翠竹松柏、你的耳朵听到了青山绿水的对话……带着想象来朗读,能把诗读得更美。请一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动画提示:读一读 评一评

  2、面对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读这首诗了,请各位小评委给我打打分吧。

  ※——课件(文字)分屏出示

  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攀登吧,

  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

  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

  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

  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

  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啊!我感到快乐温馨、豪情壮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来,配上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分节朗读,2—5节分别请4位同学读,首尾两节一起读。

  ※——课件:音乐+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4、同学们还记得一开始的发现吗,为什么这首诗的首尾两节要相同呢?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谁来谈一谈。

  ◎动画提示:谈一谈

  是的,正像大家所体会到的,文章首尾呼应,诗句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两个“去吧”,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点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篇末是对全诗的升华,激发少年儿童勇敢探索、勇于实践,朗读时要注意对比。

  板块(五)活动拓展

  ※——课件:每人搜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开个“大自然的赞歌”诗歌诵读会。

  三 教学备注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的想像,将文本读通、读实、读厚。

  2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册。预*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