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 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 琼楼(qónɡ) 玉宇(yǜ)

  朱阁(ɡé) 绮户(qǐ ) 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 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 “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 —人圆(人间) 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 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 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纵导横拓尽潇洒——观凌宗伟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张鸿兵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堂课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徜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

  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

  “‘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考,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

  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个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练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练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过程大大缩短。

  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象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弛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导入2:“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苏轼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

  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赋》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与辛弃疾齐名,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辛)

  时代背景:

  该词是苏轼任密洲太守时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所以词中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内容简析:

  小序:交代作词原由,领起全篇。(序常起揭示作品内容的作用。)

  上阕:词人欢饮时的想象,表达。(问天)(人格化)

  下阕:词人无眠时的探求,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问月)

  全词:问人生探哲理,寓哲理于抒情中。

  (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翻译全词: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团圆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端起盛满酒的杯子来质问青天。(一疑)

  不晓得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二疑)

  我打算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琼楼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天上”乃朝廷也……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相关链接:点击生活,理解运用,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

  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4、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一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

  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设计说明:

  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

  好起到了“*等中的首*”作用加深体验。

  备课时间:20xx年12月

  再备课于20xx年7月13日星期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 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 琼楼(qónɡ) 玉宇(yǜ)

  朱阁(ɡé) 绮户(qǐ ) 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 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 “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 —人圆(人间) 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 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 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纵导横拓尽潇洒——观凌宗伟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张鸿兵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堂课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徜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

  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

  “‘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考,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

  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个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练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练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过程大大缩短。

  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象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弛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导入2:“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苏轼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

  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赋》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与辛弃疾齐名,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辛)

  时代背景:

  该词是苏轼任密洲太守时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所以词中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内容简析:

  小序:交代作词原由,领起全篇。(序常起揭示作品内容的作用。)

  上阕:词人欢饮时的想象,表达。(问天)(人格化)

  下阕:词人无眠时的探求,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问月)

  全词:问人生探哲理,寓哲理于抒情中。

  (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翻译全词: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团圆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端起盛满酒的杯子来质问青天。(一疑)

  不晓得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二疑)

  我打算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琼楼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天上”乃朝廷也……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相关链接:点击生活,理解运用,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

  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4、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一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

  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设计说明:

  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

  好起到了“*等中的首*”作用加深体验。

  备课时间:20xx年12月

  再备课于20xx年7月13日星期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 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 琼楼(qónɡ) 玉宇(yǜ)

  朱阁(ɡé) 绮户(qǐ ) 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 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 “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 —人圆(人间) 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 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 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纵导横拓尽潇洒——观凌宗伟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张鸿兵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堂课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徜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

  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

  “‘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考,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

  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个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练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练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过程大大缩短。

  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象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弛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1

  1、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是朗读与讨论。由于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合作(讨论)的重视,相对来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于是学生探究学*过程中的讨论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不能说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问题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确定的。依据*时的教学实践,我几乎认定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没有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我对合作学*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因此合作学*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认同,而忽视了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学生的课堂活动基本上是围绕我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议论,发表见解等等。但由于我没有让学生在课前查寻有关资料,只是在课堂上介绍创作背景,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课堂活动受到了很大地局限,讨论似乎难以展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课后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从创作背景、诗人创作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去查寻资料。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补充学*的机会,而且不同学生找到不同资料进行交流,能使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只要成为学生学*实践的“助手”、促进者、激励者,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学*达到目标的路径。至于路,还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走。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2

  本课教案,我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3

  《水调歌头》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 “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 故”等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水调歌头》阅读理解 (菁华3篇)

《水调歌头》阅读理解1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词的上片如何表现“愁” ?请简要赏析。(5分)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暮江千顷” ,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或:“无处” 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或: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或:以乐景衬哀情。上片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突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②使用比喻(夸张)来写愁。上片第六句以“万斛” 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每一点写出手法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1. 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②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③离别故土的愁绪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④欲归隐田园之心情。(任意答出三点得6分。)

  [解析]

  1.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从全片看前四句是借景抒情,“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 是比喻,借景抒情又有哀景哀情和乐景哀情。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然后答出效果。

  2.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诗歌的注释“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弃官归隐” 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离愁万斛” “去作钓鱼翁” “故国” 。

《水调歌头》阅读理解2

  水调歌头

  赵秉文①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②,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③。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④。

  【注释】①赵秉文,自号“闲闲居土”,处世颇有太白遗风,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并有诗文相赠,故赵秉文写词予以作答。②“神仙官府”缘自唐顾况集《王源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即神仙也不自在,照样要受管束。③“寄语”三句,化用古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④缘自韩愈《杂诗》“被发骑麒麟”。

  8.词的.上片多处用典,请简要赏析。(5分)

  9.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8.①词人从古人到神仙,使用了“四明狂客”“谪仙人”“骑鲸人”“神仙官府”的典故。(2分)②词人以“谪仙”自比,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坛佳话,表达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和对淡泊自由人生的追求。(3分)

  9.①下片的前五句,描绘了一种优美闲适的生活情状以及词人醉酒当书的狂放恣意之态,表达了词人对闲适高雅生活的向往。(2分)②第六到九句,词人用沧浪之水的典故,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性,以及追求淡泊境界的理想。(2分)③最后两句,词人借典故,返回天台作地仙,表达了意欲远离尘嚣俗世的归隐之情。(2分)

《水调歌头》阅读理解3

  原文: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题:

  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B.上片望月,怀逸兴壮思,既表达对明月的赞美,对天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在不能入眠的词人身上。

  D.宋代胡仔《笤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答案

  6B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时展示时的最高水*。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可以使学生学*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中秋话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了解背景

  了解本文的学*目标,本文的作者: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

  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明确结构

  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

  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

  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

  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

  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

  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

  师: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

  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缘由

  上阕:望月欲归–恐舞弄

  下阕:责月怀人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 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 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情景教学法

  3. 讨论点拨法

  4. 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方法:

  1. 朗读理解

  2. 小组合作

  3. 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 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 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 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 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五. 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拓展:

  1. 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 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 引诗——“含月”诗句

  二. 诵诗

  我欲 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何似

  三. 析诗——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一、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 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教学工具:

  录音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 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 教师播放录音

  2、 学生仔细聆听

  三、 写作背景介绍

  1、 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5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可以使学生学*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 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 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

  明确结构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 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五、抓住语句? 感受画面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

  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 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 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 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 缘由

  上阕:望月 欲归 –恐 舞 弄

  下阕:责月 怀人 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文十份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时展示时的最高水*。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2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4教学过程

  评论(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 ) 朱阁( ) 绮户( ) 婵娟( )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3

  设计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2.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准备

  flsh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

  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

  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2.、ppt作者简介,生*经历,代表作品及其风格

  3、关于宋词的基本常识,学生简析这首词的结构

  三、反复诵读,走进诗词

  1、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

  2、全体同学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节奏与韵律来

  3自由朗读体验,并请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集体评议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这首词的内容)

  4、老师读小序,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跟读,后自由诵读再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明月几时有》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5、这首著名的中秋词中,苏轼借吟咏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在探讨文意之初就抛出主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又统领全文的教学活动)

  (1)学生探讨交流: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

  学生讨论并展示显示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3)品读词句,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

  语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4)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

  6、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

  (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承接上一问题,层层推进,探寻作品的深层涵义)

  (1)学生探词索句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的生*经历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联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学生交流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学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5)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讨论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

  (6)“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这句词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学生:虽然政治失意,但对生活的热爱依旧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位要职,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

  四、品味诗歌,体会情感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自主诵读体会之后再讨论回答)

  (现代的诗词教学中,背诵理解是基础,赏析诗句是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要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1:乘着酒兴,他举杯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

  学生2:“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想象着作者端着酒杯在月下舞蹈,无拘无束,感情奔放豪迈

  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作分析

  3、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

  4、学生再次朗读全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语气和语调

  五、情境说话,能力迁移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这首词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对话诗人,情感升华

  (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等中的首*”作用加深体验)

  1、用心聆听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再次回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现)

  2、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出一种感受即可)

  3、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4(《望月》的曲声渐起,“望着月亮的时候,就想起你、、、“婉转而感染人的乐曲,将对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对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

  老师诵读:(投影)你,从遥远的北宋走来,衣袂飘飘,把酒问月你留给我们的何止是这几个名句呢?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但是“*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你也买了房子――“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却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刚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学生集体诵读:

  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

  七、内容迁移和写作实践

  1、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2、课后随笔《我眼中的苏轼》

  3、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教学反思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 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 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情景教学法

  3. 讨论点拨法

  4. 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方法:

  1. 朗读理解

  2. 小组合作

  3. 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 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 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 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 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五. 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拓展:

  1. 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 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七.总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板块设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怀子由离愁别恨

  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6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课堂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7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教学亮点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教学亮点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8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9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 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 琼楼(qónɡ) 玉宇(yǜ)

  朱阁(ɡé) 绮户(qǐ ) 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 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 “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 —人圆(人间) 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 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 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纵导横拓尽潇洒——观凌宗伟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张鸿兵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堂课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徜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

  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

  “‘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考,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

  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个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练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练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过程大大缩短。

  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象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弛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0

  教学设想: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 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 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 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四、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后记: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课文,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且先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曲听。课上,我按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欣赏歌曲――引出词作者苏轼(学生展示预*情况)――导入新课《水调歌头》――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检测――(听读课文)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背诵课文――课堂检测。由于预*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轻松应对,圆满完成了教学内容。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问题百出,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故”等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

  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扎实。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更要备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有的放矢,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改编版600字作文优选【五】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改编版600字作文 1

  千年之前,同是一轮明月,他痴痴地望着,望着……

  942年前的中秋,家家户户都在享受着团圆的快乐。唯有他,虽与家人欣赏着同一轮明月,却因种种不由己与他们天各一方,在中秋这种阖家欢聚的日子里都无法团聚。

  他独自一人,怀抱一坛飘香的好酒,在这皎洁的月光下酣饮,整整一夜,孤独的一夜,他酩酊大醉。

  “明月几时有?”他痴痴地端着酒杯,望向月亮。周围无一点声息,一切都随着夜色睡去。只有那轮明月,依旧孤傲地挂在黑色的苍穹之中。它陪着他,他问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它不语,只是默默地亮着。他不气,将酒杯端起。用长长的衣袖一遮,便一饮而尽。他想着,想着在这漆黑的青天上会忽然飘来一朵云彩,载他飞到那遥远的青天上。他想去看看嫦娥住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玉兔是否还在?但只是在哪云巅之上,会“高处不胜寒”啊。他想着,想着……

  在浮想联翩中,他端着酒杯,伴着月光,对着月亮起舞。那舞姿,豪迈中不乏几分柔美。那种欢乐之感,宛若乘着七彩祥云,置身于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夜已深,他累了,也醉了。放下酒杯,他回去了,躺在床上,月亮依旧亮着。月光透过窗户,映在了他的脸上。人虽已醉,心却是醒着的。月光伴着那个久久不能入眠的他。

  他闭上眼,笑了,笑的那么凄凉,那么讽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笑着笑着,他止住了。他明白了,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唉!他长叹一声,明白了那种惋惜,那种身不由己,那种无奈。

  叹息过后,他放下了,放下了一切的无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罢了,只要亲人还在,尽管孤身一人远在天涯也无怨了,罢了!罢了!

  在释怀中,他谁着了。那一夜,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的梦。他梦见依旧是这轮明月,依旧是这个中秋,在一片喧闹中,他与他日思夜念的亲人在一起,赏着月,品着酒……

  第二日天刚破晓,他便起身,借着昨日的月光和那一个长长的梦,大笔将一首词落下。是他——苏轼,是它——《水调歌头》。一个孤独的中秋之夜,成就了一位孤独的诗人,一首孤独的宋词。

  千年之后,还是那轮明月,我痴痴地望着,望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改编版600字作文 2

  中秋佳节,在明月的温柔照耀下,与家人共赏月,共尝月饼,乃一趣事也。而同时,也有一些仕途失意的人在明月的照耀之下,不免吟诵起《水调歌头》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

  全文改写:

  我从被月亮照得有些泛白的桌子上,轻轻拿起酒杯,对着青天一饮而尽。喉咙里尽是苦涩,不禁干咳了几声,半眯着眼睛,道:“中秋佳节,本应是美好的节日,不应该是家中团圆的好日子吗? 可为何我却孤独流落在这儿?”说罢,从桌子上拿起酒壶灌起了酒来,喃喃细语道:“我好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去看一看那就美玉做成的仙宫,可又怕那耸立的寒冷。”我好像又想到什么,站起身来,对月起舞,清风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比得上人间?我转身进楼阁。

  月亮从朱红色的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撒在我身上,我躺在床上,望着那月亮,眸里尽是想念着弟弟,又不禁埋怨起月亮来:“明月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又为何总在别人亲人分别之时才满月?″想着想着,心中的怨恨不由得浓了几分,可又转念一想:“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安健康,运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想着想着,我又不免入了梦乡。梦乡中,我看见弟弟,笑着朝我走来,明月依然满月,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团圆了,真好。我向弟弟走去,拥抱在一起。互谈着自己所见所闻,趣事,相交甚欢。

  全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事”的念头,表达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基调是乐观积极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和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种思想矛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改编版600字作文 3

  苍茫的海面上,波涛翻滚着,海浪与海浪之间蹦溅出无数白色的飞沫,如同颗颗散乱的珍珠,溅落在甲板上。船儿晃悠悠地航行着。

  他站在船头,仰望天空,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个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静静的倾泻在他的身上,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与困惑。一次又一次的贬谪,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想到了美丽的仙宫,使他想到了逃避,使他想到了抛开一切的归隐。但是他知道仙宫中的凄清,他了解高处的寒冷与孤寂。他不是陶渊明,也不是吴均,更不是陶弘景,他没有像他们一样避世归隐,因为他清楚既然身处现实,就必须勇于面对现实,逃避是自私的。因为他是苏轼,他在月光下挥剑起舞,排遣心中的苦恼。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的和随缘自适的豁达让我深受感动。

  夜更深了,他回到船内,斟上一杯酒,一饮而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七年了,何时才能与弟弟再见?他再次斟上一杯酒,迎着月光,看杯中倒影独自憔悴。他站起身,扶着暗红的雕花栏杆,看月光流进窗中,感叹人生多少离合。东坡毕竟是东坡,渐渐的,心中已不再满怀惆怅,因为他已探求到了人生的哲理,他明白了顺其自然的真谛,于是在这个不眠之夜,他以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道出了对天下所有痛苦人的坚定祝福。他再一次让我看到了他自我排遣的乐观,他那不被命运坎坷压倒的坚忍令我感动。

  后人为这首词配上了音乐,悠扬.空旷的曲调,最适在月圆之夜轻轻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积极乐观的词句,让团聚者更觉幸福,倍加珍惜;使离别者颇感安慰,深受鼓舞。《水调歌头》,现实中的解脱让我感动;《水调歌头》,困境中的进取让我感动;《水调歌头》,离别时的祝愿让我感动。

  让我感动的苏轼,让我感动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改编版600字作文 4

  只要大海中还有一叶风帆,就有寻一座*静的港湾靠岸的渴望;只要天空中还有一只候鸟,就有拣一湾温暖的湖泊栖息的向往。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心之舟也需靠岸,灵之翼也需栖息,更何况是在这天涯共此时的中秋月圆之夜呢?

  月儿圆了,鸟儿归巢了,今夜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为何,为何要给我雪上加霜呢?密州刺史,好一个密州刺史!七年,七年了呀,转眼间我和你竟分别了如此之久。这是一个人任途的波澜,风雨兼程已让我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无奈端起酒杯,对着朦胧的月光,欲问苍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为何,为何要有这月圆之时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月光照到了不能入眠的我身上。

  子由啊,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世间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憔悴与沧桑写满了额头。月圆缺,日阴晴,亘古不变的原则,正如人生的诗篇,必将有分分合合,何必怨天怨地怨明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轮皎洁如玉的圆盘之上,是我最原始,最原始的故乡吗?我似乎在那轮圆月之上寻找到了你的影子,是在向我招手吗?是家的呼唤吗?是啊,即使我们不能相见,我们的心却是永远系在那月儿之上啊!

  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子由啊,千里之外的你,此时也和我一样望着月光感慨万千吗?月光正在你的头上播撒寂寞吗?不,它是我们的使者,它见证着我们,它永远为我们照亮着远方的路。

  无论是居殿堂之高还是退隐江湖之远,变的是时间,是身份,是地位,不变的我对你无尽的思念与祝福,是我对这片广袤大地深沉的爱。

  经过岁月的磨砺,我与小主人一道成长,以热爱做骨,以坚持为血,以耐心铸肌,我终于长出了坚韧、洁白的翅膀,带着小主人翱翔在汉字的宫殿中,领略到了楷书的端庄与雍容,隶书的优雅与婉约,草书的张扬与狂放。我深信,在我和小主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飞的更高,飞的更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改编版600字作文 5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真正是流传千古了,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苏轼端起酒杯遥问苍天豪迈与雅兴,便令我心驰神往。脑海中,思绪瞬间回归千百年前,依旧是这一抹月光之下,豪放的苏轼喝得酩酊大醉,端起手中的酒杯,眼神迷离,似乎思绪正遨游在千百年前,用手中的酒敬着天上的明月,那轮亘古以来就存在的明月,不由得思考起来,这轮照耀过屈原,照耀过李白,照耀过杜甫的明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月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寄托各种情感的载体,苏轼看到月,便想到了月亮之上那些传说之中的琼楼玉宇,也不知道那美轮美奂的仙宫,是什么时间了。其实,苏轼或许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重回官场、重回世间权力巅峰的渴望吧。不然又怎么会有后面一句的“我欲乘风归去”呢?之所以是“归去”,而非“登上”、“造访”,便是因为以前便是那里的人吧。但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啊,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因此才有了“高处不胜寒”的说法。苏轼已对那黑暗的朝廷失望了,才发出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叹。虽孤单萧条,但却率性诗意。这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其酷肖。

  这明亮的月,这寂静的夜,总是令人不由自主的思考着,苏轼也不例外,他开始思考人生,一个尝尽人生百态的人,将人生描述为四个字:悲、欢、离、合。但无论是悲,是欢,是离,是合,生命健康都是最重要的,所以苏轼于全文的末尾,送上了对亲人朋友的祝福,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也就是王勃所写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了吧。

  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读出了作者的率性放达,读出了作者对人生未来的迷茫,读出了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1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无论是那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把它列为必读古诗,向来脍炙人口,它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宋代诗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现在许多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在概括这首词的主题时都是这样表述的:这首词通过作者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情绪。对这样的表述,我在教授这首词时,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在提出来供各位同仁商榷。

  欣赏古典诗词,我们首先要做到知人论诗,知事论诗。从词前小序,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词作于丙辰中秋(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宋神宗即位后,由于北宋的政治经济危机,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便自请外放,到杭州任通判,实际上是遭改革派的打击排挤,贬出京城。在杭州待了三年,苏轼又自请到密州做太守。那么苏轼为什么要抛掉湖山秀丽的人间天堂,由南往北到密州去呢?原来苏轼自遭贬后,有七年与弟弟苏辙没有见过面,当时苏辙在济南,为了兄弟之情,所以苏轼自请到密州。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弟经常见面,对弟弟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在中秋之夜发酵到了极点,故小序最后说“兼怀子由”,这就构成了整首词的感情基调。

  词的上片借问天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篇“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连续发问,笔力奇崛,排空直入,这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脉相承,唯东坡才有此问,正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但问天天不语,于是乎,作者想到天上看个究竟,又恐“高处不胜寒”,只好在月光下顾影自怜,翩翩起舞。这里的“天”和“琼楼玉宇”的月宫不就是天子和朝廷的标志么?自古以来,天意难测,伴君如伴虎,朝堂之上,党争激烈,象东坡这样清静如水的文人,又怎能在这尔虞我诈的宫廷中生存呢?“何似在人间”,这里的“人间”可以比作地方,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只要奋发有为,在地方上同样可以效忠君王,报效国家。这样一想,不也就“柳暗花明”了吗?

  词的下片借问月探索人生的真谛。夜深人静,面对西沉的圆月,作者不禁对月发问“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明月有情,不会对人有怨恨之意,作者进一步想开去,原来这是自然法则的选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由大自然的变化,想到了人生的坎坷经历,每个人的经历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就没有必要面对圆月产生无谓的怅恨。到这里,作者的感情转为理智,从而化悲怨为旷达。既然如此,作者就从自然和人生的法则中找到了慰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人**安安,彼此珍重,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一轮美好的明月。这样一想,不又是“峰回路转”了吗?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首词是作者的宽慰之语,排解之辞,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因遭贬谪心怀幽愤之情,努力从大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真谛。作者在熙宁七年(公元1071年)调任密州太守,虽是自愿,实际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他当时是“面貌加丰”,颇有些旷达的表现,有时还“聊发少年狂”,但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孤愤,因此 “欢饮”是表象,“大醉”是实质。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苏轼来说,很想在政治上实现自己“治国,*天下”的理想,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但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摧毁他的理想,所以苏轼的一生都在“进”与“退”、“仕”与“隐”之间徘徊,进行艰难的抉择,据说宋神宗读到“琼楼玉宇”叹曰:“苏轼终是爱君。”但入世不易,出世亦难,在这两难境地中,作者只能以退为进,既然人生并非事事如意,我们又何必强求呢?有了这样一种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就“无人不自得”了。作者摒弃了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的心态,追求一种自然的*和,词中虽有入世与出世、情与理的矛盾,但作者最终还是以理遣情,立足现实,不悲观厌世,在俯仰古今变迁之时,感慨宇宙流转之中,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2

  我曾经执教过八年级下册第 25课《水调歌头》,所出示的这节课有幸被评为教学设计优质课,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对于这节课不断地改进,因而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现就本节课从不同侧面做以反思。

  一、教案设计的反思

  从常规教学的角度分析,对于一节古诗词看,立足点无外乎是读与赏结合,语文教学对于读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在读中赏、赏中读,然而我认为对于一名八学年的学生,读的思维认识已经成形,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抑扬顿挫中的语感,使学生品味到了一个或悠远或深邃的境界。因而,针对学生已形成的鉴赏模式。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

  1、读懂并背诵这首词。

  2 、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完全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赏析结合理念。

  苏轼作为此宋词之集大成者,其古词旷达豪迈的境界无疑一洗唐以来的绮丽之风,而要读懂这首词,没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绝难达到要求的。不打开想象的双翅,如何能体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达观,又何以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本首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启发式教学这一常规手段也被我放弃,为了更好地步入这节课的学*,我以多媒体手段引学生们步入了一个古意盎然的世界,选取了多幅画面,其中包括东坡醉酒图,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所设置的朗读氛围,展示Flas**片,当荷塘月色中,《水调歌头》的颂读随画面徐徐走来,这样一来,情境法,诵读法都得到了展现,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迥然不同的视野之窗。

  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台,在这个*台上,更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学*的主体意识,有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前预*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兴趣,我把过程与方法中的一个环节设为: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因为调动了多种手段,在完成这一环节时,学生们认识了一个全面而丰富的东坡居士,为完成本课教学打了了夯实的基础。

  而对于本首词的教学难点,最初我的设计是了解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计划为他们讲授诗词的起源,特点,分类并让他们了解多样的词牌名称,可在背课中我注意到,由于学生们接触到的诗词很少,对于律诗和绝句尚且模糊又何谈长调和小令,考虑再三,我舍弃了这一环节,针对这首词重新揣摩,最终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设为教学重点。

  二、古诗词教学课型的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基于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遵循中考指挥棒这一指向,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感受,而单纯地追求熟于默写这一环节,为了追求语文试卷上默写的10分,绝大多数课堂内的45分钟,都在向 10分的高标前进,而在我看来,对于一名初中学生来说,熟读默写早已过去,而感悟前人的悯人情思,忧国意识当成为初中思维体系的亮点,我想对于《水调歌头》的无穷韵味来说,它让人不能忘怀的绝不是流利的书写,铿锵的背诵,它让人不能忘怀的应该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独特的领悟,以及在逆境中前行的强者风范,只有立足于对诗词情感的认识,才会更好地懂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目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生!”

  三、教学效果反思

  成功之处:

  1.情感升华,仰慕旷达

  对于《水调歌头》这首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可以娓娓而谈我眼中的东坡,“可以一挥而就”我仰慕的东坡,能够达到这一步,我想一个可以忧伤可以放旷的东坡因为水调歌头已缓缓流淌在每一条心河,因为那份胸怀的滋养,有一颗直面人生的种子正在思想的的温床里的迎风而立,并因为人阅历的浇灌而日益茁壮。

  2.预*环节充分而详实

  本节课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因素那便是预*环节完善之极,同学们多角度的收集并归纳整理使一个丰满的东坡形象得以展现,也正如此,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们不仅走进了《水调歌头》,也认识了《定风波》《赤壁怀古》,还能够吟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3.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节课中,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嫦娥奔月”“荷塘月色”等多幅画面,并出示了MV“ 但愿人长久”,在朗读中也使用了flach动画,这丰富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本节课的亮丽风景。

  不足之处:

  1.对于板书设计仍有待完善。

  我所设计的板书,以愿为圆心,分别把“望月”和“怀人”设计在两侧,在我看来,简洁有余,而充实不足。

  2.拓展训练中,对于想象和联想的处理,多涉猎于课外,应立足于课内,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反思,我想有反省并改进,才能更好地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我想,当每位教师都能为提升效率而努力时,45分钟的课堂一定丰富而充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3

  邓丽君的一首《明月几时有》把离别愁苦演译得淋漓尽致。这让我喜欢上苏轼的这首词,当看到教材中的选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对于这节课的成败之处,在此做一个反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如何上一堂新颖、生动、活泼的研讨课,让学生在无限趣味中领会词的意境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聆听音乐,激趣导入。

  2.反复诵读,体会诗气;

  3.品析诗歌,领会意境。

  首先,面对传统的古典诗词,很多同学拒之千里,认为传统老土,远不如一些现代文通俗有趣,如何让同学们对古典诗词感兴趣呢?我想到了我最喜欢的这首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惜没有找到原版的碟,只能从网上下载动画版的歌曲,虽然现代味少了一点,但从学生们听歌时专注的眼神和微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还是非常喜欢这首歌的。

  接下来是诵读环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中最核心的一个方面,但朗读不仅仅是教师一声令下,大家张嘴就念这么简单,课堂朗读也有一定的巧妙,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情绪,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分派朗读有利于氛围的营造,关系到学生对诗词的初步感受;还可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读”“情读”,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虽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学生已经从这堂课中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他们已经能饶有趣味地在词苑中漫步了。鲜花因芬芳而美丽,鸟儿因翅膀而翱翔,学*因兴趣而吸引,如果我们的诗词鉴赏课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了古典诗词呢?让我们尽情地在词苑中漫步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4

  在我校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上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方法。 因为 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的兴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当学生的学*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后,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苏轼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另外, 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学生轻松、有兴趣的学*,应该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评价。我想,如果能够达到师生共赢,这节课就一定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学生学得轻松、充满兴趣;老师引导得法、得心应手,其课堂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材的把握尺度,学生是接受程度,又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多下功夫,在个人的知识储备上多下功夫,能够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5

  学校这次组织的研讨课活动主题是“同课异构”,所以这次讲这个名篇我也希望上出一些不同来。以往上这类课,我喜欢给学生拓展其他同类篇目,扩大课堂容量,而这次上课,我刻意在避免这类情况,希望把这一首诗讲的深入一些,也让同学们对它理解的透彻一点。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名篇,而且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这次执教就是希望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昨天在两个班上这个课,上午在4班,感觉学生理解和感悟都可以;下午在3班,有很多同行听课,感觉学生没有放开,理解和感悟情况反而不如4班。我*几年上公开课,存在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有欠缺,没有年轻时的亲和力了,这是我以后上课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课后同行评课,有老师提到我的导课特别引人注意,我这才发现,这个导课确实振聋发聩。其实下面的课完全可以从这点出发,让学生体会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结合。

  准备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些新的思考:诗的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我突然发现我们以前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明月的象征义。

  这句是化用自李白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就是用这个化用来掩盖自己真正的目的的。我这几天寻找资料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然后把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