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掌握质因数的含义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一步一步地分解质因数,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

  教师向学生说明短除法是笔算除法竖式的简化,并以6和28为例向学生具体介绍短除法的书写方法,被除数写在哪里,除数写在哪里,商又写在哪里?然后重点问学生用什么作除数?为什么要用这个数作除数。如:

  教师:用哪个数去除28呢?

  学生:根据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应该用质数去除。

  教师:用哪个质数呢?

  学生:用2和7都可以。但是最好先用2作除数,因为28的个位数是8,一眼就能看出能被2整除。

  教师:对!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通常先用一个最小的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师板书:2| 2 8 14

  教师:除完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商14还能被2整除)那就再商2。(师板书略)这次的商7还除不除?(不除了)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因为7是质数,达到了分解质因数的目的。或者说7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其它约数了。这时再指导学生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教师:谁能把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归纳一下?

  引导学生归纳出:写出短除式──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最小质数去除──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教师:用这个方法把24、56分解质因数。

  学生解答后,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

  指导学生阅读第62页下面的你知道吗?并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以下内容:

  1.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2.怎样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3.你还知道些什么?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自然数、整数、整除、除尽、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素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掌握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

  2、能对以上概念作正确判断,能熟练地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 知识整理与基本练*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能整除?哪些不能整除?哪些能除尽?把算式填到相应的圈里。

  6.9÷9111÷3除尽整除

  18÷669÷1

  10÷42.4÷0.8

  反馈后提问:什么叫做整除?什么叫约数?什么叫倍数?说一说上面整除算式中谁是谁的约数?谁是谁的倍数?

  2、练*:课本P65第1题。

  (1)学生在课本上全体练(1人做在投影片上)

  (2)投影反馈,矫正错误。

  (3)提问:

  A、自然数与整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出示投影片)

  B、什么是素数?什么是合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有哪些方法?171和395是素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C、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标准是什么?

  D、答:自然数()和()组成,或者由(),()和()组成。

  3、练*,课本P66第4题(学生练*后反馈)

  4、出示:在36、48、84、75、15、210、130、204这些数中,

  (1)能被2整除的数有(),能被5整除的数有(),能被3整除的数有()。

  (2)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有()。

  (3)说一说,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5、提问:

  什么叫分解质因数?把课本P65第1题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过程

  备 注

  (1)生练*(两个做在投影片上)

  (2)反馈,矫正。

  (3)练*:课本P66第6题(学生练*后反馈)

  二、综合练*

  1、填空:(投影片逐题出示,学生先思考,想好后再回答)

  (1)12的全部约数有(),把72分解质因数是()。

  (2)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小的素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

  (3)一个数的最大约数是60,则它的最小倍数是(),最小约数是()。

  (4)自然数A÷B=4,则A能被B(),B是A的(),4能整除()。

  2、练*:课本P66第5题(学生练*后反馈,说理)

  3、思考题:

  有一位初中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别人问他成绩如何?他说:“我的分数在60分以上并且我的分数,我的年龄和取得的名词的乘积是4275,你们说我考了几分?得了第几名?”你能想出来吗?

  三、课堂作业《作业本》

  四、学生总结

  通过知识整理及填空、选择、判断各种题型的训练,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各个概念,并能对各个概念加以区分。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因数、的意义,初步会把一个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因数和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短除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5、13、21、32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为什么?

  2.把上面各数用两个自然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5× 13=

  21× 32=

  教师:填出的这些数与原数有什么关系?

  3.以上几个自然数都可以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其它的自然数行吗?

  教师: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自然数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出来?

  板书:把一个自然数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二、新授

  1.如果我们做一个规定,“1除外”(板书于因数外),也就是因数不能用1,这句话还能这么说吗?举例说明.

  教师:在因数不用1的前提下,什么数仍能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什么数就不能?

  (合数能,质数不能)

  板书:把一个合数用两个因数(1除外)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2.根据这条结论把下面几个合数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6、15、24、28

  6=2×3

  24=2×12

  15=3×5

  3×8=4×6

  28=4×7=2×14

  3.这些合数(指24、28)的因数中还有合数12、8、6……根据刚才的结论又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现在不限制因数的个数(擦去结论中的“两个”)把这些合数用最多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24=2×2×2×3

  教师:6和15还能不能用更多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为什么不能?

  明确:这些因数都是质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名字?(质因数)

  根据黑板上的例子说一说什么叫质因数?

  4.反馈练*

  6的质因数有.2和3是6的

  2和3还是谁的质因数?24的质因数有哪些?

  28的质因数有哪些?

  如果说3和5是质因数对吗?怎么改?

  (12、4、6……)这几个因数是不是质因数?

  5.现在我们是把一个合数用什么形式表示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原结论中添上“质”字,去掉“1除外”.

  同步板书课题:

  三、练*

  1.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并说明理由.

  (1)35是35=1×5×7

  (2)60是60=2×3×10

  (3)27是27=3×3×3

  (4)14是2×7=14

  2.把下面各数.

  (1)口答:4、6、8、9、10.

  (2)笔答:16、18、54.

  3.把9、90、900,你发现什么?

  四、小结

  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作业

  1.把下面各数.

  8 12 16 24 54 72

  2.下面的数是由哪几个质数相乘得到的。

  10 21 27 35 49 50

  六、板书设计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因数,知道合数能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能把合数分解质因数;了解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技能,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相信自己能学会数学,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认识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练*导入

  1. 口算

  0.16×5=

  0.7×0.01=

  0.4×0.5=

  53×2=

  1.25×8=

  2.37+6.3=

  2. 下面的数中,哪些是合数,哪些是质数。

  1、13、24、29、41、57、63、79、87

  合数有:

  质数有:

  3. 判断:

  (1)任何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2)偶数都是合数,奇数都是质数。( )

  (3)2是偶数也是合数。( )

  (4)1是最小的自然数,也是最小的质数。( )

  (5)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二、认识质因数

  1.写出算式。

  要求:你能把5和28分别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自己写一写。

  交流:你是怎样写的?(板书:5=1×5 28=1×28 28=2×14 28=4×7)

  2.认识质因数。

  引导: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数是5的因数?哪些数是28的因数?5和28的这几个因数中,分别有哪些是质数?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能把你们的意见和大家分享吗?

  明确:在积是5的乘法算式中,1和5是5的因数,其中5是质数;在积是28的算式中,1和28、2和14,4和7都是28的因数,其中2和7是质数。像这样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板书:质因数——一个数里是质数的因数)

  3.强化认识。

  追问:上面算式里,哪个数是哪个数的质因数?1为什么不是5的质因数?1、28、14和4为什么不是28的质因数?

  强调:一个数的质因数要符合两个条件:它是这个数的因数;它又是质数。这时它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比如5是5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5是5的质因数;2是28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2是28的质因数。交流:你能回答这里两道题的问题吗?说说你的答案。追问:怎样的数才可以称作一个数的质因数?

  三、分解质因数

  1.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认识了质因数,就可以学*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本领,这就是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

  2.分解质因数。

  出示例题,明确把30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让学生在课本上尝试表示,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结果。

  交流: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可以怎样做?(根据交流板书,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

  说明: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先写成质数2乘15;15是合数,把它写成质数3乘5,这时乘数全部是质数;就把30写成这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30=2×3×5。可见,要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可以把合数先写成质数和另一个数相乘的形式;如果另一个数是合数,再把这个合数写成质数和另一个数相乘的形式,直到分解成全部是质数相乘为止。像这样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板书:分解质因数——把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

  3.总结

  我们在上面是用逐次相乘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的,人们在分解质因数时,经常用短除法。看看你能不能明白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

  交流:能说说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结合交流说明方法:每次用质数做除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每个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说明:我们上面分解时,每次用质数乘一个数,直到所有乘数都是质数为止、,和用短除法的思考方法是相同的,只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过程简便一些。

  4.尝试短除法。

  引导:你能用短除法把42分解质因数吗?

  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交流:能说说这里用短除法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说明:用42每次除以质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把42写成除数和商连乘的形式。

  四、练*巩固

  1、练一练、分解质因数

  6 12

  交流:6和12分解成哪些质数相乘的形式?(板书结果)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6分解质因数,可以先想质因数2,写成2×3,全部是质数,于是得到6=2×3;12分解质因数,也是先想质因数2,写成2×6,因为6还不是质数,再分解为12=2×2×3,已经全部是质数,得出12=2×2×3。

  2、做一做

  先圈一圈,交流哪些是合数,再让学生独立把9和16分解质因数。

  检查板演题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确认结果。

  五、拓展视野

  让学生阅读第40页“你知道吗”,并出示提示: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哪些数学家在这项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谁的研究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

  学生阅读后,围绕上述问题交流,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教师适当说明。

  六、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什么是质因数,什么是分解质因数?怎样分解质因数?你还有哪些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的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为学生总结知识点,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多想,从学*中感悟方法。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自然数、整数、整除、除尽、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素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掌握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

  2、能对以上概念作正确判断,能熟练地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 知识整理与基本练*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能整除?哪些不能整除?哪些能除尽?把算式填到相应的圈里。

  6.9÷9111÷3除尽整除

  18÷669÷1

  10÷42.4÷0.8

  反馈后提问:什么叫做整除?什么叫约数?什么叫倍数?说一说上面整除算式中谁是谁的约数?谁是谁的倍数?

  2、练*:课本P65第1题。

  (1)学生在课本上全体练(1人做在投影片上)

  (2)投影反馈,矫正错误。

  (3)提问:

  A、自然数与整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出示投影片)

  B、什么是素数?什么是合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有哪些方法?171和395是素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C、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标准是什么?

  D、答:自然数()和()组成,或者由(),()和()组成。

  3、练*,课本P66第4题(学生练*后反馈)

  4、出示:在36、48、84、75、15、210、130、204这些数中,

  (1)能被2整除的数有(),能被5整除的数有(),能被3整除的数有()。

  (2)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有()。

  (3)说一说,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5、提问:

  什么叫分解质因数?把课本P65第1题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过程

  备 注

  (1)生练*(两个做在投影片上)

  (2)反馈,矫正。

  (3)练*:课本P66第6题(学生练*后反馈)

  二、综合练*

  1、填空:(投影片逐题出示,学生先思考,想好后再回答)

  (1)12的全部约数有(),把72分解质因数是()。

  (2)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小的素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

  (3)一个数的最大约数是60,则它的最小倍数是(),最小约数是()。

  (4)自然数A÷B=4,则A能被B(),B是A的(),4能整除()。

  2、练*:课本P66第5题(学生练*后反馈,说理)

  3、思考题:

  有一位初中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别人问他成绩如何?他说:“我的分数在60分以上并且我的分数,我的年龄和取得的名词的乘积是4275,你们说我考了几分?得了第几名?”你能想出来吗?

  三、课堂作业《作业本》

  四、学生总结

  通过知识整理及填空、选择、判断各种题型的训练,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各个概念,并能对各个概念加以区分。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

  (2)掌握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学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准备

  1、什么叫做素数?什么叫做合数?各举例说明。

  2、20以内的素数有哪几个?为什么”1“既不是素数又不是合数?

  二、教学新识

  1、教学例2

  (1)10是由哪几个素数相乘得到的?

  (2)教学归纳:10是由2和5两个素数乘得到的,板书:10=2×5

  (3)同时出示24和63的分解图。提问:“4和6”是素数吗?谁能继续分解,在□内填上素数?(指两名学生分别板演)那么,怎样把24和63分别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呢?

  学生答后板书:24=2×2×2×3;63=3×3×7

  (4)把以上3个合数,分别写成了几个素数相乘的形成,是不是每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相乘的形式呢?再举例说明。

  (5):从以上的合数可以看出,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出示:“一个合数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其中一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引导学生看书作答。(板书:“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并举例例2说明)

  2、练一练

  (1)P44第1题,同桌讨论后口答反馈,并说出打x的理由。教师:“2和5,都是素数,但不能叫质因数。因为2和5都是10、20......这些合数的素数,离开这些合数,就不能孤立地叫质因数。4和5都是20的因数,但4和5不都是20的质因数。”

  (2)P45第2题,提问:“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后独立作业在书上之后再评讲。

  如果:“51=1×51”对吗?为什么?

  “42=3×14”对吗?为什么?

  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叫做分解质因数。我们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

  教学过程

  备注

  数,如何用短除法进行分解呢?

  3、教学例3。

  (1)15可用哪几种素数相乘的形式来表示?

  教师说:“用短除法来分解,先用一个能整除15的素数3除。(板书:3),用3去除得出的商是几?(板书:5),商5是素数还是合数?得出的商是素数,就不要再除下去了,就把除数和商写成相乘的形式。板书:15=3×5。这就是用短除法把15分解质因数。

  (2)”42“怎样用短除法进行分解呢?学生答后,教师强调先用一个最小的能整除这个合数的素数去除,板书。

  商21是素数还是合数?商21是合数还不是素数怎么办”(继续分解?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第二次除时,把21当被除数,除数应该是几?为什么?(除数必须整除这个合数的素数,其中最小,通常用3作除数。)学生答后,板书。

  商7是素数还是合数?商7已经是素数,短除到此为止。问:合数42,怎样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板书:42=2×3×7

  (3)学生试练:用短除法把60分解质因数。练后,让学生与书中对照,统计正确率。把学生中的错误写在黑板上,讨论错在哪里?为什么?

  (4)学生看书上概括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结语。要求分清三层意思,划出没层中的关键词语。

  三、巩固练*

  1、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365475123

  2、不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口答:

  6=21=22=12=

  (2)共同练*:

  25=66=16=91=

  3、课内作业:书上P45第4题。

  四、教学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

  对于分解质因数的形式,学生较易掌握,但在实际分解过程中,往往分解得不彻底,最后的因数不都是质数。强调质因数既是质数又是因数。

  课后反思:

  在教学“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反馈阶段“把24分解质因数”,我请做得快的同学上黑板板书,板书情况如下:书写非常端正工整,答题步骤及答案无可挑剔。集体订正时,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做题迅速、正确、工整,同时也委婉的指出,今后书写时最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写。这时,一个同学突然举手,我让他说说有什么问题,他大声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从右往左写是一种创新,你不是经常要我们多创新,常创新吗?”我怔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肯定了他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及自己的想法,同时引导大家来讨论,这算不算是一种创新?许多同学都踊跃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66-69页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互质数的概念。

  2、初步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4、感受数学价值并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概念。

  2、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研,学*新知:

  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两个数的因数又该怎样来求呢?

  出示课件:

  16的因数有:1、2、4、8、16

  12的因数:1、2、3、4、6、12

  那么既是16又是12的因数是:1、2、4

  16和12的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

  出示课件:

  16的因数:1、2、4、8、16

  12的因数:1、2、3、4、6、12

  8的因数:1、2、4、8

  师:我们就把1、2、4叫做16、12和8的什么呢?

  生:公因数

  师:4就是16、12和8的什么呢?

  生:最大公因数。

  师: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公因数是什么意思?

  生: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就叫公因数。

  生:就是几个数都有的因数,就叫公因数。

  师:同学谁能说一下什么又是最大公因数呢?

  生:几个数公因数里面最大的一个,就叫最大公因数。

  师生共同总结概念:

  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二、巩固练*,加深理解:

  出示课件: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15和18的公因数,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呢?

  15的因数18的因数15的因数18的因数

  不清

  15和18的公因数

  三、合作探究,认识互质数

  1、5和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各是多少?

  5的因数:1、5.7的因数:1、7.

  5和7的公因数有:1.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2、7和9呢?

  7的因数:1,7.9的因数:1,3,9.

  7和9的公因数有:1.7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1

  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师总结: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同学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同学们想不想去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

  四、深化练*、掌握方法:

  那么大家想一想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怎么去求呢?

  小组讨论方法: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师引导出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8=2×3×330=2×3×5

  归纳出:18和30的公有的质因数是2和3,

  那么最大公因数就是2×3=6

  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呢?

  把两个短除法合并成一个短除法

  21830→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915→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5→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2×3=6

  学生总结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练*。

  求12和20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动手练*,师巡视指导,学生上黑板演示过程。

  五、小小能手、我来闯关:

  第一关:填一填

  1.15的因数有(),20的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2.8和9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第二关:判一判

  1.公因数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2.12的因数只有2、3、4、6、12。()

  3.成为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

  第三关:做一做

  木材市场运来一批长12米,16米和20米的木材,把这三种长度的木材截成同样长,最长可以截成每根是多少米?

  六、全课小节、畅谈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上的收获。师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指出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已经有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

  最大公因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

  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

  把18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

  218230

  39315

  35

  18=2×3×3

  30=2×3×5

  18和30的公有质因数是2和3,因此:

  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合并两个短除法

  21830→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915→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5→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出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教学反思

  教材对求最大公因数的编排,只是让学生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几分米?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用不同的小正方形摆拼、观察、思考,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同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在摆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新切感,拉*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和谐、活跃、向上的学*氛围。

  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2、4这些数和16、12有什么关系。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了各种求“18和2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能力。

  3.提倡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上,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能想到三种方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优化,我认为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是一个很有效、很简便的方法,应该让学生掌握。在这中间教师应注意引导、小结、鼓励,重视方法和策略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1.创设教学情境,揭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热情和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本设计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设置在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明确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自主探究,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科的后续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公因数的过程中,把8和12的公因数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向学生渗透了集合思想,为学生以后的学*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卡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复*。

  教师出示一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卡片上各数的倍数有哪些。

  教师再出示一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卡片上各数的因数有哪些。

  2.导入。

  师:我们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想不想学*怎样求两个数或三个数公有的因数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游戏来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找伙伴的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学号是12的因数的同学站到讲台左边,学号是16的因数的同学站到讲台右边)同学们想好了吗?1~16号同学现在开始找伙伴。

  学生开始找伙伴,站好后发现问题,有三个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师:你们3个为什么没有找到伙伴?

  生1:我的学号是1,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生2:我的学号是2,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生3:我的学号是4,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师揭示概念:1,2,4是12和16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自学教材60页例1。

  设计意图:游戏环节的设计在教学中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既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又提高了自己的判断能力。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明确方法,提出要求。

  师:先找两个数的因数,然后圈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再找出最大公因数,这就是我们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那么你会求下面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学生试做后,组内交流。

  3.讨论:如果只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先找较小的数18的因数,再看因数中哪些是27的因数,最后找出最大的一个)

  4.反馈练*。

  完成教材61页1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学生做完后,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师:做完这道题,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通过交流思考、师生讨论让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 P79~81 例 1、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初步了解算理。

  教学难点:

  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计算原理。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导语: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离我们越来越*了。五年级的同学们想用队列表演来展现五年级同学们的风采。可是在训练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两个排的学生人数不一样,一排有 16 人,二排有 12 人,如果两排的学生单独列队,各自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列队方法?怎样确定?

  2.叙述: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还真是很强,知道会用因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有关因数的问题。(板书题目:因数)出示视频4小明家装修客厅铺地砖的视频短片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动画8用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画,请同学们帮帮忙,试着设计一下。

  2.探究方法。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的?

  (2)为什么找 16 和 12 公有的因数就可以?出示动画9、找16和12公因数的动画

  4.思考:像 1、2、4 这样,既是 16 的因数,又是 12 的因数,这样的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其中最大的数是谁?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最大公因数。

  5.想一想:前一段我们已经学过了因数,今天又认识了公因数,你能谈谈它们两者的区别吗?

  6.说一说:最大公因数和公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7.试一试:你能找到 18 和 24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8.练*:口答最大公因数。

  4 和6 24和8 5和7 6和11

  问:你是怎样答出的?能说一说过程吗?

  9.除了找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呢?

  分解质因数法。

  10.练*:求 24 和 36 的最大公因数(用喜欢的方法求)。

  [在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练*

  1.选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

  12 和 18

  99 和 132

  24 和 30

  39 和 65

  2.找最大公因数。

  (1)A=2×2×5×7

  B=2×3×7

  (A,B)=?

  (2)甲数=A×B×C

  乙数=D×E×F

  (甲数,乙数)=?

  3.反馈练*。

  (1)直接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27、9)(17、51)(13、39)((3、8)

  (13、11)(15、16)(4、6)(6、8)

  (8、24)(15、30)(16、48)(5、11)

  (11、12)(13、17)

  (2)填空。

  小于10的最大偶数与最小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小于10的最大奇数与奇数中最小的质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自然数中最小的两个质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小于10的最大两个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甲数在20至30之间,乙数在30至40之间,甲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2,甲数是( ),乙数是( )。

  四、全课总结

  你对今天的课有什么评价?谈谈你的感想好吗?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16 的因数:1,2,4,8,16

  12 的因数:1,2,3,4,6,12

  16=2 × 2 × 2 ×2 18= 2 ×3×3

  12=2 × 2 × 3 24= 2 ×2×2×3

  (16,12)=2 × 2=4 (18,24)=2×3=6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解质因数》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解质因数》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在自主写算式、小组合作验证等学*活动中,经历认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2、知道质因数,会把一个数分解质因数。

  3、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与他人交流,体验合作学*的收获和乐趣。

  认识质因数、会分解质因数是本节课知识技能目标的重点和难点。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恰恰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有效地落实过程性目标和情感目标。

  在认识质因数的教学中,利用课前学生猜老师的年龄、身高、体重的数据,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开展研究。如先研究老师的年龄(36),通过学生自主写算式、比较、分析、交流得出36=2×2×3×3是与众不同的,从而引出“质因数”的概念,而此时学生对质因数的概念并不是真正了解。因为概念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得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试误辨析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概念——付诸实践应用——加深概念的理解。而上述过程中学生只是初步形成了概念的表象。所以,此时,充分利用黑板上板书的大量数据,让学上按要求把他们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在自我试误辨析中、在同学间的交流中形成质因数的概念。在质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分解质因数的基本方法也已基本形成。下面关于分解质因数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方法和格式方面的问题了。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解质因数》的教学反思2

  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教学落实不到位。

  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引出了质因数的定义后,学生对质因数的理解还是可以的,但对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就处理得不够好,我只是通过60=2×2×3×5这个例子指出60这个合数可以通过2、3、5这几个60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像这样的表示方法就叫做分解质因数,接着课件显示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指出分解质因数的书写格式要注意的地方后就直接进入几个式子是否是分解质因数的判断练*。其实在练*之前,我还可以抓住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这两个意义的重点词提出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指出质因数是一个质数,这个质数是对应合数的因数,而分解质因数是一个合数的表示形式,是用几个质因数想乘的形式表示一个合数。经过这一强调后再来做相关练*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二,要明白什么时候该老师讲,什么时候该学生讲。

  在教学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我本来的设想是想让学生去说,想经过他们的思考去认识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一般规律,这样印象会更深刻。想不到这种方法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即使后来老师的点评中也强调了各步骤中的细节问题,但在学生练*时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像短除法这样操作性步骤性强的基础性的知识,刚开始还是由老师来讲解比较好,因为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最初灌输的知识它们很快就会定型,所以繁琐性的问题还是由老师讲比较好。但如果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的知识点,还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作引导便可。

  第三,清楚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给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有几次在发现学生迟疑了一点,我就会忍不住提示他。整节课下来,个人感觉也是我讲得多,学生讲得少。用拍电影做个比喻,老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更身担策划,舞台设计等多重身份,但即使这样,主角永远都是学生,学生才是学*的主体。在学生学*过程中,老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时刻记住要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解质因数》的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在自主写算式、小组合作验证等学*活动中,经历认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2、知道质因数,会把一个数分解质因数。

  3、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与他人交流,体验合作学*的收获和乐趣。

  认识质因数、会分解质因数是本节课知识技能目标的重点和难点。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恰恰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有效地落实过程性目标和情感目标。

  在认识质因数的教学中,利用课前学生猜老师的年龄、身高、体重的数据,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开展研究。如先研究老师的年龄(36),通过学生自主写算式、比较、分析、交流得出36=2×2×3×3是与众不同的,从而引出“质因数”的概念,而此时学生对质因数的概念并不是真正了解。因为概念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得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试误辨析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概念——付诸实践应用——加深概念的理解。而上述过程中学生只是初步形成了概念的表象。所以,此时,充分利用黑板上板书的大量数据,让学上按要求把他们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在自我试误辨析中、在同学间的交流中形成质因数的概念。在质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分解质因数的基本方法也已基本形成。下面关于分解质因数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方法和格式方面的.问题了。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2)出示:20×3=60,36÷4=9。同桌相互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提问: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吗?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么表示?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填表后讨论:表中的应付元数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说的完吗?

  二、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思考: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

  2、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

  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你们的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认识因数与倍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12÷2=6 12÷3=4

  师:在这3组乘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大屏幕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师: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12÷2=5……2。问:12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12除以2有余数。

  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生:2×4=8,2和4是8的因数,8是2和4的倍数。

  生:40÷2=20,40是2和20的倍数,2和20是40的因数。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混哦!

  三、师生交流、合作探究: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那么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并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18的因数有:1,2,3,6,9,18)

  我们在写的时候怎样写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生: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四、“动脑筋出教室”游戏课件

  五、课堂练*

  1、请你来做小法官

  (1)4×9=36,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

  (2)48是6的倍数。 ( )

  (3)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 )

  (4)6是36的因数。 ( )

  (5)在4x0。5=2中,4和0。5是2的因数。 ( )

  2、细心填一填

  (1)、1的因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4这个数是()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3)、自然数32有()个因数,它们是( )。

  (4)、16的因数有( )

  (5)、19的因数只有( )和( )。

  3、我最聪明,我来回答

  (1)、27的因数有哪些?

  (2)、27是哪些数的倍数?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大家学*到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

  七、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12=12 12÷1=12

  2×6=12 12÷2=6

  3×4=12 12÷3=4

  因为: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

  所以:a,b都是c的因数,c是a,b的倍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准确、全面的求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反思:

  教学《因数和倍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引入到数与数之间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点,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在愉快中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学生对辨析、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整除的两种读法等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课时: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一张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明确探究目标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1.操作激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2.全班交流。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汇报。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数学新本领。因数和倍数。

  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3.举例内化:

  你能写出一个算式,让你的同桌找一找因数和倍数吗?(学生互说,教师巡视找出典型例子)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二、自主探究,找因数和倍数

  1.拓展提升,主动建构:

  ⑴迁移尝试:请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

  ⑵交流方法:教师即时捕捉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性教学资源,并及时创生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评价,在评价中探究,在发现中建构。预计学生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如2,3,6,而且仅此写出了几个;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出了1,36,2,18,3,12,4,9,6,但没有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三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出: 1,2,3,4,6,9,12,18,36。

  ⑶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要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方法可以有:

  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

  或者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板书)

  ⑷试一试找20的所有因数。

  ⑸介绍36的因数的另一种写法----集合

  用集合形式写18的因数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请学生写出6的倍数。预计学生在写6的倍数时,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6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口诀写6,三是用加法的方法,每次递加6;四是用除法想,( )÷6=1、( )÷6=2、( )÷6=3的方法写。同时可能还会有学生在教师宣布时间到的时候会因为6的倍数写不完而抱怨时间太少。

  请写得又多又快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方法、小窍门。在此基础上交流评价小结方法。(评价时突出有序思维的策略)

  3.迁移内化,自主探究:

  ⑴尝试迁移:请学生尝试迁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2的倍数和5,4,7的倍数。

  2的倍数有:2,4,6,8,10,12……

  5的倍数有:5,10,15,20,25……

  ⑵引导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上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还记得因数吗,出示课件

  观察:看一看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36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36,……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指导学生做书本“练*二”的第2题和第3题。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约数和倍数”,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游戏规则:(1)一位同学提出所要找的朋友的要求,例:“我的因数在哪里?”或“我的倍数在哪里?”(2)相应学号的同学站起来,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作业安排: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猜老师年龄,给出范围:老师的年龄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零乘任何数得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3个盘子,6个苹果.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答.3×4表示几个几相加?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教学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教师: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0+0二0

  教师: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二0

  教师:“0×3”表示什么呢?(3个0相加.)

  教师:“0×3”表示3个0相加,结果得0.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么?(0×5表示5个0相加,结果得0.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面两组算式:

  3×4=5×6=4×3=6×5=

  让学生说出得数后问: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都相等.)教师:我们刚学过0X3=0,那么3×0得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0×3=0下面板书出3×0=0,再出一组算式0×9和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得出0×0=0.

  教师小结: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教师把写好“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句话的小黑板挂出来,让学生一齐读一遍.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题.

  教师先出示112×4,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然后将第一个因数112改为102.

  教师:102×4,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112×4是一样的.乘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三、课堂练*

  做练*五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四、作业

  让学生做练*五中的第2、3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培养学生在精确计算之前用口算估出积的范围的*惯,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二、目标解析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和前面学*过的相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都要与第二个因数相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相乘;个位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供了两种写法,竖式写法不同,但结果相同,第二种更简便,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的算理。因为算理相同,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下列各题(列竖式计算)。

  123×3= 368×3=

  2.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上计算。

  3.汇报,说说两道题的不同,需要注意什么?

  第1小题不进位,第2小题需要连续进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位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因数中间有0与末尾有0的乘法与一般乘法的算法是一样的,通过复*旧知,为学*新知打好基础,更顺利地借助旧知进行有效迁移。

  (二)探究新知。

  1.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课件出示问题:

  (2)列式:604×8

  (3)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604接*600,600×8=4800,座位应该比4800个多一点。

  (4)课件指名上黑板,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尝试解决。

  ①说说这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因数中间有0。)

  ②以前因数中间没有0,是怎么计算的?现在因数中间有0,要不要分别相乘呢?如果不乘,会出现什么情况?

  ③小结: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学*过的相同,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相乘;个位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

  (5)小练*:102×3(不进位) 109×3(一次进位) 409×3(两次进位)

  【设计意图】算前估一估,既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同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为因数中间有0的算法同前面学*过的算理相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最后的小练*提供了三种由易到难的计算,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的方法。

  2.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出示问题: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求的是什么问题?(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求总价。)

  (3)列式:280×3

  (4)你能估一估吗?

  280接*300,300×3=900,需要的钱数比900少一些。

  (5)在草稿纸上列竖式计算。

  (6)汇报。

  (7)说说对方法二的理解。(借助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简写的道理:28个十乘3等于84个十。)你更喜欢哪一种?

  (8)说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简写时需要注意什么?(一是一位数书写的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中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9)小练*: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估算是一种良好的计算*惯,应该在任何不能口算的计算前都要有所体现,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继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索因数末尾是0的乘法计算方法。两种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选择较方便的方法二。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的文本,但是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录讨论的结果,突出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小练*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练*提高

  1.练*十四第1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练*十四第6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如何简便计算。

  3.练*十四第5题。

  不用计算,你能判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说说理由。

  4.练*十四第3题。

  (1)独立完成比较大小。

  (2)说说你是怎么快速判断的。

  【设计意图】第(一)题和第(二)题是分别有关因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通过一定量的练*,继续巩固有关计算的法则。第(三)题通过有关0的乘法计算的规律快速进行得数大小的判断,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第(四)题综合运用有关0的四则运算,达到快速区分的目的。

  (四)谈收获

  说一说您今天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P53做一做

  360

  25

  360

  25

  2、比较 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四、巩固练*:

  1、练*八:1、2、3、4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全课小结

  xxx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你们的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认识因数与倍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12÷2=6 12÷3=4

  师:在这3组乘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大屏幕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师: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12÷2=5……2。问:12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12除以2有余数。

  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生:2×4=8,2和4是8的因数,8是2和4的倍数。

  生:40÷2=20,40是2和20的倍数,2和20是40的因数。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混哦!

  三、师生交流、合作探究: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那么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并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18的因数有:1,2,3,6,9,18)

  我们在写的时候怎样写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生: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四、“动脑筋出教室”游戏课件

  五、课堂练*

  1、请你来做小法官

  (1)4×9=36,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

  (2)48是6的倍数。 ( )

  (3)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 )

  (4)6是36的因数。 ( )

  (5)在4x0。5=2中,4和0。5是2的因数。 ( )

  2、细心填一填

  (1)、1的因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4这个数是()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3)、自然数32有()个因数,它们是( )。

  (4)、16的因数有( )

  (5)、19的因数只有( )和( )。

  3、我最聪明,我来回答

  (1)、27的因数有哪些?

  (2)、27是哪些数的倍数?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大家学*到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

  七、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12=12 12÷1=12

  2×6=12 12÷2=6

  3×4=12 12÷3=4

  因为: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

  所以:a,b都是c的因数,c是a,b的倍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准确、全面的求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反思:

  教学《因数和倍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引入到数与数之间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点,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在愉快中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2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学*的奇妙,对数学产生好奇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出发,寻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自然数是我们在数的王国中认识的第一种数,今天我们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评析:课始直接进入主题,揭示本节课新知识研究的方向,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心理需求。]

  二、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屏幕出示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师:用这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能拼出一个长方形吗?(生:能)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你拼出的长方形吗?

  生:我可以拼出一个3×4的长方形。

  师:你们猜猜看,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

  生:每排摆3个正方形,摆4排;或每排摆4个正方形,摆3排。(课件演示学生所猜的长方形,并让学生明白这两种拼法其实是相同的)

  生:我还可以拼出一个2×6的长方形。

  生:我还可以拼出一个1×12的长方形。(师问法同上,略)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三道算式,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就将从研究这三道乘法算式拉开帷幕。

  [评折:准确把握学生的学*起点,让学生根据所列乘法算式猜想可能拼成的长方形,大屏幕随之展示学生猜想的长方形,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师:根据3×4=12,我们可以说(屏幕出示):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师:你读懂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即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明白在乘法算式中,积就是两个乘数的倍数,两个乘数就是积的因数)

  师:请你从6×2=12和12×1=12这两道算式中任选一题,用上面的话说一说。

  师(出示18÷3=6):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为什么?

  生:因为18/3=6可以改写成3×6=18,所以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明白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屏幕出示:4是因数,24是倍数。

  师:这句话对吗?(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我们再看屏幕上这三道乘法算式(1×12=12、2×6=12、3×4=12),善于观察的同学一定发现在这三道乘法算式中。我们其实已经找到了12的所有因数,你知道都有哪些吗?(引导学生说一说)

  屏幕出示一组数:36、4、9、0、5、2。

  师:请你从这组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一说。(生可能会选36和4、36和9、4和2这几组数)

  设疑:

  (1)为什么不选0呢?(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针对非零的自然数)(屏幕演示将“0”去掉)

  (2)为什么不选5呢?(例如36和5,因为找不到一个自然数和5相乘能得到36,或者36除以5有余数)(屏幕演示将“5”去掉)

  (3)去掉了0和5,剩下的这些数和36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是36的因数,或36是它们的倍数;当然,36也是36的因数,36也是36的倍数)

  [评析:倍数和因数意义的学*层次分明。(1)猜想:由1 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不同拼法,得出三道乘法算式。根据3×4=12这道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让学生初次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2)拓展:根据除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自然数等于两个自然数乘积”这一条件,揭示除法算式中依然存在着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拓展了对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3)深化:探索并感知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从一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意义的训练,巩固与深化了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三、探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 师:在刚才这组数(36、4、9、0、5、2)中,2、4、9和36都是36的因数。除了这些,36的因数还有吗?(生一个一个地举例)这样一个一个杂乱无序地找,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吗?(生:不好!)不好在哪儿呢?

  生:容易漏掉或重复。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个不落地将36的所有因数都找到呢?同学们可以独立完成这个任务,也可以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完成。如果你全部找到了,就请将36的所有因数写在练*纸上。同时将你找因数的方法写在横线的下方。(教师巡视,学生讨论交流)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根据1×36=36、2×18=36……分别得出1、36、2、18、3、12、4、9、6等数都是36的因数;

  (2)利用36÷1=36,36÷2=18……也可以得出1、36、2、18、3、12、4、9、6等数都是36的因数。

  在写法上,可能出现的答案为1、36、2、18、3、12、4、9、6(一对一对地写),或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即1、2、3、4、6、9、12、18、36。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写法的不同。将方法优化:运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更为简便,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做到答案的完整性;在写的时候,可以一头一尾地写,这样可以做到答案的有序性。(板书:有序、完整)

  2 探讨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课件出示12的因数、15的因数和36的因数。(从小到大排列)

  学生观察、讨论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

  课件出示描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特征的表格(如下),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反馈。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教师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学*找一个数的因,数,通过置疑“一个个地找36的因数,这种方法好吗?不好在哪”,启发学生根据因数的意义和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有序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及时优化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中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有关特征,最后进行总结,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讨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如何有序地、完整地找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如果让你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你会找吗?(生:会)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找找3的倍数。(学生试着找出3的倍数,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 师:你是怎样有序地、完整地找出3的倍数的?

  生:用3分别乘1、2、3……得出3的倍数。

  生:用3依次地加3得到3的倍数。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能更迅速地找出3的倍数?(学生讨论交流)

  师:3的倍数能找得完吗?(生:找不完)那么,可以怎样表示3的倍数的个数呢?(生:用省略号表示)(相机板书:3、6、9、12、15……)

  3 写出30以内5的倍数。(做在练*纸上)

  4 课件出示3的倍数、4的倍数、5的倍数,让学生从最大倍数、最小倍数、倍数的个数三个方面去描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见下表)。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所以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评析:借助学*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在探索交流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获得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五、组织游戏,深化认识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三道乘法算式与倍数和因数进行了两次的亲密接触。第一次的接触,让我们了解了倍数与因数的意义;第二次的接触,通过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我们了解了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通过这两次的亲密接触,相信 同学们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片刻。一起来玩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感兴趣吗?

  游戏——请到我家来做客

  (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一张写有该名学生的学号卡片)

  课件演示并配有话外音:春天来了,浓浓的春天气息让森林里好客的小动物们,纷纷拿出自己最珍贵的食物款待大家。

  (1)屏幕上出现了可爱的小狗向同学们走来(配音):24的因数是我的朋友。如果你卡片上的数是24的因数,欢迎你,我的朋友!(卡片上的数若符合要求,就请这位学生站起来)

  (2)屏幕上出现了笨笨的小猪向同学们挥手(配音):我邀请的朋友是5的倍数,喜欢我,就快快来吧!

  (3)瞧!可爱的小猫咪也来了。(屏幕上出现了俏皮、可爱的小猫咪)配音:如果你卡片上的数是1的倍数,请来我家做客吧!

  (每位学生卡片上的数都符合要求,所以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

  师:小猫咪这么好客,老师也想去她家做客。你们来为老师想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好吗?(生答略)

  师: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数都可以呢?

  生:除了0。

  屏幕出示:所有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4)配音:威严的老虎来了!它请的朋友很特别,它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这个数是几呢?(生讨论交流)

  屏幕出示:只有1才符合要求,因为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挑战自我,拓展升华

  师:虽然我们只合作了这短短的三十分钟,但老师已经深深感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非常聪明,不仅善于观察,而且爱动脑筋,所以老师特别准备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节目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生:敢!)

  挑战——你猜、我猜、大家猜I(屏幕演示动画标题)

  规则:下面每组数,去掉一个数,剩下的数便是其中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你能找出这个数吗?

  (1)20、5、4、3。

  答案:去掉3(屏幕演示隐去“3”),剩下的数是20的因数,或20是它们的倍数。

  (2)4、12、18、3。

  答案有两种:一是去掉18(屏幕演示隐去“18”),剩下的数便是12的因数,或12是它们的倍数;二是去掉4(屏幕演示隐去“4”),剩下的数便是3的倍数。

  [评析:设计游戏环节,对整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深化,并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学过程真实、有效。]

  七、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学得开心吗?玩得开心吗?其实。数学就是这么简单而有趣,让我们每天都乐在其中!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严谨灵活、细腻奔放。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

  1 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5、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

  1 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 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3 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 合理组织教材,将找一个数的因数及其特征教学提前。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出示一组数,如36、4、9、0、5、2,让学生从这组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一说。

  最后设疑:

  (1)为什么不选O呢?(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针对非零的自然数)

  (2)为什么不选5呢?(如36和5,因为找不到一个自然数和5相乘能得到36,或者36除以5有余数)

  (3)去掉了0和5,剩下的这些数和36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是36的因数,或36是它们的倍数)

  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讨论:每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以上安排,降低了学生的学*难度。

  3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

  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

  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4 增强游戏中数学思维的含量。

  知识在游戏中深化,在挑战中升华。

  本节课以“有效引导下自主探索”为教学策略。以三道乘法算式为线索,以教材文本为依托,以有梯度的游戏活动展开对知识的深化巩固,并适时、适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归整在一个探究性的课堂自主研究活动中。通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课尾游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体验融入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游戏的意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学*的枯燥体验。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练*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 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 (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四、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学*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你能像刚才一样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吗?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纸上。 ??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四、知识拓展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反思: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学生对辨析、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整除的两种读法等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一张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明确探究目标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1.操作激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2.全班交流。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汇报。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数学新本领。因数和倍数。

  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3.举例内化:

  你能写出一个算式,让你的同桌找一找因数和倍数吗?(学生互说,教师巡视找出典型例子)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二、自主探究,找因数和倍数

  1.拓展提升,主动建构:

  ⑴迁移尝试:请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

  ⑵交流方法:教师即时捕捉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性教学资源,并及时创生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评价,在评价中探究,在发现中建构。预计学生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如2,3,6,而且仅此写出了几个;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出了1,36,2,18,3,12,4,9,6,但没有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三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出: 1,2,3,4,6,9,12,18,36。

  ⑶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要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方法可以有:

  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

  或者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板书)

  ⑷试一试找20的所有因数。

  ⑸介绍36的因数的另一种写法----集合

  用集合形式写18的因数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请学生写出6的倍数。预计学生在写6的倍数时,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6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口诀写6,三是用加法的方法,每次递加6;四是用除法想,( )÷6=1、( )÷6=2、( )÷6=3的方法写。同时可能还会有学生在教师宣布时间到的时候会因为6的倍数写不完而抱怨时间太少。

  请写得又多又快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方法、小窍门。在此基础上交流评价小结方法。(评价时突出有序思维的策略)

  3.迁移内化,自主探究:

  ⑴尝试迁移:请学生尝试迁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2的倍数和5,4,7的倍数。

  2的倍数有:2,4,6,8,10,12……

  5的倍数有:5,10,15,20,25……

  ⑵引导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上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还记得因数吗,出示课件

  观察:看一看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36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36,……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指导学生做书本“练*二”的第2题和第3题。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约数和倍数”,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游戏规则:(1)一位同学提出所要找的朋友的要求,例:“我的因数在哪里?”或“我的倍数在哪里?”(2)相应学号的同学站起来,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作业安排: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猜老师年龄,给出范围:老师的年龄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2)出示:20×3=60,36÷4=9。同桌相互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提问: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吗?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么表示?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填表后讨论:表中的应付元数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说的完吗?

  二、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思考: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

  2、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

  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分解质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1

  XXXX小学 XXXXX

  教学内容:教材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30÷6=5 2÷3=0.6

  26÷8=3.5 19÷7≈2.7120÷10=2 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二类 9÷5=1.8 19÷7≈2.71 2÷3=0.6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一)、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 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

  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 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 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 即时练*。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二)、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1.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 2和9是18的因数;18÷3=6, 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练*。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二”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页“练*二”第2(1)题。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因数与倍数(2)

  教学内容:教材P6例3及练*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2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倍数和因数的认识”。本课虽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新教材重建了知识体系,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乘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从而大大降低了学*难度。本课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认识倍数和因数;第二段,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前者是形成概念,后者是应用概念。要求学生通过本课学*,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同时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其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流程:

  流程1:导入新课

  流程2:认识倍数和因数

  流程3: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流程4: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流程5: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流程6: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流程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流程8: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流程9:数学游戏

  流程10:课堂总结

  流程11:教学“你知道吗?”

  第一段:导入新课

  流程1:导入新课

  师:(拿数学课本,手指“数学”)同学们,这是我们的数学书。“数学”包括了许多有关数的学问。你们身边有数吗?我想如果请同学们举例的话,说都说不完,因为我们身边的数实在太多了。数中有很多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第二段:认识倍数和因数

  流程2: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前后四人一组摆一摆。

  师:要求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几排呢?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拼出这样一些长方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可以拼成一行,或者是拼成一列,用乘法算式12×1=12表示;也可以拼成2行,每行6个;或者拼成2列,每列6个,用乘法算式6×2=12表示;还可以拼成3行,每行4个;或者拼成3列,每列4个,用乘法算式4×3=12表示。

  师:同学们,由乘法算式4×3=12,我们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那根据另外两个乘法算式,同学们会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12×1=12,12是1的倍数,12也是12的倍数,12和1都是12的因数;6×2=12,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6和2都是12的因数。

  师:同学们是这样说的吗?这里还有几个算式,同桌的两个人继续练*说一说(学生活动)。

  师:11×4=44,44是11的倍数,44也是4的倍数,11和4都是44的因数;12×5=60,60是12的倍数,60也是5的倍数,12和5都是60的因数;9×8=72,72是9的倍数,72也是8的倍数,9和8都是72的因数。45是3的倍数,45也是15的倍数,3和15都是45的因数。你都说对了吗?

  师: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一起来看一看。诗有11个数,同学们还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学生活动)

  师:(出示)如果有同学这样说: 8是倍数,4是因数,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学生议论)

  师:同学们,倍数、因数指的是两个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可以改成这样“8是4的倍数,4是8的因数。”关于倍数和因数,老师还要补充说一点,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第三段:探索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流程3: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倍数,那一个数的倍数是多少,有多少个呢?这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问题。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才能准确地写出3的倍数?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一定能想到,3的倍数就是3和除0以外的一个自然数相乘的积。例如3×1=(3),3×2=(6),3×3=(9),括号里的数都是3的倍数。这样我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乘法就可以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了,它们是:3、6、9、12、15、18。能把3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说不完,那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呢? 因为3 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的时候要借助省略号来完整地表示出结果。

  流程4: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分别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注意要有顺序地思考,并且规范地表示出结果。(学生活动)

  师:老师和同学们核对一下答案,如果出错了,一定要分析原因,再订正。(核对答案)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分别求出3、2、5的倍数,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例子,你们能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大胆地说出你们的想法。(学生活动)

  师小结:仔细观察,同学们会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流程5: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同学们愿意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吗?面对新问题,看看谁能挑战成功。

  师: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例如,1×36=36,那么1和36都是36的因数。

  师:怎样才能有条理地找出36的因数呢?能把36的因数全部写出来吗?请同学们试着在作业本上写一写。(学生活动)

  师:从1开始,想哪两个数相乘得36,我们就可以成对地写出36的因数,一直找到两个乘数最接*为止。

  师:刚才是利用乘法算式找因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师:在除法算式36÷1=36中,我们可以找到36的两个因数1、36。同学们能接着有顺序地往下写吗?小组里讨论后,完成课本71页上这道例题的填空。(学生活动)

  师:看看老师的填法和你一样吗?

  师: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想乘法算式,也可以想除法算式,但都要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流程6: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或熟悉的方法分别写出15的因数和16的因数。(学生活动)

  师:你的答案和屏幕上的一样吗?

  师:我们又找到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分别求出了36、15、16的因数。(出示)观察这几个例子,关于因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师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第四段:深化认识,巩固方法

  流程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下面我们运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解决两个实际问题。首先请看课本72页上的想想做做第2题。

  师:填表后再讨论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表中每栏的“应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哪些4的倍数?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学生活动)

  师:表中“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4的倍数还有12、16、20等等,有无数个。

  流程8: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请看想想做做第3题。先填表,再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在填表的过程中你还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活动)

  师: 24÷3=8,÷4=6,÷6=4,÷8=3,÷12=2,÷24=1,表中“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在填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方便。

  第五段:数学游戏

  流程9:数学游戏

  师:请同学们拿出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看一看,想一想,你卡片上的数是否符合下面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卡片,挥一挥。(出示)我是5,我找我的倍数;(学生活动)我是18,我找我的因数;(学生活动)我是9,我找我的倍数;(学生活动)我是56,我找我的因数。(学生活动)

  第六段: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流程 10: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探索了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根据乘法算式,用这一个数分别乘1、乘2、乘3……可以有顺序地找到它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想乘法算式,把一个数写成两个数相乘的积,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也可以想除法算式,用一个数依次去除以1、2、3……,能得到整数商的,除数和商就是它的因数。写因数时根据算式有顺序的一对一对地写比较方便,不容易遗漏或重复。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流程11:教学“你知道吗?”

  师:最后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和因数有关的数学小知识——完美数。

  师:什么是完美数呢?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任何一个自然数的因数中都有1和它本身,人们把小于它本身的因数叫做这个自然数的真因数。例如6的所有真因数是1、2、3, 1+2+3=6。像这样,一个数所有真因数的和正好等于这个数,数学家就把这个数叫做完美数。

  师:在1—400的自然数中,还有一个完美数,它比20大,比30小,同学们有兴趣分小组找一找吗?(学生活动)

  师:找到了吗?这个数是28,28的真因数有1、2、4、7、14,1+2+4+7+14=28。最早发现完美数的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完美数的研究,又找出了496、8128、33550336、8589869056……这样一些数。 仔细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完美数还有一些有趣的性质,例如:(1)至今发现的完美数,末位数字都是6或者8,而且当末位数字是8时,它的前一位数字一定是2。另外完美数都可以写成连续的自然数的和: 例如 6=1+2+3;28=1+2+3+4+5+6+7 ……

  师:数学家们至今才发现了29个完美数。关于完美数的研究还没有到此为止,新的探索等待着同学们一起去参与。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数的除法算式”中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简洁明了,同时为学*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行有效铺垫。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表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而应该说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与学生已学过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以及“倍”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比较容易混淆,这也是学*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意义的难点。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二)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图示法(如下图所示)。

  3.练*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不同方法,在练*中体会“一对一对”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避免遗漏或重复。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数、最小因数”的特征。

  (三)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利用除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2=1,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4÷2=2,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6÷2=3,所以6是2的倍数。……

  方法二: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图示法)

  2.练*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设计意图】在理解“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及“最小倍数”的特征。

  (四)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1.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交流。

  3.归纳总结。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五)巩固练*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二第1题。

  (1)想一想,怎样找不会遗漏、不会重复?

  (2)哪些数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再次体会“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同时,渗透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意义。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二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

  (2)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渗透5的倍数的特征。

  3.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二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

  (2)你能改正错误的说法吗?

  (六)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指名生说一说)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齐读教材第12的注意。

  二、自学预设:

  1、仔细看例一,什么叫因数和倍数?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2、怎样找因数?例如18,36的因数是什么?

  3、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多少?有几个因数?(举例说明)

  尝试练*

  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

  三、认识因数与倍数,展示交流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从12的因数可以看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课件出示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我的质疑

  1.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

  2.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3.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四、反馈检测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 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3、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及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提出活动要求:每一桌的同学合作,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表示出来。看看哪桌的同学最快完成。

  2分组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全班交流。汇报时是引导学生根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说出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师提示:每排摆5个,能摆几排,明确只有这三种摆法。

  4、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结合4×3=12,说明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并板书。

  (2)齐读这三句话,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3)指名看式子说。

  (4)请学生根据6×2=12和12×1=12两道算式,照样子说

  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3是因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倍数和因数都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指出阅读底注明确: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不是0的自然数,0要考虑吗?那从什么数开始。如1、2、3、4、5、6、7、8、9…….在小数和分数等其他数中就也没有倍数和因数的说法了。(可根据具体的算式说明,如0×3=0,1.5×2=3。)

  (5)练*:“想想做做”第1题。每位同学都各选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探索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1、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会是3的倍数呢?明确:3的倍数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你能找到多少个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2)启发: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根据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4……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同时板书:

  3×1=(3)3×2=(6)……

  追问:能把3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应该怎样表示3的倍数有哪些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3的倍数有3、6、9、12、15……

  (3)完成后面的试一试。提醒学生注意有序的思考,并规范的表示出结果。

  (4)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6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吗?10呢?

  2、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学生举例说明。明确: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

  板书()×()=36

  (2)提问: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启发: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怎样才能有条理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学生试着在练*本上列式找出。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4)进一步启发: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除法算式,也可以找一个数的因数。根据36÷1=36可以找到1和36……

  请同学们看书7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5)完成“试一试”。提醒学生有序的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6)观察发现

  提问: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18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是多少吗?25呢?

  四、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2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应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他们都是4的什么数?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2、“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是各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2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学*的奇妙,对数学产生好奇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出发,寻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自然数是我们在数的王国中认识的第一种数,今天我们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评析:课始直接进入主题,揭示本节课新知识研究的方向,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心理需求。]

  二、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屏幕出示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师:用这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能拼出一个长方形吗?(生:能)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你拼出的长方形吗?

  生:我可以拼出一个3×4的长方形。

  师:你们猜猜看,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

  生:每排摆3个正方形,摆4排;或每排摆4个正方形,摆3排。(课件演示学生所猜的长方形,并让学生明白这两种拼法其实是相同的)

  生:我还可以拼出一个2×6的长方形。

  生:我还可以拼出一个1×12的长方形。(师问法同上,略)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三道算式,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就将从研究这三道乘法算式拉开帷幕。

  [评折:准确把握学生的学*起点,让学生根据所列乘法算式猜想可能拼成的长方形,大屏幕随之展示学生猜想的长方形,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师:根据3×4=12,我们可以说(屏幕出示):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师:你读懂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即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明白在乘法算式中,积就是两个乘数的倍数,两个乘数就是积的因数)

  师:请你从6×2=12和12×1=12这两道算式中任选一题,用上面的话说一说。

  师(出示18÷3=6):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为什么?

  生:因为18/3=6可以改写成3×6=18,所以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明白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屏幕出示:4是因数,24是倍数。

  师:这句话对吗?(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我们再看屏幕上这三道乘法算式(1×12=12、2×6=12、3×4=12),善于观察的同学一定发现在这三道乘法算式中。我们其实已经找到了12的所有因数,你知道都有哪些吗?(引导学生说一说)

  屏幕出示一组数:36、4、9、0、5、2。

  师:请你从这组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一说。(生可能会选36和4、36和9、4和2这几组数)

  设疑:

  (1)为什么不选0呢?(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针对非零的自然数)(屏幕演示将“0”去掉)

  (2)为什么不选5呢?(例如36和5,因为找不到一个自然数和5相乘能得到36,或者36除以5有余数)(屏幕演示将“5”去掉)

  (3)去掉了0和5,剩下的这些数和36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是36的因数,或36是它们的倍数;当然,36也是36的因数,36也是36的倍数)

  [评析:倍数和因数意义的学*层次分明。(1)猜想:由1 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不同拼法,得出三道乘法算式。根据3×4=12这道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让学生初次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2)拓展:根据除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自然数等于两个自然数乘积”这一条件,揭示除法算式中依然存在着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拓展了对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3)深化:探索并感知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从一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意义的训练,巩固与深化了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三、探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 师:在刚才这组数(36、4、9、0、5、2)中,2、4、9和36都是36的因数。除了这些,36的因数还有吗?(生一个一个地举例)这样一个一个杂乱无序地找,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吗?(生:不好!)不好在哪儿呢?

  生:容易漏掉或重复。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个不落地将36的所有因数都找到呢?同学们可以独立完成这个任务,也可以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完成。如果你全部找到了,就请将36的所有因数写在练*纸上。同时将你找因数的方法写在横线的下方。(教师巡视,学生讨论交流)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根据1×36=36、2×18=36……分别得出1、36、2、18、3、12、4、9、6等数都是36的因数;

  (2)利用36÷1=36,36÷2=18……也可以得出1、36、2、18、3、12、4、9、6等数都是36的因数。

  在写法上,可能出现的答案为1、36、2、18、3、12、4、9、6(一对一对地写),或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即1、2、3、4、6、9、12、18、36。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写法的不同。将方法优化:运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更为简便,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做到答案的完整性;在写的时候,可以一头一尾地写,这样可以做到答案的有序性。(板书:有序、完整)

  2 探讨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课件出示12的因数、15的因数和36的因数。(从小到大排列)

  学生观察、讨论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

  课件出示描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特征的表格(如下),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反馈。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教师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学*找一个数的因,数,通过置疑“一个个地找36的因数,这种方法好吗?不好在哪”,启发学生根据因数的意义和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有序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及时优化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中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有关特征,最后进行总结,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讨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如何有序地、完整地找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如果让你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你会找吗?(生:会)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找找3的倍数。(学生试着找出3的倍数,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 师:你是怎样有序地、完整地找出3的倍数的?

  生:用3分别乘1、2、3……得出3的倍数。

  生:用3依次地加3得到3的倍数。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能更迅速地找出3的倍数?(学生讨论交流)

  师:3的倍数能找得完吗?(生:找不完)那么,可以怎样表示3的倍数的个数呢?(生:用省略号表示)(相机板书:3、6、9、12、15……)

  3 写出30以内5的倍数。(做在练*纸上)

  4 课件出示3的倍数、4的倍数、5的倍数,让学生从最大倍数、最小倍数、倍数的个数三个方面去描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见下表)。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所以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评析:借助学*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在探索交流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获得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五、组织游戏,深化认识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三道乘法算式与倍数和因数进行了两次的亲密接触。第一次的接触,让我们了解了倍数与因数的意义;第二次的接触,通过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我们了解了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通过这两次的亲密接触,相信 同学们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片刻。一起来玩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感兴趣吗?

  游戏——请到我家来做客

  (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一张写有该名学生的学号卡片)

  课件演示并配有话外音:春天来了,浓浓的春天气息让森林里好客的小动物们,纷纷拿出自己最珍贵的食物款待大家。

  (1)屏幕上出现了可爱的小狗向同学们走来(配音):24的因数是我的朋友。如果你卡片上的数是24的因数,欢迎你,我的朋友!(卡片上的数若符合要求,就请这位学生站起来)

  (2)屏幕上出现了笨笨的小猪向同学们挥手(配音):我邀请的朋友是5的倍数,喜欢我,就快快来吧!

  (3)瞧!可爱的小猫咪也来了。(屏幕上出现了俏皮、可爱的小猫咪)配音:如果你卡片上的数是1的倍数,请来我家做客吧!

  (每位学生卡片上的数都符合要求,所以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

  师:小猫咪这么好客,老师也想去她家做客。你们来为老师想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好吗?(生答略)

  师: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数都可以呢?

  生:除了0。

  屏幕出示:所有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4)配音:威严的老虎来了!它请的朋友很特别,它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这个数是几呢?(生讨论交流)

  屏幕出示:只有1才符合要求,因为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挑战自我,拓展升华

  师:虽然我们只合作了这短短的三十分钟,但老师已经深深感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非常聪明,不仅善于观察,而且爱动脑筋,所以老师特别准备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节目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生:敢!)

  挑战——你猜、我猜、大家猜I(屏幕演示动画标题)

  规则:下面每组数,去掉一个数,剩下的数便是其中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你能找出这个数吗?

  (1)20、5、4、3。

  答案:去掉3(屏幕演示隐去“3”),剩下的数是20的因数,或20是它们的倍数。

  (2)4、12、18、3。

  答案有两种:一是去掉18(屏幕演示隐去“18”),剩下的数便是12的因数,或12是它们的倍数;二是去掉4(屏幕演示隐去“4”),剩下的数便是3的倍数。

  [评析:设计游戏环节,对整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深化,并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学过程真实、有效。]

  七、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学得开心吗?玩得开心吗?其实。数学就是这么简单而有趣,让我们每天都乐在其中!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严谨灵活、细腻奔放。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

  1 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5、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

  1 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 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3 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 合理组织教材,将找一个数的因数及其特征教学提前。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出示一组数,如36、4、9、0、5、2,让学生从这组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一说。

  最后设疑:

  (1)为什么不选O呢?(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针对非零的自然数)

  (2)为什么不选5呢?(如36和5,因为找不到一个自然数和5相乘能得到36,或者36除以5有余数)

  (3)去掉了0和5,剩下的这些数和36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是36的因数,或36是它们的倍数)

  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讨论:每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以上安排,降低了学生的学*难度。

  3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

  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

  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4 增强游戏中数学思维的含量。

  知识在游戏中深化,在挑战中升华。

  本节课以“有效引导下自主探索”为教学策略。以三道乘法算式为线索,以教材文本为依托,以有梯度的游戏活动展开对知识的深化巩固,并适时、适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归整在一个探究性的课堂自主研究活动中。通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课尾游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体验融入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游戏的意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学*的枯燥体验。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学生对辨析、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整除的两种读法等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一张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明确探究目标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1.操作激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2.全班交流。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汇报。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数学新本领。因数和倍数。

  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3.举例内化:

  你能写出一个算式,让你的同桌找一找因数和倍数吗?(学生互说,教师巡视找出典型例子)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二、自主探究,找因数和倍数

  1.拓展提升,主动建构:

  ⑴迁移尝试:请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

  ⑵交流方法:教师即时捕捉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性教学资源,并及时创生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评价,在评价中探究,在发现中建构。预计学生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如2,3,6,而且仅此写出了几个;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出了1,36,2,18,3,12,4,9,6,但没有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三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出: 1,2,3,4,6,9,12,18,36。

  ⑶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要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方法可以有:

  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

  或者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板书)

  ⑷试一试找20的所有因数。

  ⑸介绍36的因数的另一种写法----集合

  用集合形式写18的因数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请学生写出6的倍数。预计学生在写6的倍数时,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6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口诀写6,三是用加法的方法,每次递加6;四是用除法想,( )÷6=1、( )÷6=2、( )÷6=3的方法写。同时可能还会有学生在教师宣布时间到的时候会因为6的倍数写不完而抱怨时间太少。

  请写得又多又快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方法、小窍门。在此基础上交流评价小结方法。(评价时突出有序思维的策略)

  3.迁移内化,自主探究:

  ⑴尝试迁移:请学生尝试迁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2的倍数和5,4,7的倍数。

  2的倍数有:2,4,6,8,10,12……

  5的倍数有:5,10,15,20,25……

  ⑵引导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上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还记得因数吗,出示课件

  观察:看一看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36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36,……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指导学生做书本“练*二”的第2题和第3题。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约数和倍数”,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游戏规则:(1)一位同学提出所要找的朋友的要求,例:“我的因数在哪里?”或“我的倍数在哪里?”(2)相应学号的同学站起来,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作业安排: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猜老师年龄,给出范围:老师的年龄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2)出示:20×3=60,36÷4=9。同桌相互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提问: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吗?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么表示?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填表后讨论:表中的应付元数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说的完吗?

  二、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思考: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

  2、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

  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倍数和因数

  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

  16÷2=85+6=1118-6=12

  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1)先思考再尝试。

  (2)交流和评价

  2、用这样的方法,找找16的因数和7的因数。

  3、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征?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四、练*

  练*一、二、三。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让学生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让学生在1分钟内写3的倍数,再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练*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 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 (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四、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学*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你能像刚才一样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吗?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纸上。 ??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四、知识拓展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反思: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