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者确实用了“*”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5.尾联描写了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尾联是抒发了思乡之情。然而此处依然有虚写的景“归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要明确:本诗中的时间、地点和抒情都通过写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句句写景,但景中表明了时间地点,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再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将哲思或者抒情蕴藏于写景中的诗句,任选一首与本诗进行对比,将比较结果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1)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个人、小组学*。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

  学*第一首诗词:

  一、【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

  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四、【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探究:

  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首学*:《赤壁》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

  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诗的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

  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1、诗的小结: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

  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

  ,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之气。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第三首: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的分析: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二、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三、预*布置:;泰戈尔诗三首的预*

  四、课堂小结。

  课堂练*

  课堂小结

  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2、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3、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P21~P24页的注释的整理。

  2、熟读背诵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三、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 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 第一二句 尾联

  第三四句 首联

  第五六句 颈联

  第七八句 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 *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 **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水 前。

  │ │ ─ ─ │ ─ ─ │ │ ─

  潮 *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 ─ ─ │ │ │ │ │ ─ ─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 │ ─ ─ │ ─ ─ │ │ ─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 ─ ─ │ │ │ │ │ ─ ─

  (活动练*: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 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 “正”, “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 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2)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 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 第一二句 尾联

  第三四句 首联

  第五六句 颈联

  第七八句 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 *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 **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水 前。

  │ │ ─ ─ │ ─ ─ │ │ ─

  潮 *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 ─ ─ │ │ │ │ │ ─ ─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 │ ─ ─ │ ─ ─ │ │ ─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 ─ ─ │ │ │ │ │ ─ ─

  (活动练*: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 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 “正”, “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 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个人、小组学*。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

  学*第一首诗词:

  一、【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

  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四、【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探究:

  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首学*:《赤壁》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

  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诗的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

  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1、诗的小结: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

  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

  ,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之气。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第三首: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的分析: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二、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三、预*布置:;泰戈尔诗三首的预*

  四、课堂小结。

  课堂练*

  课堂小结

  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2、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3、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P21~P24页的注释的整理。

  2、熟读背诵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三、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3)

——观看《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实用五份

  观看《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1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回顾整部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对战争场面的着墨不多,导演更钟情于通过战争前和战争后的日常生活来表现一个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英雄人物。他们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他们更是普普通通的人,和我们一样有着对家人深深的牵挂和依恋,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们甘愿抛下一切冲进枪林弹雨中,为中华民族、为中华儿女无私奉献、矢志不渝,这才是*凡英雄身上最让人敬佩和感动的闪光点与共情点。

  观看《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2

  通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希望!

  从这部电影中我知道了,战斗是残酷的,我们要珍爱和*、珍惜烈士们为我们打下的和*世界。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做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信心、有办法的“四有”大学生。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高山下的花环,永远绽放光芒!

  观看《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3

  9月30日下午,参加了公司组织观看经典***影《高山下的花环》。影片背景取材于中越战争,即1979年初,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影片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的考验,以及他们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高尚品质。不管之前发生任何事情,当自卫反击战打响时,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服从指挥,团结一致赶赴战场。在激烈的战斗中,艰苦的战场上,英勇杀敌的靳开来为给饥渴的战友们砍点甘蔗提高战斗力不慎踩响地雷壮烈牺牲;炮手“小北京”因为接连打出的两颗炮弹都是哑弹,而失去最佳战机,反被敌人的枪弹击中牺牲;战斗临*结束,梁三喜为掩护战友赵蒙生中了敌人的冷弹倒在战场上;愤怒的赵蒙生抱起炸药包冲进敌人山洞,为赢得胜利立了功。战后,在清理战友的遗物时,梁三喜留下的一张要家属归还620元的欠帐单,使赵蒙生震惊不已。烈士家属们也陆续来到部队,靳开来的妻子带着孩子来却因靳开来*时爱讲真话发牢骚没有领来靳开来的军功章。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千里迢迢赶到连队,在夜色降临时,妻子独自上山在三喜墓前痛哭,随后赵蒙生带领三喜母亲也寻找而来。在坟山上,她们与雷军长相遇,知道了雷军长的儿子“小北京”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她们从心里敬佩军长。临别之际,梁三喜母亲和妻子尽管给满月孩子买奶粉的钱都没有,她们还是用抚恤金和卖猪凑的钱坚持为三喜还清欠款,这一高尚的行动震撼了所有人,部队列队向烈士的家属举手致以最崇高的敬礼。片中的战士以及家属都爱自已的家,爱生活,尽管生活得并不富足,始终将国家的荣辱兴衰放在第一位。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和奉献精神。

  每个时代都是先有大家才有小家,在这和*年代,无比幸福的我们,不用承担战争带来的悲欢离合。我们在拥护党的正确路线的同时,也应该学*和发扬先烈们服从指挥、团结一致、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把这种精神用到工作中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的完成好岗位工作,为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我作为公司支持体系的项目管理人员,首先是服从领导安排,创建和谐团队,及时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在项目管理方面:根据公司发展目标和规划,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事务公共关系*台。收集并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规和项目申报信息,分析对公司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需求,及时组织资金项目材料的编写和申报等,推动项目立项和资金下达,力争**项目资金的最大扶持。在知识产权方面: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推进实施,对接好**对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组织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培训,挖掘科研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知识产权技术,及时完善技术资料的编写并申报知识产权保护,使其快速形成企业知识产权及技术核心。以此规范公司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公司技术创新和形成公司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公司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运用。

  工作中,我们要秉承前辈们的优良品德和传统,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团结同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还要努力加强自身学*,加强对日常工作的铺垫,积极提高自身各项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积极主动和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为公司创造更高价值,共同夯实景诚制药的新篇章。

  观看《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4

  故事发生在1979年,中越边境老山前线……中国对越南自卫还击战,故事讲述部队建设的不正之风和连长梁三喜这样的英雄人物形象,类似的电影很少,这部片子小时候没看懂,现在找出来看看觉得很有意思。

  片中很少涉及战争场面,很少描述战争过程。这场战役打得非常苦,有很多原因……**过后军事设施军刷装备严重老化,落后,老一代指挥员指挥水*停留在人民战争理论上,***自1962年和印度干过一战后未有任何军事行动……所以这场战役打得非常辛苦,仅仅惨胜而已。官方称我方牺牲和失踪人数8500,受伤2.5万,至于真正多少数字我也不知道。这场战役对俩国在军事,政治有深远的影响,战争过后,越南国力极速下降,至今仍将中国视为有军事威胁的第一大国!中国在此战过后也认清自己军事上不足,时任****的***为此命令裁军100万,提高和发展军事,把钱花在刀刃上,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国防军队。

  《高山下的花环》于198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为什么不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呢?军队题材就该军队的制片厂来拍摄吗?原来原剧本作家李存葆一再要求不能修改剧本,保持剧本的原创性,就是要揭露军队里的不正之风,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了不得的事情。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直竞争不过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这一回铆足了劲,专门请了谢晋导游来导这部片子。

  谢晋者谁也?(这名字好耳熟啊,在明朝朱棣时期有过这么一个人叫解缙,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这名字取得好,在不同时期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不说了,跑题了。)在当时导过《芙蓉镇》、《牧马人》、《南征北战》等等,全部都是当时获奖作品!谢晋来导《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放心了、上影放心了——果然此片上映以后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发响,一位在自卫反击战中获得一等功的战士把一等功勋章寄给谢晋说,谢导,你导的影片导得太好了,这部片子真实反应了我们部队作战的真实情况,把我们战士的无私奉献,不怕死,坚韧、勇敢、善良的品质演活了,这块勋章非你莫属!后来谢晋一直很珍惜的保存这块勋章。《高山下的花环》由此横扫了金鸡奖、百花奖等奖项!

  《高山下的花环》感动了当时八十年代的人,曾经有一句口号谁是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中国士兵是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把青春和生命献给祖国。他们浴血奋战,藏身在潮湿、闷热的猫耳洞里,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为国家打响自卫反击。尽管战争目标没有达到,中越边境还是没有详细划分,边境还是不安宁,可是历史的意义永远没有结束……

  观看《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5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8年前的今天,他们勇敢的走向那场异常惨烈的战场,38年后今天的我们决不能忘记!这是一场在时间上离我们最*的战争,无论是79年的边界还击,还是后来的两山轮战,中国军人用他们的一腔热血与牺牲保卫了这个国家的安宁。共和国年轻的军人为尊严而战。无数生与死的故事,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

  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跨过中越边境,对一个不可一世的“东南亚霸王”展开了一场虽然短暂但是却异常惨烈的边界自卫还击战争。如今,38年过去,当年的烽火虽已散尽,但他们的事迹却永久流传。

  不过正是通过荧幕中的他们,我们才真切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如今的岁月静好都是靠流血牺牲来赢得的,一群热血的中华儿女!和中越战争前70年代数百万***官兵的真实生活一样,这部电影在它的前奏里完整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连队的普通生活。

  ***某部摄影干事、富家子弟赵蒙生,一心想调回城市;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他凭借母亲吴爽的关系,怀着曲线调动的目的,临时下放到某部九连任副指导员。九连连长梁三喜已获准回家探亲,他的妻子玉秀即将分娩;赵蒙生不安于位,整日为调动之事奔波;梁三喜放心不下连里的工作,一再推迟归期;排长靳开来对此忿忿不*,替连长买好车票,催他启程。

  可是,九连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梁三喜失去了探亲的机会,赵蒙生却接到回城的调令,全连战士哗然,梁三喜严厉斥责了赵蒙生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舆论的压力迫使赵蒙生上了前线。吴爽不顾军情紧急,动用前线专用电话,要求雷军长将赵蒙生调离前线,当即遭到雷军长的强烈谴责甚至责骂。九连担任穿插任务,在激烈的战斗中,一个个战友为国捐躯,雷军长唯一的儿子“小北京”也牺牲了。靳开来英勇杀敌,如同父兄的靳开来为给饥渴的战友搞“战斗力”不慎踩响了地雷壮烈牺牲;战斗临*结束之时,梁三喜为掩护赵蒙生而牺牲……

  赵蒙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住了考验;战后,在清理战友的遗物时,梁三喜留下的一张要家属归还的欠帐单,使赵蒙生震惊不已。烈士的家属纷纷来到驻地,梁三喜的母亲和玉秀用抚恤金及卖猪换来的钱,还清了三喜因家里困难向战友借的债,这一高尚的行动震撼了包括吴爽、雷军长、赵蒙生以及战士的心灵;临别之际,赵蒙生和战友们含着热泪,列队向烈士的家属,举手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4)

——《电功》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电功》教学设计 1

  【设计意图】

  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从前面的学*中已经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但学生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混淆不清。

  本节课的重点是“测量小电灯的功率”的测量和探究实验活动。实验中要求学生自行判断待测物理量并设计实验步骤,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活动以使学生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实际电压和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大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分析概括等能力。两人一组共同实验,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能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评价,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和合作精神。

  本节课另外增加“利用家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电功率”实验的分析与计算,有助于进行家庭实验。课外可以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实验,以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这个实验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实验能使学生明白物理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适当使用多媒体手段加强视觉感受,促进实验过程方法抽象模型的建构,进一步开发物理实验的功能,促使实验教学更加高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小电灯的功率”的活动,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大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

  (2)进一步熟练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验素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测量小电灯的功率”的探究实验活动,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大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用多种方法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投入“测量小电灯的功率”的活动,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兴趣。

  (2)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和探究学*过程,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实际电压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

  【教学难点】

  自己设计实验,排除各种故障测量小电灯的功率。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电磁实验探究组合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知识准备:

  ① 是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表示是电流做功 的物理量。

  ②电功率的计算式P= = 。

  ③ 是额定电压, 是额定功率。

  ④一只灯泡标有“220V 40W”,它的含义是 。

  另一只灯泡标有“220V 60W”,它的含义是 。

  设计意图:根据奥苏伯尔“学*准备原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新内容学*作好准备。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演示实验:

  取一标有电压和功率的小灯泡,分别接在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的电路中,观察发光情况。

  分析:灯的亮暗会发生变化,说明相同时间内消耗电能转化成内能、光能的多少不同,即电功率不同。

  3.问题讨论:

  常用的小灯泡标有额定电压(如1.5V,2.5V,3.8V)而未标明额定功率,那么它的额定功率,以及工作时的实际功率如何知道呢?

  设计意图:提出探究问题,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学会根据待测物理量选择器材、画出实验电路图进行实验设计。讨论连接电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惯。学生分小组实验,培养其合作意识。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二、导学新课

  (一)测量小电灯的功率

  1.测量小电灯的功率:

  师生共同讨论:

  (1)实验目的:学会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不在额定电压时的实际功率,并加以比较。

  (2)实验原理:P=UI。

  (3)设计实验:

  点拨思路:

  由P=UI可以看出,要测小灯泡的功率需测量的物理量有哪几个?需要的测量器材是什么?

  如何使小灯泡两端电压正好等于其额定电压呢?

  (学生试答:增加或减少电池,也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教师评价: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①实验器材: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电灯一个、电池组、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 电流表、以及导线若干。

  ②电路图:让学生画出实验电路图。

  ③实验注意:学生交流讨论:

  1.连接线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闭合开关S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的位置放置在使其电阻最大的一端。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学生讨论交流,找一学生试述实验的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S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的位置放置在使其电阻最大的一端。

  3.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的位置,先后使电压表的示数小于、等于和略大于小电灯的额定电压,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小电灯的规格

  电压U

  (V)

  电流I

  (A)

  小灯泡的明亮程度

  电功率P

  (W)

  额定电压

  U额=2.5V

  合理分工,学生进行实验,师巡回指导:

  ①解决同学们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②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

  ③掌握实验的进展,记录下实验做得好的小组。

  (5)归纳结论:

  分析比较额定电功率和实际电功率大小问题,比较灯泡的亮暗程度与电功率间的关系。

  (1)当U实=U额时,则P实=P额 正常发光

  (2)当U实

  (3)当U实>U额时,则P实>P额 较亮

  2.评价与思考:

  (1)使用用电器时,为什么应让它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加在用电器上的电压超过或低于额定电压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2)一位同学连接好电路,在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有示数。试分析电路中可能出现的故障。

  (3)另一位同学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特别亮。这说明什么问题?

  (4)实验中另一位同学连接的电路闭合后,发现小电灯特别亮。无论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发现电流表的指针虽有偏转但不变化,而电压表的示数则始终等于电源电压值,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实验中有一位同学在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电压表示数减小,灯泡变亮;电压表示数增大,灯泡变暗,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二)利用家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电功率:

  出示实物:“220V 60W”白炽灯

  问题讨论:这盏灯接在家庭电路中工作时,如何测量它工作时的实际功率?

  讨论交流:方法一:实验原理:P=UI

  方法二:实验原理:P=W/t

  计算思考:用一电能表测某一用电器的电功率。电能表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使待测用电器单独工作 6min电能表的转盘转过30r,问该用电器的电功率为多大?

  讨论交流,理清解答过程:

  ⑴表盘每转一圈电流所做的功:

  W0=3.6×106/3000=1.2×103(J)。

  ⑵在时间t内表盘转n圈所做的功:

  W=nW0=n×1.2×103(J)。

  ⑶电吹风的电功率

  P=W/t=n×1.2×103/t(W)

  本实验可安排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在课外完成,课内强调实验的方法及测算方法。

  设计意图: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分析实验数据,学会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归纳结论,学会用数学工具精确表达物理意义。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教学,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找出故障原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两个实验,一是课内测小灯泡功率,二是利用电能表和计时器测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电能表只能间接测量电功率。课外在家长的协助下,利用电能表和计时器测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培养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四、学生课后活动

  1.在家长协助下完成用电能表和钟表测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实验。

  2.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电功》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重要的电学概念,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内容来看,电功率部分概念多(电功率、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等)、公式多(计算公式P=UI=W/t,推导公式P=I2R=U2/R等)、计算量大、综合性强(如解题时要求灵活地应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关系及功率分配特点等),因此本部分可以认为是整个初中物理中最难的一章。由于本部分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较多,既有跟力学的联系,又有跟热学的联系,在各种考试中,常以本章知识内容为背景出一些“压轴题”,难度大且分值高。这就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

  1.打好相关知识基础。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要牢记在心;反映电压、电流、电阻关系的欧姆定律要能灵活应用。

  2.能化简电路。先简化电表,简化开关,将滑动变阻器“化动为静”,再用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处理。

  3.对具体的用电器,应区别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要学会计算用电器在具体电路中的实际功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全面的学*了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但学生的知识相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知识整理和提炼归纳;对现实生活中的电学现象不能正确分析和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来描述,而对于电功率公式的选择和运用,是解决电功率问题的关键点。

  三、设计理念:

  1.密切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恐龙灯会”作为切入点,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

  2.根据《标准》精神和学生实际,适当拓展。如电功率的导出公式和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归纳,同一用电器不同状态下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定量关系等,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方式的任务。本节课提倡自主、合作的学*方式,采用“课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利用明晰课题复*方向和利用有效的实例深化课题从而体现课题复*的价值。给学生有自主思考、合作学*、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为了促进物理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的实现,我注重了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和方法的获得,通过及时归纳小结,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学会反思、纠正和提高。另外,我还特意安排一定的辨析题目,鼓励学生对物理现象持健康的怀疑态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会运用电功率公式及结合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解决关于电功率的问题。区分实际电功率与额定电功率,

  通过研究生活中不同用电器电功率与其消耗电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电功率公式的运用。

  3.教学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我采用设疑激情、知识建构、讨论交流、综合运用、方法总结的设计思路,运用观察、辨析讨论、归纳概括多种方法,并且引入多媒体增加了教学容量,让学生“有说有看”。

  4.学法指导:我在教学中设法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主学*的意识,给学生知识,还要给他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电功率知识清单。

  六、重难点突破

  1.辨析建构——面向全体,合作讨论。综合学生*时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点,设计相应的辨析题,明确电功率公式P=I2R=U2/R的选择运用,正确区别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2.质疑解惑——

  (1)针对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推导出相应的规律和特点:

  如:在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对于两个用电器在同一电路中):

  P1 :P2 = U1 :U2 = R1 :R2 P1 :P2 = I1 :I2 = R2 :R1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同一用电器不同状态下:P 额:P 实 = U 2 额:U 2实

  (2)精选典例,精讲点拨,整合知识。选题注意知识的典型性、整合性、综合性,体现“通法通则”。讲解时注意规范学生的解答格式,点拨方法、学法、小结和提升。

  3.整理升华

  针对学生*时作业中暴露问题,突出重点和补救性。变式整合,让学生独立解答、限时、讲评,自批。

  4.反思转新

  总结知识点、方法与注意事项,交流有效的学*方法与对策,提出尚存的疑惑,自评或互评复*过程与效果,培养学生自我纠错和反思的*惯。

  七、教学反思

  1.现代教育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促进了物理学科教学的改革和不断发展,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之中。

  2.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对电功率的概念并不会陌生,经常接触到哪个用电器省电、哪个更费电等问题,电灯的瓦数也偶尔会有一些接触,所以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也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利于形成较强的学*动机,也能培养关心社会实际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呈现方式,增强知识的灵动性,增进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亲和性,促进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生命在场”。

  《电功》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学校同学在学*电学基本学问的基础上,让同学初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电学的,它包括: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生活用电常识等。《电功》让同学初步了解生活中电流是能够做功的,电流做功实质上就是电流通过用电器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通过列举一些详细的例子来说明有多少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本节重点通过探究电流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从而让同学知道电流所做的功就是消耗电能的多少等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乘积。

  二、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

  (2)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

  2、力量目标:

  (1)培育同**用学过的学问解决简洁的电功问题的力量。

  (2)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分析概括力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采纳掌握变量法讨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电流可以做功

  复*: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同学回答)

  出示图片:漂流图

  引入新课

  :水流可以做功,电流可以做功吗?

  演示试验:

  问:

  ①电动机为什么能把砝码提起来?

  ②这个试验表明什么?

  (同学回答)

  小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用“W”表示。

  问:

  ①砝码上升过程中,能量是如何改变的?

  ②砝码所增加的机械能从哪里来?

  (同学回答)

  小结: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的过程中,电动机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砝码的机械能。

  问:电流做功还有哪些形式呢?

  出示图片:电风扇、电灯、电饭锅、蓄电池充电(同学回答)

  说明:

  电流通过电扇,扇叶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流通过电饭锅发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通过电灯发热发亮是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完能

  电流通过蓄电池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引出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那么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打算电功大小的因素

  出示示教板,讲解并描述:试验中,我们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电流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

  启发:小灯泡发完时,灯泡中必需有什么流过?灯泡的两端存在什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同学猜想,(会提到电流和电压)

  引导,那我们该如何去讨论呢?

  点拨:讨论这类问题,我们常常用法的是掌握变量法。先使其中某一个因素(如电压)发生改变,而其余的因素保持不变或者相等,找出电功和这个因素(如电压)的改变关系。然后,再使另一个因素发生改变,而其余的因素也保持相等或者不变,找出电功和另外这个因素的改变关系。

  出示串联电路教板(两个小灯泡,电阻不一样)

  问:两个小灯泡是如何连接的?

  当开关闭合后,通过两个小灯泡的电流又是怎么样的呢?

  (同学回答)

  问:据此,那我们可以讨论电功和哪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呢?

  (同学回答)

  试验:在两个灯泡的两端各并联一个电压表,(可以边接边讲解并描述有关操作)

  同学观看电压表的读数和灯泡的亮暗

  设问:哪个灯泡亮?哪个电压表读数大?电流通过哪个灯泡做的功多?两个灯的通电时间如何?那么,电功和电压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同学回答:在通电时间和电流相同的状况下,电压越大,电流所做的功也就越多。

  问:那如何讨论电功和电流的关系呢?

  启发:两个灯泡采纳什么样的连接方式?讨论电功和电流的关系,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同学争论,设计试验方案)

  依据同学的设计,叫某个同学到示教板上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

  同学观看电流表的读书和灯泡的亮暗

  设问:哪个灯泡亮?哪个电流表的读数大?电流通过哪个灯泡做的功多?两个灯的通电时间如何?那么,电功和电流有什么关系?

  同学归纳:在通电时间和电压相同的状况下,电流越大,电流所做的功越多。

  问:假如在前两次试验中,通电时间越长呢?那电灯消耗的电能又会怎样?

  (同学回答)

  问:电功除了和电流和电压有关外,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同学回答)

  归纳:依据进一步的试验证明: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功的计算

  引导同学依据上面得出的结论写出电功的计算公式

  (同学回答):W=UIt

  问:U、I、t的单位各是什么?

  (同学回答)

  讲解并描述:那电功的单位是什么呢?我们学过机械功的单位是焦耳,电功的单位也是焦耳,焦耳也是国际单位制中能量的单位。则

  1焦耳=1伏·安·秒。那么,1焦耳有多大呢?

  在生活中通过手电筒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大约是1焦耳;通过一般电灯泡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一般是几十焦耳;通过洗衣机中电动机的电流每秒钟做功是200焦耳左右。

  举例:我们教室里的灯两端的电压是220伏,通过的电流是0.18安,那么通电1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

  (同学计算)

  4、同学小结: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电功》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的过程,了解不同用电器能量的转化;

  2.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能的工具,了解电能表的参数;

  3.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知道电能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

  认识电能表的各项参数,会使用电能表测某段时间内电路消耗的电能,会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1kW·h的电能的作用,对节约用电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电能、电能的计量和电功三部分组成,电能是由各种各样的电源提供的,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认识电能,它也是各种用电器工作的能量来源,离开了用电器来谈电能是毫无意义的。电能的计量,电能表的认识是与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知识点,可以结合实际电能表来学会利用电能表来测量电路消耗的电能。由于电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利用类比的方法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认识电功。

  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

  难点:对电功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三、教学策略

  电流流过用电器时电流也会做功,要消耗电能。结合生活中各种电源来认识电能的来源,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生活中各种用电器都是来消耗电能的,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认识电能。电能表的认识与读数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对此已经有初步认识,再通过展示电能表与实物投影,把电能表接入实际电路,观察电能表转盘的转动、电能表数字的跳动,了解电能表的参数与读数,使学生实际体验电能表的参数与读数。把不同功率的用电器接入电路中,观察电能表表盘的转动,介绍1度电的作用,使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对节约用电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力学的学*中,已经了解了力对物体做功的问题,功和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利用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可以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电流做功的过程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它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从能量的角度来认识电功。电流做功的多少与电流的大小、电压的高低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学生的认知水*的限制,在本节课中不作为探究实验研究。

  在本节课中是在介绍了电功的计算式W=UIt之后,引导学生尝试去结合实例来分析影响电功大小的三个因素,能举例说明,并不需要通过实验得出具体的结论,体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同时本实验设计还使用了转化的思想,把电路消耗的电能转化为电流做功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突出教学中物理方法的重要性,使学生不仅学*了物理知识,还掌握了物理方法。

  四、教学资源准备

  电能表、家庭电路演示板(含电能表、插座、开关等)、功率不同的用电器(灯、取暖器等)、秒表、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电费缴费单。

  展示各种各样的发电厂、电源的图片,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人们如何使用电能?学生说出不同的电源中能量的转化,总结出:它们是把不同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 (5分钟) 展示生活中各种用电器的图片,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播放停电的视频。 电能的单位是什么?电能是如何来计量的?学生说出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能量的转化,总结出不同的用电器是把电能转化为不同形式的能。 联系实际,贴*生活,培养分析与总结能力。

  新课内容(25分钟) 电能的单位是kW·h,也叫“度”,物理学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1kW·h=XXXXXXXXXXJ学生利用组合单位的方法把kW·h换算成J。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熟悉单位换算。

  电能的计量是利用电能表,展示电能表实物,了解电能表的参数。 “220V” “10(20)A” “600revs/(kW·h)” “50~”

  给出一张电费缴费单,你能读出上月家中消耗的电能,需要缴纳的电费吗? 介绍分时电能表、IC卡式电能表等不同电能表。 学生阅读课本上电能表的各参数。利用电能表读出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计算电费。 培养观察思考、自学能力,会读电能表 电能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资源,你知道1度电可以做哪些事情吗?介绍生活中一些用电器工作中消耗电能情况,如电饭锅烧一次饭需要消耗0.5 kW·h电能等。 把不同用电器接入电路,观察电能表的转盘转动情况。学生阅读课本中“1kW·h电的作用”,了解电能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说出其它生活中1kW·h电的作用。知道不同的用电器接入电路后,电能表转盘转动速度不同。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 展示工作中的用电器。 电功就是电流做功,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举例说明电功。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的大小、电压的高低、通电时间的长短都 有关系。举例说明。

  电功的计算: W=UIt 举例说明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

  1.手电筒和家用白炽灯的电流差不多,相同时间内白炽灯消耗的电能比手电筒多;

  2.空调和白炽灯的工作电压相同,但流过空调的电流大,相同时间内空调消耗的电能多;

  3.同一用电器工作时间越长,消耗电能越多。 结合实例说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培养学生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在黑板上演示下面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题:有一只节能灯接在220V的家庭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为0.09A,计算这只灯使用5h用电多少千瓦时。

  解:W=UIt=220V×0.09A×5h=0.099 kW·h 所以,这只节能灯工作5h消耗的电能为0.099 kW·h。

  练*: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其蓄电池上标明电压为48V,容量为10A·h,它充满电后大约储存了多少电能? 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练*

  解:W=UIt=48V×10A×1h =1.728×106J 所以充满电后大约储存了1.728×106J的电能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能利用电能表测量某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吗?

  3.你会利用电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电功或电能吗?

  拓展:如何利用电能表的参数测量较小的电能。提示:可以利用电能表上的600revs/(kW·h)参数。例如电能表转盘在某段时间内转过了n转,则电路消耗了多少电能?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1.认识电能表、电能的单位及计算。

  2.可以利用电能表的某段时间内读数的差值来测出电路消耗的电能。

  3.电功的大小可以利用W=UIt计算。

  学生讨论: 根据600revs/(kW·h)的表示的意思,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表上的转盘转过600转,则消耗的电能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利用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作业布置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4题 按要求完成。

  《电功》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 2.了解电功的概念,并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认识电能表,并会由电能表计算一段时间内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电能表和电能的计量

  教学难点:对电功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电池组、开关、电动机、细线、导线若干、不同大小的重物2个、感应式电能表4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天气越来越冷,家里可以开空调取暖。空调是一种特别耗电的用电器。 提出问题1:我们生活中电能来源于哪里?引出电能

  一、电能

  逐一展示各种发电厂和电池的图片,带领学生回答问题,总结:电能来源于电源。 提出问题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请学生集体回答各发电厂和电池产生电能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总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提出问题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用电器的作用是什么?

  展示四种用电器,带领学生集体分析各用电器消耗电能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总结: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装置。

  根据学生情况,可通过“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来类比。 引导学生继续总结: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就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提出问题:什么是电功?

  二、电功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0页第一段,教师板书:

  1.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就是电流做功的过程。电流做功的多少叫做电功。 分析电能与电功的关系:

  电流做功500J?有500J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电能减少500J 提出问题: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0页第二段。演示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

  (1)介绍实验电路,并说明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提升重物,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连接1节干电池,闭合开关,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这个过程中,电流做功将电能转化为什么能量? 总结:电流做功的大小就等于重物克服重力做功。(3)保持电压、电流不变(连接1节干电池),改变电流做功的时间,比较两次重物被缓慢提起的高度。

  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实验中哪些因素保持不变,改变了哪些因素。引导学生总结:电流做功时间越长,电功越大。

  提问:电功还和哪些因素?

  (4)保持电流做功时间不变,改变电源电压(连接1节或2节干电池)。比较两次电流做功的大小。

  分析:为使在不同电压下,保持电流做功时间不变,我们调整重物的质量,使两次试验重物均缓慢上升,从最低点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不变。

  引导学生集体表达:调整重物质量后,重物质量越大,提升重物过程中电流做功越多。 总结:电压、电流越大,电功越大。

  科学家通过更精确的大量实验发现:电功W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和通电时间t的乘积。

  表达式:W=UIt

  强调单位统一,即1J=1V·1A·1s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例1,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正确规范解题。 课件展示规范解题步骤,强调单位换算。

  提出疑问:生活中用焦耳作为家庭电路消耗电能的单位不方便。 引出度(千瓦时)。

  三、电能的计量

  板书:1度=1kW·h=1×103W×3600s=3.6×106J 将例1的计算结果转化为以千瓦时为单位。我们家里的用电器不止一盏电灯,一个月通电的时间也远不止1小时,我们也就没办法通过计算得出我家里11月份消耗了多少电能,那我们如何得知每月消耗电能的多少呢?

  引出电能表。

  板书2.电能表:用来测量电路消耗电能的仪表。 分小组观察电能表,并讨论分析电能表上重要参数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做准确评价。 强调额定最大电流是电能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对于600revs/kW·h,提问:转盘转动1圈,表示电路中用电器消耗多少电能?

  播放视频,观察40W灯泡和1000W电热水壶分别单独工作时电能表转盘的转动情况。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例2。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同学的计算过程,强调“1200r/kW·h”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课件展示例3,通过电能表读数计算11月份消耗的电能。请学生读数,提示:最后一位数在方框内,有什么特别之处? 说明:电能表最后一位为十分位。 课件展示电子式电能表。 思考:3200imp/kW·h带什么含义?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讲述:消耗1kW·h的电能不仅仅可以是脉冲等闪3200次,更可以采掘原煤约100kg,电炉炼钢约1.6kg,电车行驶约850m。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发1度电要消耗0.35kg标准煤,排放0.872kg二氧化碳及污染性气体,可见1度电来自不易。而被我们随意浪费掉的1度电,还可以灌溉农田330*方米,让洗衣机工作2.7小时,还可以让电脑工作5小时。所以,请珍惜每一度电,节约能源。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的内容。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5)

——次北固山下教案(5)份

  次北固山下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内容表述: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舟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余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再由*及远,远*间乡愁毕现,远*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间主题实现,远*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课外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次北固山下教案 2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5’):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20’):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

  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10’):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5’):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2’):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说明

  在唐朝的诗人当中,王湾并不算一个出名的人物,然而《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却使他名垂青史。其中“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多少年来备受称赞的名句。《河岳英灵集》:“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提政正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里的《江南意》即此诗。

  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景象;时*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和其他四首诗歌共同组成了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古诗课文,这首诗的教学直接影响以后的古诗教学,对学生形成古诗欣赏*惯和把握欣赏方法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且涉及到中国诗歌中的一个母题——思乡,因此我觉得花一个课时来教学是值得的。

  本班大部分学生是借读生,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外地,对这种思乡题材的诗歌按理说应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然而随着当代交通、通讯手段等的发达,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现代人的乡愁似乎没那么强烈了。尤其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要调动他们的个人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那种深切的思乡之情,并非一件易事。但毕竟不少学生有着这样的生活经历,因此尽量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人在诗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指导思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主要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对于朗读的设计,我采用了层进式的朗读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是学生参照注释自由朗读,扫清浅显障碍,然后通过齐读和个别读穿插朗读指导,从字词上、节奏上进行把握。在后面的各环节中,穿插各式各样的朗读,但要求逐渐提高,要求从情感上进行朗读体悟。

  不仅是朗读,整个教学设计都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设计的,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最初的明义,到最后的达理,一环扣一环,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次北固山下教案 3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个人、小组学*。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导语:

  学*第一首诗词:

  一、【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

  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四、【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探究:

  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首学*:《赤壁》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诗的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1、诗的小结: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之气。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第三首: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的分析: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二、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三、预*布置:;泰戈尔诗三首的预*

  四、课堂小结。

  课堂练*

  课堂小结

  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2、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3、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P21~P24页的注释的整理。

  2、熟读背诵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三、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次北固山下教案 4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次北固山下教案 5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寓情于景, 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教学总结】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积极性,培养学**惯。

  3、创设的诗歌学*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6)

——《细菌》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细菌》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教材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细胞的营养方式;

  3、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

  4、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重难点分析:

  细菌的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运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以上内容,其中包括一个‘观察与思考’和一个‘技能训练’。因此,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细菌菌落的基础上,着重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从结构特点上推测出其营养方式,最后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为以后的《真菌》的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舒肤佳的广告导入新课,学生可以看到广告上小朋友手上的细菌,让学生对细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电视上常常播放的广告让学生感到熟悉,把抽象的细菌现实化。

  (二)、讲授新课。

  1、白板出示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对巴斯德实验的学*,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知道学生根据学*目标,自学本节内容

  出示问题:

  (1)细菌是如何发现的

  (2)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3)微生物学之父是谁?

  (4)细菌有哪些形态?细菌细胞由哪些结构构成?

  (5)细菌是怎样繁殖的?怎样抵抗不良环境 ?

  3、教师:第一个发现细菌的是谁

  学生:列文虎克

  教师:他是怎么发现的?利用什么?

  学生:显微镜

  教师:白板展示列文虎克当时发明的显微镜并和现在的显微镜对比,说明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并再次提问,细菌是原来就存在在生物圈的,还是自己又产生的?

  学生:是本来就存在的。并说明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说明“鹅颈瓶实验”

  教师:讲述巴斯德的实际,并提问,通过对巴斯德的这个实验的学*,大家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谈认识

  教师:适当总结,并说学*也是一样,应该脚踏实地。教师:白板展示高倍显微镜下的细菌,让学生直接观察细菌。提问,细菌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根据它的形状可以分为三类,是哪三类?

  学生:球菌、杆菌、螺旋菌

  教师:白板展示三张形状的细菌,并分别展示球菌、杆菌、螺旋菌。一道*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细菌的不同形态

  教师:通过大肠杆菌这个原来学过的单细胞细菌,引出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研究细菌的结构

  教师:展示、汇报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行的细胞核,所以是原核生物)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教师:重点讲解荚膜和鞭毛,并强点,他们不是所有细菌共有的。

  教师:白板展示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让学生们归纳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最大的不同

  学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重点强调不是没有细胞核,而是没有成行的细胞核。并出示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知道学生通过对植物细胞营养方式的复*,让学生归纳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学生:细菌是“异养”,异养有两种方式:腐生和寄生

  教师:重点讲解腐生和寄生。

  教师:细菌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它们是如何繁殖的?

  学生:分裂

  教师:播放细菌分裂的视频,让学生只管感受细菌分裂的可怕。并出示一道数学题,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的数目是多少?

  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看视频。之后算题,得出一个比较大的数目之后,认识到勤洗手的必要性。

  教师:细菌分布的广泛除了和分裂速度有关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细菌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细菌还会形成什么?

  学生:芽孢

  教师:大家听一下,老师说的这句话对不对啊?芽孢是细菌的生殖体。

  学生:不对,说明,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体,而是细胞的休眠体,它可以抵抗恶劣环境,在环境适宜的时候还会再繁殖出新的细菌

  教师:学生归纳,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学生: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而 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

  (三)课外拓展: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上消过毒的口罩和手套,这样做有哪些好处

  外科医生手术前进行严格消毒的目的是防止细菌进入病人体内;戴手套是为防止因手消毒不干净而留有细菌;戴口罩是防止医生呼气时将细菌带入病人体内。上述做法都是为了防止细菌感染病人。反之,也防止病人身体的病菌感染医生。

  (四)巩固练*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结构 形态 营养方式

  《细菌》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从显微镜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显微镜的发明对认识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与细菌有关的录像或引用各种媒体上对细菌的最新报道等,引入新课。

  在学*显微镜的发明和巴斯德实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时,教师可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征。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对于细菌的分裂生殖及芽孢的形成,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无法将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画面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讨论为主,要重视学生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案例的设计思路

  以一系列的生活实例出发,提出疑问,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让学生用显微镜亲自观察身边的细菌,进而了解细菌的特征,理论上,这样会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操作会有较大难度。因此可以让学生观察细菌的`永久涂片以及细菌形态结构图片。

  细菌的生殖及芽孢的形成过程,可以借助课件画面展示,这样可以化静为动,易于学生接受,从而突破了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

  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课本58页~59页,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巴斯德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3)指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

  (4)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3)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5)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6)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戏剧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

  (2)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②芽孢的形成过程;③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学生观看后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讨论: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3)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细菌》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开展思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内容,这课内容包括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三部分。由于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铺直叙的讲解恐怕不能引起他们的学*兴趣。于是我根据他们喜欢上网、动手实践强的特点,对教材作认真的解读和适当的重组后,教学内容重新分为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六个小内容,层层推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力求通过互联网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菌的生殖。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接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肤佳的广告视频、“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芽孢形成和萌发视频、细菌生殖图片、细菌生殖过程视频。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播放舒肤佳的广告视频。

  生:观看、产生好奇为什么要洗手。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勤洗手?”;“手上的细菌肉眼能看到吗?”

  引入课题:细菌

  (二)交流合作、探究讨论

  1、细菌的发现师:提出问题

  ①谁最先发现了细菌?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

  ②细菌的来源,谁给出了正确解释?

  ③巴斯德怎样演示了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之父”为什么?

  ⑤通过巴斯德的这个科学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讨论交流细菌的发现、细菌的来源、巴斯德实验的过程、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之父”的原因。

  师:巴斯德曲颈瓶试验FLASH演示

  师:小结荷兰人列文虎克最先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细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对细菌的来源给出了正确解释: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2、细菌的形态师:提出问题

  ①细菌的个体特点?用什么观察?

  ②细菌有哪些形态?

  ③细菌是独立生活还是共同生活?

  师:小结展示电镜下几种细菌形态、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细菌的三种形态。

  2、细菌的结构师:提出问题

  ①细菌的结构有哪些?

  ②细菌是否由细胞构成?如果是,它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

  ③回忆动植物细胞,有哪些结构?

  ④比较细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异同?

  ⑤完成课本P60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小题

  师:小结展示电镜下几种细菌形态、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细菌的三种形态。

  3、细菌的结构

  师:提出问题①细菌的结构有哪些?

  ②细菌是否由细胞构成?如果是,它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

  ③回忆动植物细胞,有哪些结构?

  ④比较细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异同?

  ⑤完成课本P60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小题

  师:出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师:小结细菌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胞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

  4、细菌的营养方式

  师:提出问题

  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

  生:推测和交流细菌的营养方式的原因。师:播放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

  师:小结细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5、细菌的生殖

  师:提出问题

  ①细菌靠什么进行生殖?

  ②完成课本P61技能训练

  ③日常生活中如何搞好个人卫生?

  师:展示细菌的生殖视频,推测细菌的繁殖公式1个细菌繁殖的数目=2n

  (n为细菌分裂或繁殖的次数)

  生:完成课本P61技能训练

  师:小结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要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惯。

  6、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师:提出问题

  ①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细菌会不会死亡?

  ②由芽孢萌发成细菌是一种生殖吗?

  ③细菌有哪些结构使它无处不在?

  ④细菌无处不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生:讨论交流细菌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能够生存的原因、细菌无处不在的原因

  师:播放细菌形成芽孢视频

  师:小结细菌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加上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所以细菌几乎无处不在,要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三)学生课堂效果测试:

  (1)最先发现细菌存在的人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3)细菌的形态有__________状,__________状和____________状。

  (4)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________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________ 。

  (5)大肠杆菌的结构与桃树细胞相*,都有细胞壁,但大肠杆菌与桃树的营养方式却截然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A、是独立生活

  B、能否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C、能否进行呼吸作用

  D、生命活动是否消耗能量

  (6)细菌是以什么形式来对付不良环境的()

  A、冬眠

  B、遇到不良环境死亡

  C、形成芽孢

  D、形成生殖细胞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讨论交流,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1、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

  2、细菌的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3、细菌的结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5、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6、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取得很好的效果,选题上面向实际教学问题,突出重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合作学*的方式,运用网络提供的资源,自主探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展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调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有效获取与加工,重视师生间基于信息的交流互动,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细菌》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由于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所以教材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由于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说出细菌的结构。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绝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是异养的结论。细菌的生殖我是通过书中的技能训练来让学生来体验,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细菌》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由于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所以教材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由于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说出细菌的结构。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绝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是异养的结论。细菌的生殖我是通过书中的'技能训练来让学生来体验,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7)

——《2》的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2》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

  2、使学生通过练*,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惯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2.掌握“破十法”。

  教具学具:

  3捆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11-8 14-6 13-8 15-6

  11-7 17-9 12-7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3十( )=12 5十( )=13

  2十( )=11 5十( )=14

  4十( )=12 4十( )=13

  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4。(12-5)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小组讨论):

  想加算减:5+7=12 12-5=7

  破十法: 连减法:

  (3)小结。

  12-5=7有3种算法,分别是想加算减、破十法、连减法。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十几减几算法是一致的。在计算时,选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4)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1-4=?”“12-3=?”“11-2=?”。

  三、巩固练*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7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思考题。

  3、完成练*四的第2题。

  四、作业:

  1. 口算。

  11-5= 12-5= 13-5= 14-5=

  11-4= 12-4= 13-4= 14-4=

  11-2= 11-3= 11-8= 11-7=

  2. 连一连。

  12-7 11-3

  11-2 13-8

  15-8 13-4

  16-8 11-4

  板书设计:

  《2》的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兴趣。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回忆推理。

  说说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再次推理: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验证等式性质2。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7页例5的看图填空并根据图意理解规律。

  ⑵举例验证。

  方法:先写一个等式,再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数,看看还是等式吗?

  ⑶小结,感知规律的应用价值。

  小结: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推想:在哪里会用到它?(解方程)

  ⑷学生举例,学*解方程。

  学生举例,尝试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注意书写格式;并验算。

  三、练*应用。

  ⑴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题。

  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例6。

  思路1:列方程解答。

  40x=960

  x=24

  思路2:用算式解答。

  960÷40=24(m)

  ⑶完成课堂作业。

  练*二、3~4题

  《2》的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

  (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

  (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的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

  (5)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类似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

  (1)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及每个字方在一行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哈尔威、履行”邓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练*。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口语交际来练*采访,学会有礼貌、得体的采访。

  教学重难点:

  学*采访的几个注意点:

  1、要有目的性。

  2、确定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确定采访目的。

  (2)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整理好采访提纲。

  (3)准备采访时所用物品。

  (4)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练*采访。

  (5)推选两个同学上讲台分角色进行采访。

  (6)评议。

  3、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学写毛笔字,能写得美观、大方。

  教学过程: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4、指导。

  5、反馈。

  《2》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观察法和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

  (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认识奇数、偶数。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2,4,6,8,10,…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把l,3,5,7,9,…这些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数。

  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

  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O。

  3.即时练*。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如有的学生说: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而是看个位是否是0或5……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三”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道小题的思考过程,特别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第(3)题的解题策略。(先想个位是O,再想百位是1,十位是O)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作业:教材第11~12页“练*三”第6、7题。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如:20,75,9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如:8,22,90…

  偶数:2的倍数,如:54,728…

  奇数:不是2的倍数,如:245…

  《2》的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 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 (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四、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学*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你能像刚才一样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吗?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纸上。 ??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四、知识拓展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反思: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8)

——李商隐《嫦娥》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李商隐《嫦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古代先民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再写下来。

  3、体会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古代先民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再写下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接济 尊敬 凶悍奸诈

  心怀不轨 狩猎 伺机

  2、组织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后羿是如何射日和铲除七桩大害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这篇课文。

  二、学*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又是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并写写自己的体会。

  2、小组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

  句子1:八月十五这天,后羿要带弟子们出门去狩猎……威逼嫦娥把仙药叫出来。

  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奸诈贪婪?

  (一心想…… 假装生病 提起宝剑 威逼嫦娥)

  句子2:这人面兽心的家伙……百姓岂不要遭殃?

  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嫦娥善良正直。

  句子3:嫦娥想到这里……被后羿随身带走了。眼看逢蒙就要搜到百宝匣了……一口吞了下去。

  小组讨论:哪些词语写出嫦娥镇定自若,机智勇敢?

  (周旋 疾步 取出 吞)

  4、感情朗读句子。

  5、学生画出嫦娥奔月的语句,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写得美。

  句子:嫦娥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6、汇报写得美的地方。

  飘飘悠悠 洒满银辉 碧蓝碧蓝

  7、学生边读边体会。

  8、圈出后羿寻找妻子的词语,并说说体会到后羿怎样的心情。

  9、学生汇报。

  词语:焦急地冲出门外 连声呼唤 不顾一切地追去

  体会:后羿心情十分急切,从而写出后羿对嫦娥情深似海。

  三、学*课文第三部分。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乡亲们对嫦娥非常想念?

  2、指名汇报。

  四、指导复述课文。

  1、学生熟读课文。

  2、学生编写复述提纲。

  后羿为民造福,射下太阳。

  嫦娥吞下仙药,奔向月亮。

  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3、按“自由练*、同桌复述、小组复述、指名复述”的程序进行复述。

  五、课堂小结。

  分享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收获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简要复述课文,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后羿射日 为民造福

  2、嫦娥奔月 嫦娥受迫 吞药奔月

  相亲思念 企盼团圆

  李商隐《嫦娥》教学设计 2

  【设计思想】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嫦娥奔月》是一篇美丽的神话故事,我采用以读促悟(多种形式的读)。紧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如“奸诈贪婪”“接济”“周旋”“飘飘悠悠”“碧蓝碧蓝”的理解,帮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嫦娥的善良、机智、舍己为民,逢蒙的奸诈贪婪。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五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掌握了生字词的学*方法,他们能根据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想象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人物情感。

  【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理解“威逼、周旋、接济、凝望、奸诈贪婪”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

  1、图文结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描绘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语感。

  2、通过质疑想象“嫦娥如何接济乡亲们”,利用空白想象,体会嫦娥的“心地善良”。

  3、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表演“周旋”,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明白嫦娥的“吞药”是为民造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

  2、依托文本,初步感受神化故事的神奇色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嫦娥嫦娥舍己为人、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深刻体会嫦娥舍己为人、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并从中感受神话的神奇色彩。

  【评价策略】

  1、目标导向评价策略: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举例子,主动参与表演来完成;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读—思—议—演—再读的方式,完成理解嫦娥善良、舍己为民的品质。

  2、及时反馈评价策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反馈评价。

  3、分层评价策略:班级学生大致分为两大部分,接收知识能力强的大多数孩子和接受知识慢的少数孩子,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要求。

  4、延缓评价策略最基本的学*目标全班都要完成。稍微有挑战性的问题少数孩子可以延缓掌握。

  5、语言评价策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上进行口头语言、情感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评价。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月亮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师:这个节日是亲人团圆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吗?

  生发言(出示第8小节)

  师:为什么是遥遥地为她祝福呢?直接把祝福送给她不好吗?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美丽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二、揣摩人心,认识嫦娥

  师:乡亲们为什么很想念嫦娥?请您从文中找出依据。

  出示: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师:接济的意思是物质上的帮助,

  你能想象嫦娥是怎么接济乡亲们的吗?(课件)

  师:从这里你觉得嫦娥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善良)

  师:文中还有哪句话能体现出嫦娥的善良?

  出示: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

  师:这样的人指?

  让奸诈贪婪的人长生不老,那要害多少人啊!所以,嫦娥吃仙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老百姓)。她宁愿舍弃自己的幸福,也不让老百姓受苦,此时,你觉得嫦娥是怎样的人呢?(板书:舍己为民)

  师:带着嫦娥的担心,请读一读善良的嫦娥心中的想法。(齐读)

  三、认识逢蒙

  出示课件:有个叫逢蒙的,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师:逢蒙是个——(板书:奸诈贪婪)的人,其他人拜后羿为师,是因为敬重后羿,而他却是随着众人做的,他这样奸诈贪婪的人学*武艺一定是另有所图,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敬重后羿而拜他为师。

  师:文中哪个小节的描写体现了他的奸诈贪婪?

  出示: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师:这件事指?

  师: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能体现他奸诈贪婪的字词、句子。

  (体会:一心想、假装生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闯进、威逼、翻箱倒柜、四处搜寻)

  评价:一心想:把逢蒙的贪婪体现的淋漓尽致。

  假装生病:多么奸诈啊。

  手提宝剑:为了得到仙药,手提宝剑去威逼嫦娥。

  迫不及待:急迫的都不能再等了。多了贪婪啊。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逢蒙的奸诈、贪婪?

  指生读

  师:此时,嫦娥心里想的是什么?

  出示: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

  师:她想把仙药交给逢蒙吗?于是

  出示: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

  师:什么是周旋?

  周旋:就是尽量拖延时间,和对方相持下去以等待有利时机。

  师:你能想象嫦娥与逢蒙周旋的情景吗?

  小组合作:

  逢蒙:

  嫦娥:

  逢蒙:

  嫦娥:

  逢蒙:

  师:逢蒙间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此时,嫦娥心里想的是?

  出示: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

  师:不能把让逢蒙得到仙药,于是嫦娥

  ——出示: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师:多么机智的嫦娥啊,多么善良的嫦娥啊!多么舍己为民的嫦娥啊!她为了不让更多的人受到伤害,宁愿舍弃自己的幸福,一个人孤独的呆在月亮上长生不老。

  师: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画面,能找到吗?

  出示: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师:你觉得这段话写的怎么样?美在哪里?

  师:飘飘悠悠是在空中缓缓地浮动,怎样才能把这飘飘悠悠的姿态读出来呢?

  师:碧蓝碧蓝的填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飘飘悠悠的飞翔月亮,多么美的画面啊。请女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能再说出几个跟“飘飘悠悠”“碧蓝碧蓝”一样类型的词语吗?

  师:你能想象嫦娥奔月时心里是怎么想呢吗?

  四、认识后羿

  师:嫦娥深爱她着后羿,不忍离开他,那后羿愿意嫦娥离开吗?你从课文里哪些细节得知的?

  ①“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课件)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妻子一往情深。

  师:对,这就是重感情(板书)。对家人能够关心、爱护,这同样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②从第七自然段

  出示: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师:请同学们画出后羿找妻子的词语。

  师: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吗?

  师:谁能把后羿找妻子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师:“焦急”、“连声呼唤”、“不顾一切”走能体会出他对嫦娥的深情。(课件出示:“嫦娥!嫦娥!”)面对着远离自己的爱人,重感情的后羿该如何去喊呢?

  师:“嫦娥、嫦娥”应该怎么读?

  (带着着急的心情读。)

  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课文中后羿唯一的对嫦娥说的话,其实,后羿的心中想说的话有千千万万。

  五、吟诵升华:

  师:因为一个动人的传说,因为有了美丽的嫦娥,因为英雄心头的泪,便有了一轮多情的月。因为这样的美好情感,也就产生一个美好的节日。古代诗人常常用月亮来寄托思念。

  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我们所熟悉的《水调歌头》

  师:让我们在《思乡曲》的音乐声中,一起吟诵名篇《水调歌头》,共同祝愿所有的家庭如中秋的月亮,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课件,音乐缓缓响起,配乐朗诵)

  李商隐《嫦娥》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3、感受嫦娥的善良、机智,以及逢蒙的奸诈、贪婪。

  教学重点:

  借助文本的朗读、理解,感悟文字,学会审美,感受嫦娥的善良机智,逢蒙的奸诈贪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词造境,引入新授

  1、(配乐)苏东坡曾有词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的“宫阙”指的是哪里?欲乘风归去,为何又不去?怕的是什么?(月宫之寒)

  2、是啊,空旷冷清的月宫中,没有亲人,没有温情,真是高处不胜寒。(指课题)可是,那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又为什么要奔向这寂寞清冷之地?她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继续欣赏第10课(齐读课题)

  二、解读文本,探究形象

  1、出示:的嫦娥

  你想在这里填上个什么词?先放声朗读课文3-6自然段,然后将文中支持你想法的语句画出来。

  2、交流(相机板书)

  a、“美丽”神话、传说中均有见识。有哪些词可以形容嫦娥的美丽。

  b、“善良”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理解“接济”。你瞧,隔壁的赵大娘年老体弱,无米下炊,嫦娥知道了,于是;村西的李大嫂家都没钱给孩子扯身衣服遮羞,嫦娥知道了,于是……这种物质上的帮助就叫“接济”。再加上那个“经常”,难怪“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c、“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主要表现在与逢蒙的周旋。

  重点理解“周旋”。

  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奸诈贪婪)“奸诈”什么意思?“贪婪”什么意思?逢蒙的奸诈贪婪在文中的哪些描写中露出了端倪?借你的一双慧眼找一找。

  什么叫“周旋”?(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

  一个是善良机智的嫦娥,一个是奸诈贪婪的小人,会是怎样的对话周旋呢?(先同桌分角色扮演,再指名表演)

  采访嫦娥:请问你想到后果了吗?那为什么还要吞了药?(假如吃了仙药……假如不吃仙药……)出示:嫦娥宁可,也不。

  所以,出示:“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引导,失去了亲情、爱情、家庭,多么无奈,多么凄凉!

  再次出示:的嫦娥(现在,你还想填上哪些词?)

  指导朗读

  把你对逢蒙的憎恶、对嫦娥的同情赞赏的感情传达到对课文的朗读中去,齐读第5节。

  d、出示第6节:(图片)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嫦娥就这样吃了仙药而奔月了,自由读读第6节,说说你读了这一节的感受。(“飘飘悠悠”“碧蓝碧蓝”美,凄美。指导朗读,指名朗读,配乐)

  (出示图片)这样的依依不舍,凄美地离开了家园,再来看看文中的插图,你认为有问题吗?怎么修改比较好?嫦娥会喃喃地对爱人说什么?

  那么,如果让你加入一个词,你认为,嫦娥是地奔月的?

  三、引读课文,完整阅读

  嫦娥走了,深爱她的后羿呢?喜爱她的乡亲们呢?出示,教师引读第三段。

  四、练笔深化,留下形象

  就是这样一个流传至今的美丽传说,也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感动我们的正是故事的主人公——嫦娥!告诉大家,她已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如果你们就是组委会成员,你打算给嫦娥写怎样的颁奖词?

  老师这里有另一个评选的颁奖词——出示:

  震惊中国的十大邪恶人物

  当选者:逢蒙

  理由:他,也许曾是一个还不错的青年,也曾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但贪婪让他变得如此奸诈,令人遗憾!

  他,心术不正,见利忘义,为了一丸仙药,竟然不择手段,提刀威逼自己的师母。贪婪占据了他的心灵,使得他用邪恶追求邪恶。

  这样的人如不当选,世间还有何人?

  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

  获奖者:嫦娥

  获奖理由:

  学生练笔。交流。

  五、吟咏诗词,总结升华

  因为一个动人的传说,有了一个美丽的嫦娥,因为英雄心头的那滴泪,便有了一轮多情的月,让我们心怀千年前裙袂飘飘的广寒仙子,祝愿有情人终能团圆,祝愿美好的情感永驻人间,全体起立,共同“把酒问青天”(师生共吟“水调歌头”)。

  李商隐《嫦娥》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会认“烛”“晓”两个生字,会写“屏”“烛”“晓”“偷”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想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神话故事。你们可要仔细听哟,待会儿老师有问题呢?(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课件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边播放《月光曲》或《月夜》)相传,后羿是一位射箭的能手,常常帮助人们,做好事。王母奖赏了他一颗仙丹,他的徒弟逢蒙心术不正,想抢仙丹,嫦娥情急之下,就吃了仙丹,成了仙。后羿非常伤心,在香案上,摆放嫦娥喜欢吃的东西,供奉。

  师:谁来说一说老师讲的是什么故事?那你觉得故事的主人公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温柔 善良 美丽)

  师:老师今天把这位温柔,善良,美丽的神仙姐姐请到了我们课堂,让我们一起去与她问声好吧!

  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

  (板题、读题)

  二、走进诗人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代表诗人,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意境朦胧,情感忧郁感伤。

  三、走进古诗

  1、学*生字

  (1)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文字,去了解嫦娥。请你翻开课本123页,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把古诗能读几遍就读几遍,并想办法扫清字词障碍。

  师:看来大家读的都不错,想必早把字词障碍扫清了,那我可要检查检查了,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指名回答) 屏风 烛影 晓星

  (2)书写生字

  重点:晓

  师:这首诗中有一个字特别要注意,那就是“晓”字。请同学们先观察观察它,并想想在写这个生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不多加一点,一横一撇,不写两撇)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我一起写一写。要把生字写好,课后还得下功夫练练才行,写完之后给我改一改,评一评谁书写得最工整。

  (3)朗读古诗

  师:接下来老师要增加难度了,你们还敢挑战吗?谁来大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为了你们能够读得更加流利,有感情,我把一位神秘嘉宾请到了我们的现场,这个人就是——李商隐。大家掌声欢迎!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并播放声音)

  师:谁能学着李商隐的样子再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后再齐读)

  2、品读古诗

  (1)生活环境

  1)现在我们来读读诗中是怎样描写嫦娥的吧!请你再读古诗,看看嫦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预设:找出屏风、烛影、长河、沉星。引导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找出前两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嫦娥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吗?解释前两句。

  晓星:黎明的星星 沉:(师做手势,表示一个物体沉下去,像沉到海底了一样。师反复用手势做下沉状)落下,消失。

  室内,用云母做的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晨星就要消失了。

  3)嫦娥生活的地方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嫦娥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每天夜晚只能面对着屏风、烛影、长河、晓星,与它们为伴,可以体会到嫦娥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幽暗——寂寞、孤独。

  师:在这么大的宫殿里(广寒宫)只有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陪伴,如果是你,你会感受到什么?

  4)你能带着这种(孤独、寂寞、苦闷)的心情读一读吗?

  师:请大家试着自己读一读。后指名读。齐读。

  5)(过渡)师:是呀,嫦娥每天只能和屏风烛影作伴,看见的只有天河沉星,听她诉说苦闷的也许只有那只小白兔了。她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

  (2)偷吃灵药

  1)生:因为她偷吃了灵药。

  2)师:诗中哪里告诉了你?嫦娥偷吃灵药后,有什么感受?(后悔)

  3)师:她为什么会后悔呢?老师就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生:因为她不能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天天一个人,心情很孤独、寂寞。

  (以前生活的幸福,现在生活的痛苦。对不起心爱的丈夫。)

  师:是呀!《嫦娥奔月》的故事告诉了你。谢谢你哟!

  师:让我们带着我们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

  4)师:嫦娥偷吃灵药后,心里非常后悔,她每天只能看到什么?

  生:碧海青天

  师:(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碧海青天)这就是碧海青天。只能看到这碧海青天,所以每晚感到很(孤独、寂寞)出示:碧海青天夜夜心

  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后两行。(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师:(指名读)我没有听出嫦娥的苦闷。嗯,嫦娥,我听出来了你的苦闷(孤独寂寞)!来,握握手,我愿与你交朋友,你就不寂寞了。

  请大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

  师:嫦娥呀嫦娥,我们能体会到你的苦闷。请大家齐读全诗。

  (3)体会心情

  师:我听出了嫦娥的苦闷,诗人也有同样的感受,诗人写的嫦娥生活的地方是他亲眼看见的吗?(不是),而是他(想象出来的)。那嫦娥后悔偷灵药是她告诉诗人的吗?(不是),那也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回想诗人的一生,二十多岁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一生中却被政治的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感伤忧郁的性格。他与心爱的妻子结婚,本来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幸的是,妻子英年早逝,留下孤独寂寞的他,他为嫦娥而哀叹,也为自己而感伤。诗人能想象出来正是因为他的处境和嫦娥一样孤苦而寂寞。所以,在这首诗里,诗人和嫦娥的心是相通的,正所谓“心心相通,同病相怜”,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再深情地朗诵这首诗。请男生帮助诗人把这种寂寞用诵读的方式排解出来好吗?(男生配乐齐读)请女生帮助嫦娥把这种寂寞排解出来?(女生配乐齐读)

  四、读出画面

  1、师:有人说会读诗的人能把一首诗读成一幅画,同学们能做到吗?(师:有的同学不够自信,试一试吧)

  2、师读古诗,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老师读古诗,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瞧,把你看到的或想到的说出来,就可以变成一幅画。

  3、(出示画面)师:谁能把这幅画变成一首诗?

  师:让我们把画面带到古诗里,一起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师:我们这位美丽的嫦娥仙子就这样在月宫中度过了她的一生,关于月亮,你能说说有关它的诗句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六、总结升华

  每当夜深人静,我们抬头仰望一轮明月时,我们就会想起居住在月宫里的(嫦娥),也会想起李商隐写的一首诗,我们不禁轻声地吟诵道(生吟诵古诗)。下课!

  七、作业超市

  1、我会背《嫦娥》。

  2、我会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板书设计:

  嫦娥

  李商隐

  烛影深

  晓星沉

  后悔、孤寂、苦闷

  偷灵药

  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学*“屏、烛、晓、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诗人和嫦娥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2、中秋节有什么风俗*惯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娘)

  3、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请同学们注意听,待会儿告诉老师: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

  4、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

  二、初读自悟,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听课文朗读,我们也来读一读。

  3、诗人简介

  4、你有不会读的字吗?

  5、学*生字

  6、再读古诗,随时纠正学生读音。

  三、再读,读准节奏

  采用指名读、范读、分组读,指导朗读节奏。

  四、复读古诗,读中理解古诗

  1、出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1)齐读。

  (2)读了诗,你有什么收获?

  (3)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4)“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我们知道了什么?天快亮了

  (5)天快亮了,诗人睡觉了没有?

  (6)睡不着会感觉怎么样?很孤单,寂寞。

  (7)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一说

  (8)再读,老师提个醒: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齐读

  (2)男女分开读

  (3)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吗?

  (4)读了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5)联系嫦娥奔月的故事,说说嫦娥为什么后悔?

  (6)我们来想一想,嫦娥的心情怎样呢?

  (7)那你们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8)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心情的理解,再读这句诗。

  五、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过渡:月宫上孤栖无伴的嫦娥,人间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但在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所谓同病相怜。一样孤独寂寞!

  (1)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2)读这首诗时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低沉一些!再读

  (3)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吟诵这首诗啊,好吗?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把它读一读。

  (5)老师和你们合作读:师读4个字,生读3个字。

  (6)诗人由于心情孤独寂寞,坐看屏风烛影,仰望碧海星空,于是,他想到了月宫上的嫦娥,让我们轻轻合上书本,仰望星空,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7)寻找读诗高手。谁愿意来读一读。

  六、课外延伸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七、总结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

  八、作业

  回去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或长辈们听!

  九、结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9)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长江之歌》,齐读课题。谁来介绍关于长江的知识?

  二、出示本课时学*目标。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四、赛读,把课文读正确。

  1、各小组自由练*

  一会儿各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能读正确、读通顺!(准备时间:5分钟)

  2、展示:小组间赛读

  每个小组抽取同等水*的同学进行比赛。(其他同学仔细听,并随即进行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对难读的句子进行随机指导)

  力求让后进生读正确。

  五、识字出示生字词语读熟并试着理解

  (课文已经读正确了,那从课文中跳出来的词语你认识吗?请打开学案,抓紧读一读词语,一会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气概依恋荡涤灌溉磅礴

  1、读熟并试着理解

  2、展示读词语并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荡涤灌溉

  六、再赛读,把课文读流利。

  1、自己练读

  2、小组间赛读挑战读

  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展示。生补充,师总结

  作者不但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向,而且关注了它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长江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作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长江之歌》,齐读课题。

  回忆课文内容,自由展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补充,

  二、出示学*目标

  三、精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有母亲的情怀?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

  2、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学情预设:第一小节

  朗读第一节时,学生可能会读的比较有气势,师要注意引导: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一般会抓住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如生提到以上诗句,师注意引导:“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

  (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发挥小组内优秀生的作用,同学间相互指导,师也适时指导: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从“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引导学生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小组交流:

  展示回报,学生可能会抓住以下两句:

  1、“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在学生展示回报时,注意引导:

  (1)“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2)“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可以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2、如学生提到最后一句,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齐读第1节。

  学情预设:学*第二节

  在学*第二节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以下几句话

  1、如学生提到第一句,师注意引导:“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2、如学生提到第二句,老师注意引导:“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当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追问: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在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后,教师指导朗读第2节。

  朗读指导: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3、展示读。

  同号赛读,低号向高号挑战读,高号对低号指导读。

  四、练*背诵课文

  指导要点:

  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进入诗的意境。

  然后,抓住构成画面的主要景物,结合作者情感的变化或景物的特点,将词语前后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背诵。

  各组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涤、溉”两个生字。

  2、完成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笔、落笔,字的各笔画的位置。

  写字提示:“溉”字共12笔,第8笔是点,“灌溉”与水有关,部首是三点水,注意把“溉”与“概”“慨”区别开。

  3、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4、学生仿写(前台展示)。

  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5、检测生字。(互查、修改)

  二、小练笔。

  仿照本课第二人称的写法,以家乡的景点为描述对象,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自主练*,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它气势宏大,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情景,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风采、荡涤、尘埃、灌溉、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朗诵诗句,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搜集长江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长江。

  2.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谈收获和感受。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长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长江,体会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感受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重难点分析

  ●课文中有几个词是关键词,例如“磅礴”“灌溉”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课文时留意这些字词,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为理解课**好铺垫。

  ●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长江之歌》的教后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效果才会让人满意。

  以长江为话题,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前、课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充分的体现了资料为学*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这样,一堂课没有过多的赘述,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了。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在学*诗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意境之中,受到形象的感染、意境的熏陶,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感受、理解、体会等,必将实在、亲切、自然。所以,教学诗歌,必须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上下功夫。本堂课中,运用饱含激情的诗意语言描绘意境,展示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通过组织全体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等,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诗歌就要反复吟诵,本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当课堂上真正响起学生们对诗的用心吟唱时,不禁感叹这才是诗歌应有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会歌唱这首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歌。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你一定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吧?指名学生说说。

  对,这就是《长江之歌》(板书课题)这歌好听吗?想学这首歌吗?好,今天我来教你们。

  2.介绍:这首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

  3.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

  1.在预*的基础上,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同桌互说某些词语的意思。

  2.交流自学效果。

  a.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2)指导写字。重点为灌、溉、哺、挽、涤、埃、乳

  (3)当堂书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遍,教师巡视指导。

  b.课文朗读情况

  (1)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c.课文初读的感受。

  学*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它气势宏大,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情景,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风采、荡涤、尘埃、灌溉、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朗诵诗句,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搜集长江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长江。

  2.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谈收获和感受。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长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长江,体会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感受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重难点分析

  ●课文中有几个词是关键词,例如“磅礴”“灌溉”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课文时留意这些字词,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为理解课**好铺垫。

  ●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长江之歌》的教后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效果才会让人满意。

  以长江为话题,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前、课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充分的体现了资料为学*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这样,一堂课没有过多的赘述,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了。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在学*诗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意境之中,受到形象的感染、意境的熏陶,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感受、理解、体会等,必将实在、亲切、自然。所以,教学诗歌,必须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上下功夫。本堂课中,运用饱含激情的诗意语言描绘意境,展示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通过组织全体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等,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诗歌就要反复吟诵,本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当课堂上真正响起学生们对诗的用心吟唱时,不禁感叹这才是诗歌应有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齐读课题。

  我们今天学的是一首歌的歌词,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想不想欣赏一番?(播放录音)

  二、出示本课时学*目标。

  三、展示词语

  师:小组内,对子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1名读)

  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再指1名读,然后齐读)(口诵心惟)

  四、练*读书。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五、展示读书。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读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师: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这首词,作者不但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向,而且关注了它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六、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描红>)

  师:好了,同学们,请看“涤、溉”这两个字,这两个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左右要紧凑,否则,容易写散。(课件出示)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1题中描一描。

  (2)描完后,在田字格里仿写,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师:再仔细看一看这几个生字,看看能不能记住它?

  (3)小检测

  师:好,同学们,老师来听写。

  师:请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师: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七、出示自学提示

  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长江?为什么要依恋长江?

  八、学*任务

  1、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可以是诗、词、歌、文字、图片、视频等)

  2、这两小节歌词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

  4、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长江?为什么要依恋长江?抓住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体会。

  5、演唱这首《长江之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