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 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 第一二句 尾联

  第三四句 首联

  第五六句 颈联

  第七八句 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 *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 **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水 前。

  │ │ ─ ─ │ ─ ─ │ │ ─

  潮 *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 ─ ─ │ │ │ │ │ ─ ─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 │ ─ ─ │ ─ ─ │ │ ─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 ─ ─ │ │ │ │ │ ─ ─

  (活动练*: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 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 “正”, “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 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个人、小组学*。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

  学*第一首诗词:

  一、【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

  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四、【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探究:

  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首学*:《赤壁》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

  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诗的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

  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1、诗的小结: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

  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

  ,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之气。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第三首: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的分析: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二、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三、预*布置:;泰戈尔诗三首的预*

  四、课堂小结。

  课堂练*

  课堂小结

  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2、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3、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P21~P24页的注释的整理。

  2、熟读背诵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三、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个人、小组学*。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

  学*第一首诗词:

  一、【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

  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四、【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探究:

  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首学*:《赤壁》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

  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诗的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

  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1、诗的小结: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

  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

  ,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之气。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第三首: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的分析: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二、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三、预*布置:;泰戈尔诗三首的预*

  四、课堂小结。

  课堂练*

  课堂小结

  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2、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3、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P21~P24页的注释的整理。

  2、熟读背诵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三、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 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 第一二句 尾联

  第三四句 首联

  第五六句 颈联

  第七八句 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 *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 **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水 前。

  │ │ ─ ─ │ ─ ─ │ │ ─

  潮 *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 ─ ─ │ │ │ │ │ ─ ─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 │ ─ ─ │ ─ ─ │ │ ─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 ─ ─ │ │ │ │ │ ─ ─

  (活动练*: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 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 “正”, “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 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1

  一、教材简说:

  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

  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课文的对话朴实、简洁,意味深长,最能表现人物品质。从小女孩对同伴和教育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她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

  文章可分为从教育家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和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三个部分。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受到与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通过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

  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

  动、获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准备实验用的瓶子、小铅锤(或用小

  石块代替)。

  2.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注意“锤”是翘舌音。要求会写13

  个生字,字形都较为复杂,教师关键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个部件的比例,例如“瓶、绳、险、顺、堵”都是左右结构,但两部分占的比例并不一致,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清楚字形后再书写。“危”字的“”不要写成“巳”。

  3.本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大体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可以分为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实验的成功的原因三个部分。下面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时思考讨论: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深化学生理解。例如,“顺利”“不假思索”两个词。“顺利”本意是指“在事物的发展或工 作的进行中没有或很少遇到困难”,教师可以联系到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来帮助学生理解,“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 来。”这实际上是为“顺利”提供了相反的注解。因此,在课文的语境中,“顺利” 实际上含有“迅速的,没有任何阻碍的” 的意思。“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学生通过上下文应该不难理解。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词适当拓展,让学生想象女孩说话时的神态,并 体会她的思想品质。这里的“不假思索” 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样的意识已经扎根于女孩的心中,变成了她理所当然的行为,课文的感人之处也在于此。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一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例如,“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这句话主要讲了教育家被女孩的高尚品格深深感动了。由于句中使用了“激动”和“好久”等词语,才使句子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课文有较强的现场感,可以在上课之前或上课之后,让学生按照教育家做实验的要求与方法演一演,也可以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认识,进一步体验情感。

  本课的突出特点是对话较多,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例如:

  “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这里的语气应该是低声而果断的。)

  “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教育家看见实验成功以后,既感到高兴又感到疑惑,这里应该把这两种语气读出来。)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听见女孩的答案,感到吃惊和高兴,这里应该更多地读出探询的语气。)

  “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女孩的回答应该是响亮而*静的,语速应该稍快。)

  4.课后第二题是引导学生理解全文的问题,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这个题目是让学生领会课文的主旨并能谈出自己的看法。要允许谈不同的看 法,对实验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有不同的见解。例如,有的`认为是女孩“先人后己” 的精神品格和行为让实验得以成功,有的认为是女孩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让实验取得成功,有的认为是学生听从安排、有序“撤离”让实验取得了成功。这些看法都 正确,特别是要体会到后两点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鼓励。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塞车时大家都往前挤,结果乱成一团,谁 都走不了;上公共汽车时,排队上车既迅速又安全。

  教师在教学时,单纯强调女孩的道德是不够的,对困境中的冷静与协作也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也更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特别要读好小女孩所说的话。

  2、重点理解课文部分词语的意思,如:不假思索等。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女孩在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先人后已的精神,并能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体会小女孩在遇到危险时的沉着冷静,并能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搜集能体现先人后已、团结合作、沉着冷静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细读课文,了解实验过程

  1、再读全文,读懂实验过程及要求。

  2、四人小组互相说说实验的要求和实验过程。

  设计说明:亲*文本,自读自悟,交流释疑,充分体现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能在合作学*中,通过说及讨论,初步明白实验要求及实验过程,为下面学*提供帮助。

  3、同学们,就这个实验以前失败过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

  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子口,一个也拉不出来。

  ⑴读一读。

  ⑵哪个字决定了以前许多次实验都会失败呢?帮“争”换个词。

  ⑶你能对“争”提问题吗?

  预设:

  ①为什么争着往外拉,铅锤就拉不出来呢?

  ②他们为什么要争呢?

  随机交流预设中学生的提问。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对前面学生合作说实验要求及过程的反馈,既是检查,又是强调要求的重要性,明白当时情况的紧急性。同时,也为学生能在后面更好地理解小女孩的品质提供了感性乃至理性的依据。

  4、因为“争”,所以以前的实验都失败了。那这次实验又如何呢?

  二、精读课文,激**感

  1、默读课文,找找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2、交流:

  预设一:

  出示: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⑴读悟当时科学家的话,“危险,快上来!”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危险。

  ⑵小女孩选择了“我最后”,就等于选择了什么?

  ⑶是啊,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

  出示: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①读悟,体会“不假思索”。

  a、读准“假”的读音。

  b、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假”及“不假思索”的意思。

  ②小女孩不假思索的是什么呢?读“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③怎样的话能够在不经过思考就能马上说出来的呢?

  ④用“不假思索”说句话。

  ⑤深入体会“不假思索”用在我们的学*上与用在这句话中的不同表达效果。

  ⑦对于小女孩来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的想法已深深地在她心里扎下了根,发了芽。所以当教育家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还用得着多考虑吗?她可以想都不想就告诉这位教育家,齐读(有了危险,我应该让别人先出去)。板书:有了危险,先人后已

  预设二:

  出示: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读悟,体会“不假思索”。

  ①读准“假”的读音。

  ②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假”及“不假思索”的意思。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等主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或抄写生字新词的小黑板。

  2、一个瓶子,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一怀水。

  第一课时

  一、做实验,揭示学*目标

  1、教师组织学生做课文中的实验,如果实验成功了,请学生总结为什么会成功;如果实验不成功,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为什么没有成功?

  2、揭示课题:实验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出示课题并齐读:一次成功的实验。

  二、检查预*

  1、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说说这些生字词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教师即时表扬主动识字的学生,推广他们识字的好方法。

  2、多种形式读生字和新词。

  3、指名学生读文,读后请学生互相指正。

  三、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两遍。

  2、请学生说说这次实验的过程。

  四、自主阅读

  1、学生读文,画出感兴趣的语句,读读想想,从这些句子中悟出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组长整理意见,准备下节课全班交流。

  五、指导写字

  1、师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在这么多的生字中,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请学生上黑板演,并说说这个字的注意事项。

  3、学生写字,教师即时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

  1、用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听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听写后学生对照词语表自行批改订正。

  二、交流感悟

  1、组织学生交流上节课自读自悟的收获。

  2、教师相机出示以下重点句子让学生谈体会:

  ⑴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⑵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⑶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所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提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理解第三段话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激动”来体悟句意。如,这位教育家怎么激动?他为什么激动?

  三、分析原因

  1、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

  学生可以前后4人一组,也可以找好朋友讨论。

  2、交流讨论的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实验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小女孩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而且她在遇到危险时能沉着果断地安排,也是由于三个同学能密切配合。

  四、感情诵读

  1、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完后互相评一评,提提改进的意见,特别是怎样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2、小组赛读:

  各小组开展朗读比赛,看看哪组读得好。老师和其他学生做评委。

  五、扩展练*

  读了这个故事你相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在日记本上。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使学生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教学内容】

  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个玻璃瓶、三只系着绳子的乒乓球。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

  上课前,我们先来做……次实验。

  2、请上三位学生,教师介绍实验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实验结果:

  (三位学生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

  4、同样的实验,课文小的三位学生就获得了成功。你们想了解他们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吗?

  5、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教育家做了──个怎样的实验。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系( )着绳子 不假( )思索

  2、理解词语: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激动:(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

  顺利:在事物的发展或工作的进行中没有或很少遇到困难。

  3、说说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这个瓶子是一口井”,“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实际上可以说是一次当你面临意外危险时刻时的心理测试实验。)

  四、再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导阅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

  这次实验是具体怎样进行。

  2、从课文中画出写实验用品、程序和要求的语句,出声读一读。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这次实验的结果是获得了成功。他们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2、从全文中找相关语句,分析体会:

  ⑴ 一位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讨论:她为什么这么说?她当时怎么想的?

  (从“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这句话分析。如果我们三个人都争着往外拉铅锤,产生的结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谁也脱离不了危险。如果一个一个地提,让他俩先上,我最后上,我们就能顺利地脱离危险。)

  ⑵ “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团结协作,紧密配合。)

  ⑶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思考讨论:从这个“先”字,你体会出了什么?

  (先人后己。在危险时刻,心中想着别人。)

  3、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不要强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在危险时刻心中有他人;在危险时刻相互关心,团结一致;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4、这位教育家为什么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这个实验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这个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为学生心里有他人的优秀品德而激动。)

  三、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要心里多想着别人。

  四、总结

  【课后反思】

  三年级的孩子不仅对文本的理解要到位,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课文写作方法,通过一学期的训练,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理清本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划分相关段落,学生能很快的划分出来,并且能说出准备实验──实验的经过──实验成功的原因的思路来。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实验的经过,体会出:人要学会合作意识,心中要有他人。老师在教授时,可以渗透安全教育,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上下课的进出,排路队都可以说。学生的学*积极性较高。感想较深。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5

  一、谈话导入,学*最后一自然段。

  1、小朋友们,前段时间,学校里举行了制作鸡蛋保护器的比赛,同学们都做过这个实验吧!当实验失败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当实验成功的时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2、实验总是有成功和失败的,这不,有一位外国教育家将一个实验在其它国家进行操作时都失败了,可是唯独在*获得了成功。当时这位教育家的表现是这样的

  3、(出示最后一自然)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同学们,这段话里有3个生字,谁来读?学*锤、堵、获

  (3)指名读,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读这段话?

  (2)只是简单的一读,我们就有这么多的收获,看来你们个个都是用心读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

  4、读着,读着,你又有什么疑问吗?

  师:是呀,这次实验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课文【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你们读得有滋有味,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听,指名三人分节读课文(1-3,4-10,11)。

  3、读了课文后,谁能用上谁让谁做实验,结果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第三段

  1、想了解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课件出示插图)这次实验要用到哪些东西?

  2、那实验的规则呢?哪位教育家大声地宣读一下这个实验的规则。

  课件显示:

  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

  (指名读,师评: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这个信息很重要。谁再来读;齐读/article/)

  3、就这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以前都失败了呢?谁来说说。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们失败的原因,那是什么?(自私自利)

  4、可是这三位*小朋友,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让我们回到实验现场,好好的研究研究。

  四、学*第四至十段。

  1、默读410自然段,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句子。

  2、学生反馈:

  预设一: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1)你为什么要读得这么轻?(学生:因为这个女孩是低声对两个同伴说的。)你读书真用心啊。

  (2)还有谁想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学生:因为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如果不快点,那么他们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真好,你不仅知道了怎样读,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读,真了不起。

  (3)现在我就是那个教育家,你们就是那个女孩,我想再现一下当时那个紧张的情景,准备好了吗?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指名1+1+1;齐读(一起来)

  3、引读: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4、我想采访一下,这个小女孩,你刚才跟两个同伴说了什么?(指名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句子出示: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1)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当时你想都没想,课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不假思索)假这个生字宝宝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谁知道。指名说,并组词。

  (2)那就请你不假累索地读一读吧!(指名读齐读)

  5、读到这儿,相信小女孩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你肯定有许多话想对她说,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soft/。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先人后已 沉着冷静

  6、其实这次实验的成功还离不开三个小伙伴,为什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团结合作。(板:团结合作)

  五、学*最后一段

  过渡:正是小女孩的先人后已、沉着冷静和三个小伙伴的团结合作,才能让这次实验取得成功。怪不得教育家激动抱起地女孩,好久才放下。

  1、(再现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2、孩子们,教育家的哪个动作最让你深有感触?(抱起)

  3、你能把教育家的激动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先自己练练。(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做为一个*人,老师的心里更激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5、师总结:是啊,小女孩先人后已、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打动了教育家,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无比敬佩,把她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

  齐读: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六、释放积淀 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电视里,书上,有关先人后己、很好合作、沉着冷静、急中生智的事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多留心观察,关心他人,我们也会不假思索地做出这样的事。课后,回家把这个故事对爸爸、妈妈说。

  七、快乐写字。

  过渡:又到了我们的快乐写字时间了。

  1、出示:绳 险 俩 堵 瓶 顺

  2、你发现了什么?写字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3、特别是哪一个字要老师范写。瓶

  4、学生书写。

  (1)读得很好,尤其是这两个词。(课件用红色标出)。谁再来读一读。

  系着 不假思索

  (2)系和

  (3)可是这里读jì 和jiǎ,送进一起读读。

  (4)其他的词语宝宝打声招呼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者确实用了“*”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5.尾联描写了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尾联是抒发了思乡之情。然而此处依然有虚写的景“归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要明确:本诗中的时间、地点和抒情都通过写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句句写景,但景中表明了时间地点,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再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将哲思或者抒情蕴藏于写景中的诗句,任选一首与本诗进行对比,将比较结果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简)(5)份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简) 1

  【教材分析】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第15课。课文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带领我们认识了一只非常可爱而且好学的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的启发下,通过一次比一次认真地观察弄清楚了冬瓜和茄子的区别。课文简练的语言,浅显的内容使得“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的道理一目了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一个笔画(写出这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4、培养自主学*,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小燕子》音乐(让学生认真听,交流感受,说说自己了解的小燕子)。

  2、激情导入,板书课题。朗读课题,相机认识生字“次”。

  二、听读故事,学*生词

  1、听读课文(播放课件)一边听,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词。

  2、学生汇报(学生每汇报一个就出示一个生词卡片,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3、多媒体出示生词,学生开火车认读。

  4、认生词比赛(鼓励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5、多媒体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引导学生想办法记住生字。

  6、学生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

  7、各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相互鼓励“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说的话(用不同符号标出来)。

  2、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结果,教师相机课件出示相应语句。

  a、对于燕子妈妈说的话,引导学生懂得妈妈的耐心、对小燕子的鼓励与疼爱。从而在朗读时读出感情。

  b、对于小燕子的话,运用多媒体一步一步出示每一次发现的不同。引导学生明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让学生朗读时读出小燕子的可爱。

  3、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练*对话,老师当燕子妈妈,学生当小燕子。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再读课文,巩固生字

  1、指名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

  2、猜字游戏(把生字卡片分发给不同的学生,另外的同学根据拿到卡片同学的提示猜字)。

  3、多媒体出示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

  4、师提示笔顺和位置,范写。生描红,练写。

  5、组词比赛。

  三、三读课文,理解感悟

  1再次听读课文(课件播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小燕子几次去了菜园?每次看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懂得: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进步既是妈妈的鼓励结果,又有小燕子自己仔细,认真的观察的结果)。

  4、思考: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小燕子三次观察的不同结果理解。

  四、观察训练 拓展思维

  课件出示不同水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它们的不同。

  五、读读说说 积累词语

  多媒体出示课后“读读说说”中的词语。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类似的词语。

  六、课外拓展 布置作业

  收集水果、蔬菜卡片跟爸爸妈妈说说他们的不同。

  【板书设计】 15.一次比一次进步

  (冬瓜图片) 大 绿 皮上有细毛

  进步

  (茄子图片) 小 紫 柄上有小刺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简)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读、会认13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生字

  2、能力目标:

  ⑴ 能有感情地、准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⑵ 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仔细、认真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 会认、读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⑵ 能有感情地、准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教学时间】

  2个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动物(燕子)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13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生字;

  2、 初步感知课文,学*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会读、会认13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冬瓜、茄子的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吗?(生答)对了,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老师想知道他们有什么不一样?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两位新朋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它们说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帮老师来解决这个难题。大家愿意吗?好,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

  1、 板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并指导学生理解“一次比一次”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 师:看到这个题目,老师想问大家:是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小燕子吗?

  2、 好,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看看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 指导学生学*生字:开火车读,小组内检查读。

  4、 认字游戏:“带生字宝宝回家”。小组比赛。

  5、 指导写字:回、片、皮,对学生给予指导

  6、 组织、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分小组朗读课文: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一下,是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提出朗读要求:要把字音读准确,声音要洪亮,要有感情。

  四、学*第一自然段

  指导理解菜园里的冬瓜是“躺”,茄子是“挂”。(出示课件)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跟小燕子和燕子妈妈打招呼,也把生字宝宝给认识了,但是,老师的难题还是没解决。请同学们下节课来帮老师解决,好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生字;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小燕子已经带我们到菜园里看了“冬瓜”和“茄子”,那么,今天,同学们将一起和它来告诉老师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不过,我们先要跟“生字宝宝”打声招呼。大家还记得它们吗?(出示课件)

  二、学*课文

  1、学*第二自然段:

  ⑴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屋檐下”,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真棒,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干什么了?小燕子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要学生读出句子)(冬瓜大,茄子小)

  ⑵ 指导学生读“什么”,并造句

  2、 学*第三自然段:

  ⑴ 燕子妈妈是怎么回答小燕子的?(指导学生读出“夸奖”和“鼓励”的语气

  ⑵ 小燕子飞去了吗?它回来是怎么对妈妈说的?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点名朗读),这一次,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冬瓜:绿,茄子:紫),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认识

  3、学*第四自然段:

  ⑴ 对了,燕子妈妈听了小燕子的话,又是怎样说的?(范读,指导朗读)

  ⑵ 让学生思考:小燕子这次有观察到什么了?(出示课件,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⑶ 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句,并引导学生说“为什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

  1、男女分角色读,比赛看谁读得好;

  2、小组分角色朗读;

  3、请同学带着头饰表演。

  四、总结全文

  小组合作,完成:燕子妈妈让小燕子------次到菜园里观察冬瓜和茄子

  第一次 冬瓜是------的,茄子是---------的

  第二次 冬瓜是---------的,茄子是----------的

  第三次 冬瓜的皮上有---------,茄子的柄上有--------

  五、能力训练:(编故事)

  师:老师谢谢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难题,但是,现在,老师又遇到难题了,老师想知道青瓜和丝瓜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回去仔细观察,仿照课文编一个故事,来帮老师解决难题。我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板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冬瓜 茄子

  第一次 大 小

  第二次 青 紫

  第三次 皮上有细毛 柄上有小刺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简) 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歌曲磁带,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动画激趣:大屏幕放映《秋天的菜园》(配上乐曲《小燕子》

  2、谈话激趣:看了这组连环画,你想说什么

  3、揭示课题,感知全文。

  导入:是啊,秋天的菜园多美呀!菜园的外边有一座房子,可爱的小燕子和妈妈就住在这屋檐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演示利用课文插图制作的动画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动画。

  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过渡:这个有趣的故事名叫《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出示课题

  读课题,学*生字次,指名读,齐读。

  二、尝试学*,识字读文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各组选一段尝试自学

  学*任务:

  ⑴ 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⑵ 用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⑶ 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读一读,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⑷ 合作方式:

  组长组织大家围绕上述任务学*、交流。

  明确分工各负其职,人人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

  如:可以一人负责教生字的读音,一人负责介绍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组词,一人负责领读带有生字的句子,一人负责指导朗读整段话。

  ⑸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各组轮流上台,人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学*课文的其中一段。

  ⑴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各组的组员之间、台上的小老师与台下的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⑵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次、再、仔是*舌音,什是翘舌音、前鼻音,样、兴是后鼻音,么、得读轻声。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认识王字旁。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课文都读得正确、流利。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2、小组合作学*本组选择的段落之外的三个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简) 4

  教学目标:

  1、巩固13个生字,并能用于拓展性阅读。

  2、会写“回、片、皮”3个生字,认识新笔画“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中体会“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中体会“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中体会“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课前准备:

  各种蔬菜状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生字词

  1、做“送蔬菜”游戏,复*生字。

  小朋友,老师和小燕子、燕子妈妈通过电话,告诉它们我们读了它们的故事。大家都很喜欢可爱的小燕子。小燕子知道后可高兴了。它托人捎来了菜园里刚收来的新鲜蔬菜送给大家。 (在黑板上贴出蔬菜生字卡片)小燕子说,每样蔬菜上都藏了一个生字,哪个小朋友看得最认真,记得最清楚,读得最正确,它就先把蔬菜送给谁。

  2、复*词语(出示)指名、开火车、齐读词语。

  3、换环境识字。

  我们给生字娃娃搬个家,看你还认不认识它。(出示由生字编成的阅读材料。)

  二、朗读感悟

  拇指姑娘向燕子告别,我们却要回到课文,再次去看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

  (一)提出问题:燕子妈妈几次叫小燕子去菜园?小燕子都有什么发现?请小朋友们

  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有关的句子。

  (二)学*第一次对话

  1、第一次,燕子妈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燕子妈妈的话)

  指导朗读,说话时态度亲切,语速较慢,要读出启发、激励的语气。

  2、小燕子有什么发现呢?

  朗读指导:语速稍快,读出它有新的发现后的兴奋、高兴的心情。

  (在指导朗读时,可抓住提示语中表示心情、动作的词语和话尾的“!”和“?”,帮助学生体会说话者的心情、语气,通过听录音、教师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实践。)

  (三)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第二、三次对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

  师:真能干!听你们朗读,老师好象看见了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燕子妈妈在耐心、亲切地启发小燕子;小燕子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是那么开心。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自己读好第二和第三次对话。怎么样,敢不敢试试?

  1、生小组合作,自主学*。

  (出示自学提示): a、先自己动脑筋读读练练;再小组合作,读给其他同学听听,也可以当小老师教别人读。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派代表读、小组成员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都可以。2、汇报交流,及时点拨。

  2、(第二次对话:“再”、“还有”“紫”、“绿”强调,可读重音;第三次对话:强调“仔细”,抓住“点点头”、“高兴”感受说话者的心情,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四)提炼中心

  1、感悟“仔细观察”

  你们再去读读小燕子的话,,你觉得它每一次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悟出小燕子观察得一次比一次仔细、认真,才有更多的发现。)

  2、表扬“仔细观察”

  指导读燕子妈妈夸奖小燕子的话,读出赞扬的语气。

  3、实践“仔细观察”

  小朋友,除了小燕子发现的冬瓜和茄子的三个不同特点之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学*第一自然段,找到另一个不同之处(躺、挂),同时表扬学生观察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有了新的发现。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出示)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接触“对比”这一说明方法。

  三、写字指导

  刚才老师看到了小朋友们出色的表现,希望大家学写汉字也能这么棒。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写得最漂亮。(出示)

  1、仔细观察动画演示笔顺,学*新笔画“乛”。

  2、生在田字格中描一描,找到关键笔画。

  3、教师范写,告知如何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生练写。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读读说说”。

  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蔬菜、水果或它们的图片,从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方面说说它的特点;也可选择两种蔬菜或水果,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简) 5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⑴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⑵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轮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读音的情况,发现错误,要引导学生相互纠正读音。

  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中,“次、再、仔”的声母是*舌音,“什”的声母是翘舌音,“么”和“得”都读轻声。

  ⑶ 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如:

  ① 用熟字加偏旁识记“什、样、现”。

  ② 用组词的方法来比较识记同音字“再”与“在”。

  ⑷ 巩固识字:

  创设菜园情境,做“摘茄子”游戏。教师事先把生字或带有生字的词语,写在茄子形的卡片上,贴在画在黑板上的茄子秧上,让学生上台摘,摘下一个,读一个,读对了,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再把卡片放在自己的菜篮中,比一比看谁摘得多。此游戏也可以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边演示边认读。

  2、写字:

  ⑴ 教师范写,提示要点。

  回: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整个字的字形稍扁,上宽下窄。

  片:竖撇要写直一些,由重到轻。

  皮:横钩是新笔画,写的时候要注意左低右高,钩短而有力。

  ⑵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范字,描红后试写一个。

  ⑶ 对照范字同桌评一评。教师巡视过程中,如发现普遍性的问题,要作指导。

  二、朗读感悟

  1、小组合作,读中感悟: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看到了什么?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在学生理解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如:

  ⑴ 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可用序号标一标。

  ⑵ 小燕子每次看到了什么?可用自己喜欢的线条画一画。

  ⑶ 燕子妈妈是怎么夸小燕子的?可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一圈。

  2、指导朗读:

  ⑴ 本文对话较多,要启发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燕子妈妈说话时态度亲切,读它的话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赞扬的语气。读小燕子的话时,语速可稍快,读出它每一次有新发现后的那种兴奋的心情。

  ⑵ 指导分角色练*朗读。

  3、出示实物,利用实物投影仪,引导学生像小燕子那样仔细观察茄子和冬瓜的不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后练*

  “读读说说”,先指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读一读示例,再照样子说一说,最后进行拓展练*。如,“想想,想一想;问问,问一问;画画,画一画;练练,练一练”。

  四、实践活动

  交流课前收集的蔬菜、水果或它们的图片,选择一种,仔细观察后,从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方面说说它的特点;也可选择两种蔬菜或水果,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此项活动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