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整理复*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均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信息报道)据统计,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实际增长***%;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验收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达到8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为比去年增加1.4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又9/20*方米提高到6又13/25*方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330000人,*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2、从这组信息报道中,同学们主能感受到什么?你是怎么看出的?

  3、揭示课题: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数的意义、

  二、复*整理,形成网络

  1、分组合作,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信息中的数据分分类。(用展示台展示反馈)

  2、分类整理,沟通联系。

  (1)整数。

  ①请同学们举几个用整数表示的例子。

  ②哪些数属于整数呢?(自然数、0、…)

  ③自然数的意义和单位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书回顾。(师板书复*步骤)

  ④介绍自然数的产生,引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名言--数起源于数

  (2)分数、小数。

  ①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整理复*分数和小数,看看你们打算从哪几方面来整理?(分组讨论)

  ②根据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回顾、分类整理。

  ③小组分类汇报结果,并围绕整理结果提几个问题,随意点同学回答并作出评价。

  (3)百分数

  ①现在我们还有什么数没有复*?

  ②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

  ③请同学们举几个用百分数表示的例子。

  ④介绍几个百分数实际应用的例子。(课件展示)

  胶东乡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百货大楼的帽子按八五折出售。

  ⑤分组讨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形成网络。(课件)意义(略)

  (2)复*计数单位、数位、进率等概念。

  (3)让学生自由看数位顺序表提问质疑。

  5、小结板书

  三、综合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引导梳理合作整理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整理

  议一议: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把这些要点整理出来。

  二、单元复*

  1、复*除法含义

  (a)举例说明“*均分”的含义

  什么是*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b)写算式,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根据自己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2、整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

  (a)复*2~6的乘法口诀

  将下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四五()二六()五()三十

  (b)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c)应用口诀求商

  看谁算得都对。

  6×2=12÷3=36÷6=71-50=18÷6=17-9=

  16÷4=30+6=30÷6=3÷3=25+5=8÷2=

  4×5=24÷4=20÷5=18÷3=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a)列式计算

  1、14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几?

  3、25里面有几个5?

  (b)解决问题

  有24本练*本*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出算式吗?

  3、为什么用除法算?怎样算的?

  4、解答正确吗?

  (c)辨析练*

  (1)每个花瓶插5根孔雀羽毛,4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根?

  (2)每个花瓶插6根孔雀羽毛,24根孔雀羽毛可以插几个花瓶?

  (3)有10根孔雀羽毛,*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根?

  (4)有10根孔雀羽毛,插在2个花瓶里。一个花瓶里插6根,另一个花瓶里插几根?

  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难点:利用百分数的意义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一、基本练*(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105页第1题,课本105页第4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整体反思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5

  1.通过整理、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火柴盒 魔方 特仑苏牛奶 练*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1:火柴盒、魔方、牛奶。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生:火柴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牛奶是长方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这些小小的物品就将成为我们学*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

  (设计意图:从学生*时接触较多的“火柴盒、魔方”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第一次尝试: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7号抢答)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

  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12条8个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在这一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小试牛刀:必答题(6号同学)。

  填空: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1、给一个玻璃柜台的各边都安上角铁,是求这个玻璃柜台的( )。

  2、给一个乒乓球台喷漆,是求这个乒乓球台的( )。

  3、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装满水后,水的( )是30cm。

  4、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这个容器的( )是30ml。

  5、给一个洗衣机做布罩,是求这个洗衣机的( )。

  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在小组内进一步整理(2号填写,3号、5号汇报)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

  (长a宽b**)常用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长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S=(ab+ah+bh)×2

  *方厘米

  *方分米

  *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

  立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正方体

  S=6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四、第二次尝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老师设计的表格,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题,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一)抢答题(4号同学)。

  判断并说明理由。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

  2、a=3a ( )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4、电饭锅的体积大约是20立方厘米。 ( )

  (二)今天老师设计的*题都与火柴盒、牛奶盒有关,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为你们设计了什么样的问题?

  师:看来有关它们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请同学们看老师设计的问题。

  问题一:

  如果把这个火柴盒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再摆放物品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了。

  问题二:

  做这样1个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纸板?做这样1个火柴盒内盒要用多少纸板?(衔接处忽略不计)

  要求只列式,说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师: 你还能举出类似计算火柴盒内盒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

  师:火柴盒不能只有内盒吧?(外壳)计算几个面?(4个)

  类似计算火柴盒外壳这样只计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二通过计算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所用纸板即表面积的大小,以及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三:

  用两盒牛奶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盒牛奶的表面积、体积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了多少?小结:拼的方法不同,表面积减少的也不一样。

  1、做个小小包装师:如果要给这几盒牛奶套上包装盒,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最少需要多少硬纸片?

  (小组合作,拼一拼,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2、若将1盒牛奶倒入一个底面积是80*方厘米的长方体饭盒里,这个饭盒的高至少为多少厘米?

  学生计算,并测量高度。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分成两个环节:基础练*给定数据的题目,学会熟练应用数据,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练*要由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五、课堂小节

  像火柴盒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提高运算能力,培养数感。

  2、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梳理知识结构。

  1、请同学们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梳理。

  2、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以组内单位进行汇报。

  3、汇报,在学生的整理基础上进行整理,完善。

  (二)口算、计算。

  1、完成练*十三第1题

  32×3= 14×5= 190×2= 13×60=

  17×40= 60×90= 24×5= 25×80=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反馈订正。

  2、完成整理和复*第1题。

  在空格里填上相应的积。

  (1)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是怎样口算的?

  (2)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是怎样笔算的?

  口算: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只用两位数与整十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在所得到的积后面添上1个0。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比较每组算式得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30╳30= 31╳29= 32╳28= 33╳27=

  50╳50= 51╳49= 52╳48= 53╳47=

  (1)个人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发现:在乘法中,当两个因数的和不变时,这两个因数的差越接*,积越大。

  4、比较下列算式得数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11╳11= 21╳21= 21╳31= 21╳41=

  51╳61= 31╳61= 41╳71= 51╳81=

  发现:头乘头,头相加,尾乘尾。(够进位的要进位)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小王*均每个工作日投送28个快递邮件。如果每月按22个工作日计算,小王半年一共投递多少个快递邮件?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28╳22╳6=3696(个)

  答:小王半年一共投递3696个快递邮件。

  2、一辆出租车一周(7天)收入1260元钱。如果每天工作9小时,*均每小时收入多少钱?

  (1)个人独立完成

  (2)组内交流:1260÷7÷9=20(元)

  答:*均每小时20元。

  (四)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7

  一、教学内容: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二十相关的练*。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复*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对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清楚,加强建立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的学*方法,提高学*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三、教学重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四、教学难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五、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六、教学过程

  略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8

  教学过程:

  一、边练*边复*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1、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和互化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分数的意义。

  1、什么是单位“1”?一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是分数单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带分数、整数和假分数怎样互化?

  二、基本练*

  1、口答P110、1,2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P111、3

  3、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P111、4,5

  4、应用题P111、6

  三、小结

  课题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28=4×760=6×1060=2×3060=4×15…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叫做短除号。

  除数…26…被除数

  3…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28260

  214230

  7315

  5

  28=2×2×7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十三的第17*题。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

  2.通过复*,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投影。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设计意图:开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二、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

  三、巩固练*,发散思维

  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1、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

  2、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同桌合作,用身体语言表演,复*旧知,学生兴趣很高,学*气氛浓厚。]

  四、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1、小小邮递员的游戏。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送信,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2、思考: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怎么排列比较好?(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出示整理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问: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

  五、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问: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方法并提高口算准确率和速度。]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六、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课件演示:出示第79页第5题,谁能解答出这两道题,谁就能得到智慧爷爷的礼物。你想得到这些礼物吗?

  先讲图意,再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7+3=10

  7-2=5

  [设计意图:潜心设计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手、眼、口、脑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七、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自主探索、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减法表的复*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把表补充完整。这节课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10

  一、 教学目标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过程中,渗透学*方法,体会数学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 80×5=(注意0的个数) 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很有趣的数学算式,你能在方块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阅读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1)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1

  复*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

  复*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通过复*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复*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复*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孩子们,屏幕上是一个装粮食的粮囤,这个粮囤是由哪两种图形组合而成的?

  生: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3、请看复*指导(出示屏幕)。

  组内交流

  汇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电脑大师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屏幕,齐读一遍。

  汇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怎样计算(教师分别出示课件并板书)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4、从体积公式可以看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过渡语:下面我们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看谁快: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高是20分米。

  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3.14×102②2×3.14×10

  ③2×3.14×10×20④3.14×102×20

  2、压路机前轮直径10分米,宽2.5米,前轮转一周,可以压路多少*方米?如果*均每分前进50米,这台压路机每时压路多少*方米?

  10分米=1米

  3.14×1×2.5=7.85(*方米)

  50×2.5×60=7500(*方米)

  答:————————。

  3、一根6米长的圆柱形木料锯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15*方厘米,每一小段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每小段木料的长:

  6÷3=2(m)=200(cm)

  15÷4×200=750(cm3)

  答:———————。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36立方分米,圆柱与圆锥体积各是多少?

  圆锥体积:36÷2=18(dm3)

  圆柱体积:18×3=54(dm3)

  答:——————。

  5、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7.2m,每立方米沙重1.5吨,如果用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解:底面半径r=31.4÷3.14÷2=5(m)

  沙堆的体积:

  V=×3.14×52×7.2=188.4(m3)

  188.4×1.5÷6≈48(次)

  答:——————————。

  6、将一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6分米的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至少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3.14×32×6×2/3=113.04(dm2)

  答:——————。

  7、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量得圆柱底面的周长是62.8米,高是2米,圆锥的高是1.2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50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吨?

  解: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2.8÷3.14÷2=10(m)

  3.14×102×2+3.14×102×1.2÷3=628+125.6=753.6(m3)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

  753.6×500=376800(千克)=376.8(吨)

  答:————————————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整理和复*。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经历复*的全过程,学会复*整理的方法,提高数学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算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4.在讨论、交流、归纳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讨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深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入课题。

  比一比:谁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结果:12×25125×16

  好神奇!这么快!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出算法。

  师: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对我们今后的学*可有用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揭示课题并板书: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二、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1、小组整理。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下面,请分小组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

  2、展示、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知识网络图:

  加法交换律:a+b=b+a例1

  加法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a+b)+c=a+(b+c)例2

  运算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例3

  定律连减的性质:a-b-c=a-(b+c)例4

  整理乘法交换律:a×b=b×a例5

  复*乘法结合律:(a×b)×c=a×(b×c)例6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a×(b+c)=a×c+a×c例7

  连除的性质:a÷b÷c=a÷(b×c)例8

  (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我有火眼金睛,我能看出下面的算式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24+38+76=38+(24+76)

  6×99 +6=6×(99+1)

  370-16-14=370-(16+14)

  3500÷7÷2=3500÷14

  4×6×5×8=(4×8)×(6×5)

  35×102=35×100+35×2

  2、我是小法官:

  (1)、22+29+78=29+100()

  (2)、35×16=35×2×8()

  (3)、102×56=100×56+2()

  (4)、12×97+3=12×100()

  (5)、45×(9×2)=45×9+45×2 ()

  (6)、64 ÷(8×2)= 64÷8÷2()

  (7)、498-302=498-300 ()

  3、我是小神算,怎样简便我就怎样计算。(先仔细观察,找找题中隐藏的秘密,再想想可以怎样算?那种方法更简便?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

  (1)25×26×4(2)88×125

  (3)518-245-355(4)68+59+32+241

  (5)6400÷4÷25(6)125 ×32×25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师:是的,计算时首先要有简算意识,其次要学会分析题目的特征,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这样不但能使计算更快更准更简便,而且能使你的思维更灵活,方法更多样。

  4、我会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5400册图书,要把它们分别放到25个书柜里,每个书柜4层,*均一个书柜每层放多少本书?

  (2)我们学校新学期要购进62套桌椅,每张课桌65元,每把椅子3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5、能力扩展

  (1)老师昨天用计算器计算1235×49时,发现键“4”坏了。可我还想用这个计算器计算,你能帮老师想到办法怎样计算吗?

  请写出算式:(1235×50-1235)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或者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完全弄明白?

  课后合作探究:通过本单元的学*,你已经掌握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学会了探究运算规律的一般方法。课后请用学过的方法和同学一起试着研究下面的运算规律:(a + b)÷c = a÷c + b÷c(其中c ≠ 0 )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并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圆的知识。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本节课主要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

  学生分析:

  随着学*知识的增多,及时整理已学的内容变得更为重要。经过前面五年的学*,学生有了一定的整理知识的方法和学**惯,有能力自己整理学过的内容。

  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能根据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预*、自主思考、合作中整理、评议中完善、演练中检验。

  3.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的学*主体性。

  教学重点: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圆的整理和复*课。圆以它本身独有的特点和魅力装点着我们周围的世界。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为精彩。老师也从我们的校园中找到了许多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拍到的照片)

  2 .如果我们要知道这圆形花坛的铺草坪的面积,该怎么计算?

  生计算,汇报

  那有关圆的面积你还知道哪些?

  演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到过程并板书.

  (设计意图:在兴趣中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感受到数学之美,老师又及时地激疑,“需运用那些知识?”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圆的整理和复*,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

  二、回忆整理、交流探索

  既然是圆的整理和复*课,你觉得还有哪些内容需要整理的?(生回答)

  你们能模仿圆的面积整理的方法把圆的其他知识也整理出来吗?

  生整理,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预*、自主思考、合作中整理、评议中完善、演练中检验)

  三、实践应用

  (一)明辨是非

  1、圆的半径扩大2倍,周长就扩大2倍,面积也扩大2倍。( )

  2、梯形可以画一条对称轴。 ( )

  3、圆周率等于3.14。( )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它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

  5、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3cm( )

  (二)精挑细选

  1、一个钟表的分针长10cm,从2时走到4时,分针针尖大约走过了( )cm。

  A. 31.4 B 125.6 C. 314

  2、要在一个长8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纸片中剪出尽可能大的圆,最多可剪出( )个。

  A. 1 B.2 C. 3 D.4

  3、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

  A. C÷2+2r B.лr C. лr+2r

  4、一个圆的直径等于一个正方形的边长,这个圆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A. 大于 B.等于 C. 小于 D.无法比较

  (三)实际应用

  1、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的问题并解答?

  周长:

  环形面积:

  2、如果在这个圆形草坪内,准备安装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现有射程为20米、15米、10米的三种装置,你认为选哪种比较合适?安装在什么地方?

  (四)发展练*

  1.沿着半径把一个圆*均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不但对圆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整理水*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对自己的整理一定会发现很多不足之处,请同学们在课下进一步完善,好吗?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边练*边复*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1、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和互化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分数的意义。

  1、什么是单位“1”?一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是分数单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带分数、整数和假分数怎样互化?

  二、基本练*

  1、口答P110、1,2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P111、3

  3、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P111、4,5

  4、应用题P111、6

  三、小结

  课题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28=4×760=6×1060=2×3060=4×15…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叫做短除号。

  除数…26…被除数

  3…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28260

  214230

  7315

  5

  28=2×2×7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十三的第17*题。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5

  复*内容:

  复*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整理和复*第1---3题)

  复*目的:

  1、通过复*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复*过程:

  一、基本练*

  1、完成下面表格。

  小数

  0.16

  分数

  百分数

  24.5%

  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 (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 (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

  1、*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分之几?

  四、布置作业:

  整理和复*(二)

  复*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目的: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过程:

  一、基本练*(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 (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 (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一、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二十四第2、3、5题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2)

——整理复*教学设计(五)份

  整理复*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关“面积”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惯。

  2、通过复*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具准备: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的纸片各一张、两张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小黑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入课题,明确复*目标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有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现在咱们来用彩色笔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比赛开始(学生操作完后),请冠军介绍经验,你选择的是这张小的纸来涂,是吗?那么,我们涂色的部分叫什么呢?(面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面积”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和复*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师:对于面积的有关知识在这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那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开书看P70-87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小组讨论整理这部分知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刚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了整理,哪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要复*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建立

  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及举例说明1公顷和1*方千米的大小;还有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有关面积的知识,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下这些知识,师出示:

  (1)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方千米 公顷 *方米 *方分米 *方厘米

  100 10000 100 100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观察上面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都以1个单位来看,你认为哪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面积最大呢?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时使用这些单位呢?你能举例说说吗?(课桌面 学校的操场 我国的领土 橡皮擦 练*本 邮票面 手绢面 毛巾 教室 夷陵广场)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5*方千米=500公顷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棵大树高16*方米。

  (4)用9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我们要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那是计算它的什么呢?提醒学生注意区分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3、同学们,请拿出你们涂色的长方形,请估测一下它的面积,实际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

  4、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师: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吗?

  整理复*教学设计 2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本单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本小节系统学*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利用类推,让学生自主把握计算的关键——通分,填出通分后的两个分数,并算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结果。

  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方式:同桌交流、探究学*、合作学*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观察能说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任务2:通过练*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重点复*,强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树状整理图,表格整理图,大括号整理图,编号整理图等。

  内容包括: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

  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整理复*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第68页的内容和练*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故事,提出问题

  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

  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少时间?(1分52秒)

  这么短的时间却能作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听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

  2、这个小故事在书上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1)一个字一个字的数。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再数共有多少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20×13=260。所以这篇文章大约有260个字。

  (3)22×13≈200。

  (4)可以用笔算,22×13=286。

  二、归纳知识

  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

  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

  板书: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

  (1)练*十七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估算练*

  42×1839×1157×2842×12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

  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

  3、小企鹅想回家。(练*十七第2题)

  4、完成练*十七第3、4题

  第3题:

  第4题: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再去做。

  四、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复*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5页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

  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教学反思:

  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还比较差,讲得很零乱,东一点、西一点,没有系统性,以后还需要慢慢地进行培养。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有5道题。第1题是笔算后再连线,学生完成得很好。第2、3题与前面的时间有稍许联系,有些条件是暗藏,如七月份可运多少垃圾?已告诉每天运18吨,七月份是31天。又如每月用水17吨,一年共用水多少吨?一年是12个月。学*困难的学生需要指点。第5题是带星号的题目,理解力好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尤其是第2个小问题,剩余的票按每张18元全部卖出,可以再收多少元?剩余是584-370是三位数,好多学生能根据二位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答案。但小部分的学生还有困难,但对他们不作要求。

  整理复*教学设计 4

  教学过程:

  一、边练*边复*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1、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和互化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分数的意义。

  1、什么是单位“1”?一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是分数单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带分数、整数和假分数怎样互化?

  二、基本练*

  1、口答P110、1,2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P111、3

  3、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P111、4,5

  4、应用题P111、6

  三、小结

  课题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28=4×760=6×1060=2×3060=4×15…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叫做短除号。

  除数…26…被除数

  3…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28260

  214230

  7315

  5

  28=2×2×7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十三的第17*题。

  整理复*教学设计 5

  复*内容:

  复*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整理和复*第1---3题)

  复*目的:

  1、通过复*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复*过程:

  一、基本练*

  1、完成下面表格。

  小数

  0.16

  分数

  百分数

  24.5%

  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 (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 (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

  1、***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分之几?

  四、布置作业:

  整理和复*(二)

  复*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目的: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过程:

  一、基本练*(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 (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 (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一、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二十四第2、3、5题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3)

——《比例的整理和复*》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比例的整理和复*》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用比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问题导学】

  畅所欲言:关于比例,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赶紧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1、交流汇报。

  2、运用收获的知识解决问题:将2:80 80:2 5:200 200:5放在天*的两端,使它保持*衡,并说出理由。

  3、将比例式子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等积式。

  0.5:5=0.2:2 0.5×2 =( )×( )

  2/5:1/2=3/5:3/4 2/5×3/4=( )×( )

  8:25=40:x ( )×( )=( )×( )

  观察上面的三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解第三个方程,追问方程是怎样来的?

  揭题,导入新知。

  【自主探究】

  1、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

  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依据是什么呢?

  同学们真聪明,不用老师讲,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就解决了今天的难题,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大脑前行吧!

  2、试做:1.25:0.25=x:1.6 1.5/2.5=x/6

  与大屏幕比较,提出质疑。

  怎样知道解是否正确呢?检验。

  小结解比例的方法。

  3、即时练*:32页做一做。

  4、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示范广泛,你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谁?

  侦探柯南之神秘脚印: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家珠宝店失窃了。第二天早上,小侦探柯南经过仔细勘察,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枚犯罪嫌疑人留下的脚印,根据这枚脚印,柯南很快判断出了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你们知道,他是怎样判断的吗?科学研究表明:人体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7 :1,柯南在案发现场测得犯罪嫌疑人的脚印长 25 厘米,请你帮忙算一算: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是多少?

  学生解决,如果用比例知识来解,怎样解呢?

  教师点拨:用比例解的关键是找到关系式。身高:脚长=7:1,将脚长的条件换到这个关系中,就可以列出比例。

  规范写法。

  【巩固提升】

  1、出示书35页例2.自己解决,小组交换检查。

  2、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米,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

《比例的整理和复*》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了6道例题,3个练*和1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的变化》。

  例1、例2、例3、练*九,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例4、例5、练*十,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例6、练*十一,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教学比例尺的认识和应用。

  面积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是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和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在六年级(上册),教科书曾经结合分数的认识和计算,教学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求比值和化简比,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结合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认识,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利用学生对比例的初步理解,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课时安排:7课时

  1.比例的意义 2课时

  2.比例的基本性质 2课时

  3.比例尺 2课时

  4.面积 1课时

  主备人:陈小红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九的第1、2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光盘,例题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电脑演示:呈现例1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画放大的情景。

  2.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入:像刚才把一副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没有规律?如果有,是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指名回答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两幅图长和宽的数据: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提问: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师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画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画长与宽的关系。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提问: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和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提问:你能按1:2的比画出这个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吗?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启发学生说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化了,但形状没变。

  3. 教学“试一试”。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让学生读题。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试画,再展示、交流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画几格。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四、巩固练*

  1.做“练一练”。

  2.做练*九第1题。

  3.做练*九第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先让学生观察方格图中的5个图形,并试着说一说哪个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展示、点评。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知道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画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六、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练*十一的第1、2题

《比例的整理和复*》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解比例。

  2、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答,说出下列方程的解答过程:

  2X=8x91/2=1/5x1/4。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把下面比例改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3:8=15:40,9/1.6=4.5/0.8

  二、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这是法国著名上午埃菲尔铁塔,塔高320米,在北京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塔的模型,高度32米,问模型与原来塔高度的比是多少?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2、出事例题,读题并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讨论,研究解题办法

  4、汇报分析不同的解法(此时揭示课题并说明什么是解比例)

  5、注意强调列式是两个比前后的一致性

  6、出示例31.5/2.5=6/X比较与例2的不同,明确解题思路

  7、小结:说明解比例的方法,解比例也就是解方程

  三练*

  1、求X的值1/2X=1/4x1/57.8:X=8.2:10

  2、书上练*第8题

  3、团结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30000,它的图上距离是六厘米,它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4、小兰说她只用一把尺子,一根竹竿就能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你信吗?为什么?下课后尝试去测量。

  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怎样解比例?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4)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教学反思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是人教实验版第十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究*面图形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是由*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立体图形是学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想象。前面两个单元都没有整理复*专项内容。本单元特意安排一个整理和复*板块,这足以说明整理本单元内容是非常必要。着眼复*课和练*课不同,复*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课的作用,避免将复*课上成练*课,复*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经历了“自学—巩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四阶段。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内容,引出课题。再直截了当地出示学*目标、自学指导,让生明确今天学*本节课的目的,并有方向可循。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巧妙的帮助学生从概念,公式,单位,进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识点。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但在引导全班交流时,发现学生对排水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分组、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有待培养与发展。我从以下3个问题入手,发展空间观念,知识巩固。

  (1) 长方体6个面中,只能有2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只能相对,不能相邻。

  (2) 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 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2)和问题(3),但语言组织不够严谨,问题(1)的解决比较困难,从中反应出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此环节我借助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较直观地再现并解决了这些“难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直观基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强化基础训练,促进知识再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复*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后,直接出示如下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个长方体灯箱,长0.6米,宽0.5米,高1米。

  1、焊这灯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钢管?

  2、灯箱上贴着一圈商标纸(底面不贴),这商标纸至少多少*方米?

  3、这灯箱占空间有多大?

  接着抽3个出错的学生板书,学生自己相互订正。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四,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找不变量、割拼、排水法、铺瓷砖”四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至两题进行挑战与突破,最后教师借助课件引导理解问题的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本节课重点解决了“排水法”,问题:一个从里面量长是80厘米,宽是5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中,装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块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这时水深50.5厘米,这个珊瑚石体积是多少?学生一开始不能快速提炼200L水是“水体积”这一知识,我借助课件引导理解,在动画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学生也学到了我预期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练*题的表现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现的,显得有些单一,如果有实物图就更好了。其次是,一节课复*完后,应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

  一、学**惯的培养,促进学*效率的提高

  良好的学**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减轻学*负担,提高学*效率。一段时间的学*后,对知识的梳理至关重要,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内容,通过交流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为此要重视整理复*课,并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学**惯。

  二、巧用手段激发兴趣,发展潜能促进发展

  复*的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知识,学生已对其没有新鲜感,传统的背、考意义概念、性质定理,枯燥且乏味,往往复*效果极差,反而容易失去学*动力。为此,需要改变教法,调动学生复*整理的兴趣。所以,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整理卡,可以自由设计版面填充内容,并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具有创意的名字,充分挖掘学生灵动的心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经历对知识整理的过程,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展现自己的能力。一张整理卡既包括本单元知识,又融入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思想等多项内容,既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学生的反应看,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一次次的对比完善自己的设计。

  三、发挥引领作用,精心设计*题

  促进自主建构、优化认知结构是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整理知识可能是无条理的、有遗漏的,但通过对比、交流,进而修正完善,在老师的引领下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关系图;由表面积的概念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

  *题的设计也要有针对性,除了要满足多数学生学*的需要,还要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让数学能最大限度地影响着、激励着一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的基础上,设计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题多变、层次清楚,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有效对接,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学*起点,以开放的想象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活已有的经验积累,为主动运用知识打下基础,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

  不足之处:

  这堂课复*课,有收获也有遗憾,因为时间的关系,课堂上的四组练*题只进行到第三组*题的第一*题,还有两题没有完成。我将对此问题进行反思寻求解决途径。我想一堂复*课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全部呈现,后续还应该有相应的练*课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有效的掌握所学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教学反思3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一内容,比较抽象,教材中用6个小正方体让学生摆,只能摆3种,不利于学生找出规律。我大胆地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体摆,学生摆到了8种,并记录整理数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样做可能有人认为费时,但我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认知水*,提高了学*能力。

  教学中,我还注意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同学们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急于把这些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边摆边记录,再汇报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惯,同时为整理、分析数据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条理地分析汇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认知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多维多向思考,同时实现师生互动,也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了最佳的认知效果。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5)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优选【10】份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1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知道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区分。并能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教学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正确解方程。教学难点是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练*,对简易方程的有关概念进行梳理,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应用,达到复*课的教学要求。在练*时,我以“闯关”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新颖,倍受学生喜欢。

  结束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兴趣也很高。但如果这节课能设计一些更有坡度的练*,这样就能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在课堂上“纠错”。那么这节课会更丰满,学生学*到的知识会更全面,效果就更好了。要达得这一程度,我还要继续加强自身学*,多钻研多思考,使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吸引学生的“游乐场”。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2

  这节整理复*课我将两个单元的内容合二为一,对乘法知识进行一次梳理,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乘法知识体系,巩固对乘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

  1、讲练结合,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复*练*课,内容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想、自做、自讲、自论。如红花有8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6倍。黄花有多少朵?先是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完成,然后上台解答,自己讲解方法,如有疑问可以自由进行交流,最后集体订正。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讲解,每个学生都是那么的认真、积极,似乎比老师问、讲兴趣更高。在没有太大难度的练*题中,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学的主动、积极。就连学困生也很主动地进行参与。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九九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进行解决简单问题的练*。在练*中,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既可以及时的纠正一些口诀不对的学生,还可以帮助学困生讲解题意,这样使学困生得到帮助,也使优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在小组合作中,我还重点培养优生的讲题能力,引导优生如何利用实践操作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决关于倍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课堂节约了时间,使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困生。

  由于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一次整理复*,所以设计上并没有出现太大难度的题型,使得优生有点浪费时间。在以后练*课中,不仅要考虑到学困生的能力,还要考虑到优生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有大的收获。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3

  一、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把数据分类、收集,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学中努力用课标中新理念指导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学*活动——课前参与、课中体会、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只可惜本节课各个环节的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对学生的训练还不够,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希望自己能吸取经验,改善教学,多向其它老教师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改进。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4

  《图形与位置》的整理与复*是总复*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旨在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整理与复*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整理复*。

  本节课,一个现实情境,不但激发学生的复*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在整理复*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优化知识结构。

  除了在回顾整理旧知环节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回忆与整理外,在实践应用,整体提高环节,我也精心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题。这些题目不但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注重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实际性联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5

  第二单元的学*已至尾声,这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于是在单元末,我引导学生们对本单元的学*进行了一个整理与复*。其目的在于:主要对整数加、减法笔算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通过解决应用问题,巩固计算,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体会计算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在借助教材的同时,我在课前加入了“整理”的学*方法,让学生静静地在脑海里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回忆,虽然这一方法用起来还不很成熟,但我希望他们能慢慢地掌握,体会整理的好处,让自己在轻松而又安静的环境下学会整理已学过的知识。在学生汇报知识点后,我运用提问、填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回忆在笔算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加法中关于“进位并不忘加”,减法中“退位”等易错的地方给学生和同桌提示,再次加深印象,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计算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后半部分的“考考你”我设计的是教材上的两道应用问题,这类题目是我接手这学期后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的最弱点所在,于是每堂课的练*中,我就特别重视应用问题策略的引导。现在还处于初期,但能感受到的进步时: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己读题,能分析条件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自主思维*惯,书写更规范了,从算式到单位名称,到答题,都显示出了我们之间的进步。只是这一过程将还很漫长,因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理解能力与计算能力都大不相同,所以在今后的计算教学中,我仍要以应用问题为载体,重视应用问题的引导与讲解。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发言也很积极,看似较为枯燥的复*课有了效率,我和学生之间也越来越有默契了。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还有一题未处理完,但我心里却明显有欣慰与轻松。只是反思本节课,最为不足之处在于:

  1、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环节分得太开,应环环相扣,边复*边运用,这样不仅解决了作业问题,也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并理解算法;

  2、过重地偏向算法的理论文字,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一段时间的学*,已经掌握了算法,有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我把过多的时间仍花在了这一环节,导致还有一题未能完成。

  3、看似学完的一单元,还得一节课用来处理作业中发现的差异与问题,教学需要等待!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6

  这节整理复*课我将两个单元的内容合二为一,对乘法知识进行一次梳理,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乘法知识体系,巩固对乘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

  1、讲练结合,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复*练*课,内容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想、自做、自讲、自论。如红花有8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6倍。黄花有多少朵?先是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完成,然后上台解答,自己讲解方法,如有疑问可以自由进行交流,最后集体订正。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讲解,每个学生都是那么的认真、积极,似乎比老师问、讲兴趣更高。在没有太大难度的练*题中,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学的主动、积极。就连学困生也很主动地进行参与。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九九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进行解决简单问题的练*。在练*中,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既可以及时的纠正一些口诀不对的学生,还可以帮助学困生讲解题意,这样使学困生得到帮助,也使优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在小组合作中,我还重点培养优生的讲题能力,引导优生如何利用实践操作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决关于倍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课堂节约了时间,使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困生。

  由于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一次整理复*,所以设计上并没有出现太大难度的题型,使得优生有点浪费时间。在以后练*课中,不仅要考虑到学困生的能力,还要考虑到优生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有大的收获。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7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始困惑、开始思考、我开始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与复*,帮助学生理清当中的奥秘。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流程是:一、从常规的口算入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步理解口算的一些技巧,二、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并进行汇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唤起回忆;三、利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例,让个别学生进行汇报,并特别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四、通过题组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哪些能简算,哪些不能简算,进一步理解简算的要求和特点,然后基本练*、综合练*的应用进行反馈,达到练*的目的。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1、能让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整理,培养了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2、从学生的错例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典型问题入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改正,同学之间及时提醒等方式,减少错误率的发生;3、通过课堂上多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说理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得更加有自信。4、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如:88125,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①、88125=80125+8125=10000+1000=11000;②、88125=11(8125)=111000=110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1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先把8与125相乘,最后再乘11。首先肯定答案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希望同学能有侧重点地选择算法。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本节课对于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形式可以是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等形式,可是在这节课中出现得不是很明显,对于学生概括知识点不是很全面;

  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小问题,在后面教学中要更加注意;

  3、对于中下生的辅导,兼顾得也不是很周到,如:算理的分析、书写的理解、式题的特征等,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等形式进一步让学生不掉队。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8

  在*时教学中,我们的整理复*课很多都上成了练*课,因重复练*,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给整理复*课教学留下了一丝阴影。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是对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本节课通过“猜一猜”的游戏,直接引题,不但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课上通过“知识花”的形式把知识要点进行了归类完善,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一个个零散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这样的形式既避开了整理复*的枯燥性,又帮助学生再次回忆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学会了一些简单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然后通过一系列有梯度*题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学生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总之,本节课重在突出重方法、夯基础、促思维的理念,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注重练*的有效性,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去多说、多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空间,学生自主学*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9

  一、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把数据分类、收集,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学中努力用课标中新理念指导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学*活动——课前参与、课中体会、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只可惜本节课各个环节的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对学生的训练还不够,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希望自己能吸取经验,改善教学,多向其它老教师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改进。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10

  《式与方程整理复*》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方程及列方程解决问题三个层次,本节课只对前两部分进行了整理复*。由于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这部分知识比较琐碎,内容不算难。例如: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计算公式、运算律这些孩子们都已知道,方程的一些知识也不是特别难,关键是教会学生梳理的方法:如表格法、列举法等,让学生逐渐的学会自主复*知识的能力与*惯。针对以上知识的分析与思考,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形成式与方程的认识结构,提高学生对式与方程知识的掌握水*;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与方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数量,会解答简易方程,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3.通过自主复*,培养学生整理复*的方法策略,提升学*能力。

  在教学中,以回忆为主线,将原本分散在各册教材中知识点串接起来,让学生在回忆、再认、疏通、整理中构建知识网络图。因此,本堂课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

  下面重点说说本堂课的练*设计:

  1.第一个环节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了连一连这一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区分a2与2a、a3与3a间意义的不同,这是学生易混易错的地方,教师再加以强调,同时也注意数字字母、字母字母相乘时所要注意的乘号省略不写的问题。

  填一填,主要练*用字母表示数,它属于代数思维,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学生易错的地方,所以这里再梳理出用含有字母的式表示数应如何思考:要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再表示,从而体现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性。

  2.第二环节复*方程选一选,主要弄懂议程与等式的关系的巩固训练,又通过解方程梳理方程解答的步骤?:看、想、算、验。

  3.最后两题是综合提升题。先让学生对一些规律进行思考、探索,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探索出的规律,从而体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概括性。第二题,通过圈出的四个数的和,分别求出这四个数,从而使学生体会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同时为复*列方程解决问题做好铺垫。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代数思维与学*兴趣,也是对代数知识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6)

——《整理和复*》教案实用十篇

  《整理和复*》教案 1

  课模简介

  日常的新授课,我基本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先学和当堂训练都体现了学生一节课的自主性,教师只需要“点”。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模式不是一尘不变的,比如数学有计算教学新授课、空间与图形教学新授课、统计与概率新授课等,不同的课型有时模式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样才能把一节课上实、上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呈现为“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环节。一般是开门见山进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也经常采用设问激疑法起动新课,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明确任务环节。一般采用投影或小黑板方式呈现。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实实在在。

  3.先学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动态检测两个小环节。学生需要是小组合作先学,要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动态检测是对看书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测验的手段,一般有提问、板演、书面练*等形式。动态检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并积极思考备课,为进入“后教”环节做好准备。

  4.后教环节。一般包括订正、讨论、补充、 总结几个小环节。方式上通过订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教不会的,必要时教师出面帮助学生补充、订正、归纳、 总结、完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最终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训练环节。这一环节通过训练巩固当堂所学内容,并把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堂堂清”。在训练设计上要特别讲究,如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多类型,有必做题目、选做题目、思考题目等等,让不同学*状况的学生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本节复*课我主要采用“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回顾 整理、形成体系——基本训练、查漏补缺——综合应用、融会贯通—— 评价 小结、提升学力”的复*课课堂教学模式。

  圆的 整理和复*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

  1.通过 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分类 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难点 】:

  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化曲为直”的 思想,并能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指着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圆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多姿多彩圆的世界,对圆的知识进行 整理和复*。出示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圆形图片,加上简洁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的进入数学知识的复*。)

  二、回顾 整理,形成体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识点?

  生: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1、学生自主 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圆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有点乱,怎样是这些知识更有条理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 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先看一遍教材,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 整理。要求 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 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状况自主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完善 整理结果,取长补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 整理的结果进行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其他小组进行 评价、补充。

  要求:在别的同学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倾听; 评价时要看知识点是否完整,是否有条理;不要重复汇报。

  (设计意图:面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资源,让不一样的 整理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根据 整理结果,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师:通过 整理图表,对于本单元你又有哪些收获?

  圆有哪些特征。

  圆的周长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计算时需要的条件一样。

  不同点:意义、计算公式、计量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 整理交流完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完善,以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的目的。)

  三、重点练*、强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条理的 整理和复*,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欲望和成功感。)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状态和学*结果进行总体 评价。

  课后反思

  圆的复*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 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整理和复*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复* 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过程中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状态也不太了解。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 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 整理得到的复*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

  《整理和复*》教案 2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页“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将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想化。

  2、通过练*,巩固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这四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指导复*与整理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了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在这四个单元的学*中,你学会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图形变换

  ●认识简单图形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了解图形变换的操作过程

  ●欣赏简单图形旋转中形成的美丽图案。

  除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三位数除以二位数的除法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

  ●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方向与位置

  ●用数对表示位置

  ●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

  生活中的负数

  ●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了解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回忆以上内容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已还学*了哪些数学思考方法。

  三、指导练*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8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

  四、全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整理和复*》教案 3

  教学内容:p53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练*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练*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练*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练*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

  完成补充*题上的练*。

  《整理和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

  说一说:本单元你学*了有关圆哪些知识?

  1、什么是圆?圆的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 ,直径是半径的2倍。 r= d d=2r

  2、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圆的周长:C=πd或C=2πr

  3、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圆的面积:S=πr2

  二、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圆形餐桌面的直径是2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3.14×2=6.28(米)

  3.14×(2÷2)2=3.14(*方米)

  6.28÷0.5≈12(人)

  说一说:最后一个问题大约能坐多少人,要用“去尾法”。

  三、练*十七

  1、一种汽车的方向盘的直径是40cm,它的周长是多少?

  3.14×40=125.6(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用一根长126cm的铁条焊接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得数保留整数)

  126÷3.14=40(厘米)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3、一块长方形麦田的长是100m,宽是50m。如果用射程是10m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大约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喷灌装置?

  100×50=5000(*方米)

  3.14×102=314(*方米)

  5000÷314≈16(个)

  强调:要用“进一法”。

  4、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225cm2,一个圆的面积是1256 cm2。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如果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你能发现它们的周长之间大小关系吗?

  先让学生讨论,再集体评讲。

  《整理和复*》教案 5

  一、教学内容: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二十相关的练*。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复*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对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清楚,加强建立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的学*方法,提高学*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三、教学重点: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四、教学难点: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五、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们你知道姚明吗?出示有关资料:

  出生日期:1980年9月12日、身高:2。26米、体重:134。3公斤、出生地点:上海 效力球队:上海东方、休斯顿火箭

  师:在姚明的个人资料中,他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所用到的量的计量,正是数学上的知识(引出课题),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分类整理计量单位

  1、学生反思: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学*过哪几种量?学生讨论,指名口答,教师板书:长度、面积、体积(容积)、重量、时间

  师:每种量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计量单位?

  2、集体完善个人的整理方案

  师:大家说了那么多的计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搁在一块,想一想会有什么感觉?(零乱、无序、不便记忆)非常正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对了,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你们预*的时候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整理呢?(是)现在请你拿出预*时做的整理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补充、完善,等一会儿派代表展示你们组的作品。

  3.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各成员的整理方法是否有序、系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整理方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4.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5.教师出示、讲解、引申整理结果。

  1)出示整理结果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很好,也很全面,其余的作品,课后我们再来交流,现在请看老师的整理。(电脑显示)

  2)讲解说明,总结规律。

  长度:除1千米=1000米以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面积:除1公顷=10000*方米以外,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体积(容积):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区别?(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箱子、油箱、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重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时间:除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以外,其余都很特殊。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年?(公历年份能被4整除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3)填写123、124页,巩固、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填写,老师巡示。

  6.完成教材练*二十的第1、2题

  (三)、计量单位的化聚和换算。

  例 (1)2。6吨=( )千克 400千克=( )吨

  (2)2时18分=( )分 4时40分=( )时

  (3)315分=( )时( )分

  学生自学课本,然后独立完成,最后汇报交流。

  (四)反思与练*

  1、教材练*二十的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教材练*二十的第5题

  3、补充练*

  (五)、课末反思(发展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反思)

  说说这节课对哪些知识进行了整理复*,你有什么收获?对于哪些内容我们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次理一理整节课的知识框架。

  《整理和复*》教案 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复*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二、探索规律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引导学生得出:

  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三、掌握算法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四、归纳整理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五、口算练*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

  4、做练*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

  5、完成练*六第1题

  6、完成练*六第2题

  《整理和复*》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并找到优化方法。

  2、熟练地进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口算。

  3、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多种方法解决解决问题,初步体验优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快速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解决实际问题时,排除多与条件。

  三、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练*法

  四、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奖励贴

  五、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大头儿子想带大家一起去玩闯关游戏,大家想去吗?可是大头儿子遇到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了,那怎么办呢?好,我们去帮帮他。

  (一)复*20以内退位减法的方法

  课件出示:14—8=?

  师:你们知道差是几吗?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呢?

  生: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我们要选择对于自己来说最快最准确的方法去算。只要能快速算出正确的答案就是最的。

  下面就和大头儿子一起去玩闯关游戏吧。

  (二)闯关游戏

  第一关口算

  下面是一些百宝箱,里面是大头儿子给大家准备的一些小礼物,但是只有口算正确百宝箱下面的算式,才能得到小礼物。

  13—5=8

  12—3=9

  16—9=7

  12—8=4

  8+3—7=4

  12—7=5

  15+2—9=8

  6+10—3=13

  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大头儿子为什么要给大家送一些可爱的橡皮擦吗?因为橡皮擦能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在学*生活中我们难免犯错误,但我们都要勇于改正错误。

  第二关圈一圈,算一算

  (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题单上写,写完展台展示)

  第三关:我会看图列式

  第四关:解决问题一

  师:大头儿子想带大家去看足球赛,同学们你们从下面的画面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获得的数学信息是:踢球的一共有14人,男生有8人,红队踢进了5个球。

  问题是:踢球的女生有几人?

  生:解决这个问题有用的信息是什么?

  生:一共有14人,男生有8人。

  师:谁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生:14—8=6

  师:式子的最后要写上单位。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学会排除多余条件。(板书)

  总结:踢足球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要遵守规则,学校里也要遵守学校的规则。

  第五关解决问题二

  师:看完足球赛大头儿子带大家来到湖边玩耍,发现这里有好多动物也在玩。那请你看一下,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小鸟有16只,小猴有9只,小兔有11只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小猴比小兔少来了几只?

  师:谁会列式计算这个问题?

  生:11—9(只)

  师:小鸟比小猴多来了几只?

  生:16—9=7(只)

  师:谁比谁“多几”“少几”要用减法(板书)

  师:小鸟、小猴、小兔虽然是不同的动物,但是他们相处的很好,那我们*时也要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同时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整理和复*》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掌握和复*知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复*的*惯。

  重点难点

  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

  提问:回忆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又有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试着归纳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归纳,然后请学生汇报发言,集体补充。

  老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板书如下

  2.应用知识练*。

  (1)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1题。

  先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

  然后讨论:分数意义是什么?分数单位是什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2题。

  让学生先将这7个分数分类,再说一说分类的依据,每一类分别是什么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怎样分别比较分数的大小。

  (4)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化成小数和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再完成题目给出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练*。

  提问:互化时要注意什么?

  (三)思维训练

  1.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最大是几?

  2.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如果分母加上17,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o

  3.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四)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教案 9

  教学内容:

  1、复*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统计的知识和人民币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

  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的加减法。

  1、看图说一说: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25+2125+27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猴举的题:65-2265-29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出示图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买羽毛球拍和排球公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27元=3元5角

  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课题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59+8

  27+25

  99-38

  31-24

  63-9

  38+46

  50-23

  77+23

  88-55

  43-34

  12+96

  3+36

  《整理和复*》教案 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第4~5题,练*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比例的方法正确解答有关应用题.

  2.沟通整数、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联系,会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解答有关应用题.

  3.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二、回忆

  用比例解应用题,具体步骤有哪些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最后教师总结如下:

  (1)判断.概括出题中两种有关联的量,找出题中隐蔽的定量,从而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列方程.如果成正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如果成反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

  (3)解方程.

  (4)验算.

  (5)答题.

  三、分层练*

  1.基本练*.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时间.

  ②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③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

  ④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魇奔洌?/P>

  (2)实际运用.

  ①晶晶借了一本112页的《安徒生童话》,她4天看了28页.以这样的速度,预计几天可以看完?

  学生独立练*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②用一批纸装订同样大小的练*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300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学生独立练*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③蚯蚓能消化许多垃圾,有人将7.5吨垃圾运到一个蚯蚓养殖厂,78天后,这些垃圾全部被消化了.这个养殖厂一年可以消化约多少吨垃圾呢?

  学生独立练*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此题有两种答案.

  2.综合练*.

  (1)一篇文章原稿每行30个字,共96行,如果改为每行32个字,一页纸35行的版式,那么这篇文章需打印多少行?共需几页纸?

  提醒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后再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解:设需打印x行.

  30×96=32x

  x=90

  90÷35=2(页)……20(行)

  答:这篇文章需打印90行,共需3页纸.

  (2)扬扬骑车从家经过游乐场到少年宫,全程需1.5小时,如果她以同一速度从家骑车直接到少年宫,可以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再在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解:设从家直接到少年宫,要x小时. (2)解:设可以省x小时.

  (11+7)∶1.5=15∶x (11+7)∶1.5=15∶(1.5-x)

  18x=1.5×15 或 (11+7)∶1.5=(11+7-15)∶x

  18x=22.5 解答过程略.

  x=1.25

  1.5-1.25=0.25(小时)

  答:可以省0.25小时.

  3.发展练*.

  六(2)中队少先队员订《少年科学》杂志,全中队共交了792元,各小队订阅情况如下表,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各小队应交的钱数.

  第一小队 10本 ( )元

  第二小队 12本 ( )元

  第三小队 11本 ( )元

  学生独立用各种方法算,算完后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及思路,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的方法有:

  方法一:792÷(10+12+11)=24(元) 方法二:792×10/33=240(元)

  24×10=240(元) 792×12/33=288(元)

  24×12=288(元) 792×11/33=264(元)

  24×11=264(元) 答(略).

  答(略).

  方法三:解:设第一小队应交x元.

  792∶(10+12+11)=x∶10

  x=240

  答(略).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7)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p53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练*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练*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练*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练*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

  完成补充*题上的练*。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方法,会用乘法、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熟练正确地口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整理

  1.学生阅读教材41页至59页,回顾本单元学的内容。

  2.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本单元学的.内容。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并归纳,板书如下:

  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

  笔算: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解决问题

  二、基本练*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1题。

  (1)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学生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2)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十三第1题。

  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并选几题说说口算方法,最后师小结。

  三、指导练*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2题解决问题。

  读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得知道哪些条件呢?先讨论再回答。

  如何列式?计算结果呢?

  独立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交流。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笔算过程。师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交流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练*十三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十三第4、5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4.练*十三第6题。

  (1)指导学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2)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在多种形式的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惯,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四、归纳总结

  说一说学完这单元你有哪些收获?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3

  复*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复*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过程:

  一、复*分数乘法

  1、学生独立计算P26第1题,并思考式子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练*:练*七第1题。

  二、复*计算及简便计算

  1、复*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3、观察P26第2题,说说这三题适合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4、练*:练*七第4题。

  三、复*分数乘法应用题

  1、复*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练*七第6题。

  四、复*倒数

  1、复*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分子、分母的位置刚好颠倒位置)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3、复*写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交换原来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注意强调如果是整数要先把它写成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4、练*:练*七第7题。

  五、练*

  练*七第2、3、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讲评时让学生说清是怎样思考的)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4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百分数单元的新课学*已经结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百分数单元整理和复*二、整理复*,形成网络1、小组合作,系统整理(1)独立整理。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百分数单元知识整理在作业本上,注意突出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对不会整理的学生给予指导。

  (2)小组交流。

  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2、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三、复*巩固:

  1、练*六第2题。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练*六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3、练*六第5题。

  (1)说一说:上座率指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4、练*六第6题。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说一说:选择哪类土壤比较合适,为什么?5、23页算一算: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6、练*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强调“一成”表示的含义。

  (2)思考:“增收一成”是什么意思?(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关于百分数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5

  第一课时

  复*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整理和复*第1~3题,练*三十一第1~3题。)

  复*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

  复*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复*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填空。

  (1)排球队共有队员a人,女队员有7人,男队员有()人。

  (2)1千克大米的价钱是1。50元,买x千克大米应付()元。

  (3)甲数比乙数的3倍还多a,甲数是x,乙数是();如果乙数是x,那么甲数是()。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的式子。

  3a9xa4y5ax

  3.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1)12+x=13

  (2)2。5-0。5=2

  (3)5x>3

  (4)14。6-7x=0。6

  (5)x=0

  (6)9=3x

  4.在1、2、3、4、5各数中,哪个数是方程9x-3=24的解。

  二、复*指导

  1.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板书)。

  2.复*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①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作用?(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

  ②让学生回答: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怎样简写、略写?

  ③让学生做P。133页第1题的第(1)小题,说说一星期跑步的米数为什么用7x表示,现在每天跑的米数为什么用x+200表示。

  (2)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①教师说明: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当字母所代表的数值一确定,这个式子的值也就确定了。如上面的例子,当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时,即a=30,就可以求出a-2的值。

  ②学生做P。133页第1题的第(2)小题:说一说x=500表示什么意思,求出的7x和x+200的值各代表什么。

  3。复*简易方程。

  (1)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2)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怎样检验求出的未知数是不是原方程的解?(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把握二点,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必须是等式。检验方程的解是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人原方程检验,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说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

  (3)复*简易方程的解法、步骤及检验方法、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出①、②、③三个方程,让学生口述解法,使学生明确这几个方程可以直接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出来。如6x=30,可以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6x看作因数,30看作积,根据因数=积另一个因数,x=306,求得x=5。

  ①x-5=30②x+12=42③6x=30⑧5x+x

  ④x-5+12=42⑤6x+12=42

  ⑥6x+62=42

  ⑦6(x+2)=42

  然后出示④,让学生看看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④是由①、②两个方程复合而成的,⑤是由②、③两个方程复合而成的。等号左边有两步运算,引导学生说出先把哪一部分看作什么数,分两步解。然后由⑤导出⑥,再由⑥导出⑦,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方程的联系和解法。最后由③导出⑧,引导学生说出⑧和③的联系及解法。

  (4)学生独立做P。133页第3题,做完后,集体检查订正。

  三、课堂练*

  练*三十一第13题。

  第二课时

  复*内容: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整理和复*的第4、5题,练*三十一第4~10题和思考题。)

  复*要求:通过复*,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两种解法解应用题的能力。

  复*重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过程:

  一、基本练*

  1.解方程。

  (1)952+7x=253(2)0。58-10x=3。5

  (3)4x+5x6=94(4)90-3x=21

  2.师徒合做18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做18个,徒弟每小时做12个,几小时做完?(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3.某机械厂今年每月生产机床150台,比去年每月产量的3倍少30台,去年每月生产机床多少台?

  二、复*指导

  1.复*列方程解应用题。

  (1)指名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2)出示P。133页第4题的第(1)小题,说说设哪个量为x,数量间有几种等量关系,看看哪一种列方程比较简便。方程是:8x+80=224或224-8x=800

  然后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原题是怎样解答的?题目改编后,又是怎样解答的?

  原题的方程可列为:①383。5+3。5x=245,②(38+x)3。5=245,③245-3。5x=383。5。

  改编成求多少小时相遇的应用题后,用算术方法解,其算式是:245(38+32)=3。5(小时)。

  接着出示第(3)小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里有几个未知量,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可以先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x,另一个未知量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然后再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注意检验。方程是:3x-x=9。

  2.复*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1)出示P。133页第5题,先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2)解答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然后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进行解答;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要根据题目中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3)然后教师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的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的方法。

  3.练*三十一第9题。

  第9题中,给出的三个方程都是对的。

  第一个方程是用x表示甲数,则乙数为x3,然后根据两数的差是8来列方程。第二个方程是用工表示乙数,则甲数为x+8。第三个方程是用x表示甲数,则乙数为x-8。后两个方程都是根据甲数是乙数的3倍这一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4.练*三十一第10题。

  第10题,适合列方程解。设宽x厘米,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得2(2x+x)=30,也可以列成2x+x=302。

  5.思考题。

  可以这样想:两种球的数目相等,乒乓球取完时,羽毛球还剩6个,说明乒乓球多取了6个。而每次乒乓球多取2个,可见一共取了3次。算式是6(53)。用方程解,可以设一共取了x次,同理可得(53)x=6,解方程得x=3。再求两种球各有多少可有两种算法:53或33+6。

  三、课堂练*

  练*三十一第48题。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p53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练*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练*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练*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练*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

  完成补充*题上的练*。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7

  教学内容:教材63页“和复*”

  目的要求:复*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和复*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8

  复*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目的: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过程:

  一、基本练*(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二十四第2、3、5题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教材63页“和复*”

  目的要求:复*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和复*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10

  课本P9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复*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2、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学生进行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口诀是重点,运用口诀解决问实际题是难点。

  教学准备:

  口诀卡片、空白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互相交流

  1、师: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咱们一起学*了第六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举手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2、整理乘法口诀表

  (1)集体回忆整理乘法口诀表。

  生:独立用算式表示出所有乘法口诀。

  (2)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

  3、介绍“九九歌”

  (1)自己从课本90页中找到答案。

  4、整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回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提出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结合学生举的实例来回忆总结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复*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二、练*巩固,拓展延伸。

  1、基本练*

  (1)、完成91页第一题。(完成后,同桌开火车对答案)

  (2)分蛋糕。(91页第二题),做完后举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综合练*

  (1)观察水上巴蕾舞,课本91页第三题,看问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2)展示时说解题思路。

  (3)独立分析完成四题

  3、创新练*

  自己编出自己心中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表现得怎样?

  四、随堂练*。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实践活动

  看一看摆一摆

  教学内容:

  课本P92、93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所学*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兴趣。

  3、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重点。

  2、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点。

  教学准备:

  小棒、直尺、三角板、硬纸条、六个图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

  1、生: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说一说一样吗?

  (1)展示卡车模型的前面、后面、侧面情况让学生辨认。

  (2)再展示椅子的前面、侧面、后面情况再来让学生辨认。

  2、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后的感想。

  (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3、师: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听完故事,小组讨论汇报。明白了什么道理。

  4、小结:观察物题时要做到从不同角度,全面的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动手拼摆。

  1、拼摆基本图形

  (1)、用桌上的学具摆出学过的图形。

  (2)、介绍自己拼摆的图形。

  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2、拼摆组合图形

  师:出示范例,摆出一个图形,(课本93页图案)

  (1)、生认真观察发现。

  (2)、小组合作用最少的小棒,摆出最多的图形,看谁的办法最巧妙。

  (3)、展评学生作业。

  3、量一量、画一画

  (1)、学生制作活动角。同时玩一玩,玩时能发现什么?

  (2)、按要求转出角。小组讨论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

  (3)、让学生用活动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4)、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惯。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玩的收获。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8)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合集5篇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

  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

  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51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

  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怎样列式。

  50×5.5=275(千米)

  3、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么改写?

  三、课堂练*

  完成练*十五的第4~8题

  四、课堂小结

  创意作业:

  在地图上找出我们的家乡和北京,并计算出它们离多远。如果用5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你能画出它们在图上的距离吗?同学们试一试。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解比例。

  2、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答,说出下列方程的解答过程:

  2X=8x91/2=1/5x1/4。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把下面比例改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3:8=15:40,9/1.6=4.5/0.8

  二、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这是法国著名上午埃菲尔铁塔,塔高320米,在北京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塔的模型,高度32米,问模型与原来塔高度的比是多少?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2、出事例题,读题并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讨论,研究解题办法

  4、汇报分析不同的解法(此时揭示课题并说明什么是解比例)

  5、注意强调列式是两个比前后的一致性

  6、出示例31.5/2.5=6/X比较与例2的不同,明确解题思路

  7、小结:说明解比例的方法,解比例也就是解方程

  三练*

  1、求X的值1/2X=1/4x1/57.8:X=8.2:10

  2、书上练*第8题

  3、团结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30000,它的图上距离是六厘米,它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4、小兰说她只用一把尺子,一根竹竿就能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你信吗?为什么?下课后尝试去测量。

  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怎样解比例?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⑴教师谈话。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这方面的知识。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⑴完成“练*与实践”第7题。

  呈现“练*与实践”第7题,明确要交流的主题:表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班级交流判断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在次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变化中的不同规律。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一个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判断,表格一:因为钢材质量:钢材体积=比重(一定),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表格二:圆柱底面积×圆柱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所以圆柱底面积和圆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图象判断,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象,如果是直线,则成正比例。

  ⑵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

  呈现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问:因为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一间教室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第二问: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⑶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

  呈现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判断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

  班级交流理解、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的.练*;反馈学生形成的正比例图象的情况;比较汽车高速公路和市区耗油量的不同情况,体会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⑷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

  呈现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分别量出学校到各个地方的图上距离,形成以下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校-少年宫4厘米?米

  学校-体育场3.5厘米?米

  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米

  学校-火车站7厘米?米

  多种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体会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的优越性。沟通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对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复*,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每天早上,老师都会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下面图像表示我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

  (1) 老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口答)

  (2) 利用图像估计,老师8分钟的时候,行了多少米?行了3000米时大约用了多长时间?(口答)

  (3) 我7:20出发,7:40分到达学校,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

  (要求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先在练*本上做一做,在和同桌交流一下。)

  可能出现算术法和比例解决两种方法,重点交流用比例解决的方法。

  (4) 追问: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5) 师:同学们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成正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 解比例 用比例解决问题)

  2、师:看,这是彭老师按1:8的比例在校园拍摄的一张照片。(出示手中的'小照片)

  (1) 师:如果照片上我的身高是20厘米,你能算出老师的实际身高吗?

  (a)20×8=16(厘米) (b)解设:同学的实际身高是x厘米

  20:x=1:8

  X=20×8

  X=160

  (2)照片太小,后面的同学能看清是谁吗?生:看不清。

  师:我把它装进计算机里(大屏幕显示,照片放大)现在能看清是谁了吧。(本班学生李蒙)

  问:无论是缩小后的我还是放大后的我,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刚才我们友用到了什么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师:彭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校,每年都发生着变化,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吧。(点击课件,定格在操场)我们的学校还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如果学校决定在操场内建一个小型足球场。这是它的*面设计图:

  足球场长50米 宽25米

  50厘米

  25厘米

  问: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比例尺)

  〔此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用到了有关比例的知识,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为下面整理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诱发引导,梳理知识

  1、回忆:在解决刚才的几个问题时,我们所用到的这些数学知识都是第三单元比例的有关知识,想一想这个单元除了这些知识,还学了哪些知识?(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揭题:同学们,比例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和

  复*(板书课题)

  3、梳理:你们能把这些凌乱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吗?

  4、学生按小组讨论,可参考课本,整理知识点。

  5、按小组汇报。

  6、小结:整理好的知识更条理、更系统了,我们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此环节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初步学会理清知识网络,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学过的知识织成网络图,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一目了然,同时对知识的梳理也有了一定的意识。〕

  三、质疑问题,查漏补缺。

  师:在本单元的学*中,你认为哪些内容容易混淆和出错。

  (学生随便说,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正反比例分辨不清(也就是分析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

  2、比和比例容易混淆(也就是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3、比例尺的单位问题……

  (一人提出,全班一起举例分辨)

  〔此环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其他同学介绍经验和感受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通过对正反比例的比较和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对比和比例、正反比例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使学生在复*中达到了知识结构的重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学*态度和*惯。〕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同学们把凌乱的知识加以整理,看到了千变万化的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结构显得很清晰,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整理方法也能用到以后的学*当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