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

首页 / 数学教案 / |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p53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练*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练*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练*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练*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

  完成补充*题上的练*。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方法,会用乘法、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熟练正确地口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整理

  1.学生阅读教材41页至59页,回顾本单元学的内容。

  2.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本单元学的.内容。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并归纳,板书如下:

  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

  笔算: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解决问题

  二、基本练*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1题。

  (1)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学生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2)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十三第1题。

  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并选几题说说口算方法,最后师小结。

  三、指导练*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2题解决问题。

  读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得知道哪些条件呢?先讨论再回答。

  如何列式?计算结果呢?

  独立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交流。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笔算过程。师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交流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练*十三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十三第4、5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4.练*十三第6题。

  (1)指导学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2)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在多种形式的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惯,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四、归纳总结

  说一说学完这单元你有哪些收获?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3

  复*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复*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过程:

  一、复*分数乘法

  1、学生独立计算P26第1题,并思考式子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练*:练*七第1题。

  二、复*计算及简便计算

  1、复*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3、观察P26第2题,说说这三题适合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4、练*:练*七第4题。

  三、复*分数乘法应用题

  1、复*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练*七第6题。

  四、复*倒数

  1、复*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分子、分母的位置刚好颠倒位置)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3、复*写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交换原来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注意强调如果是整数要先把它写成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4、练*:练*七第7题。

  五、练*

  练*七第2、3、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讲评时让学生说清是怎样思考的)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4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百分数单元的新课学*已经结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百分数单元整理和复*二、整理复*,形成网络1、小组合作,系统整理(1)独立整理。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百分数单元知识整理在作业本上,注意突出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对不会整理的学生给予指导。

  (2)小组交流。

  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2、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三、复*巩固:

  1、练*六第2题。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练*六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3、练*六第5题。

  (1)说一说:上座率指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4、练*六第6题。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说一说:选择哪类土壤比较合适,为什么?5、23页算一算: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6、练*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强调“一成”表示的含义。

  (2)思考:“增收一成”是什么意思?(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关于百分数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5

  第一课时

  复*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整理和复*第1~3题,练*三十一第1~3题。)

  复*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

  复*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复*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填空。

  (1)排球队共有队员a人,女队员有7人,男队员有()人。

  (2)1千克大米的价钱是1。50元,买x千克大米应付()元。

  (3)甲数比乙数的3倍还多a,甲数是x,乙数是();如果乙数是x,那么甲数是()。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的式子。

  3a9xa4y5ax

  3.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1)12+x=13

  (2)2。5-0。5=2

  (3)5x>3

  (4)14。6-7x=0。6

  (5)x=0

  (6)9=3x

  4.在1、2、3、4、5各数中,哪个数是方程9x-3=24的解。

  二、复*指导

  1.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板书)。

  2.复*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①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作用?(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

  ②让学生回答: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怎样简写、略写?

  ③让学生做P。133页第1题的第(1)小题,说说一星期跑步的米数为什么用7x表示,现在每天跑的米数为什么用x+200表示。

  (2)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①教师说明: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当字母所代表的数值一确定,这个式子的值也就确定了。如上面的例子,当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时,即a=30,就可以求出a-2的值。

  ②学生做P。133页第1题的第(2)小题:说一说x=500表示什么意思,求出的7x和x+200的值各代表什么。

  3。复*简易方程。

  (1)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2)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怎样检验求出的未知数是不是原方程的解?(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把握二点,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必须是等式。检验方程的解是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人原方程检验,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说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

  (3)复*简易方程的解法、步骤及检验方法、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出①、②、③三个方程,让学生口述解法,使学生明确这几个方程可以直接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出来。如6x=30,可以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6x看作因数,30看作积,根据因数=积另一个因数,x=306,求得x=5。

  ①x-5=30②x+12=42③6x=30⑧5x+x

  ④x-5+12=42⑤6x+12=42

  ⑥6x+62=42

  ⑦6(x+2)=42

  然后出示④,让学生看看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④是由①、②两个方程复合而成的,⑤是由②、③两个方程复合而成的。等号左边有两步运算,引导学生说出先把哪一部分看作什么数,分两步解。然后由⑤导出⑥,再由⑥导出⑦,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方程的联系和解法。最后由③导出⑧,引导学生说出⑧和③的联系及解法。

  (4)学生独立做P。133页第3题,做完后,集体检查订正。

  三、课堂练*

  练*三十一第13题。

  第二课时

  复*内容: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整理和复*的第4、5题,练*三十一第4~10题和思考题。)

  复*要求:通过复*,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两种解法解应用题的能力。

  复*重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过程:

  一、基本练*

  1.解方程。

  (1)952+7x=253(2)0。58-10x=3。5

  (3)4x+5x6=94(4)90-3x=21

  2.师徒合做18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做18个,徒弟每小时做12个,几小时做完?(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3.某机械厂今年每月生产机床150台,比去年每月产量的3倍少30台,去年每月生产机床多少台?

  二、复*指导

  1.复*列方程解应用题。

  (1)指名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2)出示P。133页第4题的第(1)小题,说说设哪个量为x,数量间有几种等量关系,看看哪一种列方程比较简便。方程是:8x+80=224或224-8x=800

  然后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原题是怎样解答的?题目改编后,又是怎样解答的?

  原题的方程可列为:①383。5+3。5x=245,②(38+x)3。5=245,③245-3。5x=383。5。

  改编成求多少小时相遇的应用题后,用算术方法解,其算式是:245(38+32)=3。5(小时)。

  接着出示第(3)小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里有几个未知量,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可以先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x,另一个未知量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然后再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注意检验。方程是:3x-x=9。

  2.复*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1)出示P。133页第5题,先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2)解答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然后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进行解答;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要根据题目中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3)然后教师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的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的方法。

  3.练*三十一第9题。

  第9题中,给出的三个方程都是对的。

  第一个方程是用x表示甲数,则乙数为x3,然后根据两数的差是8来列方程。第二个方程是用工表示乙数,则甲数为x+8。第三个方程是用x表示甲数,则乙数为x-8。后两个方程都是根据甲数是乙数的3倍这一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4.练*三十一第10题。

  第10题,适合列方程解。设宽x厘米,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得2(2x+x)=30,也可以列成2x+x=302。

  5.思考题。

  可以这样想:两种球的数目相等,乒乓球取完时,羽毛球还剩6个,说明乒乓球多取了6个。而每次乒乓球多取2个,可见一共取了3次。算式是6(53)。用方程解,可以设一共取了x次,同理可得(53)x=6,解方程得x=3。再求两种球各有多少可有两种算法:53或33+6。

  三、课堂练*

  练*三十一第48题。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p53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练*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练*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练*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练*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

  完成补充*题上的练*。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7

  教学内容:教材63页“和复*”

  目的要求:复*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和复*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8

  复*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目的: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过程:

  一、基本练*(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二十四第2、3、5题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教材63页“和复*”

  目的要求:复*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和复*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 10

  课本P9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复*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2、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学生进行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口诀是重点,运用口诀解决问实际题是难点。

  教学准备:

  口诀卡片、空白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互相交流

  1、师: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咱们一起学*了第六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举手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2、整理乘法口诀表

  (1)集体回忆整理乘法口诀表。

  生:独立用算式表示出所有乘法口诀。

  (2)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

  3、介绍“九九歌”

  (1)自己从课本90页中找到答案。

  4、整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回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提出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结合学生举的实例来回忆总结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复*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二、练*巩固,拓展延伸。

  1、基本练*

  (1)、完成91页第一题。(完成后,同桌开火车对答案)

  (2)分蛋糕。(91页第二题),做完后举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综合练*

  (1)观察水上巴蕾舞,课本91页第三题,看问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2)展示时说解题思路。

  (3)独立分析完成四题

  3、创新练*

  自己编出自己心中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表现得怎样?

  四、随堂练*。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实践活动

  看一看摆一摆

  教学内容:

  课本P92、93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所学*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兴趣。

  3、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重点。

  2、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点。

  教学准备:

  小棒、直尺、三角板、硬纸条、六个图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

  1、生: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说一说一样吗?

  (1)展示卡车模型的前面、后面、侧面情况让学生辨认。

  (2)再展示椅子的前面、侧面、后面情况再来让学生辨认。

  2、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后的感想。

  (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3、师: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听完故事,小组讨论汇报。明白了什么道理。

  4、小结:观察物题时要做到从不同角度,全面的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动手拼摆。

  1、拼摆基本图形

  (1)、用桌上的学具摆出学过的图形。

  (2)、介绍自己拼摆的图形。

  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2、拼摆组合图形

  师:出示范例,摆出一个图形,(课本93页图案)

  (1)、生认真观察发现。

  (2)、小组合作用最少的小棒,摆出最多的图形,看谁的办法最巧妙。

  (3)、展评学生作业。

  3、量一量、画一画

  (1)、学生制作活动角。同时玩一玩,玩时能发现什么?

  (2)、按要求转出角。小组讨论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

  (3)、让学生用活动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4)、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惯。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玩的收获。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阅读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1)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 (菁华5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1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百分数单元的新课学*已经结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百分数单元整理和复*二、整理复*,形成网络1、小组合作,系统整理(1)独立整理。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百分数单元知识整理在作业本上,注意突出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对不会整理的学生给予指导。

  (2)小组交流。

  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2、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三、复*巩固:

  1、练*六第2题。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练*六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3、练*六第5题。

  (1)说一说:上座率指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4、练*六第6题。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说一说:选择哪类土壤比较合适,为什么?5、23页算一算: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6、练*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强调“一成”表示的含义。

  (2)思考:“增收一成”是什么意思?(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关于百分数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2

  课模简介

  日常的新授课,我基本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先学和当堂训练都体现了学生一节课的自主性,教师只需要“点”。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模式不是一尘不变的,比如数学有计算教学新授课、空间与图形教学新授课、统计与概率新授课等,不同的课型有时模式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样才能把一节课上实、上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呈现为“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环节。一般是开门见山进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也经常采用设问激疑法起动新课,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明确任务环节。一般采用投影或小黑板方式呈现。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实实在在。

  3.先学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动态检测两个小环节。学生需要是小组合作先学,要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动态检测是对看书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测验的手段,一般有提问、板演、书面练*等形式。动态检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并积极思考备课,为进入“后教”环节做好准备。

  4.后教环节。一般包括订正、讨论、补充、总结几个小环节。方式上通过订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教不会的,必要时教师出面帮助学生补充、订正、归纳、总结、完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最终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训练环节。这一环节通过训练巩固当堂所学内容,并把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堂堂清”。在训练设计上要特别讲究,如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多类型,有必做题目、选做题目、思考题目等等,让不同学*状况的学生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本节复*课我主要采用“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回顾整理、形成体系——基本训练、查漏补缺——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评价小结、提升学力”的复*课课堂教学模式。

  圆的整理和复*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指着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圆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多姿多彩圆的世界,对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出示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圆形图片,加上简洁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的进入数学知识的复*。)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识点?

  生: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1、学生自主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圆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有点乱,怎样是这些知识更有条理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先看一遍教材,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要求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状况自主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完善整理结果,取长补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整理的结果进行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要求:在别的同学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倾听;评价时要看知识点是否完整,是否有条理;不要重复汇报。

  (设计意图:面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资源,让不一样的整理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根据整理结果,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师:通过整理图表,对于本单元你又有哪些收获?

  圆有哪些特征。

  圆的周长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计算时需要的条件一样。

  不同点:意义、计算公式、计量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整理交流完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完善,以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的目的。)

  三、重点练*、强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条理的整理和复*,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欲望和成功感。)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状态和学*结果进行总体评价。

  课后反思

  圆的复*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复*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过程中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状态也不太了解。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3

  教学内容

  复*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教材第46、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熟练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3.在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复*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概念和计算法则的'整理。

  难点:运用所学概念,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练*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1.课前布置作业,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2.展示学生的知识结构图。

  二、复*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回忆。

  分数除法可以分成几种情况,请你分别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组讨论。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四、思维训练参考答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4

  学内容:练*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整理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几种立体图形?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过五种立体图形(如果没有选学球就说四种立体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分别说出每一种图形的组成部分及名称,如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几个底面、底面的形状、高、曲面等。

  教师:我们还学*了求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谁能说一说每一种图形的表面积和它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说明: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方法和公式。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学*得很扎实。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各自的特点以外,有的图形还有与其他图形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动动脑筋,给它们分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图形分成一类。先自己试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然后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分法、分类的理由。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几种分法。如: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没有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

  圆柱、圆锥和球都有曲面。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上下一样大。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都是底面积高。

  教师:很好2我们不但掌握了这个单元学*的新知识,还会把新学*的知识与以前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这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丰富、运用起来也更灵活。

  二、课堂练*

  教师:现在.我们还要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做练*十三的第4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题意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解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的圆柱的侧面积,加上这个圆柱的底面面积。)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十三的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根据高与半径的比,求出高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第(1)小题的得数需要取*似值,注意取*似值的方法。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做练*十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积是12.56*方米、高是1。2米的圆锥的体积:)

  再求什么?(再求已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6页上面的第1~3题及练*三十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周长和面积的对比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复*,使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一步熟悉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1、让学生指出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和周长。

  2、做第136页的第1题。让学生指出黑板的面积和周长并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教鞭指一指。

  通过指实物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周长。

  二、复*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1)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实际长度。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实际大小。

  (3)做练*三十一的第1题。填写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哪个长度单位或哪个面积单位

  2、复*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师板书:1米=()分米=()厘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2)教师板书:1*方米=()*方分米

  1*方分米=()*方厘米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3)教师板书:30米=()分米=()厘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接着教师板书:42*方米=()*方分米

  500*方厘米=()*方分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然后,让学生做练*三十一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如下图:

  15厘米

  30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指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计算。计算完后,指名学生订正黑板上的计算,其他同学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加上框。

  2、仿照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复*方法复*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做练*三十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计算出表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入表中,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计算同一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四、混合练*

  1、做练*三十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各题的对错。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第(4)题,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长等于正方形的两个边长,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等于正方形的6个边长。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是6分米而不是8分米。第(5)题比较难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下面的问题后,再判断就不困难了。

  (1)用8分米铁丝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周长是8分米、边长是整分米的长方形有几个?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3)周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又是多少*方分米?

  2、做练*三十一的第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洒水车的工作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洒水车每分洒水的地面是一个长50米、宽8米的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计算。

  3、做练*三十一的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条件和问题。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要求1*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个条件题目给了没有?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2)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实用5篇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的方法.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复*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教科书上的复*题。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我们在四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数据收集和。现在大家回忆一下这部分知识,自己做这道题。

  学生填统计表并在统计图上画出表示各种车辆数目的条形图。

  复旧引新

  以前我们学*过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例如统计一个停车场里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由于车辆是停着不动的,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辆的数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数据往往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1.教师出示例1

  同学们都知道一个路口每天要通过许多机动车。一般来说,在10分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是交替出现的,而不可能前面过的都是小汽车,接着全是大客车,然后再过载重车......在各种车辆交替通过的情况下,就需要逐个收集和积累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通常采用画“正”的方法来分别统计出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这时,先要写出需要数据名称。

  怎样知道所要收集;的数据是多少呢?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个路口在10分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的具体辆数。大家想一想,你们在什么地方还看到过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收集起来的数据通常叫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10分时间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还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想一想,这个统计表应该怎样制?

  请学生读题后,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说的是什么意思,要求是什么。

  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上面各种机动车的名称。

  学生数“正”字的个数,计。算出各种车辆的数目。教师将各种车辆的数据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一说所见过的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选举时统计选票。

  学生的回答。共同制成统计表。然后,在空白的统计表上填写摩托车和小汽车的辆数,再翻开教科书第2页,独立做在书上。

  独立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激发学生学*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惯,方法,应用实际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张统计表的表头应该分多少栏?每栏有几个格?

  2.做练*一的第2题。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

  拿一枚五分硬币,掷20次,题目要求“边做边记录落下的情况”是什么意思呢?怎样记录实验的结果呢?

  3.做练*一的第3题。

  学生读题后回答,独立填写统计表。

  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翻开教科书自己读题,说一说五种农产品的产量各是多少,接着回答第(2)、(3)问。最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大部分学生的学*积极性较高,能够掌握画正安字收集和数据的方法,并且会看统计表,会分析统计表中所说明的问题。个别学生基础差,练*中涉及到的简单问题不会回答,有待于辅导。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中的第一课。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能力。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数据如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工作:

  组织形式:以坐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个同学为组长。

  学生:测量脚长(赤脚踩在白纸上,描下最长脚趾端点,三角板放在脚跟处,画线。测量点与线的距离即可。)自带皮尺(每组2个)。

  教师:①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迁徙的鸟》中录象片段;浙江野鸟会集体活动的相关图片。②相关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迁徙的鸟》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美丽的画面时,教师指出,不同时期各种鸟类的栖息数量都是不同的,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类的生存情况,我们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0xx年3月1日8:15~11:30期间,浙江野鸟会的鸟类爱好者们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集体观鸟活动。

  [课件中出现集体观鸟活动图片,及几张鸟类图片,增加学生好奇心]

  师:观鸟者们发现了许多种鸟。他们统计了一下,发现15分钟内有这样几种鸟在湿地活动。

  (课件显示表格)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雉鸡 翠鸟 仙鹤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观察记录 数量

  师:他们是如何来记数的?

  [学生在好奇心中讨论,交流,气氛热烈]

  学生可能会想到刻痕记数、数数、画“正”记数等。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方式。拓宽思维空间。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比较这几种记数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好记,又能很快说出数量?

  画“正”的方法。(课件显示表格)。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雉鸡 翠鸟 仙鹤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观察记录 数量 4 3 2 4 14 3 2 1 4(观察记录画“正”在黑板上完成)

  表格中的数量以问题形式填写,同时课件显示

  (1)这里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3)收集以上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一答案唯一。问题二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问题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收集数据是必须要有一定目的性]

  师:收集数据还可以通过哪些直接和间接途径?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等。

  (三).合作学*,师生互动

  合作学*(1)

  学生相互测量身高(同桌之间相互站立,测量时要求学生一只脚踩住皮尺,另一学生看刻度时要求手中三角板与皮尺测量最高高度处垂直)测量完毕[此时学生情绪高涨,都在相互讨论自己及他人的身高数据,教师此时应适当控制课堂秩序。]示意学生坐回位子。以开火车的形式,每2组(每组4人)学生上讲台记录身高数据。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记录数据时,女同学的数据后面贴加性别,如153.7(女)。

  记录完毕,此时黑板上数据可能繁杂、无序。[给数据的分类,排序创照更好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分类,排序的作用]

  师:我们能从这一堆数据,很快比较男女同学的身高吗?(众生讨论)

  此时学生,可能有些会说能,有些会说不能,更多的学生可能会是一种困惑,思考的表情。(说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这些数据列表格分类整理。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提问:按什么分类?(此时学生的想法可能也有多种多样,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利用EXCEL建立表格

  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操作可以使数据更直观?

  生:按大小进行排序。

  教师利用EXCEL分别选中男女生数据从小到大进行排序(也可以从大到小)

  师:观察以上表格,你怎样比较男、女生身高的差异?

  学生回答可能会有多样性,如回答用*均值进行比较;又如回答男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与女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进行比较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发散型思维]

  师:身高早155CM以上的男生,女生各占男,女生的百分之几?身高在160CM以上呢?,

  学生按照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运算。

  [通过运算,体会数据的作用]

  合作学*(2)

  师: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测量脚的长度,下面请几位同学把他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请3位学生报出数据,记在黑板上)

  提出疑惑:3位同学的脚长都不相同,去买鞋的时候,是不是鞋厂都需要去量每个人的脚的大小,然后再去制作鞋呢?

  生:不需要

  师:你是怎么样去买鞋的?

  生:告诉售货员鞋号。

  师:为什么告诉售货员鞋号,你就可以找到基本适合你穿的鞋来试穿?既然鞋厂不需要去量每个人脚的大小,来制作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到把脚长进行分组。教师总结概括。同时展示幻灯片:解现行国家标准鞋号根据脚的长度,以10MM为一个号,5MM为半个号确定,如图

  鞋号实际就是把脚长数据分组、编码,每10MM分一组,5MM为半个号确定。解释“≤”的意义,以及解释表格所表示的意思。每一个码号脚长之间的范围是10MM。若脚长正好在这个范围且过半,则加半码。比如脚长是25.3~~25.7CM,在25码脚长范围内,但它在这个范围内过半,因此可以选25.5号的鞋。

  师:脚长是24.8~~~25.2CM可以选一号?

  生:25码

  师:对,因为它在25码脚长的范围内,而且范围没有过半

  [组织游戏调动气氛,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在快乐中体味数学]

  组织游戏:以4人为一小组。游戏规则:一组学生挑战另一组学生,一组学生报自己测量出的脚长数据,另一组学生说出鞋号。老师充当记事员角色。答对,答题方可获星(老师在黑板上记录);若答错,问方得分。共进行5组游戏,优胜者获得全班掌声(游戏前提醒学生此鞋码为国家标准鞋号)。

  师:刚才同学们都体会到了分组编码使原来繁多,无叙的数据简化、有序。他是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工商业、科研等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

  课内练*

  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南,女生各10名右眼裸视的检测结果:

  0.2,0.5,0.7(女),1.0,0.3(女),1.2(女),1.5,

  1.2,1.5(女),0.4(女),1.5,1.1,1.2(女),0.8(女),

  1.5(女),0.6(女),1.0(女),0.8,1.5,1.2

  (1)这组数据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2)学生右眼视力跟性别有关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合作交流,探索完成)

  (四).归纳小结,体味数学快乐

  师:本节课的学*,你有那些收获?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数据收集的方法: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连网等。

  整理数据的方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

  (学生可能还会指出鞋码和脚长之间的关系等)

  (五).布置作业

  P139做一做中的第2题。

  P141 3,4。

  五.总体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本课从鸟类影片入手,用大自然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呆板的观鸟数据充满趣味性、故事性、真实性。同时通过设疑,层层导入,让学生自己找出记录观察记录的方法,在探讨中获得杭州西溪鸟类的相关信息。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作用及相关方法。

  把书上静止的身高数据变为真实的有内容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测量身高,体味收集数据的快乐。按小组在黑板上记录数据,黑板上的数据复杂、凌乱。教师借机提出置疑,如何更直观的比较男,女生的身高?从而引出分类,排序的整理方法。

  用提问的方式引出国家标准鞋号标准,用小组相互竞猜的游戏,使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重要方法——分组、编码。

  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总结、叙述中提高数学概括表达能力。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中的第一课。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能力。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数据如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工作:

  组织形式:以坐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个同学为组长。

  学生:测量脚长(赤脚踩在白纸上,描下最长脚趾端点,三角板放在脚跟处,画线。测量点与线的距离即可。)自带皮尺(每组2个)。

  教师:①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迁徙的鸟》中录象片段;浙江野鸟会集体活动的相关图片。②相关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迁徙的`鸟》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美丽的画面时,教师指出,不同时期各种鸟类的栖息数量都是不同的,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类的生存情况,我们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0xx年3月1日8:15~11:30期间,浙江野鸟会的鸟类爱好者们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集体观鸟活动。

  [课件中出现集体观鸟活动图片,及几张鸟类图片,增加学生好奇心]

  师:观鸟者们发现了许多种鸟。他们统计了一下,发现15分钟内有这样几种鸟在湿地活动。

  (课件显示表格)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雉鸡 翠鸟 仙鹤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观察记录 数量

  师:他们是如何来记数的?

  [学生在好奇心中讨论,交流,气氛热烈]

  学生可能会想到刻痕记数、数数、画“正”记数等。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方式。拓宽思维空间。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比较这几种记数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好记,又能很快说出数量?

  画“正”的方法。(课件显示表格)。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雉鸡 翠鸟 仙鹤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观察记录 数量 4 3 2 4 14 3 2 1 4(观察记录画“正”在黑板上完成)

  表格中的数量以问题形式填写,同时课件显示

  (1)这里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3)收集以上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一答案唯一。问题二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问题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收集数据是必须要有一定目的性]

  师:收集数据还可以通过哪些直接和间接途径?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等。

  (三).合作学*,师生互动

  合作学*(1)

  学生相互测量身高(同桌之间相互站立,测量时要求学生一只脚踩住皮尺,另一学生看刻度时要求手中三角板与皮尺测量最高高度处垂直)测量完毕[此时学生情绪高涨,都在相互讨论自己及他人的身高数据,教师此时应适当控制课堂秩序。]示意学生坐回位子。以开火车的形式,每2组(每组4人)学生上讲台记录身高数据。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记录数据时,女同学的数据后面贴加性别,如153.7(女)。

  记录完毕,此时黑板上数据可能繁杂、无序。[给数据的分类,排序创照更好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分类,排序的作用]

  师:我们能从这一堆数据,很快比较男女同学的身高吗?(众生讨论)

  此时学生,可能有些会说能,有些会说不能,更多的学生可能会是一种困惑,思考的表情。(说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这些数据列表格分类整理。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提问:按什么分类?(此时学生的想法可能也有多种多样,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利用EXCEL建立表格

  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操作可以使数据更直观?

  生:按大小进行排序。

  教师利用EXCEL分别选中男女生数据从小到大进行排序(也可以从大到小)

  师:观察以上表格,你怎样比较男、女生身高的差异?

  学生回答可能会有多样性,如回答用*均值进行比较;又如回答男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与女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进行比较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发散型思维]

  师:身高早155CM以上的男生,女生各占男,女生的百分之几?身高在160CM以上呢?,

  学生按照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运算。

  [通过运算,体会数据的作用]

  合作学*(2)

  师: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测量脚的长度,下面请几位同学把他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请3位学生报出数据,记在黑板上)

  提出疑惑:3位同学的脚长都不相同,去买鞋的时候,是不是鞋厂都需要去量每个人的脚的大小,然后再去制作鞋呢?

  生:不需要

  师:你是怎么样去买鞋的?

  生:告诉售货员鞋号。

  师:为什么告诉售货员鞋号,你就可以找到基本适合你穿的鞋来试穿?既然鞋厂不需要去量每个人脚的大小,来制作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到把脚长进行分组。教师总结概括。同时展示幻灯片:解现行国家标准鞋号根据脚的长度,以10MM为一个号,5MM为半个号确定,如图

  鞋号实际就是把脚长数据分组、编码,每10MM分一组,5MM为半个号确定。解释“≤”的意义,以及解释表格所表示的意思。每一个码号脚长之间的范围是10MM。若脚长正好在这个范围且过半,则加半码。比如脚长是25.3~~25.7CM,在25码脚长范围内,但它在这个范围内过半,因此可以选25.5号的鞋。

  师:脚长是24.8~~~25.2CM可以选一号?

  生:25码

  师:对,因为它在25码脚长的范围内,而且范围没有过半

  [组织游戏调动气氛,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在快乐中体味数学]

  组织游戏:以4人为一小组。游戏规则:一组学生挑战另一组学生,一组学生报自己测量出的脚长数据,另一组学生说出鞋号。老师充当记事员角色。答对,答题方可获星(老师在黑板上记录);若答错,问方得分。共进行5组游戏,优胜者获得全班掌声(游戏前提醒学生此鞋码为国家标准鞋号)。

  师:刚才同学们都体会到了分组编码使原来繁多,无叙的数据简化、有序。他是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工商业、科研等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

  课内练*

  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南,女生各10名右眼裸视的检测结果:

  0.2,0.5,0.7(女),1.0,0.3(女),1.2(女),1.5,

  1.2,1.5(女),0.4(女),1.5,1.1,1.2(女),0.8(女),

  1.5(女),0.6(女),1.0(女),0.8,1.5,1.2

  (1)这组数据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2)学生右眼视力跟性别有关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合作交流,探索完成)

  (四).归纳小结,体味数学快乐

  师:本节课的学*,你有那些收获?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数据收集的方法: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连网等。

  整理数据的方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

  (学生可能还会指出鞋码和脚长之间的关系等)

  (五).布置作业

  P139做一做中的第2题。

  P141 3,4。

  五.总体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本课从鸟类影片入手,用大自然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呆板的观鸟数据充满趣味性、故事性、真实性。同时通过设疑,层层导入,让学生自己找出记录观察记录的方法,在探讨中获得杭州西溪鸟类的相关信息。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作用及相关方法。

  把书上静止的身高数据变为真实的有内容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测量身高,体味收集数据的快乐。按小组在黑板上记录数据,黑板上的数据复杂、凌乱。教师借机提出置疑,如何更直观的比较男,女生的身高?从而引出分类,排序的整理方法。

  用提问的方式引出国家标准鞋号标准,用小组相互竞猜的游戏,使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重要方法――分组、编码。

  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总结、叙述中提高数学概括表达能力。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一的第3、4小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15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2)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统计数据的方法

  例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王明明陈小菲王明明陈小菲王明明陈小菲

  正正正√√√√ √√√√ ○○○ ○○○○

  正正√√√√ √√√√ ○○○ ○○○○

  正正√√√√ √√√√ ○○○ ○○○○

  √√√ √√√√ ○○○ ○○○○

  √√√√ ○○○ ○○○○

  √√ ○○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15 22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3)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实用5份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 1

  教学内容

  复*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教材第46、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熟练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3.在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复*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概念和计算法则的'整理。

  难点:运用所学概念,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练*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1.课前布置作业,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2.展示学生的知识结构图。

  二、复*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回忆。

  分数除法可以分成几种情况,请你分别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组讨论。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四、思维训练参考答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 2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课。(教材第44~45页练*九第3、4、7、8题)

  二、教学目标

  1.复*“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

  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全长900 m,已修的米数是剩下的1/2。已修的、剩下的各有多少米?

  (2)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4天,乙队单独修要5天。两队合作,需要修多少天?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二、指导练*

  (一)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1.教学教材第44页练*九第3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师:解决这类题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决。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2.教学教材第44页练*九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相互订正,最后集体订正。

  (二)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1.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九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师:这类问题有什么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板书数量关系)

  师:总路程知道吗?

  引导学生发现也可设全程为单位“1”来解决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4)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1÷1/2+1/3

  =1÷5/6

  =6/5(时)

  (5)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行程问题也可按照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求解。

  2.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九第8题。

  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九”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解:设白昼是x小时,则黑夜是3/5x小时。

  x+3/5x=24 x=15

  3/5×15=9(时)

  2.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相互订正)

  1÷1/8+1/10=40/9(天)

  40/9<5,5天能种完。

  3.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4/5?(课件出示题目)

  4/5÷1/10+1/15=24/5(天)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课

  第7题: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1÷1/2+1/3

  =1÷5/6

  =6/5(时)

  教学反思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练*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评。若有疑问,则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最后集体订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时,一直处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不断积极主动地表现自我,也鼓励学*较弱的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同时用积极的言语对他们的思路给予肯定,使学生有很好的情感体验。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 3

  课模简介

  日常的新授课,我基本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先学和当堂训练都体现了学生一节课的自主性,教师只需要“点”。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模式不是一尘不变的,比如数学有计算教学新授课、空间与图形教学新授课、统计与概率新授课等,不同的课型有时模式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样才能把一节课上实、上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呈现为“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环节。一般是开门见山进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也经常采用设问激疑法起动新课,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明确任务环节。一般采用投影或小黑板方式呈现。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实实在在。

  3.先学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动态检测两个小环节。学生需要是小组合作先学,要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动态检测是对看书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测验的手段,一般有提问、板演、书面练*等形式。动态检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并积极思考备课,为进入“后教”环节做好准备。

  4.后教环节。一般包括订正、讨论、补充、总结几个小环节。方式上通过订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教不会的,必要时教师出面帮助学生补充、订正、归纳、总结、完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最终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训练环节。这一环节通过训练巩固当堂所学内容,并把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堂堂清”。在训练设计上要特别讲究,如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多类型,有必做题目、选做题目、思考题目等等,让不同学*状况的学生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本节复*课我主要采用“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回顾整理、形成体系――基本训练、查漏补缺――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评价小结、提升学力”的复*课课堂教学模式。

  圆的整理和复*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指着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圆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多姿多彩圆的世界,对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出示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圆形图片,加上简洁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的进入数学知识的复*。)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识点?

  生: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1、学生自主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圆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有点乱,怎样是这些知识更有条理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先看一遍教材,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要求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状况自主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完善整理结果,取长补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整理的结果进行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要求:在别的同学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倾听;评价时要看知识点是否完整,是否有条理;不要重复汇报。

  (设计意图:面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资源,让不一样的整理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根据整理结果,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师:通过整理图表,对于本单元你又有哪些收获?

  圆有哪些特征。

  圆的周长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计算时需要的条件一样。

  不同点:意义、计算公式、计量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整理交流完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完善,以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的目的。)

  三、重点练*、强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条理的整理和复*,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欲望和成功感。)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状态和学*结果进行总体评价。

  课后反思

  圆的复*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复*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过程中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状态也不太了解。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 4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

  比例的意义

  比例 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 5

  课模简介

  日常的新授课,我基本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先学和当堂训练都体现了学生一节课的自主性,教师只需要“点”。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模式不是一尘不变的,比如数学有计算教学新授课、空间与图形教学新授课、统计与概率新授课等,不同的课型有时模式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样才能把一节课上实、上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呈现为“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环节。一般是开门见山进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也经常采用设问激疑法起动新课,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明确任务环节。一般采用投影或小黑板方式呈现。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实实在在。

  3.先学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动态检测两个小环节。学生需要是小组合作先学,要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动态检测是对看书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测验的手段,一般有提问、板演、书面练*等形式。动态检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并积极思考备课,为进入“后教”环节做好准备。

  4.后教环节。一般包括订正、讨论、补充、 总结几个小环节。方式上通过订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教不会的,必要时教师出面帮助学生补充、订正、归纳、 总结、完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最终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训练环节。这一环节通过训练巩固当堂所学内容,并把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堂堂清”。在训练设计上要特别讲究,如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多类型,有必做题目、选做题目、思考题目等等,让不同学*状况的学生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本节复*课我主要采用“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回顾 整理、形成体系——基本训练、查漏补缺——综合应用、融会贯通—— 评价 小结、提升学力”的复*课课堂教学模式。

  圆的 整理和复*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

  1.通过 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分类 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难点 】:

  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化曲为直”的 思想,并能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指着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圆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多姿多彩圆的世界,对圆的知识进行 整理和复*。出示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圆形图片,加上简洁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的进入数学知识的复*。)

  二、回顾 整理,形成体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识点?

  生: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1、学生自主 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圆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有点乱,怎样是这些知识更有条理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 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先看一遍教材,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 整理。要求 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 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状况自主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完善 整理结果,取长补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 整理的结果进行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其他小组进行 评价、补充。

  要求:在别的同学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倾听; 评价时要看知识点是否完整,是否有条理;不要重复汇报。

  (设计意图:面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资源,让不一样的 整理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根据 整理结果,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师:通过 整理图表,对于本单元你又有哪些收获?

  圆有哪些特征。

  圆的周长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计算时需要的条件一样。

  不同点:意义、计算公式、计量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 整理交流完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完善,以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的目的。)

  三、重点练*、强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条理的 整理和复*,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欲望和成功感。)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状态和学*结果进行总体 评价。

  课后反思

  圆的复*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 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整理和复*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复* 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过程中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状态也不太了解。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 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 整理得到的复*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4)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1

  复*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

  复*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通过复*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复*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复*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孩子们,屏幕上是一个装粮食的粮囤,这个粮囤是由哪两种图形组合而成的?

  生: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3、请看复*指导(出示屏幕)。

  组内交流

  汇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电脑大师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屏幕,齐读一遍。

  汇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怎样计算(教师分别出示课件并板书)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4、从体积公式可以看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过渡语:下面我们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看谁快: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高是20分米。

  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3.14×102②2×3.14×10

  ③2×3.14×10×20④3.14×102×20

  2、压路机前轮直径10分米,宽2.5米,前轮转一周,可以压路多少*方米?如果*均每分前进50米,这台压路机每时压路多少*方米?

  10分米=1米

  3.14×1×2.5=7.85(*方米)

  50×2.5×60=7500(*方米)

  答:————————。

  3、一根6米长的圆柱形木料锯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15*方厘米,每一小段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每小段木料的长:

  6÷3=2(m)=200(cm)

  15÷4×200=750(cm3)

  答:———————。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36立方分米,圆柱与圆锥体积各是多少?

  圆锥体积:36÷2=18(dm3)

  圆柱体积:18×3=54(dm3)

  答:——————。

  5、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7.2m,每立方米沙重1.5吨,如果用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解:底面半径r=31.4÷3.14÷2=5(m)

  沙堆的体积:

  V=×3.14×52×7.2=188.4(m3)

  188.4×1.5÷6≈48(次)

  答:——————————。

  6、将一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6分米的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至少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3.14×32×6×2/3=113.04(dm2)

  答:——————。

  7、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量得圆柱底面的周长是62.8米,高是2米,圆锥的高是1.2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50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吨?

  解: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2.8÷3.14÷2=10(m)

  3.14×102×2+3.14×102×1.2÷3=628+125.6=753.6(m3)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

  753.6×500=376800(千克)=376.8(吨)

  答:————————————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整理和复*。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经历复*的全过程,学会复*整理的方法,提高数学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算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4.在讨论、交流、归纳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讨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深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入课题。

  比一比:谁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结果:12×25125×16

  好神奇!这么快!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出算法。

  师: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对我们今后的学*可有用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揭示课题并板书: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二、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1、小组整理。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下面,请分小组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

  2、展示、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知识网络图:

  加法交换律:a+b=b+a例1

  加法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a+b)+c=a+(b+c)例2

  运算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例3

  定律连减的性质:a-b-c=a-(b+c)例4

  整理乘法交换律:a×b=b×a例5

  复*乘法结合律:(a×b)×c=a×(b×c)例6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a×(b+c)=a×c+a×c例7

  连除的性质:a÷b÷c=a÷(b×c)例8

  (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我有火眼金睛,我能看出下面的算式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24+38+76=38+(24+76)

  6×99 +6=6×(99+1)

  370-16-14=370-(16+14)

  3500÷7÷2=3500÷14

  4×6×5×8=(4×8)×(6×5)

  35×102=35×100+35×2

  2、我是小法官:

  (1)、22+29+78=29+100()

  (2)、35×16=35×2×8()

  (3)、102×56=100×56+2()

  (4)、12×97+3=12×100()

  (5)、45×(9×2)=45×9+45×2 ()

  (6)、64 ÷(8×2)= 64÷8÷2()

  (7)、498-302=498-300 ()

  3、我是小神算,怎样简便我就怎样计算。(先仔细观察,找找题中隐藏的秘密,再想想可以怎样算?那种方法更简便?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

  (1)25×26×4(2)88×125

  (3)518-245-355(4)68+59+32+241

  (5)6400÷4÷25(6)125 ×32×25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师:是的,计算时首先要有简算意识,其次要学会分析题目的特征,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这样不但能使计算更快更准更简便,而且能使你的思维更灵活,方法更多样。

  4、我会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5400册图书,要把它们分别放到25个书柜里,每个书柜4层,*均一个书柜每层放多少本书?

  (2)我们学校新学期要购进62套桌椅,每张课桌65元,每把椅子3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5、能力扩展

  (1)老师昨天用计算器计算1235×49时,发现键“4”坏了。可我还想用这个计算器计算,你能帮老师想到办法怎样计算吗?

  请写出算式:(1235×50-1235)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或者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完全弄明白?

  课后合作探究:通过本单元的学*,你已经掌握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学会了探究运算规律的一般方法。课后请用学过的方法和同学一起试着研究下面的运算规律:(a + b)÷c = a÷c + b÷c(其中c ≠ 0 )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并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圆的知识。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本节课主要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

  学生分析:

  随着学*知识的增多,及时整理已学的内容变得更为重要。经过前面五年的学*,学生有了一定的整理知识的方法和学**惯,有能力自己整理学过的内容。

  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能根据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预*、自主思考、合作中整理、评议中完善、演练中检验。

  3.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的学*主体性。

  教学重点: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圆的整理和复*课。圆以它本身独有的特点和魅力装点着我们周围的世界。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为精彩。老师也从我们的校园中找到了许多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拍到的照片)

  2 .如果我们要知道这圆形花坛的铺草坪的面积,该怎么计算?

  生计算,汇报

  那有关圆的面积你还知道哪些?

  演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到过程并板书.

  (设计意图:在兴趣中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感受到数学之美,老师又及时地激疑,“需运用那些知识?”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圆的整理和复*,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

  二、回忆整理、交流探索

  既然是圆的整理和复*课,你觉得还有哪些内容需要整理的?(生回答)

  你们能模仿圆的面积整理的方法把圆的其他知识也整理出来吗?

  生整理,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预*、自主思考、合作中整理、评议中完善、演练中检验)

  三、实践应用

  (一)明辨是非

  1、圆的半径扩大2倍,周长就扩大2倍,面积也扩大2倍。( )

  2、梯形可以画一条对称轴。 ( )

  3、圆周率等于3.14。( )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它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

  5、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3cm( )

  (二)精挑细选

  1、一个钟表的分针长10cm,从2时走到4时,分针针尖大约走过了( )cm。

  A. 31.4 B 125.6 C. 314

  2、要在一个长8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纸片中剪出尽可能大的圆,最多可剪出( )个。

  A. 1 B.2 C. 3 D.4

  3、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

  A. C÷2+2r B.лr C. лr+2r

  4、一个圆的直径等于一个正方形的边长,这个圆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A. 大于 B.等于 C. 小于 D.无法比较

  (三)实际应用

  1、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的问题并解答?

  周长:

  环形面积:

  2、如果在这个圆形草坪内,准备安装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现有射程为20米、15米、10米的三种装置,你认为选哪种比较合适?安装在什么地方?

  (四)发展练*

  1.沿着半径把一个圆*均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不但对圆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整理水*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对自己的整理一定会发现很多不足之处,请同学们在课下进一步完善,好吗?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边练*边复*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1、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和互化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分数的意义。

  1、什么是单位“1”?一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是分数单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带分数、整数和假分数怎样互化?

  二、基本练*

  1、口答P110、1,2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P111、3

  3、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P111、4,5

  4、应用题P111、6

  三、小结

  课题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28=4×760=6×1060=2×3060=4×15…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叫做短除号。

  除数…26…被除数

  3…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28260

  214230

  7315

  5

  28=2×2×7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十三的第17*题。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5

  复*内容:

  复*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整理和复*第1---3题)

  复*目的:

  1、通过复*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复*过程:

  一、基本练*

  1、完成下面表格。

  小数

  0.16

  分数

  百分数

  24.5%

  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 (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 (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

  1、*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分之几?

  四、布置作业:

  整理和复*(二)

  复*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目的: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过程:

  一、基本练*(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 (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 (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一、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二十四第2、3、5题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5)

——《整理和复*》教案 (菁华5篇)

《整理和复*》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63页“和复*”

  目的要求:复*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和复*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第1~3题,练*六第1~3题.

  教学目的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较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使学生再一次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整理复*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

  1.说一说你在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小组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对本单元的知识作一回顾,教师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把学生的发言(即各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

  2.完成知识结构图.

  这些知识在我们的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你认为好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分小组讨论整理.

  3.用实物展示屏进行展示交流.

  4.揭示课题:这节课复*前两部分的知识.

  二、复*

  1.下面式子中,哪个是比?哪个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8 4∶9=12∶27 7∶32=35∶10 0.25∶0.8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叫解比例?解下面的比例.

  ∶=x∶20 =

  = 3.9∶4=2.6∶x

  学生在练*本上练*,指名板演.学生练*后讲评.

  3.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求图上距离?怎么求实际距离?

  课件出示:在一幅比例尺是1∶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昌与北京的距离是20.5厘米,北京与南昌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4.小山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下表是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每天看的页数 3 5 8 10

  所用的天数 40 24 15 12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课件出示:4个同学去买圆珠笔.下表是他们购买圆珠笔的枝数与总价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购买圆珠笔的枝数 2 3 5 8

  总价 0.50 0.75 1.25 2.00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6.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1)先找出三种量,其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2)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结论.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1.填空.

  (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3千克鸡蛋,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

  (3)因为14∶21与0.8∶1.2的比值都等于( ),所以可以组成比例,( )∶( )=( )∶( ).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6∶2=0.9∶0.3写成乘法形式是( )×( )=( )×( )

  (5)一幅设计图上注明的比例尺是:

  在这幅图上量得长8厘米的线表示实际( )米;图上表示实际距离400米的线段长( )厘米.

  (6)观察表中总价与本数的关系,并填空.

  数量(本) 2 3 5 6 8 9 10

  总价(元) 0.9 1.35 2.35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1)时间一定,所行路程与速度( ).

  (2)正方体的体积和棱长( ).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勤人数( ).

  (4)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

  (5)一篇文章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不成比例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个变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xy=,x与y( )比例;x=,x与y( )比例.

  (2)3a=b,a与b( )比例;=,b与a( )比例.

  (3)x-y=18,x与y( )比例.

  4.独立练*.

  完成练*六第1~3题.

《整理和复*》教案3

  复*目标:

  1、通过复*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复*准备:小黑板

  复*过程:

  一、基本练*:

  1、完成下面表格:

小数


0.16






分数








百分数




24.5%



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 (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 (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

  1、*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分之几?

  四、布置作业:

  P13第1、2、3题。

《整理和复*》教案4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P36-37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的*惯。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七第1题,做完后再说一说计算法则。

  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中易错题巩固。

  3、取商的*似值应注意什么?

  取商的*似值时要看清题目要求,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似值。

  完成练*七第2题。

  4、计算除法时,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

  5、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进一步训练。

  课后小记:

  由于请学生在课前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第一次要求他们写复*提纲,所以本课教学比较顺畅,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主动写复*提纲对单元整理复*效果好。

  但一课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较紧张,所以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单元知识的归纳整理,第二课时再完成部分练*的指导。

  在解决问题环节,我觉得新课标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确实灵活多了,有的图文结合、有的题目中有隐含的条件,还有的需要统一单位后再列式计算……许多学生只要稍一大意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错,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如36页第2题,许多学生就因没认真审题落入了“陷阱”中。因为要求的问题是“*均每本书便宜了多少钱”,而条件中告诉我们的却是一套4本的书价,所以要注意除以4。

  又如37页第4题,学生看似简单却极易在路程、时间上产生负迁移。因为以往解决行程问题都是用路程除以时间求速度,所以大家*惯地列成1.5除 以9.7加2的和。但实际上此题要求的是“李大伯跑1千米*均需要多少分钟”,正确算式应该是将时间除以路程。按道理即使先求速度(即每分钟行多少千 米),再用1千米除以速度同样能得出正确结果,可此题用1.5除以11.7又恰巧除不尽,所以在教学中方法只好统一。

《整理和复*》教案5

  整理和复*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

  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8 2 3 9 9 5 2 7

  1 7 + 4 8 - 1 6 + 7 3

  7 9 7 7 7 9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6)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实用10份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整理复*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均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信息报道)据统计,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实际增长***%;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验收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达到8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为比去年增加1.4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又9/20*方米提高到6又13/25*方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330000人,*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2、从这组信息报道中,同学们主能感受到什么?你是怎么看出的?

  3、揭示课题: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数的意义、

  二、复*整理,形成网络

  1、分组合作,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信息中的数据分分类。(用展示台展示反馈)

  2、分类整理,沟通联系。

  (1)整数。

  ①请同学们举几个用整数表示的例子。

  ②哪些数属于整数呢?(自然数、0、…)

  ③自然数的意义和单位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书回顾。(师板书复*步骤)

  ④介绍自然数的产生,引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名言--数起源于数

  (2)分数、小数。

  ①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整理复*分数和小数,看看你们打算从哪几方面来整理?(分组讨论)

  ②根据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回顾、分类整理。

  ③小组分类汇报结果,并围绕整理结果提几个问题,随意点同学回答并作出评价。

  (3)百分数

  ①现在我们还有什么数没有复*?

  ②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

  ③请同学们举几个用百分数表示的例子。

  ④介绍几个百分数实际应用的例子。(课件展示)

  胶东乡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百货大楼的帽子按八五折出售。

  ⑤分组讨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形成网络。(课件)意义(略)

  (2)复*计数单位、数位、进率等概念。

  (3)让学生自由看数位顺序表提问质疑。

  5、小结板书

  三、综合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引导梳理合作整理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整理

  议一议: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把这些要点整理出来。

  二、单元复*

  1、复*除法含义

  (a)举例说明“*均分”的含义

  什么是*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b)写算式,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根据自己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2、整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

  (a)复*2~6的乘法口诀

  将下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四五()二六()五()三十

  (b)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c)应用口诀求商

  看谁算得都对。

  6×2=12÷3=36÷6=71-50=18÷6=17-9=

  16÷4=30+6=30÷6=3÷3=25+5=8÷2=

  4×5=24÷4=20÷5=18÷3=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a)列式计算

  1、14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几?

  3、25里面有几个5?

  (b)解决问题

  有24本练*本*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出算式吗?

  3、为什么用除法算?怎样算的?

  4、解答正确吗?

  (c)辨析练*

  (1)每个花瓶插5根孔雀羽毛,4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根?

  (2)每个花瓶插6根孔雀羽毛,24根孔雀羽毛可以插几个花瓶?

  (3)有10根孔雀羽毛,*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根?

  (4)有10根孔雀羽毛,插在2个花瓶里。一个花瓶里插6根,另一个花瓶里插几根?

  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难点:利用百分数的意义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一、基本练*(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105页第1题,课本105页第4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整体反思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5

  1.通过整理、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火柴盒 魔方 特仑苏牛奶 练*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1:火柴盒、魔方、牛奶。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生:火柴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牛奶是长方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这些小小的物品就将成为我们学*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

  (设计意图:从学生*时接触较多的“火柴盒、魔方”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第一次尝试: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7号抢答)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

  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12条8个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在这一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小试牛刀:必答题(6号同学)。

  填空: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1、给一个玻璃柜台的各边都安上角铁,是求这个玻璃柜台的( )。

  2、给一个乒乓球台喷漆,是求这个乒乓球台的( )。

  3、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装满水后,水的( )是30cm。

  4、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这个容器的( )是30ml。

  5、给一个洗衣机做布罩,是求这个洗衣机的( )。

  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在小组内进一步整理(2号填写,3号、5号汇报)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

  (长a宽b**)常用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长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S=(ab+ah+bh)×2

  *方厘米

  *方分米

  *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

  立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正方体

  S=6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四、第二次尝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老师设计的表格,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题,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一)抢答题(4号同学)。

  判断并说明理由。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

  2、a=3a ( )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4、电饭锅的体积大约是20立方厘米。 ( )

  (二)今天老师设计的*题都与火柴盒、牛奶盒有关,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为你们设计了什么样的问题?

  师:看来有关它们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请同学们看老师设计的问题。

  问题一:

  如果把这个火柴盒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再摆放物品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了。

  问题二:

  做这样1个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纸板?做这样1个火柴盒内盒要用多少纸板?(衔接处忽略不计)

  要求只列式,说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师: 你还能举出类似计算火柴盒内盒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

  师:火柴盒不能只有内盒吧?(外壳)计算几个面?(4个)

  类似计算火柴盒外壳这样只计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二通过计算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所用纸板即表面积的大小,以及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三:

  用两盒牛奶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盒牛奶的表面积、体积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了多少?小结:拼的方法不同,表面积减少的也不一样。

  1、做个小小包装师:如果要给这几盒牛奶套上包装盒,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最少需要多少硬纸片?

  (小组合作,拼一拼,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2、若将1盒牛奶倒入一个底面积是80*方厘米的长方体饭盒里,这个饭盒的高至少为多少厘米?

  学生计算,并测量高度。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分成两个环节:基础练*给定数据的题目,学会熟练应用数据,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练*要由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五、课堂小节

  像火柴盒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提高运算能力,培养数感。

  2、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梳理知识结构。

  1、请同学们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梳理。

  2、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以组内单位进行汇报。

  3、汇报,在学生的整理基础上进行整理,完善。

  (二)口算、计算。

  1、完成练*十三第1题

  32×3= 14×5= 190×2= 13×60=

  17×40= 60×90= 24×5= 25×80=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反馈订正。

  2、完成整理和复*第1题。

  在空格里填上相应的积。

  (1)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是怎样口算的?

  (2)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是怎样笔算的?

  口算: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只用两位数与整十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在所得到的积后面添上1个0。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比较每组算式得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30╳30= 31╳29= 32╳28= 33╳27=

  50╳50= 51╳49= 52╳48= 53╳47=

  (1)个人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发现:在乘法中,当两个因数的和不变时,这两个因数的差越接*,积越大。

  4、比较下列算式得数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11╳11= 21╳21= 21╳31= 21╳41=

  51╳61= 31╳61= 41╳71= 51╳81=

  发现:头乘头,头相加,尾乘尾。(够进位的要进位)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小王*均每个工作日投送28个快递邮件。如果每月按22个工作日计算,小王半年一共投递多少个快递邮件?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28╳22╳6=3696(个)

  答:小王半年一共投递3696个快递邮件。

  2、一辆出租车一周(7天)收入1260元钱。如果每天工作9小时,*均每小时收入多少钱?

  (1)个人独立完成

  (2)组内交流:1260÷7÷9=20(元)

  答:*均每小时20元。

  (四)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7

  一、教学内容: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二十相关的练*。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复*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对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清楚,加强建立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的学*方法,提高学*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三、教学重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四、教学难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五、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六、教学过程

  略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8

  教学过程:

  一、边练*边复*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1、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和互化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分数的意义。

  1、什么是单位“1”?一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是分数单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带分数、整数和假分数怎样互化?

  二、基本练*

  1、口答P110、1,2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P111、3

  3、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P111、4,5

  4、应用题P111、6

  三、小结

  课题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28=4×760=6×1060=2×3060=4×15…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叫做短除号。

  除数…26…被除数

  3…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28260

  214230

  7315

  5

  28=2×2×7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十三的第17*题。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

  2.通过复*,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投影。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设计意图:开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二、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

  三、巩固练*,发散思维

  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1、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

  2、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同桌合作,用身体语言表演,复*旧知,学生兴趣很高,学*气氛浓厚。]

  四、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1、小小邮递员的游戏。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送信,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2、思考: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怎么排列比较好?(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出示整理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问: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

  五、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问: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方法并提高口算准确率和速度。]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六、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课件演示:出示第79页第5题,谁能解答出这两道题,谁就能得到智慧爷爷的礼物。你想得到这些礼物吗?

  先讲图意,再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7+3=10

  7-2=5

  [设计意图:潜心设计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手、眼、口、脑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七、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自主探索、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减法表的复*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把表补充完整。这节课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整理和复*》教学设计 10

  一、 教学目标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过程中,渗透学*方法,体会数学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 80×5=(注意0的个数) 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很有趣的数学算式,你能在方块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7)

——数学教案《“1”和“许多”》(十)份

  数学教案《“1”和“许多”》 1

  活动名称

  区分“1”和“许多”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运动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区分“1”和“许多”。

  2.发展幼儿的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小兔子动物头饰若干个,魔术口袋1个(内可装1个乒乓球,许多块积木)。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参考游戏:老师带幼儿们去游乐园玩。在游乐园门口老师把门票发给幼儿们,并请幼儿们仔细看一看手中的票上印的是什么(有的是印了一只蜜蜂,有的'是印了许多只蜜蜂)?数一数,有几个?教师还要求手拿门票是一只蜜蜂的幼儿从红色拱门进,手拿门票是许多只蜜蜂的幼儿从蓝色拱门进。(检票时老师在一旁注意检查)

  2.进到游乐园后组织游戏

  (1)观看池塘里的鱼。参考提问:哪种鱼是“1”条,哪种鱼是“许多”条(有1条红颜色的鱼,有许多条黑颜色的鱼);观察周围什么东西是“1”个,什么东西是“许多”个?

  (2)观看动物马戏。参考提问:什么动物叫了“1”声,什么动物叫了“许多”声;兔妈妈邀请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兔妈妈跳1下,小朋友就跳1下,兔妈妈跳许多下,小朋友就跳许多下(也可先跳许多下,再跳1下)。让幼儿通过听、动进一步感知“1”和“许多”。

  (3)还可组织一些活动(如钓鱼),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3.区分“1”和“许多”

  教师引导幼儿摸魔术口袋,摸一摸哪种物体是“1”个,哪种物体是“许多”个。

  活动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哪种物体是“1”个,哪种物体是“许多”个;散步时在幼儿园里找一找,哪种物体是“1”个,哪种物体是“许多”个。

  数学教案《“1”和“许多”》 2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2、能区分“1”和“许多”个物体,能从环境中找出一和许多个物体。

  3、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重点:能区分“1”和“许多”个物体,能从环境中找出一和许多个物体

  活动难点: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兔妈妈头饰一个、大灰狼头饰一个、蘑菇卡片(与幼儿相同)、篮子一个、卡片若干、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兔宝宝们,冬天就要到了,可是我们的食物却越来越少啦,怎么办呢?(引导幼儿思考解决办法)今天,兔妈妈就带你们去采蘑菇。

  二、初步感知“一和许多”。

  1、(出示篮子)这是什么?有多少篮子(一个)?今天的任务就是需要宝宝们,每人采一朵蘑菇,然后放在妈妈手中的篮子里。

  2、(出示蘑菇)宝宝们快看,哪边的草地上是什么?有多少蘑菇呀?(许多)

  3、出示草地旁边的大灰狼,让幼儿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多少(一只)?它正在干什么?(睡觉)

  4、(强调操作纪律):宝宝们,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集采到蘑菇,又能不被大灰狼发现?(幼儿讨论后交流)

  三、操作感知“一和许多”

  1、采蘑菇。

  幼儿在兔妈妈的带领下每人到草地上采一朵蘑菇,然后返回,并告诉兔妈妈自己采了多少蘑菇(我采了一朵蘑菇)。

  草地上的许多蘑菇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许多蘑菇变成了我们手中一朵一朵的蘑菇啦。)

  2、送蘑菇。

  把自己采的蘑菇送到兔妈妈的蓝子里,并告诉妈妈自己送了几朵蘑菇(我送了一朵蘑菇)。

  你们手中的那一朵蘑菇到哪去啦?(变成了蓝子里的许多蘑菇)

  3、巩固提升。

  (1)、找出课件中图片上“1”和“许多”的物体。

  (2)、找出环境中的“1”和“许多”个物体。

  四、结束活动

  游戏“宝宝们快看,来了几只大灰狼啊?(一只),那我们有多少只?(许多)让我们一起把大灰狼赶跑吧!

  五、活动延伸:让我们一起去找找教室中还有哪些东西是1个,哪些是许多个。

  数学教案《“1”和“许多”》 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2、认识区分"1"和"许多"。

  3、知道"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活动准备:

  PPT课件、儿歌、一个小篮子、几个苹果和橘子、一个面包、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小红帽、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插花、一扇假大门

  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

  小朋友,请你跟我做(播放儿歌《小红帽》,幼儿跟老师做律动)。小朋友,刚才是什么儿歌呀?对,是小红帽。昨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了小红帽的故事,有一天小红帽去看外婆,经过大森林的时候碰到了大灰狼,大灰狼骗了小红帽,把小红帽和外婆给吃了。最后是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和外婆。

  2、认识"1"和"许多"与它们的分合关系

  今天外婆给小红帽打电话了,外婆说:"小红帽,来看看外婆吧,外婆想你了。"于是,妈妈给外婆准备了许多礼物,让小红帽拿给外婆。

  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面包)?

  老师手里有几个面包?

  小朋友看看妈妈还准备了什么(出示一个苹果)?

  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红帽说:"妈妈,一个苹果太少了,你在拿出几个苹果吧!"

  (老师分4次出示苹果,每次只出示一个,每出示完一次就提问'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

  小朋友看看现在一共有多少苹果呀(引导幼儿说有许多苹果)?

  这许多的苹果是由刚才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的,所以,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

  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

  (老师再出示5个橘子)小朋友,这是些什么?老师这里有多少橘子?

  (把面包、苹果、橘子放在小篮子里)小红帽拿着妈妈准备的一个面包、许多苹果和许多橘子去看外婆了。

  小红帽走啊走啊,又走到了那片大森林,小红帽害怕了,她怕在遇到大灰狼。于是,她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和我去看外婆吗?"

  小朋友,你们想和小红帽一起去看外婆吗?小红帽听到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去看外婆可高兴了,她说:"谢谢你们,请你们也戴上小红帽吧!"

  (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小红帽)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多少小红帽?

  (请每位小朋友拿一顶)现在小朋友头上戴了多少小红帽?老师手里还有小红帽吗?刚才老师手里的许多小红帽被小朋友拿走后,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了。所以,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戴好你们的小红帽,我们一起出发吧!

  3、巩固

  (墙上面插着花<实物>)

  小朋友,这里有花哦,看看有多少花呀?我们采些花给外婆送去吧!每个小朋友只采一朵花。

  (在小朋友采花时提问个别幼儿'你采了几朵花')

  小朋友,现在你们手里有几朵花啊?墙上还有花吗?它们都在哪了?对,墙上的许多花都被小朋友采走了,变成小朋友手了一朵一朵的花了。许多分成了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花都放到老师的篮子里吧!篮子里现在有多少花?小朋友手里还有吗?

  刚才小朋友手里一朵一朵的花现在变成了篮子里的许多花了,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我们继续走吧!

  4、延伸活动

  (到了外婆家,一位老师扮外婆,开门。)

  外婆见来了这么多小朋友,可高兴了,于是给小朋友出了一个问题。她问:"小朋友,在你们家里见过什么是一个的东西,什么是许多个的东西?"

  (请幼儿回答,最后老师总结)

  外婆听到小朋友找到这么多一个的东西和许多个的东西,夸奖小朋友真聪明!她又说:"小朋友,在外婆家的周围还有许多东西是一个的和许多个的,我们一起出去找找吧!"

  (看PPT课件,自然结束活动)

  数学教案《“1”和“许多”》 4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精心设计的若干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涵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有关1和许多的知识。

  活动一

  活动名称:我们去郊游

  活动目标:认识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

  活动准备:

  环境布置―――

  1、积木围成的池塘,池塘里有一条大鱼,许多条小鱼。一只青蛙,许多只小蝌蚪。

  2、树模型一个,树上挂着一只大鸟,多只小鸟,多个苹果。

  活动与指导:

  1、谈话引出课题:“今天的天气可真好,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教师与幼儿一同统计活动的人数,让幼儿明确知道只有一个老师,有许多个小朋友。)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池塘边,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什么地方?(池塘)

  3、池塘里有什么?(鸭子、小鱼、青蛙、小蝌蚪)有多少只大鸭子?(1只)有多少只小鸭子?(许多只)有几只青蛙?(1只)几只小蝌蚪?(许多只)然后继续启发幼儿进行观察,想一想池塘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一个和许多来表示。

  4、小朋友围坐在大树下休息,引导幼儿观察并且说出树上有一只大鸟、许多只小鸟;一棵上有许多只鸟、许多片树叶、许多个苹果。

  活动二

  活动名称:小猴儿摘桃子

  活动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活动准备:小猴头饰、桃树模型。

  活动过程:

  1、小朋友扮演小猴儿,围着桃树唱歌、跳舞。并引导他们说出“树上有许多桃子。”

  2、请每只小猴子摘一个桃子,边摘边说“我摘了1只桃子。”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3、小猴子们每人举起手中的桃子,大声说出:“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活动三

  活动名称:我把小熊送回家

  活动目标:通过操作,让幼儿亲身感知理解――1个、1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

  活动准备:教师将多只玩具小熊散放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里、房子模型1个。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小朋友们,小熊乐园里的熊宝宝们都出来做游戏了,可是它们太贪玩、走得太远了,现在,它们找不到回小熊乐园的路了?让我们每个小朋友把1只小熊送回家好吗?(小朋友每人抱起1只小熊,然后每人说一遍:“我找到了1只小熊―――”)

  2、请小朋友轮流把自己的小熊送到“小熊乐园”里。并请每名小朋友说一遍“我把1只小熊送回家”。

  3、最后,请小朋友观察现在的“小熊乐园”,引导他们说出“1只1只小熊合起来就是许多只小熊,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活动反思: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数概念。”“1”是自然数中最小的数,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许多”是一个笼统的词汇,它表示集合中有两个以上元素。区分1和许多,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幼儿集合概念初步形成和感知元素分化过程的关键所在。《领域》中把这个活动分为了两个课时进行,课时一是感知区分1和许多,而课时二是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今天我把两个课时整合成一个课时完成。整个活动设计以游戏为主,虽然时间稍长一些,但孩子们玩得非常轻松。

  数学教案《“1”和“许多”》 5

  设计背景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活动目标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 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猴子摘桃游戏给幼儿参与互动,教师分发头饰给每个小朋友,让他们了解1的意思,又通过猴妈妈带小猴摘桃子,然后放回大篮子变成许多,这样小朋友可以理解什么是许多,许多可以分1个1个,1个1个也能和起来成许多。我用生活

  数学教案《“1”和“许多”》 6

  一、说教材

  《感知“l”和“许多”》是选自小班上学期的数学活动。 “l”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也是学*数学的基础。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孩子年龄小、好玩、好动、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感知“1”和“许多”》。如果单单的让幼儿学*“1”和“许多”对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同时又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友爱互助的品质,所以我采用了帮助农民伯伯拔萝卜的情景,让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体验中学*感知“l”和“许多”,并帮助他们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活动中所涉及的“拔萝卜”的场景孩子们都很熟悉,而且其活动简单。比较形象直观,满足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

  二、说目标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孩子们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指引,不能很准确地理解“l”和“许多”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正是有这样的一种懵懂,让幼儿产生一种向往,从而营造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感。通过情景亲身体验,使孩子们能够进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初步感知“1”和“许多”的含义,知道“1”和“许多”。

  2、能够区分哪个是“1”?哪些是“许多”?

  3、通过观察、分析体验学*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区分那个是“1”?那些是“许多”?

  活动难点:感知“1”和“许多”的含义。

  突破难点的方法:合作探究,师幼互动,角色表演。

  本次活动重、难点体现一个“区分”和“感知”的问题,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需求,和思想上的一个认知,所以把认识“l”和“许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认识感知“l”和“许多”之后再攻克难点,来正确的区分“1”和“许多”。

  首先,活动的引导语是我们被农民伯伯邀请去拔萝卜,通过课件展示让幼儿观察。然后通过图片设计出一个场景地点,老师引导幼儿发现地里有许多的萝卜。然后,就开始“拔萝卜”,我拔了一个萝卜!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拔了一个萝卜。拔萝卜的过程是让幼儿完整的感知“1”。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农民伯伯的过程,让小朋友人感知一和许多的关系。活动的难点定位在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因为在教育幼儿学*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感知,体现了幼儿学*数的发展过程,这样才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让幼儿知道1个1个和起来就是许多个,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增强了幼儿的数概念。“l”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它们之间有一个量的区别。在目标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l”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l”和“许多”两个方面的意义。

  四、 说学情

  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左右,他们对数的初步概念都很不明确,但是他们有一种对游戏的酷爱心理,并且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是某一角色的扮演者。但是自己又没有很明确的想法,和一个正确的角色心理。只是常是在嘴上说说而已,做到实际中有意义的机会却很少。所以,通过本节活动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的机会,从中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也达到了学*的目的。

  五、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对象”。根据幼儿的学*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角色游戏法、提问法等。

  1、情境教学法:

  我启用了请小朋友帮助农民伯伯拔萝卜的这样一个场景,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幼儿置身于这样有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萝卜一个一个的拔出,清晰的显示出“1”和“许多”的联系。这样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时也是依据幼儿思维的发展需要,观察体验都在其中,教师再加以引导总结,明确出其正确的定义,让幼儿对“1”和“许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认识。

  2、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图片操作,幼儿一个一个“拔萝卜”特别是拔的时候,来感知1个,不仅起到了学*的作用,也深深的让幼儿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助人为乐的快乐。这样大大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且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因为三岁左右的孩子语言正处在一个发展期,这时候让他们完整的表述也是为了能够增强他们以后学*的完整性。

  3、提问法:

  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比如说:天上有1个月亮许多个星星,1个小朋友手里有许多个气球。幼儿通过直观的观察思考作出回答,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同时激发幼儿主动学*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六、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1、游戏法:

  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认识目标中的1和许多,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的“数学”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观察法:

  让幼儿通过观察感知“l”和“许多”,加强理解“l”和“许多”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

  七、 说程序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引出活动主线,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将自己收到邀请函

  的事情告诉小朋友,请求他们的意见,并直接告诉他们现在我们就要去农民伯伯的地里看一看。小朋友们的兴趣都很高,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2、 展示情景,引出目标

  通过课件展示让幼儿直观的看到“1”和“许多”的关系。地里有许多的萝卜,老爷爷一个一个拔萝卜,放在了筐里面,最终地里的萝卜拔完了,筐里有许多萝卜。

  3、通过拔萝卜感知一和许多

  这个环节是图片操作过程也是整个活动的兴趣点所在,教师准备的图片数量是和幼儿的人数相符合的。共涉及三个环节。

  (1)看萝卜:通过看让幼儿感知地里有许多萝卜。

  (2)拔萝卜:通过幼儿拔萝卜反复感知手里有“1”个萝卜,和地里的“许多”萝卜。(老师要根据课堂中的情况及时的做好即兴的处理:比如说有个别幼儿不愿意去拔萝卜,老师该怎么做?有的孩子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拔了两个萝卜,老师该怎么做?

  (3)收萝卜:将幼儿手里的萝卜一个一个放到筐里感知“许多”,筐里有许多萝卜。

  4、体验“1”和“许多”

  这个环节是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充分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达出“1“和’许多‘的关系。例如:1个老师许多小朋友,1条鱼许多水草等等。通过幼儿的表达老师掌握幼儿的学*情况。

  数学教案《“1”和“许多”》 7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2、认识区分"1"和"许多"。

  3、知道"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活动准备:

  PPT课件、儿歌、一个小篮子、几个苹果和橘子、一个面包、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小红帽、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插花、一扇假大门

  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

  小朋友,请你跟我做(播放儿歌《小红帽》,幼儿跟老师做律动)。小朋友,刚才是什么儿歌呀?对,是小红帽。昨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了小红帽的故事,有一天小红帽去看外婆,经过大森林的时候碰到了大灰狼,大灰狼骗了小红帽,把小红帽和外婆给吃了。最后是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和外婆。

  2、认识"1"和"许多"与它们的分合关系

  今天外婆给小红帽打电话了,外婆说:"小红帽,来看看外婆吧,外婆想你了。"于是,妈妈给外婆准备了许多礼物,让小红帽拿给外婆。

  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面包)?

  老师手里有几个面包?

  小朋友看看妈妈还准备了什么(出示一个苹果)?

  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红帽说:"妈妈,一个苹果太少了,你在拿出几个苹果吧!"

  (老师分4次出示苹果,每次只出示一个,每出示完一次就提问'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

  小朋友看看现在一共有多少苹果呀(引导幼儿说有许多苹果)?

  这许多的苹果是由刚才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的,所以,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

  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

  (老师再出示5个橘子)小朋友,这是些什么?老师这里有多少橘子?

  (把面包、苹果、橘子放在小篮子里)小红帽拿着妈妈准备的一个面包、许多苹果和许多橘子去看外婆了。

  小红帽走啊走啊,又走到了那片大森林,小红帽害怕了,她怕在遇到大灰狼。于是,她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和我去看外婆吗?"

  小朋友,你们想和小红帽一起去看外婆吗?小红帽听到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去看外婆可高兴了,她说:"谢谢你们,请你们也戴上小红帽吧!"

  (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小红帽)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多少小红帽?

  (请每位小朋友拿一顶)现在小朋友头上戴了多少小红帽?老师手里还有小红帽吗?刚才老师手里的许多小红帽被小朋友拿走后,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了。所以,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戴好你们的小红帽,我们一起出发吧!

  3、巩固

  (墙上面插着花<实物>)

  小朋友,这里有花哦,看看有多少花呀?我们采些花给外婆送去吧!每个小朋友只采一朵花。

  (在小朋友采花时提问个别幼儿'你采了几朵花')

  小朋友,现在你们手里有几朵花啊?墙上还有花吗?它们都在哪了?对,墙上的许多花都被小朋友采走了,变成小朋友手了一朵一朵的花了。许多分成了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花都放到老师的篮子里吧!篮子里现在有多少花?小朋友手里还有吗?

  刚才小朋友手里一朵一朵的花现在变成了篮子里的许多花了,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我们继续走吧!

  4、延伸活动

  (到了外婆家,一位老师扮外婆,开门。)

  外婆见来了这么多小朋友,可高兴了,于是给小朋友出了一个问题。她问:"小朋友,在你们家里见过什么是一个的东西,什么是许多个的东西?"

  (请幼儿回答,最后老师总结)

  外婆听到小朋友找到这么多一个的东西和许多个的东西,夸奖小朋友真聪明!她又说:"小朋友,在外婆家的周围还有许多东西是一个的和许多个的,我们一起出去找找吧!"

  (看PPT课件,自然结束活动)

  数学教案《“1”和“许多”》 8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触摸觉等感知1和许多;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许多红萝卜,一个白萝卜,兔子玩具一个,黑板上布置一个房子,门里面有许多小兔图片,橘子实物

  配套课件:小班数学公开课课件《认识1和许多》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谁来了啊?(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有多少爸爸妈妈?(幼:有许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2、PPT出示小兔,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动物,快看,她只露出了一对耳朵,你能猜出她是谁吗?"(师出示小兔)

  幼:1只小兔。

  师:"她不仅是一只小兔,还是一位兔妈妈。她要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呢。"

  二、创设情景,用听觉、视觉及动作感知"1"和"许多"

  1、初步感知"1"和"许多"

  师:今天兔妈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我们来看看,这里有谁?

  (师指着PPT课件上的房子,把门打开,引导幼儿观察)

  师:有谁?(有小兔)

  有几只小兔?(有许多小兔)

  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有1只小黑兔,有许多小白兔。)

  2、指导幼儿亲自参加分和操作活动,掌握"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一个一个的物体合起来成为许多个物体。)

  三、师:小兔肚子饿了,兔妈妈要去拔萝卜了。(师把PPT上的"门"关好,请小兔在家里别开门。)

  1、观察萝卜,寻找1和许多

  教师指着菜园问:"这里有多少萝卜?"(许多萝卜)

  "这些萝卜都一样吗?"(有一个白萝卜,有许多红萝卜)

  2、拔萝卜

  幼儿帮小兔每人去拔1个萝卜,"你拔了几个萝卜"(我拔了一个萝卜)

  提问:现在菜园里还有萝卜吗?(一个也没有了)

  教师小结:菜园里有许多萝卜,每人拔一个,菜园里一个萝卜都没有了,许多萝卜分成了1个、1个、1个

  3、送萝卜

  教师带领幼儿唱小兔子乖乖歌曲,请PPT课件上的兔子开门,并告诉兔子"我给你送萝卜来了,我送你一个萝卜。"

  幼儿把1个1个萝卜都送到小兔家里去。

  提问:现在盘子里有多少萝卜?(没有萝卜了)

  师小结:小朋友把1个1个萝卜送来,小兔有许多萝卜了。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四、小兔请客,再次熟悉"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1、分橘子(实物)

  小兔:"谢谢小朋友把一个一个萝卜送来,让我有了许多萝卜。我要请你们吃橘子。这里有多少橘子啊?"(有许多橘子)

  现在老师来分,大家闭上眼睛,仔细摸摸手上有几只橘子,然后告诉你的好朋友"我有1只橘子。"

  2、吃橘子

  和同伴、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橘子结束本次活动。

  数学教案《“1”和“许多”》 9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让幼儿初步感知"1"和"许多"

  2、能正确说出"一个"和"许多"

  3、发展幼儿的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萝卜卡片若干、兔子耳朵头饰若干(数量均和幼儿的数量相等)、两个小筐子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小白兔,乐呵呵。到山上,拔萝卜。一只小兔拔一个,放在一起是许多。"。,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它要和我们一起来上课,有请可爱的小白兔,→幻灯片小白兔

  (二)游戏拔萝卜体验"1"和许多的关系每个人都带上兔耳朵头饰扮演小兔子→(黑板上贴了许多的萝卜卡片)老师问:"小朋友们看看山上有多少萝卜啊?"(引导他们说出有许多)那现在我们一起上山拔萝卜吧→每人拔一个,而且要边拔边说"我拔了一个萝卜"→拔完了,老师问:"现在山上还有萝卜吗?"(幼儿答)→"你的手里现在有几个萝卜?"(幼儿答)→"刚才山上有许多的萝卜怎么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呢?"(幼儿答)→引导并讲出"许多"的萝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萝卜萝卜看起来好好吃哦,而且萝卜很有营养小朋友多吃萝卜呢会少生病哦,你们想不想吃呢?(幼儿答)→可是刚拔的萝卜凉凉的又不干净我们吃了会肚子疼的,不如我们让厨师给我们做成好吃的菜吧→收萝卜→"我放了一个萝卜"→老师问:"你的手里还有萝卜吗?"(幼儿答)→"筐子里现在有多少萝卜?"(幼儿答)→"刚才筐子里一个也没有现在怎么有许多的萝卜呢?→"引导并讲出"一个一个的萝卜放在一起就成了许多萝卜"

  总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一个一个的"1"和在一起就成了"许多"延伸: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1和"许多",我们一起来找找吧→使用幻灯片看图并引导幼儿正确说出1和"许多"

  数学教案《“1”和“许多”》 10

  设计意图:

  按照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精心设计的若干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涵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表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有关1和许多的知识。

  活动一、我们去郊游

  活动目标:

  认识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

  活动准备:环境安插

  1、积木围成的池塘,池塘里有一条大鱼,许多条小鱼。一只青蛙,许多只小蝌蚪。

  2、树模型一个,树上挂着一只大鸟,多只小鸟,多个苹果。

  活动与指导:

  1、谈话引出课题:"今天的天气可真好,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好欠好?"(教师与幼儿一同统计活动的人数,让幼儿明确知道只有一个老师,有许多个小伴侣。)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池塘边,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什么地方?(池塘)

  3、池塘里有什么?(鸭子、小鱼、青蛙、小蝌蚪)有多少只大鸭子?(1只)有多少只小鸭子?(许多只)有几只青蛙?(1只)几只小蝌蚪?(许多只)然后继续启发幼儿进行观察,想一想池塘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一个和许多来表现。

  4、小伴侣围坐在大树下休息,引导幼儿观察而且说出树上有一只大鸟、许多只小鸟;一棵上有许多只鸟、许多片树叶、许多个苹果。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8)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实用五份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1

  目的:

  1、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

  2、认识“1”和“许多”,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口语表达能力。

  准备:

  创设游戏宫情景(停车场、红灯笼、提供数量是“1”和“许多”的'物体)小兔胸饰每人一个,鼓一面。

  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正好,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到游戏宫去玩一玩,看一看。我们开着汽车出发吧!”

  二、认识“1”和“许多”

  1、发门票

  “游戏宫到了,可游戏宫不能随便进去,要有门票才能进去。”师问:“你们有门票吗?”(没有)“那妈妈有票吗?”(有)“有多少?”(‘许多’反复说三遍)

  提出要求:现在妈妈把票发给宝宝,你们要告诉妈妈你拿到了几张票?票发完后问:“妈妈手中有票吗?有几张?还有的票呢?

  小结:许多的票可以分成一张一张的票,也就是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2、进游戏宫

  提出要求:进游戏宫时不拥挤,请宝宝们把票交给游戏宫的老师后才能进去(待幼儿全进去)。师问:“宝宝们,你们的票呢?”(全都交给游戏宫的老师了)有多少呢?(许多)

  小结:一张一张的票收起来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张票,也就是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1)观察停车场

  师问:“停车场里有什么?(一辆大汽车,许多辆小汽车)

  (2)观察灯笼

  你们看,游戏宫上面挂着什么?他们一样大吗?有几个大的?有几个小的?

  三、区别“1”和“许多”

  1、请小朋友找找看游戏宫里什么东西只有一个,什么东西有许多?

  四、游戏:兔妈妈和小兔子

  师:妈妈要看哪只小兔子最能干,看看妈妈跳几下?再听一听妈妈敲几下鼓?

  现在妈妈要看看那只小白兔听的清做的对,妈妈敲一下鼓宝宝就挑一下;妈妈敲许多下宝宝就要跳许多下。(幼儿反复练*)接着妈妈说:“你们看,菜地里有多少个萝卜?(许多个)现在请宝宝每人拔一个萝卜”(强调每人拔一个)。问:“你们手上有几个萝卜?”(1个)师:“请兔宝宝把萝卜放进篮子里。”(待萝卜全放进篮子)问:“篮子里有多少萝卜?”(许多个)

  小结:许多萝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萝卜,一个一个的萝卜放在一起又成了许多许多的萝卜。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在游戏宫里玩了游戏,还学了本领,知道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许多个可以分成一个一个。宝宝们都很能干,现在我们抬着大萝卜开着汽车回家吧。

  幼儿园数学游戏活动:认识大小和长短

  一、活动目的:学*观察卡片上实物的大小和长短,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二、材料介绍:

  (一)材料提供

  各种实物图片若干,塑封的底版图一张(画有大小标记),回形针10个,筐5个。

  (二)使用材料

  (1).将筐里的实物分类。

  (2).分别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

  (3).再给小动物分别匹配相应大小的食物。

  (三)教育功能: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分类。

  (2)认识常见小动物,知道它们各自爱吃的食物,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三、指导要点:

  引导幼儿看底版图,了解大小标记。让幼儿取筐分类,找一个最喜欢的小动物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说一说,这个小动物最喜欢吃什么,把它找出来,再给它们匹配相应的大小食物。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触摸觉等感知1和许多;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许多红萝卜,一个白萝卜,兔子玩具一个,黑板上布置一个房子,门里面有许多小兔图片,橘子实物

  配套课件:小班数学公开课课件《认识1和许多》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谁来了啊?(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有多少爸爸妈妈?(幼:有许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2、PPT出示小兔,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动物,快看,她只露出了一对耳朵,你能猜出她是谁吗?"(师出示小兔)

  幼:1只小兔。

  师:"她不仅是一只小兔,还是一位兔妈妈。她要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呢。"

  二、创设情景,用听觉、视觉及动作感知"1"和"许多"

  1、初步感知"1"和"许多"

  师:今天兔妈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我们来看看,这里有谁?

  (师指着PPT课件上的房子,把门打开,引导幼儿观察)

  师:有谁?(有小兔)

  有几只小兔?(有许多小兔)

  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有1只小黑兔,有许多小白兔。)

  2、指导幼儿亲自参加分和操作活动,掌握"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一个一个的物体合起来成为许多个物体。)

  三、师:小兔肚子饿了,兔妈妈要去拔萝卜了。(师把PPT上的"门"关好,请小兔在家里别开门。)

  1、观察萝卜,寻找1和许多

  教师指着菜园问:"这里有多少萝卜?"(许多萝卜)

  "这些萝卜都一样吗?"(有一个白萝卜,有许多红萝卜)

  2、拔萝卜

  幼儿帮小兔每人去拔1个萝卜,"你拔了几个萝卜"(我拔了一个萝卜)

  提问:现在菜园里还有萝卜吗?(一个也没有了)

  教师小结:菜园里有许多萝卜,每人拔一个,菜园里一个萝卜都没有了,许多萝卜分成了1个、1个、1个

  3、送萝卜

  教师带领幼儿唱小兔子乖乖歌曲,请PPT课件上的兔子开门,并告诉兔子"我给你送萝卜来了,我送你一个萝卜。"

  幼儿把1个1个萝卜都送到小兔家里去。

  提问:现在盘子里有多少萝卜?(没有萝卜了)

  师小结:小朋友把1个1个萝卜送来,小兔有许多萝卜了。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四、小兔请客,再次熟悉"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1、分橘子(实物)

  小兔:"谢谢小朋友把一个一个萝卜送来,让我有了许多萝卜。我要请你们吃橘子。这里有多少橘子啊?"(有许多橘子)

  现在老师来分,大家闭上眼睛,仔细摸摸手上有几只橘子,然后告诉你的好朋友"我有1只橘子。"

  2、吃橘子

  和同伴、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橘子结束本次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3

  目的:

  1、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

  2、认识“1”和“许多”,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口语表达能力。

  准备:

  创设游戏宫情景(停车场、红灯笼、提供数量是“1”和“许多”的物体)小兔胸饰每人一个,鼓一面。

  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正好,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到游戏宫去玩一玩,看一看。我们开着汽车出发吧!”

  二、认识“1”和“许多”

  1、发门票

  “游戏宫到了,可游戏宫不能随便进去,要有门票才能进去。”师问:“你们有门票吗?”(没有)“那妈妈有票吗?”(有)“有多少?”(‘许多’反复说三遍)

  提出要求:现在妈妈把票发给宝宝,你们要告诉妈妈你拿到了几张票?票发完后问:“妈妈手中有票吗?有几张?还有的票呢?

  小结:许多的票可以分成一张一张的票,也就是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2、进游戏宫

  提出要求:进游戏宫时不拥挤,请宝宝们把票交给游戏宫的老师后才能进去(待幼儿全进去)。师问:“宝宝们,你们的票呢?”(全都交给游戏宫的老师了)有多少呢?(许多)

  小结:一张一张的票收起来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张票,也就是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1)观察停车场

  师问:“停车场里有什么?(一辆大汽车,许多辆小汽车)

  (2)观察灯笼

  你们看,游戏宫上面挂着什么?他们一样大吗?有几个大的?有几个小的?

  三、区别“1”和“许多”

  1、请小朋友找找看游戏宫里什么东西只有一个,什么东西有许多?

  四、游戏:兔妈妈和小兔子

  师:妈妈要看哪只小兔子最能干,看看妈妈跳几下?再听一听妈妈敲几下鼓?

  现在妈妈要看看那只小白兔听的清做的对,妈妈敲一下鼓宝宝就挑一下;妈妈敲许多下宝宝就要跳许多下。(幼儿反复练*)接着妈妈说:“你们看,菜地里有多少个萝卜?(许多个)现在请宝宝每人拔一个萝卜”(强调每人拔一个)。问:“你们手上有几个萝卜?”(1个)师:“请兔宝宝把萝卜放进篮子里。”(待萝卜全放进篮子)问:“篮子里有多少萝卜?”(许多个)

  小结:许多萝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萝卜,一个一个的萝卜放在一起又成了许多许多的萝卜。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在游戏宫里玩了游戏,还学了本领,知道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许多个可以分成一个一个。宝宝们都很能干,现在我们抬着大萝卜开着汽车回家吧。

  幼儿园数学游戏活动:认识大小和长短

  一、活动目的:学*观察卡片上实物的大小和长短,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二、材料介绍:

  (一)材料提供

  各种实物图片若干,塑封的底版图一张(画有大小标记),回形针10个,筐5个。

  (二)使用材料

  (1).将筐里的实物分类。

  (2).分别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

  (3).再给小动物分别匹配相应大小的食物。

  (三)教育功能: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分类。

  (2)认识常见小动物,知道它们各自爱吃的食物,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三、指导要点:

  引导幼儿看底版图,了解大小标记。让幼儿取筐分类,找一个最喜欢的小动物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说一说,这个小动物最喜欢吃什么,把它找出来,再给它们匹配相应的大小食物。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4

  活动目标:

  1、继续感知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

  2、让幼儿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

  3、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活动准备:

  布置小熊家,小兔头饰一个,小鸡、小狗、小猴、小鸭的袋偶各1个,萝卜、饼干、苹果的替代品。

  活动过程:

  1、出示兔子头饰引入活动:(看看这是谁呀?今天我来当兔妈妈,你们来当兔宝宝。宝宝,叫妈妈。)

  2、幼儿感知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

  (1)引导幼儿观察小熊家来了哪些客人,感知一个物体。“宝宝,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小熊请我们去他家做客,看看小熊还请了谁呢?”(小鸡、小狗、小猴、小鸭)有几只小鸡(小狗、小猴、小鸭)?

  (2)小熊家一共请了几个客人?小动物还送了礼物给小熊,是什么呢?(饼干)看看有多少?感知许多物体。

  3、让幼儿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宝宝,妈妈都忘记带礼物给小熊了,送什么好呢?哦,想起来了,我们家的萝卜长大了,我们去地里拔些萝卜送给小熊吧。)

  (1)引导幼儿观察地里有多少萝卜。

  (2)请每位幼儿拔一条萝卜。引导幼儿看看地里还有没有萝卜,让幼儿感知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宝宝,地里的许多萝卜哪里去了,被宝宝拔走了,宝宝手上有几条萝卜,一条。小结;许多萝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3)引导幼儿把萝卜放到篮子里,感知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宝宝真棒,会帮妈妈拔萝卜了,宝宝拔了几条萝卜,一条,现在把你们的萝卜放篮子里,宝宝的手里还有没有,看看篮子里有多少萝卜?小结:一条一条萝卜合起来就成了许多萝卜。)

  (4)律动:洗手(哎呀,小手都很脏了,我们把它洗干净吧。)

  4、送礼物给小熊,小熊请宝宝吃东西。再次感受1和许多。(宝宝,把许多萝卜送给小熊吧,走走走,小熊家到了,小熊,这是我们送给你的礼物,小熊说:“谢谢你们,我也请你们吃东西。”小熊请我们吃苹果。谢谢小熊。看看这里有几个苹果?许多。现在妈妈把许多苹果分给宝宝吃,许多苹果哪里去了,宝宝手里有几个苹果?小结:许多苹果分成了一个一个。)5、与小熊再见,以宝宝回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老师在课前首先吃透教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课后还要善于认真反思,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教学水*。在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对教材的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5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

  2、认识“1”和“许多”,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口语表达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1和许多》

  活动准备:

  创设游戏宫情景(停车场、红灯笼、提供数量是“1”和“许多”的物体)小兔胸饰每人一个,鼓一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正好,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到游戏宫去玩一玩,看一看。我们开着汽车出发吧!”

  二、认识“1”和“许多”

  1、发门票

  “游戏宫到了,可游戏宫不能随便进去,要有门票才能进去。”师问:“你们有门票吗?”(没有)“那妈妈有票吗?”(有)“有多少?”(‘许多’反复说三遍)

  提出要求:现在妈妈把票发给宝宝,你们要告诉妈妈你拿到了几张票?票发完后问:“妈妈手中有票吗?有几张?还有的票呢?

  小结:许多的票可以分成一张一张的票,也就是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2、进游戏宫

  提出要求:进游戏宫时不拥挤,请宝宝们把票交给游戏宫的老师后才能进去(待幼儿全进去)。师问:“宝宝们,你们的票呢?”(全都交给游戏宫的老师了)有多少呢?(许多)

  小结:一张一张的票收起来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张票,也就是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1)观察停车场

  师问:“停车场里有什么?(一辆大汽车,许多辆小汽车)

  (2)观察灯笼

  你们看,游戏宫上面挂着什么?他们一样大吗?有几个大的?有几个小的?

  三、区别“1”和“许多”

  请小朋友找找看游戏宫里什么东西只有一个,什么东西有许多?

  四、游戏:兔妈妈和小兔子

  师:妈妈要看哪只小兔子最能干,看看妈妈跳几下?再听一听妈妈敲几下鼓?

  现在妈妈要看看那只小白兔听的清做的对,妈妈敲一下鼓宝宝就挑一下;妈妈敲许多下宝宝就要跳许多下。(幼儿反复练*)接着妈妈说:“你们看,菜地里有多少个萝卜?(许多个)现在请宝宝每人拔一个萝卜”(强调每人拔一个)。问:“你们手上有几个萝卜?”(1个)师:“请兔宝宝把萝卜放进篮子里。”(待萝卜全放进篮子)问:“篮子里有多少萝卜?”(许多个)

  小结:许多萝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萝卜,一个一个的萝卜放在一起又成了许多许多的萝卜。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在游戏宫里玩了游戏,还学了本领,知道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许多个可以分成一个一个。宝宝们都很能干,现在我们抬着大萝卜开着汽车回家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猴子摘桃游戏给幼儿参与互动,教师分发头饰给每个小朋友,让他们了解1的意思,又通过猴妈妈带小猴摘桃子,然后放回大篮子变成许多,这样小朋友可以理解什么是许多,许多可以分1个1个,1个1个也能和起来成许多。我用生活中的东西让他们去描述1和许多,这样反复练*,使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9)

——数学教案优秀实用五份

  数学教案优秀 1

  活动目标:

  1.给宝石博物馆中的宝石进行排列,学*10的减法运算。

  2.为皇冠正确的画上宝石数量,喜欢动脑筋。

  3.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过程简录:

  1.复*十以内的分合式以及加法运算--复*10的分合式--10的碰球游戏。

  2.介绍宝石博物馆--有一个宝石博物馆中有许多的`宝石,但是他们都没有摆正确,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好吗?

  --播放PPT--有三个宝石箱子,工作人员把宝石放进箱子中,可是数量搞错了,我们一起帮他重新放一下。

  --第一个箱子应该放几个宝石?为什么?现在有几个?那怎么办?拿掉几个?谁能够用数学算式讲出来。

  --第二个箱子应该放几个?我们来数一数工作人员放了几个?他放的对吗?那怎么办?

  --我们看看第三个箱子中有几个宝石?拿掉几个才能够让它的数量和箱子上的数字一样呢?

  3.认识操作卡--刚刚你们帮了他们一个大忙,但是还有几个问题需要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宝石博物馆里有一个很大的宝石箱子,上面的宝石有规律的排列着,每一排都是十颗宝石,但是工作人员粗心大意,漏放了几颗,你们能够帮他加上去吗?放完宝石后你可以在两边的线上写上数字,这样可以方便检查,看看两边加起来是不是10颗。

  --博物馆中还有一个漂亮的皇冠,希望小朋友们能够把宝石镶到皇冠上,你们会吗?

  做出下面的减法算式你就能得到答案,知道镶宝石的数量了哦。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操作结束,教师讲评--表扬做得又快又准确的幼儿。

  --做错的幼儿进行修改。

  活动反思: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小百科: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数学教案优秀 2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5。并理解5以内各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按物取数。

  3、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4、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数数是多少》游戏卡中的数字卡1—5。

  2、《送水果》游戏卡。

  3、幼儿水果游戏卡。

  4、《小熊操过生日》操作单(一)、(二)。

  活动过程:

  ☆排序

  1、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1—4,请幼儿为数字1—4排序。

  教师:这是数字几?我们可以怎样给它们排队?为什么?

  (幼儿可从大到小排,或从小到大排)

  教师:数字4后边应该是几?

  2、出示数字卡片5,引导幼儿认读并辨认5的特征。

  教师: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为什么要排在数字4的后面。

  ☆游戏:送礼物

  创设小熊过生日的情境,为小熊送礼物。

  教师:小熊今天过5岁生日,你们想送他什么礼物?小熊希望是用数字5来代表这个礼物的数量。

  ☆操作:送水果

  1、出示《送水果》游戏卡,练*按数取物,引导幼儿寻找、点数水果。

  教师:小熊最喜欢吃水果,这有很多水果,请小朋友每人取出一种水果,数量为5个。

  2、出示数字卡片,幼儿练*按物取数,引导幼儿互相验证"礼物"的数量。

  教师:请小朋友互相数一数,水果的数量对不对,并找出相应的数学卡片,放在旁边。

  3、完成操作单《小熊操过生日》操作单(一)、(二)。

  教师带幼儿阅读操作单,在幼儿完成操作单过程中及时鼓励引导,并以大拇指粘贴作为奖励贴在幼儿的操作单上。

  ☆延伸

  将操作单放入活动区,请小朋友在活动区中继续进行相互验证操作单的正确与否。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幼儿探索、自主的.学*,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改变过去数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幼儿想象5像什么的环节上,给予了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满足幼儿想象的需求,对幼儿的发散思维的发展十分有利,使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本活动的容量较大,特别是后面的画圆点环节,由于借班上课,忽略了对本班幼儿这方面能力的了解,使得时间过长,可将此环节作为延伸活动,放入活动区进行。将此环节运用前面的水果卡片再设计一个小游戏来替代。

  他评:

  林晓静老师:教师的语言有欠规范。

  张晓梅老师:

  1、教师的鼓励及时、到位。

  2、活动内容的安排有些丰满,使得教学容量过大,可将操作单环节放入活动区进行,改为为小熊再次选水果,加深难度选两种水果,数量合起来为5个。

  3、教师的语速过快,提问的语言不规范,提问后要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

  4、注意活动能够中的动静交替,教师能采取好的策略将幼儿的注意力收回来,但要注意细节,特别是幼儿操作时,应采取相应的策略给予时间上的限制。

  数学教案优秀 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

  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2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提问】

  1.什么叫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2.如图4-9, 求 的度数(打出投影).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知道外角和是360°.类似地,四边形也有外角,而它的外角和是多少呢?我们还学*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就不具有这种性质,为什么?下面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讲解新课】

  1.四边形的外角

  与三角形类似,四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四边形的外角,四边形每一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这两个外角是对顶角,所以它们是相等的.四边形的外角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互为邻补角,即它们的和等于180°,如图4-10.

  2.外角和定理

  例1 已知:如图4-11,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分别为 ,每一个顶点处有一个外角,设它们分别为 .

  求 .

  (1)向学生介绍四边形外角和这一概念(取四边形的每一个内角的一个邻补角相加的和).

  (2)教给学生一组外角的画法——同向法.

  即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延长各边,如图4—11,或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延长各边,如图4-12,这四个外角和就是四边形的外角和.

  (3)利用每一个外角与其邻补角的关系及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证得:

  360°

  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①我们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已知三个条件就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已知一边一夹角,作三角形你会吗?

  (学生回答)

  ②若以 为边作四边形ABCD.

  提示画法:①画任意小于*角的 .

  ②在 的两边上截取 .

  ③分别以A,C为圆心,以12mm,18mm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D点.

  ④连结AD、CD,四边形ABCD是所求作的四边形,如图4-13.

  大家比较一下,所作出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的大小不固定,所以四边形的形状不确定.

  ③(教师演示:用四根木条钉成如图4-14的框)虽然四边形的边长不变,但它的形状改变了,这说明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教师指出,“不稳定”是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还应使学生明确:

  ①四边形改变形状时只改变某些角的大小,它的边长不变,因而周长不变它仍为四边形,所以它的内角和不变.②对四条边长固定的四边形任何一个角固定或者一条对角线的长一定,四边形的形状就固定了,如教材P125中2的第H问,为克服不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根据.

  (4)举出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实例和克服不稳定的实例,向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总结、扩展】

  1.小结:

  (1)四边形外角概念、外角和定理.

  (2)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和克服不稳定性的理论根据.

  2.扩展:如图4-15,在四边形ABCD中,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4.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

  教材P124中1、2

  补充:(1)在四边形ABCD中, , 是四边形的外角,且 ,则 度.

  (2)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与 相邻的外角的比是1:2:3:4,则 度, 度, 度, 度

  (3)在四边形的四个外角中,最多有_______个钝角,最多有_____个锐角,最多有____个直角.

  数学教案优秀 4

  活动目标

  1.理解10以内单数、双数的含义。知道两个两个地数数,正好数完的数是双数,数完还剩一个的数是单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10的'实物卡片、数字卡片若干,珠子或雪花片若干,小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摸珠”游戏,体验感知单双数的含义。

  1.教师组织幼儿从摸箱中每人抓一把珠子,然后两个两个地将珠子放在筐里。

  2.引导幼儿仔细点数自己抓到的珠子,用数字表示它们的数量。

  归纳小结: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还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两个两个地数,正好数完的数叫双数。

  (二)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活动反思

  在教学“10以内的单双数”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和体验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单双数的学*经验,促进其逻辑思维的提高,这样才会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案例做到了以下五点:

  1、紧扣活动目标,有效设置了活动环节。

  2、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情境,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

  3、准确把握教学语言,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4、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促进了幼儿主动建构知识。

  5、面向全体幼儿,实现了集体教学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数学教案优秀 5

  活动目标:

  1、学*从不同角度观察分解画面,感知同一事物中不同的数量关系。

  2、学*5的组成,知道5可以分成两份只有4种分法。

  3、使幼儿能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实物投影仪、实物图、贴绒数字1-5、特征标记图、幼儿作业纸、分合卡片、铅笔。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复*2-4的组成。

  出示贴绒数字,师:"今天我们来玩'碰球'游戏,老师先报一个数,你们再报一个数,我们的数合在一起要刚好是这个数。"

  2、新授学*5的组成,学*按特征分解画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我们一起看看图上有什么?"(小鸭子)"请小朋友数数看,一共有几只小鸭子?"(5只)"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5只小鸭子?""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几只小鸭子都一样吗?它们什么地方不同?"幼儿自由回答。

  "刚才小朋友一起找了这几只小鸭子的不同特征,我们把这些小鸭子的不同特征的事故量记录到记录表上,(出示5的分合式图片)教幼儿按照大小、颜色、动作、位置不同去记录。"谁愿意来填放相应的数字?"(出示5的数字卡片)请幼儿来摆放,其余幼儿帮助检查。我们刚才记录的都是什么洋的事?5只鸭子中有几只什么样的`鸭子和几只什么样的鸭子/,那么那这些鸭子的特征标记拿掉就变成了什么?"(5的分合式)出示5的分合式。"小朋友这个分合式你们会读吗?我们一起读一读。"师生读5的分合式。

  二、操作活动。

  "刚才我们给小鸭子按不同的特征分了类,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片,你们看图上有什么?"(实物投影仪出示幼儿作业纸)"按照老师刚才讲解的要求给熊猫分类,看清楚上面的特征标记再去记录,记录好后再自己读一读。幼儿分组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三、活动评价。

  出示两张幼儿作业纸,"大家一起先把这两张作业纸上带标记的分合式说一说。""他们记得对吗?谁对谁错?为什么?"请错的幼儿上来改正,并读一读正确的记录分合式。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整理和复*数学教案实用10份(扩展10)

——小班数学教案轻和重范本5份

  小班数学教案轻和重 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天*的介绍;

  2、一筐实物(纸球、积木、铁片、雪花片棉花、积木、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轻重。

  1、出示两个沙袋。

  大小相同,一个轻(棉花),一个重(豆子)

  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哪个重?哪个轻?

  2、请个别幼儿上来掂一掂,再说说,哪个沙袋重?哪个沙袋轻?

  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豆子的`轻重。

  二、初步认识天*。

  1、课件演示。

  告诉幼儿天*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观察天*的变化。

  1、让幼儿观察天*的变化,并说说:天*有什么变化?

  天*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

  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2、看图分辨轻重。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比较体轻重。

  请幼儿每次拿两上筐中的实物玩一玩,掂一掂,感知两物体的重量,说一说:××轻,××重。

  五、评价。

  1、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小班数学教案轻和重 2

  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

  活动准备1、ppt课件:天*的介绍

  2、一筐实物(纸球、积木、铁片、雪花片棉花、积木、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轻重1、出示两个沙袋

  大小相同,一个轻(棉花),一个重(豆子)

  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哪个重?哪个轻?

  2、请个别幼儿上来掂一掂,再说说,哪个沙袋重?哪个沙袋轻?

  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豆子的轻重。

  二、初步认识天*

  1.课件演示

  告诉幼儿天*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观察天*的变化1、让幼儿观察天*的变化,并说说:天*有什么变化?

  天*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

  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2、看图分辨轻重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比较体轻重请幼儿每次拿两上筐中的`实物玩一玩,掂一掂,感知两物体的重量,说一说:××轻,××重。

  五、评价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小班数学教案轻和重 3

  教案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

  教案准备:

  1、ppt课件:天*的介绍。

  2、一筐实物(纸球、积木、铁片、雪花片棉花、积木、玻璃球等)。

  教案过程:

  一、感知轻重

  1、出示两个沙袋大小相同,一个轻(棉花),一个重(豆子)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哪个重?哪个轻?

  2、请个别幼儿上来掂一掂,再说说,哪个沙袋重?哪个沙袋轻?

  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豆子的轻重。

  二、初步认识天*

  1.课件演示告诉幼儿天*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

  2.幼儿园教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观察天*的变化

  1、让幼儿观察天*的变化,并说说:天*有什么变化?

  天*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2、看图分辨轻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比较体轻重请幼儿每次拿两上筐中的实物玩一玩,掂一掂,感知两物体的重量,说一说:××轻,××重。

  五、评价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小班数学教案轻和重 4

  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

  活动准备1、ppt课件:天*的介绍

  2、一筐实物(纸球、积木、铁片、雪花片棉花、积木、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轻重1、出示两个沙袋

  大小相同,一个轻(棉花),一个重(豆子)

  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哪个重?哪个轻?

  2、请个别幼儿上来掂一掂,再说说,哪个沙袋重?哪个沙袋轻?

  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豆子的轻重。

  二、初步认识天*

  1.课件演示

  告诉幼儿天*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观察天*的变化1、让幼儿观察天*的变化,并说说:天*有什么变化?

  天*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

  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2、看图分辨轻重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比较体轻重请幼儿每次拿两上筐中的实物玩一玩,掂一掂,感知两物体的重量,说一说:××轻,××重。

  五、评价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小班数学教案轻和重 5

  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

  活动准备1、ppt课件:天*的介绍

  2、一筐实物(纸球、积木、铁片、雪花片棉花、积木、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轻重1、出示两个沙袋

  大小相同,一个轻(棉花),一个重(豆子)

  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哪个重?哪个轻?

  2、请个别幼儿上来掂一掂,再说说,哪个沙袋重?哪个沙袋轻?

  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豆子的轻重。

  二、初步认识天*

  1.课件演示

  告诉幼儿天*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观察天*的变化1、让幼儿观察天*的变化,并说说:天*有什么变化?

  天*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

  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2、看图分辨轻重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比较体轻重请幼儿每次拿两上筐中的实物玩一玩,掂一掂,感知两物体的重量,说一说:××轻,××重。

  五、评价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