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设计合集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早》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还”)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难点:

  对“树阴照水爱晴柔”等词句的理解。

  查阅资料:

  诗歌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资料。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李白) 小池( 杨万里)

  千里——一日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轻舟——万重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通《早发白帝城》看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1.你对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哪些了解呢?会背哪些他写的诗?(学生背诗展示)

  2.这首《早发白帝城》是诗人什么时候写的?(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他被流放夜郎,途经白帝城,遇大赦,返回内地时在路上做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熟,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

  1.自己把这首诗读几遍,不认识的字看生字表,或者查字典。

  提示把下面的字音读准确

  朝辞 江陵 猿 还

  2.你觉得诗人写这首诗时心情是怎样的?试着把诗人的感情读出来。

  三、看注释,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看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并能够读出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早晨 辞:辞别 白帝:指白帝城

  从彩云间你知道了什么?指白帝城高耸入云。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早晨从彩云缭绕的白帝城出发,一天就可以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呢?(表达了诗人欢快的心情)

  把自己体会到的当时作者的心情读出来呢?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啼:叫 不住:不间断。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长江

  **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群山。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江**猿猴的叫声不绝于耳,轻快的小船驶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把小船行驶速度的快和作者欢快的心情读出来。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3.连起来朗读这首诗。

  4.背诵这首诗。练*默写。

  五、 回忆总结学*古诗的方法,一般要几个步骤?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并背诵《小池》看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运用总结的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练*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1.“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上头”不能读轻声,那样就失去了诗的韵脚。要读它的原调,但也不要太重。

  2.自由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初夏)

  二、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

  1.从哪儿看出这是描写初夏季节的景色。

  2.看注释,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舍不得。细流:细细的水流。照:映照。

  晴柔:晴空下柔美的风光。立:停落尖尖角:花骨朵或荷叶的尖端。

  (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悄地流出来,好象泉眼很爱惜水流,不肯让它们多流一点。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象喜爱晴空下这柔美的风光。荷花骨朵或嫩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落在上面了。)

  3.作者写这首诗时心情怎么样(心情很愉悦,闲适)

  4.练*读这首诗。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积累古诗。

  1.试着背这首诗。书写古诗。

  2.还读过杨万里什么诗,给大家背一背。

  四、作业 。 朗读并背诵《小池》

  《早》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三、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早》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今天的语文课,咱们要开展一个“闯关争星”的活动。有信心得到许多“星”吗?

  2、小朋友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张贴李白头像)

  3、你们一定知道许多他的古诗,谁愿意背给李白听一听?(播放古筝音乐)学生展示古诗背诵,互相评议。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小朋友们背得真棒!(得到第一颗“星”)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李白写的诗。

  2、(板书课题)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齐读课题)

  3、音读得真准!课题中有个地名,能找出来吗?还有个多音字?(给“发”字作个记号,并引导学生组词:出发)

  4、那么,课题“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5、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贴图片)

  6、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板书:江陵学*“陵”字:带音、说记法、书空)

  7、途中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张贴图片),一路上,他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学*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8、学*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呢?学生说一说。(板书:读——讲——读)

  三、初读古诗,学*生字。

  1、自己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下来,可以请教同桌,可以问问拼音朋友,也可以问老师。如果,会读下来了,读给同桌听一听。

  2、谁愿意让大伙欣赏一下你美妙的读书声呢?(指名朗读,评议)

  3、还有谁想读一读?(全班齐读古诗)

  4、都把课文读下来了,现在我们来争第二颗“星”,读准字词。

  5、(出示字卡:帝、辞、陵、猿、啼、舟)请位同学当当小老师(一生带读,其余跟读)。咱们来开“大火车”(整排轮流读字卡)。

  6、发现了一些比较难记的字了吧!与同桌讨论一下:如何记住它们。

  汇报(重点区分:帝——啼)

  7、厉害!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那在这首古诗中,你还觉得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来给小朋友们提个醒吧!

  (板书:朝、还、重①说说各自不同的读音,②重点给“还”字组词)

  8、真棒,这颗“星”归你们了!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这第三颗星可不好得,它要求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2、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刚才的读诗收获。

  3、反馈:①你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其余的同学可以给他补充或帮助。②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请提出来。(学生互相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4、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很了不起,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送给你们第三颗“星”。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清晨时离开云霞笼罩的白帝城,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当**的猿猴啼叫不停时,轻快的小船早已越过了万重高山。

  5、你们知道大诗人李白是怎么写这首诗的吗?(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教师简介背景: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粲的手下做事。后来,永王李粲夺皇位,被镇压,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突然接到皇帝赦免他无罪的命令,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

  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板书:喜悦)

  6、小结: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7、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8、指名读,评议。

  9、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五、拓展延伸,背诗比赛。

  搜集、背诵唐诗,开展“唐诗”交流会。

  《早》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三、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早》教学设计 5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早》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古筝曲《高山流水》、李白画像、生字卡、听写本。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导入:胸有诗书气质华,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出示画像)

  2、你们课前查到了有关李白的哪些资料?

  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讨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出示课题)在学*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板示地图简笔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图)

  2、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展示地图)

  (2)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指导学*《早发白帝城》

  1.交代学*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方法“五读法”来学*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词义;三读精,知大意;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齐读)

  ①正字:朝(zhāo)发(fa ) 间(jian)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出示生字卡)

  帝(上中下结构),上边像“立”不是“立”,下横变成秃宝盖,“巾”字在下就是“帝”。组成“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的白帝山上。

  辞(左右结构),左边“舌”,右边“辛”,合在一起就是“辞”,表示离开。(口诀:舌头辛辣就告辞了)

  陵(左右结构)江陵是地名。

  猿(左右结构)左边反犬旁,右上是“土”,下边是“衣”字去掉点和横,换成“口”。“猿”是哺乳动物,跟猴相似,比猴大,种类很多,有的形状跟人类相似,生活在森林中。

  啼:左边“口”,右边“帝”,合在一起就是“啼”。“啼”指某些鸟兽叫。

  (2)二读懂,解词义。(小组读)

  你在预*的时候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哪些词不懂?

  朝:早晨。

  彩云间:彩云,五颜六色的云霞。间,中间。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知大意。(指名读)

  谁能用“代入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小结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代、调、补。

  (4)四读会,达意境

  a,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边讲解边板画“彩云间的白帝城”。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师:对,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怎样?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早发白帝城》。谈话:这首诗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在学*小组讨论一下,再试着把想象到的景象画成简笔画。每组选送一幅好作品到班上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五会读,有感情

  a,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舟上的诗人,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

  b,男女生起立配乐吟诵这首诗。

  c,听录音配乐唱《早发白帝城》,学生轻轻打节拍,并配上你喜欢的适当动作跟着唱。

  (四)总结、填空

  1、今天我们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方法来更多的古诗。

  2、填空(出示小黑板)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 唐 代诗人 李 白 写的,通过从白 帝 城到江 陵途中行船的轻 快以及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轻 松 喜 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向家长背诵并默写《早发白帝城》。

  2、继续完成简笔画,并给画配上这首诗,明天在班上展览。

  《早》教学设计 7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三、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早》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今天的语文课,咱们要开展一个“闯关争星”的活动。有信心得到许多“星”吗?

  2、小朋友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张贴李白头像)

  3、你们一定知道许多他的古诗,谁愿意背给李白听一听?(播放古筝音乐)学生展示古诗背诵,互相评议。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小朋友们背得真棒!(得到第一颗“星”)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李白写的诗。

  2、(板书课题)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齐读课题)

  3、音读得真准!课题中有个地名,能找出来吗?还有个多音字?(给“发”字作个记号,并引导学生组词:出发)

  4、那么,课题“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5、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贴图片)

  6、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板书:江陵学*“陵”字:带音、说记法、书空)

  7、途中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张贴图片),一路上,他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学*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8、学*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呢?学生说一说。(板书:读——讲——读)

  三、初读古诗,学*生字。

  1、自己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下来,可以请教同桌,可以问问拼音朋友,也可以问老师。如果,会读下来了,读给同桌听一听。

  2、谁愿意让大伙欣赏一下你美妙的读书声呢?(指名朗读,评议)

  3、还有谁想读一读?(全班齐读古诗)

  4、都把课文读下来了,现在我们来争第二颗“星”,读准字词。

  5、(出示字卡:帝、辞、陵、猿、啼、舟)请位同学当当小老师(一生带读,其余跟读)。咱们来开“大火车”(整排轮流读字卡)。

  6、发现了一些比较难记的字了吧!与同桌讨论一下:如何记住它们。

  汇报(重点区分:帝——啼)

  7、厉害!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那在这首古诗中,你还觉得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来给小朋友们提个醒吧!

  (板书:朝、还、重①说说各自不同的读音,②重点给“还”字组词)

  8、真棒,这颗“星”归你们了!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这第三颗星可不好得,它要求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2、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刚才的读诗收获。

  3、反馈:①你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其余的同学可以给他补充或帮助。②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请提出来。(学生互相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4、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很了不起,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送给你们第三颗“星”。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清晨时离开云霞笼罩的白帝城,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当**的猿猴啼叫不停时,轻快的小船早已越过了万重高山。

  5、你们知道大诗人李白是怎么写这首诗的吗?(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教师简介背景: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粲的手下做事。后来,永王李粲夺皇位,被镇压,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突然接到皇帝赦免他无罪的命令,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

  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板书:喜悦)

  6、小结: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7、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8、指名读,评议。

  9、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五、拓展延伸,背诗比赛。

  搜集、背诵唐诗,开展“唐诗”交流会。

  《早》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按方位顺序描写事物。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梅花的特点和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梅花的特点和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按方位顺序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讲解并齐读。通过上节课的学* ,你对哪些内容印象比较深刻?

  (三味书屋、鲁迅、蜡梅……)

  用上这些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其实把它再简化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就写了这一物一花一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物一花一人的学*。

  二、学*一物——三味书屋。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三味书屋的段落。

  2、自读课文,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读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方位词)

  4、出示视频图片展示三味书屋,寻找鲁迅的书桌,说依据。

  5、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三、学*一花——蜡梅花。

  过渡:刚才学*三味书屋时,我们提到了香味,说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是,其实这香味实际上是蜡梅花香。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蜡梅花。

  1、欣赏完了,有什么想说的?用文中的话语来描述。

  2、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3、真是太美了,难怪作者用“冰清玉洁”来形容它呢!“冰清玉洁”这个词语一般被用来形容什么呢?再读一读。

  4、通过读,你发现它还美在哪儿?(开的早,坚强的花)

  5、背诵有关蜡梅的古诗。(《墨梅》《梅花》《咏梅》……)

  6、再读此段。

  四、学*一人——鲁迅。

  师质疑:学到这儿,我就不明白了,作者在这里要写鲁迅,却写蜡梅花,这蜡梅花和鲁迅有什么关系呢?

  1、预设:由腊梅花开得早引出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借蜡梅花衬托鲁迅的高尚品质。(借花喻人,衬托了鲁迅怎样的高尚品质呢?)

  2、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找出答案。

  3、鲁迅把“早”字只是刻在了书桌上吗?如果让我们也为自己在心里刻下一个字,鼓励自己。你准备给自己刻上哪个字呢?

  五、回归课题。

  课文读到这儿,我们读懂了鲁迅,读懂了“三味书屋”,读懂了“蜡梅花”,有的人认为“三味书屋”、“梅花”、“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都可以做题目,你们认为呢?

  (写三味书屋是为了写梅花,写梅花的更主要的是写早,这个“早”还不是作者最想说的,最想说的是鲁迅的早。所以,“早”应该是全文的核心。)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留作业:按方位顺序,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

  《早》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学*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教学设计合集10篇扩展阅读


《早》教学设计合集10篇(扩展1)

——《早》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早》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早》教学设计2

  《早发白帝城》是二年级第四册《远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同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课文是一首五言绝句,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而且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辞、陵、猿、帝、啼五个生字,能够根据词义选择“还、重、朝”三个多音字正确的读音,根据已有积累书写“舟”、学写“朝”交流“帝(啼)岸。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古诗、当堂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能够根据诗句想象三峡的景象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自学生字词,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感受诗人的心境

  一、引入(单元整合复*旧知,导入新课)

  板书:远行

  在以前的课上我们学过了《远行靠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交通工具去远行呢?(复*旧知)(2名,注意声音洪亮、表达完整)

  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也去远行,他是谁呢?(出示画像)

  谁来介绍介绍他(孩子们简单说说自己了解的李白)(出示李白的资料)(背诵两首关于李白的诗)(复*旧知)

  李白这次远行,他是靠什么交通工具去的?(检查预*)你从哪里知道?

  出诗句。勾画“轻舟”一词,于是我们明白了“舟”就是小船,所以除了轻舟我们还可以说(小舟),舟可以做部首,我们一看到舟就知道(与船有关)那你能说出哪些带有舟的字呢?怎么才能把舟字写在田字格中间(写舟)

  二、指导自学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跟着诗人乘着小舟,去远行,(齐读课题)

  你读懂了什么(时间早地点白帝城发出发)(课文里还有一个字跟他很像,说说怎么区别呢?写帝、啼)(写两字)

  (课件)

  1、自由读课文,把你觉得难的字多读两遍

  2、回忆认字四法

  3、把诗文读通顺读流利。

  读诗文的时候,你有哪些字词觉得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呢?

  抽生读全诗大家评价是否读准确了

  读准三个多音字“朝、还、重”(区别读音,说说你怎么知道课文中读这个音?(引导孩子通过了解字义来选择正确的读音)

  读准“陵、猿”等词语。

  4、再读全文(读准字音)

  5、读、出节奏

  三、发挥想象,理解诗文,感受作者的心境

  出ppt师讲述(了解背景)

  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出示地图动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点击小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早发白帝城

  范读诗文,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彩云间——这是什么时候的彩云呢(早上,板书朝霞,你们见过朝霞吗?什么样的?彩云间的白帝城是什么样的?看图片,读出白帝城的美)在这样一个彩霞满天的早上,诗人静静地站在白帝城前,他要做什么?(理解辞字)

  离开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情怎么样,你们从哪句话体会到的?(抽生读)把哪个词读慢一点就更能突出这种心情呢?(再次强调“还”就是(要回家了)引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江陵)真的有一千里吗这里说明了路(很远)(读)

  一千里并不是真的一千里,李白写诗常常有这样非常夸张的手法,你还记得他的那首诗里还这样写到(生背诗)

  《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那么我们这首诗里还有这样的写法吗?(万重山,读,你有什么感受)

  对比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你有什么感受

  (轻舟能换成小舟)(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小舟顺江而下,一日千里,*的山上传来了(猿猴的啼叫)(你听过猴子叫吗,在哪里听到的)这里的猿猴叫声又是怎样的?来看看(出示水经注,老师读,找出描写猿猴叫声的句子,说说感受)

  猿猴声声啼叫,连绵不绝,声音如此的悲惨,可是诗人心情却(非常高兴),因为(引读)他马上就要(回家了)

  出门行千里,终必把家还,让我们再次跟随诗人李白告别彩云中的白帝城,回到家里去吧

  (配乐、读诵)

  背诵全诗

  四、认读词语,巩固新知

  李白远去了,诗歌却留下了,里面有好多词宝宝和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再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读词语)

  开火车)(猿声,辞别,白帝城,江陵城,朝阳,啼不住,一日还,轻舟,*)

  老师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在新的诗句中,你们会读吗?(出示诗句:)。

  五、写字

《早》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自由选择学*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学*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教学设计5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早》教学设计6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 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 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 《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 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 ,所以 。(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 ,但是 。(替鲁迅辩解)

  即使 ,鲁迅也 。(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5)鲁迅是因为父亲生病才迟到的,如果像老师解释是能得到老师原谅的。然而鲁迅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早”。同学们,鲁迅刻这个“早”时心情怎样?他在提醒自己什么?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 。因为他知道 ,所以他只有 。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 ,鲁迅 。所以 。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学*了梅花的“早”与鲁迅的“早”之后,我抛出文章为什么要写他们的“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作者用意,升华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当然,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早》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4、5。

  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并学*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课后练*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 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2) 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 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

  ① 指名读

  ② 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

  (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

  (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

  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③ 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

  ④ 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⑤ 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 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

  (2)交流:

  ① 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②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

  2、理解: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①“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

  (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②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③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3、出示: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①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②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③ 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也时时早,事事早。)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完成作业:

  1、选择阅读推荐的课外书。

《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古筝曲《高山流水》、李白画像、生字卡、听写本。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导入:胸有诗书气质华,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出示画像)

  2、你们课前查到了有关李白的哪些资料?

  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讨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出示课题)在学*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板示地图简笔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图)

  2、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展示地图)

  (2)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指导学*《早发白帝城》

  1.交代学*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方法“五读法”来学*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词义;三读精,知大意;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齐读)

  ①正字:朝(zhāo)发(fa ) 间(jian)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出示生字卡)

  帝(上中下结构),上边像“立”不是“立”,下横变成秃宝盖,“巾”字在下就是“帝”。组成“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的白帝山上。

  辞(左右结构),左边“舌”,右边“辛”,合在一起就是“辞”,表示离开。(口诀:舌头辛辣就告辞了)

  陵(左右结构)江陵是地名。

  猿(左右结构)左边反犬旁,右上是“土”,下边是“衣”字去掉点和横,换成“口”。“猿”是哺乳动物,跟猴相似,比猴大,种类很多,有的形状跟人类相似,生活在森林中。

  啼:左边“口”,右边“帝”,合在一起就是“啼”。“啼”指某些鸟兽叫。

  (2)二读懂,解词义。(小组读)

  你在预*的时候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哪些词不懂?

  朝:早晨。

  彩云间:彩云,五颜六色的云霞。间,中间。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知大意。(指名读)

  谁能用“代入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小结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代、调、补。

  (4)四读会,达意境

  a,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边讲解边板画“彩云间的白帝城”。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师:对,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怎样?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早发白帝城》。谈话:这首诗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在学*小组讨论一下,再试着把想象到的景象画成简笔画。每组选送一幅好作品到班上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五会读,有感情

  a,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舟上的诗人,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

  b,男女生起立配乐吟诵这首诗。

  c,听录音配乐唱《早发白帝城》,学生轻轻打节拍,并配上你喜欢的适当动作跟着唱。

  (四)总结、填空

  1、今天我们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方法来更多的古诗。

  2、填空(出示小黑板)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 唐 代诗人 李 白 写的,通过从白 帝 城到江 陵途中行船的轻 快以及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轻 松 喜 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向家长背诵并默写《早发白帝城》。

  2、继续完成简笔画,并给画配上这首诗,明天在班上展览。

《早》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自由选择学*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合集10篇(扩展2)

——《早》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早》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自由选择学*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自由选择学*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3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早》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学*过程:

  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三、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八、板书设计

  早

  梅花 早 精神

  以花喻人

  鲁迅 早 精神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早》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自由选择学*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4、5。

  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并学*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课后练*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 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2) 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 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

  ① 指名读

  ② 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

  (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

  (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

  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③ 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

  ④ 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⑤ 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 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

  (2)交流:

  ① 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②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

  2、理解: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①“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

  (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②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③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3、出示: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①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②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③ 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也时时早,事事早。)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完成作业:

  1、选择阅读推荐的课外书。

《早》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早》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屋蔬朴寿默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古筝曲《高山流水》、李白画像、生字卡、听写本。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导入:胸有诗书气质华,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出示画像)

  2、你们课前查到了有关李白的哪些资料?

  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讨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出示课题)在学*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板示地图简笔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图)

  2、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展示地图)

  (2)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指导学*《早发白帝城》

  1.交代学*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方法“五读法”来学*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词义;三读精,知大意;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齐读)

  ①正字:朝(zhāo)发(fa ) 间(jian)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出示生字卡)

  帝(上中下结构),上边像“立”不是“立”,下横变成秃宝盖,“巾”字在下就是“帝”。组成“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的白帝山上。

  辞(左右结构),左边“舌”,右边“辛”,合在一起就是“辞”,表示离开。(口诀:舌头辛辣就告辞了)

  陵(左右结构)江陵是地名。

  猿(左右结构)左边反犬旁,右上是“土”,下边是“衣”字去掉点和横,换成“口”。“猿”是哺乳动物,跟猴相似,比猴大,种类很多,有的形状跟人类相似,生活在森林中。

  啼:左边“口”,右边“帝”,合在一起就是“啼”。“啼”指某些鸟兽叫。

  (2)二读懂,解词义。(小组读)

  你在预*的时候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哪些词不懂?

  朝:早晨。

  彩云间:彩云,五颜六色的云霞。间,中间。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知大意。(指名读)

  谁能用“代入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小结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代、调、补。

  (4)四读会,达意境

  a,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边讲解边板画“彩云间的白帝城”。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师:对,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怎样?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早发白帝城》。谈话:这首诗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在学*小组讨论一下,再试着把想象到的景象画成简笔画。每组选送一幅好作品到班上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五会读,有感情

  a,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舟上的诗人,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

  b,男女生起立配乐吟诵这首诗。

  c,听录音配乐唱《早发白帝城》,学生轻轻打节拍,并配上你喜欢的适当动作跟着唱。

  (四)总结、填空

  1、今天我们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方法来更多的古诗。

  2、填空(出示小黑板)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 唐 代诗人 李 白 写的,通过从白 帝 城到江 陵途中行船的轻 快以及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轻 松 喜 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向家长背诵并默写《早发白帝城》。

  2、继续完成简笔画,并给画配上这首诗,明天在班上展览。


《早》教学设计合集10篇(扩展3)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合集10篇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 会认“宋”等七个生字,会写“丹”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 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1. 课件或课文插图: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等。

  2. 生字卡片。

  3. 三个小朋友头像(剪画)、纸风车、板书贴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 听说咱们班小朋友最爱猜谜语了,是吧?(是)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它是什么?(出示课件谜语)

  无形无色无味道,看不见,摸不着。

  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弯腰。

  风轮见它转动,红旗见它舞蹈。

  (生:风。板书:风)

  2. 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不能)可有三位小朋友却画出来了,(生:能!师:啊!真自信!)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

  3.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在“风”前板书“画”。齐读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 请大家轻轻翻开课文66页,自读课文,看看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注意:读准字音,找出声字多读几遍,遇到困难请教别人。

  2. 课文讲的是哪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生答)这三位小朋友的名字就是我们要学*的生字,现在我们用生字卡片拼出他们的名字,为他们每人制作个名片好吗?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组织小伙伴合作为三位小朋友制作名片,看哪组小朋友动作最快。请制作好的同学多读几遍他们的名字。

  3.(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小朋友的图片)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粘贴(提示:请拼好的小朋友把卡片放桌边,坐端正)再叫贴好的同学读他们的名字,大家跟着读。

  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4. (指导读好他们的名字)想跟他们交朋友吗?(师下讲台)想跟他们打招呼,问声好吗?(如宋丹、陈涛、赵小艺,我叫×××,想和你们做朋友……)(指名读)

  5. 又认识了三位新朋友,真开心! (出示做的风车)孩子们请看——多么漂亮的风车啊!想它们转起来吗? (想)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 (指名开火车)还想再来一次吗? (想)这回老师要加快速度了,准备: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 (继续开火车)再转风车,全班抢读生字。

  6.(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丹”字)指导书写“丹”。

  ① 大家请看“丹”字的字形,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说)

  ② 请注意看老师在田字格中写:“丹”“冂”写得窄,“ヽ”在竖中线上,“一”略向上提,占横中线上。

  ③学生练*书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刚才小朋友把生字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看谁读得最准确。谁想站起来给大家读课文? (师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丈),请大家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读毕)师问:你想对他们的朗读说些什么? (指名评价朗读,重点评是否读得流利)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

  3. (课件出示三幅画)这就是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画,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一幅画是谁画的?用笔画出描写他们画风的段落,画完后和同桌交流以下。 (师下座位指导)

  4. 有答案了吗?(师每展示一幅画,就请学生读出相对应的段落,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出写风的句子和孩子们说的话)

  ① (课件出示赵小艺的画)请告诉老师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齐答)谁来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你感受到风了吗? (指名说)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风?

  师提示:高高的旗杆上,旗子在——(空中飘着);小男孩手中的风车在——(呼呼地转),那——(就是风)。谁还想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 (指名读)你真棒!把风读得美滋滋的,谁还能把风读得更美?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样? (高兴、自豪、得意)用我们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提示表情和声音都要有高兴、自豪、得意)。 (全班齐读)

  ② (课件出示陈丹的画)谁来告诉大家这幅画又是谁画的? (指名说)请你来读读陈丹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指名读)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提示:风娃娃在抚摸小树,小树——“笑弯了腰”)谁再来读,感受到风? (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③ (课件出示宋涛的画)这最后一幅画又是谁画的?(学生答)请大家把宋涛画风的句子读一读。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风? (指名说)男女同学赛读宋涛画风的句子,看谁把风读得最美。

  5. 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想)师播放画风课件,旁白:

  ① 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鲜艳的红旗随风飘舞,多美啊!赵小艺还画了拿风车的小男孩,看,手里的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 陈丹画了几棵小树,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呢!

  ③ 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 三个小朋友正读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6. 看了三位小朋友的画,你想说些什么? (生谈感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赛读感悟,体会角色

  1. 激发朗读兴趣,制造竞赛气氛。

  ⑴宋涛、陈丹、陈小艺真棒啊!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美!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我们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我们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能用不同的方式画出风……)

  ⑵你想成为我们班今天朗读最棒的孩子吗?你认为怎样读课文能把他们读得更棒? (指名说;试读读看。)

  (师抓住契机提示引导:准确流利的读——有感情的读——带上表情读——加上动作读)①你读得声音响亮,发音准确,读出了高兴自豪的语气;②你刚才那样读一下子把风的美读出来了;③你读时带上丰富的表情微笑着……;④哟,他还加上了动作呢……大家愿意不愿意也像他那样,带上动作读读课文?)

  ⑶先小组练一练,再准备自由组合,加上动作分脚色表演读,参加“我最棒”朗读竞赛。

  点拨:你想成为这三位最棒的小朋友中的哪一位?你想成为最棒的赵小艺,就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你想成为最棒陈丹,你就读陈丹画风的句子;你想成为最棒宋涛,你就读他画风的句子。老师给两分钟时间大家作准备,开始练读吧! (师下座位指导)

  2. 分脚色赛读。

  ⑴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好,让我们在分角色表演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我最棒”朗读竞赛现在开始一一

  ① 哪一组想第一个读? (指名)你们读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请大家做评委,认真倾听。

  ② 哪一组想挑战他们? (指名)你们打算以什么方式来战胜他们? (师强调:把风读美,配上合适的动作读,带着丰富的表情朗读,读得比他们更高兴,读得更得意,更自豪……)再激励学生继续挑战朗读。

  ③ 请大家评一评,哪一组最棒? (请生当评委,评选出最佳朗读选手,师给他们戴上头饰)

  ⑵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这三位最佳朗读选手上台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提示:只读小朋友说的话)我再请小朋友起立当导演,读旁白语。老师是总导演,请大家注意表情和动作。

  五、想像拓展,交流画风

  1. 宋涛、陈丹、赵小艺为什么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好? (指名说)对呀,他们真了不起啊!

  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了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画风呢?

  请你用“起风了, 。”这样的句式来说风。

  如:起风了,湖面漾起一圈圈波纹。

  (指名说)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如:起风了,柳枝 。

  起风了,小姑娘的长发 。

  起风了,风筝 。

  起风了,小草 。

  起风了,衣服 。

  2. 小朋友对风中的景物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真美。老师这儿有几幅关于风的图画,想欣赏吗? (播放课件)师旁白:起风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田野里,风车欢快地转着,禾苗笑弯了腰;寒风中,雪花飞舞,飘落大地;风娃娃又生气了。

  3. 实践活动——小画展:动手画一画风,能用你的画笔把风画出来吗?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画纸,开始画风。比比谁想得妙,画得好。 (播放音乐)

  (酌情提示: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

  4. 全班交流画风。 (评价:你想得真妙,画得真美……)

  5. 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孩子们,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风中的景物,就能感受到风。课后请小朋友收集关于风的资料(如:大自然有什么样的风?风对人类有哪些帮助?又造成哪些破坏?)再写一写你是怎样画风的。

  【板书设计】

  小诗(略)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能力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板书:风)

  2、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

  3、风可以编成谜语,能写成诗歌,风还能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画风》。(板书:画)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3、请你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谁能把句中的“她”换成小朋友的名字再读读句子?(生读)

  4、你最喜欢谁的画?

  随机出示:

  ⑴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相机指导: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

  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你来做做风娃娃,让旗子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

  你能读得让大家都感受到风来了吗?

  你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它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上”“风来了,它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转的风车里”)真像个小诗人,让老师来读读你的诗歌吧,谁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⑵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好。)

  ⑶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受到风真的来了吗?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上”,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5、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能画风吗?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请你拿好你们的画,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四、总结延伸

  1、阅读诗歌《风》。

  2、写一写风的诗歌。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 会认“宋”等七个生字,会写“丹”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 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1. 课件或课文插图: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等。

  2. 生字卡片。

  3. 三个小朋友头像(剪画)、纸风车、板书贴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 听说咱们班小朋友最爱猜谜语了,是吧?(是)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它是什么?(出示课件谜语)

  无形无色无味道,看不见,摸不着。

  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弯腰。

  风轮见它转动,红旗见它舞蹈。

  (生:风。板书:风)

  2. 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不能)可有三位小朋友却画出来了,(生:能!师:啊!真自信!)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

  3.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在“风”前板书“画”。齐读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 请大家轻轻翻开课文66页,自读课文,看看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注意:读准字音,找出声字多读几遍,遇到困难请教别人。

  2. 课文讲的是哪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生答)这三位小朋友的名字就是我们要学*的生字,现在我们用生字卡片拼出他们的名字,为他们每人制作个名片好吗?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组织小伙伴合作为三位小朋友制作名片,看哪组小朋友动作最快。请制作好的同学多读几遍他们的名字。

  3.(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小朋友的图片)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粘贴(提示:请拼好的小朋友把卡片放桌边,坐端正)再叫贴好的同学读他们的名字,大家跟着读。

  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4. (指导读好他们的名字)想跟他们交朋友吗?(师下讲台)想跟他们打招呼,问声好吗?(如宋丹、陈涛、赵小艺,我叫×××,想和你们做朋友……)(指名读)

  5. 又认识了三位新朋友,真开心! (出示做的风车)孩子们请看——多么漂亮的风车啊!想它们转起来吗? (想)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 (指名开火车)还想再来一次吗? (想)这回老师要加快速度了,准备: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 (继续开火车)再转风车,全班抢读生字。

  6.(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丹”字)指导书写“丹”。

  ① 大家请看“丹”字的字形,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说)

  ② 请注意看老师在田字格中写:“丹”“冂”写得窄,“ヽ”在竖中线上,“一”略向上提,占横中线上。

  ③学生练*书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刚才小朋友把生字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看谁读得最准确。谁想站起来给大家读课文? (师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丈),请大家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读毕)师问:你想对他们的朗读说些什么? (指名评价朗读,重点评是否读得流利)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

  3. (课件出示三幅画)这就是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画,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一幅画是谁画的?用笔画出描写他们画风的段落,画完后和同桌交流以下。 (师下座位指导)

  4. 有答案了吗?(师每展示一幅画,就请学生读出相对应的段落,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出写风的句子和孩子们说的话)

  ① (课件出示赵小艺的画)请告诉老师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齐答)谁来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你感受到风了吗? (指名说)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风?

  师提示:高高的旗杆上,旗子在——(空中飘着);小男孩手中的风车在——(呼呼地转),那——(就是风)。谁还想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 (指名读)你真棒!把风读得美滋滋的,谁还能把风读得更美?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样? (高兴、自豪、得意)用我们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提示表情和声音都要有高兴、自豪、得意)。 (全班齐读)

  ② (课件出示陈丹的画)谁来告诉大家这幅画又是谁画的? (指名说)请你来读读陈丹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指名读)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提示:风娃娃在抚摸小树,小树——“笑弯了腰”)谁再来读,感受到风? (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③ (课件出示宋涛的画)这最后一幅画又是谁画的?(学生答)请大家把宋涛画风的句子读一读。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风? (指名说)男女同学赛读宋涛画风的句子,看谁把风读得最美。

  5. 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想)师播放画风课件,旁白:

  ① 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鲜艳的红旗随风飘舞,多美啊!赵小艺还画了拿风车的小男孩,看,手里的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 陈丹画了几棵小树,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呢!

  ③ 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 三个小朋友正读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6. 看了三位小朋友的画,你想说些什么? (生谈感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赛读感悟,体会角色

  1. 激发朗读兴趣,制造竞赛气氛。

  ⑴宋涛、陈丹、陈小艺真棒啊!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美!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我们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我们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能用不同的方式画出风……)

  ⑵你想成为我们班今天朗读最棒的.孩子吗?你认为怎样读课文能把他们读得更棒? (指名说;试读读看。)

  (师抓住契机提示引导:准确流利的读——有感情的读——带上表情读——加上动作读)①你读得声音响亮,发音准确,读出了高兴自豪的语气;②你刚才那样读一下子把风的美读出来了;③你读时带上丰富的表情微笑着……;④哟,他还加上了动作呢……大家愿意不愿意也像他那样,带上动作读读课文?)

  ⑶先小组练一练,再准备自由组合,加上动作分脚色表演读,参加“我最棒”朗读竞赛。

  点拨:你想成为这三位最棒的小朋友中的哪一位?你想成为最棒的赵小艺,就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你想成为最棒陈丹,你就读陈丹画风的句子;你想成为最棒宋涛,你就读他画风的句子。老师给两分钟时间大家作准备,开始练读吧! (师下座位指导)

  2. 分脚色赛读。

  ⑴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好,让我们在分角色表演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我最棒”朗读竞赛现在开始一一

  ① 哪一组想第一个读? (指名)你们读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请大家做评委,认真倾听。

  ② 哪一组想挑战他们? (指名)你们打算以什么方式来战胜他们? (师强调:把风读美,配上合适的动作读,带着丰富的表情朗读,读得比他们更高兴,读得更得意,更自豪……)再激励学生继续挑战朗读。

  ③ 请大家评一评,哪一组最棒? (请生当评委,评选出最佳朗读选手,师给他们戴上头饰)

  ⑵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这三位最佳朗读选手上台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提示:只读小朋友说的话)我再请小朋友起立当导演,读旁白语。老师是总导演,请大家注意表情和动作。

  五、想像拓展,交流画风

  1. 宋涛、陈丹、赵小艺为什么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好? (指名说)对呀,他们真了不起啊!

  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了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画风呢?

  请你用“起风了, 。”这样的句式来说风。

  如:起风了,湖面漾起一圈圈波纹。

  (指名说)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如:起风了,柳枝 。

  起风了,小姑娘的长发 。

  起风了,风筝 。

  起风了,小草 。

  起风了,衣服 。

  2. 小朋友对风中的景物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真美。老师这儿有几幅关于风的图画,想欣赏吗? (播放课件)师旁白:起风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田野里,风车欢快地转着,禾苗笑弯了腰;寒风中,雪花飞舞,飘落大地;风娃娃又生气了。

  3. 实践活动——小画展:动手画一画风,能用你的画笔把风画出来吗?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画纸,开始画风。比比谁想得妙,画得好。 (播放音乐)

  (酌情提示: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

  4. 全班交流画风。 (评价:你想得真妙,画得真美……)

  5. 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孩子们,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风中的景物,就能感受到风。课后请小朋友收集关于风的资料(如:大自然有什么样的风?风对人类有哪些帮助?又造成哪些破坏?)再写一写你是怎样画风的。

  【板书设计】

  小诗(略)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三个小朋友的图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

  2.同学们,你们了解风吗?谁能说说你感受到的风?有风的时候,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景象呢?风有颜色吗?有味道吗?它能画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画风》这个故事。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 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他们的名字,老师在图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三个小朋友做朋友,与他们打招呼,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这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六字在我们班上那些同学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湿——显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分组轮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导写字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里面只有一点。“乌”字里面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眨”字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是三点水。

  “陈”字右边是“东”,不要写成“车”。

  重点指导“忽,眨,涛,斜”这四个字。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

  老师示范:“艺”字草字头应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钩”直上。

  3·练*书写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按照范字临摹,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写生字。

  板书设计

  15·画风

  宋 涛 陈 丹 赵 艺 显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 5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能在学*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学*难字:擦 旗 卫 丹

  2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学*,大胆地提出问题。

  教学用具:电脑、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 教师板书——风,让学生认一认:这个字念什么?

  2 让学生结合资料介绍介绍:风。

  3 今天我们来学*《画风》(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看到题目有什么问题?

  二 学*本课生字和词语:

  1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 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

  * 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 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擦 旗 卫 丹 显 斜 男 艺

  (1)让学生自己练*读一读:

  (2)指名让学生到前面选读:

  (3)开火车,分小组读。

  注意: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 看电脑,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

  旗子 擦去 洁白 显得 眨眼睛 小男孩 斜斜的雨丝

  * 让学生说说遇到了哪些难字,分小组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 教师板书学生遇到的难字,大家共同交流。

  艺: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乙”字是一笔写成,笔画是:横折弯钩。这个字是一个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旗:左右结构,部首是“方”字旁,右上边是“R”下面是“其”字。

  擦: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察”字,右半部分中间的笔顺是:撇、横撇、点、点、横撇、捺。这个字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丹:第三笔是点,中间的横要长一些。

  卫:笔顺是:横折钩、竖、横。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 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 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 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 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读书。

  4 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 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他们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谁能画风”,丹丹说画不出来,小艺开动脑筋画出了旗子飞舞的样子,其他同学在他的启发下,共同合作,用不同的景物描绘了风的样子。)

  5 学生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书一边提出不动的问题,可以在书中做好记号。教师走下去巡视,收集学生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四 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 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 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 总结本课学*情况。

  六 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思考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20 画 风

  擦 旗 卫 丹 显 斜 男 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们懂得要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大家互相启发,相互合作,敢于创新。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一阵风吹来,三个小同学对画中的景物产生联想,真切地感受到风中景物的动态美。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 做游戏:听字音找生字:

  (1)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同学说字音另一个同学找生字。

  (2)教师说字音,请一组同桌到前面指卡片,大家当小裁判,看谁反应快。

  2 看电脑画面出示的词语,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

  旗子 擦去 洁白 显得 眨眼睛 小男孩 斜斜的雨丝

  二、学*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抓住重点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他们用画笔画出了房子、太阳、大树、小鸟。看着美丽的画面几位同学感到非常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同学们高兴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第八自然段:

  (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说说图画的意思。

  (第一幅图:重点抓住同学们在画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第二幅图:同学们共同努力,用画笔画出了不同的景象。)

  (2)教师:开始同学们不知道怎样画风,后来怎么画出不同的景象呢?咱们一起讨论讨论: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开动脑筋的?

  (3)小声读第二、三自然段:

  * 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李卫提出了问题,丹丹说谁也画不出来)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板书:画不出来)

  *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

  * 练*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想法。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 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与大家交流。

  * 说说小艺为什么这样做?

  * 同桌间练*朗读。

  教师小结:在问题面前,小艺没有退让,她开动脑筋,想出了办法,真是一个敢于动脑筋的好孩子。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怎样做的,你能认认真真地读读书,与大家说说吗?

  (5)让学生读第五自然段——第八自然段

  * 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同学们是怎么做的。(画出了被大树吹弯的小树、被风吹斜的雨丝、小男孩手中转动的风车。)板书这些要点。

  * 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 学生练*分角色朗读,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大家为什么能画出风呢?

  (有小艺的启发;大家知道通过不同的事物表现风;同学们能开动脑筋等。)

  第九自然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边读边体会:“为什么说,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进行交流: 一阵风吹来,三个小同学对画中的景物产生联想,真切地感受到风中景物的动态美。

  有感情地朗读。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像: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如果让你也画一画风,你会怎样画呢?如果让你用动作表现风,你会怎样做呢?请学生结合一个话题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大家谈想法,看看谁最有创意。

  三、布置作业:

  1 自己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表现风,试着做一做。

  2 在小组内练*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板书设计: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 6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能让树跳舞,能使土飞扬。(打一自然现象)。学生回答后,师评价: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就是[风][出示一幅学生画]请大家看画面:圆圆的荷叶、美丽的荷花,两个小青蛙正在打电话,画面充满了童真童趣,真是太美了!这时一阵风吹来,池塘里的景物就会动起来,想不想把它画下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画风。板书[画风]

  可是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今天我们就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探讨。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六十六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字。

  1、学生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

  3课件出示生字词、多音字,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三、学文

  1、这么一会儿功夫你们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你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朋友?为什么?学生读后汇报

  [喜欢宋涛,因为他爱思考爱提问;喜欢陈丹,因为她善于向别人学*;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爱动脑筋,第一个画出了风。]师提问:“从文中哪里能看出赵小艺爱动脑筋?”学生在文中找、读抓住:“眨眨眼睛”“想了想”去体会。师追问:“经过思考赵小艺画出风了吗?”学生汇报,师板书[飘动的旗子]师追问:“旗子为什么会飘动?”学生汇报,师说:“原来风就在飘动的旗子上。”

  师接着问:“看到赵小艺的画,宋涛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指导朗读宋涛说的话。师继续问:“受到赵小艺的启发宋涛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汇报,师板书[斜斜的雨丝]

  师接着问:“看到赵小艺画的风陈丹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追问:“之前陈丹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体会陈丹善于向别人学*,知错就改的好品质。师继续问:“陈丹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汇报,师板书[弯弯的小树]这时赵小艺又想出了一种画风的方法,她是怎样画的?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体会赵小艺善于动脑的好*惯,相机板书[转动的风车]

  2、师引导启发学生学*文中小朋友的好*惯。师说;“文中的小朋友都画出了风,解决了画风的难题。其实在生活中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难题,当遇到难题时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学*文中小朋友的好*惯,并板书[勤于动脑善于创新]

  3、指导朗读。范读、分角色朗读。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动脑、画风。

  四、布置作业:一阵香味飘来,香味怎么画?

  这节课,我根据二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差,但天生爱画、爱说的特点,对课文的感知主要通过朗读理解。通过实践,我觉得我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复*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写好四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完成仿写训练,丰富学生语言。

  3.练*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创新。

  教学重难点: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高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写字。(10分钟)

  板书画风

  昨天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的学*成果。

  1.出示生词,进行游戏。你指我猜。

  明显 忽然 眨眼 转动 雨丝 旗杆 乌云

  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呼呼地转动

  2.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课文写了三个小朋友画风,是哪三个?

  3.板书赵小艺 陈丹 宋涛,过渡,咱们来写写三个小朋友的名字。

  4.指导书写:陈 丹 艺 涛

  (1)出示陈,陈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耳旁窄一些,右边是东南西北的东,写宽一些,教师板书,学生写。并组词出示:陈旧 陈设 陈列 推陈出新

  (2)出示丹,组词:牡丹 丹桂 灵丹妙药……丹和舟比较识记。我们来写一写。

  (3)艺,谁能记住,组词。说说注意什么,一起写。

  (4)涛,读词:波涛 浪涛 也是左右结构,书写同位比一比谁写的好。

  5.咱们再来呼唤三个小朋友的名字:赵小艺 陈丹 宋涛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和生词认读,指导写好三个小朋友的名字。)

  二、导入内容,探究。(20分钟)

  1.课文写了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故事,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可以画出来呢?

  2.请同学们小生读课文,找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3.出示:

  赵小艺:

  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陈丹:

  说着,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

  宋涛想了想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4.指导读好四句话,三个小朋友是怎样表现出风来的?

  5.是呀,本来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三个小朋友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没画风却有了风,此时你想对三个小朋友说什么?

  6.在这三个小朋友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出示句子点拨:

  宋涛说:谁能画风?

  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

  7.出示要求:组内分角色读2——8自然段,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棒,可以加上动作呦。

  8.学生练*朗读和展示。

  (设计意图:以图画结合文本进行展现,将学生带进教学情境,拓展学生无限的表现力。通过寻找关键词与朗读引导,学生能在想象的情境中读出自己的体验,突出学*的主体性。)

  三、仿写训练,积累。(8分钟)

  1.三个小朋友画风,画出了智慧,咱们也来画风,不仅可以画出智慧,还可以画出一首诗,信不信?

  2.小组合作:

  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中;

  “风来了,风把雨丝吹( )了,风藏在( )的雨丝里;

  “风来了,风把旗杆吹( )了,风藏在( ),

  风来了,风把风车吹( )了,风( )

  风来了,风把( ),风( )

  风来了,风把( ),风( )

  风来了,风把( ),风( )

  (设计意图:以“我是小诗人”为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再一次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并且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升华主题,拓展。(2分钟)

  1.总结:同学们,无论是学*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要想有所发明和创造就要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让我们来做一个有心人吧。

  2.作业:春天来了,用你的画笔画出美丽的春天图画吧!

  春天来了,小草钻出来了,春天就藏在嫩绿的小草中;

  春天来了,小树变( )了,春天就藏在( )

  ……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作业的训练让学生把生活中所见以诗形式完成,既在语言方面得到了训练,又把学生有课内引到课外,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 8

  教学思路:

  《画风》一文贴*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采用贴头像的方法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风摸不着,看不到。孩子们*时又很少细心观察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以对于如何画风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读文中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重点抓住三个孩子的对话领会他们的创意。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风的声音的磁带。(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根据当天的天气,聊风)

  1、猜谜语。

  师:孩子们我们来动脑筋猜个谜语好吗?

  出示谜语:(课件)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并板书风)

  2、师:说说风——分享你的知识。

  你们知道哪些风或风的成语呢?(课件)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写到了风?(《风》《村居》《草》)

  小结:

  多奇怪的风啊风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刮在脸上却能感觉到、用耳朵能听到,听,播放风的声音,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补充课题)(板书:画风)

  【感悟风的声音,说出写风唱风的歌谣,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画风的积极性。】

  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周老师与大家一起学*的课文《画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6页15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同学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快的同学读三遍。

  (2)、读准字音,用笔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课本拼音或同学、老师认识。

  (3)、标出自然段。

  2、检查生字。(过渡:同学们,读完了吗,现在老师想与你分享读书的收获。)

  (1)、课文中是谁把风画出来了?你圈出了吗?(请1、2个学生来回答。)(课件出示人名)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根据课文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提高了识字质量】

  怎样认识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呢?(交流)

  (2)、他们分别是谁?

  (课件,指出文中的每个人物)

  (课件出示)孩子们,向他们打个招呼吧?

  (3)接读课文。能读好的举手。

  (同学们,课文能读通顺了吗,能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收获吗?读的正确流利要是读出感情更好了,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同学们一个惊喜,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准备准备。)

  小结:读得还不错,成功总是属于敢于挑战的同学。通过倾听大家读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风画出来的故事。课件)

  过渡:认识了这三位好朋友,你喜欢他们吗?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他们画风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三、细读感悟。

  1、自由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

  读书要求: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找出他们动脑筋画风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2、分享读书的体会。学生展示句子,课件一一出示。

  师: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她读书细心吗?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呢?能不能换成小朋友的名字,说得更清楚些?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3、师:那赵小艺他们的画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课件逐幅出示赵小艺三个人的画: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谁画的画?能给它配上课文里的句子吗?

  师:配得好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画和相应的文字)

  【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随机出现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过渡:多聪明的孩子啊!他们知道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他们善于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提醒,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了风。这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课件展示第九自然段,教师引读,识字显。)

  4、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拓展练句子。——师小结课文画风的内容(小诗)

  四、分角色朗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1)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三幅头像有助于学生分清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分角色朗读易于体会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协作和敢想敢做的精神。】

  五、有趣的作业。

  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我们要向他们学*,做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来。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此环节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资源,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三个小朋友的图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

  2.同学们,你们了解风吗?谁能说说你感受到的风?有风的时候,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景象呢?风有颜色吗?有味道吗?它能画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画风》这个故事。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 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他们的名字,老师在图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三个小朋友做朋友,与他们打招呼,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这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六字在我们班上那些同学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湿——显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分组轮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导写字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里面只有一点。“乌”字里面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眨”字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是三点水。

  “陈”字右边是“东”,不要写成“车”。

  重点指导“忽,眨,涛,斜”这四个字。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

  老师示范:“艺”字草字头应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钩”直上。

  3·练*书写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按照范字临摹,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写生字。

  板书设计

  15·画风

  宋 涛 陈 丹 赵 艺 显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 10

  教学思路:

  《画风》一文贴*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采用贴头像的方法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风摸不着,看不到。孩子们*时又很少细心观察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以对于如何画风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读文中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重点抓住三个孩子的对话领会他们的创意。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风的声音的磁带。(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根据当天的天气,聊风)

  1、猜谜语。

  师:孩子们我们来动脑筋猜个谜语好吗?

  出示谜语:(课件)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并板书风)

  2、师:说说风——分享你的知识。

  你们知道哪些风或风的成语呢?(课件)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写到了风?(《风》《村居》《草》)

  小结:

  多奇怪的风啊风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刮在脸上却能感觉到、用耳朵能听到,听,播放风的声音,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补充课题)(板书:画风)

  【感悟风的声音,说出写风唱风的歌谣,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画风的积极性。】

  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周老师与大家一起学*的课文《画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6页15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同学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快的同学读三遍。

  (2)、读准字音,用笔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课本拼音或同学、老师认识。

  (3)、标出自然段。

  2、检查生字。(过渡:同学们,读完了吗,现在老师想与你分享读书的收获。)

  (1)、课文中是谁把风画出来了?你圈出了吗?(请1、2个学生来回答。)(课件出示人名)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根据课文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提高了识字质量】

  怎样认识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呢?(交流)

  (2)、他们分别是谁?

  (课件,指出文中的每个人物)

  (课件出示)孩子们,向他们打个招呼吧?

  (3)接读课文。能读好的举手。

  (同学们,课文能读通顺了吗,能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收获吗?读的正确流利要是读出感情更好了,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同学们一个惊喜,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准备准备。)

  小结:读得还不错,成功总是属于敢于挑战的同学。通过倾听大家读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风画出来的故事。课件)

  过渡:认识了这三位好朋友,你喜欢他们吗?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他们画风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三、细读感悟。

  1、自由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

  读书要求: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找出他们动脑筋画风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2、分享读书的体会。学生展示句子,课件一一出示。

  师: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她读书细心吗?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呢?能不能换成小朋友的名字,说得更清楚些?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3、师:那赵小艺他们的画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课件逐幅出示赵小艺三个人的画: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谁画的画?能给它配上课文里的句子吗?

  师:配得好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画和相应的文字)

  【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随机出现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过渡:多聪明的孩子啊!他们知道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他们善于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提醒,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了风。这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课件展示第九自然段,教师引读,识字显。)

  4、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拓展练句子。——师小结课文画风的内容(小诗)

  四、分角色朗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1)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三幅头像有助于学生分清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分角色朗读易于体会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协作和敢想敢做的精神。】

  五、有趣的作业。

  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我们要向他们学*,做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来。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此环节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资源,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早》教学设计合集10篇(扩展4)

——《过秦论》教学设计合集10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学*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 殽函(xiào) 合从(zòng) 翟景(zhái) 将数百之众(jiàng) 镞(zú) 笞(chī) 膏腴(yú) 万乘势之(shèng) 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 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⑴ 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⑵ 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⑴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⑵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⑴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⑵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⑶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⑷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

  1、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

  2、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⑵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1、补充注释:

  ⑴ “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其力量是不小的。

  ⑵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

  ⑶ 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

  ⑷ 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

  ⑸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

  ⑹ 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2、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3、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⑴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⑵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⑶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⑷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⑸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⑹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⑺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⑻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

  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⑴ 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

  问: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

  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问:“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仁义不施。

  ⑵ 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

  “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

  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过秦论》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李白的《古风》:秦王扫**,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i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

  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过秦论》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王朝兴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识辨读史秘籍:文言文主要词法和句法。

  3.体悟古为今用:学*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互动设计3]诵读学*

  点拨: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互动设计4]梳理结构

  崛起(1)

  扩张(2)

  统一(3)

  (4)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5]秦国成长史

  1.读史密籍

  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对外。

  动词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

  △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第二段重点文言知识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语。

  (1)以致天下之士来招纳

  (2)不爱珍器吝惜

  (3)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

  (4)流血漂橹盾牌

  (5)秦人开关延敌打开关隘

  (6)制其弊困乏

  △找出文中通假字。

  孝公既没“殁”:死约从离衡“纵”;“横”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兵:收天下之兵(兵器)制其兵(军队)

  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制其弊(制服)

  延:开关延敌(迎击)延及孝文公(延续)

  爱:不爱珍器(吝惜)宽厚而爱人(爱护)

  因:因遗策(沿袭)因利便乘(趁)

  △找出文段中的同义词:

  取、举、割、收——攻取;属、徒、伦——一类人,等人。

  △按要求找出词性活用的词语

  (1)名词作状语:南取汉中:向南。

  (2)动词使动用法:流血漂橹:使……飘浮。

  (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4)形容词作名词:尊贤而重士(贤良之人)因利乘便(有利条件)

  (5)形容词作动词: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得弱小。

  2.说史析文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些武林高手?在地理分布上和国力上有什么特色?(备地理分布图)

  点拨:齐、楚、燕、赵、韩、魏、秦、(宋、卫、中山)

  群雄分布图:除秦外,其它各国在东部呈纵向排列,秦在西部与各国呈“扇”形之势。

  高手特点:武林小地主——楚,版图最大(辖两湖一带,望不尽湖光山色、鱼米洞庭!)

  武林财神爷——齐,货殖最富(抢占有利地形——今山东半岛一带,一边条条大路通四方,一边靠海吃海,钱财滚滚而来!)

  武林硬汉——秦,兵力最强(一路打将过来,在战斗中成长!)

  ◇什么叫“连横”和“合纵”?秦国是怎么做的?

  秦国之所以能成为强国,得益于“精修内功,强攻外敌”。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

  秦国城堡:“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占据有利地形,严加把守,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修练内功:商鞅变法(政策要好)、务耕织(饭要吃饱、衣要穿暖,才能有强壮的士兵)、修守战之具(兵器要利害,磨刀不误砍柴功)

  修练外功:连横(**不见血)

  (1)连横的实质——秦国的“反间计”(不唯强攻,要用智取!新的外交政策诞生新职业——“纵横家)

  从地理位置上解释,引入屈原放逐投江的故事(历史的悲剧)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相斗!

  连衡的结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达成的协议——合纵

  (2)合纵的产生——梦醒时分(九国:我们上当了!)

  连衡的结果就是产生合纵原因: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合纵!

  合纵部队:“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众”

  合纵选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合纵分工:人才济济,训练有素

  春秋四君子:“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原、齐有孟尝”

  谋士(门客制度):“有……为之谋”

  外交:“有……通其意”

  统帅:“有……制其兵”

  (3)兵临城下,秦国的策略是——开关延敌(来呀,来呀,我索性打开城门,看你敢进不敢进?诸葛亮“空城计”不是没来由的)

  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这秦国,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么多国家的部队,干吗要我打头阵?最好现成捡个便宜——且等待,且观看)

  秦国:“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坐失良机,一发呆酿成千古恨!)

  合纵的结果:“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略秦”(奴才相:不是我要来打的,我和你多好啊,怎么会来打你呢?送你百城,饶我一命,至少保我个全尸吧!)

  秦国:痛打落水狗!(杀杀杀——“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马到成功!(且看我——“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一代武林盟主就要诞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马上就要横空出世!

  [互动设计6]始皇称霸史

  1.读史秘籍

  口头翻译文句。辨析下列句子翻译正误。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驾驭天下。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借代,应用引伸义)。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渊。

  B.(秦始皇)足踏华山,把它当作城墙,凭借黄河,把它作为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堡,下临深不可测度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2.读史析文

  ▲一代武林盟主横空出世!

  姓名:赢政

  职务:始皇帝

  强劲登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强势出击:1.南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统编)

  2.北筑长城而守藩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国防)

  强权整顿: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四海之内,唯我独尊)

  2.隳名城,杀豪杰——砸碎那旧世界,杀掉那把兄弟。绝后患,谁敢与君王称兄弟?

  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缴械缴枪,防患于未然

  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天时地利,金城千里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哪怕一只鸟也甭想过!

  始皇美梦: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互动设计7]秦朝的灭亡史

  PK台:

  秦二世(极强)——陈涉(极弱)

  对手历史记录: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身份:迁徙之徒

  智力:才能不及中人(无墨翟仲尼之贤,无陶朱猗顿之富)

  对手现状: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对手武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对手粉丝: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业余粉丝)

  山东豪俊并起(专业粉丝。项梁、项羽,注意下集《鸿门宴》哦)

  PK结果:

  极弱挑战极强,结果——强者亡矣!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8]且观贾眼看史

  贾眼看史,用心良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唐魏征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贾谊:太过执着的才子

  18岁成名——洛阳少年,才气横溢

  21岁博士——少年得志,锋芒毕露

  22岁大夫——人缘不佳,遭人诽谤

  33岁陨世——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贾生

  ***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所著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

  △论史以讽今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艺术手法赏析

  “雄俊宏律”“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是古今第一“气盛”之文。

  1.构思奇特,结构整饬。

  2.“极化”对比,雷霆万钧。

  3.骈偶铺陈,错落有致。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互动设计9]课文小结

  1.写作特色:《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五、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10]赏析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索祖龙居。

  坑灰未冷东山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点拨: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六、研讨练*

  见课后研讨与练*P53三、四

  《过秦论》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

  ⑴ 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⑵ 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⑶ 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2、能力训练点:

  ⑴ 学*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

  ⑵ 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⑶ 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⑷ 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⑴ 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⑵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4、美育渗透点:

  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学法指津】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

  1、孝公:崛起。

  2、“五王”:强大 兴(攻)

  3、始皇:统一。 4、二世:灭亡。 亡(守)

  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设想】

  1、通过预*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课时安排】 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教学目标〗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学要点〗

  1、预*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课文第一段。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luo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3、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贾谊借“过秦”以“规汉”,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诵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 轸(zhěn) 镞(zú) 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 比权量力(liàng) 藩(fān) 孝公既没(mò) 笞(chī) 召滑(shào) 俯首系颈(xì)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 瓮(wèng) 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研*新课

  1、学*课文第1自然段:

  ⑴ 朗读指导: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

  ⑵ 参看注释,想想“有*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

  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⑶ 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⑷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⑸ 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⑹ 集体朗读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课文第2、3自然段: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带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实行愚民zheng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2、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研*新课

  1、学*课文第2自然段:

  ⑴ 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⑵ 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⑶ 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① 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② 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③ “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

  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⑷ 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2、学*课文第3自然段:

  ⑴ 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有条件的可跟随录音读几遍),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可用小黑板出示例句,口述所附译文)。

  ① 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明确: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②句可知。

  ②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③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

  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明确: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⑤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明确: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踏。”(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提示: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起码要从以下几点检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⑵ 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⑶ 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二、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书面翻译课文的最后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研*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凡之极。“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2、学*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背诵第3自然段。

  2、检查第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

  ⑴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氓、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指正如下:“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氓”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

  ⑵ 才能不及中人。

  译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指正如下:“中人”,课本注“*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

  ⑶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指正如下:“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惯,不达不雅。

  ⑷ 天下云集响应。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指正如下:“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

  ⑸ 崤函之固,自若也。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指正如下:“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⑹ 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指正如下:“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士人”。

  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指正如下:“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

  二、研*新课

  1、学*课文第4自然段:

  ⑴ 第4自然段导读:如课本“预*提示”所言,“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

  ① 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 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陈涉 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 行伍之间 数百 疲弊之卒 斩木为兵 阡陌之中 秦始皇 至尊 王侯之家 万乘 “良将”“信臣精卒” “劲弩”“利兵” “据亿万丈之城”“全千里” ② 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

  ③ 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振长策而御宇内”和“隳名城,杀豪杰”,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④ 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仁义不施”。

  ⑵ 小结: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从出身地位、个人素质、起义军成分武器、起义的影响、起义结果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2、学*课文第5自然段:

  ⑴ 第5自然段导读: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仍通过练*来解决这些问题。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

  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及“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2段的:“南取……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路秦”及“宰割天下,分裂……入朝”;第3段的:“吞二周……而报怨”及“践华为城……谁何”;第4段的“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2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十倍之地,百万之师”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

  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何也”的问话。

  ⑵ 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⑶ 集体诵读第五段: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三、拓展总结

  1、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只有全文最后一句。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强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小结:说理文中运用大量的篇幅叙事:一是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的特色。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而极力捕叙,又能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二是便于读者了解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而从铺排渲染以及将攻和被攻的双方的极化对比中看到作者的倾向性。因事见意,理寓事中。

  2、写作特点:

  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⑴ 叙事铺陈对比:

  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我感到,要想写好说理文,必须在善于叙事的基础上来说理才行。所谓在说理文中的善于叙事,还同一般叙事文不一样,要善于概括事实,善于描写事物的大的、总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廊等等。只有这样,只有通过这种叙事的特定手法,以此为说理的基础,才可能有把握说服读者。我们说,写好说理文,主要是靠“论”和“断”。“论”不能是空论,必须要根据事实立论,即所谓“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根据事实来讲清的。“断”也不能是武断,必须从大量事实中抽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才是精确的判断。《过秦论》就恰好有这个特点。他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⑵ 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卷天下”四句,“*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⑶ 全篇对比到底:

  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小结:“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是;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3、进步性与局限性:

  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施仁政,行仁政”。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小结: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于人民。尤其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

  四、总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题。

  2、完成“优化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学*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从(zò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膏腴(yú)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过秦论》教学设计 6

  一、教材分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缘由,以借古讽今。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二、分析学生

  我们的学生现在还延续初中学*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机械地做题,考试时全凭主观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本课教学将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借文释史,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耐人寻味。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1、提问讨论法

  2、讲练结合法

  3、范读背诵法

  六、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3、4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掌握秦由盛而衰的原因,为准确理解本文主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准备。

  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七、教具安排

  用投影仪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用录音范读课文,使学生受到情景教育,从内心深处产生美感,激发学*兴趣。

  设计依据:体现教具的直观性。

  八、教学过程

  1、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以加深理解,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

  2、对3、4段的学*仍应结合本地区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着重从熟读入手,落实字词(尤其古文言教学更应如此),在此基础上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在复*巩固与总结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课文的完整性,切忌将文章讲的支离破碎,影响其艺术美。

  九、板书设计

  �D�D�D�D�D始强(内、外)

  【攻】 �D�D�D�D�D日强(缔交结盟)

  �D�D�D�D�D极盛(废道焚书)

  《过秦论》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了解王朝兴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识辨读史秘籍:文言文主要词法和句法。

  3.体悟古为今用:学*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互动设计3]诵读学*

  点拨: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互动设计4]梳理结构

  崛起(1)

  扩张(2)

  统一(3)

  (4)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5]秦国成长史

  1.读史密籍

  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对外。

  动词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

  △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第二段重点文言知识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语。

  (1)以致天下之士来招纳

  (2)不爱珍器吝惜

  (3)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

  (4)流血漂橹盾牌

  (5)秦人开关延敌打开关隘

  (6)制其弊困乏

  △找出文中通假字。

  孝公既没“殁”:死约从离衡“纵”;“横”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兵:收天下之兵(兵器)制其兵(军队)

  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制其弊(制服)

  延:开关延敌(迎击)延及孝文公(延续)

  爱:不爱珍器(吝惜)宽厚而爱人(爱护)

  因:因遗策(沿袭)因利便乘(趁)

  △找出文段中的同义词:

  取、举、割、收――攻取;属、徒、伦――一类人,等人。

  △按要求找出词性活用的词语

  (1)名词作状语:南取汉中:向南。

  (2)动词使动用法:流血漂橹:使……飘浮。

  (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4)形容词作名词:尊贤而重士(贤良之人)因利乘便(有利条件)

  (5)形容词作动词: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得弱小。

  2.说史析文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些武林高手?在地理分布上和国力上有什么特色?(备地理分布图)

  点拨:齐、楚、燕、赵、韩、魏、秦、(宋、卫、中山)

  群雄分布图:除秦外,其它各国在东部呈纵向排列,秦在西部与各国呈“扇”形之势。

  高手特点:武林小地主――楚,版图最大(辖两湖一带,望不尽湖光山色、鱼米洞庭!)

  武林财神爷――齐,货殖最富(抢占有利地形――今山东半岛一带,一边条条大路通四方,一边靠海吃海,钱财滚滚而来!)

  武林硬汉――秦,兵力最强(一路打将过来,在战斗中成长!)

  ◇什么叫“连横”和“合纵”?秦国是怎么做的?

  秦国之所以能成为强国,得益于“精修内功,强攻外敌”。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

  秦国城堡:“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占据有利地形,严加把守,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修练内功:商鞅变法(政策要好)、务耕织(饭要吃饱、衣要穿暖,才能有强壮的士兵)、修守战之具(兵器要利害,磨刀不误砍柴功)

  修练外功:连横(**不见血)

  (1)连横的实质――秦国的“反间计”(不唯强攻,要用智取!新的外交政策诞生新职业――“纵横家)

  从地理位置上解释,引入屈原放逐投江的故事(历史的悲剧)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相斗!

  连衡的结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达成的协议――合纵

  (2)合纵的产生――梦醒时分(九国:我们上当了!)

  连衡的结果就是产生合纵原因: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合纵!

  合纵部队:“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众”

  合纵选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合纵分工:人才济济,训练有素

  春秋四君子:“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原、齐有孟尝”

  谋士(门客制度):“有……为之谋”

  外交:“有……通其意”

  统帅:“有……制其兵”

  (3)兵临城下,秦国的策略是――开关延敌(来呀,来呀,我索性打开城门,看你敢进不敢进?诸葛亮“空城计”不是没来由的)

  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这秦国,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么多国家的部队,干吗要我打头阵?最好现成捡个便宜――且等待,且观看)

  秦国:“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坐失良机,一发呆酿成千古恨!)

  合纵的结果:“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略秦”(奴才相:不是我要来打的,我和你多好啊,怎么会来打你呢?送你百城,饶我一命,至少保我个全尸吧!)

  秦国:痛打落水狗!(杀杀杀――“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马到成功!(且看我――“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一代武林盟主就要诞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马上就要横空出世!

  [互动设计6]始皇称霸史

  1.读史秘籍

  口头翻译文句。辨析下列句子翻译正误。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驾驭天下。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借代,应用引伸义)。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渊。

  B.(秦始皇)足踏华山,把它当作城墙,凭借黄河,把它作为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堡,下临深不可测度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2.读史析文

  ▲一代武林盟主横空出世!

  姓名:赢政

  职务:始皇帝

  强劲登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强势出击:1.南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统编)

  2.北筑长城而守藩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国防)

  强权整顿: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四海之内,唯我独尊)

  2.隳名城,杀豪杰――砸碎那旧世界,杀掉那把兄弟。绝后患,谁敢与君王称兄弟?

  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缴械缴枪,防患于未然

  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天时地利,金城千里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哪怕一只鸟也甭想过!

  始皇美梦: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互动设计7]秦朝的灭亡史

  PK台:

  秦二世(极强)――陈涉(极弱)

  对手历史记录: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身份:迁徙之徒

  智力:才能不及中人(无墨翟仲尼之贤,无陶朱猗顿之富)

  对手现状: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对手武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对手粉丝: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业余粉丝)

  山东豪俊并起(专业粉丝。项梁、项羽,注意下集《鸿门宴》哦)

  PK结果:

  极弱挑战极强,结果――强者亡矣!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8]且观贾眼看史

  贾眼看史,用心良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唐魏征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贾谊:太过执着的才子

  18岁成名――洛阳少年,才气横溢

  21岁博士――少年得志,锋芒毕露

  22岁大夫――人缘不佳,遭人诽谤

  33岁陨世――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贾生

  ***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所著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

  △论史以讽今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艺术手法赏析

  “雄俊宏律”“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是古今第一“气盛”之文。

  1.构思奇特,结构整饬。

  2.“极化”对比,雷霆万钧。

  3.骈偶铺陈,错落有致。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互动设计9]课文小结

  1.写作特色:《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五、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10]赏析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索祖龙居。

  坑灰未冷东山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点拨: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六、研讨练*

  见课后研讨与练*P53三、四

  《过秦论》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1、学*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ズ�(xiào) 合从(zò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 膏腴(yú) 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 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⑴ 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⑵ 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⑴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⑵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四、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五、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⑴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⑵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⑶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⑷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过秦论》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准字音,重点字词正确书写。

  3、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4、能正确翻译文言文。

  【重点】

  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难点】

  能正确翻译文言文。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性转变、一词多义的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结构美和论证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贾谊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施“仁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间】共2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向隐《贾生》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二、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为著名。

  三、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非常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五、解读标题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指责、批评秦的过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过秦:指出秦的过失

  论,表明文体是一篇议论文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六、新知讲解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2、分段讲解

  研读第一段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固:形作名,险要的地势

  以:表目的

  *卷、包举、囊括:并吞。“*、包、囊”名作状语,像……一样

  八荒:八方荒远之地。宇内、四海、八荒均指天下

  内:在内,名词作状语

  务:致力于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研读第二段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既没:已经,通“殁”死

  蒙故业:已有的基业

  遗策:前代的策略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举:攻占、攻取

  膏腴:肥沃

  会盟:古代诸侯国之间聚会而结盟爱:吝惜

  以致:以是连词表目的,致:招致、招引。

  约:结

  合从:通“纵”

  相与为一:互相帮助,成为一体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原文: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明智:英明

  忠信:诚实,讲信义

  爱:爱护

  贤:贤能的人

  重:重用

  离:使…离散

  兼:兼有,集聚

  众:部众,即军队

  【译文】:在这时,六国的贤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原文: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于是:在这时

  为:替

  之徒:这一类人

  制:统率

  兵:军队

  【译文】:在这时,六国的贤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原文:尝以十倍(于秦)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尝以:曾经;用,凭借

  师:英明

  叩关:诚实,讲信义

  延:爱护

  逡巡:贤能的人

  费:重用

  而:使…离散

  困:兼有,集聚

  【译文】: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进攻秦国。秦国人打开函谷关的大门来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徘徊起来,不敢进去。秦国没有消耗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精疲力竭了。

  原文: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于是:顺承连词,这样

  争:争着

  赂:贿赂

  弊:通“敝”,困乏、疲惫

  漂橹:使…漂浮;盾牌

  因利乘便:凭借有利的形势

  请服:请求屈服

  浅:短

  【译文】:这样一来,合纵解散,盟约失效,六国争着割地去贿赂秦国、秦国有多余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来制服他们,追逐逃走的败兵,使百万败兵尸横遍地,流的血能让盾牌浮起;秦国进而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请求降服,弱国前来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执政的时间很短,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研读第三段

  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奋:振兴策:马鞭子

  **:天地四方

  敲扑:行刑时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鞭笞:用鞭抽打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委:托付、交付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后,他发展前面六代君主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各诸侯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相继灭掉了诸侯各国,登上最尊贵的皇帝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

  【译文】: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那和象郡;百越的首领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秦的下级官吏。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人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再到南边来放牧、六国的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雪恨。

  原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道:法则、制度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隳:毁坏

  信:可靠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帝王: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

  【译文】: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烧毁了各学派的书籍。以使百姓变得愚昧;毁坏著名的城邑,杀害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集中在咸阳,去掉刀锋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从此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墙。借着黄河当做护城河,上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着不可测量的深渊,把它们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译文】:优秀的将领手执强有力的弓弩,扼守着险要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握着锋利的武器,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天下已经*定,按秦始皇的想法,自认为关中这样险固的地方,坚固的城池方圆千里,这正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啊。

  研读第四段

  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区。

  瓮牖绳枢: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穷。

  氓隶:指下层百姓。氓,民。隶,低贱的人

  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

  中人:*常的人。

  蹑足:置身,参与。

  行伍:代指军队。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阡陌:本指田间小路,这里指田野。田间南北向的路为阡,东西向的路为陌。

  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担负。

  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译文】:秦始皇死后,他遗留下来的威风仍然震慑着边远的地区。虽然这样,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穷人子弟,是农村被雇佣的种田人,又做了被征发戍边的士兵;才能比不上普通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又不像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于守边的队伍当中,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

  【译文】: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王朝;砍削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浮云一样汇集合拢,像回声那样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子一样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行动起来,使秦王朝迅速覆灭了。

  研读第五段

  原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非尊于:不比……尊贵。于,介词,比。下面几句中的“于”与此义同。

  铦:锋利。

  度长絜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絮,衡量。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序:安置使有序。

  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有:同“又”。

  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

  【译文】: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农具和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

  【译文】:被征发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谋士。但是,成功与失败大不相同,功业也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量彼此的权势力量,那简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了。

  【译文】:然而秦国凭借狭小的地盘,发展到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统治八州,使本来跟自己地位相同的各国诸候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此后才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而陈涉一人发难就使秦朝灭亡,连秦王本人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攻取与保有天下的形势截然不同啊。

  3、文言文现象

  一词多义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原为动词,在此用作名词)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控制,动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使动用法。)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形作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理位置形作名)

  固守以窥周室/自以为关中之固(牢固地,牢牢地)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彩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那样)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

  2、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瓮做用绳子系)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为“奴役”)

  将数百之众(率领,带领)

  4、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尊贤而重士(看重)

  5、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溃败的军队)

  6、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尊贤而重士(贤德的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豪杰)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之策

  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3、锄耰棘矜“棘”通“戟”,武器的一种

  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

  6、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7、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8、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之策

  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九国之师古:军队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流血漂櫓古:盾牌今:划船的工具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

  (三)宾语前置句

  ①陈利兵而谁何。

  ②崤函之固,自若也。

  (四)状语后置句

  ①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五)省略句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

  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③倔起(于)阡陌之中。

  ④威振(于)四海。

  ⑤身死(于)人手。

  ⑥委命(于)下吏。

  七、课后练*

  1、对下列句中标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致力,专力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蒙:遭受

  C、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答案:B

  解析:蒙:继承。

  2、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巩,东周则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史称东西二周。

  B、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答案:A

  解析: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都于巩。

  3、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的手法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历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③《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④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从

  八、作业布置

  1、再次诵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

  2、完成课后练*题。

  《过秦论》教学设计 10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

  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

  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

  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

  (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2)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早》教学设计合集10篇(扩展5)

——童谣教学设计合集10篇

  童谣教学设计 1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爱歌曲欢快的旋律,知道这是一首广东童谣。

  2.体验音乐活动的愉悦并大胆在同伴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歌曲音乐

  活动过程

  1.方言引入,激发兴趣。

  (1)用广州话与幼儿问好。

  (2)用广州话表达“细小”“欢笑”“世界”“眼泪掉”,猜猜这些词的意思。

  (3)幼儿尝试用广州话说“细小”“欢笑”“世界”“眼泪掉”等词语。

  2.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世界真细小》

  师:请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

  师:这首歌是一首广东童谣,名字叫《世界真细小》。

  (2)幼儿轻声跟唱歌曲。

  (3)教师演唱,幼儿拍节奏。

  (4)表演唱。

  ①采用轮唱、分段唱的方式表现歌曲。

  ②请幼儿在集体前表演唱歌曲。

  活动延伸

  提供碰铃、圆舞板、铃鼓等乐器听音乐进行打击乐活动。

  童谣教学设计 2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爱歌曲欢快的旋律,知道这是一首广东童谣。

  2.体验音乐活动的愉悦并大胆在同伴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歌曲音乐

  活动过程

  1.方言引入,激发兴趣。

  (1)用广州话与幼儿问好。

  (2)用广州话表达“细小”“欢笑”“世界”“眼泪掉”,猜猜这些词的意思。

  (3)幼儿尝试用广州话说“细小”“欢笑”“世界”“眼泪掉”等词语。

  2.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世界真细小》

  师:请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

  师:这首歌是一首广东童谣,名字叫《世界真细小》。

  (2)幼儿轻声跟唱歌曲。

  (3)教师演唱,幼儿拍节奏。

  (4)表演唱。

  ①采用轮唱、分段唱的方式表现歌曲。

  ②请幼儿在集体前表演唱歌曲。

  活动延伸

  提供碰铃、圆舞板、铃鼓等乐器听音乐进行打击乐活动。

  童谣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风娃娃做了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一定很喜欢娃娃吧?你们自己有玩具娃娃吗?有什么娃娃?(结合学生的话,激发学生学*兴趣。)娃娃有很多种,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今天,咱们要认识一个新娃娃:(板书风娃娃,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

  1、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自由读课文,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2、自选板块,自主研读。

  3、通读全文,理清线索。

  读全文,看设影,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吹大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小树。

  以上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坏事?

  4、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风娃娃为什么想到帮人们做事?

  (2)风娃娃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

  (3)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5、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1)研读:“做好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怎么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身感受。)

  (2)研读“做坏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

  读读学*伙伴话,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3)请你评价一下,风娃娃是一个怎样的娃娃?(通过让学生体会、感受、评价、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差

  一、复*课文内容。

  1、练*朗读,思考: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吗?

  2、练*背诵课文。

  二、学*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识字规律。

  1、学*本课中“我会认”的生字,找到识字规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1)出示写有“我会认”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2)请你仔细观察本课会认的生字,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3)学生汇报表演。

  A加偏旁方法记忆。

  B重点指导:艘微

  (4)反复认读,开展识字游戏。

  A“抓错游戏”教师故意读错字,请同学们指出,并加以改正。

  B“转字盘游戏”用硬纸制作字盘,分成

  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中间安个轴,让纸板转动,在黑板一处做个记号,把转字盘放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说出汉字的字音。

  3、学*本课中“我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书写。

  (1)出示写有“我会写”的生字卡片,找准结构规律,指导学生书写。

  (2)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独体字:再、象

  左右结构:像、做

  上下结构:点、照

  (3)分别指导学生书写。

  (4)在指导中及时点评。

  三、课堂作业

  1、我会填。

  一()大官一()大秤一()线

  一()大船一()大树一()大象

  四、布置作业

  2、完成本课的生字、新词。

  3、练*讲故事《称象》。

  童谣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在活动的过程中总结和检查童谣单元教学内容,并加以扩展。

  3.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创编和改编童谣,通过“说”“唱”“演” 等多种形式表现童谣。

  4.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共同完成活动的过程和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童谣”是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大多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形式活泼,用词简练、韵律响亮,有儿童自编的也有成年人的拟作。童谣充满孩子童趣的天真、纯朴、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学生通过学*童谣巩固学过的各种音符和节奏,并且掌握简单创编童谣的方法。《童谣说唱会》是“童谣” 单元中最后一课内容,重点是对“童谣”单元进行总结和扩展,可以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通过说唱和表演的方式来完成对童谣的改编。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编童谣,使学生体会集体创编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音乐的兴趣和注意观察事物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以“说唱会” 的游戏竞赛的形式,说唱和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学*和创编童谣,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惯,通过创编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表现童谣,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创编童谣,组织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开展表演童谣的活动。

  教学方法

  在前几课时的学*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童谣,而且在*时生活中也曾经认识过童谣,本节课首先从以往知道的童谣入手,通过竞赛、游戏以及电脑与学生互动的形式对以前分散认识的童谣做一次总结性的复*巩固。教师再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能力,并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创编童谣的活动中。

  教学用具

  大量的童谣说唱材料、为学生提供的写有童谣的卡片、苹果卡片及实物、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手绢、小鼓、绢花。

  教学辅助课件

  主画面:一棵挂满苹果的果树。

  板书:黑板上两个苹果筐。

  每一个苹果分别连接一张幻灯片,有的是要学生说出的童谣词,有的是让学生观看学*的Flash动画,点击幻灯片可以自动播放动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激发学生学*兴趣,介绍本节课内容。】

  导语:同学们通过“童谣”这个单元认识了许多童谣,这些童谣都非常有趣,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童谣说唱会”,我们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赛,比一比谁知道的童谣多,谁表演的童谣好,怎么样?

  二、童谣说唱会

  【阶段目标:在互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更多的童谣,以游戏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

  (一)游戏一:丢手绢

  教师操作: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围成一个大圈做丢手绢游戏。

  教师语: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是大家都玩过的──“丢手绢”,被追到的同学要说一个或者唱一个你准备的童谣,说得好的同学老师就奖励你一个苹果放进你们组的苹果筐里;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就到电脑前面搞一个苹果,读好了就算过关,读不好就要被淘汰出局回到座位喽。

  学生活动:围成圈做游戏,一起唱“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被追到的学生:我来给大家说一个童谣──《两只小猫》。黑猫白猫去偷桃,看见小狗守着桃。黑猫与狗打招呼,掩护白猫去偷桃。小狗眼尖“汪汪” 叫,捉住黑猫和白猫。咬痛肉,咬去毛,黑猫白猫哭“瞄瞄”。

  教师语:你们觉得他说的怎么样?能过关吗?

  学生语:可以过关。

  教师操作:把一个苹果卡片放进这个同学组的果筐里。

  教师语:好了,他说的不错,奖励他们组一个苹果,咱们继续做游戏。

  学生活动:围成因做游戏,一起唱“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被追到的学生:老师我来唱一个童谣吧。唱《小老鼠上灯台》……

  教师语:你们觉得他能过关吗?

  学生语:他唱的是咱们课上学过的?不能过关!

  教师语:那你到电脑那里取一个童谣来学好吗?

  被追到的学生操作:到电脑前点击苹果出现下列童谣。

  小鸟学我做早操

  风吹杨柳飘飘,

  小鸟学我做操,

  我拍手,它张翅,

  我伸脚,它跳跳,

  我把腰儿弯弯,

  它把尾巴翘翘。

  做完了,再见了,

  小鸟扑棱飞走了。

  学生看屏幕把童谣读出来。

  教师语:你们觉得他读的好不好呀?能不能过关呢?

  学生语:读的还可以,可以过关了。

  教师语:好吧,那我们继续我们的游戏吧。

  学生活动:围成因做游戏,一起唱“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被追到的学生:我想去跟电脑要一个苹果可以吗?

  教师语:当然可以,你去摘一个苹果吧。

  学生活动:点击电脑屏幕,出现Flash动画《凑数歌》。

  课件自动播放Flash动画,学生认真观看。

  教师语:这个童谣是一个歌曲,要马上唱会有些难度,咱们帮他一起学唱怎么样?

  教师操作:再次循环播放动画,请学生小声跟着唱,学会后可以大声唱。

  教师语:我觉得大家唱得都很好,学得都很认真,那么这回奖励你们每个组一个苹果好吗?

  (二)游戏二:击鼓传花

  教师操作:组织学生回到座位坐好,对刚才的游戏进行总结。

  教师语: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学到了好几个童谣,那么现在让我们换一个游戏,我们来做击鼓传花吧,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来做游戏竞赛呢?

  学生活动:讨论游戏竞赛的方法。

  学生语:可以让老师击鼓,鼓声停了以后“花”传到谁手里谁要为大家表演一个童谣,不能和刚才说过的童谣一样,表演得好老师就奖励这个组一个“苹果”,不会说可以到电脑屏幕中的苹果树上摘一个“苹果”来说出或者唱出这个童谣,如果说得好就可以过关,过关之后老师还可以奖励这个组一个苹果放进“苹果筐” 里,没有过关的同学就要从自己组的“苹果筐” 中取出一个苹果放回到树上。

  教师语:你们的主意真不错,那我们就开始吧。

  教师操作:蒙着眼睛击鼓。

  学生活动:听鼓声开始传绢花,鼓声停止则停止传花。

  教师语:好了,我们请拿到花的同学到前面来给我们表演吧。

  拿到花的学生:那么我给大家说一个童谣,名字叫《森林动物做早操》。

  学生活动:边表演边说童谣“天亮了,起床了,森林动物做早操。猴子拽着大树枝,一上一下真伸腰。松鼠挥动粗尾巴,顺着树枝练跑跳。小獾子,练硬功,嘴巴打洞爪子挠。只有狗熊懒得动,躺在树下睡大觉。”

  教师语:你们说他表演得怎么样呀?能不能得到奖励呢?

  学生语:表演得好,能得到苹果(鼓掌)。

  教师操作:从树上摘一个苹果放进这个同学组的苹果筐里。

  教师语:第一个同学开了一个好头,下面我们继续开始击鼓传花吧。

  教师操作:继续蒙着眼睛击鼓。

  学生活动:从刚才结束的人开始有序地传花,鼓声停止则停止传花。

  教师语:你是要给我们带来自己准备的童谣还是去摘苹果呢?

  拿到花的学生:我要到苹果树上摘一个苹果。

  学生活动:点击电脑屏幕,出现一首童谣

  水龙头

  兔娃娃,来喝水,

  拧开笼头嘴对嘴,

  喝完不关水龙头,

  转身就走头不回。

  水龙头,真伤心,

  滴答滴答掉眼泪。

  学生按照幻灯片内容读出童谣。

  教师语:你们说他读得好吗?可以得到苹果吗?

  学生语:读得还可以,可以得到奖励。

  教师操作:从树上摘一个苹果放进这个同学组的苹果筐里。

  (三)游戏三:摘果子比赛

  教师操作:对刚才的游戏进行总结,并组织进行下一个游戏活动。

  教师语:经过了两轮的竞赛,我们的两个组都不分高低,现在我们再通过一个游戏来争个高低上下吧。

  教师操作:出示电脑屏幕中苹果树上剩下的苹果,介绍游戏方法。

  教师语:首先请同学们自己推选出5名评委,评委必须是能遵守公*公正的原则的同学,然后开始进行比赛。由第二轮比赛中落后的小组先开始到屏幕上的“苹果树”上摘“苹果”,然后另一组再到树上摘苹果,每组一个苹果,然后组员一起讨论,学*这首童谣,可以设计各种方法来表演童谣;时间到了以后,请每组派代表到前面表演,没有设计表演可以不表演,其他同学一起齐声朗读这个童谣,两组都表演完之后评委投票选出优胜组;获得优胜的组老师还是要奖励一个苹果放到你们组的苹果筐中,没有获胜的组不能得到奖励,而且要为大家唱一首本单元学过的歌曲,如果唱得不好还要把自己筐中的一个苹果拿出来放回到树上。

  学生活动:分组到屏幕上点击,摘取苹果,然后分组讨论学*,准备表演童谣。时间到了以后分组到前面表演本组抽到的童谣,评委进行评判打分。

  三、创编童谣

  【阶段目标:启发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创编童谣。】

  教师语:刚才同学们通过各种游戏学*到了不少的童谣,那么我们能不能开动脑筋自己创编出有趣的童谣呢?

  学生活动:分三个小组活动,创编童谣。

  教师操作:到各组中间检查和指导创编过程,引导学生边进行简单创编边分组表演。

  第一组表演创编的童谣:第一组主持人在前面为大家介绍这个童谣节目的内容──《欢笑的课间十分钟》。以游戏的方式表演,几个学生先开始跳皮筋,边跳边说童谣“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 接着另一组同学开始拍手游戏,边拍手边说童谣“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丢手绢;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

  主诗人语:同学们,你们课间十分钟都在做什么呢?你们像我们一样做着有意义的活动吗?请你们也动起来吧!

  教师语:第一组的同学表演得真好,你们觉得呢?他们还建议我们在下课的时候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呢,你们能做到吗?好了,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第二组创编的童谣,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节目。

  第二组表演创编的童谣:第二组主持人在前面为大家介绍节目内容──《我能做得更好》,一个同学到前面表演,其他同学在后面说唱童谣“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手,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獭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换两个同学到前面表演,其他同学在旁边说唱童谣“弟弟走路不注意,跌倒在地我扶起。替他拍掉身上灰,帮他洗掉手上泥。我要做个好孩子,互相帮助在心里”。

  主持人语:我们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还能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希望我们今后能做得更好!

  教师语:第二组的同学表现得也非常出色!我们也要向他们学*,相信你们都能做得更好!好了,我看到第三组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展示他们的节目了,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请出第三组同学表演他们的童谣吧。

  第三组表演创编的童谣:第三组主持人上前为大家介绍节目内容──《我们不学它》,几个同学分别扮演“兔子”“乌龟”“大树”“猴子”“小狗”“刺犯”,其他同学在旁边伴唱“森林里呀真热闹,乌龟要和兔子赛跑,小花狗小刺清他们都来看热闹,小猴儿发令枪一响,兔子一溜烟不见了,越过高山跨小河,一猛子跑到大树旁,回头看看小乌龟,早就不知哪儿去了,打个哈欠伸个懒腰,(兔子唱)乌龟肯定追不到,让我靠这儿睡一觉……(乌龟唱)嘿哟嘿哟赶紧跑,兔子已经快到了,我要抓紧时间跑……兔子醒来四周看,乌龟还是没赶到,伸伸腿接着跑,到了终点才明了,乌龟不怕路途远,早早赶到终点了。小兔子你太骄傲,靠在树边睡大觉,大家要学小乌龟,朝着目标努力跑,半途而废小兔子,我们不要和你好!”

  主持人语:我们的节目演完了,你们从故事里知道了什么道理吗?你们会像小兔子一样吗?相信你们一定和我们一样会学*小乌龟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得到最后的胜利的!

  教师语:第三组的故事实在是太棒了,他们还教给我们一个道理,骄傲使人退步,相信同学们会学*小乌龟,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特别大,知道了好多有意思的童谣,还自己创编表演了有意义的童谣,增长了不少知识,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课下继续通过观察与思考编出更好的童谣,同学们再见!

  教学思考

  《童谣说唱会》是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谣》而设计的一个教学内容。本课的教材编写遵循了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激发学生学*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围绕着以下几点来进行设计的。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学*知识的前提条件,只有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本课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等年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教案时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人手,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游戏,并且将知识渗透到游戏活动中。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我设计的游戏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在游戏中还通过变换游戏的方式,加大游戏活动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童谣说唱知识的教授,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认识掌握更多的童谣,从而增长知识。

  二、利用多种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

  本课内容是本单元活动的总结和发展,在前几课时教学活动中我就已经适时地布置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归纳童谣的任务。学生通过有趣的课堂学*培养了学*兴趣,能够自主地在课下查找童谣资料,并且把通过查找总结出的童谣带到课堂中,在游戏中运用。我还为一些没有条件找资料或者没有找到合适资料的同学准备了大量的童谣,通过“人机对话” 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利用课下收集的资料,这为培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了良好铺垫。没有找到资料的.同学,教师也为其在课堂上架设了一个学*的*台,使学生不会因为没有资料而畏惧做游戏,发展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三、鼓励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创编童谣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游戏学*到了不同类型的童谣,为自己创编童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的创编童谣的教学内容充分展现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从“分组讨论” 到“创设环境” 到“表演展示”体现了学生创造的过程,由教师教授到从旁指导再到学生自己表演,整堂课体现了教师“教”“扶”“放” 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创新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四、提倡团结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本课的音乐游戏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群体性的活动,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群体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本课的音乐活动重视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集体合作学*童谣、创编童谣、表演童谣这些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戏剧表演艺术的综合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体现。本课以童谣为教学主线,运用“说”“唱”“演”等艺术形式表现童谣,在教学中结合了表演艺术,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戏剧表演艺术的联系。

  童谣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喜欢读童谣和儿歌类的书籍。

  2.尝试进行自主阅读,结合生活实际增强阅读体验。

  3.乐于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

  【教学重点】

  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书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读读童谣和儿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童谣,激**感

  1.背诵童谣: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谣或儿歌吗?把你喜欢的一首童谣或儿歌背给大家听,好吗?

  出示课件1:

  2.教师揭题: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可以看出,儿歌和童谣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分享童谣和儿歌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读过的童谣或儿歌,与即将学*的内容产生联系,点燃课堂活力,引发学生学*兴趣。)

  二、尝试提问,感受阅读

  1.学*童谣《摇摇船》。

  (1)教师引导:同学们,童谣《摇摇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幸福呢?我们一起来学*吧。

  (2)学生读题目:读读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谁在摇船?

  (3)学生自由读:同学们真会学*,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童谣,看看能不能从童谣中找到答案。

  提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童谣;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2:

  教师提问:读完了吗?谁在摇船?

  预设:小朋友在摇船。

  (4)教师范读:你答对了,真是认真读书的好孩子。下面,老师来读,请你一边听,一边想出新的问题。

  预设:谁给了小朋友糖、果、饼儿和糕?

  教师提问:你们很爱动脑筋,谁来当当小老师,回答他的问题。

  预设:外婆给小朋友的。

  (5)学生齐读:他回答对了吗?让我们一起读读《摇摇船》吧。

  2.学*儿歌《小刺猬理发》。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小刺猬长什么样子?

  预设:我见过小刺猬,它全身是刺。

  教师介绍:对,小刺猬全身是刺,长着一双又圆又黑的小眼睛,小小的鼻头黑黑的,嘴巴尖尖的,它还有一个小尾巴。瞧,这就是刺猬。

  出示课件3:

  (2)教师提问:读读题目,猜一猜小刺猬为什么要去理发?

  预设1:因为它想变漂亮。

  预设2:因为它的头发长了。

  (3)学生自读:大家都很有想象力,下面就请大家读读《小刺猬理发》这首儿歌吧。

  提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童谣;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读完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明明是小刺猬理发,怎么成了小娃娃?

  (4)教师指名读:谁想来读读这首儿歌?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预设:因为小娃娃的头发长长了,很像一只可爱的小刺猬。

  教师评价:你回答得太棒了,真是个认真思考的好孩子!

  (5)学生齐读:这首儿歌真有趣,我们再来读读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读儿歌和童谣的快乐。)

  三、搭建*台,产生期待

  1.说一说1: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读了《读读童谣和儿歌》,谁想说说喜欢的童谣,讲讲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4:

  2.说一说2:原来读了童谣和儿歌,同学们可以知道这么多新奇的事情。你们喜欢读童谣和儿歌吗?老师看大家都如此喜欢,非常高兴。那么就请同学们再说说自己喜欢的书是什么,给大家推荐推荐。

  3.教师小结:学*使人进步,读书令人快乐。课堂上,老师教大家识字读书。放学后,我们多读书,长知识。从今天开始,让每天读书成为你的*惯吧!

  (设计意图:适时的鼓励,激发了学生展示的欲望。学生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后,趁机引导学生交流推荐,使学生对阅读更多的儿歌和童谣产生期待。)

  四、布置作业

  1.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

  2.把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背给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享受读书和分享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

  【教学反思】

  本次“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读童谣和儿歌”。指导学生阅读《读读童谣和儿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儿歌和童谣的示例作用,发挥提示语和学*伙伴的引导作用,同时,有效利用每组歌谣前“阅读指导”的内容。教学时,在问题设计和讨论展示时,需有所侧重。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童谣、儿歌优美灵动的语言特点,通过这些朗朗上口、充满童趣的歌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惯。要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教学中,将学*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唤醒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学*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童谣和儿歌后,进而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分享读书的幸福。

  童谣教学设计 6

  【活动目标】

  1、在理解童谣内容的基础上,学*有节奏地诵读童谣。

  2、能尝试着用发音相似的词语进行替换、创编童谣。

  3、感受问答式童谣的诙谐、幽默,体验用方言诵读童谣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童谣录音(用《杨柳青》音乐作伴奏)。

  2、白板图谱。

  【活动过程】

  一、游戏“我问你答”,幼儿介绍各自的姓氏。

  小朋友,我有个问题想要问问你们,你知道自己姓啥吗?(知道)那我们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我问到你的时候,你再回答我好吗?老师问“你姓啥”,幼儿回答“我姓X”。那你们知道我姓啥吗?有的小朋友知道,有的不知道,那你们应该怎么问我呢?(幼:你姓啥,师:我姓吴)所以你们可以叫我吴老师!

  二、欣赏、理解童谣。

  1、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前面都有一个姓,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姓的童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童谣里的小朋友他姓啥?小耳朵听仔细!(欣赏第一遍童谣)

  2、提问:童谣里的小朋友姓啥呀?(姓黄)人家是怎么问他的?(你姓啥)他又是怎么回答的?(我姓黄)请你们连起来说一说!(你姓啥,我姓黄)你觉得有趣吗?那你们再来听我念一遍,听听看,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欣赏第二遍童谣。)

  3、提问: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喜欢哪一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点击白板引出图谱,并引导大家一起说一说、学一学。

  三、学*童谣。

  1、师幼结合完整的图谱,一起念。

  你们真厉害,帮我把图谱填完了,那你们能不能看着图谱跟我一起来念一念呢,我们试试看!刚才我们念了一遍之后,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拎出难句,重点练*)这一句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说!还有吗?(没有了)那我们再看着图谱响亮的来念一念,行吗?(行)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好听的音乐,那我们能不能听着音乐的节奏在完整念一遍呢。你们念得真不错,快表扬表扬自己。

  2、现在请你们看看图谱上什么最多?问号表示什么意思呢?(问)它都用了一个什么词?(什么)那第二列和第四列表示什么呢?(答)是回答问题的对不对?

  3、师:这首童谣是一问一答的,那好,我想和小朋友继续来玩我问你答的游戏,吴老师问的时候拍手问,小朋友答的时候也要拍手答,听明白了吗?刚刚我问你答,现在我们换一下你问我答行吗?(师幼互换角色)

  四、简单创编童谣。

  1、你们玩的高兴吗?(高兴)那请你们现在安静的坐好休息一下。你们念童谣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首童谣问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知道提问前一句的第一个字)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姓,那能不能把我们的姓也编到童谣里呢?(能)我来问一个小朋友,你姓啥?(我姓王)哦,姓王,可以怎么编呢?(把王字写出来,老师先来开个头吧,你姓啥?我姓王,接下去应该怎么问呢?啥个王?老虎王。)还有很多小朋友的姓是不同的,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姓编成一首简短童谣(想)今天后面来了很多客人老师,等会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个客人老师,请他们帮你一起编好吗?但是请客人老师帮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邀请呢?(客人老师,我想你们帮帮我的忙,你愿意帮助我吗?)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念自编的童谣。

  客人老师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和客人老师说什么?(谢谢客人老师),今天我们本领就学到这,和客人老师再见吧!

  童谣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风娃娃做了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一定很喜欢娃娃吧?你们自己有玩具娃娃吗?有什么娃娃?(结合学生的话,激发学生学*兴趣。)娃娃有很多种,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今天,咱们要认识一个新娃娃:(板书风娃娃,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

  1、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 自由读课文,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2、自选板块,自主研读。

  3、通读全文,理清线索。

  读全文,看设影,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吹大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小树。

  以上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坏事?

  4、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 风娃娃为什么想到帮人们做事?

  (2) 风娃娃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

  (3)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5、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1) 研读:“做好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怎么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身感受。)

  (2) 研读“做坏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

  读读学*伙伴话,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3)请你评价一下,风娃娃是一个怎样的娃娃?(通过让学生体会、感受、评价、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内容。

  1、练*朗读,思考: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吗?

  2、练*背诵课文。

  二、学*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识字规律。

  1、学*本课中“我会认”的生字,找到识字规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1)出示写有“我会认”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2)请你仔细观察本课会认的生字,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3)学生汇报表演。

  A加偏旁方法记忆。

  B重点指导:艘 微

  (4)反复认读,开展识字游戏。

  A“抓错游戏”教师故意读错字,请同学们指出,并加以改正。

  B“转字盘游戏”用硬纸制作字盘,分成

  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中间安个轴,让纸板转动,在黑板一处做个记号,把转字盘放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说出汉字的字音。

  3、学*本课中“我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书写。

  (1)出示写有“我会写”的生字卡片,找准结构规律,指导学生书写。

  (2)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独体字:再、象

  左右结构:像、做

  上下结构:点、照

  (3)分别指导学生书写。

  (4)在指导中及时点评。

  三、课堂作业

  1、我会填。

  一()大官 一()大秤 一()线

  一()大船 一()大树 一()大象

  四、布置作业

  2、完成本课的生字、新词。

  3、练*讲故事《称象》。

  童谣教学设计 8

  【活动目标】

  1、在理解童谣内容的基础上,学*有节奏地诵读童谣。

  2、能尝试着用发音相似的词语进行替换、创编童谣。

  3、感受问答式童谣的诙谐、幽默,体验用方言诵读童谣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童谣录音(用《杨柳青》音乐作伴奏)。

  2、白板图谱。

  【活动过程】

  一、游戏“我问你答”,幼儿介绍各自的姓氏。

  小朋友,我有个问题想要问问你们,你知道自己姓啥吗?(知道)那我们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我问到你的时候,你再回答我好吗?老师问“你姓啥”,幼儿回答“我姓X”。那你们知道我姓啥吗?有的小朋友知道,有的不知道,那你们应该怎么问我呢?(幼:你姓啥,师:我姓吴)所以你们可以叫我吴老师!

  二、欣赏、理解童谣。

  1、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前面都有一个姓,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姓的童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童谣里的小朋友他姓啥?小耳朵听仔细!(欣赏第一遍童谣)

  2、提问:童谣里的小朋友姓啥呀?(姓黄)人家是怎么问他的?(你姓啥)他又是怎么回答的?(我姓黄)请你们连起来说一说!(你姓啥,我姓黄)你觉得有趣吗?那你们再来听我念一遍,听听看,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欣赏第二遍童谣。)

  3、提问: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喜欢哪一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点击白板引出图谱,并引导大家一起说一说、学一学。

  三、学*童谣。

  1、师幼结合完整的图谱,一起念。

  你们真厉害,帮我把图谱填完了,那你们能不能看着图谱跟我一起来念一念呢,我们试试看!刚才我们念了一遍之后,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拎出难句,重点练*)这一句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说!还有吗?(没有了)那我们再看着图谱响亮的来念一念,行吗?(行)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好听的音乐,那我们能不能听着音乐的节奏在完整念一遍呢。你们念得真不错,快表扬表扬自己。

  2、现在请你们看看图谱上什么最多?问号表示什么意思呢?(问)它都用了一个什么词?(什么)那第二列和第四列表示什么呢?(答)是回答问题的对不对?

  3、师:这首童谣是一问一答的,那好,我想和小朋友继续来玩我问你答的游戏,吴老师问的时候拍手问,小朋友答的时候也要拍手答,听明白了吗?刚刚我问你答,现在我们换一下你问我答行吗?(师幼互换角色)

  四、简单创编童谣。

  1、你们玩的高兴吗?(高兴)那请你们现在安静的坐好休息一下。你们念童谣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首童谣问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知道提问前一句的第一个字)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姓,那能不能把我们的姓也编到童谣里呢?(能)我来问一个小朋友,你姓啥?(我姓王)哦,姓王,可以怎么编呢?(把王字写出来,老师先来开个头吧,你姓啥?我姓王,接下去应该怎么问呢?啥个王?老虎王。)还有很多小朋友的姓是不同的,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姓编成一首简短童谣(想)今天后面来了很多客人老师,等会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个客人老师,请他们帮你一起编好吗?但是请客人老师帮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邀请呢?(客人老师,我想你们帮帮我的忙,你愿意帮助我吗?)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念自编的童谣。

  客人老师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和客人老师说什么?(谢谢客人老师),今天我们本领就学到这,和客人老师再见吧!

  童谣教学设计 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童谣,理解童谣内容并学*创编童谣。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道青蛙是益虫,教育幼儿从小爱护青蛙。

  活动准备:视频 玩具蛤蟆 蛤蟆的叫声 歌曲《数蛤蟆》

  活动过程

  一、放录音,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听一听是谁在叫?

  二、放视频,请幼儿欣赏。

  1、提问:图上有什么?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本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2、教师小结:青蛙还有一个名字叫蛤蟆,蛤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会捉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

  我们要爱护它,别伤害它。

  三、引导幼儿学*童谣。

  1、出示一只蛤蟆,请幼儿说说蛤蟆的特征。

  (1)提问: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完整说第一段童谣。

  2、出示第二只蛤蟆。

  (1)提问:现在是几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完整说第二段童谣。

  3、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诵读整首童谣。

  四、引导幼儿创编童谣。

  1、出示第三只蛤蟆

  提问:现在是几只蛤蟆?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把创编好的童谣连起来朗诵一遍。

  3、引导幼儿给童谣取名字。

  五、复*童谣。

  1、引导幼儿复*童谣一遍,教幼儿用方言说一遍童谣。

  2、小结:今天小朋友知道了蛤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还学会了朗诵童谣,又有了新的本领,你们真棒。

  六、结束部分。

  放音乐《数蛤蟆》,师幼一起边朗诵童谣边表演。

  附童谣:数蛤蟆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童谣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歌曲《牧童谣》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演唱歌曲,学生了解4/4拍的强弱规律,并能在歌曲中熟悉运用。

  教学重点:

  1、了解4/4拍节奏的强弱规律,并能准确表现

  2、学唱歌曲《牧童谣》,体会民歌的风格,感受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歌曲中第三小节旋律的音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材分析:

  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活泼欢快。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mi、sol、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学生按顺序座位坐好

  二、引入主题

  1、通过古诗句,引出牧童的概念

  师:同学们之前是不是都学过这样的一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生: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回答牧童后,牧童作为新朋友出现,贯穿整节课适合儿童的心理富于童趣

  2、教师点击课件,请出这位小牧童。 (课件)牧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

  同牧童相互问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新歌

  1、节奏游戏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拍手玩儿水果节奏游戏,并提问相应音符时值让学生回答。

  不仅带动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巩固了之前学过的乐理知识,一举两得。

  2、节奏引入

  (教师点击课件,出现歌谱)教师通过水果节奏游戏,将各种相对应的音符时值带入到本课歌曲节奏中。让孩子更容易快速学会歌曲节奏的同时,加深学生印象。

  3、引出4/4拍及其强弱规律的概念

  师:同学们,4/4拍,是以几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几拍呀?

  生: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

  师:老师告诉大家,4/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让学生看着课件内容,用手势表示出来,之后看着曲谱,一边按节奏念歌词,一边拍强弱规律。

  4、认识mi,sol,la

  师:学会了节奏呢,老师下面给大家介绍三个小伙伴,他们分别是,mi,sol,la(出示课件)

  让学生指出这三个音在五线谱中的位置

  5、学唱旋律

  师:认识了这三个主要的小伙伴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演唱歌曲的旋律吧指导学生识谱演唱,强调第三小节的音准

  四、新歌教学(点击课件)

  1、师用琴带小朋友先唱较难唱乐句的歌谱,(歌曲中的第三小节),再带领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唱完全曲

  2、分角色,学生分角色,划节拍,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通过分角色演唱,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

  五、歌曲创作

  1、师:让我们把这首《牧童谣》的歌词变一变,使它成为一首新的歌曲。

  (1)学生自由讨论,创作歌词。

  (2)教师下位巡视辅导

  (3)师弹琴伴奏

  (4)教师点评

  (5)各小组派代表演唱新歌曲。通过创作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新朋友---小牧童,学*了一首欢快活波的湖北民歌《牧童谣》。那么,现在让我们跟随小牧童的脚步来到国外,一起欣赏捷克斯洛伐克民歌《牧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国外小牧童的快乐生活。

  让学生体会不同地方风格的民歌,不同的韵味和风格,增强学生多元化的意识,扩展学生的音乐领域

  七、下课(点击课件)牧童和小朋友们道别!学生演唱《牧童谣》和小牧童道别让学生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回味无穷!


《早》教学设计合集10篇(扩展6)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合集10篇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明白题目的双重含义。

  2、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宝石岛的几个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海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扎根海岛、改造海岛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5、学*运用文本“吃西瓜”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练笔;运用文末段进行想象练笔训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3、依据文本特点,运用第一单元“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进行深化练笔训练。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读题存疑

  1、导入:同学们季老先生留学在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母亲;驻扎在海岛的边防战士,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海岛的爱,今天我们要学*新的一篇课文《彩色的翅膀》(师板书课题)看看课文是用哪些文字来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决心的。

  2、指名读题。谁的翅膀?(会飞的小昆虫的翅膀,如蝴蝶。)“彩色”二字仅仅是说小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吗?还有什么别的含义?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目标

  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任务是什么?

  (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意图:在略读课文中,连接语所起的作用就如同精读课文中的课后题,他是学生学*略读课文的领路人,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要求和方法。但这些要求和方法又往往不是特别清楚明显的摆在学生面前,所以在学生从连接语中提取出信息之后,我又引导他们从找到的信息中梳理加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提高学*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二、检查预*、交流

  1、理解以下词语:碧空如洗、矮墩墩、水落石出、精灵:

  2、交流如下问题:

  (1)、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3)、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通过预*的检查,梳理文本内容,形成整体思路,为文本的学*感悟做好铺垫。)

  三、探秘小岛

  咱们中国有台湾岛,这是我国的第一大岛,那里有日月潭、阿里山、蝴蝶谷;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那里有“天涯海角”,五指山,椰子树;咱们浙江的舟山岛,是中国的'第四大岛,舟山的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些岛屿不但风景优美,人文荟萃,而且物产丰富。那么,文中的宝石岛当年又是怎样的一个岛屿呢?请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这个岛屿的特点。

  1、不毛之地

  教师解释“海岛田”:宝石岛属于珊瑚岛礁(由珊瑚礁沉积形成的岛屿),不适宜种植蔬菜,战士们带土上岛和舰艇运土上岛,垒出一块块可以种植庄稼的田地。

  2、条件艰苦:“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饮水主要靠雨水,生活物资需要从大陆运达。

  3、远离大陆:“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战士们远离家乡,与亲人朋友联系不便。

  形成板书:不毛之地 条件艰苦 远离大陆

  (文章用了几句凝练的、极不起眼的文字描述了小岛艰苦的生存环境,但正是这几句从另一侧面烘托出边防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爱国之心,足有给人一两拨千斤之感。因此,做足这几句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对领悟边防战士的爱国之举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四、爱岛深情

  (指着板书)宝石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又是一个不毛之地,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起了观察通讯站?(宝石岛虽小,但也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建立观察通讯站的目的就是有力地守卫祖国的领土。)

  那么,战士们能在这里安心守卫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理解并朗读好以下句子: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

  ③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

  爱瓜即爱岛。

  ④战士们都笑着,……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

  这一段话的细节描写,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帮助,请以〈吃 〉为题,仿着写一段话。

  ⑤“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导入练笔,思岛景美:

  是啊,这些小精灵怎能么会不在这安居乐业呢?你看——出示:

  ⑥第二天我醒来,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

  从“彩色的翅膀”体会到小高带的昆虫在岛上安居乐业了。除了小高带回的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还有什么是彩色的呢?(海岛被建设的更美丽富饶,是彩色的;战士们用各种方式建设海岛,他们的爱的彩色的;战士们对海岛的希望是彩色的,海岛的未来也是彩色的。)刚上课时有同学问翅膀为什么是彩色的,“彩色的翅膀”是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吗?

  练笔:

  《我是一只小小的蝴蝶》

  这只扇动着彩色翅膀的小蝴蝶,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到窗前看望辛劳一天的战士,因为这是一群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一心改造着祖国的海岛,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

  (1)学生练笔

  (2)师生交流

  (对比是最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采用以练笔的形式去感受海岛今昔对比,即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对边防战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守卫海岛、建设海岛,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认识)

  六、回应课题

  再次读题。课文为何以“彩色的翅膀”为题?(点明了小昆虫的美丽可爱,也反映了战士们的美好心愿,那就是建设海岛,扎根海岛,守卫海岛。)

  7* 彩色的翅膀

  昆虫 ← 战士

  ↓ ↓

  授粉 心系海岛

  ↓ ↓

  收获 建设海岛

  ↓ ↓

  安居乐业 扎根海岛

  教学反思:

  《彩色的翅膀》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赞扬了海岛战士建设海岛、热爱海岛的高尚品德。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和表达方法。基于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方法学生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发挥连接语的提示功能解决两个学*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在交流中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时,我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学生对课文的学*引向深处。

  首先,从课题入手,在课题中质疑谁的翅膀是彩色的?让学生围绕问题,整体把握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很容易明白课文写的是“小高带一纸箱昆虫入岛给花粉授粉并同我参加了尝瓜会”的事。紧接着,又质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岛?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垒出海岛田” “又被暴风雨袭击”“远离大陆”感受小岛生活的艰苦。最后,以问题“宝石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又是一个不毛之地,战士们能在这里安心守卫?”让学生在文本中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战士建岛、爱岛的深情。

  其次,我通过体验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受。在教学“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这段文字,我不仅让学生从战士尝瓜的动作中体会战士们对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的珍爱,还让他们边学着尝瓜的动作,边想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战士的心田。”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战士们笑什么?端详着什么?闻着瓜香,咬着瓤汁,发出怎样的啧啧的赞叹声?把这些想象融入句中进行品读,在读中感受“战士们这么小心翼翼地吃”的原因是西瓜来之不易,体会他们为了西瓜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这西瓜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啊!学生在此情感基础上,进而找到体现西瓜来之不易的语句:有的孩子从“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这两句表面上是写西瓜的收获不容易,其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战士们在海岛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勇于战胜困难,以苦为乐、艰苦奋斗的建岛精神。

  最后,我抓住了文末极富内涵的句子“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进行品读感悟。这“朝阳”不正是海岛的未来吗?如一缕初升的太阳,绽放出彩色的光芒。映照在“五彩的蝴蝶”身上,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这情,这景很自然地能让人思绪万千、心潮腾涌。我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了练笔训练——“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同学们放飞思绪,一幅幅海岛新景在孩子们的笔端如灵泉般地涌现。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情境导入:

  1、出示语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棵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2、指名若干学生分别朗读语段,教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投入程度,相机提问学生:

  A、“残存”是什么意思?

  B、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C、通过“残存”,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揭示课题。

  教师:读了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学生质疑:

  这个残存的小瓜最后长大成熟了吗?

  小瓜为什么种在小岛上?

  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主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啊!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残存的小瓜和“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而且把刚才我们的提问整理一下,看看课文可以解决哪一些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建构“海岛”意象

  1、根据板书,指名汇报读后所得,引导学生用读书的方式来回答提问,要求把相关语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2、引导学生建构“宝石岛”的意象。

  教师:课文中的“宝石岛”是一个怎样的海岛?你能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仔细找找答案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巡视帮助。

  4、指名汇报读后收获。

  学生可能汇报的要点:

  海岛离陆地远。

  海岛面积小。

  海岛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连昆虫都没有。

  岛上除了一群可爱的战士,好像没有其他什么人了。

  (在指名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教师需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尽量不要作过多的分析和说教。)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教师引导语参考: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终于迎来了可爱的子弟兵!战士们笑了,小岛也笑了!)

  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教师引导语参考:海水是咸涩的,土地是贫瘠的,没有和风细雨,多的是风急浪高,西瓜啊西瓜,确实难为了你,但是,我们实在是不甘心啊!)

  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海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颗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认识升华

  1、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2、指名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生活呢?

  战士们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有什么意义吗?

  教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这些问题,也是老师一直在思考的。让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那些方位?

  2、如果这个小岛上没有战士驻守,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3、学生发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结束课文教学。

  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编辑部,有条件的把信发布在网站上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情境导入

  1、出示语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棵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2、指名若干学生分别朗读语段,教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投入程度,相机提问学生:

  A、“残存”是什么意思?

  B、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C、通过“残存”,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揭示课题。

  教师:读了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学生质疑:

  这个残存的小瓜最后长大成熟了吗?

  小瓜为什么种在小岛上?

  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主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啊!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残存的小瓜和“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而且把刚才我们的提问整理一下,看看课文可以解决哪一些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对战士“小高”的印象。

  认识升华

  1、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2、指名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学生发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结束课文教学。

  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编辑部,有条件的把信发布在网站上。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4

  一、齐读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彩色的翅膀

  二、检查预*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说,师小结。(通信兵小高回家探亲,在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事。)

  2、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生:(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3、这是怎样的小岛呢?欣赏海岛条件艰苦的课件;

  4、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师:可见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5、师?明白了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了吗?(小高带昆虫上宝石岛,为的是让昆虫为岛上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让小岛越来越美丽,岛上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三、精读课文体会交流关键词句

  (一)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1)、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小昆虫在小高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句子中“扔”与“抱”能体会到什么吗?(体会战士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3)谁能带着这种哦感觉读一读呢?指名读———全班读;

  (3)体会学法:师:你看,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就能体会战士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2、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学生谈感受;

  (2)、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变想: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3)、联系上、下文体会到:

  生说。师导语:战士们品尝着在艰苦的条件中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他们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所以战士们都笑着………(学生读)

  生说。师导语:岛上条件艰苦,成熟了第一个西瓜,多么来之不易呀!战士们无比激动,所以战士们都笑着………(学生读)

  生说。师导语:一阵暴雨过后,有幸残存的一个小瓜,在战士们的抚养下,奇迹般地成熟了,所以战士们无比自豪,所以战士们都笑着………(学生读)

  (4)、小结学法: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来体会,联系上、下文加以体会。

  3、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1)、抓住“安居乐业”(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谈体会;

  (2)、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换说法“不”字去掉;变句式反问句。)

  (3)、在这感受到:小高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强烈的心。

  (4)、(带着自信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师:过渡语:小高说的没错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像我们的战士一样,已经在祖国的海岛上安居乐业了。瞧,玻璃上停着———学生齐读这句话。

  四、学*最后一段

  1、读了这句话,你读懂什么?(安居乐业、与课题呼应)

  2、彩色的翅膀代表了蝴蝶等小昆虫在海岛上安居乐业。还代表了什么?(还代表着战士们那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五、配乐朗读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2、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3、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师:读了这些句子,我们感受到边防战士爱岛、爱国的心。(师板书:边防战士爱岛、爱国)

  师:过渡语:在许多战士的努力下,如今的西沙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六、欣赏现在的海岛。(出示课件)

  七、领悟表达方法

  师:快速浏览课文,本文在表达上你发现了什么?

  1、结尾与课题呼应(篇末点题);

  2、插叙。(师?课文中哪部分写关于“西瓜不*常的来历”?10—————12自然这部分属于插叙。插叙有它的用处吗?插叙是在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以帮助展开情节,突出人物品质,丰富课文的内容。)

  师:过渡语:下面请欣赏赞美海岛的歌曲。

  八、欣赏音乐《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明白题目的双重含义。

  2、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宝石岛的几个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海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扎根海岛、改造海岛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5、学*运用文本“吃西瓜”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练笔;运用文末段进行想象练笔训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3、依据文本特点,运用第一单元“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进行深化练笔训练。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读题存疑

  1、导入:同学们季老先生留学在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母亲;驻扎在海岛的边防战士,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海岛的爱,今天我们要学*新的一篇课文《彩色的翅膀》(师板书课题)看看课文是用哪些文字来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决心的。

  2、指名读题。谁的翅膀?(会飞的小昆虫的翅膀,如蝴蝶。)“彩色”二字仅仅是说小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吗?还有什么别的含义?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目标

  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任务是什么?

  (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意图:在略读课文中,连接语所起的作用就如同精读课文中的课后题,他是学生学*略读课文的领路人,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要求和方法。但这些要求和方法又往往不是特别清楚明显的摆在学生面前,所以在学生从连接语中提取出信息之后,我又引导他们从找到的信息中梳理加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提高学*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二、检查预*、交流

  1、理解以下词语:碧空如洗、矮墩墩、水落石出、精灵:

  2、交流如下问题:

  (1)、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3)、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通过预*的检查,梳理文本内容,形成整体思路,为文本的学*感悟做好铺垫。)

  三、探秘小岛

  咱们中国有岛,这是我国的第一大岛,那里有日月潭、阿里山、蝴蝶谷;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那里有“天涯海角”,五指山,椰子树;咱们浙江的舟山岛,是中国的第四大岛,舟山的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些岛屿不但风景优美,人文荟萃,而且物产丰富。那么,文中的宝石岛当年又是怎样的一个岛屿呢?请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这个岛屿的特点。

  1、不毛之地

  教师解释“海岛田”:宝石岛属于珊瑚岛礁(由珊瑚礁沉积形成的岛屿),不适宜种植蔬菜,战士们带土上岛和舰艇运土上岛,垒出一块块可以种植庄稼的田地。

  2、条件艰苦:“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饮水主要靠雨水,生活物资需要从大陆运达。

  3、远离大陆:“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战士们远离家乡,与亲人朋友联系不便。

  形成板书:不毛之地条件艰苦远离大陆

  (文章用了几句凝练的、极不起眼的文字描述了小岛艰苦的生存环境,但正是这几句从另一侧面烘托出边防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爱国之心,足有给人一两拨千斤之感。因此,做足这几句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对领悟边防战士的爱国之举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四、爱岛深情

  (指着板书)宝石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又是一个不毛之地,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起了观察通讯站?(宝石岛虽小,但也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建立观察通讯站的目的就是有力地守卫祖国的领土。)

  那么,战士们能在这里安心守卫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理解并朗读好以下句子: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

  ③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

  爱瓜即爱岛。

  ④战士们都笑着,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

  这一段话的细节描写,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帮助,请以〈吃〉为题,仿着写一段话。

  ⑤“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导入练笔,思岛景美:

  是啊,这些小精灵怎能么会不在这安居乐业呢?你看——出示:

  ⑥第二天我醒来,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

  从“彩色的翅膀”体会到小高带的昆虫在岛上安居乐业了。除了小高带回的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还有什么是彩色的呢?(海岛被建设的更美丽富饶,是彩色的;战士们用各种方式建设海岛,他们的爱的彩色的;战士们对海岛的希望是彩色的,海岛的未来也是彩色的。)刚上课时有同学问翅膀为什么是彩色的,“彩色的翅膀”是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吗?

  练笔:

  《我是一只小小的蝴蝶》

  这只扇动着彩色翅膀的小蝴蝶,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到窗前看望辛劳一天的战士,因为这是一群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一心改造着祖国的海岛,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

  (1)学生练笔

  (2)师生交流

  (对比是最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采用以练笔的.形式去感受海岛今昔对比,即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对边防战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守卫海岛、建设海岛,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认识)

  六、回应课题

  再次读题。课文为何以“彩色的翅膀”为题?(点明了小昆虫的美丽可爱,也反映了战士们的美好心愿,那就是建设海岛,扎根海岛,守卫海岛。)

  7x彩色的翅膀

  昆虫←战士

  ↓↓

  授粉心系海岛

  ↓↓

  收获建设海岛

  ↓↓

  安居乐业扎根海岛

  教学反思:

  《彩色的翅膀》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赞扬了海岛战士建设海岛、热爱海岛的高尚品德。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和表达方法。基于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方法学生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发挥连接语的提示功能解决两个学*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在交流中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时,我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学生对课文的学*引向深处。

  首先,从课题入手,在课题中质疑谁的翅膀是彩色的?让学生围绕问题,整体把握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很容易明白课文写的是“小高带一纸箱昆虫入岛给花粉授粉并同我参加了尝瓜会”的事。紧接着,又质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岛?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垒出海岛田”“又被暴风雨袭击”“远离大陆”感受小岛生活的艰苦。最后,以问题“宝石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又是一个不毛之地,战士们能在这里安心守卫?”让学生在文本中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战士建岛、爱岛的深情。

  其次,我通过体验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受。在教学“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这段文字,我不仅让学生从战士尝瓜的动作中体会战士们对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的珍爱,还让他们边学着尝瓜的动作,边想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战士的心田。”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战士们笑什么?端详着什么?闻着瓜香,咬着瓤汁,发出怎样的啧啧的赞叹声?把这些想象融入句中进行品读,在读中感受“战士们这么小心翼翼地吃”的原因是西瓜来之不易,体会他们为了西瓜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这西瓜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啊!学生在此情感基础上,进而找到体现西瓜来之不易的语句:有的孩子从“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这两句表面上是写西瓜的收获不容易,其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战士们在海岛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勇于战胜困难,以苦为乐、艰苦奋斗的建岛精神。

  最后,我抓住了文末极富内涵的句子“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进行品读感悟。这“朝阳”不正是海岛的未来吗?如一缕初升的太阳,绽放出彩色的光芒。映照在“五彩的蝴蝶”身上,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这情,这景很自然地能让人思绪万千、心潮腾涌。我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了练笔训练——“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同学们放飞思绪,一幅幅海岛新景在孩子们的笔端如灵泉般地涌现。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方法与能力】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学*守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改造海岛的高尚品德

  【拓展与延伸】找一找守卫边疆海岛战士生活的作品读一读

  【重、难点突破】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难点是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了季羡林爷爷的《怀念母亲》,深深体会到了留学海外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今天,我们学*《彩色的翅膀》,体会一下文章表达了驻扎在海岛上的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彩色的翅膀

  二、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顺序,并且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判断课文的写作顺序,从课文内容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参考:

  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三、按内容顺序学*课文细读课文,利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让学生自己找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起交流,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理解,也可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一起交流

  教学参考:

  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这是第二自然段课文的重点句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不能上岛,心中着急,所以把纸箱抱在怀里句子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下文揭开小高的秘密作了铺垫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高的品质

  ②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在一块块岩石下、一条条小路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海岛田”,上面长着生机勃勃的瓜果蔬菜这种情况居然发生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却又是事实战士们就是通过这样的行动,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革命理想

  ③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

  这几句话是讲海岛战士找到了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的原因,点明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这段话同时也表明海岛条件的艰苦战士们不断总结西瓜不结瓜的原因,表明他们改变海岛的决心句子从侧面表现了战士对祖国的热爱

  ④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战士的感情用“捏起”“端详”“闻”“咬”等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来“细细”地端详,好像看不够;“轻轻地” 闻,“慢慢地咬”,唯恐尝不够西瓜的香气与甜味;还要“啧啧地”赞叹,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

  ⑤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安:安定居:居住生活乐:愉快、快乐业:生产劳动或工作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高相信,经过战士们的努力,岛上环境条件差、生活艰苦的面貌一定会改变;他也相信,小昆虫一定会在祖国海岛上安居乐业的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⑥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同时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与课题相呼应

  四、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你知道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时要注意什么吗?

  教学提示:要求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相似的课文如《金色的鱼钩》、《金色的脚印》等再结合课文内容和重点语句加以理解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但学*完课文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篇写驻扎祖国海岛的边防战士的文章所以,在理解课文题目时一定也要联系我们的海岛战士理解才能比较准确

  教学参考:

  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相机板书:

  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

  彩色的翅膀 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写作方法体会:你能说说这篇文章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吗?

  教学提示:结合着课文的具体内容并联系以前所学过的写作方法来理解

  教学参考: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点题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常的来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爱岛建岛的深情跃然纸上

  另外,作者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也可以说是借物喻人吧即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使学生了解驻守海岛的***战士不怕条件艰苦,热爱生活,想方设法改造海岛环境的事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不怕困难。

  2、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4、自学本课生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难点】

  “战士把昆虫带到海岛上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彩色的翅膀

  你从课题想到了什么?

  二、教师介绍课文内容

  课文描写的是驻守海岛的***战士探亲回来,特地带来一些小昆虫,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学生自读课文

  1、想想宝石岛是个什么样的岛?战士们到这个岛多久了?

  2、战士小高为什么要把一些昆虫带到岛上来?

  (学生初读课文,不要求回答得很准确。)

  四、默读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共有19个自然段。

  五、练*读熟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7自然段)在船上发现小高抱着纸箱子。

  第二段(8~19自然段)在宝石岛开西瓜会。

  第三段(20自然段)第二天发现玻璃窗上有一只蝴蝶扇动着彩色的翅膀。

  六、作业

  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通读课文

  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在去宝石岛的船上看见小高抱着一个纸箱子,他说里面装的是小昆虫。来到海岛,我参加了尝瓜会,知道海岛需要昆虫,战士们回家都带回些昆虫。)

  课文是怎样分段的?你为什么这样分?

  二、学*课文第一段

  1、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在船上,我发现了什么问题?

  (发现小高坐在船上,紧闭嘴唇,两眼直发愣。可以看出在船上晕船很不舒服,他把自己的大提包扔在一边,可以看出一点也不重视,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⑵小高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纸箱子呢?

  (小高说里面是小昆虫。)

  2、那么小高为什么带小昆虫去海岛呢?而且又这么重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学*第二段

  思考讨论:

  1、海岛上结了个西瓜,为什么还要开尝瓜会?

  (因为这个西瓜很不*常,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这个瓜不*常,从哪些地方看出西瓜的不*常?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的理解。

  ⑴两年前,第一次种瓜失败。

  ⑵战士们找原因:瓜秧开花后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昆虫授粉。

  ⑶今年种瓜进行人工授粉后,暴雨过后,还留下一棵秧,于是,精心培植的第一个西瓜成熟了。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思考讨论:

  战士们尝瓜,为什么觉得一股甜丝丝的甘泉流进了心田?

  (指导学生讨论后汇报,可以有不同的想法,畅所欲言。)

  (因为这是战士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是战士们的一片深情。)

  4、思考讨论:

  战士把昆虫带到岛上是为了什么?这同蔬菜瓜果的收获有什么关系?

  (把昆虫带到岛上是为了岛上的蔬菜瓜果能有收获。表现战士们热爱海岛,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5、仔细体会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要多读这几句话,组织小组认真讨论。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战士热爱祖国的海岛,不怕条件艰苦,正在用自己的劳动改变着海岛。战士们也希望小精灵热爱海岛,在这里扎根,不怕条件艰苦,保卫祖国的海岛。)

  四、学*第三段

  读完课文后,你明白什么了?

  (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小昆虫彩色的翅膀告诉我们,它们不离开海岛。)分享: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守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改造海岛的高尚品德。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难点是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有关海岛战士学*、生活、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有关海岛战士学*、生活、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图片,学生边观看,边小声议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谈话揭题。同学们,从图片上我们看到了我国海岛战士不辞辛苦守卫着祖国的边疆的英姿,看到了海岛战士认真学*文化的热情。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发生在海岛战士身上的故事。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了解故事大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读正确,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读给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提问:故事发生在哪里?主要介绍了有关海岛的哪些事?(故事发生在去宝石岛的路上及岛上。介绍了两件事,一是战士小高探亲回来带小昆虫上岛;二是岛上战士开尝瓜会。)

  (三)重点研读语句,感悟战士爱岛建岛的爱国精神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研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做?

  2.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交流的重点是:

  (1)小高为什么上岛时把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2)在尝瓜会战士们是怎么吃瓜的,作者为什么描写得那么详细?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战士尝瓜的那两个句子,体会战士的心情,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

  (四)引导学生考虑两件事之间的联系,揭示课题含义

  1.质疑:小高探亲回来带小昆虫上岛,岛上战士为第一个西瓜开尝瓜会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小高探亲回来时把小昆虫带上岛,小昆虫在海岛安家落户后,蔬菜瓜果就能长得更好,战士们就能吃到更多的瓜果,建设美好的海岛的理想就能实现。)

  2.读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写看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

  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点明了课题。)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三、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探究

  1、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除了大片陆地外,还分布着许多小岛,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为了保卫祖国,***战士就驻守在那些远离大陆、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海岛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7课《彩色的翅膀》,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岛屿——宝石岛。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课件出示词语)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

  (三)品读体验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

  (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小岛才能越变越美丽,岛上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所以,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2。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文章透露出来的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3、这些感受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一些感受。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

  (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2)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1)找两个同学交流

  2)哦,战士们对海岛的爱啊,使这片布满礁石的海岛也有了块块良田,使这片不毛之地也焕发了勃勃生机。他们播种下的是种子,更是什么?改造海岛的那份美丽的愿望,更是热爱海岛的那一颗颗火热的心呀!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3)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5)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文章结尾用“彩色的翅膀”点题了。这彩色的翅膀,不仅代表了在海岛安家的那些蝴蝶等小昆虫,还代表了什么?想想海岛在边防战士的建设下,会有彩色的什么?还代表的战士们那丰富多彩的、建岛爱岛的革命生活。

  战士们对海岛的爱啊,更是对祖国那深深的爱!)

  4、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

  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

  (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

  (四)巩固延伸

  1、播放《军港之夜》,让学生在歌声中思考,在歌声中得到领悟。

  2、练笔

  现在的海岛

  是啊,这是一个多美丽的故事啊,这是一群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一心改造着祖国的海岛,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也乘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海岛,美丽、富饶,由原来蛮荒小岛成为一座座海上花园。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明白题目的双重含义。

  2、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宝石岛的几个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海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扎根海岛、改造海岛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5、学*运用文本“吃西瓜”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练笔;运用文末段进行想象练笔训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3、依据文本特点,运用第一单元“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进行深化练笔训练。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读题存疑

  1、导入:同学们季老先生留学在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母亲;驻扎在海岛的边防战士,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海岛的爱,今天我们要学*新的一篇课文《彩色的翅膀》(师板书课题)看看课文是用哪些文字来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决心的。

  2、指名读题。谁的翅膀?(会飞的小昆虫的翅膀,如蝴蝶。)“彩色”二字仅仅是说小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吗?还有什么别的含义?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目标

  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任务是什么?

  (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意图:在略读课文中,连接语所起的作用就如同精读课文中的课后题,他是学生学*略读课文的领路人,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要求和方法。但这些要求和方法又往往不是特别清楚明显的摆在学生面前,所以在学生从连接语中提取出信息之后,我又引导他们从找到的信息中梳理加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提高学*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二、检查预*、交流

  1、理解以下词语:碧空如洗、矮墩墩、水落石出、精灵:

  2、交流如下问题:

  (1)、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3)、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通过预*的检查,梳理文本内容,形成整体思路,为文本的学*感悟做好铺垫。)

  三、探秘小岛

  咱们中国有台湾岛,这是我国的第一大岛,那里有日月潭、阿里山、蝴蝶谷;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那里有“天涯海角”,五指山,椰子树;咱们浙江的舟山岛,是中国的第四大岛,舟山的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些岛屿不但风景优美,人文荟萃,而且物产丰富。那么,文中的宝石岛当年又是怎样的一个岛屿呢?请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这个岛屿的特点。

  1、不毛之地

  教师解释“海岛田”:宝石岛属于珊瑚岛礁(由珊瑚礁沉积形成的岛屿),不适宜种植蔬菜,战士们带土上岛和舰艇运土上岛,垒出一块块可以种植庄稼的田地。

  2、条件艰苦:“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饮水主要靠雨水,生活物资需要从大陆运达。

  3、远离大陆:“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战士们远离家乡,与亲人朋友联系不便。

  形成板书:不毛之地 条件艰苦 远离大陆

  (文章用了几句凝练的、极不起眼的文字描述了小岛艰苦的生存环境,但正是这几句从另一侧面烘托出边防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爱国之心,足有给人一两拨千斤之感。因此,做足这几句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对领悟边防战士的爱国之举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四、爱岛深情

  (指着板书)宝石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又是一个不毛之地,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起了观察通讯站?(宝石岛虽小,但也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建立观察通讯站的目的就是有力地守卫祖国的领土。)

  那么,战士们能在这里安心守卫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理解并朗读好以下句子: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

  ③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

  爱瓜即爱岛。

  ④战士们都笑着,……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

  这一段话的细节描写,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帮助,请以〈吃 〉为题,仿着写一段话。

  ⑤“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导入练笔,思岛景美:

  是啊,这些小精灵怎能么会不在这安居乐业呢?你看——出示:

  ⑥第二天我醒来,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

  从“彩色的翅膀”体会到小高带的昆虫在岛上安居乐业了。除了小高带回的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还有什么是彩色的呢?(海岛被建设的更美丽富饶,是彩色的;战士们用各种方式建设海岛,他们的爱的彩色的;战士们对海岛的希望是彩色的,海岛的未来也是彩色的。)刚上课时有同学问翅膀为什么是彩色的,“彩色的翅膀”是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吗?

  练笔:

  《我是一只小小的蝴蝶》

  这只扇动着彩色翅膀的小蝴蝶,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到窗前看望辛劳一天的战士,因为这是一群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一心改造着祖国的海岛,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

  (1)学生练笔

  (2)师生交流

  (对比是最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采用以练笔的形式去感受海岛今昔对比,即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对边防战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守卫海岛、建设海岛,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认识)

  六、回应课题

  再次读题。课文为何以“彩色的翅膀”为题?(点明了小昆虫的美丽可爱,也反映了战士们的美好心愿,那就是建设海岛,扎根海岛,守卫海岛。)

  7* 彩色的翅膀

  昆虫 ← 战士

  ↓ ↓

  授粉 心系海岛

  ↓ ↓

  收获 建设海岛

  ↓ ↓

  安居乐业 扎根海岛

  教学反思:

  《彩色的翅膀》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赞扬了海岛战士建设海岛、热爱海岛的高尚品德。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和表达方法。基于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方法学生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发挥连接语的提示功能解决两个学*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在交流中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时,我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学生对课文的学*引向深处。

  首先,从课题入手,在课题中质疑谁的翅膀是彩色的?让学生围绕问题,整体把握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很容易明白课文写的是“小高带一纸箱昆虫入岛给花粉授粉并同我参加了尝瓜会”的事。紧接着,又质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岛?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垒出海岛田” “又被暴风雨袭击”“远离大陆”感受小岛生活的艰苦。最后,以问题“宝石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又是一个不毛之地,战士们能在这里安心守卫?”让学生在文本中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战士建岛、爱岛的深情。

  其次,我通过体验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受。在教学“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这段文字,我不仅让学生从战士尝瓜的动作中体会战士们对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的珍爱,还让他们边学着尝瓜的动作,边想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战士的心田。”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战士们笑什么?端详着什么?闻着瓜香,咬着瓤汁,发出怎样的啧啧的赞叹声?把这些想象融入句中进行品读,在读中感受“战士们这么小心翼翼地吃”的原因是西瓜来之不易,体会他们为了西瓜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这西瓜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啊!学生在此情感基础上,进而找到体现西瓜来之不易的语句:有的孩子从“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这两句表面上是写西瓜的收获不容易,其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战士们在海岛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勇于战胜困难,以苦为乐、艰苦奋斗的建岛精神。

  最后,我抓住了文末极富内涵的句子“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进行品读感悟。这“朝阳”不正是海岛的未来吗?如一缕初升的太阳,绽放出彩色的光芒。映照在“五彩的蝴蝶”身上,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这情,这景很自然地能让人思绪万千、心潮腾涌。我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了练笔训练——“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同学们放飞思绪,一幅幅海岛新景在孩子们的笔端如灵泉般地涌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