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早》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自由选择学*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自由选择学*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3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早》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学*过程:

  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三、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八、板书设计

  早

  梅花 早 精神

  以花喻人

  鲁迅 早 精神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早》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自由选择学*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4、5。

  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并学*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课后练*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 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2) 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 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

  ① 指名读

  ② 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

  (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

  (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

  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③ 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

  ④ 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⑤ 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 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

  (2)交流:

  ① 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②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

  2、理解: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①“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

  (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②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③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3、出示: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①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②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③ 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也时时早,事事早。)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完成作业:

  1、选择阅读推荐的课外书。

《早》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早》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屋蔬朴寿默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古筝曲《高山流水》、李白画像、生字卡、听写本。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导入:胸有诗书气质华,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出示画像)

  2、你们课前查到了有关李白的哪些资料?

  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讨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出示课题)在学*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板示地图简笔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图)

  2、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展示地图)

  (2)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指导学*《早发白帝城》

  1.交代学*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方法“五读法”来学*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词义;三读精,知大意;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齐读)

  ①正字:朝(zhāo)发(fa ) 间(jian)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出示生字卡)

  帝(上中下结构),上边像“立”不是“立”,下横变成秃宝盖,“巾”字在下就是“帝”。组成“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的白帝山上。

  辞(左右结构),左边“舌”,右边“辛”,合在一起就是“辞”,表示离开。(口诀:舌头辛辣就告辞了)

  陵(左右结构)江陵是地名。

  猿(左右结构)左边反犬旁,右上是“土”,下边是“衣”字去掉点和横,换成“口”。“猿”是哺乳动物,跟猴相似,比猴大,种类很多,有的形状跟人类相似,生活在森林中。

  啼:左边“口”,右边“帝”,合在一起就是“啼”。“啼”指某些鸟兽叫。

  (2)二读懂,解词义。(小组读)

  你在预*的时候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哪些词不懂?

  朝:早晨。

  彩云间:彩云,五颜六色的云霞。间,中间。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知大意。(指名读)

  谁能用“代入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小结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代、调、补。

  (4)四读会,达意境

  a,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边讲解边板画“彩云间的白帝城”。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师:对,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怎样?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早发白帝城》。谈话:这首诗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在学*小组讨论一下,再试着把想象到的景象画成简笔画。每组选送一幅好作品到班上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五会读,有感情

  a,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舟上的诗人,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

  b,男女生起立配乐吟诵这首诗。

  c,听录音配乐唱《早发白帝城》,学生轻轻打节拍,并配上你喜欢的适当动作跟着唱。

  (四)总结、填空

  1、今天我们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方法来更多的古诗。

  2、填空(出示小黑板)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 唐 代诗人 李 白 写的,通过从白 帝 城到江 陵途中行船的轻 快以及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轻 松 喜 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向家长背诵并默写《早发白帝城》。

  2、继续完成简笔画,并给画配上这首诗,明天在班上展览。


《早》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早》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早》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早》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早》教学设计2

  《早发白帝城》是二年级第四册《远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同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课文是一首五言绝句,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而且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辞、陵、猿、帝、啼五个生字,能够根据词义选择“还、重、朝”三个多音字正确的读音,根据已有积累书写“舟”、学写“朝”交流“帝(啼)岸。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古诗、当堂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能够根据诗句想象三峡的景象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自学生字词,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感受诗人的心境

  一、引入(单元整合复*旧知,导入新课)

  板书:远行

  在以前的课上我们学过了《远行靠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交通工具去远行呢?(复*旧知)(2名,注意声音洪亮、表达完整)

  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也去远行,他是谁呢?(出示画像)

  谁来介绍介绍他(孩子们简单说说自己了解的李白)(出示李白的资料)(背诵两首关于李白的诗)(复*旧知)

  李白这次远行,他是靠什么交通工具去的?(检查预*)你从哪里知道?

  出诗句。勾画“轻舟”一词,于是我们明白了“舟”就是小船,所以除了轻舟我们还可以说(小舟),舟可以做部首,我们一看到舟就知道(与船有关)那你能说出哪些带有舟的字呢?怎么才能把舟字写在田字格中间(写舟)

  二、指导自学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跟着诗人乘着小舟,去远行,(齐读课题)

  你读懂了什么(时间早地点白帝城发出发)(课文里还有一个字跟他很像,说说怎么区别呢?写帝、啼)(写两字)

  (课件)

  1、自由读课文,把你觉得难的字多读两遍

  2、回忆认字四法

  3、把诗文读通顺读流利。

  读诗文的时候,你有哪些字词觉得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呢?

  抽生读全诗大家评价是否读准确了

  读准三个多音字“朝、还、重”(区别读音,说说你怎么知道课文中读这个音?(引导孩子通过了解字义来选择正确的读音)

  读准“陵、猿”等词语。

  4、再读全文(读准字音)

  5、读、出节奏

  三、发挥想象,理解诗文,感受作者的心境

  出ppt师讲述(了解背景)

  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出示地图动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点击小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早发白帝城

  范读诗文,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彩云间——这是什么时候的彩云呢(早上,板书朝霞,你们见过朝霞吗?什么样的?彩云间的白帝城是什么样的?看图片,读出白帝城的美)在这样一个彩霞满天的早上,诗人静静地站在白帝城前,他要做什么?(理解辞字)

  离开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情怎么样,你们从哪句话体会到的?(抽生读)把哪个词读慢一点就更能突出这种心情呢?(再次强调“还”就是(要回家了)引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江陵)真的有一千里吗这里说明了路(很远)(读)

  一千里并不是真的一千里,李白写诗常常有这样非常夸张的手法,你还记得他的那首诗里还这样写到(生背诗)

  《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那么我们这首诗里还有这样的写法吗?(万重山,读,你有什么感受)

  对比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你有什么感受

  (轻舟能换成小舟)(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小舟顺江而下,一日千里,*的山上传来了(猿猴的啼叫)(你听过猴子叫吗,在哪里听到的)这里的猿猴叫声又是怎样的?来看看(出示水经注,老师读,找出描写猿猴叫声的句子,说说感受)

  猿猴声声啼叫,连绵不绝,声音如此的悲惨,可是诗人心情却(非常高兴),因为(引读)他马上就要(回家了)

  出门行千里,终必把家还,让我们再次跟随诗人李白告别彩云中的白帝城,回到家里去吧

  (配乐、读诵)

  背诵全诗

  四、认读词语,巩固新知

  李白远去了,诗歌却留下了,里面有好多词宝宝和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再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读词语)

  开火车)(猿声,辞别,白帝城,江陵城,朝阳,啼不住,一日还,轻舟,*)

  老师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在新的诗句中,你们会读吗?(出示诗句:)。

  五、写字

《早》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自由选择学*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学*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教学设计5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早》教学设计6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 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 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 《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 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 ,所以 。(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 ,但是 。(替鲁迅辩解)

  即使 ,鲁迅也 。(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5)鲁迅是因为父亲生病才迟到的,如果像老师解释是能得到老师原谅的。然而鲁迅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早”。同学们,鲁迅刻这个“早”时心情怎样?他在提醒自己什么?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 。因为他知道 ,所以他只有 。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 ,鲁迅 。所以 。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学*了梅花的“早”与鲁迅的“早”之后,我抛出文章为什么要写他们的“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作者用意,升华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当然,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早》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4、5。

  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并学*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课后练*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 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2) 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 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

  ① 指名读

  ② 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

  (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

  (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

  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③ 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

  ④ 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⑤ 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 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

  (2)交流:

  ① 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②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

  2、理解: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①“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

  (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②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③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3、出示: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①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②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③ 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也时时早,事事早。)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完成作业:

  1、选择阅读推荐的课外书。

《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古筝曲《高山流水》、李白画像、生字卡、听写本。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导入:胸有诗书气质华,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出示画像)

  2、你们课前查到了有关李白的哪些资料?

  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讨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出示课题)在学*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板示地图简笔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图)

  2、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展示地图)

  (2)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指导学*《早发白帝城》

  1.交代学*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方法“五读法”来学*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词义;三读精,知大意;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齐读)

  ①正字:朝(zhāo)发(fa ) 间(jian)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出示生字卡)

  帝(上中下结构),上边像“立”不是“立”,下横变成秃宝盖,“巾”字在下就是“帝”。组成“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的白帝山上。

  辞(左右结构),左边“舌”,右边“辛”,合在一起就是“辞”,表示离开。(口诀:舌头辛辣就告辞了)

  陵(左右结构)江陵是地名。

  猿(左右结构)左边反犬旁,右上是“土”,下边是“衣”字去掉点和横,换成“口”。“猿”是哺乳动物,跟猴相似,比猴大,种类很多,有的形状跟人类相似,生活在森林中。

  啼:左边“口”,右边“帝”,合在一起就是“啼”。“啼”指某些鸟兽叫。

  (2)二读懂,解词义。(小组读)

  你在预*的时候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哪些词不懂?

  朝:早晨。

  彩云间:彩云,五颜六色的云霞。间,中间。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知大意。(指名读)

  谁能用“代入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小结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代、调、补。

  (4)四读会,达意境

  a,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边讲解边板画“彩云间的白帝城”。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师:对,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怎样?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早发白帝城》。谈话:这首诗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在学*小组讨论一下,再试着把想象到的景象画成简笔画。每组选送一幅好作品到班上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五会读,有感情

  a,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舟上的诗人,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

  b,男女生起立配乐吟诵这首诗。

  c,听录音配乐唱《早发白帝城》,学生轻轻打节拍,并配上你喜欢的适当动作跟着唱。

  (四)总结、填空

  1、今天我们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方法来更多的古诗。

  2、填空(出示小黑板)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 唐 代诗人 李 白 写的,通过从白 帝 城到江 陵途中行船的轻 快以及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轻 松 喜 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向家长背诵并默写《早发白帝城》。

  2、继续完成简笔画,并给画配上这首诗,明天在班上展览。

《早》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自由选择学*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学*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景阳冈》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景阳冈》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指导学生理解:‘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住武松?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指导学生理解:“就势”是什么意思?武松是“就”着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说说课文各段大意;分清事情前后果;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预*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板书

  一、进店(详)喝酒谈虎——神态

  二、上冈(略)心理活动

  老虎 扑 掀 剪 性格

  三、过冈(详)武松 闪 闪 闪 豪放

  劈 跳 掀 无畏

  按 踢 打

  四、下冈(略)◆

《景阳冈》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

  3、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重、难点

  1、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2、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录音带、录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好汉歌》,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水浒传》)

  2、你对《水浒传》这部书有哪些了解?

  3、看得出同学们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很感兴趣。《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施耐庵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108位个性新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我们锁定其中的一位(课件:武松图片),通过《景阳岗》(板书)这个故事来了解这位打虎英雄——武松。

  二、检查预*,理清脉络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事情发展)

  2、课文按事情发展一共写了几部分?(喝酒、上岗、打虎、下岗)

  3、课文主要写哪部分?(打虎)

  三、学*打虎部分

  1、找出描写打虎的部分(8—12)

  2、逐段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第八自然段。

  (2)分角色朗读第九自然段:男生读老虎,女生读武松。

  ①边读边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和句子。

  出示课件:老虎 武松:

  扑——闪

  掀——闪

  剪——闪

  ②分析老虎的三招:扑、掀、剪(出示课件:扑、掀、剪的图片)

  ③体会作者对武松三“闪”的准确性。(出示课件:可否把“闪”换成“躲”?)

  (3)分角色朗读第十自然段:请左边这两组读老虎,右边这两组读武松,看看这回谁厉害?(势均力敌)

  (出示课件:相应打虎图片)

  (4)分角色朗读第十一自然段:接下来谁占上风了?那就让男生读武松,女生读老虎。

  ①划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出示课件:揪、按、踢、提、打)

  ②体会作者对这些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5)分角色朗读第十二自然段:女生怎么没声音?(死了)怎么样,打虎精彩吗?看看当时的情景吧(播放打虎录像)

  3、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板书:勇敢、无畏)

  四、学*打虎前

  1、打虎中体现出的只不过是武松性格的一部分,我们要想更全面地了解他,还应从(喝酒、上岗)来剖析。

  2、快速默读这部分,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作上批注。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如下:

  ①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豪爽、倔强勇敢、无畏)。

  “这酒真有气力!”(豪爽)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倔强)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勇敢、无畏)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勇敢、无畏)。

  ②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倔强、勇敢、无畏)。

  “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倔强)

  “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勇敢、无畏)。

  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勇敢、无畏)。

  3、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板书:豪爽、倔强)

  4、(出示课件:这些内容与武松打虎有什么关系?)

  五、学*下岗部分

  1、齐读

  2、体会“挨”字的巧妙

  六、小结

  这真是一篇精彩的课文,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武松吗?想了解更多像武松一样的英雄豪杰吗?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七、板书

《景阳冈》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共4篇课文,分别节选自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本单元第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是翻译成了现代文呈现的。《景阳冈》则是选用的名著原文,它选自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好房、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选作课文时有一些删节。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背景,解决了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条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欣赏作者打虎描写中用词的精妙,从打虎描写中体会武松的特点。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过程,并从中体会武松的特点。教学难点:

  学生能从打虎的描写中体会武松的特点,并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说明理由。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武松“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经过。

  在这四个部分中,哪一部分是孩子们*时听得最多的?(武松打虎部分)

  二、分析武松打虎部分。

  (一) 默读第6、7自然段“打虎”部分,思考:

  1、老虎是怎样攻击武松的?后来武松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反击打死老虎的?

  (老虎攻击武松是扑、掀、剪,武松则是闪,躲、闪。武松一步步反击:棒劈—— 老虎没被劈到,脚踢 ——老虎扒个土炕, 拳打——老虎像锦布袋,棒打——老虎气都没了。)

  2、帮助理解难理解的语句:

  “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3、打虎过程中,武松身上有怎样的特点?

  (武艺高强、伸手敏捷,有勇有谋。)

  4、思考:如果让你复述武松打虎的经过,你怎样讲述能更吸引观众?(抓住文中精彩的动词讲述,讲述时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5、学生练*讲述武松打虎的片段

  三、分析武松是不是真的很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一)由多音字“挑”的读音引出店家的喝酒规则:“三碗不过冈”。

  (二)分析武松喝酒部分

  出示“筛”字,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店家拿了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了一碗酒。面对酒家三碗不过冈的规则,武松喝了多少碗酒?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横线勾出文中描写有关筛酒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文字表达的精妙。

  (1)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了一碗酒来。

  (2)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

  (3)又筛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4)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了三碗。

  (5)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

  (6)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

  (7)酒家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从上面的有关筛酒的句子里,你发现店家筛酒是不是自愿的?为什么?

  (三)分析武松上冈部分

  “榜文”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官府出示的告示)文中官府的榜文内容是怎样的?默读上冈部分,在文章里找出来。“阳谷县示: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来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不便。各宜知悉。”

  思考:武松如果愿意看,不落下,他在哪些地方还能看到这样的语言?(二自然段提到酒家处就有官司榜文,三自然段提到一棵大树刮去皮,上面也写着这样的内容。)

  回顾课文内容,店家劝也劝了,武松榜文也看了,为什么还有打虎一说?关键在谁?你觉得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更全面的分析人物

  1、默读1—5自然段,思考: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在书上简单写出自己的批注。

  2、交流。

  四、总结

  本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吃了十八碗酒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倔强豪爽、无所畏惧和勇敢机敏的性格特点。五、课后作业 武松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排行第十四位,人称“行者武松”,那其他的一百单七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武松已经够厉害了,却只能排第十四位,排在他前面的单将又有哪些过人的本领呢?请孩子们课余自己走进《水浒传》去看看吧!

《景阳冈》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榜、岂、霹、雳、泄、酥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记述了武松在阳谷县地面的一家酒店喝了十八碗酒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2、教学重难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准备】

  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

  1、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这部书写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被迫在梁山泊聚义反抗的故事。武松是这部书中的农民英雄人物之一。本文是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主要写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刻画出武松勇敢、机智、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

  2、板书课题,齐读。

  3、播放课文录音。

  二、课文初探

  1、检查预*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思考: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列出简要提纲。

  2、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的有关《水浒传》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放投影片。

  三、合作学*

  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懂?

  1、结合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了解:

  思考:店家为什么只给武松筛了三碗酒?

  武松为什么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结果怎么样?

  2、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想想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的?

  小组讨论自学,找出每次老虎是怎样行动的,而武松又是怎样对付的?

  交流自学情况。

  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多种朗读练*。

  先让学生说说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然后学生自读,听课文录音,再进行读书比赛。

  3、齐读第四段:

  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四、课堂练*

  播放课件,让学生体会武松的个性和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

  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这篇课文中你弄懂了什么,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欣赏了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也感受到了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使我们对武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六、作业设置

  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0、景阳冈

  喝酒:一饮而尽 十八碗 豪放、倔强

  打虎:三闪、扑、掀、剪

  棒劈:抡、劈、机智、勇敢

  拳打:揪、按、踢

《景阳冈》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景阳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豪爽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清条理,了解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恰当动词,增强文章生动、形象性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介绍作品,导入新课。

  二、播放影音,整体感悟相关情况。(了解老朋友)

  三、处理生字词。(认识新朋友)

  四、初读课文,理清条理,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和初步感悟人物性格。(和好汉同行)

  五、图文对照,研讨精彩部分。(与作者同行)

  六、学*作者写作方法,模仿练*写片段。(跟着名家练一把)

  七、内容拓展:个人人身防卫和保护珍稀动物的问题探讨。(帮帮老师一个忙)

  八、课外任务:课余时间向周围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做传播文明的小使者)

  板书设计:

  喝酒谈酒谈虎

  过冈豪放倔强

  老虎:扑、掀、剪

  劲儿泄了一半

  13、景阳冈打虎

  武松:闪、闪、闪机智勇敢

  棒劈、脚踢、拳打

  下冈

《景阳冈》教学设计7

  【学*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2、请一名学生来介绍《水浒传》。

  3、《水浒传》中有一百零八条好汉,你认识几个?

  (引出武松,揭示课题,板书:20、景阳冈。)

  4、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屏幕出示)

  ⑴ 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 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⑶ 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提示:“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惯。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2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⑴ 男生读老虎,女生读武松,看看老虎怎样,武松又怎样。一人一句对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和句子。

  适时板书:扑──闪、掀──闪、剪──闪。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老虎)

  ⑵ 请左边这两组读老虎,右边这两组读武松,看看这回谁厉害?

  适时板书:兜──抡劈、扑──跳退、搭──揪按、挣──按踢。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势均力敌)

  ⑶ 最后谁占上风了?(男生读武松,女生读老虎)。

  适时板书:没力──揪打、不动──棒打。

  3、一字“论”英雄:

  屏幕出示:武松,你真( )啊!

  师提问: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4、品句子,“识”英雄:

  ⑴ 那只大虫双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指导:

  ①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也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衬托出武松的勇。

  ⑵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⑶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景阳冈》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景阳冈》一文改编自*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第23回。课文记叙了武松趁着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经过。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

  教材可分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四部分。

  纵观全文,有如下特点:

  1、全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进行快速默读训练,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本文生字和难读字较多,在自学课文时,应该指导学生多花时间练读。

  3、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学生日常阅读中较少出现的文言词汇,很多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差较大,在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只有在扎实理解这些词汇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理解课文。所以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把对文言词汇的理解作为第一课时的学*重点之一。

  4、教材在具体描写人物时,突出了武松的语言和动作。特别是描写“打虎”一章时突出了武松的动作描写,而在“喝酒”一章中则强调了人物的对话。分析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主要围绕“喝酒”与“老虎”展开:前一部分突出了武松的豪爽倔强,后一部分反应了武松的英勇无畏。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指导中,应紧紧抓人物的对话,指导学生通过读懂人物语言来概括分析人物个性品质,这也是第一课时的另一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15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注意部分文言词汇在课文中的意思;会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段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快速默读课文的训练,抓住人物的对话来体会武松鲜明的个性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英雄、研读名著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快速默读课文,在理解文言词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段落。

  2、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验,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悟武松个性特征。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受武松个性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课心得】

  阅读教学是座大厦,对教材的处理是大厦框架决定着教学方向,教学语言是水泥和石灰起粘合作用,教学机智是大厦的装饰决定大厦的特色,而教师的个性能给大厦带来生命与活力!

  让我们努力使老教材焕发出新生气,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开心!

  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首先要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张扬,并通过教材传达给学生!

  让我们带着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快乐成长,个性飞扬!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谈话导入

  1、课间休息时播放flash音乐《好汉歌》,师生同唱一首歌。大家了解刚才唱的那首歌吗?

  (《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2、课前谈话:

  在一百零八将中,你心目中的英雄好汉是谁?请说说你的理由。

  (随机出示武松打虎的形象图片。)

  3、导入教材:

  为了永久地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大侠,人们还将武松打虎的事迹编入教材,使得英雄的故事流传至今,武松的形象人人景仰!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英雄,学*英雄,打倒学*道路上的拦路虎,大家有没有信心?(出示课题,齐读)

  二、课前热身、了解名著

  1、《景阳冈》一文的原作者为谁?(施耐庵)

  2、此人代表作是什么?(《水浒传》)

  3、请允许施老师代表老祖宗──元末明初最伟大的作家、*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同志谢谢大家那么多年了还记得他老人家!

  三、检查自学,巩固字词

  1、字正腔圆:要求读准以下生字新词(课件显示)

  筛、抡、迸、酥、景阳冈、晌午、踉踉跄跄、枉送、吓唬、耻笑、咆哮、霹雳、脊梁。

  2、博古通今:

  快速默读,自学准备,要求联系上下文读懂以下词语的意思。

  筛:斟。筛酒,斟酒,倒酒。

  印信:印章。

  客官:旧时店家对顾客的尊称。 如何:“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榜文:官府的告示。

  官司:官府。

  说说你自己还读懂了哪些文言词汇。

  四、再次感知,理清层次

  长话短说:

  1、快速准备:

  先用自己的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再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说,最后用四个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武松打虎)

  2、除了打虎,课文还记叙了什么?(喝酒)

  3、快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找出具体描写武松喝酒与打虎的段落。

  4、汇报交流:这篇教材可以将课文分割成几部分?(四部分)

  5、快速默读课文,尝试用最精练的文字,分别为剩下的两段文字命名。(上冈、下冈)

  实话实说:

  1、读了课文,请简要说说武松是怎样一个人。(指名交流)

  2、过渡: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来丰满武松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

  五、三读教材,默读训练

  1、明确任务: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课文第一大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4小节,思考: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读懂课文。(语言)

  2、自读课文,思考:

  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主要围绕哪两件事物?(喝酒与老虎)

  他们对此的态度有何不同?(少喝与畅饮 上冈与留宿)

  六、细品语言,了解人物

  1、学生默读准备后,学生与老师一起 创设情境,对话表演“喝酒”部分(1~3自然段)。

  师:俺是武松,山东省清河县人,为了寻找失散多年的哥哥武大郎,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来到阳谷县,离县城还远,可是人却是又饥又渴。正在这个时候,望见前面景阳冈下有一家酒店,门前飘着一面旗,上头写着五个字:

  生:(略)

  师:主人家,快拿酒来吃。

  生:(略)

  师:啊呀,这酒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拿些来吃。

  生:(略)

  师:好的切二三斤来。

  生:(略)

  师:好酒!

  生:(略)

  师:店家,怎么回事?怎么没酒了?服务态度真差!(敲桌)

  生:(略)

  师:酒也要,肉也再切些来。

  生(略)

  师:这可奇了怪了,我行走江湖,从来没听说过开着酒店不卖酒的,是何道理?

  生:(略)

  师:俺们家家里穷,从小读的书不多,你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三碗不过冈”?

  生:(略)

  师:呵可,你说的有点道理,但是我已以连干三碗,为什么还不醉呢?

  生:(略)

  2、通过武松与店家关于“喝酒”那段对话(1-3自然段),你读出了武松怎样的个性特征?

  (豪爽、倔强)(出示重点句帮助理解)

  说说你是怎么读懂的?(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3、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仅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同桌合作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4、集体交流合作学*所得,分析出武松另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勇敢无畏)并说说是抓住了哪些词句来读懂的?

  是否还有另外的好方法?(出示重点句帮助理解)

  并通过朗读汇报展示学*成果。

  (建议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有意去掉旁白部分,直接感情朗读人物对话)

  5、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重点讨论解决以下教学难点:

  武松“明知山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

  他的勇气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的?(艺高人胆大)

  武松如此勇敢无为,为何还担心店家有歹念?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你认为他的担心有无必要?

  七、察言观色,巩固学法

  1、创设“野炊”话题情境。

  2、逐句出示训练材料:

  甲:“是真的吗?老师可不许骗人噢!”

  乙:“天那么热,我还是不参加了。”

  丙:“别怕,我借妈妈的防晒霜给你!”

  丁:“老师:您快说到底是哪天呀?”

  戊:“耶!野饭香!老师好!减负棒!”

  3、学生自读判断选择说话人的性格特征后指导感情朗读:(多疑、娇气、热心、性急、活泼)

  4、尝试着抓住教师本堂课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八、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到了武松大侠豪爽倔强、勇敢无畏的个性特征。请教大家下节课你准备抓住人物的什么哪方面描写来更加深入地了解武松?(动作描写)

  2、把你已经读读懂的知识或者很想知道的知识发在学校论坛的专用帖子里,让大家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3、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在学*上碰到困难与挑战,我们也应该发扬武松打虎的精神,“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知难而进,才能所向披靡!

  4、在《好汉歌》中结束课时。

《景阳冈》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通过写英雄人物事迹,初步学*缩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学*打虎部分中感受武松的英雄性格。

  课前准备:

  播放《好汉歌》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水浒传》,导入本课学*英雄人物

  1、听《好汉歌》,展示梁山聚义厅(图片)引出梁山108个好汉。学生谈他们认识的好汉。

  2、小结过渡:梁山好汉,个个是急侠好义、嫉恶如仇、艺高胆大,今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哪个好汉身上?(武松)

  二、导入新课,理清文章的条理

  1、读题,提问:本课以什么命题?在景阳冈发生了什么事情?(完整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预*,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一步步展开的:

  出示预*内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景阳冈》先写了 ,( 自然段)

  接着写了 ,( 自然段)

  然后写了 ,( 自然段)

  最后写了 ,( 自然段)

  板书:喝酒 上冈 打虎 下冈

  三、以“新任步兵都头简介”来走进故事,了解武松

  提问过渡:那么,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一步步挨下冈后结果如何呢?

  (预设:阳谷县县官见武松武艺高强、忠厚仁德,请他做了步兵都头,相当于现在的刑警队长。同学们,现在知县要粘贴一张“新任步兵都头简介”来宣传武松,我们来帮他写一下,有信心吗?)(呈现简介表)

  新任步兵都头简介

  姓 名

  籍 贯

  主要事迹

  性格特点

  外貌形象

  (一)提问方式完成“姓名”“籍贯”填写(武松是何方人氏)

  (二)提问:武松的主要事迹应该表现在哪件事情上?(以板书引导)

  1、阅读要求:快速默读9?12自然段

  (1)用“?”画出武松勇斗老虎的动作的词,用“=”画出老虎动作的词。

  (2)想一想:从武松打虎的词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师:《水浒传》里说道:武松刚放下哨棒,想睡一觉,忽然一阵狂风过后,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真是风生从虎,惊险就在眼前。(出示第9自然段)

  (1)谁来做武松,谁来做老虎?(两名学生读)

  (2)提问:感觉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来势凶猛、凶恶无比)它的看家本领是什么?

  (3)武松只有怎样?(“闪”“闪”“闪”),你如何理解“闪”?可以看出武松怎样?

  师板书:扑??闪 掀??闪 剪??闪

  (4)齐读,读出武松的“闪”

  出示: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5)提问:刚才的这一段谁比较厉害?

  3、接下来这一段我想请左边这两组读老虎,右边这两组读武松,看看这回谁厉害?

  适时板书:兜──抡 劈、 扑──跳 退、 搭──揪 按、 挣──按 踢

  提问: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势均力敌)

  4、接下来谁占上风了?男生读武松,女生读老虎。适时板书:没力──揪打、 不动──棒打

  5、播放打虎片段视频

  6、师小结引导学生写主要事迹,巧妙地进行缩写练*:抓住9?12自然段的重点词句,加上自己语言的描绘,简单地介绍武松的主要事迹,写在简介表上。

  7、学生动笔。(教师引导抓住武松和老虎动作的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扩充)

  8、学生汇报。

  (三)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1、师过渡:武松的性格除了勇敢、机敏外,课文哪些部分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呢?

  2、默读读1?6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武松性格特点的语言或对话,然后读一读,并想想体现出武松怎样的性格?

  3、汇报:(预设)

  (1)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豪爽)

  (2)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胆大无畏)

  (3)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倔强)

  (4)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4、小结:武松就是一个这样的英雄,不管是景阳冈打虎、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他都是勇敢倔强、胆大无畏、急侠好义、恩仇必报的人。(激发学生读《水浒传》,了解武松的兴趣。

  (四)从原著中了解武松的外貌的特点

  1、师引:一个这样的英雄长什么样子呢?课文有介绍吗?我们来看看原著是怎样描写武松的?请自由地读一读。

  2、出示: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毛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pí)貅(xiū)邻座上。

  3、请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可以抓住哪几个词语来概括武松的外貌?(身躯凛凛,相貌堂堂,眼光射寒星,眉毛浑如刷漆,话语轩昂,胸脯横阔,心雄胆大,骨健筋强)

  (五)小结

  四、拓展写作:

  师:不过,不管是武松,还是花和尚鲁智深,或是母夜*孙二娘,这些梁山好汉都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假如有一天,他们再聚梁山聚义厅,你认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出示:大胆想象,传递名著

  题目:再聚梁山聚义厅

  提示:1、目前世界并不太*,如果梁山好汉再聚梁山聚义厅,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2、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梁山好汉再不用杀富济贫、聚众起义,可是,他们一身好武艺怎么办呢?请选择一个角度,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下来。

  五、小结,引导继续阅读《水浒传》。


《早》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材内容】

  《颐和园》 人教版新教材 四年级 语文 第七册第五单元 第18课(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

  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

  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

  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

  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颐和园》。颐和园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大家仔细看,认真听,想一想录象主要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播放录象)

  2、交流: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作者是怎么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第2~5自然段)

  4、自己读读这个部分,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到了( )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作者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景点。

  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廊内──廊两旁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明确:

  长廊又长又美。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4、看长廊图片。

  5、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指读,思考:

  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6、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结:

  长廊真美啊,1990年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绘画,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四、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交流板书:

  山上、山下

  2、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指读第三自然段,读后交流:

  佛香阁、排云殿。

  3、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4、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5、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读后交流。

  6、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指导朗读句子。

  ⑵ 出示句子: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7、万寿山的景色特别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受、美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4、出示句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从“姿态不一”体会到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齐读句子。

  六、总结全文

  1、刚才我们学*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第一句。

  板书:

  美丽的大公园

  2、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知春亭、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

  出示最后一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板书:

  说也说不尽

  “说也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美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的一篇写景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颐、耸、舫”等生字,正确朗读“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朱红 、形态不一”等词语;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欣赏体会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2、过程与方法:

  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会,通过朗读来逐步提升。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上课,我可高兴了!我想你们都喜欢旅游,是吗?瞧,我带来了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我们一起来美美游赏一番吧!

  (播放录像)

  2、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颐和园吗?是呀,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课件出示)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那里诗一般的美景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第8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你游赏了哪些地方?用横线标出来。

  2、检查自学:

  ⑴ 出示词语:

  金碧辉煌 葱郁 朱红 形态不一 神清气爽

  从这些词语的排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 五颜六色,姿态万千,神清气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那么它有哪些地方等着我们去慢慢游,细细赏呢?

  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是的,我们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游赏美景,感悟美

  1、游赏长廊:

  ⑴ 在这些美丽的景色中,最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课件出示

  ⑵ 那就请你以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方式美美地读一读。

  ⑶ (学生读完一遍后)同学们先停下来,这一段共有5句话,比较比较,哪一句或哪两句最能突出长廊的特点,就重点练*美美地读。

  ⑷ 谁起来读一读,也可以和你的朋友合作(一起)读。读时要边读边想象: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第二句用了什么词使我们体会到长的特点,谁能把它读出来?

  ⑸ 长廊还留给你什么印象?

  ① 画多: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在这样长廊上,你会怎么走?

  ② 花多:

  谢是什么意思?此时,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③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你有什么感觉呢?

  ⑹ 真是美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同学们有信心把美读出来吗?有信心的请站起来,端起课本,第2、3句放慢速度,美美地读一读。

  2、游赏万寿山:

  ⑴ 颐和园的长廊美,万寿山的景色更美,我们赶紧出发,去万寿山自由地游一游,赏一赏,呆会儿我们聘请小导游给游客们介绍介绍,小导游可以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介绍游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是怎么样的?

  ⑵ 学生自由准备。

  ⑶ 导游介绍,游客评议。

  ⑷ 我们就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读:

  你有什么感受?你怎么体会出来的?

  耸立:什么叫耸立?我提供两个数字供你们参考。佛香阁高41米,下面的石墙高20米;也就是说有61米高的佛香阁建筑在半山腰上(教师手势演示)。想一想,什么叫耸立?作者的心情怎样?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金碧辉煌 :“金”是金黄色,“碧”是碧绿色。那么这金黄色、碧绿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金碧辉煌呢?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⑸ 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登上了万寿山,向前下,望见──

  真美啊!再远点,是昆明湖,仔细读读,读出了什么?

  从“镜子”、“碧玉”、“滑”、“痕迹”等词语体会昆明湖“*静”的特点。

  师:作者写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滑过时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滑”用得很准确。

  ⑹ 万寿山的美尽收眼底,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吧!

  五、总结作业,深化美

  1、总结:

  我们一起细细游赏了长廊和万寿山,真是美不胜收,其实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下次有机会,我们再去细细游览。

  2、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自已喜欢的写得美的词句。

《颐和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颐和园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就去游览其中的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颐和园”。

  2、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里面是一个口。让我们响亮地读出她的名字——颐和园。

  3、释题:“颐”是什么意思?“和”呢?“颐和园”又有什么寓意?(“颐和”二字,其意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因此,“颐和园”三个字可以理解为:颐养天年,天下太*之园。)再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字词

  1、播放课件,配乐朗读,欣赏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导游,让她带领着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遗产颐和园。欣赏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 )的颐和园

  2、让学生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3.出示生字词,生认读。

  4.指导书写生字。

  5、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批文入情

  1、小组合作学*第二至五自然段

  (1)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美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点,用横线画出来。 (2)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汇报: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教师小结:文中第2、3、4、5这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做游览顺序。

  2、学*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

  (2)同桌互相讨论:课文中哪里直接写了颐和园美丽?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教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生汇报: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

  (4)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生汇报:开头段和结尾段意思一致,首尾照应或首尾呼应。

  (5)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赞叹)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3、给课文分段落,概括大意,学*行文结构

  (1)请同学们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或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生汇报:①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分述:写长廊的景色。

  ③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④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⑤分述:写昆明湖的景色。

  ⑥总结:作者抒发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总——分——总)

  (2)请同学们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分述: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写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教师小结:总分总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写作结构,今后我们也要运用到自己的*作中去。

  四、创设情景,拓展练*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的门口,如果你是导游的话,你准备

  怎么样向游客介绍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呢?(出示*面图和导游词)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选出一名小导游,其他三个同学就当游客。好,现在请你在四人小组内准备,想想怎么介绍比较有礼貌,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

  2、邀请学生上台当小导游作介绍,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和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那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一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六、作业超市(四选二)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修改导游词,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3、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4、查查资料,了解更多 “我国的世界遗产”。

  七、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大 (总起)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总结)

《颐和园》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朗读、提问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初读课文后,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先游览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板书)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到底看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第18课——《颐和园》,我们赶快翻开书第88页,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吧。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5、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 三层建筑 很高的宝塔(耸立) 闪闪发光

  6、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从“耸立”一词,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壮观,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美呀!(板书:耸立)

  7、那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8、这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一排排,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 “一排排”,可见排云殿的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可见排云殿是那么的华丽,那么的光彩夺目。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读一读。

  9、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同学们请看,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书上那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产生悬念,很想知道是什么,感兴趣。也突出了佛香阁、排云殿的美。)

  10、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一起感受一下吧。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景色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读一读。

  (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盛,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该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美”的词语。语速和语调还要有快慢、高低之分。

  (4)、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5、还有喜欢的景色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6、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2)、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你找得真准确)

  (3)、静是怎么样的?你能想象读一读吗?

  (4)、谁能感受到昆明湖静静的美?请你读一读。

  (5)、谁还能带我们再次欣赏这静静的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静静的昆明湖。书上的黄色泡泡提示我们,“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同桌讨论)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速度非常慢,使湖面保持*静。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用力挥浆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静。)

  (6)、指读课文。(配乐)

  谁能带领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伴着音乐,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7、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1)、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再指读

  (2)、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柱子多——上百根 狮子的形态多——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带括号的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座桥很美,古代劳动人民非常伟大,充满着智慧和才干)

  (4)、请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吧。

  (5)、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

  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各种不同的姿态吗?

  有的( ),有的( ),有的( )……

  11、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三、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 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四、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五: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图 图 图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图 昆明湖

  长 美 排云殿 图 静、绿

《颐和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奇读:抬头一看……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反思: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名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练*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 默读2-4自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 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长 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 (内容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 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 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背诵。

  五、练*写话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7个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会写11个生字: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能自如地运用多音字几。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 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四、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内容

  引入学*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全班交流、展示学*成果。

  六、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颐和园》教学设计9

  学*目标

  1、学*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早》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早》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早》教学反思1

  在这次五指山市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开展了小班儿歌活动《小鱼》,这首儿歌,结构简单,朗朗上口,比较能激发小班幼儿的学*兴趣。

  在进行本次活动前,我充分地考虑到:

  一、异地借班上课,对幼儿的实际水*还不是很了解,教师语言的调动性要适宜,做好随机调控;

  二、内容是关于小动物的,小班幼儿最喜欢模拟、扮演各种小动物,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学*儿歌和表现儿歌是重点;

  三、手偶表演富有挑战性,幼儿又是首次尝试,能深入其中体验到乐趣最为关键。

  通过教学实践,我获得以下几点体会:

  1、手偶教具的灵活变化

  小班幼儿喜欢动态的、真实的教具,最好是可以直接触摸的。在本次活动中,我选择了杖偶作为引入的教具——三条会摆动的小鱼,幼儿很快地就被三条小鱼深深地吸引了。在杖偶表演和老师的示范儿歌环节中,我利用小鱼的身份、以游戏化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的演示,并注意到音量的大小和语速的快慢,时时吸引着幼儿,加深幼儿对儿歌的印象。

  腕偶小鱼的出现再次让幼儿体验到参与游戏表演的欲望,同时也加强了幼儿手指摆动的动作练*,充分贴切儿歌中“摇摇尾巴点点头”的寓意,激发了幼儿表演兴趣。

  2、课堂语言,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重要,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也是教学活动最出彩的地方。由于是是异地授课,在和五指山市机关幼儿园的小朋友活动中,语言上我做了反复的推敲。例如,在帮助幼儿理解学*儿歌的环节中,我原本是这样设计的:师:一条小鱼在哪里游?(幼儿:在水里游。)师:我们一起说:一条小鱼水里游。在海口试教时幼儿会主动地跟读,但在当时大部分幼儿并没有主动回应,我随机把小鱼取下,游到小朋友周围,进一步启发幼儿:师:小鱼想请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一起来说:一条小鱼水里游。老师进一步的动作及语言的提示让幼儿思维开始活跃,幼儿开始有了回应。

  3、根据实际,适时调整教育方案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就像我在教这首儿歌时,一心想完成预先所涉及的教育教学流程,可是其中个别幼儿并不感兴趣。我不断地变换提问和调动幼儿情绪,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兴趣,让幼儿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有时候,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

  4、动手多于动口,应善于利用,充分寻找结合点

  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给予幼儿表现肢体模仿多于语言表述,将重点放在幼儿肢体的表现上,忽略了对幼儿语言的要求,没有给幼儿更多的说的机会。活动中,我采取了以动为主的方法,以情境性的活动环境和游戏形式结合,在活动中创设了许多让幼儿“动”起来的机会,以延长了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让幼儿对模仿小鱼摇摇尾巴点点头的动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力求让幼儿“动”起来。但是,有些幼儿都“乖乖”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甚至还没有真正进入积极的“动”的状态,可见,我虽然采用了一些能够让幼儿“动”的形式,但并没有赋予这些形式以真实的意义,也就谈不上积极与环境互动、主动建构。最后在儿歌跟音乐的结合中。我为了更好地配合音乐韵律节奏,让幼儿真正能感受欣赏儿歌的韵味,能真正去体会儿歌的优美。但对幼儿能力有所忽视,速度上幼儿有些跟不上。因此我应该适时的调整,为幼儿创设更多地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有效地利用手偶游戏将其融合在儿歌节奏朗诵中,让儿歌和手偶表演成为一个结合点,给幼儿一个新的刺激,从而使幼儿真正能够动起来,能够在愉快地说说、看看、玩玩、演演的“活动”中体验、探索、思考、发展。

《早》教学反思2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学*的基础,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走进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体会,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生活*惯。

  1源于生活、学*生活。

  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就意味着人的品德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因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综合课程的设置也就是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诉说自己学*中的烦恼,学生有亲身体验,说起来既清晰又真实,让学**惯好的同学讲自己好的学*方法,使其他学生能从中得到启示,指导自己生活。

  2贴*生活、融合生活,开通小烦恼热线。

  新课程理念指出:贴*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开始我便创设情境,以打电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

  3 实践参与、走进生活,建立学*交流站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在怎样让学生明白拖拉、控制力差的坏处,并改正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活动:

  (1)、为刘丽解决烦恼。(通过让学生自己演一演,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实践性。)然后让学生说说他的烦恼的原因所在,再说说解决的办法,从而认识到拖拉、控制力差的坏处。

  (2)、感受一分钟,认识时间的宝贵。这个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闹钟,并配上嘀嗒声,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进行捡珠子、踢毽子、抄课文、做口算的游戏,感受一分钟能干些什么事。在交流过程中让孩子深刻认识到:一分钟的价值可真大。这样一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印象和更深入地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的同时,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让学生谈自己好的学*方法,使学生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应用到了实际。

  4 合理利用时间。

  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请刘斌说一说自己准备怎么做,因出书上的时间安排表,再让学生学会制时间安排表,并运用投影比较两个孩子安排表的不同,使其明白要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设计出的作息表才合理,这样,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生活,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嘀嗒,嘀嗒向前跑”的儿歌声中结束本课,我想,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种子已经悄悄置于学生的心中了。

《早》教学反思3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题目的意思是: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全诗通过描绘作者从白帝城到江陵时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喜悦欢畅的心情。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的欲望。因此,学*贴*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为课中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针对学生特点,以故事引入写作背景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先给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古诗的背景, 激发了学生学*《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三)字词检测,注意字词的整合与构字规律

  检测生字时,我将 “帝”与“啼”归在一起,让学生理解“啼”的意思;写“舟”强调它做部首时,中间的.横不拉透,为的是给右边的部件让位。

  (四)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唐诗交流会”。

《早》教学反思4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运用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的欲望。因此,学*贴*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请保留此标记。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走*古诗朗诵会”、办一期“李白诗歌小报”等等。

《早》教学反思5

  在歌曲《你早》的教唱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多次听范唱的方法。多次听,反复听,每一次听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解决了许多与学唱相关的问题后(如理解歌曲表现的意思、了解熟悉歌词,多次感受旋律等),才开始让学生开始尝试唱歌。那时学生的歌唱,才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比起鹦鹉学舌样的学唱似乎强了许多。

  上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记不住歌词,那要让他们完整地唱歌曲是不可能的。有许多小朋友自己已经学会了唱歌,但往往听不清他在唱什么,歌词的意思他也不懂,也表达不清楚。我以为,我们的音乐课要让小朋友学会唱一首歌,就要让他们理解歌词、记住歌词,从中得到益处,获取快乐,所以对记住歌词不能掉以轻心。一年级的孩子不识字,记住歌词要靠死记硬背,但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仅不科学,且少乐趣,所以要采取其它的既科学又效果好的方法。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其意图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让小朋友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早晨、朝霞、晨风等词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些词。

  另外,我和学生一起反复多次地边做动作边念歌词,也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动作,产生联想,记忆歌词,效果不错。

  旋律和歌词都学会了,歌曲教唱的任务就差不多完成了,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我努力选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以及学*形式和学*方法,从孩子们开心的笑声中,从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行动中,从课堂最终的达成效果来看,我想我还是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感觉不足的是,虽然重视了音乐学*本身的一般的规律,但对音乐所能起的其它方面的教化作用略有忽视。例如,没有更多地创设一个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问早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文明礼貌的熏陶和教育。

《早》教学反思6

  在这次五指山市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开展了小班儿歌活动《小鱼》,这首儿歌,结构简单,朗朗上口,比较能激发小班幼儿的学*兴趣。

  在进行本次活动前,我充分地考虑到:

  一、异地借班上课,对幼儿的实际水*还不是很了解,教师语言的调动性要适宜,做好随机调控;

  二、内容是关于小动物的,小班幼儿最喜欢模拟、扮演各种小动物,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学*儿歌和表现儿歌是重点;

  三、手偶表演富有挑战性,幼儿又是首次尝试,能深入其中体验到乐趣最为关键。

  通过教学实践,我获得以下几点体会:

  1、手偶教具的灵活变化

  小班幼儿喜欢动态的、真实的教具,最好是可以直接触摸的。在本次活动中,我选择了杖偶作为引入的教具——三条会摆动的小鱼,幼儿很快地就被三条小鱼深深地吸引了。在杖偶表演和老师的示范儿歌环节中,我利用小鱼的身份、以游戏化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的演示,并注意到音量的大小和语速的快慢,时时吸引着幼儿,加深幼儿对儿歌的印象。

  腕偶小鱼的出现再次让幼儿体验到参与游戏表演的欲望,同时也加强了幼儿手指摆动的动作练*,充分贴切儿歌中“摇摇尾巴点点头”的寓意,激发了幼儿表演兴趣。

  2、课堂语言,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重要,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也是教学活动最出彩的地方。由于是是异地授课,在和五指山市机关幼儿园的小朋友活动中,语言上我做了反复的推敲。例如,在帮助幼儿理解学*儿歌的环节中,我原本是这样设计的:师:一条小鱼在哪里游?(幼儿:在水里游。)师:我们一起说:一条小鱼水里游。在海口试教时幼儿会主动地跟读,但在当时大部分幼儿并没有主动回应,我随机把小鱼取下,游到小朋友周围,进一步启发幼儿:师:小鱼想请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一起来说:一条小鱼水里游。老师进一步的动作及语言的提示让幼儿思维开始活跃,幼儿开始有了回应。

  3、根据实际,适时调整教育方案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就像我在教这首儿歌时,一心想完成预先所涉及的教育教学流程,可是其中个别幼儿并不感兴趣。我不断地变换提问和调动幼儿情绪,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兴趣,让幼儿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有时候,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

  4、动手多于动口,应善于利用,充分寻找结合点

  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给予幼儿表现肢体模仿多于语言表述,将重点放在幼儿肢体的表现上,忽略了对幼儿语言的要求,没有给幼儿更多的说的机会。活动中,我采取了以动为主的方法,以情境性的活动环境和游戏形式结合,在活动中创设了许多让幼儿“动”起来的机会,以延长了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让幼儿对模仿小鱼摇摇尾巴点点头的动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力求让幼儿“动”起来。但是,有些幼儿都“乖乖”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甚至还没有真正进入积极的“动”的状态,可见,我虽然采用了一些能够让幼儿“动”的形式,但并没有赋予这些形式以真实的意义,也就谈不上积极与环境互动、主动建构。最后在儿歌跟音乐的结合中。我为了更好地配合音乐韵律节奏,让幼儿真正能感受欣赏儿歌的韵味,能真正去体会儿歌的优美。但对幼儿能力有所忽视,速度上幼儿有些跟不上。因此我应该适时的调整,为幼儿创设更多地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有效地利用手偶游戏将其融合在儿歌节奏朗诵中,让儿歌和手偶表演成为一个结合点,给幼儿一个新的刺激,从而使幼儿真正能够动起来,能够在愉快地说说、看看、玩玩、演演的“活动”中体验、探索、思考、发展。


《早》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5)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1

  课文简介: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一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这首诗是作者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乘船返回江陵途中所作。诗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急切高兴的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在语境中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高兴,急切的心情,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文中动画,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心情。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呢?(出示画像)

  生:李白

  生:是“诗仙”李白。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李白六十几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李白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你还了解些什么?

  生:李白又叫李太白,他有一本诗集叫《李太白全集》。

  生:我知道他写了九百九十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

  师:(出示李白简介)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的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

  生:我背的是《望天门山》,“天门中……”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她的声音更洪亮

  生:我喜欢背《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生:《古朗月行》……(掌声响起)

  师:(鼓掌)真棒,同学们课下“每周一诗”的活动开展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白的一首诗,看谁能很快记住?

  师:在学*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

  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出示地图动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点击小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生: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师:让我们一起来静静的欣赏这首诗(播放带着配乐的朗诵)

  生:(静听,学生表情很专注)

  师:再听一次,注意听清字音

  生:(静听)

  师: 听完这首古诗,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想说些什么?

  生:这首诗真美。我仿佛来到了三峡。

  生:我眼前仿佛有一幅美景。

  生:我觉得作者很高兴。

  生:我也好像坐着小船在那里很快的行驶。

  师:同学们的想法说得真好,那我们就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你的想法去读一读,老师有个小建议,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请把书翻到47页,自己读。

  (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听、其余同学要注意听,是否读正确了。

  (抽两生读)

  生:这两位同学读得很不错,声音很宏亮,但我想对XX说:你把“朝”的音读成“早”了。(谢谢)

  师:谁还愿来正确的朗读?

  (一生读,全体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也谈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师巡视,随机点拨。生边读边说,同时运用字典查找字义,同桌互助)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一定会有好多收获。请在小组说一说,也把不明白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

  (全班共分六个大组,教师深入到每个组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同时给与指导。)

  师:刚才各个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余组的同学也要认真听,注意补充。

  生甲1:我们讨论了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我们读懂了“朝”是“早上”的意思,早上李白告别了白帝城,看见了彩云。

  生甲2:我补充,李白在有朝霞的早晨告辞了很高很高的白帝城。

  师: 多了很高很高。

  生甲3:书中还用了一个比喻句,高得插入彩云间的白帝城。

  师:补充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白帝城。(指白帝城)

  白帝城在山的什么位置?(生:山顶 山尖 山的最高处)

  让我们来看一看白帝城的真实图像?(出示白帝城真实图片)

  生:哇,太高了!(众生脱口而出)

  生:这座城太高了,我想站在城顶看看,一定很美!

  生:真高!所以书中写了“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城高得像插入了云霄。

  师:谁还对这句诗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乙1:我认为这里还能看出李白非常高兴。

  师:能谈谈为什么吗?

  生乙1;(沉思)

  生:我来说:因为当他接到自己无罪可以获得自由的消息时,心里很高兴,看什么东西都很美,即使那天天空没有彩云,他也会把白云看着彩云。

  生:我认为去的时候他的心情很悲伤,三峡*的美景他也不可能去欣赏,即使天空中出现彩云。他也不会发现的,也不会觉得美。

  师:说得真精彩,你们有这种生活体验吗?(有)那你就用这种高兴的心情去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生:(示范读)

  生:我听出他读这句诗时真高兴。

  师:你来试试可以吗?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别的组谁愿来说说?

  生乙1:我们读懂了“*猿声啼不住”,是李白在回江陵城时,听见*的猿猴在不停的叫,船行的特别快。

  生乙2:我补充,船行的特别快,好像一只猴还没叫完,船已经行到了另一只猴叫的地方。

  生乙3:我认为白帝城到江陵城是顺水行舟,白帝城还很高,水流得很快,船行驶特别特别的快,“嗖”的一声,便行驶过很多座山,他眼前看不清*的景物,耳边只传来猿猴不停的叫声。所以他觉得猿猴的声音是在不停的叫。(热烈的掌声在同学和听课教师中响起)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真到位,真不愧是我们班(生抢着说“演讲大师”),在三峡一带猿猴特别的多,正因为船疾驶而过,作者来不及欣赏*的美景,耳旁只留下猿猴的叫声,所以书中下一句便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老师,我知道这句的含义(抢着说)

  师:那你来给同学们谈谈吧!

  生:船行得非常快,好像一眨眼就过了万座山。

  生:我反对,我认为不是真的有万座山。李白不可能去数,他也数不清。这里的“万重山”是指“很多很多座山”(掌声)。

  生:这里用了比喻。

  生:不是比喻,是夸张。

  生:这首诗中还有这样的写法:“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是指很远的路,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佩服佩服。“万重山”和“千里”确实不是实际的数目,是夸张的写法。万重山是指很多座山,千里是指很远的路,在李白的诗中常用到了这种写法,谁能举例说说?

  生:我刚才背的诗《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全体学生接着背)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夜宿山寺》中也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师:同学们的诗词积累真丰富,是的,这种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在李白的诗中常常出现,这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飞快行驶的小船,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自己体会练读)

  师:对这两句诗还有不同感受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句诗还能看出作者心情非常高兴。

  师:你从那儿看出的?

  生:(沉思)

  师:诗中有这样一个词“轻舟”,可不可以把它换成“小舟”,(不能)能说说理由吗?你觉得哪个更好?(生思索)每个同学在小组里说说,大家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不行,“小舟”只能代表作者坐了一只小船,不能说明作者的心情。而“轻舟”说明作者的心情很轻松。

  生:我还觉得李白由于心情轻松,小船行驶也很轻快,所以不能换“小舟。”

  生:李白去时和回来心情不一样,坐的同是一艘小船,但感觉不一样,去时可以写成“小舟”回来就该改为“轻舟”

  生:船是顺水行舟,当然很轻

  师:是的,轻舟比小舟更能表明作者的心情是……?

  生:轻松。

  生:高兴。

  生:欢快。

  生:兴高采烈……

  师:那我们就带着高兴,轻松的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

  师:别的组还读懂了别的诗句吗?

  生丙1:我们组认为“千里江陵一日还”,是说李白从白帝城出发,行驶了很远的路,一天就回到了江陵城。

  生丙2:我补充,不是一天,只是好像一天就返回江陵城。

  师:很不错,加了一个“好像”。为什么你加了一个“好象”呢?

  生丙2:因为白帝城到江陵城很远,小船不可能一天就返回,只是他很高兴,感觉很快就回去了。

  生:我觉得他的心里非常高兴,想急着回家,他被判有罪,家里人一定很伤心,他想马上赶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家里人,“他没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所以感觉像一天就回到江陵城(听课教师点头称赞)。

  师:体会得真好,这个“还”就是(生接着说:回家,返回的意思)。

  师:你们日常生活中有这种感受吗?

  生:(简单举例说)

  师:这里还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生:着急。

  生:急切。

  师:是的,这里不止能体会出李白高兴的心情,还能体会到急切的心情,谁愿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

  (抽生读、小组读)

  师:刚才同学们一起交流了读懂的内容,体会了作者高兴,急切,轻松的心情。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猿声”是什么意思?

  生:猿猴的叫声。

  生:猿猴是一种动物

  生:老师,猿猴的叫声好听吗?

  师:(出示三峡猿猴图)猿猴的叫声很凄惨,常有“杜鹃啼血,猿悲鸣”的说法,说的是猿猴的叫声很悲惨。

  生:那李白听后不就更伤心吗?

  生:去的时候他听后肯定更悲伤,回来时就不一样了。

  师:为什么?

  生:回来心情好,就像不好看的景物他看见了也觉得很美,听见猿猴的叫声他也觉得不那么悲惨。

  生:我从“猿声”中想到我们班一位同学的名字,他叫袁浩,用袁浩的袁加上反犬旁就记住这个字了。

  师:你们说得真棒!看景物和听声音和人的心情确实很有关。同时还用形声字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吗?(生摇头)那我们就带着我们共同交流的感受再次欣赏这首诗。(生欣赏诗,体会诗意)

  师:再次感受完,让我们用自己的感受,加上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含义。

  (生自由说,抽生说)

  师:伴着优美的乐曲,带着自己所体会到的感受,有感情的读一读。

  (生有感情自由地读一读)

  师:谁能伴着乐曲美美的吟诵这首诗?

  生:早发白帝城……

  生:我想对XX说:你读得真有感情,比我读得好,可你的声音有点小,你要是放大一点声音去读,一定会读得更美!

  师:(面对作评价的学生)你给她读一读好吗?

  (生读,声音洪亮)

  师:(被评价的学生)你还想读一次吗?

  (生读,声音洪亮,有感情)(掌声响起)

  师:这么美的诗,还想读吗?(想)你们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三、主动识字 探究写字

  师:学*完这首诗,诗中还有许多生字想和你们交朋友,想吗?自己先读一读,并组组词。

  (生自由读)

  师:哪个组愿意先来和生词交朋友?(开火车)(猿声,辞别,白帝城,江陵城,朝阳,啼不住,一日还,轻舟,*)

  (以组为单位读生词)

  师:谁愿意与生字交朋友?

  (以小组为单位读生字,并组词)

  生:朝,朝辞

  师:你们同意这个词吗?

  生:不同意,这不是一个词,朝是朝霞,辞是辞别。

  生:还,还乡,还书。

  师:这个字还读什么?

  生:还(huái)有,

  生:朝,朝代

  生:这个字还有一个音,读zhāo,朝霞

  师:本课读什么?

  生:读zhāo……

  师:认识了他们,怎样才和他们真正交上了朋友呢?

  (生自己和同桌说说)

  生:我和“舟”交上了朋友,船去掉右半部分就是舟。

  生:我认为是大船漏水了,只剩下一部分,所以就是舟

  生:我的姓名叫周舟,我一定不会忘记这个字。(学生笑了)

  生:我给大家猜个谜语:十月十日?

  生:是朝,(对)我还可以这样记,月亮从右边落下,太阳从左边升起来,就出现朝霞。

  生:我记岸,山下有个厂,厂里有人干,干完就上岸。

  生:我和帝交朋友,旁边的旁的下面“方”换成“巾”就是帝。

  生:我记啼,这是一个形声字,今天我们刚学完帝,再加口字旁,与嘴有关……

  师:同学们用各种方法与生字交朋友,有的是字谜,有的是分析结构,有的是按形声字在记,还有的同学用自己和同学的姓名在记,各种方法真让老师佩服,这些生字一定很乐意和你们交朋友。老师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在新的诗句中,你们会读吗?(出示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记住了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呢?回忆我们写字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生自己看书中田字格中的生字分析如何写,可以合同桌讨论)

  生:我认为这些字有左右结构的字:朝,辞,啼,陵,猿,他们写时应该左边稍稍窄,右边宽,但朝不一样,左边和右边差不多;还有上下结构的字:岸,帝,帝注意上包下,岸要下面托起上面。还有一个独体字舟,应该把横写在横中线上,两点在竖中线上。

  师:真不愧是我们班的“书法家!”

  生:陵的右下边应是折文不是反文

  生:皇帝的帝上面不是立,少了一横……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有什么难写的字要老师帮忙的吗?

  生:陵,啼,舟

  (师示范,生书空,然后将难写字写在本上)

  四、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给同学们说说?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今天的语文课,咱们要开展一个“闯关争星”的活动。有信心得到许多“星”吗?

  2、小朋友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张贴李白头像)

  3、你们一定知道许多他的古诗,谁愿意背给李白听一听?(播放古筝音乐)学生展示古诗背诵,互相评议。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小朋友们背得真棒!(得到第一颗“星”)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李白写的诗。

  2、(板书课题)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齐读课题)

  3、音读得真准!课题中有个地名,能找出来吗?还有个多音字?(给“发”字作个记号,并引导学生组词:出发)

  4、那么,课题“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5、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贴图片)

  6、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板书:江陵学*“陵”字:带音、说记法、书空)

  7、途中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张贴图片),一路上,他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学*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8、学*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呢?学生说一说。(板书:读——讲——读)

  三、初读古诗,学*生字。

  1、自己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下来,可以请教同桌,可以问问拼音朋友,也可以问老师。如果,会读下来了,读给同桌听一听。

  2、谁愿意让大伙欣赏一下你美妙的读书声呢?(指名朗读,评议)

  3、还有谁想读一读?(全班齐读古诗)

  4、都把课文读下来了,现在我们来争第二颗“星”,读准字词。

  5、(出示字卡:帝、辞、陵、猿、啼、舟)请位同学当当小老师(一生带读,其余跟读)。咱们来开“大火车”(整排轮流读字卡)。

  6、发现了一些比较难记的字了吧!与同桌讨论一下:如何记住它们。

  汇报(重点区分:帝——啼)

  7、厉害!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那在这首古诗中,你还觉得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来给小朋友们提个醒吧!

  (板书:朝、还、重①说说各自不同的读音,②重点给“还”字组词)

  8、真棒,这颗“星”归你们了!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这第三颗星可不好得,它要求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2、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刚才的读诗收获。

  3、反馈:①你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其余的同学可以给他补充或帮助。②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请提出来。(学生互相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4、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很了不起,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送给你们第三颗“星”。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清晨时离开云霞笼罩的白帝城,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当*的猿猴啼叫不停时,轻快的小船早已越过了万重高山。

  5、你们知道大诗人李白是怎么写这首诗的吗?(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教师简介背景: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粲的手下做事。后来,永王李粲夺皇位,被镇压,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突然接到皇帝赦免他无罪的命令,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

  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板书:喜悦)

  6、小结: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7、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8、指名读,评议。

  9、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五、拓展延伸,背诗比赛。

  搜集、背诵唐诗,开展“唐诗”交流会。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4、学*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激发其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说话结合感情朗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绝句》

  一、背诵古诗,引如新课

  1、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听。

  2、回忆杜甫的诗,学生背。

  3、揭题并板书。(《绝句》)

  二、自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并按预*提示的学*方法和要求,自读诗歌。

  2、自学检查:

  ⑴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行(háng)岭(lǐng)泊(bó)

  ⑵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诗歌,说说:通过朗读、自学,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举起了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四幅美丽的春景照片。把诗句与插图上的照片对应,小组同学轮把每幅照片的内容讲一讲。再选择其*同喜欢的一幅照片,小组同学把它画下来。

  四、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展示图画,再读诗歌。小组代表展示图画,朗读诗句,讲解图画的内容。把学生的图画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2、集体讨论,诗人的视线是怎样转移的,你最喜欢哪张照片,从这四幅照片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3、学生讲最喜欢的照片的内容。重点指导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4、小结诗歌特点。

  5、学生独自读,齐读全诗,发现诗歌在词语方面有什么特点没有?自由读全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活动,启发想象

  1、把这首诗歌默写下来。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想象画面,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第二课时

  学*《早发白帝城》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江的水路图,请一生为大家简介其线路。

  2、出示全诗

  3、指导朗读

  4、“你问我答”相互质疑

  二、再读体会诗意

  1、自由体会诗意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内容

  3、比赛:用自己的话将诗歌改写成故事或现代诗歌。(内化的过程)

  4、个性延伸:找出你认为诗中最生动的词,并说明理由。(深化的过程)

  教学思路:“彩云”勾画出了白帝城的美丽。(视觉)

  “一日还”说明心情急切,船速很快。(感觉)

  “啼不住”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听觉)

  “轻舟”既写了船轻,又写了作者心情轻松.(心情)

  三、回归中心

  1、从“轻舟”的轻,体会当时的心情,并适时介绍当时的背景(流放中途遇赦)

  2、整体体会,自己归纳中心。

  四、课外延伸(二选一)

  1、作画(据诗意)

  2、写一首现代诗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4、学*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激发其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说话结合感情朗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绝句》

  一、背诵古诗,引如新课

  1、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听。

  2、回忆杜甫的诗,学生背。

  3、揭题并板书。(《绝句》)

  二、自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并按预*提示的学*方法和要求,自读诗歌。

  2、自学检查:

  ⑴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行(háng)岭(lǐng)泊(bó)

  ⑵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诗歌,说说:通过朗读、自学,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举起了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四幅美丽的春景照片。把诗句与插图上的照片对应,小组同学轮把每幅照片的内容讲一讲。再选择其*同喜欢的一幅照片,小组同学把它画下来。

  四、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展示图画,再读诗歌。小组代表展示图画,朗读诗句,讲解图画的内容。把学生的图画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2、集体讨论,诗人的`视线是怎样转移的,你最喜欢哪张照片,从这四幅照片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3、学生讲最喜欢的照片的内容。重点指导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4、小结诗歌特点。

  5、学生独自读,齐读全诗,发现诗歌在词语方面有什么特点没有?自由读全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活动,启发想象

  1、把这首诗歌默写下来。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想象画面,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第二课时

  学*《早发白帝城》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江的水路图,请一生为大家简介其线路。

  2、出示全诗

  3、指导朗读

  4、“你问我答”相互质疑

  二、再读体会诗意

  1、自由体会诗意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内容

  3、比赛:用自己的话将诗歌改写成故事或现代诗歌。(内化的过程)

  4、个性延伸:找出你认为诗中最生动的词,并说明理由。(深化的过程)

  教学思路:“彩云”勾画出了白帝城的美丽。(视觉)

  “一日还”说明心情急切,船速很快。(感觉)

  “啼不住”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听觉)

  “轻舟”既写了船轻,又写了作者心情轻松.(心情)

  三、回归中心

  1、从“轻舟”的轻,体会当时的心情,并适时介绍当时的背景(流放中途遇赦)

  2、整体体会,自己归纳中心。

  四、课外延伸(二选一)

  1、作画(据诗意)

  2、写一首现代诗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学*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