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XXX曾这样说……;在X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孤单)(板“孤”)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2、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怆然泪下。

  也许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远方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们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五、总结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反对战争,维护和*,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最后再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深情诵读《凉州词》。

  作业:(幻灯片)

  1、利用本课运用的学*古诗的方法:初读想象意境——抓字眼理解诗意——诵读抒发感情,自学下一首古诗。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背诵。

  板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2

  一、教材说明

  我所执教的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课时,《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2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凉州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XXX曾这样说……;在X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孤单)(板“孤”)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2、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怆然泪下。

  也许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远方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们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五、总结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反对战争,维护和*,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最后再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深情诵读《凉州词》。

  作业:(幻灯片)

  1、利用本课运用的学*古诗的方法:初读想象意境——抓字眼理解诗意——诵读抒发感情,自学下一首古诗。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背诵。

  板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1

  一、教材说明

  我所执教的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课时,《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2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凉州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XXX曾这样说……;在X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孤单)(板“孤”)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2、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怆然泪下。

  也许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远方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们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五、总结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反对战争,维护和*,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最后再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深情诵读《凉州词》。

  作业:(幻灯片)

  1、利用本课运用的学*古诗的方法:初读想象意境——抓字眼理解诗意——诵读抒发感情,自学下一首古诗。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背诵。

  板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古诗《春日》:

  1、出示全诗。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

  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

  1、背诵《春日》

  2、完成课后*题2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

  凉州词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⑴蒲萄:同“葡萄”。

  ⑵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原地区。阑:尽。

  ⑶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⑷意气:情意。一作“气尽”。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鉴赏

  其一,描写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蒲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其二,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

  凉州词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⑴蒲萄:同“葡萄”。

  ⑵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原地区。阑:尽。

  ⑶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⑷意气:情意。一作“气尽”。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鉴赏

  其一,描写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蒲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其二,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

  凉州词二首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翻译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鉴赏

  其一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反义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反义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复*所学的反义词词组,用反义词造句。

  2.背诵2首对对歌,编一首自己的对对歌。

  3.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通过找一找,想一想。寻找生活中的反义词。

  活动准备:

  学生经常接触的东西(纸、笔、书、玩具等)

  自制图片一张图片:①笑、哭②胖、瘦③高、矮④头发多少⑤穿长袖、穿短袖⑥一个红短裤、一个黑短裤⑦ 一睁眼、一闭眼

  一、在物品中寻找反义词

  1.今天我们做个游戏,叫“说相反”。这儿有许多的东西,等会儿请你们去找两样东西,再找找这两样东西里意义相反的地方。学生去寻找,并请每一位学生都将自己找的东西说出来。

  规则:①你找的两样东西里必须有“反义词”朋友。

  ②别人说过的尽量不说。

  2.出示图片,鼓励学生能够找出多对反义词。

  规则:同上

  3.出示一杯水,请学生说出多对反义词。

  规则:①你找的东西和我手里的东西必须是有“反义词”朋友的。(多和少、轻和重、左和右、上和下、大和小)

  ②别人说过的就不能说。

  二、在生活中寻找反义词

  1、想想在家里、电视里、马路上、教室里还有哪些“反义词”朋友,找到后等我说“开始”就站起来,(自由地站起来表述)等会儿告诉大家。 规则:①你说的两样东西里必须有反义词朋友。

  ②别人说过的就不能说。

  1.老师问,学生答(如师说软,学生找硬)。速度由慢到快。

  2、学生合作玩,一问一答。

  两个好朋友组成一节车厢,一个问一个答,说对了就拍一下手,表示通过。全说对了,这列火车就可以出发了。

  三、编写对对歌

  上对下,小对大。前对后,左对右。

  多对少,老对少。来对去,天对地。

  黑对白,里对外。高对低,粗对细。

  远对*,古对今。明对暗,早对晚。

  有对无,出对入。宽对窄,买对卖。

  南对北,首对尾。西对东,始对终。

  干对湿,美对丑, 快对慢,双对单。

  旧对新,对对错。开对关,硬对软。 深对浅,加对减。退对进,降对升。 冷对热,饱对饿。死对生,反对正。 直对弯,长对短。胜对败,紧对松。 熟对生,歪对正。轻对重,香对臭。 胖对瘦,动对静。输对赢,悲对喜。 凹对凸,矮对高。利对弊,此对彼。 盾对矛,贬对褒。涝对旱,简对繁。

  安全对危险,优点对缺点。 晴天对阴天,寒冷对温暖。 喜欢对讨厌,复杂对简单。 胆小对勇敢,早晨对傍晚。 责备对称赞,坚硬对柔软。 现实对幻想,软弱对刚强。 暗淡对明亮,缓和对紧张。 迅速对缓慢,乐观对悲观。 干净对肮脏,喜悦对悲伤。 沉着对慌张,凶恶对善良。 轻巧对笨重,繁重对轻松。 火热对冰冷,浪费对节省。 迟钝对灵敏,怀疑对相信。 喧哗对安静,动摇对坚定。 黑暗对光明,表扬对批评。 先进对落后,敌人对朋友。 秘密对公开,快乐对悲哀。 扩大对缩小,笨拙对灵巧。 潮湿对干燥,和蔼对粗暴。 憎恨对热爱,隐瞒对坦白。 暴露对隐蔽,陌生对熟悉

  糟蹋对爱惜,惩罚对奖励。 困难对容易,降落对升起。 白天对黑夜,欢送对迎接。 成功对失败,爱护对损害。

《反义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辨析和正确使用反义词。

  2、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3、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

  4、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文章不少于300字。

  教学重点:

  1、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2、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温故知新:

  (1)能够辨析和正确使用反义词。

  (2)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2、拓展与交流:写出自己的收获并与大家交流。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

  (一)词语辨析

  1、出示词语:颓丧快活答应拒绝争先恐后踌躇不前

  2、这三组六个词语都出现在本单元的课文当中,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们从课文中找出来。(进一步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熟悉)

  (1)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2)?(在本单元课文中居然没有找到快活一词)

  (3)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4)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先恐争后爬向大海。

  (5)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3、读句子,边读边思考,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

  反义词:意义相反的词语。

  4、填写与带点词意思相反的词。

  (1)寂静的山村(热闹、喧闹)起来了。

  (2)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凉的土地,现在成了(繁华)的大都市。

  5、写出下面词的意思相反的词。

  普通特殊、特别浑浊清澈冷淡热情

  详细简略、简单丑恶美好愚蠢聪明

  6、你还能举出几个反义词的例子吗?

  (二)认识分号

  1、读读两个句子,说说分号的作用。

  第一句中有两个分句都是写他(詹天佑)在设计线路时是怎样日以继夜的工作的,这两个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表示。第二句是《秋天的怀念》中描写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两个分句都是写我心情不好时的表现。

  逗号和分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但是像这两个例句的情况每个分句中已经使用了逗号,那么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表示了。

  2、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学*使用分号。

  (1)有时候,他小声地朗读著书上的文字;有时候,他拿起笔在书上圈圈画画。

  (2)星期天,如果天气好,我们就去郊游;如果天气不好,我们就在家里学*计算机。

  3、你能自己写出一个带有分号的句子吗?

  (三)拓展与交流

  1、指名读宁宁、丫丫的阅读笔记,思考:他们是从哪些角度写出自己收获的?

  内容和中心,即了解到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领悟到的科学精神。

  2、你们还能从哪些方面谈自己的收获呢?

  懂得的道理、感悟到的思维方式、学*到的学*方法、评价一个人物

  3、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

  4、全班交流自己的收获。

  (四)布置准备口语交际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在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科学知识,而且领悟到了科学精神。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次口语交际将要谈论的话题就是生活与科学。

  二、指读活动建议:你可以选择哪些内容和大家进行交流?

  1、运用科学获得成功

  2、违背科学受到挫折

  三、说出具体的事例: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在经历这件事情时,自己有什么发现、思考、尝试?

  四、自己在讲述和倾听时应注什么?

  五、自己练*说。

  六、在学*小组内交流,并进行评价。

  七、选出代表在班上发言,并进行评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假如没有灰尘》

  2、指导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过程:

  一、阅读*台:

  1、围绕文后思考题,默读全文进行思考,将第一题的答案在文中画出来;将第二题的答案在空白处写出来。

  2、全班交流:

  特点一:灰尘在吸收一部分阳光的同时还能反射阳光。

  作用:削弱阳光强度,使之变柔和。

  特点二:容易反射光波短的光,吸收光波长的光。

  作用:使天空呈蔚蓝色。

  特点三:灰尘的吸湿性强。

  作用:使地面的万物不至于湿漉漉的;能调节气候,形成水的循环;保证了地面上生物的生存。

  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这些说明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作中去。

  二、指导*作:

  (一)选取写作材料:

  在学*和生活中,我们接触和使用过许多物品,如食品、文具、电器你想用它们中的哪一样作为自己的介绍对象呢?

  (二)索取写作内容:

  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呢?

  1、食品:外观、成份、滋味、营养价值;原料、制作方法、食用方法

  2、文具、电器:组成、外观、作用、使用方法

  (三)掌握表达方法:

  1、理解自述,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述说自己的事情或关于自己情况的叙述。*作要求用物品自我介绍的方法来写,那自述的意思就是后者了。

  2、想一想,写这篇《我的自述》时要注意什么?:

  (1)要以第一人称来写;

  (2)要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物品的样子、特点、性能等等方面如实地写具体、写清楚;

  (3)还要想一想如何发挥这种自述的写法的特点,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

  (四)提出要求和期待:

  写完后读给大家听听,看看谁写得既清楚又生动。

  三、学生当堂写作。

《反义词》教学设计3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现代汉语的词语浩如烟海、丰富多彩,其中有为数不少的词语,它们在意义上相*,它们叫同义词。那么,你们知道与同义词相反的是什么词吗?它就是反义词。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就是——辨析反义词

  二、知识点讲解

  1.什么是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叫做反义词。如:“上”和“下”,“前进”和“后退”,“好”和“坏”就各是一组反义词。反义词是客观事物互相对立、互相矛盾的关系在语言词汇中的反映。但有的反义词反映的事物本身,孤立地看来并不互相矛盾对立,如“手和脚”,“冬和夏”等,它们构成反义关系,主要是由社会*惯决定的。构成反义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必须是属于同一意义的,如“长和短”都属于度量的,“早和晚”、“古和今”都属于时间的,“快和慢”都属于速度的。不同范畴的词,如“浅”和“大”就不能构成反义词。因此,反义词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反义词是就词与词的关系说的,不是词与词组关系说的,所以,“好”与“不好”,“干净”与“不干净”等虽有反义关系,但都不是一组反义词,因为“不好”、“不干净”是词组。

  由于词的多义和同义现象存在,一个词可能有几个反义词。如“老”是多义词,它的本义是年纪大,引申义有“旧”、“长过头”等意义,这些引申义的相反意义,就都成了“老”的反义词——“幼”、“新”、“嫩”。又如“开”的反义词是“关”,由于“关”的同义词有“闭合”、“封”、“盖”等词,这些词就都成了“开”的反义词了。

  2.反义词的分类

  反义词的类型大致分为两类:

  1)绝对反义词。两个意义绝对相反的词,肯定甲,就必须否定乙。这类反义词,不依靠语言环境(上下文)就可以指出来。如“生和死”、“动和静”、“有和无”“赞成和反对”等。

  2)相对反义词。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肯定甲就否定乙,但否定甲,不一定就肯定乙,因为还有丙、丁等其他意义。如“白”和“黑”相反,但是,不“白”,却不一定是“黑”;不“黑”也不一定就是“白”,它们中间还有很多颜色存在。

  正因为是相对的反义,所以哪个词跟哪个词构成反义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特

  殊情况下,“白”和“红”也构成了反义关系,“红军”和“白军”两个反义词就是以“白”和“红”的反义关系为基础的。“白”与 “黑”是反义关系,“白”与“红”也是反义关系,“红”与“黑”也构成了反义关系,“红心”与“黑心”也成了反义词。

  相对反义词要依靠语言配合才能确定。如“骄傲”的反义词是“谦虚”。但在“我们为祖国的富强而傲”中,“骄傲”的含义是“自豪”,所以,这里的“骄傲”的反义词应是“自卑”。

  3.反义词的作用

  1)运用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

  2)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

  3)反义词可以构成对偶、映衬的句子,使语言更加深刻有力。

  相传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次从海南岛回来,朋友问那里的风俗人情怎么样,他说:“风俗极善,人情不恶。”苏轼回答得非常简练,但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就是因为用了“善”与“恶”这对反义词,形成了对比的缘故。其实,在汉语里,像这种有相反意义的词很多。如“真”与“假”,“新”与“旧”,“厚”与“薄”,“深”与“浅”,“冷”与“热”,“方”与“圆”,“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等等。还有一些词的词义不是相反的,而是相对的,也是反义词。如“是”与“非”,“死”与“活”,“男”与“女”,“古”与“今”,“黑”与“白”等等。

  4.辨析反义词

  (1)抓词素的反义

  如:“前进”同学们可以分别找出它每个词素的反义词素,即“前”的反义是“后”、“进”的反义是“退”,因此,“前进”的反义词是“后退”。

  (2)对原词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

  如:“生疏”同学们对它加以否定就是“不生疏”。表示“不生疏”的词就是“熟悉”,因此,“生疏”的反义词是“熟悉”。

  (3)从具体语境中,找反义词

  有些词不止一个反义词,如“老”的反义词就有“少”、“幼”、“嫩”、“新”??因此,对这类词就不能用简单否定的方法去找它的反义词,而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确定反义词。

  下面有几个句子,你能找出句中加点词的反义词吗?

  ①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也不显老。 少

  ②这所房子太老了。 新

  ③青菜不要炒得太老。 嫩

  注意问题:同学们在确定反义词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反义词一定是反映同一意义范围里的词。如:早和晚都表示时间,黑和白都表示颜色,赞成和反对都表示态度等。

  ②词与词组不能构成反义词。如:“好”与“不好”尽管它们的意义相反,但“好”是个词,而“不好”是个词组。

  ③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有反义词。如“电灯”、“钢笔”的反义词是什么?没有。对这些词,当然也无需找它们的反义词。

  三、例题精析

  【例题一】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团结( ) 软弱( )

  昏暗( ) 渺小( )

  公开( ) 笨重( )

  集中( ) 缩小( )

  降低( ) 容易( )

  善良( ) 果断( )

  斩钉截铁( ) 惊慌失措( )

  三心二意( ) 漫不经心( )

  【答案】 团结(分裂) 软弱(坚强)

  昏暗(光明) 渺小(高大)

  公开(秘密) 笨重(轻巧)

  集中(分散) 缩小(放大)

  降低(升高) 容易(复杂)

  善良(凶狠) 果断(犹豫)

  斩钉截铁(优柔寡断) 惊慌失措(沉着冷静)

  三心二意(一心一意) 漫不经心(专心致志)

  【解析】结合反义词的概念、分类及辨析方法即可

  【例题二】

  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敞开—— 前进—— 详细——

  热情—— 普通—— 容易——

  【答案】关闭;后退;简略;冷淡;特别;困难

  【解析】“敞开”是一个动词,由“敞”和“开”两个词素组成,它们相反意义的词素分别是“关”和“闭”,所以“敞开”的反义词是“关闭”。同样,“前进”的反义词是“后退”。“详细”是一个形容词,用造句寻找法说一句话:这篇作文的内容很详细。如果把“详细”换成“简略”,这一句话变成:这篇作文的内容很简略。两句话的意思正好相反,所以“详细”的反义词是“简略”。同样,“热情”的反义词是“冷淡”。“普通”一词,我们在前面加上“不”字,“不普通”的意思就是“特别”,所以“普通”的反义词是“特别”。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相思

  离情

  孤城

  怨

  不度

《凉州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惯的学*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凉州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诗后注解,自学古诗,了解大意。

  2、抓住重点字词,启发学生联想,读懂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得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西域沙漠,人烟稀少,战争频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以此为曲,以边塞的生活见闻为词,写下了一首首豪迈大气的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2、齐读课题。

  二、分环节教学,确定学*古诗的标准。

  1、读古诗,正字音(确定读的标准:节奏分明)

  (1)、自由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生试读,师相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更正字音,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男女分读,全班齐读;

  2、说古诗,明诗意(确立理解古诗的标准:结合注释,适当想象)

  (1)请学生分句解释诗句意思,师相机引导;

  (2)同桌互说整首诗意思;

  (3)请一位学生当堂展示,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借助注释,适当想象)

  3、抓诗眼,悟诗情(确定明悟诗情的标准:抓诗眼,品悟诗情)

  (1)品味“酒美”

  a、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我们了解到第一行诗写的是庆功宴上热闹欢乐的气氛,那么这种气氛是通过诗中的哪一个词写出来的?

  b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酒美?

  c 、酒在我们*的诗歌文化里,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就是助情物,它往往是作者情感宣泄的出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酒在不同的环境里,分别代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d 、对于戍边的战士来说,美酒意味着什么?(大胜之后的庆贺,以酒助兴。越是美酒越是说明将士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越是高兴就更该喝更好的酒)

  (2)品味“催”

  a 、多好的美酒啊,战士们喝到了吗?那是因为一个字:催。从这个字里,你能联想到什么?(战争开始了,胡人犯边,劫掠百姓)

  b 、是啊,一个催字,写出了边疆战事的无常。战士们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朝不保夕,敌人随时来犯,清晨,正午,深夜,琵琶声起,将士出征)

  c 、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愿意在军营畅饮美酒?还是外出保卫百姓?

  (3)品味“醉”

  a 、到了第三行诗,它的关键词跟第二行诗有密切的关系,找出第二,三行诗的矛盾之处,我们就找到了关键之字:醉。

  b 、为何说“醉”字矛盾?“醉”字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将士倒在沙场的样子像喝醉了)

  c 、死可不可怕?但在将士们眼中,有没有将死亡放在眼里?(视作醉倒,请君莫笑,尽显对生死之淡然,豪迈)

  (4)品味“回”

  a 、为什么将士们能将生死看淡,原因在最后一行诗中。来,同学们,找一找最后一个关键词:回。

  b 、能回吗?几人能回?自古以来,从秦到唐,戍边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胡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行踪成疑,边疆的战士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发生。只知道逢战必失手足,生死之事见多了,便看得淡了。

  三.强化主题,总结方法

  1、从刚刚的学*当中,我们了解到了边疆苦寒,生死无常,而且还要跟亲人长久分别,如果是你,你愿意成为一名戍守边关的战士吗?

  2、那么自古以来,为什么还有无数的将士甘愿留守边关,挥洒热血?因为他们的身后的国家的安危,是百姓的幸福。他们退一步,无数家庭将破碎,孩子们会失去爸爸妈妈,城市会由繁华变得破败,国家会由完整走入衰亡。

  3、出示课外资料,加深体会;

  4、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诵读全诗。

  5、学生通过表格进行自我评价,小结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酒美大胜之喜

  催战事无常

  将士家国天下

  酒生死之淡然

  回?人生之悲壮

《凉州词》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板书设计:

  鹿柴

  空山人语响寂静

  深林返景幽暗

《凉州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惯的学*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赏析: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着胡地情调的马背上琵琶弹奏来助兴,几个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衬,就把边地军营的开怀痛饮,渲染得华艳不俗,神采动人,而又淋漓尽致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也莫要取笑啊——这既是微带醉意的话,又是带有沉痛、却能放达的生命体验的话。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就不妨看得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面对茫茫沙场和胡风酒筵,此诗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体验,也带有几分唐人的豪华感和豪放感。

  --杨义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 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一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鉴赏二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一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鉴赏二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翻译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注释

  凉州词:乐府曲名。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沙场:战场。

  赏析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伤感、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凉州词:乐府曲名。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翻译: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赏析: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伤感、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五】篇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翻译

  译文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注释

  凉州词:乐府曲名。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赏析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伤感、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翻译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注释

  凉州词:乐府曲名。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沙场:战场。

  赏析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伤感、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一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鉴赏二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翻译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注释

  凉州词:乐府曲名。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沙场:战场。

  赏析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伤感、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凉州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赏析: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着胡地情调的马背上琵琶弹奏来助兴,几个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衬,就把边地军营的开怀痛饮,渲染得华艳不俗,神采动人,而又淋漓尽致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也莫要取笑啊——这既是微带醉意的话,又是带有沉痛、却能放达的生命体验的话。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就不妨看得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面对茫茫沙场和胡风酒筵,此诗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体验,也带有几分唐人的豪华感和豪放感。

  --杨义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 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词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词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 、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 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 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

  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霏霏 载渴载饥 冢 狗窦 雉

  舂谷 贻 觅 貂裘 戍 鬓 沧州

  5、 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采薇》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背诵全诗

  3、学*《诉衷情》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3)背诵诗歌。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写作背景。

  (2)解题。

  (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

  (小组讨论交流)

  2、学*《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3)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词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二”为例)

  四、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3、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4、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5、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五、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 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六、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七、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词教学设计 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教学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有表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学*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

  二、学法引导

  诵读法(读―思一议―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创作背景的介绍。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办法

  课堂学*中注意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文学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简要介绍。

  词教学设计 4

  一、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这四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二、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比较、鉴赏这五首诗词曲。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

  三、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

  词教学设计 5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译读──将古诗词曲译成现代诗,进行“诗歌再创作”。

  主要教学步骤:

  1、范译一首。①学生读第一首诗,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补充、讲解;②师生合作,共同译诗;(学生试译一句,教师组织讨论、修订、板书一句)③定稿朗诵。(学生读一句原诗,老师读一句译诗)

  2、自译一首。印发或多媒体显示其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每人选译一首。

  3、小组探究。学生按自己选译的诗调整座位,组成小组,讨论修改。

  4、班级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自定形式演读,师生评价。

  5、成果展示。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译诗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正张贴,供同学们参考或抄录。

  【方案二】

  教学角度:吟唱──选择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曲调进行配唱。

  主要教学步骤:

  1、欣赏王菲(或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说说歌中蕴含的感情。

  2、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与歌曲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比较。明确:将诗歌配曲演唱一定要与诗歌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3、欣赏岳飞的《满江红》和李商隐的《无题》的歌曲演唱;介绍两种“唱”古诗的方法:一是今人谱曲,二是用现成的曲谱配曲。

  4、班级活动,逐首朗诵并明确其思想感情。

  5、小组活动,讨论为诗歌配曲或谱曲,并推选演唱人员。

  6、各小组代表上台演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