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凉州词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

  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4、回读该两行。

  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

  (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课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

  度:越过

  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生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课件出示:读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慷慨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让我们欣赏欣赏。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推荐阅读王翰《凉州词》。

  六、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凉州词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惯的学*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凉州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一类生字,认识3个二类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诵读古诗,感受古代诗韵律美。

  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音乐背景,课件。

  基础知识:

  区别字:

  琵( )琴( )葡( )战( )

  琶( )瑟( )萄( )站( )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凉州词:乐府旧题。作者王翰,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人, 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及第, 直言谏诤, 被贬为道州司马, 现存诗篇不多, 但都属绝妙之作。

  二、学*生字、新词。

  三、配乐朗读诗。

  1.范读。

  2.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四、听音乐,读古诗,想象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六、作业:

  1.写生字、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搜集长城资料。

  4.完成课后练*。

  (1)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

  这是连绵词,不能拆开来理解,单个汉字没有意义。(澎湃、玫瑰、蚂蚁、玻璃、叮咛)

  (2)讨论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3)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三句诗都是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凉州词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

  2、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说到边塞,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词语呢?生自由答

  师补充介绍。【边塞,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里荒芜人烟,常常是黄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也就是我国的西北边陲。(出示中国地图)在唐朝时期,曾与周边外族(出示唐朝地图)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我们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驻守在边关地区。许多诗人也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诗因此在唐朝兴盛起来,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2、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深情朗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杜甫《兵车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些诗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

  3、师总结: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板书:20、凉州词唐王翰

  二、读题、解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你对诗题“凉州词”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豪放壮丽,可惜很多已散失,现存仅有13首,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的读音,“催”的写法)

  3、师: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师:熟读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读、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查工具书、结合注释等)

  2、运用适合的方法,结合预*试着理解古诗,把不懂之处画上问号

  3、质疑交流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刚要喝,耳边就想起了琵琶声,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第一、二句)——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琵琶声越来越急促了,战士们举杯痛饮,准备上马出征……

  2、三、四句。师: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引读后两句(板书:醉)——在说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战场是什么样的?(战鼓隆隆、呐喊声、战马嘶鸣,尸横遍野)——带着你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去边关战场看一看(课件展示边关战斗场面)——这战场怎样?明确:残酷、惨烈(板书:残酷)——这次酒宴之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引出: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带着自己的体会练读后两行——此刻,在战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后两行——引读后两句:是啊,这一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六、拓展延伸

  1、师: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壮怀激烈,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2、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士,出征前你会对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把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壮志再次诵进古诗中,全体起立,齐诵全诗。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请同学们细读品味,进一步体会边塞战士们在大漠风沙中磨练的坚定的报国之志。

  板书设计:

  20、凉州词

  唐王翰

  热烈

  醉、残酷

  豪迈

  凉州词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上只有酒?

  1、想象:*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阅读


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1)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相思

  离情

  孤城

  怨

  不度

《凉州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惯的学*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凉州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诗后注解,自学古诗,了解大意。

  2、抓住重点字词,启发学生联想,读懂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得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西域沙漠,人烟稀少,战争频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以此为曲,以边塞的生活见闻为词,写下了一首首豪迈大气的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2、齐读课题。

  二、分环节教学,确定学*古诗的标准。

  1、读古诗,正字音(确定读的标准:节奏分明)

  (1)、自由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生试读,师相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更正字音,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男女分读,全班齐读;

  2、说古诗,明诗意(确立理解古诗的标准:结合注释,适当想象)

  (1)请学生分句解释诗句意思,师相机引导;

  (2)同桌互说整首诗意思;

  (3)请一位学生当堂展示,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借助注释,适当想象)

  3、抓诗眼,悟诗情(确定明悟诗情的标准:抓诗眼,品悟诗情)

  (1)品味“酒美”

  a、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我们了解到第一行诗写的是庆功宴上热闹欢乐的气氛,那么这种气氛是通过诗中的哪一个词写出来的?

  b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酒美?

  c 、酒在我们*的诗歌文化里,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就是助情物,它往往是作者情感宣泄的出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酒在不同的环境里,分别代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d 、对于戍边的战士来说,美酒意味着什么?(大胜之后的庆贺,以酒助兴。越是美酒越是说明将士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越是高兴就更该喝更好的酒)

  (2)品味“催”

  a 、多好的美酒啊,战士们喝到了吗?那是因为一个字:催。从这个字里,你能联想到什么?(战争开始了,胡人犯边,劫掠百姓)

  b 、是啊,一个催字,写出了边疆战事的无常。战士们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朝不保夕,敌人随时来犯,清晨,正午,深夜,琵琶声起,将士出征)

  c 、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愿意在军营畅饮美酒?还是外出保卫百姓?

  (3)品味“醉”

  a 、到了第三行诗,它的关键词跟第二行诗有密切的关系,找出第二,三行诗的矛盾之处,我们就找到了关键之字:醉。

  b 、为何说“醉”字矛盾?“醉”字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将士倒在沙场的样子像喝醉了)

  c 、死可不可怕?但在将士们眼中,有没有将死亡放在眼里?(视作醉倒,请君莫笑,尽显对生死之淡然,豪迈)

  (4)品味“回”

  a 、为什么将士们能将生死看淡,原因在最后一行诗中。来,同学们,找一找最后一个关键词:回。

  b 、能回吗?几人能回?自古以来,从秦到唐,戍边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胡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行踪成疑,边疆的战士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发生。只知道逢战必失手足,生死之事见多了,便看得淡了。

  三.强化主题,总结方法

  1、从刚刚的学*当中,我们了解到了边疆苦寒,生死无常,而且还要跟亲人长久分别,如果是你,你愿意成为一名戍守边关的战士吗?

  2、那么自古以来,为什么还有无数的将士甘愿留守边关,挥洒热血?因为他们的身后的国家的安危,是百姓的幸福。他们退一步,无数家庭将破碎,孩子们会失去爸爸妈妈,城市会由繁华变得破败,国家会由完整走入衰亡。

  3、出示课外资料,加深体会;

  4、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诵读全诗。

  5、学生通过表格进行自我评价,小结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酒美大胜之喜

  催战事无常

  将士家国天下

  酒生死之淡然

  回?人生之悲壮

《凉州词》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板书设计:

  鹿柴

  空山人语响寂静

  深林返景幽暗

《凉州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惯的学*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2)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惯的学*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h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 (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ppt)(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 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六)作业: 把两首《凉州词》朗诵(也可以唱)给家长听。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古诗《春日》:

  1、出示全诗。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

  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

  1、背诵《春日》

  2、完成课后*题2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①学*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朗读)

  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 读题、解题

  1、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答)

  3、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

  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 “葡萄” “催”

  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熟读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

  出示:①多读 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 ③查工具书 ④结合注释

  2、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 师巡视)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 (出示图画及一、二句)

  ①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

  变色

  ②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指名描述

  ③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 (板书:热烈)

  ④指名读一、二句,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出示音乐琵琶声,——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2、品三、四句

  ①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出示三、四句,引读

  ②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③是啊,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边关的战场吧!(课件展示)

  ④这战场怎样 板书:残酷

  ⑤这次酒宴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

  ⑥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

  ⑦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三、四句。

  ⑧师:此刻,在将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

  ⑨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后两行(引读)

  ⑩是啊,这一醉,(板书: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六、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胸怀壮志,共赴困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被边关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相思

  离情

  孤城

  怨

  不度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上只有酒?

  1、想象:*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醉

  悲苦

  几人回?

  教学反思: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3)

——蚂蚁教学设计合集5篇

  蚂蚁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品味语言,感受蚂蚁的精神。

  3、理解文章主旨。

  4、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蚂蚁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一:有感情地诵读,读出文章的情趣。

  教学步骤二:品味语言,感受蚂蚁的精神。

  教学步骤三: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四: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读课文(带问题)

  三、再读课文,读出情趣(朗读的几个步骤)

  四、品味语言:

  1、“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

  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左顾右盼”表现了蚂蚁的胆怯。“慢慢地”说明它的速度很慢。“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 的“退”照应了前面的“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当中的“胆怯”。说明蚂蚁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保存生命的*安,一切为了安全。两次试探说明它的心情不坚定、不放心。

  2、它怀疑来到的这个书桌:一是书桌是陌生的;二是它从来没有来到。“偷渡”表明了胆怯。采取的方式是尝试。

  3、蚂蚁是聪明的,不是唐突的。它用上身体的所有器官来进行判断:用腿“爬”,用眼睛“左顾右盼” ,用“小脑袋”“ 嗅”是在用脑子思考。

  4、“义无反顾、信念坚定”:写英雄的行为用来写蚂蚁,大词小用,产生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5、“畏畏缩缩”叠词形象地写出了蚂蚁爬爬停停、停停爬爬的情态。它是在“左顾右盼”地爬、慢慢地爬。它的速度是“慢慢地”而不是“高速”。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表现了蚂蚁的胆怯;另一方面表明了它“勇往直前、决不回头”的信念。为什么这样?心态决定的。它既胆怯又信念(决心)坚定。

  6、我在稿纸上写下两个字:“蚂蚁”。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蚂蚁的关注。引起下文,对幸福的感慨。

  文章1—4段写蚂蚁的爬行。

  7、文章第五段蚂蚁遇到饼干屑时的表现。蚂蚁的速度是“停了下来”。它感到“惊奇”(意外的高兴), “晕”说明它兴奋到了极点、

  奇怪、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幸运。文章中这几个描写蚂蚁心情词语值得玩味:惊奇——快乐——兴奋(晕)——得意(转圈),“围绕”、“ 打圈子”都写出了蚂蚁的得意。“冲上去尝了尝”写出了蚂蚁冲锋陷阵、 一往无前的精神。

  8、“我”在心里想(其实“我”也在眼里看),可怜的小东西,多么渺小的幸福。

  “可怜”的小东西是“我”对蚂蚁的怜悯:身体小,饼干屑小。

  “多么渺小的幸福”蚂蚁觉得幸福无边无际。“多么渺小”中“多么”突出了“渺小”,饼干屑的程度太小了。它“知道” 饼干屑好吃(品尝)。

  9、“它无法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

  “怜悯”的庄重程度要深一些。“观察”就是一边看 一边琢磨。

  “无法知道”写出了对蚂蚁的怜悯、同情。“更不知道”有人会顷刻之间弄死它。蚂蚁是幸福的,幸福里伴随着危险。

  10、蚂蚁小:1、形体上的小。2、幸福的小(有限:范围和数量)。

  “主宰我的命运”:人的生活有一个管理的范围。生活是冷峻的,严肃的,庄重的,无奈的,不能躲避的,躲避不了的。自然的力量——敬畏生命?规律、规则?

  “优越”:条件好,超过别人。他与蚂蚁是*等的。

  结尾:开放性的。反问句,反问句的回答是肯定的。有感慨自己的成分,说得不明确,因素存在。

  五、主旨探究:

  蚂蚁的幸福——幸福有限(桌子)(范围有限、数量有限)——危险——蚂蚁——自己(联想)竭尽全力——勇气和能量。

  作者由蚂蚁想到了自己,由蚂蚁的幸福想到了自己的幸福。

  蚂蚁的幸福是眼前的、存在的、有条件的、 短暂的。

  幸福对人而言是第一位的,是生命的存在。没有幸福可以获取幸福,没有生命就没有幸福。珍惜幸福,维护幸福,提防幸福被人破坏。

  蚂蚁的幸福的有无,是人的善恶的有无,他的幸福依附于外物和外力。作者因此而产生感慨:

  1、蚂蚁是身体瘦小,但能量无穷无尽。

  2、幸福微小,但欢乐无限。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却不闻不问。啊!蚂蚁!啊!幸福!啊!无知无事!

  写蚂蚁爬行的情态的关键词:沉着、 冷静、 机敏、 果断都是写人的精神和品格的。写蚂蚁的品格用的是写人的品格的词。写蚂蚁对饼干屑的发现,也就是提醒人们发现自己的幸福,确认这个幸福,确认这个事情。幸福是从实实在在处、生活细节处去发现,去认定、去珍惜。

  六、写作手法:

  1、拟人化的手法。

  2、大词小用。

  3、幽默风趣,生动传神。

  七、作业:

  1、赏析文中的五个句子。 2、完成课后题。

  附:板书

  欢呼

  庆幸

  蚂蚁 珍惜 幸福—— 蚂蚁——人——生命

  确认

  一、(1-5)观察

  二、(6-8)感受

  三、( 9 )感慨

  蚂蚁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蚂蚁》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动物》中的第五课。蚂蚁是本单元认识的第三种小动物,学生对蚂蚁很熟悉,也非常喜爱它,但它的个头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性不是很清楚。对蚂蚁的观察,一是自然下的观察,另一个是在课堂中的观察。本课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第三个是交流发现,进一步的观察蚂蚁,做好课后延伸的准备。

  【学生特征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科学,要培养他们学*的兴趣,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小动物进行过观察,有的很熟悉,这时老师要耐心讲解,带领他们进行观察并且有合作意识,了解小动物的生存需要、身体特征、生活*性等。让他们细心观察,养成观察的*惯,对生命的珍爱和科学知识的探究。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少许面包、白糖和死掉的昆虫,一个放大镜。

  教师准备:小盆子、白纸、装在瓶子里的蚂蚁、小瓶盖、石块、放大镜、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

  过程与方法

  1.自然环境下和课堂内的观察蚂蚁。

  2.用图画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3.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蚂蚁的身体结构,生活*性的观察。

  教学难点

  细心、小心的观察,观察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激起兴趣,观察蚂蚁

  1.老师先讲了《蚂蚁报恩》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都很喜欢故事中的小蚂蚁,记得鸽子的恩情,鸽子有危险时不忘报恩。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学《蚂蚁》,板书:蚂蚁。

  2师:.蚂蚁是我们常见的小动物,校园里、花坛边、墙角处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大家都见到过蚂蚁排队伍行进的情形吧。那让我们一起观察蚂蚁吧,我们要到室外观察蚂蚁,带上我们的面包屑、白糖、放大镜、死掉的昆虫。同学们认真观察。

  3.师:用食物把蚂蚁引出来,各小组静静地观察,别碰到蚂蚁的身体。

  4.师:蚂蚁的身体都有什么啊?

  5.生:头、脚、胸、腹、触角。(学生争论不休,争的回答问题)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再看看蚂蚁的生活*性,喜欢吃什么?需要哪些生存条件?(蚂蚁学生很熟悉,便于观察)

  生:喜欢吃面包、糖、昆虫,住在洞穴里。

  师:蚂蚁在爬动不好观察,带到室内观察。

  6.室内观察,蚂蚁放在透明的瓶子里和放在瓶盖子上,再放到水里,这样蚂蚁就容易观察。详细地讲解蚂蚁的身体结构有几部分,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6只脚。

  7 .观察结束,请把小蚂蚁送回家。

  (二)、在纸上画一画小蚂蚁,我们观察的结果。

  1. 同学们比赛,看谁画得好。身体是怎样的?分成几部分?每部分都长着什么?

  2.教师提醒学生要把蚂蚁的身体几部分画准确。

  3.交流我们的图画。

  (三)、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

  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我们有什么新发现?

  1.蚂蚁是怎么交流信息的?

  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2.教师让学生看教材35页内容和图片。

  3. 引导学生汇报蚂蚁是怎样寻食、搬运、排队等活动?

  (四)、总结

  1.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观察*惯。

  2.掌握蚂蚁的身体结构。

  (五)、课外延伸

  1.上网、查阅资料知道蚂蚁更多的生活*性。

  2.通过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它的小动物,找到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板书设计

  蚂蚁

  身体结构 头 胸 腹

  (触角)(6只脚)

  蚂蚁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说明“只在意志坚,鸡毛能上天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继续练*分析字形字义。

  2、朗读课文,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弄清引用语是谁说的。

  2、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一些容易写错,比如“试”容易多写一撇,“鼓”的左上角是“士”不是“土”。

  对小蚂蚁能不能爬到天上去的问题,应鼓励学生从“努力”这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吗?有哪些了解?今天,老师和同学们认识一只“上天的蚂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字词,想办法解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3、多种形式读字、组词。

  4、指导书写:“试、鼓励”

  三、再读课文:

  1、思考:蚂蚁能否上天?

  2、哪些话是蚂蚁、白胡子爷爷、巨人说的?分别用“―”“�n”“=”表示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字词,会写8个生字。

  2、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好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卡片读词。

  2、回顾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课文,理解感悟:

  1、思考:小蚂蚁能爬上天吗?白胡了爷爷为什么说:“你能行吗?”

  2、小组交流,汇报。分角色朗读。

  3、你看到一只怎样的蚂蚁?

  4、介绍“愚公移山”故事。

  三、读了全文,你喜欢小蚂蚁吗?为什么?

  蚂蚁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通过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告诉孩子们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文章短小紧凑,情节通过对话展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和培养,我的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的学**惯,孩子们在识字、读书、思维等方面有一定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继续练*分析字形字义。注意本文一些容易写错的字,比如“试”容易多写一撇,“鼓”的左上角是“士”不是“土”。

  2、朗读课文,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蚂蚁的自信和勇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好朋友,听,它来了!(师播放音乐《小鲤鱼吐泡泡》)

  (生跟唱)

  师:谁能说说小鲤鱼泡泡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吗?

  生1:泡泡很勇敢。

  生2:泡泡为了找到龙鳞,经历了很多困难,但都不害怕,努力向前进。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带来的另一位朋友也和泡泡一样,有着令人佩服的品质它就是——(师板书:蚂蚁)

  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蚂蚁”都是“虫”字旁。

  师:蚂蚁是什么类的动物?

  生:昆虫。

  师:昆虫类的动物一般要用“虫”字旁。

  (板书上天的)

  齐读课题:上天的蚂蚁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书,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书。)

  2、自己指认生字表上的生字,组词。

  三、随文识字,理解课文

  1、学*第1、2段。

  请看黑板上的通天树

  师:这是一棵什么树?从哪儿知道的?

  生:通天树。从课文第2段知道的。

  师:自由读一读。

  师读:“这是一棵通天树。”白胡子爷爷告诉一个身材魁伟的巨人,“从树干往上爬,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生:我发现了你漏了一个词“一直”。

  师:“一直”什么意思?漏掉这个词行不行?

  生:“一直”就是“永远不停下”,漏掉这个词,树就不高了。

  师:好,老师改正。“这是一棵通天树。”白胡子爷爷告诉一个身材魁伟的巨人,“从树干往上爬,一直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这棵树很高呢?

  生交流汇报。师相机学*重点词语,并将词卡贴在黑板上。

  云霄

  什么意思?看图黑板或书中插图理解。

  仰望

  做个动作,向高处看就是“仰望”。

  身材魁伟

  谁可以说是身材魁伟?(巨人)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说?生:身强力壮。读:身强力壮 身材魁伟

  2、学*3—7自然段。

  巨人怎么做的?自己读3—7段,看看巨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学生自由读书。

  指名读书,师:如果能想象着加上动作和表情读就更好了。

  再指名读书,师:爷爷听了巨人的话还会怎么鼓励他?

  生:你再试一试,也许能爬上去。

  生:你勇敢点,再试一试,也许能爬上去。

  生:你这么有力气,快试一试吧。

  师:这就是“鼓励”。(师贴词卡,齐读“鼓励”)

  蚂蚁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八、发布下一节课举行“我的观察研究”报告会的信息。


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4)

——《凉州词》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凉州词》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古诗《春日》:

  1、出示全诗。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

  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

  1、背诵《春日》

  2、完成课后*题2

  《凉州词》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相思

  离情

  孤城

  怨

  不度

  《凉州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上只有酒?

  1.想象:*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凉州词》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

  (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惯的学*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

  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d、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e、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f、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g、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h、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凉州词》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上只有酒?

  1、想象:*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醉

  悲苦

  几人回?

  教学反思:

  本次的 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5)

——词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词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 、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 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 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

  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霏霏 载渴载饥 冢 狗窦 雉

  舂谷 贻 觅 貂裘 戍 鬓 沧州

  5、 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采薇》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背诵全诗

  3、学*《诉衷情》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3)背诵诗歌。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写作背景。

  (2)解题。

  (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

  (小组讨论交流)

  2、学*《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3)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词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二”为例)

  四、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3、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4、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5、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五、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 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六、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七、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词教学设计 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教学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有表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学*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

  二、学法引导

  诵读法(读―思一议―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创作背景的介绍。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办法

  课堂学*中注意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文学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简要介绍。

  词教学设计 4

  一、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这四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二、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比较、鉴赏这五首诗词曲。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

  三、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

  词教学设计 5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译读──将古诗词曲译成现代诗,进行“诗歌再创作”。

  主要教学步骤:

  1、范译一首。①学生读第一首诗,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补充、讲解;②师生合作,共同译诗;(学生试译一句,教师组织讨论、修订、板书一句)③定稿朗诵。(学生读一句原诗,老师读一句译诗)

  2、自译一首。印发或多媒体显示其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每人选译一首。

  3、小组探究。学生按自己选译的诗调整座位,组成小组,讨论修改。

  4、班级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自定形式演读,师生评价。

  5、成果展示。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译诗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正张贴,供同学们参考或抄录。

  【方案二】

  教学角度:吟唱──选择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曲调进行配唱。

  主要教学步骤:

  1、欣赏王菲(或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说说歌中蕴含的感情。

  2、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与歌曲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比较。明确:将诗歌配曲演唱一定要与诗歌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3、欣赏岳飞的《满江红》和李商隐的《无题》的歌曲演唱;介绍两种“唱”古诗的方法:一是今人谱曲,二是用现成的曲谱配曲。

  4、班级活动,逐首朗诵并明确其思想感情。

  5、小组活动,讨论为诗歌配曲或谱曲,并推选演唱人员。

  6、各小组代表上台演唱。


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6)

——《理想》教学设计合集5篇

  《理想》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写批注、写感想片段的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本,理解文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

  2、使学生正确的理想,并产生为之终生奋斗的动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小结:从上述材料中,我们看到巴老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遭遇过挫折、打击和失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想,凡是有志青年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巴老是怎样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呢?从他那里,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奋斗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二、理解文本

  师:看课后练*第一题,在全文内容中,你最急于阅读的两个内容是哪两个?

  生:(思考,小声说话,几个表达)

  师:较为趋同的想法是“我的理想”“我的追求”两个内容,我们就从这两个内容的阅读开始。请看书,先读“我的理想”的段落。

  生:(朗读课文)

  师:读“我的理想”,肯定是想知道巴老的理想是什么吧。读后,你有答案了吗?

  生:巴老的理想是“把个人的生命联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

  生:巴老的理想是“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

  师:大家不再举手了,是认可两个答案了吗?

  生:(思考,交头接耳)

  生:第二个答案好。因为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师:这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大家同意吗?

  生:(看书,点头)

  师:点头不算完,要说说为什么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生:本段先分后总,先分说自己20、30年代和现在所表达过的理想,后总说一生的理想。

  师:说的好,回到答案上来,“集体”一词是什么意思,要诠释一下。能否在本段中找一个词来替代?

  生:(在课文中找词语,惊喜地)人类。

  师:好。一起高声地将答案读一遍。

  生:(高声朗读)追求人类的幸福和繁荣。

  师:大家知道了巴老的理想,还想知道巴老是怎样追求理想的。读“我的追求”段落,看看我们能获得什么?

  生:(读第8段)

  师:做个游戏:选:选学生读某些句子,要求所读句子有一个集中的内容,其他同学听读,谈谈你对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有什么认识,行吗?

  生:(读1—3句)

  生: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战胜了困惑和挫折。

  生:(读4、5句)

  生:理想一直指引作者一心向前。

  生:(读6—8句)

  生:晚年的作者仍然受理想的洗涤、鼓舞,为理想而奋斗。

  师:同学们说的好,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概括出巴老一生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

  师:读了以上两节内容,我们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有了了解,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想想,相互说说。

  生:(交头接耳)

  三、再读课文,并根据课文的书信格式给巴老写封信,要求格式要正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谈到理想,不少同学也和10名写信少年一样有困惑。在上节课中,不少同学就表示对文中“我的迷惑”的内容感兴趣,我们来一起研读。

  二、研究探讨

  师:巴老在寻找理想中有什么困惑?读出来了告诉大家。

  生:(读书,思考)

  师:有答案了吗?

  生:是“理想究竟是什么?”

  生:是“理想是不是虚空的东西?”

  生:是“理想究竟在哪儿?”

  师:这些都是巴老在寻找理想过程中的困惑。再读,说说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生:(读书,思考)

  生:是“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

  师:“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怎么理解?

  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师:注意: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很多呀,文段中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指的是什么,要结合文段内容才能准确回答。

  生:社会上的“向钱看”的不正之风。

  师:巴老是这个意思吗?我来读一段话,大家想想怎么表述才准。(读第5段“这几十年来—————定风珠也会变成风信鸡”一段)

  生:应加上“不择手段”。

  生:还应加上“十分厉害”。

  师:很细心。请完整表述写在边逢作为批注。

  三、课堂训练

  师:在课文的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采用筛选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解读文本,大家有所体会吧!下面做一个当堂练*:

  课堂练*:读“我的希望”(第9段),说说作者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希望?(分条表述)。

  生:(读文段,思考,在课堂练*本上做)

  师:完成后就*讨论。

  生:就*讨论,提出疑问。

  师:我来读,同学们提取信息。读“亲爱的同学们————千万要珍惜你们宝贵的时间。”

  生:希望青少年认识到青春的美丽与使命,懂得珍青春时光。

  师:好啊!读“只要你们—————就永远不会迷途。”

  生:希望青少年树立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不迷途。

  师: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概括得好!读“理想不抛弃—————光辉之中。”

  生:希望青少年苦心追求理想,不停止追求。

  师:苦心,摘取文中重点词,好!读“不用害怕——————就不会给黄金潮冲倒。”

  生:希望青少年勇敢地、充满自信地追求理想,在黄金潮面前不动摇。

  师:勇敢地、充满自信地分别从“不用害怕”、“不要看轻自己”中来,不动摇从“站得稳,顶得住”中来,太好了!在练*本上修改答案。

  四、教师小节及布置作业:理解探究第三题

  《理想》教学设计 2

  手段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1、先叫学生标出段数,12段。(2分钟)

  2、检查预*作业。(10分钟)

  “拿出堂上练*本”请3位同学上黑板注音,加分,并要求其他学生在课文找出并注音。翻到第29页,把生字朗读一遍。

  3、听课文录音。要求:认真听,注意语调。(5分钟)

  4、先端正坐姿。学生朗读课文,先读1—3段。(3分钟)

  5、串讲1—3段(15分钟):

  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梳理1—3段的意思。教师先读一遍第一段,“这里运用了修辞手法了吗?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然后板书。

  板书:另附纸。

  第二段,同学们先读一遍。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前面一句的“温饱”是后面一句的开头呀?有同学知道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吗?”然后板书。

  第三段,同学们先读一遍。“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

  放映第四页幻灯片。“1—3段分别用什么形象比喻理想?”

  布置作业:

  1、星期五布置的预*作业,没有完成的同学回去完成;完成的同学可以补充一下作业,使作业更加完整。

  2、练*册、抄生字。

  第二课时:

  1、回顾板书内容。(2分钟)

  2、学生朗读4—7段。(3分钟)

  3、串讲4—7段。(12分钟)

  第四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解析一下后两句。(但是理想有时候是海天相接的那条弯弯的线,我们只能远远地看见,而靠*不了,这里不是说理想不能实现,而是说理想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然后板书。

  第五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

  第六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最后两句怎么理解?好,我们看完第七段再来分析。”

  第七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好,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获得是什么?收获是什么?”播幻灯片第5页。

  4、串讲8—11段。(10分钟)

  第八段:“前2句,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幸,但是理想的信念又使这些不幸者重新找到希望和出路。大写的人是指什么?是指伟大的人。所以这里说了理想可以让*凡的人变得伟大。”然后板书。

  第九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想让罪人、浪子重新做人。”板书。

  第10、11段:学生先朗读一遍。“理想有可能被玷污、人们甚至会失去理想。失去理想之后,英雄会退化成庸人,庸人失去理想之后只能一辈子忙忙碌碌、**淡淡又无所作为。所以这2段告诫人们要坚守理想。”板书。

  5、串讲12段。(5分钟)

  先朗读一遍“一二句说明了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也就是说人们树立了理想,并为之奋斗,最终理想会变成美好的现实。最后2句描写了光辉的前景,鼓励我们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6、放映第6张幻灯片。(5分钟)

  “同学们在第一段的末尾写上分段符号,如此类推。”“抄完笔记,请听老师说一说老师的理想,老师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06年的时候就确立了当老师的理想,我凭着这个理想,考上了大学。我认为教师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现在老师也在努力地当好一个老师。这就是老师理想的故事。心里一直想着这个目标,并做出符合这个目标的行为,你的理想最终会实现的。”

  布置作业:

  1、练*册2、预*第七课《短文两篇》,抄生字,抄课文注释的四字词语及解析。3、收堂上练*本。

  若时间有多,就讲堂上练*本上的三、四题。放映幻灯片。或放映幻灯片第七页(比较阅读)。

  《理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字斟句酌,细心研读种种哲言睿语。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阐述、赞美理想的熏陶感染中,净化灵魂,提高人生境界。

  2、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

  3、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理想”两个字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并且从小到大老师一直会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现在,我们暂且不讨论大家的理想是什么,一起来用这个词造个句。

  师:理想是种子,让贫瘠的心田变成绿洲。

  理想是船浆,荡起驶向彼岸的生命之舟。

  理想是翅膀,承载起翱翔于蓝天的力量。

  现在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发挥想象,每人造一个句子。

  生: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把这些句子连接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名诗人了。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了王家新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今天,我们再来学*流沙河的一首关于理想的诗,看看诗人笔下的理想有着怎样深厚的含义,看看这两首诗是否有某些相通之处。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听一段范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范读,划分诗句朗读节奏,也可轻轻地跟着默读。

  二、朗读

  1、师播放音频文件范读

  2、再次播放范读,生跟读一遍

  师:下面我再将范读播放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其中的语调、音律和词语的轻重缓急,自己轻声地跟着朗读一遍,体会诗中的情感和韵味。

  (生有感情地跟读)

  3、正音、正字。

  师:将书P29的字词齐读3遍

  4、自读

  师:好的,刚才已经听了两遍范读,前几个星期我们已经反复地强调过,朗读要根据文中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来调整语气和节奏。在这首诗中,共有12个小节,根据内容和情感的转换,我们要注意对朗读语气作这样的把握:第1小节,明朗坚定的语气,2~7小节,悲壮沉思的语气,8~11小节,劝告警醒的语气,12小节,欢快奋发的语气。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训练,揣摩这些语气的不同。

  5、分小组朗读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选拔赛,每组读3小节,其他三组做评委,对朗读的这一组做出点评,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6、各小组作朗读点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比赛,同学们的朗读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了,很好。我们反复强调,语文,尤其是诗歌,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读,背诵,才能逐步理解诗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具体来探讨每一小节的诗句。

  三、精读研讨

  1、品读第1节

  师:这是一首哲理诗,现在再将第1小节的诗齐读一遍,四人小组讨论、思考:

  a)这一小节的四句诗有什么特点?

  b)这一小节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路”、“黎明”指的分别是什么?

  生:第一节诗句之间好象是一个连环套,一句扣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师:对了,在这一小节中,下一句诗的开头就是上一句结尾的词。这种“以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叫做“顶针”,又叫“顶真”。我们还可以形象地称作“蝉联”、“接龙”、“连环套”等。那么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呢?

  生:使得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气势连贯。

  师:很好,今天我们又学了一种新的修辞手法。那么在这一小节中,诗人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用了4个比喻,分别把理想比作“石”、“火”、“灯”、“路”。

  师:很好,这里运用了4个比喻,使“理想”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那么,这里的“路”和“黎明”又分别指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路”指人生前进的方向,“黎明”指理想境界。

  师:很好,把这个意义加进去,诗句就变成了“理想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引你走到理想世界。”这里用了四个比喻,重点放在后两句,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这一小节起到一个总领全诗的作用,总说理想的意义。下面几个小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想的意义作出诠释。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讨

  1、品读2~7

  师:上节课,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比赛,这节课上,我们要举行一个诗歌评论会,请同学们再次展开讨论,说说你们最喜欢哪句诗,或者哪一小节的诗,为什么,好处体现在哪里?每位同学做一个小小诗歌评论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

  生:

  明确:

  ①第2节: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理想。

  理想具有时代性、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也运用顶针,从生活状况、社会秩序两个角度说。)

  ②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珍珠链”:把理想比作珍珠,从古到今,人类的理想有如串起来的珍珠链。

  “脊梁骨”:一代一代人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③第4节:重点在后两句,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艰巨性和长期性。

  罗盘,导引方向——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船舶,载你远航——理想必然能够实现

  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④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

  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人乐观

  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人充满斗志

  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人充满活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⑤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奋斗,往往要牺牲个人利益

  理想应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黄金梦”

  牺牲:黄金梦的破碎,个人利益;

  获得:自私心得到洗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

  ⑥第7节: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反对,从而使奋斗者陷入寂寥的境地。

  寂寥里的欢笑——享受斗争的欢乐

  欢笑里的酸辛——遭人误解、反对

  第三课时

  一、精读探讨

  1、品读8~11小节

  师:后面几个小节的诗句较难理解,我给每个小节设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只要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a)第8节中“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b)第9节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明了理想具有什么作用?

  c)第10节中,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理想被“玷污”或“扒窃”,“考验”指什么?

  d)第11节中,为什么说英雄“可厌”、庸人“可笑”?

  明确:

  a)大写的人——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b)比喻,理想能让罪人恢复正常人的灵魂,引导浪子走回正轨,理想的教育引导作用。

  c)“十年”间,***理想被玷污,***信念被动摇(扒窃),考验你是否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定不移。

  d)英雄夸耀当年,不再立新功,躺在功名簿上争名夺利,因此可厌;庸人不愿意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因此可笑。

  二、品读第12节

  师:“理想开花”、“理想抽芽”比喻的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生:今天的理想之花,结出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长成明天的浓荫。

  师:很好,概括起来,也就是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为之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结句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照应开头?形容的是怎样的一片景象?

  生: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时代。

  师:很好,以这样的诗句做结,诗人是在鼓舞我们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

  下面,我们将这首诗的脉络再做一次梳理。

  板书:

  (1)总说理想的意义

  (2~3)理想的历史意义

  (4~7)理想的人格意义

  (8~11)理想的人生意义

  (12)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全诗赞扬理想的意义,鼓舞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

  三、练*研讨

  师:看课后研讨与练*一(3)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四、作业布置

  1、模仿第一段,写一段诗句,以爱心、亲情、生活、追求等为客体。

  2、同步练

  《理想》教学设计 4

《理想》教学设计精选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问题研究〗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13、探究这首诗的脉络:

  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两节相*,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节相*,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节相*,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

  【练*说明】

  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2、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本题挑出几个难点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并联系旧课作比较阅读。有的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有的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学生有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为理想而勤奋学*,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看电视,可以说牺牲了看电视的愉快。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句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答案】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本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二、三大题从略。

  【教学建议】

  一、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含义

  这是一首哲理诗,联系生活经验,有助理解。如“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作的牺牲也是有的。假如问一问:你们爱不爱玩儿?做作业的时候能不能玩儿?就可以理解“牺牲”二字。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还应该联系间接经验。联系革命烈士,联系献身科学、献身真理的仁人志士,联系先进人物,就容易理解“牺牲”的含义了。有些诗句所说的情况是学生的经验所没有的,如“被误解的寂寥”,“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等等,那就只有靠老师举例了。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至于透彻的理解,有待今后不断感悟。

  二、可以从《在山的那边》导入

  导语设计: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三、最好能背诵

  “练*”只提了朗读的要求,没有要求背诵,最好鼓励学生背诵。能背,朗读比赛就不必捧着书念了,可以朗诵得更好。这首诗构思精巧,语言精美,背诵很有好处。

  四、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感悟和理解。

  2、重视诗歌朗诵教学。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默读

  三、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 相吻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齐读。

  五、逐节研讨(1~7)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再齐声朗读。

  六、作业

  “研讨与练*”二。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二、继续逐节研讨(8~12)

  研讨目的、方式,同上一课。

  三、小结这次探究诗意的经验

  四、朗读全诗

  五、语言运用

  教师投影或板书。学生两人合作,他说你记,互相评论,并向全班推荐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

  2、 一 缀连着一 。

  3、 历史的脊梁骨。

  4、 海天相吻的弧线。

  5、 可望而不可即。

  6、 折磨着 的心。

  7、 倔强地反抗着 命运。

  8、 鬓发早白。

  9、 洗濯 。

  10、 绝处逢生。

  11、 被玷污了。

  12、 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13、 碌碌终生。

  六、作业

  “研讨与练*”一。

  《理想》教学设计 5

  一.导语 :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二.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

  1.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 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7)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精选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相思

  离情

  孤城

  怨

  不度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 3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背诵。先自由练*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背诵。先自由练*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①学*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朗读)

  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 读题、解题

  1、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答)

  3、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

  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 “葡萄” “催”

  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熟读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

  出示:①多读 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 ③查工具书 ④结合注释

  2、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 师巡视)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 (出示图画及一、二句)

  ①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

  变色

  ②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指名描述

  ③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 (板书:热烈)

  ④指名读一、二句,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出示音乐琵琶声,——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2、品三、四句

  ①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出示三、四句,引读

  ②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③是啊,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边关的战场吧!(课件展示)

  ④这战场怎样 板书:残酷

  ⑤这次酒宴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

  ⑥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

  ⑦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三、四句。

  ⑧师:此刻,在将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

  ⑨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后两行(引读)

  ⑩是啊,这一醉,(板书: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六、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胸怀壮志,共赴困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被边关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舌音“cu”。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理解诗意的学*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一首《凉州词》。这也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

  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

  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春风不度

  玉门关”句结尾。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例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们马上出发去打仗。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在这里,“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教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

  理解应予以关注。

  5.相关资料

  凉州词:乐府旧题。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8)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实用5份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1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

  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4、回读该两行。

  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

  (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课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

  度:越过

  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生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课件出示:读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慷慨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让我们欣赏欣赏。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白云

  孤城万仞山何须怨(悲而不失其壮)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

  2、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说到边塞,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词语呢?生自由答

  师补充介绍。【边塞,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里荒芜人烟,常常是黄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也就是我国的西北边陲。(出示中国地图)在唐朝时期,曾与周边外族(出示唐朝地图)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我们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驻守在边关地区。许多诗人也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诗因此在唐朝兴盛起来,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2、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深情朗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杜甫《兵车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些诗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

  3、师总结: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板书:20、凉州词唐王翰

  二、读题、解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你对诗题“凉州词”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豪放壮丽,可惜很多已散失,现存仅有13首,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的读音,“催”的写法)

  3、师: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师:熟读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读、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查工具书、结合注释等)

  2、运用适合的方法,结合预*试着理解古诗,把不懂之处画上问号

  3、质疑交流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刚要喝,耳边就想起了琵琶声,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第一、二句)——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琵琶声越来越急促了,战士们举杯痛饮,准备上马出征……

  2、三、四句。师: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引读后两句(板书:醉)——在说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战场是什么样的?(战鼓隆隆、呐喊声、战马嘶鸣,尸横遍野)——带着你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去边关战场看一看(课件展示边关战斗场面)——这战场怎样?明确:残酷、惨烈(板书:残酷)——这次酒宴之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引出: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带着自己的体会练读后两行——此刻,在战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后两行——引读后两句:是啊,这一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六、拓展延伸

  1、师: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壮怀激烈,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2、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士,出征前你会对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把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壮志再次诵进古诗中,全体起立,齐诵全诗。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请同学们细读品味,进一步体会边塞战士们在大漠风沙中磨练的坚定的报国之志。

  板书设计:

  20、凉州词

  唐王翰

  热烈

  醉、残酷

  豪迈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舌音“cu”。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理解诗意的学*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一首《凉州词》。这也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

  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

  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春风不度

  玉门关”句结尾。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例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们马上出发去打仗。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在这里,“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教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

  理解应予以关注。

  5.相关资料

  凉州词:乐府旧题。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舌音“cu”。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理解诗意的学*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一首《凉州词》。这也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

  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

  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春风不度

  玉门关”句结尾。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例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们马上出发去打仗。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在这里,“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教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

  理解应予以关注。

  5.相关资料

  凉州词:乐府旧题。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

  2、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说到边塞,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词语呢?生自由答

  师补充介绍。【边塞,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里荒芜人烟,常常是黄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也就是我国的西北边陲。(出示中国地图)在唐朝时期,曾与周边外族(出示唐朝地图)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我们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驻守在边关地区。许多诗人也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诗因此在唐朝兴盛起来,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2、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深情朗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杜甫《兵车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些诗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

  3、师总结: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板书:20、凉州词唐王翰

  二、读题、解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你对诗题“凉州词”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豪放壮丽,可惜很多已散失,现存仅有13首,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的读音,“催”的写法)

  3、师: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师:熟读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读、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查工具书、结合注释等)

  2、运用适合的方法,结合预*试着理解古诗,把不懂之处画上问号

  3、质疑交流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刚要喝,耳边就想起了琵琶声,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第一、二句)——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琵琶声越来越急促了,战士们举杯痛饮,准备上马出征……

  2、三、四句。师: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引读后两句(板书:醉)——在说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战场是什么样的?(战鼓隆隆、呐喊声、战马嘶鸣,尸横遍野)——带着你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去边关战场看一看(课件展示边关战斗场面)——这战场怎样?明确:残酷、惨烈(板书:残酷)——这次酒宴之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引出: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带着自己的体会练读后两行——此刻,在战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后两行——引读后两句:是啊,这一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六、拓展延伸

  1、师: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壮怀激烈,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2、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士,出征前你会对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把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壮志再次诵进古诗中,全体起立,齐诵全诗。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请同学们细读品味,进一步体会边塞战士们在大漠风沙中磨练的坚定的报国之志。

  板书设计:

  20、凉州词

  唐王翰

  热烈

  醉、残酷

  豪迈


凉州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9)

——《雨中》教学设计合集5篇

  《雨中》教学设计 1

  一、活动目标:

  1、学唱有间奏的歌曲,并初步唱出歌曲中的连贯与断顿。

  2、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主动语歌曲旋律匹配,较有表情的唱歌曲。

  3、通过歌曲表达爱妈妈的情感。

  二、活动过程:

  1、听《好妈妈》音乐进教室

  2、导入:

  师:小朋友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听到音乐你想到了谁?妈妈好不好?既然小朋友那么喜欢妈妈,我们今天就来学*歌曲《雨中接妈妈》

  3、学唱歌曲

  师:播放歌曲《雨中接妈妈》请幼儿听一遍

  幼:仔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读会了这首歌的歌词,不知道小朋友们都读的怎么样了,能否跟老师一起拍手读一遍呢?请小朋友们跟老师拍手读我们学过的歌词《雨中接妈妈》

  幼:手拍节奏有感情的随师大声诵读歌词

  师:播放歌曲,做律动,请小朋友随试填歌词,

  幼:听音乐加歌词,做表达歌词内容的动作。

  4、学*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师:“雨点噼啪噼啪,脚步呱嗒呱嗒”怎样唱?(演唱时要有跳跃的感觉)

  “拿起雨伞勇敢走出家门”怎样唱?(注意切分音的重音)

  “要问我上哪儿?到车站去接妈妈”怎样唱?(要很兴奋,很开心,大声的去唱)

  幼:听老师讲解后,练唱歌曲。

  5、全体练*

  6、师小结:

  小朋友爱妈妈吗?既然爱妈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课后请小朋友们收集一下有关于爱妈妈的歌,让我们为妈妈献上自己甜美的歌声吧!

  三、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幼儿不仅掌握了歌曲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更懂得如何去关爱妈妈,能够有感情的去演唱歌曲,让幼儿懂得了爱妈妈的一些实际行动。

  《雨中》教学设计 2

  传统的“灌输注入机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教”与“学”失衡,“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而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读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文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读懂课文。

  【设计特色】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初读课文,读后尝试填空:

  雨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雨中,帮助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尝试分段作了铺垫。)

  二、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怎样给这类文章分段?(出示分段方法与步骤)

  3、学生读文,并按这一方法尝试给课文分段。

  4、交流尝试成果(重点说清为什么这样分段的道理)。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提示的内容,尝试分段。重点是说清分段理由。学生既获得分段的本领,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

  1、出示尝试题: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着急)。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焦虑)。

  姑娘看到苹果回到车上,心里(感动)。

  2、尝试解释:

  说清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从哪儿读懂的?

  3、汇报尝试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品味文中的词句,深入领会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适时穿插朗读训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1)从姑娘的“着急”中,体会到姑娘爱惜“可爱的苹果”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从姑娘的“焦虑”中,感受到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3)从姑娘的“感动”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和过往行人的崇高品质。

  (这一设计,抓住文章隐含着的`另一条行文线索——姑娘的心理活动,由“着急——焦虑——感动”的变化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研读兴趣,又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导入:然而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了。

  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都走了?(人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

  此时,学生理解“闪着亮晶晶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可要求学生用“那一筐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国为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句式写几句话,再次深刻领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雨中》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培养学生同情人、帮助人的爱心,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下雨天,人们往往都是急匆匆地赶路,在慌乱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发生在雨中的一件事。(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

  四、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文中哪部分内容使你最受感动?请结合具体词句谈一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1.孩子们帮姑娘捡苹果。“跑、捡、说、解、挥、站、喊”写出了孩子们捡苹果的动作。

  2.过路人帮姑娘捡苹果。他们当中有年轻的司机,有白发的老爷爷。“伸、笑、跳、捡”写出了他们捡苹果的动作。

  教师引导:急匆匆冒雨赶路的过路人,他们为什么也和孩子们一起帮姑娘检苹果?

  (因为他们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他们被孩子们的行动所感染。)

  3.姑娘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着急、发愁——担心、焦虑——高兴、感动。)

  4.出示文中插图,观察描述捡苹果时马路上热闹的情景。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五自然段。

  五、小组自学,应重点完成以下问题

  (l)“这一切来得这样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一句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2)孩子们为什么唱着歌走了?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六、解决疑点

  结合全文想一想,本文重点写雨中发生的一件事,为什么开头两段要写景呢?

  引导学生弄清:

  前二段描写的作用:①点明时间。②突出了当时的环境,为下文姑娘撒苹果和孩子们捡苹果作了铺垫。③美丽的雨景和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融为一体。

  相机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七、理清顺序,练*复述

  八、总结

  让学生谈收获。(内容、写法、思想)

  九、布置作业

  1.把《雨中》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伙伴听。

  2.积累一些描写雨景的语段。

  附:板书设计

  《雨中》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传统的“灌输注入机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教”与“学”失衡,“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而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读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文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读懂课文。

  【设计特色】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

  1、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 初读课文,读后尝试填空:

  雨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

  雨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帮助______,结果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雨中,帮助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尝试分段作了铺垫。)

  二、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 怎样给这类文章分段?(出示分段方法与步骤)

  3、 学生读文,并按这一方法尝试给课文分段。

  4、 交流尝试成果(重点说清为什么这样分段的道理)。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提示的内容,尝试分段。重点是说清分段理由。学生既获得分段的本领,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 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

  1、 出示尝。试题: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着急)。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焦虑)。

  姑娘看到苹果回到车上,心里(感动)。

  2、 尝试解释:

  说清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从哪儿读懂的?

  3、 汇报尝试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品味文中的词句,深入领会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适时穿插朗读训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1)从姑娘的“着急”中,体会到姑娘爱惜“可爱的苹果”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从姑娘的.“焦虑”中,感受到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3)从姑娘的“感动”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和过往行人的崇高品质。

  (这一设计,抓住文章隐含着的另一条行文线索——姑娘的心理活动,由“着急——焦虑——感动”的变化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研读兴趣,又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 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导入:然而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了。

  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都走了?(人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

  此时,学生理解“闪着亮晶晶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可要求学生用“那一筐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国为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句式写几句话,再次深刻领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评点】

  实行尝试教学法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本案的设计体现了“尝试——探究——发现”的教学思想,既是对尝试教学法的发展,又是对探究学*方式的优化动作,富有时代精神和指导意义。

  《雨中》教学设计 5

  一,解决问题有时只是无意中的发现。

  在雨的形成模拟实验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水珠掉下来”。几次实验过程中

  发现不管烧杯中加入的是多少水,小水珠总是喜欢附着在蒸发皿的底部,如果晃几下它就会掉下来几滴。可是我们要模拟的是雨的形成呀,水珠不是一滴一滴掉下来怎么能算是模拟呢。就在我绞尽脑汁为这件事发愁时,无意中看见桌子上有一些壤土。这些壤土是三年级观察土壤时留下的残渣。于是,我忽然想到教参上提到真实的雨形成是需要凝结核的,也就是高空需要一些小尘埃。有了这样的理论依据我赶快就捏一些壤土让其附着在蒸发皿底部,然后盖在烧杯口,进行再次实验。谢天谢地,小水珠终于喜欢掉下来了。学生能够形象的联想到真实的雨的形成过程了。解决问题有时就是无意的发现,无意中的提醒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以突破的问题。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设计实验有力体现这一点,但切忌:高效才是根本。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操作实验一般而言是我提出几点要求之后,学生按照我设计的实验内容操作。但这一次实验,我要求学生小组自己设计实验,对于实验装置学生自己思考它的用途,并且联想实际雨的形成的过程,想到装置的代表性。第一次试讲中,我没有提具体要求,放的太大了,使学生设计与操作混为一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第二次试讲中,在没有改变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下,教师有一定的引领,使实验很有序的进行。一次一次的试讲改进后,效果有了明显提升。

  三,适时的引导,把模拟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迁移”的学*方法。

  我认为雨的形成模拟实验让学生学会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迁移”的学*方法。能够

  把一种实验事实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是科学学科学*的重要方法。真正的雨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来想象一下真实的情况,就需要学生会迁移了。这种迁移的方法,应该在科学课上慢慢的渗透,因为它对理科的学*很有帮助。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模拟实验来联想真实情况,还是第一次。本课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想要突破常规做到新颖,实在是有很大的难度。几次试讲修改后,我认为我还是没有突破更“新”的地方,也许本课按照常规把事实讲清晰,或者慢慢的帮助学生建立模拟与现实的联系才是最应该做的。我想,对于本课我还会继续探索,找到新颖的突破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