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1-07 00:00:00 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4、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之美,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通过赏读比较、小组讨论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文学,热爱*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认为唐诗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面对唐诗的辉煌,宋代人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迎难而上,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宋词与唐诗成为文学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解题: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这种用法以前见过吗?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甫之任蜀川、至之市)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知道送别的诗句还有哪些?

  学生知道的诗句可能有: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诗词,虽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自信豁达,但大多是惜别之情,难舍难分,离愁别绪萦绕于胸,这首送别词又会有什么特色呢?王灼在《碧鸡漫志》里有对王观的评价“新丽外和轻狂处皆是惊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他的词有何惊人之处。

  三、诵读:

  1、自由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齐读。

  3、个别读。

  四、分析词作: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其美在哪里?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眉眼盈盈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古人有“眼若秋水,眉似青山”以山水写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词中比喻反其意而用之,以女子来写山水之美,不落俗套,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2、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些词句所展现的画面。

  (学生动笔描绘,然后班级交流。)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些景你能感受到哪些情感?

  4、此词有送别之愁,离情别绪吗?

  “才始送春归”与春相别,令人伤怀;“又送君归去”,与友相别更令人断肠。不言愁而愁绪满怀。

  5、词人在离愁别绪中迷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走出怅惘,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一句歌词“你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五、诵读记忆。

  1、带着对词作感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自由诵读后个人展示。

  2、背诵这首词,并当堂检测。

  六、拓展:

  1、同类赏读: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温庭筠《望江南》

  (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2、异类赏读: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小组讨论这两类词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

  婉约派:

  内容上:写儿女之情,离愁别怨。

  风格上:缠绵悱恻,凄惋哀伤。

  豪放派:

  内容上:写壮志豪情。

  风格上:豪迈奔放

  4、有人说“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面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类词,注意读出不同的风格。

  (1)自由诵读。

  (2)个人展示。

  七、总结:

  宋代词坛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群芳争艳,春色满园。走入诗词,你会在美丽中迷失,在陶醉中收获。同学们,热爱文学吧,与文学为友,让自己美丽飞翔。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一)解题

  1、同学们,你们已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即将与老师、同学离别。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共叙衷肠。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要奔赴更美好的前程,那我们伤感中又会有为同学、朋友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心情。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

  2、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有关送别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与我们刚刚回顾的一首诗,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了解词牌,了解作者

  1、同样是送别,李白、高适、王维写的是诗,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一首词。同学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

  2、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当然,随着词的发展,不同词牌一定代表着某种风格或意境的功能越来越淡化。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什么呢?

  3、介绍作者。

  二、学*课文

  (一)行走词阃,品味情感

  师:这首送别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观看”了一场友人离别的话剧,体会到了一种离别带来的伤感,也体会到了友人发自内心的嘱托与祝愿。无论诗还是词,字数都是有限的,都是极讲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作者无限丰富的感情。就让我们到词中去走一回,去品味这送别的味道,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1、上片:伤离别体会作者融于山水间的离愁别绪。

  (1)我们先看词人送别友人的这段路程。大胆想象一下,一路上他们都可能看到什么风光?

  (2)是的,沿途一定会有很多的景物,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取了山和水来写呢?除了山、水,还写到了什么?

  (3)你发现作者又是怎么写这山、水的呢?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特点呢?

  (4)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5)仔细想一想这句:“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里的两个动词“横”和“聚”的用法有什么精妙之处?

  (6)原本呢,水也好,山也好,都是没有感情的一种存在。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都变成了一种有情之物。这山水就是那个美人,她不仅眼睛含情脉脉、柔情似水,而且还眉头紧锁。为什么会眉头紧锁,而不是眉开眼笑呢?

  (7)你觉得这个美人是一位真实存在的美人吗?为什么?

  (8)“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9)这里的“眉眼盈盈”与前面写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联系吗?

  (10)结合前面的“眉”、“眼”两句,想一想:这个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读中体会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2、祝友人——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转折的直接抒发。

  (1)我们来读一读下片,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依然这么的愁苦、伤感吗?

  (2)你从“才始送春归”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3)春天的归去给人一种光阴流逝不再来的伤感,而偏偏这时“又送君归去”。这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

  (4)你觉得作者用两个“送”字有什么好处呢?

  (5)除了这两个“送”字,还有两个……

  (6)两个“归”,分别是谁归呢?

  (7)这份离愁,因伤春再加离别而更加让人“销魂”。那么,接下来作者是描写他的痛苦离情吗,还是别的什么呢?既然阻挡不住友人离去的脚步,既然离别已是改变不了的现实,词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8)从这两句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体会出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9)这里“千万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10)想象一下,鲍浩然回到家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评析:上片,作者的情感是隐藏的,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下片,作者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抒发心中的感情。伤春却逢伤别,愁苦压在作者的心头。但作者却祝福友人、祝愿友人与春住!让学生从一些重点词语中去体悟这种不吐不快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在朗读中抒发这种情感。】

  (二)走*作者,想象词镜

  1、有时,我们形容一件美术作品,或者一个优美的风景胜地,会用“如诗如画”、“如临其境”来形容。那么,我们现在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随着作者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看看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卷,什么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有一种“如诗如画”、“如临其境”的感觉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在脑海中勾勒这幅图画吧。在前两句中,你要随着作者去送友人了,你这时就是作者,这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默读:“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你想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3、我们再来描绘下片的场景和画面。听完刚刚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还原情境,两人配合,一人读,一人回答;然后,两人交换角色。

  4、春去时分,偏逢与友人离别,这真是愁煞人呀!无论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伤感与惆怅,友人都是要走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这样的离别,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别呢?是泪流满面呢,还是痛苦万分?还是其他的什么样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别吧,把你的话说给你的朋友听。

  然后互换角色说一说。

  【评析: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作者与友人的道别场面与情感。】

  (三)走出文字,升华感悟

  1、体会词的情感。

  (1)友人要离别,已是事实。不舍、难过、伤感、愁苦,都是正常的情感流露。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朋友还是得走。假如你的朋友也要离开你,你会怎么办?只是啼哭吗?还是……

  学生自由说。

  (2)是的,是朋友,就祝福他吧,无论他将要去哪里。祝福他拥有美好的生活、幸福快乐!现在,如果你的朋友去国外读书了,你们会用哪些方式交流呢?

  (3)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离别,而是失败、挫折呢,你会怎么办?

  【评析:学生联系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实现,感悟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学会面对现实,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豁达地对待失败与挫折,要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体会词的艺术特色。送别,如爱情一样,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的送别诗词有很多,如我们开课之初回忆的那样,写法各异。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话相送;有的豪放,有的忧愁,有的豁达。

  (1)今天学的这首送别词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与独到之处呢?

  (2)刚才我们说了那些送别诗的风格、特点,也归纳了这首送别词的特色。虽然手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词以及所有作品,能够打动人之所在。你们发现是什么了吗?

  (3)从送别诗、送别词特色的品味中,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评析:将原来所学的诗歌和这首词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借景抒情、构思精巧、比喻别致、语言风趣俏皮的特点。】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绘制一幅或多幅图画,描绘你脑海中的送别图。3、推荐阅读。老师推荐几首相同词牌的词,同学们课下阅读。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表达的内容、方法一样吗,然后总结一下。(课件出示:*《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借景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抒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3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初读诗词

  1、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散读——个读——齐读。)

  2、赏析: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如皋(今江苏省县名)人。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王观的作品,风趣而*于俚俗,时有奇想。

  【注释】

  [1]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2]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赏评】: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译文】

  水是眼波横,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 山是眉峰聚。 [山好像是眉峰攒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 眉眼盈盈处。 [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才始送春归, [方才送春天归去了, ]又送君归去。 [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 [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 ] 千万和春住。 [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 品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时,你们看到了什么?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通过品读,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表现了朋友间的情感呢?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则表现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 ,起首两句 ,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 ,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 ,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

  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加停顿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的译文

  江水像佳人的眼波一样清亮,山像美女微微蹙着眉。朋友要去哪里呢?就是要到像南方佳丽眉眼之间风情万种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此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了解比喻,寄情于景等手法在词中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这首送别词的表达特点以及词人的乐观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词在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在面临分别时,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们的好朋友突然搬家了,是离你很远的地方,你们之后不能再常常见面了,你会怎么想?(请同学回答)古人在与亲朋好友离别时,会用诗词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我们今天就来学一首送别词。请大家翻开课本,到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朗读:个读齐读

  在之前已经学过词的基础上,进行常识问答

  1、解释标题,词牌名,题目。

  2、词可以根据字数,分为哪几类?《卜算子》属于哪一类?

  分析

  1、第一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题目一:这里说眼波横流,那你们想水有眼睛吗?(没有)那什么才有眼睛,而且眼睛会波光流动。(人)同样的,人才有眉峰紧聚。是人的眼波横流,是人的眉峰紧聚。

  题目二:一般的人会有眼波横流的感觉吗?你们想,如果一个眼睛很小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吗,那只有怎么样的人会有这种感觉。(美人)

  问题三: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问题四:翻译出来之后,谁来说说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在同学回答比喻之后,会对怎样的作用有些疑问,这时候要说明眼波横流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泪水是怎样的,透明的,并为他们演示眉峰紧锁的样子,这样,学生更能顺利回答问题。

  问题五: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山水的特点,有了这些形容词后,请同学更加完整的翻译这句句子。(明净的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起伏的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问题六: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热泪盈眶,眉头紧锁。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伤心)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个表情是谁的呢?(实际上是人,是此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上,这是一种寄情于景的手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

  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第二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清澈美好的样子

  问题一:这里的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之前把眉眼比喻成了山水,这里同样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江南山青水秀的地方)

  问题二:这个话透露了怎样信息,告诉了我们什么?(友人要去哪里)

  问题三:我们把上片学完了,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上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间接含蓄的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3、第三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始-刚刚;

  问题一:翻译“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问题二: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

  问题三:在这句话中,我们有可以得到一个信息

  (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

  问题四:春天是美好的,美好的春天词人刚刚送走,有送走了友人,你们认为这是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4、第四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一:翻译这句话

  (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这句话让学生多次翻译,只要反应出要留住春天的意思就可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

  教师作: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问题二,上片是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那下片呢?

  (抒情,下片直抒胸臆,直接斜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5、学生经过学*,体会到这首词所包含的情感,这首词在感情上是委婉含蓄的,像江南的山水美景,把自己的情感放在词中,全班再齐读一遍。

  问题:请同学来回答,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中描写了浙东美景,用了比喻,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询问学生之前学过的送别诗,并用其中一首与本首词作比较。

  6、板书

  上片水眼波横(比喻)澄澈波光粼粼

  山眉峰聚(比喻)连绵起伏

  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交代目的地

  送春归,送君归春末送友图

  下片

  千万同春住词人最后的叮嘱,淡化了离别的感伤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感伤,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目标】

  1.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背诵本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作者: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字正腔圆)

  3.指名读。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4.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2.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才始:方才(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2.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春天是美好的,词人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又要送走友人,你们认为此时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

  2.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的愿望。

  3.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4.教师总结:

  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四、引导背诵。

  1.自读。

  2.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4、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之美,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通过赏读比较、小组讨论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文学,热爱*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认为唐诗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面对唐诗的辉煌,宋代人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迎难而上,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宋词与唐诗成为文学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解题: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这种用法以前见过吗?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甫之任蜀川、至之市)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知道送别的诗句还有哪些?

  学生知道的诗句可能有: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诗词,虽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自信豁达,但大多是惜别之情,难舍难分,离愁别绪萦绕于胸,这首送别词又会有什么特色呢?王灼在《碧鸡漫志》里有对王观的评价“新丽外和轻狂处皆是惊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他的词有何惊人之处。

  三、诵读:

  1、自由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齐读。

  3、个别读。

  四、分析词作: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其美在哪里?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眉眼盈盈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古人有“眼若秋水,眉似青山”以山水写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词中比喻反其意而用之,以女子来写山水之美,不落俗套,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2、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些词句所展现的画面。

  (学生动笔描绘,然后班级交流。)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些景你能感受到哪些情感?

  4、此词有送别之愁,离情别绪吗?

  “才始送春归”与春相别,令人伤怀;“又送君归去”,与友相别更令人断肠。不言愁而愁绪满怀。

  5、词人在离愁别绪中迷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走出怅惘,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一句歌词“你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五、诵读记忆。

  1、带着对词作感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自由诵读后个人展示。

  2、背诵这首词,并当堂检测。

  六、拓展:

  1、同类赏读: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温庭筠《望江南》

  (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2、异类赏读: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小组讨论这两类词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

  婉约派:

  内容上:写儿女之情,离愁别怨。

  风格上:缠绵悱恻,凄惋哀伤。

  豪放派:

  内容上:写壮志豪情。

  风格上:豪迈奔放

  4、有人说“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面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类词,注意读出不同的风格。

  (1)自由诵读。

  (2)个人展示。

  七、总结:

  宋代词坛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群芳争艳,春色满园。走入诗词,你会在美丽中迷失,在陶醉中收获。同学们,热爱文学吧,与文学为友,让自己美丽飞翔。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此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了解比喻,寄情于景等手法在词中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这首送别词的表达特点以及词人的乐观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词在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在面临分别时,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们的好朋友突然搬家了,是离你很远的地方,你们之后不能再常常见面了,你会怎么想?(请同学回答)古人在与亲朋好友离别时,会用诗词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我们今天就来学一首送别词。请大家翻开课本,到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朗读:个读齐读

  在之前已经学过词的基础上,进行常识问答

  1、解释标题,词牌名,题目。

  2、词可以根据字数,分为哪几类?《卜算子》属于哪一类?

  分析

  1、第一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题目一:这里说眼波横流,那你们想水有眼睛吗?(没有)那什么才有眼睛,而且眼睛会波光流动。(人)同样的,人才有眉峰紧聚。是人的眼波横流,是人的眉峰紧聚。

  题目二:一般的人会有眼波横流的感觉吗?你们想,如果一个眼睛很小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吗,那只有怎么样的人会有这种感觉。(美人)

  问题三: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问题四:翻译出来之后,谁来说说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在同学回答比喻之后,会对怎样的作用有些疑问,这时候要说明眼波横流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泪水是怎样的,透明的,并为他们演示眉峰紧锁的样子,这样,学生更能顺利回答问题。

  问题五: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山水的特点,有了这些形容词后,请同学更加完整的翻译这句句子。(明净的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起伏的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问题六: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热泪盈眶,眉头紧锁。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伤心)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个表情是谁的呢?(实际上是人,是此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上,这是一种寄情于景的手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

  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第二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清澈美好的样子

  问题一:这里的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之前把眉眼比喻成了山水,这里同样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江南山青水秀的地方)

  问题二:这个话透露了怎样信息,告诉了我们什么?(友人要去哪里)

  问题三:我们把上片学完了,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上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间接含蓄的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3、第三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始-刚刚;

  问题一:翻译“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问题二: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

  问题三:在这句话中,我们有可以得到一个信息

  (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

  问题四:春天是美好的,美好的春天词人刚刚送走,有送走了友人,你们认为这是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4、第四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一:翻译这句话

  (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这句话让学生多次翻译,只要反应出要留住春天的意思就可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

  教师作: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问题二,上片是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那下片呢?

  (抒情,下片直抒胸臆,直接斜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5、学生经过学*,体会到这首词所包含的情感,这首词在感情上是委婉含蓄的,像江南的山水美景,把自己的情感放在词中,全班再齐读一遍。

  问题:请同学来回答,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中描写了浙东美景,用了比喻,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询问学生之前学过的送别诗,并用其中一首与本首词作比较。

  6、板书

  上片水眼波横(比喻)澄澈波光粼粼

  山眉峰聚(比喻)连绵起伏

  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交代目的地

  送春归,送君归春末送友图

  下片

  千万同春住词人最后的叮嘱,淡化了离别的感伤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感伤,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目标】

  1.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背诵本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作者: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字正腔圆)

  3.指名读。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4.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2.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才始:方才(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2.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春天是美好的,词人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又要送走友人,你们认为此时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

  2.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的愿望。

  3.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4.教师总结:

  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四、引导背诵。

  1.自读。

  2.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4、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之美,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通过赏读比较、小组讨论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文学,热爱*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认为唐诗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面对唐诗的辉煌,宋代人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迎难而上,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宋词与唐诗成为文学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解题: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这种用法以前见过吗?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甫之任蜀川、至之市)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知道送别的诗句还有哪些?

  学生知道的诗句可能有: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诗词,虽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自信豁达,但大多是惜别之情,难舍难分,离愁别绪萦绕于胸,这首送别词又会有什么特色呢?王灼在《碧鸡漫志》里有对王观的评价“新丽外和轻狂处皆是惊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他的词有何惊人之处。

  三、诵读:

  1、自由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齐读。

  3、个别读。

  四、分析词作: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其美在哪里?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眉眼盈盈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古人有“眼若秋水,眉似青山”以山水写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词中比喻反其意而用之,以女子来写山水之美,不落俗套,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2、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些词句所展现的画面。

  (学生动笔描绘,然后班级交流。)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些景你能感受到哪些情感?

  4、此词有送别之愁,离情别绪吗?

  “才始送春归”与春相别,令人伤怀;“又送君归去”,与友相别更令人断肠。不言愁而愁绪满怀。

  5、词人在离愁别绪中迷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走出怅惘,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一句歌词“你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五、诵读记忆。

  1、带着对词作感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自由诵读后个人展示。

  2、背诵这首词,并当堂检测。

  六、拓展:

  1、同类赏读: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温庭筠《望江南》

  (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2、异类赏读: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小组讨论这两类词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

  婉约派:

  内容上:写儿女之情,离愁别怨。

  风格上:缠绵悱恻,凄惋哀伤。

  豪放派:

  内容上:写壮志豪情。

  风格上:豪迈奔放

  4、有人说“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面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类词,注意读出不同的风格。

  (1)自由诵读。

  (2)个人展示。

  七、总结:

  宋代词坛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群芳争艳,春色满园。走入诗词,你会在美丽中迷失,在陶醉中收获。同学们,热爱文学吧,与文学为友,让自己美丽飞翔。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共同进步。

  四、练*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在学*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卜算子诗词鉴赏 (菁华3篇)

卜算子诗词鉴赏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作为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所以,从词中,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即使如此,此词还是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卜算子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翻译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解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创作背景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不久随家人开始动荡不安的逃亡生涯,“儿时万死避胡兵”是当时的写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被黜免。秦桧黜免陆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挟私报复,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论恢复”,引起这一投降派首脑的嫉恨。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他曾到过抗金前线,身着戎装投身火热的战斗生活,从而体会到了“诗家三昧”。从此那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成为其诗歌中最为动听的主旋律。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对眼前的剩水残山颇为满足,并不真正想要恢复。即使有时不得不作出些姿态,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因此,陆游曾两次被罢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诗文赏析

  《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卜算子诗词鉴赏3

  诗词鉴赏。(3分)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①这是一首借梅咏怀之佳作。上片借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 的处境,但一个“开”字,却暗示了梅花的的精神。下片写梅花 的品格,托梅寄志: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然清香如故。

  ②请自选角度给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

  6.①烘托梅花遭遇凄凉恶劣艰难倔强、顽强

  ②梅花不堪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 命运如此凄凉悲惨,但那别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词中的梅花是作肯高洁品格的化身,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作者虽命运坎坷,报国之志难酬.却永远坚守高沽坚贞的人格,给人以坚强不屈、昂扬向上的鼓舞力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卜算子咏梅》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设计(精选5篇)

  《卜算子咏梅》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理解词作内容,领略词作意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歌曲《红梅赞》音乐视频、配乐朗诵磁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了解梅花吗?学生交流对梅花的认识。

  2、学生观看、听歌曲《红梅赞》音乐的视频。

  老师小结:梅花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和松、竹一起并称为“岁寒三友”,因为它们都是以在严寒节令中保持生机,作为逆境中精神气节的象征。同学们,我们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学*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1、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学生诵读。今天,我们学*的也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词牌名(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

  题目“咏”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哪些古诗题目上也有“咏”字?

  (2)这首词是*****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作者咏梅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2、学*上阕

  (1)梅花生存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百丈冰(寒冷)总结:寒冷艰险的环境

  “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理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百丈冰:形容极度严寒。犹:尚且,还。

  尽管冰凌垂挂于悬崖,北风怒号于幽谷,但是梅花还是开放了,是那么美丽。

  (3)配乐吟诵:迎霜斗雪,白雪使她更艳,寒风让她更挺,冰天雪地中只有那一点红色,它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俏丽动人,那就是梅花。引读上阕——

  现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指导背诵上阕

  3、学*下阙

  (1)梅花还有什么特点值得诗人赞美呢?

  出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争春”是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百花怎样?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什么词来表达?

  出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花枝招展

  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百花怒放(齐读)

  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2)当其他花争奇斗艳时,梅花怎么样?

  出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4梅花在哪儿笑?怎样笑?笑什么?

  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3)再读下阙,想象画面。

  (4)介绍***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诵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作业

  1、背诵***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2、预*陆游的咏梅词。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有感情地背诵***的词《咏梅》

  2、练*默写,相互订正。

  二、学*陆游的《咏梅》

  1、范读

  2、自由读《咏梅》

  3、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开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更加受到

  3、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

  6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为本课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卜算子咏梅》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设计 2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

  《卜算子咏梅》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要求

  认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情感:初步感受梅花的美好品格。

  重点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 理解“梅花”的隐含之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

  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去预*这篇课文,谁能把自己的预*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学*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不同,因而,其预*的所想获得的知识也必然有各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预*,允许学生获取各种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不做硬性规定。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而且有利于加快效率,理解的时程。)

  二、激趣导入新课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因为你们都愿意做学*的小主人了。老师也想把自己的预*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可以吗?

  师范背课文。

  三、自由读课文

  1、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要求读得正确。

  四、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划出你已理解的语句。

  2、指名读句子。

  3、激趣:这节课,教师要让位于同学,请会的小朋友讲给大家听。

  面对这些语句,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呢?

  4、指名回答,介绍自己的方法

  (1)读

  (2)说

  (3)画

  (我们将学生的“自主”定义为一种尝试性学*,那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结论与过程相比应更加看重过程。将多元化、层次化的教学设计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掌有选择权,选择内容,选择学法,通过自由选择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内动力。)

  5、自由准备(也可和相同观点的小朋友讨论)

  6、大组交流

  (1)希望你不仅要读出来,还要让听的人听出来。听出来了吗?现在请听出来的小朋友向××自由提问。

  (2)请你说一说自己的作画意图。

  (3)谁能看着图画,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啊!

  (4)联系这首词的创作原因,以及作者的生*,想一想:

  这梅花仅仅是梅花吗?还隐含着什么?

  a.梅花代表英雄人物b.代表无数革命先烈

  c.代表许多有骨气,有气节的人。

  7、激情

  别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化。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情感,同学们一定能把这首诗读得声情并茂,自己试一试。

  指名朗读

  9、指导背诵

  自己默这首诗,用什么方法都可以,看谁背得快。

  (1)检查背诵,可自荐,也可小组推荐。

  (2)背诵后还要简要地说出方法

  a.抓重点。

  b.回忆层次

  c.凭借板书

  d.熟读成诵

  10、配乐齐诵

  五、课后拓展

  你给自己设计什么样的作业?

  (自古以来,作业都是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学生不管有无兴趣,限于教师的权威,都得去做。作为教师应该向“师道尊严”挑战。把布置作业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完后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卜算子咏梅》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作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讲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画,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其他诗词,通过组织***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主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的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画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梅花一起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递送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到“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手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之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

  3、配乐欣赏著名画家为***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卜算子咏梅》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衬托的手法

  3、背诵这两首词

  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1、3

  难点教学目的1

  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词牌名咏梅:题目咏:用诗词叙述

  犹:还,仍然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imo):孤单冷清苦:竭力,尽力

  任凭:一任零落:凋谢

  四、诵读、点播、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点播分析(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讨论明确: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百丈冰:寒;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俏:表现出来了。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