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1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适合儿童诵读。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认读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否则就会一事无成。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在预设教学时,我打算牢牢把握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语,在读中悟情,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朗读中感受到猴子的心急与没有主见的个性,做事急于求成的心态。这节课我的教学流程:一课题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二自主预*(一读画二读圈三读生字词:第一遍读画出不认识的字,第二遍读圈出本课田字格里的生字,第三遍读画、圈出来的生字词)三检查预*结果(认读生字词)四围绕“猴子为什么没有种成果树?”这个中心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内 我这节课的一个教学亮点是在检查预*这一环节中多了一步对词语的分类:象声词、名词、农谚。因为反复研读文本之后我发现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三个象声词“哇哇、喳喳、咕咕” 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四种果树:“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这三种词语的相关内容掌握了,在理解课文上几乎就没有问题了,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文本的内容和其他,而是学*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换言之,即是主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学*和训练。在《猴子种果树》,我以此为基础,把对这些象声词中真切的感受到象声词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相信对学生以后的写话有一定的帮助。再者,把较难理解的又是同一类的农谚提炼出来,让学生对比理解,既有利于理解记忆这些农谚,又有利于为朗读课文扫清障碍!不至于在理解课文或朗读课文时再去引导理解,把课文变得琐碎不连贯!

  课堂教学任务虽然较为顺利的完成了,但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不足和遗憾,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有了过程,有了指导,有了学生自主思考发言的时间,但总觉得课有些乱,学生说得不到位,读得不够味,我想这与我对学生引导把握有关。我觉得我讲得还是做到了少讲但不够精讲,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去学但引导不到位,学生读的不够味。尤其是在朗读指导这一环节上,朗读的形式较为单一,而且让学生模仿读这个环节很失败,没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没能调动学生朗读的情感,没有把学生带入朗读的情境。这是一个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应该创设轻松愉悦、丰富有趣氛围让学生夸张的表演、尽情的朗读。但纵观我的整堂课却没有让低年级的学生释放出他们的本性----发挥出动好表现的性格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我本课教学的重点,但我觉得自己只是努力的达成目标,而不是良好的完成目标,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好钢是炼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同课异构让我明白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2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学*这一课,学生的兴趣很浓,收获也很很大。在这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由题入手、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课题,孩子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里,他们不会产生疑问,“猴子不是人,怎么会种果树呀?”这些问题,都是很神气地读着课题,我想教师的教学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愿学、想学这是我所希望的,课堂的开始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已经会给题目提出有价值的自己又想问的问题,如,猴子有没有把果树种活?因为他种的是果树,有没有吃到果树上的果子呀?猴子中果树的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感悟文字,挖掘内涵

  学到第一自然段,问学生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猴子时,孩子纷纷举手,“这是一只勤劳能干的猴子”他们说从“天天浇水、施肥”看出来的,我说小朋友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吗?他有什么样的目标?虽然来自文本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如《晚上的“太阳”》,文中可看出爱迪生很爱他的妈妈,但更多是通过妈妈得急性阑尾炎急需开刀遇到了困难这件事体现了他急中生智,遇到问题善于动脑、动手,这是课文主要体现的思想。这一课主要反映猴子做事没有耐心、急于求成。所以第地自然段虽然只要一句话,孩子答出了猴子勤劳,还要回归到猴子为什么这么做,是急于吃到梨子,为全文体现的主旨定下基调。我们还要简单地跟小朋友讲,梨树苗的成长是不需要天天浇水、施肥的,小朋友更加体会到猴子等梨子吃的急切心情。

  课文第二至八自然段写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三个小部分意思内容相*,叙述形式相似,采用“由扶到放”“以放为主”的方法展开教学,这里有知识性的问题,“农谚”“梨五杏四”等具体农谚要让学生明白。当鸦、喜鹊、杜鹃问他时,猴子连接回答的都是“等不及”,说明猴子没有耐心,急于求成,小朋友还认为这只猴子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我觉得说的也是挺对的。

  水到渠成,正因为猴子这样,我们小朋友也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引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学完后问小朋友有没有什么想法,你想对猴子说什么呢?大家仿佛有好多话要与猴子说。小朋友通过这个儿童故事就明白了所蕴涵的道理,看来空洞的说教没有说服力,孩子们机械地记忆是那么索然无味。他们希望猴子要有耐心,机会是属于善于等待的人,不能没有主见,别人的话我们应经过头脑分析加以判断,不能人云亦云,这也是*时我所希望的,人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正因为这只猴子有这样的不足,最后空空如也,其实对孩子们也是教育,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像这只猴子学*。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这样孩子们对胡子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也能拓宽孩子们的思路,但是正如前面说的,应抓住主要的,要从积极的层面上分析理解。

  有小朋友认为对猴子希望寻找生长期较短的果树来栽种是没有错的,樱桃树难栽未必栽不活,为什么要一起拔掉呢?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后应思考,可继续种生长期短的树。

  为了让反面的引以为戒的故事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我说:“猴子听了小朋友的劝告后,一定很受启发,这只猴子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他有没有吃到果子?”让小朋友接着课文写下去。很多小朋友写得都不错,实际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状况。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3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它的简单,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没有多少嚼头的词语。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于是,我对文本也就没有多加细读,设计了教学过程:一、指导学好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的勤劳与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做好铺垫。二、文章的第二、三节是写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结构与第四、五节、第六、七节相似,只要指导他们会学了这两节,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两节时,我以扶为主,指导学好这两节。三、以放为主,指导学好第四、五和第六、七节。

  原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层次设计得挺清楚,课文又浅显易懂,在课堂上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可一上完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的表现比我精彩。我认为的学生的精彩之处有:1、在学*第一自然段,请学生交流自己对本段的体会时,别的小朋友认为小猴“天天浇水施肥”是是猴子急着想吃梨子,没有耐心的表现。有一学生却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现,讲得有道理,值得肯定。2、学完课文,请小朋友谈谈,如果以后猴子还要种果树,你会怎样提醒小猴?有的说小猴不要光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应该相信自己,一定能种好果树;有的干脆说,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 有个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说:“我会告诉小猴,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分别种上杏树、桃树、樱桃树,这样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赞叹。3、学生对本文的分角色朗读兴趣浓厚,并有声有色。4、在学*生字,识记“拔”的字形时,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我帮朋友拔了一颗牙”的有趣、形象的猜字谜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我因为犯了语文教师最忌的毛病——没有仔细研究教材,在理解文本时出现了失误。—、文中“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应该是疑问句,我把它当作了反问句。怪不得,在引导学生比较时,学生有点蒙。 而我当时也纳闷,上学期学生早就学过了反问句的作用了,而且掌握得不错,今天是怎么啦?二、文中三只鸟儿出的主意分别是: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它们的建议根本没错,错的是猴子听了它们的话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了错误的行为——拔了这棵果树种那棵果树。而我却误导学生鸟儿出的并不是好主意,因为有了我的误导,所以使学生的思维有了偏向,才会让学生有“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的错误想法。

  通过这一堂实践课,使我认识到了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工作中还需努力。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的文字较为简单。它的简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文的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表达也是差不多的;二是课文的语言非常浅显,学生在阅读中无法引起更多的阅读期待,无法形成更多的空白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三是猴子没有种出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读就明白。其实不然,以上理解是对教材不甚理解,缺乏文本细读的一种表现。文中的小猴子没有种出果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原因是它自己的急于求成,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三只鸟的行为在猴子种果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面对猴子的急于求成,他们并没有采用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劝说猴子,而是不断的指责猴子,促使猴子一次又一次地犯急于求成的错误。这一点在教学时,孩子们经过老师的点拨还是能够认识到的。所以后来在续编故事中,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巧妙地把这一点融入到小鸟和猴子的对话中,猴子不再是一只急于求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猴子,而小鸟也不再是一些只知数落,只知瞎指挥的小鸟了。孩子们笔下的猴子和小鸟都吃一堑,长一智了。

  这篇课文实际上是简单中蕴涵着深刻,这也许是苏教版课文的特点。这种深刻,为学生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空间。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始终围绕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猴子为什么没有种成果树?这样的阅读就不会显得松散,提高学生思维的向度,教学更加有效。学生在围绕关键词句的品读中,在围绕课文空白点的想象中,文中的动物形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心灵波动。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并没有只是停留在猴子的急于求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上,而是看到了三只小鸟对于猴子行为所起的作用,看到猴子行为背后蕴含的一些道理。这样的阅读,才是深层次的阅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节课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生动和鲜活的语文活动,让孩子们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欢乐中学,并体会到学的欢乐,体会到做人的道理。

  第二节课利用课文进行课本剧表演时,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孩子们百分之百已经背下了这篇课文,这在以前是比较少的一种现象(连那几个背书表现最不积极的也背出来了),真让我欣慰!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5

  在这节《猴子种果树》中,我在备课时的两课时的设计思路其实特别简单,就是“识字——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这四个环节。

  *时,我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都是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目的是纠正孩子们的读音并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和理解文中所学的词语。

  这节课,是先将词语进行分类,本课词语较多,分成四类:

  第一组:梨树、桃树、杏树、樱桃树

  第二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 樱桃好吃树难栽 农谚

  第三组:乌鸦 喜鹊 杜鹃

  第四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组果树的名称,学生读完后,引出与树有关的短语,也就是“农谚”,第二组农谚,先解释第一个“梨五杏四”,再举一反三理解其他三个谚语的意思,从而指向农谚意义的理解。这对七八岁的儿童来说,农谚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点拨。

  第三组鸟类名称,问“你喜欢乌鸦吗?”——为传统观念中的乌鸦拨乱反正:长得丑且有报丧鸟之称的乌鸦,也有其令人称道的孝顺一面,会反哺。

  第四组词语则是三种鸟类的叫声。四组词语都呈现后,让孩子们竖着读,让孩子明白归类有助于识记词语。 “每一行里都有一个故事。”

  *常我们在学生识字后,都会进入学*课文的环节,提出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让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并谈出感受,读出语气,以便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会听故事、讲故事:“有一天,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他来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梨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说到这里,老师让学生接着往下讲,学生也会讲课文的第一段了。接着老师问:“这里边猴子每天做两件事,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浇水、施肥。”顺势我就并进行了随文识字,指导学生写生字“浇”和“施肥”这几个字。同样是对课文内容讲解,不用像*时那样去分析,而是通过让学生跟随老师讲故事,逐渐明白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进行书写指导。由于课文后面几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讲故事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讲后面的两部分,并不断用他自己的方式赞扬学生(第一个讲故事的孩子大力赞扬他讲得“好”;第二个用填空的方法讲故事的孩子,则称赞他“优秀”;第三个加大难度,只给出提示语讲故事的孩子,就称他是“超级棒”),不断激发学生内心讲故事的欲望,树立孩子们讲故事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上就能够讲课文的三个小片段的故事内容。

  经过专家点拨后,我发现自己存在没有把易错字的读音指出来,比如“着”急的着,还有耐心的耐等,在引导学生找哪几种果树或阅读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运用一些圈画的策略,导致有些孩子没有找准、找全相关的知识点,还有ppt的制作尽量用淡一些的背景,类似这些细节的问题在以后我教学中需要注意。童校长还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压缩时间,把猴子在栽树程中的“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渗透在讲故事过程中,把表演和讲故事结合,两者不能割裂,用优秀孩子的朗读引领其他孩子对课文的读、体会其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然后再创设情境演一演,使得课堂更加立体起来,在这里,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请来专家点拨、指导!

  但是我又不得不说“经过童校长的评课,我的困惑越来越多,不过也许这种碰撞,说明我在思考吧!不瞒大家说,我这节课有是模仿教学名师薛法根的课来上的,他在出示四列词语时,第一列课文四种树说完后,薛老师紧接着问:你还知道什么果树?什么树结的是什么果?在学*乌鸦、喜鹊、杜鹃时,薛老师不仅问了孩子们喜欢哪种鸟类,理由是什么?还问孩子们对其他鸟类的喜好,在指导写“肥”时,薛老师问了月在旁的字还有哪些,花了大把大把的花时间。然后我就产生了困惑:到底是抓住课文里关键的、核心字眼、核心语句,围绕课文去讲课文内容还是在语运(语言运用)和语句积累上下功夫。再说到把演故事融到讲故事中,我又觉得课时目标的界定好像越来越不清楚,如果第一课时就能演故事,我觉得这已经有了第二课时的影子,而第一课时一般要求是正确、流利去读课文,连有感情地读都还没有去做,怎么能演到位呢?在薛老师的课里,他只是一步步引导孩子去讲故事,并不要求与文本文字完全一致,只要按层次的一步步去讲,清楚表达就好,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发现,发现这三个故事的有相似性,把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并作相应的替换就可以了。可能我模仿起来过于拙劣,所以没有那种整体上的掌控性不够,课堂效果不大好,并且有拔高之嫌。

  可能正因困惑的存在,也激起了我对学校评课方式进行了思考,每次评课,我们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个人评、小组评上,留给专家的时间少,留给专家和我们互动、随意聊语文的空间太小,专家总在她的眼界范围内说,我们总是被动的听,没有真正找准思想碰撞的火花点,有时候是因为怕耽误专家的时间,有时候是马上就是我们自己的课了,我们自己也不想把研讨时间延长。因为之前研讨那么久,而效果呢?要么是不同角度的评导致范围越大,碰撞点越来越难找,要么是同样观点不断的重复,只是语言组织形式不同。所以可不可以这样,先由专家点评,然后主要由授课老师把他与专家观点不同或他在这节课困惑的地方找出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设计与专家不同,他当时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其他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老师也可以逐渐参与进来,这样,思维交锋点出来了,也许经过专家针对性较强的点拨,也许他真的能意识到哪儿不合理,

  修改后实验一下,也许进步会更明显些。

  另外,我觉得听专家点评不如进专家的课堂,现场聆听时,找到我们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的地方,抓住机会请教,明白他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支撑,更能事半功倍吧!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节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上法,不同专家也是不同的看法,不管结果如何,希望我们都走在“探索”的路上。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6篇)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1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叙述了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会开动脑筋想问题,轻信别人的话,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 课文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想象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利于品德教育的好教材。

  今天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共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上课尹始,我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小猴子的形象,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了学生自主学*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了解大意。

  三、细读感悟,指导朗读。

  课文二至八自然段描写了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的经过,三层意思内容相*,叙述形式相似,教学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三自然段,以扶为主。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乌鸦对猴子说了些什么?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充分自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抓住词语“等不及”感受猴子的急于求成。(板书:等不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农谚“梨五杏四”的意思,接着重点指导朗读,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体会角色的`思想情感。乌鸦对猴子说话:“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要读的急;“你有这个耐心吗?”读出对猴子的耐心表示怀疑,还要读出乌鸦的语言个性。最后进行分角

  色朗读表演。

  第四、五和第六、七、八自然段以放为主。让学生自己学*,接着引导他们按照前面学*二、三自然段的方法来体会喜鹊、杜鹃对猴子说的话,及猴子的想法、做法。在交流过程中,我重点进行朗读指导 。由于这部分出现了三种动物,且他们之间进行了较多的对话,紧扣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地去模仿各种动物的言语,通过他们的读去体会各种动物的心理,喜鹊和杜鹃的话“你能等得及吗?”“你不着急吗?”要读出对猴子耐心的怀疑,另外还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言个性,读喜鹊的话声音要清脆悦耳;读杜鹃的话声音要响亮婉转一些。而猴子所对应的想法“我也等不及”“我还是等不及”则要读出猴子急于吃到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心态。

  课文最后一小节,我让学生联系前面的课文思考:“就这样:指怎样?引导学生在交流、相互的启发中找到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板书:没种成)紧接着穿插语言实践活动:你想对这只伤心、难过的小猴说些什么?从故事中你得到什么教训?以此来深化文章中心。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的文字较为简单。它的简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文的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表达也是差不多的;二是课文的语言非常浅显,学生在阅读中无法引起更多的阅读期待,无法形成更多的空白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三是猴子没有种出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读就明白。

  其实不然,以上理解是对教材不甚理解,缺乏文本细读的一种表现。文中的小猴子没有种出果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原因是它自己的急于求成,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三只鸟的行为在猴子种果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面对猴子的急于求成,他们并没有采用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劝说猴子,而是不断的指责猴子,促使猴子一次又一次地犯急于求成的错误。这一点在教学时,孩子们经过老师的点拨还是能够认识到的。所以后来在续编故事中,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巧妙地把这一点融入到小鸟和猴子的对话中,猴子不再是一只急于求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猴子,而小鸟也不再是一些只知数落,只知瞎指挥的小鸟了。孩子们笔下的猴子和小鸟都吃一堑,长一智了。

  这篇课文实际上是简单中蕴涵着深刻,这也许是苏教版课文的特点。这种深刻,为学生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空间。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始终围绕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猴子为什么没有种成果树?这样的阅读就不会显得松散,提高学生思维的向度,教学更加有效。学生在围绕关键词句的品读中,在围绕课文空白点的想象中,文中的动物形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心灵波动。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并没有只是停留在猴子的急于求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上,而是看到了三只小鸟对于猴子行为所起的作用,看到猴子行为背后蕴含的一些道理。这样的阅读,才是深层次的阅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节课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生动和鲜活的语文活动,让孩子们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欢乐中学,并体会到学的欢乐,体会到做人的道理。

  第二节课利用课文进行课本剧表演时,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孩子们百分之百已经背下了这篇课文,这在以前是比较少的一种现象(连那几个背书表现最不积极的也背出来了),真让我欣慰!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3

  在这节《猴子种果树》中,我在备课时的两课时的设计思路其实特别简单,就是“识字——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这四个环节。

  *时,我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都是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目的是纠正孩子们的读音并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和理解文中所学的词语。

  这节课,是先将词语进行分类,本课词语较多,分成四类:

  第一组:梨树、桃树、杏树、樱桃树

  第二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 樱桃好吃树难栽 农谚

  第三组:乌鸦 喜鹊 杜鹃

  第四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组果树的名称,学生读完后,引出与树有关的短语,也就是“农谚”,第二组农谚,先解释第一个“梨五杏四”,再举一反三理解其他三个谚语的意思,从而指向农谚意义的理解。这对七八岁的儿童来说,农谚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点拨。

  第三组鸟类名称,问“你喜欢乌鸦吗?”——为传统观念中的乌鸦拨乱反正:长得丑且有报丧鸟之称的乌鸦,也有其令人称道的孝顺一面,会反哺。

  第四组词语则是三种鸟类的叫声。四组词语都呈现后,让孩子们竖着读,让孩子明白归类有助于识记词语。 “每一行里都有一个故事。”

  *常我们在学生识字后,都会进入学*课文的环节,提出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让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并谈出感受,读出语气,以便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会听故事、讲故事:“有一天,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他来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梨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说到这里,老师让学生接着往下讲,学生也会讲课文的第一段了。接着老师问:“这里边猴子每天做两件事,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浇水、施肥。”顺势我就并进行了随文识字,指导学生写生字“浇”和“施肥”这几个字。同样是对课文内容讲解,不用像*时那样去分析,而是通过让学生跟随老师讲故事,逐渐明白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进行书写指导。由于课文后面几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讲故事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讲后面的两部分,并不断用他自己的方式赞扬学生(第一个讲故事的孩子大力赞扬他讲得“好”;第二个用填空的方法讲故事的孩子,则称赞他“优秀”;第三个加大难度,只给出提示语讲故事的孩子,就称他是“超级棒”),不断激发学生内心讲故事的欲望,树立孩子们讲故事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上就能够讲课文的三个小片段的故事内容。

  经过专家点拨后,我发现自己存在没有把易错字的读音指出来,比如“着”急的着,还有耐心的耐等,在引导学生找哪几种果树或阅读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运用一些圈画的策略,导致有些孩子没有找准、找全相关的知识点,还有ppt的制作尽量用淡一些的背景,类似这些细节的问题在以后我教学中需要注意。童校长还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压缩时间,把猴子在栽树程中的“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渗透在讲故事过程中,把表演和讲故事结合,两者不能割裂,用优秀孩子的朗读引领其他孩子对课文的读、体会其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然后再创设情境演一演,使得课堂更加立体起来,在这里,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请来专家点拨、指导!

  但是我又不得不说“经过童校长的评课,我的困惑越来越多,不过也许这种碰撞,说明我在思考吧!不瞒大家说,我这节课有是模仿教学名师薛法根的课来上的,他在出示四列词语时,第一列课文四种树说完后,薛老师紧接着问:你还知道什么果树?什么树结的是什么果?在学*乌鸦、喜鹊、杜鹃时,薛老师不仅问了孩子们喜欢哪种鸟类,理由是什么?还问孩子们对其他鸟类的喜好,在指导写“肥”时,薛老师问了月在旁的字还有哪些,花了大把大把的花时间。然后我就产生了困惑:到底是抓住课文里关键的、核心字眼、核心语句,围绕课文去讲课文内容还是在语运(语言运用)和语句积累上下功夫。再说到把演故事融到讲故事中,我又觉得课时目标的界定好像越来越不清楚,如果第一课时就能演故事,我觉得这已经有了第二课时的影子,而第一课时一般要求是正确、流利去读课文,连有感情地读都还没有去做,怎么能演到位呢?在薛老师的课里,他只是一步步引导孩子去讲故事,并不要求与文本文字完全一致,只要按层次的一步步去讲,清楚表达就好,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发现,发现这三个故事的有相似性,把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并作相应的替换就可以了。可能我模仿起来过于拙劣,所以没有那种整体上的掌控性不够,课堂效果不大好,并且有拔高之嫌。

  可能正因困惑的存在,也激起了我对学校评课方式进行了思考,每次评课,我们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个人评、小组评上,留给专家的时间少,留给专家和我们互动、随意聊语文的空间太小,专家总在她的眼界范围内说,我们总是被动的听,没有真正找准思想碰撞的火花点,有时候是因为怕耽误专家的时间,有时候是马上就是我们自己的课了,我们自己也不想把研讨时间延长。因为之前研讨那么久,而效果呢?要么是不同角度的评导致范围越大,碰撞点越来越难找,要么是同样观点不断的重复,只是语言组织形式不同。所以可不可以这样,先由专家点评,然后主要由授课老师把他与专家观点不同或他在这节课困惑的地方找出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设计与专家不同,他当时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其他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老师也可以逐渐参与进来,这样,思维交锋点出来了,也许经过专家针对性较强的点拨,也许他真的能意识到哪儿不合理,

  修改后实验一下,也许进步会更明显些。

  另外,我觉得听专家点评不如进专家的课堂,现场聆听时,找到我们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的地方,抓住机会请教,明白他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支撑,更能事半功倍吧!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节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上法,不同专家也是不同的看法,不管结果如何,希望我们都走在“探索”的路上。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4

  猴子一想:“对!我就是听了它们的话,改了又改,最后一棵树也没有种成。” ……

  课上到这儿,或许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就这个续编故事来说,孩子们续编的情节之中折射出他们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做事要有耐心;听取符合自己心愿的建议;采纳别人正确的建议;把失败归于别人……猴子听了别人的话,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便一事无成。故事本身所要阐述的道理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要有自己的主见。而归于“耐心”似乎就停留在已有的认识水*上了。因为谁都知道猴子没有耐心,《猴子下山》里,猴子丢了玉米摘西瓜,丢了西瓜追兔子,最终一无所获。但文中的猴子坚持种果树,问题是没坚持自己最初的主见“种梨树”,一换再换,最终落得两手空空。两个故事情节相似,但蕴含的哲理是有差别的。

  当然,任何故事的意义都有其规定性,但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等,作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所谓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孩子们的解读正是多元的,上述列举的是有自己见解的发言,还有一些孩子的想法尚未说出来。由此,我在想,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一个文本,孩子自己阅读和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有何区别?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思想,蕴含着价值观念,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擦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的心里从小种下“价值”的种子。也许,一个故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在于此吧! 由此,我反观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化用课文的段落结构,续编故事,这属于语文能力的实践活动;而所续编的故事内容,则属于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体现学生的认识水*。我们要重视能力的提升,也要重视认识水*的提高。认识提高了,其表达就会更入人心。如果学生套用语段结构,胡编乱造内容,那么无论其表达能力有多高、多强,我们总觉有很深的遗憾。

  课虽然教完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远没有清晰的答案。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农谚”等词语,并积累一些农谚。

  3、能感知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哪些水果呀?能说说是怎样的水果吗?(从形状、颜色、味道方面说)有些水果可都是结在树上的,你知道哪些果树呢?

  2、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猴子种果树》,师板书课题,会学*的同学会悄悄地和老师一起写。

  3、课题中有个生字,出示“种”,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偏旁、多音字)再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们预*了课文,你知道课文里出现了哪些果树?指名说。

  出示:梨树 杏树 桃树 樱桃树 ,正音“樱”后鼻音,齐读。

  2、你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说猴子种树的经过吗?

  3、猴子为什么一再地改种果树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出示自读要求。

  生自由地朗读全文,交流。

  (1)改种杏树

  指名说。指名读2、3自然段。评价,再指名读。

  乌鸦说——出示词语:梨五杏四

  什么意思呢?(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杏树四年就能结果。)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谁再来说,读好这个词,齐读。

  听了乌鸦的话,猴子改种了杏树,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个自然段。

  (2)改种桃树

  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一只喜鹊“喳喳”地飞来了。读词:喜鹊。它可是吉祥的象征,你看名字里还带个——“喜”字呢。

  出示生字卡片:喜,你是怎么记的?请看大屏幕,在甲骨文中,“喜”字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呼声。你能给喜字找找朋友吗?(欢天喜地、喜气洋洋……)

  知道吗?两个喜字在一起也读xi。点击:双喜 你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字?(结婚、喜糖……)

  谁来读读4、5两个自然段。评价,再指名读。喜鹊说的 “杏四桃三”。你懂吗?指名说,小朋友真会学*。把这个词送回文中再来读读呢,齐读这两个自然段。猴子又改种了桃树。

  (3)改种樱桃树

  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杜鹃也飞来了,指名读6、7、8自然段。评价,齐读。

  杜鹃劝猴子——桃三樱二,樱桃树几年结果?指名说。这是农民伯伯在劳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就叫——农谚,找一找故事里还有一句:樱桃好吃树难栽,读第8自然段。什么意思?(樱桃好吃但树很难种活)你还知道哪些农谚?指名交流。

  (4)让我们把文中的生词连起来读一读。横着齐读,竖着齐读。

  三、精读课文学*第1-3自然段

  1、猴子先后种了四次树,让我们去看看猴子第一次种梨树时的情景吧。

  2、指名读。猴子每天都做两件事?(浇水、施肥)出示 “浇”、“施”、“肥”。 你用什么办法来记生字?肥是月字旁,与什么有关,还有哪些月字旁的字?(胖、脸、肺……)

  梨树苗的成长是不需要每天都浇水、施肥的,可是猴子为什么这样做呢?指导朗读:猴子想吃果子的心情多么急切啊!你能把猴子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还有哪只小猴子想快点儿吃到梨子?指名读。让我们一起来做这只心急的猴子,齐读。

  3、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说,猴子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1)自读第2、3自然段。出示乌鸦的话,谁来读好乌鸦的话。读读红色的句子,这是两句——反问句。自己大声地读读,想一想乌鸦的话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你就是这只乌鸦,请你对猴子说说这段话,注意把你的意思读出来。指名读,评价。是啊,猴子等不了五年,它这么心急,就是没有——耐心,读词。难怪人们说猴急呢,乌鸦可真了解猴子啊。(师生评议)齐读。

  (2)听了乌鸦的话,猴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指名说。请你读出猴子的心急来。“拔掉梨树,改种杏树”。学*生词“拔掉”、“改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拔”、“改”?

  猴子又做了两件事,拔掉梨树,改种杏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猴子的想法和做法。齐读第3小节。

  (3)分角色朗读 2、3 自然段

  男生扮演猴子,女生扮演乌鸦,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只没有耐心的猴子。(分角色读)

  没有耐心的猴子等不了五年的时间,所以它梨树没栽成。那在听了喜鹊、杜鹃的话后,猴子是怎么表现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四、指导写字

  1、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还有两个字宝宝等着我们去写好呢,出示生字“施”、“喜”,观察字形。

  2、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些什么?

  3、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将识字贯穿在文章中。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帮助孩子理解,并且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从果树谈起,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指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揭示课题。相机教学“种”字,析形辩音。然后检查学生预*情况设疑:课文里出现了哪些果树?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说说猴子种树的经过,质疑:猴子为什么要一再地改种果树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课课文。

  在轮读课文的阶段,相机提示学生正音,比如说“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ai。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炼文中的树名、鸟名、象声词、农谚等词语,让学生有了类的概念,在语境中轻松地学文识字。

  在教学课文内容时,依旧贯彻随文识字的教法。通过析音、析形、析义分类指导识字。例如在教学“浇”时,通过析形和动作,以及换偏旁,帮助学生牢记生字。文本教学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初步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在学*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时,要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对猴子说的?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先读,在读中思考。

  以导“说”、导“读”、导“疑”的过程来让学生学*本文。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在学*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通过对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够明白道理。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6

  在这节《猴子种果树》中,我在备课时的两课时的设计思路其实特别简单,就是“识字——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这四个环节。

  *时,我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都是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目的是纠正孩子们的读音并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和理解文中所学的词语。

  这节课,是先将词语进行分类,本课词语较多,分成四类:

  第一组:梨树、桃树、杏树、樱桃树

  第二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 樱桃好吃树难栽 农谚

  第三组:乌鸦 喜鹊 杜鹃

  第四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组果树的名称,学生读完后,引出与树有关的短语,也就是“农谚”,第二组农谚,先解释第一个“梨五杏四”,再举一反三理解其他三个谚语的意思,从而指向农谚意义的理解。这对七八岁的儿童来说,农谚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点拨。

  第三组鸟类名称,问“你喜欢乌鸦吗?”——为传统观念中的乌鸦拨乱反正:长得丑且有报丧鸟之称的乌鸦,也有其令人称道的孝顺一面,会反哺。

  第四组词语则是三种鸟类的叫声。四组词语都呈现后,让孩子们竖着读,让孩子明白归类有助于识记词语。 “每一行里都有一个故事。”

  *常我们在学生识字后,都会进入学*课文的环节,提出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让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并谈出感受,读出语气,以便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会听故事、讲故事:“有一天,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他来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梨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说到这里,老师让学生接着往下讲,学生也会讲课文的第一段了。接着老师问:“这里边猴子每天做两件事,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浇水、施肥。”顺势我就并进行了随文识字,指导学生写生字“浇”和“施肥”这几个字。同样是对课文内容讲解,不用像*时那样去分析,而是通过让学生跟随老师讲故事,逐渐明白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进行书写指导。由于课文后面几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讲故事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讲后面的两部分,并不断用他自己的方式赞扬学生(第一个讲故事的孩子大力赞扬他讲得“好”;第二个用填空的方法讲故事的孩子,则称赞他“优秀”;第三个加大难度,只给出提示语讲故事的孩子,就称他是“超级棒”),不断激发学生内心讲故事的欲望,树立孩子们讲故事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上就能够讲课文的三个小片段的故事内容。

  经过专家点拨后,我发现自己存在没有把易错字的读音指出来,比如“着”急的着,还有耐心的耐等,在引导学生找哪几种果树或阅读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运用一些圈画的策略,导致有些孩子没有找准、找全相关的知识点,还有ppt的制作尽量用淡一些的背景,类似这些细节的问题在以后我教学中需要注意。童校长还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压缩时间,把猴子在栽树程中的“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渗透在讲故事过程中,把表演和讲故事结合,两者不能割裂,用优秀孩子的朗读引领其他孩子对课文的读、体会其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然后再创设情境演一演,使得课堂更加立体起来,在这里,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请来专家点拨、指导!

  但是我又不得不说“经过童校长的评课,我的困惑越来越多,不过也许这种碰撞,说明我在思考吧!不瞒大家说,我这节课有是模仿教学名师薛法根的课来上的,他在出示四列词语时,第一列课文四种树说完后,薛老师紧接着问:你还知道什么果树?什么树结的是什么果?在学*乌鸦、喜鹊、杜鹃时,薛老师不仅问了孩子们喜欢哪种鸟类,理由是什么?还问孩子们对其他鸟类的喜好,在指导写“肥”时,薛老师问了月在旁的字还有哪些,花了大把大把的花时间。然后我就产生了困惑:到底是抓住课文里关键的、核心字眼、核心语句,围绕课文去讲课文内容还是在语运(语言运用)和语句积累上下功夫。再说到把演故事融到讲故事中,我又觉得课时目标的界定好像越来越不清楚,如果第一课时就能演故事,我觉得这已经有了第二课时的影子,而第一课时一般要求是正确、流利去读课文,连有感情地读都还没有去做,怎么能演到位呢?在薛老师的课里,他只是一步步引导孩子去讲故事,并不要求与文本文字完全一致,只要按层次的一步步去讲,清楚表达就好,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发现,发现这三个故事的有相似性,把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并作相应的替换就可以了。可能我模仿起来过于拙劣,所以没有那种整体上的掌控性不够,课堂效果不大好,并且有拔高之嫌。

  可能正因困惑的存在,也激起了我对学校评课方式进行了思考,每次评课,我们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个人评、小组评上,留给专家的时间少,留给专家和我们互动、随意聊语文的空间太小,专家总在她的眼界范围内说,我们总是被动的听,没有真正找准思想碰撞的火花点,有时候是因为怕耽误专家的时间,有时候是马上就是我们自己的课了,我们自己也不想把研讨时间延长。因为之前研讨那么久,而效果呢?要么是不同角度的评导致范围越大,碰撞点越来越难找,要么是同样观点不断的重复,只是语言组织形式不同。所以可不可以这样,先由专家点评,然后主要由授课老师把他与专家观点不同或他在这节课困惑的地方找出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设计与专家不同,他当时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其他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老师也可以逐渐参与进来,这样,思维交锋点出来了,也许经过专家针对性较强的点拨,也许他真的能意识到哪儿不合理,

  修改后实验一下,也许进步会更明显些。

  另外,我觉得听专家点评不如进专家的课堂,现场聆听时,找到我们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的地方,抓住机会请教,明白他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支撑,更能事半功倍吧!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节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上法,不同专家也是不同的看法,不管结果如何,希望我们都走在“探索”的路上。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通过几天紧张的准备,我终于讲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课、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工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像小猴子那样,要一心一意才行。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同时又出现很多图片让学生练*说一说“又~又~”的短语;围绕小猴子所做,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然后出示一张课文内容的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学*,老师执笔完成相关内容,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今后我不断学*,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

  一、巧用示范,体会积累好词

  采用“又()又()”的词语教学,利用卡片进行情境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后以进行扩展训练进行收尾。

  首先告诉学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词语来描写,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词。然后学生开始以小猴子的心态去细读课文,找到这些好词,这是一种良好的学*方法。接着让学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学生说教师贴,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样的学*让学生们的积极性甚高,最后在同学们积极的学*态度下进行了拓展训练,并抄写“又()又()”的词语在课本相应的插图上,以此来结束“又()又()”的词语教学。

  二、遵循规律,归类识字更高效

  学*动词的使用,让学生们能够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词语的正确使用。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在课堂上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师:为什么要用“扛”

  生:(因为玉米很大很重)原来是这样啊!

  师: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这样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啊课文里还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笔圈一圈。

  师:唉呀,小朋友说得那么快,我都不知道把动词贴在哪里了,看看吧,这些动作的位置我贴得对吗?

  师: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吗?和玉米呢?怎样的东西要扛着走?

  生:桃子小拿来抱会掉了,应该用捧;西瓜大用来抱。

  师:“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师:小猴子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个“扔”写在中间。

  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特点,从表示动作的字词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将动词卡片随意地贴在黑板上。经过整理,孩子们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结构、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动作有关。”学到这里,孩子们圈了生字,观察了生字的特点,他们从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这时,我又让孩子们分别做做这几个动作,从字义上进一步巩固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学着、做着,这样归类识字既有规律可循又生动有趣,孩子们比较喜欢。

  三、注重运用,回归文本更扎实。

  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在通过不同途径理解了动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把动词卡片放到相应的图片旁。此时,学生思维火花闪现,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结有些动词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猴子种树》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猴子种树》教学反思1

  《猴子种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地拔掉快要成活的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的特点练*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而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中,以“导(引导:(1)猴子种了些什么树?结果怎么样?(2)为什么每当猴子种的书快成活时,都轻易听信别人的'话,把辛辛苦苦种的树拔掉呢?))----说(小组合作交流说说“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是什么意思?“耐心”是什么意思?)----读(分角色读读乌鸦、麻雀、杜鹃说的话,)-----疑(猴子为什么没种成树?)-----演(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表演猴子种树的故事)”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学*课文,在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展开讨论,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老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交流、表演等,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通过学*,让学生明白:贪图眼前利益、一心想着省事的人,最终会一无所获。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要有自己的主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使自己不犯类似猴子种树这样的错误。

《猴子种树》教学反思2

  本学期我上了一堂示范课《猴子种树》,这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地拔掉快要成活的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一只麻雀喳喳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杏树呢?有句农谚:杏四桃三。杏树四年才能结果,你等得及吗?”

  一只杜鹃咕咕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桃树呢?有句农谚:桃三樱二。种桃树再短也得三年才结果,你不着急吗?”

  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了,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杏树,改种桃树。

  猴子一想:“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

  课文中语言丰富,怎么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并让学生在写作时学会使用丰富的语言。因此本堂课教学中我以读为本,以感受文字为灵魂,将有颜色的句子进行朗读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句子可以表示同一个意思,为将来写作打下基础。

  课堂结束后,听课的老师很惊讶,觉得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这样挖掘教材,深受启发。

《猴子种树》教学反思3

  《猴子种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地拔掉快要成活的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知识与技能。认识“猴、梨、将、谚、樱”,会写“拔、耐、杜、短、将、鸦、梨”七个字及“拔掉、耐心、乌鸦、梨树”等词语,认识寸字旁。分角色朗读。弄清楚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读、书写扩大识字量。在朗读中认识猴子的错误。

  3、情感价值观:在理解故事中认识猴子的.错误,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要坚持到底。

  为辅助教学,我设计了比较引人的教具。有精美的图片,有动画,轻松的音乐,还有表演用的头饰等道具。

  开火车、有节奏地拍手孩子很喜欢。在教学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先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拍手认读词语复*词语,快速读课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由此揭示课题,并就题抓中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

  在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请大家看1——3自然段,说说猴子首先种了什么树?接着老师板书:梨树,老师板书的时候,孩子怎么办?跟着老师书空,不愧是一个好办法。在我板书的时候孩子跟着书空,让孩子的眼、手、脑都动起来,更有利于掌握文章的主线、汉字的笔顺、词语的识记,然后出课件:梨子图片再过渡到学*第二自然段:这么诱人的梨子猴子吃到了吗?

  在学*课文的第2至8自然段时,我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认为在学*第2、3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快成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接着用课件形象感知,再返回课文看:乌鸦飞来了,干什么?说什么?谁来把乌鸦的话读一读?乌鸦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学们看他读得怎么样?然后看课件的句子“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用耐心说话。再理解农谚梨五杏四。最后分角色朗读猴子与乌鸦的对话。

  教学课文第4——7自然段,在优美的轻松音乐里放手让孩子根据合作学*要求学*。老师根据要求检查。指导朗读。

  学生在学*的时候,思维较活跃,一般能积极地进行思考,争取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但是其他学生能及时地给予理更正。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总之,我在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孩子懂得做事要有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以导“说”、“读”、“疑”、“演”的过程来让学生学*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

  在学*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

  通过对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贪图眼前利益,一心想着省事的人,最终,一无所获。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自己看准的事,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成功。另外也有几点遗憾:

  1、因为回答问题都是点名,很多时候没有配合用手指点孩子起来回答问题,因而摄相师的镜头有点跟慢,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特写镜头不够多。

  2、日常教学任务重,决定着手准备录相课的时间短暂,准备以及编辑不够充分。

  如果教学中准备充分一些,投入更多的热情与时间,相信效果更好!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通过举例子,学*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积累、运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通过几天紧张的准备,我终于讲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课。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工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3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

  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点和对应的重点词语成现在学生面前,整个内容整体呈现出来,利用这样的板书,培养学生练*复述课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开启。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4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5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文章主要讲了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面对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又临*期末,正是贪玩浮躁的时期,能抓住孩子的心、让他们认真听课确实是很难的了。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孙老师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一节课下来,没有出现低年级课堂上纪律混乱,听讲不专的现象。孙老师是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的:

  1、趣味识字引入教学。本课的生字多数是关于“手”的动词,如“掰、扛、扔、摘、抱”等,孙老师采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不仅从音形义上帮助学生识字,还在趣味盎然的气氛中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2、情境表演深入体会。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趣味性强,一般老师都会让学生演一演增加课堂趣味。孙老师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不同的是,孙老师不是简单的找几个同学扮演角色,走走过场调节气氛。看得出,她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孩子爱表现求上进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头饰、道具等,虽然不是那么精美,但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老师选中,非常受鼓舞,每个孩子都很有成就感,课堂表现更出色。

  这是孙老师这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也表现了她兢兢业业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3

  通过几天紧张的准备,我终于讲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课。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工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4

  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5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6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像小猴子那样,要一心一意才行。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同时又出现很多图片让学生练*说一说“又~又~”的短语;围绕小猴子所做,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然后出示一张课文内容的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学*,老师执笔完成相关内容,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今后我不断学*,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除对生字词的学*要求外,本组课文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文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5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5、3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5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来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我提的问题是:

  "小猴子下山是去干什么的?"

  答:"找吃的"。

  "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为什么?"

  黄民懿最先举手说:"挑食。"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挑食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摇头。

  "那老师来帮你说说,你听我说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点头。

  "小猴子最开始掰了一个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欢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后来,它又看到了更喜欢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点儿挑食?"

  点头说:"是的。"

  第二个学生李兆康继续举手说:"它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

  我有点儿奇怪,问:"为什么?"

  很流利的回答说:"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为了好玩,所以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为他点赞。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打开了,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刘可焓说:"这是一只乱扔东西的小猴子。"

  黄梓怡说:"这是一只浪费粮食的小猴子。"

  黄浩宇说:"这是一只没有好*惯的小猴子。"

  我问:"没有什么好*惯呢?你能说的具体点儿吗?"

  思考。

  我引导说:"没有礼貌不是好*惯,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惯,那你说的小猴子没有好*惯是哪一点呢?"

  再思考,说:"顽皮。"

  说了这么多,举手的小朋友渐渐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李晟举手了。

  我请他说。

  他站起来说:"这是一只不爱护环境的小猴子。"

  说得多好!这又是一个令我惊喜的答案。乱扔东西,浪费粮食不就是不爱护环境吗?看来我们*时的环保教育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没有我心中"三心二意"这个标准答案,我依然很开心听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独立、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4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5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

  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2

  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老师,敖老师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老师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老师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老师,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菁选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瀑布声音、样子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 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

  感受瀑布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在读中感悟瀑布壮观的景色。

  教学难点:

  学*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特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观察法、自读自悟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让学生随文自主识字,兼顾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抓事物特点以及由此展开丰富想象的方法。通过学*和朗读,让学生了解风景名胜黄果树瀑布的特点,感悟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激发探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孩子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旅游,请欣赏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播放黄果树瀑布的视频)

  2、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位于贵州省的,我国的瀑布——黄果树瀑布。看完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今天,我们就随着小导游京京到贵州去看看这壮美的黄果树瀑布。(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看黄果树瀑布。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的生字词语,自己读一读。

  3、出示词语,抽生教读。

  4、学生评论,并提醒应该注意的字音。教师指导读准翘舌音“驶”、“湿”、“衫”、“扇”等字。

  5、多种方式读生字词。(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读)

  6、调皮的生字娃娃又跑回课文中了,你们还认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能不能把课文里面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三、精读课文,欣赏瀑布美景。

  (一)读课文,请找出京京和阳阳在哪儿观看瀑布,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远处——观瀑台——水帘洞——从山洞出来。)

  (二)再读课文,找出他们看到的瀑布的特点,用“——”勾画出来。

  (三)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远处:突然,“轰——轰——”远处传来一阵像打雷一样的声音。 啊,瀑布!原来是山崖顶上飞落下来的大河。

  瀑布落到深深的潭中,水珠溅得比山崖还要高,银光闪闪,晶莹耀眼,像给大山罩了一层洁白的.面纱。(播放课件,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瀑布壮美的景象,理解其中的词语。)美美地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教师范读、引读、个别读、对比读,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瀑布的壮美。)

  2、观瀑台:立刻,水珠像蒙蒙细雨,迎面扑来,打湿了她的脸、头发和衣衫,洗去了她一路旅行的疲劳。播放课件,观察图片,激发想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五自然段。

  3、水帘洞:大瀑布就像给山洞挂上一幅很大的窗帘。出示图片,指导学生朗读六、七自然段。

  4、从山洞出来:彩虹好似系在窗帘上的彩绸。学生语言描述彩虹,美美地朗读课文八自然段。

  5、有感情朗读全篇课文。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读一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教师重点指导“迎”、“挺”、“旅”3个字的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相互评议。

  五、积累运用。

  你最喜欢哪些句子?(相机引出描写瀑布声音和样子的句子。)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并背一背。

  六、拓展延伸。

  欣赏黄果树瀑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针对学生对黄果树瀑布认识不深,让学生先观看黄果树瀑布的图片,感受瀑布的美丽、雄壮,再引出课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还是在识写生字上,这是新大纲的要求。接着,我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来识记生字,理解字词,并加强句子的练*,增加词汇量,为日后的自学生字词以及文字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儿歌法。让学生边念儿歌边写“挺”,这样基本就没有学生写错这个字了。

  2、重点笔画识记法。比如记“欢迎”的“迎”,记住没有那一撇。

  3、拆合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可以两分组合的汉字。如,什么“扇”,“户羽”扇。这么一拆一合,朗朗上口,还很好记。

  总之,我们教师在*时教学生字时,要多想多听,还要发动学生的积极性,看如何记忆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把烦琐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2

  《看黄果树瀑布》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常瑞写的一篇游记。课文主要写了京京在阳阳的带领下游览了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看到了瀑布的壮丽与神奇。

  本课的课学*主要从以下几个点展开:

  一、找出描写瀑布声音与样子的句子,并通过句子的描写通过想象感知瀑布的壮丽与神奇。

  为了能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我首先出示了阅读小提示:

  1、远处传来一阵像( )的声音,是()的声音。

  2、找出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用波浪线勾出来。

  3、中国最大的瀑布是(),有( )高。

  4、找出描写瀑布样的句子,用直线勾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动笔。

  主要是对描写样子的句子进行了细读,特别是“瀑布落到深深的潭中,不珠溅得比山崖还要高,银光闪兴,晶莹耀眼,像给大山罩了一层洁白的面纱”通过反反复地读,并让学生找出句了中的美词,想像画面,从对动词“溅、罩”的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从而感受到瀑布的壮丽

  二、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观察的写法。

  本课有几个具体的观察点,通过点拨让学生课文中阳阳观察瀑布的不同地点,并读读他从不同点看到的瀑布的样子的句子,使学生对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结合练*题再对观察的顺序巩固了一遍。

  本课中较好的做法:

  将课堂教学与同步作业结合起来,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现场反馈,有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阅读教学跳出以前的只读的单一,通过读前带问题,读中动笔,读后交流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文的学*活动中来,让老师能更快地了解在课堂上的学*情况。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3

  课前预*:

  1、了解本课的作者,完成《助学》 “预*积累”第2(1)题。

  2、通读课文,完成《助学》“预*积累”第2(3)题,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四字短语的意思,积累在笔记本上。

  3、大声朗读课文4—5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4、小组合作搜集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资料和图片,小组之间交流。

  (任务完成,1、2两项任务由小组长检查,评出等级并计入本周语文学*评价。)

  相关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随文学*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品味语句,体会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3、通过多种形式的听说和朗读来感受瀑布的壮美和魅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评价任务:

  1、能够有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小组合作搜集的“黄果树瀑布”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走*作者,走*文本。

  3、能够简单地赏析文章独具魅力的语句,并通过想象感受不同感官带来的不一样的瀑布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李白有诗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王安石吟:“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赵孟頫更看见:“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为什么这么多的文人墨客都被瀑布折服呢?我想这其中总是有些缘由的吧!那么诗人于坚,是否也是因为些什么而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黄果树瀑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于坚,走*《黄果树瀑布》。

  二、知瀑布——知识扩展,领略壮观

  (下面请我们的优秀导游小组带领我们一起领略祖国大好河山——黄果树瀑布吧!)

  (小组四人按分配任务进行——生D:操作准备好的黄果树瀑布各种景致的组图幻灯片。生A、生B、生C:分别进行解说,引导全体同学共同游览黄果树瀑布的美景。)

  生A:大家注意,我们将要看到的就是位于我国贵州省镇宁县白水河上的黄果树瀑布。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亚洲最大的瀑布。瀑布宽约20米,从60米高处的悬崖上直泻犀牛潭。(瀑布倾泻的声音)

  生B:大家靠*一些,来观赏瀑布万马奔腾的阵势。(瀑布全景图)

  生C:大家快看!水拍击石!(瀑布*景图)

  听这雷劈山崩的震撼!(水击石的声音)

  生A:大家快来感受这飞溅的水花!(瀑布飞溅的水花图)

  透过腾腾的雾气,大家可以欣赏日光下的五彩缤纷。(阳光下的瀑布图)

  (感谢导游小组带给我们的精彩讲解!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美景,那于坚领略到的美景是否和我们一样呢?)

  三、读瀑布——听读课文,体验感受

  1、听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方式:(1)学生听朗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请三名同学分别朗读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并示范。

  (3)学生分别总结文章段落内容,思考之后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对黄果树瀑布以前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亲身游历黄果树瀑布后感受到一种新鲜、生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愉悦和震撼。

  2、本文讲述了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感觉变化。纵观全文,作者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学*方式:(1)学生细读课文,从文中标画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

  (2)学生讨论具体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3)体会情感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变化。

  明确:“并不会特别的激动”→“似曾相识的无聊感” →“猛然间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我和它立即建立了一种陌生的接触” →“它抚摸我,亲*我” →“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我和这瀑布之间建立了一种真正的关系”。

  (作者的这种情感变化是和他观赏黄果树瀑布密不可分的。作者所经历的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呢?)

  四、观瀑布——美读课文,感受壮美

  反复朗读作者描写亲历的黄果树瀑布的语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黄果树瀑布的?

  学*方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标画描写瀑布的语句,在课本一旁做好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3)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赏析,指导学生朗读,可单独朗读,男女生朗读,小组朗读,集体读,读出感情。

  (4)教师做好点评总结。

  预设:

  a.“它放射的`声波令我的耳膜鼓了起来,……它先是侵入我的耳朵,然后灌满了我的耳朵,最后是震耳欲聋。”

  (作者从听觉角度抓住了瀑布的声音进行描绘,直接写出了瀑布的有声带给我的震撼感觉。

  b.“与此同时,我的头发开始潮湿,……像落汤鸡一样里里外外彻底湿透。”(作者通过“潮湿”这一触觉感受的描写使得并不舒适的感觉引发了美好的

  感情,突出了直接的接触带来的痛快淋漓之感。)

  c.“那悬挂在高原上的大瀑布,犹如一只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巨手,从高处……呼吸着潮湿。”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系列的动词抓住了视觉进行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亲*瀑布时痛快淋漓的感受。)

  d.“我感受着我的生命在巨大的水声中的惊恐、疼痛;在潮湿中的寒冷、收缩。”

  (由身体上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心灵深处的欢乐感受。)

  e.“我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

  (作者以形象夸张的比喻形容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完全被瀑布所浸染,有强烈的抒情性。)

  f.“这里永远不会进入摄影镜头……你看到的就是水犹如玻璃粉碎那样的运动。”(作者抓住了独特的视角——瀑布的背后观察,与瀑布的接触更加的亲密;同时运用了比喻,描绘了立体的黄果树瀑布。)

  明确: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的角度去观察描写黄果树瀑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朴实、宏伟、壮丽的黄果树瀑布,也由此带给了作者不一样的独特感受。

  五、感瀑布——再读课文,体味升华

  1、黄果树瀑布是独一无二的壮丽景致,为什么作者却在第四自然段中说一个“灰飞烟灭”了,“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学*方式:(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独立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明确:一个“灰飞烟灭”了,是指图片上的那个黄果树瀑布。那个缺少生机,缺少活力,没有生命的黄果树瀑布在这一刻消失了。而“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是指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内心感受的黄果树瀑布。它是真实的,“活的”黄果树瀑布。它让作者真正体味到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作者由开始看到图片的不激动以及似曾相识的无聊感在亲身接触黄果树瀑布之后感受产生了极大地转变,这是运用了写作手法——欲扬先抑。而作者仅仅是要表达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赞美之情吗?)

  2、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对我们写作有何启发意义?

  明确:我们应该学*作者这种不写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力求亲身经历、亲身体验,非写出独特感受不肯下笔的写作态度和创新精神。

  六、悟瀑布——齐读课文,再会壮美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这篇游记散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所见所闻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表达了作者为拥有那种全新的发现和体验,内心所产生的无比喜悦的心情,从而告诉读者,认识自然景物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注重实践,亲身体验,就会获得真知。

  作业设计:

  一、大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一段中表达出作者最主要感受的词是 。文中“作为一个一直统治着我的一个早已干瘪的概念”指 ,而“另一个瀑布”是指 。

  (2)这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写黄果树瀑布的?表现了它怎样的特点?

  二、完成本课《助学》“学*测评”1—9题。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于坚

  “不是特别激动” 幼时观赏图片瀑布

  抑

  某年亲身游历瀑布

  “无聊感” 入口初见

  “一阵激动” 远观听声(听觉)

  扬

  “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身临接触(视觉、触觉)

  “有湿透的话要说”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由学生模拟真实导游现场,并加入视听的感染使得一些想象力较弱的学生脑海中能够先产生具体的画面,由此在品读课文时更加容易走入创设的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感受到瀑布的洒脱、飘扬之美了。

  本节课在按照“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思路进行分析的同时,把重点集中在了第3、4、5自然段的理解品味上,在此充分发挥了学生眼、耳、口、心齐动的阵地作用,通过学生的“朗读—赏读—美读”使得学生在体味作者情感和描写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但由于课堂内容设计的限制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但总体来说,本课的教学实践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目标,使得学生明白了语文应该怎样学、怎样用,这样,学生的语文学*才能走得更长、更久。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4

  文本是作者情感输出的方式,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黄果树瀑布》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依据经验学生对纯写景的美文对于缺乏直观感受,缺乏生活积淀的学生来说,理解时有困难,如果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是难上加难,教学中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显得异常沉闷。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培养语感,进而理解课文。为了读懂文本,读出作者的情感,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着重抓住文中三次描写瀑布声音、三次描写作者深刻感受和描写瀑布形态“一匹宽幅白练”的语句重点进行指导朗读。抓住重点有层次地指导朗读,读中感悟,巧妙地化解了教学难点,在与文本、学生对话过程中基本感到得心应手。

  指导朗读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时,先分开来读出声音的轻柔、响亮、巨响,作者分别把瀑布声比作风声、潮声、织布声、雷声、乐声;接着让学生说出声音变化的原因,最后分角色读出瀑布声音的变化。指导读好描写瀑布形态的语句时,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壮美的词语,然后指导读出瀑布的宽大和一泻千里的`气势,品味黄果树瀑布的宽与大。

  指导朗读描写作者独特感受的句子时,先分别找出写感受的三句话,接着体会作者的感受,其中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第二次感受,最后请三个学生朗读这三句话。随着朗读的逐层深入,学生的感受也越来越深刻,最后已与瀑布融为一体,读得有声有色,情感在不断升华。变换方式的诵读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将文本理解透彻了,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同时将文本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积累,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每篇文章的写法都有一、两处值得细细品味,学*借鉴。《黄果树瀑布》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写作特色很鲜明。为了不着痕迹地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我抓住中心句回环教学,同时扣住描写声音、形态、感受的句子来讲,其他句子一带而过,舍弃部分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集中地获取知识。讲解瀑布声音时,让学生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同一道瀑布,三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会不一样?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从作者与瀑布距离远*的不同方面来考虑问题,明白了离瀑布越*听到的声音越响。这样的指导,能让学生在下次*作中描写到类似的声音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模仿本文的写法,通过实践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细细研读这个内涵丰富、外延深邃的例子,才能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对于学生来说,文章的写法今天从这里借一点,明天从那里借一点,后天就成为自己的了。其实,老师的作用也就在于此——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采撷知识点,获取智慧。这节课结束后布置小练笔让学生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篇游记,学以致用。

  这节也有很多不足,因自身对黄果树瀑布缺乏亲身感受,自身个性使然,课堂上个人的投入程度还不够,因此,我没能与文本、作者完全产生心灵的共鸣。受我情感的影响,学生的情感还没渲染到位,课堂气氛也就不是尽善尽美。还因*时对学生的训练不完全到位,课堂上有些学生的发言显得不是那么完美。这些不足之处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打磨自己,争取课堂教学水*日趋完善。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5

  今天,上了《黄果树瀑布》的第二课时。整堂课,我围绕文章的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展开教学。设计了“作者为什么称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呢?”和“作者来到黄果树风景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两个主干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陶醉,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在教学中,我始终用“游客”的身份把学生和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你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时,你最想干什么?”引发了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渴望;“当你听到黄果树瀑布越来越大的声响时,表明我们离瀑布越来越*了,你又在想什么?”道出了“游客们”内心的急切心情;“现在,那匹宽幅白练就在你的眼前,你内心又有什么感觉?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身临其境,走*了黄果树瀑布;“作为游客,你千里迢迢来到风景区,难道就只想远远地看着瀑布吗?你还想做些什么呢?”则又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谷底,享受黄果树瀑布带来的凉爽与惬意;“游客就这么久久地坐在瀑布跟前,感受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此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把学生和作者、游客和大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得挺感兴趣。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6

  《黄果树瀑布》是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记叙了“我们”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首先,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那英等歌星歌唱《黄果树瀑布》,激情澎湃的歌声能激起学生的热情,课堂中再为学生展示了黄果树瀑布的美景图,有声响的视频能很快将学生带入到壮观的瀑布世界,如此一来,唤起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学*新课的浓厚兴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课堂教学时,我巧妙地赋予学生游客的身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其次,这篇课文作者的高明之处是运用优美的语言,真实细腻而又具体生动地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无比、生机无限,文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本课长句子也较多,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便重点让学生读通读顺全文,并读出感情,领悟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好处。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即“写瀑布声响、形态、感受”的句子重点品悟,品味瀑布的特点,感受作者的用词之美和精准,并很好地为第二课时的学*打下基础。

  再次,《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结构和写作顺序。文章第一句话是全文的总起,作者运用总—分的.写作结构,从不同角度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了描写。全文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描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时我适时地提醒学生学*这一写作方法,并且安排课外练笔,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黄果树瀑布语言优美,教学本课时,运用诗句总结本课时:“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悬挂在天地间的歌;她用动人的歌喉谱写了天地间雄壮的乐章,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继续黄果树瀑布之旅!”此笔我觉得为画龙点睛之笔,让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了升华,为第二课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7

  《黄果树瀑布》是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描写的并非是黄果树瀑布成因的科学知识,而是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本课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从读中感悟

  根据本班孩子的情况,在课前我让孩子进行了预*,并强调学生在课前必须多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善用、巧用了比喻、拟人、比较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课堂内的时间毕竟有限,加上本课长句子又多,文章又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果课前学生不花时间读的话,在课堂教学时,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很难或者会较慢掌握文章内容。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多读,读通读顺是很有必要的。课前预*到位,基础好的学生会通过文字进行感悟,通过文字在脑海中编织成一幅幅美丽的动画,事实也证明我这样做,对课堂教学非常有效。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前我建议他上网查找黄果树瀑布的相关视频,听听瀑布响声,欣赏瀑布雄伟壮观的图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堂教学时,通过一些教学辅助手段,注重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在教学第一课时时,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所见、所思、所感的句子进行阅读,并思考这些句子在写作上的修辞手法。第二课时继续让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学生自读自悟,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本课教学的`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男女分组读,个别读……朗读调动了学生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能够高度集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多的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诗意语文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诗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对人的关注,而语文本身就具有诗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引用诗歌导入,既能充实学生的精神,又能提高学生

  的人文素养,大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二课时,采用诗歌导入。整首诗充满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和赞美之情,这样很快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青少年的活力,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的诗意很浓,如课文中第四自然段写“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这一幕时,文章中的“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是很值得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的话题,这段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教学时,他们想象“银雨洒金街”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文字:黄果树瀑布上空细雨朦胧,阳光透过水珠,像我小时候吹出的肥皂泡泡,五彩缤纷生;小镇上空水花朵朵,女孩子穿上漂亮的裙子,撑着小花伞,穿着小马靴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追赶蝴蝶,多美的画面啊;黄果树小镇上空长期被雨水滋润,我想那里的花开得特别鲜艳,那里的树长得特别茂盛……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作者将黄果树瀑布和庐山瀑布进行了比较,让学生很自然就想起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学时,我在结尾处朗诵了叶圣陶先生的《黄果树瀑布》,激情洋溢的学生学着写下了不少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诗句。如:黄果树瀑布,你真美呀!你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你一直勇往直前的流着白银似的水,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真伟大啊!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闻几来回。喧嚣的水声,白练似的瀑布,飞流直下,雄伟壮观!生:瀑布如白银,一泻落千丈。只为忧愁人,一解千古恨。这些诗句虽然充满稚气,但却毫不掩饰青少年的活力,向往、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三、游客身份

  对于一名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到目前为止去见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机会相当微小,有的甚至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小镇。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便努力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充当游客角色,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用导游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幽默、激情的语言引导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此次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旅游,感到上课就玩一样。让孩子进入情境,不但学得开心,课文内容掌握得也扎实牢固。如教生字时,我说我们来认识一些新朋友;在教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猜导游小姐此刻的心情,我班的学生说道:导游小姐在想,大自然太美好了,留在黄果树瀑布小镇上算了;导游精神焕发,应该把不开心的事都给忘了吧?这一自然段中“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这句话本身比较难理解,但通过让学生猜测导游小姐的心理活动这个游戏,让学生很快掌握这句话蕴涵的深意。学生能猜出导游小姐的心思,其实就是孩子们自己的心理反应,接着学生的话,我做了个小结:各位游客太聪明了,对啊,与大自然面对面,贵在用心。唯其如此,才能享受大自然,忘却个人的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烦恼和忧愁,像大自然一样,全身上下充满神奇的力量。因此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段话的蕴含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本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便对学生说:此次旅游路途遥远,要克服重重困难,我们可以按什么游览线路进行?学生饶有兴趣地在课本中找出作者描写游踪先后的句子,因此我很自然地就引出写作方法“移步换景”,说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的描述。教第二课时,我又对学生说:各位游客请回头看看,寻找一下我们的足迹,看看我们去过了哪些地方?这一步看似重复,其实不然,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写游记散文可以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描写,还可以在游记中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本篇课文时,觉得文章中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两个课时有点紧张,如果时间充沛点的话,要让学生大胆说,充分地说,如有几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想象。第一处:透过树的缝隙看黄果树瀑布时,让学生想象瀑布像什么?第二处,“银雨洒金街”这一奇景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可以让学生想象奇景,也可以叫学生动手把这一奇景按照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把画下来,添上颜色,我相信画面一定很美。第三处可以让学生看着徐霞客的塑像,想象徐霞客的心理活动。徐霞客是明代地理学家,让学生站在名人的角度进行想象说话,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8

  今天,上了《黄果树瀑布》的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跟随作者一起走*黄果树瀑布,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走进黄果树瀑布,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对黄果树瀑布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整堂课,我围绕文章的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展开教学。设计了“作者为什么称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呢?”和“作者来到黄果树风景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两个主干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陶醉,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在教学中,我觉得有一点是成功的,那就是我始终用“游客”的身份把学生和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你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时,你最想干什么?”引发了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渴望;“当你听到黄果树瀑布越来越大的声响时,表明我们离瀑布越来越*了,你又在想什么?”道出了“游客们”内心的急切心情;“现在,那匹宽幅白练就在你的眼前,你内心又有什么感觉?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身临其境,走*了黄果树瀑布;“作为游客,你千里迢迢来到风景区,难道就只想远远地看着瀑布吗?你还想做些什么呢?”则又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谷底,享受黄果树瀑布带来的凉爽与惬意;“游客就这么久久地坐在瀑布跟前,感受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此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把学生和作者、游客和大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感 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得挺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没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很多时候需要靠学生的想象,缺乏直观的体验。这也使得学生的朗读缺少激情,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情境。另外,对于“银雨撒金街”的奇景,很多学生只是感受到了“银雨”,而对“金街”则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是太阳光对街道的照射,没有体验到金色的太阳光辉洒满整个小镇的美丽。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9

  《黄果树瀑布》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宏伟,充分表现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全文一共有八个自然段,按照游踪先后为序,分别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色,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本文的写作特色十分鲜明:一是采取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班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黄果树风景区,对于黄果树瀑布这种气势雄伟的水肯定缺乏直观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而且只通过读课文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

  针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这一特点,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这一载体,出示图片、声音、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相结合的过

  程中,对黄果树瀑布有个直观的认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进行感悟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写景散文,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缺少的'就是直观的感受,缺乏生活的沉淀,对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有声音的变化,瀑布形态的壮观不能完全理解,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积累,这样借助媒体在阅读与欣赏中深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帮助学生很好地感悟课文,又使学生开阔眼界。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10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瀑布声音的响、形态的宽以及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感受。“潮水般涌上来”、“人喧马嘶”、“喧嚣”是在写瀑布声音的响;“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雷声轰鸣”、“山回谷应”也是在写声音的响。同是瀑布的声音,为什么在作者听来,先是“喧嚣”,接着像“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后来又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了呢?这个问题的抛出,激活了文章,学生在对文章前后勾连中感受到描写上有这些变化,是因为作者与瀑布的距离越来越*,只有在谷底久坐之后才会感受到瀑布声音的“山回谷应”。引导学生体会移步换景,感受距离的变化带来的人对声音感受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引导学生抓住“凉丝丝的”“灌满了活力”“胸膛在扩展”读懂作者的'感受之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发现,同是在写瀑布带给作者的感受,却因为“离瀑布*得很”“坐在下面”“久久地坐着”而不同。这是因为时间的延续而产生的感受变化。

  随着空间的拉*与时间的延续而变化的描写是学生在自主感悟的时候发现不了的,而在老师引导之后便能恍然大悟。这是我这节课要关注的重点。这篇课文虽然从声音、形态以及给作者带来的感受这三方面来写黄果树瀑布,但这三方面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最典型的是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既有形态的描写,又有声音的描绘,也有感受的表达。借助这一段我引导学生体会了散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让学生观看一段黄果树瀑布的录像,对瀑布有了感性的认识,让他们说说观后的感受,并让他们找出一句作者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话,并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二)学文感知。想想作者是从哪里体会到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的?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瀑布声音响、形态美、感受深的句子,组织交流,并指导朗读好这些句子。然后播放录像片断,给学生视觉上的感受,进一步感知瀑布的壮美。

  (三)说话训练。出示瀑布美景图片,我设计让学生当“导游”,把黄果树瀑布的美景介绍给他人的.环节。这样既是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整合,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最后让学生读一读开课时出示的那句话,又回归到整体。

  《黄果树瀑布》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时,我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去读,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即“写瀑布声响和形态”的句子重点品悟,品味瀑布的特点,感受作者的用词之精、之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之前我和学生还到多媒体教室专门欣赏了一下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学生朗读起来就更加有味了。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集中目标,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12

  整堂课,我围绕文章的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展开教学。设计了“作者两次来到黄果树风景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两个主干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陶醉,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在教学中,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庐山瀑布的美景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到壮观的瀑布世界;然后我们一起欣赏《望庐山瀑布》的'配音朗读,并试着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唤起学生对“瀑布”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学*新课的浓厚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当你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时,你最想干什么?”引发了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渴望;“当你听到黄果树瀑布越来越大的声响时,表明我们离瀑布越来越*了,你又在想什么?”道出了“游客们”内心的急切心情;“现在,那匹宽幅白练就在你的眼前,你内心又有什么感觉?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身临其境,走*了黄果树瀑布;“作为游客,你千里迢迢来到风景区,难道就只想远远地看着瀑布吗?你还想做些什么呢?”则又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谷底,享受黄果树瀑布带来的凉爽与惬意;“游客就这么久久地坐在瀑布跟前,感受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此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把学生和作者、游客和大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得挺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设计较少,很多时候需要靠学生的想象,缺乏直观的体验。这也使得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今后在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13

  案例反思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只是这三者之间的对话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呢?在执教了《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后,这个问题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黄果树瀑布》是国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通过反复斟酌,我觉得学生应该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应放在首位,只有当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美,体会到作者的性情在大自然中受到陶冶,才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交换了“思想上的苹果”,也得到了“跳一跳,摘苹果”的机会,这样一来,整节课就对学生的眼、耳、口、心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用于辅助师生阅读欣赏这篇美文,就能够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图文并茂,诱**感

  教一篇课文,诱发学生的感情是关键,学生的感情萌发了,对所学课文就能产生强烈的学*欲望,使学生乐于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感受语言文字,阅读欣赏这篇美文。

  教学片断1

  师:自己轻声读一读第二、第三自然段,看一看书上的插图,展开想像: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透过文字和图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树叶在风中飒飒歌唱的声音。

  生:我仿佛听到了脱缰的野马的嘶叫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瀑布泻落在深潭中发出雄浑磅礴的声音。

  ……

  生:我仿佛看到了仙女的白纱在我眼前飘动。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珍珠屏镶嵌在青山之中。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泻而下的银河。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令人赞叹。赶快一起来一起观赏这大自然的杰作。(电脑出示黄果树瀑布视频)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先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用眼观察书上的插图,用嘴去阅读文字,用心去想象图画和文字的美妙画面。在边看,边读边想的.过程中,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带有孩子的个性理解,在交流中,个性与个性的碰撞,给了每个孩子更多的想象的空间。,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精心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从想象归于现实。当学生亲眼看到电脑显示的黄果树瀑布视频时,他们被黄果树瀑布美震撼了,有的同学甚至发出了“哇”的轻声惊叹。此时,任何语言都已失去了意义,学生的感情已被其充分诱发,为他们阅读欣赏课文作了铺垫。

  二、口诵心思,有声有色。

  读,是一个欣赏过程。学生通过“读”,使静态的文字成为生动鲜活的画面,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内涵和文章的气势,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积累应用的最终目的。

  教学片断2

  师:伴着喧嚣的瀑布声,我们已经来到瀑布跟前,这儿又有怎样的美景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

  生:(异口同声)想!

  师:(出示“银雨洒金街”的图片)请大家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奇妙的景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奇妙的景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水雾弥漫,人们在这里恍如在人间仙境一般。

  生:我感受到水花在空中随风飘飞,翩翩起舞。

  生:我感受到自己仿佛在一个水花飞溅的世界。

  ……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不知道你能不能也读得很精彩呢?先别忙着举手,老师想先请几个小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

  生:“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这一句既要读出雨雾的轻柔,更要读出雨雾一下子飞起的感觉,要让人感到水花腾空快而有力。

  生:“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要读出水花在空中到处飞舞,轻轻飘荡的味道来,所以要读得慢些,轻柔些。

  生:“高达数百米”要读出水花的壮观,要读得让人听了觉得水花真得很高。

  ……

  师:相信有了小老师们的这些建议,你一定能读得令人浮想联翩。

  指名读。

  师生评议。

  师: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要是不把它留在脑海中,就太可惜了,你们想不想背这一节啊?

  生:想。(学生跃跃欲试)

  师:你来背背看,给你加点音乐好不好?

  学生借助画面背诵,配乐。

  ……

  上述教学片断,依靠学生在意境中的“读”,甚至熟读成诵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学生之所以能将文字读出其中的韵味来,是因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意境之中,创造出一种最佳的阅读欣赏美文的境界,图片看在眼里,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似乎自己置身于教材描绘的情景之中,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无疑是令人满意的,在画面、文字的交汇合融合中,学生他们的注意、记忆、想像、思考、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凝聚在一起,智力活动进入“最佳时期”。他们灵感的火花闪现,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以至于让学生指导学生读书、借助画面背诵课文,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学生急于要把这段美文背下来,再加上教师巧用轻快优美的音乐,课堂上出现了又一个高潮。学生的读得有声有色。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适时辅助,创设出图文并茂的丰富情境,就能让学生的眼、耳、口、心得到积极愉悦的配合,从而有效地开展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黄果树瀑布》的教学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14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今天听了云盘小学朱亚红校长的课,总体感觉

  1. 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始终围绕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2. 用教语文的方式在教孩子语文,让孩子学好语文。

  3. 引领着孩子精读文本,感悟黄果树瀑布的特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注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掌握表达形式和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始伊始,让学生欣赏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他们能尽快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然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对黄果树瀑布的总印象。第四自然段讲的是瀑布激起的水花落在黄果树小镇上的一系列轻盈优美的动作,其中“银雨洒金街”这个比喻最使学生心驰神往。在教学中,课件演示“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让学生体会“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如此美妙之境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挥洒飘扬之美。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朗读体会。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声响、形态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声响、形态的词句,如“哗哗、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訇然作响”,“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抓住这些词句朗读体会,产生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第三,大声齐读。尤其是本文的第一、二、三、六、七自然段,只有运用齐读,才能渲染出瀑布的无比壮美,烘托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学*本文,学生对大自然的杰作——美丽壮观的黄果树瀑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获得了美的体验。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15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

  1.读为主线,多形式、多层次朗读。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徐永年说过:“阅读教学是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所以,这节课中我让“读”唱主角。作为第一课时,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纵观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题4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2、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所以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用笔画画书中的关键词句,在旁边做上批注,而圈点批注使语文课充满了源头活水般纯正的'味道,它的的好处就在于: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

  3、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都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越是集中目标,就越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越是目标简明的课,就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从而使学生的学*变得明白、轻松起来。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正所谓“教的越少,学得越多”。

  纵观整堂课,这样的写景美文应以朗读为主,但是感觉学生没有读到位,我也没有指导到位。比如“银雨洒金街”这个环节,没有抓住“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等词语进行指导朗读,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去体会“银雨洒金街”的奇景。最后,学完课文,由于时间关系,我总是抓住了一些句子来读,没有让学生整篇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公开课上这样的写景文,是第一次,我想以后还会继续尝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