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1

  课前,我一直在担心二年级的学生能否理解掌握《简单的排列与组合》这一课。今天上完这节课时,我是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走出教室。因为,孩子们学得非常的好,这些7岁的孩子不但能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排列与组合》,而且能做到熟练的运用。

  在教学例1时:

  1、让学生拿出数字卡片1、2摆两位数,学生很快的摆出12、21。

  2、让学生独立用卡片1、2、3摆两位数,一边摆一边把摆出的数记录在学*纸上。

  3、小组交流讨论,谁方法最科学、不会漏掉。

  4、让学生到前面的黑板上展示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三人到前面展示,其中

  2名同学的方法是:

  十位上的数字是1,个位上的数字是2或3,组成的两位数是12,13;

  十位上的数字是2,个位上的数字是1或3,组成的两位数是21,23;

  十位上的数字是3,个位上的数字是1或2,组成的两位数是31,32;

  一名同学的方法是:

  用数字1、2来摆,可以摆出的数是12、21;

  用数字1、3来摆,可以摆出的数是13、31;

  用数字2、3来摆,可以摆出的数是23、32。

  同学们都很赞同这两种方法,于是我给这两种方法称为“2钟法”和“叶氏法”

  当其他学生学*了这两种方法后,在练*中我又让学生用数字卡片“0、3、9”摆两位数。

  我想,学生这时肯定遇到困难了,他们一定会为“03、09”是不是两位数展开争论。没想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一个是写6个两位数。用“2钟法”写出了4个数:30、39、90、93“叶氏法”写出03、30、09、90、39、93(学生是把039删去的)。就这样,这部分让我担心孩子们会学不懂的知识,在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中顺利地学会并做到了熟练的运用,教学效果真的很好。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2

  讲完课后,和同事们进行了交流,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其次,在实践方面:因为低年级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所以本课我通过“小动物共伞的故事”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己充分的动起手来。用两个数字摆出两位数,用三个数字摆出两位数,三人两两握手,搭配上衣和裤子,通过找路回家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快乐地度过了40分钟。

  再次,我关注师生合作,促进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课后,同事评课时,指出了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大,没留作业,总结有些仓促。我虚心接受同事的的建议,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进行修正。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上,争取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四、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4

  这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考评我抽到的题目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与原来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将排列与组合渗透其中,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透,我这节课单独教授例1,努力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掌握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方法。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排列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益载体。为了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我以学生喜欢的动画情景,设计了以“解救美羊羊”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具有挑战性的学*活动,活动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什么是排列及排列的方法。整课节始终用创设的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将排列问题趣味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二、深挖教材,教学设计有层次

  本节课在新课部分一共设计了三组问题,问题的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第一组猜老师的年龄情境,由于老师的年龄是由9、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非常简单,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找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组合的奥妙,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第二组问题是在第一组问题的基础上的一个升华。想要进入城堡就要输入正确的密码,而密码是由1、2、3,这三个数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小组讨论又使学生主动去挖掘排列背后的秘密。

  第三组问题三人玩照相的位置排列,能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道题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给出的是直接让学生来排列,这样难度就加大了。这就激发学生用之前学过的有序思维的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把卡通人物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同时是3个数排列不同3位数的情况,随着难度的增加,学生也意识到必须有序思考,按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另外在练*的设计上,我也让练*体现出不同的层次。第一道练*是让学生从3个数中选出2个数,组成电话号码的后两位,有多少种不同的组法。这道题和例题的难度是一样的,但是之所以设计,是因为例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把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遍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这道题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排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道练*题,设计了用4、0、7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不能重复。在完成了照相问题后,出示这道练*,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排列数,让学生掌握了序思考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在组数时,0不能再最高位。

  正因为把握好了问题和练*设计的梯度,才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排列组合中的规律: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全面的思考方法。

  三、巧妙利用学生生成资源突破重难点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包含了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质疑、想法,捕捉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改进学*方法、开发课堂教学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1、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思维的深度空间。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时刻。”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视为学生学*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允许学生出错,更要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学生的机智和智慧就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深度空间。

  在这节课当中,我就收集了学生写遗漏和重复的作业单,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2、巧用“想法”资源,激发创新的深度空间。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首先教师应明确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要知道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并不是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给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学生的一些非同寻常的想法,往往可能蕴涵着创新的思维、智慧的火花。

  比如在用1、2、3组不同的两位数时,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她采用的虽然也是固定十位的方法,但是她这样的表示方式看起来更直观,也更容易掌握。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方法,我放弃了自己之前预设好的写法,重点介绍了她这种方法。在后面的练*中很多学生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既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而且速度也很快。

  还有一位同学在解决3个小朋友照相有多少种不同排法的问题时,她是这样做的: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5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集锦

  篇一:

  通过对这节课的多次教学实践,证明了这样设计与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能唤起学生对生活数学的情感体验,能很好地让他们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此课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反思成功的原因有:

  一、创设情境,生活取材。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我在尊重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创设了一个主题式的情境“游玩数学广角”,来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数学学*的材料是“应当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节课中,我剪辑的材料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如:聪明屋排数,握手游戏,衣服的搭配,买东西等。学生一见就有亲切感,能很好地激发学*兴趣,促进有效学*,并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在此过程中,也更好地体现了以下2点:

  一)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 “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帮数学小精灵搭配衣服,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搭配算一种穿法,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 “买本子,5角一本,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付法?”??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

  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同时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层次,联系学生的实际――搭配衣服和买本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三、符号刻画,数学建模。

  数学教学中,学会“符号运算”似乎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以往的教学不承认学生经验中的“符号世界”,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从具体事物à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à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课标解读》指出:符号化的问题已经转化为数学问题,随后就是进行符号运算和推理,最后得到结果,这就是数学建模的思想。

  这节课中有好几处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地把具体事例进行逐步抽象概括,让他们学*用简单的数学符号语言去刻画复杂的现象。如“请小朋友们为小精灵搭配衣服,一共可以搭配几套?”这一问题,学生采用的方法有:

  方法1:图示法

  连方法2: 或列表法或图示法

  用各画两衣服和裤子,用1、2、3、4(abcd、甲乙丙丁、△□○☆等)来思考

  这样,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做到有条理性、逻辑性,对学生的数学思考又进行了提升,让课堂焕发生命了的活力。 当然,我不满足于现状,课后我又寻思:这节课注重了排列组合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组合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比如:怎样有序的取出5角钱,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就没有很好的反馈,还比如有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如何及时捕捉利用的问题,等等。我想这在以后教学中应多反思,多注意的

  篇二:

  这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考评我抽到的题目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与原来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将排列与组合渗透其中,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透,我这节课单独教授例1,努力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掌握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方法。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排列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益载体。为了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我以学生喜欢的动画情景,设计了以“解救美羊羊”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具有挑战性的学*活动,活动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什么是排列及排列的方法。整课节始终用创设的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将排列问题趣味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二、深挖教材,教学设计有层次

  本节课在新课部分一共设计了三组问题,问题的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第一组猜老师的年龄情境,由于老师的年龄是由9、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非常简单,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找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组合的奥妙,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组问题是在第一组问题的基础上的一个升华。想要进入城堡就要输入正确的密码,而密码是由1、2、3,这三个数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小组讨论又使学生主动去挖掘排列背后的秘密。

  第三组问题三人玩照相的位置排列,能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道题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给出的是直接让学生来排列,这样难度就加大了。这就激发学生用之前学过的有序思维的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把卡通人物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同时是3个数排列不同3位数的情况,随着难度的增加,学生也意识到必须有序思考,按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另外在练*的设计上,我也让练*体现出不同的层次。第一道练*是让学生从3个数中选出2个数,组成电话号码的后两位,有多少种不同的组法。这道题和例题的难度是一样的,但是之所以设计,是因为例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把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遍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这道题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排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道练*题,设计了用4、0、7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不能重复。在完成了照相问题后,出示这道练*,目的在于一

  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排列数,让学生掌握了序思考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在组数时,0不能再最高位。

  正因为把握好了问题和练*设计的梯度,才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排列组合中的规律: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全面的思考方法。

  三、巧妙利用学生生成资源突破重难点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包含了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质疑、想法??,捕捉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改进学*方法、开发课堂教学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1、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思维的深度空间。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时刻。”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视为学生学*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允许学生出错,更要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学生的机智和智慧就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深度空间。

  在这节课当中,我就收集了学生写遗漏和重复的作业单,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2、巧用“想法”资源,激发创新的深度空间。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首先教师应明确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要知道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并不是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给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学生的一些非同寻常的想法,往往可能蕴涵着创新的思维、智慧的火花。

  比如在用1、2、3组不同的两位数时,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她采用的虽然也是固定十位的方法,但是她这样的表示方式看起来更直观,也更容易掌握。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方法,我放弃了自己之前预设好的写法,重点介绍了她这种方法。在后面的练*中很多学生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既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而且速度也很快。

  还有一位同学在解决3个小朋友照相有多少种不同排法的问题时,她是这样做的:

  篇三: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惯。

  二、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

  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组合数学和学*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三、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纸牌 )大家认识这是什么吗?现在呢,老师和大家利用这些纸牌一起变一个小魔术,这张纸牌上写着几?(1)这张纸牌上写着几?(2)那用数字1、2你能拼组出哪些不同的两位数?谁想上来试一试?还能拼组成其他的两位数吗?咦,刚才还是12,你是怎样又变出21的?(交换位置)真棒,你是一名真正的小魔术师。

  ●(边演示边强调)这位同学先拼组成12接着有拼组成了一个新的两位数21,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一个新的两位数(交换数字位置),通过交换数字位置的方法得到了一个新的两位数。大家还想不想再玩一个类似的游戏呀?

  (二)探索排列组合规律

  1.探索排列规律

  (1)2个数字可以拼组出2个两位数,那请大家猜一猜用3个不同的数字最多可以拼组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大家的意见不一致了,那我们就摆摆看。注意:每个桌上老师都准备了3张数字卡片,大家在摆两位数时只能从这3张卡片中选取。并且在摆数字时首先要思考一下,怎样摆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那我们该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呢?指生读要求“请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记录摆出的'两位数,看哪组摆出的又对又快。”哪个小组完成了就请坐正,老师就知道了,开始!(师巡视,找典型。)

  ●无顺序的汇报→正确的汇报→比较方法→学生说方法→师摆并板书→起名称

  师:请把你写出的两位数读出来(无序→正确,师板书,),比较一下谁的更全面一些?(提问其他的答案),为什么XX同学没有完全摆对而这名同学却摆得这么准呢?他有什么诀窍吗?(生边回答师边数字板演示,并进行板书)

  师:谁能给这个方法起一个名字呢?

  ●谁还有其它的方法要介绍给大家?(分别找用交换,固定十位,固定个位的方法的同学汇报。) ●象这样因为数字的位置不同而拼组出了不同的两位数,这样的问题

  (2)刚才我们借助卡片共同找到了3种数字排列的方法,你最喜欢那种方法呢?(3生说)那现在不用卡片你能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按要求排出数吗?(课件)师读要求“在练*本上写一写,看3、5、7最多可以拼组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两优生板演,集体订正说方法)

  (3)小结:刚才的2组数字,我们都排列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是不是任何3个不相同的数字都可以排列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呢?猜猜看(课件)可指学生回答。请大家在练*本上写出用0、1、2排列出的不同的两位数。

  2.探索组合规律

  (1)为什么用0、1、2只能排列出4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为什么01,02不行,找一生回答,(0占最高位没有意义,0不能占最高位)

  很棒!老师要和他握握手。大家看,我在和他握手,他也在和我握手,不管我们的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的手不松开我们两个人就是只握了一次手。

  ●那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猜猜看(点击课件) ●到底我了几次手呢?师指三名同学(两组)到前面汇报表演一下,然后课件演示。师:咦老师有点不明白,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我们排列出了6个两位数,握手是3名同学,都是3,为什么却只握了3次手呢。像握

  (2)现在,老师这里有三朵花,想拿出其中的两朵花奖给本节课听讲最认真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同学,请大家帮老师想想我有几种拿法?大家说老师有几种拿法?这是属于数学上的那个知识?(组合)谢谢同学们帮老师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

  (3)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难题,(课件)也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帮他吗?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妈妈给他买了2件上衣和2件裤子,那他有几种穿法呢?请大家在课本101页上连一连。之后让学生展示讲解。(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一条裤子也可以配两条不同的上衣)

  师:真棒大家利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小红解决了难题。(课件)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有关什么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细心的观察,用数学的头脑去认真地思考,你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排列组合的问题,下课后找找看。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新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小魔术(用纸牌排列数字)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关于“组合”知识的教学,教材是以练*题的形式出现,这对第一次正式接触这方面知识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在教学中将其“练*题”变为了“例题”。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2、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3、练*题的设计力求游戏化,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学*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的兴趣。

  4、存在问题与不足

  (1)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指导不够,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

  (2)学生认真听讲的*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3)今后应加强理论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篇四: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组织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为此,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二、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三、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在高中数学的学*中,学生将全面学*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游游戏乐园(跑道问题,词语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三、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

  篇五: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 ,课一开始,老师就创设了和三只小动物参观数学乐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将学生知识很好地融合到生活中去。整堂课教师就是围绕这个大情景来教学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课的设计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三、练*题的设计力求游戏化,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学*知识,如抽奖游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的兴趣。

  教后反思:

  1、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指导不够,有个别学生还不能有效参与。

  2、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不够具体,如在抽奖游戏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板演,或说出自己的想法,草草收场。

  3、教师语言不够精练,放手不够到位。如排列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摆法。

  4、今后应加强理论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阅读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1)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菁选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1

  《排列组合》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是对搭配问题的初步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自己有比较的好的地方,也还有不足的地方。

  做的好的地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老师到北京旅游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方式,如何使合作学*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学*数学。

  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2

  《排列与组合》是体现数学生活化的一个很好例子。说实话,对怎么把握好“排列与组合”这个内容,课前我总是犹豫不决。《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因此我试图在本节课中把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突出活动,让学生中实践中学*和感受数学知识。

  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排列与组合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

  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体会哪种是最佳摆法。

  三、将实践活动数学化。

  比如握手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已掌握三个人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三次,那么如何内化为数学知识是一个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想“假如在考试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和你握手,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出用符号来表示,其实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最后的路线问题,这是一道拔高题,学生明显感到了困难,这是备课中我没有预想到的,今后在“备学生”方面还要下功夫。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3

  本节课体现了两个特色

  1、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 “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2、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课始,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接着,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

  最后,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这节课注重了排列组合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组合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还有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捕捉利用不够及时到位等等。我想这在以后教学中还应多反思,多注意的。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4

  课前,我一直在担心二年级的学生能否理解掌握《简单的排列与组合》这一课。今天上完这节课时,我是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走出教室。因为,孩子们学得非常的好,这些7岁的孩子不但能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排列与组合》,而且能做到熟练的运用。

  在教学例1时:

  1、让学生拿出数字卡片1、2摆两位数,学生很快的摆出12、21。

  2、让学生独立用卡片1、2、3摆两位数,一边摆一边把摆出的数记录在学*纸上。

  3、小组交流讨论,谁方法最科学、不会漏掉。

  4、让学生到前面的黑板上展示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三人到前面展示,其中2名同学的方法是:

  十位上的数字是1,个位上的数字是2或3,组成的两位数是12,13;

  十位上的数字是2,个位上的数字是1或3,组成的两位数是21,23;

  十位上的数字是3,个位上的数字是1或2,组成的两位数是31,32。

  一名同学的`方法是:

  用数字1、2来摆,可以摆出的数是12、21;

  用数字1、3来摆,可以摆出的数是13、31;

  用数字2、3来摆,可以摆出的数是23、32。

  同学们都很赞同这两种方法,于是我给这两种方法称为“2钟法”和“叶氏法”

  当其他学生学*了这两种方法后,在练*中我又让学生用数字卡片“0、3、9”摆两位数。

  我想,学生这时肯定遇到困难了,他们一定会为“03、09”是不是两位数展开争论。没想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一个是写6个两位数。用“2钟法”写出了4个数:30、39、90、93“叶氏法”写出03、30、09、90、39、93(学生是把039删去的)。就这样,这部分让我担心孩子们会学不懂的知识,在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中顺利地学会并做到了熟练的运用,教学效果真的很好。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5

  一、创设情境,生活取材。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在尊重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创设了一个主题式的情境“喜洋洋参加体育运动”,来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在这节课中,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6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不但是后面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表面上看教材对于这些知识的呈现似乎比较零乱,实质上数学广角犹如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它重在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并且经历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为此,我在本堂课中创设了一个探索学*的情境,让学生围绕“去数学广角游玩”这样一个主题事件情境,通过智力考试猜老师的年龄,猜老师的手机号码后2位,智力过关握手庆贺,帮老师搭配衣服,排队留影,找回家路线等活动,由浅入深,开展学*探究,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探究过程趣味化。

  一堂课下来,虽然同伴们说我教学设计新颖有趣、教态自然、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学过程流畅,似乎上得挺不错。而我自己心里却很明白,这堂课有许多地方是失败的。因为这一篇“散文”的“神”我开始没渗透好,后来没把握好,到最后学生很难在头脑中有效建模,所以本堂课如果我给自己打分,肯定不合格。细细反思如下:

  第一,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生成的.素材,大做文章。《数学广角》的内容本来就像万花筒,不需要额外找大量素材,否则只会让我们的课堂华而不实。如本堂课中,在让学生思考用1、8、3三张数字卡片能排列出几个两位数时,我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基础上,安排了同桌操作、验证,即一位学生摆数学卡片,一位学生做记录(用记号笔)。在巡视的过程中,我有意搜集了3种不同方案,并给它们编上号:

  ① 13、18、31、38、81、83

  ② 13、31、38、83、18、81

  ③ 13、83、31、81、18、38

  我让学生比较上面三种方法,说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让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在这里,当学生说出 “有顺序”三个字时,我没有细细品下去,而是用“是啊,这样有顺序地去思考问题,就可以做到不遗漏、不重复。”这么一句粗糙的话语把难点遮住,把亮点给错过了。假如当时,我继续追问:“哦,那你来说说,是怎样一种顺序呢?”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在学生的方法上做文章,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提炼出“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等不同的顺序,这样就会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第二,要用心关注课堂上的细节问题。在四人小组进行握手操作时,后面的很多孩子其实都没看清,就不可能数出来有几次。如果能让孩子们在握手时把手举高点,这样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的时候就是如此,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关乎成败。

  第三,要巧妙设计每一道练*。在本堂课最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小丽、小芳、小美三人想站成一排拍照留念,她们有几种站法?一下子出现三个人的排列,对学生的挑战可能有些大,也可能是我前面的有序渗透地不好,学生半天都没拉扯清楚。打算做如下修改:把老师也加进去,每两人合影一次,共合影几张?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常常会有遗憾,所以需要我们不停地反思。相信每一次反思总会带来些许进步,些许收获!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7

  11月5日我在界湖小学东校区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张京菊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排列组合》,感触颇深。这节课中,张老师以小学生熟知的游戏乐园为题材,创设了买票、猜密码的情境。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切合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整堂课张老师坚持从低年级儿童的实际与认知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结合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体验数学。课堂上张老师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而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表三位同学摆一摆,感受摆的过程。再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汇报交流总结涂的方法,体会排列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然后学以致用利用规律重新涂色,体会有序排列的优越性。紧接着通过握手活动,感知组合,然后通过比较总结出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这样使理性的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背景密切相连,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因而问题的解决便具有了现实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丰富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作为发展性的教学,加强对操作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概括3个元素排列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分类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意识的培养。

  我相信这节课对张老师的感触是最多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大家对张老师授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通过交流研讨,使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8

  “数学广角”是新版教材安排的内容,每册教材都有涉及,是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本册安排的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数学广角的内容每册书一般有两个例题,内容不多,看似简单,实则比较难懂。

  昨天学校督导课,我就上了排列这一节课,这节课重点要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做了大量认真仔细的准备工作,首先认真研读教学参考书对本节课的解读,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制作教学,为学生准备了课堂上要使用的2份作业纸,还布置学生在家里制作了数字、字母卡片,三朵花。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完本节课,我自己感觉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也得到了相应的训练和发展,现把本节课反思如下: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教学过程设计有趣味,符合二年级小孩子的心理特征

  本节课,我设计了小豆班运动会的情境,以这个情境为主线,给运动员编号码,分彩花,照相留念。孩子们都喜欢动画片大耳朵图图里边的动画形象,所以他们很乐意参与到本节课的学*。这节课纪律井然有序,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以前我班的一些男生上课总是随意说话,这次可能也是因为有很多听课老师,他们不敢随意说话,因此就认真听课了,正好这次的设计他们也喜欢,因此,整节课教学气氛好,活而不乱。

  2.教学效果显著

  我们的教学需要高效课堂,本节课排列的思考方法学生学*得很清楚、明白,我巡视时发现以前一些学东西很慢的几个学生都掌握了,听课老师巡视,也发现学生掌握非常好。课前备课时,我还担心学生学*有困难,特意把两道练*题的答案都做成了动态直观的,想着到时向学生展示,但是最后都没用到,因为学生都很会想,会表达,根本无需看我的答案。

  3.注重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的培养

  排列和组合重点要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这节课,我非常注重学生有序思考,教给他们有序思考的方法,还注重他们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邢皓斌同学讲解自己的方法时,就非常清楚有序,我及时表扬了他。

  4.课前准备充足有效

  为了保证本节课顺利高效,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备课、做、布置指导学生做数字和字母卡片,剪纸花等,各项工作准备充分。

  5.板书设计整齐、井然有序

  为了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我设计了井然有序的板书,为了上课时用两种思考方法写组成的两位数,头一天下午我就在黑板上画好了两个表格,这样避免了只用,翻页后学生啥都不记得了的现象。督导的各位领导对我的板书设计也大为赞赏。

  6.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和动手操作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我让他们提前准备了各种卡片和彩花,让他们自己动手摆数字和小花,通过形象的拼摆,他们对于组数、分花、照相站队认识非常形象到位。

  7.练*题的设计注重形式多样

  本节课共设计了两道练*题,第一题和例题形式相似,目的是为了巩固例题,第二题稍微有了难度,需要把例题中学的两种方法都用上,这样训练,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掌握非常扎实。

  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是:

  1).老师的教学语言再力求精炼。

  2).第二个练*题可以换一换形式,找三个学生先站一站,再摆卡片,或是直接让学生三人一组站队,这样,学生活学活用,能切实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9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根据学生的学*特点,考虑学生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时要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小红一天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上学(数字搭配)-系列的情境。内容贴*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逐渐理解在搭配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且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搭配。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留出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希望各位同仁解疑解惑。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四、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2)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范文5份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 “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四、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2

  创设情境“游玩数学广角”,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三、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

  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 “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搭配衣服,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搭配算一种穿法,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 “买门票5角,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付法?”??只有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四、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重要性。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使学生独立思考;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

  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同时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层次,联系学生的实际――搭配衣服和买本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3

  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排列与组合》就是体现数学生活化的一个很好例子。说实话,对怎么把握好“排列与组合”这个内容,课前我总是犹豫不决。《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因此我试图在本节课中把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突出活动,让学生中实践中学*和感受数学知识。

  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排列与组合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

  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体会哪种是最佳摆法。

  三、将实践活动数学化。

  比如握手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已掌握三个人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三次,那么如何内化为数学知识是一个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想“假如在考试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和你握手,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出用符号来表示,其实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最后的路线问题,这是一道拔高题,学生明显感到了困难,这是备课中我没有预想到的,今后在“备学生”方面还要下功夫。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4

  本节课体现了两个特色

  1、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 “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2、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课始,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接着,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

  最后,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这节课注重了排列组合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组合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还有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捕捉利用不够及时到位等等。我想这在以后教学中还应多反思,多注意的。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5

  一、创设情境,生活取材。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在尊重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创设了一个主题式的情境“喜洋洋参加体育运动”,来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在这节课中,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3)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篇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1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 ,课一开始,老师就创设了和三只小动物参观数学乐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将学生知识很好地融合到生活中去。整堂课教师就是围绕这个大情景来教学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课的设计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3、练*题的设计力求游戏化,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学*知识,如抽奖游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的兴趣。

  教后反思:

  1、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指导不够,有个别学生还不能有效参与。

  2、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不够具体,如在抽奖游戏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板演,或说出自己的想法,草草收场。

  3、教师语言不够精练,放手不够到位。如排列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摆法。

  4、今后应加强理论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2

  排列和组合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整个教学过程我给了学生很大的学*空间,创设了多个活动情境,使得学生始终在玩中感受数学,在玩中体会排列的知识,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完全在*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

  在课上,我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让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比如拍照问题,由一名学生指挥,其余三名学生根据指挥“站位置”,然后换一名学生指挥,其余三名学生“站位置”,然后请小组上来演示,优化最有序的一种方法。在握手问题也是同样,先一人记录次数,三人握手,再汇报示范,然后试一试四人小组握手的情况,在学生充分操作之后,请四名学生上台演示,有了刚才三人两两握手的经验,很大一部分学生能用有序的方法握手。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新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对于*时学*比较困难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有趣而少有负担的课堂上,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认真和自信。而且在小组交流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了他们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这样的“放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上的40分钟时间控制的不好,小组合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导致后面的练*量没有全部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控制教学速度,提高课堂效率。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3

  11月5日我在界湖小学东校区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张京菊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排列组合》,感触颇深。这节课中,张老师以小学生熟知的游戏乐园为题材,创设了买票、猜密码的情境。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切合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整堂课张老师坚持从低年级儿童的实际与认知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结合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体验数学。课堂上张老师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而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表三位同学摆一摆,感受摆的过程。再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汇报交流总结涂的方法,体会排列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然后学以致用利用规律重新涂色,体会有序排列的优越性。紧接着通过握手活动,感知组合,然后通过比较总结出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这样使理性的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背景密切相连,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因而问题的解决便具有了现实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丰富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作为发展性的教学,加强对操作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概括3个元素排列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分类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意识的培养。

  我相信这节课对张老师的感触是最多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大家对张老师授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通过交流研讨,使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4

  这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考评我抽到的题目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与原来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将排列与组合渗透其中,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透,我这节课单独教授例1,努力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掌握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方法。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排列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益载体。为了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我以学生喜欢的动画情景,设计了以“解救美羊羊”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具有挑战性的学*活动,活动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什么是排列及排列的方法。整课节始终用创设的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将排列问题趣味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二、深挖教材,教学设计有层次

  本节课在新课部分一共设计了三组问题,问题的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第一组猜老师的年龄情境,由于老师的年龄是由9、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非常简单,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找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组合的奥妙,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组问题是在第一组问题的基础上的一个升华。想要进入城堡就要输入正确的密码,而密码是由1、2、3,这三个数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小组讨论又使学生主动去挖掘排列背后的秘密。

  第三组问题三人玩照相的位置排列,能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道题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给出的是直接让学生来排列,这样难度就加大了。这就激发学生用之前学过的有序思维的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把卡通人物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同时是3个数排列不同3位数的情况,随着难度的增加,学生也意识到必须有序思考,按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另外在练*的设计上,我也让练*体现出不同的层次。第一道练*是让学生从3个数中选出2个数,组成电话号码的后两位,有多少种不同的组法。这道题和例题的难度是一样的,但是之所以设计,是因为例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把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遍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这道题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排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道练*题,设计了用4、0、7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不能重复。在完成了照相问题后,出示这道练*,目的在于一

  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排列数,让学生掌握了序思考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在组数时,0不能再最高位。

  正因为把握好了问题和练*设计的梯度,才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排列组合中的规律: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全面的思考方法。

  三、巧妙利用学生生成资源突破重难点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包含了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质疑、想法??,捕捉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改进学*方法、开发课堂教学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1、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思维的深度空间。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时刻。”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视为学生学*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允许学生出错,更要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学生的机智和智慧就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深度空间。

  在这节课当中,我就收集了学生写遗漏和重复的作业单,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2、巧用“想法”资源,激发创新的深度空间。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首先教师应明确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要知道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并不是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给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学生的一些非同寻常的想法,往往可能蕴涵着创新的思维、智慧的火花。

  比如在用1、2、3组不同的两位数时,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她采用的虽然也是固定十位的方法,但是她这样的表示方式看起来更直观,也更容易掌握。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方法,我放弃了自己之前预设好的写法,重点介绍了她这种方法。在后面的练*中很多学生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既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而且速度也很快。

  还有一位同学在解决3个小朋友照相有多少种不同排法的问题时,她是这样做的: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 5

  一、创设情境,生活取材。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在尊重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创设了一个主题式的情境“喜洋洋参加体育运动”,来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在这节课中,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4)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反思1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

  在我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生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过程中的英语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我的教学过程,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的学*效果,还会影响其他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设宽松、主、和谐的教学空间,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会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

  三、教学中,注重交际活动

  学*英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两人之间的交际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语言训练中应常开展二人活动。

  两人之间的'对话活动是最常见的两人活动。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某一张图片、某一个人等进行一问一答形式的对话,也可要求学生发展一个发指令,另一个做的活动,还可以开展两人之间的讨论、辩论、商量等活动。

  两人活动,很容易在课桌上开展,不需要学生离开课堂,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提供更多与不同人进行训练的机会,可以让前排的学生转身和后排的学生进行两人活动。

  小组合作学*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克服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差异带给教学带来的困难,有助于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真正在学*实践中学会学*,从而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合作学*倡导“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作用,实现英语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小组合作学*有许多优点,尤其是增加了学生使用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欠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另一些较为消极的学生学*较为被动,喜欢做听众,渐渐地他们对一切语言活动表现得冷漠。

  2、有些中等以下水*的学生虽然对对话很感兴趣,但由于词汇量及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乘老师不注意时干脆用中文进行讨论,最后请组内英语水*最好的学生进行汇报。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但效果是不理想的。

  3、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只注重讨论结果,不注重讨论进程及对个体的关注,使得讨论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反思2

  说起合作学*刚开始我总是认为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自己还管不了自己,什么都不懂,根本不会合作。其实,专家研究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幼儿阶段,儿童对合作选择的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通过与同伴合作解决,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合作本领。学*和游戏是相通的,在担任了学校小班化教学的任务后,我明确了任务,我也要教会孩子在学*中的合作,帮助孩子养成合作学*的*惯。回顾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识字学*中的合作:

  1.找生字词:同桌对照一下找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一起读读生字所在的句子,商量一下该怎样组词正确。这是最简单的合作,孩子们都愿意去做,且都有能力做,可以说是简单的合作热身。

  2.学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以后,同桌你读一个,我读一个,如有不对的地方给对方纠正后再让对方读一读,读完后同桌交换读。这个过程即是认识的过程又是检查监督的过程,这是要求稍高一些的合作学*。

  3.去掉熟字读生字: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说说这些字是怎么记住的,然后互相读给对方听;或小组内说说科学记字的方法。

  二、写字中的合作:

  1、同桌一起空写田字格里的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字经验,如果写的一样就说明正确,如果不一样讨论一下错在哪里?)

  2、同桌把生字卡片上自己认识的词语读给对方听,即巩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词,又互相补充了对方认识。

  3、小组互相监督*时的读写姿势、纪律情况、发言情况等,周五班会上学**惯互评打分。

  三、阅读学*中的合作:

  1.同桌对照一下自然段序号标注的一样吗?不一样的找一找问题在哪儿?

  2.同桌每人读一个自然段,不正确的地方马上给对方纠正,然后再读这个地方。

  3.小组内每人读一个自然段,不正确的地方纠正后再读。

  4.小组内分较色朗读,小组长分好工。(为今后真正的小组合作打基础,树立小组长威信)

  为了让学生尽快学会合作学*,我把竞争也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快速记住汉字,在合作与竞争中正确阅读课文,在生生的互相帮助和提醒中不断进步,这样的上课效果甚佳,我发现所有学生合作学*的这一刻精力是高度集中的,思维得到最大发挥,记忆也特别牢固。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思维火花竞相绽放,创造潜能得以发掘,个性品质得到培养,真正达到教师授之以渔、学生收之以鱼的成效。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更有效呢?我的真正感受是:我要坚持下去,尽快让合作成为孩子们的学**惯。低年级的学生不是不应该合作学*,而是合作学*的*惯应该从低年级抓起。

  总之,小组合作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与同仁们一起用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反思3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方式,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在合作学*中陈述自己意见的*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我发现学*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但是,由于受学**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交往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个体。

  其次,从交流的结果来看,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的结果,往往展示的是个人的想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中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2、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反思4

  自从开展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以来,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课堂中能很自然地用起了小组合作学*方式,并且已经逐渐形成了*惯。这是可喜的现象,说明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方式已经走进了课堂,但仍旧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小组合作学*的道路上继续摸索探究,下面就简单谈谈仍需探究的问题。

  1、分工问题:

  在小组内设立相应的职务,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职务,但有时分工明确却落实不好,主要就出在那几个问题学生身上。让这些问题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可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组长安排纪律不好的同学做纪律监督员,让爱有小脾气的学生做组长等方法。那么老师对这些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的的评价,对他们以后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分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情时,也可避免大包大揽现象,但对于其他的同学需求的帮助可以适当的帮助解决!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

  2、学会倾听和思考:

  合作小组成员必须认真而仔细地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长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发言的重点,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指导思路和思考方法,从扶到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学生以理服人,避免无意义的争辩。

  3、学会互助:

  合作交流中,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要提倡学生谈自己在小组学*中获得的帮助、收获,当小组代表发言精彩时,相关的组员也应受到嘉奖。学会欣赏,在交流中,学生既要学会欣赏自己,又要学会欣赏他人。学会相处,在组织小组竞赛活动时,使学生明白只有人人参与、团结协助,才能取得良好成绩,使学生意识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与共的群体,不能和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或拒绝帮助都是不可取的。

  实践证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中的确有不少困难,但并非难到不能实施。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钻研现代学*理论,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一样可以享受到合作学*的乐趣。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反思5

  小组合作学*非常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风气,因为学生都有为小组争光的想法,所以帮者不遗余力,学者聚精会神。

  小组合作学*更加有利于宏扬正气形成良好的班风,因为老师会对违纪的学生给小组扣分,该同学在组内便遭到集体舆论的压力,学生便有了对错观念。

  同时班级管理的散漫对学*小组的建设也非常的不利,班级对小组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合理的评价激励措施,只有任课老师的一腔热情可能小组合作学*也会不尽如人意。

  总之小组合作学*与班级管理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让我们的班级更棒,学校更强,让有梦的学生都能美梦成真。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5)

——小组合作的收获与反思 (菁华5篇)

小组合作的收获与反思1

  小组合作学*从实施到此刻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它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意义。此刻就我在小组合作学*中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

  1、学生的自主学*、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体验和学*过程。学生由被动的理解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承担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忙、促进者的主角。课堂上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利用团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忙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资料的学*。进取、主动的学*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这位学生所在的小组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预*时必定要查阅很多的资料,可能比教师还要多,并且在选择上会更贴*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本事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他小组在听讲过程中有不懂的随时能够对质,如果汇报的小组没法回答,教师再给予澄清。真正能做到“学生会的教师必须不讲,教师讲的必须是学生最想听的”。坐在下头听讲的学生更是期望能评价上头讲课的同学,在讲课的同学讲完后,同学们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复*和总结,从而保证了物理课的持久吸引力与高效率。

  3、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我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所以,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进取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但在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

  一、学生的合作不主动

  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许多学生只顾自我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出现这种“冷清”的场面,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如果座位安排不合理,指导不够得力,活动之前没能对学生脑海中相关的知识网络进行激活,这些都可

  能会抑制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从学生角度分析,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合作本事不强,也会影响合作。另外,课堂的紧张气氛也会使学生无形中背上思想包袱或造成恐惧心理,从而影响合作的效果。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经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可是语言表达本事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明显较多,自由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而另一些学生却*惯于当听众,很少或从不发表个人意见。

  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出现后一种情景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困难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他们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他们干脆置身事外;另一类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喜欢自我琢磨,喜欢独处,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他们有本事说,但他们不善于争取机会,即使听到与自我不一样的见解也不加辩驳,多数时候在合作中缄默不语。另外,就发言的机率而言,一般是男生多于女生,性格外向的多于性格内向的。还有,成员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对话题感兴趣的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

  三、学生的合作不充分:

  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因为教学资料多、任务重,教师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不敢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一些个别小组展示了自我的成果,教师就匆忙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致使问题的讨论仅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许多学生只好被动地接纳别人的观点而无法阐述自我的想法。

  四、主角的落实不到位:

  在进行合作学*分组时,每个组各成员的学*、本事、性别等个体差异的搭配不够均衡,学*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符其实的常任报告员。由于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多地让学*困难的学生充当报告员,使他们的本事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五、教师的评价不全面:

  在对合作学*进行评价时,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容易忽视对成员个体的评价;或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估,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肯定。

  解决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合作学*的教学技能

  1、合作学*的分组指导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研究设计,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本事、学*本事、学*成绩、性别等都要尽量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能够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评判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各成员各司其职,组长负责组织、管理,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资料员负责学*资料的搜集,报告员负责写学*报告并代表小组进行

  学*成果汇报,评判员负责评判各小组的汇报结果。

  2、合作学*的课堂实施在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学要将班级团体授课和小组合作学*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合作学*的资料要有必须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必须的开放性。所以,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好哪些资料需要合作学*、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合作学*的时间是多少等,教学时灵活掌握合作的时机及动态。

  3、合作学*的课后总结、课后调查、反思与评价对改善教学十分有利。教师能够经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经验

小组合作的收获与反思2

  经过几个月来的教学,回顾上过的每一堂课,有收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理解式的学*,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方式,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进取尝试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事,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在合作学*中陈述自我意见的*惯。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进取性,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

  经过小组合作学*,我发现学生进取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成为认识过程,并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可是,由于受学**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进取参与到交往过程中,把自我作为个体。

  其次,从交流的结果看,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的结果,往往展示的是个人的想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欢乐。

  2、进取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的收获与反思3

  过了期中考,同学们在一齐的时间多了,自然也熟识起来了,所以我开始采用较为自由的探究性学*的方式。本意是想调动他们积极的学**惯和合作探讨的良好的学*精神。

  我就任的两个班级的学生程度及纪律不一样。一班是好动的,较无纪律的,基础和成绩较差的班级;二班则是相对都较好的班级。在运用这种方式的教学上存在不一样的结果。

  我把两班都分为八组,一组最多六人,最少四人,每组自我民主选出组长和副组长,监管整组的纪律和学*,并及时了解成员的观点和看法,系统地委派组员回答相应的问题。我打印出他们的组员的名单,并制定一张“合作学*成绩表”,采取比赛的方式,并张贴在教室最为重要的位置。

  一班并没有想象的乱和无知,反而他们的纪律相对地稳定了,几个双差的学生我列为一组,并有“连坐”似的惩罚,一人讲话,不配合,捣乱整班教学纪律的要一并理解这种惩罚。被警告过后,最终他们也开始配合多了,整班学*的积极性相对调动起来了。而反常规的座位和团体学*的方式,他们有种新鲜感。可是能持续多久,我心里还是没多少底。

  二班倒是表现得很冷静似的。他们的脸上没有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到在意。但他们毕竟是较为听话的孩子,挺投入学*探究,并也会为他们的组的成绩耿耿于怀。我发现了他们的欢乐,这也给我少了些顾虑了。

  总体来讲,这种教学方式是应当真正地运用。我见过白金汉英语学*的组织形式,他们就是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围在一齐学*,一齐探讨,气氛和谐,自由,学生学*的主动性强。我们也该学学人家的'“放得开”的教学了!

  我的这种教学其实并不新鲜,课改这三四年来早就提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但我所听的课堂都把他们戏剧话了,他们几乎是已经排练和熟练才给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看的,我总感觉被欺骗的难过。所以很少采用,也有担心孩子们没有那么强的本事自学和发言。

  经过这一个多礼拜的教学,我明白自我慢慢找到一些方向和一点信心。

  教学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学*和总结经验的。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此刻已经教了好几年,已是所谓的高级教师,但往往看到网上那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只是感到惭愧。今日写写这篇反思,也让自我要好好反省自我教学经历中的问题,期望自我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把最好的教育给我的学生,也期望教师永远是他们最为尽职尽责的合格的教师。

小组合作的收获与反思4

  经过几个月来的教学,回顾上过的每一堂课,有收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理解式的学*,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方式,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事,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在合作学*中陈述自我意见的*惯。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积极性,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

  经过小组合作学*,我发现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成为认识过程,并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可是,由于受学**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交往过程中,把自我作为个体。

  其次,从交流的结果看,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的结果,往往展示的是个人的想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欢乐。

  2、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的收获与反思5

  在假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小学教师到山东潍坊的两所小学去听课学*。在听课过程中,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小组合作学*模式的应用。关于小组合作学*,我们所有教师并不陌生,也会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用。可是,在听过这两所小学的课后,我觉得自我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小组合作学*很不成熟,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们在一齐“讨论”而已,没有构成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组内的具体分工,能够说还算不上是小学合作学*。

  所以在与两所小学座谈交流时,我也重点听了关于小组合作学*方面的介绍。如潍坊外国语学校的“小组合作策略初探”,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小组建设,主要包括划分小组并命名;建立制度规范(会说、会听、会做);方法指导;教师的引导和参与(精讲点拨)。二是小组评价制度,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班内自评、奖励等。由此可见,该学校对小组合作学*已经建立了必须的模式,这也让我对小组合作学*有了新的认识。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又上网查了一些关于小组合作学*的资料:

  1、小组合作学*应重视分组的科学性。小组安排要研究学生的本事。根据理解知识和理解本事的不一样,可将学生大体分为“快而准”、“快而不准”、“慢而准”、“慢而不准”四种类型。在组建学*小组和座位安排上进行合理搭配,让每个学*小组都有四种类型的学生,同时兼顾不一样性别和不一样性格,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等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忙,实现互相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能够轮流担任小组长、代言人或记录员等,做到每个同学都有施展自我才能的机会,这样进行合作式学*,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学*的主动性,还能够带动后进生使其提高。

  2、小组合作学*应与自主探究并重。合作学*应当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的一种学*形式。在合作学*中,教师应研究所提问题值不值得、应不应当拿出来讨论,能不能起到相互帮忙的作用;有些教师在出示问题后,学生未经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状态,有时不到一两分钟就叫“停”。这样,那些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我的想法说出来,而思维相对迟钝的学生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的合作学*非但走不到合作学*的目的,并且很容易挫伤合作学*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惯。合作学*,应当是建立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时需要一份宁静,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留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得各自认识后,再合作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深度和广度,仅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才有成效。

  3、适当指导“合作策略”。“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慢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或插嘴。但听也不能使敷衍,而应是发自内心的意会。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小组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教师”、“小权威”,他们的发言机会多,而有些同学发言机会少。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本事较弱、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合作学*中,欣赏是很重要的。“你的见解真棒”、“这种算法很简便,真了不起”、“你们小组有这么多种解法,真聪明。”宽容同样重要。“别灰心,再试试看”、“没关系,下道题相信你能行。”千万不要轻视这些话语,它能促使和谐、民主的学*氛围的构成,让人感到简便和愉悦,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使每个学生在全部学*活动中都能坚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积极自信的态度,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从而实现高效的合作效能。

  经过以上资料的学*,使我对小组合作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期望自我在新的学期里,能够尝试使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促进学生课堂学*效果的提升。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6)

——《排列》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排列》教学反思1

  “数学广角”是新版教材安排的内容,每册教材都有涉及,是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本册安排的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数学广角的内容每册书一般有两个例题,内容不多,看似简单,实则比较难懂。

  昨天学校督导课,我就上了排列这一节课,这节课重点要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做了大量认真仔细的准备工作,首先认真研读教学参考书对本节课的解读,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制作教学课件,为学生准备了课堂上要使用的2份作业纸,还布置学生在家里制作了数字、字母卡片,三朵花。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完本节课,我自己感觉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也得到了相应的训练和发展,现把本节课反思如下: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教学过程设计有趣味,符合二年级小孩子的心理特征

  本节课,我设计了小豆班运动会的情境,以这个情境为主线,给运动员编号码,分彩花,照相留念。孩子们都喜欢动画片大耳朵图图里边的动画形象,所以他们很乐意参与到本节课的学*。这节课纪律井然有序,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以前我班的一些男生上课总是随意说话,这次可能也是因为有很多听课老师,他们不敢随意说话,因此就认真听课了,正好这次的设计他们也喜欢,因此,整节课教学气氛好,活而不乱。

  2、教学效果显著

  我们的教学需要高效课堂,本节课排列的思考方法学生学*得很清楚、明白,我巡视时发现以前一些学东西很慢的几个学生都掌握了,听课老师巡视,也发现学生掌握非常好。课前备课时,我还担心学生学*有困难,特意把两道练*题的答案都做成了动态直观的课件,想着到时向学生展示,但是最后都没用到,因为学生都很会想,会表达,根本无需看我的答案。

  3、注重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的培养

  排列和组合重点要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这节课,我非常注重学生有序思考,教给他们有序思考的方法,还注重他们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邢皓斌同学讲解自己的方法时,就非常清楚有序,我及时表扬了他。

  4、课前准备充足有效

  为了保证本节课顺利高效,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备课、做课件、布置指导学生做数字和字母卡片,剪纸花等,各项工作准备充分。

  5、板书设计整齐、井然有序

  为了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我设计了井然有序的板书,为了上课时用两种思考方法写组成的两位数,头一天下午我就在黑板上画好了两个表格,这样避免了只用课件,课件翻页后学生啥都不记得了的现象。督导的各位领导对我的板书设计也大为赞赏。

  6、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和动手操作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我让他们提前准备了各种卡片和彩花,让他们自己动手摆数字和小花,通过形象的拼摆,他们对于组数、分花、照相站队认识非常形象到位。

  7、练*题的设计注重形式多样

  本节课共设计了两道练*题,第一题和例题形式相似,目的是为了巩固例题,第二题稍微有了难度,需要把例题中学的两种方法都用上,这样训练,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掌握非常扎实。

  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是:

  1、老师的教学语言再力求精炼。

  2、第二个练*题可以换一换形式,找三个学生先站一站,再摆卡片,或是直接让学生三人一组站队,这样,学生活学活用,能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排列》教学反思2

  课前,我一直在担心二年级的学生能否理解掌握《简单的排列与组合》这一课。今天上完这节课时,我是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走出教室。因为,孩子们学得非常的好,这些7岁的孩子不但能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排列与组合》,而且能做到熟练的运用。

  在教学例1时:

  1、让学生拿出数字卡片1、2摆两位数,学生很快的摆出12、21。

  2、让学生独立用卡片1、2、3摆两位数,一边摆一边把摆出的数记录在学*纸上。

  3、小组交流讨论,谁方法最科学、不会漏掉。

  4、让学生到前面的黑板上展示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三人到前面展示,其中

  2名同学的方法是:

  十位上的数字是1,个位上的数字是2或3,组成的两位数是12,13;

  十位上的数字是2,个位上的数字是1或3,组成的两位数是21,23;

  十位上的数字是3,个位上的数字是1或2,组成的两位数是31,32;

  一名同学的方法是:

  用数字1、2来摆,可以摆出的数是12、21;

  用数字1、3来摆,可以摆出的数是13、31;

  用数字2、3来摆,可以摆出的数是23、32。

  同学们都很赞同这两种方法,于是我给这两种方法称为“2钟法”和“叶氏法”

  当其他学生学*了这两种方法后,在练*中我又让学生用数字卡片“0、3、9”摆两位数。

  我想,学生这时肯定遇到困难了,他们一定会为“03、09”是不是两位数展开争论。没想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一个是写6个两位数。用“2钟法”写出了4个数:30、39、90、93“叶氏法”写出03、30、09、90、39、93(学生是把039删去的)。就这样,这部分让我担心孩子们会学不懂的知识,在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中顺利地学会并做到了熟练的运用,教学效果真的很好。

《排列》教学反思3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教学按“明晰概念——发现规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的流程进行,配合教学设计,我花几天时间制作了课件。在概念教学中,通过男女生排队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有了全面、准确的理解。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夹子和手帕数量相差1”。在设计练*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教学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用完整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有一定困难,是不是我的教学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其实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统计第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各是多少个,两种图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在大量具体例子下,更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能将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来。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将教学作了调整,果然效果好了很多。原来的课虽然有精美的课件,但学生只是看客,被课件牵着走,调整后学生真正参与进去,在画、数、比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这才是有效的课堂。

《排列》教学反思4

  “简单排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找规律”的第二课时。它是在第一课时“简单搭配”的基础上的扩展。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有序的排列方法,从而达到不重复、不遗漏排列。根据这个重点,我从学生排队照相引入。先是让学生说说简单的两人排队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再进入到新课的三人排队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引入非常顺利。然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三人排队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然后再汇报他们的排法,并对他们的答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的排列过程。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数学学*的乐趣,并充分肯定自己的学*能力鱼探究能力。

  接着我趁机让学生给学生出示新的问题:给照相的同学一个字母称号,你用能字母表示出排列数吗?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排列数,借并助多媒体演示出来,而且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这个过程让学生从刚才的照片排列的形象思转换到字母表示的抽象思维上,逐步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个过程我的引导还不够,所以部分学生不能完整表述出排列数。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板书,讨论并汇报,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出本课的核心:排列要有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但是我这里引导的语句不够细致,结论不全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

  然后在已有小结的基础上我加大探究的难度,然学生探究:如果三个人中选两个人拍照,又可以排出多少张不同的照片?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思考解答。在思考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要有序排列,从而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牢牢掌握有序排列的思维方法。但是我这个过程把学生“看”得有点紧,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讨,最后比较、小结学生的解答,让他们自己意识到有序排列方法的优越性。

  然后是课后的巩固练*。巩固练*应我围绕本课的重点——有序排列,在练*体中不断强化有序排列的方法。先是连线寻找5支球队两两之间比赛一场,一共有多少场比赛;然后探讨三个人打电话,每两人通话一次,一共可以通话几次;然后将通电话转换成两两间寄贺卡,一共需要寄出多少张贺卡;最后用2、5、8三个数来排列,写出他们可以排列出的所有三位数。但是我在探讨三个人打电话与三个人两两间寄贺卡这个题目里分析得不够透,没有用简洁的言语说出通话与寄贺卡的区别,所以个别学生有点混淆。最后小结全课的内容并提出思考:用8、0、5三个数字纸片可以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你能组出多少个?从而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和探讨。

  《简单排列》听课反思

  “简单排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六单元“找规律”的第二课时。它是在第一课时“简单搭配”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拓展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有序的排列方法,从而达到不重复、不遗漏排列。本课的教学理念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探讨合作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如何实行“简单排列”的方式方法。陈伟老师非常注意课的引入,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他从生活中的照相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性,使学生觉得怎么数学科也带来了相机呢?充满学*的期待。陈老师首先由两位学生排队照相引入。先是让学生说说简单的两人排队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再进入到新课的三人排队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也为新的内容教学埋下了教学的伏笔。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做到有序的排列,所以一节课下来以后,学生都能突破有序的重点,收到较好的结果。在教学想想做做的时候,陈老师在指导工作上也非常的到位,他首先让学生读题目,让学生读懂每两个球队赛一场的意思,让学生明白红队对黄队与黄队对红队其实就是一场。因为陈教师在这个地方能够清晰地引导学生明白,所以在练*题中:三个同学互通一次电话和互送一张贺卡的区别题目时,学生的效果都不错。总的来说,陈老师的这节课能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排列》教学反思5

  6月3日,曲老师莅临班级对我的常规教学进行指导点评,给予认可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向我指名了今后发展的方向,让我受益匪浅,深表谢意。

  本节课是我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起始课,本节课通过猜想、回顾、合作探讨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并采用“固定十位”法有序、全面、准确的解决问题。整个环节,知识点把握准确,注意及时的反馈,尤其注意错误的反馈与订正,能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行对比,对有序与无序思考进行对比,同时也能关注师生间、生生间的评价,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但是,教学活动中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同时,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适时引导,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其次,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合作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原因是合作的指向性不强,合作*惯还有待养成。

  总之,本次曲老师视导给我的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

《排列》教学反思6

  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排列与组合》就是体现数学生活化的一个很好例子。说实话,对怎么把握好“排列与组合”这个内容,课前我总是犹豫不决。《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因此我试图在本节课中把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突出活动,让学生中实践中学*和感受数学知识。

  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排列与组合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

  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体会哪种是最佳摆法。

  三、将实践活动数学化。

  比如握手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已掌握三个人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三次,那么如何内化为数学知识是一个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想“假如在考试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和你握手,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出用符号来表示,其实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最后的路线问题,这是一道拔高题,学生明显感到了困难,这是备课中我没有预想到的,今后在“备学生”方面还要下功夫。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7)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一.注重发散中的凝聚

  本课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梳理归纳,找出这些方法的相同和不同,最后提升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在巩固练*时,每道题做完,都会让学生汇报交流用分割怎么做,用添补怎么做?对于此题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让学生在练*交流中感受对比,从而优化方法。我想,学*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方法的凝聚与优化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这个问题上,如果学生能够根据图形的特点,根据图形中的数据信息直接优化出比较简单合理的方法,我想那将是思维的更高一个层次!

  二.注重大问题下的细节问题

  本课的两大部分教学设计用两大问题引导,第一部分探究方法,用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景“给客厅铺上地板,需要多少*方米的地板?”第一部分就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展开了,学生就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寻找各种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第二部分应用方法实践练*“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组合图形面积的问题呢?”围绕生活中的问题展开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然而,仅有大问题是不够的,在第一部分中,学生汇报期间,我会注重细节问题的处理,如:学生汇报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时,我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你怎么知道这是正方形呢?”我还会特意强调“这个3是怎么来的啊,谁听懂了?”,在练*题中,我会追问:“怎么三角形中的5cm没有用到呢?”大问题将我们的课堂模块化,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而交流中的小问题,可以让我们的知识点落实到位,扫清学生做题易错题目的障碍。

  三.注重全面发展中的个性发展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三道练*题,其中一星题目全班都做,做为基础练*,二星题目和三星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做。这几道题我巧妙的改变了书中的题目,图看着像,却有着细小的差别,给孩子们带来的感悟也将不同。其中,一星题,在三角形中多给了一个条件,一来可以复*下三角形中面积中的对应高乘对应底边问题,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选择数学信息的能力,要根据你分割或添补的图形特点来合理的选择数据。二星题目的是想学生感受在做组合图形题目时,你选择分割还是添补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数据是否能求出答案来合理的选择方法。三星题是逆向思维的训练,知道了需要哪几个数据其实内心中自然有了分割和添补的方法。在每道练*题中都让孩子充分的对比优化总结方法,谈做题的感悟,谈谈遇到此题目时应注意什么,把每道题挖到深处,出好每一道题,用好每一道题。两题同时展示给学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去选择题目,尊重学生的学*能力,从而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教学要注重教学语言和教学激情

  每一节数学课,我都想能像语文课那样让每个环节过渡的自然随意,语言能像语文一样具有美感具有感染力,我努力的尝试着从过渡语上,从大问题的精细语言上,从对学生的鼓励表扬上,去发挥数学语言的魅力。如“我们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固然重要,如果能从这些方法中总结出一些经验,那将更有价值!”一下子将我们刚才的探究活动过渡到总结提炼的环节,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接下来的经验总结很关键很重要,魅力的语言对学生有提醒的作用有鼓励的作用。

  本课我又回顾了下整个视频,觉得教态比较亲切自然,但个别时候会有多余的语言和小动作,偶尔还会有重复和说的不精致的教学语言,还有整节课我的激情似乎不够,给孩子们了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思考的时间,但整洁课下来学生好像思考的多了玩的少了,课堂气氛展现出来的并不是很活跃很热烈,这是我值得该思考的地方,是我的激情不够?语言没有感染力?还是课的教学设计上还需要继续调整?

  我想课结束了,我们思考仍在继续……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学过基本图形的面积后的一节新课,在新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反思活动,让学生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建议吗?

  这一系列的反问,让学生经过梳理后,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反思与收获生。生1: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它就是由一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生2:这些图形的面积不能直接计算,要把它转化成基本图形就可以计算了;生3:转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分割法,用合并求和的方法,也就是加一加来计算,另一种是添补法,用去空求差的方法,也就是减一减来计算;生4:这种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中经常用到,如*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推导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等,因此我们要好好掌握。学生的发言让我感动,同时给予的点评和肯定,我发现只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交流空间,学生就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这些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在有效的情

  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的主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整体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发散思维

  在“创设情景—运用资源—自主探究—合作学*”教学模式下,由美丽房子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五个基本图形。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解题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学生由动手操作,在图形上画分割线,继而探索出多种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分割法、割补法、添补法等,明白了只要能把图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几个基本图形,通过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后,通过加减就能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在投影上可以实现同时展示多种方法,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全班交流时,在*台把学生的各种做法在同一个页面上显示出来,学生可以在这上面进行讨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对方法进行优化,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二、注意学*的策略,掌握方法

  本节课并不是只教会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体会到割补、转化的方法。策略、方法的掌握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生掌握了策略方法后,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计算两个组合图形的时候,并没有马上让学生进行面积计算,而是经过讨论后对方法有了选择后在进行计算,这样即节省时间学*效果又好,学生思维得到提高。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说这节课我是在学生已掌握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课堂上尽量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好几名学生能说清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思路,配合较好,但是,本节课上部分学生计算时列式不正确,因为组合图形中的一些数据不是直接给出的,需指导学生写清计算过程,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把单位搞错,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好*惯。在探究客厅面积的计算方法时,采用了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有策略地选择比较好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白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需要优化,有时也会把简单的图形复杂化,注意要让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和体验,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放手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最后,要加强基本训练,及时巩固学生当堂学*的内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这是面积知识的提升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三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的自主探索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成就感。针对本节课,我有一下反思:

  一、出示实物,建立组合图形模型

  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房屋、小鸟、松树等学生喜欢的图案,课上展示,让学明白生活中有数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自己想要自己组合图形。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而且增加了神秘感,也具有挑战性,同时,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更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做好铺垫。

  二、探究方法,寻求解决问题最优化

  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面积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了能力。学生的做法多样,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方法优缺点,寻找最简单的方法,同时也是反思自己的方法和学*别人方法的一个很好时机,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讨论、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别人的方法;最后,从这些方法中,比较、反思、知道最简便的方法。

  三、总结,学*解决问题方法

  课堂内容进行完后,我注重让学生谈做法,学法,谈收获,谈感想,学生语言表达流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烘托了课堂气氛。 对于本节课,暴露出的问题:

  1.各环节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上完课时延长10分钟。在各环节的分配上有所欠缺,需要对各环节有个提前预设,需要适当的引导孩子们在有效的单位时间内进行学*,达到预期的学*效果。课堂进行中,给于人的印象零散,这就不能照顾到后进生,导致他们对本节课失去学*兴趣。

  2.组合图形方法优化上。虽然引导孩子们质疑可以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可以达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由于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时间相处更多的方法,从而忽略个后进生,也忽略了孩子们想表现自我的心理,导致出现个各个相同分割的方法。本节课没有在最后引导孩子们达到“分割的图形越简洁,计算起来越简便”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不足。

  3.在课堂生成上,没有及时的进行快速思考,导致一些生成没有及时的解决,忽略后,孩子们的质疑没有解决,也不能达到学*的效果。

  4.孩子们的倾听上。这需要课堂上,老师时刻关注未回答问题学生的课堂集中度,比如多问些“你们同意吗?”“和你的观点相符吗?”这可以使孩子集中思想,但本节课没有做到,感到遗憾。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学*了*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基础上,通过拼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我们会计算面积的2个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

  本节课并不是要教会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体会到割补、转化的方法是求未知*面图形面积的重要策略。当学生真正获得了策略的知识、方法的知识的时候,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和教材组成的整体,只有发挥这个整体中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功能,才能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来死搬硬套教材,而应把学生推到学*活动的中心。本堂课创造性地对教材实施了"由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过程"的再加工重组,较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在教学中,先不给出数据,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动力。然后再紧紧围绕“根据最少的数据,寻求最佳求面积的方法”这个思维策略思想,逐步展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尽管还是课本的内容,但却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学生也在其中品尝了学*的欢悦和成功。教材在这儿已经完全成为学生驾驭学*的工具和成长的阶梯了,真正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也许就是教材重组的意义所在吧!

  课堂也存在不足,比如说对例题学*可设计一些思考提示,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学生有需要的话点击提示,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后面的练*设计中,也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学生。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8)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菁选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组合作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1

  自从开展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以来,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课堂中能很自然地用起了小组合作学*方式,并且已经逐渐形成了*惯。这是可喜的现象,说明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方式已经走进了课堂,但仍旧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小组合作学*的道路上继续摸索探究,下面就简单谈谈仍需探究的问题。

  1、分工问题:在小组内设立相应的职务,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职务,但有时分工明确却落实不好,主要就出在那几个问题学生身上。让这些问题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可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组长安排纪律不好的同学做纪律监督员,让爱有小脾气的学生做组长等方法。那么老师对这些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的的评价,对他们以后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分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情时,也可避免大包大揽现象,但对于其他的同学需求的帮助可以适当的`帮助解决!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

  2、学会倾听和思考:合作小组成员必须认真而仔细地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长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发言的重点,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指导思路和思考方法,从扶到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学生以理服人,避免无意义的争辩。

  3、学会互助:合作交流中,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要提倡学生谈自己在小组学*中获得的帮助、收获,当小组代表发言精彩时,相关的组员也应受到嘉奖。学会欣赏,在交流中,学生既要学会欣赏自己,又要学会欣赏他人。学会相处,在组织小组竞赛活动时,使学生明白只有人人参与、团结协助,才能取得良好成绩,使学生意识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与共的群体,不能和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或拒绝帮助都是不可取的。

  实践证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中的确有不少困难,但并非难到不能实施。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钻研现代学*理论,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一样可以享受到合作学*的乐趣。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2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

  在我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生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过程中的英语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我的教学过程,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的学*效果,还会影响其他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设宽松、主、和谐的教学空间,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会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

  三、教学中,注重交际活动

  学*英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两人之间的交际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语言训练中应常开展二人活动。

  两人之间的对话活动是最常见的两人活动。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某一张图片、某一个人等进行一问一答形式的对话,也可要求学生发展一个发指令,另一个做的活动,还可以开展两人之间的讨论、辩论、商量等活动。

  两人活动,很容易在课桌上开展,不需要学生离开课堂,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提供更多与不同人进行训练的机会,可以让前排的学生转身和后排的学生进行两人活动。

  小组合作学*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克服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差异带给教学带来的困难,有助于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真正在学*实践中学会学*,从而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合作学*倡导“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作用,实现英语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小组合作学*有许多优点,尤其是增加了学生使用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欠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另一些较为消极的学生学*较为被动,喜欢做听众,渐渐地他们对一切语言活动表现得冷漠。

  2、有些中等以下水*的学生虽然对对话很感兴趣,但由于词汇量及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乘老师不注意时干脆用中文进行讨论,最后请组内英语水*最好的学生进行汇报。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但效果是不理想的。

  3、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只注重讨论结果,不注重讨论进程及对个体的关注,使得讨论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3

  小组合作学*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在学生进行合作学*时,教师该干什么呢?我认为教师因该做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在合作学*过程中应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合作学*的效果。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甚至可以参与其中的一个组,做他们的顾问,对学生在合作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来带动生生合作。

  比如有的小组积极性不高,组员参与度不高,组长眼看别的组讨论的如火如荼,却只能干着急,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调控和指导,想办法调动该小组的积极性。再比如,我给他们创设的情境他们不太喜欢,想选择自己组喜欢的方式,也需要教师进行把关,否则容易偏离相关主题,造成南辕北辙的境地。二是学生合作时我没能及时关注、指导的缘故。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4

  合作学*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它要求学*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演唱、合奏、创作、游戏等。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音乐学科也在积极努力做着这方面的尝试,我们音乐教师也应对这一“课堂模式”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反思。那么“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

  我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发现“热闹”的场面背后,只有41%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具有积极效果,51%的同学小组合作学*收效甚微,只是流于形式,8%的同学小组合作学*则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功效。例如,在教学中有下面一个片断:

  在听赏美妙的人声《闲聊波尔卡》(七年级上册)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分析对作品的感受,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把作品表达出来,例如,画画、一首小诗、图式等等。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我身边的一个小组在认真地研究着,讨论着,由于意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离我视线较远的地方的一组,四个女同学在认真地讨论着,两个男生在嬉闹,还有一个女同学坐着闷声不响;其他的小组表面看来很认真,但不知合作的结果如何。

  十分钟后,小组学*结束。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效果不理想。有的小组有形式但无内容,有的有内容但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刚才学生的合作学*是失败的。那么,影响小组合作学*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即合作内容、合作态度、合作时间等。如何提高和改进小组合作学*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的内容要有合作价值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积极主动,使学*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的活动和作业。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2、合作学*的态度要诚恳,要有集体协作的意识

  合作学*是一种集体的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如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交往水*、自律水*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比如前面提到的《闲聊波尔卡》中的小组合作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合作。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譬如,我在给其他班学生欣赏《闲聊波尔卡》时,改变以往的小组合作方式,在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乐曲的感受时,让学生采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有的可以从节奏、旋律上谈,指派一名学生记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共同成功。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结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合作学*的时间要充分

  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方法使用得当,在教学中确实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合作学*的教学方法决不是万灵丹,一服马上见效,它通常需要花长时间苦练才能成功。除了要有良好的学科知识之外,要设计良好的合作学*教案或教学活动,还需要有很好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整合成良好的教学专业知识。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5

  自从听了县教育局徐主任关于小组合作学*的报告后,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班级的小组建设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及与任守昌老师的探讨,我初步打算在班内实行以下几点小组管理的细则:

  一、本着“事事有人做,人人事做“的原则,由各个学*小组的`组长牵头,把检查作业,课堂得分的记录及各科的特色作业的检查等工作,分别落实到小组内各成员,班内不再做统一要求,各小组长要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相互监督。

  二、为调动各小组成员的学*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中去。每个小组都必须树立“不放弃,不抛弃“的理念,不让一个成员掉队。要将课堂展示的机会均匀地分到每个小组,在学生回答问题、黑板展示中,能做到讲解清析,能很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能做到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充满自信者,A类学生每展示一次加1分;B类学生每成功展示一加2分;C类学生每成功展示一次加3分。各小组长每天将各成员在各节课中的得分情况汇总到合作小组成员得分表中。各小组长一定要做到认真、公*、公正记录每一个成员的得分情况。并于每周五的最后一节汇总到班主任。

  三、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小组合作学*的题目,各小组长一定要认真组织本组成员认真的完成。在合作学*过程中,对于问题答案的形成,应该充分调动小组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特别鼓励B类和C类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中去。在形成答案的过程中要先听取这两类学生的意见,如果他们的答案合理就应该采纳并对该成员进行鼓励,其它成员可以采用鼓掌或口头赞扬的方式对其鼓励;同时为该生记相应的得得分。

  四、以这两周为起点,将八年级上学期的期未成绩作为参照,在本次期中考试中,学生个人在班内每进步一个名次,A类学生得3分;B类学生记2分;C类学生得1分。各学*小组内,成绩能进入年级前10名的学生加5分/生;11——20名的学生加3分/生;21——40名的学生加1分/生。

  五、针对组内成员学*不主动,合作不积极,像上课随意说话,吃东西、睡觉,看与学*无关的书籍以及早退、迟到、旷课等违纪情况,根据实际,一并给相应小组扣相应的分数。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6

  (1)使学生有了更多主动学*的机会:小组合作学*要求学生向别人提问,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能力,更可以促进他们对学*的兴趣,增加他们重新整合思想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

  (2)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不同于强调竞争的班级授课。它使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他们或作为集体的一员为完成任务而自豪,或代表小组为展现小组的成功而骄傲。它使参与学*的小组成员人人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失败者”重新得到自信。

  (3)学会了和别人合作:小组合作学*可以为组员奠定良好的友谊基础。在组织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勉励、共闯难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组员的互勉互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共同商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会了与不同背景、不同性别、不同能力的人一起合作。小组合作学*时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在评价学生的学*成绩时,以小组的共同进步为标准,一个人在小组中被同伴们认可的程度为标准,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同学们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4)拓展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空间:曾经有人把课堂上学生座位的方式变化作为对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较为宽松的学*空间学*,会增加交流机会,促进人际合作。譬如,把目前学生全部对着讲台坐的方式,改变成围成小组坐。小组合作学*虽然没有要求座位上的变化,但却起到了调剂学*空间的作用。它不仅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间的学*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而且还将学生的课内学*延伸到课外。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7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小组合作就成为一种的学*方式之一。从开学以来到现在来看小组合作,它既有有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因素的一面。

  就我个人的见解,它的确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小组交流检测,也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多数的学生都爱学*了,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上,朗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组内互相指正,互相检测,不但是对学生学*知识的检测,也是对语言和胆量的检测,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从不里的因素来看,成立了小组学生非常活跃,爱玩的多了,爱说的也多了,这不利于管理,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弊端。上课时安静的时间没了。这以后还要想办法管理纪律,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惯。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8

  人参与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我们初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小组合作学*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有的课堂学生看上去非常活跃,但它只来自一部分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不*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惯,让学生在小组中敢想,敢做,敢说。

  1、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2、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惯

  知识来源于实践,学*语文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惯。

  3、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惯。

  小组合作学*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完《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手抄报,可以一人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小组合作,他们有的画画,有的找资料,各显神通,完成速度快,质量高。多进行类似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操作的*惯。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9

  不论是现在的小组合作学*模式还是以前的传统模式,都要求我们老师建造一个高效课堂。我们倡导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自主学*

  在自主学*的时候让学生找出新课中的问题,小组内进行筛选这些问题。最终把这些问题交到老师手里。老师进行整合最终确定六个任务。

  二、组内交流

  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任务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展示在各自的小黑板上(限时)。

  三、展示点评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任务,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限时)。

  四、当堂检测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如果时间实在来不及可以把这部分放在课下,让学生以小纸条的形式写出答案,教师进行批改。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10

  在学生进行小组学*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比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知识的情境。在小组合作学*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要求学生具体做到:一要耐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恰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二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三是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的'需要,而且也是学会尊重、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

  组建合作学*小组意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亦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因此,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11

  小组合作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变学生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小组合作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激励学生强烈的探索爱好和欲望。教师走入学生,参与其中,把握情况,适时点拨,保证小组学*有效进行,关注个体资源的显现与生成,促进群体认知深入发展。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第一:学会倾听。在组织教学时,讨论的目的之一是让同学们的思想得到交流,那么在别人回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答案,不管别人回答的'如何。学生都要养成认真倾听的*惯,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二是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讨论要在本组内进行,不要影响到其他组,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在理解别人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再畅所欲言。

  第二: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向“文本”挑战。敢于质疑。假如有疑问,立即追问为什么;有不同见解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要勇于补充,与他人共享。

  总之,小组合作学*有效的实施不是早上栽树,晚上乘凉的事,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与学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12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几点反思。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今天,在合作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生生、师生互动、*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一时间,各种合作学*的教学模式风起云涌。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如何贯彻落实合作学*,才不会舍本逐末?才能有实效、出高效呢?我认为首先应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强化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的教师认为搞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时教学不重视了。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有人认为自主学*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本质的一种误解。自主学*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制能力较差,对自主学*的适应性不强。所以,自主学*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三、鼓励合作学*,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如果只追求所谓小组学*的形式,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①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②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③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13

  经过几个月来的教学,回顾上过的每一堂课,有收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方式,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在合作学*中陈述自己意见的*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我发现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但是,由于受学**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交往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个体。

  其次,从交流的结果看,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的结果,往往展示的是个人的想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2、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14

  目前,孙祖中学正在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作为一名九年级的语文教师,从小组合作学*推行之初到实践到收获微笑,期间,我彷徨过、犹豫过,但在实践中,我收获了微笑。

  彷徨:九年级了,再实行课改会不会晚了,因为学生在校时间仅剩下3个多月,推行小组合作学*老师、学生都得有一个适应过程,等到适应过来,学生不就毕业了么?一项新的改革,学生的成绩短期会不会下降。带着这些疑问,我徘徊在小组合作学*的门口。

  实践:看着同事们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中,我有点坐不住了,我想看看到底是什么魔力让同事们个个异常忙碌,课间谈论的话题除了课改,还是课改。终于有一天,在课堂上,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一试,我就感觉到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力四射,以前唯一的答案变得丰富多彩。慢慢的我发现,不学*的学生少了,参与讨论的.学生多了。趁着这股热情,我立即召开了小组长会:告诉他们如何让全组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在上黑板展示时,要注意难易题目合理分配;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跨组交流,请外援等。同时,我及时对个别组的人员进行了调配,使小组成员之间更加和谐。

  微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我问学生,这种授课方式好吗?大家知识都掌握了吗?我们再回到以前的授课方式可以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这种方式好、都掌握了、绝不回到以前的课堂”,随后大家都笑了。从大家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以前从没看到的那种笑脸,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一种对这种授课方式的认可。此时,我也坚定了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15

  课改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的学*方式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或独自不能完成的学*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效呢?

  在课改的路上,我将跟队生努力编入每一个组,越能干的组长,跟队生就配得差些。一堂课上下来,课堂气氛很好,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效果很好,可是在作业中,那些后进生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因为我看到的是大部分的同学,而跟队生则分步在教室的各个角落。

  在进行了复*课的尝试之后,发现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以《触摸春天》复*课为例,来看一下学生的表现:

  一、直接入题,学生根据题目质疑。

  根据这一单元课文的实际,每一课都可以根据课题提炼出统领全文的问题。学生质疑如下:

  安静是盲童,她用什么来触摸春天呢?为什么要触摸春天呢?

  由这个问题,直入中心,引导学生自己用心读书。

  二、读书。

  1、自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2、小组内合作读,正音。

  3、展示读,集体正音,。

  4、用心读文,根据统领全文的问题,进行批注准备。

  5、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在谈“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用力”时,学生发现,课文其实是从两方面来写的,“生活的权利”和“多姿多彩”。进而再进行全文内容的梳理。(我想,这正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优等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自己能力得到提升的最有力的证明。)

  6、小组内总结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7、交流。

  三、整理复*笔记。

  1、按汇报顺序,按:生字偏旁、形*字、多音字、四字词、词组、句子的'内容划分,将十个小组分为两部分,进行板演。(总结相同内容的小组,内容可以进行互补)。其作同学整理在复*本上。

  2、组长上台订正。师巡视,保证组长订正的正确。

  其他同学,根据板演内容,改正整理自己的。完成之后,放声朗读。

  3、组长带领、强调。

  这一环节,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后面的小组交叉出题检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四、根据能力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背诵三段。

  2、背诵一段。

  课堂上,带着学生重新走向知识,巩固、总结已学*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通过多种方法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的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同时,尊重孩子们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堂课下来,程序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提高和收获:“优等生”在课堂上锻炼更多的是总结能力,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实质,相当于学*一篇新的文章;“中等生”在前面学生的带领下,也提升了一个高度,并逐渐主动去发现,去质疑;“跟队生”有自己的收获,最好的证明就是关于基础知识的交叉出题中,出错的很少。这样的课堂,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排列与组合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9)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菁选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排列组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1

  本节课体现了两个特色

  1、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 “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2、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课始,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接着,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

  最后,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这节课注重了排列组合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组合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还有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捕捉利用不够及时到位等等。我想这在以后教学中还应多反思,多注意的。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2

  11月5日我在界湖小学东校区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张京菊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排列组合》,感触颇深。这节课中,张老师以小学生熟知的游戏乐园为题材,创设了买票、猜密码的情境。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切合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整堂课张老师坚持从低年级儿童的实际与认知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结合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体验数学。课堂上张老师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而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表三位同学摆一摆,感受摆的过程。再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汇报交流总结涂的方法,体会排列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然后学以致用利用规律重新涂色,体会有序排列的优越性。紧接着通过握手活动,感知组合,然后通过比较总结出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这样使理性的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背景密切相连,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因而问题的解决便具有了现实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丰富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作为发展性的教学,加强对操作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概括3个元素排列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分类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意识的培养。

  我相信这节课对张老师的感触是最多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大家对张老师授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通过交流研讨,使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3

  创设情境“游玩数学广角”,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一、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二、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搭配衣服,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搭配算一种穿法,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买门票5角,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付法?”只有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三、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重要性。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使学生独立思考;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同时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层次,联系学生的实际――搭配衣服和买本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 “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四、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智慧城堡)这节课我们将在智慧城堡里学*,这是为爱动脑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准备的,你爱动脑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现一把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们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指名学生回答。

  密码正确,我们进去吧!欢迎同学们进入智慧城堡!走,我们先去哪好呢?

  (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

  (课件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

  请同学们摆卡片。

  (3)汇报结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排列。

  ①合作讨论。

  不重复,不漏掉。

  ②观察、比较、分析。

  ③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学生操作)

  学生展出回答。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指名学生说一两个)

  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送法呢?拿出学*卡,把你的想法摆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1212

  231321

  132113

  212331

  313123

  323232

  与顺序有关,有序思考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后选择最佳方案汇报。这就给学生留出了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中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考虑:在本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学生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学会对事物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可以要求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6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 ,课一开始,老师就创设了和三只小动物参观数学乐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将学生知识很好地融合到生活中去。整堂课教师就是围绕这个大情景来教学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课的设计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3、练*题的`设计力求游戏化,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学*知识,如抽奖游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的兴趣。

  教后反思:

  1、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指导不够,有个别学生还不能有效参与。

  2、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不够具体,如在抽奖游戏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板演,或说出自己的想法,草草收场。

  3、教师语言不够精练,放手不够到位。如排列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摆法。

  4、今后应加强理论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7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排列与组合》就是体现数学生活化的一个很好例子。说实话,对怎么把握好“排列与组合”这个内容,课前我总是犹豫不决。《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因此我试图在本节课中把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突出活动,让学生中实践中学*和感受数学知识。

  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排列与组合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

  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体会哪种是最佳摆法。

  三、将实践活动数学化。

  比如握手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已掌握三个人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三次,那么如何内化为数学知识是一个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想“假如在考试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和你握手,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出用符号来表示,其实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最后的路线问题,这是一道拔高题,学生明显感到了困难,这是备课中我没有预想到的,今后在“备学生”方面还要下功夫。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8

  创设情境“游玩数学广角”,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三、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

  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 “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搭配衣服,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搭配算一种穿法,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 “买门票5角,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付法?”??只有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四、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重要性。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使学生独立思考;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

  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同时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层次,联系学生的实际――搭配衣服和买本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9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不但是后面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表面上看教材对于这些知识的呈现似乎比较零乱,实质上数学广角犹如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它重在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并且经历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为此,我在本堂课中创设了一个探索学*的情境,让学生围绕“去数学广角游玩”这样一个主题事件情境,通过智力考试猜老师的年龄,猜老师的手机号码后2位,智力过关握手庆贺,帮老师搭配衣服,排队留影,找回家路线等活动,由浅入深,开展学*探究,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探究过程趣味化。

  一堂课下来,虽然同伴们说我教学设计新颖有趣、教态自然、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学过程流畅,似乎上得挺不错。而我自己心里却很明白,这堂课有许多地方是失败的。因为这一篇“散文”的“神”我开始没渗透好,后来没把握好,到最后学生很难在头脑中有效建模,所以本堂课如果我给自己打分,肯定不合格。细细反思如下:

  第一,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生成的素材,大做文章。《数学广角》的内容本来就像万花筒,不需要额外找大量素材,否则只会让我们的课堂华而不实。如本堂课中,在让学生思考用1、8、3三张数字卡片能排列出几个两位数时,我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基础上,安排了同桌操作、验证,即一位学生摆数学卡片,一位学生做记录(用记号笔)。在巡视的过程中,我有意搜集了3种不同方案,并给它们编上号:

  ① 13、18、31、38、81、83

  ② 13、31、38、83、18、81

  ③ 13、83、31、81、18、38

  我让学生比较上面三种方法,说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让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在这里,当学生说出 “有顺序”三个字时,我没有细细品下去,而是用“是啊,这样有顺序地去思考问题,就可以做到不遗漏、不重复。”这么一句粗糙的话语把难点遮住,把亮点给错过了。假如当时,我继续追问:“哦,那你来说说,是怎样一种顺序呢?”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在学生的方法上做文章,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提炼出“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等不同的顺序,这样就会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第二,要用心关注课堂上的细节问题。在四人小组进行握手操作时,后面的很多孩子其实都没看清,就不可能数出来有几次。如果能让孩子们在握手时把手举高点,这样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的时候就是如此,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关乎成败。

  第三,要巧妙设计每一道练*。在本堂课最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小丽、小芳、小美三人想站成一排拍照留念,她们有几种站法?一下子出现三个人的排列,对学生的挑战可能有些大,也可能是我前面的有序渗透地不好,学生半天都没拉扯清楚。打算做如下修改:把老师也加进去,每两人合影一次,共合影几张?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常常会有遗憾,所以需要我们不停地反思。相信每一次反思总会带来些许进步,些许收获!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10

  《 排列组合》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是对搭配问题的初步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自己有比较的好的地方,也还有不足的地方。

  做的好的地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老师到北京旅游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方式,如何使合作学*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学*数学。

  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11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组织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此,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在高中数学的学*中,学生将全面学*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游游戏乐园(跑道问题,词语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12

  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因此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而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实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按顺序,摆卡片——好朋友,握握手——衣服搭配——买东西——打乒乓球一系列的情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贴*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搭配的规律和方法,在反馈交流中比较得出在搭配的过程中怎样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探究开拓的意识。

  3、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实践——讨论——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4、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同桌合作,四人小组交流,共同探究,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的学*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1、3、9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学生去动手操作。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同桌合作完成(其中一位同学摆,另一位同学记录),然后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5、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五个教学环节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衣服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衣服卡片、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巩固环节是打乒乓球,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13

  一、创设情境,生活取材。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在尊重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创设了一个主题式的情境“喜洋洋参加体育运动”,来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在这节课中,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