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是一节计算教学课。计算课给人感觉总是与“枯燥”相连,其实只要合理安排也是一种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在计算教学这一块,我认为不是以简单的教学计算方法为主,而强调的是从算理到算法的建构过程。因此,计算教学应该注重算理的教学。要让学*借助直观教具或者其他来逐步完成建构。课的一开始,我首先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课件展示“参观博物馆”画面,把静态的情境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这个环节非常感兴趣,学*的积极性也很高。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一、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尽可能地贴*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因此,在新课的导入这个环节时,我创设情境,根据课本的主题图内容,自制课件。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新课,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如果每辆车准乘70人,你认为哪两个班能合乘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我在这里也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能乘坐超载车辆。最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感觉本环节的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二、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理解算理。

  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在计算教学方面必须给学生弄清算理,才能够牢固掌握计算方法。如何突破“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1”这一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10根小棒凑成1捆的过程,直观地说明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一个十就向十位进1”这个算理,使抽象的“进位”得到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的道理。最后通过练*,学生进一步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熟练地进行了计算。

  三、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课前,我借鉴自己的教学经验,预想学生在本节课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例如有忘记“满十进一”的、或者有忘记加上进位上来的“1”、还有“个位不满十就向十位进1”的等现象。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是否有这样的错误。然后我在练*设计中,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来改正。通过这样的练*设计,学生在课堂中既有正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反面的错例的借鉴,学生学到的知识将会更加地牢固。

  反思自己的本节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让学生自己探索算理时,我包办太多,应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己思考、去探索解决问题。课堂上没有能够照顾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

  总之,,今后要多加注意这些不足。要努力学*新的教学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把工作做得更好!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2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是一节计算教学课。计算课给人感觉总是与“枯燥”相连,其实只要合理安排也是一种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在计算教学这一块,我认为不是以简单的教学计算方法为主,而强调的是从算理到算法的建构过程。因此,计算教学应该注重算理的教学。要让学*借助直观教具或者其他来逐步完成建构。课的一开始,我首先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课件展示“参观博物馆”画面,把静态的情境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这个环节非常感兴趣,学*的积极性也很高。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一、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尽可能地贴*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因此,在新课的导入这个环节时,我创设情境,根据课本的主题图内容,自制课件。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新课,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如果每辆车准乘70人,你认为哪两个班能合乘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我在这里也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能乘坐超载车辆。最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感觉本环节的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二、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理解算理。

  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在计算教学方面必须给学生弄清算理,才能够牢固掌握计算方法。如何突破“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1”这一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10根小棒凑成1捆的过程,直观地说明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一个十就向十位进1”这个算理,使抽象的“进位”得到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的道理。最后通过练*,学生进一步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熟练地进行了计算。

  三、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课前,我借鉴自己的教学经验,预想学生在本节课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例如有忘记“满十进一”的、或者有忘记加上进位上来的“1”、还有“个位不满十就向十位进1”的等现象。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是否有这样的错误。然后我在练*设计中,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来改正。通过这样的练*设计,学生在课堂中既有正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反面的错例的借鉴,学生学到的知识将会更加地牢固。

  反思自己的本节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让学生自己探索算理时,我包办太多,应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己思考、去探索解决问题。课堂上没有能够照顾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

  总之,,今后要多加注意这些不足。要努力学*新的教学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把工作做得更好!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4

  根据班上孩子们的实际知识能力起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定位在2个地方:一是,通过集体操作和讨论一些问题,让孩子感知“满十进一”的具体含义;二是规范地书写竖式。

  在实物操作中,我从较为容易的计数器开始,请学生上来拨一拨,说一说。在第一个*行班里,一个较好的孩子拨好第一个数34后,继续加拨第2个数16,当拨好十位上的1后,他直接把个位上的4去掉,在十位上又添了一个算珠。跳过了我想展现的“满十进一”的过程。我急忙问:“别急,你明明是添6个算珠,你为什么反而去掉4个呢?”孩子说:“4加6等于10了,所以去掉4个,十位添一个。”然后,我说:“别急,是这样吗?忙我们慢动作看一看”。于是,又领着孩子按照“满十进一”的经历了一次。接下来,问了2个问题“为什么,可以把个位上的10个算珠去掉,在十位添一个?”“这十位上多的一个算珠是哪里来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满十进一”的道理和需要。接下来的摆小棒,让学生说说34和16分别用小棒摆好后,你打算怎样加小棒。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是着重感受“满十进一”。

  在规范书写竖式的教学中,刚好一个被叫起来说怎么写竖式的孩子是从十位算起的,所以的孩子都说他不对。这是,我没有否定他,而是带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从十位算起,孩子感受到还要擦掉十位上的数字重新写,很麻烦。于是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确是好的方法。

  在课堂上大量的练*中,发现,主要的问题有2点。进位的小1,有时孩子会忘记标;当加1位数时,个别孩子放到了十位上,但是仍然按在个位上加。当理解到1位数是在个位上就好多了。还有,孩子们是爱偷懒的,有的解决问题,题目没有要求孩子写竖式,孩子就直接口算,这样准确率不高。还是要强调,当进位加时一定用竖式算一算,这样才不容易错。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5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因为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一开始,我就创设同学们一起观赏鱼的情境,这不仅是旧知的复*和回顾,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满了十根捆成一捆;又通过拨计数器,个位满了10个珠子,拨去,在十位上拨1个,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

  二、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教学中我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练*中,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改正。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6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是以参观博物馆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情趣与生命力。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纯的计算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的实际情景,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练*设计改变了枯燥的数字计算,创设了“我是小医生”、“我最棒、我能全做对”的闯关活动,使学生感到有趣、有挑战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整节课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中。学生帮助解决了乘车问题,使他们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在引导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在尝试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讨论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后,学生完全能独立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例1时就要强调从个位加起。由于这个讨论进行的太晚,导致有些学困生接受新知太慢。

  在教学设计中我遵循了教材的编排,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和对学*数学的情感。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7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实际中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以“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准备去鸟岛乘船”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现实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算法,在多种口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我班学生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掌握得较好,90%的学生能正确、快速地口算,所以我认为这部分知识的学*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难题,能通过自已的努力自主探究口算的方法,即使最差的学生也会用想竖式的方法来进行口算。为此我设想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完善——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的程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使学生体验运用“迁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数学学*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2——93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迁移、转化”数学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学*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适合自已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随便选几题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方法。)

  9+16 24+70 90-40 56+5 77-4 57+9 53+20 30+70

  64-40 82-8 98-9 25+9 79-70 9+60 44+5 47+20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春天吗?我们一起欣赏春天吧!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大地披上了绿装,正是春游的好时间。瞧,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正准备乘船去鸟岛玩呢!(出示课件)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一条船限乘68人。

  师:一个班坐一条船太浪费,他们准备每两个班合坐一条船,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呢?

  (生提出问题,师相机板书)

  生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这是一种乘船方案,还有吗?

  生2: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3: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我们在设计乘船方案时按顺序依次考虑二(1)班和哪个班合乘,再把剩下的两个班合乘,这样比较有序,不会遗漏。

  二、 自主探究 交流完善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两个班能不能合能一条船呢?

  生:先把这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再与68比。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种乘船方案。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条船吗?怎样列式?

  生:23+31(生说师板书)

  师:你会口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找到口算方法后再和同桌说说自已的方法。(学生活动,教师了解)

  师:都有自己的方法了,谁来说说你的口算过程?(生交流师板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

  生3:先算31+20=51,再算51+3=54。

  师:真是人多智慧广呀!同一道题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口算方法,比较一下,这么多方法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生:都是先把其中的一个数或两个数折分变成以前学过的算式口算

  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能主动想办法把新问题变成已会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转化方法,希望你们多多应用这种方法去学*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哪一种方法简便一些呢?

  生:第二种,因为只用了两步。

  师:为什么第二种和第三种只用了两步?

  生:因为只分了一个数。

  师:像这样的两位数口算通常采用分一个数的方法来计算。

  师:看一看,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能。

  师:谁来口答?(生说师板书)

  师: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吗?怎样列式?

  生:32+39(板书)

  师:能口算吗?谁来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生1:先算32+30=62,再算62+9=71。

  生2:先算39+30=69,再算69+2=71。

  师:看来计算方法和上面的一样呀,都是先分后算。这两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超过了71人。

  师:看来这种乘船方案不合适,请同学们再看看剩下的方案可行吗?(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列式解决,然后交流)

  师:我们猜想了这么多乘船方案,回过头来看一下,你认为怎样乘船最合理呢?

  生: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

  师:其实解决这样的搭配问题一种简单的思考方法,谁发现了?

  生:最少的和最多的放在一起。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最合适。今天我们一起解决了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鸟岛玩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你们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是怎么学会的?(揭示课题)

  生:我学会了口算两位数的加法

  ……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并且还学会了转化的学*方法。大家表现得非常不错,他们邀请大家一起去欣赏鸟岛美丽的风光!(播放课件)

  三、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

  1、摘苹果

  2、连一连。

  3、看图提问并解答。

  四、作业:

  1、看题直接写得数(限时3分钟)。

  53+36 37+54 67-15 34-26 32+46 15+65

  74-16 83-68 34+56 100-79 46-24 90-45

  2、填( )。

  17+45=( ) 48-29=( )

  96-78=( ) 19+76=( )

  ( )+58=84 70-( )=38

  ( )-53=38 63-( )=26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8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我创设两位小朋友买玩具的情景,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交流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巩固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本课练*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中,先通过对比练*题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不足与改进: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教学时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本节课我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评价不太到位,应多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学生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说的不到位的应教师给予补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口算方法。

  三、学生不善于利用估算来对口算结果进行检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错误主要在口算进位加法时,会将个位向十位的进一忘记加,是学生出现的主要错误,如果引导学生将估计与精算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地提高口算的正确率。而且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重视精算,忽略估算。学生总是*惯以精算结果去解题。只有当题目提出明确要求要“估一估”时,学生才会以估算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欠缺的是估算意识,一种能根据实际情境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9

  两位数进位加法,本课时是新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自己比较多在低年级教学,所以对于本课时学生的难点比较清楚。

  因为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之前也在网上了解过一些老师的经验做法,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经验以及参考本人的教学特点,特别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要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必须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我就创设乘车游戏,让学生自己解决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满了十个先把他们摆一起,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

  二、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课前,我就预想学生会出现的错误,例如忘记满十进一的,又或者是忘记加十位上的进位一,还有个位没满十就进位的种种情况。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发现是否有这样的错误,然后在练*中,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改正。在课中我设想的错误没能一一出现,但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竖式学*的深刻性,我事前作了错题收集,让学生找错处,我想,学生在课堂中既要有正面的指引,同时也要有错例判别才能使知识更加牢固。从学生的作业来看,这种方法有了成效,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10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已有经验,体验“多样化”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是实现学生学*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的个性化;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解决“乘船问题”中,对“估一估,一艘船做得下吗?”“大约需要几条船?”“两个班坐一条船,可以怎么安排?”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重视比较归纳,实现“优化”

  方法是多样的,但也有“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吸取各种方法中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扩展阅读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扩展1)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第2个教学例题,要求学生在学完这节课之后,要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学*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并能够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本节课,我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学*活动,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1、规范课堂常规,做好*惯培养。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课堂常规培养,已经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惯。所以,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上课要做到五到:口到、手到、眼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通过表扬做的好的学生影响其他学生,共同做到规范课堂学*。

  2、注重对学生倾听*惯培养。

  低年级学生注重表现自己,他们在老师提问题的同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这样做以后,往往回答的结果答非所问。所以,我要求学生先认真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再仔细思考,最后再回答。与我初带这个年级相比,学生们在倾听方面已经进步不少。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我组织学生摆小棒,在操作活动中理解算理。但是,在摆小棒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懂得合作。有些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带来小棒,在活动时便没有学具可供操作。我一再提出要求,让学生同桌互相帮助。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不懂得分享与合作。

  2、摆小棒之前没有明确活动目的,有些同学没有听清摆小棒要探究的活动内容,摆小棒变成了玩小棒。鉴于这种情况,要注意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意识。还要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二是整堂课的时间划分不合理。学生在学*新知识以后,没有安排充足的练*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做好教学内容安排,设计适合班级学生学*的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争取更大的进步!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这让我们不难想到,学生不也经常在交流中出现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启发时闪现创新的火花吗?因此在探索36+35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那么是不是只有学生间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事实证明,在小组合作学*中,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

  在课堂上,我曾经“真正”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想一种方法后,我开始让小组交流,可是我们的学生更喜欢向老师汇报,更多的时间便由每名学生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课上气氛活跃,争取发言的小手此起彼伏。我还是第一次上了这么受学生欢迎的课。作为一位教师我当时的兴奋不言而喻。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在学生的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之处,认识到每个学生学*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不容忽视。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永远进步。所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间交流时,我特别提出“会说不如会听”的观点,要求学生在听中补充,听后评价。

  尤其要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方法相似,从而按照思维方式将多种方法归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哪种方法适合做哪种类型的题。这时学生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才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学生自愿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题策略。

  如果是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注重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得出计算的方法,而不是由老师总结得出。另外,加强竖式的演算,完全是学生自己批改,由学生指出错误,让学生做个“小老师”,让学生体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更喜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扩展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1

  根据班上孩子们的实际知识能力起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定位在2个地方:1是,通过集体操作和讨论一些问题,让孩子感知“满十进一”的具体含义;2是规范地书写竖式。

  在实物操作中,我从较为容易的计数器开始,请学生上来拨一拨,说一说。在第一个*行班里,一个较好的孩子拨好第一个数34后,继续加拨第2个数16,当拨好十位上的1后,他直接把个位上的4去掉,在十位上又添了一个算珠。跳过了我想展现的“满十进一”的过程。我急忙问:“别急,你明明是添6个算珠,你为什么反而去掉4个呢?”孩子说:“4加6等于10了,所以去掉4个,十位添一个。”然后,我说:“别急,是这样吗?忙我们慢动作看一看”。于是,又领着孩子按照“满十进一”的经历了一次。接下来,问了2个问题“为什么,可以把个位上的10个算珠去掉,在十位添一个?”“这十位上多的一个算珠是哪里来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满十进一”的道理和需要。接下来的摆小棒,让学生说说34和16分别用小棒摆好后,你打算怎样加小棒。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是着重感受“满十进一”。

  在规范书写竖式的教学中,刚好一个被叫起来说怎么写竖式的孩子是从十位算起的,所以的孩子都说他不对。这是,我没有否定他,而是带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从十位算起,孩子感受到还要擦掉十位上的数字重新写,很麻烦。于是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确是好的方法。

  在课堂上大量的练*中,发现,主要的问题有2点。进位的小1,有时孩子会忘记标;当加1位数时,个别孩子放到了十位上,但是仍然按在个位上加。当理解到1位数是在个位上就好多了。还有,孩子们是爱偷懒的,有的解决问题,题目没有要求孩子写竖式,孩子就直接口算,这样准确率不高。还是要强调,当进位加时一定用竖式算一算,这样才不容易错。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2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由于孩子的基础较好,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课堂出现了如预设那样的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和竖式计算的多种方法。

  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加法。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在讲解你想怎么算34+16的时候,分别请摆小棒的和拨计数器的学生上展台演示,在他们操作的过程中并适时提问“为什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为什么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拨回去在十位上添1颗珠子呢?”学生即刻回忆出以前的旧知——10个一就是1个十,也蕴含了满十进一的算理。整堂课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渗透于“创设情景——引发计算心理;自我探究——体验计算方法;深化探究——整合优化——实践运用”这三大环节中。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教学理念。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较高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积极性很高。我还设计了读儿歌的环节让学生记忆笔算进位加法的注意点,我发现:单纯地死记硬背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形式多样的、令学生感兴趣的儿歌、童谣等却让孩子的学*兴趣变得浓厚,课后我就发现孩子们有的就把教的儿歌当成顺口溜样挂在嘴边,真是“不记住都难”。

  笔算进位加的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满十进一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我在这堂课上反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我利用低年级孩子爱说、想说的心理设计了自己说,同桌说,一起说,汇报说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标。

  但是整堂课上完后我觉得还有些不足:

  1、教师角色的转变。我善于和学生沟通,但有时却急于达成预设目标而强行把学生牵引到我想要的答案上来,后来想一想,这样做并不合适,我应该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学*能力,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说不定学生会有不一样的出色答案,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要加强训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今天的课堂上,摆小棒这一过程显得有些快,学生展示出的是一个结果而忽略了算的过程,这时我若引导他清楚地摆两个加数时,或许孩子会摆得更好,也会很好地为下面讲解满十进一地算理做铺垫。

  笔算进位加地第一课时应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应反复强调突出重难点,作为新老师,教学必然还有许多要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想的再细致一些。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这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兴趣,打破了教材中的呈现方式,用请学生当上老师来讲解如何进行竖式计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本节课我利用信息窗小朋友赶海的情境为背景,借助学生喜欢大海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活学生的学*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在交流算法时,我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利用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如何进行竖式计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26+12时,我先让学生们交流自己的算法,再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出用竖式计算,在交流竖式计算时,我发现班上很多孩子都会用竖式计算,而且一个个胸有成竹似的.于时我就借机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给学生们讲一讲自己的方法。学生们一听要当小老师了,一下子有了兴趣,虽然还有个别孩子因害羞不敢举起小手,但一听到当小老师给大家讲题学生的兴致特别浓厚。不会儿,就有许多小老师举起手来,孙之涵老师第一个上台,她边写竖式边说说:“先写26,再写12,加号写在12的前面,然后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所以得38。”“小老师说得好吗?”“你听明白了吗?”“你有问题要问小老师吗?”“谁还能和刚才的小老师一样棒再给大家讲讲呢?“听了小老师的讲解,你能说说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交流讲解计算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总结出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总结,评价。经过最后的测试,我发现孩子出错的机率较以前学生的学*错误率少了很多。

  这堂课我自已感觉很成功,同时我也发现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并把展示的机会都给了学生,会使原本枯燥的计算课变的鲜活起来,再加上适时的表扬和鼓励,适时的引导和板书,突出了重点,也真正的实现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3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我创设两位小朋友买玩具的情景,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交流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巩固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本课练*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中,先通过对比练*题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不足与改进: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教学时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本节课我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评价不太到位,应多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学生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说的不到位的应教师给予补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口算方法。

  三、学生不善于利用估算来对口算结果进行检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错误主要在口算进位加法时,会将个位向十位的进一忘记加,是学生出现的主要错误,如果引导学生将估计与精算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地提高口算的正确率。而且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重视精算,忽略估算。学生总是*惯以精算结果去解题。只有当题目提出明确要求要“估一估”时,学生才会以估算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欠缺的是估算意识,一种能根据实际情境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扩展3)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范文5份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1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炼自学重点。

  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师用书和课标后,提炼出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是: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的口算。我一直觉得自学重点的提炼不同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概括,因为自学重点是让学生看的,并让学生围绕自学重点进行自学的,所以一定要贴切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明白易懂,放在心上,整节课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绝不能照搬教学目标重点知识技能目标或教学重难点。其次一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一个自学重点,绝不能贪多求全。出示自学重点后,让学生各自轻声读两遍,重点就是鼓励学生去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然后帮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从五个环节来看,本节课大多数学生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来开展自学、讨论和交流的。

  二、掌握自学方法,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进行个人自学。

  “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个人自学,只有有效的个人自学,才能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个人自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实效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学?首先就要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训练自学方法,我概括出六个字:看、圈、想、做、问、查。在学生没有掌握灵活的自学方法之前,这些机械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我也是要求学生围绕这六个字进行个人自学,并且强调围绕教材39页上面的两个问题(①你是怎么口算的?②比较两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进行认真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口算两道题时,使用的方法都是受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思维定式影响,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的要求也不同,每组的1号一般都是成绩较差些的学生,他们能用这一种方法正确口算,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完成自学任务了,对于2、3号,成绩中等或偏上的学生,我就要鼓励他们再想出一种口算方法,对于4号小组长也就是每组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的要求更高,鼓励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口算方法。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很多学生没有关注计算时的相同和不同,而是简单的看到两道口算题的第一个加数都是 44。我适时给予点拨,指出比较两道题在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是让我们比较这两道算式题。可是我发现经我这样的点拨后,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只看到李善宇、罗世祺等几个同学写出“算法相同”,可以看出这几个学生已经明白了,就是表述上不准确,应该是同一种口算方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难有这样准确的概括能力。还有少数几个同学跟我的ppt呈现的一模一样,我估计是在我上课之前用曙光小学的班班通,不太熟悉,所以就演示了一遍,细心观察的同学就看到了我还没呈现的ppt内容了。纵观这一环节,每个学生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认真自学,探索口算方法,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是不一样的,后进生收获的是一种方法,成绩优异的探索到好几种口算方法,但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一环节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这正是“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大的魅力。对于个人自学环节,我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巡视,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个人自学情况,并进行适时点拨,可惜我的点拨不够明确,没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三、加强常规训练,开展有序有效的自学交流。

  在训练小组讨论常规上,虽然我已经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基本能做到有序讨论,至于有效,还需要努力。本节课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在讨论口算方法时,每组基本都有一两位学生只使用了一种口算方法,而另外的口算方法都是小组长直接告诉的,没有经历探索的过程。全班交流我还是采取了一组同学进行集体汇报,其他小组给予补充。我这么做目的有两个:其一,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其二,尽量避免单生提问,传统课堂回潮,因为年轻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有限的,经常为了能让教学顺利开展,就会加强控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可是本节课的全班交流我选择了最好的一组进行展示,基本上把两道题的口算方法都已经汇报了,只有陆子杰补充了第二题口算方法:44+40=84,84-2=82.其他同学只好做了观众。汇报的小组提出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我们口算是不是正确的呢?”学生根据以往学*笔算时的经验,提出多种检验方法,比如再算一遍,用减法验算还有估算。接着让其他小组提问题,韦皓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准确的口算?”罗世祺立即就说:“用你喜欢的方法就可以”我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就结束了全班交流。

  四、紧扣重难点,教师做少而精的点拨。

  本节课,我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两个点拨:点拨一,比较不同的口算方法,找出相同点?就是让学生发现我们都是利用拆数的方法,把一个或两个加数拆分成几十和几,然后转化成两个或三个简单的口算题进行口算,能进行又快又准的口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点拨二,我们可以用估算来检验口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点拨,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课我是在全班交流后单独进行点拨的,效果不太好。应该在学生汇报口算方法时,就立即进行点拨,渗透“转化” 数学思想,同时表扬陆子杰同学的方法,也可以用凑数这种方法来口算。汇报小组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口算是不是正确的?”有同学补充说:“可以用估算”,我应该立即抓住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追问学生“我们该怎么估算?”或“这两道口算题在估算时有什么不同?”这样穿插在全班交流时的点拨,才能引起学生最大的关注,否则在交流后再来点拨,就不够突出,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巩固练*。

  本节课“想想做做”共有七道题,题量较大,形式单一。所以我进行的大胆的尝试,形式上有所突破,我整理了三类题目:基础练*、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前两期是必做题,拓展练*是选做题。内容上我也进行了改变,第一题是连线题,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第二题是先让学生估算,再进行题组对比练*;第三题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题拓展练*让学生自己编五道得数是六十多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算式,还有就是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拓展练*的题目没有确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分散思维,寻求不同的答案。在巩固自学环节,少数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也有少数学生必做题都没有完成,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完成。我点拨了解决实际问题,基础练*题在小组里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引导自学”型课堂值得我去探索,去实践,去反思,只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才能还课堂给学生,还学*给学生。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靠教师来“表演”,而是让学生去演绎。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3

  《两位数加减两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上由买玩具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样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

  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练*形式多样化

  多样的练*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本课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整节课容量大,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将知识内化,在很多地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让学生练的机会时间不多。预备铃响的热身运动,其中听算让学生抢答,部分学生会滥竽充数。今后可让全班同学听题,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保证所有同学都有参与和锻炼。在新课教授阶段,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安排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尽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在新课教授完的总结过程中,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由学生来说一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2、关于估算与口算。想想做做

  该题设计估算,我的设计意图是体现估算的多样化:这题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熊猫馆到老虎馆,有直观感觉就可以判断。第二层次:44+42与44+52,一个加数相同,由另一个加数判断两式得数大小。第三层次:44+42与35+38,由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估计得数,先加十位,再看个位是否满十,是否要进位。第四层次:54+35与42+44估算的结果都是80多,只有口算出具体得数才能比较。由于之前没有估算的基础,所以有点突兀,故将想想做做5提放到前面。

  并且在处理这题估算时,我的提问指向性不强,导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按照我的层次走。可以设计如下,出示图片以及图片后后,可顺次提问如下问题:

  ①从猴山到蛇馆有几条路?

  ②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几条路?

  ③现在让你比较什么?44+4244+5235+3854+35

  ④我们比较那条路最*也就是看这四个算式中哪个算式结果最小,那你能不计算出具体结果就判断出来吗?

  3、课堂语言要精练,科学严谨,不拖泥带水。课堂组织方式应多样化,譬如,学生做完题目,可有下列统计方式:

  ①做完了的同学请轻轻举手示意。

  ②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③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用你的微笑表示一下。

  所以,应更加深刻的分析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好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有备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5

  《两位数加减两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扩展4)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教材P91-9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初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自然地渗透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在100以内)

  教学难点:

  探索多种口算方法,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若干。

  教学方法:

  运用观察、探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

  3+9=5+8=30+30=53+9=3+59=

  (2)说出下面数的组成:31可以分成()和30;39可以分成()和30;

  23可以分成20和();32可以分成30和()。

  二、新授

  1、我们附小二年级正准备组织大家去旅游,你们想去吗?好,现在我们马上进行报名,而其它三个班的同学都已经报名了,请看屏幕,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限乘68人表示什么意思?

  2、请大家估算一下,一条船能坐得下4个班的同学吗?最少要几条船才能够坐?

  3、你能想出怎样的乘船?请同学出来汇报演示,老师板书。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5、31+32=?请你说出怎样算的,你想到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6、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方法一(略)板书方法二(略)板书,老师。

  7、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23+39=

  方法一(略)板书方法二(略)板书

  方法三:把39看成是40,23+40=6363-1=62

  8、比较两条算式算法的异同。

  9、用刚学的算法计算另外的几道算式,并选择合适的乘船。

  10、质疑:今天我们在寻找合适的乘船的同时,学*了书本

  我P91---92的内容,请大家翻开书本,仔细阅读,把得数填好,有不明白的提出来。

  三、练*

  1、①上船啦,慢着,还没买船票呢!不用急,船票就在小组长手中,只要大家把上面的算式都准确无误地填写好,那我们就可以登船了,做完之后,小组内互相检查。

  53+36=□37+54=□32+46=□15+65=□

  ②选择一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每人选一题讲讲算法。

  2、(游戏一)

  鸟岛上面新增了好玩的掷髓子游戏,请拿出游戏记录卡,4人小组一起,每人抛髓子两次,得到两个数字,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

  □+□=□□+□=□□+□=□□+□=□

  请做完的同学组内互评,都做对的表扬自己。

  3、(游戏二)

  ①接着我们就来到了沙滩上,进行捡贝壳比赛,看谁捡得快又多。

  ②游戏规则:这两组的同学为聪聪队,你们捡的贝壳的得数得大于50,另两组的同学为明明队,捡的贝壳的得数得小于50。

  24+1235+1454+1637+48

  36+()这个你想要吗?请你想到的把式子写在本子上。

  ()+(),先在本子上写下来,再互相检查。

  4、捡够了贝壳,我们来到了鸟岛商店,小明只带了一百元,请你帮他算一算,他能买哪些纪念品?得花多少钱?

  ①轮船模型62元②贝壳饰品38元

  ③海豚27元④海星精品19元

  (见“购物卡”)小明只有100元,他买_____算式是___

  _________,花了_________元。

  汇报,。

  四、全课

  同学们,时间不早了,我们得坐船回家了,在这次旅游中,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2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材P39—40)

  教学目标

  1、通过创建情境,组织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并运用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法。

  2、在*等的,民主的,富有情趣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主动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合理地运用算法灵活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顺利的进入新知的学*。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谈话导入: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口算加法,今天我们接着探索口算的各种方法。

  1、教师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你能知道什么

  2、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男孩要付多少钱 女孩要付多少钱 )

  3、你能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吗

  (1)学生仔细观察图,交流所获得的信息。(男孩买了什么,女孩买了什么,玩具的单价。)

  (2)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3)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好。

  二、自主探索得出方法

  通过创建情境,组织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并运用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法。

  1、44+25你能口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

  44+20=64 44+5=49

  64+5=69 49+20=69

  40+20=60 4+5=9

  4+5=9 40+20=60

  60+9=69 60+9=69

  2、44+38等于多少,你会算吗?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44+30=74 44+8=52

  74+8=82 52+30=82

  40+30=70 4+8=12

  4+8=12 40+30=70

  70+12=82 70+12=82

  44+40=84 84—2=82

  3、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

  刚才我们用许多种方法算出了这两个算式,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口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吗

  4、计算不同的算式,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呢

  (1)独立思考,小组议议,你是怎么算的,然后全班交流口算的过程。

  (2)独立思考,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全班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4)同桌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在说口算方法的时候有同学把口算方法和竖式计算方法混淆了,需要教师进一步明确是口算。

  学生想的口算方法还是比较多的。

  三、巩固练*拓展提高

  通过一系列比较练*,从进位与不进位;整十数与整百数;再到加位数与两位数的比较,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在*等的,民主的,富有情趣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通过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1、口算练*:(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32+57 25+44 14+62

  38+57 25+49 14+68

  要求说明口算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出示第一组,提问:你是怎么算的?完成后思考后三组和第一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第一组,提问:比一比,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完成后面两组。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选出其中一组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让学生说说口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要比较需要知道什么?你是怎样比较的?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独立完成,交流结果,并且说明是口算的过程。比一比,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异点。

  (2)独立完成,交流结果,比较异同点。

  (3)学生先算第一组,然后比较,交流,得出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然后独立完成后面两题并交流。

  (4)以第一组为例,先估算,再口算。其余各题独立完成。集体验证,然后反馈。

  (5)学生读表,和同桌交流知道了什么,计算填表,然后比较。

  (6)学生看图,了解信息。

  加强进位加法的练*。

  学生的估算能力有了一点提高。

  提问:你能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吗?教师出示问题。

  7、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交流,补充。

  同桌议一议,说一说。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7学生审题弄清条件和问题,独立列式计算,交流。

  四、全课

  对知识的,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讨论。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91页、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加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境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数的组成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43+3= 53+9= 75+2= 35+8= 56+5= 36+20= 23+40= 72+10= 5+30= 58+30=

  (1)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一组口算练*,课件显示出结果。

  (2)教师在2行中各挑一道让学生说口算方法。

  (3)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行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第二行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4)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师板书)。

  二、明确算理,学*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91页情境图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教师用课件展示)。

  (2)问:限乘68人表示什么意思?(不能超过68人、可以正好是68人、还能少于68人)。

  (3)超过68人可能会发生什么?看来为了安全,我们不管是乘车还是乘船,都要遵守规章制度。

  2、估算:一条船能坐下四个班的同学吗?说说你的理由。

  3、猜测:至少要几条船四个班的同学才能坐下?

  4、计算:二(1)班、二(2)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

  (1)读题。

  (2)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只要把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数加起来,和68人比较就可以了。)

  (3)列算式:23+31= (教师板书)

  (4)讨论算法。

  (5)交流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学生的算法。

  (6)要求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

  (7)完善该题。

  5、二(3)班、二(4)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

  (1)把这道题写在练*本上,并写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 2)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3)完善该题。

  6、观察:这2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7、这四个班怎样搭配两条船就够了?

  三、拓展练*。

  1、口算练*(比比谁是计算小能手)

  练*方法:让学生先在口算卡片上面做,然后开火车的方法公布答案,最后选几个学生挑自己喜欢的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2、判断

  练*方法: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3、跷跷板游戏

  练*方法:根据两只小动物下面的算式结果,说出哪只动物在上面,哪只动物在下面,比说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4、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踢足球 的有54人,打篮球 的有26人)。

  (2)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3)列算式、说结果并说口算的方法。

  5、解决问题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列算式?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列算式?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在以后遇到计算题得时候,你感觉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由情境图引入这节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比较有兴趣,而且在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猜一猜,渗透了估算的意识。在实际的计算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从同一道算式中发现不同的口算方法,再通过比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为四个班的同学找最合适的搭配方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做了较好的铺垫。

  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还有很多需要改善和学*的地方,整个课的设计如果再新颖一些,可能会更多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特别是练*课的设计,不是特别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在知识点的引导上,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及时的追问、总结,可能会更大程度地开发孩子的思维,比如:学生在拿68和54或71进行比较时,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对于跟的比较慢的孩子来说可能就会更清楚一些,另外孩子在说完四个班的搭配方法之后,如果能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规律,效果会更好。整个教学过程中儿童化的语言体现的不明显,课堂就显得不是那么完美了。

  一节公开课上完之后,感觉自己需要学*的地方还有很多,以后抓住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多汲取别人的优点。*时利用空闲时间要多看书,不断地充实自己,力争每一节课都趋于完美。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扩展5)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菁华6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同桌讨论。在互动交流时,学生间互相引领,找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既积极参与学*活动,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然后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他们的解决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3种。

  1、笔算法。个位:4+5=9;十位:40+20=60;一共:60+9=69。

  2、拆分法。先算:44+20=64;再算:64+5=69。(拆第二个加数)

  或先算:40+25=65;再算:65+4=69。(拆第一个加数)

  3、凑整法。40+20=60,60+4=64,64+5=69;

  或:50+30=80,80—6=74,74—5=69;

  ……

  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口算方法也很多样化。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他们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特别是他们在面临挑战时,都会产生要证实自己实力的愿望。因此我倡导算法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算法,与孩子的经验是紧密相联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较和体验其他同学的算法,而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最初经验之上,他的思维能得到发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从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思考怎样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才是数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学生呈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一个较优的算法,进而推广,这样才能得到提升!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2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学*生活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获取知识、追求和探索新问题、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而对学生的学*内驱力最好的激发是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小浪底之旅,用新鲜的话题,美丽的风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研究搭建良好的*台。

  关于范老师提到的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去小浪底游玩的热闹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如在教学“37+38”的口算方法时,由于学生方法比较单一,我又补充一种我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方法“37+40—2”,学生又类推出了“40+40=802+3=580—5=75”的方法,这对学生良好的思维*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还有一些问题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如:在计算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两班的总数之后,得出此方案不可行,我设问:那我们该怎么乘船呢?我以为学生会重新设计方案,但一部分学生马上说从二年级的75人中抽3人和一年级坐同一条船。学生能想到这种方法有点出乎意料,我觉得提出这种方法的学生比较善于动脑思考问题。

  这节课上除了以上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些问题,如: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研究等。我觉得这些与自身素质有关,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3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口算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能正确、迅速地口算,掌握一定的速算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而评价的标准也很简单,即检验一个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是看他一分钟时间内能口算多少道题。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所传授地方法进行口算,老师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而算法多样化却能很好地解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的问题。

  诚然,算法多样化是*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而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对于计算23+31的问题,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下列举的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又如,解决“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人,3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出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则用乘法,5×7=35,35>33,而5×6=30 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张长凳。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再以口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为例,让我们一道去探索算法多样化对于发掘学生潜能的“神奇功效”吧!

  课件出示题目:小明拿着700元,去买价值250元的自行车和价值470元的MP3,小明的钱够不够?

  学生1:不够,因为470元接*500元,而500+250=750元,所以我断定不够。

  学生2:不够,因为470元接*500元,而500+200=700元,显然700元整是不够的。

  学生3:不够,因为250元接*300元,而300+470=770元,所以700元是不够的。

  学生4:我看差不多,因为470看作500来算时多加了30,所以700元也差不多。

  ……

  主动猜测,多种算法。在教学口算250+470=?时,让学生想办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提供自主思考学*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他们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下面是一个相关内容的较为成功的教学片段:

  教师:那么到底够不够,你能不能口算出它的准确得数。

  出示算式250+470=?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口算。

  全班交流总结。

  学生1:因为250+400=650,所以650+70=720

  学生2:因为200+400=600,50+70=120,所以120+600=720

  学生3:因为25+47=72,所以250+470=720

  学生4:250+470=250+500-30=750-30=720

  ……

  验证猜想,探究算法。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满足感、成功感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下面是另一个相关内容的较为成功的教学片段:

  教师:你对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生: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好,因为他都是整十整百数相加。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我认为第四种比较好,它就象我们*时买东西,先多付30元,然后售货员再找回来,也就是先付250+500=750元,再减去30元,也就是找回30元。

  学生:我认为第三种有点弊端,因为这样做,有时会忘记写0。

  教师:你们提的观点都是非常好的,这些方法也都是正确的,在以后你认为怎样算又快又对就怎样算。

  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导学设计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0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 “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之上进行学*的。因此,新课学*之前我引导学生对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了复*。从这节课中的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可以看出新课前的复*对探索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非常有帮助的。因而,复*这个环节我认为是设计得非常好的。新课引入时我了解了同学们在课间活动的时候都喜欢参加哪些体育项目,并向同学们介绍小华、小红、小军也非常喜欢参加跳绳这项体育活动,在一次比赛中他们的成绩如下,随即出示课本第59页例1的情境图。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景,过渡自然。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情境图并说出自己获得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这个环节只点名了2名学生发言,根据观课老师们的建议可以再采用一个群答的方式,让同学们充分获取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在理解情境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同学们的提问板书:(1)小红跳了多少下?(2)小军跳了多少下? 并谈话:今天我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体现数学的价值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两道题的口算方法时,合作交流引导得不够到位,每个小组的成员虽然都明白合作的任务是什么,但在个体的具体分工上不太明确,这样的合作交流是不充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5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6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争取更大的进步!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扩展6)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

  最*,笔者参加县实验小学组织的数学优质课评比,听了三位教师同上的课——《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人教版第六册上数学教材),颇有一番感触。评比采取的是教师抽签后定时备课,然后借班上课的方式。三位教师通过创设购物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并让学生列出30×10的算式,再让学生在比较算法中优化算法,最后让学生用“先算3×1=3,再算30×10=300”进行说理,完成教学任务。

  在听课中,有两个班的两位学生对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30×10=300?”执教老师想了一下解释说,因为30×1=30,所以30×10=300(即1个30是30,10个30就是300),这位学生对老师的解释似乎还不理解,满脸疑惑地坐下了。我们也感到老师的这一解释,好像是在解释一种算法,而没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去解释算理。

  类似于这种算理教学,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备课中应予认真考虑。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面对学生的疑问。

  领会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质疑

  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没听明白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这样容易伤害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以后不愿意再提问题。这一节课在最后的练*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50×40=20xx,计算结果得数后面是三个零。”老师因为听明白这一问题是针对30×10=300的反驳,就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顺序:先算5×4=20,再算50×40=20xx(20后面的两个数用红粉笔标出)。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结果是三个零,而不是两个零。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问题时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要问题是围绕上课的主题,老师都应先予表扬、鼓励。要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在老师的表扬激励下不断产生的。

  对待疑难问题,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

  “为什么30×10=300?”这是一个算理教学问题,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是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如10×9,30×9。因此教师在复*导入时,应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通过变式让学生得到算式:10×10和30×10,从而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再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当学生对于30×10=300就有一定的认知准备,他们会想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一新知识,就会说:因为30×9=270,而30×10可以表示成9个30再加上1个30,即270加上30一共是300,所以30×10=300。这一教学策略,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通过“以旧迎新,促迁移”的方法来解决算理这一疑难问题。可惜我们很多教师把这一传统的教学策略忘掉了,以致不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回答不了问题,要借助学生的思维来解决

  上述问题教师若一时回答不了,可让全班学生思考一下:怎样来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时,有很多学生想到“30×10”也可以用“30×5+30×5=300”得到结果,这也是一种解释算理的算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出乎意料,并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教学是*等的,学生是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这样,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才能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教学相长,是永恒的教学原理,学会向学生学*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后求助专家

  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采用应付了事,不善反思的态度,绝不是一位好教师。当前的课改,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说明了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疑难、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采取一种逃避、马虎应对的态度。如在上这一节课中,有两位教师在课后还认为自己的算法解释是对的。固执己见,往往会误人子弟。敢于正视教学疑难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许多优秀教师的可贵品质。

  教学要创设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在这节课教学进入最后阶段时,有位教师让学生口算一道题“340×50=?”很多学生口算不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算34×5,再在得数后面补上两个零,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而且有兴趣。最后老师强调,今后一定要学会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这一方法仍是我们今后深入学*经常要运用到的一种重要运算技能。适当渗透今后即将学*的新内容,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很好教学策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拓展性教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2

  4月8日,只是一个很*常的日子,但对于我而言却是意义非凡的。一堂普普通通的课,却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教育”和思索。

  昨天下班前夕,被告知明天数学教研员姜老师要来听课。急急忙忙弄出了一份教案,又根据教案做了一份简单的PPT课件。晚上回家之后,只是简单地将教学思路理了一遍,随后的时间便是对着教案发呆了,并非是自己胸有成竹,而实在是自己看不进去了。今天上午进行了一次试教,试教之后,前辈们给予了我许多的帮助。

  我是以围棋棋盘图导入新课的,让孩子们讲讲从棋盘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进而引出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从而列出式子“19×19”。在试教时,我的目的只是让孩子列出式子。而在前辈们的讲评中却发现:围棋棋盘在这节课上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比如在孩子列出“20×19=380”时,可以再添加一条在原来的棋盘上,之后的“380—19=361”时又可将添加上去的删除,这样图形与算式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孩子理解起来更为简单,也让题目变得更为形象。此外在试教时,我对学生似乎扶得过牢了,课堂的提问也似乎过于简单,在说算理时,我也只是选取个别孩子,并未完全顾及所有的孩子。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有待在课堂中加强。

  下午的课堂似乎比上午是有进步的,上午遇到的问题我也都能很好的解决。比如“19×19”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式子,而是让孩子们结合围棋棋盘来说明原因;而在说笔算过程时从个人说到同桌互说,再到最后的全班齐说。

  第二次之后,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1、自己的数学素养有限,对于课堂的评价和激励的语言太过于贫乏,课堂一直处于*淡中。在以后的课堂中尽量丰富自己的语言,以此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2、对于课堂中的反馈还有待加强,反馈策略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3、本堂课中的练*安排并不是特别合理,缺少了一些思维的拓展。我可以在最后时利用一道难度稍大的题目,将孩子们的思维拔高,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在试教时,我并未用到估算,而在正式上课时我将估算运用其中。而我也只是简单的运用估算,只是为了“估算而估算”。在之后的讲评中,姜老师的话让我知道了估算的用处远没有那么小。通过估算可以让孩子们的思维更为活跃,让他们渐渐知道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可以一步步靠*准确值的。

  一次匆忙的课堂,又让自己成长了不少。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已经持续有一月时间,为了减轻疫情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确保在家学*质量不打折,我们三数组制定了详细的线上教学计划,学生上午观看同桌100视频课,下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录制小视频进行答疑。

  根据课程安排,这周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得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算理是算法的基础。

  我认为本节课内容,如果还将算理的呈现停留在实物表征的呈现上,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倒退式引导。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用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过程。在学*这节课前,我对班里的学*情况进行了一个预测,计算对学生来说不难,难就难在算理的理解上,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抄错数字、横式忘写得数等等。通过学*同桌100视频课及家长的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写,先怎么计算再怎么计算,还比较迷茫。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算理,如何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呢?在下午批改作业反馈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录制小视频重点讲解14乘12的算理,让学生给家长说一说计算过程,并录制了小视频。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晚饭后又让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计算情况,自愿完成6道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

  我在批改作业中体会到,对于计算类的教学,千万不能仅看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计算算理的理解。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设计原则之一:计算与应用结合,体验计算是有用。

  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寻找方法巩固方法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计算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设计原则之二: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并进行优化,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

  解决买24本树需要多少元时,学生寻找了很多方法。有的用了拆数,有的用了连乘,有的用了课外学*的竖式。到底哪些方法是通用的?哪些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应当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更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原则之三: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

  ①掌握乘的顺序;

  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结合具体情境,既能沟通横式与竖式间的联系,又能有助于学生理解乘的顺序(每一步的由来),对位的问题。脱离具体情境说说怎么计算,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5

  上学期学生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已经掌握了估算的基本方法,本节课的估算教学又就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和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内容,能为今后学*多位数除法估算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对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例题在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同时还旨在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技巧。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模式,让学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估算的不同方法,在落实课标的和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使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并在掌握这些算法的同时能够掌握估算的技巧,即结合具体的题目内容选择最佳算法。

  小组合作学*模式本学期已在我校全面铺开,经过开学以来这一个多月时间的试行,学生对这种学*模式已基本适应,并且很喜欢这种学*模式。本节课依然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学*模式下,学生表达能力和表达的欲望增强了,学*能力提高了。本课时共设计了四个预*题目:

  问题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有几种算法?

  问题3:如果有多种算法,比一比哪种更接*准确值?为什么?

  问题4:在这几种算法中,哪种更好,为什么?

  在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够解决,而第三、四两个问题班中几位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解决。在教学中我又把这四个问题分为两组,让学生分别进行讨论展示。在第一、二两个问题交流中组内的学生均能畅所欲言,即使是那些学*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也会写出一种甚至两种解题方法,自己有了发言的底气,便在小组交流时抢着来说。大大增强了这些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通过与组内学生进行交流又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学*能力强的学生补充的其他方法,他们也能够接受并理解。做到了好中差学生之间的互补,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中的帮扶作用。有了课前的预*和课上小组中的合作交流,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基本上掌握,因此在全班展示时,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以往传统课堂上没有理会老师提问的现象杜绝了。

  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多种解题方法中总结并掌握估算的技巧,即一是怎样估算才更加接*准确值,二是什么时候选择上估,什么时候选择下估。

  通过问题一、二的解决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例题的多种算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内再探讨问题三如果有多种算法,比一比哪种更接*准确值?为什么?通过与精确值比较学生很容易找到最接*准确值的那种方法。而这种方法为什么会最接*准确值是学生讨论的重点,也是学生探究和掌握估算技巧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通过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总结出把算式中的较大的那个因数估成整十数时,得到的估算值最接*准确值。通过问题四在这几种算法中,哪种更好,为什么?再进一步巩固,使学生能够掌握估算的技巧,即使学生懂得在计算时不应忙着下笔,应该先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最佳的算法,得到最佳的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环节,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

  在例题后设计了一道有关钱的估算题,学生在独立完成估算后,在交流时发现得到答案不一样:上估后得到带1200元就够了,下估后得到带900元就够了,通过与准确值比较带900元就够了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观察例题和本题,想一想到底什么时候该上估,什么时候该下估?通过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得到在估算座位够不够时我们一般下估,在估算钱够不够时一般下估。进一步通过观察、讨论掌握估算的技巧。

  每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些遗憾或不足,本节课亦是如此。

  1、课上虽然总结出了估算的技巧,但是由于对估算前观察因数特点选择估算方法这一环节强调的不够充分,所以出现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仅是完成估算,而没有选择误差最小的的算法。

  2、由于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堂上解题数量较少,课堂时效性不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扩展7)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

  学期临*结束,一年的新教师培训考核也随之而来,本次考核分为课堂考核和综合考核两部分。其中课堂考核是两位新教师为一组,由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以100分值来评定。

  正由于临*期末的原因,数学教学内容只剩下一个单元“统计”,接下去都是总复*了。争取了指导师的意见后,把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笔算”这一内容作为课堂考核的课。定下课题,我就集中精力,查阅网络上的资料,用心设计教学流程,必要时也找同事商量讨论。接着进行了两次磨课,在指导师的细心的引导下,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形成一篇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

  很快就迎来了5月24日——课堂考核的日子,一起床就绷着筋,一鼓作气,在紧张与期待中上完了“两位数加两位数”。“导入新课,简洁有效;新课展开,环环相扣;练*设计,层层递进;语言表达,轻重缓急,非常优美……”考核老师给的这些词,虽是简短几字,但给我了极大地鼓励,是对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极大肯定,欣喜若狂。

  但其中肯定还存在种种不足,考核老师也一一指出,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要及时进行知识之间的必要沟通。本节课先抛出算式36+30=,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出来的。这道题学生用了①口算。先算30+30=60,再算60+6=66。②摆小棒。先摆好3捆6根,再在3捆的下面摆好3捆,最后是6捆6根,就是66。③列竖式。先写36,再在3的下面写好“3”,在6的下面写好“0”,结果是66。教师先肯定这三种方法都行,接着让学生用自己认为又快又对的方法做下一题:35+34,结果发现列竖式计算是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这样学生就心甘情愿地接受列竖式计算。但是已经学*的口算和摆小棒与这节课的新知竖式计算是不是一样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在知识的认知结构中,还不能建立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设计一个让学生去找找这三种不同算法的共同点是什么的环节。经过讨论交流,发现“相同数位对齐”是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这样一个比较、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促进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建构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头脑负担。

  (二)要懂得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有效的教学。在基础练*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6+42=。这课是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竖式计算,学生可能会认为6+4=10,所以6肯定写在2的下面,学生的错误率相对降低。但细细一想,这并不是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的算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算理,最好把题目改为:5+42=。这样就可以提供一个让学生去犯错的机会,便可抓住错误进行辨析教学,明白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地方进行突破,可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有时很害怕课堂上学生的“答非所问”,最好学生一步步顺着教学设计走,使课堂行云流水。但有时可以利用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学生的有用信息,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说到这,对某些老师说的“课堂上只怕学生不出错误。”有了理解。

  (三)要加强学科本体知识的学*。在基础练*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先让学生提出加法问题,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列出横式和竖式进行计算。我的情境是这样的:动物园里有4只老虎,44只鸟,40只猴子。学生就可以很容易提出:老虎和鸟一共有多少只?老虎和猴子一共有多少只?鸟和猴子一共有多少只?这个环节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是仔细想想这三个加法问题,缺乏现实性。老虎加鸟等于几只,算出来的答案是老虎的数量呢,还是鸟的数量呢?如果题目改成“小老虎和大老虎一共有几只?”这样算出来就很确切是老虎的数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不仅要理解知识,还要考虑知识的现实意义。

  磨课促使我进步,望以后争取机会,多多锻炼。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因为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一开始,我就创设同学们一起观赏鱼的情境,这不仅是旧知的复*和回顾,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满了十根捆成一捆;又通过拨计数器,个位满了10个珠子,拨去,在十位上拨1个,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

  二、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教学中我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练*中,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改正。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3

  在上周上完这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课之后,数学组进行了教研活动,让我也有机会听到各位老师对我这节课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结合老师们的评价,我又一次对这节课在设计上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思考,针对学生在学*进位加法上存在的困难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收获:

  一、完整讲解算法。

  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释算理上,解释“个位满十要怎么办?”怎么出现进位的‘1’的?”对于这些问题,我通过摆小棒来解决突破。但是,我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班级里的部分学困生,搞明白了个位上怎么算,但是进了位之后,怎么算就很模糊了。于是就有学生在作业里反应出一个现象,个位满十只管进位,小“1”也大大方方地写在横线上,但进位之后的十位加法,依旧如不进位加法一样算。并不把这个“1”当一回事儿。再问她,这个“1”怎么不算啊?他(她)也是一脸的茫然。

  分析原因:学生明白了个位满十要进位,但怎么进位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主要因为我在教学中也是一句话带过。没有在新授的最后,概括地、完整地讲述计算的过程,也没有引导学生来说一说。可能对算理讲得比较多而忽视了算法。张老师提到的建议颇有几分道理。算理固然要讲,但讲了也不一定学生们都懂,因为学生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算法一定要讲透,先学会怎么算,等学生的知识水*成长到一定程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算理。注重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了算法的重要性。

  二、练*中的连续进位的问题设置合适吗?

  在专项练*中,有一道4555的连续进位题,当初在备课时,也考虑了一番,是否将此题列入本节课的练*中。因为连续进位超出了本节课的知识范围,但在书本的课后练*里又有涉及。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在教研活动之后,我认真回想了当初课堂上的情况,学生在连续进位的时候,不知道十位和百位上的数要怎么填,甚至出现了550或10100等情况。而我给出的只有口头上的解释,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我开始讲解下一题。显然,这道题对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学生掌握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但是学生在遇到十位也满十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事后我考虑再三,认为这题不放在练*里,放在第二节课上,而且可以借助小棒、正方体或是计数器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连续进位。这样,学生的理解可以更透彻,掌握可以更扎实。

  三、比较的方法不仅仅在利用“<”和“>”

  在解决“带50元钱够吗?”的问题时,我直接想到的是拿算出来的56与50比较,因为56>50,所以不够。老师评课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比较两数的大小,不仅仅只能用直接比较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减法,再比如以后学*分数的性质之后利用的除法等等。而我的教学就将我思维的局限性固着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4

  这部分的教材内容是这样的:

  教材上先呈现主题图,一至六年级各班级的人数(每段两个班),后面是两道例题:33+36(不进位);39+44(进位)。例题1中呈现两种口算的方法:一是把36分成30和6,33+30=63,63+6=69;二是“30+30=60,3+6=9,60+9=69。”之后是根据主题提两个问题,再由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

  下午第一节课发现孩子们很疲倦,天气闷热,找了一首林妙可的《老师》,全班齐唱了一会儿感到大家的状态稍好些,开始数学学*:

  出示一份学校里各班级人数统计表,你能看懂这里的数学信息吗?(三年级5个班的人数分别是45、46、44、45、46人)

  生1:我们班有46人。

  生2:我们三年段共有226人。

  师:你们能根据这里数学信息提一个问题吗?

  吴依晨:三(4)和三(5)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此时,班上出现了两种声音:91和81,后者的声音尽管很微弱,依然听得清楚。

  生汇报算式:45+46=91(人),很多人表示赞同。

  师:刚才我听到有人说是81,你能告诉他为什么是91,而不是81吗?

  生:40+40=80,5+6=11,80+11=91。

  师:那么,这位同学脱口而出说81,你知道他可能是怎么想的吗?

  生:他可能想,个位相加是11,就写1,而十位相加是8,就写8,把个位的满十进一给忘了。

  师:看来,我们得特别注意进位这种情况。

  周文欣:三(1)和三(3)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有了上述问题的讨论,这道不进位加法的难度就大为降低了。我们的教学预设总是先易后难,然而课堂的生成让你无法料及,不过先出现进位加法也无碍,学生有能力去解决。

  接下来的环节:利用教材上两道例题当练*;之后让学生看书,思考:书上的第一种想法是什么意思,在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第二种方法完成口算,而第一种是遵循教材的逻辑起点,并非学生学*的真实现状。

  课至此,还有*8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本》。

  发现了两个问题掌握不好:一是进位口算;二是找规律填空——17,34,51,68,( )。

  改完作业,一学生跑来开玩笑地说:“吴老师,你怎么都喜欢用学校里的东西来上课?”

  “是吗?”

  “你上次用学校里的作息时间表啊”。

  “哦,这样上课你们喜欢吗?”

  “还不错!”说着,她跑开了。

  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身边的素材上数学课?自我“辩护词”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亲和力”,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性。另外,这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考验”,就算是吧!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5

  这部分内容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口算方法,明确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在用竖式计算时只是形式不同,但算理相同,计算难度不是很大。

  教 学时,由于是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的,出示算式之后,大部分学生能说出计算过程,只是速度比较慢。这节课虽然算理相同,计算的 难度不大,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竖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两方面的教学内容:1、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规范;2、竖式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写竖式时 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规范学生的书写是很重要的,小到竖式从哪个位置开始写起,画横线用直尺比着画,我都要严格要求。利用“个”、“十”的字样指导学生区 分个位和十位,得数也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新授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要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2、 从个位加起。

  一节课下来,练*过程中学生的竖式写法基本规范、整洁,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计算时很多学生受口算方法的影响,从十位 算起数位对不齐,还有一些问题是学生还没有适应竖式的写法,练*不够引起的,如,横式上的得数不写。当然这些问题预先都有想到,学生不可能一学就会,在后 面的练*中,我会注意,多加强调,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扩展8)

——两位数加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优选【5】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我认为取等了以下的成功:

  一是努力的创设了一个同学们相对校为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积极性,为后面深入的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三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在教学中的想、说、摆的三大环节中同学们已经摆出多种方法,在这里我将他们的各种摆法的思维过程在黑板上全部板书出来,让大家选择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同学们发现书上的那种是利用了已经学过的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口算中相对简单一些。

  四是算法升华。就是离开借位点,直接进行计算。

  五是优化练*。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注重了练*设计中的生活性、典型性、层次性、多样性、人文性等。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在练*中反复过多,有过去的应试教育时代的影子。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倾听不够。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改正。教学反思《《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文

  两位数加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

  上一周进行了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检测。第二单元要求掌握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另一方面是有关知识的运用。孩子们完成的情况还可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计算方法没有掌握,计算不认真,正确率有待提高。典型错误有14+2=6,14-7=3,13+3=10等。

  (2)逆向思维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一题中表现由为突出。典型错误有4+(8)=13(7)-5=12,15-(13)=8,5+2=(7)-6。

  (3)解决问题中信息找不准,解决方法不正确。典型错误有(1)停车场原来有17辆汽车,现在只有9辆,开走了几辆?列式为:17-8=9(辆)。(2)一共有12个皮球左边有5个,右边有几个?列式为:12+5=17(个)(3)商店买出5副羽毛球拍,还剩8副,商店原来有几副羽毛球拍?列式为:8-5=3(副)。

  反思:从以上错误中不难看出,计算基础不够扎实,上学期学*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仍需要加强训练,特别是算理和算法的训练。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训练,观察和读题后,能找到那些信息?根据找到的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最后就是要培养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题的好*惯。

  两位数加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3

  这是三年级上册连续减法例2,这是在学*了加法的基础上学*的,这节课采取全生本的方式进行的,从整体上看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主动,有质疑、有交流、有互动,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全面的调动。孩子在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已经基本成型。

  从细节看,课前三分钟环节还是向以前一样,由孩子们按照原来的方式准备课前三分钟的内容,第一道问题就震惊了全场,389+156=?这个问题要让三年级的孩子口算确实存在难度,连我也有些蒙场。因此我决定对课前三分钟进行改进,改成20以内加减法口算,因为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整个课堂孩子反应非常好,倾听仔细,发言积极,质疑非常到位,就到点上。我很是欣喜,孩子们计算的方法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多,都有些刹不住。原本以为很成功的一堂课,其实却是失败的。

  1.只过分追求方法多样性,没有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缺乏练*的环节。

  2.笔算竖式没有突出,孩子们板书上书写太乱。

  经过教研员的点化让我茅塞顿开,在板书设计上,我应该把507-438这个算式下面的位置流出来,专门进行竖式计算的演练,以此来突出重点——竖式计算。

  教师还应该把控一下时间,在孩子汇报的方法过多时,教师应该选择喊停,让剩余的方法放到课下交流,给孩子们一些练*的时间。

  在方法多样性的汇报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别人已经呈现的方法上进行改进,优化,提出更加优化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没有层次的罗列。

  如果是那样的话层次会非常清晰,课堂会非常完美。有了专家的建议,我试着用上面的方法来讲例3,整百数减三位数。相同的小研究设计,用专家指点过的方式进行授课,确实有不一样的惊喜效果。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孩子们完全展示了自己的方法,而且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十分兴奋,这是我做生本以来的第一次兴奋,刻骨铭心。

  两位数加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4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刻,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即是所谓的“算减想加”。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小孩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

  在教学中,北大青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过日子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过日子中的数学,感想数学与*日过日子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密感,经历用数学的乐趣。比如:直观的巡视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过日子阅历和解析本事的局限,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频频难以解析。所以,例题教学充分应用了当代教学传媒,阐扬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供应丰盛、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小孩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办法,给小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小孩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对比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十几减九时,通过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小孩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办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得4),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籍,放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训小孩的.创新本事。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提高学*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两位数加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5

  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一个教学新理念,凭着自己对它的理解,我尝试上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余,想法颇多……

  新课程标准使“算法多样化”一炮走红,大家都在尝试,都在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于是,慢慢地酝酿出了这样的三句话:

  1、“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2、“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3、“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这三句话教师该问吗?该说吗?

  我的理解:该说。

  第一句:“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孩子的学*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不仅包括学*方法及其关系,也涉及到学**惯、学*态度、学*品质等心理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惯、学*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教师说这样的一句话,旨在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一种自主学*的本领,而不是说要把算法硬塞给学生。“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把“教”的权利给学生,让学生也去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同意或反驳,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赏识和学*其他同学的独特、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所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必要。

  第二句:“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算法多样”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而非个体,“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这句话似乎有逼着学生挖空心思、转弯抹角地去想“不同算法”的味道,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附带那么多的意思。难道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启迪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说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吗?教师的一些提示性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件事、同一个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在新教材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接受题目的多种算法,认为只要用一种方法做出来就行了,何必再费劲寻找不同的方法呢?所以我们尝试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要求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再通过讨论得出许多算法。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如果能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好处,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所以在这节课上老师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很好的展现孩子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体现出整体算法的多样化。当然,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自发地要想表达自己不同的方法,那是最理想的。学生能够不再依赖老师,走向独立,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看到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出现:“这种方法学生不喜欢怎么办?一定要他做吗?”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而是在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孩子也一样。他们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会依赖别人的意志而转移。当学生他有一种方法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就会很自然的抵制或抗拒和自己不同的方法。但是教师的作用往往也就在于此,当孩子有这种独立意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科学的优化和完善孩子头脑中的想法呢?这就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我们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懂”;第二是“会”,即会用学懂了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飞跃;第三是“悟”,即有自已的特点,有自已的思考,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光“懂”学生可以只是听一听;“会”就必须要自己去尝试,自已去用学懂了的东西解决问题;而“悟”是一定要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悟”是一个思考过程,思考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必须自已去完成的一件非常艰苦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后再尝试做一做,这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强调其中一种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巩固每一种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思维的真正碰撞一下。

  然而在学生尝试练*的时候,也略微渗透着一点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因为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很难讲清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我们原来认为某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能通过自己的尝试证明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合适,也许我们一开始认为很“笨”的方法,结果却成为了好的方法。在解决“36-8”这样的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6减去8不够减,向3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20等于28。”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呢?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试去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引起老师地注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