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 1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在新课内容之前,我先组织学生复*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以及进位加。学生通过口算、交流计算方法、比较三组口算的异同,唤醒已有的口算经验,为新知的学*做好准备。

  在新知的教学上,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跳绳场景,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探究算法——巩固算法的过程。其中探究算法这一部分,我们先研究不进位加法,我通过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算法,在交流中不自觉的对算法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寻找最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种算法都是把2个十加在十位,把3个一加在个位,从而提炼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先加几十,再加几。在学生有了不进位加法的计算经验之后,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进位加的方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在练*方面,我调整了书上安排的练*,将练*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综合练*和拓展练*。基础练*安排了口算以及估数,一方面提升数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综合练*安排了书本想想做做第四题,再安排了两个变式。一个是已知四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8□,求女生人数。另一个是已知五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7□,求女生人数。这题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用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特点。考虑到例题的教学已经有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将拓展练*改为从1、2、3、4、5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使得和最小。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还可做如下改进。

  在教学不进位加,学生得出多种算法,比较这些算法,选择最喜欢的算法时,有学生会根据前面竖式计算的经验,觉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方法更简便。但这就与本课重点教学的方法不太符合,因此就要去引导学生体会到先算几十,再算几这种方法的优势。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比较,学生会发现这些算法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不过第三种方法只要两步就能准确算出得数,其他的方法都要三步,这将大大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因此还是第三种方法最好。

  在练*第一题,找三道算式的联系时,可将问题缩小,再让学生讨论。如在学生观察出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得数相同之后,可问:那第一题和第二题之间有没有联系?当学生发现:第一题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第一个加数后,追问:哪一题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第三题和前两题之间有关系吗?通过引导,将问题范围一步步缩小,学生思考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得出:前两题就是第三题的计算过程,算第三题时,只要想前面两道口算。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 2

  《两位数加减两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 3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 4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上由买玩具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样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练*形式多样化

  多样的练*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阅读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争取更大的进步!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上由买玩具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样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

  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练*形式多样化

  多样的练*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本课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整节课容量大,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将知识内化,在很多地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让学生练的机会时间不多。预备铃响的热身运动,其中听算让学生抢答,部分学生会滥竽充数。今后可让全班同学听题,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保证所有同学都有参与和锻炼。在新课教授阶段,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安排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尽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在新课教授完的总结过程中,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由学生来说一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2、关于估算与口算。想想做做

  该题设计估算,我的设计意图是体现估算的多样化:这题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熊猫馆到老虎馆,有直观感觉就可以判断。第二层次:44+42与44+52,一个加数相同,由另一个加数判断两式得数大小。第三层次:44+42与35+38,由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估计得数,先加十位,再看个位是否满十,是否要进位。第四层次:54+35与42+44估算的结果都是80多,只有口算出具体得数才能比较。由于之前没有估算的基础,所以有点突兀,故将想想做做5提放到前面。

  并且在处理这题估算时,我的提问指向性不强,导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按照我的层次走。可以设计如下,出示图片以及图片后后,可顺次提问如下问题:

  ①从猴山到蛇馆有几条路?

  ②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几条路?

  ③现在让你比较什么?44+4244+5235+3854+35

  ④我们比较那条路最*也就是看这四个算式中哪个算式结果最小,那你能不计算出具体结果就判断出来吗?

  3、课堂语言要精练,科学严谨,不拖泥带水。课堂组织方式应多样化,譬如,学生做完题目,可有下列统计方式:

  ①做完了的同学请轻轻举手示意。

  ②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③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用你的微笑表示一下。

  所以,应更加深刻的分析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好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有备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3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上由买玩具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样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

  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练*形式多样化

  多样的练*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本课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整节课容量大,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将知识内化,在很多地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让学生练的机会时间不多。预备铃响的热身运动,其中听算让学生抢答,部分学生会滥竽充数。今后可让全班同学听题,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保证所有同学都有参与和锻炼。在新课教授阶段,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安排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尽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在新课教授完的总结过程中,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由学生来说一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2、关于估算与口算。想想做做

  该题设计估算,我的设计意图是体现估算的多样化:这题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熊猫馆到老虎馆,有直观感觉就可以判断。第二层次:44+42与44+52,一个加数相同,由另一个加数判断两式得数大小。第三层次:44+42与35+38,由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估计得数,先加十位,再看个位是否满十,是否要进位。第四层次:54+35与42+44估算的结果都是80多,只有口算出具体得数才能比较。由于之前没有估算的基础,所以有点突兀,故将想想做做5提放到前面。

  并且在处理这题估算时,我的提问指向性不强,导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按照我的层次走。可以设计如下,出示图片以及图片后后,可顺次提问如下问题:

  ①从猴山到蛇馆有几条路?

  ②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几条路?

  ③现在让你比较什么?44+4244+5235+3854+35

  ④我们比较那条路最*也就是看这四个算式中哪个算式结果最小,那你能不计算出具体结果就判断出来吗?

  3、课堂语言要精练,科学严谨,不拖泥带水。课堂组织方式应多样化,譬如,学生做完题目,可有下列统计方式:

  ①做完了的同学请轻轻举手示意。

  ②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③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用你的微笑表示一下。

  所以,应更加深刻的分析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好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有备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2)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同桌讨论。在互动交流时,学生间互相引领,找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既积极参与学*活动,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然后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他们的解决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3种。

  1、笔算法。个位:4+5=9;十位:40+20=60;一共:60+9=69。

  2、拆分法。先算:44+20=64;再算:64+5=69。(拆第二个加数)

  或先算:40+25=65;再算:65+4=69。(拆第一个加数)

  3、凑整法。40+20=60,60+4=64,64+5=69;

  或:50+30=80,80—6=74,74—5=69;

  ……

  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口算方法也很多样化。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他们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特别是他们在面临挑战时,都会产生要证实自己实力的愿望。因此我倡导算法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算法,与孩子的经验是紧密相联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较和体验其他同学的算法,而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最初经验之上,他的思维能得到发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从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思考怎样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才是数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学生呈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一个较优的算法,进而推广,这样才能得到提升!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2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在新课内容之前,我先组织学生复*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以及进位加。学生通过口算、交流计算方法、比较三组口算的异同,唤醒已有的口算经验,为新知的学*做好准备。

  在新知的教学上,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跳绳场景,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探究算法——巩固算法的过程。其中探究算法这一部分,我们先研究不进位加法,我通过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算法,在交流中不自觉的对算法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寻找最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种算法都是把2个十加在十位,把3个一加在个位,从而提炼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先加几十,再加几。在学生有了不进位加法的计算经验之后,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进位加的方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在练*方面,我调整了书上安排的练*,将练*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综合练*和拓展练*。基础练*安排了口算以及估数,一方面提升数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综合练*安排了书本想想做做第四题,再安排了两个变式。一个是已知四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8□,求女生人数。另一个是已知五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7□,求女生人数。这题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用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特点。考虑到例题的教学已经有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将拓展练*改为从1、2、3、4、5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使得和最小。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还可做如下改进。

  在教学不进位加,学生得出多种算法,比较这些算法,选择最喜欢的算法时,有学生会根据前面竖式计算的经验,觉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方法更简便。但这就与本课重点教学的方法不太符合,因此就要去引导学生体会到先算几十,再算几这种方法的优势。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比较,学生会发现这些算法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不过第三种方法只要两步就能准确算出得数,其他的方法都要三步,这将大大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因此还是第三种方法最好。

  在练*第一题,找三道算式的联系时,可将问题缩小,再让学生讨论。如在学生观察出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得数相同之后,可问:那第一题和第二题之间有没有联系?当学生发现:第一题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第一个加数后,追问:哪一题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第三题和前两题之间有关系吗?通过引导,将问题范围一步步缩小,学生思考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得出:前两题就是第三题的计算过程,算第三题时,只要想前面两道口算。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3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世博会之旅,用新鲜的话题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研究搭建良好的*台。

  之前有专家提到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准备去世博会参观的排队的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这里应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我知道,但是教材是否更强调把数字分开来计算,因为我在备课手册上看到的都是拆数这种方法,而我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用笔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形式来进行口算(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算的),这样是否容易出错,是否属于口算,我有点不明白。不过我当时给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的,找出适合自己的算法就无可厚非。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4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实际中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以“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准备去鸟岛乘船”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现实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算法,在多种口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我班学生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掌握得较好,90%的学生能正确、快速地口算,所以我认为这部分知识的学*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难题,能通过自已的努力自主探究口算的方法,即使最差的学生也会用想竖式的方法来进行口算。为此我设想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完善——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的程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使学生体验运用“迁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数学学*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2——93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迁移、转化”数学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学*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适合自已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学过程:

  课前热身: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随便选几题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方法。)

  9+16 24+70 90-40 56+5 77-4 57+9 53+20 30+70

  64-40 82-8 98-9 25+9 79-70 9+60 44+5 47+20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春天吗?我们一起欣赏春天吧!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大地披上了绿装,正是春游的好时间。瞧,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正准备乘船去鸟岛玩呢!(出示课件)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一条船限乘68人。

  师:一个班坐一条船太浪费,他们准备每两个班合坐一条船,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呢?

  (生提出问题,师相机板书)

  生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这是一种乘船方案,还有吗?

  生2: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3: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我们在设计乘船方案时按顺序依次考虑二(1)班和哪个班合乘,再把剩下的两个班合乘,这样比较有序,不会遗漏。

  二、 自主探究 交流完善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两个班能不能合能一条船呢?

  生:先把这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再与68比。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种乘船方案。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条船吗?怎样列式?

  生:23+31(生说师板书)

  师:你会口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找到口算方法后再和同桌说说自已的方法。(学生活动,教师了解)

  师:都有自己的方法了,谁来说说你的口算过程?(生交流师板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

  生3:先算31+20=51,再算51+3=54。

  师:真是人多智慧广呀!同一道题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口算方法,比较一下,这么多方法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生:都是先把其中的一个数或两个数折分变成以前学过的算式口算

  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能主动想办法把新问题变成已会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转化方法,希望你们多多应用这种方法去学*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哪一种方法简便一些呢?

  生:第二种,因为只用了两步。

  师:为什么第二种和第三种只用了两步?

  生:因为只分了一个数。

  师:像这样的两位数口算通常采用分一个数的方法来计算。

  师:看一看,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能。

  师:谁来口答?(生说师板书)

  师: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吗?怎样列式?

  生:32+39(板书)

  师:能口算吗?谁来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生1:先算32+30=62,再算62+9=71。

  生2:先算39+30=69,再算69+2=71。

  师:看来计算方法和上面的一样呀,都是先分后算。这两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超过了71人。

  师:看来这种乘船方案不合适,请同学们再看看剩下的方案可行吗?(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列式解决,然后交流)

  师:我们猜想了这么多乘船方案,回过头来看一下,你认为怎样乘船最合理呢?

  生: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

  师:其实解决这样的搭配问题一种简单的思考方法,谁发现了?

  生:最少的和最多的放在一起。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最合适。今天我们一起解决了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鸟岛玩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你们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是怎么学会的?(揭示课题)

  生:我学会了口算两位数的加法

  ……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并且还学会了转化的学*方法。大家表现得非常不错,他们邀请大家一起去欣赏鸟岛美丽的风光!(播放课件)

  三、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

  1、摘苹果

  2、连一连。

  3、看图提问并解答。

  四、作业:

  1、看题直接写得数(限时3分钟)。

  53+36 37+54 67-15 34-26 32+46 15+65

  74-16 83-68 34+56 100-79 46-24 90-45

  2、填( )。

  17+45=( ) 48-29=( )

  96-78=( ) 19+76=( )

  ( )+58=84 70-( )=38

  ( )-53=38 63-( )=26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5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3)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范文5份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1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炼自学重点。

  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师用书和课标后,提炼出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是: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的口算。我一直觉得自学重点的提炼不同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概括,因为自学重点是让学生看的,并让学生围绕自学重点进行自学的,所以一定要贴切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明白易懂,放在心上,整节课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绝不能照搬教学目标重点知识技能目标或教学重难点。其次一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一个自学重点,绝不能贪多求全。出示自学重点后,让学生各自轻声读两遍,重点就是鼓励学生去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然后帮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从五个环节来看,本节课大多数学生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来开展自学、讨论和交流的。

  二、掌握自学方法,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进行个人自学。

  “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个人自学,只有有效的个人自学,才能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个人自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实效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学?首先就要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训练自学方法,我概括出六个字:看、圈、想、做、问、查。在学生没有掌握灵活的自学方法之前,这些机械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我也是要求学生围绕这六个字进行个人自学,并且强调围绕教材39页上面的两个问题(①你是怎么口算的?②比较两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进行认真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口算两道题时,使用的方法都是受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思维定式影响,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的要求也不同,每组的1号一般都是成绩较差些的学生,他们能用这一种方法正确口算,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完成自学任务了,对于2、3号,成绩中等或偏上的学生,我就要鼓励他们再想出一种口算方法,对于4号小组长也就是每组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的要求更高,鼓励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口算方法。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很多学生没有关注计算时的相同和不同,而是简单的看到两道口算题的第一个加数都是 44。我适时给予点拨,指出比较两道题在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是让我们比较这两道算式题。可是我发现经我这样的点拨后,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只看到李善宇、罗世祺等几个同学写出“算法相同”,可以看出这几个学生已经明白了,就是表述上不准确,应该是同一种口算方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难有这样准确的概括能力。还有少数几个同学跟我的ppt呈现的一模一样,我估计是在我上课之前用曙光小学的班班通,不太熟悉,所以就演示了一遍,细心观察的同学就看到了我还没呈现的ppt内容了。纵观这一环节,每个学生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认真自学,探索口算方法,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是不一样的,后进生收获的是一种方法,成绩优异的探索到好几种口算方法,但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一环节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这正是“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大的魅力。对于个人自学环节,我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巡视,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个人自学情况,并进行适时点拨,可惜我的点拨不够明确,没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三、加强常规训练,开展有序有效的自学交流。

  在训练小组讨论常规上,虽然我已经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基本能做到有序讨论,至于有效,还需要努力。本节课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在讨论口算方法时,每组基本都有一两位学生只使用了一种口算方法,而另外的口算方法都是小组长直接告诉的,没有经历探索的过程。全班交流我还是采取了一组同学进行集体汇报,其他小组给予补充。我这么做目的有两个:其一,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其二,尽量避免单生提问,传统课堂回潮,因为年轻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有限的,经常为了能让教学顺利开展,就会加强控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可是本节课的全班交流我选择了最好的一组进行展示,基本上把两道题的口算方法都已经汇报了,只有陆子杰补充了第二题口算方法:44+40=84,84-2=82.其他同学只好做了观众。汇报的小组提出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我们口算是不是正确的呢?”学生根据以往学*笔算时的经验,提出多种检验方法,比如再算一遍,用减法验算还有估算。接着让其他小组提问题,韦皓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准确的口算?”罗世祺立即就说:“用你喜欢的方法就可以”我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就结束了全班交流。

  四、紧扣重难点,教师做少而精的点拨。

  本节课,我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两个点拨:点拨一,比较不同的口算方法,找出相同点?就是让学生发现我们都是利用拆数的方法,把一个或两个加数拆分成几十和几,然后转化成两个或三个简单的口算题进行口算,能进行又快又准的口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点拨二,我们可以用估算来检验口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点拨,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课我是在全班交流后单独进行点拨的,效果不太好。应该在学生汇报口算方法时,就立即进行点拨,渗透“转化” 数学思想,同时表扬陆子杰同学的方法,也可以用凑数这种方法来口算。汇报小组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口算是不是正确的?”有同学补充说:“可以用估算”,我应该立即抓住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追问学生“我们该怎么估算?”或“这两道口算题在估算时有什么不同?”这样穿插在全班交流时的点拨,才能引起学生最大的关注,否则在交流后再来点拨,就不够突出,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巩固练*。

  本节课“想想做做”共有七道题,题量较大,形式单一。所以我进行的大胆的尝试,形式上有所突破,我整理了三类题目:基础练*、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前两期是必做题,拓展练*是选做题。内容上我也进行了改变,第一题是连线题,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第二题是先让学生估算,再进行题组对比练*;第三题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题拓展练*让学生自己编五道得数是六十多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算式,还有就是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拓展练*的题目没有确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分散思维,寻求不同的答案。在巩固自学环节,少数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也有少数学生必做题都没有完成,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完成。我点拨了解决实际问题,基础练*题在小组里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引导自学”型课堂值得我去探索,去实践,去反思,只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才能还课堂给学生,还学*给学生。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靠教师来“表演”,而是让学生去演绎。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3

  《两位数加减两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上由买玩具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样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

  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练*形式多样化

  多样的练*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本课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整节课容量大,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将知识内化,在很多地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让学生练的机会时间不多。预备铃响的热身运动,其中听算让学生抢答,部分学生会滥竽充数。今后可让全班同学听题,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保证所有同学都有参与和锻炼。在新课教授阶段,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安排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尽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在新课教授完的总结过程中,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由学生来说一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2、关于估算与口算。想想做做

  该题设计估算,我的设计意图是体现估算的多样化:这题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熊猫馆到老虎馆,有直观感觉就可以判断。第二层次:44+42与44+52,一个加数相同,由另一个加数判断两式得数大小。第三层次:44+42与35+38,由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估计得数,先加十位,再看个位是否满十,是否要进位。第四层次:54+35与42+44估算的结果都是80多,只有口算出具体得数才能比较。由于之前没有估算的基础,所以有点突兀,故将想想做做5提放到前面。

  并且在处理这题估算时,我的提问指向性不强,导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按照我的层次走。可以设计如下,出示图片以及图片后后,可顺次提问如下问题:

  ①从猴山到蛇馆有几条路?

  ②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几条路?

  ③现在让你比较什么?44+4244+5235+3854+35

  ④我们比较那条路最*也就是看这四个算式中哪个算式结果最小,那你能不计算出具体结果就判断出来吗?

  3、课堂语言要精练,科学严谨,不拖泥带水。课堂组织方式应多样化,譬如,学生做完题目,可有下列统计方式:

  ①做完了的同学请轻轻举手示意。

  ②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③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用你的微笑表示一下。

  所以,应更加深刻的分析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好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有备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5

  《两位数加减两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4)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字号。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无敬畏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具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

  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小明,女孩叫小芳。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小明和小芳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帐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

  (1)小明应付钱:44+25= ( )

  (2)小芳应付钱:44+38= ( )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小明和小芳到商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 )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

  第二道算式:44+38= ( )

  (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三、巩固深化。

  1、算一算、比一比。(做“想想做做”第1、2题。)

  (1)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

  (2)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3)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一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想一想、填一填。(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电脑验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做“想想做做”第5题。)(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3)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4)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5、解决实际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7题。)

  (1)出示第6题。

  提问: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学生回答后逐一阐述每一条线路。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另外两个问题的想法。

  让学生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并对讲述有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

  (2)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教师对后进生予以帮助。

  集体反馈。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四、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回家后,也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在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和交流过程中,掌握其口算方法,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在复*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经历探索,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过程。教学方法:合作式学*、探索式学*、小组活动式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加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进一步强化计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教学突破:教学时,可根据现实的情景提出问题,再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学准备:玩具图片及价格、课件

  2.学生准备:4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复*旧知 激发兴趣

  师谈话:同学们,看一看青蛙博士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气球,如果你答对了气球上算式的得数,这些气球就会变成不同的颜色,一起来试试好吗?

  生:好。

  师:火车开起来。

  生:口算得数。

  谈话:青蛙博士还给大家带来了我们喜欢的玩具呢!

  二、探索交流 获取新知 引出课题

  1.教学例题

  师:出示玩具图。

  (1)学生观察玩具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在这个玩具店里购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玩具?

  生:想。

  师:那么你能对你购选的玩具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生:能,提问题。(注:同学们提不出问题,教师适当给予引导)

  (2)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生:①买汽车和火车一共要多少元?

  师:44+25=69(元)

  生:②是买火车和大汽车一共要多少元?

  师:44+38=82(元)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写一写你的口算方法。

  生:汇报不同的口算方法。(学生互评)

  例:44+38=82(元)

  算法1:4+8=12 40+30=70 12+70=82

  算法2:44+30=74 74+8=82

  算法3:38+40=78 78+4=82

  (3)比较两道算式的特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4)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时的异同

  进行小组讨论,集中交流。(注:小组中会有学生不发言,老师要多给他们鼓励的语言)

  2.对进位和不进位的题目进行比较,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师谈话:老师也想购选玩具,你们愿意帮我算价钱吗?

  生:愿意。

  师:我买一辆大汽车和一辆小汽车一共要多少元?

  生:25+38=63(元)

  师:我买两辆大汽车一共要多少元?

  生:38+38=76(元)

  3.师小结计算方法

  三、巩固深化 应用拓展

  (1)师谈话: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但是玩具店的三个小伙伴想考考大家对今天的知识到底掌握的怎么样,它们带来了不同的问题和礼物,大家想不想获得礼物?

  生:想。

  师: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算法多样化)。

  生:指名完成并说口算方法。

  (2)师谈话: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问题。

  师:要求口算得数并比较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①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

  ②每组算式之间进行比较。

  (3)师谈话:同学们获得礼物可真高兴,我们来看看你们能不能获得第三个礼物。

  师:出示信封,让学生猜猜信里装的什么?要求:(比一比,算一算)

  生:比一比,算一算

  (4)师谈话:同学们真厉害,很快解决了这三个小伙伴带来的问题,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在一个玩具店中,有好多玩具小朋友,有一天,它们的老师给它们各自出了一道算式,要求是(先估算,再口算),可是它们怎么也做不出来,聪明的同学们想不想帮助这些玩具朋友解答问题并获得礼物呢?

  生:想。

  师:出示玩具图及算式。(注:谁没有发言,教师可以自己指定没有发言的学生来解答)

  生:先估算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出色吗?指名说(注意: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可能想不到口算方法,教师可引导他们)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延伸

  出示课本第40页“想想做做”的第7题。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44+25=69(元) 44+38=82(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字号。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无敬畏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具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

  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小明,女孩叫小芳。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小明和小芳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帐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

  (1)小明应付钱:44+25= ( )

  (2)小芳应付钱:44+38= ( )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小明和小芳到商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 )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

  第二道算式:44+38= ( )

  (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三、巩固深化。

  1、算一算、比一比。(做想想做做第1、2题。)

  (1)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

  (2)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3)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一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想一想、填一填。(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电脑验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

  (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做想想做做第5题。)(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3)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4)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5、解决实际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7题。)

  (1)出示第6题。

  提问: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学生回答后逐一阐述每一条线路。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另外两个问题的想法。

  让学生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并对讲述有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

  (2)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教师对后进生予以帮助。

  集体反馈。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四、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回家后,也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5)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精选五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 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 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口算题(略)

  2、 看谁都能算正确。

  35+30=答案

  64+5=答案

  48+30=答案

  79+4=答案

  53+40=答案

  66+8=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些题的呢?先来看左边这一组两位数加整十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35+30=65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64+5=69

  二、 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 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35+34=69

  35+34=69

  30+30=60

  5+4=9

  60+9=69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十位上的数与和十位上的数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 知识应用。

  1、 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 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 63+17=

  3、 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 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

  2.利用学生已有的口算知识,探究出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出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

  3.能用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

  4.估算初步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算法思维、对不同算法的分析。

  教具准备:

  位值表、课件

  一、复*铺垫

  大屏幕出示口算(5道题)

  师1)我们先来口算几道题目,要求看题在答题纸上写答案,开始!

  2)核对答案,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

  师: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一些新的本领。

  (这里的口算题,即使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探究新知识作了铺垫。)

  二,新授

  1.口算38+25

  (出示动感画面)

  问: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些什么?

  1)师:今天小胖来玩具店准备买两样玩具,他买了什么呢?看!(一只足球和一架玩具飞机)

  2)你们能估算一下大概要花多少钱?(学生答,师暂不下结论)

  那么到底38+25等于多少,这就是今天要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口算。

  (出示课题)

  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利用手中的位置表,想想,圈圈,用一些方法来解决。

  (师巡视,请2个学生回答)

  A.整十数加整十数个位数加个位数

  30+20=50 8+5=13 50+13=63

  B.38+2=40 40+23=63

  第7种方法

  师:原来买这两样玩具要63元。

  (指着黑板上的位置表)

  这两种方法很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呢?你们可以再圈圈,试试?

  (再请两个同学)

  A.38+20=58两位数加整十数

  B.35+25=60 60+3=63

  第9种方法

  师:真了不起,你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口算出38+25的答案。这些内容在书上也有,把书翻到P41,书上有3种方法,你们想出的方法比它还要多。仔细看看,看得懂吗?像这样在位置表上圈圈,画画有什么好处?

  (本着“留足够得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理念,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对协作能力,在汇报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练*

  1、师:其实,挑两样东西的方法很多,你看

  38+29挑的是什么?

  34+28又是什么玩具,那么该付多少钱?你能很快口算吗?

  拿出练*纸,想想,把答案写下来,如果有的同学有困难,也可以在下面的位置表上先圈后写。

  2个同学详略

  2.学生任意选两样玩具,口算价格,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如果给你两样玩具,你会怎么选,要付多少钱?请你们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学生自由说,教师巡视去听,请两个学生说。)

  (通过这一层次的练*,学生在这一节课里将不在是*得简单的数学知识,而是学会了终生受用的学*方法。)

  四、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了些什么新本领?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本领有多大,我们去玩个游戏。(略)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3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3页。“做一做”以及练*十九1、2、5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充分利用情景图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通过例1的学*,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总结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情景图的观察、分析、思考、交流等过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

  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说出怎么计算的。

  (二)学*情境创设

  1.春天到了,这节数学课老师安排就一次春游特别行动,你想参加吗?

  2.播放展示动画。我们将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一起去看看吧。

  3.可是美丽的`鸟岛却在海中央,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三)师生互动活动

  1.组织活动1——码头乘船。出示动画: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P91-93例1

  (1)认真观看,回答问题。

  二年级一班有23人,

  二年级二班有31人,

  二年级三班有32人,

  二年级四班有39人。

  一艘船限乘68人。

  (2)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

  学*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鼓励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数学问题。

  (3)选择书上例1、例2的问题,加以解决。

  先看第一个问题:四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我们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说原因。 23+31=

  (4)互相交流算法。

  3+1=4 20+30=50 50+4=54

  23+30=53 53+1=54

  31+20=51 51+3=54

  (5)同学们相到了那么多种方法,真能干!算一算:32+39=?怎么算的?说一说!

  尝试计算32+39并说说算法。

  方法总结: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

  (6)对比两个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提醒:注意进位!

  (7)引导完成。

  (8)我们知道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需54个位子,现在你能不能独立完成第3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人?出示动画: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P91-93例2

  (9)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后,还剩14个座位,你想怎么安排?

  32-10=22 22-4=18

  强调退位在头脑中算。

  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要把加上或减去的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四)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集体评议。

  1.P93 做一做。 2.练*十九第1题。

  3.练*十九第2题。

  拓展性学*

  1.练*十九第5题

  2.把3、6、9、12、15、18、21、24、27填在方格里,每行相加的和都是45。

  (五)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3+31=

  方法一:3+1=4 20+30=50 50+4=54

  方法二:23+30=53 53+1=54

  方法三:31+20=51 51+3=54

  32-10-4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数学,让学生感悟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课本8页主题图,例3主题图

  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第8页主题图)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每辆车准成70人。

  师:下面发生了一件事,你们能帮忙解决吗?仔细看!

  (出示11 页例3的二(1)班和二(3)班的乘车图)

  师: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二(1)班和二(3)班想合乘一辆车,能坐下吗?

  师:怎么算?

  生独立思考并列式36+35= (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先用小棒摆一摆。

  师:在36根小棒下面放35根小棒怎么放?

  生:上面10根一捆,3捆再有6根,下面10根一捆,3捆再有5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好小棒)

  师:将两组小棒加起来,应先加什么?

  生:6根和5根先相加是11根。

  师:11根小棒能捆成一捆吗?(能)怎么放?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并汇报结果。

  生:把11根小棒其中的10根捆起来(边说边放),把这1捆放在整捆处。

  师:结果怎样?

  生:上面的3捆加下面的3捆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和剩下的一捆合在一起是71根小棒。(多找几名同学边说边摆,说过程)

  2、用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动作(放在整捆处的1捆)在竖式上该怎么写?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6加5得11,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样写?(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3、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巩固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概念)(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两位数加法要注意哪三条。(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师:请大家翻到课本12页,看看你总结的和课本上的是否一样。(指导学生看课本)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小棒,形象地在脑中建构竖式的形成过程,以动作为出发点把小棒十根一捆放在整捆处内化到竖式中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概念更形象,便于理解掌握。)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11页下面的做一做。两名同学上台板演,集体订正时,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完成练*二中的3~6题。

  3、课本12页下面的做一做。

  师 :小红跟爸爸去海洋馆玩。你们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能解决提出的问题吗?

  4、完成课本12页做一做下面的思考题。

  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关键是先找到一个两位数,使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9。然后再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交换位置就得到另一个符合条件的两位数。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所学,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悟学*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起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四、教学准备:练*卡片、实物投影仪。.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投影出示练*

  1、填空

  十个一是( ),十个十是( )。

  2、 8+7= 9+6= 30+50= 40+60=

  3、38+39= 36+58= 280+390= 350+570=

  师:第2题我们口算就能很轻松的算出答案,可是第3题,我们再用口算就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 ,那以前我们是怎么算的'呢?

  (指名说)谁愿意到黑板上笔算这4个题?(学生用竖式笔算,并引导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新授

  教学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思路:

  学*例1

  (1)投影出示P15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引导观察中国特有种数的动物情况。

  师:同学们,这几类动物中中国特有的种数分别是多少?你们能根据中国特有的种数的数据,提出几个有价值的加法问题吗?(学生提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中国特有的鸟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等等)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们会计算吗?愿意自己尝试一下吗?如果遇到问题和你的合作小组一起讨论解决。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在计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指名说)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办法真不错,这就是我们同前边学*的不同之处-----需要连续进位。

  师:谁愿意再来和大家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指名说计算算理)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连续进位,也就是说: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三)巩固练*:

  1、基本练*:课本P16做一做第1、2题(巩固笔算算理)

  2、变式练*:课本P17练*四第2、3题(训练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综合练*:

  下面的计算对吗,请把错误改正过来。

  76+25=91 89+13=111

  7 6 9 8

  + 2 5 +1 3

  9 1 1 1 1 (训练综合改错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解决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问题,我觉得大家真是了不起。谁再来说一说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好吗?

  (指名说)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八、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6)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评课稿汇总5篇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评课稿 1

  今天听了X老师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例1。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多位数加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X老师以学生乘船去鸟岛看鸟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探求解决的方法——广泛交流——发现并体会计算方法——尝试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X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为新知识的学*提供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学*数学的价值。周老师利用了课本资源,把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条船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X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取,公*对待,就如同学生的伙伴一样,和他们一起探讨。评价的语言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

  三、引导学生设计乘船方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惯,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许多方案,但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好,而应通过学生的计算,来判断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能用的,并且应培养学生利用估算选择最佳方案。

  四、X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计算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但X老师这里没有很好的把握,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没有掌握。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评课稿 2

  今天听了X老师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例1。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多位数加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X老师以学生乘船去鸟岛看鸟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探求解决的方法——广泛交流——发现并体会计算方法——尝试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X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为新知识的学*提供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学*数学的价值。周老师利用了课本资源,把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条船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X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取,公*对待,就如同学生的伙伴一样,和他们一起探讨。评价的语言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

  三、引导学生设计乘船方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惯,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许多方案,但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好,而应通过学生的计算,来判断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能用的,并且应培养学生利用估算选择最佳方案。

  四、X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计算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但X老师这里没有很好的把握,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没有掌握。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评课稿 3

  今天听了周老师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例1。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多位数加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张老师以学生乘船去鸟岛看鸟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探求解决的方法——广泛交流——发现并体会计算方法——尝试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周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为新知识的学*提供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学*数学的价值。周老师利用了课本资源,把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条船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周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取,公*对待,就如同学生的伙伴一样,和他们一起探讨。评价的语言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

  三、引导学生设计乘船方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惯,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许多方案,但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好,而应通过学生的.计算,来判断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能用的。

  四、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探究计算方法,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五、周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六、计算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评课稿 4

  今天听了xx老师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例1。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多位数加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xx老师以学生乘船去鸟岛看鸟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探求解决的方法——广泛交流——发现并体会计算方法——尝试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xx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为新知识的学*提供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学*数学的价值。xx老师利用了课本资源,把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条船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xx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取,公*对待,就如同学生的伙伴一样,和他们一起探讨。评价的语言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

  三、引导学生设计乘船方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惯,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许多方案,但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好,而应通过学生的计算,来判断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能用的,并且应培养学生利用估算选择最佳方案。

  四、xx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计算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但xx老师这里没有很好的把握,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没有掌握。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评课稿 5

  谢老师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由浅入深、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唤醒知识经验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在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学*的。谢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口算大比拼”的环节,使学生在兴趣中开展今天的学*,一下子产生数学亲*感。再通过“变一变”,把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式题变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式题,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把已有的知识能力自主迁移到这堂课中来,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计算方法所依据的数学原理。

  二、渗透估算,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谢老师多次组织学生用不同方法的估算,有的直接估计两位数加两位数,有的通过估计结果填写加数中某一位上的数字。这样的系列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的作用——确定计算结果的范围。

  三、观察比较,发展数学思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难点就是口算过程中需要进位的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和的十位上究竟是几。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口算方法后,谢老师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明确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口算的相同与不同点。学生在观察对比和交流小结中分享、思考,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促进者,不断地让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升,逐步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数学思考。

  四、分层练*,突破思维难度

  谢老师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设计了口算台历、自主编题、到玩具店买玩具等练*,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并把数学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孩子进行分层练*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对算法的理解。学生交流的时候,谢老师还特别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对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的细腻分析,给学生充分的耐心和鼓励,从而进一步达成基本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谢老师在课堂的舞台上,用自己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姿态、丰富的情感、真实及时的评价语和充满智慧的思维导航、课堂资源的捕捉,充分展示了她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和个人魅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