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1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算器,理解当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10时,我们就会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变为一个十。在研究竖式计算时,我就说,对于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要把这个十“存”起来,也就是要向十位进一,并且要求这个一要写的小一些,在十位数的右下方。孩子们可以很好的接受。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在实际列竖式计算时,对于进到十位的.小1的处理上不理想,有的学生将小1写的很大,他们虽然可以很清楚的说出要求,但是并不能规范书写。

  2.还有部分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计算的时候,容易忘记加进上来的“1”。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好。我明白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2

  在上周上完这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课之后,数学组进行了教研活动,让我也有机会听到各位老师对我这节课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结合老师们的评价,我又一次对这节课在设计上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思考,针对学生在学*进位加法上存在的困难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收获:

  一、完整讲解算法。

  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释算理上,解释“个位满十要怎么办?”怎么出现进位的‘1’的?”对于这些问题,我通过摆小棒来解决突破。但是,我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班级里的部分学困生,搞明白了个位上怎么算,但是进了位之后,怎么算就很模糊了。于是就有学生在作业里反应出一个现象,个位满十只管进位,小“1”也大大方方地写在横线上,但进位之后的十位加法,依旧如不进位加法一样算。并不把这个“1”当一回事儿。再问她,这个“1”怎么不算啊?他(她)也是一脸的茫然。

  分析原因:学生明白了个位满十要进位,但怎么进位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主要因为我在教学中也是一句话带过。没有在新授的最后,概括地、完整地讲述计算的过程,也没有引导学生来说一说。可能对算理讲得比较多而忽视了算法。张老师提到的建议颇有几分道理。算理固然要讲,但讲了也不一定学生们都懂,因为学生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算法一定要讲透,先学会怎么算,等学生的知识水*成长到一定程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算理。注重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了算法的重要性。

  二、练*中的连续进位的问题设置合适吗?

  在专项练*中,有一道4555的连续进位题,当初在备课时,也考虑了一番,是否将此题列入本节课的练*中。因为连续进位超出了本节课的知识范围,但在书本的课后练*里又有涉及。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在教研活动之后,我认真回想了当初课堂上的情况,学生在连续进位的时候,不知道十位和百位上的数要怎么填,甚至出现了550或10100等情况。而我给出的只有口头上的解释,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我开始讲解下一题。显然,这道题对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学生掌握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但是学生在遇到十位也满十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事后我考虑再三,认为这题不放在练*里,放在第二节课上,而且可以借助小棒、正方体或是计数器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连续进位。这样,学生的理解可以更透彻,掌握可以更扎实。

  三、比较的方法不仅仅在利用“<”和“>”

  在解决“带50元钱够吗?”的问题时,我直接想到的是拿算出来的56与50比较,因为56>50,所以不够。老师评课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比较两数的大小,不仅仅只能用直接比较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减法,再比如以后学*分数的性质之后利用的除法等等。而我的教学就将我思维的局限性固着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我围绕如何把计算课上“活”进行设计和实施,改变了以往计算教学的模式,在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较好地处理了算法多样化和一般方法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下列两点思考尤为深刻:

  1、计算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

  我看过也听过现在许多教师对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千方百计地寻找生活中的情境,往往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许多情况一旦导入新课,就脱离后面的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教学本身。情境化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作为数学学科能吸引学生的,恐怕不仅仅只有创设情境。本节课没有刻意追求时尚的外表,没有开展一些华而不实的活动,但整节课学生的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本节课就以“选取3个数字→组成6个两位数→列出9道算式→研究算法”这样一条自然流畅的“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然的“纯数学”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学*。

  2、计算教学的价值是什么?

  计算教学的目标如果仍然停留在完成“双基”那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应将计算教学内容作为学生思维*台,让学生在紧张或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首先,让学生通过数字与数字、数也数的搭配活动,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

  其次,在解决例题时,我没有像教材那样规定学生用惟一的竖式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进行多种算法的研究,并有意充分展现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欣赏”时加强对比与反思,从而在这些算法的求同比较中获得对算理本质的认识——那就是把两个两位数进行分拆,再按相同计数单位相加,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道理。这些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此外,练*设计追求开放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充分发散思维;

  第三,通过多层次的巩固练*,让学生对学*内容作出积极的选择,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需要和潜能,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学*,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教学过程的开放,带给学生宽松、安全和自由的探索氛围,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学*心态投入整个学*过程。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上,就显得非常有个性化。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4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要求学生能清楚区分个位数与十位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培四班部分学生能正确区分十位个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说出一位数两位数,能运用小棒,计数器,竖式计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个章节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并示范如何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数多动手,同时进行分层教学引导B,C类学生练*点数,读算式。教学中我通过PPT插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看图写算式,让学生尝试多种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数的理解对加法的理解。课堂中,我力求做到:

  一,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看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

  我运用“小兔子拔萝卜”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学*兴趣,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记录图中重要知识点“小白兔拔了36个萝卜”,“小灰兔拔了23个萝卜”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加法的意义“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就是把小白兔和小灰兔拔的数量加起来,引导学生写出加法算式。

  二,让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式加深学生对加法理解。

  第一种方式通过摆小棒计算,让学生拿出小棒跟随老师摆小棒,边摆小棒边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数的理解。第二种计算方式计数器计算,计数器计算可让学生加深个位十位的认知,知道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为竖式计算打基础。第三种竖式计算,学生已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基础,这一环节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提高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

  三,巩固练*,提高学生泛化能力,加强学生对加法计算的理解。

  出示2张加法计算图片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本节课A类学生可掌握本节课内容,B类学生虽可根据关键信息写出算式但是理解教弱,可通过工具辅助计算。C类可在引导下提高理解,点数,认读能力。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基本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不主动,今后我要带动这部分学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5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计算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一直是教材编写所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本课的难点如何去突破?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去体现?经过一翻思考,我有了自己的主张:笔算的难点如果靠大量的练*题去巩固,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不见得会很高。在笔算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忘记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或者忘记把进位的1加进来。针对这个问题,如果能想个好办法让学生不忘记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教材的主题图,三年级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等概念,对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清楚的辨析,以至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符合逻辑,没有实际意义,如“已知的哺乳类种数比中国特有的鸟类种数多多少种?”针对这种情况,我如何来改进呢?

  首先,我将主题图进行适当的处理。在课前我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些概念加以解释,然后再根据教学的进度将表格的三列数据分别呈现,在这节课里我只呈现"中国特有的种数"一列,引导学生提问题,列算式,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一个资产丰富的国家。在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珍稀的动物,你能说出几种吗?

  生:我知道有熊猫是我国珍稀动物

  生:我知道东北虎是我国珍稀动物.......

  师:除了同学们说的这几种外,在我们的祖国,还存在着这样几种珍稀动物:(师点屏出示)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这几种动物分别属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你想不想知道这四类动物在我们国家存在的具体情况?好,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点屏出示下表)。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表,你获得了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哺乳类一共有110种。

  生2:我知道了两栖类一共有30种,爬行类一共有25种,还知道鸟类有98种。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1:哺乳类和鸟类一共有多少种?

  生2:爬行类比两栖类少多少种?

  生3: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师点屏出示:在中国特有的动物种数中,鸟类有98种,爬行类有25种。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师:你能根据这这个问题列出正确的算式吗?

  (生说算式,师板书:98+25=)

  在这个环节上我感觉自己的情境创设比较到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提供的统计图表提供了多个信息,根据教学需要,我在进行教学时,将和本课重点无关的两栏大胆舍弃,这样,避免了因为信息多而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不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在进位的过程中,学生特别容易忘记加上进位1,不管老师如何提醒,如何强调,总是有学生忘记。如果我把这个进位的1编成一个小故事,学生是不是印象会更深刻呢?

  在讲完例题后,我话锋一转:同学们,关于这个进位1还有个小故事,同学们想听听吗?学生立刻来了精神,一齐大声的说:想!我马上娓娓道来:今天是猪八戒的生日,他的很多好朋友都来向他祝贺生日,这不,猴哥也来了。孙悟空高兴地对猪八戒说:“八戒,今天你的生日,我准备送给你一个生日礼物”猪八戒听到有礼物送给他,高兴地拍起手来,忙问:“是什么礼物呀?是不是好吃的呀?”孙悟空说:“我把我的金箍棒送给你。”八戒听了很奇怪:“金箍棒不是你的独家看门的武器吗?你为什么要送给我呀?”“我听说你最*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哪一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可是你总是忘记加上进位的1,今天我把我的金箍棒拿来,进位的时候,用上我的金箍棒,提醒你别忘记了。”边讲着故事,我边用黄色粉笔在进位的地方写一个1。学生个个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对进位的1有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在练*的巩固中,我提醒的语言变成了“同学们别忘记了满十加上孙悟空的金箍棒哦”。从作业的反馈中发现学生的正确率比较高,这也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垫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综观整节课学生的探究的时间和时机都没有把握好。是我这节课一大硬伤。

  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更愿意理解成:在数学教学上我要做一个思想者,更要做一个践行者。多去积累以提高自我素养,多去学*以提高自我能力。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1)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评课稿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评课稿1

  周二下午我有幸聆听了谢老师执教的关于计算教学的公开课《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堂课给我以清、亲、轻、新的感觉。

  一、清。

  整节课谢老师无论是在新授环节,还是练*的设计都给人以脉络清晰的感觉。虽然是二年级的一节课,但谢老师摆脱了惯用利用情节设计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直接从算式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旧知来探讨本节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来容易产生枯燥感的计算教学,在谢老师一环紧扣一环的安排下,学生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二、亲。

  整节课谢老师教态自然,让听课者觉得她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在对学生教学,而是以一位大姐姐的身份在跟学生探讨知识,探索计算方法。在师生和谐的交谈中,学生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谢老师也是一位心灵手巧,勇于创新的老师。她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台历,亲自设计制作了新颖实用的口算台历本,将枯燥的口算练*变得生动有趣。

  三、轻。

  在清晰的教学设计下,老师的亲切教导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新授环节的设计:谢老师从43+25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计算方法,学生发表了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接着老师请学生出题:43+2□,此题既可以作为不进位加法的练*,又可以作为进位加的例题,同时又将不进位加到进位加的学*过程降低了坡度。练*环节的设计:从口算台历卡,到估一估,再到学生的编题练*,以及生活中的应用等环节,学生学得是有滋有味,轻轻松松。

  四、新。

  谢老师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也是别具匠心。在中高年级,学生会学*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其中之一就是转化。虽然要到几年后才学*转化在策略,但其实在低段学生已经在慢慢地接触这些转化的思想,今天所教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就是在计算教学中运用转化思想的一个例子,谢老师有意识的在板书中渗透入转化的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学*做好铺垫。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评课稿2

  听了杨老师的课,感受颇深,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

  杨老师整个教学设计从复*旧知——导入新知——操作理解——技能的形成——运用知识,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认知过程。

  通过口算题中出现的14+28=?的情景导入,自然过渡到进位计算,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会使学生感到突然,又把加法的三

  条法则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解决认知冲突的积极性。

  杨老师在新授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小棒,探究算理、展示交流,将新知识转化、纳入已有的

  认知结构。让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明白“哪一位满十,就应该向它的前一

  位进1”并掌握竖式的规范书写。在课的过程中杨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错误”资源,发现了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

  中求知,从错中探究,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并且让课堂显得更加实际与真实。在基本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后刘老师设计了具有

  层次的练*,再通过大量丰富的练*熟练计算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

  另外,杨老师对学生*惯的培养很到位,以身示范,每一个”=”都是用尺子画出来的。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评课稿3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一百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笔算的基础,很多学生会依赖笔算方法而舍弃简便的口算方法,所以郭老师从复*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口算的思路进行计算。“32+20、52+9”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作好了铺垫。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口算基础是非常好的。例题的计算方法非常多样学生已经学会了把整十数进行拆分,然后利用整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方法口算出结果了。由此可以看出,郭老师*时对学生的口算训练是非常到位的,学生的口算基本功都比较扎实。在学生口算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郭老师引导学生对口算方法进行了优化,引导学生学会用最简便的方法来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口算的正确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的特点,郭老师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练*,“口算比赛”,“鸽子送信”等活动都使学生的学*变得饶有兴趣。

  另外,郭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中发现不同的口算的方法。一年级的小朋友积极地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够安静地倾听同伴的发言,并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学生的课堂表现非常棒。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2)

——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教学反思汇总5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教学反思 1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这就是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使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来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学会、记住计算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新授10分钟结束,剩余30分钟就进行各项练*,在反复的练*和强化中,学生的计算终于有了较高的正确率。而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时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竟达到99%!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方式的改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教学反思 2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算器,理解当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10时,我们就会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变为一个十。在研究竖式计算时,我就说,对于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要把这个十“存”起来,也就是要向十位进一,并且要求这个一要写的小一些,在十位数的右下方。孩子们可以很好的.接受。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在实际列竖式计算时,对于进到十位的小1的处理上不理想,有的学生将小1写的很大,他们虽然可以很清楚的说出要求,但是并不能规范书写。

  2、还有部分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计算的时候,容易忘记加进上来的“1”。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好。我明白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教学反思 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xxxxx。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xxxxx。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xxxxx。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xxxxx。”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xxxx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xxxxxx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xxxx。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xxxx。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xxxx。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xxxx。”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以上就是《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教学反思 4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了口算练*,包括两数个位相加是10的,以及两数个位相加是十几的。通过口算,学生复*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学*新知做好准备。复*之后,创设了收集邮票的情境,从贴*生活的事件入手,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增加了学生学*的兴趣。

  二、注重引导,体现学*的自主性

  本课的学*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起到引导作用。如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之后再问:先算什么?个位满10要怎么办?向哪一位进1?进1在竖式上怎么表示?再算什么?5怎么来的?例题与试一试完成之后,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师生共同总结笔算加法的注意点。

  三、重视语言表达,巩固算理

  为了能够巩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要通过大量的练*。除了笔头计算,还要重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计算过程。从例题34+16就开始训练学生的述说。可以这么说:先算个位,4+6=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再算十位,3+1=4,4+1=5,十位写5。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对算理的再一次巩固,同时边说边写,还能起到调节作用,调动学*的氛围。

  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教学反思 5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要求学生能清楚区分个位数与十位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培四班部分学生能正确区分十位个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说出一位数两位数,能运用小棒,计数器,竖式计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个章节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并示范如何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数多动手,同时进行分层教学引导B,C类学生练*点数,读算式。教学中我通过PPT插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看图写算式,让学生尝试多种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数的理解对加法的理解。课堂中,我力求做到:

  一,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看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

  我运用“小兔子拔萝卜”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学*兴趣,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记录图中重要知识点“小白兔拔了36个萝卜”,“小灰兔拔了23个萝卜”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加法的意义“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就是把小白兔和小灰兔拔的数量加起来,引导学生写出加法算式。

  二,让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式加深学生对加法理解。

  第一种方式通过摆小棒计算,让学生拿出小棒跟随老师摆小棒,边摆小棒边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数的理解。第二种计算方式计数器计算,计数器计算可让学生加深个位十位的.认知,知道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为竖式计算打基础。第三种竖式计算,学生已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基础,这一环节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提高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

  三,巩固练*,提高学生泛化能力,加强学生对加法计算的理解。

  出示2张加法计算图片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本节课A类学生可掌握本节课内容,B类学生虽可根据关键信息写出算式但是理解教弱,可通过工具辅助计算。C类可在引导下提高理解,点数,认读能力。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基本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不主动,今后我要带动这部分学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3)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实用5份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

  2.利用学生已有的口算知识,探究出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出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

  3.能用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

  4.估算初步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算法思维、对不同算法的分析。

  教具准备:位值表、课件

  一复*铺垫

  大屏幕出示口算(5道题)

  师1)我们先来口算几道题目,要求看题在答题纸上写答案,开始!

  2)核对答案,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

  师: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一些新的本领。

  (这里的口算题,即使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探究新知识作了铺垫。)

  二,新授

  1.口算 38+25

  (出示动感画面)

  问: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些什么?

  1)师:今天小胖来玩具店准备买两样玩具,他买了什么呢?看!(一只足球和一架玩具飞机)

  2)你们能估算一下大概要花多少钱?(学生答,师暂不下结论)

  那么到底38+25等于多少,这就是今天要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口算。

  (出示课题)

  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利用手中的位置表,想想,圈圈,用一些方法来解决。

  (师巡视,请2个学生回答)

  A. 整十数加整十数 个位数加个位数

  30+20=50 8+5=13 50+13=63

  B. 38+2=40 40+23=63

  第7种方法

  师:原来买这两样玩具要63元。

  (指着黑板上的位置表)

  这两种方法很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呢?你们可以再圈圈,试试?

  (再请两个同学)

  A.38+20=58 两位数加整十数

  B.35+25=60 60+3=63

  第9种方法

  师:真了不起,你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口算出38+25的答案。这些内容在书上也有,把书翻到P41,书上有3种方法,你们想出的方法比它还要多。仔细看看,看得懂吗?像这样在位置表上圈圈,画画有什么好处?

  (本着“留足够得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理念,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对协作能力,在汇报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练*

  1、师:其实,挑两样东西的方法很多,你看

  38+29 挑的是什么?

  34+28 又是什么玩具,那么该付多少钱?你能很快口算吗?

  拿出练*纸,想想,把答案写下来,如果有的同学有困难,也可以在下面的位置表上先圈后写。

  2个同学 详 略

  2.学生任意选两样玩具,口算价格 ,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如果给你两样玩具,你会怎么选,要付多少钱?请你们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学生自由说,教师巡视去听,请两个学生说。)

  (通过这一层次的练*,学生在这一节课里将不在是*得简单的数学知识,而是学会了终生受用的学*方法。)

  四、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了些什么新本领?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本领有多大,我们去玩个游戏。(略)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一)复*准备

  1、口算.

  6+9 ?27+2 ?65+4

  32+60

  2、笔算(竖式计算)

  34+12

  23+14

  3、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新课

  1、导入新课。

  出示图,学生观察,两个班一共多少个人?能合乘一辆车吗?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

  师:36和35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36是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

  生:个位是?6个一加?5个一,得?11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1满十了吗?

  生: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1满十了。

  师:11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6加5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1个一怎么办?

  生: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1。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

  生: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师:最后得71。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6加35,个位6加5得11,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1;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做一做

  56+37=

  46+24=

  2、师:今天学的笔算加法和过去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个位满十了要进位。

  师:进位加法还应注意什么?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师同时板书)

  (三)巩固反馈

  1、练*

  2、想想做做

  3、改错误

  4、动脑筋

  (四)课堂总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我们已经学*了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面口算教学的延续,又是以后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的计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数学, 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学有用的数学。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 生个性化的学*,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 ,运用观察、 探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初步的'情感、态度、价值 观。

  3.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复*两位数的分成

  2、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35+30= 64+5=

  48+30= 79+4=

  53+40= 66+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些题的呢?先来看左边这一组两位数加整十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二、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之和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 63+17=

  3、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 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约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出示两组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赛。(1、2组的学生口算a组内容;3、4组的学生口算b组内容)

  a组:25+13= 16+17= 20+31=

  b组:24+15= 75+48= 85+69=

  第3、4组的学生在口算b组*题时,一定会遇到问题。老师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2、提出学*目标:

  (1)、想一想,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2)、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目标:a、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b、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约23分钟)

  1、小组个人展示。

  (1)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1和“做一做”第1题。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交流(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先说,如果不懂,优生对其辅导),寻找学生错例。

  2、各小组在班上展示

  (1)算法展示

  生1:65+78我是这样算的,先算5加8等于13,个位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9加2生再加1就等于12,十位上就写2,百位上写 1。

  生2:……

  ……

  (2)错例展示

  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中,学生经常会忘了加上进位的数。

  (3)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你在学*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对大家说说?

  (4)小结计算方法。

  师: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用竖式怎样计算?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约9分钟)

  1、“做一做”第2题。(列竖式计算)

  (说明:掌握笔算方法有困难的同学到老师这儿进行小组教学,帮助纠错。)

  2、开放题:下面的□里可以填几?

  5 4 5 4

  +□7 +□7

  —— ——

  □ 1 1□1

  (说明:教师对慢生辅导第1题时,其他学生完成第2题。第2、3题反馈时让快生反馈,慢生倾听)

  3、想一想?

  你能计算出356+678等于多少吗?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约3分钟)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起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四、教学准备:练*卡片、实物投影仪。.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投影出示练*

  1、填空

  十个一是( ),十个十是( )。

  2、 8+7= 9+6= 30+50= 40+60=

  3、38+39= 36+58= 280+390= 350+570=

  师:第2题我们口算就能很轻松的算出答案,可是第3题,我们再用口算就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 ,那以前我们是怎么算的呢?

  (指名说)谁愿意到黑板上笔算这4个题?(学生用竖式笔算,并引导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新授

  教学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思路:

  学*例1

  (1)投影出示P15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引导观察中国特有种数的动物情况。

  师:同学们,这几类动物中中国特有的种数分别是多少?你们能根据中国特有的种数的数据,提出几个有价值的加法问题吗?(学生提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中国特有的鸟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等等)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们会计算吗?愿意自己尝试一下吗?如果遇到问题和你的合作小组一起讨论解决。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在计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指名说)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办法真不错,这就是我们同前边学*的不同之处-----需要连续进位。

  师:谁愿意再来和大家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指名说计算算理)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连续进位,也就是说: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三)巩固练*:

  1、基本练*:课本P16做一做第1、2题(巩固笔算算理)

  2、变式练*:课本P17练*四第2、3题(训练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综合练*:

  下面的计算对吗,请把错误改正过来。

  76+25=91 89+13=111

  7 6 9 8

  + 2 5 +1 3

  9 1 1 1 1 (训练综合改错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解决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问题,我觉得大家真是了不起。谁再来说一说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好吗?

  (指名说)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八、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4)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第2个教学例题,要求学生在学完这节课之后,要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学*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并能够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本节课,我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学*活动,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1、规范课堂常规,做好*惯培养。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课堂常规培养,已经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惯。所以,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上课要做到五到:口到、手到、眼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通过表扬做的好的学生影响其他学生,共同做到规范课堂学*。

  2、注重对学生倾听*惯培养。

  低年级学生注重表现自己,他们在老师提问题的同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这样做以后,往往回答的结果答非所问。所以,我要求学生先认真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再仔细思考,最后再回答。与我初带这个年级相比,学生们在倾听方面已经进步不少。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我组织学生摆小棒,在操作活动中理解算理。但是,在摆小棒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懂得合作。有些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带来小棒,在活动时便没有学具可供操作。我一再提出要求,让学生同桌互相帮助。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不懂得分享与合作。

  2、摆小棒之前没有明确活动目的,有些同学没有听清摆小棒要探究的活动内容,摆小棒变成了玩小棒。鉴于这种情况,要注意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意识。还要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二是整堂课的时间划分不合理。学生在学*新知识以后,没有安排充足的练*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做好教学内容安排,设计适合班级学生学*的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争取更大的进步!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这让我们不难想到,学生不也经常在交流中出现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启发时闪现创新的火花吗?因此在探索36+35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那么是不是只有学生间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事实证明,在小组合作学*中,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

  在课堂上,我曾经“真正”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想一种方法后,我开始让小组交流,可是我们的学生更喜欢向老师汇报,更多的时间便由每名学生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课上气氛活跃,争取发言的小手此起彼伏。我还是第一次上了这么受学生欢迎的课。作为一位教师我当时的兴奋不言而喻。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在学生的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之处,认识到每个学生学*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不容忽视。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永远进步。所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间交流时,我特别提出“会说不如会听”的观点,要求学生在听中补充,听后评价。

  尤其要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方法相似,从而按照思维方式将多种方法归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哪种方法适合做哪种类型的题。这时学生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才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学生自愿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题策略。

  如果是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注重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得出计算的方法,而不是由老师总结得出。另外,加强竖式的演算,完全是学生自己批改,由学生指出错误,让学生做个“小老师”,让学生体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更喜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5)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争取更大的进步!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上由买玩具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样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

  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练*形式多样化

  多样的练*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本课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整节课容量大,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将知识内化,在很多地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让学生练的机会时间不多。预备铃响的热身运动,其中听算让学生抢答,部分学生会滥竽充数。今后可让全班同学听题,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保证所有同学都有参与和锻炼。在新课教授阶段,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安排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尽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在新课教授完的总结过程中,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由学生来说一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2、关于估算与口算。想想做做

  该题设计估算,我的设计意图是体现估算的多样化:这题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熊猫馆到老虎馆,有直观感觉就可以判断。第二层次:44+42与44+52,一个加数相同,由另一个加数判断两式得数大小。第三层次:44+42与35+38,由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估计得数,先加十位,再看个位是否满十,是否要进位。第四层次:54+35与42+44估算的结果都是80多,只有口算出具体得数才能比较。由于之前没有估算的基础,所以有点突兀,故将想想做做5提放到前面。

  并且在处理这题估算时,我的提问指向性不强,导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按照我的层次走。可以设计如下,出示图片以及图片后后,可顺次提问如下问题:

  ①从猴山到蛇馆有几条路?

  ②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几条路?

  ③现在让你比较什么?44+4244+5235+3854+35

  ④我们比较那条路最*也就是看这四个算式中哪个算式结果最小,那你能不计算出具体结果就判断出来吗?

  3、课堂语言要精练,科学严谨,不拖泥带水。课堂组织方式应多样化,譬如,学生做完题目,可有下列统计方式:

  ①做完了的同学请轻轻举手示意。

  ②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③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用你的微笑表示一下。

  所以,应更加深刻的分析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好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有备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3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上由买玩具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样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

  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练*形式多样化

  多样的练*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本课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整节课容量大,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将知识内化,在很多地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让学生练的机会时间不多。预备铃响的热身运动,其中听算让学生抢答,部分学生会滥竽充数。今后可让全班同学听题,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保证所有同学都有参与和锻炼。在新课教授阶段,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安排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尽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在新课教授完的总结过程中,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由学生来说一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2、关于估算与口算。想想做做

  该题设计估算,我的设计意图是体现估算的多样化:这题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熊猫馆到老虎馆,有直观感觉就可以判断。第二层次:44+42与44+52,一个加数相同,由另一个加数判断两式得数大小。第三层次:44+42与35+38,由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估计得数,先加十位,再看个位是否满十,是否要进位。第四层次:54+35与42+44估算的结果都是80多,只有口算出具体得数才能比较。由于之前没有估算的基础,所以有点突兀,故将想想做做5提放到前面。

  并且在处理这题估算时,我的提问指向性不强,导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按照我的层次走。可以设计如下,出示图片以及图片后后,可顺次提问如下问题:

  ①从猴山到蛇馆有几条路?

  ②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几条路?

  ③现在让你比较什么?44+4244+5235+3854+35

  ④我们比较那条路最*也就是看这四个算式中哪个算式结果最小,那你能不计算出具体结果就判断出来吗?

  3、课堂语言要精练,科学严谨,不拖泥带水。课堂组织方式应多样化,譬如,学生做完题目,可有下列统计方式:

  ①做完了的同学请轻轻举手示意。

  ②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③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用你的微笑表示一下。

  所以,应更加深刻的分析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好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有备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6)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争取更大的进步!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上由买玩具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样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

  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练*形式多样化

  多样的练*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本课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整节课容量大,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将知识内化,在很多地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让学生练的机会时间不多。预备铃响的热身运动,其中听算让学生抢答,部分学生会滥竽充数。今后可让全班同学听题,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保证所有同学都有参与和锻炼。在新课教授阶段,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安排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尽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在新课教授完的总结过程中,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由学生来说一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2、关于估算与口算。想想做做

  该题设计估算,我的设计意图是体现估算的多样化:这题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熊猫馆到老虎馆,有直观感觉就可以判断。第二层次:44+42与44+52,一个加数相同,由另一个加数判断两式得数大小。第三层次:44+42与35+38,由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估计得数,先加十位,再看个位是否满十,是否要进位。第四层次:54+35与42+44估算的结果都是80多,只有口算出具体得数才能比较。由于之前没有估算的基础,所以有点突兀,故将想想做做5提放到前面。

  并且在处理这题估算时,我的提问指向性不强,导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按照我的层次走。可以设计如下,出示图片以及图片后后,可顺次提问如下问题:

  ①从猴山到蛇馆有几条路?

  ②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几条路?

  ③现在让你比较什么?44+4244+5235+3854+35

  ④我们比较那条路最*也就是看这四个算式中哪个算式结果最小,那你能不计算出具体结果就判断出来吗?

  3、课堂语言要精练,科学严谨,不拖泥带水。课堂组织方式应多样化,譬如,学生做完题目,可有下列统计方式:

  ①做完了的同学请轻轻举手示意。

  ②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③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用你的微笑表示一下。

  所以,应更加深刻的分析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好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有备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3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炼自学重点。

  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师用书和课标后,提炼出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是: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的口算。我一直觉得自学重点的提炼不同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概括,因为自学重点是让学生看的,并让学生围绕自学重点进行自学的,所以一定要贴切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明白易懂,放在心上,整节课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绝不能照搬教学目标重点知识技能目标或教学重难点。其次一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一个自学重点,绝不能贪多求全。出示自学重点后,让学生各自轻声读两遍,重点就是鼓励学生去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然后帮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从五个环节来看,本节课大多数学生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来开展自学、讨论和交流的。

  二、掌握自学方法,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进行个人自学。

  “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个人自学,只有有效的个人自学,才能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个人自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实效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学?首先就要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训练自学方法,我概括出六个字:看、圈、想、做、问、查。在学生没有掌握灵活的自学方法之前,这些机械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我也是要求学生围绕这六个字进行个人自学,并且强调围绕教材39页上面的两个问题(①你是怎么口算的?②比较两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进行认真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口算两道题时,使用的方法都是受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思维定式影响,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的要求也不同,每组的1号一般都是成绩较差些的学生,他们能用这一种方法正确口算,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完成自学任务了,对于2、3号,成绩中等或偏上的学生,我就要鼓励他们再想出一种口算方法,对于4号小组长也就是每组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的要求更高,鼓励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口算方法。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很多学生没有关注计算时的相同和不同,而是简单的看到两道口算题的第一个加数都是 44。我适时给予点拨,指出比较两道题在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是让我们比较这两道算式题。可是我发现经我这样的点拨后,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只看到李善宇、罗世祺等几个同学写出“算法相同”,可以看出这几个学生已经明白了,就是表述上不准确,应该是同一种口算方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难有这样准确的概括能力。还有少数几个同学跟我的ppt呈现的一模一样,我估计是在我上课之前用曙光小学的班班通,不太熟悉,所以就演示了一遍,细心观察的同学就看到了我还没呈现的ppt内容了。纵观这一环节,每个学生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认真自学,探索口算方法,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是不一样的,后进生收获的是一种方法,成绩优异的探索到好几种口算方法,但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一环节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这正是“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大的魅力。对于个人自学环节,我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巡视,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个人自学情况,并进行适时点拨,可惜我的点拨不够明确,没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三、加强常规训练,开展有序有效的自学交流。

  在训练小组讨论常规上,虽然我已经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基本能做到有序讨论,至于有效,还需要努力。本节课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在讨论口算方法时,每组基本都有一两位学生只使用了一种口算方法,而另外的口算方法都是小组长直接告诉的,没有经历探索的过程。全班交流我还是采取了一组同学进行集体汇报,其他小组给予补充。我这么做目的有两个:其一,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其二,尽量避免单生提问,传统课堂回潮,因为年轻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有限的,经常为了能让教学顺利开展,就会加强控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可是本节课的全班交流我选择了最好的一组进行展示,基本上把两道题的口算方法都已经汇报了,只有陆子杰补充了第二题口算方法:44+40=84,84-2=82.其他同学只好做了观众。汇报的小组提出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我们口算是不是正确的呢?”学生根据以往学*笔算时的经验,提出多种检验方法,比如再算一遍,用减法验算还有估算。接着让其他小组提问题,韦皓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准确的口算?”罗世祺立即就说:“用你喜欢的方法就可以”我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就结束了全班交流。

  四、紧扣重难点,教师做少而精的点拨。

  本节课,我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两个点拨:点拨一,比较不同的口算方法,找出相同点?就是让学生发现我们都是利用拆数的方法,把一个或两个加数拆分成几十和几,然后转化成两个或三个简单的口算题进行口算,能进行又快又准的口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点拨二,我们可以用估算来检验口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点拨,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课我是在全班交流后单独进行点拨的,效果不太好。应该在学生汇报口算方法时,就立即进行点拨,渗透“转化” 数学思想,同时表扬陆子杰同学的方法,也可以用凑数这种方法来口算。汇报小组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口算是不是正确的?”有同学补充说:“可以用估算”,我应该立即抓住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追问学生“我们该怎么估算?”或“这两道口算题在估算时有什么不同?”这样穿插在全班交流时的点拨,才能引起学生最大的关注,否则在交流后再来点拨,就不够突出,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巩固练*。

  本节课“想想做做”共有七道题,题量较大,形式单一。所以我进行的大胆的尝试,形式上有所突破,我整理了三类题目:基础练*、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前两期是必做题,拓展练*是选做题。内容上我也进行了改变,第一题是连线题,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第二题是先让学生估算,再进行题组对比练*;第三题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题拓展练*让学生自己编五道得数是六十多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算式,还有就是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拓展练*的题目没有确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分散思维,寻求不同的答案。在巩固自学环节,少数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也有少数学生必做题都没有完成,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完成。我点拨了解决实际问题,基础练*题在小组里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引导自学”型课堂值得我去探索,去实践,去反思,只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才能还课堂给学生,还学*给学生。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靠教师来“表演”,而是让学生去演绎。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7)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评课稿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评课稿1

  周二下午我有幸聆听了谢老师执教的关于计算教学的公开课《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堂课给我以清、亲、轻、新的感觉。

  一、清。

  整节课谢老师无论是在新授环节,还是练*的设计都给人以脉络清晰的感觉。虽然是二年级的一节课,但谢老师摆脱了惯用利用情节设计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直接从算式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旧知来探讨本节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来容易产生枯燥感的计算教学,在谢老师一环紧扣一环的安排下,学生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二、亲。

  整节课谢老师教态自然,让听课者觉得她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在对学生教学,而是以一位大姐姐的身份在跟学生探讨知识,探索计算方法。在师生和谐的交谈中,学生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谢老师也是一位心灵手巧,勇于创新的老师。她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台历,亲自设计制作了新颖实用的口算台历本,将枯燥的口算练*变得生动有趣。

  三、轻。

  在清晰的教学设计下,老师的亲切教导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新授环节的设计:谢老师从43+25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计算方法,学生发表了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接着老师请学生出题:43+2□,此题既可以作为不进位加法的练*,又可以作为进位加的例题,同时又将不进位加到进位加的学*过程降低了坡度。练*环节的设计:从口算台历卡,到估一估,再到学生的编题练*,以及生活中的应用等环节,学生学得是有滋有味,轻轻松松。

  四、新。

  谢老师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也是别具匠心。在中高年级,学生会学*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其中之一就是转化。虽然要到几年后才学*转化在策略,但其实在低段学生已经在慢慢地接触这些转化的思想,今天所教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就是在计算教学中运用转化思想的一个例子,谢老师有意识的在板书中渗透入转化的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学*做好铺垫。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评课稿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一百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笔算的基础,很多学生会依赖笔算方法而舍弃简便的口算方法,所以郭老师从复*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口算的思路进行计算。“32+20、52+9”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作好了铺垫。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口算基础是非常好的。例题的计算方法非常多样学生已经学会了把整十数进行拆分,然后利用整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方法口算出结果了。由此可以看出,郭老师*时对学生的口算训练是非常到位的,学生的口算基本功都比较扎实。在学生口算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郭老师引导学生对口算方法进行了优化,引导学生学会用最简便的方法来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口算的正确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的特点,郭老师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练*,“口算比赛”,“鸽子送信”等活动都使学生的学*变得饶有兴趣。

  另外,郭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中发现不同的口算的方法。一年级的小朋友积极地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够安静地倾听同伴的发言,并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学生的课堂表现非常棒。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评课稿3

  今天听了周老师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例1。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多位数加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张老师以学生乘船去鸟岛看鸟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探求解决的方法——广泛交流——发现并体会计算方法——尝试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周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为新知识的学*提供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学*数学的价值。周老师利用了课本资源,把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条船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周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取,公*对待,就如同学生的伙伴一样,和他们一起探讨。评价的语言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

  三、引导学生设计乘船方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惯,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许多方案,但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好,而应通过学生的计算,来判断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能用的。

  四、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探究计算方法,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五、周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六、计算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8)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菁选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重点解决竖式的'算理和规范书写格式。但是由于我对学生了解分析的不够,导致学生没有掌握学*重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材安排“参观博物馆”为实际背景,学生先通过观察情景图,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为了缩小范围,在提问题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提出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同学们特别活跃,在以前的基础上,提加法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很简单,同学们都想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和别人分享,在同学们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挑选出例题,请学生列出算式,接着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考该如何来计算出横式的结果,由于不进位加法较容易,很多学生通过口算轻而易举的算出答案,我也认为这一部分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就没有借助小棒来教学,更没有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没有把竖式形象化,接着再抽象成数字。没有利用小棒加深学生理解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即数位对齐。从而掌握列竖式的计算过程。所以在例题过后,学生在做练*时遇到一位数加两位数,竖式错误很多。

  在今年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了解学生实际,不能低估学生,更不能想当然的高估学生。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2

  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我总结本堂课的得失如下: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出发,设计了“参观机灵狗的书店”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兴趣。同时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我都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学生才是学*的主体,老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讨论算法多样化时,我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说明算法,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学的评价有时缺少针对性,因此评价显得有些单一,还有个别环节教师的点播缺少及时性。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3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是以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的,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复*了这样的加法,帮助学生重新温*,感知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我在教学时利用发书的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题,可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局限性,他们对“一包、零散”的概念不是很明确。在探讨计算方法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归出三种不同的方法,我都是引导学生向“相同数位相加”融合,为后面的发现做下基础。

  在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只有个别的学生还是分不清相加的数位,我只是在想,我们只是要求进行口算,为什不能直接用“竖式”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呢,虽然那样超出了教学的要求,可是学生病不需要列竖式啊,口算起来应该会更快的。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4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和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本节课中注重的是通过小棒操作的过程,体现学生经历计算的基本思维过程,从一开始的实物操作(主题和小棒)、到随后的表象操作(头脑中重现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再到最后的符号操作(语言表征,计算结果),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继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标。

  针对课堂练*的高效性这个研究课题,我主要想通过以下两点来体现:

  一是:练*的层次性。从一开始的圈一圈算一算切合例题进行巩固,到小手对数,进展到无实物的抽象计算,再到填十位上的数,发现进位与不进位的区别,最后进行生活运用,深透估算的思想。

  二是:练*的趣味性。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日的教学中常常用到小手游戏,例如课前的对对碰(就是练*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中的小手对数等,旨在让孩子用最爱动、最直接的教具——小手来进行口算练*,而且用小手的形式展现,速度快易于检查。

  三是:练*的针对性。本节课的重点算法就是相同数位相加,算理则是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想法,在练*设计中,我特意安排了“小手对数”“十位上填几”以及“拓展练*”这三个版块,旨在通过多个练*,针对性的进行重点的.训练和难点的递进式突破。

  在本堂课中,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听取了赵晓英主任和张志娜校长的点评后,更是深得反思:

  其一:“数形结合如何才是真正的有效?”

  低年级的计算教**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是最优化的选择,本节课中我在设计中也想要突出这点,但一堂课上下来,总觉得在数形结合点上不是很流畅,学生能正确的摆小棒,准确说出自己的摆法,但落实到算法上就总是出现问题,听从了两位专家的点评后,我顿悟:数形的结合要适时而紧凑,学生在自己体验摆法后,就应该结合他们的口述一边说一边提炼算法一边进行板书,这样“形”(小棒)和“数”(算法的算式)才会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学生才会明白:我摆的这个过程原来就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的呀!从而更有效的理解算理和算法。

  其二:“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抉择”

  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8,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个人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费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5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学*能为后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笔算奠定基础。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掌握。如果前面的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没有学好,那么这节课就会寸步难行。从教材的'逻辑体系出发,首先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口算是必要的。其中,我重点复*了“24+5”,唤起学生已有认知,为学*新知理清思路,有利于算法的迁移。

  在备课和试上的过程中,对“24+6”的设计一直很纠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摆小棒,能算出得数,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甚至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清算理,归纳算法。因此,由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摆小棒,介绍算法是最初的设想,还能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兴趣,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然而,从课堂效果来看,在随后的练*环节,学生的反应并不乐观,甚至有学生还是“顽固”地使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进位加的算理。因此,在学校同事的帮助下,我重新调整教学设计,欲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1、动手操作

  关于“24+6”和“24+9”的教学时间比重,同事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24+6”比较简单,重点应放在“24+9”。然而通过查阅资料,我认为“24+6”的算法是新知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重要环节。对于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理解算理,抽象算法,发展数学思维。具体教学时我又分为四个层次:摆——圈——捆——说。从实际教学来看,由于我教学语言的琐碎,放的不够,这个环节还没达预期效果。接着计算“24+9”时,由扶到放,学生出现了两种算法,一种是凑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凑成10,这样和20组成了30,然后再用30加3,得33;第二种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但由于紧张,在抽象算法的环节不自然顺畅。

  2、五次比较

  第一次比较是开始列出“24+6”和“24+9”后,比较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由此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第二次比较是教学完“24+6”和“24+9”的算法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计算的过程中相同点,使学生明白两位数加一位数要先算个位,个位上满10了,因此得数的十位上就比原来多了1个十和;第三次比较,很遗憾,由于紧张,忘了这一环节,原来准备对比“24+5”和“24+6”﹑“24+9”,为什么结果是二十几﹑三十几;第四次比较是在游戏“送小蚂蚁回家”环节,同样是43+,为什么有的到四十多,有的到五十多?第五次比较是在“智慧转盘”,同样是76加一位数,估算时为什么有七十几,有八十几?设计的目的紧扣重难点,发展学生思维,彰显数学味,让计算教学有理有据;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计算与趣味。

  本课教学中,安排卡通人物“小明”贯穿整个教学,让小明与小蚂蚁的互动吸引学生注意,通过帮小蚂蚁回家提高估算能力,进一步体会“满十进一”;小蚂蚁请吃苹果三个题组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和小蚂蚁玩转盘游戏,巩固算法,提高口算速度;与小蚂蚁的告别,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不足还是很明显的:

  1、例题教学时间安排过长,导致拖堂。

  2、没有在新授之后把24+5、24+6、24+9三题的算法比一比,以突出本课的重点。

  3、教师关注学生的学还不够,倾听能力待加强。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即使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要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6

  10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要求学生能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我在学生学*这一内容前复*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这个章节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棒进位计算,计数器进位计算结合讲解竖式进位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数多动手,同时进行分层教学引导B,C类学生小棒计数器计算A类竖式计算。教学中我通过PPT插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看图写算式,让学生尝试多种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数的理解对加法的理解。课堂中,我力求做到:

  一、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看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

  我运用“图书馆”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学*兴趣,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记录图中重要知识点“童话世界28个萝卜”,“丛林世界4本”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加法的意义“一共多少本书”就是把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的数量加起来,引导学生写出加法算式。

  二、让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式加深学生对加法理解。

  第一种方式通过摆小棒计算,让学生拿出小棒跟随老师摆小棒,边摆小棒边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数的.理解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十位上要把进得一加进去。第二种计算方式计数器计算,计数器计算可让学生加深个位十位的认知,知道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进十位变成一个一。第三种竖式计算,学生已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竖式计算和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计算得基础,这一环节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提高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

  三、巩固练*,提高学生泛化能力,加强学生对加法计算的理解。

  出示2张加法计算图片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本节课A类学生可掌握本节课内容,B类学生虽可根据关键信息写出算式但是理解教弱,可通过工具辅助计算。C类可在引导下提高理解,点数,认读能力。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基本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不主动,今后我要带动这部分学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喜欢数学。

  为了顺利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抓住知识“生长点”,巧设复*过关题,激发学*兴趣,树立学*信心。

  本节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学*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以“游戏”和“抢答”的形式设计了三类练*题,对刚学过的“9加几”进行了回顾复*,通过复*为下面学*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的信心,保证了学生能以最佳的学*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中。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的空间和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新授过程中,我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利用教材中学生领取饮料的场景,通过这样的设计安排,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找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水);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先寻找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学*,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算式。但在探索用多种方法计算得数时,学生只探索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凑十法”,给人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想象太狭窄,可能这与第一节课“9加几”的教学时,强化了“凑十法”有关系。在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把第二个问题完全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教学由“扶”到“放”,师生*等参与,共同探讨、交流,学生拥有了充分的自主学*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效果。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分层练*体现不够,课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语言还不够生动简练等。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算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自我感悟,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发自内心的选择出对于他们来说最简便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学*、怎么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在体验中获取到知识,在成功中找回自信,更深刻地品味到学*的乐趣!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8

  对计算教学来说,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计算,还要求能够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使计算教学有创新,就必须让计算课“活”起来。下面的教学案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案例1]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将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大家高兴吗?在这一天,老师将为大家请来艺术学校的8位小演员为大家表演精彩的节目呢!学校也将为大家准备一份小礼品——(师出示)每人一袋金丝猴奶糖。

  师:请大家帮助学校算一算,我们班需要多少袋糖?

  生1:我们班有56人,一共需要准备56袋糖。

  生2:还有8位小演员呢,还要准备8袋糖。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人!好,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56+8=

  [点评]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设计“庆六一”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这种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兴趣。

  [案例2] 新授

  师:怎样计算56+8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请同学们迅

  速拿出小棒,看谁拿得最快!

  师:(指一名学生)你的小棒拿得真快,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拿的'?(先拿5捆和6根,再拿8根)

  师:摆一摆,56根小棒加8根小棒,怎样摆才能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毕,同组交流,指名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边汇报)

  生1:从8根里拿出4根,56根加4根是60根,60根再加4根是64根。

  生2:从56根里拿出2根,2根和8根凑成10根,54根再加10根是64根。

  生3:6根加8根是14根,50根加14根是64根。

  生4:52根加8根是60根,60根加4根是64根。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摆法,你喜欢哪一种摆法?你能根据你的摆法试着说一说怎样计算56加8?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

  生1:56 + 8= 64 生2:56 + 8= 64

  (60) 4 4 54 2 (10)

  想:56 + 4 = 60 想:2 + 8 = 10

  60 + 4 = 64 54 + 10 = 64

  生3:56 + 8= 64 生4:56 + 8= 64

  50 6 (14) 4 52 (60)

  想:6 + 8 = 14 想:52 + 8 = 60

  50 + 14 = 64 4 + 60 =64

  …………

  师:经过计算,我们班需要准备64袋糖。看来呀,计算56+8的方法还真不少呢!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9

  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既是为后面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以后学*多位数加多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根基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本节课的优点是:教学思路清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首先,课堂上先通过复*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加法,巩固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为下面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作铺垫。

  在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灵活改变教学情境,创设了过“六一”节时,小红和小明为同学们买了24瓶矿泉水够分吗?再买来9瓶够吗?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就在学生脑子一片空白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的工具——小棒,对学生说“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好吗?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通过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我都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在练*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多让孩子说说这个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讲出24+9的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比较24+5和24+9的异同点,知道24+5是不进位的加法,24+9是进位加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复*时间太长。

  2、例题处理的不够完整。

  3、练*题的设计应先出示口算题,让孩子们在亲笔练*后,再出示判断题,结合孩子们的学*情况这样设计会更合适。

  4、只注重了老师的教,表面看上去这是一节比较完美的课堂,从复*—新授—练*环环相扣,层次清楚,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学情,只注重了学生的说,实际上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已脱离了操作的视线,是在空说,造成学生根本不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强化训练不到位,造成会的不讲已懂,不会的还是不会,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

  虽然学生的口算方法不成熟,计算速度不够快,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让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学生的口算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0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以上学期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阶段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掌握。如果前面的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没有学好,那么这节课就会寸步难行。如24+9,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凑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凑成10,这样和20组成了30,然后再用30加3,得33;第二种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

  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运用情境图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加法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充分让学生操作小棒理解“满十进位”的算理。再次感悟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在练*的处理上,“想想做做”2有三组同类练*。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计算后,请孩子充分的交流,“通过计算这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刚开始孩子说的比较表层化,比如都是加法,第一个加数个位都是4,第二个加数都是8等等,这些都是从算式本身观察到的。后来有学生发现四道算式得数的个位都是2,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计算过程。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得数的个位会都是2呢?在这样的引导中孩子回忆到这一组题目都是先把个位相加,都是先算的4+8,所以得数的个位都是2。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学完这节课,最大的感悟就是学生的差异什么时候都在所难免,统一的教学思路,同层次的练*,实在是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学环节都很好,只是个别学生掉队,使我感到伤心,因材施教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孩子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同桌100的视频,下午我有针对部分难点进行了直播,虽然说没有达到目标的全部完成,但是我认为学生是在自我探究的情况下进行的学*,所以我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口算是学*新知识的基础,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新知识理清思路。接下来把加法计算的两种方法让学生总结出来。为学*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对上学期学过的凑十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的是开联欢会的部分场面,并用图画和对话形式呈现问题和所需要的相关数据。我把主题图设计为我校运动员的欢庆会,让学生感觉活动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课标要求,创设合理有效的情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积极创设学生喜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运用知识,并能正确计算。

  再通过摆小棒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凑整十法和相同数位相加法的算理。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学的评价有时缺少针对性,因此评价显得有些单一,还有个别环节的小结缺少及时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认真反思这节课上完了,也许很多老师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这节课究竟在哪里使用学具比较恰当呢?怎样让学生产生使用学具的需要呢?我个人觉得,单纯的只教算题过程学生能够理解,也能明白,单独的说小棒,进行圈一圈,也可以理解,但是综合到一起,就出现了上下不对照的现象。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我想我会继续研究这几课,以便能够更清楚的让学生明白。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2

  今天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累我也上得很累。现在重新给这节课整理一下思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而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时,对于计算的过程方法也就是表述:先算(),再算(),有一部分学生还没能熟练地表述出来,所以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时,学生也一样没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的过程。特别是到再算()时更是一个难点,或许是在上前面的内容时,我没有特别强调“拿先算出的得数来加上还没有加的另一个数”这句话的原因吧。

  其次在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因为担心时间的问题和课堂纪律的问题,所以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进行摆一摆、算一算,而是我把小棒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中学*,虽然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是感觉学生的感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也是造成对计算的过程方法表述不够清楚的原因吧。

  因为一直都在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虽然这为后面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做练*时感觉学生对利用“凑十法“凑成整十数这个方法不够熟练,不喜欢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虽然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对于后面教学简便计算应该是不利的,因为凑十法是简便方法计算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而上面存在的问题说明我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备课要更加充分,仍然要努力填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3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探索进位加法的算理时,就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探索不进位加法的算理迁移到新知识中来。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先通过“数画片”的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之后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从而导入两位数加一数的进位加法,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述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不同的算法,做到算法多样化,开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教学中,我尽量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交流。学生通过同桌边操作边交流想出了计算“24+9”的多种算法,对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各种算法,我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与其他同学的'算法比一比等活动,在课堂巡视中更多关注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点拨,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学*在学生的操作中体现。小学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任务更多侧重于“过程与方法”。很多的过程与方法就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计算教学应关注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惯,同时,也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的。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探索进位加法的算理时,就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探索不进位加法的算理迁移到新知识中来。

  针对一年级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我先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与高涨的学*热情,促进儿童主动地学*知识。

  上课时当我让学生根据猜数游戏中的24,56,2,8列出算式后,就让学生算一算得数,前两个是不进位加法学生都会,后两个进位加法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去解决24+8到底得几。在探讨算法时,我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研究,推导“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多样化的算法,学生能想出了这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由于是新授课,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些慢,还需要练*。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9)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范文5份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1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炼自学重点。

  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师用书和课标后,提炼出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是: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的口算。我一直觉得自学重点的提炼不同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概括,因为自学重点是让学生看的,并让学生围绕自学重点进行自学的,所以一定要贴切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明白易懂,放在心上,整节课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绝不能照搬教学目标重点知识技能目标或教学重难点。其次一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一个自学重点,绝不能贪多求全。出示自学重点后,让学生各自轻声读两遍,重点就是鼓励学生去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然后帮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从五个环节来看,本节课大多数学生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来开展自学、讨论和交流的。

  二、掌握自学方法,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进行个人自学。

  “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个人自学,只有有效的个人自学,才能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个人自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实效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学?首先就要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训练自学方法,我概括出六个字:看、圈、想、做、问、查。在学生没有掌握灵活的自学方法之前,这些机械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我也是要求学生围绕这六个字进行个人自学,并且强调围绕教材39页上面的两个问题(①你是怎么口算的?②比较两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进行认真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口算两道题时,使用的方法都是受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思维定式影响,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的要求也不同,每组的1号一般都是成绩较差些的学生,他们能用这一种方法正确口算,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完成自学任务了,对于2、3号,成绩中等或偏上的学生,我就要鼓励他们再想出一种口算方法,对于4号小组长也就是每组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的要求更高,鼓励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口算方法。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很多学生没有关注计算时的相同和不同,而是简单的看到两道口算题的第一个加数都是 44。我适时给予点拨,指出比较两道题在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是让我们比较这两道算式题。可是我发现经我这样的点拨后,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只看到李善宇、罗世祺等几个同学写出“算法相同”,可以看出这几个学生已经明白了,就是表述上不准确,应该是同一种口算方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难有这样准确的概括能力。还有少数几个同学跟我的ppt呈现的一模一样,我估计是在我上课之前用曙光小学的班班通,不太熟悉,所以就演示了一遍,细心观察的同学就看到了我还没呈现的ppt内容了。纵观这一环节,每个学生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认真自学,探索口算方法,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是不一样的,后进生收获的是一种方法,成绩优异的探索到好几种口算方法,但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一环节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这正是“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大的魅力。对于个人自学环节,我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巡视,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个人自学情况,并进行适时点拨,可惜我的点拨不够明确,没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三、加强常规训练,开展有序有效的自学交流。

  在训练小组讨论常规上,虽然我已经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基本能做到有序讨论,至于有效,还需要努力。本节课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在讨论口算方法时,每组基本都有一两位学生只使用了一种口算方法,而另外的口算方法都是小组长直接告诉的,没有经历探索的过程。全班交流我还是采取了一组同学进行集体汇报,其他小组给予补充。我这么做目的有两个:其一,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其二,尽量避免单生提问,传统课堂回潮,因为年轻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有限的,经常为了能让教学顺利开展,就会加强控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可是本节课的全班交流我选择了最好的一组进行展示,基本上把两道题的口算方法都已经汇报了,只有陆子杰补充了第二题口算方法:44+40=84,84-2=82.其他同学只好做了观众。汇报的小组提出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我们口算是不是正确的呢?”学生根据以往学*笔算时的经验,提出多种检验方法,比如再算一遍,用减法验算还有估算。接着让其他小组提问题,韦皓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准确的口算?”罗世祺立即就说:“用你喜欢的方法就可以”我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就结束了全班交流。

  四、紧扣重难点,教师做少而精的点拨。

  本节课,我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两个点拨:点拨一,比较不同的口算方法,找出相同点?就是让学生发现我们都是利用拆数的方法,把一个或两个加数拆分成几十和几,然后转化成两个或三个简单的口算题进行口算,能进行又快又准的口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点拨二,我们可以用估算来检验口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点拨,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课我是在全班交流后单独进行点拨的,效果不太好。应该在学生汇报口算方法时,就立即进行点拨,渗透“转化” 数学思想,同时表扬陆子杰同学的方法,也可以用凑数这种方法来口算。汇报小组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口算是不是正确的?”有同学补充说:“可以用估算”,我应该立即抓住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追问学生“我们该怎么估算?”或“这两道口算题在估算时有什么不同?”这样穿插在全班交流时的点拨,才能引起学生最大的关注,否则在交流后再来点拨,就不够突出,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巩固练*。

  本节课“想想做做”共有七道题,题量较大,形式单一。所以我进行的大胆的尝试,形式上有所突破,我整理了三类题目:基础练*、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前两期是必做题,拓展练*是选做题。内容上我也进行了改变,第一题是连线题,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第二题是先让学生估算,再进行题组对比练*;第三题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题拓展练*让学生自己编五道得数是六十多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算式,还有就是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拓展练*的题目没有确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分散思维,寻求不同的答案。在巩固自学环节,少数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也有少数学生必做题都没有完成,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完成。我点拨了解决实际问题,基础练*题在小组里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引导自学”型课堂值得我去探索,去实践,去反思,只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才能还课堂给学生,还学*给学生。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靠教师来“表演”,而是让学生去演绎。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3

  《两位数加减两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本课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上由买玩具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样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

  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练*形式多样化

  多样的练*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本课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整节课容量大,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将知识内化,在很多地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让学生练的机会时间不多。预备铃响的热身运动,其中听算让学生抢答,部分学生会滥竽充数。今后可让全班同学听题,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保证所有同学都有参与和锻炼。在新课教授阶段,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安排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尽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在新课教授完的总结过程中,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由学生来说一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2、关于估算与口算。想想做做

  该题设计估算,我的设计意图是体现估算的多样化:这题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熊猫馆到老虎馆,有直观感觉就可以判断。第二层次:44+42与44+52,一个加数相同,由另一个加数判断两式得数大小。第三层次:44+42与35+38,由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估计得数,先加十位,再看个位是否满十,是否要进位。第四层次:54+35与42+44估算的结果都是80多,只有口算出具体得数才能比较。由于之前没有估算的基础,所以有点突兀,故将想想做做5提放到前面。

  并且在处理这题估算时,我的提问指向性不强,导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按照我的层次走。可以设计如下,出示图片以及图片后后,可顺次提问如下问题:

  ①从猴山到蛇馆有几条路?

  ②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几条路?

  ③现在让你比较什么?44+4244+5235+3854+35

  ④我们比较那条路最*也就是看这四个算式中哪个算式结果最小,那你能不计算出具体结果就判断出来吗?

  3、课堂语言要精练,科学严谨,不拖泥带水。课堂组织方式应多样化,譬如,学生做完题目,可有下列统计方式:

  ①做完了的同学请轻轻举手示意。

  ②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③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用你的微笑表示一下。

  所以,应更加深刻的分析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好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有备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5

  《两位数加减两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