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向》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1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其余三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方向。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通过谈话,激起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中。

  (二)运用儿歌,激发兴趣: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考虑到这一点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的空间。考虑到这一点,在整节课中我采用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如:认识东方时,考虑到当时时间的特殊性把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引入课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以后,我教学生记辨认方向的儿歌“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体会东和西、南和北相对则采用的是反口令游戏。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

  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降低难度: “数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以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具体情境作为学*的资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初步认识了东、西、南、北,有效地降低了学*难度。

  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长取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

  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2

  据我所知一些80后90后的孩子总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前后左右。今天我在数学课上要讲这个问题啦。上课前心里也很忐忑,孩子们能给我配合好吗?我怎样讲才能使他们学会学好呢?

  我这样导课,说:“孩子们,要想当个好导游员,你必须得知道方向和位置,不然就不合格”。

  谁先来试一试,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此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们争着要说。

  此时,我让一男生说,我引导:清晨你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么你的左边、右边、后边各是什么方向?

  他全说乱啦;

  接着又一女生回答,也没说对。

  于是,我开始以我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说、讲,然后再以孩子们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

  这样我是费了好大的劲,可个别孩子仍是听得模模糊糊。

  下课了,我想如果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空旷的地方认识方向效果也许好些吧。

  于是,我对全体家长发了短信,希望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帮孩子认识方向。

  下午的一节数学课,我一开始就让孩子来说自己认识的东南西北,大多数孩子都说对啦,我很高兴。感谢家长的配合,帮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想,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合作啊。

  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和家长建立了和谐的密切联系,才能研究出对学生继续教育的好方法,才会真正完成对学生同步和谐教育的重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3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上周四,我上完了《认识方向》这一单元,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当然还存有一些困惑。

  不足之处:

  (1)对于由空间方向转为*面上的方向,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空间与*面上的方向的不同。

  (2)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3)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总之,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4

  这周周四上午第二节课,我们一起听了艳艳老师的《认识方向》这节课,总体来说,艳艳老师的课堂效果很好,学生们纪律非常好,比高年级的纪律要好的多,艳艳老师对于口令的使用非常熟练,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上。

  艳艳老师的课堂有几点非常吸引我:第一点:在刚开始的时候用有奖竞答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艳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方向,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放上了一个小礼品,只要学生们答对就能得到礼品,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再说第一个方向的时候,举手的`人很少,当看到回答对了之后,有奖品的时候,学生们都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检查了学生的学*情况。

  第二点:在课堂上善于用肢体帮助学生记忆。艳艳老师在讲授完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指方向来辅助记忆。孩子们其实不是听觉记忆,他更多的是肢体记忆,用肢体来辅助记忆,会让学生们记得更牢固。

  我们在一节课中,总会有重难点,那么重难点怎么处理,一定是老师反复不停的强调,比如认识方向,这节课中的重难点就是观察点,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每讲一道题,每说一个点的时候都要提到观察点,都要让学生们去找这个题中的观察点是什么,只有反复不停的练*,他才会加深记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5

  据我所知一些80后90后的孩子总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前后左右。今天我在数学课上要讲这个问题啦。上课前心里也很忐忑,孩子们能给我配合好吗?我怎样讲才能使他们学会学好呢?

  我这样导课,说:“孩子们,要想当个好导游员,你必须得知道方向和位置,不然就不合格”。谁先来试一试,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此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们争着要说。此时,我让一男生说,我引导:清晨你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么你的左边、右边、后边各是什么方向?他全说乱啦;接着又一女生回答,也没说对。于是,我开始以我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说、讲,然后再以孩子们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

  这样我是费了好大的劲,可个别孩子仍是听得模模糊糊。下课了,我想如果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空旷的地方认识方向效果也许好些吧。于是,我对全体家长发了短信,希望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帮孩子认识方向。

  下午的一节数学课,我一开始就让孩子来说自己认识的东南西北,大多数孩子都说对啦,我很高兴。感谢家长的配合,帮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想,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合作啊。

  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和家长建立了和谐的密切联系,才能研究出对学生继续教育的好方法,才会真正完成对学生同步和谐教育的重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6

  《认识方向》在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本的43—45页。本课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使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注意:

  1、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我以我们学校以及周遍的一些标志性的`单位为背景图来替换书中的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念

  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在学生认识了八个方位之后,要结合一些生活实际的练*进行具体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7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上学期,我上了《认识方向》这一课,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体现学用结合,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课开始,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一节活动课,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很乐意。接着,我叫了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做游戏,使学生明白老师在某某同学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为后面给新方向命名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今天教室里藏着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接着问“四面”指的是哪四面?并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四面:东、南、西、北,然后提问“八方”是指什么?并指着墙角的“八”字问:谁能说出八这个字在教室的哪一面墙上呢?一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由此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指的是那四个方向,以及这四个方向的命名,并让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新学到的四个方向。

  二、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主学*探究新知。

  第二环节:操场上的八个方向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二环节应该就是认识*面图上的“八个方向”,并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但每次课后反思都能感觉:学生对于从“空间的方向”到“*面图上的方向”的转换,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懂地图,更何况二年级的小学生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取了大胆尝试: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于是,第一环节结束我就对学生说:教室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中间,以操场为中心,让学生说出操场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指的是哪个方向?并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北对南,东对西,东南对西北,西南对东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操场的周围分别有些什么?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方向词,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放在操场中间的地上,先把操场用一个*面图形表示,画在白纸中间,并写上“操场”两个字,接着在*面图上把八个方向标好,然后鼓励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合作,把操场周围的这些建筑物以及操场,画在这张大白纸上。这时有学生反映有些建筑太难画了,我接着说不要画出立体的,只要画出简单地*面图形表示就可以了,例如:操场南面的花坛是一个细长的长方形,我就画一个这样的长方形表示(边说边示范),再比如:操场东北面的厕所,只要想象它的房顶的形状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再次示范),这是学生明白了该怎样画,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最后,让学生在几个小组中推选一个代表,很快共同完成了一幅“校园*面图”。

  三、回归课堂感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环节:*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回到教室,把刚刚制作好的不太漂亮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园*面图”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挂?引导学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一般都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让学生借助于手势记一记*面图上的八个方向,然后再次交流操场的**方向有**,**在**的什么方向。

  第四环节:实际操作,巩固深化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在本课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对题目进行了改编,有效地利用图中的相关信息。先提问:“你最喜欢的水果在水库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决。再问:“你喜欢的水果又在桃园的哪一面呢?”我发现学

  生更乐意动脑筋解决问题,也乐意与人交流合作。再把这些水果制作成9张卡片,要求学生听我说的方位或学生自己说方位,让其他学生上黑板完成这幅水果种植分布图。练*经过创造性地改编,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对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然后布置学生回家以后,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么?

  上完这节课我深刻反思:感觉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超市、商场、农场……走进生活中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才会学的轻松愉快。本节课中,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感受到数学真的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使得学生由“空间方向”到“*面上的方向”的转换时的“思维过渡”不再那么吃力。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8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课是要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本课开始,通过谈话,先激起学生热爱学*,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到小明早晨背书包上学的情境图中。在学生初步认识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的基础上,接着运用儿歌,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多种活动,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的空间。如:认识东方时,“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同时体会东和西、南和北是相对的。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四个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巩固练*中再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巩固认识东、西、南、北,有效地掌握本课重点知识。为了降低本课的学*难度,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尾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9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

  在练*的`环节,最后一道练*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10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

  在练*的环节,最后一道练*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阅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1)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上学期,我上了《认识方向》这一课,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体现学用结合,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课开始,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一节活动课,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很乐意。接着,我叫了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做游戏,使学生明白老师在某某同学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为后面给新方向命名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今天教室里藏着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接着问“四面”指的是哪四面?并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四面:东、南、西、北,然后提问“八方”是指什么?并指着墙角的“八”字问:谁能说出八这个字在教室的哪一面墙上呢?一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由此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指的是那四个方向,以及这四个方向的命名,并让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新学到的四个方向。

  二、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主学*探究新知。

  第二环节:操场上的八个方向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二环节应该就是认识*面图上的“八个方向”,并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但每次课后反思都能感觉:学生对于从“空间的方向”到“*面图上的方向”的转换,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懂地图,更何况二年级的小学生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取了大胆尝试: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于是,第一环节结束我就对学生说:教室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中间,以操场为中心,让学生说出操场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指的是哪个方向?并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北对南,东对西,东南对西北,西南对东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操场的周围分别有些什么?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方向词,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放在操场中间的地上,先把操场用一个*面图形表示,画在白纸中间,并写上“操场”两个字,接着在*面图上把八个方向标好,然后鼓励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合作,把操场周围的这些建筑物以及操场,画在这张大白纸上。这时有学生反映有些建筑太难画了,我接着说不要画出立体的,只要画出简单地*面图形表示就可以了,例如:操场南面的花坛是一个细长的长方形,我就画一个这样的长方形表示(边说边示范),再比如:操场东北面的.厕所,只要想象它的房顶的形状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再次示范),这是学生明白了该怎样画,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最后,让学生在几个小组中推选一个代表,很快共同完成了一幅“校园*面图”。

  三、回归课堂感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环节:*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回到教室,把刚刚制作好的不太漂亮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园*面图”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挂?引导学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一般都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让学生借助于手势记一记*面图上的八个方向,然后再次交流操场的**方向有**,**在**的什么方向。

  第四环节:实际操作,巩固深化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在本课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对题目进行了改编,有效地利用图中的相关信息。先提问:“你最喜欢的水果在水库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决。再问:“你喜欢的水果又在桃园的哪一面呢?”我发现学

  生更乐意动脑筋解决问题,也乐意与人交流合作。再把这些水果制作成9张卡片,要求学生听我说的方位或学生自己说方位,让其他学生上黑板完成这幅水果种植分布图。练*经过创造性地改编,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对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然后布置学生回家以后,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么?

  上完这节课我深刻反思:感觉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超市、商场、农场……走进生活中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才会学的轻松愉快。本节课中,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感受到数学真的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使得学生由“空间方向”到“*面上的方向”的转换时的“思维过渡”不再那么吃力。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2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上周四,我上完了《认识方向》这一单元,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当然还存有一些困惑。

  不足之处:

  (1)对于由空间方向转为*面上的.方向,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空间与*面上的方向的不同。

  (2)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3)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总之,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3

  《认识方向》是实验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年级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面图上的*惯表示。本学期继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寻宝,但想要寻宝,首先要先学会看藏宝图,也就是认识方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中来。

  在找到宝物之后,让学生看到藏有宝物的箱子,问学生想不想打开箱子看看有什么宝物,但一定要用方向词来说明你想看哪一个箱子,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先出示以小明为中心的*面图,让学生说说你想打开那个箱子,当学生随意指出不知道如何称呼方位的箱子时,也就由此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产生质疑,也就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愿望。当有学生回答出是东北面时,我随即把问题继续抛给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适时引出东北面这个新方位词,让学生在迫切的求知愿望之时不经意间地又主动建构起对新的方向认识。

  二、开放思维,突出重点

  “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思考对于我们这个班,用什么样的教材最合适。”我把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在让学生探宝的过程中,由学生随意指出方向,打开箱子。但是有的箱子所在的方向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就不知如何叙述,而有的学生知道就能一下子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先引导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感知东与南的中间就是东南,东与北的中间就是东北,西与南的中间就是西南,西与北的中间就是西北。接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

  三、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给小动物找家,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水果园”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 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也引导学生学会了转换参照物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适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想描述哪些水果园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在更自由、更开放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现象,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观测地点,引出对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描述,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思考中逐步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四、策略教学,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思维策略出示的适时,通过复*旧知识——“根据什么判断出各个方向”,引出思维策略:谁能确定先定谁,以及诀窍:在*面图中要先确定指向标。在结合处理难点中,补充了第二个诀窍:确定中心(参照物),已在让学生印象深刻,辅助难点的突破。在后面的教学中,能始终运用这两个诀窍,带着思维语言来学*。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但是由于前面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3、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4、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在教学中要讲述给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4

  《认识方向》是实验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年级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面图上的*惯表示。本学期继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寻宝,但想要寻宝,首先要先学会看藏宝图,也就是认识方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中来。

  在找到宝物之后,让学生看到藏有宝物的箱子,问学生想不想打开箱子看看有什么宝物,但一定要用方向词来说明你想看哪一个箱子,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先出示以小明为中心的*面图,让学生说说你想打开那个箱子,当学生随意指出不知道如何称呼方位的箱子时,也就由此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产生质疑,也就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愿望。当有学生回答出是东北面时,我随即把问题继续抛给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适时引出东北面这个新方位词,让学生在迫切的求知愿望之时不经意间地又主动建构起对新的方向认识。

  二、开放思维,突出重点

  “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思考对于我们这个班,用什么样的教材最合适。”我把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在让学生探宝的过程中,由学生随意指出方向,打开箱子。但是有的箱子所在的方向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就不知如何叙述,而有的学生知道就能一下子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先引导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感知东与南的中间就是东南,东与北的中间就是东北,西与南的中间就是西南,西与北的中间就是西北。接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

  三、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给小动物找家,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水果园”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也引导学生学会了转换参照物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适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想描述哪些水果园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在更自由、更开放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现象,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观测地点,引出对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描述,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思考中逐步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四、策略教学,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思维策略出示的适时,通过复*旧知识——“根据什么判断出各个方向”,引出思维策略:谁能确定先定谁,以及诀窍:在*面图中要先确定指向标。在结合处理难点中,补充了第二个诀窍:确定中心(参照物),已在让学生印象深刻,辅助难点的突破。在后面的教学中,能始终运用这两个诀窍,带着思维语言来学*。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但是由于前面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3、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4、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在教学中要讲述给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5

  这周周四上午第二节课,我们一起听了艳艳老师的《认识方向》这节课,总体来说,艳艳老师的课堂效果很好,学生们纪律非常好,比高年级的纪律要好的多,艳艳老师对于口令的使用非常熟练,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上。

  艳艳老师的课堂有几点非常吸引我:第一点:在刚开始的时候用有奖竞答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艳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方向,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放上了一个小礼品,只要学生们答对就能得到礼品,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再说第一个方向的时候,举手的人很少,当看到回答对了之后,有奖品的时候,学生们都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检查了学生的学*情况。

  第二点:在课堂上善于用肢体帮助学生记忆。艳艳老师在讲授完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指方向来辅助记忆。孩子们其实不是听觉记忆,他更多的是肢体记忆,用肢体来辅助记忆,会让学生们记得更牢固。

  我们在一节课中,总会有重难点,那么重难点怎么处理,一定是老师反复不停的强调,比如认识方向,这节课中的重难点就是观察点,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每讲一道题,每说一个点的时候都要提到观察点,都要让学生们去找这个题中的观察点是什么,只有反复不停的练*,他才会加深记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2)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方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

  《认识方向》是实验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年级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面图上的*惯表示。本学期继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寻宝,但想要寻宝,首先要先学会看藏宝图,也就是认识方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中来。

  在找到宝物之后,让学生看到藏有宝物的箱子,问学生想不想打开箱子看看有什么宝物,但一定要用方向词来说明你想看哪一个箱子,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先出示以小明为中心的*面图,让学生说说你想打开那个箱子,当学生随意指出不知道如何称呼方位的箱子时,也就由此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产生质疑,也就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愿望。当有学生回答出是东北面时,我随即把问题继续抛给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适时引出东北面这个新方位词,让学生在迫切的求知愿望之时不经意间地又主动建构起对新的方向认识。

  二、开放思维,突出重点

  “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思考对于我们这个班,用什么样的教材最合适。”我把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在让学生探宝的过程中,由学生随意指出方向,打开箱子。但是有的箱子所在的方向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就不知如何叙述,而有的学生知道就能一下子说出来。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2

  一年级下学期有一单元是认识方向,主要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上一个一年级讲这一课的时候,是将学生拉到操场上,实地看一看早上面向东方能看到太阳,学校的大门在学校的西方。今年由于天气寒冷,在教室内讲解。

  我首先写了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在学生的“帮助”下分别贴在四个方向上,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并说出学校的东面是昆吾二期,学校的南面是特殊学校,学校的西面是如意花园,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个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

  第二个环节讲解相对方向,有些难度。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为了理解相对的概念,我指出前和后,左和右都是相对的。前面是东,那么后面就是西;左面是东,右面就是西。部分学生借助墙上贴的四个方向,逐渐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讲解前面是东,后面是xx,左面是xx,右面是xx。由于学生有儿歌的基础,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道题填写还算顺利。但如果前面是北,左面是xx,右面是xx;填写起来难度很大,只能借助墙上贴的方向。

  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方向,我发现,如果采用向右转的方式,就能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不断循环。于是我先让学生认识每个方向的右面是什么。我在黑板上书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先将“南”字圈起来,问学生,南的右面是什么方向,“南”字的右面是“西”字,也就是如果面向南方,右面就是方向“西”。又将“西”字圈起来,“西”字的右面是“北”字,也就是说:如果前面是西,右面就是方向“北”。这样再给学生一个填空:前面是西,后面是xx,左面是xx,右面是xx;第一个空根据方向的相对性,能够很快填出是“东”,根据我教他的方法,能填写出右面是“北”,左面就是南了。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

  本节课的不足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1、作业中出现中午太阳在xx方,这个空应该填写“南”,可是有些学生填写的是“上”,这说明在讲解情境图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中午太阳在南方,这时勤劳的农夫应该吃饭了。

  2、如果告诉学生,前面是南,学生能填出后面是北;如果告诉学生面向南方,后面是xx,有部分学生填写不正确,实际上,面向南方,也就是前面是南方。晚上放学,小明面向太阳回家,那么小明的家在学校的西方。

  3、说出你家的东面是xx,南面是xx,西面是xx,北面是xx。有的学生天的让人哭笑不得,四个空填的都是“楼”。还有的学生填的是大树,道路等。应该填写周围建筑物的具体名称,就像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3

  棣丰中心小学 上学期学生们已经学*了上下、左右、前后,有了一定的辨认方向的基础。我想这节课结合现实生活辨认东西南北方向学生容易掌握。而对于“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以及根据实际生活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是教学的重难点。针对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感觉有所收获。

  一、通过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指鼻子指眼”导入新课,既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又复*巩固了旧知识,为学*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辨认东西南北,经历辨认方向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首先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辨认东西两个方向,结合左右前后的位置去认识南北方向。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加上动作:

  (1)说一说,让学生全体起立分别面向东、西南、北,说一说自己的.抢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2)指一指,找几位同学指一指自己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是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经历中获取了认识方向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三、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学校*面图,引出对辨认生活中和*面图方向的学*。结合校园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辨认*面图上的方向。

  四、课后我设计了实践性作业:给自己的校园或村庄设计一个*面图。进一步巩固了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则的认知,同时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又一次激发了学*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对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认知,而是老师急于求成的说出来;导致部分学生没能真正感知到辨认方向的经验。对于地图上的方向规则,课件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老师介绍的过多,学生感觉有点乏味,学*效果不理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4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其余三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方向。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通过谈话,激起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中。

  (二)运用儿歌,激发兴趣: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考虑到这一点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的空间。考虑到这一点,在整节课中我采用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如:认识东方时,考虑到当时时间的特殊性把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引入课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以后,我教学生记辨认方向的'儿歌“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体会东和西、南和北相对则采用的是反口令游戏。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

  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降低难度:“数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以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具体情境作为学*的资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初步认识了东、西、南、北,有效地降低了学*难度。

  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长取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

  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5

  教后记《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分成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的:第一个部分是学生在学*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三部分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和学*情境基础之上,让学生面对太阳,辨别方向,进而引出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看地图的。

  然后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念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当然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为标准进行辨别方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到课堂中来,找准参照物进行辨别方向。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6

  《认识方向》这一课的内容源于生活,所以我也以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几点预设在教学中完成得比较好: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我从生活经验为起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辨别已经认识的四个方向,从生活中直观辨认已知的方向,并以实物建筑模型置于学生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亲自体验物体间的相对性,并很好为新课做了铺垫。在新课教授环节我直接让学生借助着墙上贴着的直观方向,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新方向的辨认只要是两个方向之间就行了。在此基础上他们头脑中就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

  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3、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面图教学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园的情境问题模拟生活实践。

  同时,在课堂上存在不足之处:

  1)忽略了学生的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应该及时利用方向板,让学会根据方向板找到相对应的方向再进行介绍教室与该生的方向位置关系。

  2)课堂的语言的组织不够数学化。在这节数学课上我运用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数学语言组织不够完美。如何完美的将数学语言艺术性的在课堂上表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学*。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这节课给我留下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希望老师们能给我宝贵的建议。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7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

  在练*的环节,最后一道练*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8

  辨认东南西北是学生在学*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生活经验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验“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培育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第二部分根据实际生活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并能看懂地图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对于刚刚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掌握这么多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就成为我研究这节课的重点。

  开始环节我设计了介绍你前后左右同学的名字。主要考虑“前后左右”是学生在一年级学过的方位词,利用学生熟悉的`旧知引入新知,既是对旧知的复*,同时也为后面继续学*新知作了铺垫。然后我告诉学生太阳从哪升起,在我们教室里是从哪面升起的,然后在加上动作来做。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我让全体学生起立做了一个游戏:听老师口令,现在都面向东,学生面向东,全部面向西,学生再面向西。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转一转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

  在学生进一步熟悉方向之后,在教室里创设一个实际的情景发作业本,让学生实际的来想一想、走一走,从实际的情境中逐渐抽象出,再回到*面图,小朋友们应当怎样走。此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9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上学期,我上了《认识方向》这一课,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体现学用结合,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课开始,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一节活动课,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很乐意。接着,我叫了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做游戏,使学生明白老师在某某同学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为后面给新方向命名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今天教室里藏着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接着问“四面”指的是哪四面?并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四面:东、南、西、北,然后提问“八方”是指什么?并指着墙角的“八”字问:谁能说出八这个字在教室的哪一面墙上呢?一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由此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指的是那四个方向,以及这四个方向的命名,并让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新学到的四个方向。

  二、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主学*探究新知。

  第二环节:操场上的八个方向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二环节应该就是认识*面图上的“八个方向”,并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但每次课后反思都能感觉:学生对于从“空间的方向”到“*面图上的方向”的转换,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懂地图,更何况二年级的小学生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取了大胆尝试: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于是,第一环节结束我就对学生说:教室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中间,以操场为中心,让学生说出操场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指的是哪个方向?并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北对南,东对西,东南对西北,西南对东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操场的周围分别有些什么?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方向词,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放在操场中间的地上,先把操场用一个*面图形表示,画在白纸中间,并写上“操场”两个字,接着在*面图上把八个方向标好,然后鼓励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合作,把操场周围的`这些建筑物以及操场,画在这张大白纸上。这时有学生反映有些建筑太难画了,我接着说不要画出立体的,只要画出简单地*面图形表示就可以了,例如:操场南面的花坛是一个细长的长方形,我就画一个这样的长方形表示(边说边示范),再比如:操场东北面的厕所,只要想象它的房顶的形状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再次示范),这是学生明白了该怎样画,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最后,让学生在几个小组中推选一个代表,很快共同完成了一幅“校园*面图”。

  三、回归课堂感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环节:*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回到教室,把刚刚制作好的不太漂亮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园*面图”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挂?引导学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一般都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让学生借助于手势记一记*面图上的八个方向,然后再次交流操场的**方向有**,**在**的什么方向。

  第四环节:实际操作,巩固深化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在本课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对题目进行了改编,有效地利用图中的相关信息。先提问:“你最喜欢的水果在水库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决。再问:“你喜欢的水果又在桃园的哪一面呢?”我发现学

  生更乐意动脑筋解决问题,也乐意与人交流合作。再把这些水果制作成9张卡片,要求学生听我说的方位或学生自己说方位,让其他学生上黑板完成这幅水果种植分布图。练*经过创造性地改编,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对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然后布置学生回家以后,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么?

  上完这节课我深刻反思:感觉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超市、商场、农场……走进生活中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才会学的轻松愉快。本节课中,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感受到数学真的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使得学生由“空间方向”到“*面上的方向”的转换时的“思维过渡”不再那么吃力。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0

  据我所知一些80后90后的孩子总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前后左右。今天我在数学课上要讲这个问题啦。上课前心里也很忐忑,孩子们能给我配合好吗?我怎样讲才能使他们学会学好呢?

  我这样导课,说:“孩子们,要想当个好导游员,你必须得知道方向和位置,不然就不合格”。

  谁先来试一试,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此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们争着要说。

  此时,我让一男生说,我引导:清晨你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么你的左边、右边、后边各是什么方向?

  他全说乱啦;

  接着又一女生回答,也没说对。

  于是,我开始以我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说、讲,然后再以孩子们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

  这样我是费了好大的劲,可个别孩子仍是听得模模糊糊。

  下课了,我想如果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空旷的地方认识方向效果也许好些吧。

  于是,我对全体家长发了短信,希望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帮孩子认识方向。

  下午的一节数学课,我一开始就让孩子来说自己认识的东南西北,大多数孩子都说对啦,我很高兴。感谢家长的配合,帮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想,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合作啊。

  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和家长建立了和谐的密切联系,才能研究出对学生继续教育的好方法,才会真正完成对学生同步和谐教育的重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1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面向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课的活动主题图是一幅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题图,当中以学校为中心,先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么主要的建筑物。

  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孩子们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求新,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认一认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很多孩子根本还不认识方向,通过回忆一首儿歌,孩子明确了方向。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为了突破这一个,我首先让孩子顺时针认识这四个方向,然后通过前后左右这四个方位词让孩子知道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让孩子在经历中感受,最后通过4道题组练*巩固(面向东面,后面是( ),右面是( ),左面是( )。)

  在做想想做做第1题时,我感觉到孩子懂得的很多,同时我的知识就显得匮乏。我是先让孩子自己自*第1题,然后探讨的。在交流时,孩子说了很多我没有听过的知识。王骁说:“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的二等星”,严褀说了一个关于北斗七星的故事:“唐朝李世民时,来了7个酒量很大的猴子......后来这7个猴子没有了,可能变成了现在的北斗七星。”这些我从不知道。在探讨辨认方向的方法时,孩子们也说出了很多。比如,看风向、影子、苔藓、树皮(南面的比较光滑,北面的比较粗糙,白桦树尤为明显)等等。

  我以为我的知识足够应付孩子,但是我错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远比想象的要丰富,从这点来说,我准备的不够充分。为了弥补我心中的愧疚,课后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然后给他们讲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孩子很感兴趣,还提了一些他们心中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面对聪明而又渴求知识的孩子,我们老师唯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胸有成竹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才能让数学有人文气息,才能有效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2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课是要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本课开始,通过谈话,先激起学生热爱学*,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到小明早晨背书包上学的情境图中。在学生初步认识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的基础上,接着运用儿歌,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多种活动,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的空间。如:认识东方时,“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同时体会东和西、南和北是相对的。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四个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巩固练*中再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巩固认识东、西、南、北,有效地掌握本课重点知识。为了降低本课的学*难度,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尾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3

  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在实景中辨认东、西、南、北,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的学*也必须要以“东、南、西、北”为基础。所以在新课教学之前,我先进行复*。我直接提问学生: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方向?提问:我们小朋友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那大家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呢?右边呢?在我们*面图上怎么确定东南西北的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指一指这些方向,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为此,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我以学校周边的一些标志性的单位为背景图来替换书中的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识的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来学*,在学生初步感知8个方位之后,让新知用于生活,认一认、指一指、说一说,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然后师生共同将现实中的座位图转化成小黑板上的*面图,学生观察*面图,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自制座位图,由学生提问,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卡通世界找朋友”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辨认学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地认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练*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描绘方位时不同的参照物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还可以补充以其他建筑物为参照物,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帮助学生理解方位的相对性。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4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上周四,我上完了《认识方向》这一单元,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当然还存有一些困惑。

  不足之处:

  (1)对于由空间方向转为*面上的方向,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空间与*面上的方向的不同。

  (2)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3)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总之,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

  一节课上完,我才感受到学生学*的效果与我的预设并不完全吻合。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出另外三个方向。能辨认地图上的方向。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预*,使之对内容能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时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在进行新课时,把学生领到操场上实地进行方向的辨认。利用游戏引入新课。学生由于预*都能回答出是东方。因此那面就是东面,相对的将其他三个面都认识清楚并找到相对应的参照物,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有关方向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找方向”和“判断方向”,以加深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学生能从中感悟东和西相对,南北相对。在这里,老师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室内进行方向的辨认并不如室外进行地那么顺利。因为我们在上课时黑板在西面,所以学生面对的就是西方,这样在认识方向时,有些方向感差的同学一时找起来就有些费劲。给定一个方向再找其它方向就会出现错误。

  在认识*面图时,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认方向,这使得一些对方向掌握不好的学生更加弄混,所以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上面显示的就是北,相对的下面就是南,左东右西可根据你的左右手来判定,再通过多做练*题来检验学生掌握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3)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方向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

  在练*的环节,最后一道练*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2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面向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课的活动主题图是一幅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题图,当中以学校为中心,先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么主要的建筑物。

  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孩子们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求新,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认一认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很多孩子根本还不认识方向,通过回忆一首儿歌,孩子明确了方向。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为了突破这一个,我首先让孩子顺时针认识这四个方向,然后通过前后左右这四个方位词让孩子知道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让孩子在经历中感受,最后通过4道题组练*巩固(面向东面,后面是( ),右面是( ),左面是( )。)

  在做想想做做第1题时,我感觉到孩子懂得的很多,同时我的知识就显得匮乏。我是先让孩子自己自*第1题,然后探讨的。在交流时,孩子说了很多我没有听过的知识。王骁说:“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的二等星”,严褀说了一个关于北斗七星的故事:“唐朝李世民时,来了7个酒量很大的猴子......后来这7个猴子没有了,可能变成了现在的北斗七星。”这些我从不知道。在探讨辨认方向的方法时,孩子们也说出了很多。比如,看风向、影子、苔藓、树皮(南面的'比较光滑,北面的比较粗糙,白桦树尤为明显)等等。

  我以为我的知识足够应付孩子,但是我错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远比想象的要丰富,从这点来说,我准备的不够充分。为了弥补我心中的愧疚,课后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然后给他们讲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孩子很感兴趣,还提了一些他们心中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面对聪明而又渴求知识的孩子,我们老师唯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胸有成竹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才能让数学有人文气息,才能有效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3

  棣丰中心小学 上学期学生们已经学*了上下、左右、前后,有了一定的辨认方向的基础。我想这节课结合现实生活辨认东西南北方向学生容易掌握。而对于“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以及根据实际生活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是教学的重难点。针对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感觉有所收获。

  一、通过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指鼻子指眼”导入新课,既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又复*巩固了旧知识,为学*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辨认东西南北,经历辨认方向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首先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辨认东西两个方向,结合左右前后的位置去认识南北方向。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加上动作:

  (1)说一说,让学生全体起立分别面向东、西南、北,说一说自己的抢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2)指一指,找几位同学指一指自己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是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经历中获取了认识方向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三、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学校*面图,引出对辨认生活中和*面图方向的学*。结合校园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辨认*面图上的方向。

  四、课后我设计了实践性作业:给自己的校园或村庄设计一个*面图。进一步巩固了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则的认知,同时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又一次激发了学*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对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认知,而是老师急于求成的说出来;导致部分学生没能真正感知到辨认方向的经验。对于地图上的方向规则,课件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老师介绍的过多,学生感觉有点乏味,学*效果不理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4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上学期,我上了《认识方向》这一课,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体现学用结合,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课开始,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一节活动课,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很乐意。接着,我叫了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做游戏,使学生明白老师在某某同学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为后面给新方向命名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今天教室里藏着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接着问“四面”指的是哪四面?并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四面:东、南、西、北,然后提问“八方”是指什么?并指着墙角的“八”字问:谁能说出八这个字在教室的哪一面墙上呢?一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由此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指的是那四个方向,以及这四个方向的命名,并让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新学到的四个方向。

  二、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主学*探究新知。

  第二环节:操场上的八个方向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二环节应该就是认识*面图上的“八个方向”,并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但每次课后反思都能感觉:学生对于从“空间的方向”到“*面图上的方向”的转换,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懂地图,更何况二年级的小学生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取了大胆尝试: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于是,第一环节结束我就对学生说:教室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中间,以操场为中心,让学生说出操场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指的是哪个方向?并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北对南,东对西,东南对西北,西南对东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操场的周围分别有些什么?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方向词,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放在操场中间的地上,先把操场用一个*面图形表示,画在白纸中间,并写上“操场”两个字,接着在*面图上把八个方向标好,然后鼓励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合作,把操场周围的这些建筑物以及操场,画在这张大白纸上。这时有学生反映有些建筑太难画了,我接着说不要画出立体的,只要画出简单地*面图形表示就可以了,例如:操场南面的花坛是一个细长的长方形,我就画一个这样的长方形表示(边说边示范),再比如:操场东北面的厕所,只要想象它的房顶的形状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再次示范),这是学生明白了该怎样画,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最后,让学生在几个小组中推选一个代表,很快共同完成了一幅“校园*面图”。

  三、回归课堂感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环节:*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回到教室,把刚刚制作好的不太漂亮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园*面图”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挂?引导学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一般都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让学生借助于手势记一记*面图上的八个方向,然后再次交流操场的**方向有**,**在**的什么方向。

  第四环节:实际操作,巩固深化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在本课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对题目进行了改编,有效地利用图中的相关信息。先提问:“你最喜欢的水果在水库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决。再问:“你喜欢的水果又在桃园的哪一面呢?”我发现学

  生更乐意动脑筋解决问题,也乐意与人交流合作。再把这些水果制作成9张卡片,要求学生听我说的方位或学生自己说方位,让其他学生上黑板完成这幅水果种植分布图。练*经过创造性地改编,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对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然后布置学生回家以后,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么?

  上完这节课我深刻反思:感觉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超市、商场、农场……走进生活中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才会学的轻松愉快。本节课中,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感受到数学真的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使得学生由“空间方向”到“*面上的方向”的转换时的“思维过渡”不再那么吃力。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5

  据我所知一些80后90后的孩子总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前后左右。今天我在数学课上要讲这个问题啦。上课前心里也很忐忑,孩子们能给我配合好吗?我怎样讲才能使他们学会学好呢?

  我这样导课,说:“孩子们,要想当个好导游员,你必须得知道方向和位置,不然就不合格”。

  谁先来试一试,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此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们争着要说。

  此时,我让一男生说,我引导:清晨你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么你的左边、右边、后边各是什么方向?

  他全说乱啦;

  接着又一女生回答,也没说对。

  于是,我开始以我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说、讲,然后再以孩子们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

  这样我是费了好大的劲,可个别孩子仍是听得模模糊糊。

  下课了,我想如果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空旷的地方认识方向效果也许好些吧。

  于是,我对全体家长发了短信,希望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帮孩子认识方向。

  下午的一节数学课,我一开始就让孩子来说自己认识的东南西北,大多数孩子都说对啦,我很高兴。感谢家长的配合,帮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想,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合作啊。

  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和家长建立了和谐的密切联系,才能研究出对学生继续教育的好方法,才会真正完成对学生同步和谐教育的重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6

  教后记《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分成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的:第一个部分是学生在学*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三部分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和学*情境基础之上,让学生面对太阳,辨别方向,进而引出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看地图的。

  然后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念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当然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为标准进行辨别方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到课堂中来,找准参照物进行辨别方向。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东南西北及地图方向的教学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模糊的。为此,我从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一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讨论和交流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早上,面向太阳站立,如何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反思《认识东南西北及地图方向的教学反思》。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是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结合现实情境,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体验、亲自的验证,充分感知方位,获得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思想方法,从而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教学地图上的四个方位的看法时,我没有机械地教,而是在学生方位辨认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我们校园里的每个方向上各有哪些建筑,然后小结地图上一般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又东来绘制,最后带着大家再绘制校园图。整个过程轻松自然,学生记忆深刻。

  不足之处:在学生绘图之前,没有强调四个方位应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以至于有少部分学生方向排列错误。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8

  这周周四上午第二节课,我们一起听了艳艳老师的《认识方向》这节课,总体来说,艳艳老师的课堂效果很好,学生们纪律非常好,比高年级的纪律要好的多,艳艳老师对于口令的使用非常熟练,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上。

  艳艳老师的课堂有几点非常吸引我:第一点:在刚开始的时候用有奖竞答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艳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方向,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放上了一个小礼品,只要学生们答对就能得到礼品,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再说第一个方向的时候,举手的人很少,当看到回答对了之后,有奖品的时候,学生们都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检查了学生的`学*情况。

  第二点:在课堂上善于用肢体帮助学生记忆。艳艳老师在讲授完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指方向来辅助记忆。孩子们其实不是听觉记忆,他更多的是肢体记忆,用肢体来辅助记忆,会让学生们记得更牢固。

  我们在一节课中,总会有重难点,那么重难点怎么处理,一定是老师反复不停的强调,比如认识方向,这节课中的重难点就是观察点,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每讲一道题,每说一个点的时候都要提到观察点,都要让学生们去找这个题中的观察点是什么,只有反复不停的练*,他才会加深记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9

  《认识方向》这一课的内容源于生活,所以我也以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几点预设在教学中完成得比较好: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我从生活经验为起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辨别已经认识的四个方向,从生活中直观辨认已知的方向,并以实物建筑模型置于学生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亲自体验物体间的相对性,并很好为新课做了铺垫。在新课教授环节我直接让学生借助着墙上贴着的直观方向,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新方向的辨认只要是两个方向之间就行了。在此基础上他们头脑中就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

  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3、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面图教学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园的情境问题模拟生活实践。

  同时,在课堂上存在不足之处:

  1)忽略了学生的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应该及时利用方向板,让学会根据方向板找到相对应的方向再进行介绍教室与该生的方向位置关系。

  2)课堂的语言的组织不够数学化。在这节数学课上我运用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数学语言组织不够完美。如何完美的将数学语言艺术性的在课堂上表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学*。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这节课给我留下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希望老师们能给我宝贵的建议。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0

  《认识方向》在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本的43—45页。本课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使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注意:

  1、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我以我们学校以及周遍的一些标志性的单位为背景图来替换书中的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念

  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在学生认识了八个方位之后,要结合一些生活实际的练*进行具体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1

  一年级下学期有一单元是认识方向,主要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上一个一年级讲这一课的时候,是将学生拉到操场上,实地看一看早上面向东方能看到太阳,学校的大门在学校的西方。今年由于天气寒冷,在教室内讲解。

  我首先写了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在学生的“帮助”下分别贴在四个方向上,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并说出学校的东面是昆吾二期,学校的南面是特殊学校,学校的西面是如意花园,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个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

  第二个环节讲解相对方向,有些难度。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为了理解相对的概念,我指出前和后,左和右都是相对的。前面是东,那么后面就是西;左面是东,右面就是西。部分学生借助墙上贴的四个方向,逐渐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讲解前面是东,后面是xx,左面是xx,右面是xx。由于学生有儿歌的基础,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道题填写还算顺利。但如果前面是北,左面是xx,右面是xx;填写起来难度很大,只能借助墙上贴的方向。

  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方向,我发现,如果采用向右转的方式,就能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不断循环。于是我先让学生认识每个方向的右面是什么。我在黑板上书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先将“南”字圈起来,问学生,南的右面是什么方向,“南”字的右面是“西”字,也就是如果面向南方,右面就是方向“西”。又将“西”字圈起来,“西”字的右面是“北”字,也就是说:如果前面是西,右面就是方向“北”。这样再给学生一个填空:前面是西,后面是xx,左面是xx,右面是xx;第一个空根据方向的相对性,能够很快填出是“东”,根据我教他的方法,能填写出右面是“北”,左面就是南了。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

  本节课的不足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1、作业中出现中午太阳在xx方,这个空应该填写“南”,可是有些学生填写的是“上”,这说明在讲解情境图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中午太阳在南方,这时勤劳的农夫应该吃饭了。

  2、如果告诉学生,前面是南,学生能填出后面是北;如果告诉学生面向南方,后面是xx,有部分学生填写不正确,实际上,面向南方,也就是前面是南方。晚上放学,小明面向太阳回家,那么小明的家在学校的西方。

  3、说出你家的东面是xx,南面是xx,西面是xx,北面是xx。有的学生天的让人哭笑不得,四个空填的都是“楼”。还有的学生填的是大树,道路等。应该填写周围建筑物的具体名称,就像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2

  《认识方向》是实验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年级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面图上的*惯表示。本学期继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寻宝,但想要寻宝,首先要先学会看藏宝图,也就是认识方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中来。

  在找到宝物之后,让学生看到藏有宝物的箱子,问学生想不想打开箱子看看有什么宝物,但一定要用方向词来说明你想看哪一个箱子,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先出示以小明为中心的*面图,让学生说说你想打开那个箱子,当学生随意指出不知道如何称呼方位的箱子时,也就由此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产生质疑,也就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愿望。当有学生回答出是东北面时,我随即把问题继续抛给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适时引出东北面这个新方位词,让学生在迫切的.求知愿望之时不经意间地又主动建构起对新的方向认识。

  二、开放思维,突出重点

  “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思考对于我们这个班,用什么样的教材最合适。”我把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在让学生探宝的过程中,由学生随意指出方向,打开箱子。但是有的箱子所在的方向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就不知如何叙述,而有的学生知道就能一下子说出来。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3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其余三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方向。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通过谈话,激起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中。

  (二)运用儿歌,激发兴趣: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考虑到这一点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的空间。考虑到这一点,在整节课中我采用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如:认识东方时,考虑到当时时间的特殊性把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引入课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以后,我教学生记辨认方向的儿歌“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体会东和西、南和北相对则采用的是反口令游戏。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

  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降低难度:“数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以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具体情境作为学*的资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初步认识了东、西、南、北,有效地降低了学*难度。

  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长取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

  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4

  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在实景中辨认东、西、南、北,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的学*也必须要以“东、南、西、北”为基础。所以在新课教学之前,我先进行复*。我直接提问学生: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方向?提问:我们小朋友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那大家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呢?右边呢?在我们*面图上怎么确定东南西北的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指一指这些方向,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为此,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我以学校周边的一些标志性的单位为背景图来替换书中的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识的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来学*,在学生初步感知8个方位之后,让新知用于生活,认一认、指一指、说一说,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然后师生共同将现实中的座位图转化成小黑板上的*面图,学生观察*面图,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自制座位图,由学生提问,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卡通世界找朋友”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辨认学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地认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练*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描绘方位时不同的参照物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还可以补充以其他建筑物为参照物,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帮助学生理解方位的相对性。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课是要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本课开始,通过谈话,先激起学生热爱学*,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到小明早晨背书包上学的情境图中。在学生初步认识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的基础上,接着运用儿歌,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多种活动,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的空间。如:认识东方时,“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同时体会东和西、南和北是相对的。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四个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巩固练*中再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巩固认识东、西、南、北,有效地掌握本课重点知识。为了降低本课的学*难度,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尾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4)

——《位置和方向》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位置和方向》教学反思1

  初始设计:

  我们还是需要这两幅作品的主人来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把量角器也拿上来,给大家量一量。

  (1)先请xx同学上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出“东偏北60°”的?(先说说东偏北,再说说60°)

  “东偏北”是什么意思?

  预设:从东往北偏。(大家一起拿出手,从东往北,注意手势(手掌))

  那这50°你是怎么来的?(介绍一下你的量角器怎么放?说一说过程。)稍作移动,那为什么不能这么放?(感受点对点),这条零刻度线要对准什么方向?(0刻度线要对准正东方向)为什么?(从东开始)

  好的,那这60°就是从?到?,(标上箭头弧线)为什么不是从那边看过来的呢?(东偏北,东出发,另一边是西)。

  她介绍完了,谁听懂了这个过程,再来说一说的?(怎么得出东偏北,怎么量出角度的?)

  (2)现在请x同学来分析分析你的作品,为了便于下面的同学更好地理解,姜老师已经帮你把方位图和连线补好,;(同上)

  比划北偏东,零刻度线怎么对(正北方向),度数从那边读过来?(北)标上弧线和箭头。

  再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明显可以感受出,我是在引导着孩子介绍的,在自己学校试教后,孩子们并没有自主介绍的能力,需要我不断牵引着,挤牙膏一般地引出我要的“预设”,因此这次到锦溪小学,周校说,这是城区学校,学生的资源很好。因为这一句话,我对这一环节存疑,如果孩子能一口气把”东偏北60°30千米处“都能介绍清楚呢?因此我做出了心理预设:如果孩子真的不需要引导说出了对此的思考过程,不妨让下面的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来请作品的主人答疑,就可以减少我出场的时长。这一想法一直在我的心中。

  公开课情境再现1:

  竺同学(她先放上了量角器,一边介绍方法,一边演示量角器)说得还算清楚。在课前一直不断提醒要自己多些课堂等待,毕竟学科论文研究的就是它呀!我看她先介绍的是角度,后小结所以是东偏北。”我没有急于打断她,让她先解释东偏北是什么意思,而是等她说完,想着急着打断,不尊重学生,也没有做到以生为主的课堂,这句话硬生生被我咽了回去,等她说完,我豁出去了,感觉孩子基础还不错,决定大胆尝试“生生评价”,我提问:对于他的介绍,你有什么疑惑的吗?她就在台上为你解疑。孩子们“冷”了会,我静静等待,孩子们的小手举了起来。

  生1:为什么量出来是60°?我觉得把量角器调转一个方向,可以量出另一个度数。(好,度数的问题。)

  生2:为什么是东偏北,而不是北偏东呢?(方向的问题)

  师:这么多问题,我们请竺同学一一来解答一下。

  孩子们的提问代替了我的嘴,提出了我想提问的所有问题,我很兴奋,因为我大胆迈出的一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开课情境再现2:

  请北偏东的孩子上来介绍,没想到孩子无法自主介绍,只是心虚地给了一句:“我量错了”而且他的量角器是横着放的,我心想:糟了,是一个“水军”哈哈!

  师:没关系,你就说说,你觉得北偏东是怎么样的?

  生:从北往东偏。

  我带着孩子一起认识了北偏东,并夸孩子:你是可以的嘛!

  当我等待孩子为什么量出来是30°时,孩子实在想不出,我请他找一个孩子来帮一帮他,他请了一个孩子上来,他把量角器,摆成了竖着的,我就势问:为什么要这样放呢?

  生:因为是北偏东,要对准正北方向。

  解决了量角器的问题,我请孩子说一说,这30°是怎么看出来的?两个孩子都没指出来,我又请了一个孩子上来,她支支吾吾没说清楚:我觉得是这样看过去的不能这样看过去。我不死心,不想自己说,因此我继续问:我听懂了她的意思,但是谁能把它说清楚?,我又请了一个孩子上台,

  生4:这是北方向,这是北偏东,所以要从北往东看度数。

  我等了五个孩子终于说出了我要的,也许时间花费了,但我还是觉得在教学等待和生生评价上,我做了努力。

  基于学情,这堂课我认为它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摆放量角器,测量位置所在方向,因为孩子若不理解东偏北,则他还是无法理解如何摆放量角器。因此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在量角器的摆放上,但是我认为确定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而方向中包含角度,那么角度的又来也是孩子对于方向的理解,而这一理解就可以从孩子们摆放量角器的过程中得以展现。

  对于学情较好的孩子,也许这一环节可以花费少时,因此,学情是很重要,对于不同学情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今天便做了新的尝试!在课上,跟着孩子的脚步走,比我们拉着他们的鼻子前行,精彩有趣的多!

《位置和方向》教学反思2

  孩子们通过三年级“认识方向”的学*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能利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词汇描述物体的大概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在设计教学伊始,我注重遵循以下两点:1.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孩子们在学*了例1和例2后,基本能“说”,通过三要素方向,度数,距离“说”出物体的具**置;基本能“画”,通过坐标找方向,描度数,数距离“画”出物体的具**置。

  但例3教学出现困难,学生在学*中形成一种定向思维,总是以第一方向标为观测点看物体,当观测点(或参照物)调换了之后,不能及时改变方向标,而错误地描述了物体的位置。在突破了这一难点之后的教学中,同学们能顺利看地图,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位置和方向》教学反思3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在学生认识了东、西、南、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会用相关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并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中周围的环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借用情境,引发探究热情。

  一上课我就出示主题图,并告诉学生,这是暑假里某少儿军训训练营进行野外军事演*的场景。如果你是指挥部的部长,站在指挥部里看红军阵地,你能说出红军阵地的具**置吗?借用军事演*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二、旧知为“媒”,引发认知冲突。

  因为学生以前已经认识了八个方位,初步有了描述物**置的认知经验,所以异口同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把实际场景图换成简洁的几何图。”我边说边画几何图。现在红军阵地就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如果你是指挥部部长,随便向西北方向走,就一定能走到红军阵地吗?我边说边随手从指挥部出发画了一条指向西北方向的射线。学生纷纷摇头。看来只知道红军阵地在西北方向,这个范围太大了,找到红军阵地不太容易。如果再把红军阵地所在的方向说得详细些,就容易找到了。那怎样才能把红军阵地的方向说得详细些呢?因学生预*过,有同学提出给出角度,用量角器量出角度,这时星星之火一燎原,其他学生思维的火花全部燃起来了,纷纷提示用量角器量出红军阵地的夹角。看到时机成熟我给学生画出了角度,告诉学生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北偏西50度方向上,并让学生尝试说这个方向还可以怎么描述。(西偏北40度方向),引导学生对比,如果就现在的角度说红军阵地在北偏西50度简单,还是说西偏北40度方向简单。使学生明白,北偏西50度有度数,这样描述不用求度数相对较简单。这时我又问道,知道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偏北50度方向,走多远才能找到红军阵地?学生恍然大悟,纷纷提到还要知道走的距离,才能准确地找到红军阵地的位置。假设红军阵地距离指挥部10千米,现在你能确定红军阵地的位置吗?(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偏北50度方向,距离指挥部10千米处。)从而使学生明白要想确定物体所在的准确位置,必须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

  三、动手操作,感悟方法。

  当学生学会用方向和距离两个因素确定物体的位置后,告诉他们蓝方阵地在指挥部的东偏北45度方向,距离指挥部20千米处。让学生尝试在练*本上用量角器画一画夹角找一找位置。虽然刚开始学生来回摆量角器,不知如何去量,不知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谁重合,不知道0刻度线与谁重合,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很有价值,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有了认知冲突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明确测量角度的方法。这里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即图上距离是1厘米或1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距离是多少,并告诉学生比例尺在确定物**置时的重要作用。在新知的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参与合作交流,一方面能提高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四、巩固方法,实践运用。

  当学生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后,出示了一副学生熟悉的图形---以学校为观测点,来确定学校周围建筑物位置的图形。让学生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周围建筑物的具**置,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特别是最后一道*题,给出方向和距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面图内找物体的位置,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课堂学*的空间。

  本节课的不足:学生动手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操作量角器特别慢,还有同学用量角器量读数误差较大,导致画出的物体的位置与物体的实际位置不相符,还有少数同学在描述物体的方向时说得不太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5)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1

  1、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中的问题。1厘米有多长?怎么用拇指和手指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我们的食指的手指大约1厘米,可以把食指放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中间,然后轻轻离开。这样表示出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课堂环境及教师的引导下很活跃。

  2、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水*。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上的自卑心理。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不足之处:

  1、课堂上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时,学生想到的种类比较少。思维没有扩出去,停留在教室里,缺少对生活的观察。

  2、在用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时,教师提前进行了方法的引导。但是总体来看效果不够理想。课堂纪律有些乱。学生的估计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再教设计:

  1、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

  2、先引导正确方法,在巡视过程中注意引导。注意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在小组长的培养方面还要多下功夫,更多的是方法的指导。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2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面图形,有了*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3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着*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长度单位的欲望

  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长度单位的欲望。

  二、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但无论怎样精心设计的课,都会有问题的存在:

  (1)学生观察的能力较弱。

  低年级学生观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应多锻炼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估”的能力要加强。

  估一估较短物体的长度时,比较接*实际长度,但估计较长的物体时,误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个范围。这应该和*时的生活实际有点关系,现在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比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准呢?所以数学一定要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数学中经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5

  教学片段】

  师: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计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计。

  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

  学生估计的结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计的结果更接*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计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学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

  【赏析】细细玩味这节课的课尾,的确有许多精妙之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

  首先,这位教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互相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就在生活的周围。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知识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其次,紧紧抓住知识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计测量腰围的情境,巧妙引导,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计身高,这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计身高转而估计腰围,由直变曲,对学生而言,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探索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积极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热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最后,生成源自预设,精彩来自匠心。这节课的结尾竟能精彩迭出,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活动,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执教者课前很难预料的。用软尺量和用绳绕属常规思维,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属于创新思维了。学生的确是有富有创造性的,这些方法极具个性化和生活化,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就那么简单,只要我们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学生一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文 章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6

  一、设计简说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以儿童感兴趣的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开始,动态地呈现了在测量活动中问题的产生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观察、估计、读数等学*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通过想象、估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三、教学流程

  一、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1.情境引入:想给《数学》书包个封面,但不知道书本的宽度,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度吗?

  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一本书的宽,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啊?

  3.小结: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测出的结果和数据也就不一样,要使测出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就必须选择统一的标准。

  二、统一工具,认识直尺

  1.利用小立方体,认识1厘米

  2.观察直尺,找共同点

  (1)一条一条的线,有长有短→这就是“刻度线”(板书)

  (2)数字,0、1、2…… →这就是“刻度”

  (3)尺上有cm→这是厘米的国际单位。

  三、观察操作,形成概念(一)认识1厘米

  1.明确1厘米概念

  (1)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的长度。

  (2)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都是1厘米。

  2.找尺上的1厘米

  请你在尺上找到这个1厘米。你能跟老师一样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

  3.表达1厘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1厘米。

  (二)认识几厘米

  1.选择感兴趣的图说长度

  2.估计几厘米四、练*巩固,内化概念四、教学思考(一)感知――经历概念的发生

  概念引入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是概念学*的起点。因此在厘米的引入教学时,我利用给数学书量宽度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为什么同样一本书,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这一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借此契机,组织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刻度线”、“刻度”和厘米的国际符号cm,并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二)突破――经历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堂中我希望能在“静”与“动”的转化中掌握厘米的本质,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中加深厘米的理解,在“数”与“形”的结合中突破厘米表象认知,在“异”与“同”的对比中凸显概念本质。

  (三)升华――经历概念的应用

  在经历了概念的发生和形成后,还要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概念融会贯通到生活中、问题解决中,这样才能够让这些数学概念不再板着一张张严肃的科学面孔,让我们的课堂上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我设计了3个星级的题目,让学生在知识整合中寻求数学能力的形成,同时三个不同层次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7

  这一模块的内容是知道长度单位的意思,知道厘米的具体长度,会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举出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有关长度的现象,向学生介绍长度的具体意思,如,人的身高,课本的的长和宽,铅笔的长度等,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有时要量出一个物体的具体的长度是多少.

  然后是介绍在量长度时要用着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着重介绍厘米的具体长度,可以让同桌之间比一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多长是2厘米,多长是5厘米.让学生对厘米有一个具体的感知.

  介绍如何用直尺量一个线段的长度,首先是介绍直尺上的刻度所表示的意思,0刻度是做什么用的,如何数出一个线段的数值.然后师生共同量一条线段.要注意检查每一个学生操作时的方法.

  最后学*如何画一条线段.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8

  《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判断出大概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

  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

  生3:1厘米有多长?

  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

  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

  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

  (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10

  【教学内容】

  《厘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

  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

  的估计意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

  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播放动画: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师傅说:“欢迎,欢迎,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两��、三��,身长三��;袖长……” 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一��、

  两��、三��……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怎么做成了两��?!” 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不一样长。(生齐读)

  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量就好了)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师傅的��量师傅做,用徒弟的��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反思:本环节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紧接着引导他们在对故事的思考,并从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学*,合作交流

  1、认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小博士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看:

  (出示小博士的图案和文字: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一起读!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这儿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图,(出示尺子图)。

  师: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

  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从0开始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师:请继续看大屏幕。

  师:一起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6: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说的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反思:认识尺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的观察和阅读完成,少了一些老师教的痕迹,多了一些学生自主学*的空间。除了cm两个字母学生不认识,其余内容一气呵成。]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 (出示下图)

  师: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边指边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3:从2到3是1厘米。

  生4:从10到11是1厘米。

  生5:从7到8是1厘米。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说给老师听!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一起说)

  生:1厘米。

  师:看来大家都找对了,那就伸出一个胜利的手势,向自己表示祝贺吧!(生欢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吗?试一试!举起来让老师看。请放下!

  师:同学们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小电脑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齐读。

  师:小电脑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真是会审题的孩子!我们先看小明有什么发现?一起读。

  师:小明发现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出示小明在尺子上比的图)小明是怎样知道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的?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他食指的宽度在0和1之间。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

  师:你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齐说:1厘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1:钉子长1厘米。

  师: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学生说的不一定是图钉,当时应该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吗?”给发言学生一个补充完善的机会。)

  生2: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蚂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大声说给老师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请看:(出示图片,老师解说:透明胶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点环节,我安排了六次活动:找大屏幕尺子上的1厘米、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用手势比出1厘米、找生活中的1厘米、欣赏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了活动的重点。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学生1厘米概念的建立是比较准确的。]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

  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5到7是2厘米

  生3:从8到10是1厘米。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

  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从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从0到5是5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老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古时候,我国是用市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国用英尺作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不一样,买卖物品时就出现不同的意见,造成了交易的不方便。为了便于交流,世界上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国统一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部分?

  生:米尺。

  [反思:通过认识几厘米,使学生对厘米这一常见的长度单位有了更进一步认识。“米尺的由来”这一小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对这一内容很感兴趣。]

  4、用尺子量。

  (1)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怎样用尺子量物品的长度。(板书:测量)

  师:齐读要求。

  师:这道题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1:让我们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纸条在哪儿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怎样量呢?我们看老师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出示老师说的话: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老师说了什么?(小组互相说一说。)

  师:想一想,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说的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指着)请看: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了吗?

  生齐:对准了。

  师: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师:请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知道纸条有多长了吗?

  生:5厘米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老师还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

  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反思:这首儿歌既让学生巩固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测量方法理解。同时还起到了课中操的作用,让学生放松身心,活跃气氛。]

  (3)动手测量:

  师:现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师:他选的是绿色的小棒,也是选绿色的举手。你们量的是几厘米?

  生:5厘米。

  师: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师:他选的是蓝色的小棒。也是选蓝色的举手。你们量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和他俩选的都不一样?

  生:我选的是红色的小棒,长1厘米。

  师:和她选的一样量的结果也一样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能干!量的都很准!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再学儿歌促理解,最后让学生动手测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一起说。

  生:厘米的认识

  师: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生2: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的孩子!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认为自

  己学的怎么样啊?(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大声说!

  生:非常好!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

  [反思:学生的总结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在这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总结的机会,教给他们及时梳理所学内容的方法。]

  四、自主练*,拓展应用。

  师:下面福娃宝宝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看谁反应最快?今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全世界的体育盛会,是什么?

  生:奥运会!

  师:今天老师把奥运会的奖牌带来了,请看(课件出示),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一齐大声说:金牌、银牌、铜牌

  师:每块奖牌后面都藏着一道题,如果你能把题做对,就能取得

  一枚奖牌,现在你想挑战哪枚奖牌?

  生一起兴奋的说:金牌!

  师:那好!我们就挑战金牌!小明正不高兴呢!他遇到什么难题了?认真听!(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生1:再买一把新尺子。

  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非常好!现在小明就用这把断尺子来量,该怎么办呢?

  [反思:这位学生听完这道题目的第一反应想到买一把新尺子,虽然他没有回答出与学*内容有关的答案,但却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这种方法,而是让学生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生:可以从2开始量。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考!把掌声送给他!

  (出示这种情况)请看:小棒的左端对着几?

  生:小棒的左端对着2。

  师:右端对着几?

  生:右端对着14。

  师: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1:14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小棒的长度究竟是几厘米?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2厘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2开始量的就要从14厘米里面去掉2厘米。

  师:所以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一起说:12厘米。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也能知道小棒的长度也是12厘米?

  生:数大格。

  师: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小明正在高兴的对我们笑呢!(出示小明小的画面)刚才这道题想法对的举手!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枚金牌放在正前方,恭喜你们!为自己欢呼一声吧!

  [反思:学生只有个别的想到了以“2”为起点的测量方法,结果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小棒长度,这说明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明白这种测量方法及其中的道理,如果此时能及时地用数大格的方法进行验证,会更有说服力。]

  2、夺银牌

  师:现在你想摘取哪枚奖牌?

  生:银牌

  师:一只可爱的小猴也在量物品呢!(请看,齐读)小猴要让我们干什么?

  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

  (出示下面的题目):

  (1)钉子长3厘米。 ( )

  生:让看一看小猴量的长度对不对。

  师:我们先来看他量的第一样物品,一起读。

  生:错

  师:同意的举手!再看它量的第二样物品。一起读!

  (2)铅笔长5厘米。()

  生: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错!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铅笔的左端没有对准0刻度。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3:从1开始量也可以!铅笔的长度就是5厘米

  师:小猴这道题虽然测量的方法有变化,但它得到的结果是对的,

  这种测量物体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再看它量的第3样物品,一起读。

  (3)小棒长7厘米。()

  师:一起说。

  生:错!

  师:应该是几厘米?

  生齐:9厘米。

  师:刚才3道题都做对的举手!请拿出一枚银牌!祝贺你们!

  [反思:这道题的处理,我只让学生进行了判断对错,对意见

  一致的没有再强调说明理由,感到有一种不明朗的感觉。如果把题目要求改为“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为什么?”更合适一些。]

  3、夺铜牌

  师:现在还剩一枚铜牌,还想得到它吗?(出示下面的题目):

  师傅的一��是( )厘米。

  生:18厘米。

  师:继续看大屏幕,一起读。出示:

  徒弟的一��是( )厘米。

  生:12厘米

  师:怪不得徒弟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师:同学们,请伸出你的一��,举起来,估计一下,你的'一��大约有多长?

  生1:11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到底有多长?请你量一量。

  生1:12厘米

  生2:11厘米

  师:刚才估计的很接*的举手!恭喜你们!每人取得一枚铜牌!

  师:你们还想了解身体上其他的小秘密吗?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我们的身高大约130厘米;我们的一庹长大约120厘米;我们的脚长大约20厘米;我们的手长大约15厘米……)

  我们的一步长大约30厘米。

  师:刚才得到3枚奖牌的请举手!真棒!为自己鼓鼓掌吧!

  [反思:这道题通过了解估计手掌的长度,引出学生熟悉的一些身体上的长度,它们就像一把把小尺子,会在今后的学*生活中帮学生估计测量周围的物体的长度。]

  五、课外研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尺子,其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子,比如:卷尺、软尺,课下就请你调查: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尺子?每种尺子有什么用途?

  [反思: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我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过程的体现。

  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的设计。

  为了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在基础性练*中设计了“师傅一��有多长”和“徒弟一��有多长”、“看小猴量的物品正确吗?”,在拓展性练*中设计了“帮小明解决难题”。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环节收的太快,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今后,我还需下大力气,不断研究实践,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6)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1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目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2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按照教材的安排首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均分的含义,在学生充分感知*均分的基础上,展开除法意义的教学。我教完除法的意义后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学生对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不明确,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中,将谁*均分、*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的这些问题并不理解。二是结合具体情境图,发现关于除法问题的能力不高,究其原因仍然对*均分不理解。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要加强一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紧紧抓住将重点难点的转化工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直观的、熟悉的生活知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二是认真研究教材,不拘泥于形式,注重过程,坚持用教材去教。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3

  “除法的初步认识——*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本节课分为“激趣—活动—练*探索”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实现。在这个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通过故事的引导,通过观察(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分桃子、小棒等),讨论(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颗葡萄怎样分)等几步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本节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1、以故事贯穿始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前提。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他们对于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所以设计这节课开头以 “狗熊分面包吃结果被狐狸骗了”这样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狗熊被骗了,是因为狐狸一开始就分得不公*,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个故事串联整节课,不停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知识、练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励引导参与:

  在*时的生活中,总能碰到孩子们分东西,觉得不公*的时候,那如何分才能公*?相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会懂得“每人要一样多”,但大多数同学会留下疑问“怎样分才公*?”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分辨小猴、小猫是否分得公*以及帮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既有亲切感,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的积极性。另外,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新知识,又使得学*数学的能力有所发展、提高。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方式。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4

  今天运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线上教学,一句话总结:理想有多美丽,现实就有多残酷。本来信心满满的一节课,到最后面对学生就崩溃了。

  整个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并且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形成对余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在摆一摆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情境导入:以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有剩余,进而以如何列除法算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对新课的学*;(学生很配合能够积极地摆图形,当展示结果的时候有同学说错,11根小棒摆了4个三角形,他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底边,我没有看到,直接略过了。这一点我没有预设到,也没有及时灵活应对。)

  探索新知:让学生观察例1的两幅图,进行摆一摆,列算式,再比较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读算式;(第一次分草莓,摆一摆,很多学生不会说6÷2=3的意义,第二次分草莓,学生不会读算式“余1”总是读“剩余1”,也不会说意义,找了三个学生说,我提示着说,总结着说,学生还是说不顺畅,看回放才发现,我没有在开始的时候说明算式的意义,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不会总结,只侧重对余数的认识,所以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我没有强调。)

  巩固练*:综合课本*题以及课外练*的训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紧接着回归课程开始时的活动,利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很多学生不开摄像头,知识装作在看,实际上没有回复,不在线,纪律问题很严重。)。

  课堂总结:学生说的五花八门,还是自己进行了总结。

  本来预设不到40分钟的课堂,让我上了50多分钟。更失败了。总之一节课下来,让我伤春悲秋。果然教学还是不能太自我,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就是失败的。没有学生意识的课堂就是一个桃花源,太梦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才能让我们回归现实。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5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除法的启蒙阶段。本课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最后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时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效果。

  (1)分一分,说一说,引入除法算式。

  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帮助小熊猫分竹子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一说,怎么分的,然后问学生向这种*均分的问题能不能直接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呢?之后,板书课题“除法”。

  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了规律,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同时也了解了学*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

  在*均分后,启发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绍除号,交给学生除号的写法要求: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上下面各画一点,两点要圆并且对齐。之后让大家共同举手来写一写,这样有利于规范学生的书写。然后启发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把算式读出来。

  学生在根据例5独立写除法算式的过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了对除法的认识。

  (3)、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自己的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吧!快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能先举出例子来?我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并举出例子,让自己的同桌来解决问题。课堂中,我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适时点拨,让学生们比较这几天所学的除法问题和它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均分”的问题就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时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让几个学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也纷纷举手。然后,学生们同桌合作,举出了不少问题,并耐心的解决了它。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不仅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了除法,也培养了学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激起了学生学*除法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还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努力,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还学生们一片天空,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认真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小兔子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蘑菇进行*均分,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学生动手操作次数不多,使得学生对“*均分”这个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在练*中,题目从理解上就出现了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的确有一定难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而在练*处理中,教师的指导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6

  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接受除法的基础,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合并到一起,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总数相同,分的要求不一样,所列算式也不一样。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

  课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较扎实,教学实效强。整节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系*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清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用嘴说的空间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分巧克力、分小棒,分圆片。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除法的含义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让他们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提升,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7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学生的数学学*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学*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的乐趣。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8

  先谈一个纠结的事情:在备“除法竖式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请教了一些老师。他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要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有的认为,他们说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先把那个符号写出来,然后在分别把被除数、除数和商写进去的。(这样有固定书写格式的作用),再写被除数和除数等等,为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音像资料。主要了解:写法到底是怎样的?怎么读?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查阅了一些知名网站制作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在出示除法竖式时,形式不一样。于是我没有纠结这个事情。一会儿还得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曾经想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满意,于是我还是采用书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写的乱。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用一位学生写的错的展示说:“韩锐凝同学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竖式格式写得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这样我觉得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反思了几大问题:

  第一、课堂纪律混乱,感觉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特别是李治宽竟然老是转后面去。

  第二、混乱的原因还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组织课堂能力欠缺,缺乏个人魅力,评价语单薄匮乏。导致自己上课很累,学生也感觉无趣。

  第三、几个细节:板书随意性太强,应该左右对调一下;练*少,教师说的太多;收上来的本子都忘记给学生发下去。

  第四、对比做的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对比横式和竖式,两个16,两个4,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充分的对比。

  通过本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多谦虚多学*,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9

  《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了*均分以后学*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10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然很重要。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认真观察幻灯片和图画,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

  2、在练*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

  3、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使用除法的活动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强化练*。

  4、运用所学的有关除法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和兴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以利以后的学*,为今后理一步学*有关除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均分的活动,再把*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均分的两种分法)。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本节课,我们在“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每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是必需长期进行的。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7)

——《认识加法》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认识加法》教学反思 1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在上幼儿园大班时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于是我的整堂课都将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作为重点。作为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这节课是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加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应用题的启蒙。上这节《加法的初步认识》,我想了很多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合并。本节课的开始,我先找三名男同学上来,提问,老师找了几名同学上来?又找一名女同学上来,接着提问老师又找了几名同学上来?然后通过一个把孩子们合起来的动作提问,老师一共请了几名同学上来?并请学生描述一下刚刚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能够熟练描述的基础上,提升难度要求配上手势再次描述,从而体会手势的合并,并导入课题,数学里面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有一种运算叫加法。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出示第一张小丑气球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出示第二张小丑气球图,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用手势配合演示,同而让学生再次感知合起来。接着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合并的理解。教师通过总结用手势动作可以表示合起来,用圆圈也可以表示合起来,从而引出数学里面表示合起来的运算“加法”。根据已有情景教学加法算式3 1=4,并教学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三、多层次练*巩固提高在课堂练*中,我设计了看图说算式的意义,听故事找算式,给算式编故事等多层次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维的*惯。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数学学*,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认识加法》教学反思 2

  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金鱼实物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创设了“先把两条红金鱼放进鱼缸里,再把一条黑金鱼放进鱼缸里”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两条鱼与一条鱼合在一起,让学生试着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含义。

  在巩固练*的环节中,我利用课件演示出示了鸽子图、红花图和黄花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说出算式,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通过黄花图,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既培养的学生的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数学学*,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重在理解加法的含义。所以在学生通过金鱼实物与金鱼图基本上了解了加法的意义、认识了加号、与加法算式后,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来解决问题的事例,请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并用学会的加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用语言表达数学信息的过程就是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的理解过程,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尽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重视生成资源的使用,不要怕学生说错,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一节好课不是做出来得,而是自然生成的。

  2、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要灵活的使用教案。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太在意教案的设计,恨不得每一句话都要和教案上的一致,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机械。比如:在创设情境的导入环节,由于学生没有按照我的意思说出红金鱼和黑金鱼的数量,所以请几个学生不断的回答。这样使得导入环节很罗嗦,还浪费了时间,致使练*的时间不够用。

  3、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在游戏合棋子的操作中,我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5以内的不同数量的棋子,游戏中只要求每组做一次。这样大大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练*的时间也不够充分,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个巩固练*的好机会。

  4、控制好教学节奏,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在这节课中,我的课堂节奏是前松后紧,整个课堂节奏有点慢,造成了虎头蛇尾的情况。特别是下课了,练*题还没有处理完,由于缺乏经验就草草收场了,也没有做小结。

  新课标、新教材需要新理念来支持,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我要在积极实践的同时,不断地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好新课标精神,落实好素质教育。

  《认识加法》教学反思 3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14页-15页的内容,本课的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意义。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采取了情景学*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有趣的学*环境,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在教学实施中收到了如下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小鸭图、熊猫兔、苹果图等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说求一共是多少也就是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反复说、多题练*在解决学*难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游戏的环节保持了学生的学*热情,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使到学生的学*意犹未尽。

  本课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第一节课说得还不流利,以后的课堂上还要继续重视孩子们的数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一、借助画图,分析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这个算理。我利用3种不同的画图方式反复帮助学生理解此算理。

  1.画小棒分析算理。

  2.计数器画珠理解算理。

  3.画线(我会用线表示出计算过程。)

  二、少讲多练,自主高效。

  我遵循“三不讲原则”,体现了自主高效。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基于这三不讲原则,我将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1.情境创设——少讲

  2.算理的探讨、算理的巩固、练*中大部分学生错的题——精讲

  3.练*中大部分人会做的题——不讲

  4.练*中少数人错的题——个别讲结果证明老师讲的到位,不罗嗦、不重复,学生学得轻松,算理掌握得较好。

  《认识加法》教学反思 4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对每个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本节课通过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的情景,初步感知加法的实际意a义。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学*从具体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加法就是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原型,如合并、移入、增加等。认识加法这部分内容,教科书是分三个层次呈现的:一是创设了多个丰富的现实情境,作为学生学*加法的起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意义,即把两部分合起来;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三是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生活中加法的原型,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现场演示,独立观察后引导孩子说一说;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于是初学加法,孩子对图意的表达不够完整,尤其是提出数学问题,孩子不理解,一边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的问题,一边举例子做示范,慢慢孩子就能自己提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几支铅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验证自己数的结果。如有的学生会按1, 2, 3, 4, 5的顺序来数,有的学生会在3的后面接着数4, 5,还有的学生会直接把2和3合起来,要及时捕捉不同的数数方法,对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在数数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谁能解释一下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问题的声音真洪亮,说得真清楚”等表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鼓励学生大声表达、认真倾听的良好行为,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认真倾听的良好*惯以及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

  孩子们说了很多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大数记心里接着往后数,摆小棒,集合圈,跳数轴,计数器等方法。

  列出算式3+2=5.这是孩子第一次学*算式,上课时,我们要把算式中的每一部分与情境图对应起来,说一说它们表达的意思,再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等。再结合情境说一说算式表达的意义。

  直接呈现算式,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4+3=7来表示?让孩子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算式的意义,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算式,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1、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部分合起来。

  2、认识了+、=和加法算式。

  3、会用集合圈,小棒,跳数轴的方式表示加法算式。

  《认识加法》教学反思 5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14页-15页的内容,本课的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意义。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采取了情景学*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有趣的学*环境,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在教学实施中收到了如下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小鸭图、熊猫兔、苹果图等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说求一共是多少也就是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反复说、多题练*在解决学*难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游戏的环节保持了学生的学*热情,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使到学生的学*意犹未尽。

  本课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第一节课说得还不流利,以后的课堂上还要继续重视孩子们的数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一、借助画图,分析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这个算理。我利用3种不同的画图方式反复帮助学生理解此算理。

  1.画小棒分析算理。

  2.计数器画珠理解算理。

  3.画线(我会用线表示出计算过程。)

  二、少讲多练,自主高效。

  我遵循“三不讲原则”,体现了自主高效。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基于这三不讲原则,我将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1.情境创设——少讲

  2.算理的探讨、算理的巩固、练*中大部分学生错的题——精讲

  3.练*中大部分人会做的题——不讲

  4.练*中少数人错的题——个别讲结果证明老师讲的到位,不罗嗦、不重复,学生学得轻松,算理掌握得较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