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上学期,我上了《认识方向》这一课,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体现学用结合,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课开始,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一节活动课,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很乐意。接着,我叫了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做游戏,使学生明白老师在某某同学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为后面给新方向命名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今天教室里藏着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接着问“四面”指的是哪四面?并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四面:东、南、西、北,然后提问“八方”是指什么?并指着墙角的“八”字问:谁能说出八这个字在教室的哪一面墙上呢?一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由此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指的是那四个方向,以及这四个方向的命名,并让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新学到的四个方向。

  二、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主学*探究新知。

  第二环节:操场上的八个方向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二环节应该就是认识*面图上的“八个方向”,并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但每次课后反思都能感觉:学生对于从“空间的方向”到“*面图上的方向”的转换,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懂地图,更何况二年级的小学生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取了大胆尝试: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于是,第一环节结束我就对学生说:教室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中间,以操场为中心,让学生说出操场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指的是哪个方向?并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北对南,东对西,东南对西北,西南对东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操场的周围分别有些什么?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方向词,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放在操场中间的地上,先把操场用一个*面图形表示,画在白纸中间,并写上“操场”两个字,接着在*面图上把八个方向标好,然后鼓励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合作,把操场周围的这些建筑物以及操场,画在这张大白纸上。这时有学生反映有些建筑太难画了,我接着说不要画出立体的,只要画出简单地*面图形表示就可以了,例如:操场南面的花坛是一个细长的长方形,我就画一个这样的长方形表示(边说边示范),再比如:操场东北面的.厕所,只要想象它的房顶的形状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再次示范),这是学生明白了该怎样画,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最后,让学生在几个小组中推选一个代表,很快共同完成了一幅“校园*面图”。

  三、回归课堂感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环节:*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回到教室,把刚刚制作好的不太漂亮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园*面图”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挂?引导学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一般都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让学生借助于手势记一记*面图上的八个方向,然后再次交流操场的**方向有**,**在**的什么方向。

  第四环节:实际操作,巩固深化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在本课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对题目进行了改编,有效地利用图中的相关信息。先提问:“你最喜欢的水果在水库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决。再问:“你喜欢的水果又在桃园的哪一面呢?”我发现学

  生更乐意动脑筋解决问题,也乐意与人交流合作。再把这些水果制作成9张卡片,要求学生听我说的方位或学生自己说方位,让其他学生上黑板完成这幅水果种植分布图。练*经过创造性地改编,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对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然后布置学生回家以后,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么?

  上完这节课我深刻反思:感觉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超市、商场、农场……走进生活中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才会学的轻松愉快。本节课中,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感受到数学真的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使得学生由“空间方向”到“*面上的方向”的转换时的“思维过渡”不再那么吃力。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2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上周四,我上完了《认识方向》这一单元,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当然还存有一些困惑。

  不足之处:

  (1)对于由空间方向转为*面上的.方向,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空间与*面上的方向的不同。

  (2)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3)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总之,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3

  《认识方向》是实验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年级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面图上的*惯表示。本学期继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寻宝,但想要寻宝,首先要先学会看藏宝图,也就是认识方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中来。

  在找到宝物之后,让学生看到藏有宝物的箱子,问学生想不想打开箱子看看有什么宝物,但一定要用方向词来说明你想看哪一个箱子,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先出示以小明为中心的*面图,让学生说说你想打开那个箱子,当学生随意指出不知道如何称呼方位的箱子时,也就由此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产生质疑,也就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愿望。当有学生回答出是东北面时,我随即把问题继续抛给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适时引出东北面这个新方位词,让学生在迫切的求知愿望之时不经意间地又主动建构起对新的方向认识。

  二、开放思维,突出重点

  “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思考对于我们这个班,用什么样的教材最合适。”我把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在让学生探宝的过程中,由学生随意指出方向,打开箱子。但是有的箱子所在的方向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就不知如何叙述,而有的学生知道就能一下子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先引导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感知东与南的中间就是东南,东与北的中间就是东北,西与南的中间就是西南,西与北的中间就是西北。接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

  三、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给小动物找家,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水果园”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 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也引导学生学会了转换参照物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适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想描述哪些水果园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在更自由、更开放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现象,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观测地点,引出对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描述,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思考中逐步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四、策略教学,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思维策略出示的适时,通过复*旧知识——“根据什么判断出各个方向”,引出思维策略:谁能确定先定谁,以及诀窍:在*面图中要先确定指向标。在结合处理难点中,补充了第二个诀窍:确定中心(参照物),已在让学生印象深刻,辅助难点的突破。在后面的教学中,能始终运用这两个诀窍,带着思维语言来学*。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但是由于前面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3、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4、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在教学中要讲述给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4

  《认识方向》是实验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年级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面图上的*惯表示。本学期继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寻宝,但想要寻宝,首先要先学会看藏宝图,也就是认识方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中来。

  在找到宝物之后,让学生看到藏有宝物的箱子,问学生想不想打开箱子看看有什么宝物,但一定要用方向词来说明你想看哪一个箱子,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先出示以小明为中心的*面图,让学生说说你想打开那个箱子,当学生随意指出不知道如何称呼方位的箱子时,也就由此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产生质疑,也就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愿望。当有学生回答出是东北面时,我随即把问题继续抛给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适时引出东北面这个新方位词,让学生在迫切的求知愿望之时不经意间地又主动建构起对新的方向认识。

  二、开放思维,突出重点

  “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思考对于我们这个班,用什么样的教材最合适。”我把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在让学生探宝的过程中,由学生随意指出方向,打开箱子。但是有的箱子所在的方向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就不知如何叙述,而有的学生知道就能一下子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先引导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感知东与南的中间就是东南,东与北的中间就是东北,西与南的中间就是西南,西与北的中间就是西北。接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

  三、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给小动物找家,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水果园”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也引导学生学会了转换参照物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适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想描述哪些水果园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在更自由、更开放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现象,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观测地点,引出对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描述,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思考中逐步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四、策略教学,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思维策略出示的适时,通过复*旧知识——“根据什么判断出各个方向”,引出思维策略:谁能确定先定谁,以及诀窍:在*面图中要先确定指向标。在结合处理难点中,补充了第二个诀窍:确定中心(参照物),已在让学生印象深刻,辅助难点的突破。在后面的教学中,能始终运用这两个诀窍,带着思维语言来学*。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但是由于前面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3、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4、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在教学中要讲述给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5

  这周周四上午第二节课,我们一起听了艳艳老师的《认识方向》这节课,总体来说,艳艳老师的课堂效果很好,学生们纪律非常好,比高年级的纪律要好的多,艳艳老师对于口令的使用非常熟练,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上。

  艳艳老师的课堂有几点非常吸引我:第一点:在刚开始的时候用有奖竞答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艳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方向,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放上了一个小礼品,只要学生们答对就能得到礼品,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再说第一个方向的时候,举手的人很少,当看到回答对了之后,有奖品的时候,学生们都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检查了学生的学*情况。

  第二点:在课堂上善于用肢体帮助学生记忆。艳艳老师在讲授完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指方向来辅助记忆。孩子们其实不是听觉记忆,他更多的是肢体记忆,用肢体来辅助记忆,会让学生们记得更牢固。

  我们在一节课中,总会有重难点,那么重难点怎么处理,一定是老师反复不停的强调,比如认识方向,这节课中的重难点就是观察点,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每讲一道题,每说一个点的时候都要提到观察点,都要让学生们去找这个题中的观察点是什么,只有反复不停的练*,他才会加深记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上学期,我上了《认识方向》这一课,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体现学用结合,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课开始,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一节活动课,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很乐意。接着,我叫了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做游戏,使学生明白老师在某某同学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为后面给新方向命名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今天教室里藏着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接着问“四面”指的是哪四面?并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四面:东、南、西、北,然后提问“八方”是指什么?并指着墙角的“八”字问:谁能说出八这个字在教室的哪一面墙上呢?一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由此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指的是那四个方向,以及这四个方向的命名,并让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新学到的四个方向。

  二、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主学*探究新知。

  第二环节:操场上的八个方向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二环节应该就是认识*面图上的“八个方向”,并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但每次课后反思都能感觉:学生对于从“空间的方向”到“*面图上的方向”的转换,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懂地图,更何况二年级的小学生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取了大胆尝试: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于是,第一环节结束我就对学生说:教室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中间,以操场为中心,让学生说出操场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指的是哪个方向?并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北对南,东对西,东南对西北,西南对东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操场的周围分别有些什么?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方向词,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放在操场中间的地上,先把操场用一个*面图形表示,画在白纸中间,并写上“操场”两个字,接着在*面图上把八个方向标好,然后鼓励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合作,把操场周围的这些建筑物以及操场,画在这张大白纸上。这时有学生反映有些建筑太难画了,我接着说不要画出立体的,只要画出简单地*面图形表示就可以了,例如:操场南面的花坛是一个细长的长方形,我就画一个这样的长方形表示(边说边示范),再比如:操场东北面的.厕所,只要想象它的房顶的形状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再次示范),这是学生明白了该怎样画,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最后,让学生在几个小组中推选一个代表,很快共同完成了一幅“校园*面图”。

  三、回归课堂感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环节:*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回到教室,把刚刚制作好的不太漂亮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园*面图”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挂?引导学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一般都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让学生借助于手势记一记*面图上的八个方向,然后再次交流操场的**方向有**,**在**的什么方向。

  第四环节:实际操作,巩固深化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在本课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对题目进行了改编,有效地利用图中的相关信息。先提问:“你最喜欢的水果在水库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决。再问:“你喜欢的水果又在桃园的哪一面呢?”我发现学

  生更乐意动脑筋解决问题,也乐意与人交流合作。再把这些水果制作成9张卡片,要求学生听我说的方位或学生自己说方位,让其他学生上黑板完成这幅水果种植分布图。练*经过创造性地改编,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对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然后布置学生回家以后,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么?

  上完这节课我深刻反思:感觉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超市、商场、农场……走进生活中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才会学的轻松愉快。本节课中,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感受到数学真的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使得学生由“空间方向”到“*面上的方向”的转换时的“思维过渡”不再那么吃力。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2

  一年级下学期有一单元是认识方向,主要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上一个一年级讲这一课的时候,是将学生拉到操场上,实地看一看早上面向东方能看到太阳,学校的大门在学校的西方。今年由于天气寒冷,在教室内讲解。

  我首先写了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在学生的“帮助”下分别贴在四个方向上,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并说出学校的东面是昆吾二期,学校的南面是特殊学校,学校的西面是如意花园,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个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

  第二个环节讲解相对方向,有些难度。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为了理解相对的概念,我指出前和后,左和右都是相对的。前面是东,那么后面就是西;左面是东,右面就是西。部分学生借助墙上贴的四个方向,逐渐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讲解前面是东,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由于学生有儿歌的基础,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道题填写还算顺利。但如果前面是北,左面是(),右面是();填写起来难度很大,只能借助墙上贴的方向。

  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方向,我发现,如果采用向右转的方式,就能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不断循环。于是我先让学生认识每个方向的右面是什么。我在黑板上书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先将“南”字圈起来,问学生,南的右面是什么方向,“南”字的右面是“西”字,也就是如果面向南方,右面就是方向“西”。又将“西”字圈起来,“西”字的右面是“北”字,也就是说:如果前面是西,右面就是方向“北”。这样再给学生一个填空:前面是西,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第一个空根据方向的.相对性,能够很快填出是“东”,根据我教他的方法,能填写出右面是“北”,左面就是南了。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

  本节课的不足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1、作业中出现中午太阳在()方,这个空应该填写“南”,可是有些学生填写的是“上”,这说明在讲解情境图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中午太阳在南方,这时勤劳的农夫应该吃饭了。

  2、如果告诉学生,前面是南,学生能填出后面是北;如果告诉学生面向南方,后面是(),有部分学生填写不正确,实际上,面向南方,也就是前面是南方。晚上放学,小明面向太阳回家,那么小明的家在学校的西方。

  3、说出你家的东面是(),南面是(),西面是(),北面是()。有的学生天的让人哭笑不得,四个空填的都是“楼”。还有的学生填的是大树,道路等。应该填写周围建筑物的具体名称,就像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3

  《认识方向》是实验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年级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面图上的*惯表示。本学期继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寻宝,但想要寻宝,首先要先学会看藏宝图,也就是认识方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中来。

  在找到宝物之后,让学生看到藏有宝物的箱子,问学生想不想打开箱子看看有什么宝物,但一定要用方向词来说明你想看哪一个箱子,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先出示以小明为中心的*面图,让学生说说你想打开那个箱子,当学生随意指出不知道如何称呼方位的箱子时,也就由此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产生质疑,也就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愿望。当有学生回答出是东北面时,我随即把问题继续抛给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适时引出东北面这个新方位词,让学生在迫切的求知愿望之时不经意间地又主动建构起对新的方向认识。

  二、开放思维,突出重点

  “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思考对于我们这个班,用什么样的教材最合适。”我把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在让学生探宝的过程中,由学生随意指出方向,打开箱子。但是有的箱子所在的方向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就不知如何叙述,而有的学生知道就能一下子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先引导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感知东与南的中间就是东南,东与北的中间就是东北,西与南的中间就是西南,西与北的中间就是西北。接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

  三、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给小动物找家,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水果园”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 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也引导学生学会了转换参照物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适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想描述哪些水果园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在更自由、更开放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现象,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观测地点,引出对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描述,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思考中逐步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四、策略教学,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思维策略出示的适时,通过复*旧知识——“根据什么判断出各个方向”,引出思维策略:谁能确定先定谁,以及诀窍:在*面图中要先确定指向标。在结合处理难点中,补充了第二个诀窍:确定中心(参照物),已在让学生印象深刻,辅助难点的突破。在后面的教学中,能始终运用这两个诀窍,带着思维语言来学*。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但是由于前面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3、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4、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在教学中要讲述给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4

  《认识方向》是实验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年级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面图上的*惯表示。本学期继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寻宝,但想要寻宝,首先要先学会看藏宝图,也就是认识方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中来。

  在找到宝物之后,让学生看到藏有宝物的箱子,问学生想不想打开箱子看看有什么宝物,但一定要用方向词来说明你想看哪一个箱子,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先出示以小明为中心的*面图,让学生说说你想打开那个箱子,当学生随意指出不知道如何称呼方位的箱子时,也就由此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产生质疑,也就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愿望。当有学生回答出是东北面时,我随即把问题继续抛给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适时引出东北面这个新方位词,让学生在迫切的求知愿望之时不经意间地又主动建构起对新的方向认识。

  二、开放思维,突出重点

  “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思考对于我们这个班,用什么样的教材最合适。”我把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在让学生探宝的过程中,由学生随意指出方向,打开箱子。但是有的箱子所在的方向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就不知如何叙述,而有的学生知道就能一下子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先引导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感知东与南的中间就是东南,东与北的中间就是东北,西与南的中间就是西南,西与北的中间就是西北。接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

  三、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给小动物找家,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水果园”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也引导学生学会了转换参照物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适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想描述哪些水果园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在更自由、更开放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现象,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观测地点,引出对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描述,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思考中逐步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四、策略教学,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思维策略出示的适时,通过复*旧知识——“根据什么判断出各个方向”,引出思维策略:谁能确定先定谁,以及诀窍:在*面图中要先确定指向标。在结合处理难点中,补充了第二个诀窍:确定中心(参照物),已在让学生印象深刻,辅助难点的突破。在后面的教学中,能始终运用这两个诀窍,带着思维语言来学*。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我本意在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质量。但是由于前面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3、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4、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在教学中要讲述给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5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

  在练*的环节,最后一道练*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6

  一年级下学期有一单元是认识方向,主要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上一个一年级讲这一课的'时候,是将学生拉到操场上,实地看一看早上面向东方能看到太阳,学校的大门在学校的西方。今年由于天气寒冷,在教室内讲解。

  我首先写了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在学生的“帮助”下分别贴在四个方向上,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并说出学校的东面是昆吾二期,学校的南面是特殊学校,学校的西面是如意花园,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个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

  第二个环节讲解相对方向,有些难度。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为了理解相对的概念,我指出前和后,左和右都是相对的。前面是东,那么后面就是西;左面是东,右面就是西。部分学生借助墙上贴的四个方向,逐渐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讲解前面是东,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由于学生有儿歌的基础,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道题填写还算顺利。但如果前面是北,左面是(),右面是();填写起来难度很大,只能借助墙上贴的方向。

  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方向,我发现,如果采用向右转的方式,就能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不断循环。于是我先让学生认识每个方向的右面是什么。我在黑板上书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先将“南”字圈起来,问学生,南的右面是什么方向,“南”字的右面是“西”字,也就是如果面向南方,右面就是方向“西”。又将“西”字圈起来,“西”字的右面是“北”字,也就是说:如果前面是西,右面就是方向“北”。这样再给学生一个填空:前面是西,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第一个空根据方向的相对性,能够很快填出是“东”,根据我教他的方法,能填写出右面是“北”,左面就是南了。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

  本节课的不足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1、作业中出现中午太阳在()方,这个空应该填写“南”,可是有些学生填写的是“上”,这说明在讲解情境图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中午太阳在南方,这时勤劳的农夫应该吃饭了。

  2、如果告诉学生,前面是南,学生能填出后面是北;如果告诉学生面向南方,后面是(),有部分学生填写不正确,实际上,面向南方,也就是前面是南方。晚上放学,小明面向太阳回家,那么小明的家在学校的西方。

  3、说出你家的东面是(),南面是(),西面是(),北面是()。有的学生天的让人哭笑不得,四个空填的都是“楼”。还有的学生填的是大树,道路等。应该填写周围建筑物的具体名称,就像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位置和方向》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位置和方向》教学反思1

  初始设计:

  我们还是需要这两幅作品的主人来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把量角器也拿上来,给大家量一量。

  (1)先请xx同学上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出“东偏北60°”的?(先说说东偏北,再说说60°)

  “东偏北”是什么意思?

  预设:从东往北偏。(大家一起拿出手,从东往北,注意手势(手掌))

  那这50°你是怎么来的?(介绍一下你的量角器怎么放?说一说过程。)稍作移动,那为什么不能这么放?(感受点对点),这条零刻度线要对准什么方向?(0刻度线要对准正东方向)为什么?(从东开始)

  好的,那这60°就是从?到?,(标上箭头弧线)为什么不是从那边看过来的呢?(东偏北,东出发,另一边是西)。

  她介绍完了,谁听懂了这个过程,再来说一说的?(怎么得出东偏北,怎么量出角度的?)

  (2)现在请x同学来分析分析你的作品,为了便于下面的同学更好地理解,姜老师已经帮你把方位图和连线补好,;(同上)

  比划北偏东,零刻度线怎么对(正北方向),度数从那边读过来?(北)标上弧线和箭头。

  再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明显可以感受出,我是在引导着孩子介绍的,在自己学校试教后,孩子们并没有自主介绍的能力,需要我不断牵引着,挤牙膏一般地引出我要的“预设”,因此这次到锦溪小学,周校说,这是城区学校,学生的资源很好。因为这一句话,我对这一环节存疑,如果孩子能一口气把”东偏北60°30千米处“都能介绍清楚呢?因此我做出了心理预设:如果孩子真的不需要引导说出了对此的思考过程,不妨让下面的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来请作品的主人答疑,就可以减少我出场的时长。这一想法一直在我的心中。

  公开课情境再现1:

  竺同学(她先放上了量角器,一边介绍方法,一边演示量角器)说得还算清楚。在课前一直不断提醒要自己多些课堂等待,毕竟学科论文研究的就是它呀!我看她先介绍的是角度,后小结所以是东偏北。”我没有急于打断她,让她先解释东偏北是什么意思,而是等她说完,想着急着打断,不尊重学生,也没有做到以生为主的课堂,这句话硬生生被我咽了回去,等她说完,我豁出去了,感觉孩子基础还不错,决定大胆尝试“生生评价”,我提问:对于他的介绍,你有什么疑惑的吗?她就在台上为你解疑。孩子们“冷”了会,我静静等待,孩子们的小手举了起来。

  生1:为什么量出来是60°?我觉得把量角器调转一个方向,可以量出另一个度数。(好,度数的问题。)

  生2:为什么是东偏北,而不是北偏东呢?(方向的问题)

  师:这么多问题,我们请竺同学一一来解答一下。

  孩子们的提问代替了我的嘴,提出了我想提问的所有问题,我很兴奋,因为我大胆迈出的一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开课情境再现2:

  请北偏东的孩子上来介绍,没想到孩子无法自主介绍,只是心虚地给了一句:“我量错了”而且他的量角器是横着放的,我心想:糟了,是一个“水军”哈哈!

  师:没关系,你就说说,你觉得北偏东是怎么样的?

  生:从北往东偏。

  我带着孩子一起认识了北偏东,并夸孩子:你是可以的嘛!

  当我等待孩子为什么量出来是30°时,孩子实在想不出,我请他找一个孩子来帮一帮他,他请了一个孩子上来,他把量角器,摆成了竖着的,我就势问:为什么要这样放呢?

  生:因为是北偏东,要对准正北方向。

  解决了量角器的问题,我请孩子说一说,这30°是怎么看出来的?两个孩子都没指出来,我又请了一个孩子上来,她支支吾吾没说清楚:我觉得是这样看过去的不能这样看过去。我不死心,不想自己说,因此我继续问:我听懂了她的意思,但是谁能把它说清楚?,我又请了一个孩子上台,

  生4:这是北方向,这是北偏东,所以要从北往东看度数。

  我等了五个孩子终于说出了我要的,也许时间花费了,但我还是觉得在教学等待和生生评价上,我做了努力。

  基于学情,这堂课我认为它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摆放量角器,测量位置所在方向,因为孩子若不理解东偏北,则他还是无法理解如何摆放量角器。因此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在量角器的摆放上,但是我认为确定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而方向中包含角度,那么角度的又来也是孩子对于方向的理解,而这一理解就可以从孩子们摆放量角器的过程中得以展现。

  对于学情较好的孩子,也许这一环节可以花费少时,因此,学情是很重要,对于不同学情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今天便做了新的尝试!在课上,跟着孩子的脚步走,比我们拉着他们的鼻子前行,精彩有趣的多!

《位置和方向》教学反思2

  孩子们通过三年级“认识方向”的学*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能利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词汇描述物体的大概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在设计教学伊始,我注重遵循以下两点:1.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孩子们在学*了例1和例2后,基本能“说”,通过三要素方向,度数,距离“说”出物体的具**置;基本能“画”,通过坐标找方向,描度数,数距离“画”出物体的具**置。

  但例3教学出现困难,学生在学*中形成一种定向思维,总是以第一方向标为观测点看物体,当观测点(或参照物)调换了之后,不能及时改变方向标,而错误地描述了物体的位置。在突破了这一难点之后的教学中,同学们能顺利看地图,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位置和方向》教学反思3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在学生认识了东、西、南、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会用相关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并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中周围的环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借用情境,引发探究热情。

  一上课我就出示主题图,并告诉学生,这是暑假里某少儿军训训练营进行野外军事演*的场景。如果你是指挥部的部长,站在指挥部里看红军阵地,你能说出红军阵地的具**置吗?借用军事演*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二、旧知为“媒”,引发认知冲突。

  因为学生以前已经认识了八个方位,初步有了描述物**置的认知经验,所以异口同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把实际场景图换成简洁的几何图。”我边说边画几何图。现在红军阵地就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如果你是指挥部部长,随便向西北方向走,就一定能走到红军阵地吗?我边说边随手从指挥部出发画了一条指向西北方向的射线。学生纷纷摇头。看来只知道红军阵地在西北方向,这个范围太大了,找到红军阵地不太容易。如果再把红军阵地所在的方向说得详细些,就容易找到了。那怎样才能把红军阵地的方向说得详细些呢?因学生预*过,有同学提出给出角度,用量角器量出角度,这时星星之火一燎原,其他学生思维的火花全部燃起来了,纷纷提示用量角器量出红军阵地的夹角。看到时机成熟我给学生画出了角度,告诉学生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北偏西50度方向上,并让学生尝试说这个方向还可以怎么描述。(西偏北40度方向),引导学生对比,如果就现在的角度说红军阵地在北偏西50度简单,还是说西偏北40度方向简单。使学生明白,北偏西50度有度数,这样描述不用求度数相对较简单。这时我又问道,知道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偏北50度方向,走多远才能找到红军阵地?学生恍然大悟,纷纷提到还要知道走的距离,才能准确地找到红军阵地的位置。假设红军阵地距离指挥部10千米,现在你能确定红军阵地的位置吗?(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偏北50度方向,距离指挥部10千米处。)从而使学生明白要想确定物体所在的准确位置,必须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

  三、动手操作,感悟方法。

  当学生学会用方向和距离两个因素确定物体的位置后,告诉他们蓝方阵地在指挥部的东偏北45度方向,距离指挥部20千米处。让学生尝试在练*本上用量角器画一画夹角找一找位置。虽然刚开始学生来回摆量角器,不知如何去量,不知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谁重合,不知道0刻度线与谁重合,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很有价值,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有了认知冲突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明确测量角度的方法。这里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即图上距离是1厘米或1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距离是多少,并告诉学生比例尺在确定物**置时的重要作用。在新知的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参与合作交流,一方面能提高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四、巩固方法,实践运用。

  当学生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后,出示了一副学生熟悉的图形---以学校为观测点,来确定学校周围建筑物位置的图形。让学生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周围建筑物的具**置,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特别是最后一道*题,给出方向和距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面图内找物体的位置,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课堂学*的空间。

  本节课的不足:学生动手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操作量角器特别慢,还有同学用量角器量读数误差较大,导致画出的物体的位置与物体的实际位置不相符,还有少数同学在描述物体的方向时说得不太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面图形,有了*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长度单位的欲望

  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长度单位的欲望。

  二、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但无论怎样精心设计的课,都会有问题的存在:

  (1)学生观察的能力较弱。

  低年级学生观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应多锻炼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估”的能力要加强。

  估一估较短物体的长度时,比较接*实际长度,但估计较长的物体时,误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个范围。这应该和*时的生活实际有点关系,现在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比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准呢?所以数学一定要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数学中经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3

  我刚刚上过《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因此 使学生建立起“1 厘米”的 长度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教学的的: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因此 在讲授新课之前,播放“阿福的新衣”动画,让孩子带着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去思考,在小组交流一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为学*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氛围。

  二、直观领会得新知。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看一看、读一读、比一比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在活动中学*新知。

  (一)直观感知,认识1厘米。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 、 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 1 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 1 厘米”,并且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就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的长度。

  2、读一读 。在孩子们互相指过1厘米以后,读一读: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 、比一比。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一指大拇指的宽度指的是哪部分?在尺子上比一比你的大拇指的宽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

  4、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了“ 1 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三 ) 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 1 厘米”、“几厘米”之后,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生用尺子测量长度的:1、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拃?说一说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量一量自己一拃的长度,让同桌验证。通过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贯穿自主高效的教学原则。贯彻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学*的能力。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4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量、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5

  一、童话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如是悠扬的和弦。我利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所说的3拃给阿福做的衣服却小了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孩子的学*积极性,促使孩子主动思考探究,使其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看一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并寻找自己尺子上的秘密:cm、数字、刻度线;通过让学生在寻找尺子秘密的过程中,对cm产生好奇心,在明白其意思的过程中引出学生想要了解的知识:“1厘米是多长?”猜一猜:在学生想了解1厘米是多长的时候,我并没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学生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利用反问的形式“只有从零到一是一厘米”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让学生认一认,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最后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然后设计了从四到几是一厘米,同学们都说到五,我又接着问不能说五,调动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最后得出从四到五和从四到三都是一厘米,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比一比:同学们在明白1厘米后,再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的表象。

  估一估: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兴趣。从自己身体和周围物体中找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估算意识。在看、猜、找、比、估等环节中,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2、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接下来认识的五厘米线段,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五厘米,我又反问他们:“你怎么知道是五厘米”,然而同学们不能很正确的说出为什么是五厘米,我接着顺势引导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让同学们大体能说出要想知道它是几厘米就看他里面有几个一厘米。并运用动画,使知识的呈现更形象更直观,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引导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总结了测量方法后,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估计并测量一下橡皮的长,宽和厚。估测并测量自己课本的长度,再一次让学生亲身经历量的过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不足: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

  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认识小数,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教学小数的知识,仅限于一位小数(小数点的右边只有一个数位),而且和量长度、买东西等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其中的数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一位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而在这些内容中,小数的意义是重点,它是后继学*比较小数大小和小数加减计算的思考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接触小数,小数的读和写并不是孩子的难点,怎么去借助生活实际去理解小数的意义才是学生的学*的关键,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基于以上考虑,我是这样安排本节课的:

  1、以“元”为切入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有些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做基础。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也经常接触小数,例如在超市中用的标价牌就有小数。

  2、以“米”作*台

  教材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为例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这类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以1分米=1/10米=0.1米为重点,在突破这个重难点后,学生能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 )分米=( )/( )米=( )米。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元、角引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刻领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同时紧紧抓住分数与小数的本质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晰理解小数只是分数的一种简单的书写形式,它们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

  二、不足之处:

  1、语言要规范,过渡语的衔接要自然,课堂语言的感染力还需加强。导入部分时间过多。

  2、为什么要学小数?因为小数在生活中很重要,要让学生产生对小数的迫切需要,要体现了认识小数的价值。

  3、生活中的小数要直接出示,我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小数的事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周围有很多小数。

  4、教师的引导、教师问题的提出要有明确性。每个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思考。

  5、教学内容超出大纲范围,给学生增加难度。从而也导致课堂时间没有掌控好。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2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孩子们是第一次学*小数,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接触小数,所以说,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既然是初步认识,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难点落在:能认、读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整节课,从“生活情境”起始,引领学生走进“数学里的生活课堂”。

  成功之处:

  一、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出新知。

  通过看教材、读教参,发现三下与四下关于“认识小数”最大的区别是三下的认识小数是建立在具体情境中,也就是结合具体的量“量”和面积、数轴等直观模型来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学生,也经常接触小数,特别是最*几年微信、支付宝等APP重红包的兴起,孩子们会经常接触电子红包。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的导入我采用抢红包的形式,抢到的红包都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贴*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小数。

  二、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尽管孩子们是学*的主体,但老师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对于两位、三位等多位小数孩子们就特别容易出错。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思考、去表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足之处:

  一、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最大程度体现。

  本节课当然也有很多不足,有些地方老师讲得还是太多,还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语言不规范,课堂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强。

  本节课是一节认识课,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相对能将数学这么较枯燥的学科教活,不仅要有精巧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充满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对学生的夸奖还需挖掘,学生的精彩发言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3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巩固练*,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困惑: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虽然在自学问题中提及了,但在课上并没有去解决它,因为教材在四年级还安排了一节《小数的意义和产生》,是把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在这一课中沟通呢?还是把这一知识点安排在以后再研究呢?对于这一目标的定位总是举棋不定。正如林老师所说:在每一个练*中,都让孩子们把写成分数表示的形式,使课更丰满。可是这样会不会把目标定位得偏高了呢?我困惑着,这也是我教新教材以前最常有的困惑:如何把握一节课的目标定位呢?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4

  《小数的初步认识》,初看觉得很简单,但细细地去思考,会引发很多的困惑,促使我深深地去思索,去实践,去反思,启发颇多感想,有柳暗花明后的飞跃,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下面谈一点体会。

  1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数的引入是因为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分数”这样的问题而产生。因此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生活作用。于是我一开始结合帮助小红解决问题,去超市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投入到学*中去。

  2实施有效迁移 建立小数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建立小数的数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如何建立呢?要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迁移去达成。这个迁移点首先就是分数的知识,分数的学*对小数的学*特点是小数意义的理解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在例1中“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就不难解决,然后不妨直接告诉学生:“米还可以写成0.1米。”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让学生对小数的数感在分数这个*台上建立。

  3丰富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关于学*方式,应根据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去设计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方式,教学反思《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中,例1的教学选用了尝试讲述法,把小数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接受学*。同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以直观到抽象,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还伴有同桌、小组内的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优势互补,充实认知。你来报厘米数或者分米数,然后由同桌说出它们的分数以及小数。也充分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学得有趣。

  4合理设计*题,最大限度发挥*题的功能(我的困惑)

  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虽然在自学问题中提及了,但在课上并没有去解决它,因为教材在四年级还安排了一节《小数的意义和产生》,是把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在这一课中沟通呢?还是把这一知识点安排在以后再研究呢?对于这一目标的定位总是举棋不定,还值得深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发现学生在我第二节小数的初步认识练*课上就出现了困难。1元=10角。7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1元是100分。7分是()/元,还可以写成()元。造成这原因除了前面提及的情况外,令一种是这一课时包括的新课内容很多:(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一节课没来得及让学生做一些基础练*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节课课本上的*题编排其实非常巧妙,一个*题一个要求,教学时应该尽量节省出时间善于利用,好好挖掘,发挥更大的价值。如对口令、猜谜语游戏,既活跃气氛,又更好地建立了小数的概念,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与我们密切相关;判断各是什么数,试图让学生在辨析中更加清晰整数、分数、小数的内涵。从而练*中也应该引导学生细细体悟,实现有效迁移。如“想想做做”第3题,类似的图在分数的学*中也见过,只是当时的图更一般化,*均分成的份数不一定是10份,到这里,图被特殊化为一位小数也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数的模型。“想想做做”第5题有同样的作用,只是这条数轴曾经是认识整数时常用的模型,而现在又拓展到了小数。深入地去挖掘,引导学生去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小数的数感。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5

  《认识小数》,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对这部分知识的学*,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素材,如:超市里商品的标价,学生找到带有小数的物品等,把学*内容再具体化,拉*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体现教学生活化。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课前布置学生跟随家长去商场、超市购物,注意观察商品的标牌,以及同学间互量身高,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小数,在教学中老师以学生熟悉的文具价格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学会的能力。 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让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能力,真正理解小数的含义这一核心知识。

  3、力求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分成1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 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过程,达到了“情意共鸣、信息反馈、思维活跃流畅”的最佳境界。

  4、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整节课,我努力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难点环节我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陶冶。接下来的新课巩固练*,围绕刚刚建构的“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的分数意义,运用线段图和正方形*分为10份的分数示意图,让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数表达到小数表达,由看图写数到笔填口述,递层推进且富有变化地巩固所获得的小数意义认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