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12 00:00:00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的,这一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 练*,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 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 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 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 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2

  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学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在备课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操作来认识分米和毫米,让学生自己多猜测、多动手、多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学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中我把旧知与新知衔接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银行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还让学生动手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并告诉学生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节课有很多不足,在认识1厘米等于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当时我只在语言上纠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学生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课的开始,我通过简单的复*,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在教学分米时,我通过例题里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觉没有让学生产生学*分米的需要。接下来我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认一认时,我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我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课前我没有准备什么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机的长度、两只眼睛眼角之间的距离、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等等。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说的非常好,然后再让学生在米尺上验证。

  在教学毫米时,我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但是,这些都是我告诉孩子的,他们没有亲身体会毫米的小、短、薄,没有产生学*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时,我可以让孩子测量带的.卡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这样孩子理解会更深刻。然后我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捏10张的厚度,但是我没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这节课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4

  《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 1 米 和1 厘米的长度,理解 1 米 =100 厘米。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软盘、一次性杯子、丝瓜、铁钉、小米粒、花瓣、叶子等等。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在比划“1 分米”和“1 毫米”时,我渲染学*的神秘气氛。在比划1 分米时,说:“现在让我们把手高高举起。对,这就是1 分米。”小朋友们兴奋地仰起小手。在比划1 毫米时,这样说:“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卡,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 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语气是缓慢的,轻柔的。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卡,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在教学《分米与毫米》后,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初中词汇教学反思出色的老师教学反思充气房子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5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最后结合一篇小日记改错来结束,既复*了4个单位,又提醒学生要用准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6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 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 20厘米 )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 10厘米 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 1毫米 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 10厘米 、 1米 =10分米、 1厘米 = 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题还有其它的练*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 2毫米 ,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 23毫米 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7

  《分米和毫米》这节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直尺继续测量,积累了一定的长度单位学*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学中,xx幼师学校就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活动

  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用手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复*进率:1米=100厘米,重新认识尺子,知道0刻度线的作用,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接着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大约大约18厘米,激活学生测量经验。再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发现新的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在直尺上施6个小格。引入对毫米的认识,体会到表示比1厘米短的长度,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通过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10毫米。教学分米的认识时,让学生找到10厘米的`长度,告诉学生,这样的长度就是1分米,用手势表示出。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并举出实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就加深了。

  2、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建立长度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帮助孩子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在教学中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活动获得对单位长度的丰富体验。在认识毫米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认一认,在电脑上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找一找,通过准备的丰富材料:角硬币、电话(公交)磁卡,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具体长度,形成表现;比一比,要求学生用手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说一说,说说你觉得1毫米怎么样?你对1毫米的长有什么感觉?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感受到1毫米的实际长度,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8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 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9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是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后对照教学要求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导要简:

  本课教学环节若不紧凑教学内容必定完成不了,因此我在如何导得快、简、趣上动了脑筋。我让学生联系上学期学过的厘米和米导入本课,通过学生测量文具盒引出长度单位分米,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则直接拿起数学书,问:如果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然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看。在新知探索结束后又以今天小朋友们学了不少新本领,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实践应用的练*环节。课中几次的导比较简明,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自然而顺畅。

  二、教要精: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就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精要讲解上。如:在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后,我设计了1分米到底有多长?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比划)、找一找(举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最后小结现在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吧!。如此老师教给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要精也体现在两次小结中,新知探索结束后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强化了重点,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三、练要实:

  本课教学中参与面广,活动量大,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往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时间成了难以把握的因素,我犹豫过、担心过,但课堂教学要扎实必须是学生练得实。这节课该学生动手的,我尽可能不包办代替。如:用学生尺测量学*用品、用米尺测量桌椅、测量线段等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怎样量并剪下10厘米的吸管以及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我都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实物投影下演示,规范学生的操作。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的测量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充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在用米尺测量桌椅高度前,我先让学生说用米尺测量需注意什么,使操作活动讲求实效。但是由于时间还是紧张,书上的练*没能在课堂上都解决.

  四、学要活:

  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学*,可以说学得比较活。如:学生经历估一估、量一量、剪一剪,从一根吸管上找到1分米,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通过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沟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在米尺上数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填一填1米=()分米。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过程。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激起该用什么长度单位的矛盾心理,我不急于让学生说量的结果,而是听听辣椒哥哥和西红柿弟弟是怎么说的然后问:现在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长度是1毫米;不到1厘米时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等这相当于看书自学。课上有多次同学间的合作测量、探索交流等,让学生知道在动手中学、向书本学、向同学学等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多不到之处,希望得到更多指教。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应用意识

  在练*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练*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回想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效果也还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比较弱,虽然有客人老师在听课,又是需要大量动手的课,孩子们活跃的个个想一试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见我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法上还需不断努力学*。另外,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体课件用上,直观形象的演示会让这节课更别样了!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1

  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与的空间。

  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3。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学生学会了估计、观察、测量、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2

  1.问题设计过细、过碎,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细细思考还是觉得所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有老师领着走之感,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构。

  在上面认识毫米这一环节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能不能精确地表示出它的长度?那怎么办?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吗?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怎么没见到?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给表示出来?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通过刚才我们真正地接触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这些问题适当整合一下,拓宽学生的思考活动空间,课堂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生互动,学生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2.张弛有度,注重学*方法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帮学生养成创新的*惯。

  学*是一辈子的.事。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节课的新知,而是要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并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获取新知的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称张提供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在教学毫米的学*时,结构清楚,先产生毫米的需求,再通过找1毫米,认识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深化好摸的认识,整个层次是鲜明的。在分米的设计过程上也和毫米是类似的,我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在毫米的认识学*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学*毫米,说出刚才我们学*毫米使我们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的。把学*的方法交给学生,再放手由学生自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米的学*,这样可能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这样达到的学*效果也许会更好。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的起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

  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欲。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4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节课要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和学生收集了校讯通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以及一粒米的长、宽来认识1毫米。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第二题数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5

  孔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经常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内容的学*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复*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如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也可以说是200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并引导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之外,今天我们将学*一些新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过测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的文具盒通过测量,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然后通过谈话告诉学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来表示,从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在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从而引入用毫米作单位的学*。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

  孔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经常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内容的.学*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复*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如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也可以说是200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并引导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之外,今天我们将学*一些新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过测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的文具盒通过测量,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然后通过谈话告诉学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来表示,从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在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从而引入用毫米作单位的学*。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应用意识

  在练*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练*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回想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效果也还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比较弱,虽然有客人老师在听课,又是需要大量动手的课,孩子们活跃的个个想一试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见我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法上还需不断努力学*。另外,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体课件用上,直观形象的演示会让这节课更别样了!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的,这一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 练*,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 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 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 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 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4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学生说“太小了”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5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 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1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吗?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的,这一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 练*,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 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 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 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 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3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节课要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和学生收集了校讯通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以及一粒米的长、宽来认识1毫米。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第二题数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4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最后结合一篇小日记改错来结束,既复*了4个单位,又提醒学生要用准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5

  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与的空间。

  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6

  孔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经常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内容的学*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复*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如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也可以说是200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并引导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之外,今天我们将学*一些新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过测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的文具盒通过测量,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然后通过谈话告诉学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来表示,从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在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从而引入用毫米作单位的学*。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7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应用意识

  在练*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练*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回想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效果也还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比较弱,虽然有客人老师在听课,又是需要大量动手的课,孩子们活跃的个个想一试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见我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法上还需不断努力学*。另外,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体课件用上,直观形象的演示会让这节课更别样了!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8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节课要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和学生收集了校讯通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以及一粒米的长、宽来认识1毫米。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第二题数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9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 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10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 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的起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

  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欲。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2

  1.问题设计过细、过碎,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细细思考还是觉得所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有老师领着走之感,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构。

  在上面认识毫米这一环节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能不能精确地表示出它的长度?那怎么办?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吗?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怎么没见到?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给表示出来?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通过刚才我们真正地接触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这些问题适当整合一下,拓宽学生的思考活动空间,课堂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生互动,学生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2.张弛有度,注重学*方法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帮学生养成创新的*惯。

  学*是一辈子的事。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节课的新知,而是要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并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获取新知的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称张提供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在教学毫米的学*时,结构清楚,先产生毫米的需求,再通过找1毫米,认识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深化好摸的认识,整个层次是鲜明的。在分米的设计过程上也和毫米是类似的,我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在毫米的认识学*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学*毫米,说出刚才我们学*毫米使我们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的。把学*的方法交给学生,再放手由学生自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米的学*,这样可能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这样达到的学*效果也许会更好。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3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4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

  1.需要是学*是源泉,学*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心理学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如在引入分米时设计1只玩具手机长约1( ),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认识。

  又如在引出毫米时,用量数学书的厚是6( ),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夹一夹、找一找、估一估、数一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学富于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体验学*的快乐。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放手让学生观察1分米到底犹有多长,为学生创设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找到了多种答案,在寻找分米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选择的轻松与快乐,开拓了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又如让学生在3把不同长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几分米?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几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是1米?为什么?以及这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那大约多少张这样的纸厚1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设计此类的问题情境,渗透方法策略的灵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思考中对长度单位的表象以及关系得以进一步地理解与提升,充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之所在就是学会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体验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挑战者后的愉悦。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让学生走下位置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以及估一估身边物品、量一量熟悉物品的长度或厚度时都为学生更好地建构长度单位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随着新课程地深入,不禁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不断地被完善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流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才有可能建构生机勃勃的课堂,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地成长着并快乐着。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5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学生说“太小了”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6

  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学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在备课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操作来认识分米和毫米,让学生自己多猜测、多动手、多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学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中我把旧知与新知衔接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银行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还让学生动手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并告诉学生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节课有很多不足,在认识1厘米等于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当时我只在语言上纠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学生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7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最后结合一篇小日记改错来结束,既复*了4个单位,又提醒学生要用准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8

  孔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经常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内容的学*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复*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如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也可以说是200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并引导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之外,今天我们将学*一些新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过测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的文具盒通过测量,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然后通过谈话告诉学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来表示,从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在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从而引入用毫米作单位的学*。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9

  这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进行,学生感受到学*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课始我创设了课间学生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乐的氛围中,既复*了“米”和“厘米”,又通过设疑引入新课,可谓一举三得。

  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感受”。如比划“1分米”,让学生用直尺当小助手,一手比划,一手轻轻移开直尺,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在比划“1毫米”时,我让学生用一分硬币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的起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

  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欲。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菁华3篇)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2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5)份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

  在*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3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5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5】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

  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学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在备课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操作来认识分米和毫米,让学生自己多猜测、多动手、多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学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中我把旧知与新知衔接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银行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还让学生动手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并告诉学生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节课有很多不足,在认识1厘米等于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当时我只在语言上纠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学生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3

  片断一、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1:铅笔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数学练*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们头发丝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个兄弟里面最小的。

  生5:毫米虽然那么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师:对啊,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片断二、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汇报:

  生1:我发现1分米跟我的铅笔差不多长。

  生2:我发现1分米就是1个大格,1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生3:因为1个小格你刚才说了是1毫米,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个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于10毫米。

  师:说得对极了!是个伟大的发现。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我发现这条直尺上共有10个大格。

  师:那是多长?

  生4:10分米。

  生5急切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因为这条是米尺,就是1米长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师:真不错。这个发现也很重要。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4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

  技能目标:能测量周围的事物,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合适地运用长度单位。

  情感目标:体会到身边的数学知识,会用毫米,分米刻画日常生活重的事物,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测量过自己的身高,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也测量身高。可是粗心的狐狸大姐没写长度单位,你能帮他填上吗?

  动物身高或身长

  长颈鹿5

  鸽子20

  斑马150

  熊猫85

  狼6

  蚂蚁5

  蜜蜂10

  生填长度单位。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答案?

  生1:长颈鹿5米,鸽子20厘米,斑马150厘米,熊猫85厘米,狼6米,蚂蚁5厘米,蜜蜂10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狼不可能是6米,比长颈鹿还长,但也不是6厘米,太短了。

  师:大家说有道理吗?

  生:是的。

  师: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合适了,应该用新的单位去表示它。

  生:用分米。

  师:分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本上看的。

  师:看来这题是有争议的,那么蚂蚁和蜜蜂的单位你们同意吗?

  生:5厘米的蚂蚁太大了,不可能的。

  师:那么这三题都是有疑问的。(在表格上打上问号)

  师:我们看前面已经确定的答案,5米,20厘米,150厘米,85厘米,分别是多高呢?用手势比划一下。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米比较大,厘米比较小。

  板书:1米=100厘米

  揭题:对于一些动物的身高,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表示,需要学*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认识毫米与分米

  二、毫米教学

  师:那么1毫米究竟有多长?

  师出示电话磁卡,指出磁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磁卡,左手两个手指轻轻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缝隙就是1毫米长。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吗?得出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生: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活动:和周围的同学把卡叠在一起,可以2张,5张,8张等,量一量是几毫米。这个环节在上课的时候遗漏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请大家想一想身边或者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米。

  师:他说米粒大约长1毫米,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不止的。(师拿尺子给学生比了比1毫米的米粒)

  生:一张纸的厚度。

  师:其他同学听到了吗?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一张纸的厚度没有1毫米,可能3张。

  师:拿我们的数学课本来验证一下,叠起来几页才是一毫米。

  生叠好了以后汇报:4张,8张,12张,7张.

  师:看来1毫米不只一张纸或3张纸的厚度,在7张左右。

  师:1毫米比较难找啊,大家能找找5毫米的吗?

  生1:手指头的宽度。(师拿5毫米比)

  生2:铅笔的宽度。

  师:刚才我们举了5毫米的例子,现在你能把5毫米画下来吗?

  生画5毫米的线段。

  师:再画10毫米的线段。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毫米就是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再请你画出20毫米,看谁画得快,你是怎么画的?

  生:20毫米就是2厘米。

  师:认识了毫米以后,我们来认识分米。

  三、分米教学

  师:大家猜想一下1分米有多长?

  生1:是1毫米的一半。

  生2:1分米是10厘米。

  师:敢于大胆地猜想是很好的。

  师:(拿出1分米长的吸管),象毫米一样拿在手上感受一下1分米。

  学生感受1分米的长度,并在尺子上比一比,得出1分米=10毫米。

  师:找一找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厚度是1分米?

  生:铅笔头,信封的宽,

  师:用分米可以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1:手臂的长度。

  生2:铅笔盒的宽度。

  生3:桌子的宽度,长度。

  测量活动。

  学生汇报:手臂长5分米左右,桌子宽3分米,长9分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里面的“四兄弟”,你能把他们按照一定的秩序排队吗?

  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他们还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呢!师介绍简写方式。M dm cm mm

  师:我们还知道了他们的关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0个10是100。

  师:你的意思是10个10厘米是100厘米,所以10个1分米是1米。

  用米尺验证。得出1米=10分米。

  师:现在我们来确定最后三个单位应该填什么,狼高6分米,比划一下大约多高。蚂蚁和蜜蜂的身长呢?

  四、练*

  1、小狐狸为了感谢我们,请我们去他家做客,路上还会碰到很多问题。

  课件出示:汽车门宽8(),汽车玻璃厚5(),大树高3()

  进入屋子:电冰箱高160(),床宽2(),电视机长6(),字典厚25(),书柜高1(),橡皮宽20()

  2、小狐狸看我们学的那么好,还给我们介绍了小知识:

  (1)三星SGH-E568手机,拥有86×43×26.3毫米的三围,重量仅有85克,这样的尺寸和重量更能显示出女性用户的审美感。

  (2)20xx年8月29日,洛玻集团公司成功生产出0.7mm超薄玻璃,填补了我国玻璃工业的一项空白。

  (3)“卡努”是今年以来对嵊州市影响最大的一次台风。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1日全市*均降雨量为119.86毫米,最大雨量点崇仁镇民胜水库达196毫米。

  师结合示意图介绍降雨量的测量方法。

  2、学生做课本上的练*。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5

  本单元是在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问题二:不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如:小军跳了16分米,小丽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范文五份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

  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

  (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

  (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

  (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那 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

  (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

  (7)做一做*题: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 )

  小结:我们学*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毫米?我们学*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

  2、分米。

  (1)引入:大家猜猜有没有一个比米小又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dm,板书)

  (2)探索: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那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黑板演示)。

  用手比划,记住1dm长度的感觉。(2个手指一跨大约为1dm)。

  问大家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黑板演示)

  (3)找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开关盒 印台盒的长边)

  再次加深,那你们的手臂大约几分米?(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

  (4)做一做*题。

  总结:手指记忆法。

  板书设计:

  五指记忆法。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体念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

  1分硬币、各种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境图,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你能用身体中的尺表示吗?

  3、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毫米的产生

  1、估一估

  师:【课件1、出示课本书图】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估一估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自由发言

  师:谁来说说你估计的是多少?

  生:......

  师: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生:用尺子量。

  2、量一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在小组内进行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厘米?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卡纸上。

  生:测量并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哪一组测量的结果。

  生:数学书的宽不到18厘米,厚不到1厘米或6毫米等

  师:数学书的宽和厚度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呢?

  生:不能

  师:归纳,当我们在测量数学书的宽或厚度不是整厘米时,要想量的更精确些,我们通常用毫米作单位【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1)直尺直观演示

  师: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你认为1毫米有多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究竟有多长吗?【课件】

  生:同桌两人互相指出尺子上1毫米有多长。(尺子中的1小格也就是1厘米中)

  师:那也就是说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3小格呢?,5小格呢?1毫米到底有多长,你能用手比划下,看看有什么感受。【课件显示】

  (2)动手实践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拿出尺子,用手捏住,然后捏尺子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卡尺子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生:学生体念

  (3)生活中的1毫米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的硬币、直尺、公交卡的厚度等。)

  师:那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呢?(很短的或很薄的)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课件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

  2、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数一数

  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师: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课件显示】

  师:那也就是说(1厘米正好=10毫米【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一遍)

  师:那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生:2厘米=20毫米,3厘米=30毫米

  师:那1厘米6毫米=()毫米呢?

  生:16毫米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出长16毫米吗?

  (2)量一量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你能用毫米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能)请同学们打开书的22页拿出尺子量一量的第1、2题的线段各有多长。

  四、课堂练*

  师: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你能用这些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能)那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 (5)一枝粉笔长75( )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3)教室的长约8( ) (7)一把钥匙的长45( )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8)练*本的厚约3( )

  2、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床长2厘米()

  牙刷长约13毫米()

  小树高3分米()

  老师的讲桌高9分米()

  小明的身高130cm()

  橡皮的长约30厘米()

  3、量一量完成练*五的第2题

  4、拓展《小马虎的日记》

  20xx年5月30日星期五天气:晴

  早上,我们坐在长约8毫米的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是“毫米的认识”,老师来了后发给每个人1枚厚度约是1厘米的1分硬币、我估计了一下老师手里拿的粉笔的长度约为7米5毫米,我手里刚开始用的铅笔长度约为15毫米,我估计铅笔盒的高度大约为20厘米、老师让我们量一量橡皮的长度,约为8毫米、

  五、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六、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米厘米毫米

  1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3

  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2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

  1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复*厘米,米

  〈1〉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毫米

  1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练*

  〈1〉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课件出示练*题。

  6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分米

  1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1米=10分米

  三:练*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1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2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4

  【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 课件

  【学生用具】

  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谈话: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谁了? 预设:齐天大圣。

  教师谈话: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教师引导: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

  教师谈话:用字母怎样表示?

  预设:Cm、m。

  教师谈话:请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 教师谈话: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两臂展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教师谈话: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教师谈话: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预设:直尺上0-1的距离是1厘米,1-2的距离是1厘米,4-5的距离也是1厘米。

  设计意图:复*长度单位厘米、米

  二、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谈话:(出示1分硬币)请看我手中的1分硬币,请你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几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能用厘米表示,没有1厘米厚,刚好够1小格(即1毫米), 教师谈话:你知道1小格是多少吗?

  教师谈话: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教师引导:请在尺子上找找1毫米

  实物展台出示尺子: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着不同的小格问) 学生认识到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教师引导:请你用铅笔尖指着小格的中间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数后发现有10个小格。

  教师引导:观察这10个小格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

  预设:一样大,*均分。

  教师引导:1小格是1毫米,1大格是1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引导: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请和同位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师谈话:毫米可以用小写的mm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以一分硬币的测量为设疑,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教师谈话: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让我们再来感受1毫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捏1分钱的厚度,进一步感知1毫米。

  教师谈话: 你能在直尺上找出5毫米吗?并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找一找后画下来。

  教师引导: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金箍棒可以放在耳朵里呢。

  我们周围或生活中的哪些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预设:蚂蚁、米粒、书本厚度、指甲厚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引导:金箍棒还能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1分米有多长呢?

  请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同位相互说一说 学生同位相互说一说:1分米=10毫米

  10毫米=1分米

  教师引导: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预设:1分米大约一拃长。

  教师引导:一拃长大约就是1分米,金箍棒当然可以放在手心里。

  请用皮尺量一量同位的手腕一周的长度。

  同位相互量,发现大约12—13厘米。

  教师引导: 大约10厘米。我们手腕一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我们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一拃长。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5

  教学内容: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活动引入

  (一)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思考:要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应该用厘米比较合适)

  (三)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度。

  (四)请学生量课桌长度,可用1厘米长的手势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学生尺去量,看谁量得既准确又快。

  1、每个学生动脑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

  2、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测量方法,评评优劣。

  3、选几个小组来反馈信息。预设学生可能选择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1)用1厘米的长的手势去估量。

  (2)用学生尺去测量,如尺子最大刻度为12厘米,然后将一个个12厘米相加。

  (3)用学生尺10厘米10厘米地量,并相加,最后一次与不足10厘米的长度再想加。

  (4)先请学生自评测量方法的优劣,再请他评,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二、主动探索,学*新知

  (一)初识分米

  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想象:由于课桌比较长,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来量还是比较麻烦,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测量方法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二)感知分米

  1、猜测一下1分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在自己的学生尺中找出1分米。

  3、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1分米的长度,感知1分米的长度。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准确地量一量。(同桌合作)

  6、是:刚才我们了解了分米与厘米的关系,那么你想知道1分米与1米的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准备的1米长的绳子,两人合作,一个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个同学就在纸条上做一个记号,观察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方法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因此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三)运用分米

  1、填空,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床长2[ ],也就是( )[ ] 。

  一支铅笔长2[ ]4[ ],也就是()厘米。

  青蛙*均一次能跳35[ ],两次能跳()分米。

  2、找朋友

  一把米尺的长是1分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厘米

  3、在〇里填上<、>或=

  20厘米〇3分米1米〇99厘米

  80厘米〇8分米1分米〇90毫米

  4、丁丁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得怎样。

  20xx年9月20日(星期四)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学生各抒己见,把认为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