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2-03 00:00:00 教学反思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1

  《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题在宋代画家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一首题画诗。

  这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写出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全诗语意浅*,诗意深远,含蕴有味,是适合儿童背诵的好诗。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由看到读再想,看画面——读古诗——想意境,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找出春天的词语来赞美春天就水到渠成了,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学*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悟,留给学生一想象的空间,会让我们收到更多的惊喜!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2

  《惠崇春江晚景》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可爱的生灵”中的第一课。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江南的早春景色。本课的重点是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是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本节课,师生围绕“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展开古诗学*,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之前学*诗文的方法,进行自主学*,充分表达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由我带领学生学*第一句,学生运用“找景物”,“想特点”,再将景物和特点串联起来的方法试着理解故事的意思。教会孩子们理解诗文的方法。在想象过程中,能及时抓住学生想象中的闪光点,总结出“绘色彩”“用修辞”“借感官”“入情景”等方法。同时,将课外古诗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题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通过讲述苏轼的人生经历,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起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的意识。

  在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的环节,孩子们不敢跳出诗文,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在引导下,一些孩子敢于表达,但大部分孩子在大胆表达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另外,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储备还有待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课外知识的拓展,在课后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积累课外知识的兴趣。在孩子们逐个表达自己想象的一两处画面后,应再请孩子完整的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使孩子对想象到的画面有一个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课堂上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呈现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3

  在上《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么说鸭先知呢?”我一怔,有点措手不及,解释道:鱼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可惜,我在以自己不甚了了的知识来判断学生的问题,使课堂生成半途而废,无果而终。如果我能在表扬这位提问的同学时,也提出:对啊,同学们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先知呢?诗人苏东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从一时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及网络天地,从而实现综合性学*。学生探索的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倍加鼓励,且在年长日久间获得超升。可见只有开阔视野,才会让师生都生成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行动。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千古名句细致逼真地抓住大自然中的节气变化特点,生动形象地勾出广幅江南早春的秀丽景色。

  江南水乡冬末初春时节,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均气温在10度左右;常有严霜,甚至还有残雪。在这寒冷的天气里,狗、猫等动物还伏在炉旁、屋檐下时,池塘、溪边,便有三五成群的鸭子在冰冷的水中戏游,时而把头潜入水中,时而又展翅在水中“高唱”。这种物候迹象,告示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温也随之变暖,春天来临了。

  我在课下查找了资料,为什么会有“春江水暖鸭先知”呢?鸭子在冷水中欢快地游乐,而又毫无寒意呢?原来鸭子身上长满了浓密的羽毛,羽毛将空气贮存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隔热作用。冬天我们穿的鸭绒衣。盖的鸭绒被,感到温暖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鸭子的皮下积蓄着一层厚厚的脂肪,脂肪也能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发和寒冷的侵袭。另据有关科学资料记载,鸭子是属耐寒动物,气湿在10度以下都不怕寒冷。

  当春天江河水刚刚解冻,寒意尚未消尽时,气温开始回升,水温的变化,鸭子先敏锐地感觉到,便迫不及待地潜入水中嬉游。这一现象经诗人细心地观察,便凝练出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佳句。

  这是很科学的说法,而诗人之所以这样写,那是因为苏轼著名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细致、逼真又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南方早春时的秀丽景色。江南水乡冬末初春时节,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常常出现降温和春寒天气。在这种春寒的天气里,狗、猫都伏在炉灶旁、屋檐下,而此时的池塘里、溪水边,三五成群的鸭子却可在水中戏游,时而把头潜入水中,时而又展翅“高唱”。鸭子这些举动,告诉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温已经变暖,春天来临了。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此诗的学*,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质疑,整体感知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此诗的学*,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一、新知探究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

  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

  (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

  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三)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况。 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崇()庐()逐()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教师了解学生的.练*情况。读一读小知识。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读懂诗题。自由读古诗。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学生读诗。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研读古诗体会情感。背诵古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拓展。比一比古诗背诵。学生课堂练*。

  四、总结回顾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五、作业布置默写古诗

  六、预*布置了解诗人叶绍翁。收集、阅读其他关于赞美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桃花鸭子画中蒌蒿芦芽画外河豚(联想)

  教学反思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

  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道这首诗是苏轼题在宋代画家惠崇画的画《春江晚景》图上的一首题画诗。简单了解苏轼诗的艺术风格。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激发学生对诗歌文化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且能说出诗歌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词,而且我们还一起学*了杜甫的诗歌《绝句》,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生一起背诵)

  很好!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总是以它独特的生命之色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其中,有一位大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呀可是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以及散文方面都颇有造诣,与父亲和弟弟合称“三苏”。请你猜猜他是谁呢?

  2、生回答师相机板书:苏轼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苏轼这位大诗人,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两首诗,谁能背出来!好请你来指名背诵《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一起来一遍师生一起诵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另一首诗歌(生一起说)师板书:《惠崇春江晚景》来进一步领略他独特的诗风吧!

  二、出示图画 欣赏交流

  师:请大家看这幅画喜欢吗?好那请你仔仔细细地欣赏,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生:这是一幅春景图生:春天的景色很美师:说的很好这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那你知道这幅图是谁画的吗生答师:对(惠崇)请大家一起大声说出来生齐读惠崇师简单介绍:他是宋代的一名和尚,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这幅画是惠崇所作,但是这首诗呢是苏轼看完这幅画以后在画上题的一首诗,诗的题目就是《惠崇春江晚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的内容师板书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先自己练*朗读,然后读给大家听,好吗?

  2、谁能准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名朗读

  3、读的不错流畅还有韵味。那么,请大家边朗读边看图,哪些诗句描写的景色是你在图上可以看到的呢?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

  4、师:具体写了画上的哪些景物?请你动动手,用笔画一画生:竹子桃花春江水鸭子芦蒿师:很好那整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呢生:很美感觉春天的景色很美我很喜欢把你的感觉通过朗读能表现出来吗谁来试一试生朗读师:太棒了!老师感觉你读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5、这幅画呀很美!诗人苏轼非常喜欢,他仔细欣赏一番,不仅写出了画面上所画的景物,还由画面的景物产生了丰富合理的想象,请大家看看,哪些景物是画面上没有的,而是作者靠着想象写出来的呢?(河豚)生: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师:对的这首题画诗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了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河豚生活在*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涨的时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然后再游回到*海。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这首诗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画面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6、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全诗,仔细想想,作者的想象之笔还落在了哪些字眼上呢?请你再认真读读第二句,动动手,画一画。

  生:暖知鸭子感觉到了水温的变化,这是作者自己的想象,这一想象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四、结合图画讲述诗歌大意

  1、同学们看着这幅图,讲讲诗歌的大意,好吗?谁来讲

  2、谁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请

  五、延伸拓展

  苏轼的名诗名文何其多啊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诗句!再背一背你积累到的

  略

  好下课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这是苏轼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图所写的一首题画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其中第2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引导学生有感情诵读。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知识活学活用。

  3、拓展延伸古诗的内容,使语文知识体现在生活和学*中广泛使用。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学生对诗人苏轼的了解,引出课题。让学生在对诗题的感知与了解上,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然后在读懂诗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学*。

  为了能实现教学目标,我依据学校现行开展的“先学先教,当堂训练”的课题研究,我将总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读古诗,识记诗中生字。要求读诗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二阶段目标: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第三阶段目标:了解题画诗的特点,背诵古诗。

  为了能构建高效课堂,深入课题研究,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全面解读文本和学生,充分准备教学用具,大量搜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逐步实现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一是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认真指导学生反复读诗,掌握诗篇的韵律节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读诗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1、读准“蒌蒿”“豚”的字音,并能正确书写“崇”“轼”“蒌蒿”“豚”等字。

  2、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标划出停顿的地方。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此后引导学生反复读。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教学挂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司,在图文并茂中让学生理解诗意,学*作者描绘画面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不仅能深入文本研读,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和描绘事物的基本技能。

  1、学生能准确理解诗意。

  2、了解了作者描绘的方法:第一是有序,从江边——江中——江岸——联想。第二是有物,竹林、桃花、春江鸭、河豚。第三是有理,由画中想到画外的河豚上市。

  3、由诗人的联想,留给学生更广阔的联想空间。

  4、进一步感受诗中江南初春美景,和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三是加大知识的学*面,知道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无穷的魅力。

  我在教学中将与本诗相关联的诗篇,与本诗相关的知识,通过学生回忆、诵读,师生共研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题画诗的特点。四是通过课堂训练,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和内容,教师相机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于及时辅导。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合集5篇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 1

  阳春二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虽然远处的山还有薄薄的白雪,但春姑娘已经带着浓浓的春意来到了人间。

  你看,大江**都留下了她春意盎然的足迹。

  春江的水十分清澈,像一块透明的玻璃,又像一条绵延不断的带子,水十分绿,绿得像一块没经打磨的翡翠。

  水十分温暖,鸭子最先知道,它们不约而同地下河洗澡了,鸭子的羽毛真白啊,白得像冬天的雪。鸭子嘎嘎地叫的那样欢,好像在唱歌似的。它们有的觅食,有的钻进水里,像在与同伴捉迷藏,有的相互对视着,像久别的朋友在打招呼,好不畅快!

  短短的蒌蒿生长在水边,就像给洗浴的姑娘铺了一床上岸的地毯。一阵风吹来蒌蒿左摇右晃,又像在点头问好。刚长出的芦芽又短又嫩,就像一个婴儿刚刚出世。

  岸边的桃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地开着花儿,花香沁人心脾,还含着甜味儿。蜜蜂在花丛中辛勤劳作,眼睛闭上仿佛树上就已经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还真有点垂涎欲滴的感觉。

  看那片竹林里像翠绿的屏障,竹子又高又直,像一根根绿色的金箍棒,一阵大风吹来,竹叶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是绿色卫士手拿匕首在与敌人搏斗,又像是一曲无字的歌谣。

  牧童骑着牛来到江边,牛儿低头啃着嫩草,加上石头上垂钓的老翁,蓝天白云,绿竹桃花,蒌蒿芦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惠崇见此情景,便画了一幅《春江晚景》流传后世。苏轼赶忙题写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 2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花红竹绿,像在仙境里一样。鸭子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它们有的伸着脖子看着天空,有的用红红的小脚丫不停地拍打着碧绿的水面,有的把橘色的嘴巴在土黄的身子上挠呀挠,他们是最先知道春天来了的使者!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抽出嫩绿的小芽,而此时河豚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 3

  阳春二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虽然远处的山还有薄薄的白雪,但春姑娘已经带着浓浓的春意来到了人间。

  你看,大江**都留下了她春意盎然的足迹。

  春江的水十分清澈,像一块透明的玻璃,又像一条绵延不断的.带子,水十分绿,绿得像一块没经打磨的翡翠。

  水十分温暖,鸭子最先知道,它们不约而同地下河洗澡了,鸭子的羽毛真白啊,白得像冬天的雪。鸭子嘎嘎地叫的那样欢,好像在唱歌似的。它们有的觅食,有的钻进水里,像在与同伴捉迷藏,有的相互对视着,像久别的朋友在打招呼,好不畅快!

  短短的蒌蒿生长在水边,就像给洗浴的姑娘铺了一床上岸的地毯。一阵风吹来蒌蒿左摇右晃,又像在点头问好。刚长出的芦芽又短又嫩,就像一个婴儿刚刚出世。

  岸边的桃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地开着花儿,花香沁人心脾,还含着甜味儿。蜜蜂在花丛中辛勤劳作,眼睛闭上仿佛树上就已经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还真有点垂涎欲滴的感觉。

  看那片竹林里像翠绿的屏障,竹子又高又直,像一根根绿色的金箍棒,一阵大风吹来,竹叶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是绿色卫士手拿匕首在与敌人搏斗,又像是一曲无字的歌谣。

  牧童骑着牛来到江边,牛儿低头啃着嫩草,加上石头上垂钓的老翁,蓝天白云,绿竹桃花,蒌蒿芦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惠崇见此情景,便画了一幅《春江晚景》流传后世。苏轼赶忙题写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 4

  夕阳西下,又到了欣赏傍晚春江春景的时候了,真期待啊!

  傍晚的春江很壮观,有鸭子、桃花、竹子,还有蒌蒿和芦芽等,真是美不胜收啊!

  春江水清清的,清得像一块透明的玻璃,像一根长长的带子,还像一面没被打磨的镜子;春江水静静的,静得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春江绿绿的,绿得像一潭染料。春江上的鸭子很多,一只只鸭子穿着一件件白色的羽绒服,漂在绿色的江水上格外耀眼,有些鸭子好似一对姐妹久别重逢,有些鸭子在觅食,还有一些鸭子好像要赶回家似的,在水上游来游去,江面上荡起了层层波纹。

  春江岸边开满了野花,长满小草。桃花妹妹红得像火,粉得像霞,一阵微风吹过,桃花的香味随着风弥漫江岸。看着桃花妹妹的风姿,感觉面前站着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桃花妹妹旁边是竹子弟弟,竹子弟弟又绿又直又高,绿得像穿了一身绿长袍,直得像根针似的,竹子弟弟长得特别高,风一吹,竹子的叶子沙沙作响,像在唱一首春天的歌。竹子脚下是蒌蒿,蒌蒿绿得发亮,虽然矮小,但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蒌蒿身穿绿衣裳,头戴绿帽子真可爱。芦苇伸出了细小的芦芽头,芦芽娇嫩似玉,长在芦苇上,十分短小,芦芽好似根针一样尖,尖尖的像把刀,又像倒放的图钉,还像散落的箭插在地上。

  江里偶尔蹦跳出一只河豚,身体是那么健美,游起来是那样欢快,它为了孩子宁可牺牲一切,这令我十分敬佩。

  江对面几棵柳树屹立岸边,好似一个个刚强的卫士,柳树绿是本来,但它和美结合,就绿得生辉,美得像西施。

  春江上忽隐忽现的小船,那是渔民在辛勤劳作,那一只只小船像一轮轮月牙浮在江面上,加上蓝天白云,岸边绿竹红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 5

  柳绿花红的春天悄悄地跑到了田野里、城市里,还跑到了小朋友们的眼睛里。翠绿的竹林外开满了各种颜色的、如美人似的桃花,有粉色的、红色的、白色的。几只可爱的小鸭在暖和的江水里游来游去,一会儿把嘴伸进水里吃那些新鲜的鱼儿,一会儿伸长脖子望着岸边嫩绿的小草,一会儿又抬着头望着空中的飞鸟,它们好像是第一个知道春天已经来到。河滩上已经满是碧绿的蒌蒿,多的都数不过来了,嫩绿的芦笋也开始发芽。这时,河豚正从广阔的大海回到小河。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运用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自主学*生字词语。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通过小组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三)提示引路,学生自探。

  (1)借助拼音,自学本课的生字。

  (3)借助注释、联系诗句、观看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并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4)品读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解疑合探。

  1、检查生字学*情况。(指名读,纠错,开火车读。)

  2、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1)这首诗描写()季。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苏轼和惠崇,了解题画诗。

  2、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3、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课堂难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

  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难点

  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课堂中自然生成的问题,感受春天的美好。

  学法

  质疑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过程

  设计意图

  一、猜谜激趣导入:

  三四月的春光,无限美好。杨柳依依,桃花朵朵,微风**,最美人间四月天!让我们猜一个谜语来开启我们今天的课程。

  (出示大屏幕)猜猜他是谁?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殿堂里,有这么一位大诗人, 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创豪放派的风格,他的诗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他的散文气势恢宏,变化自如,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绘画,无一不达到文学和艺术的巅峰。不仅如此,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他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他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他是谁?

  (教师介绍苏轼文学常识,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

  二、你言我语说诗题

  大屏幕展示诗的题目《惠崇春江晚景》,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

  1、惠崇是谁?

  2、惠崇和苏轼是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你能在这些景物前面加上漂亮的修饰词吗?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

  蒌蒿和芦芽是什么?

  河豚是一种什么鱼?什么是“欲上时”?

  为什么说桃花是“三两枝”?

  4、教师提问:诗中出现的景物惠崇的画中都有吗?(引出难点:惠崇的画中到底有没有画河豚?)

  5、根据所加的修饰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四、主题探究,总结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描写早春的春江美景,表达苏轼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看图猜诗,你对春天的诗知多少。

  六、教师总结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让我们都走进春天,感受春天,也拿起笔来赞美春天吧。

  附: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 苏轼

  (翠绿)的竹林 (粉色)的桃花

  (温暖)的江水 (欢快)的鸭子

  (满地)的蒌蒿 (嫩绿)的芦芽

  (逆江而上)的河豚——联想

  通过设置“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学*和探索的兴趣,形成最佳的学*心理状态。

  让学生对重要的诗人——苏轼多一些了解并识记重点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置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意图让学生通过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饰词,达到自己总结诗意的目的。这样就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自己去摘。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提高对课堂的兴趣和参与度。

  让学生利用以前的经验得出规律,通过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拓展,拓宽情趣。

  通过看图猜诗的游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对春天的喜爱。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板书设计的意图:根据括号里的修饰词能自己总结诗意

  作业

  布置

  趁清明小假期去郊外踏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也写一首诗来赞美春天吧!。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此诗的学*,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质疑,整体感知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此诗的学*,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一、新知探究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

  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

  (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

  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三)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况。 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崇()庐()逐()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教师了解学生的练*情况。读一读小知识。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读懂诗题。自由读古诗。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学生读诗。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研读古诗体会情感。背诵古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拓展。比一比古诗背诵。学生课堂练*。

  四、总结回顾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五、作业布置默写古诗

  六、预*布置了解诗人叶绍翁。收集、阅读其他关于赞美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桃花鸭子画中蒌蒿芦芽画外河豚(联想)

  教学反思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

  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道这首诗是苏轼题在宋代画家惠崇画的画《春江晚景》图上的一首题画诗。简单了解苏轼诗的艺术风格。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激发学生对诗歌文化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且能说出诗歌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词,而且我们还一起学*了杜甫的诗歌《绝句》,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生一起背诵)

  很好!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总是以它独特的生命之色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其中,有一位大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呀可是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以及散文方面都颇有造诣,与父亲和弟弟合称“三苏”。请你猜猜他是谁呢?

  2、生回答师相机板书:苏轼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苏轼这位大诗人,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两首诗,谁能背出来!好请你来指名背诵《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一起来一遍师生一起诵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另一首诗歌(生一起说)师板书:《惠崇春江晚景》来进一步领略他独特的诗风吧!

  二、出示图画

  师:请大家看这幅画喜欢吗?好那请你仔仔细细地欣赏,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生:这是一幅春景图生:春天的景色很美师:说的很好这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那你知道这幅图是谁画的吗生答师:对(惠崇)请大家一起大声说出来生齐读惠崇师简单介绍:他是宋代的一名和尚,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这幅画是惠崇所作,但是这首诗呢是苏轼看完这幅画以后在画上题的一首诗,诗的题目就是《惠崇春江晚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的内容师板书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先自己练*朗读,然后读给大家听,好吗?

  2、谁能准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名朗读

  3、读的不错流畅还有韵味。那么,请大家边朗读边看图,哪些诗句描写的景色是你在图上可以看到的呢?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

  4、师:具体写了画上的哪些景物?请你动动手,用笔画一画生:竹子桃花春江水鸭子芦蒿师:很好那整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呢生:很美感觉春天的景色很美我很喜欢把你的感觉通过朗读能表现出来吗谁来试一试生朗读师:太棒了!老师感觉你读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5、这幅画呀很美!诗人苏轼非常喜欢,他仔细欣赏一番,不仅写出了画面上所画的景物,还由画面的景物产生了丰富合理的想象,请大家看看,哪些景物是画面上没有的,而是作者靠着想象写出来的呢?(河豚)生: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师:对的这首题画诗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了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河豚生活在*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涨的时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然后再游回到*海。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这首诗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画面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6、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全诗,仔细想想,作者的想象之笔还落在了哪些字眼上呢?请你再认真读读第二句,动动手,画一画。

  生:暖知鸭子感觉到了水温的变化,这是作者自己的想象,这一想象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四、结合图画讲述诗歌大意

  1、同学们看着这幅图,讲讲诗歌的大意,好吗?谁来讲

  2、谁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请

  五、延伸拓展

  苏轼的名诗名文何其多啊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诗句!再背一背你积累到的

  略

  好下课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 认识“融、燕”等 7 个生字 ; 会写“鸳、鸯”等 12 个生字。

  2.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 初知古诗大意。

  3.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 .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 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 .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 .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 1 )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 产卵。

  ( 2 )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 的想象)。

  ( 3 )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 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 桃花 三两枝 ,

  春江 水暖 鸭先知。

  蒌蒿 满地 芦芽短 ,

  正是 河豚 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春江晚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 7 个生字 ; 会写“鸳、鸯”等 12 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 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 .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 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 .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 1 )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 产卵。

  ( 2 )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 的想象)。

  ( 3 )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 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 桃花 三两枝 ,

  春江 水暖 鸭先知。

  蒌蒿 满地 芦芽短 ,

  正是 河豚 欲上时。

《春江晚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苏轼和惠崇,了解题画诗。

  2、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3、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课堂难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

  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难点

  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课堂中自然生成的问题,感受春天的美好。

  学法

  质疑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过程

  设计意图

  一、猜谜激趣导入:

  三四月的春光,无限美好。杨柳依依,桃花朵朵,微风**,最美人间四月天!让我们猜一个谜语来开启我们今天的课程。

  (出示大屏幕)猜猜他是谁?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殿堂里,有这么一位大诗人, 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创豪放派的风格,他的诗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他的散文气势恢宏,变化自如,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绘画,无一不达到文学和艺术的巅峰。不仅如此,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他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他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他是谁?

  (教师介绍苏轼文学常识,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

  二、你言我语说诗题

  大屏幕展示诗的题目《惠崇春江晚景》,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

  1、惠崇是谁?

  2、惠崇和苏轼是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你能在这些景物前面加上漂亮的修饰词吗?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

  蒌蒿和芦芽是什么?

  河豚是一种什么鱼?什么是“欲上时”?

  为什么说桃花是“三两枝”?

  4、教师提问:诗中出现的景物惠崇的画中都有吗?(引出难点:惠崇的画中到底有没有画河豚?)

  5、根据所加的修饰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四、主题探究,总结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描写早春的春江美景,表达苏轼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看图猜诗,你对春天的诗知多少。

  六、教师总结

  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让我们都走进春天,感受春天,也拿起笔来赞美春天吧。

  附: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 苏轼

  (翠绿)的竹林 (粉色)的桃花

  (温暖)的江水 (欢快)的鸭子

  (满地)的蒌蒿 (嫩绿)的芦芽

  (逆江而上)的河豚——联想

  通过设置“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学*和探索的兴趣,形成最佳的学*心理状态。

  让学生对重要的诗人——苏轼多一些了解并识记重点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置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意图让学生通过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饰词,达到自己总结诗意的目的。这样就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自己去摘。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提高对课堂的兴趣和参与度。

  让学生利用以前的经验得出规律,通过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拓展,拓宽情趣。

  通过看图猜诗的游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对春天的喜爱。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板书设计的意图:根据括号里的修饰词能自己总结诗意

  作业

  布置

  趁清明小假期去郊外踏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也写一首诗来赞美春天吧!。

《春江晚景》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师读《题西林壁》,学生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小黑板出示小知识。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

  3、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4、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

  (二) 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情况。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1

  阳春二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虽然远处的山还有薄薄的白雪,但春姑娘已经带着浓浓的春意来到了人间。

  你看,大江*都留下了她春意盎然的足迹。

  春江的水十分清澈,像一块透明的玻璃,又像一条绵延不断的带子,水十分绿,绿得像一块没经打磨的翡翠。

  水十分温暖,鸭子最先知道,它们不约而同地下河洗澡了,鸭子的羽毛真白啊,白得像冬天的雪。鸭子嘎嘎地叫的那样欢,好像在唱歌似的。它们有的觅食,有的钻进水里,像在与同伴捉迷藏,有的相互对视着,像久别的朋友在打招呼,好不畅快!

  短短的蒌蒿生长在水边,就像给洗浴的姑娘铺了一床上岸的地毯。一阵风吹来蒌蒿左摇右晃,又像在点头问好。刚长出的芦芽又短又嫩,就像一个婴儿刚刚出世。

  岸边的桃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地开着花儿,花香沁人心脾,还含着甜味儿。蜜蜂在花丛中辛勤劳作,眼睛闭上仿佛树上就已经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还真有点垂涎欲滴的感觉。

  看那片竹林里像翠绿的屏障,竹子又高又直,像一根根绿色的金箍棒,一阵大风吹来,竹叶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是绿色卫士手拿匕首在与敌人搏斗,又像是一曲无字的歌谣。

  牧童骑着牛来到江边,牛儿低头啃着嫩草,加上石头上垂钓的老翁,蓝天白云,绿竹桃花,蒌蒿芦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惠崇见此情景,便画了一幅《春江晚景》流传后世。苏轼赶忙题写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2

  早春二月,远处的高山上还积着薄薄的白雪,可春姑娘已悄悄来到人间,长江*到处都留下了它的足迹。

  看!那春江上几只鸭子已经在玩耍嬉戏了。那静似明镜,绿如翡翠,清澈见底的江面上,那几只鸭子在河中游泳,给春江荡起了许多波纹,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春江岸边有许多红似火,粉似霞的桃花,还有高大挺拔的“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那桃花和竹子合在一起时,红中带绿,绿中带粉多像是穿着绿色衣裳的战士们头上戴着一朵朵美丽的桃花。此情此景,真想去林中漫步,学学蜜蜂,看看这朵,吻吻那朵;学学蝴蝶,时而飞翔,时而停下。在竹子与桃花前面有一排排又绿又矮的小人儿——蒌蒿,在那儿蹦来蹦去的。又嫩又尖的芦芽与蒌蒿争先恐后的往上蹭,迫不及待地钻出来参加这五彩缤纷的盛会。

  蒌蒿、芦芽的邻居——柳树披散着长发,梳起了翠绿的辫子,摇了摇,像倾泻而下的瀑布,感觉美极了。而江中的海豚也禁不住跃出水面,想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河豚转了几圈又发现那儿飘着一个鱼钩。哦!原来是渔夫在那儿钓鱼呢!他抽着旱烟,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漂静静地等待着鱼上钩,真有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思。

  看到这幅画面的惠崇,激动不已。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江晚景图》就诞生了。

  而在一边偷偷观看的苏轼,看到惠崇作画,又挥笔写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3

  嫩绿的竹子外面包裹着一周密密层层的粉嫩的桃花,一个花瓣挨着一个花瓣,围成圆形。

  鸭子们在江面畅游,有的用红艳的脚掌扑打着*静的江水,掀起一阵阵白色浪花,波光粼粼的江面慢慢变暖了,鸭子当然是第一个知道的。嫩绿的蒌蒿和芦芽才刚刚发芽,很短。

  这也正是河豚回江产卵的时节。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4

  柳绿花红的春天悄悄地跑到了田野里、城市里,还跑到了小朋友们的眼睛里。翠绿的竹林外开满了各种颜色的、如美人似的桃花,有粉色的、红色的、白色的。几只可爱的小鸭在暖和的江水里游来游去,一会儿把嘴伸进水里吃那些新鲜的鱼儿,一会儿伸长脖子望着岸边嫩绿的小草,一会儿又抬着头望着空中的飞鸟,它们好像是第一个知道春天已经来到。河滩上已经满是碧绿的蒌蒿,多的都数不过来了,嫩绿的芦笋也开始发芽。这时,河豚正从广阔的大海回到小河。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5

  青翠的、像钢铁一样坚硬的竹林,被嫩粉色的桃林包围着,就像穿了一件粉色的衣裳。

  一群野鸭感觉到春江中的水渐渐暖了,于是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清澈的江水里面。你看,他们正抬抬头,拨拨水,在愉快的玩耍呢!

  再看看那江岸,碧绿的、一团团的蒌蒿铺满了一地。而芦苇呢?它才刚刚长出嫩芽。

  这个时节正是河豚忙着产卵的时候。此时,不知苏轼是否在流口水呢?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及 “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 、聆听乐曲

  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 楼 钟 鼓

  002

  (1) 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 “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 (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 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003

  这种 “换头合尾”式的变化展开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它使全曲气势连贯,融会统一,

  提示学生:音乐艺术的主体特征是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欣赏乐曲时可以视听结合,借助画面来感受音乐,但不宜机械地寻求标题与音乐之间的具体联系,不必拘泥于每段小标题所提示的具体景物,而应该从体味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蕴涵的情感入手,领略包容于其中的广阔的文化内涵。

  四、欣赏1?欣赏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 体味诗韵

  春 江 花 月 夜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提问:诗歌的意境与乐曲表现的意境相同吗?这两部作品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欣赏2

  绘画 《春江花月夜》:感受画的意境。

  提问:画面与 《春江花月夜》的主题吻合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欣赏装饰画 《春江花月夜》。

  师生交流:画的构图很合理,色彩运用恰到好处,很和谐,黄色的月亮在蓝色调的背景衬托之下愈发显得明亮,倒影和小船隐约可见,几座山头有明有暗,通过明度上的对比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余地。整个画面表现出春江花月之夜的一种悠远、朦胧、宁静之美,与主题非常吻合。

  欣赏3

  古典舞 《春江花月夜》

  师:在我国古代,乐与舞是不分开的,乐就包括舞,现在相对分成两个专业,但他们的密切关系是分不开的,舞蹈离不开音乐。乐曲凭借声音塑造听觉形象,舞姿凭借形体塑造视觉形象,二者合为一体,才构成了舞蹈艺术形式。悠远婉转的曲调令人心旷神怡,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又把我们带入梦幻般的意境。

  提问:舞蹈的动作和情节与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和谐一致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赏后回答:整个舞蹈的动作很美,很舒展,情节有趣,舞蹈动作的幅度、快慢与音乐的节奏、情绪和谐一致。当音乐起伏大时,动作的幅度也大;音乐欢快时,动作的节奏也快而轻巧;而音乐*静时,舞蹈动作和情绪也较*和。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舞蹈是音乐的一种表现方式。

  3.分组讨论分析

  (1)诗歌、美术、舞蹈的欣赏,对理解、体验乐曲《春江花月夜》有帮助吗?为什么?

  (2)《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与诗歌、美术、舞蹈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同教师进行交流:

  通过欣赏诗歌、绘画和舞蹈 《春江花月夜》,开阔了文化视野,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虽属不同的几种艺术门类,但它们是姊妹艺术,彼此相通,互相交融,音乐中有浓浓的诗情画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舞蹈是 “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 “听得见”的舞蹈,二者密不可分。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都是塑造艺术形象,诉诸于情感表达,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美,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

  师:《春江花月夜》是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艺术中有无数珍品,他们既有各自独特的风情又有共同的神韵,这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这充分表明,艺术既有千姿百态又有共同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借助其他艺术门类丰富我们的音乐素养,他们与音乐相融相衬,相互渲染,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加深了我们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五、表现与创造

  1、演唱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

  2、以 《春江花月夜》为题,选择下列你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表演。

  a.一首小型歌曲 b.一幅画 c.诗歌

  d.散文 e.自编舞蹈片段

  要求:与音乐有机结合,体现出东方古典美,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发挥每个同学的爱好特长,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展示给大家。

  最后,让我们再次演唱全曲的主旋律,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在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中结束本课。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2

  首次试上,笔记本上写满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维目标明确, 有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例如,学完这首诗教师总结说:“我们收获了很,除了无尽的美感,还了解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拿到一首诗,我们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1、读一一美读几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与情感的匹配点,整体感知诗歌。

  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的能力。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线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设主线,明思路

  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因为《春江花月夜》“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围 “春、江、花、月、夜”铺开,月是诗人震动的脉搏,月光洒辉处,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詀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了一副幽美恬静、充满人生哲理的画卷。

  落月摇情,情韵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荡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学呢?

  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学生是读景、赏景的主角,教师是导游。美在哪里? 这条学*主线,应念而生。

  围绕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流程:美听一美读一美品。其中,美品是关键,它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思考题:

  1、你在诗歌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月亮的推移为顺序找出描写对象:(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体现人物情感的词)。

  2、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你的理由。结合你最欣赏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品一品。

  再次上课,我们明显感到,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仅有的一次讨论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似乎是游离于课堂外的陌生人,课堂冷冷清清,局面尴尬。

  传统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弊端,强调集体意识和绝对服从,用一种僵化、教条的思想禁锢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品质缺失,自主意识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怀缺失,公民意识缺失。高中新课程的实践者应充分意识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培养高中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我们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个体,尊重生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真切地感到,课堂不能静若止水,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否则便会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那么怎样为教学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二、二改:创设艺术氛围,营造审美情境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诗文的深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创设:

  1、美导。

  一位同行的导语设计值得借鉴: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学生打开了记忆仓库之后,教师再深情地说:“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美听。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潺潺连绵的流水、流利婉转的鸟鸣,他们情不自禁地沉醉于这迷茫朦胧的月色中,沉浸于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里,浸入美读酿成的美境中。有了这种倾听,那种跃跃欲试的萌动之心, 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方法”。(3) 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 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小组竞赛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 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 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

  通过第三次上课,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课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壮观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清纯空灵

  (3)月落——落花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雾,迷茫无尽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 春江潮动,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伤美,优雅空灵的纯净美,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 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跃然纸上;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 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 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后探讨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学*内容有选择的自由,不受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维、分享阅读成果。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赋予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总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 赏诗歌。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确: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张若虚在这里,面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和苏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相比,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比,却并不颓废和绝望,而是流露出了热爱人生的积极豁达情感,哀而不伤。)

  (三)鉴赏诗的情感美:

  (1)师导: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作者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学生自由朗诵剩余的二十句。

  (2)学生朗诵。

  (3)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先总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再分写思妇怀远、和游子思归的情绪。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二层,写思妇怀远。作者是如何写思妇的无限悲苦的?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还拂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由此我们自然想到一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三层,写游子想家。全体男学生诵读。

  (5)男生诵读。

  (6)最后这几句诗写闲潭落花,写春光欲尽,写江潭落月,除了表现春天将尽,一天将尽的意思之外,你还读出什么隐含的意思?

  (明确:人生如此短暂,青春如此美丽,可思妇和游子就在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将逝,真是令人感伤之至。)

  (7)引导学生分析“尽”、“复”、“沉沉”、“无限路”“摇”等字词。

  (明确:人有情而江水绝情,江水滔滔向东流啊,春光快被流“尽”了,一个“尽”字真是痛心极了;人有情,而月绝情。月却又一次西斜,将要坠下去了,一个“复”字,说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游子的心情折射吗?。“无限路”表面是写路,暗指游子遥遥无归期。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两地相思永恒。)

  (四)“赏”月诵诗:

  1、这首诗歌主要描绘哪些意象?

  (明确: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月是整首诗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诗人对宇宙的感叹,也是借助月引发出来,思妇游子的思亲怀乡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触动。所以,月在诗歌中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了。)

  3、诗歌中各处的月有什么不同?怎么读法?

  (明确:月初升迷离美妙(高亢)——月中天诗人的遐思冥想(*缓)——月西斜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月落游子想家的哀怨(哀伤)。)

  4、自由读这首诗,读出这种美来。

  四、课堂小结: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低落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五、作业:

  1、搜集与“月”相关的诗句。

  2、背诵全诗。

  附诗的大意: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成功之处:

  巧妙新颖的导入语。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本课我将导入语设成一副画面,让学生回顾有关月的诗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带动了学生对月的意象的思考,从而为本课月的象征意义做热身。

  写作环节的设计。在学生两次阅读后,对内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扩展训练,无疑为了让他们通过想像描绘出作者在诗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进一步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且此环节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唤起了他们积极思考探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

  诗歌读的过少。诗歌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尽管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朗读教学,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因为读的较少,学生思考的就过少过浅,师生生生互评的也就少了。

  课堂环节未能达到“有序与无序”的完美结合,未能引导好学生吃透文章难点。本文的难点意在理解本诗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尽管学生在课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课后我问及此诗为何能“盖全唐”,学生依旧说不清楚。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中月的不同象征意义和其他诗进行比较,从而难点解决。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4

  一、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年级:八年级上

  三、课型:纯乐器欣赏课

  四、课时:一个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钢琴

  六、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民族音乐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七、教学重点: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八、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歌曲主题音乐的难点节奏通过拍手捻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授

  1.初听歌曲

  (1)多媒体播放,提前提问问题: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钢琴范唱前三个乐段,提前提出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

  2.深入了解

  发声练*: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

  跟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对其情绪方式进行引导。

  通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和第五段的音乐进行分析。

  3.整体感受

  这一环节针对《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并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

  对《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并对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老师总结升华。

  十、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同头换尾创作手法

  民族管弦乐 琵琶 萧 古筝 二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5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春江花月夜》,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说这篇文章,依次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延伸等七个方面来说。

  一、我们来看教材

  《大学语文》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方法,*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三、目标分析: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等情感。

  四、教法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板块,

  即“听读、朗读、品赏、迁移”。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欣赏法、发现法、情境法、讨论质疑法。

  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音乐美。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本诗的美景,美理,美情。

  情境法:再现诗歌的情境,走进诗歌的意境。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比方说此诗中月亮的变化,此诗月亮与其它诗歌的月亮有何异同。

  讨论质疑法:就一些评论和问题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学法分析:

  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板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

  1、自主学*法。自己诵读,自己欣赏本文,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作点评。

  2、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的过程、学*的时间和学*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善于学*。

  六、教学过程:

  将用两个课时来完成这首诗歌的教学任务。

  1、引入新课(让同学们听):先欣赏民族音乐《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再听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旨在营造一种优美的气氛。

  2、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读与品):让同学们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原因,并感受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

  3、欣赏此诗(让同学们品与说):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怎么来欣赏诗歌和怎么样走进诗歌的意境,然后根据同学们刚才整体的感知来谈每一部分的内容与自己的感受。老师作点评与深化。旨在从独立学*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4、讨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说)。针对前人对此诗的相反的评价,我们来讨论,并适当的设置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来引起同学们的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使他们的思维呈发散型,拓宽他们的思路。

  (问题①:有人说这首诗哀而不伤,艳而不糜。怎麽理解这句话。

  问题②:本诗写的明明是离别相思之苦,为什么还说是情美?)

  5、板书设计:(见说课课件)

  七、教学延伸:

  1、本文最重要的意象是“月”,我们学过哪些关于“月”的文章和诗歌,总结一下它们的特点,并说明一下“月”这个意象有哪些含义,想想为什么*文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月亮。还有“江水”和“落花”这俩个意象,有哪些含义。教学延伸旨在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综合欣赏,发现它们中的相似点。提高同学们的欣赏水*。

  2、欣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并谈谈《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有何异同。旨在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怎么样来欣赏诗歌。并让他们找出异同,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欣赏水*。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1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诗简介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翻译/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其一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其二

  (6)归鸿:归雁。

  (7)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8)依依:不舍之貌。《楚词》“恋恋兮依依。”

  (9)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0)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赏析/鉴赏

  赏析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赏析二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赏析三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赏析四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注释:

  1、惠崇:北宋的名僧,喜爱作画,苏轼因为其中的鸭戏图而做的诗。

  2、蒌蒿(lóu hāo):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

  3、芦芽:一种可以吃的芦苇的嫩芽。

  4、河豚:一种鱼,但是肝脏有剧毒,主要在春季的时候会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之外的桃花渐渐地开放了,鸭子也在水中戏耍,但是它们是第一个察觉到春天气息的。

  蒌蒿已经长得很高的,芦笋也开始长出了嫩芽,这个时候是河豚逆江而上的季节。

  诗意:

  苏轼的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虽然说惠崇的原画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从苏轼的诗当中是能够感受到了用形象的语言可以让人想象到一幅美好的意境。

  诗中的笔墨将画中的景色描绘的令人心驰神往,这不仅仅是苏轼自己的构思创作,更是因为他的情感而让画中的优美变得更加富有意境。

  诗的前三句是实景,最后的一句可能是因为他看到的这副景象而引起的联想。但是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对于这首诗寄情与景的,同时也是用景来寓情的。

  尤其是第二句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话虽然说并不是能够通过画作来观察出来的,但是因为语言艺术的衬托,也让这幅画充满了自由以及对于风景的判断,从而才会有最后的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感慨,这些想象都是联动和自然而然的,因此整个诗句读出来是非常能够带动人感受以及感到到那种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朝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赏析二

  这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赏析三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赏析四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

  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晓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赏析五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其二

  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一般鲜为人知,但其创作水*也是很高。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也是拟人化,给北去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鉴赏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