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1

  一、 用教材而不死守教材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设计时,我从简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很快,孩子们就发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因为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所以兴致特别高。接下来,就是如何解答的问题,这时的我已经十分兴奋。接下来,同桌两人一人计算,一人验算,所以学生做起事来也十分流畅,看来,我的预期目标即将实现,看得出,学生的数感还是很强的,抓住了要点,列坚式计算得心应手。

  二、 发挥集体优势,适时突破难点

   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出现了两种验算的方法。当我把两种结果放在展台上以后,一切就象烧开的水已经把壶盖顶开了似的,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声浪将我推向了又一个兴奋点。最后,我加以规范即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上到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互动时的那份碰撞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的真正的主人,并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持和支援。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的是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的。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惯。

  对于学生的验算意识和*惯的培养,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往往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由于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所以除法的验算相应地也有两种情况。本课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第二段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而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除法验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看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用100元买5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买7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学生算出得数后,我接着以“你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验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但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声浪将我推向了又一个兴奋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个别学生能进行口头检验,但用竖式进行验算很不够理解,对验算的意义和方法还不明确,总忘了加上余数,虽然商乘除数的结果非常明显与被除数不一致,但他们也认为自己进行了验算,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务的进行除法的验算。我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最后,我加以规范即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课上到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互动时的那份碰撞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的真正的主人,并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持和支援。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3

  在教学本节课内容的时候我首先让孩子回忆了加、减、乘的验算方法,顺理引出今天的课题。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显然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这部分内容我并没有讲,而是让孩子自己自*的。在检测他们学*效果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虽然会写竖式,但是并没有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对于问题“21乘3算的是什么?”居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孩子举手,也就是说他们还不理解,面对这样的问题只有让孩子慢慢理解,多找几个孩子解释,多举例子。所以在对竖式的理解上我花了不少时间,在书写上花的时间很少,因为孩子一看就会。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只注重孩子表面上的会,而忽略孩子对其本质的掌握,他们会做却不懂,那样可能只是机械的记忆,而不是真正的理解。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1

  能整除的除法是用乘法来验算的,不能整除的,要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首先用商乘除数,再用所得的积加余数验算的方法。验算的方法学生是会的,按理说关于除法的计算是不会有错误的,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错误,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学生没有进行验算。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验算*惯,总认为验算太麻烦,每道题都去验算花费时间,导致作业的效率差。可是为了保证正确的计算率,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惯。其实验算有两种,一种大约的验算也就是估算,一种是整个的验算,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验算呢?如果觉得自己计算还是比较细心,那就可以用估算,如果觉得自己不放心,就可以用验算算一遍。

  *时可以做一题验算一题,也可以全部做完了一起验算。但没有时间的限制下可以用前一种方法,如果有时间限制就用后一种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的题必须都要做。如果是*时的作业,我们则倾向于做一题验算一题。我们的学生在做作业时做完了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很少主动去检查,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验算*惯呢?

  首先老师让学生了解验算的好处,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与方法,最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验算过程。如果没有验算,让他自己去验算一遍,这样子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能够慢慢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的是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的。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惯。

  对于学生的验算意识和*惯的培养,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往往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由于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所以除法的验算相应地也有两种情况。本课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第二段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而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除法验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看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用100元买5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买7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学生算出得数后,我接着以“你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验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但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声浪将我推向了又一个兴奋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个别学生能进行口头检验,但用竖式进行验算很不够理解,对验算的意义和方法还不明确,总忘了加上余数,虽然商乘除数的结果非常明显与被除数不一致,但他们也认为自己进行了验算,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务的进行除法的验算。我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最后,我加以规范即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课上到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互动时的那份碰撞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的真正的主人,并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持和支援。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3

  除法的验算是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凡是题中有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应该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笔算进行验算。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验算*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错误的及时纠正,以减少计算错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验算在将商和除数相乘后还要将余数加上。

  这一节课,我开始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解决问题中感受验算的作用,激发学生学*除法验算的兴趣:使学生知道学*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导入新课。教学例题4时,我先创设让小明帮老师购买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红色的笔记本?100÷7=14……2,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2、100-2=14×7,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练*的设计,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时通过多层分散练*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除法的作用,在练*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小学教育重点是培养*惯,我想*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这种培养良好*惯的教学目标理念,而且在教学设计中能够让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方法。让良好*惯的种子来改变我们的孩子,成就其成功的一生。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1

  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首先对本单元的学*内容进行分析,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掌握分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一)这节课在设计时让学生通过折纸让学生再次感受*均分,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算理;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能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清楚地知道了本节课的学*目标之后,我紧扣学*目标复*引入。先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快速说出这些分数的倒数,并强调学生语言描述的完整性。出示第二个练*题,设计意图:依据本节课的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复*引入,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作图并将所作的图留在黑板上,目的是让学生与书本第二个绿点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联想到七分之四*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实就是求这张纸的七分之四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在课前就进行了复*,其实就是将第二个绿点的难度进行了分散教学。改进:在听了孙主任的点评后,孙主任对此也给出了建议,听了之后茅塞顿开,如果还是想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引入,不妨将第二个问题改成“2个七分之二是多少?”学生自然能想到2个七分之二就是2乘七分之二,就是七分之四,并且能够作图进行说明。这时再抛出第一个绿点的问题,通过折纸操作,与所画的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整数除法的意义完全相同。这样的复*引入同样能达到我们所想达到的目的。 在处理第一、二个绿点时,我在第二个绿点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改进:由于将整张纸*均分成7份对很多学生来说有难度,在给学生提示方法时,语言描述应该更加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让小组合作真正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本节课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课堂的生成,多从每节课积累,课后及时反思,以此来锻炼自己在课堂上遇见预设之外的生成能够更好地应对,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被听课,都是每一次的进步,非常感谢孙主任、朱主任、我师父及其他老师前来听课,并给予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帮助我进步。我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领悟教学这门艺术。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以前学*分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来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教学内容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 4/7分别*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导学教学法

  创新理念: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 把一张纸的 4/7*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 把一张纸的 4/7 *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最佳的学*状态。】

  二、 自主探究 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同桌之间交流想法)

  自主学*提示

  1. 利用手中的的学*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 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2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发挥学生探究主体性,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教师不要过多提示,主要指导学困生完成探究任务。】

  三 交流释疑

  1、 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把一张纸的4/7 *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还有不同的涂法吗?

  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

  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分数除法。(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2、 初探算法

  把一张纸的 4/7 *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

  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谁能根据这一过程列出一个算式。

  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

  (师提问:计算时为什么要用 × 1/3?)

  观察3和1/3 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 ,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

  1/3÷5 4/5÷31/3÷5

  指生口算。

  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口述算法后)

  【设计意图: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实践应用

  1、算一算

  9/10÷3015/16÷20xx/15÷21 8/9÷6 5/6÷15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第26页填一填,想一想。

  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卫生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卫生区的卫生,老师想卫生区的四分之三*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卫生区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在练*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指生口头编题,其他学生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过的快乐吗?学*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老师希望今后你们能快乐的学*,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22页练一练

  七.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1)4/7÷2 (2) 4/7÷3

  =4 /7×1/2

  =2/7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一)》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除法,本节课是学生今后学*分数除法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对算法的探索就显得格外重要。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学生最佳的学*状态

  课堂上省去了旧知的复*,设计简单的知识情景,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学生有效学*时间,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探索数学。

  数学课不应只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在具体地操作、观察、实践中得出结论。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而不是把知识单纯的传授给学生,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三、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中应用数学。

  学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数学。在新课结束后,我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中应用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3

  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首先对本单元的学*内容进行分析,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掌握分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一)这节课在设计时让学生通过折纸让学生再次感受*均分,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算理;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能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清楚地知道了本节课的学*目标之后,我紧扣学*目标复*引入。先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快速说出这些分数的倒数,并强调学生语言描述的完整性。出示第二个练*题,设计意图:依据本节课的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复*引入,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作图并将所作的图留在黑板上,目的是让学生与书本第二个绿点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联想到七分之四*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实就是求这张纸的七分之四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在课前就进行了复*,其实就是将第二个绿点的难度进行了分散教学。改进:在听了孙主任的点评后,孙主任对此也给出了建议,听了之后茅塞顿开,如果还是想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引入,不妨将第二个问题改成“2个七分之二是多少?”学生自然能想到2个七分之二就是2乘七分之二,就是七分之四,并且能够作图进行说明。这时再抛出第一个绿点的问题,通过折纸操作,与所画的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整数除法的意义完全相同。这样的复*引入同样能达到我们所想达到的目的。 在处理第一、二个绿点时,我在第二个绿点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改进:由于将整张纸*均分成7份对很多学生来说有难度,在给学生提示方法时,语言描述应该更加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让小组合作真正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本节课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课堂的生成,多从每节课积累,课后及时反思,以此来锻炼自己在课堂上遇见预设之外的生成能够更好地应对,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被听课,都是每一次的进步,非常感谢孙主任、朱主任、我师父及其他老师前来听课,并给予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帮助我进步。我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领悟教学这门艺术。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我觉得设计的这几个环节比较好。1,以分苹果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什么是余数。

  2,在发牌的实际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探究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练*中,熟练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验证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每个规律的形成,每次大胆的猜想都要经过不断的验证,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知识的作风。

  4,通过拓展练*,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锻炼思维,让孩子们觉得数学很有趣,很深奥,有很多秘密可以探寻,就象在果园,跳一跳能摘到很多果子,甚至是最好最难得的果子。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我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主动建构知识的*台,从表内除法竖式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

  本节课我觉得节奏过快,内容过多,没有给学生巩固与消化的空间,从而感觉整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以落实,只是很肤浅地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上认识了竖式计算。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将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2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节课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0根小棒,每人两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接着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学会了创造,自主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发展”,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提供时空保证。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打破了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有余数的除法”。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有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味的学*素材作为媒介。至于素材的来源可以是书上的现成内容,也可以是生活实例,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选取或加工的题材。在学*这堂课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计算、会把一个数分拆成乘与加,并且学生能进行等量划分、*均分等操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而且书上后面的练*都是用等量划分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选用“分草莓”例题引入,而是以等量划分具体实物,给每个学生15个小圆片,可以每2个一份或每4个一份、每5个一份、每6个一份,让学生从动手操作。通过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有的是正好分完,有的是有余数的,在交流后,学生形象感知两种不同分的结果。学生在自己操作摆双色片后,我又让他们说说摆的过程,学生在探索学*中,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等概念体验比较深刻。我们深知,当孩子们在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时,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

  二、加强对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以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传统的做法是在练*的订正和反馈环节中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必须比除数小。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不是从自己得出,而是机械记忆。我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一组实例辨析,让学生去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交流、反思中不仅增长着知识,而且从中也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帮助了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效果比较好。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除法的验算》教案 (菁华5篇)

《除法的验算》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

  教学目标:

  1.经历验算除法的计算过程,感受除法验算的必要性,学会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乘、除法(特别是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情境图及单价。

  师:如果你有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什么本?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一下,100元最多可以买什么本《寓言故事》、

  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学生试做。

  我们怎样来检验大家计算的对不对呢?我们今天就来学*除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提纲,学生自主学*

  1.怎样验算100÷5=20 100÷7=14……2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

  2.说说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3.尝试完成25页做一做

  三、共同探究,展示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1.出示教材25页例4的情境图。汇报你从图中得到

  了哪些信息?

  2.王叔叔用100元买了20本蓝笔记本,售货员没有给他找钱。张叔叔用

  100元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只给他找了两元钱。你能帮

  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1)蓝笔记本每本5元,王叔叔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

  A.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计算。

  B.标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C.小组讨论: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商×除数=被除数)。

  D.小组讨论验算的方法。

  (2)红笔记本每本7元,张叔叔用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

  A.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100÷7=14(本)……2(元)

  B.小组讨论

  (1)100、7、14、2各表示什么?

  (2)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C.根据这种方法你可以给这题验算吗?

  试试看。

  谁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3.我们来看看小猴是怎样验算的(出示课件)

  4.师: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

  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

  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5.练*验证---课件出示

  现在请同学们验算下面的除法计算的是否正确。

  213÷3=71 431÷7=63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教师用课件展示计算的结果。

  小结: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四、巩固练*,反馈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第一个式子,直接写出第二个式子的得数

  375÷5=75 75×5=()

  156÷8=19……4 19×8+4=()

  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54÷8= 209÷3= 856÷7=

  3.有5张标有数字的卡片,小明、小红2人分别取了其中的两张用

  上面的数做除法。432、7、189、6、301,小明商是72,小红商是43,

  他们各拿了哪两张?剩下的是哪一张?

  4.算算商是几?

  445÷5= 882÷2= 522÷9= 490÷5= 822÷6=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进行除法验算时应注意什么?

  除法的验算

  100÷7=14(本)……2(元)

  100÷5=20(本)

  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100除以5=20

  验算20x5=100

  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教学反思:

  学生除法验算方法掌握较好,但计算能力较差,应应多联系。

《除法的验算》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1.出示书例4的情境图。

  他们算得对吗?你能帮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二、探究新知,生成问题

  1.让学生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2.练*验证

  出示54÷8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3.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5页做一做剩余两题

  学生单独练*,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2.课本26页练*六第1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错误进行讲解

  3.小结

  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补偿性练*:

  1.346÷6商的最高位是()。

  ①百位②十位③第二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

  ①两位数②三位数③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3.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

  ①一定有0②没有0③无法确定

  4.小明妈妈说如果他期末考试语数英三科*均分考上95分就带他到北京旅游。小明的语文考了96分,数学考了92分,他的英语至少要考多少分才能达到妈妈的要求?

  教学反思:

  1、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己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验算的含义,养成验算的*惯。

  2、教材没有概括出“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更不要求学生机械记忆,怎样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个关系的存在,是教师需要反思的。

《除法的验算》教案3

  学*内容:

  教科书25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3、培养良好的验算*惯。

  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出示:《寓言故事》每本5元《科普知识》每本7元

  2、如果你用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多少本?

  3、最多买多少本《科普知识》,不能口算没关系,现在请大家列竖式计算一下。

  4、有没有和这个结果不一样的?那怎样检验一下大家算的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除法的验算。

  二、探究新知

  1、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样验算100÷5=20(本)

  学生讨论、交流20×5=100(元)

  2、这里的20、5、100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得出:商×除数=被乘数

  3、那怎样用乘法验算100÷7=14(本)……2(元)得出: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4、学生试做再上,展示学生做法。

  5、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把商和除法相乘以后,还要再加上余数。

  三、综合练*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08÷6=18325÷7=46……3

  18×6=10846×7+3=325

  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第一个式子,直接写出第二个式子的得数。

  375÷5=75156÷8=19……4

  75×5=()19×8+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四、基本练*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在进行除法验算时应注意什么?

  六、随堂作业略过

《除法的验算》教案4

  本节课探究的是除法的验算方法。因为到此为止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对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所以只是通过真实具体的情境计算得出: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从而说明,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接着应用这个知识。教学时通过例4情境图分别研究了没有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首先通过创设购物情境图: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受验算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引出课题。其次,教学时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教师重点强调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

   练*的设计,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时通过多层分散练*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除法的作用,在练*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本教案设计了三个层次:

  ①通过真实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除法验算的方法,感受除法验算方法的实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除法验算的方法。

  ②通过操作,总结出了验算的方法。重点突出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③通过多形式的训练,巩固了所学的验算方法。

  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注意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验算的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利用乘法进行除法验算的道理,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除法的验算》教案

  教学内容:除法的验算(教科书第25页的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通过观察、计算、验证,使学生明确“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理解除法验算的算理,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验算的好*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时间:20xx年9月21日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开学了老师请小明和小东去文具店购买文具。(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你们能帮助他俩解决在买文具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出示对话的情景)

  明明:老师给我10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蓝笔记本?”

  指名列式计算(板书):100÷5 =20(本)

《除法的验算》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25例4,练*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惯。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出新知。

  上学期我们学*了加、减法的验算,大家回忆一下验算加减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有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加法验算的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所得的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否等于减数。

  小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

  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 (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二、探索新知。

  1、学校准备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奖励,就派聪聪和明明去买笔记本。 ①出示25页的主题图。

  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组讨论后汇报。

  聪聪和明明每人都拿100元到商店买笔记本。聪聪买的是红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14本,阿姨找了他2元。明明买的是蓝笔记本,每本5元,共买了20本。

  ②把学生发现的数学信息用算式表示出来,该怎么列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00÷5=20100÷7=142

  ③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你们能帮聪聪和明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2、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①20×5=100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蓝笔记本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用20×5=100或5×10=100。100÷7=142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红笔记本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方法三: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3、归纳出除法的验算方法。

  一起总结一下除法验算的方法,师板书: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说: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209÷3856÷7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2.教材第26页第2题。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四、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教材第26页第1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