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1

  “数的奇偶性”这课共有2课时内容,其中第1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题如右: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我的教学如下:

  一、独立解决。这是一道生活问题,从字面上看,是很难想到它与“数的奇偶性”有任何联系的。教学时,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用“摆头”或“摆手”的方式模仿摆渡、有在纸上画图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

  二、观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摆渡偶数次时船在南岸,奇数次时船在北岸的规律后,我追问:“如果这只小船是从南岸到北岸最后再回东岸,如此不断往返,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还成立吗?为什么?”学生在再次探索后发现规律不适应,而对于其本质原因却无法准确阐述。为什么用“数的奇偶性”可以解决小船在南北岸往返摆渡却无法解决小船在南北东岸往返摆渡的问题?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发现数与小船摆渡存有共性,即“数要不是奇数要不是偶数与小船要不在南岸要不在北岸”,也就是结果都是“二选一式的”,而当出现小船经过南北岸后还得过东岸时,这种共性就被打破了,因此规律也就不适应了。

  三、策略运用的拓展延续与拓展。深究后,学生对“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他们充分认识到事件发生的可能如果是“二选一式的”的生活问题,都能运用数的奇偶性特性加以解决。最后我再要求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也是属于‘二选一式的’”,让学生寻找存有“共性”的问题,为方法策略的运用迁移做好储备。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在上《数的奇偶性》一课时,我觉得,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成了这节课关键。在这一点上我下了很大功夫。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学生能够感觉得到的情景——旅游,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这个问题情境,不仅展现了本节课知识,而且接*学生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感到提出的问题也是生活的需要,这个情境中的事物,学生也很熟悉,觉得很有意思,很亲*,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兴致盎然的主动投入到思考当中来。 这个情境的创设,也正是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数学,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这个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 在这部分的练*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一个是翻硬币练*。另一个是教室关灯问题,这些练*,很有生活性,不是枯燥的,而是很有情趣的,学生很用以接受,乐于思考。 在这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数的奇偶变化规律中,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去探讨问题,从而发现规律。游戏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学生在游戏几次后就会发现这个游戏是不能赢得,是个骗局,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了问题,再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个问题,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感受到思考数学的乐趣,学*数学的信心在增强。 在应用数学中,我还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素材,设计了这样个练*: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这节课,我重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生活,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学*数学的重要性。 课上学生的反应很好,课后几位老师又逐一加以点评,在设计上给与了肯定,自己也进行了反思,感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学*,不断地钻研,使自己的教学上个新台阶。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

  【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用我的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据学生实际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开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

  二、探索新知

  (一)、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在游戏——翻手掌中发现规律)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思考你翻11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4、思考你翻100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为什么有的同学停下来了,要翻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感受翻手掌游戏,感悟翻手掌中的数学规律。]

  5、思考: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此环节中的一个重点,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重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发现规律.]

  6、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

  7、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8、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9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0、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致用: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翻手掌中发现的规律理解和运用的怎么样]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 (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 :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此环节总的设计意图: 通过改变杯子的开始状态,让学生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让学生关注开始状态或第一次的情况,以突破难点]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的类似的例子吗?

  [此环节总的设计意图: 通过翻手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发现翻手掌中的规律,并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

  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考一考老师,目的为了让学生初步感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偶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三步的设计意图:教师由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到放手让学生发现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探索,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关注所有题型,由易到难,很有层次地考察学生对于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掌握的怎么样。]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 小 编 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总的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畅谈收获,主要是让学生总结知识的学*过程及学*方法、结论,让学生学会反思。]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1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小学生对实物、色彩、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在学生试一试时,教师先问:“你想得到什么?”几个学生试过之后,同学们的学*情绪逐步高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疑问,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既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表扬他们问题提的好,有思考价值,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出“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而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2、重视学生活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师提供探究问题的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因此,当学生学*的热情高涨时,我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因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所以,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形成与发展。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在上《数的奇偶性》一课时,我觉得,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成了这节课关键。在这一点上我下了很大功夫。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学生能够感觉得到的情景——旅游,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这个问题情境,不仅展现了本节课知识,而且接*学生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感到提出的问题也是生活的需要,这个情境中的事物,学生也很熟悉,觉得很有意思,很亲*,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兴致盎然的主动投入到思考当中来。 这个情境的创设,也正是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数学,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这个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 在这部分的练*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一个是翻硬币练*。另一个是教室关灯问题,这些练*,很有生活性,不是枯燥的,而是很有情趣的,学生很用以接受,乐于思考。 在这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数的奇偶变化规律中,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去探讨问题,从而发现规律。游戏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学生在游戏几次后就会发现这个游戏是不能赢得,是个骗局,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了问题,再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个问题,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感受到思考数学的乐趣,学*数学的信心在增强。 在应用数学中,我还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素材,设计了这样个练*: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这节课,我重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生活,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学*数学的重要性。 课上学生的反应很好,课后几位老师又逐一加以点评,在设计上给与了肯定,自己也进行了反思,感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学*,不断地钻研,使自己的教学上个新台阶。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

  【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用我的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据学生实际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开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

  二、探索新知

  (一)、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在游戏——翻手掌中发现规律)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思考你翻11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4、思考你翻100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为什么有的同学停下来了,要翻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感受翻手掌游戏,感悟翻手掌中的数学规律。]

  5、思考: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此环节中的一个重点,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重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发现规律.]

  6、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

  7、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8、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9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0、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致用: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翻手掌中发现的规律理解和运用的怎么样]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 (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 :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此环节总的设计意图: 通过改变杯子的开始状态,让学生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让学生关注开始状态或第一次的情况,以突破难点]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的类似的例子吗?

  [此环节总的设计意图: 通过翻手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发现翻手掌中的规律,并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

  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考一考老师,目的为了让学生初步感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偶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三步的设计意图:教师由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到放手让学生发现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探索,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关注所有题型,由易到难,很有层次地考察学生对于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掌握的怎么样。]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 小 编 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总的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畅谈收获,主要是让学生总结知识的学*过程及学*方法、结论,让学生学会反思。]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数松果》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数松果》教学反思1

  本节课有以下突出特点:

  1、体现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过程。本人充分运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找准学生学*的起点。虽然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乘法口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甚至脱口而出,所以本人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和应用,为后续的学*做好方法的准备。

《数松果》教学反思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学*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目的能力。

  3、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我创设了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来引出课题《数松果》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等的活动,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首先,第一个层次是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

  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

  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能力,积累学*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数松果》教学反思3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情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采松果的情景图里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数学问题的兴趣。

  2、以探究式的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任务。这节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5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的能力;通过对5的乘法口诀算式的比较观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通过对情景图的提问题与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编口诀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针对个别问题反馈强调编口诀的注意事项,学生掌握了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其他乘法口诀打下扎实的基础。达标检测达成率高,学生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不足之处:

  1、课堂上部分学生格外活跃,出现争着说、抢着说的不好课堂行为*惯,部分学生成了主角,没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

  2、在练*题的设计上,采用不同的题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课件准备了一些挑战性知识以及一些活动安排,但时间有限,不能得到展示,说明教师对课堂的时间和练*量估计不准。

  3、在这节课中,我虽然利用了即时评价,但对学生使用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评价的过于形式,不够具体。

  4、教师还缺乏机动灵活性,如果放手让学生完成拓展延伸并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比较好。

  总之,每一次公开教学就是一种历练,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掌控自如,要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把握准确,并能合理的做出课堂的预设,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点拨相机结合。教学即艺术,需要的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驾驭课堂、教材、学生的能力,教学是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数松果》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数松果》教学反思1

  本节课有以下突出特点:

  1、体现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过程。本人充分运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找准学生学*的起点。虽然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乘法口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甚至脱口而出,所以本人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和应用,为后续的学*做好方法的准备。

《数松果》教学反思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学*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目的能力。

  3、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我创设了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来引出课题《数松果》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等的活动,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首先,第一个层次是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

  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

  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能力,积累学*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数松果》教学反思3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情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采松果的情景图里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数学问题的兴趣。

  2、以探究式的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任务。这节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5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的能力;通过对5的乘法口诀算式的比较观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通过对情景图的提问题与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编口诀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针对个别问题反馈强调编口诀的注意事项,学生掌握了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其他乘法口诀打下扎实的基础。达标检测达成率高,学生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不足之处:

  1、课堂上部分学生格外活跃,出现争着说、抢着说的不好课堂行为*惯,部分学生成了主角,没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

  2、在练*题的设计上,采用不同的题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课件准备了一些挑战性知识以及一些活动安排,但时间有限,不能得到展示,说明教师对课堂的时间和练*量估计不准。

  3、在这节课中,我虽然利用了即时评价,但对学生使用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评价的过于形式,不够具体。

  4、教师还缺乏机动灵活性,如果放手让学生完成拓展延伸并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比较好。

  总之,每一次公开教学就是一种历练,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掌控自如,要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把握准确,并能合理的做出课堂的预设,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点拨相机结合。教学即艺术,需要的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驾驭课堂、教材、学生的能力,教学是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1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菁华3篇)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1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拉*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再次体会学*的方法。(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样设计作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都可以。)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2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拉*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再次体会学*的方法。(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样设计作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都可以。)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在学*了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安排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的奇偶性,尝试运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三、说教法:

  为适应数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的需求,根据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策略,扶放结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使他们能自主的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 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发现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运用观察、猜测、验证方法得出结论,探索加法中奇偶的变化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规律。

  五、说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说重、难点:

  1、掌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七、说流程:

  (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课件出示)

  1651430592 98 105

  3、判断: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在此处设计导语:在我们研究的自然数中,可以把它们按奇偶性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数的奇偶性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继续探究一下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南方的水乡,有很多地方的交通工具是船,有很多人以摆渡为生,请看王伯伯的船,最初小船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船摆渡11次后,船停在南岸还是北岸?

  (1)探究小船所在的位置: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生口答)

  师:请同学们选出其中一种分析方法,把分析过程写在草稿纸上。

  小组交流,汇报。

  摆渡次数 船所在的位置

  1 北岸

  2 南岸

  3 北岸

  4 南岸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1

  《数的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在教学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填写百数表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所以我让学生去独立填写,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二、通过对百数表横、竖、斜各方位的观察,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做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帮助了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设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即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这一特征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尽量设计得形象、直观。

  这堂课我感觉学生比较活跃,效果较好,但是时间上把握的不太好,在观察这一环节花费时间太多,后面有2道*题没有完成,以后教学时要注意适当控制。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2

  在学校组织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听课活动中,我讲了一年级的《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节课。这段时间学校里的事情太多了,运动会看着学生训练方队,啦啦操,各种比赛项目,整体忙地焦头烂额,在学校里根本没时间备课,做课件,我这几天都是晚上在家里备备课,制作课件。上完这节课,我也有许多想法,现总结如下:

  一、上课前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后学生先自己填写百数表里空着的数,我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写字慢,但是也没想到他们会这么慢,写这些剩余的数字,他们竟然用了将*10分钟,而且还有个别学生写不完。我们数学组老师座谈时大家都提到了这个问题,认为可以这样解决:第一,可以布置学生提前在家里写完百数表里空着的数,上课直接研究规律;第二,也可以老师用课件出示和课本一样的百数表,学生说出空着的数,学生边说老师边用课件出示这些数。然后学生小组讨论时,每个组再发一张填写好的百数表,让学生研究排列规律。我感觉这两个办法都可以,这样可以省去学生写数字的时间,至少能省5、6分钟。

  我设计的练*题,我认为是由易到难的。第一题是学生看着百数表找数字,第几排第几个数字是多少;第二题是课本上的做一做,学生看着百数表填数,这个第二题我看着很简单呀,学生就是看着百数表填数字,但是没想到很多学生都不会填,我想主要原因是因为百数表里数字较多,学生年龄小,看着眼花缭乱,不知道怎么看了。

  二、教学语言要更加规范

  本周二去田家炳小学参加曲阜市小学数学研讨会,听毕老师总结时提到一点,就是数学语言的规范化,其中他讲到“数”和“数字”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数字只是指从0到9这9个数,而从0开始,其他的都是数。细细想来,我以前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而我这节课就是讲100里就有很多地方需要需要说到数这个词,我回到学校后第一时间查看我的教案,还真是有的地方说成了“数字”于是立马全部修改,但是因为前几天备课时说了“数字”这个词,所以课上还是有时把“数”说成了“数字”。

  三、教学时间没有掌控好

  从开始到学生写完百数表,用了10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又用了8分钟时间,汇报又用了10分钟时间,哎,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干啥都慢,等我再一点一点总结完排列规律后,已经10点半多了,学生完成做一做时有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这节课根本没能完成设定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内容过于偏难

  我们在一起讨论时,老师们也提到,这个表里有些规律真的很难,学生找不出来时,我引导着学生找出来后,总结的一些结论太难了,学生理解不了。

  五、教师该引导学生的时候还是要适当引导

  学生小组讨论,找排列规律时教师是否引导、提醒学生,分别横着、竖着、斜着,一起来找呢?

  总之,这节课上完后我也有很多的反思,以后再上这种类型的课,相信绝对比这一次会顺手。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3

  《数的顺序》这节课是在读写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前面数数时已经接触到数的顺序问题,明白相邻两数的概念。教材主要通过学生填表复*数数、写数,又更加清楚100以内数的顺序,再通过选数读一读,巩固读数,发现有趣的排列规律。教学主要一个是填表一个是找规律,同时利用规律框数。因为之前教过一次,教学实践让我知道,孩子填表是需要时间的,差异也很大,填完大致需要十分钟,一方面考虑教学时间,想课前完成填表;一方面觉得学生在课堂中安静的填,更有思考的空间,在填写中有新的发现以后,这种感受如果能马上去表达,引导就更好,所以,建议能在课堂填表最好,在课堂教师可以集中引导学生专注填表,在填表中感受、体验、思考,及时生成出各种发现会更加的连贯。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我斟酌再三,还是决定利用课前时间带领孩子填表,把重点放到观察规律,运用规律,拓展思维上。

  首先改变了百数表数字出现方式,一改冰冷的数字,而用课件中的情境、动画让死板的百数表活起来,接着选择一些让孩子填数,唤起孩子的`回忆(因为课前填表)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横着竖着观察百数表,交流发现,重点引导,然后在斜着、拐着弯等让孩子大胆交流它们的发现,教师预设一些斜排规律,以及重叠数颠倒数等、数位和相等等。然后完成想想做做1,第二个部分是框数研究规律,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我还及时进行了田字格十字格已知数各个不同位置的拓展,最后让孩子欣赏不同的各种魔力框,试着填数,让孩子相互出数考一考,最后自己设计各种魔力框。

  也一直有两个困惑,一个是教学时间如何把握,让孩子课堂填,时间来不及,探究规律无法深入,课前填好像又不妥。二是练*题的设计与取舍,尽管都明白课后的*题不一定都要讲解,但是谁也不敢轻易放弃,生怕没有理解教材意图,另外我的练*呈现方式和时间都进行了改变,不知道是否合理?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小学数学奇偶性教案实用五份

  小学数学奇偶性教案 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了黄河附*旅游,祖国山川的美景,让我留连忘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河边上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他生活在黄河边,工作在黄河边,他那勤劳勇敢的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摆渡”吗?(生看课件,理解“摆渡”一词。)

  (做“你说我猜”的游戏,摆渡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学生说数,教师猜测船在哪一岸?)

  师:其实老师掌握了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板书: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奇偶性的规律,等你们把它的规律找出来了,你猜得会比我还要准、还要快!

  【设计意图:通过试讲发现:学生虽然已经上5年级了,但对“摆渡”一词还是理解不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设了去黄河旅游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摆渡”一词的词义,也为继续学*扫清了障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摆渡”一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你说我猜”的游戏,学生由此产生疑问。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同桌研讨: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船在哪岸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需要,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1.数数的方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适时演示课件。

  2.列表方法。师演示列表方法,生完成手中的表。

  让学生观察“画示意图”、“列表”两种解题方法,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规律。

  学生总结:船摆渡奇数次,船在北岸。船摆渡偶数次,船在南岸。

  师:老师就是用这个规律,很快判断出小船在哪侧岸边。现在你们也想试一试吗?(教师说数,学生猜船在哪侧的岸边。)

  师:你们猜得可真快,如果有人说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摆渡100次,小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指生说理由。)

  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总结出规律: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

  师: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来看翻杯子游戏。请看大屏幕:有一个杯子开始状态是杯口朝上,那么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想一想、做一做,翻动10次后,杯口的方向朝哪个地方?19次呢?(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只让学生看演示并没有动手去翻杯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内化体会,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5年级学生不应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更多的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此环节设计提问题,目的为下一环节的提问作铺垫。】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具有奇偶性规律的'事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你还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师:我们今天利用数的奇偶解决了身边的许多问题,老师很高兴,所以,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需要你们用智慧才能获得,大家有信心获得礼物吗?

  (师出示两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里的数有什么特点。)

  师:从两个盒子里各抽一张卡片,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结果是多少,礼物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礼物兑奖表略。)

  (在抽奖过程中学生发现: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奖品都在偶数上,所以怎么抽也抽不到奖品。)

  师: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大家来验证一下。(小组讨论,并交流。)

  (生寻找原因,总结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师:老师,现在想让每个前来抽奖的同学都能获得奖品,让你们改变规则,会怎样改?

  (学生积极想办法,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探索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兴奋的神经,数学探究将事半功倍。】

  三、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

  268+1024 38946+3405

  学生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3721-200722280-10238800-345

  学生先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根据上面减法算式找出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小组研讨,寻找规律。)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奇偶性教案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奇偶性教案 3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了黄河附*旅游,祖国山川的美景,让我留连忘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河边上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他生活在黄河边,工作在黄河边,他那勤劳勇敢的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摆渡”吗?(生看课件,理解“摆渡”一词。)

  (做“你说我猜”的游戏,摆渡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学生说数,教师猜测船在哪一岸?)

  师:其实老师掌握了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板书: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奇偶性的规律,等你们把它的规律找出来了,你猜得会比我还要准、还要快!

  【设计意图:通过试讲发现:学生虽然已经上5年级了,但对“摆渡”一词还是理解不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设了去黄河旅游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摆渡”一词的词义,也为继续学*扫清了障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摆渡”一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你说我猜”的游戏,学生由此产生疑问。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同桌研讨: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船在哪岸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需要,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1.数数的方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适时演示课件。

  2.列表方法。师演示列表方法,生完成手中的表。

  让学生观察“画示意图”、“列表”两种解题方法,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规律。

  学生总结:船摆渡奇数次,船在北岸。船摆渡偶数次,船在南岸。

  师:老师就是用这个规律,很快判断出小船在哪侧岸边。现在你们也想试一试吗?(教师说数,学生猜船在哪侧的岸边。)

  师:你们猜得可真快,如果有人说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摆渡100次,小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指生说理由。)

  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总结出规律: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

  师: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来看翻杯子游戏。请看大屏幕:有一个杯子开始状态是杯口朝上,那么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想一想、做一做,翻动10次后,杯口的方向朝哪个地方?19次呢?(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只让学生看演示并没有动手去翻杯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内化体会,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5年级学生不应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更多的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此环节设计提问题,目的为下一环节的提问作铺垫。】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具有奇偶性规律的事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你还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师:我们今天利用数的奇偶解决了身边的许多问题,老师很高兴,所以,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需要你们用智慧才能获得,大家有信心获得礼物吗?

  (师出示两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里的数有什么特点。)

  师:从两个盒子里各抽一张卡片,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结果是多少,礼物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礼物兑奖表略。)

  (在抽奖过程中学生发现: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奖品都在偶数上,所以怎么抽也抽不到奖品。)

  师: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大家来验证一下。(小组讨论,并交流。)

  (生寻找原因,总结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师:老师,现在想让每个前来抽奖的同学都能获得奖品,让你们改变规则,会怎样改?

  (学生积极想办法,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探索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兴奋的神经,数学探究将事半功倍。】

  三、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

  268+1024 38946+3405

  学生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3721-200722280-10238800-345

  学生先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根据上面减法算式找出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小组研讨,寻找规律。)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奇偶性教案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奇偶性教案 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一次性纸杯、硬币、课件等。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有一位家住在河南岸,以摆渡为生的船夫,想请我代他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帮这位船夫解决一下呢?

  (愿意)

  课件出示情境图和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来,调动学*的积极性。

  二、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感受奇偶性,建构数学模型。

  1、活动一:

  讨论:船夫将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探究。小组汇报时,展示表格或示意图,全班交流。

  2、活动二:

  一个纸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9次呢?100次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如果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硬币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

  3、活动三:

  讨论:加法中数的奇偶性与结果的奇偶性。

  课件出示填有偶数的图形,奇数的'正方形。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先猜一猜结果,再举例验证)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板书:)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加法中加数与和的奇偶性特点。培养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课堂,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全过程。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46786+25787:

  6007+8997: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

  ……(学生小组合作)

  完成后,汇报反馈。

  3、数学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 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归你。

  谁想上来参加?

  ……(学生玩游戏。)

  这样玩下去,能获得奖品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问题,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将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板书设计:

  数 的 奇 偶 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精选五篇)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1

  一、教材与学生

  1、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这个知识才刚刚从中学数学,或小学奥数系列进入教材学生不熟悉,,教师也陌生,我就想,能否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奥数并不神秘,同时能在快乐中去学有价值、有难度的数学。

  2、学生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基础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后天开发的不等,故我在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同时,准备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动手探索。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中自然认识奇数和偶数;掌握数加减的奇偶性;

  2.运用设疑--猜想---验证运用的教学模式,培养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思考、学*,增长数学兴趣和增强学*的内驱力。

  三、教法和学法

  主要是自主探究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全程参与。

  我想,什么也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说,也不想动,就说:孩子们,今天讲台就交给你们了,我就是一个擦黑板工。同学们笑了,尽管我讲的是租船和租车的复杂问题,但孩子们讲的头头是道,写的一丝不苟。为什么不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2、大胆开放,抛弃束缚。

  我的教学不想拘泥于一点,不想修建一个房屋让孩子们在里面玩,在思维的国度,应该是*等的,自由的。这难道不是北大的思想吗?开放式教学不是我们北大附中的精髓吗?

  因此我打破了教材的局限,设计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四、教学设计和思路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一:6只小鸭子、5只蝴蝶找伴

  2、游戏二:转轮盘

  (1)讲要求:指针停在几上就再走几步;

  (2)独白:A请他们全班去吃饭,地方吗

  B学生开心极了,当听到是东方饺子王………一片赞叹

  C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指责我―骗人

  (我―我怎么骗人了?)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如果游戏一是感知数的奇偶,开始了微笑,那么游戏二就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笑声中,叹息声中,在失败中开始了思索,在思索中寻找答案。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 板书课题,加以破题,加以过渡。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1、 为什么没有人中奖呢?(学生猜想,教师板书)

  2、真的是这样吗?(教师加以验证)

  (我在验证的同时,表扬学生达到了一年级水*,二年级的高度,三年级的容量,学生在笑声中体验了愉悦,在开心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

  (而在我展现了验证的过程后,开始表扬自己,这个人多帅,多聪明,像不像我------,哈哈不服气,你来呀!?)

  (三)大胆猜想,细心求证

  1、独立来写(写出了加法,又写出了减法,我提示―有没有乘除呢?)

  2、小组合作验证纠偏

  3、小组展示(满满的一黑板,加减乘除都有.而且欲罢不能,我就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圈出我们今天应该掌握的加法的奇偶性.)

  (四)坡度练*,层层加深

  1、填空

  2、判断(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由难及易,层层推进)

  3、填表(着重讲解了这一道题―因为它是例题,我把填表作为要点,学会观察与思考,从而得到规律.)

  4、动手(有动脑的,动口的,这里的翻杯子就是动手了.)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说的?

  2、思考题--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这节课,我以设疑―猜想―验证―运用为骨架,以激发的兴趣为血脉,加上开放的翅膀,我想是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飞翔?

  当时课上完了,似乎又没有完!

  我想说:一节没有上完的课,才是令人回味的课!就像我的说课不完美,但残缺是一种另类的美!谢谢!!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2

  一、说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我将教材改为学生翻手掌,得出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通过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二、说学生分析

  五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通过前侧,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所学知识,我通过下面的教学,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三、说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二、探索新知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翻手掌)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4、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5、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6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7、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8、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的类似的例子吗?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小编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板书设计:

  列表法画图法

  上面

  五、说课后反思

  我的感受是:

  1、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对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翻手掌的游戏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但在翻100次后,学生试过几十次之后,停下了,同学们的学*情绪逐步高涨,要急于发现规律。这时学教师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2、重视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方法解决奇数、偶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3、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需要改进。

  4、对于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我应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

  5、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的板书太简单了。

  6、我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思,充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7、对学生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练*题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资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随机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在学*了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安排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的奇偶性,尝试运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三、说教法:

  为适应数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的需求,根据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策略,扶放结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使他们能自主的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 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发现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运用观察、猜测、验证方法得出结论,探索加法中奇偶的变化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规律。

  五、说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说重、难点:

  1、掌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七、说流程:

  (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课件出示)

  1651430592 98 105

  3、判断: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在此处设计导语:在我们研究的自然数中,可以把它们按奇偶性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数的奇偶性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继续探究一下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南方的水乡,有很多地方的交通工具是船,有很多人以摆渡为生,请看王伯伯的船,最初小船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船摆渡11次后,船停在南岸还是北岸?

  (1)探究小船所在的位置: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生口答)

  师:请同学们选出其中一种分析方法,把分析过程写在草稿纸上。

  小组交流,汇报。

  摆渡次数 船所在的位置

  1 北岸

  2 南岸

  3 北岸

  4 南岸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4

  一、说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我将教材改为学生翻手掌,得出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通过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二、说学生分析

  五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通过前侧,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所学知识,我通过下面的教学,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三、说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二、探索新知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翻手掌)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4、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5、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6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7、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8、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的类似的例子吗?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小编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板书设计:

  列表法画图法

  上面

  五、说课后反思

  我的感受是:

  1、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对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翻手掌的游戏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但在翻100次后,学生试过几十次之后,停下了,同学们的学*情绪逐步高涨,要急于发现规律。这时学教师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2、重视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方法解决奇数、偶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3、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需要改进。

  4、对于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我应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

  5、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的板书太简单了。

  6、我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思,充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7、对学生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练*题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资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随机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5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拉*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再次体会学*的方法。(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样设计作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都可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