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1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1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本课为京版教材第一册的内容。

  教学方式:

  提问法 谈话法

  教学目标:

  认数1、2、3、4、5。会正确数出数量为1、2、3、4、5的物体个数。

  掌握1~5的数序,比较熟练的书写1、2、3、4、5。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会数。

  教学难点:

  数字3、5的书写。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培养数感,得到学法

  扩展延伸,引发多角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会数数吗?谁能数一数?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和数字交朋友,你们高兴吗?我们比一比看谁交的朋友最多好吗?

  二、学*认数,数数。

  1、打开书,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我们先来观察左上图,请你数一数,图上的东西都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

  两个人说一说,用手势比一比,数一数有几个圆点,读一读后面的数字。指名汇报。

  结合事物图、手指图、点子图,逐步抽象出数1——5。并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用1——5表示的物体。

  2、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3、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4、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5、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6、了解数序

  数数小棒图,掌握1—5的排列顺序,正着数,反着数。

  说说每个数之间的关系,如:1排在第1个,1添上1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

  可以从前往后数1、25,也可以从后往前数5,4,3,2,1。

  7、说一说谁在第几个?几比几多几?

  (2比1多1,3比2多1,4比3多1,5比4多1)

《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2

  目标

  使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学*辨别10以内的序数。

  准备

  1、5盘贴绒苹果图片,每盘有1~5个苹果,每个盘子涂上不同的颜色;10个贴绒动物,10级贴绒台阶(侧面逐级变高的形状,以便于贴小动物),贴绒板。

  2、幼儿每两人5张数量为1~5的香蕉或其他水果的果盘图片。1~10的数字卡片每组一套。

  过程

  1、认识10以内序数

  (1)教师出示贴绒台阶和小动物的图片,请幼儿数一数有几级台阶,几个小动物。接着把小动物逐个放上不同的台阶,请几名幼儿从下面开始数,说说10只小动物分别在第几级台阶。

  (2)教师取下小动物,请10名幼儿上来每人拿一个放在不同的台阶上,分别说一说自己摆放的是什么动物,从下面开始数,摆在第几台阶,其他幼儿评判说得对不对。

  2、区分基数和序数

  (1)教师出示贴绒果盘图片(不按盘内苹果的数量多少的顺序,可以5以内任何一个数做开头),请几名幼儿数一数有几个盘子,再说一说从左到右(或说从红盘子开始数)每个盘子的顺序。幼儿数对以后,教师再请几名幼儿数一数,每盘有几个,引导幼儿发现盘子里有几个水果和盘子在第几个是不一样的。教师提问,有几个和第几个一样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小结:有几个和第几个不一样,一个是说有几件东西,一个是说排在第几。

  (2)教师请幼儿两人一组,轮流用手里的图片任意排队,互相说各个果盘的次序,并数一数各个盘中水果的有几个,进一步明确有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3、做练*

  教师指导幼儿做练*。

  4、翻数字、跳格子

  教师把幼儿分成10人一组,玩跳格子的游戏。教师先在地上画几组10个连续的大格子,从1到10标上数字。各组幼儿按顺序在数字卡片中抽一张数字卡片,说出自己抽到的是什么数,然后按卡片上的数,一次一格,单脚或双脚跳到相应的格子里,直到组里所有的幼儿都跳进格子里。

《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学*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

  活动准备:

  玩具小熊一个,邮包一个内装8封信,背景图房子一间,10扇门,门上各有一小动物,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人手一套1-10的实物卡,每桌一份江湖

  活动重点:

  让幼儿认识1-10的序数,知道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难点:

  在幼儿掌握序数的基础上,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熊,引起幼儿兴趣,学*1-10的序数

  师:你们看谁来了?(小熊)小熊是森林里的邮递员,最*森林里造了一批新房子,小动物们都搬进了新家,邮递员小熊不知道小动物们的新家地址了,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我们来看看这座新房子一共有几间房?每间房里有一只小动物让我们来告诉小熊:

  小兔住在第几间房?

  小羊住在第几间房?

  小猪,小狗,小马,小刺猬,小青蛙,小猫,小鸡,小老鼠

  2(1).师:哟,小熊今天包里的信还没送呢,你们愿意帮它来送吗?

  (出示信,请个别幼儿上前来送信,要求边送边说:“**的信送到第几扇门里”)

  (2).“好了,小熊口袋里的信全都送完了,让我们来看看第几扇门里的小动物没收到信?”

  (3).“好,让我来考考小朋友,刚才你们在送信路上发现石子路是通向第几扇门的?”

  3.幼儿操作

  师:小熊今天还给小动物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是粗心的小熊漏发了,有些小动物没有收到,我想小朋友找一找第几间房里的小动物没有收到,然后请你从箩筐里找出来涂上胶水,给它们送去,好吗?

  4.评价

  让小熊来看看,小朋友有没有帮它把水果和蔬菜送到了小动物的家。

  5.师:好了,小朋友帮助小熊也累了,让我们到森林里去玩吧,玩的时候请你看一看,森林里哪些花和树不见了,请你找到它,把它种好好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数位顺序表,初步建立亿以内数的概念。

  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4.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万以内数位顺序表(数位、计数单位、及进率)。

  2、比千位大的数位还有吗?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来创造出千位左边的数位呢?

  3.学生创造数位表中千位左侧的数位。

  二、新授

  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过渡:刚才同学们创造出了许多数位,真有创造力。请你动脑筋想一想万位

  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

  1.万是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一万里有几个千?(拨珠)

  2.借助纸的厚度感受1万。

  你们觉得1万这个数怎样?

  3.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继续拨2万,3万……9万,10万怎样表示?

  (2)十万是个多大的数呢?十万张纸有多厚。(10米,比三层楼

  房还要高)

  (3)十万十万地数倒100万。

  说出"百万位"的计数单位。

  通过百万张纸的高度理解赶至100万。

  (4)千万位的计数单位是千万,推算一下一千万里有几个一百万?

  结合纸的厚度理解一千万

  (5)理解1亿

  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10千万--1亿

  1亿究竟有多大呢?打个比方说:(课件)

  ①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高10000米,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②每秒画一个点,一刻不停的画,要画三年零两个多月。全世界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赤道够长吧,一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4.揭示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刚才我们认识了计数单位,(师指生读:个、十、百、千、万、……亿):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5.认识数级。

  (1)刚才咱们认识了许多数位,先来读一读。

  (2)按一定标准给数位分成三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三级)。

  从右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万"。再往左是亿级。

  6.学*读数。

  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亿以内的数?

  (1)出示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中两件藏品的价格让学生试读。

  三件藏品的价格分别是:8000元2000000元

  (2)大屏幕上出现北京、*、四川、新疆的人口普查数据,让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A师生一起读北京的人口数。

  B学生读其它省市的人口数据,边读边想一想下面问题。

  含两级的数怎样读?

  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

  (3)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读信息。

  据科学测定,倘若节约水龙头滴下的小水滴,1小时就可积攒约4千克水,1个月就能节水2880千克,足以供应一个人30天的日常生活用水;倘若节约水龙头连续流下的小水线,1年就能节水144000千克;那么就可以供应四口之家1年的日常生活用水。

  谈谈你的想法。

  2.摆一摆:

  用四个"6",四个"0"按下列要求摆出八位数。

  ⑴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

  ⑵只读出一个"零"的八位数。

  ⑶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

  ⑷读出三个"零"的八位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题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写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法与学法

  1.教学时首先巧设疑问,指明学*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然后运用知识迁移法,深化提高,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2.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在观察、类比、迁移、归纳这些过程中,概括出亿以内数的写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主动提问。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A1.景物欣赏引入,课件出示情景图片:

  (1)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全长六千三百九十七米。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

  (3)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

  2.练*: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自己在练*本上写出,集体订正。

  3.思考: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那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品析:以回忆万以内数的写法导入新课,巩固复*这部分知识,是为下面学*亿以内数的写法作铺垫,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设B具象感知法:老师用课件介绍大钟寺的相关资料,并展示北京大钟寺风景图片,并介绍永乐大钟。大钟高6.75米,钟口直径3.7米,钟唇厚度185毫米,重约46吨。钟身内外铸满佛教名经,计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提出问题:横线上的数该怎样写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亿以内数的写法。老师板书课题。

  【品析:以风景区介绍的形式引出数学信息,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下进行学*,感受学*数学的必要性,同时可以不知不觉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中展开教学活动。】

  预设C信息描述法:早上在我们学校的简介牌前认真的观察了一番,我发现我校现有学生三千六百七十八人,校园面积为二千六百*方米。同学们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老师巡视指导,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并及时订正。(3678,2600)

  小结:通过写万以内的数,使学生回忆起万以内数的写法法则:写万以内的数,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品析:这样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回忆万以内数的写法,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为下面学*写亿以内数作准备】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亿以内数的写法

  1.写数: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课件出示: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各小组合作,根据之前的知识经验,试着写一写。老师提示:可以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再把数写在下面。

  提问:你是怎么写这个数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交流自己写数的方法。

  讨论:你们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大家是从哪一级写起的?你们为什么把23写在万级,而把184写在个级?“万”字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万”字很重要,“二十三万”说明23在万级,就在万级上写23(与以前写23一样),184就写在个级上。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千位上写0。

  【品析: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融入到数学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都会从高位写起,都会把23写在万级,把184写在个级,抓住这一共同点,突出“万”字的重要性。写万级上的23时,注重与已学的万以内数的写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通过“个级上的数怎么写”,突破“什么时候写0”这一教学难点。】

  2.课件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百零二万六千、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试一试,写一写。提示:这些数位数比较多,注意检查。

  提示:写的对不对呢?读一读自己写的数。

  【品析:学生对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写出三个数,强化学生的认识,为总结写数方法做准备。】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五万零三这个数会写吗?

  学生尝试写出。

  在写数练*中,引导学生明白写数与读数的不同,读数是每级中间或级首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写数正好相反,要把读出来的零还原回去,数中虽然只读出了一个零,但实际上这个数的千位、百位和个位上都是一个单位也没有,所以这三个数位上都应写0。

  【品析:补充五万零三这个数的写法,突破“写几个0”这一教学难点,为总结大数的写法做好知识铺垫。】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通过总结提升,进一步巩固亿以内数的写法: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一样,也要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明确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来占位,在那个数位上应写0。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运用知识迁移、推想、尝试的方法自主学*新知识。在引导学生回顾已掌握的万以内的数的写法的基础上,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思考亿以内的数如何写。让学生大胆尝试写出一个较小的数,积累经验,再解决更大的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读、写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写能力,并让学生写完数后,将写完的数读一读,检查书写是否正确,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惯。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

  第2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法。(教材第5页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读数的规则,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会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2.培养良好的读数*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数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复*数级和数位。

  (课件出示题目,师生共同回答)

  按照我国的计数*惯,从( )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上的数位有( )、( )、( )、( );万级上的数位有( )、( )、( )、( )。

  2.复*万以内数的读法。

  师:同学们还记得万以内的数怎么读吗?我们来一起读出下面各数。(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同学集体读数)

  3612 2361 1236 6123

  师:上面各数中的“3”表示多少?“6”表示多少?“1”呢?“2”呢?(点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那亿以内的数又该怎么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学*新课

  1、教学教材第5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

  (1)读出前两个数。

  师:第一个数读作两千四百九十六,那么第二个数和第一个数在数位上有什么区别呢?(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回答)

  2496是个级上的数;24960000含两级的数,其中“2496”在万级,“0000”在个级。

  师:那么24960000该怎样读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24960000的读法)

  6表示6个万9表示90个万

  4表示400个万2表示2000个万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2496和24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教师指正)

  二千四百九十六┆

  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联系:“2496”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

  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3)试着读出剩下的两个数。

  师:那3080000、40500000呢?又该怎么读呢?(点名学生读出这两个数,教师边指正边板书)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4)师生共同小结。

  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但是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2、教学教材第5页例3。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

  (1)解决问题。

  师:现在谁可以尝试读出这三个数呢?(点名学生读数,全班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54621读作: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2)师生共同归纳万以内数的读法。

  师:结合自己刚才读数的经验,跟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组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小结,教材板书)

  亿以内数的读法:

  ①把数从右边起,每四位一级进行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小组交流:怎样才能快速地读出这些数。引导学生用画线分级的方法来读数,教师点名学生读数并集体订正)

  三十四和三十四万三千零四和三千零四万三百四十和三百四十万三千零四十和三千零四十万

  2.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点名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五十六万九千二百三百七十万六千四千零八万零五百零一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3题。(组织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回答)

  可以先分级再读,也可以把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再读。先分级再读比较方便。

  三万二千六百八十五百二十万五千

  一百二十万零六百零五十万七千零七十

  四十七万零五十三百零七万零八百

  三千零六十万零九百一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能谈谈怎么读含有两级的数吗?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2:2496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3:54621读作: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①把数从右边起,每四位一级进行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教学反思

  1、不分级易出错。

  因为本单元学*的大都是万以上的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读数。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但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时刻提醒学生大数要先分级,再逐级往下读。可是在做练*时,少部分学生不分级就进行读数,这样就容易读错。

  2、读数时夹杂*数字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学*这类知识时一直存在着,每次都会重点强调,可往往就会有学生在书写时出状况。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惯性地写成了*数字,有的是学生做题时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惯。

  3、读数时漏读0的现象。

  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万级末尾有0或个级高位有0的数,学生出错最多。他们容易犯迷糊,这个0要读还是不读。

  4、读数时丢掉计数单位。

  学生在口头读数时都会读,但在书写时往往容易丢掉计数单位,虽然教学时一再强调了,但在检查作业时还有此类现象的发生。

  5、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计算:(7698345+6983457+9834576+8345769+3457698+4576983+5769834)÷7。

  分析:7个加数的位数相同,且都是7,6,9,8,3,4,5按规律排列在不同数位上。百万位上各数相加的和是7+6+9+8+3+4+5=42,表示42个百万;十万位上各数相加的和也是42,表示42个十万……以此类推,其余各数位上各数相加的和也都是42,表示42个相应的计数单位,用这个和分别除以7,把得数相加就是此题最后的结果。

  解答:(7698345+6983457+9834576+8345769+3457698+4576983+5769834)÷7=(42个百万+42个十万+42个万+42个千+42个百+42个十+42个一)÷7=6个百万+6个十万+6个万+6个千+6个百+6个十+6个一=6666666。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时,先观察被除数的特征,再根据发现的规律解题。

  相关知识阅读

  十进制的读数原则

  1.要有前10个自然数及零的名称。

  名称如下: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2.要有一系列的十进制计数单位。

  这些单位的名称从低到高依次为: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并且每两个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说,每10个某一单位就组成1个相邻的较高单位,即通常所说的“满10进一”。

  3.要有数的命名方法。

  数的命名是由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计数单位组合而成。如:一个数含有四个十万、三个万、八个千、六个百、二个十、五个一,这个数就命名为四十三万八千六百二十五。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1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小学生对实物、色彩、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在学生试一试时,教师先问:“你想得到什么?”几个学生试过之后,同学们的学*情绪逐步高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疑问,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既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表扬他们问题提的好,有思考价值,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出“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而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2、重视学生活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师提供探究问题的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因此,当学生学*的热情高涨时,我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因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所以,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形成与发展。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在上《数的奇偶性》一课时,我觉得,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成了这节课关键。在这一点上我下了很大功夫。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学生能够感觉得到的情景——旅游,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这个问题情境,不仅展现了本节课知识,而且接*学生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感到提出的问题也是生活的需要,这个情境中的事物,学生也很熟悉,觉得很有意思,很亲*,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兴致盎然的主动投入到思考当中来。 这个情境的创设,也正是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数学,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这个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 在这部分的练*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一个是翻硬币练*。另一个是教室关灯问题,这些练*,很有生活性,不是枯燥的,而是很有情趣的,学生很用以接受,乐于思考。 在这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数的奇偶变化规律中,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去探讨问题,从而发现规律。游戏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学生在游戏几次后就会发现这个游戏是不能赢得,是个骗局,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了问题,再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个问题,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感受到思考数学的乐趣,学*数学的信心在增强。 在应用数学中,我还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素材,设计了这样个练*: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这节课,我重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生活,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学*数学的重要性。 课上学生的反应很好,课后几位老师又逐一加以点评,在设计上给与了肯定,自己也进行了反思,感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学*,不断地钻研,使自己的教学上个新台阶。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

  【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用我的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据学生实际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开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

  二、探索新知

  (一)、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在游戏——翻手掌中发现规律)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思考你翻11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4、思考你翻100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为什么有的同学停下来了,要翻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感受翻手掌游戏,感悟翻手掌中的数学规律。]

  5、思考: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此环节中的一个重点,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重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发现规律.]

  6、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

  7、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8、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9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0、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致用: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翻手掌中发现的规律理解和运用的怎么样]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 (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 :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此环节总的设计意图: 通过改变杯子的开始状态,让学生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让学生关注开始状态或第一次的情况,以突破难点]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的类似的例子吗?

  [此环节总的设计意图: 通过翻手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发现翻手掌中的规律,并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

  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考一考老师,目的为了让学生初步感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偶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三步的设计意图:教师由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到放手让学生发现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探索,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关注所有题型,由易到难,很有层次地考察学生对于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掌握的怎么样。]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 小 编 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总的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畅谈收获,主要是让学生总结知识的学*过程及学*方法、结论,让学生学会反思。]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数铅笔》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数铅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学会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

  3、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借助实物操作和互助交流数数的方法,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疑

  1、谈话:

  新学期开学,明明的好朋友都来帮他整理书房,看,其它都弄好了,就剩下铅笔还零乱的摆在桌子上呢!

  问:一共有多少枝铅笔呢?

  你能帮他数一数吗?

  2、板书课题:

  数铅笔

  二、互动解疑

  1、观察图:

  (1)生说一说数数的方法。

  (2)交流汇报。

  方法:可以一枝一枝地数;可以把铅笔10枝捆成一捆一捆的数;可以5枝5枝的数:“五、十、十五、二十……

  (3)问: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数呢?

  (4)请大家动手数一数。

  (5)同桌互说

  归纳:10个十是100

  2、出示笑脸图

  (1)观察数数。

  问:图上一共有多少张小男孩的笑脸?

  (圈一圈,数一数)

  (2)谁能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3、出示点子图。

  提问:这幅图又有多少点子?

  圈一圈、数一数

  指导:(10个一圈)

  说明自己画圈与数数的方法。

  三、实践运用:

  1、出示计数器

  认识:个位、十位、百位

  动手拨数:4357

  生读数

  2、按要求

  二人合作,一人拨数,一人读写数。

  3、练*:

  数方格图;

  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九、九十五。

  4、数一数教室内的桌椅。

  四、总结评价

  数数方法;数100以内的数。

《数铅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

  【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棒、铅笔。

  【教学设计】

  一、数铅笔

  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数铅笔。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

  1、圈一圈,数一数

  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

  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小学数学教案《数铅笔》。

  三、拨一拨

  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十位上拨xx,表示xx个十;个位上拨xx,表示xx几个一。)

  四、练一练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

  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

  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

  2、看谁数得快?

  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

  看谁的方法最好?

  3、接力赛

  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

  女生:34,36,38(相差2)

  男生:40,42,44

  女生:20,30,40(相差10)

  男生:50,60,70

  女生:45,50,55(相差5)

  男生:60,65,70

  女生:22,32,42(相差10)

  男生:52,62,72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数铅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能读写100以内的数,通过数数活动,会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做数数游戏,大家喜欢吗?每8个人一组,你们组合好吗?

  二、探究新知

  (一)数“铅笔,小棒”活动。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8个人,两人合作,分清楚要数什么,然后用最快或最快或最喜欢的方法数清铅笔或小棒的数量。

  (2)小棒和铅笔都数正确的小组获胜。

  2、学生游戏。

  教师参与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数法,观察学生数数是否熟练,对不同的数法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3、交流,汇报数数方法。

  (1)请学生说说自已是怎么样数数的。

  (2)集体数数。

  (二)数手指游戏。

  师:每个人有几根手指?数数看。

  师:大家数了几个10?是多少?再添上一个十呢?

  (三)数一数活动。

  1、抢答数数。

  随便出一个数,学生抢答出下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如:85、90、95。

  2、数一数我们班的人数。

  3、圈一圈,数一数。

  师:总数是多少?你是怎样这么快数出来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4、小结:数数时不仅要注意不要多数,也不能少数,还要认真、细心观察,排列整齐的东西要先找规律,才能数得又快又对。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中,他们的学*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奇偶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探索减法的奇偶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提高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积累数学经验。

  2.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奇数、偶数以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难度不大,所以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了黄河附*旅游,祖国山川的美景,让我留连忘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河边上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他生活在黄河边,工作在黄河边,他那勤劳勇敢的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摆渡”吗?(生看课件,理解“摆渡”一词。)

  (做“你说我猜”的游戏,摆渡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学生说数,教师猜测船在哪一岸?)

  师:其实老师掌握了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板书: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奇偶性的规律,等你们把它的规律找出来了,你猜得会比我还要准、还要快!

  【设计意图:通过试讲发现:学生虽然已经上5年级了,但对“摆渡”一词还是理解不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设了去黄河旅游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摆渡”一词的词义,也为继续学*扫清了障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摆渡”一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你说我猜”的游戏,学生由此产生疑问。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同桌研讨: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船在哪岸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需要,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1.数数的方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适时演示课件。2.列表方法。师演示列表方法,生完成手中的表。

  让学生观察“画示意图”、“列表”两种解题方法,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规律。

  学生总结:船摆渡奇数次,船在北岸。船摆渡偶数次,船在南岸。

  师:老师就是用这个规律,很快判断出小船在哪侧岸边。现在你们也想试一试吗?(教师说数,学生猜船在哪侧的岸边。)

  师:你们猜得可真快,如果有人说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摆渡100次,小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指生说理由。)

  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总结出规律: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

  师: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来看翻杯子游戏。请看大屏幕:有一个杯子开始状态是杯口朝上,那么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想一想、做一做,翻动10次后,杯口的方向朝哪个地方?19次呢?(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只让学生看演示并没有动手去翻杯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内化体会,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5年级学生不应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更多的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此环节设计提问题,目的为下一环节的提问作铺垫。】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具有奇偶性规律的事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你还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师:我们今天利用数的奇偶解决了身边的许多问题,老师很高兴,所以,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需要你们用智慧才能获得,大家有信心获得礼物吗?

  (师出示两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里的数有什么特点。)

  师:从两个盒子里各抽一张卡片,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结果是多少,礼物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礼物兑奖表略。)

  (在抽奖过程中学生发现: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奖品都在偶数上,所以怎么抽也抽不到奖品。)

  师: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大家来验证一下。(小组讨论,并交流。)

  (生寻找原因,总结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师:老师,现在想让每个前来抽奖的同学都能获得奖品,让你们改变规则,会怎样改?

  (学生积极想办法,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探索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兴奋的神经,数学探究将事半功倍。】

  三、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

  268+1024 38946+3405

  学生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3721-200722280-10238800-345

  学生先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根据上面减法算式找出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小组研讨,寻找规律。)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4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中,他们的学*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奇偶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探索减法的奇偶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提高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积累数学经验。

  2.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奇数、偶数以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难度不大,所以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了黄河附*旅游,祖国山川的美景,让我留连忘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河边上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他生活在黄河边,工作在黄河边,他那勤劳勇敢的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摆渡”吗?(生看课件,理解“摆渡”一词。)

  (做“你说我猜”的游戏,摆渡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学生说数,教师猜测船在哪一岸?)

  师:其实老师掌握了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板书: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奇偶性的规律,等你们把它的规律找出来了,你猜得会比我还要准、还要快!

  【设计意图:通过试讲发现:学生虽然已经上5年级了,但对“摆渡”一词还是理解不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设了去黄河旅游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摆渡”一词的词义,也为继续学*扫清了障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摆渡”一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你说我猜”的游戏,学生由此产生疑问。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同桌研讨: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船在哪岸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需要,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1.数数的方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适时演示课件。2.列表方法。师演示列表方法,生完成手中的表。

  让学生观察“画示意图”、“列表”两种解题方法,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规律。

  学生总结:船摆渡奇数次,船在北岸。船摆渡偶数次,船在南岸。

  师:老师就是用这个规律,很快判断出小船在哪侧岸边。现在你们也想试一试吗?(教师说数,学生猜船在哪侧的岸边。)

  师:你们猜得可真快,如果有人说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摆渡100次,小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指生说理由。)

  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总结出规律: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

  师: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来看翻杯子游戏。请看大屏幕:有一个杯子开始状态是杯口朝上,那么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想一想、做一做,翻动10次后,杯口的方向朝哪个地方?19次呢?(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只让学生看演示并没有动手去翻杯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内化体会,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5年级学生不应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更多的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此环节设计提问题,目的为下一环节的提问作铺垫。】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具有奇偶性规律的事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你还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师:我们今天利用数的奇偶解决了身边的许多问题,老师很高兴,所以,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需要你们用智慧才能获得,大家有信心获得礼物吗?

  (师出示两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里的数有什么特点。)

  师:从两个盒子里各抽一张卡片,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结果是多少,礼物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礼物兑奖表略。)

  (在抽奖过程中学生发现: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奖品都在偶数上,所以怎么抽也抽不到奖品。)

  师: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大家来验证一下。(小组讨论,并交流。)

  (生寻找原因,总结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师:老师,现在想让每个前来抽奖的同学都能获得奖品,让你们改变规则,会怎样改?

  (学生积极想办法,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探索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兴奋的神经,数学探究将事半功倍。】

  三、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

  268+1024 38946+3405

  学生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3721-200722280-10238800-345

  学生先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根据上面减法算式找出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小组研讨,寻找规律。)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