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中,他们的学*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奇偶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探索减法的奇偶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提高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积累数学经验。

  2.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奇数、偶数以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难度不大,所以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了黄河附*旅游,祖国山川的美景,让我留连忘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河边上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他生活在黄河边,工作在黄河边,他那勤劳勇敢的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摆渡”吗?(生看课件,理解“摆渡”一词。)

  (做“你说我猜”的游戏,摆渡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学生说数,教师猜测船在哪一岸?)

  师:其实老师掌握了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板书: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奇偶性的规律,等你们把它的规律找出来了,你猜得会比我还要准、还要快!

  【设计意图:通过试讲发现:学生虽然已经上5年级了,但对“摆渡”一词还是理解不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设了去黄河旅游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摆渡”一词的词义,也为继续学*扫清了障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摆渡”一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你说我猜”的游戏,学生由此产生疑问。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同桌研讨: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船在哪岸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需要,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1.数数的方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适时演示课件。2.列表方法。师演示列表方法,生完成手中的表。

  让学生观察“画示意图”、“列表”两种解题方法,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规律。

  学生总结:船摆渡奇数次,船在北岸。船摆渡偶数次,船在南岸。

  师:老师就是用这个规律,很快判断出小船在哪侧岸边。现在你们也想试一试吗?(教师说数,学生猜船在哪侧的岸边。)

  师:你们猜得可真快,如果有人说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摆渡100次,小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指生说理由。)

  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总结出规律: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

  师: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来看翻杯子游戏。请看大屏幕:有一个杯子开始状态是杯口朝上,那么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想一想、做一做,翻动10次后,杯口的方向朝哪个地方?19次呢?(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只让学生看演示并没有动手去翻杯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内化体会,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5年级学生不应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更多的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此环节设计提问题,目的为下一环节的提问作铺垫。】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具有奇偶性规律的事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你还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师:我们今天利用数的奇偶解决了身边的许多问题,老师很高兴,所以,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需要你们用智慧才能获得,大家有信心获得礼物吗?

  (师出示两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里的数有什么特点。)

  师:从两个盒子里各抽一张卡片,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结果是多少,礼物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礼物兑奖表略。)

  (在抽奖过程中学生发现: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奖品都在偶数上,所以怎么抽也抽不到奖品。)

  师: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大家来验证一下。(小组讨论,并交流。)

  (生寻找原因,总结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师:老师,现在想让每个前来抽奖的同学都能获得奖品,让你们改变规则,会怎样改?

  (学生积极想办法,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探索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兴奋的神经,数学探究将事半功倍。】

  三、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

  268+1024 38946+3405

  学生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3721-200722280-10238800-345

  学生先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根据上面减法算式找出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小组研讨,寻找规律。)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4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中,他们的学*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奇偶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探索减法的奇偶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提高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积累数学经验。

  2.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奇数、偶数以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难度不大,所以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了黄河附*旅游,祖国山川的美景,让我留连忘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河边上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他生活在黄河边,工作在黄河边,他那勤劳勇敢的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摆渡”吗?(生看课件,理解“摆渡”一词。)

  (做“你说我猜”的游戏,摆渡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学生说数,教师猜测船在哪一岸?)

  师:其实老师掌握了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板书: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奇偶性的规律,等你们把它的规律找出来了,你猜得会比我还要准、还要快!

  【设计意图:通过试讲发现:学生虽然已经上5年级了,但对“摆渡”一词还是理解不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设了去黄河旅游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摆渡”一词的词义,也为继续学*扫清了障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摆渡”一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你说我猜”的游戏,学生由此产生疑问。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同桌研讨: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船在哪岸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需要,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1.数数的方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适时演示课件。2.列表方法。师演示列表方法,生完成手中的表。

  让学生观察“画示意图”、“列表”两种解题方法,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规律。

  学生总结:船摆渡奇数次,船在北岸。船摆渡偶数次,船在南岸。

  师:老师就是用这个规律,很快判断出小船在哪侧岸边。现在你们也想试一试吗?(教师说数,学生猜船在哪侧的岸边。)

  师:你们猜得可真快,如果有人说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摆渡100次,小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指生说理由。)

  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总结出规律: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

  师: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来看翻杯子游戏。请看大屏幕:有一个杯子开始状态是杯口朝上,那么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想一想、做一做,翻动10次后,杯口的方向朝哪个地方?19次呢?(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只让学生看演示并没有动手去翻杯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内化体会,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5年级学生不应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更多的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此环节设计提问题,目的为下一环节的提问作铺垫。】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具有奇偶性规律的事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你还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师:我们今天利用数的奇偶解决了身边的许多问题,老师很高兴,所以,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需要你们用智慧才能获得,大家有信心获得礼物吗?

  (师出示两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里的数有什么特点。)

  师:从两个盒子里各抽一张卡片,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结果是多少,礼物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礼物兑奖表略。)

  (在抽奖过程中学生发现: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奖品都在偶数上,所以怎么抽也抽不到奖品。)

  师: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大家来验证一下。(小组讨论,并交流。)

  (生寻找原因,总结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师:老师,现在想让每个前来抽奖的同学都能获得奖品,让你们改变规则,会怎样改?

  (学生积极想办法,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探索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兴奋的神经,数学探究将事半功倍。】

  三、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

  268+1024 38946+3405

  学生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3721-200722280-10238800-345

  学生先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根据上面减法算式找出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小组研讨,寻找规律。)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1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1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1

  “数的奇偶性”这课共有2课时内容,其中第1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题如右: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我的教学如下:

  一、独立解决。这是一道生活问题,从字面上看,是很难想到它与“数的奇偶性”有任何联系的。教学时,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用“摆头”或“摆手”的方式模仿摆渡、有在纸上画图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

  二、观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摆渡偶数次时船在南岸,奇数次时船在北岸的规律后,我追问:“如果这只小船是从南岸到北岸最后再回东岸,如此不断往返,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还成立吗?为什么?”学生在再次探索后发现规律不适应,而对于其本质原因却无法准确阐述。为什么用“数的奇偶性”可以解决小船在南北岸往返摆渡却无法解决小船在南北东岸往返摆渡的问题?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发现数与小船摆渡存有共性,即“数要不是奇数要不是偶数与小船要不在南岸要不在北岸”,也就是结果都是“二选一式的”,而当出现小船经过南北岸后还得过东岸时,这种共性就被打破了,因此规律也就不适应了。

  三、策略运用的拓展延续与拓展。深究后,学生对“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他们充分认识到事件发生的可能如果是“二选一式的”的生活问题,都能运用数的奇偶性特性加以解决。最后我再要求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也是属于‘二选一式的’”,让学生寻找存有“共性”的问题,为方法策略的运用迁移做好储备。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在上《数的奇偶性》一课时,我觉得,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成了这节课关键。在这一点上我下了很大功夫。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学生能够感觉得到的情景——旅游,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这个问题情境,不仅展现了本节课知识,而且接*学生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感到提出的问题也是生活的需要,这个情境中的事物,学生也很熟悉,觉得很有意思,很亲*,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兴致盎然的主动投入到思考当中来。 这个情境的创设,也正是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数学,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这个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 在这部分的练*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一个是翻硬币练*。另一个是教室关灯问题,这些练*,很有生活性,不是枯燥的,而是很有情趣的,学生很用以接受,乐于思考。 在这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数的奇偶变化规律中,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去探讨问题,从而发现规律。游戏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学生在游戏几次后就会发现这个游戏是不能赢得,是个骗局,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了问题,再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个问题,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感受到思考数学的乐趣,学*数学的信心在增强。 在应用数学中,我还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素材,设计了这样个练*: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这节课,我重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生活,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学*数学的重要性。 课上学生的反应很好,课后几位老师又逐一加以点评,在设计上给与了肯定,自己也进行了反思,感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学*,不断地钻研,使自己的教学上个新台阶。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

  【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用我的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据学生实际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开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

  二、探索新知

  (一)、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在游戏——翻手掌中发现规律)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思考你翻11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4、思考你翻100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为什么有的同学停下来了,要翻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感受翻手掌游戏,感悟翻手掌中的数学规律。]

  5、思考: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此环节中的一个重点,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重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发现规律.]

  6、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

  7、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8、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9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0、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致用: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翻手掌中发现的规律理解和运用的怎么样]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 (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 :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此环节总的设计意图: 通过改变杯子的开始状态,让学生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让学生关注开始状态或第一次的情况,以突破难点]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的类似的例子吗?

  [此环节总的设计意图: 通过翻手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发现翻手掌中的规律,并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

  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考一考老师,目的为了让学生初步感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偶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三步的设计意图:教师由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到放手让学生发现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探索,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关注所有题型,由易到难,很有层次地考察学生对于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掌握的怎么样。]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 小 编 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总的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畅谈收获,主要是让学生总结知识的学*过程及学*方法、结论,让学生学会反思。]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一百,对计算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

  5、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二、 重难点

  在数数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图

  1、师:同学们一定看过动画片《喜洋洋于灰太郎》,灰太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抓羊,一天,灰太狼正在草地上寻找目标,这时他发现草地上来了一群羊,你能帮灰太狼数一数一共来了多少只羊吗?这时又一群羊被吸引来了,现在草场上一共有多少只羊呢?正在灰太狼高兴的时候,草地上又来了一大群羊,这下可把灰太狼急坏了,他不知道草地上能有多少只羊,同学们你们能帮灰太狼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只羊吗?

  2、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估计结果各不相同,哪位同学估的较准确呢?那么我们要想知道羊的准确数量,我们需要怎么办?(数一数)。今天我们通过对100以内的数认识的学*看是否能找到数羊的方法。(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学*数100以内各数

  1.操作数数。

  (1)师: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大捆小棒,下面4人小组合作数小棒,数之前听清老师给同学们提出的学*要求:组内先确定怎样数,再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然后组员分工合作,最后派代表汇报你们数的方法。

  (2)四人小组数数活动

  师:哪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数的?

  2.交流数法。

  (1)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数数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中数的最快的方法是把10根小棒捆成一小捆,一共捆成十小捆,总共是100根小棒,让我们再来经历一下他们数的过程。(课件演示)

  (2)师: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再次认识了十个十个数的方法,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一个知识:多少个十是一百.(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数百羊图。

  (1)师:现在让我们共同去10个10个地数一数,

  学生看课件一起来数: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师:刚才我们用10个10个数的方法数出了小棒的根数,下面让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帮助灰太狼数一数总共有多少只羊。下面大家打开书,翻到33页,圈一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羊?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总共数出多少只羊?让我们共同去看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师:灰太狼带着这个满意的答案去向红太郎去回报了,准备他们的抓羊行动。

  (3)师:我们在帮助灰太狼数羊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数数方法:那就是10个10个数的方法,我们用这种方法看看小猪吹了多少个泡泡。(出示35页做一做2题)同学们在书中圈一圈,数一数。

  (4)师(练*):下面让我们用10个10个数的方法去完成下面的抢答题。

  抢答:一十一十地数,

  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十。

  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师:(一个一个数)同学们10个10个地数难不住你,那你能一个一个地数,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吗?课件演示:边摆边数

  一个一个数的练*:

  拿出从五十七根小棒,再接着数到七十二

  不用小棒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数出68后面的5个数

  师:现在老师把出题的机会让给同学们,你想请同学们从多少数到多少,看看同学们对数数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下面同桌之间互相出一组这样的数数练*。

  师:根据刚才我们数数的经验你能完成下面的练*吗?

  数数练*:

  79后面的一个数是( )89后面的一个数是( )

  99后面的一个数是( )40前面一个数是( )

  80前面一个数是( )30前面一个数是( )50前面一个数是( )

  (三)学*100以内数的组成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拿七十根小棒,你怎么拿?那么70里面有几个十?

  三十五根小棒,你怎么拿最快?

  那么三十五是(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

  数的组成练*:

  78里面有( )个十( )个一

  6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9里面有( )个十( )个一

  6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 )

  9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 )

  一百个一组成的数是( )

  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四)全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了数数的方法,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哪里用到了数数的知识,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说了这么多生活中数数的知识,其实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有心的人,能在生活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上课

  (一)教学主题图

  1、师:同学们一定看过动画片《喜洋洋于灰太郎》,灰太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抓羊,一天,灰太狼正在草地上寻找目标,这时他发现草地上来了一群羊,你能帮灰太狼数一数一共来了多少只羊吗?这时又一群羊被吸引来了,现在草场上一共有多少只羊呢?正在灰太狼高兴的时候,草地上又来了一大群羊,这下可把灰太狼急坏了,他不知道草地上能有多少只羊,同学们你们能帮灰太狼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只羊吗?

  2、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估计结果各不相同,哪位同学估的较准确呢?那么我们要想知道羊的准确数量,我们需要怎么办?(数一数)。今天我们通过对100以内的数认识的学*看是否能找到数羊的方法。(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学*数100以内各数

  1.操作数数。

  (1)师: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大捆小棒,下面4人小组合作数小棒,数之前听清老师给同学们提出的学*要求:组内先确定怎样数,再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然后组员分工合作,最后派代表汇报你们数的方法。

  (2)四人小组数数活动

  师:哪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数的?

  2.交流数法。

  (1)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数数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中数的最快的方法是把10根小棒捆成一小捆,一共捆成十小捆,总共是100根小棒,让我们再来经历一下他们数的过程。(课件演示)

  (2)师: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再次认识了十个十个数的方法,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一个知识:多少个十是一百.(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数百羊图。

  (1)师:现在让我们共同去10个10个地数一数,

  学生看课件一起来数: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师:刚才我们用10个10个数的方法数出了小棒的根数,下面让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帮助灰太狼数一数总共有多少只羊。下面大家打开书,翻到33页,圈一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羊?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总共数出多少只羊?让我们共同去看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师:灰太狼带着这个满意的答案去向红太郎去回报了,准备他们的抓羊行动。

  (3)师:我们在帮助灰太狼数羊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数数方法:那就是10个10个数的方法,我们用这种方法看看小猪吹了多少个泡泡。(出示35页做一做2题)同学们在书中圈一圈,数一数。

  (4)师(练*):下面让我们用10个10个数的方法去完成下面的抢答题。

  抢答:一十一十地数,

  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十。

  一十一十地数,

  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师:(一个一个数)同学们10个10个地数难不住你,那你能一个一个地数,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吗?课件演示:边摆边数

  一个一个数的练*:

  拿出从五十七根小棒,再接着数到七十二

  不用小棒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数出68后面的5个数

  师:现在老师把出题的机会让给同学们,你想请同学们从多少数到多少,看看同学们对数数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下面同桌之间互相出一组这样的数数练*。

  师:根据刚才我们数数的经验你能完成下面的练*吗?

  数数练*:

  79后面的一个数是( )89后面的一个数是( )

  99后面的一个数是( )40前面一个数是( )

  80前面一个数是( )30前面一个数是( )50前面一个数是( )

  (三)学*100以内数的组成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拿七十根小棒,你怎么拿?那么70里面有几个十?

  三十五根小棒,你怎么拿最快?

  那么三十五是(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

  数的组成练*:

  78里面有( )个十( )个一

  6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9里面有( )个十( )个一

  6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 )

  9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 )

  一百个一组成的数是( )

  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四)全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了数数的方法,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哪里用到了数数的知识,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说了这么多生活中数数的知识,其实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有心的人,能在生活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感受100有多少,建立数的概念,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学会数数的方法,体会数数的原理是十进制计数法,通过对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的估计,感受100以内各数的意义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体现数可在生活中用来表示与交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数的兴趣及估数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数100以内数及掌握数的组成,建立100以内数的数感。

  教学难点:数数过程中,接*整十数时的数数(拐弯数)。

  三、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幸运星、花生、爪子……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教学主题图:

  1、(课件出示动态主题图10小羊):美丽的大草原上来了一群可爱的小羊儿,知道有多少只?我们数一数。看谁能做到数的与点的速度同样快。

  2、学生数数(1—10)

  3、师:你是几个几个数的?(一个一个地数)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0只羊?(课件演示10只圈一圈)

  师:10里有几个一?(10个一)也就是说10个一是十。

  师:“10只是这么多?”看,又来了一群,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羊?我们接着数一数吧!(11—20)20里有几个十?(2个十)原来20是这么多呀!

  [设计意图]通过数小羊这一亲密的素材,了解学生学*的起点,回顾与感受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法,知道10、20究竟有多少,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数数应做到一一对应,手口一致。

  4、(课件出示走动的100只羊)看,草原上又来了这么多的羊儿,估一估现在大约有多少只?(学生估数)

  5、师:“大家估的数都比20多得多”。今天我们就来学*数比20多得多的数及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感受了20实际有多少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估一估百羊图上的羊有多少,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体验。

  (二)操作与探究

  1、教学例1

  ①师:“到底有多少只羊?今天老师给你们每组准备了一份与小羊只数同样多数量的物品,我们就用这些物品代替小羊的只数一起来数一数,看哪组又对又准地数出是多少?并能让大家一眼看出”。

  ②学生分组数物品。

  ③汇报交流:你们组一共数了多少个?怎么数的?(取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数的小组各一份给大家展示)

  [设计意图]用学具代替小羊只数,渗透数学符号感的数学思想。通过小组合作数100以内的数,以给学生创建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本性的潜能,允许他们用不同数法合作数出100个物品,关注其个性差异。

  ④师:刚才你们数的结果不一样,老师也准备了一份与小羊只数同样多的小棒,我也来数一数。

  ⑤(老师出示43根小棒)“你知道老师现在数了多少个?我们一起来往后数吧!”

  ⑥指导数数:首先从43—49一根一根数,数到50时,问:49后面添上1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演示满10根捆一捆过程)然后从51—59一根一根数,数到60时,再问:59后面一个数是多少?你又怎么知道的?(再演示满10根捆一捆过程)数到62时接着一捆一捆添加让学生一十一十数到92,最后从92一根一根数至99时,问:99后面一个数是几? 把你想的给大家说说!

  ⑦师:“原来100是这么多,我们再来数一数”(一十一十地数)100里有几个十?板书:10个十是100。

  [设计意图]通过有目的地指导数数,让学生经历100以内数的数序,并知道数数方法的多样;演示10根小棒扎一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数的原理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十是一百,建立数的计数单位;想想“后面一个数是几”,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以解决接*整十数时的数数的教学难点,从中充分去感受100究竟有多少。

  ⑧数100只羊。

  师:“100根小棒代替的是小羊只数,你数对了吗?希望你们在数数时一定要做到拿一个,数一个,拿与数的速度一样快哟!”

  “这100只羊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每10只圈一圈)再一十一十地数

  ⑨小结并提示课题:今天数的都是100以内的数,看来,数100以内的数不仅可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的数不仅可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

  2、教学例2

  ①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师:“数数有意思吧!现在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课件演示)学生一个一个数到四十时,课件演示满十捆一捆,知道39的后面一个数是40、

  ②数数练*(开火车)

  a、接着三十八数到五十;

  b、从六十八数到一百

  [设计意图]充分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拐弯数”直观地加强记忆,再利用有趣的开火车游戏进行脱离实物由具体到抽象地数数训练。体现其层次性,同时也扩大数数的范围,达到人人参与学*活动的目的。

  3、教学例3

  ①师摆出五十二根小棒(学生闭眼)看谁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板书:三十五)

  ②“你怎么知道是五十二的?”()个十和()个一(学生回答后再出示)

  ③完整说一说:五十二里有(5)个十和(2)个一。

  ④练*:(出示P33做一做)

  图1反馈:A、图中有几支笔(46)你怎么知道的?(一盒一盒数一数)。

  B、46里有(?)个十和(?)个一。

  图2反馈:A、这是()个十和()个一

  B、(2)个十和(4)个一组成(?)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动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表达的能力。

  (三)练*与升华

  1、百球图出示:首先估一估有多少个球?再让学生交流数的方法并演示不同的数数方法,最后选择数得又快又方便的数法。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打乱放的100个球,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的意识,然后再出示整理的百球图,让学生交流数的方法,让学生拥有多种数数方法,最后经历比较选出自己喜欢的数数方法,提高学生选择合适数数方法的技能。

  2、填空:

  a、五十六()()()()()

  b、()()80()()

  [设计意图] 完整地数出五十六后面5个数,是让学生去经历数序与拐弯数。拓展练*是把今天学的数数方法进行运用,融会贯通。

  3、生活中的数

  今天我们学*了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知道几个十是一百,还知道了几十几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用到了这些数,如:今天我见到了81路和82路公交车、这节课我们上了40分钟课……你在哪儿也见到过这些数……

  [设计意图]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举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可用来表示与交流的作用。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在各种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数与实物对应的思想。

  3、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数到接*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

  教具准备:

  教师:蛋糕模型,蜡烛;学生:小棒,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旧知引入,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今天是我妹妹的生日,这儿有一块插了蜡烛的蛋糕(20根),猜猜看有多少根?

  2、谈话:老师把蜡烛变成了小棒,在你的桌子上,请你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棒怎样表示能使人一眼就看出是20根?

  4、小结:10个一是一十,2个十就是二十。

  5、以这二十根小棒为标准,估计桌上的小棒总共多少根,引入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提出问题:你们想学些什么呢?

  二、重视学法探究,解决问题

  1、在尝试和思考中学会数数:你们会数20到100之间的数吗?(学生试数)

  (1)同位配合,一人拿小棒,两人一起数:从21数到30。

  (2)一根一根地试数小棒,从31数到100。

  (3)10根10根地数100根小棒,归纳:几个十就是几十,10个十是100。

  2、在观察和游戏中掌握数的组成:

  (1)观察三张卡片:

  用小棒表示64、22、42的组成、用汉字表示三个数的组成。

  (2)看图回答问题:

  ①出示6捆小棒(每捆10根)和4根小棒,它是怎样组成的?一共是多少?

  ②出示2捆小棒和2根小棒,一共是多少?它是怎样组成的?

  ③出示数(四十二),用小棒表示,说说它的组成。

  ④小结:几十就是由几个十组成的,几十几总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师生“对口令”:

  师 生

  292个十9个一

  4个十8个一 48

  6个十 60

  79七个十9个一

  学生当小老师,出题考大家。

  (4)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三、体验成功愉悦,独闯难关:

  让学生独立解决智慧爷爷在各个难关中提出的问题。

  1、与七十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一百里面有( )个时,一百里面有( )个一。

  4个一和6个十组成( )。

  数出三十二前面的五个数: .

  2、接着数:

  九十四、九十五、( )、( )、( )、( )、( )。

  ( )、( )、( )、( )、八十一、八十二、( )。

  3、练*七第2题:百球图(估一估,数一数)。

  4、练*七第4题:帮小动物回家。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数数 数的组成

  10个 十是100,10个一是10,2个十是20

  64由6个十和4个一组成

  22由2个十和2个一组成

  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

  课后小结:

  课题二 读数 写数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3、感受生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教师:例10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看图写数:

  ()()()

  2、在里填上“>”、“<”或“=”。

  787333415080

  二、探索新知:

  1、课件演示例10的购物活动:售货员将酸奶分两次给小明(图中男孩)母子。先给30瓶,再给2瓶。学生根据此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只要合理均可。

  2、从学生的问题中选出“求一共多少瓶”和“喝掉2瓶,还剩多少瓶?”的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3、解答求一共多少瓶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30+2时,要使学生理解是依据加法的含义,将30和2合起来,而计算30+2的结果,则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4、解答求还剩多少瓶的问题,列出减法算式32-2时,要使学生理解是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中去掉2,而计算32-2的结果,则是依据数的组成知识,从3个十2个一中去掉2个一,的3个十,就是30。

  5、2+30=,学生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法算得结果。

  三、练*:

  完成做一做。

  1、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先摆小棒,再写算式。

  2、第2题:

  小组完成:4人,一人扮熊妈妈,三人扮小熊。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课后小记: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认识20以内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在一年级下学期,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学生认识100以内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学期,认数范围则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学生认识万以内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本单元教学处于数概念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将拓展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学*数概念的根本。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学*100以内数的计算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同时,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结合我们班的学情特点,我进行了一下教学设计:

  一、课前常规检查:

  学*用品是否摆放到位,学具是否准备好并放好。

  二、5分钟精彩口算:

  我说15,你说8,15-8=7······

  三、复*旧知、引入新课:

  1、我们已经认识了0~20这些数,你能从0一直数到20吗?齐数。

  2、看到大家都认识,又来了更多的数朋友,你们认识吗?

  3、看来大家对这些数都有所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四、呈现百羊图,感受100有多大:

  1、绿色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请你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只羊?(先思考再回答,不要一下子说出结果)

  2、这时候我们请一位老朋友上场(10),先圈出10只,再估一估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请大家10只10只地圈一圈,并数一数。

  4、大家都数对了,这是100只羊。100只羊有这么多!和我们以前认识的20比较,怎样?(100比20多得多)

  五、摆小棒、突破数数难点——拐弯数:

  1、请同学们快速拿出小棒,3、2、1,坐好!(师停顿检查)

  2、在桌面上,摆出21根小棒,要求摆完后一眼就知道是21根。

  (请生上台示范摆小棒,其他同学摆完、看黑板订正。)

  (1)能一下看出是21吗?他请了谁来帮忙?就请这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先摆10根小棒,再摆10根小棒,再摆1根小棒)

  (2)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多请生回答,小组读,男女读,齐读)

  3、下面我们在21根小棒的基础上,继续一根一根地往下数:

  指导学生在21的基础上继续一边摆一边数,数出声来。当数到拐弯数时,停下来并追问:“29添一是多少?(30)”,看到散着的这10根,你想怎么做?(把这10根捆成一捆),现在有几个十了?(3个十),谁来说说30的组成?(多叫学生回答30的组成)。

  再继续数数,同样处理:35的组成;39再添1是多少;40里面有几个十;39、49、79、99的后面分别是多少······

  4、感受100,体会十与百的关系:99再添一就是多少?(多叫生回答)

  我们就这样,10根、10根地数,(10、20、30···90、100),10个十根是多少?(10个十根是100,将10捆结成一大捆)

  这一大捆小棒就是100根,谁能说说100里面有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啊?(板书:10个十是100)

  六、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做一做第2题:你能很快看出是多少吗?要想很快看出有多少个泡泡,应该怎么办呢?(请“十”来帮忙)。请大家用笔10个10个地圈一圈,(33个泡泡)。为什么圈一圈以后就能一下子看出是多少了呢?

  做一做:数的组成。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咱们一起数了100以内的数,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受呢?

  八、生活中的数:

  刚才我们借助小棒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其实100以内的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请大家回家找找,你身边都有哪些数是100以内的呢?明天分享给同学们听。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知道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略写方法及*方的意义及读写法,会根据计算公式用代入法求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初步了解抽象概括的思考方法,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感受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代入求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扑克牌

  教学流程设计:

  一、由生活中扑克牌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我们互相认识一下,我叫XX,来自XX小学校,你们就叫我X老师吧,哪位同学愿意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

  ……

  师:这是什么?

  生:扑克牌。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

  学生观察按顺序排列的扑克牌,A、2、3、4、5、6、7、8、9、10、J、Q、K。

  师:这里边有哪些数字?

  生:2、3、4、……

  师: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生:字母

  师:这里的A,J,Q,K,代表什么?

  学生发言,A表示1,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

  2、教师小结:看来,字母能表示具体的数。在数学的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字母能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

  (用课件出示)编儿歌,找关系。

  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

  师:对得这么快有规律吗?这样下去说得完吗?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吗?

  生:每只青蛙每张嘴

  生: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

  生:x只青蛙,x张嘴

  师:你比较喜欢哪种说法?学生讨论。

  师:这里的x可以是哪些数?

  生:这里的X可以是12、20、100,……还可以表示更多的数。

  师:字母能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教师板书:不确定的数)

  活动二:进一步体验字母表示数

  (用课件出示)例1

  让学生先观察和独立思考,再抽学生回答,并追问:你是怎么得到的?

  提问:想一想前面两个三角形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该等于多少?

  (课件出示:)三组题的答案。

  师:同学们能说说每个题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就找到了规律。)

  师小结:在数学上,可以用符号和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特定的数,想一想,我们以前还用字母表示什么?(运算定律)

  活动三: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体验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教学P45例题2

  ①师:在数学计算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绛合律、乘法分配律)

  师:那乘法交换律会表示吗?

  生:会

  师:做一个活动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比一比,看那些同学能用最短的时间写出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学生在下发的学*卡上填写。

  学生写完后,找几个快的同学和写得慢的同学

  师:你为什么写得快呢?有绝招吗?(问写得快的同学)

  你怎么写得慢呢?

  将两个同学的内容,分别让他们说出来?

  师:谁来说说原因在哪儿?

  师板书:a×b=b×a

  师:有什么优越性?

  (生:简明、易懂、易记,也便于应用)

  ②师:大家想记的更简便吗?自学x45小精灵下面一自然段。

  师:学到了什么?

  师小结:在含朋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暋保部梢允÷圆恍

  师板书:a昩=b昦或ab=ba

  师:用a、b、c刦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他述算定律

  学生交流(课件显示)

  a+b+c=a+(b+c)

  a+b=b+a

  abc=a(bc)

  a(b+c)=ab+ac

  师:a、b、c可以表示哪些数?(生:我们已学的任何数)

  师小结: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其它运算符号不能省略。

  ④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

  师:为了书写方便,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P45,你知道吗?

  活动四: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体验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

  教学P46例3(1)

  课件出示例3(1),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

  S=a昦

  师:a昦可以写成,读作:a的*方,表示2个a相乘。

  C=a4=4a

  师:a4是字母与数字相乘,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写在字母前面。

  练*:课件出示

  b昩=7×7=t晅=b7=9昦=s5=

  三、练*巩固

  1、练*P46第1题

  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长:a

  宽:b

  S=_____c=______

  2、判断题

  ①a×b写作ab()

  ②a×1。2写作a1。2()

  ③a×a写作2a()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初步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学生在完整地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的抽象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便利,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运用简单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及简洁性,从而增强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形成稳定的数学学*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一首儿歌,自己读一读。

  (1)你能接着说下去吗?(指名说2个,并出示课件)

  (2)还能接着说下去吗?能说完吗?

  (3)不过,老师就有个办法只用一句话就能数出所有的青蛙来?你们想知道吗?

  2、不要急,在今天这节课后,你也能办到的。有信心学好吗?

  二、新授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数不完的例子还有很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例1(课件出示1个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

  (1)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2)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呢?可以怎样列式?

  (3)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4)摆1000个呢?摆10000个呢?

  (5)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那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6)为什么用a×3?

  (7)这里的a表示什么?a×3呢?

  (8)也就是说不管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9)a个三角形,那究竟是几个三角形呢?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可以是小数吗?(我觉得这里应该让孩子们自己讨论下会比较好)

  怎么样,用一句含有字母的话就把咱们数不完的事情给弄清楚了。看来字母可真神奇呀,字母的魅力还不止这些呢,我们接着看!

  2、例2(出示例题的全部三个问题条件)

  (1)自己看题目,比较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这里还是加上“写出数量关系”比较好)

  (2)所以该怎样列式?

  (3)合唱组的人数是(24+X),这里的24表示什么?X呢?那24+X就表示?

  (4)根据写出的加法算式,书法组一共有多少人呢?舞蹈组呢?合唱组呢?

  (5)如果X=10,合唱组有多少人?X=14呢?

  (6)请同学们思考下,这里的字母X除了可以表示10或14,还可以表示其他的数吗?

  一个字母能表示这么多的数,简直太神奇了吧!接着体会它的奇妙之处!

  3、*题3

  (1)从这幅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2)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

  (3)独立填在自己的书上。

  做对了吗?太了不起了,给自己一个鼓励的掌声吧!但高兴的同时可别忘了我们的知识哟!

  4、例3

  (1)自己读题。大家还记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板书)

  (2)如果用字母a表示边长,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你能用字母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自己尝试着写,组织交流。

  (3)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你比较喜欢哪个?为什么?

  (4)其实这样的写法还不算简单,还有更简单的写法呢!想知道吗?

  翻看书106,看看还有怎样简便的写法。

  交流,并完整字母公式、

  (5)师生共同小结书上的3点简写方法,并板书。

  三、巩固

  小朋友们听明白了吗?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就一起练练吧!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现在你有办法说完整这首儿歌吗?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知识技能目标: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数量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感受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设计理念: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从有趣的问题情景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为体现课改精神,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新课

  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老师这儿有几张扑克牌,扑克牌上有些是数字,有些牌是字母,那么这里K表示什么?(13) Q呢?(12) J呢?(11)

  看来,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哦。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大家来一起读一下。

  二、引导探究 自主构建

  1、小游戏。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盒,(课件)这是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想知道,它是怎么神奇的吗?

  请同学们看,现在进去的是什么数?出来的又是什么数?

  师: 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进去的数是什么?出来的数会是什么?谁来猜猜?

  又被你们猜对了。

  师:那如果老师放一个字母a进去,谁猜出出来的数会是什么呢?

  汇报:预设:

  生1:a+10

  师:那么如果我们把a放进去,出来的数真会是a+10吗?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想)同学们看好了。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同学们可真棒。

  师:为什么出来的数是a+10呢?

  预设:生:出来的数比进去的数多10。

  师:哦,原来是这样,所以放a进去,出来的数就是a+10了。看来同学们真厉害,发现了魔盒的秘密。

  师:那我们可以放其他的数吗?你们觉得这里的a可以是哪些数?

  生:任何数。

  师:怎么样,你们同意么?

  师:说得非常好,非常概括。

  师:如果进去的数是b,出来的数会是什么呢?谁来试试。

  生:进去的数用b表示,出来的数用b+10表示。

  师:那如果进去的数是y,出来的数会是什么呢?谁来试试。

  生:进去的数用y表示,出来的数用y+10表示。

  (指着魔盒)我们来看,进去的数在变,出来的数也在变。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没变。正如数学家开普勒所说: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

  2、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猜年龄活动。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接下来轻松一下,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想知道潘老师今年几岁了吗?猜一猜?

  生猜年龄。

  师:到底我多大了,我先不告诉你们。师:刚才是谁最积极发言的,老师要感谢你,正是因为有你的回答大家才有了更多的发现。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

  师:那老师就叫你小×, 小×,今年多大了?

  生:11岁了。

  师:老师现在向你们提供一个信息,老师的年龄比小×大22岁(点课件显示),现在你知道潘老师的年龄吗?你会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生:潘老师今年33岁,11+22=33。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小×1岁的时候,你怎样算老师的岁数?

  生:老师23岁。你是怎样算的?(1+22)

  师:当小×2岁的时候,老师几岁?你是怎样算的?(2+22)当小×3岁的时候,老师几岁?你是怎样算的?(3+22)(引导学生列式求出来)

  师:当他20岁高中毕业的时候,老师的岁数是怎样算的?

  生:20+22。

  师:上面的每个数和式子,只能表示老师和小×某一年的年龄,

  那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母a来表示小×任意一年的岁数,那么老师的年龄应该怎样表示?

  生:a+22(为什么要加22),因为老师的年龄永远都是比小×大22岁

  师:指每组算式,大家看,小×的年龄在变化的,老师的年龄也在变化,你发现什么没有不变?(老师和小×的年龄差不变)

  3、说明:那么a+22不仅表示老师的年龄,还能清楚的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关系:老师比小×大了22岁。

  小结:看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板书:数量关系)

  4、练*提升:用字母表示老师年龄时,用式子怎样表示学生的年龄。

  师:哎,咱们换个角度,如果用 b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他的年龄应该怎样表示?说出你的想法。

  生:b-22。

  5、试一试

  通过刚才的学*,我发现咱们班有一群善于思考的同学。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淘气有50元钱,买书包用去b元, 还剩下( )元。

  (2)今天早上气a摄氏度,中午比早上高5摄氏度,中午的气温是( )。

  指名回答完成。

  7. 摆三角形。

  (1)师:同学们用小棒摆过三角形吗?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师: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1×3

  师: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2×3……

  师:摆3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3×3

  师: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算式都“×3”

  师:为什么要乘3呢?

  生: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3根小棒

  师:知道三角形个数,怎样算小棒根数?

  生:三角形的个数×3=小棒根数(板书)

  师:假如还要摆很多个三角形,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三角形的个数呢?(用字母来表示)真是一个好办法,当摆a个三角形时,需要用多少根小棒?

  生:a×3根

  师:字母a表示什么?含有字母的这个式子a×3,又表示什么?

  生:字母a表示三角形个数,a×3,表示需要小棒根数。

  师:式子a×3可以看出小棒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几倍?(3倍)

  师小结:哇,字母式子真奇妙!一个式子就概括了表格中所有的算式,而且能看出小棒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师:看来,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师:当a =10,a×3是多少?怎样计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a×3=3×10=30

  师:当a =100,a×3是多少?怎样计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a×3=3×100=300

  (2)介绍乘法的简便的写法。

  同学们,式子a×3我们通常把它写作3a或3a

  这里的表示的是乘号,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我们把它读作3乘a或3a,跟老师一起读。

  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认真听,把听到的记进你们的小脑袋里。(播放课件)请看大屏幕。

  这些规则有趣吗?老师现在考考你们的记忆力,1、什么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2、省略后要怎么写?

  这样吧,咱们结合大屏幕上的规则,同学们把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小组里说一说。

  (3)师:记住了吗? 下面我来当一次小法官,看你们有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有信心挑战自己吗?

  现在,咱们来快速抢答,题目出来老师说一二后,站起来把你的答案说出来,看看谁的反应快。(课件一一出示)

  b×29 x×5 a×c 1×n 54×y b×10

  (4) 师:下面说法对吗?咱们用手势对错来判断。

  1、 1×b=b。()

  2、 12+x写作12x。()

  3、y+6写作6y。()

  4、m-10写作10 m。()

  5、a×7写作 7a 。()

  6、y-5写作5y。()

  7、3×5写作35。()

  同学们,看着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在有加号、减号和除号的字母式子里,加号、减号和除号能省略吗?)(不能,只有乘法才可以省略乘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声地读一读。课件播放相关知识。

  (三)尝试练*

  1、 一个人有10个手指;a个人有( )个手指。

  2、小红买了4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b元,小红要付出( )元。

  你是怎么想的?

  (四)综合应用,把儿歌补充完整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首有趣的儿歌,想看吗?现在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未出示)

  1.请同学们看,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有什么关系呢?

  (有多少只青蛙就有多少张嘴或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一样)

  那有n只青蛙就有( )张嘴。

  2.同学们看,1只青蛙有2只眼睛,2只青蛙有4只眼睛,3只青蛙有6只眼睛,2只4只6只眼睛是怎样算出来的?1×2、2×2、3×2,都是用只数×2得来的。

  3.同学们再看,1只青蛙有4条腿,2只青蛙有8条腿,3只青蛙有12条腿,这4条8条12条,又是怎样得来的?1×4、2×4、3×4,都是用只数×4得来的。

  4.请同学们看,如果有n只青蛙,那应该有几张嘴?那又有几只眼睛?那又会有几条腿呢?

  师:现在,我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结果一句话就可以读完这首儿歌了,看来字母在数学王国中的作用还真不小啊!

  (五)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93到94页,看书,有不明白的`地方举手提出来。

  都看明白了,真的吗?那老师考考你们,a×3可以省略乘号简写成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挺多的。)

  四、总结收获,了解历史,把课堂向纵深延伸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

  1.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还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文化的延伸

  同学们,用字母表示数现在看来最普遍不过的例子,在它的诞生之初,却是伟大的创造,请同学们边看边听。

  课件出示:在古埃及《兰特纸草书》中,用x代表数,这是目前所知的人类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记载;

  系统的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他在西方,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3.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孩子们,你也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说说你身边的事物吗?(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4.结束语: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一定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相信大家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学得更好,更棒的。感谢今天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敏捷的思考。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谢谢同学们。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

  学*过程:

  一、自主学*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xa×7x14+bxa÷7xa×ax5—xx0、6×0、6

  3、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4、(1)爸爸比小红大(x)岁。当小红1岁时,爸爸(x)岁,当小

  红2岁时,爸爸(x)岁……、

  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法2:a+30x。

  (3)你喜欢(x)种表示方法,为什么,理由是(x)。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4)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x),算式写在书上47页。

  6、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x)、(x),也可以表示(x)。

  2、请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三、课堂达标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a与b的差(x)xx与8、5的积(x)比b多c的数(x)xy的4倍(x)xb除c(x)xx减去a的2倍(x)

  2、填一填

  (1)小红体重36千克,比小莉重a千克,小红体重(x)千克。

  (2)李佳有10元钱,买钢笔用去x元,还剩(x)元。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知识技能目标: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数量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感受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设计理念: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从有趣的问题情景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为体现课改精神,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新课

  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老师这儿有几张扑克牌,扑克牌上有些是数字,有些牌是字母,那么这里K表示什么?(13) Q呢?(12) J呢?(11)

  看来,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哦。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大家来一起读一下。

  二、引导探究 自主构建

  1、小游戏。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盒,(课件)这是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想知道,它是怎么神奇的吗?

  请同学们看,现在进去的是什么数?出来的又是什么数?

  师: 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进去的数是什么?出来的数会是什么?谁来猜猜?

  又被你们猜对了。

  师:那如果老师放一个字母a进去,谁猜出出来的数会是什么呢?

  汇报:预设:

  生1:a+10

  师:那么如果我们把a放进去,出来的数真会是a+10吗?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想)同学们看好了。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同学们可真棒。

  师:为什么出来的数是a+10呢?

  预设:生:出来的数比进去的数多10。

  师:哦,原来是这样,所以放a进去,出来的数就是a+10了。看来同学们真厉害,发现了魔盒的秘密。

  师:那我们可以放其他的数吗?你们觉得这里的a可以是哪些数?

  生:任何数。

  师:怎么样,你们同意么?

  师:说得非常好,非常概括。

  师:如果进去的数是b,出来的数会是什么呢?谁来试试。

  生:进去的数用b表示,出来的数用b+10表示。

  师:那如果进去的数是y,出来的数会是什么呢?谁来试试。

  生:进去的数用y表示,出来的数用y+10表示。

  (指着魔盒)我们来看,进去的数在变,出来的数也在变。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没变。正如数学家开普勒所说: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

  2、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猜年龄活动。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接下来轻松一下,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想知道潘老师今年几岁了吗?猜一猜?

  生猜年龄。

  师:到底我多大了,我先不告诉你们。师:刚才是谁最积极发言的,老师要感谢你,正是因为有你的回答大家才有了更多的发现。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

  师:那老师就叫你小×, 小×,今年多大了?

  生:11岁了。

  师:老师现在向你们提供一个信息,老师的年龄比小×大22岁(点课件显示),现在你知道潘老师的年龄吗?你会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生:潘老师今年33岁,11+22=33。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小×1岁的时候,你怎样算老师的岁数?

  生:老师23岁。你是怎样算的?(1+22)

  师:当小×2岁的时候,老师几岁?你是怎样算的?(2+22)当小×3岁的时候,老师几岁?你是怎样算的?(3+22)(引导学生列式求出来)

  师:当他20岁高中毕业的时候,老师的岁数是怎样算的?

  生:20+22。

  师:上面的每个数和式子,只能表示老师和小×某一年的年龄,

  那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母a来表示小×任意一年的岁数,那么老师的年龄应该怎样表示?

  生:a+22(为什么要加22),因为老师的年龄永远都是比小×大22岁

  师:指每组算式,大家看,小×的年龄在变化的,老师的年龄也在变化,你发现什么没有不变?(老师和小×的年龄差不变)

  3、说明:那么a+22不仅表示老师的年龄,还能清楚的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关系:老师比小×大了22岁。

  小结:看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板书:数量关系)

  4、练*提升:用字母表示老师年龄时,用式子怎样表示学生的年龄。

  师:哎,咱们换个角度,如果用 b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他的年龄应该怎样表示?说出你的想法。

  生:b-22。

  5、试一试

  通过刚才的学*,我发现咱们班有一群善于思考的同学。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淘气有50元钱,买书包用去b元, 还剩下( )元。

  (2)今天早上气a摄氏度,中午比早上高5摄氏度,中午的气温是( )。

  指名回答完成。

  7. 摆三角形。

  (1)师:同学们用小棒摆过三角形吗?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师: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1×3

  师: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2×3……

  师:摆3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3×3

  师: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算式都“×3”

  师:为什么要乘3呢?

  生: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3根小棒

  师:知道三角形个数,怎样算小棒根数?

  生:三角形的个数×3=小棒根数(板书)

  师:假如还要摆很多个三角形,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三角形的个数呢?(用字母来表示)真是一个好办法,当摆a个三角形时,需要用多少根小棒?

  生:a×3根

  师:字母a表示什么?含有字母的这个式子a×3,又表示什么?

  生:字母a表示三角形个数,a×3,表示需要小棒根数。

  师:式子a×3可以看出小棒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几倍?(3倍)

  师小结:哇,字母式子真奇妙!一个式子就概括了表格中所有的算式,而且能看出小棒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师:看来,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师:当a =10,a×3是多少?怎样计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a×3=3×10=30

  师:当a =100,a×3是多少?怎样计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a×3=3×100=300

  (2)介绍乘法的简便的写法。

  同学们,式子a×3我们通常把它写作3a或3a

  这里的表示的是乘号,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我们把它读作3乘a或3a,跟老师一起读。

  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认真听,把听到的记进你们的小脑袋里。(播放课件)请看大屏幕。

  这些规则有趣吗?老师现在考考你们的记忆力,1、什么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2、省略后要怎么写?

  这样吧,咱们结合大屏幕上的规则,同学们把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小组里说一说。

  (3)师:记住了吗? 下面我来当一次小法官,看你们有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有信心挑战自己吗?

  现在,咱们来快速抢答,题目出来老师说一二后,站起来把你的答案说出来,看看谁的反应快。(课件一一出示)

  b×29 x×5 a×c 1×n 54×y b×10

  (4) 师:下面说法对吗?咱们用手势对错来判断。

  1、 1×b=b。()

  2、 12+x写作12x。()

  3、y+6写作6y。()

  4、m-10写作10 m。()

  5、a×7写作 7a 。()

  6、y-5写作5y。()

  7、3×5写作35。()

  同学们,看着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在有加号、减号和除号的字母式子里,加号、减号和除号能省略吗?)(不能,只有乘法才可以省略乘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声地读一读。课件播放相关知识。

  (三)尝试练*

  1、 一个人有10个手指;a个人有( )个手指。

  2、小红买了4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b元,小红要付出( )元。

  你是怎么想的?

  (四)综合应用,把儿歌补充完整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首有趣的儿歌,想看吗?现在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未出示)

  1.请同学们看,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有什么关系呢?

  (有多少只青蛙就有多少张嘴或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一样)

  那有n只青蛙就有( )张嘴。

  2.同学们看,1只青蛙有2只眼睛,2只青蛙有4只眼睛,3只青蛙有6只眼睛,2只4只6只眼睛是怎样算出来的?1×2、2×2、3×2,都是用只数×2得来的。

  3.同学们再看,1只青蛙有4条腿,2只青蛙有8条腿,3只青蛙有12条腿,这4条8条12条,又是怎样得来的?1×4、2×4、3×4,都是用只数×4得来的。

  4.请同学们看,如果有n只青蛙,那应该有几张嘴?那又有几只眼睛?那又会有几条腿呢?

  师:现在,我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结果一句话就可以读完这首儿歌了,看来字母在数学王国中的作用还真不小啊!

  (五)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93到94页,看书,有不明白的地方举手提出来。

  都看明白了,真的吗?那老师考考你们,a×3可以省略乘号简写成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挺多的。)

  四、总结收获,了解历史,把课堂向纵深延伸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

  1.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还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文化的延伸

  同学们,用字母表示数现在看来最普遍不过的例子,在它的诞生之初,却是伟大的创造,请同学们边看边听。

  课件出示:在古埃及《兰特纸草书》中,用x代表数,这是目前所知的人类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记载;

  系统的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他在西方,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3.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孩子们,你也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说说你身边的事物吗?(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4.结束语: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一定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相信大家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学得更好,更棒的。感谢今天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敏捷的思考。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谢谢同学们。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1

  一、复*导入新课

  1、出示词卡指名认读。

  2、复问:爷爷告诉张衡哪些天文知识?

  二、讲读课文第五段

  1、指名读第五段。

  2、复问:爷爷的话是真的吗?这句话后面用的什么标点符号?说明什么?应怎样读?(指名朗读)

  3、张衡听了爷爷的话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读词卡:睡)

  4、这里“几次起来看星星”的“几次”能省掉吗?

  一夜起来几次,他观察星星多么细致,多么有恒心啊!

  指导朗读:“几次”要突出,这句后面停顿长些,说明他在仔细观察。

  5、他看到了什么?“果然”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6、齐读第五段。

  三、讲读课文第六段

  齐读第六段。思考:张衡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刻苦钻研”什么意思?

  四、总结全文

  1、结合板书,总结谈话。

  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张衡数星星,一直数了几百颗,说明数得认真。从奶奶的话说明他经常数星星;从他自己说的话,说明他数星星认真仔细。爷爷告诉他天文知识后,他认真看,认真想,说明了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刻苦钻研,所以后来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2、分角色朗读全文。

  提问: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知识?我们要向张衡学*什么?

  五、指导书写生字“睡”

  六、巩固生字

  1、抽读所有生字词卡片。

  2、听写词语。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从小爱好天文,喜欢研究,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和用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星空图”(课件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星星多、美)

  2、品句美读(课件二)。指名读两个句子,思考:哪句更美?为什么?通过比较,体会比喻句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朗读:师范读,生齐读。

  3、过:是呀!夜晚的星空多美呀!难怪有许多人被它陶醉,为它痴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喜欢数星星的孩子。

  4、板题、齐读。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要求:读准字音,不掉字添字。读完后标出自然段。

  2、检查生字。

  出示字卡,指名认读。带读。师指生读。

  看北斗星读课文中的句子。

  3、课文共5段。

  三、学*最后一段

  1、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板:张衡。你从课文第几段知道?

  2、指名读5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板:天文学家。

  3、介绍汉朝。

  4、出示课文,齐读。

  5、过:他小时侯是怎样呢?

  四、学*第一段

  1、看课件三: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瞧!张衡在干什么呢?

  2、课文里怎样描写这孩子的动作呢?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打点。从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你体会到什么?怎样才能把他认真的样子读出来呢?指名读。让我们学着他认真的样子也来数一数吧!(动作体验)你有什么感受?(累)课文里哪个词看出张衡不怕累?(一直换词经常)怎么读?板:观察仔细

  3、齐读第一段。

  五、学*第二、三段

  1、张衡是不是只有一个晚上这么认真的数星星?让我们来听听奶奶怎么说的?

  2、指名读。

  3、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张衡经常数星星?(又)

  4、张衡怎么说?指名读。思考:你还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张衡经常数星星?

  5、所以奶奶认为星星多得数不清,可张衡却认为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

  6、分角色读二、三段。

  六、学*第四段

  1、爷爷走过来,说了什么?自由读四段你能把爷爷说的话都找出来划上横线吗?

  2、爷爷讲的知识你们读懂了吗?(不要求回答。)

  创设情境。出示星空课件,结合描述:现在让我们和小张衡一起数星星。

  我们看这七颗星连起来成为一组,叫北斗星,离它们不远的那颗叫北极星。这里几颗星连结起来又是一组,样子挺像天鹅,就叫天鹅星。这两组星在银河*,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星星一闪一闪是在动,瞧!北斗星就总是绕着北极星转,而这颗星到那颗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

  现在你们说说,爷爷告诉张衡哪些天文知识?指名读爷爷的话。

  3、张衡听了爷爷的话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老师给你们开个头,“张衡听了爷爷的话……”你们接下去读。

  这里“几次”起来看星星的“几次”,能省掉吗?

  (一夜起来几次,他观察星星多么细致,多么有恒心啊!)

  理解“果然”:爷爷的话对吗?哪个词说明张衡看见的和爷爷说的一样?指导朗读:“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几次”要突出,这句后面还得停顿长些,说明张衡在仔细观察星星。“他看清楚了……”要显出高兴的心情。

  4、男女生对读本段。

  七、总结全文

  你喜欢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吗?为什么?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并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回答课后练*1的三个问题。

  3.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2,能说出课后练*3每组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张衡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长大以后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自己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

  2.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二)能正确认读本课生词并理解词意。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

  三、教学过程

  (一)写出课题。提示“数”(sh()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标出自然段。

  2.指名三人读课文,分别读1~3自然段,4~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说说这课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这课讲了张衡数星星的事。)

  3.老师简介张衡生*事迹。

  张衡(公元78年~139年),是我国汉朝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学方面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的观测天体的浑天仪和观测气象的候风仪。他创制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由于张衡在天文、地理、历法、地震、器械等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和科学家,*于1956年重修了他的坟墓,科学院院长为墓碑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张衡小时候的一件事。

  (三)学*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了解音形义。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数:它是一个多音字,在“无数”中读sh),在“数星星”中读sh(。

  斗:它是一个多音字,在“北斗星”中读d%u,在“斗争”中读d^u。

  (2)字形:

  最后一横略短些。

  楚:上半部分是一个“林”,注意两个捺都改成点,下边的笔顺是:

  (3)词意:

  一闪一闪:本课形容星星的光,忽明忽暗。

  之间:表示在两个事物或时间的中间。

  距离: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隔。在本课是指两颗星相隔。

  北斗星:由七颗明亮的星星组成的,分布呈勺子的形状。

  无数:难计算出数,形容非常多。

  清楚:事物容易让人辨认、了解。在本课中是“明白”的意思。

  3.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然后再读字词,记忆字音、字形、词意。

  4.指导书写,让学生写字头。

  (四)作业。

  1.写生字各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回答课后练*1中的三个问题。

  (二)了解张衡从小爱好天文,喜欢研究,长大以后才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了解张衡在小时候是怎样爱好天文,喜欢研究的。

  (二)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先学第6自然段,知道这段主要内容。

  1.课文的哪段直接告诉我们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第6自然段直接告诉我们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

  2.读了这段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张衡是汉朝人,后来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3.齐读第6自然段。

  (二)学*1、2、3自然段。

  1.学*第1自然段,体会夜空的美丽。

  (1)出示投影。(课文第一幅插图,即夜空的美景。)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夜空的美丽。然后再读书里写夜空的话。

  (3)出投影,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样,但第二句更具体、生动,因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星星比作了珍珠那么美丽。)

  (4)范读这句,自己练读,齐读。

  2.出示投影。(课文第二幅图。)

  (1)找书上有关的句子,说说谁在干什么?

  (2)指名有语气地读第1自然段。

  3.学*2、3自然段。

  (1)指名读奶奶的话,说说为什么奶奶叫张衡“傻孩子”,“又”说明了什么?

  (“傻孩子”说明奶奶对张衡很疼爱,“又”说明了张衡是经常数星星的,他从小就对天体现象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不止一次这样做。)

  (2)指名读张衡的话,说说他说了几句话。再指三人每人读一句并说出句意。(共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说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第二句说星星不是乱动。第三句说两颗星之间总隔那么远。)

  问:从张衡说的这三句话中,你看出什么?(张衡不仅数星星,也注意到了星星的运行规律。)

  (3)指名分角色读奶奶和张衡的话,说说奶奶和张衡对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奶奶认为那么多星星乱动,根本数不清。张衡认为星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数得清。)

  (三)学*4、5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爷爷说了几次话。

  2.指名读爷爷的第一次话,说说爷爷同意谁的观点,他告诉了张衡什么知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3.指名读爷爷的第二次话,出示北极星和北斗星的投影。

  让学生根据爷爷的话找出北斗星和北极星。

  4.出示投影,说说这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北斗星比作勺子,使句子更生动、具体了。)

  5.齐读第4自然段,再说说北斗星和北极星的运行规律。

  6.张衡听了爷爷的话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

  7.张衡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果然”说明了什么?

  8.如有条件,用投影演示北斗星、北极星运转的情况。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分角色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张衡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2.总结:

  张衡长大以后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具有刻苦钻研精神。我们要学*张衡这种精神,提高自己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长大才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五)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抄写课后作业

  (3)的句子。

  3.读课文两遍。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并听写本课生字词。

  (二)完成课后练*(2)。

  (三)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本课所学生字新词,能看拼音填词语,完成课后练*2。

  三、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按小组读,全班读)

  再说说张衡为什么能成为天文学家。

  (二)巩固字词的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出示小黑板,指名一人到前边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

  做完检查对一对这些词,再齐读两遍。

  2.给下面的宇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语。

  锤()________

  祖()________

  棵()________

  炬()________

  3.用多音字组词语。

  4.选字填空。

  棵颗组祖斗抖

  一()星星

  小()

  发()

  一()树苗

  ()国

  一()米

  一()小草

  ()合

  北()星

  一()珠子

  ()传

  烟()

  一()红豆

  ()先

  ()动

  (填空之前,老师先带领学生,说说每组字的字意,区别一下用法的不同。)

  (三)进行句子训练的设计。

  1.照样子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例:蜜蜂采了蜜。蜜蜂飞进了蜂房。

  蜜蜂采了蜜飞进了蜂房。

  (1)张衡坐在院子里。

  张衡指着天空数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课文原句填空。

  (1)满天的星星像()撒在()里。

  (2)那七颗星,连起来像()叫()。

  (3)北斗星总是绕着()转。

  (四)听写字词。

  (五)作业。

  1.订正错字,各改三遍。

  2.把课上没做完的练*题做完。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从小爱好天文,喜欢研究,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和用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星空图”(课件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星星多、美)

  2、品句美读(课件二)。指名读两个句子,思考:哪句更美?为什么?通过比较,体会比喻句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朗读:师范读,生齐读。

  3、过:是呀!夜晚的星空多美呀!难怪有许多人被它陶醉,为它痴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喜欢数星星的孩子。

  4、板题、齐读。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要求:读准字音,不掉字添字。读完后标出自然段。

  2、检查生字。

  出示字卡,指名认读。带读。师指生读。

  看北斗星读课文中的句子。

  3、课文共5段。

  三、学*最后一段

  1、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板:张衡。你从课文第几段知道?

  2、指名读5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板:天文学家

  3、介绍汉朝

  4、出示课文,齐读。

  5、过:他小时侯是怎样呢?

  四、学*第一段

  1、看课件三: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瞧!张衡在干什么呢?

  2、课文里怎样描写这孩子的动作呢?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打点。从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你体会到什么?怎样才能把他认真的样子读出来呢?指名读。让我们学着他认真的样子也来数一数吧!(动作体验)你有什么感受?(累)课文里哪个词看出张衡不怕累?(一直换词经常)怎么读?板:观察仔细

  3、齐读第一段

  五、学*第二、三段

  1、张衡是不是只有一个晚上这么认真的数星星?让我们来听听奶奶怎么说的?

  2、指名读

  3、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张衡经常数星星?(又)

  4、张衡怎么说?指名读。思考:你还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张衡经常数星星?

  5、所以奶奶认为星星多得数不清,可张衡却认为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

  6、分角色读二、三段。

  六、学*第四段

  1、爷爷走过来,说了什么?自由读四段你能把爷爷说的话都找出来划上横线吗?

  2、爷爷讲的知识你们读懂了吗?(不要求回答。)

  创设情境。出示星空课件,结合描述:现在让我们和小张衡一起数星星。

  我们看这七颗星连起来成为一组,叫北斗星,离它们不远的那颗叫北极星。这里几颗星连结起来又是一组,样子挺像天鹅,就叫天鹅星。这两组星在银河*,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星星一闪一闪是在动,瞧!北斗星就总是绕着北极星转,而这颗星到那颗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

  现在你们说说,爷爷告诉张衡哪些天文知识?指名读爷爷的话。

  3、张衡听了爷爷的话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老师给你们开个头,“张衡听了爷爷的话……”你们接下去读

  这里“几次”起来看星星的“几次”,能省掉吗?

  (一夜起来几次,他观察星星多么细致,多么有恒心啊!)

  理解“果然”:爷爷的话对吗?哪个词说明张衡看见的和爷爷说的一样?指导朗读:“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几次”要突出,这句后面还得停顿长些,说明张衡在仔细观察星星。“他看清楚了……”要显出高兴的心情。

  4、男女生对读本段

  七、总结全文

  1、你喜欢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吗?为什么?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抬起头,就会看见天空中有许许多多颗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也非常美丽,你们数过星星吗?古时候有一个孩子也很爱数星星,你们想去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12课《数星星的孩子》

  二、新授

  1、现在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1、出示词语:无数?难以计算出数,形容非常多。 刻苦?很能吃苦,生活俭朴。祖先?一个民族或家族的上代,特指年代比较久远的。

  著名?有名钻研?非常认真,非常细心的研究,不怕苦,不怕难。

  天文学家 师:天文学家是研究什么的?

  2、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你从哪段知道的?再读读这段,看看从这段还知道了什么?你对张衡还有那些了解?

  你们想知道张衡是怎样成为天文学家的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赶快默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看看你都知道了什么?比较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更好?

  星星在天空中。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你们看,天空就像是一颗颗珍珠,一闪一闪的好像在对我们眨眼睛,又像在对我们说悄悄话呢?谁愿意读读这个句子!)张衡在做什么呢?

  3、在对待数星星的这件事上奶奶和张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请你们读2、3段。

  范读奶奶的话:(丢又)提示学生张衡经常数星星。

  4、问答式朗读三段:师: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的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生: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读完张衡的话,你们觉得张衡是个怎样的孩子?

  5、爷爷听到奶奶和张衡的议论走了过来是怎样说的呢?请你们默读4段,边读边思考爷爷都告诉了张衡什么知识?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出示北斗星、北极星让学生据文辨认)

  你还知道关于北斗星和北极星的什么知识?(出示大熊座。)齐读

  6、张衡听了爷爷的话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你读读第五段。

  出示句子: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

  从这个句子你感觉到了张衡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的?张衡看清楚了吗?读读这个句子,再想想爷爷说过的话,这如果不用“果然”你能换一个词来说吗?(竟然、真的)

  7、用果然造句

  例子:

  1、他说要下雪了,今天果然就下雪了。

  2、我想今天姑姑会来,姑姑果然来了。

  三、小结

  默读全文,结合我们刚才的学*想想张衡是怎样成为天文学家的?

  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9、作业:请你自己给自己留一份作业。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有理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有理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

  此练*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有理数》教学设计2

  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计算以及训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数学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知识重点

  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原则

  复*知识

  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四道题目,让学生分析是运用哪条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而进一步总结复*有理数加法法则。

  师提问:有理数加法运算能不能更简便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的运算在实际中是很简单的,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1.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自主运算.

  注意:符号的确定是由几种情况决定的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2.观察四组算式中的加数和他们的和,提问:有什么发现?从加数的位置,和的角度探讨.

  3.通过练*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4.两个运算律分别是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得出交换律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推导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小组合作)自主做题,将步骤和答案写出,并将答案在小组里订正.

  (2)交流汇报.从运算顺序,和的角度进行探讨.(各学*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3)说一说运用的加法法则是什么?(①运算顺序,②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结合律.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c)=(a+b)+c

  (用投影仪展示)

  有理数加法交换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运算使用的两个运算律,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相加运算时进行相应的步骤,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①交换律是两个加数相加,结合律是三个加数相加,那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也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教师巡堂随时进行相关的指导,关注每一们学生及各个学*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做好引导.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板书或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例1计算:

  下列运用加法交换律的变形中,错误的是()

  A.30+20=20+30

  B.(-5)+(-13)=(-13)+(-5)

  C.(-37)+16=16+(-37)

  D.10+(-20)=20+(-10)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方法.

  例2计算:

  (+23)+(?12)+(+7)

  例3计算:

  (?1/3)+(?5/2)+(?2/3)+(+1/2)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加法应怎样运用两条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学生活动:请学生总结做题过程中运用哪些方法可以简化运算。

  注意点:(1)学会运用运算律解题.(2)教师板演的例题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

  导学案上的练*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有何收获?(让学生口答)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47页,教科书第49页练*题1、2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原则,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加法运算,学生在学*过程中很容易总结出来,但是同时运用两个规律解题就不知道怎么来运算。要引导学生从做题过程中总结几种方法,课下多加练*进行巩固。

《有理数》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它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他们虽已通过学*有理数的加减法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对符号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只要引导学生确定了“积”的符号,实质上就是小学算术中数的乘法运算了,突破了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这个难点,则对于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学生就不难掌握了。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立意)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4)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难点: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

  五、教学策略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法,并应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启发、自主探究、点拨归纳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设计为七个环节)

  (一)复*导入 创设情境

  我首先出示几个相同负数和的计算题,利用乘法的意义很自然地引出负数与正数相乘的新内容,以形成知识的迁移。进而引入本节课题,以问题引领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要求学生自主学*课本内容,完成课文中的填空。我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自主学*,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的角度,区分出有理数乘法的情况有五种:(正×正、正×0、正×负、负×0、负×负)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实例的运算结果,从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准确地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的符号法则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板书:法则)(确定有理数乘法运算的两步模型:先定符号,在求绝对值)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1)构造这组有规律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算式和结果在符号、绝对值方面的关系,找到乘法结果的符号规律,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通过比较、分析、概括、讨论、展示,渗透分类讨论和从特殊归纳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如何发现规律”。

  (三)分析法则 掌握实质

  (有了以上的认识)通过设置问题4,让学生带着以上的结论,认真观察(—5)×(—3)这个算式,首先确定积的符号(同号得正,先定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5×3=15,再求值)。第二小题让学生仿照第一小题填空、解答,理解法则的实质,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设计是为了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的记忆,使学*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四)解决问题 综合运用

  通过*题(小试牛刀)的计算,既巩固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又明确了倒数的定义,(板书: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有理数范围内仍有意义。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填空,使学生有效的巩固重点化解难点。

  (五)体验成功 享受快乐

  利用摸牌游戏,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用抢答题的形式,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让学生在抢答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本环节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六)总结收获 畅谈体会

  在课堂临*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并相互补充。 及时有效的回顾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反思的好*惯。让学生品尝收获的喜悦,坚定今后学*数学的信心。

  (七)布置作业 巩固深化

  七、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参与,去探究,去分析。通过创设、引导、渗透、归纳等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續、和谐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一定还存在不少的纰漏和缺陷,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有理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认识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合理性,会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3.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换成加法运算.

  4.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此外,感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有理数减法与加法的对立统一,体

  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用水位变化、存钱取钱等问题引进有理数加法.例如:

  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上涨了2 cm,两天共上涨了多少?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下降了2 cm,两天共上涨了多少?第1天水位下降了3 cm,第2天下降了2 cm,两天共下降了多少?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不升也不降,两天共上涨了多少?

  如果将上涨记为正,上涨“3 cm"可记为“3”,下降记为负,下降“2 cm"可记为“一2”,你能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水位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吗?两天的水位还

  可能出现哪些变化?请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2.探索活动

  (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算式“( 3) (一2)= 1”

  只是借助正、负号,记录计算净胜球的计算过程与结果,算式的左边是加法,而右边的“1”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到的.

  课本提供的情境是“先赢后输”、“累计为赢”的类型,在将其写成含正、负数的算式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果后,可问学生:除“先赢后输”外,两场比赛的结果还会出现哪些情况?在学生列举出“赢了再赢”,“先输后赢”,“输了再输”,“先赢后*”,“先*后赢”及“*局”等情况后,再让学生填写净胜球计算表,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提高学生探求运算规律的积极性.

  与小学不同的是,由于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运算时既要考虑符号也要考虑绝对值.例如,首先要确定两场比赛的输赢,这是符号问题,然

  后确定输赢球的个数,这是绝对值问题.

  (2)设置“数学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形”上感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采用人人都可以动手操作的笔尖在数轴上两次移动的方法,直观感受两次连续运动中,点的运动方向与移动的距离对实际移动效果产生的影响,通过“形与数”的转换,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理解.

  3.例题教学

  例1第(1)小题是求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的和;第(2)小题是求两个负数的和;第(3)小题是求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第(4)小题是求0与一个有理数的和.为突出运算法则,4个题目都设计为简单的整数运算.

  学生应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但运算难度要以《标准》要求为准.教师在补充例题、*题时不宜在数字运算上设置障碍,当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数感的增强、计算器的引入,学生处理繁难运算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从复*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开始,由问题“在含有负数的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还成立吗?”引发思考,让学生感受验证的必要性,主动投入验证活动.采用在几何图形中填数字的验证方法,直观性强且易于操作.通过心算、观察、比较及更改数字等活动,学生很容易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合理性.这种验证方法也适用于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可让学生口述这两个运算律,然后再用字母来表述,从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此外,按课本中对扑克牌的约定,随意抽取扑克牌进行计算,也是验证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好办法.

  2.例题教学

  例2没有要求“用运算律进行计算”,只是通过卡通人的旁白告诉学生“这样算简便”,让学生感受有时可以用运算律简化运算,练*和作业时不宜强求学生要用运算律来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三课时)】

  1.情境创设

  小丽从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出发,借助生活经验得出了日温差;小明由减法的意义,利用加法“凑”出了日温差.教学时可让学生直接观察温度计,也可制作温度计的教学课件或利用数轴演示日温差.

  2.探索活动

  (1)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例如:

  小丽从温度计上看到,从5℃降到一3℃,温差为8℃.你认为小丽的结论正确吗?小丽是在做加法运算还是在做减法运算?

  小明根据“日温差”的意义,联想小学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算出”日温差也是8℃.你认为他的算法行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与小丽的结论相同,是偶然巧合吗?请举例说明.

  (2)比较小明与小丽的算式,感受有理数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转化过程:减号变为加号,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3.例题教学

  例3、例4的教学中,要注重“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认识.例4之后,课本指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并出现了“2 5—8”可以看成“2 5 (一8)”这样的例子,但没有提出“代数和”的概念.

  设计课本上“练一练”的程序运算和*题第ll题的仿“幻方”问题,是为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易于操作的有趣活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

  教学中,如有必要可适当补充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题.

  4.小结

  除对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小结外,还应向学生指出,由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小学里无法解决的被减数比减数小的减法问题,现在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换言之,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运算总可以实施.但是,两个有理数相减,差不一定比被减数小,这就是引进负数后对运算带来的重大变化.

《有理数》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关键:通过实例引入,循序渐进,加强法则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发现法、归纳法、与师生轰动紧密结合.

  四、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4+(-2),黄队的净胜球为1+(-1),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下半场也打*,全场仍是*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p>

  例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7)0+(+2);(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4.7)+3.9 (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4.7-3.9)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0.8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第1与第2题

  (1)(-0.9)+(+1.5); (2)(+2.7)+(-3); (3)(-1.1)+(-2.9);

  学生书面练*,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作业设计

  1.计算:

  (1)(-10)+(+6);(2)(+12)+(-4);(3)(-5)+(-7);(4)(+6)+(+9);

  (5)67+(-73);(6)(-84)+(-59);(7)-33+48;(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3)(-0.5)+3;(4)3.29+1.78;

  (5)7+(-3.04);(6)(-2.9)+(-0.31)(7)(-9.18)+6.18; (8)(-0.78)+0.

  3.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六)板书设计

  1.3.1有理数加法

  一、加法法则二、例1例2例3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猜数游戏》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1.在猜数游戏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得数是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同时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游戏导入,合作交流,培养兴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棋子、磁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呢,我们来玩一玩凑数游戏,这个游戏呢是凑五游戏,也就是说老师说出一个数,你们要出另一个数可以和老师的数加起来等于5的。好开始!

  师:我出2,生:我出3,

  2、同桌互猜

  看来同学们的反映可真快,已经掌握了5的加减法了!

  二、新授6的加减法

  (一)想一想,手中有多少个棋子?

  1、老师再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好不好?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在玩这个游戏之前呢,老师要先跟大家讲一下游戏要求(幻灯片展示)

  好,现在听懂老师的要求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2、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棋子?生:4个,右手呢?生:2个。

  对了,现在老师要把两只手的棋子合在一起,你们猜一猜,现在老师手里一共有多少颗棋子?生:6颗棋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可以用数学算式来表示也就是

  4+2=6 2+4=6(板书)

  (二)猜一猜,手中有多少个棋子?

  1、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棋子

  2、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棋子,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

  老师的左手有3个棋子,那你们能不能猜出老师的右手有几颗棋子呢?为什么?

  生:老师的右手有3颗棋子,因为一共有6个棋子,老师左手有3个,右手一定有3个。

  3、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6-3=3(板书)

  4、接下来,我们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学*单,在学*单上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6-3=3。画完之后再与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2)学生上台展示。

  5、从刚才我们的学*中,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的是几的加减法吗?

  生:6的加减法。(板书)

  (三)分一分,填一填

  1、 师:那我们做完了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表格,6可以分成什么和什么呢?

  2+4=6也就是说6可以分成2和4,3+3=6也就是说可以把6分成3和3。那6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圆片来摆一摆6还可以怎么分?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格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3、玩凑6游戏。

  (四)说一说

  1、那我们学*了6的加减法了,它还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2、2+4=6这个算是可以表示生活中什么问题呢?谁能将这幅图的图意说一说?(出示34页苹果)

  3、这幅图又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呢?(出示34页小猫)

  三、练*巩固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6的加减法的计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谁能够闯关成功!

  (一)练一练第1题(巩固新知)

  看一看,谁看明白了?

  1、说清图意。2、学生根据图独立完成。3、反馈。

  (二)口算(开火车)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数游戏学得了什么知识呢?

  生:6的加减法

  把你们这节课的收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好吗?

  五、布置作业

  书本p35练一练2、3、5、6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

  2+4=6 6-3=3

  4+2=6

《猜数游戏》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1.在猜数游戏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得数是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同时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游戏导入,合作交流,培养兴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棋子、磁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呢,我们来玩一玩凑数游戏,这个游戏呢是凑五游戏,也就是说老师说出一个数,你们要出另一个数可以和老师的数加起来等于5的。好开始!

  师:我出2,生:我出3,

  2、同桌互猜

  看来同学们的反映可真快,已经掌握了5的加减法了!

  二、新授6的加减法

  (一)想一想,手中有多少个棋子?

  1、老师再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好不好?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在玩这个游戏之前呢,老师要先跟大家讲一下游戏要求(幻灯片展示)

  好,现在听懂老师的要求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2、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棋子?生:4个,右手呢?生:2个。

  对了,现在老师要把两只手的棋子合在一起,你们猜一猜,现在老师手里一共有多少颗棋子?生:6颗棋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可以用数学算式来表示也就是

  4+2=6 2+4=6(板书)

  (二)猜一猜,手中有多少个棋子?

  1、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棋子

  2、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棋子,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

  老师的左手有3个棋子,那你们能不能猜出老师的右手有几颗棋子呢?为什么?

  生:老师的.右手有3颗棋子,因为一共有6个棋子,老师左手有3个,右手一定有3个。

  3、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6-3=3(板书)

  4、接下来,我们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学*单,在学*单上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6-3=3。画完之后再与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2)学生上台展示。

  5、从刚才我们的学*中,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的是几的加减法吗?

  生:6的加减法。(板书)

  (三)分一分,填一填

  1、 师:那我们做完了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表格,6可以分成什么和什么呢?

  2+4=6也就是说6可以分成2和4,3+3=6也就是说可以把6分成3和3。那6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圆片来摆一摆6还可以怎么分?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格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3、玩凑6游戏。

  (四)说一说

  1、那我们学*了6的加减法了,它还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2、2+4=6这个算是可以表示生活中什么问题呢?谁能将这幅图的图意说一说?(出示34页苹果)

  3、这幅图又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呢?(出示34页小猫)

  三、练*巩固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6的加减法的计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谁能够闯关成功!

  (一)练一练第1题(巩固新知)

  看一看,谁看明白了?

  1、说清图意。2、学生根据图独立完成。3、反馈。

  (二)口算(开火车)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数游戏学得了什么知识呢?

  生:6的加减法

  把你们这节课的收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好吗?

  五、布置作业

  书本p35练一练2、3、5、6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

  2+4=6 6-3=3

  4+2=6

《猜数游戏》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32页“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得数是6、7的加减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抽象出得数是6、7的加减法的过程,能够正确地计算得数是6、7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与动手操作活动中学会得数是“6”和“7”的加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的参与到讨论得数是6、7的加减法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

  磁扣、磁板、挂图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能说说你们喜欢做什么游戏吗?今天教师也要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你们欢迎我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师:对于能够积极参加游戏并遵守游戏规则的同学老师将会奖励他一枚笑脸,谁得到的笑脸最多,谁就是今天游戏的获胜者。

  师: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1、能认真听老师提出的要求。

  2、能倾听小朋友们的发言。

  3、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说话完整。

  听清楚游戏规则了吗?好,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单手猜数的游戏。

  二、猜数游戏

  1、数数

  师:请同学们数出我在黑板上贴了多少枚棋子?(师贴,生数)

  师:好,现在我从中拿出一部分,谁来猜猜我手中有多少枚棋子?

  (学生或许猜多了或者是少了,教师给予相应的“多了”或“少了”的提示)

  师:他猜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一起来数数。(师在黑板上贴出来)

  2、拆分“2”与“4”

  师:现在老师把这6枚棋子分成2堆,注意观察,老师左边摆了几枚棋子,右边摆了几枚,一共是多少枚棋子呢?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生:左边摆了2枚,右边摆了4枚,一共摆了6枚。

  师:根据这个你能列出2个加法算式吗?

  生:2+4=64+2=6(板书2+4=64+2=6)

  师:那么如果老师把这6枚棋子贴在黑板上2枚,谁知道我手中握着几枚?

  生:4枚。

  师:你怎么肯定是4枚?

  生:因为一共是6枚,减掉黑板上的2枚,所以手中就有4枚了。

  师: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

  生:6-2=4(板书6-2=4)

  师:如果我在黑板上贴了4枚,谁知道我手中又有多少枚呢?

  生:2枚

  师:你怎么知道是2枚呢?用减法算式表示呢?

  生:6-4=2(板书6-4=2)

  3、学生带领做游戏

  师:刚才同学们猜的有理有据,所以都猜对了,那么还是这6枚棋子谁愿意当小老师领大家来做这个游戏呢?

  师:你向大家说你是怎么摆的,一共摆了多少个?

  师:谁能根据他摆的棋子列出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呢?

  生答师板书

  4、全体动手操作

  师:刚才老师用这6枚棋子摆出一种方法,又找了一名同学也来摆出了一种方法,并且都列出了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你们也想亲自来摆一摆吗?好,那就拿出你们手中的学具,边摆边想,看看这6枚棋子还能摆出哪几种方法,并把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记录下来。

  生动手操作,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的板书。

  5、小结:

  刚才我们把6枚棋子分成两堆,摆出了四种不同的方法,除了左右摆一样多的情况下可以列出一加一减两个算式,其余每种分法都可以列出四种算式。

《猜数游戏》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1、在猜数游戏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得数是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同时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游戏导入,合作交流,培养兴趣。

  教学准备:

  幻灯片、棋子、磁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呢,我们来玩一玩凑数游戏,这个游戏呢是凑五游戏,也就是说老师说出一个数,你们要出另一个数可以和老师的数加起来等于5的。好开始!

  师:我出2,

  生:我出3。

  2、同桌互猜

  看来同学们的反映可真快,已经掌握了5的加减法了!

  二、新授6的加减法

  (一)想一想,手中有多少个棋子?

  1、老师再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好不好?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在玩这个游戏之前呢,老师要先跟大家讲一下游戏要求(幻灯片展示)

  好,现在听懂老师的要求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2、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棋子?

  生:4个,右手呢?

  生:2个。

  对了,现在老师要把两只手的棋子合在一起,你们猜一猜,现在老师手里一共有多少颗棋子?

  生:6颗棋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可以用数学算式来表示也就是

  4+2=6,2+4=6(板书)

  (二)猜一猜,手中有多少个棋子?

  1、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棋子

  2、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棋子,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

  老师的左手有3个棋子,那你们能不能猜出老师的右手有几颗棋子呢?为什么?

  生:老师的右手有3颗棋子,因为一共有6个棋子,老师左手有3个,右手一定有3个。

  3、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6-3=3(板书)

  4、接下来,我们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学*单,在学*单上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6-3=3。画完之后再与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2)学生上台展示。

  5、从刚才我们的学*中,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的是几的加减法吗?

  生:6的加减法。(板书)

  (三)分一分,填一填

  1、师:那我们做完了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表格,6可以分成什么和什么呢?

  2+4=6也就是说6可以分成2和4,3+3=6也就是说可以把6分成3和3。那6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圆片来摆一摆6还可以怎么分?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格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3、玩凑6游戏。

  (四)说一说

  1、那我们学*了6的加减法了,它还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2、2+4=6这个算是可以表示生活中什么问题呢?谁能将这幅图的图意说一说?(出示34页苹果)

  3、这幅图又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呢?(出示34页小猫)

  三、练*巩固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6的加减法的计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谁能够闯关成功!

  (一)练一练第1题(巩固新知)

  看一看,谁看明白了?

  1、说清图意。

  2、学生根据图独立完成。

  3、反馈。

  (二)口算(开火车)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数游戏学得了什么知识呢?

  生:6的加减法

  把你们这节课的收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好吗?

  五、布置作业

  书本p35练一练2、3、5、6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

  2+4=6

  6-3=3

  4+2=6

《猜数游戏》教学设计5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在单元前3个课时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并学*了用“加减、乘除等式性质”解类似“ax=b”和“x+a=b”的简单方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找出等量关系后,探索用等式性质解“ax+b=c”这样较复杂的方程。让学生初步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c和ax-b=c(a不为0)的方程。

  2.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和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解ax±b=c的方程。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未知数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呈现目标。利用读心术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和兴趣、游戏引入学*目标;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和老师一起玩猜数游戏。一个数先乘2,再加上20后得到80,这个数是多少?(先不出示得数80,等学生质疑时再出示,强化等量关系的渗透。)

  1.有什么信息?缺什么信息?可怎么办?

  2.交流各自是怎么猜的。预设:

  ⑴试数法;

  ⑵倒推法;

  ⑶方程法。

  3.探究如何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⑴如果要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做什么?可以得到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列方程?(学生分享汇报,老师适时点拨。)

  ⑵如何解列出的方程?

  学生分享汇报,适时点拨。

  关注:书写格式,检验意识。

  预设:

  ①利用天*图;

  ②利用等式性质。

  (二)学*小组内两两相互玩猜数游戏

  心里想一个数,用这个数乘4,再减去10,把得到的得数告诉学*伙伴,由学*伙伴通过列方程的方式猜出自己心里想的数。

  学生分享汇报自己玩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出等量关系式、怎样列方程、怎样解方程的。)

  三、点拨升华

  1.什么情况下适合列方程解决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某个量不知道具体数据时。)

  2.列方程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等量关系”,未知量用字母代替,还要规范地进行书写。)

  四、练*巩固

  1.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注意联系天*模型找等量关系)

  2.列方程并解答。(注意规范的书写格式)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不明白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检测反馈

  解方程

  3x+6=15

  4x-2=26

  教学反思

  非常荣幸,在《指向小学数学教师能力提升的课堂观察工具研制和应用研究》主持人、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赵阳云老师的推荐下,我在本次研讨活动中与黄老师同课异构了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猜数游戏》一课,上完课后,自己感觉有收获,也有不足值得改进的地方,下面是我简单的反思总结。

  1.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方面,基本尊重了教材的编写,利用游戏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贯穿全课始终,学生兴趣盎然;同时,又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加入了本土化的元素,比如对于数学知识背后的逻辑的思考,对于技能背后的意识的培养和渗透等,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列方程解决问题?什么情况下适合列方程解决问题?如何列方程解决问题?

  2.特别注重“生本”、“学本”思想的落实。整节课的学*,都是以学生学*为中心来开展的,学生自己寻找、补充数学信息,学生自己思考处理信息,学生自己讨论交流方法,学生自己反思、改正错误,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整节课学生都处于愉悦、进取的状态之中。

  3.在课堂引入环节,给孩子表演了一个数字小魔术,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紧接着,利用猜数游戏进行衔接,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设置能够提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保持学生的思考品质。

  4.在算理和算法的学*过程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在学*小组内利用猜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如何求解形如ax+b=c进行研讨。在学生研讨的基础上,再进行汇报分享,这时,在尊重学生思考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把ax看作一个整体,注意借助天*模型理解每一步应用的原理是等式性质一?还是等式性质二?算法上,在完整表述过程后,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非关键并且能心算的步骤可以省略,更简洁地进行书写,如2x+20-20=80-20就可以省略掉,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提升。

  5.在练*的设计方面,主要注重了对基本方法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编排,兼顾了不同类型的等式模型的体验。在练*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是如何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是如何寻找的,解方程时是如何思考的,每一步运用的是哪个等式的性质。在熟练了方法过后,还设置了一道生活应用题,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体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作用。

  6.本节课的学*也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理解把2x看作一个整体的过程中,做得还不够细、不够实,没有把这个点突显出来,这对潜能生来说,感知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并在板书中明示出来,应该能够解决一部分孩子认知不足的问题。另外就是虽然进行了一定的什么情况下适合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的培养,但总感觉还远远不够,这个地方是孩子思维由算术向代数升华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很多孩子由思考数切入分析向由思考关系切入分析的重要分水岭,需要在充分的体验、感知的基础上积极经验,但在本节课中,只是让孩子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并没有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接地气的思考,孩子只是本能地选择了列方程解决问题,这样更多的只是解决了技能层面的问题,也是导致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更喜欢去寻找算术方法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在每一个例子中都多问一句:“你为什么要列方程解决问题?这样有什么好处?”可能对孩子建立起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及感知在什么情况下列方程解决问题更合适会有更大帮助。还有,就是整节课各个环节的衔接还不够精细,环节之间的衔接设计感不强,基本就是根据当然的实际情况直接进入下一环节。比如,主体部分教采用了游戏这种形式,那后面的练*、应用是不是也可以设计成这种形式,让整节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都只是游戏的各个部分?

  要反思的还有很多,我自己最看重的还是学生在学*解答形如ax+b=c类型方程技能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意识、素养的提升,孩子对数学的理解是否又多了新的积累,对数学的兴趣是不是越来越浓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