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蜀相》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蜀相》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蜀相》教案3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相》教案4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教案5

  知识目标

  学*《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蜀相》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蜀相》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蜀相》教案 (菁华6篇)

《蜀相》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

  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蜀相》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

  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蜀相》教案3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

  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

  (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

  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

  (一)知人论世

  (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

  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

  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

  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5、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五、总结

  千秋诗圣惟子美,亘古男儿一放翁。倡导读其诗,品其文,怀其人!

  六、作业

  (一)课余熟读《书愤》,背诵《蜀相》。

  (二)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内容和主旨,并比较《临》和《书》在表达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后两题见“巩固练*”。)

《蜀相》教案4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懂的仰慕和敬佩之情。

  体悟颔联里“自”“空”的涵义,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理解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把握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诵读、品味、鉴赏、探究。

  一、知人论世话诗人

  1、多媒体出示对联:

  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2、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⑴阅读杜甫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⑵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⑶填空: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三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3、根据课本注释和《学法大视野》提供的材料,请学生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二、诵读感悟觅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好字的读音),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4、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因为心思其人,而斯人已逝,所以才要寻访其庙。“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5、小结: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三、探讨交流悟诗情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一是写出*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诗人心思其人,才寻访其祠堂,先叙事点明祠堂的位置,表达他的仰慕之情,全景式描述外景,接着又开始描写祠堂春色,我们来分析颔联。

  ⑴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明确:自,空。

  ⑵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自,独自。空———白白地。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萋萋碧草依然映阶,声声黄鹂隔叶啼啭,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就像《荷塘月色》中所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更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这是何等凄凉伤感。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就像《杜诗解》中所说“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景愈美,愈见凄凉。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而作者看眼前景,思祠中人,想到自己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匡扶救国,心中更是涌起无限的落寞与感伤!

  ⑶这就是高考中常见的炼字题,总结它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释字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有什么艺术效果(点作用);

  第四步,分析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析情感)。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字义)。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景象)。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点作用)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情感)。

  4、赏析颈联: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⑴诸葛亮的功业: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以上事迹里作者主要从诸葛亮哪些方面在塑造诸葛亮?

  从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⑶对于诸葛亮的一生的雄才大略和生*业绩,作者言语间带有何种情感?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之人,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能出将入相。如陆游,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因此必然会“泣泪沾襟”。

  杜甫为什么生发这种感情?

  诸葛亮杜甫

  志向抱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境遇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名主,知遇之恩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6、总结:《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

  四、拓展延伸明诗风

  1、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2、学*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开头,穿越时空隧道,写一段文字劝慰他。

《蜀相》教案5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

  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

  (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

  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

  (一)知人论世

  (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

  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

  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

  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5、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五、总结

  千秋诗圣惟子美,亘古男儿一放翁。倡导读其诗,品其文,怀其人!

  六、作业

  (一)课余熟读《书愤》,背诵《蜀相》。

  (二)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内容和主旨,并比较《临》和《书》在表达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后两题见“巩固练*”。)

《蜀相》教案6

  知识目标

  学*《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蜀相》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蜀相教案优选【5】篇

  蜀相教案 1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2、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相教案 2

  【学*要点】

  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

  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 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 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 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 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 情。全诗以“愤”为意 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 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

  这是 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 》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 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 些区别。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 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蜀相教案 3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教案 4

  【教学目的】

  1.注重诵读,体会古诗意境

  2.通过诵读,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3.培养对古诗的喜爱情感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主旨,体会意境,并指导背诵。

  【教学用时】

  一课时

  《蜀相》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激发学生想象,总结环境特点。

  然后教读这三句诗,告诉学生这描绘的是一个人的长眠之地,这个人是蜀相——诸葛亮。

  二、朗读并理解这首诗

  1.教师范读《蜀相》,学生诵读。

  2.要学生根据《出师表》,简单谈谈后人眼中的诸葛亮。

  读诗,找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勋。

  3.进一步要学生谈谈想象中的诸葛亮墓地。

  4.强调“丞相祠堂何处寻”,要学生发现问题。

  5.品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讨论理解上一问题。

  感叹人世沧桑,诗人杜甫表达了对诸葛亮永远的崇敬赞佩及深深的缅怀惋惜。

  三、多种形式朗读,指导背诵。

  蜀相教案 5

  教学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并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有目标就要坚持不懈

  2、遇到困难是退缩还是求助他人想办法一起解决

  3、一个人要有才能、有本事,才能得到赏识。

  诸葛亮在出山前就很有名了,所以刘备才会慕名去请他。所以呢,我们也是一样,不管是学知识,还是学技能本领,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学,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不被淘汰。

  那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古诗就和故事中的主人翁有关,请大家打开书39页。

  师:之前大家学过李白的诗吗?那李白的诗具有什么风格呢?

  生:浪漫主义风格。

  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板书:《蜀相》杜甫

  二、介绍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三、全班朗读,整体感悟

  《蜀相》是一首古诗。学*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大家先听老师读一遍,然后大家一起朗读。

  1、师:刚才我们一起读过,大家感受一下,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师: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还要注意到诗句中的停顿。(师示范)

  3、那我们再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 (点评)

  刚才,我们诵读了诗歌,并且了解了诗歌的基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

  四、分析诗歌

  1、这首诗的题目叫《蜀相》,指的是谁?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题目《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2、那诸葛亮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呢?——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有谁了解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大家分享一下?

  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4、那作者写的是诸葛亮,是一个过世的人,大家想想这应该属于什么诗?

  是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还是送别诗、怀古诗?——怀古诗

  5、这首诗是怀古诗,既有写景,又有叙事,哪部份是写景?哪部份是叙事?

  ——前四句。诗的前两联主要写祠堂从外到内的景色,寄托了诗人无限心事;后两联主要写诸葛丞相的伟绩和后人对他的崇敬。

  6、开头以自问引起,丞相祠堂何处寻?“寻”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诗人不知道丞相祠堂在哪儿吗?

  特地去找,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路过;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7、那么“丞相祠堂”在哪儿?——锦官城外柏森森。

  “锦官城”是什么地方?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柏森森”: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柏树衬托诸葛亮的形象,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8、丞相祠外面柏树围绕,那丞相祠的里面又有些什么景色呢?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9、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自”“空”。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就像朱自清《荷塘月色》里说的一样:“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10、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句诗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三顾”,三次拜访,这里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天下计”写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

  “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的宏伟业绩。

  “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就凝练的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济助后主。

  11、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最终却没有实现,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为之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12、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13、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他是想做宰相的,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五、诵读指导,让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1、“丞相”要读出亲*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

  2、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3、“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长”与“泪”两字应读得重而长。

  六、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2、杜甫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一生都痛苦,所以大大的感叹壮志未酬,面对困难、挫折,感叹有用吗?

  不要在遗憾、抱怨中生活,这样于事无补,只会徒增悲伤。

  3、那你们有什么理想、目标呢?

  4、一个人要生存,就要有技能,那该怎么学呢?

  我们一定要抓住现在的每一天,努力学*,勇攀高峰,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虚度光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无数个辉煌的昨天,才能没有遗憾,才能不辜负自己,不辜负亲人。

  七、板书设计

  蜀相杜甫

  怀古诗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景仰、壮志未酬


《蜀相》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惠子相梁》课件 (菁华3篇)

《惠子相梁》课件1

  一、导入

  前面学过孟子的文章,知道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还涌现出大量对人生态度持不同见解的流派,如墨家、法家、道家,今天我们一起走*道家代表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明确本节课学*目标

  1、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

  2、理解故事的寓意。

  3、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三、作家作品介绍

  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2、《庄子》一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四、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鹓鶵 鸱 夫 吓 醴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注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同位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大家来找“茬”

  惠施到了梁国看相,庄子去看望他。或许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将要取代你儿子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内搜捕三天三夜。庄子亲自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停止,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恐吓我吗?”

  五、品读课文,探究寓意

  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2、鹓鶵、鸱、腐鼠分别代表了什么?

  明确: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文中指庄子)

  鸱---比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文中指惠子)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六、人物形象分析

  1、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惠子、庄子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惠子----醉心于功名富贵、对朋友薄情寡义

  庄子----淡泊名利、机智幽默

  2、合理想象:

  设想一下,惠子听完这个故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提示:写出庄子当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100字以内。

  七、拓展延伸

  庄子钓于濮(pú )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请他做官,“焉”,到那里。 ),曰:“愿以境内(国内的事务)累(劳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锦缎,丝织品,用作动词)笥(sì古时盛饭或装衣物的方形竹器,用作动词)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宁可、宁愿)其死为留骨而贵(显示尊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tú泥泞)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请回吧),吾将曳尾于涂中。”

  1、 学生阅读短文,疏通文意。

  2、 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相互补充评价。

  3、思考:庄子讲枯死的神龟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4、小组讨论,自主发言

  明确:庄子以乌龟自喻,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体现了庄子淡泊名利,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的态度。

  八、作业布置

  1、A、B、C熟读文章,复*本文所学知识,在作业本上翻译文章,预*下一篇,至少读三遍。

  2、A、B积累本文中一词多义,与以前学过知识链接。初步感悟下一篇文章内容,自主学*,找出不懂之处。

《惠子相梁》课件2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作品及其思想,了解《庄子》一书的艺术特色。

  2、识记本文字词,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3、反复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把握课文大意。

  4、感受庄子对*厚禄的态度并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故事寓意。

  2、难点: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质疑探究,拓展延伸,课外搜集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课型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散文简介)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作者简介及《庄子》介绍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理的根据,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构思巧妙。《庄子》共33篇,又名《南华经》,分内篇、外篇、杂篇。代表作是《逍遥游》。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辛辣、幽默、形象生动,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文中人物惠子简介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战国时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

  四.朗读课文,学*本文生字

  相梁( ) 鹓鶵( )( ) 醴泉( ) 鸱( )

  吓( ) 邪 ( )

  五.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六.精读课文,交流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 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说明惠子薄情寡义,利欲熏心。

  2.庄子对此的反应呢?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3.《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对什么样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的人。

  4.你认为《惠子相梁》一文中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一种怎样的态度?

  清高自守,淡薄功名利禄。

  5.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6.读了《惠子相梁》的故事,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做人要豁达、大度。豁达、大度可以使人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豁达、大度可以使人避免因眼前小利而迷失方向。

  7.《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很能体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你能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美点吗?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七.分析文中庄子和惠子两个人物的性格:

  庄子:清高自守、鄙视荣华富贵、淡泊功名利禄。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别人

  八.拓展延伸

  (一)《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看来,《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1) ,使匠石斫之(2) 。匠石运斤成风(3) ,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4) 。宋元君闻之(5)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注释]

  (1)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泥水匠人。垩(è):白灰。漫:涂。

  (2)匠石:人名,木匠。斫(zhuó ):砍。

  (3)斤:斧。

  (4)失容:失色。

  (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

  (6)质,质对,对象。

  (附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三)《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运斤成风 痀偻承蜩 庖丁解牛 大而無当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学富五车 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踌躇滿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探囊取物 屠龙之技 强聒不舍 栉风沐雨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失之交臂 捉襟见肘

  达标测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非梧桐不止 ( )

  ②非练实不食( ) ( )

  ③非醴泉不饮(

  ④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⑤或谓惠子曰( )

  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⑦欲代子相(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③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④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五条庄子的名言。

  2、请将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暗示。

《惠子相梁》课件3

  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领略故事

  的旨趣。感知两个人物的性格。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赏析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领略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过程:

  预*导学

  资料助读: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通过掌握运用自然规律达到长生,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漠视物质利益,不为世间的虚名微利而操劳,这就是所谓“清静无为”。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二)关于《庄子》

  1、《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其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自学课文,完成下列要求:

  ①阅读《资料助读》,摘录重点文学常识并旁批在文中。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试译课文,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力求每个文言实词都能找到相应的现代汉语。

  ③完成预*题,小组互助交流,准备在班上展示。

  二、学*研讨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思考:

  1、庄子讲鹓鶵故事中“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感知庄子与惠子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阅读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tú)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探讨:庄子说话技巧给了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四、积累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东施效颦无中生有呆若木鸡每况愈下邯郸学步大相径庭昭然若揭似是而非学富五车栉风沐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沉鱼落雁相濡以沫

  五、2015中考文言文新动态


《蜀相》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惠子相梁》教案 (菁华3篇)

《惠子相梁》教案1

  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领略故事

  的旨趣。感知两个人物的性格。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赏析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领略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过程:

  预*导学

  资料助读: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通过掌握运用自然规律达到长生,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漠视物质利益,不为世间的虚名微利而操劳,这就是所谓“清静无为”。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二)关于《庄子》

  1、《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其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自学课文,完成下列要求:①阅读《资料助读》,摘录重点文学常识并旁批在文中。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试译课文,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力求每个文言实词都能找到相应的现代汉语。③完成预*题,小组互助交流,准备在班上展示。

  1、文学常识填空:

  庄子是(朝代)人,名,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是

  家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世并称二人为“”。《庄子》是所著。其中名篇有《》、《》等,庄子主张“”和“”。

  2、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

  惠子相()梁鹓鶵()()醴()泉鸱()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搜于国中()

  子知之乎()发于南海()非梧桐不止()

  于是鸱得腐鼠()鸱()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翻译句子,注意特殊句式。

  (1)(省略句)惠子相梁{惠子相(于)梁}:

  (2)(倒装句)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学*研讨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思考:

  1、庄子讲鹓鶵故事中“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感知庄子与惠子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阅读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tú)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探讨:庄子说话技巧给了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四、积累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东施效颦无中生有呆若木鸡每况愈下邯郸学步大相径庭昭然若揭似是而非学富五车栉风沐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沉鱼落雁相濡以沫

  五、20xx中考文言文新动态

《惠子相梁》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体会对比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庄子淡泊名利,崇尚生活情趣的人生态度。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难点】

  比喻在表情达意作用。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杰出文学家。

  2、一词多义:

  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动词吓唬)

  相

  惠子相梁(辅佐。做宰相,动词)

  欲代子相(辅助军主的人,相当于后世所说的“宰相”,名词。)

  3、古今异义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古意:国都。今天:国家)

  或惠子曰(或,古意:有人。今意:或者表选择的连词)

  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古意:两个词,在这时。今意: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4、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庄子望见之(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5、特殊句子:

  搜于国中(状语后置语)

  过之,仰而视之曰(省略句,“仰而视频之”的是“鸱”)

  6、整体把握:

  ⑴ 惠子相梁:

  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与功名富贵着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这则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其二:人物形象成鲜明对照。

  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则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收感染。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史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①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②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③ 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认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⑶ 问题研讨:

  ① 庄子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② 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

  8、课堂练*: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总结:本文通过写惠子相梁之后猜疑庄子取代自己而又被庄子言辞反击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禄的宝贵者,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淡泊的态度.

  【板书设计】

  一(1):庄子来梁看望惠子。

  二(2~3):惠子极怕庄子取代他的宰相职位,于都城大力搜捕。

  三(4):庄子机智﹑风趣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惠子相梁》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走*庄子,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学*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和课堂的练*,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学*和积累。

  3、学*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政局动荡。生逢乱世的先贤圣哲们,或是奔走呼吁宣扬自己的治国策略;或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给后世传下了蔚为大观的先秦诸子散文。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但是先秦诸子散文绝对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的璀灿恒星。而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位*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已经陆续学*了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墨子》、《孟子》,今天就让我们再走*庄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机敏、诙谐幽默的大家风范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掌握基础

  1、检查预*: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相鵷XX夫醴泉鸱‘吓!’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或谓惠子曰

  ②夫鵷XX发于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四、朗读课文,翻译全文。

  1、翻译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同桌合作,共同翻译全文。

  (2)、不但要会翻译句子,还要会解释句中的疑难字词。

  (3)、翻译过程中注意省略内容的恰当补充。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五、诵读课文,品味探究

  1、故事中的鹓XX、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鹓XX”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六、拓展延伸:走*庄子净化心灵


《蜀相》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惠子相梁》课件 (菁华3篇)

《惠子相梁》课件1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作品及其思想,了解《庄子》一书的艺术特色。

  2、识记本文字词,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3、反复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把握课文大意。

  4、感受庄子对*厚禄的态度并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故事寓意。

  2、难点: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质疑探究,拓展延伸,课外搜集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课型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散文简介)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作者简介及《庄子》介绍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理的根据,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构思巧妙。《庄子》共33篇,又名《南华经》,分内篇、外篇、杂篇。代表作是《逍遥游》。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辛辣、幽默、形象生动,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文中人物惠子简介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战国时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

  四.朗读课文,学*本文生字

  相梁( ) 鹓鶵( )( ) 醴泉( ) 鸱( )

  吓( ) 邪 ( )

  五.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六.精读课文,交流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 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说明惠子薄情寡义,利欲熏心。

  2.庄子对此的反应呢?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3.《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对什么样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的人。

  4.你认为《惠子相梁》一文中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一种怎样的态度?

  清高自守,淡薄功名利禄。

  5.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6.读了《惠子相梁》的故事,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做人要豁达、大度。豁达、大度可以使人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豁达、大度可以使人避免因眼前小利而迷失方向。

  7.《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很能体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你能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美点吗?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七.分析文中庄子和惠子两个人物的性格:

  庄子:清高自守、鄙视荣华富贵、淡泊功名利禄。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别人

  八.拓展延伸

  (一)《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看来,《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1) ,使匠石斫之(2) 。匠石运斤成风(3) ,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4) 。宋元君闻之(5)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注释]

  (1)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泥水匠人。垩(è):白灰。漫:涂。

  (2)匠石:人名,木匠。斫(zhuó ):砍。

  (3)斤:斧。

  (4)失容:失色。

  (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

  (6)质,质对,对象。

  (附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三)《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运斤成风 痀偻承蜩 庖丁解牛 大而無当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学富五车 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踌躇滿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探囊取物 屠龙之技 强聒不舍 栉风沐雨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失之交臂 捉襟见肘

  达标测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非梧桐不止 ( )

  ②非练实不食( ) ( )

  ③非醴泉不饮(

  ④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⑤或谓惠子曰( )

  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⑦欲代子相(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③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④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五条庄子的名言。

  2、请将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暗示。

《惠子相梁》课件2

  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领略故事

  的旨趣。感知两个人物的性格。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赏析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领略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过程:

  预*导学

  资料助读: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通过掌握运用自然规律达到长生,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漠视物质利益,不为世间的虚名微利而操劳,这就是所谓“清静无为”。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二)关于《庄子》

  1、《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其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自学课文,完成下列要求:

  ①阅读《资料助读》,摘录重点文学常识并旁批在文中。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试译课文,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力求每个文言实词都能找到相应的现代汉语。

  ③完成预*题,小组互助交流,准备在班上展示。

  二、学*研讨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思考:

  1、庄子讲鹓鶵故事中“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感知庄子与惠子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阅读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tú)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探讨:庄子说话技巧给了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四、积累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东施效颦无中生有呆若木鸡每况愈下邯郸学步大相径庭昭然若揭似是而非学富五车栉风沐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沉鱼落雁相濡以沫

  五、2015中考文言文新动态

《惠子相梁》课件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掌握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庄子》中“蚊子与牛”的故事导入。

  有一只蚊子飞到一头牛的牛角上停住了,呆了很久很久,然后蚊子对牛喊道:“喂!我要走了!”牛没有理会它。又过了一会儿,蚊子又对牛喊道:“喂,我真的要走了!”牛还是没有理睬它。最后蚊子很生气地对牛嚷嚷道:“我都说要走了,你为什么不理我啊?”牛漫不经心地说:“你来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你;你要走了,又与我有什么相干呢?”

  二、作者介绍

  借助参考资料,阅读关于庄子的生*及其哲学思想。

  三、听读—正音

  媒体范读,学生听读后,正字正音。

  相鹓鶵夫醴泉鸱吓

  四、释义—疏通

  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醒重点字词,把握文意。

  ⑴惠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⑵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都,京城。

  ⑶非梧桐不止止:栖息。

  ⑷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五、试读—准确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停顿。

  六、分析—比喻

  庄子讲的故事中,鹓鵮、鸱、腐肉分别比喻什么?

  鹓鵮: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的小人。

  腐鼠:比作功名利禄。

  七、归纳—主旨

  1.庄子对惠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请你说说看。

  明确:在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及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好友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是*古代伟大的智者。通过本文的学*,你觉得他的“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机智幽默、善于借事说理。

  小结:

  庄子和惠子的这一段交往,成了千古美谈。课文结束了,但庄子带给我们的启发应该没有结束。同学们课后应该去阅读更多的像这样具有哲理意味的寓言,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八、作业—整洁

  1.阅读下一则故事。

  2. 《庄子》有许多寓言已演化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成语都出自《庄子》,请抄写,并释义。

  强聒不舍,栩栩如生,真知灼见

  越俎代庖,沉魚落雁,游刃有余

  迎刃而解,得心应手,捉襟见肘

  附板书设计:

  惠子相梁

  庄子

  鹓鵮:志向高洁之士。

  鸱:醉心利禄的小人。比喻借事说理

  腐鼠:功名利禄。


《蜀相》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惠子相梁》阅读答案 (菁华3篇)

《惠子相梁》阅读答案1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⑴惠子相梁( ) ⑵或谓惠子曰( )

  ⑶非梧桐不止( ) ⑷于是鸱得腐鼠(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鹓雏、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3分)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0.⑴做宰相 ⑵有人 ⑶栖息 ⑷这时

  21.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22.文中庄子将鹓雏比作自己,鸱比喻惠子,腐鼠比作功名利禄。

《惠子相梁》阅读答案2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欲代子相_________________

  (2)非醴泉不饮_________________

  (3)或谓惠子曰________________

  (4)非练实不食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鹓鶵”、“鸱”这一比喻的妙处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惠子相梁》这篇短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取代;代替;(2)甘泉,甜美的泉水;(3)有人;(4)吃

  2.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3.“鹈鹄”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鹪鹪”.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

  4.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应该胸怀坦荡,以诚相待,要大度,而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比喻的方式说理,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说理富有趣味性。

  (意思对即可)

《惠子相梁》阅读答案3

  文言文阅读(20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往先】指先去表明意图。【愿以境内累矣】楚王想要那国家麻烦您了。意思是楚王想要庄子作楚相。【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笥(si)】竹箱。句中的“巾”“笥”都活用为动词,即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的意思。【曳】拖着。【涂】泥。【往矣】去吧!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相梁杂然相许B.或谓惠子曰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庄子往见之才美不外见D.庄子持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名为鹓鶵----其如土石何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钓于濮水

  C.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辍耕之垄上

  D.愿以境内累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小题4:【甲】文中的“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5:【甲】【乙】两文中,庄子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什么态度?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2:B

  小题3:(1)那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2)这个龟,宁愿自己死成为存留的骸骨,而处于尊贵的位置呢?还是宁愿自己活着在淤泥中拖着尾巴?

  小题4: 鹓鶵比喻庄子自己;鴟比喻惠子;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而无端猜忌小人的丑态。

  小题5:两文中庄子用讲故事和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好处:形象生动、尖锐痛快、余味无穷

  小题1:

  试题分析:A句中“相”一为“当宰相”一来“相互”,C句中“见”一为“相见”一为“显露”,D句“顾”一为“看”一为“拜访”,B句中“或”都是“有人”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其”一为代词“它”一是语气词,B项中“之”一为代词“它”一为动词“去、到”,D项中“以”一为“因”一为“凭借”,B项中“于”都是“在”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鸟的名称和地名直接用,不用翻译,把“非……不……”的意思理解清楚。第二句,把“宁”“留骨而贵”“曳尾涂中”解释准确。

  小题4:

  试题分析:看清文中文字:“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曰:……”,句中的这两个比喻是庄子说的,惠子为官,庄子不为官,再看文中所提到的鹓鶵与鴟的“食性”,一高贵一低俗,思考这些内容便可作答。

  小题5:

  试题分析:从说理方法和效果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显然,文中“鹓鶵”“鴟”皆非实说,是以物喻理,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添趣味,一方面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道理。


《蜀相》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描写蜀南竹海的风景作文 (菁华6篇)

描写蜀南竹海的风景作文1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在郑板桥的诗中,我们一大早就来到了蜀南竹海。

  翠甲天下的蜀南竹海位于四川南部的宜宾。来到景区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的。走着走着,只见道路两旁翠绿的竹子弯了下来,形成了一个拱形的“门”,仿佛是主人们正在迎接远到而来的客人。车在缓缓地行着,我们透过车窗向外望去,一株株的竹子好像是一位位美貌的少女,而雨后起的薄雾仿佛是一层层薄薄的面纱,她身上的露水则仿佛是一颗颗珍珠,让她的身躯变得更加婀娜动人。

  中午,我们在“海中海”旁的一个小酒楼吃了一顿“熊猫餐”。所谓熊猫餐,就是所有的菜都是用与竹子有关的食物做的。有竹荪、竹蛋、竹毛肚……..味道鲜美极了。

  酒楼旁是一个大湖,湖中的小岛上也长满了竹子。原来海中海的意思是竹海中的一片竹海。划着竹筏,我们上了小岛,一面是碧波荡漾的湖水,一面是挺拔雄伟的楠竹,景色迷人。蜀南竹海的竹子品种颇多,那小岛上的楠竹又与其它竹子截然不同,高大粗壮,仿佛是一个个魁梧的勇士,守卫着自己的家乡。走进林子,每一棵竹子都发出哗哗的响声,细听起来像海浪一般,一波接着一波;又仿佛是他们在合唱一首雄壮的进行曲。

  下午我们来到了“百龟朝圣”,以前我来过一次,只因为那时雾太大,什么也看不见。而我们这次来到“百龟朝圣”是下午,那调皮的雾被太阳一晒,赶忙跑到远方的山里躲起来了。百龟朝圣的画面,顿时展现在我的眼前,无数座小山包像一只只大乌龟拜俯在地,仿佛远方的云端中有一位圣人在接受膜拜。

  离开蜀南竹海,我们踏上了回程的路途。路上,我看见远方的群山好似一位位老人,而缭绕在他身边的云雾则好似他那充满哲理的光环。我在联想中缓缓的闭上了眼睛,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描写蜀南竹海的风景作文2

  一声春雷叫醒了沉睡中的春笋,他们迫不及待地从土里钻出来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建议大家去南山竹海走走吧。

  一进门,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山中小路曲折蜿蜒,像一条飘带在欢迎我们,路旁青翠欲滴的竹子遮掩着阳光,几点调皮的光斑偷偷地从竹叶间溜下来,在小路上跳跃,而竹子身边就有一个个穿着浅褐色外衣的笋娃娃,他们嫩生生的,朝着你欢笑呢。

  顺着小路慢慢向上,就在不远处有一潭清澈无比的小池。

  纯净的池水“哗哗”地流淌着,洗净了石子,滋润了青山,唤来了春天。

  “嘭”的一声,一条小巧的鱼儿跃出了水面,一圈一圈的涟漪便荡漾开去。

  南山竹海不仅有着优美的景色,更有许多有趣的娱乐项目。

  比如空中缆车,当你坐在缆车里向外望去,一座座山峦连绵起伏,整个竹海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一阵阵春风拂过,绿色的海洋中翻起一阵阵绿浪,而你正荡漾在这片绿海之中,感觉无比的惬意。

  “叽叽喳喳”你猜是谁?当然是小鸟啦,它们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除了空中缆车,还有漂浮在碧波之上的竹筏,站在竹筏上,顺着水流缓缓前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观赏着*的青山翠竹,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当然,南山竹海还有许多游览的地方,告诉你,南山竹海可是国家4A级的景区呢!

  春天到了,就让我们去南山竹海和春天相见吧!

  南山竹海作文【2】

  今天是暑假的最后两个星期天了,我们要去溧阳旅游,所以一大早,我们全家就搭乘旅游车去游玩,当车子行驶在苏宁高速公路上,蔚蓝的天空和翡翠般的绿化带以及那时隐时现的乡村,从车窗外逶迤划过时,是那么的令人陶醉,令人神怡。

  说起溧阳,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

  而今天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溧阳的南山竹海。

  正午,我们一到溧阳,便直奔南山竹海,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它的大门口。

  景区的大门很特别,是一个硕大的折扇形状,扇面上还有名人的题诗,扇骨镂空,成为了这儿的检票口,实在很有创意。

  一进大门,便会发现这儿到处都是竹子,我们经过了一条人造的石径小道,来到了静湖,它的湖水呈墨绿色,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湖面很*静,四周都是高高的青山,满山遍野全是翠翠的竹林,随风摆动犹如细细的波浪。

  此时的静湖,如同一个正躺在山间,竹林中的羞涩的少女,又好象是我们走进了一幅静默的山水画。

  我们首先来到了乘坐观光车的地方,虽然我叫它观光车,但是,其实我更乐意叫它小火车,因为,说实在的,它简直就是火车的缩小版。

  我们一边乘着小火车一边享受着这竹海的亮丽风景,真是“竹径深深通幽处,游人自在画中游。”

  接着我们趁着观光索道来到了吴越“弟”一峰,为什么是这个“弟”呢?原来,这个山是吴越的第二高峰,因此故而得名“弟一峰”。

  事实上只是谦称而已!导游还告诉我们,“弟”是有典故的,因为这座山峰坐落在大竹海中,已是漫山遍野的竹子,所以就把“第”的竹字头去掉了。

  而且古文有通假字,弟通第,表示顺序高下的称为“次弟”,今为“次第”,兄弟的弟,所以而今的天下“弟”一峰也正是由“次弟”这个词引申出来的。

  站在吴越“弟”一峰峰顶,竹海虽大,却尽在我的脚下,站在皖、浙、苏这三省的交汇点,它们的美丽景色也尽收我的眼底

  下了山,我们边走边玩,毕竟,这观光车是只送不接,让我们也很无奈呀!路经“小鸟天堂”我看那儿的玩具蜘蛛很逼真,所以顺手买了一个做纪念。

  暴贵,这么点东西居然要10元。

  今天在南山竹海玩的真不错,建议,你们也去看看吧!

描写蜀南竹海的风景作文3

  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简直就是人间仙境,那就是——永川茶山竹海

  永川茶山竹海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城北。它属于国家级AAAA风景区。景区内茶园和天然竹林相依相偎。茶连竹,竹连茶,故称茶山竹海。在盛夏时节,山间凉爽舒适,是不错的避暑圣地。

  沿着盘曲的山路走到《十面埋伏》的大门,门很高,门岩是乳白色的。走上台阶,穿梭在竹林中,一棵棵苍翠欲滴的竹子拔地而起,像一把把绿色大伞。

  走进竹林,你会瞧见那五颜六色的蜻蜓、灵活敏捷的蜥蜴、成群结队的小鸟……让你情不自禁想去陪它们玩一玩。你还能听见蜜蜂快乐的“嗡嗡嗡”,小鸟的清脆悦耳的欢呼声,、小溪哗啦啦的流水声……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轻快明亮的山间小调!在茶山竹海中回荡。为茶山竹海增添了一首天然的背景乐。

  当你闻到一股浓浓的清香的时候,就来到茶山民宿了,在这里,你既可以品味到浓郁芳香的永川秀芽茶,体验到有趣的采茶制茶工艺、欣赏到精湛的茶道表演,你又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茶山特色美食:香喷喷的竹荪炖鸡,脆生生的竹笋炒肉,甜丝丝的茶水豆花、软糯糯竹筒饭……每一道特色美食都让人回味无穷,垂涎欲滴。吃饱喝足以后,你还可以去登云顶山、薄刀岭、去青龙寺拜佛……

  竹海的美景,令人陶醉,茶山的美食,令人回味。你想不想来体验一下这茶山竹海别样的风情呢?

描写蜀南竹海的风景作文4

  春风和煦,绿草茵茵,芬芳吐艳,百鸟争鸣,春姑娘向我们迈开了轻快的步伐。她所到之处,大地复苏,莺歌燕舞。我们盼了好久的春游,也随着春姑娘迅速降临。这次是到溧阳的南山竹海游玩。

  上了大巴车,跑了*2个小时,便到了目的地门口。远远地看见“南山竹海”四个绿色大字矗立在竹林间。进了门,那感觉妙不可言:满山竹子,棵棵高大而挺拔,青翠欲滴,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中;潺潺溪流,发出了“哗啦啦”的声音,不顾碎石的阻挠,勇往直前。渐渐地岩石锋利的棱角也被磨圆磨光。这一切都归功于溪水源源不断,坚持不懈的毅力。

  我们走了大约十分钟,看见一位老寿星的雕像,他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冲我们微笑着,好像在说:“欢迎你们的到来,祝你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了静湖畔。“哇,看!那有只白天鹅,旁边还有一只黑天鹅!”同学们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发出惊奇的感叹。我循声望去,果然,在静湖中,一只优雅高贵的白天鹅正游戏于湖水间,低头盯着湖面上一圈圈的圆晕。而黑天鹅在岸上散着步,东张西望,看到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吓得连忙跳进湖中,把头躲进湖水里面,这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吃过午饭,导游又带着我们去乘坐了地面缆车。在缆车上面,我看见蜿蜒起伏的山脉。山上面有许多竹子,坚忍不拔的直立着,这不由人想起了清代诗人郑板桥写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接着我们来到了竹雕纪念馆,看见了人们用竹子编织的各种生活器具,基本了解了竹子的用途。

  最后我们到了最好玩的地方---熊猫园。我以为熊猫只有在四川等少数地区才有,没想到在南山竹海也有。我们看到了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一只在慢悠悠地喝着水,另一只才是主角,它在双杠上从容不迫的挠着痒痒。等它挠够了,有要下来,只见她抓住一边的杠杆,四肢配合的十分协调,这样慢慢悠悠往下来。等到了系轮胎的铁链时又抓住铁链,头一下就钻进了轮胎里面,挣扎着滚了下来。我们看着在一旁连连叫好。

  夕阳西下,我们怀着一颗依依不舍的心离开了南山竹海。真希望下次我们还来这里,看看可爱的大熊猫怎样了。

描写蜀南竹海的风景作文5

  今天是节假日,妈妈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去宜兴竹海玩,前一天的夜里我兴奋得彻夜难眠,终于等到天亮了,我连忙穿好衣服准备出发。

  因为小孩子很多,一路上车子里欢声笑语,时间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不一会儿就来到竹海公园。我们又坐游览车来到了山脚下的太湖第一源,这时导游让我们下车说是到了“海底”,这个名字也太怪了!我非常疑惑,抬头一望,山上竹子特别多,就像置身于一片绿色海洋底部。哦,我明白了!海底就是指竹海底部,我恍然大悟。我们的导游带我们爬山,一路上我发现这些竹子表皮好像撒了一层白粉,有点发白。导游告诉我们说:“他们正在脱皮”。这些竹子很粗,最小的也有胳臂那么粗,有些竹子的底下有些发黄,可能很老了。路两边的竹子如同一个个勇敢的士兵,苍翠挺拔,站在道路两侧。我们走的路上铺满了竹叶,这些叶子有的发黄,有的翠绿翠绿的,好象刚掉下来,它们成细条状,后面圆前面尖,象放大了的笔尖。石头铺的小路十分陡峭,我走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好几次都想放弃,爸爸每次都鼓励我:“加油,等一下就到山顶了!”他还给我找了一根小竹子做拐杖,让我撑着走。就这样,我们俩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一下,想放弃时,就想到山顶上美好的风光在等我们,就全身充满力气,加快了步伐往上走。终于来到了山顶,我向下望去,大吃一惊“这么高哇”!远处的山峰隐隐约约,农屋的烟囱上飘着一缕缕青烟。

  这一道道美景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大自然真神奇呀!我闭上双眼,感受到风儿吹到我的面颊,真是心旷神怡呀!

  通过这次旅行,我明白了,只要你有耐心和毅力,什么事情都能做好。这次旅行真愉快!

描写蜀南竹海的风景作文6

  竹海顾名思义,就是竹子多得像海洋一般。初听这个名字,许多美感便油然而生。

  以前,我在电视上欣赏过蜀南竹海的美景,但这次我要目睹的是位于重庆市永川城北2公里处的茶山竹海,又名箕山竹海。著名导演张艺某执导的武侠巨片《十面埋伏》在国内的唯一外景地就选在此。

  我们驱车沿着山路到达了箕山深处,便步行上山。坡坡岭岭的茶园一望无际,片片竹林首尾相接。从竹林中飘来的一阵阵风,驱走了在喧腾的闹市积攒下来的疲劳,竹的清新使人心旷神怡。我们一步一步的向山上走去。山间十分的幽静,看!竹林在微风中轻摇曼曳,荡漾起云烟似的波浪;听!竹林中鸟呜声声,风穿梭于竹林,轻轻地弹拨叶片……顺山倒了在城市中压抑的我们,敞开歌喉,唱起了山歌,打破了竹林的宁静,就连*时刻板的爸爸,也像孩童一般,唱个不停,似乎山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他的歌声。那一刻,我突然感觉爸爸的声音圆滑了,洪亮了,松弛了。美丽竹林啊!你让我们感到了从没有过的放松!

  我们一路走一路唱,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山顶。山风轻轻摇曳着竹林,竹叶婆娑如浪,波波相接。我早就听闻古人郑板桥爱画竹子,更爱竹子的高雅节气,寥寥数笔的勾勒便使一棵翠竹跃然纸上,再看眼前这根根翠绿光滑的竹杆,挺拔雄健,错落有致,节栉分明,筋骨之韧蕴含一种天生的高贵,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我想,父母给我取得竹字,一定是为了让我有竹子的品格。它虽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高风亮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

  这次竹海之行,洗濯了我的心灵。我爱竹,更追求竹子的品格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北风。


《蜀相》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明月来相照初中随笔 (菁华6篇)

明月来相照初中随笔1

  阴沉的天空扯来一片乌云掩住了自己忧伤的脸。鲜红如血的分数,像把图钉洒在我心上,再一个个被用力地踩了进去。

  “你没有及格!你没有及格!你没有及格!……”

  刺耳的五个字幽灵般在我脑际纠缠不散,失望的;泪水不能自己地滑过我的脸颊,肆意地紧紧握住的那张单薄的试卷上。

  乌云变成打翻了的黑墨汁,浸染了整片天空,狂风抓乱了我的头发,雨飘零而至。悲伤就像秋千荡了出去又回来……

  几多寒暑,几多日夜,我挑灯夜读。多少次累得昏睡,睡醒又读;多少次整夜无眠,撑开双眼疲惫的身躯,煎熬的心灵,换来的,竟是这?

  回家的路竟格外长,我该怎么办?

  "小佳!怎样,这次考试?“小雨轻轻走了过来,对于”怎样“,我已无心回答。我停止了挪动的脚步,耷拉着头,只顾自言自语,”有什么用?努力了又怎么样?什么考试!我……我再也不会了!“我哽咽住了。小雨似乎觉察了什么,她一手用力握住我的手,一手搭在了我的肩上。

  ”小佳,不是这样的……你看!“她用搭在我肩上的左手划出一道弧线,停滞在半空中。

  ”看,那月亮多美啊!在这黑暗无垠的夜空中,在寥寥宇宙中,它放弃了吗?它为何不同周围一样?它用力地绽放自己的光辉,照亮大地和夜空,它不畏惧黑暗,因为有理想啊!“我猛地抬起头,她的双眼闪烁着晶莹的光,双手揽我入怀,”小佳,一次考试又能说明什么?你就是那轮明月,我用力点了点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人生漫漫,难免会有失意、伤痛、迷茫。

  送你一轮明月,让如水的月光涤净心中的失意的尘埃。

  送你一轮明月,让如洗的清辉拂去伤痛的心痕,洒满人生的道路。

  送你一轮明月,让如珠的璀璨划破迷茫,直伴我们迎接下一轮太阳。

明月来相照初中随笔2

  清风**,送你一轮明月作伴;寂寞深秋,送你一轮明月共眠;欢饮达旦,送你一轮明 月助兴。明月,它总散发出阵阵清冷的光辉,不似太阳那般炽热,刺眼,但却总能照亮黑暗 中前方的路。明月如母亲,温柔慈爱。

  月,孤悬于茫茫天际,洒下缕缕皎洁的月光,将沉睡的路灯唤醒,将我回家的道路照亮。独自走在无人的街上,迈着沉重的脚步,手中拿着一张早已被揉皱了的语文卷子。我不停的 吸着鼻子,强忍着泪水不让它往下坠。有谁能理解我呢?有谁知道我千辛万苦换来的只是不 尽人意的成绩呢?那鲜红的七十八分至今仍不能从我的脑海中隐退。

  我踮着脚尖走进家,看到母亲坐在沙发上,去在等待她那不学无术的孩子。我站在母亲面前,低着头,紧紧地攥着那张令人深感耻辱的卷子。我慢慢地把身后的手伸出给母亲, 支支吾吾的声音透着浓重的鼻音,说:对对不起,可我真的很努力了。 而母亲却 说:路是你自己的,而不是我的,我不能为你做出选择,你若是觉得自己已经努力就行了。虽然月光没有照亮你前进的路,但你也不能因为如此便放弃寻找月光,放弃前进。是啊, 不能因为黑暗中没有月光,就放弃前进。

  晚上,独自躺在床上,隐隐绰绰的月光穿过树隙,在墙上留下一片斑驳。也许,月光从 未远去,只是你从未抬头。母亲,你总是在我迷茫的时候送我一轮明月,让如洗的清辉拂去 伤痛的心痕,让如珠的月光洗涤净心中失意的尘埃。

  我希望,在将来的路上,在中考的考场上,那轮明月始终陪伴着我,中考考完时,在合 上笔帽的那一刻,有着武士将剑收回剑鞘般的自豪。

  感谢有你,一路相随;感谢明月,伴我终身。

明月来相照初中随笔3

  那次比赛让我终身难忘!

  赛场上,所有人都将期待的目光投向球场,我们只落后一分,最后时刻还有希望!结局掌握在我手里!时间只允许我瞬间出手,当所有观众都屏住呼吸期待着奇迹发生时,我失败了……

  曾输过无数次,每次被击倒后仍顽强地站起来。可这次被打趴下,且趴得心不甘、情不愿!

  许多天后,某个夜晚,我跟父亲一起坐在院子里乘凉。他微眯着眼睛说:“儿子,你看得到天上的月亮吗?”月亮被樟树纷繁的枝叶遮住,我摇摇头。父亲说:“你能说它不存在吗?”我默不作声。父亲站起来,从地上捡起一根长竹竿,敏捷地跳上树旁的石台阶上,吃力地向樟树叶挥去。

  不久,父亲轻声唤我,我抬头一看,樟树叶被他一一拨开,一轮明月洒下清辉。

  “其实,你一直在为能看到明月而奋斗,只不过没能坚持拨开最后的障碍。”父亲对我说,我似有所悟,继而终于明白父亲的意思,心中涌起无限感动。

  不要放弃!不要消沉!

  从此我一有时间便到香樟树下练球。汗水浸透衣衫,却不在意;跌倒了,哪怕鲜血渗出护膝也不在乎。烈日炎炎下,我为“那轮明月”挥洒汗水;狂风骤雨里,我为“那轮明月”磨炼意志……

  不久,我们球队又迎来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比赛。在最关键的时刻,我将最后一球准确无误地投入篮圈。我终于和队友们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在如潮的鲜花和掌声中,父亲那晚拨开樟叶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是他教会了我在失败的时候仍要谦逊努力,是他帮我走出了低谷,我会继续努力的!

明月来相照初中随笔4

  夜似婴儿吃过奶后眯成一条缝的眼睛,渐昏渐沉。月儿轻盈的在水面上荡漾,荡漾出一湾真纯,荡漾出一颗灼灼的感恩之心。远在海角天涯的你还好吗?送你一轮明月。愿你一切安好!

  题记

  僵坐孤椅上,回忆今日夕阳堕落幽幽的山峦,空谷中只有心灵在召唤。此刻,冰冷的心释然,勾起了我放飞的思绪,正如两只纸鹤在空中盘旋已久,而后,终于安稳邂逅。那一年,我送你一轮明月,你若安好,便是光明。

  温馨的思绪洋洋洒洒润湿着我的心灵,记忆流淌在静静的雨夜里。

  也许是在题海里浸泡了太久,有些浮肿,我与你相约来到这草地上。夜色静谧,一切静好,月光洒在你我脸上,泛着点点银光。眉宁间,凉凉的。那些日子我们在一起嘻嘻哈哈,一起伤春悲秋,感慨时光飞逝,却又憧憬未来。我想,我会记得和我一起仰望星空的人,即使最后只剩下我一人,来仰望这星空。

  只是后来的后来,我们都有了一个不曾预料过的以后。我总会想起小学时代的人和事。即使时光泛黄当年已成旧忆。那些扫罗天涯的同窗,分别已逾数年。我独站在道路上,左手是童年的倒影,右手是经历的年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两者时刻都在不经意间静静地流淌。你曾演奏天籁之音,时刻萦绕于耳边,我没有忘记。

  圆木的年轮一圈一圈,斑驳了树影模糊了当年。阳光穿过手掌,看不清掌心的纹路,却也让曾经握住的温暖,慢慢冷却。人生几度来去,我想再寂寞的花也不会错过春天,就像我和你也不只是擦肩。

  夜色渐渐被启明星撕破,送你一轮明月,如若相惜,切莫相忘,月如霜,泪沾裳。

明月来相照初中随笔5

  月色如水,倾泻在我的窗台,荡涤沉淀心田的尘埃,拂去积压已久的浮躁,我的心融化在无边的月色里,宁静,沉醉。就在此刻,我真想摘一轮明月亲手送给你。

  送你一轮明月,我的女儿。虽然你只有三岁,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你还未曾经历。送你一轮明月,你或许会早一点明白生活的意义。也许你真的不是那么聪明,不过,孩子没关系,抬头看看月儿吧,它也有圆缺的时候,再低下头来想想自己,当你埋怨自己没有鞋穿时,你会发现周围还有的孩子没有脚,早一点学会坦然地面对吧!我可爱的女儿,拥有一份坦然,你的人生才会多一份释然。敢于坚强地面对,人生才会有更多的精彩和回味。

  送你一轮明月,我的爱人。岁月会把*行线移上你的额角,但朗朗月色可以抚慰你心灵的疲惫,快乐的生活,并不只靠丰衣足食,一个人只有灵魂也是饱满的时候,他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忙的时候看看月吧!让我们一起品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雅趣,闲的时候也看看月吧!把“举杯邀明月”当作自己时尚而个性的休闲方式。

  送你一轮明月,我漂泊异乡的朋友。把“床前明月光”兑着今夜的思念酿成一杯叫做思乡的酒,浇灌梦里的家园。把眼角未干的泪水风化成一句永远的祝福寄给老家的爹娘。

  送你一轮明月,我那含辛茹苦,年过半百的父母。沧桑的岁月染白了你的双鬓,连年的风霜压弯了你的脊背,如今,孩儿们早已不需要你们的呵护,我们在各自的天地闯荡,而你们却如守巢的孤燕,背着一身的牵挂,目光始终向着远方眺望!别再思儿念女了,我至爱的爹娘。我愿今晚的明月能赶走你一生的疲惫!我愿今晚的明月带给你永久的幸福和快慰。……

  送你一轮明月,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就在今晚,就在此刻。

明月来相照初中随笔6

  夜晚时分,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被夜色笼罩的天空,把它的光辉洒向大地。我躺在床上,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思绪飘向了远方。

  离开了学校的管束,摆脱了作业的重压,我们放假了,可我没有一丝快乐。每每这时,我都一如既往地窝在家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宅女”。说起来都有点不相信,我们村里同龄的孩子,我竟一个不认识,不知是因为性格孤僻,还是从小就去城里读书而和他们隔离的缘故。我没有伙伴,从来不出去玩,假期时间在家里,除了上上网就是看看电视。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是对我说:“你出去找同学玩玩,总呆在家里怎么行,这样你会越来越孤僻的。”我听是听进去了,可是出去找谁呢?走到家门口就收住了脚步。

  那天,我正在家里坐着,妈妈一脸喜悦地走了进来,对我说:“我给你表姐说好了,让她明天去滑冰时叫上你,明天你们俩的开销都算我的。一人一瓶饮料,一包零食……”我犹豫了,我和表姐也不熟,我想告诉妈妈不去,可是当我抬起头来看妈妈时,惊呆了,眼前的这个很憔悴的女人是妈妈吗?两鬓露出了银白的发丝,脸上的皱纹很明显,肤色暗淡,眼睛周围有很明显的黑眼圈,眼神中满是祈求。那大大的眼睛哪儿去了?乌黑的头发哪儿去了?白皙的脸庞哪儿去了?看着她的高兴劲,我不忍心使她失望,默默地点了点头。看到我点头,妈妈更高兴了,说“你表姐本来也不想滑冰,我说服她叫你去的,出去好好玩玩,再认识几个新朋友,多和他们玩玩。”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思绪慢慢飘了回来,望着那轮明月,是它照亮了黑暗,照亮了夜行的路,照亮了孤单的心灵。妈妈的关爱,引领我走出了孤僻,快乐成长。心中有妈妈这轮明月,我不再怕旅途的孤单。


《蜀相》教案 (菁华5篇)(扩展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优选【5】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学*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2

  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

  望

  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达、乐观、坦然

  意

  心愿

  比邻

  无为

  共沾巾

  七、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王维

  王昌龄

  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

  三秦:长安附*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名句)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比:靠*,挨着。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无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

  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8.回顾全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9.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4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二、释题

  送别诗 官职 到、往 四川

  杜少府=杜审言?

  三、读诗

  (一)一生读 关注字音停顿 补充律诗的停顿

  (二)自由读 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

  可能涉及:城阙 三秦 五津 歧路。

  (三)师生共同赏读 边赏边朗读

  1、首联

  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

  写景特点:一远一*,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

  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 * 缓 壮阔

  2、颔联

  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

  “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3、尾联

  “共沾巾”: 在离别的地方送别,在“歧路”上,如果是你跟最好的朋友分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百度搜索,现在西安(长安)到成都(蜀州)乘坐火车快车需要十几个小时。那么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需要多久呢!何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这一别许是生离死别呀!是常人就会“共沾巾”,这种情况下,诗人王勃怎么说?

  “无为”:不要,不需要。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4、颈联

  “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 “知己”与“友人”的区别

  “比”:靠*、挨着 如:其两膝相比者。心*、情真,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邻。正如秦观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气魄啊。

  形成板书: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5、结合板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师范读——齐读

  (四)关于离别诗及诗人王勃

  1、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到这么一种豪迈和旷达。下发打印好的离别诗。

  请同学结合诗句谈谈大部分离别诗所表达的情绪。——悲伤 惆怅

  2、《唐诗三百首》选者曾说,“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王诗一出,其它的送别诗便黯然失色,缘于立意不落俗套。

  生命的长度不以年龄衡量,即便有诸多不如意(官职小,两度被贬,找人记恨),好好向前看。

  (五)关于离别

  “离别”“告别”这是一个很由情怀的词语,古人一别许是一生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视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送别文化。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

  面对离别,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切切思念。

  王勃说,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

  论诗凄婉的离别还是豪迈的离别,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罢了,无可厚非。作家曹文轩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让我们明白: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董卿在《朗读者》第七期卷首开场说得好:离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离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起——将远别 * 缓 壮阔

  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5

  [教学设想及依据]

  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情感训练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了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

  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诗》吗,我建议全班一起背诵,来体会一下诗的情味美,感受诗的音乐美。(全班齐背《静夜诗》)你们都喜欢诗吗?为什么?(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二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四个任务: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以上教学板块让学生掌握了诗歌朗读方法,现学现用]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两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板块以学生译读为主,达到完成诗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强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而《黄鹤楼》则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情感。

  2、在品味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以下要求写作: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颢,请你把他们的诗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别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块以学生写作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文,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六、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与创新运用,让每位同学都已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听读——划分节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译读——理解内容送别思乡

  说读——体味情感豁达惆怅

  背读——积累语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