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圆柱的体积》教案1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删掉)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柱的体积》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圆柱的体积》教案3

  最*,本人在《小学教学设计》看到一则“圆柱的体积”教学实录精彩片段,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现把它撷取下来与各位同行共赏。

  ……

  师:圆柱有大有小,你觉得圆柱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绝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底面积乘高。

  师:那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计算方法的呢?

  生1: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举起的手放下了一大半。很明显,大部分同学都看到或听到这个结论,并不理解实质的涵义。但仍有几位学生的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脸上的神情告诉老师:他们有更高明的答案。老师便顺水推舟,让他们来讲。)

  生2:我是这样思考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体积都是指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所以我想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时也应该可以用底面积乘高吧!

  师:你能迅速地把圆柱体与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联系起来,进而联想到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

  生3:我可以证明。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我们是采用摆体积单位的方法,用每层个数(底面积)×层数(高)现在求圆柱体积我们也可以沿袭这种思路,在圆柱体内部同样摆上合适的体积单位,用每层个数×层数,每层的个数也就是它的底面积,摆的层数也就是高。那不就证明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是用底面积乘高吗?

  (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同学被他精彩的发言折服了,理性的思维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师:你真聪明,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这时举起的手更多了。)

  生4:我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在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就是一个圆,所以我就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翘起了大拇指)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似的长方体。

  生5: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可以把圆柱体看成是无数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叠加而成的。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就应该用每个圆片的面积×圆的个数。圆的个数也就相当于圆柱的高。所以我认为圆柱体的体积可以用每个圆的面积(底面积)×高。

  师:了不起的一种想法!(师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

  生6:我看过爸爸妈妈“扎筷子”。把十双同样的筷子扎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似的圆柱体。我们可以把每根筷子看成一个长方体,那么扎成的*似圆柱体的体积应该是这二十个小长方体的体积之和。又因为它们具有同样的高度,运用乘法分配律,就变成了这二十个小长方体的底面积之和×高。

  师:你真会思考问题!

  生7:我还有一种想法:学*圆的面积时我们知道,当圆的半径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时,圆的面积约是这个正方形的3.14倍。把叠成这个圆柱体的这无数个圆都这样分割,那么圆柱体的体积不也大约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的3.14倍吗?长方体的体积用它的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就在这基础上再乘3.14,也就是用圆柱体的底面积×高。

  生8:把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等高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泥,长方体体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所以计算圆柱体的体积也是用底面积乘高吧!

  师:没想到一块橡皮泥还有这样的作用,你们可真是不简单!

  ……

  整节课不时响起孩子们、听课老师们热烈的掌声。

  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体现着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而这个片断折射出,新课标理念下的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的“对话”。

  现从“对话”的视角来赏析这则精彩的片段。

  一、“对话”唤发出学*热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考才能积极。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非常发达的社会中,学生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再按传统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研究探讨——获得结论)展开,学生易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失去对学*过程的热情。而本课,教学伊始,教师提问“圆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行呈现已有的知识结论,在通过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公式意义的理解,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思维活动,唤发学*热情。

  二、“对话”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和碰撞。本课如果按照教材的设计:通过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研究圆柱体和长方体间的关系,得出计算公式:底面积×高,经历这样的学*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千篇一律的,获得的发展也是有限的。而这位教师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先呈现公式,后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使学生的思维沿着各自独特的理解“决堤而出”。

  三、“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

  “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你真聪明!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似的长方体。”……教师不断地肯定着学生的每一种观点,引燃学生的每一丝发现的火花;同时象一位节目主持人一样,*和、真诚,倾听、接纳着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说出一种又一种的方法,连听课老师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此情此景,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注意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师生“视界融合”的.真情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

  数学教学在对话中进行,展示着民主与*等,凸现着创造与生成。有效的对话中不仅有信息的传输,更有思维的升华;不仅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更能促进教师的反思;不仅有继承的喜悦,更有创造的激情。这则教学片断,有很多的精彩值得我们欣赏与赞叹。我想说:我的内心很受鼓舞,我会向这位老师学*,让自己的课堂也能成就精彩的时刻!

《圆柱的体积》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P25-2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似的*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 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教案5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学 具: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2.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圆柱有多少条高?有几个底面?每个1自由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新课教学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l)自学第43页第二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中要求,两人一组将于中的圆柱切开拼一拼,再说一说你拼成三个*似什么形状的立方体?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 t和**,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由观察、分析、比较,再进行计算,达到运用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新知应用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方厘米=0.005*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学生作业

  练*十一的第l 、2题。

《圆柱的体积》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出示)多么温馨的场面,今天是亮亮和爷爷的生日,幸福的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享用着美酒佳肴,你能观察到今天的饭菜比*时多了什么吗?

  学生:1、比*日多了两个蛋糕。

  2、两个蛋糕一个大一个小。

  3、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2、教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你能根据刚学过的知识说一说爷爷蛋糕较大意味着什么吗?

  学生:蛋糕大,意味着圆柱的体积大。

  3、教师:那你还知道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占空间的大小。

  4、教师:两个蛋糕的体积相差较多,我们容易比较出那个体积大,如果体积相差较小我们怎么比较呢?

  学生:拿出准备的圆柱体进行比较,讨论,各小组分别说明比较的方法并展示。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课上探究

  1、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那些立体图形?

  学生:还学过正方体和长方体。

  教师:它们的体积怎样计算?(多媒体出示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宽=底面积,V=s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V=sh;共同点都是底面积乘高。

  2、猜测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师:拿出圆柱体,让学生猜想圆柱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高有关。

  生2、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底面积有关。

  生3、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底面周长有关。

  生4、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底面半径有关。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①师: 同学们观察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学*圆面积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求面积的?

  生: 把圆转化成*似长方形来求面积的。

  ②师:我们一起来回忆把圆转化成*似长方形的过程,()

  师: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把圆*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长方形。

  ③师:圆柱可以看成多个圆片摞在一起,把圆剪拼成的每个*似长方形也摞在一起。我们就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呢?

  生:把圆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

  ④师用圆柱体演示转换过程,让学生说怎样转换的。

  生:把圆柱*均分成16份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⑤师: 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我们再演示一下这个转化过程。

  再次演示把圆柱等分16等份,拼成*似的长方体。

  再出示32等份的圆柱体拼成的*似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长方体。

  ⑥师:出示圆柱体和拼成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拼好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比较,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生: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相等。

  生: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的底面积相等。

  ⑦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刚才我们复*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所以圆柱的底面积和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

  ⑧师:再次用圆柱拼成*似长方体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圆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相等。

  生:长方体的长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圆柱底面半径

  师:演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⑨师:那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呢?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⑩下面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转化的过程,()

  让学生独立填答案,汇报:

  三、我们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公式,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菁华6篇)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 ,也就越接*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2

  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当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 8

  52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题2。7

  2。拓展练*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2、我们在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4

  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当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 8

  52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题2。7

  2。拓展练*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似于长方体.

  (2)*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

  (一)填表

  底面积S(*方米)15

  **(米)3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二)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三)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图中单位:厘米)

  (二)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多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滚筒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探究,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学*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思想。

  三、练*时,要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 练一练” 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师在设计练*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 .已知圆柱底面积(s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 .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h 。

  3 .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h 。

  4 .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h 。

  5 .已知圆柱侧面积(s 侧)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s 侧÷h÷π÷2)?h 。

  在巩固练*中,只要从这五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2

  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学*是一个过程。*日,在市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中,天福小学的刘爱芳校长执教的《圆柱的体积》一课,使我对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课堂的设计内涵,都有了很深的触动。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同学们,往这里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件物体:玻璃杯、橡皮泥、金属零件。这三件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圆柱。

  师:圆柱形的物体生活中很多,以这三样为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水杯的容积是多少?

  生2:水杯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3:水杯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三个问题很好,我们记下一个。

  师板书,水杯容积

  生继续提出关于橡皮泥和金属容器的体积的问题,师板书:橡皮泥体积,金属零件体积。

  师:关于表面积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柱体积的问题。

  师板书:圆柱体积

  师:以你现在的知识储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水杯的容积

  师:怎样求?

  生:可以把水杯的装满水,倒进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中,计算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也就求出了水杯的容积。

  师:瞧,“装满水”,“满”这个字用的多好,把水杯中的水倒进长方体容器中,从而求出水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师板书:倒---长方体,转化。

  师:在转化过程中,水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水的形状变了,体积没变。

  师:水杯的容积解决了,橡皮泥的体积呢?金属零件的体积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捏---正方体,浸----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根据这三个物体的共同特点,通过转化,把它们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不是通过这三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圆柱的体积的问题?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交流,得知物体很大时,没法进行转化。

  师: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通用的方法,你想到了什么方法?

  生:计算。

  师:圆柱体体积与什么有关?猜想一下怎样计算?

  ……

  片段二:

  师:回顾这节课的学*过程,你认为你最有收获的是什么?

  师:前面大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猜测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高,通过验证得知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

  师:这三个立体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师:像这样的形体在数学上叫做直柱体。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它们的体积公式都是底面积×高。

  师:生活中的直柱体还有哪些?

  师:它们的形体是否也是底面积×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研究。

  案例反思:

  片段一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三样精心准备的物体----玻璃杯、橡皮泥、金属零件(都是圆柱体),在学生围绕这三种物体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并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去探求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而是通过“以你现在的知识储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在转化过程中,水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瞧,‘装满水’,‘满’这个字用的多好,把水杯中的水倒进长方体容器中,从而求出水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水杯的容积解决了,橡皮泥的体积呢?金属零件的体积呢?”这些引导性语言,使学生明白有些物体的体积可以分别通过倒、捏、浸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来解决,“转化”的提出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探究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紧接着“是不是通过这三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圆柱的体积的问题?”这个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这节课成功的起点,通过极限思想的渗透,使学生体会到了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片段二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公式的归纳汇总,引出直柱体的概念,学生进行了对直柱体表象的交流。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学*激情,并没有随着课的尾声而有所减弱,而是探究热情再一次被点燃,孩子们带着强烈的研究热情结束了本节课的学*。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我们在用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研究学生学*起点,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体会到知识产生过程中的`前因和后果,从而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中的问题,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不难发现新课标注重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学*中的结论,更关注的是他们个性的体验,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此,在本小节的教学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学*圆柱的体积我是这样创设情境: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求的?(根据学生回答统一为v=sh)2、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的?(化曲为直)3、如何求出圆柱的体积?能否借助于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有复*让学生做好知识上的储备,以便探求新知,又有一定的指导性、帮助性、鼓励性,容易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同时也便于学生掌握学*的方向,不致于在下面的学*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

  二、预设开放情境,引发学生操作欲望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教材上编排的只是一种摆放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也容易引起学生想入非非。此处是教学中很好的生成资源,是引发学生操作、探究、解决心中疑问的切入点。教学中,我并没有一味的按书本的方式让学生去摆放长方体,而是为学生预设一种开放的情境:把圆柱体切开后,拼成的长方体有哪几种摆放的方式?它们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哪些部有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小组操作兴趣盎然,通过摆一摆、放一放、找一找、说一说,学生发现无论竖放、立放还是*放,从哪个角度思考,均能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sh,学生大呼神奇。是的,这就是数学的魅力,这就是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获得成功的乐趣,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美,领略到数学天地中的风光无限,这是学生最开心的,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精彩。

  三、增设创新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在圆柱体积应用的教学中,教材中的例5是求物体的容积,计算结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数(26847立方厘米≈26.8立方分米),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可能没注意到容积计算应如何取*似值,而例题的设计又偏偏正好是“四舍”,忽略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此处容易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欠缺,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前面已学过的“进一法”,为学生增设了一个情境:如果要求得数保留整数,值应取多少?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明理由,讨论很是激烈,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借助交流的机会,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拔和引导,学生终究明白“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的不同用处。课书没有出现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与探索获得,内心的喜悦是无法比拟的,学生探究问题意识增强的同时,随之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事实上,学生对力所能及而又需要亲身探究的问题最感兴趣,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材,加工教材,合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激励学生探索,呼唤学生学*积极性。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西师版﹚《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用公式练*;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

  [头疼问题]

  *期六年级的任课教师都会头疼我们也不例外

  年级组集体备课时会叹气

  在走廊里碰头时会感慨

  叹气、感慨地主要原因就是:*期作业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学困生)

  这使我不免停下“匆匆的步伐”凝望着这些作业叉叉多的孩子

  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细细掂量]

  一轮本子改下来错误有以下几类

  1、优等生:列出一个长长的算式,直接得出错误的结果(看不出是哪一步出错,反正计算错)

  2、中等生:求表面积时,大概知道侧面积+两个底面积;但真正列式的时候底面积没乘2;而到了只需要加一个底面积的时候(无盖水桶等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乘2;

  3、学困生:列出的算式都有问题。一查,圆面积计算公式都不会(够厉害),最基本的都不会,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又如何能正确求出;个别的20多分钟头都不抬,就在计算一个图形题,仔细一看列式出错,后面的脱式计算过程中的结果有的有6、7位小数;依然不知疲倦的算啊算,看着都累

  4、不知灵活变通,一般来讲3.14最好是最后再乘,这样可以降低计算的复杂程度,减轻计算的强度;但部分学困生勇气可嘉,不管那一套,列式中3.14在前面就先算;放在后头就最后算,老实得可爱;当你在讲计算技巧的时候可爱的孩子们还在埋头苦算,结果错误百出。

  [标本兼治]

  1、学优生:提出要求:不能一步得出结果,要脱式:关注做作业、打草稿的态度、*惯,养成草稿本清晰、数字清楚,可以避免匆忙之中抄错数字导致整题出错。

  2、中等生、学困生:

  (1)重视公式的熟练程度:通过演示、推导、同桌互说、单独抽问、上黑板默写等方法帮助夯实基础。

  (2)重点分析典型*题,帮助学生找到审题、列式、解题的方法和策略,并针对性练*,提高技能

  (3)重点强记:3.14*1=…………………3.14*9= 常用计算结果,达到熟练程度,提高练*时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可以用于检验计算过程中的结果正确与否。

  (4)抓听讲*惯:要求要严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讲评的时候,应要求所有学生抬头关注,集中精力听讲(往往这样的时候学困生是不睬你的,要适当的喊他起来站个1分多钟,点一点他。),有了这个保证,讲评的`效果就有了,出错的几率就就会降低了。再结合以上措施,效果就会更好。

  [写在结尾]

  有了措施,就需要有行动——老师的行动、学生的行动都要跟上,希望一段日子后会有好效果。

  也欢迎大家说说自己的好的做法,共同提高第二单元的质量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6

  [头疼问题]

  *期六年级的任课教师都会头疼我们也不例外

  年级组集体备课时会叹气

  在走廊里碰头时会感慨

  叹气、感慨地主要原因就是:*期作业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学困生)

  这使我不免停下“匆匆的步伐”凝望着这些作业叉叉多的孩子

  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细细掂量]

  一轮本子改下来错误有以下几类

  1、优等生:列出一个长长的算式,直接得出错误的结果(看不出是哪一步出错,反正计算错)

  2、中等生:求表面积时,大概知道侧面积+两个底面积;但真正列式的时候底面积没乘2;而到了只需要加一个底面积的时候(无盖水桶等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乘2;

  3、学困生:列出的算式都有问题。一查,圆面积计算公式都不会(够厉害),最基本的都不会,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又如何能正确求出;个别的20多分钟头都不抬,就在计算一个图形题,仔细一看列式出错,后面的脱式计算过程中的结果有的有6、7位小数;依然不知疲倦的算啊算,看着都累

  4、不知灵活变通,一般来讲3.14最好是最后再乘,这样可以降低计算的复杂程度,减轻计算的强度;但部分学困生勇气可嘉,不管那一套,列式中3.14在前面就先算;放在后头就最后算,老实得可爱;当你在讲计算技巧的时候可爱的孩子们还在埋头苦算,结果错误百出。

  [标本兼治]

  1、学优生:提出要求:不能一步得出结果,要脱式:关注做作业、打草稿的态度、*惯,养成草稿本清晰、数字清楚,可以避免匆忙之中抄错数字导致整题出错。

  2、中等生、学困生:

  (1)重视公式的熟练程度:通过演示、推导、同桌互说、单独抽问、上黑板默写等方法帮助夯实基础。

  (2)重点分析典型*题,帮助学生找到审题、列式、解题的方法和策略,并针对性练*,提高技能

  (3)重点强记:3.14*1=…………………3.14*9= 常用计算结果,达到熟练程度,提高练*时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可以用于检验计算过程中的结果正确与否。

  (4)抓听讲*惯:要求要严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讲评的时候,应要求所有学生抬头关注,集中精力听讲(往往这样的时候学困生是不睬你的,要适当的喊他起来站个1分多钟,点一点他。),有了这个保证,讲评的效果就有了,出错的几率就就会降低了。再结合以上措施,效果就会更好。

  [写在结尾]

  有了措施,就需要有行动——老师的行动、学生的行动都要跟上,希望一段日子后会有好效果。

  也欢迎大家说说自己的好的做法,共同提高第二单元的质量


《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操作,通过观察、交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我深知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从成功中找不足。

  首先,复*内容简单明了,以旧引新。复*的知识点是对旧知的回顾,要求学生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对预*作业交流时我发现学生能比较顺利和准确的回答,这为新课的教学活动不仅起了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地、更深入地探索新知削弱了阻力,减轻了负担。

  其次,引导学生大胆交流猜想和探索验证。我利用课件把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图形和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问题并组织讨论。在对如何验证让学生作为重点交流。意图是先让学生明确两点。第一点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可以转化长方体;第二点把圆柱的底面经过圆心16等份,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和课堂开始阶段预*作业的交流,学生对如何验证的思维已经初步形成。让学生再次交流和汇报,我发现学生都了解和掌握。此时我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教具说出操作方法,并进行操作,让全班同学观察操作过程。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发现圆柱可以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再次,课件展示、构建新知。让学生观看课件:是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切开后拼成的长方体。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的形状就有什么变化?学生明确回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长方体。接着我把圆柱体和转化后的长方体图象同时显示出来,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分为猜想、操作、发现、结论四个阶段,学生经历这些教学活动,体验和感悟了转化的作用和价值,弄懂得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最后,分层练*,发散思维。在获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成果之后,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注意分层练*,我安排了练*题是有层次和梯度的。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我设计的*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压路机、铅笔、柱子这些圆柱体,需要实际测量什么,才能进一步求得圆柱的体积,孩子们大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找到了答案,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在练*时我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练*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交流各自的想法和做法。对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指导的`课程资源,强化孩子对圆柱体积知识点的深化和理解。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2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滚筒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不是安排了一整套指令让学生进行程序操作,获得一点基本技能,而是提供了相关知识背景、实验素材,使用“对我们有帮助吗?”“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么想的?”等这样一些指向探索的话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数学。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探究,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学*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通过等分、切、拼将圆柱体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再运用多媒体显示由圆柱体到*似的长方体的变换过程,让学生观察、比较*似长方体与圆柱的关系,使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完全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中的妙用。从而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

  三、建立切拼表象,渗透极限思想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非常遗憾。

  本节课我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3

  在教研组评课的时候,程老师说过这样几句话,我总结如下:

  1、 这节课讲的是什么?

  2、 学*这些知识为了什么?

  3、 这节课讲给谁?学*这些知识的学生处在什么水*?

  从这几个点反思了自己的本节课:

  一、 这节课讲得是什么?

  “是什么”的问题我的理解是理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关注教材,尊重教材,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认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材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同时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清楚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对前面学*内容的延续,对后面学*内容有什么作用。

  前面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积的学*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续,同时为后面圆锥体积的学*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在整个立体图形的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并能够熟练应用计算,难点是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 将这节课是为了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那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就是为了计算一些圆柱体积的大小,这是这节课的目的所在。

  三、 这节课讲给谁?学生的水*。

  这一点就是提醒我们在备课时,充分的备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再重新放空自己,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重新学*这部分知识。以学生的姿态来备课,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有力保证。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学*了圆柱的特征、表面积计算以及“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体积”等相关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拥有继续学*的旧知识和经验,即:

  1 知识铺垫: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及计算体积的方法;

  2 经验铺垫:在研究圆的面积时,采用“割补转化”的方法,渗透了一种探究学*的思想方法;

  四、反思本课的落实情况

  导入部分,先复*了“圆柱”的特征, 然后通过解读课题,复*了“体积”的概念,自然的引出“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体积公式”复*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并重点分析了立体图形的统一公式,说明二者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相关。从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索氛围。

  探究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台,由于教具的限制,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动手操作。这比较遗憾。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逐步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结果,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练*环节安排注重练*生活实际,让学生应用自己推导出的计算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数据提供,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同时在巩固两个计算。之后再让学生解决老师手中的圆柱体积,这时需要让学生测量相关数据。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切实体验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推导出了已知半径和直径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在练*中教师关注度不够全面。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4

  由于我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制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上课时我做到胸有成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身的教学水*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从同事评课反映,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这节课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我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操作,通过观察、交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我深知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从成功中找不足。

  综上所述,首先,交流预*作业。在预*作业里我在备课时就设制了两个知识点,让学生课前完成,一个知识点是对旧知的回顾,要求学生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另一个知识点是要求学生预*教材回答两个问题,两个问题是与这节课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教材上都是能找到答案的。在对预*作业交流时我发现学生能比较顺利和准确的回答,这为新课的教学活动不仅起了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地、更深入地探索新知削弱了阻力,减轻了负担。

  其次,交流猜想和探索如何验证。我利用课件把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图形和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问题并组织讨论。在对如何验证让学生作为重点交流。意图是先让学生明确两点。第一点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可以转化长方体;第二点把圆柱的底面经过圆心16等份,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和课堂开始阶段预*作业的交流,学生对如何验证的思维已经初步形成。让学生再次交流和汇报,我发现学生都了解和掌握。此时我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教具说出操作方法,并进行操作,让全班同学观察操作过程。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发现圆柱可以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再次,课件展示、构建新知。让学生观看课件:课件2是把刚才实际操作的过程再次演示和呈现,课件3和课件4是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长方体。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的形状就有什么变化?学生明确回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长方体。接着我把圆柱体和转化后的长方体图象同时显示出来,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此时还提出了转化后的长方体底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这在教材和参考教案都没有的知识点。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学生勇于回答,学生回答错了,我既没有批评学生,也没有急不可耐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想,后来还是有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来了。我想如果不给学生思考的时机直接给出答案,这样与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所产生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分为猜想、操作、发现、结论四个阶段,学生经历这些教学活动,体验和感悟了转化的作用和价值,弄懂得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最后,分层练*,发散思维。在获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成果之后,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注意分层练*,我安排了三道练*题。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在练*时我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练*情况,对出现的错误解答方法我不回避,在展示学生练*时既展示成功的也展示错误的。学生练*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在讨论和评讲练*时是很好的资源,要充分的利用。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

  一、导入时,要突破教材,要有所创新

  在进行圆柱的体积的导入时,课本上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那么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我认为,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 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示范演示推导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还可以再多一些),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如果没有亲身参与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间感觉的体验,而且这部分又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教学难点,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间,也不利于教师营造思考的环境,不便于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图形体积和教学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缺乏行为、认知的投入和积极的`情感投入,所以,课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三、 练*时,要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师在设计练*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在巩固练*中,只要从这五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练*方式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看图计算、应用题等。达到掌握。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6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在圆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我把圆柱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就是把一个新图形转换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通过讨论,争鸣从而得出比较深层的数学知识,这种思维的火花,我们老师应及时捕捉,让它开得绚丽多彩,从而让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感和喜悦感,我们老师这样才能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了。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二册﹙人教版﹚《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和,让学生套公式练*;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1.课前互动,我们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来对比气球变大后所占用空间的变化。在热烈的气氛中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用空间的大小。

  2.教学伊始我创设学具槽做圆柱学具这一睛境,让学生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给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一问题设疑,让学生明确学*目标。

  3.动手实践是学生体验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图形转化、猜想推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三步曲:第一步:选择转化的方法。第二步:体验转化的过程、第三步:验证转化的结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转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4.用字母表示公式已经是学生很熟知的几何知识,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与圆柱体积有关的字母,让他们写出相应的公式并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式与*题的联系,让他们对号入座。学生根据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样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方法,同样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在对比算法中掌握新知。 5.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学生会说意义,但是通过了解,学生并不是真正理解圆柱的体积和容积。所以我在第一次探究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学*实践中区别圆柱的容积和体积。从形象到抽象建立圆柱的体积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次探究则是加入表面积这一刚刚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在为3道选择问题的练*中达到区别体积、容积、表面积的目的,从而实现学*运用的最佳状态。 6.最后的思维训练是计算正方体中最大圆柱体的体积,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此题算法多样,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它和教学过程有机组合,把学*延伸到实际,让知识在体验中生成。

  7.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情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也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让他们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写成数学日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质疑问难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气球,(师从兜里掏出两个气球,将其中一个递给学生。)你试试把它们变大。(老师再把两个气球放回兜里。)为什么这个放不回去了?(因为其中一个的体积变大了。)看来它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

  师:这是一个制作学具的学具槽,想一想,它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学具来?

  生:圆柱学具。

  师:是的。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圆柱学具占据了学具槽的空间。

  师:这就是圆柱学具的体积。你真善于发现!能用你的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生: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谁来试着给这4个圆柱学具按体积从大到小排排序?你来试试。

  生:体积大小接*,不能确定。

  师:老师听懂了,无法判断的原因是不知道圆柱体积的大小,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师板书。)

  二、图形转化。猜想推理

  师:想一想,你有办法得到这4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圆柱课件再从槽中跳出。) 生:用公式计算。 生:用水或沙子转化计算。 师: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具体说说。

  生:用橡皮泥转化计算。

  生:用圆形纸片叠加计算……

  师:嗯,这些方法都很好,就在今天的课堂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生:因为没有实验学具,所以只能用公式计算。

  师:其他的方法可以在课后进行。

  师:想用公式计算的同学,你想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结合你们以往学*几何图形的经验,举例说明。

  生: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是把新学的转化为学过的。例如:圆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师:联系旧知识,采用转化法,确实不错。 师:那现在它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办?

  生:像刚才一样进行*均分。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均切分成16个小扇形。

  师: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说转化后的结果。

  生: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均分成16个小扇形,切分之后,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均分成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如果想让它更*似于长方体,你想分成多少份?(32)更*似一点。(64)你呢?(128)……

  师: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

  师: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词,依照关键词自由读读转化的过程。

  师:现在再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7(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时形状变了,但是它们底面积、高和体积都没变。)

  总结文字公式: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师:恭喜大家,我们已经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掌声鼓励一下)老师这有一些字母:d、s、r、c、h、v、π。它们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息息相关,请你们用字母表示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生:v=sh v=(d/2)2π×hv=π2×h v=(c÷π/2)2π×h

  师:对比这四个公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彩色粉笔画线。)

  生:相同之处都是底面积乘以高,不同是底面积求法不同。

  师:谢谢你精彩的发现,你叫什么名字,认识一下,老师会记住你的。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快来解决刚才的实际问题吧!这是我们要由大到小排序的4个圆柱学具,请你们拿出题卡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并排序。

  1号底面积50*方厘米,高2.1分米:

  2号直径是10厘米,高20厘米;

  3号半径是4厘米,高22厘米;

  4号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8厘米。

  师:汇报一下你的计算和排序结果,并说说你应用了哪个公式?

  师:与他答案相同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你是怎样做的?现在你清楚了吗?

  师:看来,灵活运用公式,并选择合理的算法。会使我们的学*更高效。

  四、巧用公式,多重探究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都学到了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

  生: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请你们选择合适的问题。

  师:读完之后,你认为求什么就可以大声地说出来。

  (生:体积、容积、表面积。)

  学具厂有一个制作学具的.圆柱形铁皮桶。它的底面直径是22厘米,高是25厘米,_________?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______________9底面积是380*方厘米。侧面积是1727*方厘米_________________?

  师:说说你选择问题的根据是什么?

  生:体积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圆柱能容纳物体的大小,表面积是圆柱所有面积的总和。

  五、开放训练,拓展提升

  师:学*很愉快,我们来庆祝一下:在一个棱长为a分米正方体盒中,放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蛋糕,系上b分米长的丝带,(打结部分忽略不计)挖去1根直径为c厘米,高是d厘米的圆柱蜡烛空隙,这个蛋糕体积到底是多少呢?这次我们男女生比赛,列式不计算,看谁解法多并说明解题思路。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8页。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探索和学*。“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公式的探索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积学具、沙子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天气渐渐热了,在夏季同学们最喜欢的冷饮是什么?(生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圆柱体冰淇淋。

  谈话:看,小明买了两个冰淇淋,你能猜猜哪种包装盒体积大吗?

  (生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的'猜测为后面的实验验证做好了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谈话: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想一想,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三、利用素材,探索新知。

  ㈠交流猜测

  谈话: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

  生: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可不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谈话:你的想法很好,怎样转化呢?

  生讨论,交流。

  生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

  1、先在圆柱的底面上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竖着切掉四周,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把切下的四块拼在一起。

  2、可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然后竖着切开,重新拼一拼。

  3、如果是橡皮泥那样的,可以把它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

  谈话:请同学讨论和评价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合理呢?引导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进行验证。

  ㈡实验验证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谈话: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按照刚才第3小组的方法把它转化为*似的长方体,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学生合作操作,集体研究、讨论、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再次感受“化圆为方”的思想。动手操作,是学生发现规律和获取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四、分析关系,总结公式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

  转化后的形状变了,但是体积没有变,底面的面积没有变,高也没有变。

  2、分析关系

  引导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总结公式。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课件分别演示将圆柱等分成16份、32份、64份的割拼过程,学生观察、思考。)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观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

  (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谈话: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Sh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演示,沟通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转化法,便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五、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自主练*第1题、第2题、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练*及时让学生利用结论解决问题,感受自己研究的重要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p19-20页的内容和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 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本册总课时:12 课时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你会计算下面那些图形的体积?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4、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2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1)拼成*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2)拼成的*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3)拼成的*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 h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v=s h

  2、课堂练*:

  (1)出示做一做: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让学生解答和板算,最后师生共同完成.

  解:v=sh

  =75×90

  =67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675立方厘米。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 rh)

  4.作业: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动手操作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回顾

  1、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来学*《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电脑演示)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组合作讨论:

  (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三、练*

  1、填空

  (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用字母表示()。

  (2)、底面积是10*方米,高是2米,体积是()。

  (3)、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

  2讨论:

  (1)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V=兀r2×h

  (2)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V=兀(d÷2)2×h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V=兀(C÷兀÷2)×h

  3、练*: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体积。

  四、小结或质疑

  五、作业

  课后做一做第1、2、3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本节课的设计思考: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不足之处:

  在学生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圆柱体积的教学,要借助于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演示,发现新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教学目的。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死记硬背这种肤浅的、教条的、机械的学*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在练*设计上还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设计开放性*题:给一个圆柱形积木,让学生先测量相关数据再计算体积等等。

  三、教师的语言非常贫乏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教师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让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我想学生的心理更能感觉到更大的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我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语言没有发挥出调控课堂驾驭课堂的作用。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七的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圆柱,让学生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具。

  教学过程:

  预*作业检测

  学*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厘米求Sd=4分米求Sc=6.28米求S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圆柱底面积/*方米高/米体积/立方米

  0.61.2

  0.253

  合作探究

  你们是怎么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的呢?生答预*得知。

  课本上是怎么把圆柱体和长方体联系在一起的呢?

  生答,同时师相机用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长方体相互转化的画面。

  用切拼法把圆柱体切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由此得出结论:

  1等份越多,拼成的物体越接*于长方体。

  2长方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

  3长方体体积=圆柱体体积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根据刚才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方厘米,高是1.5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

  的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评价。

  2一个圆柱形状的零件,底面半径5厘米,高8厘米,这

  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读题,思考。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生独立解

  答,展示、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七第2题。

  3、“练一练”第2题。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七的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圆柱,让学生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具。

  教学过程:

  预*作业检测

  学*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厘米求Sd=4分米求Sc=6.28米求S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圆柱底面积/*方米高/米体积/立方米

  0.61.2

  0.253

  合作探究

  你们是怎么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的呢?生答预*得知。

  课本上是怎么把圆柱体和长方体联系在一起的呢?

  生答,同时师相机用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长方体相互转化的画面。

  用切拼法把圆柱体切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由此得出结论:

  ○1等份越多,拼成的物体越接*于长方体。

  ○2长方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

  ○3长方体体积=圆柱体体积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根据刚才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方厘米,高是1.5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

  的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评价。

  ○2一个圆柱形状的零件,底面半径5厘米,高8厘米,这

  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读题,思考。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生独立解

  答,展示、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七第2题。

  3、“练一练”第2题。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多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滚筒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探究,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学*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思想。

  三、练*时,要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 练一练” 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师在设计练*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 .已知圆柱底面积(s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 .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h 。

  3 .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h 。

  4 .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 )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h 。

  5 .已知圆柱侧面积(s 侧)和高(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s 侧÷h÷π÷2)?h 。

  在巩固练*中,只要从这五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2

  圆柱的体积这局部知识是同学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考虑,培养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同学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同学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同学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在圆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给予同学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同学的探究的欲望,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力。我把圆柱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就是把一个新图形转换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通过讨论,争鸣从而得出比较深层的数学知识,这种思维的火花,我们老师应和时捕获,让它开得绚丽多彩,从而让同学的个性能得到充沛的培养。让同学在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胜利感和喜悦感,我们老师这样才干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了。

  《圆柱的体积》课后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二册﹙人教版﹚《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同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和,让同学套公式练*;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保守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同学自身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同学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同学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同学自身智力和发明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同学在自身艰苦的学*中发现并从同学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同学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同学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学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同学的思维发展。

  保守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同学多少知识,把同学当成知识的“容器”。同学的学*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同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同学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考虑、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同学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缺乏之处是:由于同学自由讨论、实践和考虑的时间较多,练*的时间较少。

  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自己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身的实践与考虑。

  [片段一]

  师生一起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教材例4(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由于课前同学已进行了预*,多数同学是依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1.5米=150厘米 20×1150=3000(立方厘米)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同学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①20*方厘米=0.002*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②20*方厘米=0.2*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经讨论,同学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片断二]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表1)进行了加工组合出现给同学这样一个表格(表2)。

  同学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同学独立考虑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础,同学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同学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练*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同学动手丈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身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身的杯子)才干保证健康,并把自身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3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 底面积 高

  圆柱体积 底面积 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4

  优点:

  我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手段,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教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不足:

  由于学生的学具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加上本人能力有限,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很好,使课堂气氛不是那么活跃,课堂显得有些压抑

  再教设想:

  在课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和思考的时间上教师应合理把握。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

  在新课程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既要继承传统,把课上杂实。同时,也要把课上厚实。在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并利用新知去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学*情境中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归纳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这节课中,我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引出给水杯做布套是在求圆柱的表面积,求圆柱能装多少水是在求圆柱的容积,也就是体积,然后顺势提出你能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吗?这一全课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测、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圆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将其插拼成一个*似长方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联系:二者之间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接着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了32和64等份,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展示切拼后的长方体,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从而证实自己的推测。并总结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由此至终让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并伴随着问题的圆满解决,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满足。与此同时,使学生理解与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二)在观察操作中探索新知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验证、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的主要方式。观察是课程实施中经常让学生进行的一种活动,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者是否能够关注被观察的对象。操作是让学生进行感知的另一种活动,是一种内部思维的外在具体化。交流是在观察操作基础上的一种由动作上升到语言概括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动手操作中,让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尽量延长小组交流的时间,试图把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其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想的?等这样一些指向探索的话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而不是去模仿复制别人的数学。

  (三)在练*中巩固新知,提升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及年龄特征,选择了贴*学生生活的练*题,有坡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锻炼,能力都有所提升。

  (四)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的学具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加上本人能力有限,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很好,使课堂气氛不是那么活跃,课堂显得有些压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提高。


《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似于长方体.

  (2)*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

  (一)填表

  底面积S(*方米)15

  **(米)3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二)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三)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图中单位:厘米)

  (二)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 ,也就越接*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3

  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当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 8

  52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题2。7

  2。拓展练*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4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练*。


《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6篇)(扩展7)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1.课前互动,我们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来对比气球变大后所占用空间的变化。在热烈的气氛中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用空间的大小。

  2.教学伊始我创设学具槽做圆柱学具这一睛境,让学生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给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一问题设疑,让学生明确学*目标。

  3.动手实践是学生体验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图形转化、猜想推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三步曲:第一步:选择转化的方法。第二步:体验转化的过程、第三步:验证转化的结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转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4.用字母表示公式已经是学生很熟知的几何知识,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与圆柱体积有关的字母,让他们写出相应的公式并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式与*题的联系,让他们对号入座。学生根据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样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方法,同样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在对比算法中掌握新知。 5.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学生会说意义,但是通过了解,学生并不是真正理解圆柱的体积和容积。所以我在第一次探究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学*实践中区别圆柱的容积和体积。从形象到抽象建立圆柱的体积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次探究则是加入表面积这一刚刚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在为3道选择问题的练*中达到区别体积、容积、表面积的目的,从而实现学*运用的最佳状态。 6.最后的思维训练是计算正方体中最大圆柱体的体积,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此题算法多样,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它和教学过程有机组合,把学*延伸到实际,让知识在体验中生成。

  7.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情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也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让他们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写成数学日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质疑问难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气球,(师从兜里掏出两个气球,将其中一个递给学生。)你试试把它们变大。(老师再把两个气球放回兜里。)为什么这个放不回去了?(因为其中一个的体积变大了。)看来它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

  师:这是一个制作学具的学具槽,想一想,它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学具来?

  生:圆柱学具。

  师:是的。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圆柱学具占据了学具槽的空间。

  师:这就是圆柱学具的体积。你真善于发现!能用你的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生: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谁来试着给这4个圆柱学具按体积从大到小排排序?你来试试。

  生:体积大小接*,不能确定。

  师:老师听懂了,无法判断的原因是不知道圆柱体积的大小,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师板书。)

  二、图形转化。猜想推理

  师:想一想,你有办法得到这4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圆柱课件再从槽中跳出。) 生:用公式计算。 生:用水或沙子转化计算。 师: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具体说说。

  生:用橡皮泥转化计算。

  生:用圆形纸片叠加计算……

  师:嗯,这些方法都很好,就在今天的课堂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生:因为没有实验学具,所以只能用公式计算。

  师:其他的方法可以在课后进行。

  师:想用公式计算的同学,你想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结合你们以往学*几何图形的经验,举例说明。

  生: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是把新学的转化为学过的。例如:圆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师:联系旧知识,采用转化法,确实不错。 师:那现在它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办?

  生:像刚才一样进行*均分。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均切分成16个小扇形。

  师: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说转化后的结果。

  生: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均分成16个小扇形,切分之后,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均分成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如果想让它更*似于长方体,你想分成多少份?(32)更*似一点。(64)你呢?(128)……

  师: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

  师: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词,依照关键词自由读读转化的过程。

  师:现在再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7(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时形状变了,但是它们底面积、高和体积都没变。)

  总结文字公式: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师:恭喜大家,我们已经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掌声鼓励一下)老师这有一些字母:d、s、r、c、h、v、π。它们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息息相关,请你们用字母表示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生:v=sh v=(d/2)2π×hv=π2×h v=(c÷π/2)2π×h

  师:对比这四个公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彩色粉笔画线。)

  生:相同之处都是底面积乘以高,不同是底面积求法不同。

  师:谢谢你精彩的发现,你叫什么名字,认识一下,老师会记住你的。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快来解决刚才的实际问题吧!这是我们要由大到小排序的4个圆柱学具,请你们拿出题卡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并排序。

  1号底面积50*方厘米,高2.1分米:

  2号直径是10厘米,高20厘米;

  3号半径是4厘米,高22厘米;

  4号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8厘米。

  师:汇报一下你的计算和排序结果,并说说你应用了哪个公式?

  师:与他答案相同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你是怎样做的?现在你清楚了吗?

  师:看来,灵活运用公式,并选择合理的算法。会使我们的学*更高效。

  四、巧用公式,多重探究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都学到了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

  生: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请你们选择合适的问题。

  师:读完之后,你认为求什么就可以大声地说出来。

  (生:体积、容积、表面积。)

  学具厂有一个制作学具的.圆柱形铁皮桶。它的底面直径是22厘米,高是25厘米,_________?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______________9底面积是380*方厘米。侧面积是1727*方厘米_________________?

  师:说说你选择问题的根据是什么?

  生:体积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圆柱能容纳物体的大小,表面积是圆柱所有面积的总和。

  五、开放训练,拓展提升

  师:学*很愉快,我们来庆祝一下:在一个棱长为a分米正方体盒中,放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蛋糕,系上b分米长的丝带,(打结部分忽略不计)挖去1根直径为c厘米,高是d厘米的圆柱蜡烛空隙,这个蛋糕体积到底是多少呢?这次我们男女生比赛,列式不计算,看谁解法多并说明解题思路。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2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 底面积 高

  圆柱体积 底面积 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3

  一、教学对象及学*内容特点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小学立体几何图形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学的长方体知识和将学的圆椎体知识的桥梁,其公式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V=Sh的延续。

  二、教学目的:

  学生能借助媒体提供的资源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能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学生能利用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方法:整个过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点,以小组学*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辅导者。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已学过,因此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去学*,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电脑、课本、实物提供的资源协商解决问题,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

  四、教*用的主要手段、技术、材料:电脑网络、实物投影、圆柱体。

  五、教学过程的设想和点评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行为点评

  第一阶段:创设情景,设疑引趣。

  教师故事引入:圆柱形状的"转笔刀"和"浆糊笔"迎着朝阳高高兴兴上学了,走着走着,它们就为哪个体积大而争论起来,"转笔刀"很自信地说:"看我这么胖,肯定是我的体积大!""浆糊笔"很不服气地说:"我比你高多了,一定是我的体积大!"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了很久还没个结果。

  提问:小组讨论寻找解决这两个圆柱体积大小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

  2、小结归纳:解决圆柱的体积的方法:寻找一种方法,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然后应用公式求圆柱的体积。

  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他们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也从宏观上得到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出人意料的回答,老师根据情况,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概括规律

  1、电脑提供学生探索资源:

  (1)*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导出过程。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2、学生反馈自学内容,师生共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1、学生打开电脑"自能学*"中的"寻方法",有选择地看学过的*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导出过程,从中找到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公式的推导过程。

  3、小组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4、师生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并完成例4内容。通过利用资源、自能学*,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学*中去,使学生学会学*、学会协作,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监控密切观察着学生的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如用课本的方法或用类比的方法,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三阶段:拓展公式,自能训练。

  1、公式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底面积通常没有直接给出,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条件也能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呢?

  2、教师小结:无论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还是底面周长,我们都必须根据V=Sh,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然后乘以高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

  3、质疑

  1、学生可根据已学的"圆的面积"公式导出。

  (当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时V=∏r2h、当已知直径时V=∏(d÷2)2h、当已知周长时,先求半径,再求底面积,然后求圆柱体积。

  2、判断。并说明原因

  (1) 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是8*方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48立方厘米。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方米,高是10米,它的体积是100*方米。

  (3) 一个圆柱体铁罐,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求它的体积。 列式是:3.14×22×3

  1、根据生活实际,当知道圆柱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时,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不要停留在只会死记公式、生搬硬套的低层次上。并大力鼓励、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2、通过练*,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四阶段:反馈学*、应用提高。

  1、提出练*要求:先做"巩固"练*,有余力的再做"提高"练*。

  2、小结练*情况,及时表扬对而快的同学及小组

  3、回应开头,解决"浆糊笔"和"转笔刀"争论的问题。学生在电脑上完成。

  1、赛车游戏:看谁跑得快。

  (1)圆柱的底面积是15*方米,高是3米,体积是( )立方米。

  (2)已知圆柱的高是20厘米,底面积100*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粮囤,从里面量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2.5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 )立方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底面积是16*方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2、提高练*。考你智慧:看谁攀得高。

  (1)一个圆柱,它的底面直径4厘米,高是3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铁架,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少问题,可通过师生交流或小组互相帮助解决,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六、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1、提出要求,学生谈收获。

  2、总结本节情况。 谈收获,并作出自我评价。通过谈收获,体现学*的自主性,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七、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和点评:

  新课程标准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较为有限,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提倡课程贴*小学生的生活,这节课从学生身边学*用品"卷笔刀"和"浆糊笔"的入手,通过拟人的方式,由它们上学过程中引起的争论导出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这样在教学进程中安排好相关的情景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开展活动,通过看、做、玩、想等方式,让学生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新课标还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这是一节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探究型数学课,引入后,教师则大胆放手,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比较圆柱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观察由圆柱转变成已学过长方体的过程,在观察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共识后并加以记录。再将大家的记录结果对比、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转变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的发展,珍视每位学生的探究体验及独特见解,在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思维更是得到发展与创新。不仅激发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在探究中发现、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了实践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增强,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4

  一、教学对象及学*内容特点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小学立体几何图形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学的长方体知识和将学的圆椎体知识的桥梁,其公式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V=Sh的延续。

  二、教学目的:

  学生能借助媒体提供的资源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能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学生能利用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方法:整个过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点,以小组学*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辅导者。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已学过,因此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去学*,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电脑、课本、实物提供的资源协商解决问题,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

  四、教*用的主要手段、技术、材料:电脑网络、实物投影、圆柱体。

  五、教学过程的设想和点评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行为点评

  第一阶段:创设情景,设疑引趣。

  教师故事引入:圆柱形状的"转笔刀"和"浆糊笔"迎着朝阳高高兴兴上学了,走着走着,它们就为哪个体积大而争论起来,"转笔刀"很自信地说:"看我这么胖,肯定是我的体积大!""浆糊笔"很不服气地说:"我比你高多了,一定是我的体积大!"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了很久还没个结果。

  提问:小组讨论寻找解决这两个圆柱体积大小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

  2、小结归纳:解决圆柱的体积的方法:寻找一种方法,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然后应用公式求圆柱的体积。

  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他们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也从宏观上得到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出人意料的回答,老师根据情况,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概括规律

  1、电脑提供学生探索资源:

  (1)*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导出过程。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2、学生反馈自学内容,师生共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1、学生打开电脑"自能学*"中的"寻方法",有选择地看学过的*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导出过程,从中找到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公式的推导过程。

  3、小组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4、师生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并完成例4内容。通过利用资源、自能学*,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学*中去,使学生学会学*、学会协作,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监控密切观察着学生的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如用课本的方法或用类比的方法,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三阶段:拓展公式,自能训练。

  1、公式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底面积通常没有直接给出,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条件也能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呢?

  2、教师小结:无论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还是底面周长,我们都必须根据V=Sh,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然后乘以高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

  3、质疑

  1、学生可根据已学的"圆的面积"公式导出。

  (当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时V=∏r2h、当已知直径时V=∏(d÷2)2h、当已知周长时,先求半径,再求底面积,然后求圆柱体积。

  2、判断。并说明原因

  (1) 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是8*方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48立方厘米。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方米,高是10米,它的体积是100*方米。

  (3) 一个圆柱体铁罐,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求它的体积。 列式是:3.14×22×3

  1、根据生活实际,当知道圆柱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时,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不要停留在只会死记公式、生搬硬套的低层次上。并大力鼓励、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2、通过练*,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四阶段:反馈学*、应用提高。

  1、提出练*要求:先做"巩固"练*,有余力的再做"提高"练*。

  2、小结练*情况,及时表扬对而快的同学及小组

  3、回应开头,解决"浆糊笔"和"转笔刀"争论的问题。学生在电脑上完成。

  1、赛车游戏:看谁跑得快。

  (1)圆柱的底面积是15*方米,高是3米,体积是( )立方米。

  (2)已知圆柱的高是20厘米,底面积100*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粮囤,从里面量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2.5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 )立方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底面积是16*方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2、提高练*。考你智慧:看谁攀得高。

  (1)一个圆柱,它的底面直径4厘米,高是3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铁架,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少问题,可通过师生交流或小组互相帮助解决,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六、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1、提出要求,学生谈收获。

  2、总结本节情况。 谈收获,并作出自我评价。通过谈收获,体现学*的自主性,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七、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和点评:

  新课程标准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较为有限,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提倡课程贴*小学生的生活,这节课从学生身边学*用品"卷笔刀"和"浆糊笔"的入手,通过拟人的方式,由它们上学过程中引起的争论导出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这样在教学进程中安排好相关的情景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开展活动,通过看、做、玩、想等方式,让学生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新课标还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这是一节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探究型数学课,引入后,教师则大胆放手,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比较圆柱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观察由圆柱转变成已学过长方体的过程,在观察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共识后并加以记录。再将大家的记录结果对比、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转变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的发展,珍视每位学生的探究体验及独特见解,在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思维更是得到发展与创新。不仅激发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在探究中发现、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了实践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增强,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七的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圆柱,让学生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具。

  教学过程:

  预*作业检测

  学*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厘米求Sd=4分米求Sc=6.28米求S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圆柱底面积/*方米高/米体积/立方米

  0.61.2

  0.253

  合作探究

  你们是怎么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的呢?生答预*得知。

  课本上是怎么把圆柱体和长方体联系在一起的呢?

  生答,同时师相机用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长方体相互转化的画面。

  用切拼法把圆柱体切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由此得出结论:

  ○1等份越多,拼成的物体越接*于长方体。

  ○2长方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

  ○3长方体体积=圆柱体体积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根据刚才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方厘米,高是1.5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

  的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评价。

  ○2一个圆柱形状的零件,底面半径5厘米,高8厘米,这

  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读题,思考。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生独立解

  答,展示、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七第2题。

  3、“练一练”第2题。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6篇)(扩展8)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通用5篇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 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似长方体的长越*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 3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圆锥体积的基础。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把教学设计定位在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我尽量使其体现达到化,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

  1、合作探究学*为主要的学*方式。

  2、直观教学,先利用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3、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具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水槽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直尺细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完成从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结论。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2、巩固反馈

  填表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8

  82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识)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一个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2/3,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5、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器里的水面升高4厘米,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 5

  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 在公式推导中渗透转化的思想。

  重点:

  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

  用具:

  课件、圆柱模型。

  过程:

  1、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解决的,那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1、 教学例5。

  讲授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演示动画“圆柱的体积”)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的形状,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A、拼成的这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但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这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的立体图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这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高的长度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通过以上的观察,启发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就越接*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2、 教学例6。

  出示教材第26页例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要知道能否装下这袋奶,首先要计算出什么?

  学生:杯子的容积。

  (3)指明要计算杯子的容积,学生在练*本上完成。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3、 教学例7。

  师: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7)

  生1: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生2:我们可以先转化成圆柱,再计算瓶子的容积。

  师:怎样转化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始终是不变的,即使瓶子倒置后,水的体积与原来还是一样的,这样就说明瓶子的容积其实就是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的圆柱的体积。

  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体积。

  ……

  师:尝试自己解答一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瓶子的容积=3.14×(8÷2)2×7+3.14×(8÷2)2×18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3.14×16×25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不强求算法一致。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师:在本节课的学*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利用“转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利用了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进行体积的计算。

  在五年级时,计算梨的体积也是用了转化的方法。

  ……

  【设计意图: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又及时总结了学*方法,渗透了数学思想】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A类

  1、填表。

  底面积S(*方米) **(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 4

  2、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方米?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B类

  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9分米,体积为162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45 25.6

  2、 314*方米 471立方米

  B类:

  54立方分米

  教材*题

  第25页“做一做”

  1、 75×90=6750(cm3)

  2、 3.14×(1÷2)2×10=7.85(m3)

  第26页“做一做”

  1、 3.14×(8÷2)2×15=753.6(cm3) 753.6cm3=0.7356L 0.75361 不够。

  2、 3.14×(0.4÷2)2×5÷0.02≈31(张)

  第27页“做一做”

  3.14×(6÷2)2×10=282.6(cm3) 282.6cm3=282.6mL

  第28页“练*五”

  1、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2、 3.14×(60÷2)2×90=254340(cm3) 254340cm3=254340mL

  3、 3.14×(3÷2)2×0.5×2=7.065(m3)

  4、 80÷16=5(cm)

  5、 3.14×1.52×2×750=10597.5(千克) 10597.5千克=10.5975吨

  6、 表面积:3.14×6×12+3.14×(6÷2)2×2=282.6(cm2)

  体积:3.14×(6÷2)2×12=339.12(cm3)

  表面积20×10+20×15+15×10)×2=1300(cm2) 体积:20×10×15=3000(cm3)

  表面积:3.14×14×5+3.14×(14÷2)2×2=527.52(cm2)

  体积:3.14×(14÷2)2×5=769.3(cm3)

  7、 25cm=0.25m 35—3.14×(2÷2)2×0.25=34.215(立方米)

  8、 3.14×(6÷2)2×11×(2+1)=932.58(cm3) 932.58cm3=932.58mL

  932、58800 不够

  9、 81÷4.5×3=54(dm3)

  10、 3.14×(10÷2)2×2=157(cm3)

  11、 3.14×(1.2÷2)2×20×50=1130.4(cm3) 1130.4cm3=1.1304L 1.13041 能装满。

  12、 3.14×(10÷2)2×80—3.14×(8÷2)2×80=2260.8(cm3)

  13、 30×10×4÷6=200(cm3)=200(mL)

  14、 3.14×102×20=6280(cm3) 3.14×202×10=12560(cm3)

  15、 第四个圆柱的体积最小;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最大。

  发现: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且以长边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时围成圆柱的体积最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