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十篇

首页 / 教案 / |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2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19——20页例5例6及相关的练*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意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积、体积单位,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经验。

  2、原型:圆柱模型。

  3、探究的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

  (2)把圆柱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圆柱的哪个

  部分?

  (3)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它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吗?

  切入教学: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会和什么有关?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圆柱的体积

  1、 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 类比猜测,提出假设: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即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据此分析并猜测圆柱的体积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提出假设,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3、 转化物体,分析推理:

  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在学圆的面积时是把圆*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应该怎样转化?结合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

  (拿出*均分好的圆柱模型,圆柱的底面用一种颜色,圆柱的侧面用另一种颜色,以便学生观察。)现在利用这个圆柱模型小组合作把它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小组合作后汇报交流。

  4、全班交流,公式归纳:

  交流时,要学生说明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把圆柱*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可以拼成*似的长方体,这样“化曲为直”,圆柱的体积就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接*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教师板书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5、举一反三,应用规律:

  (1)你能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如果我们只知道圆柱的半径和高,你能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引导学生推导出V=∏r2h

  (2)教学例6

  学生审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然后指出求杯子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杯子可容纳东西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反馈时,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步骤,着重说明杯子内部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先要求底面积,再求杯子的容积。

  (三)训练与强化。

  1、基本练*。

  练*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都可以直接用V=sh来计算。全班订正,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2、变式练*。

  第2题,这题中给的条件不同,不管是知道半径还是直径,我们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时,注意计算方法的指导。

  第3题。求装多少水,实际是求这个水桶的容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水是液体,单位应用毫升或升。

  3、综合练*。

  第5题。这题中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引导学生推出h=V÷s,如果有困难,也可列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4、提高性练*。22页第10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总结与提高。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在形体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样上下两个底面一样,粗细不变的立体图形叫做直柱体,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出示几个直柱体(例:三棱柱、钢管等),让学生计算出他们的体积。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练*。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似于长方体、

  (2)*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P25-2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似的*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 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二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自主研究: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

  出示例1,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0.9米=90厘米2490=2160(立方厘米)

  5.做练*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7.教学例2。

  出示例2,审题。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结果保留整数。)

  三、巩固练*

  第12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五、布置作业

  练*二第2,3,4,5题及数训。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7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8页至第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成为课堂的主要学*方式。

  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情境: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探究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验证: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圆柱体底面*均分成多个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思考: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为什么是*似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转化的立体图形更接*长方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底面*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渗透“极限”的思想。)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练*设计:

  1、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S=60cm2 h=4cm(2)r=1cm h=5cm(3)d=6cm h=10cm

  2、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灵活掌握本课重点。)

  3、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是数学。)

  4、拓展练*:

  (1)填表:

  填表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应找出知识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以后“比例”的教学作了孕伏)

  (2)一个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径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欲望,课的开始让学生想方法测量出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学生想出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出水的体积,初步引导学生把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动手操作能展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易于激发兴趣,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三第1~3题。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学情境:怎样用学过的知识测量出老师的水杯里装了多少毫升的水?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长方体的长、宽和水的高,就能求出水的体积。

  2、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压路机的车轮这样的圆柱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体会圆柱的体积和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2、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拓展交流

  要求圆柱的体积只要找到它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分别讨论知道半径、直径、地面周长,该怎么求出圆柱的体积,总结出公式。

  四、练*设计:

  1、想一想,填一填:

  把圆柱体切割拼成*似(),它们的()相等。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 ),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 ),“S”表(),“h”表示( ),那么,圆柱体体积用字母表示为(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3、分别计算下列各图形的体积,再说说这几个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4×3×8

  6×6×6

  3.14×(5÷2)2×8

  =96(cm3)

  =216(cm3)

  =157(cm3)

  4、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60×4

  3.14×12×5

  3.14×(6÷2)2×10

  =240(cm3)

  =15.7(cm3)

  =282.6(dm3)

  5、这个杯子能否装下3000mL的牛奶?

  3.14×(14÷2)2×20

  =3077.2(cm3)

  =3077.2(mL)

  3077.2mL>3000mL

  答:这个杯子能装下3000mL的牛奶。

  五、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十篇(扩展1)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实用十篇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兴趣,提高学*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四、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2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2、我们在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科学*中的问题,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标注重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学*中的结论,更关注的是个性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实践中运用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情境如下:

  一:情境引入,感性认识

  师:(拿出橡皮泥)你知道它的体积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长、宽、高后再用公式: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师:你还能捏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学生操作:捏成圆柱)

  师:现在你会计算它的体积吗?猜一猜,怎么办呢?(学生操作:圆柱捏成长方体)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形状变,体积不变.

  师:我们曾经学过可以把什么图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什么图形求面积呢?

  生: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

  师: 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会求了, 如果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

  师: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

  师: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二:自主探究,迁移转化

  1、引导

  师:有的同学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让学生互相讨论,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

  生: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了。

  2、 操作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圆柱体模具)和小刀,让学生动手切一切,拼一拼。

  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

  小组汇报:

  生: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

  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6、汇报:

  圆柱→*似长方体

  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 柱 体 的 体 积 =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师: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底面积和高。

  师:如果给你圆柱的直径(半径或者周长)和高,如何求圆柱的体积呢?

  生:根据公式先求出半径,再求出底面积即可…

  教学反思: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实践、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直观有效的教学过程不需要教师繁复的讲解,学生在自主动手探索,互动交流讨论的学*空间里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不仅得到实施和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诱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愿望,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学*中发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兴趣,提高学*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四、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三第1~3题。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似长方体的长越*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8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9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似于长方体.

  (2)*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十篇(扩展2)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优选【十】篇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1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当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题2.7

  2.拓展练*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

  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

  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删掉)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学情境:怎样用学过的知识测量出老师的水杯里装了多少毫升的水?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长方体的长、宽和水的高,就能求出水的体积。

  2、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压路机的车轮这样的圆柱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体会圆柱的体积和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2、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拓展交流

  要求圆柱的体积只要找到它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分别讨论知道半径、直径、地面周长,该怎么求出圆柱的体积,总结出公式。

  四、练*设计:

  1、想一想,填一填:

  把圆柱体切割拼成*似(),它们的()相等。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 ),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 ),“S”表(),“h”表示( ),那么,圆柱体体积用字母表示为(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3、分别计算下列各图形的体积,再说说这几个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4×3×8

  6×6×6

  3.14×(5÷2)2×8

  =96(cm3)

  =216(cm3)

  =157(cm3)

  4、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60×4

  3.14×12×5

  3.14×(6÷2)2×10

  =240(cm3)

  =15.7(cm3)

  =282.6(dm3)

  5、这个杯子能否装下3000mL的牛奶?

  3.14×(14÷2)2×20

  =3077.2(cm3)

  =3077.2(mL)

  3077.2mL>3000mL

  答:这个杯子能装下3000mL的牛奶。

  五、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 ,也就越接*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7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

  ①94.5÷3.14÷2≈15.0(厘米)

  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1)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1)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的。它是今后学*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时间少,练*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删掉)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19——20页例5例6及相关的练*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意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

  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积、体积单位,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经验。

  2、原型:圆柱模型。

  3、探究的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

  (2)把圆柱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圆柱的哪个

  部分?

  (3)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它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吗?

  切入教学: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会和什么有关?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圆柱的体积

  1、 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 类比猜测,提出假设: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即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据此分析并猜测圆柱的体积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提出假设,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3、 转化物体,分析推理:

  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在学圆的面积时是把圆*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应该怎样转化?结合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

  (拿出*均分好的圆柱模型,圆柱的底面用一种颜色,圆柱的侧面用另一种颜色,以便学生观察。)现在利用这个圆柱模型小组合作把它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小组合作后汇报交流。

  4、全班交流,公式归纳:

  交流时,要学生说明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把圆柱*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可以拼成*似的长方体,这样“化曲为直”,圆柱的体积就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接*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教师板书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5、举一反三,应用规律:

  (1)你能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如果我们只知道圆柱的半径和高,你能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引导学生推导出V=∏r2h

  (2)教学例6

  学生审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然后指出求杯子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杯子可容纳东西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反馈时,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步骤,着重说明杯子内部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先要求底面积,再求杯子的容积。

  (三)训练与强化。

  1、基本练*。

  练*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都可以直接用V=sh来计算。全班订正,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2、变式练*。

  第2题,这题中给的条件不同,不管是知道半径还是直径,我们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时,注意计算方法的指导。

  第3题。求装多少水,实际是求这个水桶的容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水是液体,单位应用毫升或升。

  3、综合练*。

  第5题。这题中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引导学生推出h=V÷s,如果有困难,也可列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4、提高性练*。22页第10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总结与提高。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在形体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样上下两个底面一样,粗细不变的立体图形叫做直柱体,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出示几个直柱体(例:三棱柱、钢管等),让学生计算出他们的体积。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十篇(扩展3)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五)份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2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似于长方体.

  (2)*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

  (一)填表

  底面积S(*方米)15

  **(米)3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二)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三)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图中单位:厘米)

  (二)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练*。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学情境:怎样用学过的知识测量出老师的水杯里装了多少毫升的水?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长方体的长、宽和水的高,就能求出水的体积。

  2、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压路机的车轮这样的圆柱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体会圆柱的体积和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2、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拓展交流

  要求圆柱的体积只要找到它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分别讨论知道半径、直径、地面周长,该怎么求出圆柱的体积,总结出公式。

  四、练*设计:

  1、想一想,填一填:

  把圆柱体切割拼成*似(),它们的()相等。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 ),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 ),“S”表(),“h”表示( ),那么,圆柱体体积用字母表示为(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3、分别计算下列各图形的体积,再说说这几个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4×3×8

  6×6×6

  3.14×(5÷2)2×8

  =96(cm3)

  =216(cm3)

  =157(cm3)

  4、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60×4

  3.14×12×5

  3.14×(6÷2)2×10

  =240(cm3)

  =15.7(cm3)

  =282.6(dm3)

  5、这个杯子能否装下3000mL的牛奶?

  3.14×(14÷2)2×20

  =3077.2(cm3)

  =3077.2(mL)

  3077.2mL>3000mL

  答:这个杯子能装下3000mL的牛奶。

  五、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十篇(扩展4)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似长方

  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

  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 ,也就越接*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十篇(扩展5)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学反思1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非常遗憾。但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诺干等份,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展示切拼过程.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一目了然.,学*效果还可以。

  圆柱的体积练*课教学反思

  本节的练*,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学反思2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正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一堂课。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反思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开始提出“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怎样求?现在我想知道这块橡皮泥的体积或这个瓶子的容积,该怎么办?”学生提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的形状,把瓶子里装满水,再倒入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里,就可以求出来瓶子的容积了”。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知识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

  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然后小组同学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通过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将圆柱体分成若干等分后再拼成长方体。通过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在讨论交流中学。

  通过实验验证之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小组进行如下讨论:

  (1)拼成的*似长方体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高有什么关系?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台,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处理的有点仓促,没有给所有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如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去操作、思考、探究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过程,要根据教学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学反思3

  在上圆柱体积公式前,我精心备课,准备好教具,课堂上把教给学生,让他们四人一小组,去合作演示,充分讨论探索,我在教室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圆柱体能拼成*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此,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从而推导出V=sh.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十分融洽,我自己也觉得这堂课设计得非常不错,按照备课的程序,接下来就是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突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有不同方法计算圆柱的体积”我一愣,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用其它方法;我灵机一动,对,让他说出自己的方法,这位同学用V=ch/2r,即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径,我当时没有下结论,把这个“球”踢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探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久学生都异口同声的肯定了。这种新颖的创新思维,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学生独特见解、探索,使我看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引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细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却是学生创新精思维的闪现,必须珍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把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十篇(扩展6)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菁选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

  在教研组评课的时候,程老师说过这样几句话,我总结如下:

  1、 这节课讲的是什么?

  2、 学*这些知识为了什么?

  3、 这节课讲给谁?学*这些知识的学生处在什么水*?

  从这几个点反思了自己的本节课:

  一、 这节课讲得是什么?

  “是什么”的问题我的理解是理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关注教材,尊重教材,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认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材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同时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清楚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对前面学*内容的延续,对后面学*内容有什么作用。

  前面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积的学*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续,同时为后面圆锥体积的学*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在整个立体图形的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并能够熟练应用计算,难点是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 将这节课是为了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那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就是为了计算一些圆柱体积的大小,这是这节课的目的所在。

  三、 这节课讲给谁?学生的水*。

  这一点就是提醒我们在备课时,充分的备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再重新放空自己,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重新学*这部分知识。以学生的姿态来备课,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有力保证。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学*了圆柱的特征、表面积计算以及“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体积”等相关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拥有继续学*的旧知识和经验,即:

  1 知识铺垫: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及计算体积的'方法;

  2 经验铺垫:在研究圆的面积时,采用“割补转化”的方法,渗透了一种探究学*的思想方法;

  四、反思本课的落实情况

  导入部分,先复*了“圆柱”的特征, 然后通过解读课题,复*了“体积”的概念,自然的引出“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体积公式”复*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并重点分析了立体图形的统一公式,说明二者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相关。从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索氛围。

  探究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台,由于教具的限制,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动手操作。这比较遗憾。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逐步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结果,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练*环节安排注重练*生活实际,让学生应用自己推导出的计算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数据提供,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同时在巩固两个计算。之后再让学生解决老师手中的圆柱体积,这时需要让学生测量相关数据。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切实体验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推导出了已知半径和直径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在练*中教师关注度不够全面。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接受昨天学生提出的“只学不会的”学*方式,在黑板上分了两个区域,一个复*区域: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重点研究区域: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面对复*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好,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当我指着长方体的底面时,学生就说,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的推导记忆犹新,这是很值得我高兴的。面对本课的重点解决问题,我满怀信心(两个复*问题的铺垫,学生会首先想起来把圆柱体按照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一样,来等分圆柱体),开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正当大家苦思冥想的时候,高迈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想出来一种。又是他,每次回答问题总是第一个举手,把别人的“风头”都给抢去了,他是一个爱表现的学生,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思考,每次我总是“压一压”他的积极性。“给大家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等一会再说你的方法”,谁知道这个“积极分子”不容我把话说完,已经拿着自己的圆柱体跑到讲台上了,(哎,让我怎么评价他呢,耐不住性子啊,再稳重一些多好啊?),:我是这样想的,这是一个圆柱体的生日蛋糕,我想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圆片( ),分给你们吃。霎时间,下面的同学都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提问:切蛋糕,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啊?“有啊,这个圆柱体蛋糕的体积就是每一个圆片的面积乘上圆片的个数。”这样解释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笑,有的在议论,还有的再思考。我想想了,这是我该出手的时候了:“高迈, 给大家解释一下,圆片是什么?圆片的个数又是什么?”“圆片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圆片的个数就是圆柱的高”。话音刚落,掌声响了起来……。

  这种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因为,解决问题前,已经复*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与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都是为“把圆柱体进行等分转化成长方体体积来推导”做铺垫的。谁曾向,这种用“堆”的过程来说明“底面积×高”计算圆柱体体积的道理,实际是“积分”思想,这是要到中学才学*的,学生不好理解的,竟然跑到“预想方法”之前了。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啊”。课堂上的“精彩总是不期而至”啊。试想,如果,刚开始他举手,我就像以往一样“压一压他,让他和其他学生同步思考,说不定,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转瞬即逝,那么这个精彩的火花就不会在课堂上呈现。由此感悟到,课堂上,要给学生即兴发言的机会,及时的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精彩就会不期而至。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3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

  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有的组用捏橡皮泥的方法,有的组用到沙子的方法;有的组用计算的方法。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想一想等积等高的时候,圆柱和圆锥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积等底的时候,圆柱和圆锥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圆锥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具有下面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二是在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体验

  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这样的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较少,但在考试里面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三分之四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三分之二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三分之二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的最后我与孩子们一起通过大量的练*,引导总结出了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三分之一。

  总而言之,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中学生容易丢分的危险高发内容,我在后面的教学中需要精讲和精炼,让学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内化成自己的数学直觉方为最高层次!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4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且掌握圆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教材教学学*后,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

  1、导入时,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创新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于是我设计时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不过应该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

  2、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时,我让学生经历先想—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3、练*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我在设计练*时动了一番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a。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b。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c。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2h。

  d。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2h。

  e。已知圆柱侧面积(s侧)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s侧÷h÷π÷2)2h。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巩固练*中,只要从前四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在教学策略方面

  我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手段,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教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在巩固练*这一环节,我用多媒体发挥它大容量、节省时间的优点。

  三、在教学技能方面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过程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但是我觉得这个引导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认真准备,随时能解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我在本课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

  四、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

  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

  三是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接受昨天学生提出的只学不会的学*方式,在黑板上分了两个区域,一个复*区域: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重点研究区域: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面对复*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好,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当我指着长方体的底面时,学生就说,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的推导记忆犹新,这是很值得我高兴的。面对本课的重点解决问题,我满怀信心(两个复*问题的铺垫,学生会首先想起来把圆柱体按照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一样,来等分圆柱体),开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正当大家苦思冥想的时候,一只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想出来一种。又是他,每次回答问题总是第一个举手,把别人的`风头都给抢去了,他是一个爱表现的学生,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思考,每次我总是压一压他的积极性。给大家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等一会再说你的方法,谁知道这个积极分子不容我把话说完,已经拿着自己的圆柱体跑到讲台上了,(哎,让我怎么评价他呢,耐不住性子啊,再稳重一些多好啊?):我是这样想的,这是一个圆柱体的生日蛋糕,我想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圆片,分给你们吃。霎时间,下面的同学都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提问:切蛋糕,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啊?有啊,这个圆柱体蛋糕的体积就是每一个圆片的面积乘上圆片的个数。这样解释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笑,有的在议论,还有的再思考。我想想了,这是我该出手的时候了:你给大家解释一下,圆片是什么?圆片的个数又是什么?圆片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圆片的个数就是圆柱的高。

  这种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因为,解决问题前,已经复*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与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都是为把圆柱体进行等分转化成长方体体积来推导做铺垫的。谁曾向,这种用堆的过程来说明“底面积×高”计算圆柱体体积的道理,实际是积分思想,这是要到中学才学*的,学生不好理解的,竟然跑到预想方法之前了。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啊。课堂上的精彩总是不期而至啊。试想,如果,刚开始他举手,我就像以往一样”压一压他,让他和其他学生同步思考,说不定,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转瞬即逝,那么这个精彩的火花就不会在课堂上呈现。

  由此感悟到,课堂上,要给学生即兴发言的机会,及时的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精彩就会不期而至。《圆柱体的体积》这一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6

  新课程观强调: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片段一]

  师生共同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教材例4(苏教版第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多数学生是按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1.5米=150厘米20×1150=3000(立方厘米)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学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①20*方厘米=0.002*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②20*方厘米=0.2*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经讨论,学生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片断二]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进行了加工组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

  学生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学生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练*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己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教学反思]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片段一] 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片断二]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落实课标理念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能否用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使用教材前反复琢磨,怎样的教学才能符合新理念。前两个片段就突破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片断三]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向深层发展——不仅让学生动手测量,动脑计算,而且让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研究;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生命之源——水的自我看法)这一片断的教学,其价值就在于渗透了人文关爱。

  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标准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脱离教材,片面追求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本节课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7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滚筒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不是安排了一整套指令让学生进行程序操作,获得一点基本技能,而是提供了相关知识背景、实验素材,使用“对我们有帮助吗?”“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么想的?”等这样一些指向探索的'话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数学。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探究,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学*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通过等分、切、拼将圆柱体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再运用多媒体显示由圆柱体到*似的长方体的变换过程,让学生观察、比较*似长方体与圆柱的关系,使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完全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中的妙用。从而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

  三、建立切拼表象,渗透极限思想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非常遗憾。

  本节课我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8

  本课主要内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因为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1、导入时,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创新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于是我设计时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不过应该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

  2、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时,因为学校没有提供学具,所以我只能先让学生展开空间想象,结合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借助课件一一展示推导过程。让学生观察发现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3、练*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我在设计练*时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 2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 2h。

  (5)、已知圆柱侧面积(s侧)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s侧÷h÷π÷2) 2h。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巩固练*中,只要从前四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足之处

  本想给学生准备学具,亲自动手操作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无奈学校没有学具,所以只能让孩子借助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展开想象,然后借助课件展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可能对一些学困生的理解还有困难。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9

  一、导入时,要突破教材,有所创新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我认为,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是由教师示范演示推导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间感觉的体验,而且这部分又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教学难点,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间,也不利于教师营造思考的环境,不便于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图形体积和教学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缺乏行为、认知的投入和积极的情感投入,所以,课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三、练*时,要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师在设计练*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0

  一、摆脱情境困扰,追求简单高效

  圆柱的体积教学是小学几何知识的重头戏,教学这节课时,我首先搜集了网上的大量课例,想寻找一些灵感来装饰这节课的开头——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新颖又能够为整节课的教学服务呢?想了好几套方案最后还是采用创设情景,由圆柱体水杯装水,引出圆柱体,再由圆柱体水的体积引出圆柱体体积的求法。板书“圆柱的体积”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我认为,首先应复*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接着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再接着探究。这样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建立切拼表象,渗透极限思想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学生。让学生分组试验探究,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我使用了—————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诺干等份,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

  三、练*层层递进,弱化繁琐计算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四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 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2 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2 h。

  在巩固练*中,只要从这四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本的标注也有:今后涉及圆柱圆锥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所以这节课教学时基本没有让学生参与繁琐的计算,学生学的也很轻松。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1

  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学*是一个过程。*日,在市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中,天福小学的刘爱芳校长执教的《圆柱的体积》一课,使我对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课堂的设计内涵,都有了很深的触动。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同学们,往这里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件物体:玻璃杯、橡皮泥、金属零件。这三件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圆柱。

  师:圆柱形的物体生活中很多,以这三样为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水杯的容积是多少?

  生2:水杯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3:水杯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三个问题很好,我们记下一个。

  师板书,水杯容积

  生继续提出关于橡皮泥和金属容器的体积的问题,师板书:橡皮泥体积,金属零件体积。

  师:关于表面积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柱体积的问题。

  师板书:圆柱体积

  师:以你现在的知识储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水杯的容积

  师:怎样求?

  生:可以把水杯的装满水,倒进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中,计算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也就求出了水杯的容积。

  师:瞧,“装满水”,“满”这个字用的多好,把水杯中的水倒进长方体容器中,从而求出水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师板书:倒---长方体,转化。

  师:在转化过程中,水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水的形状变了,体积没变。

  师:水杯的容积解决了,橡皮泥的体积呢?金属零件的体积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捏---正方体,浸----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根据这三个物体的共同特点,通过转化,把它们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不是通过这三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圆柱的体积的问题?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交流,得知物体很大时,没法进行转化。

  师: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通用的方法,你想到了什么方法?

  生:计算。

  师:圆柱体体积与什么有关?猜想一下怎样计算?

  ……

  片段二:

  师:回顾这节课的学*过程,你认为你最有收获的`是什么?

  师:前面大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猜测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高,通过验证得知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

  师:这三个立体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师:像这样的形体在数学上叫做直柱体。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它们的体积公式都是底面积×高。

  师:生活中的直柱体还有哪些?

  师:它们的形体是否也是底面积×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研究。

  案例反思:

  片段一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三样精心准备的物体----玻璃杯、橡皮泥、金属零件(都是圆柱体),在学生围绕这三种物体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并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去探求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而是通过“以你现在的知识储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在转化过程中,水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瞧,‘装满水’,‘满’这个字用的多好,把水杯中的水倒进长方体容器中,从而求出水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水杯的容积解决了,橡皮泥的体积呢?金属零件的体积呢?”这些引导性语言,使学生明白有些物体的体积可以分别通过倒、捏、浸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来解决,“转化”的提出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探究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紧接着“是不是通过这三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圆柱的体积的问题?”这个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这节课成功的起点,通过极限思想的渗透,使学生体会到了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片段二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公式的归纳汇总,引出直柱体的概念,学生进行了对直柱体表象的交流。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学*激情,并没有随着课的尾声而有所减弱,而是探究热情再一次被点燃,孩子们带着强烈的研究热情结束了本节课的学*。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我们在用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研究学生学*起点,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体会到知识产生过程中的前因和后果,从而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2

  今天第一节课荆校长和建英听了我讲的《圆柱的体积》,提出了几点我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一是,要注重课前的预*,圆柱的体积一课复*旧知环节,需要学生回顾什么是体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回顾转化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需要回顾的旧知较多,所以可以课前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预*,就可以避免课上学生由于对知识的遗忘,而浪费时间,影响课堂的高效。

  二是,猜想圆柱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个环节,由于注重让学生猜想,感受,体验,并通过媒体演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有些浪费时间。

  三是,推导体积公式环节,我让学生利用拆好的圆柱学具,两人合作,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圆柱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利用这样的关系可以推导出怎样的公式”,学生合作的成果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之后的展示汇报环节,我叫了三个学生上台按照提示的三个问题完整的表述,最后有全体齐说,没有让学生再互相说一说,在说中再去感受推导的过程,我觉得这也是我欠缺的地方。

  四是,练*反馈环节,我依据学生推导出的四个公式,先让学生看着这些公式说一说,求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说出了四种情况:知道了半径和高求体积;知道了周长和高求体积;知道了底面积和高求体积;知道了直径和高求体积。我顺势出了四道这样的练*题让学生在本上完成并集体订正,感觉练*的量不够。

  通过这节课,从荆校长和建英的评课中,我体会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抓好课前预*,其次,注重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说而且要说透,最后,注意各环节时间分配要合理,做到心中有数。还有就是要加大练*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学*效果掌握程度做到了如指掌。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3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圆的面积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 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都是直柱体,长方体的体积是底面积×高,因而我引导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是否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接着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就是验证说明。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新课改教学的重要理念,因而我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的“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的方法,即“怎样把圆柱转化成已知的形体”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接着就“怎样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这个问题,让他们观察、研究、讨论。学生受到以前“圆的面积”推导过程的启发,都知道应把圆柱*均分成若干份切开,拼成*似的长方体。由于学生没有学具,因此我用教具演示整个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底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什么?(周长的一半即π r)长方体底面的宽相当于圆柱底面的什么?(圆的半径r)再根据长方体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V=π r2 × h或V=S×h。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了空间。

  我觉得本课比较成功的一点是学生除了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外,还懂得了“类比猜想 验证说明”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说是既授之于“鱼”,又授之于“渔”。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4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圆的面积》计算和《长方体的体积》及《圆柱的表面积》等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一堂课。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传统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被迫无奈的条件下,学生的学*只是被动的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上课开始提出“如果我们要想知道这块橡皮泥的体积或这个圆柱体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学生提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的形状,把圆柱里的水再倒入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里,就可以求出来水的体积了”。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并适时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数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在练*的环节我用多媒体提出计算鸡蛋体积的`思维练*,调动的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了基本科学方法和过程。

  “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是课改的明确要求。这里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判断、动手实践、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获得了直接的实践经验,尝试、经历了基本科学方法和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教师的验证性操作变成学生的探究性上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体验了丰富的学*人生。

  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兴趣、热情、动机、学*态度和责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对个人价值、人类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都得到了发展。同时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从数学学*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滋养,在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感受、体验、改变、创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了丰富的学*人生,满足了生命的成长需要。

  此外,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有的后进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不强,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和提高。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5

  《圆柱的体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学*的思想方法(转化),因此,教学新课前,复*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转化做好了铺垫。课上,出示课件: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学生通过观察,作出猜测:

  (1)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猜测是否准确呢?点燃学生的学*欲望。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迁移想: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然后让学生用教具验证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有一种推导过程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一学生回答,长方体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高不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底面半径×高。我没有否定她的回答,接着又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发现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联系,利用圆的周长和面积把圆柱体积的也转化成底面积乘以高。这样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创造性的建立了数学模型而且发现圆柱体的转换成长方体的规律,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学*方法,转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演示圆柱的体积的时候,因为学生手中没有学具,教师教具的局限性,演示时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

  2、在圆柱体经过切割、拼接之后转化为*似长方体的时候,应多给后进生留有观察、讨论的时间,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比其他学生较慢,应给于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中,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公式的应用,还要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十篇(扩展7)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精选十篇)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2、我们在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2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8页至第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成为课堂的主要学*方式。

  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情境: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探究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验证: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圆柱体底面*均分成多个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思考: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为什么是*似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转化的立体图形更接*长方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底面*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渗透“极限”的思想。)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练*设计:

  1、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S=60cm2 h=4cm

  (2)r=1cm h=5cm

  (3)d=6cm h=10cm

  2、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灵活掌握本课重点。)

  3、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是数学。)

  4、拓展练*:

  (1)填表:

  填表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应找出知识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以后“比例”的教学作了孕伏)

  (2)一个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径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欲望,课的开始让学生想方法测量出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学生想出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出水的体积,初步引导学生把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动手操作能展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易于激发兴趣,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3

  教学目标: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主题图、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方厘米=0.5*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方厘米=0.005*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

  1、做第26页的第1题:

  2、练*五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全课总结: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二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自主研究: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

  出示例1,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0.9米=90厘米 2490=2160(立方厘米)

  5.做练*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7. 教学例2。

  出示例2,审题。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结果保留整数。)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5

  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 在公式推导中渗透转化的思想。

  重点:

  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

  用具:

  课件、圆柱模型。

  过程:

  1、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解决的,那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1、 教学例5。

  讲授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演示动画“圆柱的体积”)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的形状,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A、拼成的这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但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这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的立体图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这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高的长度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通过以上的观察,启发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就越接*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2、 教学例6。

  出示教材第26页例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要知道能否装下这袋奶,首先要计算出什么?

  学生:杯子的容积。

  (3)指明要计算杯子的容积,学生在练*本上完成。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3、 教学例7。

  师: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7)

  生1: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生2:我们可以先转化成圆柱,再计算瓶子的容积。

  师:怎样转化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始终是不变的,即使瓶子倒置后,水的体积与原来还是一样的,这样就说明瓶子的容积其实就是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的圆柱的体积。

  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体积。

  ……

  师:尝试自己解答一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瓶子的容积=3.14×(8÷2)2×7+3.14×(8÷2)2×18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3.14×16×25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不强求算法一致。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师:在本节课的学*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利用“转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利用了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进行体积的计算。

  在五年级时,计算梨的体积也是用了转化的方法。

  ……

  【设计意图: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又及时总结了学*方法,渗透了数学思想】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A类

  1、填表。

  底面积S(*方米) **(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 4

  2、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方米?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B类

  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9分米,体积为162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45 25.6

  2、 314*方米 471立方米

  B类:

  54立方分米

  教材*题

  第25页“做一做”

  1、 75×90=6750(cm3)

  2、 3.14×(1÷2)2×10=7.85(m3)

  第26页“做一做”

  1、 3.14×(8÷2)2×15=753.6(cm3) 753.6cm3=0.7356L 0.75361 不够。

  2、 3.14×(0.4÷2)2×5÷0.02≈31(张)

  第27页“做一做”

  3.14×(6÷2)2×10=282.6(cm3) 282.6cm3=282.6mL

  第28页“练*五”

  1、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2、 3.14×(60÷2)2×90=254340(cm3) 254340cm3=254340mL

  3、 3.14×(3÷2)2×0.5×2=7.065(m3)

  4、 80÷16=5(cm)

  5、 3.14×1.52×2×750=10597.5(千克) 10597.5千克=10.5975吨

  6、 表面积:3.14×6×12+3.14×(6÷2)2×2=282.6(cm2)

  体积:3.14×(6÷2)2×12=339.12(cm3)

  表面积20×10+20×15+15×10)×2=1300(cm2) 体积:20×10×15=3000(cm3)

  表面积:3.14×14×5+3.14×(14÷2)2×2=527.52(cm2)

  体积:3.14×(14÷2)2×5=769.3(cm3)

  7、 25cm=0.25m 35—3.14×(2÷2)2×0.25=34.215(立方米)

  8、 3.14×(6÷2)2×11×(2+1)=932.58(cm3) 932.58cm3=932.58mL

  932、58800 不够

  9、 81÷4.5×3=54(dm3)

  10、 3.14×(10÷2)2×2=157(cm3)

  11、 3.14×(1.2÷2)2×20×50=1130.4(cm3) 1130.4cm3=1.1304L 1.13041 能装满。

  12、 3.14×(10÷2)2×80—3.14×(8÷2)2×80=2260.8(cm3)

  13、 30×10×4÷6=200(cm3)=200(mL)

  14、 3.14×102×20=6280(cm3) 3.14×202×10=12560(cm3)

  15、 第四个圆柱的体积最小;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最大。

  发现: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且以长边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时围成圆柱的体积最大。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2、我们在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7

  教学目标: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主题图、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方厘米=0.5*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方厘米=0.005*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

  1、做第26页的第1题:

  2、练*五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全课总结: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8

  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的基础,本节课的学*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和学**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1、复*: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第2题。通过练*,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惯。

  3.变式练*: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示式板书,这样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两个形体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便于学生对于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三第1~3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经历同桌合作,测量、计算圆柱形物体体积的过程。

  2.会测量圆柱形物体的有关数据,能根据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

  3.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能根据学生自己测量的数据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给出圆柱底面周长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具准备

  学生自备的茶叶筒或露露瓶。

  教学过程

  一、测量茶叶筒的体积

  1.师:同学们,我们要想计算这个茶叶筒的体积,应该首先知道哪些数据?

  生:茶叶筒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

  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来亲手量一量你们手里的圆柱体的各个数据,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

  2.交流测量数据的方法和计算的结果。

  3.刚才同学大部分都测量的是茶叶筒的高和直径或半径,有没有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的?如果有,就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如果没有,就提示大家,如果给出了圆柱底面周长,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生:利用周长先求出半径,再进行计算。

  师:你们会不会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呢?如果已经忘记,就进行一下提示:在圆柱的底面上做一标记,然后把圆柱体在直尺上进行滚动。或用皮尺测量。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底面周长,并进行计算,看看和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二、巩固练*

  1.一根圆柱形水泥柱子,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200分米,求它的体积?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1-3题。

  三、家庭作业

  1.练一练的第4小题。

  2.①一个圆柱的的体积是141.3立方厘米,底面半径3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②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2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克?


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十篇(扩展8)

——圆柱体积说课稿范文十份

  圆柱体积说课稿 1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

  一、说教材

  《圆柱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续学*的前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知规律,我初步拟定以下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

  2、渗透转化、等积变形、极限的数学思想。

  3、通过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而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我把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为了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知识迁移法。不仅能够清楚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揭示课题

  1、上课伊始先出示一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问:你会计算那些图形的体积?提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圆柱的体积。

  (二)观察、质疑、大胆猜想

  师出示两组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圆柱大,由此引到圆柱也有体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理由。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极力想办法,找出推导圆柱体积的方法。

  怎样证明圆柱的大小呢?圆柱的体积可能怎样计算呢?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自然的想到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底面积和高有关,从而大胆的猜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演示操作,探究新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学生的猜想,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移植过来吗?2、圆柱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思考后就会发现圆柱和长方体都有高,但底面不同,如果能把底面转化成长方形就好了。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并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是如何转化的。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让他们把各自的发现在组内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探究出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我又课件演示,沿着圆柱底面直径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再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进而可以想到把底面*均分成的次数越多*成的图形越接*于长方体。最后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小结我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整个探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完成“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四)教学例6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我安排例6让学生进行尝试练*,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五)练*

  1.基础练*。通过练*,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拓展练*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清晰,一目了然,能够清楚的反映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我是本着复*旧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这一条线进行教学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圆柱体积说课稿 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的基础,本节课的学*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和学**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1、复*: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第2题。通过练*,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惯。

  3.变式练*: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圆柱体积说课稿 3

  在《圆柱的体积》教学过程中,杨老师紧紧抓住“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发学生从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利用等积变形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逐步归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一、展示导学提示,明确教学目标。杨老师通过展示导学提示,使学生明确学*目标,学生带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二、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在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中,杨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圆柱体教具进行转化,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但杨老师觉得还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和学**惯。这样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杨老师通过设疑,指明探究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通过学*指南单,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圆柱底面积、高与拼成的*似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挥,让每一个学生体亲历转化的的过程,在小组交流中真正的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来源。杨老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首先通过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尝试用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出圆柱的积。接着,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再启发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最后,老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长方体”,这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得到应有的渗透。

  五、*题的设置层次分明。杨老师的*题设置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知底面积,半径、直径到周长,步步引申,提高学生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1.让学生上台展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应指出先把圆柱体均分成两部分(学具是自动分成的,老师应指出来),后沿底面圆的直径分割成16等份其中有一半其实是分成9等份(如果不将第8等份再分成2小等份,那拼成的图形底面就是一个*行四边形,而不是长方形),这些过程老师应讲解详细些,以便学生理解并推导出体积公式。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用的圆柱体积公式是V=πr2h,老师应重点强调下,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圆柱体积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国标教材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5页的例4教学。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等积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观察比较新旧图形的联系,做出合请推理,从而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知规律出发,经过观察、比较、猜想、思考、、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1、复*引导,揭示课题。

  明确已有的圆柱的特征、体积概念的认识、*面图形公式的研究方法等知识水*,建立新的学*和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底等高时,猜想他们的体积是否都想等?猜想后强调“可能“相等,因为是猜想的。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们还没有研究出公式来,所以这里只能是一种没有经过验证的猜想,只能用“可能”相等,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不可以用“一定“两个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3、激励思考,提出验证的方法。

  有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好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呢?或者说圆柱的体积也有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呢?学生可以通过回忆*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获取一些思考。

  4、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使用“切割—转化—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四人一组,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纲要:

  (1)用 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 体。

  (2)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 变了, 没有变。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 怎么进行合情推理?

  (5)怎样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

  5、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所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广泛领域。

  6、全课小结,提升认识水*。

  在研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这里的切割是指切割旧图形,还是切割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是指转化成已学过的旧图形,还是转化成没有学过的新图形?观察比较什么?怎样分析推理?这里蕴藏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最后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发明电灯重要,还是使用电灯重要,哪个更能造福人类,造福子孙万代?科学家、发明家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善于猜想、善于发现,敢于探究。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敢不敢大胆去尝试、去探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或是更广泛的研究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三角形、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等一些直棱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呢?在研究中,你会发现,数学很美,它是思维的体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研究的成果告诉老师一起分享。

  四、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讲课时,我再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双重演示,让学生通过眼看、脑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的第一层次是复*。通过复*来导入新课。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似的长方体,找出*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的和归纳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达到一定技能。

  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乐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没有处理好。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圆柱体积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国标教材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5页的例4教学。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等积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观察比较新旧图形的联系,做出合请推理,从而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知规律出发,经过观察、比较、猜想、思考、、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1、复*引导,揭示课题。

  明确已有的圆柱的特征、体积概念的认识、*面图形公式的研究方法等知识水*,建立新的学*和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底等高时,猜想他们的体积是否都想等?猜想后强调“可能“相等,因为是猜想的。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们还没有研究出公式来,所以这里只能是一种没有经过验证的猜想,只能用“可能”相等,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不可以用“一定“两个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3、激励思考,提出验证的方法。

  有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好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呢?或者说圆柱的体积也有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呢?学生可以通过回忆*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获取一些思考。

  4、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使用“切割—转化—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四人一组,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纲要:

  (1)用 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 体。

  (2)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 变了, 没有变。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 怎么进行合情推理?

  (5)怎样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

  5、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所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广泛领域。

  6、全课小结,提升认识水*。

  在研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这里的切割是指切割旧图形,还是切割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是指转化成已学过的旧图形,还是转化成没有学过的新图形?观察比较什么?怎样分析推理?这里蕴藏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最后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发明电灯重要,还是使用电灯重要,哪个更能造福人类,造福子孙万代?科学家、发明家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善于猜想、善于发现,敢于探究。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敢不敢大胆去尝试、去探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或是更广泛的研究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三角形、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等一些直棱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呢?在研究中,你会发现,数学很美,它是思维的体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研究的成果告诉老师一起分享。

  四、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讲课时,我再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双重演示,让学生通过眼看、脑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的第一层次是复*。通过复*来导入新课。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似的长方体,找出*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的和归纳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达到一定技能。

  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乐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没有处理好。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圆柱体积说课稿 6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圆柱体的体积。

  因为这是首次学*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上,都更加深入了一步,难度也加大了。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相关的推论。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一些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本节课应具备的旧知识是: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2、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

  4、利用多变的练*,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通过直观实验,吸引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图形的拼接过程,积极回答观察结果,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本节课所需教具为: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事先写好*题的小黑板。

  教学一开始,首先复*。目的是:一是通过复*旧知识,为新课作好准备;二是引出新课。

  一开始先复*体积的概念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练*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所以适当的时侯教师要加以启发提示。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课做准备。

  然后,提问: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是什么?由于这些内容刚刚学过,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加以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以便学*新课。

  通过以上复*,巩固了旧知识,为学*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同时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兴趣。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引导、设疑:

  圆柱体也是立体图形,也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大家一定很想知到道怎样求出这个空间的大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求它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这样就顺利转入了新课的学*。

  这时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

  首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公式的推导方法尝试。提问:“我们学过的长方体体积是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块来量出的,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量一下,现在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反复尝试后回答:“无法量出。”

  这时教师再问:“什么地方量不出来?为什么?”

  学生回答:“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无法量出。”

  在学生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改变思路,去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情绪,转入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教师启发提问:“圆柱体上下两面是什么形?圆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新思路:用割拼的方法将它转化为其他的图形。

  得到了新的方法以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1:先将圆柱沿底面*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后,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2:将圆柱体沿底面*分16等份,再拼成*似的长方体。

  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

  教师总结:“将会无限趋*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

  “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

  “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以高。”

  “那么圆柱体是否也可以这样算呢?”学生回答:“是的。”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这两个公式。

  通过以上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先通过复*做知识的铺垫,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充分运用思维的迁移规律,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搭起了桥梁,顺利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并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通过尝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想高度兴奋。教师及时利用这一时机,将公式向深处拓展。设问:“如果不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么求体积?”学生考虑,教师出示尝试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做适当补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且板书有关公式的推论。

  通过以上练*,避免了学生只注意了公式的表面特征,而忽略了公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不论条件怎样变化,最终都要归到底面积乘以高上来。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本公式的内涵,为灵活运用公式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最后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由于此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可全班集体回答。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公式后,教师及时出示*题,指导学生将公式应用于实际:

  (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提问:“这两道题是否要进行单位换算?各应选用什么公式?”学生回答完毕后,一起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提出应用公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仔细审题,弄清条件的变化。2、单位名称要统一。

  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到此结束。

  圆柱体积说课稿 7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本人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基于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的。

  二、说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悟”数学。

  三、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发现数学的乐趣。

  1、说教材

  圆柱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是:

  (1)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重点是圆柱体体积的推导公式和应用。

  难点是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四、说教法指导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引导,组织教学。

  (2)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3)运用迁移,循序渐进。

  五、学法指导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力概括出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1、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丽的妈妈拿来了三个圆柱体,想考考小丽,让她算出这些圆柱的体积,小丽没有办法,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体积公式

  1)用课件出示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板书长方体体积公式

  3、猜想:圆柱体积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

  1)、观察两组课件一组是高相等,底面积不等,体积有什么变化?另一组是底面积相等,高不等,体积怎样?

  2)学生用学具将圆柱体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

  3)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4)小组讨论

  拼成的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5)学生汇报,师板书圆柱体体积公式

  6)总结出知道底面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归纳圆柱体体积公式

  5、出示例4、例5

  1)例4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师板书

  2)例5放手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练*环节

  1)基本练*

  看图列式,并写出相应的公式。

  (设计意图是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能力。)

  2)变式练*

  一根圆柱形木料,它的体积是6750立方厘米,底面积为75*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防止受定势影响。)

  3)拓展练*

  把一根长1.5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三段后,如图,表面积比原来增加9.6*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升华练*

  激趣设疑

  同学们,小丽的妈妈拿来了三个圆柱体,想考考小丽,让她算出这些圆柱的体积吗?小丽没有办法,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亲自测量,仔细去算,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既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又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指导性。艺术性。概括性。总结性。

  圆柱体积说课稿 8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本人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基于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的。

  二、说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悟”数学。

  三、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发现数学的乐趣。

  1、说教材

  圆柱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是:

  (1)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重点是圆柱体体积的推导公式和应用。

  难点是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四、说教法指导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引导,组织教学。

  (2)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3)运用迁移,循序渐进。

  五、学法指导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力概括出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1、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丽的妈妈拿来了三个圆柱体,想考考小丽,让她算出这些圆柱的体积,小丽没有办法,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体积公式

  1)用课件出示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板书长方体体积公式

  3、猜想:圆柱体积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

  1)、观察两组课件一组是高相等,底面积不等,体积有什么变化?另一组是底面积相等,高不等,体积怎样?

  2)学生用学具将圆柱体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

  3)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4)小组讨论

  拼成的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5)学生汇报,师板书圆柱体体积公式

  6)总结出知道底面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归纳圆柱体体积公式

  5、出示例4、例5

  1)例4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师板书

  2)例5放手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练*环节

  1)基本练*

  看图列式,并写出相应的公式。

  (设计意图是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能力。)

  2)变式练*

  一根圆柱形木料,它的体积是6750立方厘米,底面积为75*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防止受定势影响。)

  3)拓展练*

  把一根长1.5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三段后,如图,表面积比原来增加9.6*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升华练*

  激趣设疑

  同学们,小丽的妈妈拿来了三个圆柱体,想考考小丽,让她算出这些圆柱的体积吗?小丽没有办法,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亲自测量,仔细去算,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既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又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指导性。艺术性。概括性。总结性。

  圆柱体积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国标教材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5页的例4教学。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等积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观察比较新旧图形的联系,做出合请推理,从而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知规律出发,经过观察、比较、猜想、思考、、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1、复*引导,揭示课题。

  明确已有的圆柱的特征、体积概念的认识、*面图形公式的研究方法等知识水*,建立新的学*和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底等高时,猜想他们的体积是否都想等?猜想后强调“可能“相等,因为是猜想的。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们还没有研究出公式来,所以这里只能是一种没有经过验证的猜想,只能用“可能”相等,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不可以用“一定“两个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3、激励思考,提出验证的方法。

  有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好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呢?或者说圆柱的体积也有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呢?学生可以通过回忆*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获取一些思考。

  4、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使用“切割—转化—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四人一组,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纲要:

  (1)用 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 体。

  (2)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 变了, 没有变。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 怎么进行合情推理?

  (5)怎样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

  5、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所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广泛领域。

  6、全课小结,提升认识水*。

  在研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这里的切割是指切割旧图形,还是切割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是指转化成已学过的旧图形,还是转化成没有学过的新图形?观察比较什么?怎样分析推理?这里蕴藏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最后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发明电灯重要,还是使用电灯重要,哪个更能造福人类,造福子孙万代?科学家、发明家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善于猜想、善于发现,敢于探究。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敢不敢大胆去尝试、去探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或是更广泛的研究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三角形、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等一些直棱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呢?在研究中,你会发现,数学很美,它是思维的体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研究的成果告诉老师一起分享。

  四、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讲课时,我再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双重演示,让学生通过眼看、脑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的第一层次是复*。通过复*来导入新课。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似的长方体,找出*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的和归纳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达到一定技能。

  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乐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没有处理好。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圆柱体积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一小节第四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的前提。

  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例题直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试一试和练一练对方法进行了巩固,并有所变化,不同条件下求圆柱体积,完善认知结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和图形的目标要求和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理解,以及我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的认识,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综合,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体会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本节课需要把圆柱体切割转化成长方体,我们却找不到某种材料做的圆柱体适合切割拼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热点和分化点。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和学具为: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课件,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用具。

  三、说教法

  本课教学时最大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识规律出发,运用迁移,类比猜想、实践演示、自主推导,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一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和学**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新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光靠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主要靠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已学,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学*。所以要让教法为学法服务,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倡导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思考中创新,在小组合作学*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学*能力得到发展。 /article/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转化利用旧知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讨论,为引入新知作准备

  1、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2、学*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换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当学生回答完毕后,用课件再现圆面积的“化曲为直”转换成*似长方形,然后进行推导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到 “把新的知识转换成旧的知识”这样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方法。

  3、出示圆柱,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提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状态。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的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操作演示,探索内化新知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直径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同的16块。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

  (1)、做一做:集体订正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它的体积,如果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那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才能求出它的体积?该怎样求?单位不统一怎么办?

  (2)出示例6、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已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6进行尝试练*,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四)巩固练*,检验目标

  2、完成练*三第1、2题。

  已知底面的周长(或半径或直径或底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通过不同条件求圆柱体积的练*,巩固新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惯。

  3、变式练*: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的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教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学会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然后理一理化归思想的运用过程:*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转化成*行四边形——圆转化成长方形——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

  然后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通过已学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