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汇总十篇

首页 / 教案 / |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同桌合作,测量、计算圆柱形物体体积的过程。

  2.会测量圆柱形物体的有关数据,能根据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

  3.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能根据学生自己测量的数据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给出圆柱底面周长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具准备

  学生自备的茶叶筒或露露瓶。

  教学过程

  一、测量茶叶筒的体积

  1.师:同学们,我们要想计算这个茶叶筒的体积,应该首先知道哪些数据?

  生:茶叶筒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

  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来亲手量一量你们手里的圆柱体的各个数据,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

  2.交流测量数据的方法和计算的结果。

  3.刚才同学大部分都测量的是茶叶筒的高和直径或半径,有没有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的?如果有,就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如果没有,就提示大家,如果给出了圆柱底面周长,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生:利用周长先求出半径,再进行计算。

  师:你们会不会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呢?如果已经忘记,就进行一下提示:在圆柱的底面上做一标记,然后把圆柱体在直尺上进行滚动。或用皮尺测量。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底面周长,并进行计算,看看和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二、巩固练*

  1.一根圆柱形水泥柱子,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200分米,求它的体积?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1-3题。

  三、家庭作业

  1.练一练的第4小题。

  2.①一个圆柱的的'体积是141.3立方厘米,底面半径3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②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2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克?

  圆柱的体积

  第三课时 容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容积计算问题的过程。

  2.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容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体积公式计算保温杯的容积。

  教学难点

  计算容积所需要的数据是容器内壁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如何获得这些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似值的。

  2.注意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3.注意保温杯内壁的厚度应该减去几个才是内壁的直径,高应该减去几个厚度才是内壁的高?

  4.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新课小结

  1.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计算容积与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提高练*

  把6个这样的保温杯倒满水,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水?

  注意大头蛙的话:1毫升水重1克。

  五、巩固练*

  1.拿一个水杯,量出它的内直径和高,算一算这个水杯大约可以装多少水?

  注意:如果给出水杯的外壁直径、杯壁厚度和高,怎么计算?(内壁就减两个厚度,高减一个厚度,因为水杯没有盖。)

  2.练一练1:求水杯的水有多少是求水杯的容积吗?水杯的高度与计算容积有关吗?需要用哪个数据来计算?(杯中水的高度)

  3.练一练第4小题。怎么钢管的体积?

  1)钢管体积=大圆柱体积-小圆柱体积

  2)钢管体积=钢管环形底面积高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4

  教学目标: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主题图、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方厘米=0.5*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方厘米=0.005*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

  1、做第26页的第1题:

  2、练*五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全课总结: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5

  教学目标: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五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五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五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五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全课总结: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 ,也就越接*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

  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2、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学生在练*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

  学*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三第1-4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惯。

  2、练*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3)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中未做完的*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 .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题中的数据是用***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惯。如在做这类*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9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19——20页例5例6及相关的练*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意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积、体积单位,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经验。

  2、原型:圆柱模型。

  3、探究的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

  (2)把圆柱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圆柱的哪个

  部分?

  (3)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它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吗?

  切入教学: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会和什么有关?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圆柱的体积

  1、 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 类比猜测,提出假设: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即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据此分析并猜测圆柱的体积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提出假设,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3、 转化物体,分析推理:

  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在学圆的面积时是把圆*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应该怎样转化?结合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

  (拿出*均分好的圆柱模型,圆柱的底面用一种颜色,圆柱的侧面用另一种颜色,以便学生观察。)现在利用这个圆柱模型小组合作把它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小组合作后汇报交流。

  4、全班交流,公式归纳:

  交流时,要学生说明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把圆柱*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可以拼成*似的长方体,这样“化曲为直”,圆柱的体积就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接*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教师板书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5、举一反三,应用规律:

  (1)你能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如果我们只知道圆柱的半径和高,你能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引导学生推导出V=∏r2h

  (2)教学例6

  学生审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然后指出求杯子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杯子可容纳东西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反馈时,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步骤,着重说明杯子内部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先要求底面积,再求杯子的容积。

  (三)训练与强化。

  1、基本练*。

  练*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都可以直接用V=sh来计算。全班订正,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2、变式练*。

  第2题,这题中给的条件不同,不管是知道半径还是直径,我们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时,注意计算方法的指导。

  第3题。求装多少水,实际是求这个水桶的容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水是液体,单位应用毫升或升。

  3、综合练*。

  第5题。这题中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引导学生推出h=V÷s,如果有困难,也可列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4、提高性练*。22页第10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总结与提高。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在形体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样上下两个底面一样,粗细不变的立体图形叫做直柱体,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出示几个直柱体(例:三棱柱、钢管等),让学生计算出他们的体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汇总十篇(扩展1)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5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1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学 具: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2.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圆柱有多少条高?有几个底面?每个1自由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新课教学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l)自学第43页第二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中要求,两人一组将于中的圆柱切开拼一拼,再说一说你拼成三个*似什么形状的立方体?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 t和**,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由观察、分析、比较,再进行计算,达到运用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新知应用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方厘米=0.005*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学生作业

  练*十一的第l 、2题。

  [总结实: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三个主要特点: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效果好。总之,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惯。

  2、练*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3)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中未做完的*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 .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题中的数据是用***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惯。如在做这类*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

  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2、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学生在练*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

  学*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三第1-4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同桌合作,测量、计算圆柱形物体体积的过程。

  2.会测量圆柱形物体的有关数据,能根据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

  3.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能根据学生自己测量的数据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给出圆柱底面周长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具准备

  学生自备的茶叶筒或露露瓶。

  教学过程

  一、测量茶叶筒的体积

  1.师:同学们,我们要想计算这个茶叶筒的体积,应该首先知道哪些数据?

  生:茶叶筒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

  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来亲手量一量你们手里的圆柱体的各个数据,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

  2.交流测量数据的方法和计算的结果。

  3.刚才同学大部分都测量的是茶叶筒的高和直径或半径,有没有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的?如果有,就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如果没有,就提示大家,如果给出了圆柱底面周长,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生:利用周长先求出半径,再进行计算。

  师:你们会不会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呢?如果已经忘记,就进行一下提示:在圆柱的底面上做一标记,然后把圆柱体在直尺上进行滚动。或用皮尺测量。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底面周长,并进行计算,看看和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二、巩固练*

  1.一根圆柱形水泥柱子,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200分米,求它的体积?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1-3题。

  三、家庭作业

  1.练一练的第4小题。

  2.①一个圆柱的的体积是141.3立方厘米,底面半径3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②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2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克?

  圆柱的体积

  第三课时 容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容积计算问题的过程。

  2.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容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体积公式计算保温杯的容积。

  教学难点

  计算容积所需要的数据是容器内壁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如何获得这些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似值的。

  2.注意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3.注意保温杯内壁的厚度应该减去几个才是内壁的直径,高应该减去几个厚度才是内壁的高?

  4.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新课小结

  1.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计算容积与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提高练*

  把6个这样的保温杯倒满水,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水?

  注意大头蛙的话:1毫升水重1克。

  五、巩固练*

  1.拿一个水杯,量出它的内直径和高,算一算这个水杯大约可以装多少水?

  注意:如果给出水杯的外壁直径、杯壁厚度和高,怎么计算?(内壁就减两个厚度,高减一个厚度,因为水杯没有盖。)

  2.练一练1:求水杯的水有多少是求水杯的容积吗?水杯的高度与计算容积有关吗?需要用哪个数据来计算?(杯中水的高度)

  3.练一练第4小题。怎么钢管的体积?

  1)钢管体积=大圆柱体积-小圆柱体积

  2)钢管体积=钢管环形底面积高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汇总十篇(扩展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汇总十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似长方体的长越*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同桌合作,测量、计算圆柱形物体体积的过程。

  2.会测量圆柱形物体的有关数据,能根据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

  3.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能根据学生自己测量的数据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给出圆柱底面周长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具准备

  学生自备的茶叶筒或露露瓶。

  教学过程

  一、测量茶叶筒的体积

  1.师:同学们,我们要想计算这个茶叶筒的体积,应该首先知道哪些数据?

  生:茶叶筒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

  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来亲手量一量你们手里的圆柱体的各个数据,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

  2.交流测量数据的方法和计算的结果。

  3.刚才同学大部分都测量的是茶叶筒的高和直径或半径,有没有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的?如果有,就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如果没有,就提示大家,如果给出了圆柱底面周长,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生:利用周长先求出半径,再进行计算。

  师:你们会不会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呢?如果已经忘记,就进行一下提示:在圆柱的底面上做一标记,然后把圆柱体在直尺上进行滚动。或用皮尺测量。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底面周长,并进行计算,看看和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二、巩固练*

  1.一根圆柱形水泥柱子,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200分米,求它的体积?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1-3题。

  三、家庭作业

  1.练一练的第4小题。

  2.①一个圆柱的的体积是141.3立方厘米,底面半径3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②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2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克?

  圆柱的体积

  第三课时 容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容积计算问题的过程。

  2.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容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体积公式计算保温杯的容积。

  教学难点

  计算容积所需要的数据是容器内壁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如何获得这些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似值的。

  2.注意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3.注意保温杯内壁的厚度应该减去几个才是内壁的直径,高应该减去几个厚度才是内壁的高?

  4.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新课小结

  1.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计算容积与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提高练*

  把6个这样的保温杯倒满水,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水?

  注意大头蛙的话:1毫升水重1克。

  五、巩固练*

  1.拿一个水杯,量出它的内直径和高,算一算这个水杯大约可以装多少水?

  注意:如果给出水杯的外壁直径、杯壁厚度和高,怎么计算?(内壁就减两个厚度,高减一个厚度,因为水杯没有盖。)

  2.练一练1:求水杯的水有多少是求水杯的容积吗?水杯的高度与计算容积有关吗?需要用哪个数据来计算?(杯中水的高度)

  3.练一练第4小题。怎么钢管的体积?

  1)钢管体积=大圆柱体积-小圆柱体积

  2)钢管体积=钢管环形底面积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二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自主研究: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

  出示例1,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0.9米=90厘米 2490=2160(立方厘米)

  5.做练*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7. 教学例2。

  出示例2,审题。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结果保留整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三第1~3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5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学 具: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2.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圆柱有多少条高?有几个底面?每个1自由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新课教学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l)自学第43页第二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中要求,两人一组将于中的圆柱切开拼一拼,再说一说你拼成三个*似什么形状的'立方体?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 t和**,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由观察、分析、比较,再进行计算,达到运用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新知应用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方厘米=0.005*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学生作业

  练*十一的第l 、2题。

  [总结实: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三个主要特点: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效果好。总之,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似长方体的长越*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8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19——20页例5例6及相关的练*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意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积、体积单位,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经验。

  2、原型:圆柱模型。

  3、探究的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

  (2)把圆柱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圆柱的哪个

  部分?

  (3)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它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吗?

  切入教学: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会和什么有关?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圆柱的体积

  1、 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 类比猜测,提出假设: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即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据此分析并猜测圆柱的体积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提出假设,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3、 转化物体,分析推理:

  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在学圆的面积时是把圆*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应该怎样转化?结合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

  (拿出*均分好的圆柱模型,圆柱的底面用一种颜色,圆柱的侧面用另一种颜色,以便学生观察。)现在利用这个圆柱模型小组合作把它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小组合作后汇报交流。

  4、全班交流,公式归纳:

  交流时,要学生说明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把圆柱*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可以拼成*似的长方体,这样“化曲为直”,圆柱的体积就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接*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教师板书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5、举一反三,应用规律:

  (1)你能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如果我们只知道圆柱的半径和高,你能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引导学生推导出V=∏r2h

  (2)教学例6

  学生审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然后指出求杯子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杯子可容纳东西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反馈时,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步骤,着重说明杯子内部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先要求底面积,再求杯子的容积。

  (三)训练与强化。

  1、基本练*。

  练*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都可以直接用V=sh来计算。全班订正,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2、变式练*。

  第2题,这题中给的条件不同,不管是知道半径还是直径,我们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时,注意计算方法的指导。

  第3题。求装多少水,实际是求这个水桶的容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水是液体,单位应用毫升或升。

  3、综合练*。

  第5题。这题中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引导学生推出h=V÷s,如果有困难,也可列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4、提高性练*。22页第10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总结与提高。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在形体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样上下两个底面一样,粗细不变的立体图形叫做直柱体,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出示几个直柱体(例:三棱柱、钢管等),让学生计算出他们的体积。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 ,也就越接*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10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19——20页例5例6及相关的练*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意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积、体积单位,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经验。

  2、原型:圆柱模型。

  3、探究的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

  (2)把圆柱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圆柱的哪个

  部分?

  (3)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它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吗?

  切入教学: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会和什么有关?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圆柱的体积

  1、 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 类比猜测,提出假设: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即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据此分析并猜测圆柱的体积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提出假设,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3、 转化物体,分析推理:

  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在学圆的面积时是把圆*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应该怎样转化?结合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

  (拿出*均分好的圆柱模型,圆柱的底面用一种颜色,圆柱的侧面用另一种颜色,以便学生观察。)现在利用这个圆柱模型小组合作把它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小组合作后汇报交流。

  4、全班交流,公式归纳:

  交流时,要学生说明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把圆柱*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可以拼成*似的长方体,这样“化曲为直”,圆柱的体积就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接*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教师板书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5、举一反三,应用规律:

  (1)你能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如果我们只知道圆柱的半径和高,你能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引导学生推导出V=∏r2h

  (2)教学例6

  学生审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然后指出求杯子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杯子可容纳东西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反馈时,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步骤,着重说明杯子内部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先要求底面积,再求杯子的容积。

  (三)训练与强化。

  1、基本练*。

  练*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都可以直接用V=sh来计算。全班订正,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2、变式练*。

  第2题,这题中给的条件不同,不管是知道半径还是直径,我们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时,注意计算方法的指导。

  第3题。求装多少水,实际是求这个水桶的容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水是液体,单位应用毫升或升。

  3、综合练*。

  第5题。这题中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引导学生推出h=V÷s,如果有困难,也可列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4、提高性练*。22页第10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总结与提高。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在形体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样上下两个底面一样,粗细不变的立体图形叫做直柱体,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出示几个直柱体(例:三棱柱、钢管等),让学生计算出他们的体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汇总十篇(扩展3)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实用十份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用字母表示( )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 ,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 )

  2、我们在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 ),所以圆柱的体积=( )×( )。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

  综合算式( )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 )×( )”(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2、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成的*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学生在练*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

  学*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三第1-4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用字母表示( )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 ,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 )

  2、我们在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 ),所以圆柱的体积=( )×( )。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

  综合算式( )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 )×( )”(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似长方体的长越*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似长方体的长越*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用字母表示( )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 ,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 )

  2、我们在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 ),所以圆柱的体积=( )×( )。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

  综合算式( )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 )×( )”(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7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似长方

  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 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

  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8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三第1~3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0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似长方体的长越*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汇总十篇(扩展4)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十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1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三的第4――7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例1的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求*均数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及怎样求出总数等内容和理解。

  通过例2的复*进一步掌握求稍复杂的*均数问题的方法。

  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并能应用原始数据和表格计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均数。

  出示例1

  问:要求七个班的*均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

  想一想: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计算让学生总结出求*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2

  学生想:要求五年级*均每人做多少个,必须先求出( )和( )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让学生总结求较复杂*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完成137页的“做一做”

  复*统计表

  出示137页的例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看看计算的结果对不对。

  完成138页的“做一做”

  第二课时

  复*统计图

  教学目标:

  通过复*让学生归纳整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区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加深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反映情况较为合适。

  教学过程:

  复*

  回答

  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出示某电子仪器一厂和二厂在三个方面的统计图。

  回答四个问题

  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和快?

  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综合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看书或出示140页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表。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明白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会找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全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指出中间的那条线。)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看出来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讲授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3)巩固概念。(投影)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生:***、奖杯、汽车图是对称图形,金鱼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没有对称轴。

  ②拿出从方格纸上剪下来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顺序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在xx里写明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回答:

  1°任意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任意梯形不是对称图形。

  4°正方形是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再折一折,老师示范。)

  5°*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条直线折都不重合。)

  6°长方形是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四条对不对,折一折。)

  7°圆是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你那个圆上至少画出三条对称轴。)

  8°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③小结。

  问:决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具备什么条件?有几条对称轴由谁来决定?

  ④练一练

  打开书第125页“做一做”,读题后做在书上,一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订正。

  第2个图和第4个图较难,要引导学生用对折的思想思考,关键找准第一条对称轴,其它就好找了。

  2、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25页,看下半部分的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的A,B,C,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

  认真度量,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投影订正。填后的结果:

  A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B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C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问: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什么?

  (A,D两点及B,C两点都分别在对称轴两侧。A,D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都是0.6厘米;B,C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都是1.2厘米。)

  问:根据度量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板书: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验证性质。

  量一量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到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看126页上面三幅图,同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

  1、第127页1题,画出对称轴。

  2、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3、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也可按第127页第3题先画、再剪。

  4、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讲授

  1、基本练*。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和练*。

  2、指导练*。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 和6 : 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 60:40

  内项: 6o

  外项: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 :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 60/40

  3.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9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____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 〉6,但是-8〈 -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

  1、练*一第4、5题。

  2、练*一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第2页的练*。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y =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汇总十篇(扩展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总五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

  基础练*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学了些什么。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三、分层练*,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三第1~3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H,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H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面还是低于海*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保卫***。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xx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

  1.练*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二的第4题。

  我国20xx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xx元的 10%

  超过20xx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xx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xx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xx)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