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优选【十】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1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当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题2.7

  2.拓展练*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

  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

  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删掉)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学情境:怎样用学过的知识测量出老师的水杯里装了多少毫升的水?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长方体的长、宽和水的高,就能求出水的体积。

  2、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压路机的车轮这样的圆柱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体会圆柱的体积和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2、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拓展交流

  要求圆柱的体积只要找到它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分别讨论知道半径、直径、地面周长,该怎么求出圆柱的体积,总结出公式。

  四、练*设计:

  1、想一想,填一填:

  把圆柱体切割拼成*似(),它们的()相等。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 ),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 ),“S”表(),“h”表示( ),那么,圆柱体体积用字母表示为(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3、分别计算下列各图形的体积,再说说这几个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4×3×8

  6×6×6

  3.14×(5÷2)2×8

  =96(cm3)

  =216(cm3)

  =157(cm3)

  4、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60×4

  3.14×12×5

  3.14×(6÷2)2×10

  =240(cm3)

  =15.7(cm3)

  =282.6(dm3)

  5、这个杯子能否装下3000mL的牛奶?

  3.14×(14÷2)2×20

  =3077.2(cm3)

  =3077.2(mL)

  3077.2mL>3000mL

  答:这个杯子能装下3000mL的牛奶。

  五、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 ,也就越接*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7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

  ①94.5÷3.14÷2≈15.0(厘米)

  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1)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1)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的。它是今后学*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时间少,练*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删掉)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19——20页例5例6及相关的练*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意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

  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积、体积单位,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经验。

  2、原型:圆柱模型。

  3、探究的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

  (2)把圆柱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圆柱的哪个

  部分?

  (3)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它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吗?

  切入教学: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会和什么有关?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圆柱的体积

  1、 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 类比猜测,提出假设: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即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据此分析并猜测圆柱的体积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提出假设,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3、 转化物体,分析推理:

  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在学圆的面积时是把圆*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应该怎样转化?结合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

  (拿出*均分好的圆柱模型,圆柱的底面用一种颜色,圆柱的侧面用另一种颜色,以便学生观察。)现在利用这个圆柱模型小组合作把它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小组合作后汇报交流。

  4、全班交流,公式归纳:

  交流时,要学生说明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把圆柱*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可以拼成*似的长方体,这样“化曲为直”,圆柱的体积就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接*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教师板书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5、举一反三,应用规律:

  (1)你能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如果我们只知道圆柱的半径和高,你能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引导学生推导出V=∏r2h

  (2)教学例6

  学生审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然后指出求杯子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杯子可容纳东西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反馈时,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步骤,着重说明杯子内部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先要求底面积,再求杯子的容积。

  (三)训练与强化。

  1、基本练*。

  练*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都可以直接用V=sh来计算。全班订正,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2、变式练*。

  第2题,这题中给的条件不同,不管是知道半径还是直径,我们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时,注意计算方法的指导。

  第3题。求装多少水,实际是求这个水桶的容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水是液体,单位应用毫升或升。

  3、综合练*。

  第5题。这题中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引导学生推出h=V÷s,如果有困难,也可列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4、提高性练*。22页第10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总结与提高。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在形体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样上下两个底面一样,粗细不变的立体图形叫做直柱体,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出示几个直柱体(例:三棱柱、钢管等),让学生计算出他们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优选【十】篇(扩展1)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菁华6篇)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 ,也就越接*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2

  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当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 8

  52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题2。7

  2。拓展练*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2、我们在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4

  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当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 8

  52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题2。7

  2。拓展练*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似于长方体.

  (2)*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

  (一)填表

  底面积S(*方米)15

  **(米)3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二)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三)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图中单位:厘米)

  (二)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优选【十】篇(扩展2)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五)份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2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似于长方体.

  (2)*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

  (一)填表

  底面积S(*方米)15

  **(米)3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二)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三)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图中单位:厘米)

  (二)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练*。

  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学情境:怎样用学过的知识测量出老师的水杯里装了多少毫升的水?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长方体的长、宽和水的高,就能求出水的体积。

  2、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压路机的车轮这样的圆柱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体会圆柱的体积和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2、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拓展交流

  要求圆柱的体积只要找到它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分别讨论知道半径、直径、地面周长,该怎么求出圆柱的体积,总结出公式。

  四、练*设计:

  1、想一想,填一填:

  把圆柱体切割拼成*似(),它们的()相等。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 ),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 ),“S”表(),“h”表示( ),那么,圆柱体体积用字母表示为(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3、分别计算下列各图形的体积,再说说这几个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4×3×8

  6×6×6

  3.14×(5÷2)2×8

  =96(cm3)

  =216(cm3)

  =157(cm3)

  4、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60×4

  3.14×12×5

  3.14×(6÷2)2×10

  =240(cm3)

  =15.7(cm3)

  =282.6(dm3)

  5、这个杯子能否装下3000mL的牛奶?

  3.14×(14÷2)2×20

  =3077.2(cm3)

  =3077.2(mL)

  3077.2mL>3000mL

  答:这个杯子能装下3000mL的牛奶。

  五、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优选【十】篇(扩展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 ,也就越接*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P25-2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似的*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 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优选【十】篇(扩展4)

——《圆柱的体积》教案 (菁华5篇)

《圆柱的体积》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圆柱的体积》教案2

  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圆柱的体积》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分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今天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一)复*准备

  1、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师:你学过哪些体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2、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均分成数个扇形,拼成一个*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边用幻灯片演示。)得到圆面积公式S=πr2。

  (二)学*新课

  1、动脑筋想一想,圆柱的体积,能不能转化成你学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2、看书自学。

  (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似长方体的?

  (2)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切拼成的长方体体积?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1)讨论自学题(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长方体的?(指名叙述)再看看书和你叙述的一样吗?

  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似长方体。(教师加以说明,底面扇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长方体。)

  (2)动手操作切拼,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出示两个等底等高圆柱体,让学生比一比,底面积大小一样,高相等,使学生确信,两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

  请两名同学按照你们的叙述,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如有条件,每四人一个学具,人人动手切拼,充分展示切拼过程和公式推导过程。)

  现在讨论自学题(2)。

  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言。)

  小结: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 V=Sh

  (4)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例1 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审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做这道题还要注意什么?

  生:已知圆柱体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体积,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2.1米=210厘米 (①用字母表示已知条件)

  S=50 h=210 (②写出字母公式)

  V=Sh (③列式计算)

  =50×210 (④写出答题)

  =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总结出做题步骤。

  小结: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如果给半径、直径、底面周长,会求出底面积)和高。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圆柱体的底面积3.14*方分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3、填表:

  4、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是25厘米,高8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5、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6.28米,高20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生:学会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思考题: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6.28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一下。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复*。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似的长方体,找出*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第二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达到一定技能。

  本节教案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玩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圆柱的体积》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课始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说说怎样求它们的体积,接着师往正方体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学*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师:看来,我们刚才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是能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那样,有一个通用的公式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 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 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 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4) 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 ”: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三、练*巩固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3)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

  2、这是我们学校种榕树的一个花坛,测得花坛内直径是4m,花坛内填土高度是0.5m,算一算这个花坛内一共填土多少立方米?

  3、学*很愉快,我们来庆祝一下:在一个棱长为20厘米正方体纸盒中,放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蛋糕,系上180厘米长的丝带(打结部分忽略不计),那么这个蛋糕的体积到底是多少呢?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这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为了降低学*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十分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在学*活动中体验学*的乐趣。

  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现数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从生活情境入手,创设了一个装水的学具槽放入圆柱学具使水面上升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直观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同时意识到过去学的排水法可以用来求圆柱的体积,紧接着当老师再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并追问大厅内圆柱的体积等问题时,学生意识到前面所说求体积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思维困惑,进一步激发了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欲望。这样的导入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生活化学*环境,还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发现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在练*的设计上,为避免纯数学的计算,我以学生熟悉的学校圆柱形花坛为背景,提出求花坛填土体积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巩固体积计算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味。

  二、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的主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具的欠缺,没能给学生提供小组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的作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搭建探究*台,通过观察、设疑、猜想、验证,经历圆柱体积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探究圆柱体积的过程中,我从本班学情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圆柱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怎样计算,为什么?”,然后再结合以往学*几何图形的经验,回顾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实现知识迁移,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我较好地借助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二者有机结合,先让两个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然后再课件动态模拟,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当圆柱体转化成*似的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整个探究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知识的形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三、注重学法指导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会学*”是对学生“学”的最高要求,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观察、猜想、验证”的学法指导,贯穿于整个学*过程,使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在探究方法的引导上从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入手,确定转化的方法,体验转化的过程,验证转化的结果,使“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在课中得到良好渗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条理的数学思维方式,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课时P17~18页例4,P2页练一练,练*一1~3。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学生准备:预*教材,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木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

  二、动手实验,探索公式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⑴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⑵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让学生自主探究(材料:圆柱体积木、圆柱体插拼教学具、师准备课件),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⑴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

  ⑵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⑶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a、小组讨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b、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优选【十】篇(扩展5)

——圆柱的表面积的数学教案 (菁华3篇)

圆柱的表面积的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二的部分*题。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怎样求圆柱体的侧面积?

  3.(只列式,不计算 )求下列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3.8dm,高1.5dm。

  (2)底面直径20m,高12m。

  (3)底面半径6cm,高18cm。

  二、新课

  导入:我们以前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又该如何求呢?[板书课题]

  1.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3)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有什么不同?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2.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1)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材14页做一做(强调作业格式要求:分三步,首先分别求出侧面积和底面积,最后求表面积)

  (2)底面直径6分米,高2分米。

  (3)底面周长12.56米,高3米。

  三.课堂作业:练*二第6题。

  家庭作业:练*二第14题求表面积部分。

圆柱的表面积的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一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复*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一第5~7题。

圆柱的表面积的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师:出示各种*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圆的面积求解方法,并引出圆周长的求解方法。

  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S=πr2,C=2πr或C=πd。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例题图例:观察下面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2.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认识圆柱体的外部特征以及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总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指出:(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1)认识底面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2)认识侧面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

  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3)认识圆柱的高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我们认识了圆柱体,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你们想一下,这个容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优选【十】篇(扩展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范本十份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惯。

  2、练*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3)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中未做完的*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 .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题中的数据是用***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惯。如在做这类*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P25-2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似的*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 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5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练一练,练*二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怎样计算环形面积?你能举例和同学们说一说吗?小组交流。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套管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要求钢管的质量先要求什么?怎样求钢管的体积?小组讨论。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单位,取*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怎样计算套管体积?如果知道套管的内周长和外周长几套管的长,怎样求套管的体积?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二第6题。

  让学生在练*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练*二第7、8题及数训。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

  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2、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学生在练*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

  学*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三第1-4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同桌合作,测量、计算圆柱形物体体积的过程。

  2.会测量圆柱形物体的有关数据,能根据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

  3.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能根据学生自己测量的数据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给出圆柱底面周长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具准备

  学生自备的茶叶筒或露露瓶。

  教学过程

  一、测量茶叶筒的体积

  1.师:同学们,我们要想计算这个茶叶筒的体积,应该首先知道哪些数据?

  生:茶叶筒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

  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来亲手量一量你们手里的圆柱体的各个数据,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

  2.交流测量数据的.方法和计算的结果。

  3.刚才同学大部分都测量的是茶叶筒的高和直径或半径,有没有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的?如果有,就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如果没有,就提示大家,如果给出了圆柱底面周长,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生:利用周长先求出半径,再进行计算。

  师:你们会不会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呢?如果已经忘记,就进行一下提示:在圆柱的底面上做一标记,然后把圆柱体在直尺上进行滚动。或用皮尺测量。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底面周长,并进行计算,看看和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二、巩固练*

  1.一根圆柱形水泥柱子,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200分米,求它的体积?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1-3题。

  三、家庭作业

  1.练一练的第4小题。

  2.①一个圆柱的的体积是141.3立方厘米,底面半径3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②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2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克?

  圆柱的体积

  第三课时 容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容积计算问题的过程。

  2.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容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体积公式计算保温杯的容积。

  教学难点

  计算容积所需要的数据是容器内壁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如何获得这些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似值的。

  2.注意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3.注意保温杯内壁的厚度应该减去几个才是内壁的直径,高应该减去几个厚度才是内壁的高?

  4.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新课小结

  1.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计算容积与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提高练*

  把6个这样的保温杯倒满水,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水?

  注意大头蛙的话:1毫升水重1克。

  五、巩固练*

  1.拿一个水杯,量出它的内直径和高,算一算这个水杯大约可以装多少水?

  注意:如果给出水杯的外壁直径、杯壁厚度和高,怎么计算?(内壁就减两个厚度,高减一个厚度,因为水杯没有盖。)

  2.练一练1:求水杯的水有多少是求水杯的容积吗?水杯的高度与计算容积有关吗?需要用哪个数据来计算?(杯中水的高度)

  3.练一练第4小题。怎么钢管的体积?

  1)钢管体积=大圆柱体积-小圆柱体积

  2)钢管体积=钢管环形底面积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8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9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似长方

  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 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

  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10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似长方体的长越*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优选【十】篇(扩展7)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实用10份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况、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2.2 教学难点

  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体。

  师: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生: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师: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引入新课。

  2、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生:不是。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的物体?

  生:分别回答。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2)、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3)、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探究。

  师: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小试牛刀:实践应用,发展新知:

  ①、指出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

  ②、做一做: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师: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师: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猜一猜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自己转转看?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生: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

  2、教学例2

  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得出结果: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小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3、探究圆柱的底面与侧面的关系

  师: 侧面是曲面,如何转化为*面?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剪一剪、 画一画、卷一卷、滚一滚。转化后的*面图形与底面有怎样的关系?

  师:小组合作,先想好并说说怎样操作,组长分好工后,再开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斜着剪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得到一个*行四边形。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三、巩固练*(课件一 一展示)

  1、我能行

  (1).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都是( 圆)形,它们的面积都( 相等 )。

  (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 )形,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 高 )。

  (3).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完成填空。)

  2、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 × )

  ②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 定是圆柱体。 ( × )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 )

  4、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的圆柱?

  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汇报交流。

  四、你知道吗:

  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课后小结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总结全文

  你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题

  练*三、第5题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2

  设计说明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不同,圆柱是由*面和曲面围成的,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能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圆柱特征的思考,使学生联想到学*圆柱的方法与学*长方体的方法一致;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关系时,适时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实践操作的作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较多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思考,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积累圆柱特征的相关知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柱模型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剪刀 胶水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复*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2)关于长方体你了解多少?

  预设

  生1:长方体有6个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

  生3: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4:相对的面……

  2.谈话引入。

  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组成,“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属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设计意图:提问激趣,在引导学生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之后,向学生渗透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学*新知时,自觉运用知识的迁移,亲身体验研究立体图形方法的一致性。

  ⊙探究新知

  1.观察、提问,给出圆柱的名称。

  (1)观察教材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2)观察圆柱形实物。

  指出:像这样,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3)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掌握圆柱的特征。

  (1)观察实物,并摸一摸,明确圆柱的组成。

  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上、下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2)物、图对照,明确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①底面: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②侧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3)明确侧面的特征及两个底面之间的关系。

  ①摸一摸,说一说:摸一摸圆柱的侧面,说一说它的形状。

  ②观察、比较、思考:圆柱的侧面有什么特征?两底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鼓励创新思维,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结论: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4)认识并理解圆柱的高的含义及特点。

  出示两个底面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

  观察、思考:两个圆柱有什么区别?

  交流、明确:

  ①圆柱的高: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②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5)指出摆放方式不同的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8页“做一做”1题)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立体图形圆

  柱体。通过学*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2. 课件出示练*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4

  设计说明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不同,圆柱是由*面和曲面围成的,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能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圆柱特征的思考,使学生联想到学*圆柱的方法与学*长方体的方法一致;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关系时,适时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实践操作的作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较多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思考,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积累圆柱特征的相关知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柱模型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剪刀 胶水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复*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2)关于长方体你了解多少?

  预设

  生1:长方体有6个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

  生3: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4:相对的面……

  2.谈话引入。

  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组成,“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属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设计意图:提问激趣,在引导学生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之后,向学生渗透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学*新知时,自觉运用知识的迁移,亲身体验研究立体图形方法的一致性。

  ⊙探究新知

  1.观察、提问,给出圆柱的名称。

  (1)观察教材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2)观察圆柱形实物。

  指出:像这样,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3)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掌握圆柱的特征。

  (1)观察实物,并摸一摸,明确圆柱的组成。

  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上、下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2)物、图对照,明确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①底面: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②侧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3)明确侧面的特征及两个底面之间的关系。

  ①摸一摸,说一说:摸一摸圆柱的侧面,说一说它的形状。

  ②观察、比较、思考:圆柱的侧面有什么特征?两底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鼓励创新思维,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结论: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4)认识并理解圆柱的高的含义及特点。

  出示两个底面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

  观察、思考:两个圆柱有什么区别?

  交流、明确:

  ①圆柱的高: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②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5)指出摆放方式不同的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8页“做一做”1题)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它们的特征。

  2、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事先认识了圆形、长方形

  (材料准备)手表、1圆硬币若干、钥匙圈、皮球、木珠、画有圆形的纸、电池、小鼓、杯子、药瓶、胡萝卜、图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球体:

  1、出示手表、1圆硬币、钥匙圈,让幼儿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圆形)

  2、转转——将1圆硬币竖起在桌上快速转动◆思考:这圆圆的硬币在转动时象什么?(象球)

  重点:3、摸摸——硬币:**的木珠:鼓鼓的

  4、滚滚——将硬币扔在桌上,发现它不会滚动将木珠、皮球扔在桌上,发现它会滚动

  5、说说——小结,归纳:**的圆是圆形;立体的圆,会滚动的圆,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的是球体。

  6、找找——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形?

  7、添添画画——出示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思考,添画几笔,看看象什么?其中几个圆形变成球体了?

  二、认识圆柱体:

  1、叠叠——出示1圆硬币,引导幼儿说出其形状

  将硬币叠起来,让幼儿观察硬币叠起来后像什么形状?(圆柱体)

  2、看看——圆柱体是怎么样的?让它躺下,会怎么样?(滚动)

  u小结:两端是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是圆柱体。

  3、找找——教师出示全部实物,让幼儿寻找哪些是圆柱体?

  重点:讨论:药瓶和胡萝卜是圆柱体吗?(不是,因为它们两端不一样大,中间部分不一样粗。)

  4、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体?

  5、做做——出示长方形的图画纸,引导幼儿思考:能把它变成圆柱体吗?(讨论)

  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注意将它制成两头一样大小,中间一样粗的圆柱体(望远镜)。

  三、结束活动。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6

  一、教学内容:人教义教版教材第10~1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 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的实物模型、相应电脑课件 、用硬纸做的一个圆柱、剪刀、尺。

  五、教学流程预案:

  一、谈话引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形的特征,复*有关圆的知识。教师通过长方形纸旋转围成一个圆柱,揭示课题。

  二、认识圆柱

  1、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课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设计成圆柱形,增加立体感、美感。如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是圆柱形。

  2、认识圆柱形。

  师:那么这些圆柱形的物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结合手中的立体图形自学数学书10页和12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题目:

  圆柱是由哪些面组成的? 这些面都有哪些特征?

  生自学。

  师:把你学到的知识与同桌、朋友共同分享一下好吗?现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长整理好准备汇报。

  小组长汇报。

  底面:拿着圆柱,同桌面对面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个底面有什么关系呢?将圆柱两底面分别画在纸上,剪下重叠比较大小,你发现什么?(课件)

  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师:底面的圆大些,圆柱就粗些。出示感受。

  高:出示高(吸管)矮两个圆柱,说说感受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来看看,你圆柱的高在哪里?有几条?你可以怎样测量最方便?

  同桌互相测量圆柱体实物的高,学生反馈后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测量,讲评讲方法。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深化感知:(课件)

  (1、)(课本11页)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柱?

  (3、)让学生说出圆柱的有关数据。

  4、教学侧面: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感受? 如果要想知道圆柱体侧面的包装纸有多大?怎么办?

  学生操作:把罐头盒或饮料罐等的商标纸用小刀切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它们和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课件)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自己制作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A、在物体的侧面画一条高,沿着这条高把商标纸剪开。把剪开的图展开,再重新包上。与圆柱相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之间有关系吗?(填写表格)

  小结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B、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小结得出: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也就是说:当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C、介绍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行四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2)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和讨论,知道了圆柱侧面的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行四边形。(指着图边问边答)当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时候,

  (3)分别让学生在教似的引导下回答以上问题,再板书。

  三、巩固深化:实际运用圆柱

  1、请你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圆柱,分别得到以下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分别从哪个面看到的?(课件)

  2、填空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 ),它们是( )的圆形;周围的面叫做(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一个圆柱有( )条高。

  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的一条边固定贴在一根木棒上,然后快速转动,得到一个( )。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 厘米。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42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 厘米。

  3、判断

  1、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2、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会得到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 )

  3、同一个圆柱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4、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 长方形。( )

  5、 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

  6、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

  四、小结学*内容。(略)

  板书:

  圆 柱

  侧面展开后与圆柱的关系:(略)

  长方形纸旋转圆柱形

  分别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的模型茶叶桶等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学生自行看课本。

  1、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

  2、圆柱有几个底面?几个侧面?几条高?

  3、你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吗?

  4、长方形或正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会形成不同的圆柱体,不妨自己一试。

  (二)同桌互说P11做一做。

  (三)找一个圆柱

  1.感触一下圆柱的面。

  (1)用手*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2.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合作交流

  小组共同互说:

  1、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

  2、圆柱有何特征?详细说一下。

  三、汇报释疑 整理消化

  教材P15练*二4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教材P12做一做;

  2. P15练*二1----3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况、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2.2 教学难点

  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体。

  师: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生: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师: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引入新课。

  2、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生:不是。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的物体?

  生:分别回答。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2)、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3)、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探究。

  师: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小试牛刀:实践应用,发展新知:

  ①、指出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

  ②、做一做: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师: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师: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猜一猜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自己转转看?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生: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

  2、教学例2

  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得出结果: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小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3、探究圆柱的底面与侧面的关系

  师: 侧面是曲面,如何转化为*面?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剪一剪、 画一画、卷一卷、滚一滚。转化后的*面图形与底面有怎样的关系?

  师:小组合作,先想好并说说怎样操作,组长分好工后,再开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斜着剪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得到一个*行四边形。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三、巩固练*(课件一 一展示)

  1、我能行

  (1).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都是( 圆)形,它们的面积都( 相等 )。

  (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 )形,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 高 )。

  (3).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完成填空。)

  2、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 × )

  ②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 定是圆柱体。 ( × )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 )

  4、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的圆柱?

  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汇报交流。

  四、你知道吗:

  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课后小结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总结全文

  你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题

  练*三、第5题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9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中,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方法,并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实物,圆柱形茶杯、圆柱模型,三角板、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7 cm,宽6 cm),圆柱形管子,吹塑纸、剪刀。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教师:老师想知道,你们在一些节假日的时候,有没有收到过别人送的礼物?(指名口答)老师也收到过别人送的礼物。(出示长方体实物)

  2。复*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教师:除了长方体,我们还学*过正方体,谁知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呢?

  3、引出课题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老师这儿收集了一些,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圆柱体。比如,教室里、窗外……

  (2)指名口答。

  学生1:日光灯灯管、窗帘上面的杆子……

  学生2:晾衣服的框架、下水道管子、防盗窗……

  教师:这说明圆柱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画圆柱的示意图,引出课题。

  (1)教师:老师让你们课前准备圆柱形的物体,你们准备了吗?拿出来,给老师看一下。你们能把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吗?

  (2)学生操作,画出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教师在黑板上也一个圆柱的示意图。)

  教师:大家想不想好好研究一下圆柱?(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探究圆柱的组成部分。

  (1)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有哪些特征?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开始研究吧!(可以同桌合作研究。)

  (2)指名汇报。

  师:谁来说说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学生边说边指给其他同学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并拿出教具(长方体盒子中的圆柱体茶杯)讲解。

  3、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的大小。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1)学生用学具验证,然后教师指名汇报,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画下来比较、量直径……)

  (2)教师指名一位同学上黑板与老师共同操作,验证。

  教师小结: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一样,面积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4、探究圆柱的高。

  教师有选择性的从学生的学具中选出两个圆柱,比较这两个圆柱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引出圆柱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圆柱的高的特征。

  板书:无数条高长度相等。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5、整理圆柱的特征。(看课本第18页的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要内容。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6、检验圆柱的高。

  师生共同检验自己画出的圆柱的高的长度是否相等。

  7、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三、反馈练*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2、教材P20练*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四、游戏拓展,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7cm,宽6 cm),将它的长边粘贴在圆柱形的管子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管子,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先用教具操作,然后再借助课件演示给大家看。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高为17 cm,底面半径为6 cm的一个圆柱)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10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内化的过程中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完成对圆柱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学情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基础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虽然圆柱与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但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则是由曲面围成的几何形体,这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教育生态理论,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类比迁移、合作交流等原生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自主去感受,去发现、不断提高课堂生态水*。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构建生态课堂。

  3、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的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

  2、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实物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说一说下面物体的面都有什么特点?

  2、在这些形体中,哪些我们已经认识,并且知道它们的特征了?

  3、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板书课题)。突出两个圆柱图。

  4、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设计意图:生活的是生态的。首先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的生态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入课题,然后举例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最后通过对实物的辨析,强化对圆柱体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二、教学圆柱的特征:

  1、观察这些圆柱,想一想,圆柱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汇报。

  师: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圆柱还有其他的面吗?请摸一摸圆柱上下两个面,再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圆柱上下两个面是*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

  ②、那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面图

  教师:圆柱上下2个*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的底面是2个什么形?(板)

  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板)。

  请同学们看*面图,圆柱的2个底面是圆形,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应画成椭圆,其中看不见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你还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它的2个底面怎样?)圆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有没有方法验证呢?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积极有效地思考,依赖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能够解决问题的学*生态资源。学生发现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2、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点击出示问题,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师:圆柱的粗细由什么决定?底面越大圆柱就越粗,底面越小圆柱就越细。

  师:圆柱的高矮由什么决定?圆柱的高是从哪儿到哪儿?从上底面到下底面的都是高吗?高要怎样?和什么垂直呢?

  师:和两个底面垂直的线段长度是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黑板的图上标明高)

  师: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师生演示)老师斜着划一下,这个是圆柱的高吗?

  想一想,圆柱有多少条高?它们的长度怎样?

  【设计意图: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突破了以往只教学圆柱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从内外两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小结,现在你头脑中圆柱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三、教学圆柱的侧面积:

  1、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圆柱在木板上滚过的轨迹是什么形状?

  我们沿圆柱的一条高把侧面剪开,压*,会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板书:面积=长×宽)。

  那么,点击出示讨论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请在小组中讨论。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生一道演示、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转化过程。

  要想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积】

  2、点击、;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点?你还学会了什么呢?我们是怎样指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教师: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直接计算侧面积比较困难,我们把它沿高剪开、拉*,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就能很容易地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化曲为直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巩固练*:

  教师: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1、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会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

  2、下面哪些物体是圆柱?

  3、判断对错。

  4、为这个易拉罐设计一个包装纸。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