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1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放录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要求同学们随录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画面,思考每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回顾全文,总结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

  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四、板书设计

  引入……滁洲,琅琊,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醉翁亭记,写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归来……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乐

《醉翁亭记》教案2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

  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幽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1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第1段内容,引入下文学*。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2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第3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3段层次?

  【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第4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交流点拨】(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山间之朝暮也。

  ⑥山间之四时也。

  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表示肯定语气。如:

  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两人虽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醉翁亭记》教案3

  【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1.对文章字词的学*,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2、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

《醉翁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醉翁亭记》教案5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四、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五、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六、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七、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醉翁亭记》教案6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7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教案8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

  景

  脉络 乐

  事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教案9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

《醉翁亭记》教案1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伛偻(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筹(gōng) 翳(yì)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醉翁亭记》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三、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诵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动词,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六、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重点练*朗诵,朗诵时注意三点: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得动听。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课后请同学们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小册子。

  教学反思:

  在教授这节课时,第一节课任务仍然是诵读和积累,早读时教师做范读以正字音,*其句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朗读并初步感知文章,课上由欧阳修的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导入,然后简单点出这篇文章的文学地位,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一板块先诵读,诵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先站起来,然后老师指导朗诵的一些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含“也”句子很多,结合对背景的理解和文章的初步了解,学生们能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能在配乐的引导下很好的表达出那种喜悦的感情来。全班集体朗诵之后,教师再做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的内容提出要求,指导把文章的第一段再朗诵一遍,要求学生在朗诵时后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的表达,读出美文的美感。

  紧接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学积累,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边读边翻译翻译的时候遇到一些不会的可以全点批注以待交流。翻译完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比较重要的句子,学生翻译,然后再让几个学生把翻译过程中的不妥之处和值得学*的地方汇总性评价,完成这些之后,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题,这时候学生站起来,先让班上的小组间交流,然后都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再做讲解,最后又留出几分钟时间对本课学*的只是进行检测。

  第一课时的最大收获是,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交流掌握,尤其是个别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可能已经翻译了课文,没有再一一叫人起来展示逐句翻译。在学*时老师强调了翻译要学会用已经积累过的知识学*文章中见过的字词,没有见过的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课下注释,亦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询问老师得到答案,另外要学会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就容易发现和积累一些文言现象了。通过这节课发现,有时候随着学生积累的增多和理解能力的增强,没有必要把文章再逐字逐句翻译,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容易集中那些差生的注意力,更不利于优生的培养。

《醉翁亭记》教案3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

  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幽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1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第1段内容,引入下文学*。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2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第3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3段层次?

  【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第4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交流点拨】(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山间之朝暮也。

  ⑥山间之四时也。

  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表示肯定语气。如:

  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两人虽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醉翁亭记》教案4

  一、设计理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遵循四个“重”。

  一重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从出发点到教学目标到课堂生成都应该围绕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师生在课堂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教学碎问碎答、枯燥无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学*的被动者,就会使课堂氛围及效果变成黑白色。学*的自主性源于学生的内生动力,黑白色的被动学**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的兴趣。相反,倘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感,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四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仅把课程目标着眼于对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语言建构能力,提升思维逻辑高度,表达审美体验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兼写景物与人物,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描写景物、人物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补白,感受作者笔下山水的绝美景色与百姓的安居乐道,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展开,作者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醉”“乐”为主线,由醉于山水之乐到醉于与民同乐,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胸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醉翁亭记》教案6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⑵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⑸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⑺ 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⑵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⑶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⑷ 划分层次?

  ① 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② 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③ 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⑵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⑶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7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8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9

  【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1.对文章字词的学*,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2、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

醉翁亭记教案1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

  今天我们要学*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三、合作学*,疏通大意。

  根据预*,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参考。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六、作业

  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翻译重点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

醉翁亭记教案2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掌握翻译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醉翁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醉翁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5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篇名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壑(hè) 蔚(wèi)琅琊(láng yá)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霏(fēi)

  螟(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洌(liè) 肴(yáo)蔌(sù)酣(hān)

  弈(yì) 觥(gōng) 颓(tui) 阴翳(yìn yì)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提问一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讲解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提问二 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讲解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提问一 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提问二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讲解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3.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醉翁亭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案8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教案9

  一、教学内容:

  《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

  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

  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

  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

  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去:离去。

  ⑤谓:是。

  ⑥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

  山水↘↙游人

  宴酣↗↖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

醉翁亭记教案1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

  今天我们要学*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三、合作学*,疏通大意。

  根据预*,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参考。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六、作业

  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翻译重点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

醉翁亭记教案2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掌握翻译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醉翁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醉翁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5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篇名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壑(hè) 蔚(wèi)琅琊(láng yá)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霏(fēi)

  螟(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洌(liè) 肴(yáo)蔌(sù)酣(hān)

  弈(yì) 觥(gōng) 颓(tui) 阴翳(yìn yì)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提问一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讲解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提问二 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讲解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提问一 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提问二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讲解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3.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醉翁亭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案8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教案9

  一、教学内容:

  《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

  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

  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

  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

  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去:离去。

  ⑤谓:是。

  ⑥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

  山水↘↙游人

  宴酣↗↖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写景顺序,学*“移步换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评析语句,感受课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作者热爱大自然、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作者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准备】

  预*课文,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幼年丧父,家境又十分贫寒,他的母亲就以河边的荻杆画地来教他认字读书,就是这么艰辛的求学环境,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24岁参加科举考试时中了进士,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人。但后来他由于支持当时的政治改革,在改革失败后,屡遭贬斥。有一次他被贬到了滁州,任滁州知州,对于和他一样被贬的人来说,难免会心情抑郁,愤懑不*,那怎么办呢?他们往往会寄情山水,借山水美景来抒发自己的这种伤心抑郁之情,这个人呢,也是如此。在他被贬滁州期间,他写下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州人唯恐失之,就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了,怕日久磨灭,又请大文学家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此文感人的艺术魅力。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篇游记呢?它的作者又是谁呢?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板书课题。

  好,前面大家已经通过探究研讨,了解了此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这篇游记中所描绘的美丽风光,感受作者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去体会他游览山水的乐趣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出示学*目标)

  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写景顺序,学*“移步换景”的写法。

  1、文题《醉翁亭记》,即交代了本游记的游览地点,就是醉翁亭。那么作者在首段是如何引入醉翁亭的呢?请各人自读第1自然段,分析第1自然段的写景顺序。这是什么顺序?(空间顺序)

  分析写景顺序:

  全景——————————————局部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这是什么写法?(移步换景)

  播放微课《移步换景——醉翁亭》——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对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进行叙述或说明。视点和要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定要把立足点的空间变换顺序交代清楚。

  2、如果说第一自然段的写景顺序是空间顺序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又是怎样的顺序呢?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了朝暮及四季的景物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提示:对于时间顺序,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找到时间点之间的衔接关系。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句。

  1、我们掌握了本文中写景的顺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请每人找出文中你觉得最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1—4小组赏析第1自然段,5-8小组赏析第二自然段。)

  ⑴环滁皆山也。

  赏析参考: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却领起了全文,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言简意赅。

  ⑵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赏析参考:

  这里先写,后写,再写,最后推出醉翁亭,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几句话,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个亭子,仅用了几十个字,文笔十分简练。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这些交织为一体,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蔚然而深秀”,这样写琅琊山,使得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壮丽的群山映衬下,越发显得山泉的清朗,而亭子偏又踞临于泉上,更别有一番风光。

  没有山,那泉就不美,没有泉,显得山很孤单。没有亭子,那山泉就会失色,有了亭子,就有了趣味。山水亭台,辉映成色,有了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⑶朝暮变化之美。

  赏析参考:

  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了清新翠绿的颜色。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洞穴一片昏暗。作者传神的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说明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又细,可以根据不同的景象写出不同的境界。

  ⑷四季变幻之美。

  赏析参考:

  作者生动的写出了四季的景物变化。他细心的选取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天;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幻,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好像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四幅画面互相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齐读第2自然段。

  2、在这么美丽的风光下,自然免不了人的活动。下面让我们跟着醉翁的脚步一起,也去分享一下滁人的游玩和太守宴饮的乐趣吧!

  把第3自然段中你觉得最有趣味的活动场景找下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赏析参考:

  滁人游玩,描绘出一幅太*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有背东西的人,有走路的人,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从侧面反映出太守的治理十分好,老百姓生活富足而安定。

  宴饮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说明了滁州这个地方十分富饶。

  宴饮之乐,没有嘈杂的丝竹打扰,但有投壶的,下棋的,喝酒的,划拳的,十分热闹,充满了野宴的'乐趣。

  对于太守的描写十分简练,他醉在其中,也说明他乐在其中了。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把握主旨。(课后第2题)

  1、全文中,洋溢着浓浓的乐趣,请分析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乐”的哪几种情境?

  禽鸟乐

  游人乐 乐什么?

  太守乐

  2、小组探讨“乐什么”,再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一员,说说你感悟到的乐。

  融入情境,说“乐”:

  禽鸟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鸟儿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游人乐:游人们跟着太守一块游山玩水,生活的十分富足而安定,当然十分快乐。

  太守乐:太守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事。他做到了与民同乐。

  3、谁乐的境界最高?为什么?

  鸟乐是本能的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太守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五、小结。

  读罢此文,我们仿佛听见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到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看到了一幅幅早晚变化、四时各异的美妙图画。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醉翁——欧阳修旷达自放的品性,他摆脱宦海浮沉、人事纷扰,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略风光之美,人情之美,真正享受游赏之乐,同乐之乐以及人生之乐!好,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背诵课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发挥想象,再现美文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提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探究问题一

  1、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⑴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⑵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①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②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③教师小结: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④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⑴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⑵六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⑶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

  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⑷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欢乐的气氛。

  3、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六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⑴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⑵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⑶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学生读背课文

  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五、作业布置

  完成校本教材“达标训练”部分。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

  宴酣之乐

  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本,梳理出文段层次。

  2.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3.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式

  四、教学过程

  导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催生了《岳阳楼记》,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写作了《醉翁亭记》;两个人都受人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经典;不同的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课前复*

  一、听,整体感知

  配乐轮读。用一个字概括对文本的感受,说说理由。

  二、写,文本品读

  1.齐读第三段,将所描写的四副画面找出来。

  2.把画面改写成现代文。

  3.小组合作交流。

  三、悟,文载情怀

  1.自由朗读,画出含有“醉”和“乐”字的句子。

  2.思考太守因何而“醉”,“醉”的本质是什么?

  3.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四、论,叩击心灵

  醉与醒乐与忧

  五、作业

  请同学们以《醉与醒》或《乐与忧》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

  结束语:醉不是真醉,是世人皆醉我独醒,通过自己滁州城的实践更加清醒的明白,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能让天下的百姓都和乐。乐不是真乐,是处江湖之远的忧,是另一种形势的反抗。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设计:

  1、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要求: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要求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材料准备:

  1、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欧阳修的生*经历,思想。

  3、滁州地理环境的图文介绍。

  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生: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

  生:《醉翁亭记》。

  生:还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

  生:(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

  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生:(播放醉翁亭图像)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那我们知道“醉翁亭”这亭子的来历吗?

  生: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当时的太守欧阳修。

  师:我们经常到各地旅游,如何把我们在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呢?《醉翁亭记》这篇课文就是很好的示范。现在我们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

  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第三、四段以记叙为主,叙述人物游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生:写景主要突出“美”的特点。笔下所绘山、林、泉、亭,无处不美;四时朝暮变幻,无时不美。

  师:作者写景时是按什么循序展开的?

  生:作者写景是按由远而*,由静到动展开的。

  师:叙事时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播放“宾客宴”的画面)写了滁人游、宾客宴、禽鸟归、太守醉等内容。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师:怎么理解“醉翁”这个形象?

  生:文中“醉翁”是欧阳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

  师:我们又如何理解他“醉”这个现象?

  生:从“饮少则醉”来看,作者并不胜酒力,而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看出欧阳修之醉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秀美,百姓安居乐业。

  师: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么字概括?

  生:可以用“乐”字概括。

  师:本文在山水风光的描绘,游人活动的叙述中抒发了个人情感,抒情贯穿全文始终。作者是如何写“乐”的?

  生:全篇共用了十个“乐”字。第一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现“乐”字,与结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形成首尾呼应;“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则进一步抒**感。

  师:作者借游山玩水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生: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师:作者为什么要寄情于山水,从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当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当时的滁州偏僻贫穷,作者为政以宽,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乐于山野之间,欧阳修也常与民众同游。

  师: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教学后记

  一、新颖求异,激发兴趣。《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如何上好这一课呢?回想起来,以前上这一课时,都是按“读——译——析——背”这一路子,其实也不单这一课,绝大部分文言文都是这样上的,就像输入了电脑程序的生产线,一成不变,总是按部就班。也因为这样,语文教学引起了很多争异,外界的争议倒罢了,关键的是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下变得沉默不语,原有的学*积极性、兴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退、泯灭了。学生没有积极性学*起来就不自觉,教学效果也就出不来。其实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难激发,关键是教师如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因此上《醉翁亭记》这一课时我抓住它是游记性散文这一特点,从“游”字上做。让老师成为导游,学生成为游客,把课上成“旅游课”,使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中。“旅游课”这崭新的课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学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现,他们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精神也会为之一振。兴趣来了,热情也就高了。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并且介绍一些课外相关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增长见识,也能让他们保持新鲜感

  二、探究多种授课形式。要保持学生的学*积极性,其中一点就是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让他们常有新鲜感。要有新课型,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抛开原有的旧模式,熟套子,虽然这样会给老师带来不少麻烦,增加不少备课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从语文低谷中走出来,开创教育的新局面。其次要有创新思维。语文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少课文涉及到其他学科,因此我们在备课是要考虑到这一点,开动脑筋,找出课文的特点,构思出不同的授课形式。第三是要培养创新能力。把课上得一成不变往往是缺乏这种能力的表现。现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我们要掌握这一技术手段,这样可让我们掌握多方面信息,使我们在备课时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灵感。上这课时我就从互联网上查到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一些图像的运用使学生对知识不但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认识。

  三、做学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在上课时常强调统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学生误认为只要我在课堂上抄好了笔记,考试前背熟答案就行了,因此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唯标准答案是听”,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求知欲、探索能力,最终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现在,我们要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在学*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求异,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权威。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等的课堂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不少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为在课堂上能“舌战群雄”,自然会在课前做足准备功夫。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思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把知识迁移转化,最终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四、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七、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八、完成课后练*。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5)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

《醉翁亭记》教案1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环滁皆山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而乐亦无穷也。

  啤…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幻灯出示学*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案3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4

  课型:活动课

  教学内容:“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

  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0717——7801570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体察“也”的性情。

  (二)学*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联系实际,运用现代观念评价作者的胸怀意趣和美好理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钡既胄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也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来。今天我们一起学*这篇古典文学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纵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怀。

  3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活动过程

  1闭音听读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环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伛偻提携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 树林阴翳yì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悟内蕴(“太守乐其乐”的情怀意趣)。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崩识林室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碧致劢涣

  (1)落实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有亭翼然临于泉(从高处往低处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指)

  有亭翼然临于泉(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而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辨析策略:这里的“而”都作连词。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全文“而”作连词用共23处,它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

  Ⅱ辈匝瞻追ⅲ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Ⅲ比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积累成语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

  Ⅱ彼落石出

  Ⅲ宾〕锝淮

  4彼卸辽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醉翁亭?作者游醉翁亭的目的是什么?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惯。

  5碧致刍疃

  (1)作者用层递法由远及*点出醉翁亭的位置:

  滁州→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其他情况——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命名者:欧阳修(醉翁)

  (2)醉翁游亭的目的:

  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醉翁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幻灯出示学*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