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1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伛偻(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筹(gōng) 翳(yì)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醉翁亭记》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三、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诵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动词,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六、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重点练*朗诵,朗诵时注意三点: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得动听。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课后请同学们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小册子。

  教学反思:

  在教授这节课时,第一节课任务仍然是诵读和积累,早读时教师做范读以正字音,*其句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朗读并初步感知文章,课上由欧阳修的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导入,然后简单点出这篇文章的文学地位,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一板块先诵读,诵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先站起来,然后老师指导朗诵的一些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含“也”句子很多,结合对背景的理解和文章的初步了解,学生们能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能在配乐的引导下很好的表达出那种喜悦的感情来。全班集体朗诵之后,教师再做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的内容提出要求,指导把文章的第一段再朗诵一遍,要求学生在朗诵时后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的表达,读出美文的美感。

  紧接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学积累,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边读边翻译翻译的时候遇到一些不会的可以全点批注以待交流。翻译完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比较重要的句子,学生翻译,然后再让几个学生把翻译过程中的不妥之处和值得学*的地方汇总性评价,完成这些之后,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题,这时候学生站起来,先让班上的小组间交流,然后都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再做讲解,最后又留出几分钟时间对本课学*的只是进行检测。

  第一课时的最大收获是,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交流掌握,尤其是个别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可能已经翻译了课文,没有再一一叫人起来展示逐句翻译。在学*时老师强调了翻译要学会用已经积累过的知识学*文章中见过的字词,没有见过的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课下注释,亦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询问老师得到答案,另外要学会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就容易发现和积累一些文言现象了。通过这节课发现,有时候随着学生积累的增多和理解能力的增强,没有必要把文章再逐字逐句翻译,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容易集中那些差生的注意力,更不利于优生的培养。

《醉翁亭记》教案3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

  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幽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1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第1段内容,引入下文学*。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2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第3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3段层次?

  【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第4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交流点拨】(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山间之朝暮也。

  ⑥山间之四时也。

  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表示肯定语气。如:

  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两人虽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醉翁亭记》教案4

  一、设计理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遵循四个“重”。

  一重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从出发点到教学目标到课堂生成都应该围绕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师生在课堂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教学碎问碎答、枯燥无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学*的被动者,就会使课堂氛围及效果变成黑白色。学*的自主性源于学生的内生动力,黑白色的被动学**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的兴趣。相反,倘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感,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四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仅把课程目标着眼于对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语言建构能力,提升思维逻辑高度,表达审美体验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兼写景物与人物,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描写景物、人物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补白,感受作者笔下山水的绝美景色与百姓的安居乐道,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展开,作者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醉”“乐”为主线,由醉于山水之乐到醉于与民同乐,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胸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醉翁亭记》教案6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⑵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⑸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⑺ 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⑵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⑶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⑷ 划分层次?

  ① 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② 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③ 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⑵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⑶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7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8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9

  【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1.对文章字词的学*,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2、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

《醉翁亭记》教案1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放录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要求同学们随录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画面,思考每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回顾全文,总结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

  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四、板书设计

  引入……滁洲,琅琊,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醉翁亭记,写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归来……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乐

《醉翁亭记》教案2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

  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幽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1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第1段内容,引入下文学*。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2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第3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3段层次?

  【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第4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交流点拨】(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山间之朝暮也。

  ⑥山间之四时也。

  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表示肯定语气。如:

  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两人虽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醉翁亭记》教案3

  【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1.对文章字词的学*,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2、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

《醉翁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醉翁亭记》教案5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四、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五、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六、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七、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醉翁亭记》教案6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7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教案8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

  景

  脉络 乐

  事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教案9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

醉翁亭记教案1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

  今天我们要学*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三、合作学*,疏通大意。

  根据预*,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参考。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六、作业

  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翻译重点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

醉翁亭记教案2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掌握翻译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醉翁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醉翁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5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篇名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壑(hè) 蔚(wèi)琅琊(láng yá)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霏(fēi)

  螟(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洌(liè) 肴(yáo)蔌(sù)酣(hān)

  弈(yì) 觥(gōng) 颓(tui) 阴翳(yìn yì)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提问一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讲解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提问二 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讲解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提问一 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提问二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讲解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3.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醉翁亭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案8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教案9

  一、教学内容:

  《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

  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

  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

  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

  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去:离去。

  ⑤谓:是。

  ⑥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

  山水↘↙游人

  宴酣↗↖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10篇)

《醉翁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醉翁亭记》教案2

  一、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 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 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 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 去:离去。

  ⑤ 谓:是。

  ⑥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 《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

  山水 ↘ ↙ 游人

  宴酣 ↗ ↖ 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醉翁亭记》教案3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预*交流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5、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

  ⑶饮少辄醉(辄: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伛偻提携(伛偻: )

  ⑹觥筹交错(觥筹: )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目标 默读

  二、预*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 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亭记》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醉翁亭记》教案6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8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

  景

  脉络 乐

  事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教案9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10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醉翁亭记说课稿 (菁华6篇)

醉翁亭记说课稿1

  一、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文言文的教学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初步感知;然后,在独立理解基础上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以“醉”字为切入点,把“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背诵,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和初步赏析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并尝试写作。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三、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 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 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初二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课前活动。针对五六单元的文言文教学开展诗词赏析活动,即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词赏析给大家。

  2、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引出作者。(重在激发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作者笔下的“醉翁亭记”。)学生说出关于欧阳修的有关情况,教师补充。

  3、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1)、学生自己读,要求勾画出出难读的字词来。师生交流解决,多媒体出示难读的字词,学生读。

  (2)、学生范读,师生听读。共同指出不足。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3)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班内轮读、个读、同桌一听一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读中初步把握文章。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重点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4)再读课文 、学生试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同时为第二课时重点研*做铺垫。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教师顺势提问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设计依据:通过这一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学*中在学生诵读基础上出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一)再次速读课文,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学生板书)

  (二)领略为景醉(设计目的: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能力)

  (1)指名朗读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的句子,要求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副?

  (3)学生容易想到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第二问学生易分析到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四季图画“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作者还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使景色富有层次感。 (此处要引导从作者写景的顺序上理解)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2、领略为人醉。(设计目的:通过理解百姓的游乐,理解太守的思想感情。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处理、突破。)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引入领略为人醉环节。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容易理解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谈整体上的感受,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1)描写形象、精练,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子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四、齐背课文

  五、作业:

  1、运用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大峰山或孝堂山)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反思: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是本节课的设计思想。重点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同时以“醉”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达到培养学生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醉翁亭记说课稿2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此文堪称千古名篇,备受关注,学生学*难度较大,教师亦难教,正因为此,我特选此文,一是尝试,二是探索,权当抛砖引玉。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说板书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皆为古代名胜记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为范仲淹、韩琦鸣不*)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文本。抓住 “醉”、“翁”和“乐”三个字,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本内容。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文本特点,我特拟定以下3个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

  2、技能目标:领会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针对课标和文本特点,我将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作为重点。

  针对学情,我将理解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设置为难点。

  二 、说教法

  教法,就是教“法”,本课是记游写景类,所以务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变奏朗读法”来完成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学*法”来展开教学。由于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有学*困难,所以我还采用“化繁为简法”或“一字串珠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精神实质,即“与民同乐”思想。

  三、说学法

  有效的学*方法可以使学*效率“事半功倍”,所以,针对文本特点,学生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学*开展活动,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以“关键词推理法”来寻根究底,捋出作者的内心品质,“与民同乐”。此外,比较法、读写结合法加以辅助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很荣幸在朝阳升起时踏进了靖边八中的美丽校园,走上了八年级()班的这方讲台,这是第一次,但我希望这只是开始,所以我很珍惜,早早就起来,做准备工作。我相信我们可以相处用愉快,你们相信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本文,看看在这篇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既复*了前文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变奏朗读,

  1.教师变奏试读,学生试听,请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引导学生明了虚词的作用,了解变奏之好处,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2.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文意,学得“读”的技巧。

  3.合作助读,互译难解字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小组优质资源学*,这也是为了互相启发,提高学*效率,以节省学*时间。

  (三)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理解主题,紧扣 “醉、翁”二字。突破难点。

  1、作者39岁写此文,可为何文中以醉“翁”相称?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作者自称醉翁,他可是真“醉”?

  3、明明写自己,可为何偏偏用了第三人称,从称谓的变化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范仲淹 陶渊明 刘禹锡 李白 杜甫 龚自珍

  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五、说板书

  醉翁 太守

  乐

  欧阳修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说课稿3

  一、整体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山水游记,因此我们的教学之中必然要遵循两个基本规律,即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读——诵——译——析——品)和山水游记教学的一般规律(景物特点→人物活动→情怀抒发)。而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是采用的是在固定的空间(醉翁亭及其周围)里通过时间(朝暮)和季节(四季)的变换来写景抒怀,暗示了人物活动的经常性,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得失、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我们将在3611高效课堂的模式下来展开这一篇课文的学*,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去感受作者的情怀,揣摸本文的主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重点课文,也是中考的必考篇目。这是继《小石谭记》、《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的第三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它对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文言实虚词和积累、文言句式的剖析和进一步理解认识借景抒情写作方法有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诸、壑、尤、蔚然、翼然、辄、寓、而、也”等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雅人生的品位与志趣。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教学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五、学情分析

  文言文向来是大家较为头痛的东西,尤其是文言文的翻译和背诵是学生的老大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比较更加精细化的翻译和背诵指导、更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才能保证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如期完成。

  六、教法与学法

  基本教法与学法参照我们的36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课型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还有下面几点提示:

  1、诵读法:文言文必须能过大量的朗读来完成课文的背诵与语感的培养。在具体的诵读过程中要以老师或录音范读为先、然后通过默读、齐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使学生对文章烂熟于胸。

  2、翻译方法指导:要在上每次的文言课文时都要反复强调“留、删、补、换、调、变”翻译六字诀,并使之熟练运用。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素译(不借助翻译工具书来翻译)的*惯与能力。

  古文翻译口诀(来缘于网络)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3、情景创设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再现醉翁亭的美景,使之更加深刻的欣赏景物,体悟做者情怀。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将分为三个基本课时来展开学*

  (一)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诵读的目标

  1、导入新课(关键词互动导入法):

  同学们,请问“醉”字都有哪些意思?(引导学生从身醉和心醉两方面来回答)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喜欢醉,那么他老人家的醉又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走入《醉翁亭记》来感受醉翁之醉。

  2、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由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教师补充)

  3、听读: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在听之前先由科代表把本文较为难读的字及其注音写地黑板上,听完之后,则由科代表带领大家把这些字再强化一遍。

  4、学生齐读:齐读时提醒学生留意两个关键字“而”和“也”

  (1)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2)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5、对子互读和小组齐读

  6、朗读展示:各组抽签展示,要注重展示前的提醒和展示后的小结,要全员参与,全体面向大家。

  7、背诵比赛:可逐段开展。

  (二)第二课时:主要解决翻译任务

  1、学*或复*翻译课文的.一般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和一般原则(信、达、雅),使每个学生殾能记住这九个字,并明确它们所表的基本意思。

  2、利用各组黑板实行“文白对照式”翻译,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讲清楚每个部分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积累和常识。

  本文以“也”字结尾的判断句特别多,要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这种句式的一般翻译方法。

  (三)第三课时: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题

  1、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乐,本文“以醉写乐”,“醉”是其表象,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乐”是其内心, 以乐贯穿全文,分别写了“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2)欣赏本文的美景: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

  (3)品读本文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4)明确本文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5)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段落解析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此段展示时,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的方法来描绘心中的美景,也可以采用导游介绍醉翁亭的方法来进行)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段,主要描绘了山水游乐图,此图又分为四个场景片断(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与概括能力):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此段展示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极力来塑造醉翁的形象,要营造出欢乐无比的气氛。)

  第四段:抓住本段的关键句,也是一个议论句:“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来揭示本文的主旨。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此段展示可采用开放式思维:让学生谈谈那些令自己快乐的人、事、景以及快乐的原因)

  八、作业设置

  按基础题、发展题和提高题三类来设计。

醉翁亭记说课稿4

  一、整体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山水游记,因此我们的教学之中必然要遵循两个基本规律,即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读——诵——译——析——品)和山水游记教学的一般规律(景物特点→人物活动→情怀抒发)。而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是采用的是在固定的空间(醉翁亭及其周围)里通过时间(朝暮)和季节(四季)的变换来写景抒怀,暗示了人物活动的经常性,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得失、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我们将在3611高效课堂的模式下来展开这一篇课文的学*,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去感受作者的情怀,揣摸本文的主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重点课文,也是中考的必考篇目。这是继《小石谭记》、《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的第三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它对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文言实虚词和积累、文言句式的剖析和进一步理解认识借景抒情写作方法有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诸、壑、尤、蔚然、翼然、辄、寓、而、也”等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雅人生的品位与志趣。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教学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五、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属于中上等,文言文向来是大家较为头痛的东西,尤其是文言文的翻译和背诵是学生的老大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比较更加精细化的翻译和背诵指导、更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才能保证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如期完成。

  六、教法与学法

  基本教法与学法参照我们的36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课型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还有下面几点提示:

  1、诵读法:文言文必须能过大量的朗读来完成课文的背诵与语感的培养。在具体的诵读过程中要以老师或录音范读为先、然后通过默读、齐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使学生对文章烂熟于胸。

  2、翻译方法指导:要在上每次的文言课文时都要反复强调“留、删、补、换、调、变”翻译六字诀,并使之熟练运用。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素译(不借助翻译工具书来翻译)的*惯与能力。

  古文翻译口诀(来缘于网络)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3、情景创设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再现醉翁亭的美景,使之更加深刻的欣赏景物,体悟做者情怀。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将分为三个基本课时来展开学*

  (一)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诵读的目标

  1、导入新课(关键词互动导入法):

  同学们,请问“醉”字都有哪些意思?(引导学生从身醉和心醉两方面来回答)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喜欢醉,那么他老人家的醉又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走入《醉翁亭记》来感受醉翁之醉。

  2、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由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教师补充)

  3、听读: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在听之前先由科代表把本文较为难读的字及其注音写地黑板上,听完之后,则由科代表带领大家把这些字再强化一遍。

  4、学生齐读:齐读时提醒学生留意两个关键字“而”和“也”

  (1)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2)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5、对子互读和小组齐读

  6、朗读展示:各组抽签展示,要注重展示前的提醒和展示后的小结,要全员参与,全体面向大家。

  7、背诵比赛:可逐段开展。

  (二)第二课时:主要解决翻译任务

  1、学*或复*翻译课文的一般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和一般原则(信、达、雅),使每个学生殾能记住这九个字,并明确它们所表的基本意思。

  2、利用各组黑板实行“文白对照式”翻译,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讲清楚每个部分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积累和常识。

  本文以“也”字结尾的判断句特别多,要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这种句式的一般翻译方法。

  (三)第三课时: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题

  1、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乐,本文“以醉写乐”,“醉”是其表象,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乐”是其内心, 以乐贯穿全文,分别写了“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2)欣赏本文的美景: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

  (3)品读本文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4)明确本文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5)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段落解析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此段展示时,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的方法来描绘心中的美景,也可以采用导游介绍醉翁亭的方法来进行)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段,主要描绘了山水游乐图,此图又分为四个场景片断(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与概括能力):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此段展示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极力来塑造醉翁的形象,要营造出欢乐无比的气氛。)

  第四段:抓住本段的关键句,也是一个议论句:“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来揭示本文的主旨。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此段展示可采用开放式思维:让学生谈谈那些令自己快乐的人、事、景以及快乐的原因)

醉翁亭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所选课文多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 本课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 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情绪直接影响学*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讨论探究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因此又是结合了问题探究法。在讨论探究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像想象写作法对课文段落进行想象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解课文写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说学生

  假设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初二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本文篇幅较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课前预*和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课时重点突破了教学目标一)

  复*《滁洲西涧》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既复*了要求背诵的古诗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对作者的介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二)示范背诵,正音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再读课文、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既检测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完成了“评价手册”上的练*)

  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这又是一篇极好的的散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此采用逐段学*的方式具体落实,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当然四段并非*均着墨,重点放在第二节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的是本环节有这样几个亮点设计:

  1. 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

  2. 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的提高达下了基础。

  3. 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能力。

  4. 当堂交流练笔培养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朗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学以致用尝试片段写作,再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不仅较好的将读写说的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得到了突破。

  三、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理解文章主题,紧扣一“乐”字。这是教学目标二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 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 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再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思想。

  对联是初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这一环节不仅复*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本课和《岳阳楼记》做了比较阅读,使得本单元的学*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三(区分词和散文的不同写法,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3.比较《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说课稿6

  一、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文言文的教学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初步感知;然后,在独立理解基础上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以“醉”字为切入点,把“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背诵,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和初步赏析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并尝试写作。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三、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 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 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初二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课前活动。针对五六单元的文言文教学开展诗词赏析活动,即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词赏析给大家。

  2、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引出作者。(重在激发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作者笔下的“醉翁亭记”。)学生说出关于欧阳修的有关情况,教师补充。

  3、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1)、学生自己读,要求勾画出出难读的字词来。师生交流解决,多媒体出示难读的字词,学生读。

  (2)、学生范读,师生听读。共同指出不足。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3)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班内轮读、个读、同桌一听一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读中初步把握文章。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重点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4)再读课文 、学生试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同时为第二课时重点研*做铺垫。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教师顺势提问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设计依据:通过这一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学*中在学生诵读基础上出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一)再次速读课文,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学生板书)

  (二)领略为景醉(设计目的: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能力)

  (1)指名朗读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的句子,要求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副?

  (3)学生容易想到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第二问学生易分析到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四季图画“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作者还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使景色富有层次感。 (此处要引导从作者写景的顺序上理解)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2、领略为人醉。(设计目的:通过理解百姓的游乐,理解太守的思想感情。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处理、突破。)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引入领略为人醉环节。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容易理解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谈整体上的感受,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1)描写形象、精练,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子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四、齐背课文

  五、作业:

  1、运用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大峰山或孝堂山)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反思: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是本节课的设计思想。重点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同时以“醉”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达到培养学生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5)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菁华6篇)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1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_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宋(北宋)

  2.(1)倾泻(倾注或快速地流)(2)离开

  3.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

  4.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富足;太守治理有方。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2

  (一)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二)《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三)欧阳修传

  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宋史》

  18、请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现诗歌《别滁》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

  19、《别滁》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2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负者歌于途 至于再三

  B.渔人具答之 因取旧案反复观之

  C.醒能述以文者 无以自遣

  D.酿泉为酒 未为人知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6分)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②颓然乎其间者( ▲ )

  ③山肴野蔌( ▲ ) ④宴酣之乐( ▲ )

  ⑤不可胜数( ▲ ) ⑥众莫能及( ▲ )

  22.翻译(2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23.《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能“与民同乐”,与他为政的思想密不可分,请从上文《欧阳修传》中找出相关的依据,用自己的话来概括。(2分)

  ▲

  24.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

  参考答案:

  18.(景围绕鲜花盛开柳树明媚,事围绕送行)(2分)

  19.表达了欧阳修旷达的胸襟以及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情怀。(2分)

  20.B(2分)

  21.(1)以……为乐②醉醺醺的样子 ③ 菜蔬

  ④尽兴地喝酒 ⑤ 尽 ⑥ 没有谁

  22.略

  23、从不追求表面上好看的政绩,也不追求声誉,不做繁琐的事,对百姓不苛刻、很宽松,不去惊扰他们,让百姓日子都过得不错,与百姓和乐相处。

  24.为人豁达、关爱百姓 才思敏捷 文采斐然(为人、为官、为文三个角度答题)。

  古文翻译:

  他好几次都被流放,但是他的志向还是和原来一样。

  他刚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什么事可以打发时间的,就拿出以前的.案件卷宗来反复批阅,发现其中冤枉、错误的案子不可胜数。因此他仰天叹道:“连荒远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从那时起,他碰到任何事都不敢疏忽。他治理过好几个郡,都没有什么表面上好看的政绩,也不追求声誉,对百姓很宽松,不去惊扰他们,因此他所到的地方百姓日子都过得不错。有人问:“你治理地方那么宽松,却不耽误事情,怎么做到的呢?”欧阳修说:“如果把宽松当成放纵,把简单当成粗略,那政务就会被耽误,百姓也会受到损害。而我所说的宽松,是不苛刻、急催,我所说的简单,是不做繁琐的事情而已”。欧阳修写文章天才自然,繁简适度。 他的话语简单而明了,准确而通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独到之处,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3

  一、回答问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我国_____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

  5.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_____。

  二、明察秋毫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醉翁亭记》阅读理解答案:

  一、1.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2.宋 欧阳修

  3.(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太守之乐其乐

  4.写山间早晚和四季的景色及其带给游人的无穷乐趣。

  5.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太守醉

  二、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4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乜。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 B.太守谓谁(谓:为,是)

  C.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 D.伛偻提携(提携:牵扶,这里指牵扶的人)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落而石出者化而为鸟B.宴酣之乐马之千里者

  C.行者休于树皆以美于徐公D.颓然乎其间者其如土石何

  1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每段开头分别用“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来标示语意的转变、场景的转移。

  B.第①段描写山间朝暮的阴晴变化和四季景色的迥然不同,突出流连山水的无穷乐趣。

  C.第②段以“太守醉也”照应文题,阐释原文“饮少辄醉”,极言太守实在不胜酒力。

  D.第③段以“禽鸟之乐”“游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卷(94分)

  1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答案:

  11.D 12.A 13.C

  14.(4分)(1)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2分,大意对即可)

  (2)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叙这件事的人。(2分,大意对即可)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5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欲信大义于天下

  B. 而年又最高 而其主不能守

  C. 名之者谁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3.第1卷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

  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5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芳:香花。 .

  2.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3.(3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不奢靡、民和乐,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3分)

  4.(6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路从各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共3分)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1分,共3分)

  5.(5分)(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2分)

  (2)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3分)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6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野芳发而幽香 发:______________

  (2)山肴野蔌 蔌:______________

  (3)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__

  (4)觥筹交错 觥: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加粗的“而”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云归而岩穴暝

  B、学而时*之

  C、泉香而酒洌

  D、野芳发而幽香

  4.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参考答案:

  1.(1)开放 (2)菜蔬 (3)陈:陈列,摆开 (4)觥:酒杯

  2.①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聚拢来,山里就昏暗了。

  ②容颜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3.C

  4.B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6)

——醉翁亭记读后感实用20篇

  醉翁亭记读后感 1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这名句想必是人人传诵,这天就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位大师的大作吧!

  这《醉翁亭记》完成之前,欧阳修被贬官,可他却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醉在酒上,而是被美景醉倒了,是一种完美的醉。你看,欧阳修能有如此之肚量,他那种潇洒的'心境是我们无人能及的。虽然,欧阳修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一心想对国家有所作为,却时时遭人排挤,这种怀才不遇内心的痛苦并非我们能够所体会的。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自得其乐吧!你看文章一开头就带给我们一种愉悦的感觉,美得让有点让人人沉醉其中了。

  我似乎随欧阳修来到了那景色优美地方,清晨飘散开来的迷雾,傍晚聚拢来的烟云,散发着幽香的野花,苍翠的大树。一切都是那么恬静、完美。

  我们再看一看欧阳修,在这样的状况下还能如此淡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确实值得我们去学*。此刻的我们因为学*、工作的压力往往很浮躁,因为一点点小事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小困难搞得天都要塌下来的样貌。学学欧阳修老先生吧!

  《醉翁亭记》还是值得我们一读噢!

  醉翁亭记读后感 2

  读完《醉翁亭记》,任谁都得发出一声惊叹吧!*千字的一篇古代散文,却勾勒出如此美景,怎叫人不惊叹呢?

  文中,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一个山间清妙,小溪傍山,珍禽飞鸟,无不令人咋舌。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让人倍感逍遥。

  文末,又详写了众人玩乐的场景,设想,倘若没有这众人,这《醉翁亭记》不就少了一份热闹,而在这醉翁在乎山水之间,不也少了份亦师亦友的情义在弥漫了吗?

  再完美的事物也永远及不上人间的真情呀!

  让我们走出醉翁亭。小学将要毕业,在班主任的生日会上,同学们干了许多的有趣事,到最后都忘了吃生日蛋糕,这生日蛋糕可不一般,三层奶油,一层黑巧克力,各色水果,光是看,就让人垂涎三尺。

  再想想,还是生日,不是别人的,而是我的。那天,我被罚打扫卫生,本来想和同学开个party的,可是这样还怎么开呀!这时,我看见另一人拿起了扫帚,是我的好朋友,我笑着问他:“我被罚,你打扫卫生干嘛,不回家吗?”“有难同当!”灰尘也变成了花,和朋友一样美的'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人间真情中!

  醉翁亭记读后感 3

  大散文家欧阳修同范仲淹一样,在北宋时主张改革;也同范仲淹一样,被保守派排挤出朝廷,远赴安徽滁州为官。但与范仲淹不同的是,欧阳修似乎远比范仲淹洒脱:既然满腔的报国热忱无人欣赏,那就自得其乐好了―毕竟人生处处是风景,在众人皆醉(实际上是佯醉)的状况下,何必与污秽一争高下呢!所以,在滁州,欧阳修精心经营着自己的文字天地。布局谋篇、遣词用句,无处不显示出作者的苦心。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自己的《朱子语类》中说,欧阳修的文章,多是历经多次修改而成的;而之后真的有人得到了《醉翁亭记》的原稿,发现仅文章的开头就改得一塌糊涂。围绕“滁州四周皆山”这一资料,欧阳修开始竟用了几十句!改来改去,直到定稿的时候,才决定用“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

  在这样的苦心经营下,《醉翁亭记》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当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但是,我在那里想说的,却并不是欧阳修是怎样的认真,而是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相对于他的'政治生涯而言甚显“屑小”的事业―做文章上的心态。

  虽说“文章千古事”,但对于欧阳修来说,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于国于民有所作为,当是他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当这种追求不合于世时,欧阳修也总有排遣的法子。他不消沉―《醉翁亭记》中的“乐”就足以证明;他也不昂扬―时势不利,空有报国心,难得施展处。那么,好吧,自得其乐,经营自己的另一方天地吧。

  醉翁亭记读后感 4

  《醉翁亭记》,一篇很早就阅读过的文章,同《岳阳楼记》一样,对这种文章还是懵懵懂懂,只是被其中语言所感动。自认为《岳阳楼记》是篇辉煌的文章,把一切感情化作文字赤裸裸地展此刻面前,无法不被它征服。“醉翁亭”呢?则是*淡中透露出无言的欢乐。似乎不需要直接表达出来,却能使人心有所获。获得的就是那个时代那里的人们心中的喜悦。即使自己不是身处在那里,仍能幻想出活生生的画面。绿意满眼,野花丛丛,鸟儿时叫,溪水潺潺;太守摆宴,心之欢喜,野菜山肴,突显美味;从游太守,去而鸟悦,微醉而归,心亦欢愉。心中就是这样的感觉,很*淡的,很甜蜜的。假如我是滁州民,看着太守那么的清廉,生活过得如此之美,怎能不欢乐呢?

  若把欧阳修的思想融入到《醉翁亭记》中,或许有另一般风味。大家都在说欧阳修传承了范仲淹的高尚思想,把“后天下之乐而乐”贯穿始终。我也颇有感触,在如此美妙的山水风景下,如此热情欢腾的气氛里,欧阳修竟首先感到的'是百姓之乐,其次才是自己寄情于山水的乐趣。其实有段时间不明白他的乐究竟如何?但这些天不断领略文章,不断在手中潇洒挥舞着“乐”字,才一点一滴地看到欧阳修的笑,为百姓之乐而乐。以前以为官吏决不会领会百姓真正的幸福,但从《醉翁亭记》里,看出一位封建王朝官吏超前的政治认识。从欧阳修个人来讲,他总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永远地含笑应对人生曲折。欧阳修的文字告诉我,或忧或喜,只在选取。应对如此完美的生活,能实现自己的一丝丝理想,为何不选取喜呢?

  此刻经常看欧阳修的文字,他从不写怨写悲。在他的心里,只有欢笑,只有为百姓乐而乐,尽力地用自己含笑对人生的态度,为人民做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醉翁亭记读后感 5

  山环滁州以竞秀态,琅琊深秀渐闻水声,一片碧波环绕的醉翁亭已化作乐趣的统一,已留下雨打风吹的痕迹,深深地刻下了当年醉翁的足迹。

  与民同乐,乐在山水,领会在心。山水相映之美,将绿水与青山环绕。树的绿是没有边缘的,仿佛在向四周扩散,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绿的气息。水的秀不在于是怎样清澈,而是倒映着天空与山的影子,这绿色与蓝色调和,勾勒出另一片天地。酿泉水在山间倾泻,弥漫着酒香的诗情在酿泉水中流淌,与水一道迎面倾泻而来。人醉在景中,仿佛是人正在水汽中弥漫。

  与民同乐,乐在宴酣,畅爽在酒。在溪水中捕鱼,用泉水酿酒,这是生活中最真、最醇、最清新的滋味。野味山珍,杂乱摆开,美酒前陈,游戏欢乐,没有拘束,撇开身份,这就是太守的酒宴。没有名贵的酒菜,没有拘束人的礼节,有的仅仅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一片热闹简单的气氛。于是,连滁州的人民都这样简单地生活,快乐地游玩,酒气弥漫了整座城市。

  与民同乐,乐在其乐,以人为乐。朝暮变换之美,树林禽鸟和鸣,在这一派自然之景中,太守与游人共同欢乐。人民因视与太守同游为荣幸而快乐,而太守却以人乐而乐,将醉与乐统一,从中便得到了精神的升华,于是便练就了醉翁与民同乐的旷达。

  四季更迭,朝暮变换,伴随着日升日落,云归云散;花开花落,水落石出,无穷尽的变化,变化着的角度,一同演绎着无穷的乐趣,将山水之秀丽发挥到极致。

  醉翁亭记读后感 6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多优美的词句呀!这出自于大作家欧阳修之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爱山水之甚深,名垂青史。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每当听、读这些诗句,我似乎来到了那儿:走在山间小道上,耳边传来阵阵水声,那声音,似从远方传来,又像*在咫尺。再走几步,那清泉便显露出来了,这时,一只松鼠爬来,触动了高高的苇草,透过苇草摇摆的空隙,我看见——一座竹亭建于水面之上,它莫非为醉翁亭也……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简洁,每个字都与大自然的元素紧密不离,体现了欧阳修清高的精神,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作风。

  欧阳修对于山水之间的乐趣,是比什么都爱的,他爱山,他爱水,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山水之间,他与大自然彻底融合到了一齐,山水是他最亲的亲人。

  我想,要是将他带到城市里来的话,他会疯的。

  读过欧阳修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他的写作感情十分清高,总少不了一种孤傲的性格,很是生动。

  我们也就应学*他的精神,要认准好与歹,与好人交往,与歹人隔绝,还要爱自然,这才是欧阳修写作妙处之所在。

  醉翁亭记读后感 7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每当听、读这些诗句,我似乎来到了那儿:走在山间小道上,耳边传来阵阵水声,那声音,似从远方传来,又像*在咫尺。再走几步,那清泉便显露出来了,这时,一只松鼠爬来,触动了高高的苇草,通过苇草摇摆的空隙,我看见——一座竹亭建于水面之上,它莫非为醉翁亭也?……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简洁,每个字都与大自然的元素紧密不离,体现了欧阳修清高的精神,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作风。

  欧阳修对于山水之间的乐趣,是比什么都爱的,他爱山,他爱水,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山水之间,他与大自然彻底融合到了一起,山水是他最亲的亲人。

  我想,要是将他带到城市里来的话,他会疯的。

  读过欧阳修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他的写作感情非常清高,总少不了一种孤傲的性格,很是生动。

  我们也应该学*他的精神,要认准好与歹,与好人交往,与歹人隔绝,还要爱自然,这才是欧阳修写作妙处之所在。

  醉翁亭记读后感 8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这名句想必是人人传诵,今天就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位大师的大作吧!

  这《醉翁亭记》完成之前,欧阳修被贬官,可他却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醉在酒上,而是被美景醉倒了,是一种美好的醉。你看,欧阳修能有如此之肚量,他那种潇洒的心境是我们无人能及的。虽然,欧阳修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一心想对国家有所作为,却时时遭人排挤,这种怀才不遇内心的.痛苦并非我们能够所体会的。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自得其乐吧!你看文章一开头就带给我们一种愉悦的感觉,美得让有点让人人沉醉其中了。

  我似乎随欧阳修来到了那景色优美地方,清晨飘散开来的迷雾,傍晚聚拢来的烟云,散发着幽香的野花,苍翠的大树。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美好。

  我们再看一看欧阳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如此淡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确实值得我们去学*。现在的我们因为学*、工作的压力往往很浮躁,因为一点点小事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小困难搞得天都要塌下来的样子。学学欧阳修老先生吧!

  《醉翁亭记》还是值得我们一读噢!

  醉翁亭记读后感 9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

  醉翁亭记读后感 10

  读完《醉翁亭记》,任谁都得发出一声惊叹吧!*千字的一篇古代散文,却勾勒出如此美景,怎叫人不惊叹呢。

  文中,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一个山间清妙,小溪傍山,珍禽飞鸟,无不令人咋舌。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让人倍感逍遥。

  文末,又详写了众人玩乐的场景,设想,倘若没有这众人,这《醉翁亭记》不就少了一份热闹,而在这醉翁在乎山水之间,不也少了份亦师亦友的情义在弥漫了吗。

  再完美的事物也永远及不上人间的真情呀!

  让我们走出醉翁亭。小学将要毕业,在班主任的生日会上,同学们干了许多的搞笑事,到最后都忘了吃生日蛋糕,这生日蛋糕可不一般,三层奶油,一层黑巧克力,各色水果,光是看,就让人垂涎三尺。

  因为我住得和老师比较*,所以由我送老师回家,但是,在路上,一辆摩托车如公牛般发疯地朝我冲来,一下就把我手中的蛋糕撞倒在地,蛋糕“血涌不止”,喷挤出来的奶油四处飞溅,我不幸中了几弹,可我哪还顾得了这些,则要去把蛋糕端起,突然耳边响起了老师的声音:“别动!”我以为老师会批评我,看着老师脸上焦急的神色,手中因急得发颤而抖的.纸巾,我明白:我错了。老师之后说:“你都脏成这样了,还碰它干嘛再好的蛋糕,我也不要了!”那烂了的蛋糕,变了,变成了和老师一样美的花。

  再想想,还是生日,不是别人的,而是我的。那天,我被罚打扫卫生,本来想和同学开个party的,但是这样还怎样开呀!这时,我看见另一人拿起了扫帚,是我的好朋友,我笑着问他:“我被罚,你打扫卫生干嘛,不回家吗”“有难同当!”灰尘也变成了花,和朋友一样美的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人间真情中!

  让我们走出醉翁亭吧。

  醉翁亭记读后感 11

  读完《醉翁亭记》,任谁都得发出一声惊叹吧!*千字的一篇古代散文,却勾勒出如此美景,怎叫人不惊叹呢?

  文中,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一个山间清妙,小溪傍山,珍禽飞鸟,无不令人咋舌。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让人倍感逍遥。

  文末,又详写了众人玩乐的场景,设想,倘若没有这众人,这《醉翁亭记》不就少了一份热闹,而在这醉翁在乎山水之间,不也少了份亦师亦友的情义在弥漫了吗?

  再完美的事物也永远及不上人间的真情呀!

  让我们走出醉翁亭。小学将要毕业,在班主任的生日会上,同学们干了许多的有趣事,到最后都忘了吃生日蛋糕,这生日蛋糕可不一般,三层奶油,一层黑巧克力,各色水果,光是看,就让人垂涎三尺。

  再想想,还是生日,不是别人的,而是我的。那天,我被罚打扫卫生,本来想和同学开个party的,可是这样还怎么开呀!这时,我看见另一人拿起了扫帚,是我的好朋友,我笑着问他:“我被罚,你打扫卫生干嘛,不回家吗?”“有难同当!”灰尘也变成了花,和朋友一样美的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人间真情中!

  让我们走出醉翁亭吧

  醉翁亭记读后感 1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多优美的词句呀!这出自于大作家欧阳修之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爱山水之甚深,名垂青史。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每当听、读这些诗句,我似乎来到了那儿:走在山间小道上,耳边传来阵阵水声,那声音,似从远方传来,又像*在咫尺。再走几步,那清泉便显露出来了,这时,一只松鼠爬来,触动了高高的苇草,通过苇草摇摆的空隙,我看见――一座竹亭建于水面之上,它莫非为醉翁亭也?……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简洁,每个字都与大自然的元素紧密不离,体现了欧阳修清高的精神,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作风。

  欧阳修对于山水之间的乐趣,是比什么都爱的,他爱山,他爱水,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山水之间,他与大自然彻底融合到了一起,山水是他最亲的亲人。

  我想,要是将他带到城市里来的话,他会疯的。

  读过欧阳修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他的写作感情非常清高,总少不了一种孤傲的性格,很是生动。

  我们也应该学*他的精神,要认准好与歹,与好人交往,与歹人隔绝,还要爱自然,这才是欧阳修写作妙处之所在。

  醉翁亭记读后感 13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向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构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情绪。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以前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情绪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读后感 14

  李白,醉仙,在酒中寻找遗世独立的自己,在醉中留下了千古名篇,在诗中羽化而成仙;

  刘禹锡,这个命运多舛的诗人,当人生遭遇荒凉境地,写下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酒,给自己希望,醉,得片时安宁。

  他们因内心愁苦而醉,为追求真实自我而醒。

  谁与他们不一样?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又或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不,应该是欧阳修。欧阳修醉了,因乐而醉,醉在这山水美景中,醉在这人命的安乐里。

  醉翁亭记读后感 15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每当听、读这些诗句,我似乎来到了那儿:走在山间小道上,耳边传来阵阵水声,那声音,似从远方传来,又像*在咫尺。再走几步,那清泉便显露出来了,这时,一只松鼠爬来,触动了高高的苇草,通过苇草摇摆的空隙,我看见——一座竹亭建于水面之上,它莫非为醉翁亭也?……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简洁,每个字都与大自然的元素紧密不离,体现了欧阳修清高的精神,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作风。

  欧阳修对于山水之间的乐趣,是比什么都爱的,他爱山,他爱水,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山水之间,他与大自然彻底融合到了一起,山水是他最亲的亲人。

  我想,要是将他带到城市里来的话,他会疯的。

  读过欧阳修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他的写作感情非常清高,总少不了一种孤傲的性格,很是生动。

  我们也应该学*他的精神,要认准好与歹,与好人交往,与歹人隔绝,还要爱自然,这才是欧阳修写作妙处之所在。

  醉翁亭记读后感 16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就应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述,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那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

  醉翁亭记读后感 17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多优美的词句呀!这出自于大作家欧阳修之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爱山水之甚深,名垂青史。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每当听、读这些诗句,我似乎来到了那儿:走在山间小道上,耳边传来阵阵水声,那声音,似从远方传来,又像*在咫尺。再走几步,那清泉便显露出来了,这时,一只松鼠爬来,触动了高高的苇草,透过苇草摇摆的空隙,我看见——一座竹亭建于水面之上,它莫非为醉翁亭也……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简洁,每个字都与大自然的元素紧密不离,体现了欧阳修清高的`精神,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作风。

  欧阳修对于山水之间的乐趣,是比什么都爱的,他爱山,他爱水,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山水之间,他与大自然彻底融合到了一齐,山水是他最亲的亲人。

  我想,要是将他带到城市里来的话,他会疯的。

  读过欧阳修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他的写作感情十分清高,总少不了一种孤傲的性格,很是生动。

  我们也就应学*他的精神,要认准好与歹,与好人交往,与歹人隔绝,还要爱自然,这才是欧阳修写作妙处之所在。

  醉翁亭记读后感 18

  大散文家欧阳修同范仲淹一样,在北宋时主张改革;也同范仲淹一样,被保守派排挤出朝廷,远赴安徽滁州为官。但与范仲淹不同的是,欧阳修似乎远比范仲淹洒脱:既然满腔的报国热忱无人欣赏,那就自得其乐好了�D毕竟人生处处是风景,在众人皆醉(实际上是佯醉)的情况下,何必与污秽一争高下呢?!所以,在滁州,欧阳修精心经营着自己的文字天地。布局谋篇、遣词用句,无处不显示出作者的苦心。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自己的《朱子语类》中说,欧阳修的文章,多是历经多次修改而成的;而后来真的有人得到了《醉翁亭记》的原稿,发现仅文章的开头就改得一塌糊涂。围绕“滁州四周皆山”这一内容,欧阳修开始竟用了几十句!改来改去,直到定稿的时候,才决定用“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

  在这样的苦心经营下,《醉翁亭记》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当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不过,我在这里想说的,却并不是欧阳修是怎样的认真,而是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相对于他的政治生涯而言甚显“屑小”的事业�D做文章上的心态。

  虽说“文章千古事”,但对于欧阳修来说,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于国于民有所作为,当是他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当这种追求不合于世时,欧阳修也总有排遣的法子。他不消沉�D《醉翁亭记》中的“乐”就足以证明;他也不昂扬�D时势不利,空有报国心,难得施展处。那么,好吧,自得其乐,经营自己的另一方天地吧。

  醉翁亭记读后感 19

  读完《醉翁亭记》,任谁都得发出惊叹吧!*千字的一篇古代散文,却勾勒出如此美景,怎叫人不惊叹呢?

  文中,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一个山间清妙,小溪傍山,珍禽飞鸟,无不令人咋舌。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让人倍感逍遥。

  文末,又详写了众人玩乐的场景,设想,倘若没有这众人,这《醉翁亭记》不就少了一份热闹,而在这醉翁在乎山水之间,不也少了份亦师亦友的情义在弥漫了吗?

  再完美的事物也永远及不上人间的`真情呀!

  让我们走出醉翁亭。小学将要毕业,在班主任的生日会上,同学们干了许多的有趣事,到最后都忘了吃生日蛋糕,这生日蛋糕可不一般,三层奶油,一层黑巧克力,各色水果,光是看,就让人垂涎三尺。

  因为我住得和老师比较*,所以由我送老师回家,可是,在路上,一辆摩托车如公牛般发疯地朝我冲来,一下就把我手中的蛋糕撞倒在地,蛋糕“血涌不止”,喷挤出来的奶油四处飞溅,我不幸中了几弹,可我哪还顾得了这些,则要去把蛋糕端起,突然耳边响起了老师的声音:“别动!”我以为老师会批评我,看着老师脸上焦急的神色,手中因急得发颤而抖的纸巾,我明白:我错了。老师接着说:“你都脏成这样了,还碰它干嘛?再好的蛋糕,我也不要了!”那烂了的蛋糕,变了,变成了和老师一样美的花。

  再想想,还是生日,不是别人的 ,而是我的。那天,我被罚打扫卫生,本来想和同学开个party的,可是这样还怎么开呀!这时,我看见另一人拿起了扫帚,是我的好朋友,我笑着问他:“我被罚,你打扫卫生干嘛,不回家吗?”“有难同当!”灰尘也变成了花,和朋友一样美的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人间真情中!让我们走出醉翁亭吧。

  醉翁亭记读后感 20

  大散文家欧阳修同范仲淹一样,在北宋时主张改革;也同范仲淹一样,被保守派排挤出朝廷,远赴安徽滁州为官。但与范仲淹不同的是,欧阳修似乎远比范仲淹洒脱:既然满腔的报国热忱无人欣赏,那就自得其乐好了�D毕竟人生处处是风景,在众人皆醉(实际上是佯醉)的状况下,何必与污秽一争高下呢!所以,在滁州,欧阳修精心经营着自己的文字天地。布局谋篇、遣词用句,无处不显示出作者的苦心。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自己的《朱子语类》中说,欧阳修的文章,多是历经多次修改而成的;而之后真的有人得到了《醉翁亭记》的原稿,发现仅文章的开头就改得一塌糊涂。围绕“滁州四周皆山”这一资料,欧阳修开始竟用了几十句!改来改去,直到定稿的时候,才决定用“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

  在这样的苦心经营下,《醉翁亭记》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当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但是,我在那里想说的,却并不是欧阳修是怎样的认真,而是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相对于他的政治生涯而言甚显“屑小”的事业�D做文章上的心态。

  虽说“文章千古事”,但对于欧阳修来说,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于国于民有所作为,当是他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当这种追求不合于世时,欧阳修也总有排遣的法子。他不消沉�D《醉翁亭记》中的“乐”就足以证明;他也不昂扬�D时势不利,空有报国心,难得施展处。那么,好吧,自得其乐,经营自己的另一方天地吧。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7)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实用10篇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加粗词的含义。

  翼然( )名之者谁() 醉翁之意不在()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晦明变化者()佳木秀而繁阴()

  伛偻提携() 临溪而渔() 杂然而前陈者()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一段划横线处按原文填上句子,从这句话中概括出一个成语,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从哪些方面描绘醉翁亭的自然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在写景上有两点相同,一是从时间早晚变化写,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3)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则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指代。

  8、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治理想。

  参考答案:

  1、象鸟张开翅膀一样命名情趣领会昏暗茂盛、繁茂腰背弯曲靠*摆放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是在于秀美的山水之间啊。

  (3)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中早晚的景色。

  (4)一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之间,那是太守喝醉了。

  (5)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醉时能够与大家一起欢乐,醒时能够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啊。

  3、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4、早晚变化、四季变化

  5、明暗变化

  6、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7、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

  8、醉能同其乐;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2

  (甲)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伛偻提携 伛偻:

  (2)泉香而酒洌洌:

  (3)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

  (4)则必即丰乐以饮 即:

  10.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临溪而渔 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醒能述以文者 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

  11.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12.(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2分)

  9.(1)驼背,指老年人。(2)清。(3)错杂的样子。(4)就,靠*,到。

  (4分。每小题1分)

  10.B(3分)

  11.(1)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2)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分。每小题2分,关键词语理解正确、句式翻译恰当即可)

  12.(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等都可)

  (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3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词语。(4分)

  (1) 临溪而渔

  (2) 太守之乐其乐也

  (3) 树林阴翳

  (4)山肴野蔌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3】简要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要点。(2分)

  【小题4】说说选文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4分)

  (1) 到(2)助词 无意(3)遮盖(4)菜蔬

  【小题2】(2分)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小题3】 写滁州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或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小题4】(2分)写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临”本义是“靠*”的意思;“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这几个词是上课时教师讲到的,学生注意记忆即可。“之”在古文中有两种情况下“无意”,一种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即指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不能看作完整的一个句子(取消其独立),强调主谓之间紧密的联系,是一个完整句子,同时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是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第二种是作语尾助词,如“公将鼓之”。本题中属于第一种情况。

  【小题2】

  试题分析:“苍”本指“白而无色”,本句中形容“苍老”,“颓然”指喝醉的样子,与句后的“醉”相关,“乎”为“在”,“也”表示语气,要译出来。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明确,没有难解字。翻译文言句子,力求把每个字解释清楚,但又不是每个词词义的堆叠,要分析句子表达的含义作适当的调整,即增删个别字,添加省略的成分,转换个别字词的相*的意义。

  【小题3】

  试题分析:选文是场面描写,主要的人物有太守和滁州百姓,抓住第一段中的“太守宴”“除人游”两词概括即可。

  考点:内容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文段内容易读易懂。概括文章内容,可以从两个点上考虑,一是人物,二是事件,看写了几个人,他们有什么行为,看写了几件事,大致的情况如何。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第二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理解,前半句是说百姓随从太守游玩而快乐,后半句中的是写太守真正的乐趣是为百姓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即与民同乐。

  考点:作者思想情感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本问题是此课教学的是重点,教师会重点讲授。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从作者具体的描述中体会,作者所写的人和事,使用的语言特点,表达的方式,无不蕴含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4

  醉翁亭记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临溪而渔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一筹莫展

  2.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第②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昏暗

  (2)滋长

  3.早晨到这里游玩,傍晚回去,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色,乐趣是无穷尽的啊。(意对即可)

  4.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意对即可)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5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云归而岩穴暝 暝: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1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答:

  14.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最后一段中所写的 “乐”有哪些?(3分)

  答:

  参考答案:

  12.①昏暗;②寄托;(2分,每个1分)

  13.①它的西南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幽美,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②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评分:共4分,每句2分)

  14.“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评分:共3分,每点1分)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10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折檐①之前有隙地②,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③。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④。因洿⑤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⑥不筑,全其自然。纵锸⑦以浚之,汲井⑧以盈之。湛⑨乎汪 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若星若月,精彩下入⑩。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 ;循漪 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 而娱穷独 也。

  (节选自欧阳修《养鱼记》)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隙地:空地。③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命名为非非堂。④植物:这里用作动词,是种植植 物的意思。⑤洿(wū):地势低的地方。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是挖掘的意思。⑥甃(zhòu):修砌。⑦纵锸:使用铁锹。纵:发,放。这里是使用的意思。锸(chā):挖土的工具,铁锹。⑧汲井:从井里引水。⑨湛:深远。⑩下入:水池里。11潜形于毫芒:水中的影子清晰得连须眉都看得清楚。毫芒:微小的东西。12漪:水波纹。这里指水池。13舒忧隘:释放忧愁和郁闷之情。舒:舒展。忧隘:忧愁和郁闷。14穷独:困乏、无助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云归而岩穴暝 ( )

  (2)修竹环绕荫映 ( )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

  (2)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答:

  12.乙文中主要描绘了养鱼池的两个特点。请用其中最能表现养鱼池特点的词语加以概括。(2分)

  答:

  1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但其中又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

  (1)昏暗 (2)长(高)

  (每小题1分)

  11.(4分,每小题2分)

  (1)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浓密的绿阴。

  (2) 我绕着水池散步,仿佛有一种置身在浩荡千里江湖之上的深远之感。

  12.(2分,每点1分)

  一是全其自然;二是汪洋而清明。

  13.(2分,每点1分)

  甲文写景柔和淡远,抒情委婉含蓄;乙文写景明快自然,抒情直接明了。

  【乙段参考译文】

  在我的屋檐下回廊前有块闲地,方圆有四五丈,正对着非非堂。这块地被高高的竹子环绕并荫蔽着,地里是空着的没种东西。按照空地的地形把它挖成一个池塘,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只是随着它的地形而已;没有砌砖壁,也没有用泥土修建,一切按照它原来的样子。用铁锹开沟疏通水路,引来水井的水把它灌满。池水比大海的水还要澄澈,色彩明亮、澄净。微风吹 过来,池水就起一层细碎的波纹;不起风的时候,水面*静得就像镜子。夜间星星和月亮映照在池水中,光彩鲜明。我在池边休息,水中的影子清晰得连须眉都看得清楚;我绕着水池散步,仿佛有一种置身在浩荡千里江湖之上的深远之感。我的忧愁与郁闷、困乏与无助之情都得到了释放,得到了快乐啊。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7

  【古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太夫人①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②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节选自欧阳修《太夫人教子》)

  注:①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②少微:微贱。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4分)

  ①名之者谁名: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③吾儿不能苟合于世苟:

  ④浯处之有素矣 素:

  1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醉翁之意不在酒 乃记之而去(小石谭记》)

  B.在乎山水之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自其家少微时 其真无马邪{《马说》

  D.治其家以俭约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13.选出面波浪线句子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1分)

  ①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

  ②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阅读答案:

  11.(1)取名,命名

  (2)寄托

  (3)苟且

  (4)*时

  12.D

  13.②

  14.(1)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2)你能安乐对待,我也能安乐对待啊。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8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环滁皆山也 环:__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

  (3)野芳发而幽香 发: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1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依次写了“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等景物。

  4.概括选文第2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欧阳公记①成;远*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亭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围绕(2)情趣(3)开放

  2.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已的别号来称它的。

  3.琅琊山 酿泉

  4.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的景色及出游的乐趣。

  5.《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意对即可)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9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⑴者胜 弈: ⑵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乐:

  ⑶皆若空游无所依:

  ⑷以其境过 清:

  2.翻译下面句子。

  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⑵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译文: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主要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甲文第二段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写了山林夕照全景。

  C.乙文第一段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所依”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儿在空中游动的景象。

  D.乙文第一段“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描绘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也表现了作者此时喜悦的心情。

  4.乙文对鱼的描写静中有动,更显出环境的幽静。甲文也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来表现山林幽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5.甲乙两文作者都有被贬谪的经历,但两人又有着不同的胸怀意趣,请根据文意简要谈谈两人当时各自的心情。

  [参考答案]

  1.⑴弈:动词,下棋。

  ⑵乐:把……当做乐趣。

  ⑶依:依靠。

  ⑷清:凄清。

  2.⑴译文:(有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那是喝醉了的太守。

  ⑵译文:阳光照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呆呆地不动。

  3.C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答:欧阳修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地场面,表现被贬后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柳宗元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在寂寞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10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洌:______________

  蔌:______________

  陈:______________

  乎:______________

  2、下面划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B、酿泉为酒 故人之为虎食者

  C、溪深而鱼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杂然而前陈者 满座寂然

  3、作者写太守宴时,不直入宴*,却宕开一笔写捕鱼酿酒,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评价欧阳修的所作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洌:清醇 蔌:野菜 陈:摆设 乎:在

  2、B

  3、夸耀滁州的富足,同时表明野餐的简朴。

  4、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意对即可)

  5、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8)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实用10份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1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

  今天我们要学*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三、合作学*,疏通大意。

  根据预*,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参考。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六、作业

  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翻译重点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2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景

  脉络乐

  事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二、赏析课文

  景美(一)美点寻踪

  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文中有哪些写景的语句?请概括一下这些优美的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乐点寻踪

  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

  1、山水之乐——得之心

  2、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

  3、禽鸟之乐——游人离

  4、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

  5、太守之乐——自我陶醉

  三、探究活动

  1、“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同时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怀。

  2、这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滁州写的,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所以乐中含悲,但作者未消沉颓唐,这是他的旷达情怀。我们要学*这种精神,不让不良情绪影响我们的学*和工作。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与乐的关系如何?《鸿门宴》中有个类似意思的俗语叫什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用一字概括。(乐)

  四、课堂练*:

  1、《鸿门宴》中有个俗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与这文章中哪一句意思相同?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请以“当我们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开头,作一番即兴演讲。

  五、总结全文

  这篇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六、板书设计

  二十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相映之美

  朝暮变化之美

  景美

  四季变幻之美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情美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4

  一、设计理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遵循四个“重”。

  一重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从出发点到教学目标到课堂生成都应该围绕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师生在课堂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教学碎问碎答、枯燥无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学*的被动者,就会使课堂氛围及效果变成黑白色。学*的自主性源于学生的内生动力,黑白色的被动学**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的兴趣。相反,倘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感,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四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仅把课程目标着眼于对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语言建构能力,提升思维逻辑高度,表达审美体验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兼写景物与人物,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描写景物、人物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补白,感受作者笔下山水的绝美景色与百姓的安居乐道,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展开,作者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醉”“乐”为主线,由醉于山水之乐到醉于与民同乐,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胸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5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掌握翻译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

  三、导入

  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第一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

  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

  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泻”“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确:亭的来历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释义讲解

  1、学生默读

  2、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

  ①朝暮之景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四时之景的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见3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明确: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5、本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课时

  (三)第三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

  明确: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3、滁人游图**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

  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四)第四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宴饮结束就要“归”

  3、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

  5、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

  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

  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五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二

  4、判断句“……者……也”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8

  一、设计理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遵循四个“重”。

  一重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从出发点到教学目标到课堂生成都应该围绕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师生在课堂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教学碎问碎答、枯燥无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学*的被动者,就会使课堂氛围及效果变成黑白色。学*的自主性源于学生的.内生动力,黑白色的被动学**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的兴趣。相反,倘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感,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四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仅把课程目标着眼于对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语言建构能力,提升思维逻辑高度,表达审美体验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兼写景物与人物,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描写景物、人物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补白,感受作者笔下山水的绝美景色与百姓的安居乐道,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展开,作者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醉”“乐”为主线,由醉于山水之乐到醉于与民同乐,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胸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9

  一、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2.掌握文中的实词及“也”“于(乎)”“之”“而”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理清文章脉络,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意境美。

  4.了解作者生*及其文学成就;学*作者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

  1.由小组汇报预*情况,展示交流预*成果;提出预*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目标。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在自主学*和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可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内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4.复述课文,注意把握文章重点。学生评价。

  5. 合作探究

  ⑴亭名是怎样得来的?太守为什么自号曰“醉翁”?

  ⑵第一、二段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再读写景文字,体会太守“山水之乐”。

  ⑶第三段写游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试为每幅画面拟个标题;朗读并体会太守之“乐其乐”。

  ⑷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⑸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⑹探究太守醉的原因。

  ⑺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而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6.精讲点拨:

  小组提交前面环节中遇到的疑难,教师精讲点拨,注意归纳、总结,以升华提高。

  三、总结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

  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

  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

  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

  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

  二、范读感知

  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

  2.齐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

  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你们认为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活动二:走进录音棚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明确:

  ①“.......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

  ②21个也字,24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③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④有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脍炙人口。

  注:学生谈出2-3点即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补入、补齐。

  同学们,仅仅知道《醉翁亭记》的音韵美还不行,我们还要能够读出《醉翁亭记》的音韵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录音棚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多媒体显示:

  2.感情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可以是判断句式;可以是骈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动: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注:此处是学生的朗读表演,旨在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音韵美,并随机给学生讲解字、词、句的含义。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点拔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字词。

  多媒体显示:3.师生共读,要求:摇头晃脑,拖出长腔,仿效古人,

  读出古韵美。

  注:此处应成为整堂课的朗读高潮,师生情感达到共鸣。

  四、研读品

  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本文除用了21个也字,24个而字,还有一个字,出现了10次之多,是哪个字?(乐)

  活动三:寻找快乐源

  1.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并给出翻译。

  答案明确: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之乐

  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观也。——宴酣之乐

  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之乐。

  ⑤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

  在该节语文课中,学生急于读课文,都自行读下去了,教师也就顺其自然,这一点非常好,要根据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9篇)(扩展9)

——醉翁亭记的优秀教案范本五份

  醉翁亭记的优秀教案 1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二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3、第四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二)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的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的优秀教案 3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

  今天我们要学*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三、合作学*,疏通大意。

  根据预*,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参考。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六、作业

  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翻译重点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

  醉翁亭记的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结构,学*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 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 学*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

  醉翁亭记的优秀教案 5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