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夹角较小)的方向。——靠*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二十三第4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教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朋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你们看,都有谁呢?你喜欢哪一个小动物,能说说它的位置吗?(出示电脑图片)

  二、学*新知。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它的位置却没有表达清楚。第几排是怎样确定的,第几个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小猴是怎样说的?

  播放电脑媒体课件:小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乌龟(我在第二排第三个)

  听了它们的话,你能找一找哪儿是第一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三排?第四排呢?那么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开始数呢?指着图看看。

  从上面的这幅图上,我们知道了排数一般从前往后的,个数一般从左往右数,要讲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同时出示媒体课件)

  三、试一试

  1、小动物的位置讲清楚了,那你自己的位置呢?同学们,从右往左数,可以这样确定,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第几个一般从前往后数。

  谁来试试说说自己的位置?

  ()在第3组第2座?()做在第4组第4座?

  2、师里来了新同学,请同学们来帮他们找找位置?

  根据给出的信息确定自己的'位置,在相应的位置上打“√”。

  A同学:第3组第2座

  B同学:第2组第5座

  C同学:第4组第3个

  电脑课件展示,集体校对。

  四、闯关练*

  1、电脑出示题目一:根据题目给出的消息,要求正确说出小动物所在的位置。出示电脑课件,学生观察图片。

  2、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在小组交流。出示小朋友的电影票(第几排几号),学生回答正确后,进行表扬鼓励。

  3、找图书。(帮图书管理员来找图书)说出什么书在第几层第几个,正确说出它们的位置。

  4、找金币。(出示翻板,回答正确后,给出寻宝提示。)

  在给出的藏宝信息后,自己贴金币制作寻宝图,然后在寻宝区展开寻宝活动。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技能目标:能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探索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规律,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情感与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学*过程中去,愿意和同学合作交流,能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了解和认识24时记时法,正确地把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理解0时和24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创设情景

  老师先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想听吗?

  小明是足球迷,小刚告诉他,星期六8时有球赛。小明早早就打开了电视机,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播放。你们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猜测)小明等呀等呀,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就打电话去问小刚,一问才知道,原来不是上午8时而是晚上8时。(板书两个时间)

  小结:像这样说成上午……、下午……、晚上……的`记时方法是我们*时生活中经常用的,我们称之为普通记时法。(板书普通记时法)

  2、引出课题

  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间,如果不说明是什么时候的几时,容易产生误会,引起混乱,还可能误了大事,所以通常我们都要说清楚是上午还是下午。

  大家都喜欢看电视吗?出示节目预报。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你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候播出的?(电脑出示)这些14时、18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记时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

  二、引导探索

  1、认识0时到12时

  (1)播放新年钟声敲响的录像,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用敲响)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0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0时。(电脑出示钟面图)那时你一般在做什么呢?(睡觉)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板书:0时

  (2)(点击电脑,时针转动)时针转到1时现在是什么时间了?(1时、凌晨1时)板书:凌晨1时

  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时。

  (3)时针转至8出现学生升旗图片。问: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8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8时。板书:8时上午8时

  (4)(时针继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

  (5)小结:从0时开始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凌晨或者上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凌晨或上午。[小学教学设计网-]

  2、学生自主探索认识13时到24时

  (1)时针接着往下转一大格,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讨论一下。

  得出下午1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13时,13时就是下午1时。

  (2)(时针继续转动),用24时记时法表示,自己填一填,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3)现在是24时,一天终于结束了,同时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所以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3、组织讨论:

  师: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一天24时小时的情况。(电脑)小朋友仔细观察用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吗?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1)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请你根据每一幅图上小朋友的活动情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的几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

  2、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想想做做2-5,7-8(视时间情况而定)

  四、拓展

  想想做做的第6题。给钟面画上时针。

  五、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相互介绍,增长知识。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一天24小时人人拥有,聪明人珍惜时间,每分每秒都有收获,愚蠢的人只顾眼前的享受和玩耍,让时间白白的从身边溜走,最终一事无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菁华3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1

  秋天的天使,穿着单薄的秋装来到了大地。她趁着人们还未睡醒,挥动着神笔,将五彩缤纷的颜色挥洒在万物之上。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素雅的白菊花,灿烂的黄菊花,喜庆的红菊花;个个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一阵醉人的秋风吹来,朵朵菊花摆动着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仿佛在迎接贵宾的来临。红菊花围成一簇,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远看那白色的菊花像一团团棉花,又像一团团雪,白得那么纯洁。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数它们的花瓣了,在几片绿叶的衬托下,一丝一丝,弯弯曲曲,美丽极了。那花盘微微低垂着,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低垂着脑袋,默默不语。

  我看到菊花便能想起*将军写的那首诗《秋菊》:“秋菊能做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能奈何。”秋天不仅有菊花,还有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就是描写枫叶的古诗。

  秋天由于天气变冷了,叶子中的叶绿素渐渐消失了,而叶子中的胡萝卜素、叶青素等显露出来,叶子由绿慢慢的变成黄色、橘黄色、橙色、淡红色,最后变成深红色,就是现在的枫叶。枫叶的形状像爪子,枫叶从树枝上慢慢飘落下来就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在空中飞翱翔。秋天一幅繁华的景象。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2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从欧阳的诗句让我感到了一种忧伤,而*的:好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却将秋天描写的栩栩如生,令人着迷。

  秋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迷惑了。小雨淅沥沥的下着,手举一把花伞,漫步在林间小径,让我来寻找秋天的答案吧!小径旁那一簇簇,一丛丛的小草着实可爱又可怜。秋已来临了,它们依然傲立在小径两旁,如同那傲松。秋雨洗刷了它们的色彩,啊!枯黄的草堆依然显得那么亮丽。走过那片树林,穿进农田里,金黄的玉米探出头来,一颗颗果粒显得那么饱满,沉甸甸的果实几乎就要压断那枯黄的枝干。硕果累累是秋天的象征。不一会儿,雨停了!到处都充满清新,我仰望着天空,碧空如洗。晶蓝的色彩让我陶醉,一只鸟鸣叫着从天空飞过。带着一身的轻松回到家中,一缕清香在空气中飘荡。猛地回头,一株茉莉花正扎根在湿润的泥土中生长,那翠绿的枝条上盛开着几朵洁白的花儿,花瓣上还点缀着几颗雨珠。雨后的茉莉花啊!你就是秋的傲子。

  我终于明白了,秋是五彩的、是神秘的、是清幽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3

  星期六的傍晚,我和爸爸妈妈去看音乐喷泉。

  到了广场,我看到了一个半圆形的凹地,上面贴着蓝颜色的瓷砖,有三处缝隙,在每一处缝隙中有十多个水嘴,这是干什么用的呢?音乐喷泉在哪里,又没有水池,去哪儿看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渐渐的夜幕降临,来看的人越来越多了,此时,音乐声响起,人们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叫声,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水嘴开始喷出一道道水柱,有时高,有时低,有时像一片竹林,有时像参天大树,有时像一个个巨人,不断变换形状;再随着音乐的强弱变化,不断变换灯光,有时像翠绿的花瓣,有时像紫色的绸带,有时像洁白的婚纱……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我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不断的走*音乐喷泉,想和音乐喷泉融为一体,不要分开。

  音乐喷泉真美呀!我为你歌唱,我为你自豪。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

  一、教学内容:

  P68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听小故事)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对称图形,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飞机、鱼、龟)

  2、动手剪对称图形

  (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

  a、师示范剪对称图形

  (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

  b、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

  c、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轴

  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对称轴(师画虚线)

  (四)巩固练*

  1、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

  2、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

  3、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