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陶冶爱国情操。

  2、品味粗犷、豪放的语言风格。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古诗词的学*方法

  三、教学设想

  朗读――译读――背读――写读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抢答导入

  他是谁?

  他和他的父亲、弟弟都是著名的散文家,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我们常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劝慰受挫折、有痛苦的人;常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话别远方的同学朋友。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他的另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朗读全词(体验词人的情感)

  1、朗读的核心是理解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源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为此,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请划分词的朗读节奏。

  ②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③“狂”字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④“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

  ⑤文中运用三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⑥你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让小组成员议一议 。

  预设结果:

  ①节奏划分示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②上阕写狩猎情况,抒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下阕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③一狂: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二狂:看而须“倾城”。三狂:猎必射虎。四狂:自比孙郎。表达了词人潇洒豪迈感情。

  ④表达了词人豪放开朗的心胸。

  ⑤“亲射虎”展现了词人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美少年的狂气和豪情;“遣冯唐” 以魏尚自喻,“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2、交流讨论结果(预设结果)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①学生甲朗读,乙评价。

  ②学生乙朗读,甲评价。

  ③全班齐声朗读。

  (三)译读全词(领悟词人情感)

  1、把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一、三小组翻译上阕,第二、四小组翻译下阕。

  译文预设: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有感情地朗读译文和原词。

  A、第二小组学生朗读上阕原词,第一小组学生朗读上阕译文(要求:①朗读时,一句原词一句译文。②两小组朗读情感要保持一致。)

  B、第三小组朗读下阕原词,第四小组朗读下阕译文(要求同上)。

  C、第四小组学生朗读上阕原文,第三小组朗读上阕译文(要求同上)。

  D、第一小组学生朗读下阕原文,第二小组学生朗读下阕译文(要求同上)。

  (四)背读全词(积淀词人情感)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规律是背诵的效率。

  1、寻找背诵规律

  提示:词的押韵情况

  2、根据押韵情况,试着背诵。

  3、有感情地背读全词

  A、个别背读全词。

  B、齐声背读全词

  (五)写读全词(升华词人情感)

  1、词的内容,依靠丰富的想象,在原词句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尤其是充实细节描写;保持原词的情感;计时写作,提高写作效率。

  写作示例1:

  老夫我今天姑且要又像少年一样的疯狂,顽皮了。我于是决定去打猎,我骑在马上。让左边的侍卫牵着一条凶猛的黄犬,右边的侍卫用手向上托着一只苍鹰,看那苍鹰健壮的身体就可知它捕猎的厉害了。在我身后跟着一群穿着汉羽林军的服装的将士,大家一块儿骑着马飞奔,走过的地方因为人太多所以把地上的灰尘都卷得满天飞舞,谁也看不见谁。

  为了报答全城人出动的情义,所以我决定要像孙权射虎一样射一个。我喝了一些酒,胆子也突然变大了,心里想虽然说我鬓边添了一些白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知道朝廷什么时候派人来让我回去再做贡献。我拿着弓,把它拉得满圆向着敌人的方向射去。

  写作示例2:

  雪停了,太阳的光芒终于穿透厚密的云层,洒在了白雪的土地上,金色的光芒射入了密林之中……

  忽而,强劲有力的马蹄之声划破了林子的寂静。渐渐地,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响亮,以至于惊飞了树上的鸟儿。极目远望,一群骑兵正在山冈上策马狂奔。洋洋洒洒,气势非凡,如闪电般迅速,如霹雳般惊人。细看,领头人正是太守!他剑眉入鬓,目入朗星,虽已两鬓斑白,但依旧英武豪迈,意气风发。头戴锦帽,穿着貂皮裘,苍鹰停在他的右肩上,黄犬跟在他的左边,与马并排飞跑。他握紧缰绳,注视着密林,活像一位将军,神采奕奕。队伍后面不远处,全城人都出来了。他们有说有笑,都来观看太守狩猎这一盛事。   寂静的密林顿时活跃起来。太守回头望了望百姓,心中不免感动万分,他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心中坚定了信念,决不能辜负他们的盛情。一定要拿出当年孙权马前射虎的胆识和气魄。想到这里,他拿出弯弓,向猎物射去。“嗖”的一声,猎物应声而倒,紧接着连射*,箭无虚发。士兵、百姓无不拍手称好。他乘兴又同士兵一起射了许多猎物,将这些犒赏了三军。

  暮色将至,天空泛着一抹橘黄。士兵们觥筹交错,好不热闹。可他却端着酒杯,望着国都,感叹到:什么时候朝廷会像冯唐赦免魏尚一样,将我重用,让我建功立业呢?正在这时,偶见天空中飞来了一群大雁,他突然释怀舒畅,一饮儿尽,笑道:“大雁飞来,定会有飞回日。”

  夕阳下,马蹄印仿佛被拉长,一直向国都延伸……

  2、评改:让完成写作的学生相互交流评改。

  3、推荐并展示优秀作品。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

  5、诗词学法小结:朗读(体验情感) →译读(领悟情感) →背读(积淀情感) →写读(升华情感)

  (六)课外作业: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儿狼”一句,写成短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方法新颖,也能让学生受益匪浅。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精心导入,诱发学生兴趣。

  通过设置抢答题形式导入新课,新颖别致,既温故,又引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惯和方法。本节课,在朗读、译读和写读等环节上都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的精神。在合作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进程,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甚至作为一位参与者直接介入其间,启发学生的思维,矫正合作中的偏差,帮助合作者获得学*收获,展示合作成果。这样,学生的合作学*精神和*惯就会不断成长成熟。

  3、注重学*方式的引领与学*技能的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词四读”这种学*诗词的方法,是本节课教给学生的核心东西。一节课仅学一首词,其目的就在于此。其次,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均得到了训练。

  4、十分巧妙地引导“背读”,极为创新地设计“写读”,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同时,拓展延伸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并试图让学生在精品咀嚼中陶冶情操,思索人生,构建完美人格,接受文化滋养,培养全面素质。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1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4、思考

  (1)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叙事,记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下阕抒情,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狂”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气贯穿全文。狂的表现:劲装出猎;千骑相随;全城人随观;自比孙郎射虎。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

  运用了冯唐持节招魏尚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朝中有人为自己说情,使自己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勾画了一个豪气十足,誓死卫国的英雄形象。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的爱国之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激**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的基础上回答。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四、理解内容

  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5、释词

  黄:黄狗。

  苍:指苍鹰。

  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擎:举着。这里是说胳膊上架着。

  *冈:指山脊*坦处。

  胸胆尚开张:胸襟还放得开。

  鬓微霜:鬓角略微白了一些,指已*老年。

  会:应当。

  五、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英武的英雄气概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作者以“老夫”自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了作者出猎时的装束,给人一种英姿勃发之感。“千骑卷*冈”“倾城随太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壮观。“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了作者要像孙权那样射杀猛虎的豪情。整个上片主要是场面描写,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志向。“天狼”是星名,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扰,这里指西夏。

  六、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七、联系学*

  《江城子》。

  八、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九、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像、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十、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抒发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附:译文

  老夫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轻狂,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手架着矫健的雄鹰,(我)戴着丝绸做的帽子,穿着轻暖的皮衣,千军万马随我横卷原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追随我打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射杀老虎,让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英姿。

  饮酒尽兴心胸更觉开阔,鬓角出现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汉代的魏尚那样重新被朝廷重用?派我到西北去打败凶恶的西夏(那是我最大的愿望)。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1

  学*目标:

  1、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学生有欣赏词的能力。

  2、初步了解典故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猜他是谁?苏轼

  课前演讲:苏东坡奇闻异事(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出示学*目标

  三、初读感知

  预*检测:解释词语 聊 酒酣 开张 会齐读,判定词的风格 豪放

  这首《江城子》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四、合作探究

  词中那个字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结合整首词说说你的理解。(先独立思考一分钟,再小组合作,推选代表回答)

  (1) 左牵黄,右擎苍 其狂一;出城看而“倾城”,其狂二 ;猎必射虎,其狂三;自比孙郎,其狂四

  (2)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写太守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像狂风一样飞快地越过小山冈。也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 字 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为报倾城随太守 表明观看太守狩猎的百姓很多。

  (4)亲射虎,看孙郎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的盛情,作者要亲手射杀猛虎。自比孙权,可见其豪放,更见其“狂”。

  (5)鬓微霜,又何妨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又有何妨! 也可看出作者的豪放之情。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第一首豪放词,是苏轼自成一家,突破了艳科的一首词,是饱含爱国情怀的一首词,是体现苏轼乐观豪迈,个性风采的词。

  全词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

  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更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

  学生领读,最后一句和诵

  词中只字未提报国,词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微型讲座: 微型讲座——用典,传情达意的生花妙笔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曲折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使表达委婉含蓄,生动典雅。

  1、“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要像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表现了作者虽年*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苏轼被贬官及背景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但是每一次被贬他都表现得很是从容于乐观。被贬杭州时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惠州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他又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更欣赏也更原意接受苏轼的潇洒飘逸,超霸洒脱,乐观开朗,豪情满怀。

  周国*说过: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四、理解内容

  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5、释词

  黄:黄狗。

  苍:指苍鹰。

  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擎:举着。这里是说胳膊上架着。

  *冈:指山脊*坦处。

  胸胆尚开张:胸襟还放得开。

  鬓微霜:鬓角略微白了一些,指已*老年。

  会:应当。

  五、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英武的英雄气概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作者以“老夫”自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了作者出猎时的装束,给人一种英姿勃发之感。“千骑卷*冈”“倾城随太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壮观。“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了作者要像孙权那样射杀猛虎的豪情。整个上片主要是场面描写,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志向。“天狼”是星名,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扰,这里指西夏。

  六、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七、联系学*

  《江城子》。

  八、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九、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像、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十、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抒发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附:译文

  老夫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轻狂,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手架着矫健的雄鹰,(我)戴着丝绸做的帽子,穿着轻暖的皮衣,千军万马随我横卷原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追随我打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射杀老虎,让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英姿。

  饮酒尽兴心胸更觉开阔,鬓角出现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汉代的魏尚那样重新被朝廷重用?派我到西北去打败凶恶的西夏(那是我最大的愿望)。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四、理解内容

  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5、释词

  黄:黄狗。

  苍:指苍鹰。

  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擎:举着。这里是说胳膊上架着。

  *冈:指山脊*坦处。

  胸胆尚开张:胸襟还放得开。

  鬓微霜:鬓角略微白了一些,指已*老年。

  会:应当。

  五、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英武的英雄气概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作者以“老夫”自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了作者出猎时的装束,给人一种英姿勃发之感。“千骑卷*冈”“倾城随太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壮观。“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了作者要像孙权那样射杀猛虎的豪情。整个上片主要是场面描写,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志向。“天狼”是星名,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扰,这里指西夏。

  六、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七、联系学*

  《江城子》。

  八、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九、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像、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十、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抒发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附:译文

  老夫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轻狂,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手架着矫健的雄鹰,(我)戴着丝绸做的帽子,穿着轻暖的皮衣,千军万马随我横卷原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追随我打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射杀老虎,让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英姿。

  饮酒尽兴心胸更觉开阔,鬓角出现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汉代的魏尚那样重新被朝廷重用?派我到西北去打败凶恶的西夏(那是我最大的愿望)。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激**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的基础上回答。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有感情地诵读出诗歌内容

  2、学*诗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诗人形象,体悟“狂”字情态,理解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报效国家的情感

  3、学*用词用典的方法,学会含蓄隽永地表达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学*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体悟诗人形象,明悟诗人心境,领悟诗人报效国家的情感。

  教学方法

  品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启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大词人——苏轼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词风豪放、自然洒脱,具有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是北宋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美食家,“东坡肉”的创始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2、背景介绍:本诗写作于1074年,任密州知州,这是苏轼人生波折中的第一次波折。受王安石变法影响,因政见不同,自请调离京城,实则变相被贬,首遭朝廷冷落。

  3、题解:“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题目,指密州出猎的场景

  4、导:被贬密州的苏轼,为何要出猎,其场景状况如何,目的如何,请仔细学*《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其意。

  二、学

  (一)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1、读准字音:擎、裘、骑、酣、鬓

  擎:qínɡ,举着;

  裘:qiú,毛皮衣服;

  骑:jì,骑马的人(名词);

  酣:hān,尽情地饮酒;

  鬓:bìn,鬓角,两颊两边靠*耳朵前面的地方;

  2、指名读,读出感情。

  (二)理解诗意,解读句子,体会感情

  1、太守出猎的具体场景,表现在哪些诗句中?

  明确:太守出猎的场景表现在:

  “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騎卷*冈。”通过服饰、动作和气势来表现出猎的隆重气息和盛大的场面,可谓壮阔恢弘,犹如亲临战场般的声势震天。为下阕抒发杀敌报国之情作铺垫。

  品读“千骑”“卷”:“千骑”指数量,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猎人数的壮大。“卷”,是气势,人群驰过,狂沙满地,烟尘四起,写出了出猎的壮阔场景,充满昂扬饱满的激情。

  板书:出猎场景——壮阔昂扬

  2、诗人借出猎之景,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出猎之景,表达杀敌报国之情。这种感情含蓄地体现在最后一句诗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西北望”,“望”,指向,拉满雕弓的箭,正指向。“西北”,指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用典,这里暗指西夏侵扰大宋西北边境。最后一句诗歌,通过刻画诗人英雄形象,表达诗人渴望上阵杀敌的情怀抱负,是全诗的主旨句。

  (三)品读诗句,体悟细节

  1、品读诗句:

  ①“亲射虎,看孙郎”用了什么典故,典故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用典,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亲射虎的典故,表达诗人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激情。

  ②“鬓微霜,又何妨”,体现词人怎样的情怀和胸襟?

  明确:表达诗人豪迈、豁达的气魄与胸襟。

  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怎样的期待?

  明确:用典,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以魏尚自比,渴望见着如冯唐一样的使节,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板书:渴求重新得到朝廷重视,能够上阵杀敌,报效国家。(雄壮豪迈)

  2、思考:“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表现在哪些地方?有何作用?

  明确:“狂”,指狂气、狂态,也指傲气、豪气,年轻人的精气与情态。“老夫聊发少年狂”,指苏轼自觉人至中年,早已没了少年的轻狂,但此次出猎,却也要做一些少年的豪情之事来。比如打扮隆重而正式,表现出对出猎的狂烈热情;仍能像少年英主孙权一样,冲锋陷阵,驰骋在出猎的前沿,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即使两鬓斑白,却心胸豁达、乐观积极,渴望朝廷重新重用,能够驰骋沙场,上阵杀敌,为国建功。总之,“狂”字贯穿全文,从姿态,到情怀,都体现了少年一般的豪迈之气与雄心壮志。它是全文的线索,并统领全文。

  小结:本首诗歌,以描写壮阔恢弘的出猎场景来表达渴望上阵杀敌报效朝廷的雄心与抱负。气势雄阔,胸襟开阔,富有激情,是苏轼豪迈诗词的代表作。

  三、作业练*:

  背诵诗词《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江城子》诗词鉴赏 (菁华3篇)

《江城子》诗词鉴赏1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古诗简介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愁情词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由春愁、离恨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尤末句,其却仍“流不尽,许多愁”!极尽夸张之能事。此词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注释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赏析/鉴赏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江城子》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对谁醒。天阔云间,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译文翻译

  画楼上卷起了幕帘,展开一片新晴,清晨的寒意很轻微,我掩紧银白色的屏风。坠落的一片片花瓣飘来淡淡的清香,天天都令人产生愁情。暗暗地计算着十年间西湖上往返行程,有几次能遇着美丽姑娘的钟情,能与佳人幽欢尽兴。

  我徙然感到韶华易逝,容华凋零,终日在春酒中留连光景。没有知心的人可以交谈,对谁人也用不着清醒。天大地大,无处可以再次寻找那悠扬欢乐的箫声。即使也跟年轻时那样买花携酒,但是却完全没有了当时的那种心情。

  注释解释

  江城子:词牌名。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韵。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银屏:镶银的屏风。

  娉婷( pīng tíng):姿态美好貌。这里借指美人。东坡词:“如有意,慕娉婷。”

  酲(chéng):醉酒。

  创作背景

  词是作者在临安时写的一首伤春怨别,感叹飘零的作品。以一个“愁”字贯穿全词,委婉低徊,以情致胜。作者在抒写感伤时跌宕起伏,年华易老,韶华易逝而旧梦难再的孤寂落寞心情。

  诗文赏析

  晏几道在《临江仙》的开头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是以“帘幕低垂”的阴暗景色来衬托“去年春恨却来时”的阴暗心情的。卢祖皋这首《江城子》的开头写“画楼帘幕卷新晴”,则是以“新晴”的明朗景色来反衬他“日日唤愁生”的沉闷心绪。“新晴”中的“新”字,与雨过天青,空气清鲜,阳光洒照的光明景色突现出来了,气氛是开朗的。一个“卷”字,更富浪漫色彩,和王勃“珠帘暮卷西山雨”中的“卷”字用得一样灵活。“画楼帘幕”把“新晴”“卷”进来,室内就是一片明朗的气氛了。主人索性把白色如银的屏风也收起来,好让和煦到阳光照彻楼房。但这一来,晓来的寒意却又轻轻地袭来了。“掩银屏,晓寒轻”这一句记的是*常的行动与感觉,但暗含着个情感的过渡:“新晴”原有暖意,给人欢快之感,而这里却注入个“寒轻”。这还是室内的感觉。到下句写到室外了,是“坠粉飘香”,这对“新晴”好景来说,真是大煞风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原来风雨过后,梨花落,杏花飞,花事阑珊,春色渐老。而对如此景况,多情的词人能不产生伤春迟暮之感?于是,“日日唤愁生”就很自然的了,这句明点出个“愁”字,由景入情。这种伤春迟暮的愁情,与“新晴”的气氛是不调协的,故说首句是以乐景反衬愁情;而与“寒轻”的气氛接*,故说“掩银屏,晓寒轻”是个过渡句。“愁”的内容是什么?下文就作了注脚。“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暗数”,富含低徊自怜之情韵,“十年”表时间之长。多少年来在美丽如画的西湖路上,能有几次与心上人共度良辰呢!这里以问句出,表达了心口自问,缠绵,悱恻之意绪。整个上片,分三层写,主要是触景生情,伤春怨别。

  过片开头“年华空自感飘零”一句,紧承上片的“愁”字来开拓更深的意境。一个“空”字,有虚度之意,似锦年华能几日?四处飘零,仕途艰险,情场多折,能不“愁”么?在这种愁思缠绵的熬煎下,如何打发时光?只好“日日花前常病酒”,“拥春醒”吧!希望醉中忘却烦恼,但总有酒醒的时候呀,又如何?“对谁醒”是“醒对谁”的倒装,洒醒过来对谁倾诉心曲呢?“人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这里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诗意。“天阔云闲”,既写实,又写虚,既写莽莽穹苍,也写悠悠别绪。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这里设问设答,表达了深沉的别离与飘泊交织之苦。结尾道:“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人老了,饱经沧桑,已无年少时那种寻欢作乐的闲情了!这结语不尽惆怅之情回荡纸上。整个下片也分三层,主要是抚今忆昔,感叹飘零。

  全词委婉低徊,沉郁深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个“愁”字贯串全篇,而又是通过具体细致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来逐步开拓“愁”境的。结尾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致,把读者带入这不尽惆怅的意境中;忍不住与作者同声一叹。

《江城子》诗词鉴赏3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词作鉴赏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菁华3篇)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教学重点]

  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

  [教学时数]1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今天,我们来学*苏辙19岁时写下的一篇佳作——《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解题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三、研*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等障碍。

  汩没恣观宫阙仓廪苑囿翰林恃惮嵩(山)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1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

  第2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

  第3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解说: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2、具体研*。

  (1)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乎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人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

  (2)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

  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

  (3)声情并茂地诵读全篇,体会文章“疏荡”“有奇气”的风格,并背诵第1、2段。

  (解说: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落实文言字词。)

  3、欣赏品味。

  (1)诵读第2段。

  明确:第2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解说:在诵读中涵泳品味,学生可将用得好的词挑出来品析,教师可用替换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会。)

  (2)诵读第3段。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

  (解说: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风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品析玩味后再读,读时注意恰当运用语气、语调。)

  4、课堂练*。

  (1)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人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

  (2)背诵第1、2段。

  四、课堂小结。

  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

  五、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结合苏氏父子三人的生*和作品,谈谈三人在创作上的异同。可用好的小论文出一期板报。

  2、开展苏轼、苏辙诗文吟诵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间重入*,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二、教读新课:

  1、解决重点词句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

  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三、深入理解,点拨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了自己的写作观点。

  第二部分(第2段):写自己的游历过程。

  第三部分(第3、4段):点明了求见韩琦的目的。

  2、通读全文,讨论:作者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明确:是“气”,而这种“气”必须通过修养才能得到。也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3、提问: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

  明确: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指明了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

  4、提问:作者在第2段中大写特写自己的游历过程,目的何在?

  明确:目的在于强调外在阅历对于“养气”的重要作用,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5、提问:这是一篇干谒文章,而作者却在文中说:“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他这样说,是否说明他这个人口是心非,非常虚伪?

  明确:教师首先补充,苏辙此时已经进士及第,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须参加吏部的考试,考中后才能授官。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强求答案的一致,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但要注意,作者这篇干谒文章与一般的干谒不同,没有这类文章常见的俗套,通篇无一句求仕进之语。这并不能说他就是口是心非,非常虚伪。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你对其中的哪一段内容或哪些内容最感兴趣?请说说你感兴趣的理由。

  四、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

  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五、翻译: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文章,并且学*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作业布置:完成课课练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

  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简介枢密韩太尉: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间重入*,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教读新课:

  1、解决重点词句

  (1)、辙生好为文。生:生性。 辙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居家: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

  (6)、虽无所不读。虽 虽然 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连词 但是。

  (8)、

  古今词义

  党 古义: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今义:政党、集团

  向 古义:从前向之来 今义:朝向

  尝 古义: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今义:

  游 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 今义:游泳

  虚词

  介词凭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连词 来 闻一言以自壮 连词而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倒装句: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 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四、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

  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2

  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六、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七、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齐读

  3、完成练*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1、苏轼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补充: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国内外危机日益加深,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患时有发生。苏轼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但仍关心国事,坚持抵御外侮的主张。

  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2、当时的苏轼其实只有三十多岁,却自称“老夫”,你从他自称“老夫”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境遇?

  3、苏轼的“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观的?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狂”?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

  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

  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怀疑、逆境、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是真正的豪放

  后来苏轼跌跌撞撞从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黄州而登州而扬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历程中不断被贬,却也能

  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

  有诗为证: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朗读体会

  四、苏轼对于宋词

  1、重现补充材料: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2、通过这首词,你对豪放词有哪些认识?

  内容多写建功立业,情感激昂高亢

  3、苏轼对于词发展的转折性影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创豪放派风格

  (2)以诗为词,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3)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4)不拘泥于曲调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1

  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五、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六、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二﹑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

  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教学活动:

  自学指导一: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1、苏轼——(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家。字_____,号_________,眉州眉山人。南宋时追谥号_____。与父______、弟_____共享文名,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指:——、——、——、——、——、——、——、——。

  3.背景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自学检测二: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本词两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片:记叙打猎的威武场面。

  下片:抒发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自学指导三: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小组讨论,赏析名句。

  自学检测三:(名句赏析)

  1.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

  情感?

  A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突出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当堂训练

  1、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威风凛凛。

  2、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冈” ---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6、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背诵全词。

  2.完成同步练*题。

  七、教后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二﹑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

  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教学活动:

  自学指导一: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1、苏轼——(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家。字_____,号_________,眉州眉山人。南宋时追谥号_____。与父______、弟_____共享文名,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指:——、——、——、——、——、——、——、——。

  3.背景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自学检测二: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本词两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片:记叙打猎的威武场面。

  下片:抒发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自学指导三: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小组讨论,赏析名句。

  自学检测三:(名句赏析)

  1.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

  情感?

  A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突出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当堂训练

  1、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威风凛凛。

  2、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冈” ---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6、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背诵全词。

  2.完成同步练*题。

  七、教后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多角度赏析词情。(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二、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该词,主要是学*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学*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

  2、学案反馈:

  (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

  活动指导:

  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

  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

  一、理解诗意

  活动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多角度鉴赏词情。

  品读鉴赏本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

  温馨提示:

  1、分析题目,理解词情。

  2、、抓关键词语,理解词情。

  3、从词中的景物或者典故,理解词情。

  4、知人论世,理解词情。

  5、通过想象画面,更加深入理解词情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词人往往卒章显志。

  训练案

  1、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整理、汇总本组所提问题。

  结语: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总结点评:

  (1)合作探究后动后,小组展示,学生点评,进行知识、方法总结。

  (2)课堂小结:小组之间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课堂优秀小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

  6、布置作业:

  1、赏析陆游《诉衷情》所蕴含的感情。

  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

  7、预*新课。

  《破阵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卷*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今山东诸城。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岁。聊:姑且,暂且。狂:豪情。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黄:黄犬。苍:苍鹰。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子一般掠过。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太守:指作者自己。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微霜:稍白。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会:定将。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信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作者介绍: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卷*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左牵黄,

  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译文二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中心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鉴赏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这首词开头是说,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戴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卷*坦的山岗。

  出猎,对于东坡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所以开篇便曰:“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的意思。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看,今日词人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上片后三句是说,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更是显出东坡“狂”劲而来了。如此声情口吻,可见他何等豪兴!射虎是何等的壮举,孙郎,指三国时代的孙权,曹操就曾称赞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射虎,在风华正茂之年,词人如今也要“亲射虎”,可见其英雄豪气,不减孙郎。写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意气奋发的狂飙式的人物形象。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

  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

  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唐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充满慷慨激昂之情。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词至东坡,开始走向了广阔的生活天地,凡是可以写诗的内容,无一不可以用词来表达,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确认。从这个角度看,东坡这首《江城子》在词的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4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卷*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岁。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子一般掠过。

  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创作背景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信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彫通:雕)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卷*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另解释为:天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中心: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赏析: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举起]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像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鉴赏: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9)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1

  一﹑导入新课

  二﹑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

  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教学活动:

  自学指导一: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1、苏轼——(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家。字_____,号_________,眉州眉山人。南宋时追谥号_____。与父______、弟_____共享文名,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指:——、——、——、——、——、——、——、——。

  3.背景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自学检测二: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本词两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片:记叙打猎的威武场面。

  下片:抒发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自学指导三: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小组讨论,赏析名句。

  自学检测三:(名句赏析)

  1.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

  情感?

  A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突出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当堂训练

  1、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威风凛凛。

  2、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冈” ---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6、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背诵全词。

  2.完成同步练*题。

  七、教后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多角度赏析词情。(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二、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该词,主要是学*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学*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

  2、学案反馈:

  (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

  活动指导:

  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

  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

  一、理解诗意

  活动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多角度鉴赏词情。

  品读鉴赏本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

  温馨提示:

  1、分析题目,理解词情。

  2、、抓关键词语,理解词情。

  3、从词中的景物或者典故,理解词情。

  4、知人论世,理解词情。

  5、通过想象画面,更加深入理解词情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词人往往卒章显志。

  训练案

  1、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整理、汇总本组所提问题。

  结语: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总结点评:

  (1)合作探究后动后,小组展示,学生点评,进行知识、方法总结。

  (2)课堂小结:小组之间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课堂优秀小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

  6、布置作业:

  1、赏析陆游《诉衷情》所蕴含的感情。

  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

  7、预*新课。

  《破阵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x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x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x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1、苏轼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补充: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国内外危机日益加深,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患时有发生。苏轼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但仍关心国事,坚持抵御外侮的主张。

  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2、当时的苏轼其实只有三十多岁,却自称“老夫”,你从他自称“老夫”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境遇?

  3、苏轼的`“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观的?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狂”?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

  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

  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怀疑、逆境、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是真正的豪放

  后来苏轼跌跌撞撞从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黄州而登州而扬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历程中不断被贬,却也能

  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

  有诗为证: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朗读体会

  四、苏轼对于宋词

  1、重现补充材料: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2、通过这首词,你对豪放词有哪些认识?

  内容多写建功立业,情感激昂高亢

  3、苏轼对于词发展的转折性影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创豪放派风格

  (2)以诗为词,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3)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4)不拘泥于曲调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5

  一、一副对联,导入新课:

  1、四川眉山三苏祠有这样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请问同学们这三苏指的是谁?

  2、介绍苏轼,以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二、品读文题,粗知文意。

  1、“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才是题目。

  2、“密州出猎”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出猎和出猎的地点:密州。

  主要事件:出城打猎,它不同于一般的消遣式的打猎

  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那么,是在哪里出猎?谁在出猎?

  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三、初步诵读,体味词风。

  1、听录音。

  2、补充材料:*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齐读读出风格:豪放激昂。

  四、条分缕析,感悟形象。

  1、找词眼“狂”

  2、学生小组讨论“狂”在哪里?

  左牵黄,右擎苍。装备狂

  千骑卷*冈倾城阵容狂

  亲射虎,看孙郎举止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抱负狂

  注意:卷、两个典故的作用、苍、黄

  边分析边强朗读体会情感

  请同学起来个别再读,读出情感。

  3、小结上下片主要内容。

  4、重点分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哀。

  五、知人论世,拓展体悟

  PPT: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了解他的仕途坎坷。

  苏轼贬谪期间的诗句和政绩

  感悟她的乐观豁达、心系百姓。

  六、小结:

  老夫聊发少年狂,少年当逞少年强。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菁华3篇)(扩展10)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五)份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1

  教学假想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特别有启发作用。既要注意字词的学*,积存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篇著名的干谒诗,然而也没有显著干谒的痕迹,特别有些独到之处。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作者介绍、释题

  1.介绍作者: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接着教师补充:

  苏辙: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他的作品特别多,文集名《栾城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个儿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释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这篇文章当中尽管也有些浮夸和奉承的*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论文感觉“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枢密汩没慨然恣观仓廪苑囿宫阙恃以无忧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接着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

  五、学*第1段

  1.听朗读带,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内容。

  2.教师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尊敬。

  浩气:博大刚正之气。

  太史公:指司马迁。

  燕赵间豪俊:按照*人高步瀛注说,当指田仁、董仲舒、徐乐等人。

  疏荡:指文章的作风疏畅而又跌宕有势。

  其气充乎……而不自知: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体现如今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如今他们的文章中,而他们自个儿却并没有意识到。

  3.考虑: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啥观点?

  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感觉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能够达到文章的最高境地。

  4.考虑: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解释啥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范例,指出怎么样“养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5.学生自行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流畅。

  六、安排作业

  预*第2、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第2段

  1.男生齐读第2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段。

  3.采用师生互问的方法,解决疑难字词。

  要求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十有九年:即十九岁,“有”通“又”。

  乡党:泛指乡里。相传周朝的制度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自广,指开阔自个儿的胸襟;全句意为:没有高山旷野可供登临观览以开阔自个儿的胸襟。

  恐遂汩没:估测因此埋没了自个儿。

  过秦汉之故都:通过了秦、汉的故都。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北顾黄河之奔流:北望黄河的奔跑巨流。

  四夷:指四方各少数民族。

  而辙也未之见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然而我苏辙至今还未曾见到您。

  4.考虑:这一段主要叙述了自个儿的生*经历,请简要复述作者的这一段经历。

  5.考虑: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标是要解释啥?

  明确:这是承第1段进一步论述自个儿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阻碍对作文的意义。这为后文写自个儿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6.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二、学*第3、4段

  1.男生齐声朗读第3、4自然段。

  2.采用同学互相发问、师生相互提问的方法,引导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且老婆之学也,不志其大:且夫,句首发语词,能够懂得为“况且”;志,有志于。

  虽:即使。

  光耀:指人的风采。

  接着能够尽天下之大观:这样就能够说是饱览了天下的壮观。

  向之来:指先前来京城应试。向,往常。

  斗升之禄:指特别菲薄的俸禄。

  待选:等候朝廷提拔。作者当时差不多进士及第,取得做官的资历,还须参加吏部测验,

  考中后才能授官。

  优游:安闲。

  治:研究。

  辱教:屈尊指教。辱,谦词,承蒙的意思。

  幸:荣幸。

  3.考虑:请概括这两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这两段点明了自个儿求见韩琦的目标。

  4.考虑: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自个儿求见韩琦的目标的?

  明确:在这个地点,作者点明自个儿求见的目标,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个儿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这样说,就巧妙地解释了自个儿干谒的目标,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5.学生熟读第3、4自然段。

  三、整体把握,深入懂得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考虑:在文中,作者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啥?对这个观点你有过啥体会吗?

  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并通篇围绕这个观点行文,既列举了孟子和司马迁这两个例子,又有自个儿的亲身经历为证,使文章观点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3.考虑:这篇干谒的文章,脱离了一般的*俗之气,请认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有啥巧妙之处?

  明确:作者特别巧妙地从自个儿作文下笔,在论文中表现出自个儿的识见,以博得对方的称赏。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波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标所在了,幸免了直接求官的为难。

  四、体会文章语言

  1.学生决定自个儿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读中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啥特点?

  2.指名学生谈谈自个儿的体会。

  教师提示:这篇文章语言铺张扬厉,笔势纵横,体现了苏辙青年时代的朝气和锐气。

  注意苏辙写此文时年仅19岁,却已显示出过人的文学才干。

  3.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自个儿最感兴趣的段落。

  五、安排作业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2

  教学假想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特别有启发作用。既要注意字词的学*,积存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篇著名的干谒诗,然而也没有显著干谒的痕迹,特别有些独到之处。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作者介绍、释题

  1.介绍作者: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接着教师补充:

  苏辙: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他的作品特别多,文集名《栾城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个儿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释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这篇文章当中尽管也有些浮夸和奉承的*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论文感觉“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枢密汩没慨然恣观仓廪苑囿宫阙恃以无忧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接着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

  五、学*第1段

  1.听朗读带,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内容。

  2.教师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尊敬。

  浩气:博大刚正之气。

  太史公:指司马迁。

  燕赵间豪俊:按照*人高步瀛注说,当指田仁、董仲舒、徐乐等人。

  疏荡:指文章的作风疏畅而又跌宕有势。

  其气充乎……而不自知: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体现如今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如今他们的文章中,而他们自个儿却并没有意识到。

  3.考虑: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啥观点?

  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感觉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能够达到文章的最高境地。

  4.考虑: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解释啥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范例,指出怎么样“养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5.学生自行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流畅。

  六、安排作业

  预*第2、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第2段

  1.男生齐读第2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段。

  3.采用师生互问的方法,解决疑难字词。

  要求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十有九年:即十九岁,“有”通“又”。

  乡党:泛指乡里。相传周朝的制度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自广,指开阔自个儿的胸襟;全句意为:没有高山旷野可供登临观览以开阔自个儿的胸襟。

  恐遂汩没:估测因此埋没了自个儿。

  过秦汉之故都:通过了秦、汉的故都。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北顾黄河之奔流:北望黄河的奔跑巨流。

  四夷:指四方各少数民族。

  而辙也未之见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然而我苏辙至今还未曾见到您。

  4.考虑:这一段主要叙述了自个儿的生*经历,请简要复述作者的这一段经历。

  5.考虑: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标是要解释啥?

  明确:这是承第1段进一步论述自个儿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阻碍对作文的意义。这为后文写自个儿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6.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二、学*第3、4段

  1.男生齐声朗读第3、4自然段。

  2.采用同学互相发问、师生相互提问的方法,引导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且老婆之学也,不志其大:且夫,句首发语词,能够懂得为“况且”;志,有志于。

  虽:即使。

  光耀:指人的风采。

  接着能够尽天下之大观:这样就能够说是饱览了天下的壮观。

  向之来:指先前来京城应试。向,往常。

  斗升之禄:指特别菲薄的俸禄。

  待选:等候朝廷提拔。作者当时差不多进士及第,取得做官的资历,还须参加吏部测验,

  考中后才能授官。

  优游:安闲。

  治:研究。

  辱教:屈尊指教。辱,谦词,承蒙的意思。

  幸:荣幸。

  3.考虑:请概括这两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这两段点明了自个儿求见韩琦的目标。

  4.考虑: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自个儿求见韩琦的目标的?

  明确:在这个地点,作者点明自个儿求见的目标,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个儿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这样说,就巧妙地解释了自个儿干谒的目标,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5.学生熟读第3、4自然段。

  三、整体把握,深入懂得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考虑:在文中,作者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啥?对这个观点你有过啥体会吗?

  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并通篇围绕这个观点行文,既列举了孟子和司马迁这两个例子,又有自个儿的亲身经历为证,使文章观点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3.考虑:这篇干谒的文章,脱离了一般的*俗之气,请认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有啥巧妙之处?

  明确:作者特别巧妙地从自个儿作文下笔,在论文中表现出自个儿的识见,以博得对方的称赏。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波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标所在了,幸免了直接求官的为难。

  四、体会文章语言

  1.学生决定自个儿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读中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啥特点?

  2.指名学生谈谈自个儿的体会。

  教师提示:这篇文章语言铺张扬厉,笔势纵横,体现了苏辙青年时代的朝气和锐气。

  注意苏辙写此文时年仅19岁,却已显示出过人的文学才干。

  3.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自个儿最感兴趣的段落。

  五、安排作业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作业布置:完成课课练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

  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简介枢密韩太尉: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间重入**,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教读新课:

  1、解决重点词句

  (1)、辙生好为文。生:生性。辙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居家:[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

  (6)、虽无所不读。虽虽然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连词但是。

  (8)、

  古今词义

  党古义: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今义:政党、集团

  向古义:从前向之来今义:朝向

  尝古义: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今义:

  游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今义:游泳

  虚词

  介词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连词来闻一言以自壮连词而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倒装句: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四、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况且一个人的学*,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文章,并且学*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辙年少,未能通*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练*及答案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相称,符合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气: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位居第一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益:增加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3分)

  A.称其气之小大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9.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气”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养气”。(5分)

  答案:

  6.D (益:更加)

  7.答案:D.自己(A.孟子B.欧阳公C.欧阳公)

  8.答案

  (1)(我)认为文章是“气”的表现,但是文章并非通过学*写作技艺就能写得好,而“气”经过自身的内在修养却能得到。

  (2)太尉如果认为可以教育好就请您屈尊指教我,这更是我的幸运了。

  9.答案:①“气”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综合气质。②“气”可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③结交英雄豪杰,④拜见大家等方式加强修养得到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间重入**,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二、教读新课:

  1、解决重点词句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

  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三、深入理解,点拨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了自己的写作观点。

  第二部分(第2段):写自己的游历过程。

  第三部分(第3、4段):点明了求见韩琦的目的。

  2、通读全文,讨论:作者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明确:是“气”,而这种“气”必须通过修养才能得到。也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3、提问: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

  明确: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指明了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

  4、提问:作者在第2段中大写特写自己的游历过程,目的何在?

  明确:目的在于强调外在阅历对于“养气”的重要作用,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5、提问:这是一篇干谒文章,而作者却在文中说:“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他这样说,是否说明他这个人口是心非,非常虚伪?

  明确:教师首先补充,苏辙此时已经进士及第,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须参加吏部的考试,考中后才能授官。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强求答案的一致,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但要注意,作者这篇干谒文章与一般的干谒不同,没有这类文章常见的俗套,通篇无一句求仕进之语。这并不能说他就是口是心非,非常虚伪。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你对其中的哪一段内容或哪些内容最感兴趣?请说说你感兴趣的理由。

  四、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

  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五、翻译: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文章,并且学*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5

  教学目标:

  1、读: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二节。

  2、说:学生能结合课文下注释和教师指导翻译课文。

  3、议:师生共同讨论,理解此封书信是怎样打动韩太尉的。

  4、练:向你仰慕的人写一封求见信。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假如让你写一封自荐信给一位有名望的人士,你打算从何人手,打算采用什么办法打动对方,让他接纳你?当年,年仅19岁的新科进士苏辙,竟以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信,让当时身居要职的枢密使韩琦为之击节称诵,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苏辙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这封书信(板书课题、作者)。

  说起书信,我想问大家一下,一封书信应由哪几部分组成?(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大家迅速扫描一下课文,此封书信都有这几部分吗?

  解题:此文系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二、导学:

  (一)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的音,不能通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

  生字读音:辙生好(hao4)为文动向乎其言而见(xian4)乎其文嵩、华(hua4)之高

  难读通的句子:根据学生提出的不能通读的地方,或请学生帮助读,或教师作范读指导。

  3、教师范读课文。进一步帮学生为生字正音,排除不能通读的地方。

  4、学生自读:要求: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熟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

  6、学生对照注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

  1、质疑:学生问疑不能翻译的句子,然后由学生或教师为问疑学生解疑。

  2、指名分节翻译课文。

  3、指导学生注意下列词语:

  一词多义:

  生:生性、*生。辙生好为文

  出生。辙生十有九年矣

  见:拜见。而辙也未之见焉

  同“现”。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决然舍去

  连词,但是。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虽:虽然虽无所不读

  即使虽多而何为

  顾:看、望北顾黄河之奔流

  回头看顾野有麦场

  拜访三顾茅庐

  古今词义:

  党:古义:五百家为党。邻里乡党人今义:政党、集团。

  向:古义:以前,先前。向之来今义:方向。

  游: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今义:游览,游泳。

  三、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苏辙在1057年科举考试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进士,但他写给韩琦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这封求见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他那篇应试文章所无法相比的。

  苏辙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苏辙当时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是怎样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的接见这个意思的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品读课文。

  二、品读:

  (一)再次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能背诵课文第一、二节,然后小组讨论,苏辙是怎样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接见这个意思的呢?

  (二)交流讨论结果:只要学生能大致讲出理由即可,不要求准确、全面。(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分析问题的机会,只要能说出以下内容就说明学生已初步读懂了课文: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提问: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对作者的观点说的.明白些就是: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方法不是学会的,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文气”是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养气”是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苏辙的观点说的再明白一些就是:文章要有充沛的精神力量,写文章的方法不是学会的,写文章的人要善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和提高艺术修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主要观点:文章的语言、技巧必须通过学*才能学会,但文章中所体现出作者的思想、精神、气质则必须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不是学会的。)

  2、提问: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内在修养→养气

  司马迁:行天下→丰富外在阅历→养气

  二人养气的途径不同,但都使他们的文章达到了文气充沛的效果。(学生读相关内容)

  作者在第一节末总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养气的结果。(学生读相关内容。)

  3、提问: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决然舍去”呢?首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讨论并归纳:1)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2)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3)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教师小结:因为在苏辙看来,外在阅历不足以增长见识,内在修养不足以激发志气,总之对他来说不足以养气。所以苏辙“决然舍去”。

  4、提问:作者马上道明了“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5、提问: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1)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2)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3)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4)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从这里看到苏辙认为养气的途径(养气的途径有加强内在修养和丰富外在阅历两条)哪个更重要?(丰富外在阅历)这样作者就很自然的将结识韩琦纳入丰富个人外在阅历的话题之中。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仰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教师补充:苏辙的赞颂是否言过其实。“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数句,并非对韩琦的溢美之辞。《宋史·韩琦传》载:“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当时民间还流传“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的谚语。可见苏辙的赞颂是实事求是的。)

  至此,苏辙非常曲折而委婉地将自己希望得到韩太尉接见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7、后两节中作者进一步将希望得到韩琦接见之意明确表达了出来。请说说是哪些地方?

  8、小结: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四)韩琦对这封信为什么会击节称诵,归纳写作上的特点:

  1、作者的切入点好,从自己独到的见解问题写起(还可以从名人感兴趣的话题谈起);

  2、对太尉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过分的吹捧之嫌;

  3、作者非常尊重太尉,委婉地提出见面请求。

  三、练笔:试借鉴苏辙的做法,请给自己仰慕的名人写一封信,表达希望你去拜访时能得到他的接见之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