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2

  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六、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七、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齐读

  3、完成练*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1、苏轼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补充: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国内外危机日益加深,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患时有发生。苏轼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但仍关心国事,坚持抵御外侮的主张。

  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2、当时的苏轼其实只有三十多岁,却自称“老夫”,你从他自称“老夫”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境遇?

  3、苏轼的“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观的?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狂”?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

  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

  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怀疑、逆境、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是真正的豪放

  后来苏轼跌跌撞撞从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黄州而登州而扬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历程中不断被贬,却也能

  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

  有诗为证: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朗读体会

  四、苏轼对于宋词

  1、重现补充材料: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2、通过这首词,你对豪放词有哪些认识?

  内容多写建功立业,情感激昂高亢

  3、苏轼对于词发展的转折性影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创豪放派风格

  (2)以诗为词,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3)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4)不拘泥于曲调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多角度赏析词情。(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二、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该词,主要是学*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学*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

  2、学案反馈:

  (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

  活动指导:

  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

  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

  一、理解诗意

  活动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多角度鉴赏词情。

  品读鉴赏本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

  温馨提示:

  1、分析题目,理解词情。

  2、、抓关键词语,理解词情。

  3、从词中的景物或者典故,理解词情。

  4、知人论世,理解词情。

  5、通过想象画面,更加深入理解词情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词人往往卒章显志。

  训练案

  1、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整理、汇总本组所提问题。

  结语: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总结点评:

  (1)合作探究后动后,小组展示,学生点评,进行知识、方法总结。

  (2)课堂小结:小组之间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课堂优秀小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

  6、布置作业:

  1、赏析陆游《诉衷情》所蕴含的感情。

  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

  7、预*新课。

  《破阵子》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二﹑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

  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教学活动:

  自学指导一: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1、苏轼——(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家。字_____,号_________,眉州眉山人。南宋时追谥号_____。与父______、弟_____共享文名,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指:——、——、——、——、——、——、——、——。

  3.背景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

  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

  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自学检测二: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本词两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片:记叙打猎的威武场面。

  下片:抒发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自学指导三: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小组讨论,赏析名句。

  自学检测三:(名句赏析)

  1.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A、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突出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当堂训练

  1、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凛。

  2、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6、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背诵全词。

  2.完成同步练*题。

  七、教后反思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1

  课前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为了使我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为课堂所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初读正音、听读名义、赏读析词、悟读词眼几个环节,试图以“狂”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感悟作者出猎时的狂态和想要为国效力的狂心。通过学生描述一幅幅画面来感受形象与情感。接下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得:首先在对文本的语言分析这一环节,疏通文字以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上片对出猎的壮阔场面进行了大量描写,也是最直观体现作者“狂”态的。我让学生想象词的上片中壮阔的出猎场面,用“我看见了……,“我听见了……”这样的话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好地为下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准备。其次在读法的指导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对字的重音,句子的节奏,整首词作朗读时所应把握的感情做出了适当的指导,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朗读明显有进步,能读出整首作品的豪放之情。

  失:这一节课中,也有遗憾。比如在听读明义的环节上,没有留有时间为学生答疑,使得下面环节的描述画面有些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前一环节的处理不到位,还没有弄懂词义。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因势利导,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评价语言。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2

  《江城子密州出猎》本堂课我主要突出了“读”的环节。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齐读,老师点拨后,学生再齐读课文。因为读的不够理想,让学生听了录音示范后,再让学生自由训练,最后再让学生个别示范。

  这细致而充分的朗读,在理解文意与示范朗读方面是有益处的。但细想来,却又有大缺陷。

  首先这样的朗读过分集中,使得本来书生朗朗的课堂,只在此时热闹了一时,却并未贯穿始终。这使得朗读的效益大减,只起到理解文意与为读而读的作用。如果这一时的朗读能够在整堂课上细水长流,那么他的效能既可帮助理解文意,又可加深词句的赏析印象,更能体会词的意境与情感。

  其次这样的朗读指导过于强硬,无论是教师关于高低、轻重、快慢的指导,都非学生自己的情感体悟,而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即便学生能够读出一点感觉,也决非来自他们真实的体会。如果在学生自由朗读后,不是齐读,而是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在表达自己的体会后再来指导。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引导学生在初步的了解与体会后再来朗读,那样的读才是有效的朗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3

  本周,学校安排了我的一节公开课,课前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为了使我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为课堂所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初识苏轼、赏读析词、悟读词眼几个环节,试图以“狂”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感悟作者出猎时的狂态和想要为国效力的狂心。

  通过学生描述一幅幅画面来感受形象与情感,进而将课堂推向对苏轼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赏析上。

  接下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得:

  首先在对文本的语言分析这一环节,疏通文字以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

  上片对出猎的壮阔场面进行了大量描写,也是最直观体现作者“狂”态的。我让学生想象词的上片中壮阔的出猎场面,用“我看见了一个……的太守”这样的话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好地为下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准备。

  其次在读法的指导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对字的重音,句子的节奏,整首词作朗读时所应把握的感情做出了适当的指导,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朗读明显有进步,能读出整首作品的豪放之情。

  最后由对词的赏析转换到对词人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的赏析上。

  失:

  这一节课中,也有遗憾。

  比如在听读明义的环节上,没有留有时间为学生答疑,使得下面环节的描述画面有些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前一环节的处理不到位,还没有弄懂词义。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因势利导,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评价语言。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到位,稍微有点拖堂,这也是一个大遗憾。

  这一次公开教学已经结束,但是相信它会是我教师之路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1

  课前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为了使我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为课堂所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初读正音、听读名义、赏读析词、悟读词眼几个环节,试图以“狂”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感悟作者出猎时的狂态和想要为国效力的狂心。通过学生描述一幅幅画面来感受形象与情感。接下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得:首先在对文本的语言分析这一环节,疏通文字以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上片对出猎的壮阔场面进行了大量描写,也是最直观体现作者“狂”态的。我让学生想象词的上片中壮阔的出猎场面,用“我看见了……,“我听见了……”这样的话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好地为下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准备。其次在读法的指导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对字的重音,句子的节奏,整首词作朗读时所应把握的感情做出了适当的指导,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朗读明显有进步,能读出整首作品的豪放之情。

  失:这一节课中,也有遗憾。比如在听读明义的环节上,没有留有时间为学生答疑,使得下面环节的描述画面有些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前一环节的处理不到位,还没有弄懂词义。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因势利导,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评价语言。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2

  《江城子密州出猎》本堂课我主要突出了“读”的环节。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齐读,老师点拨后,学生再齐读课文。因为读的不够理想,让学生听了录音示范后,再让学生自由训练,最后再让学生个别示范。

  这细致而充分的朗读,在理解文意与示范朗读方面是有益处的。但细想来,却又有大缺陷。

  首先这样的朗读过分集中,使得本来书生朗朗的课堂,只在此时热闹了一时,却并未贯穿始终。这使得朗读的效益大减,只起到理解文意与为读而读的作用。如果这一时的朗读能够在整堂课上细水长流,那么他的效能既可帮助理解文意,又可加深词句的赏析印象,更能体会词的意境与情感。

  其次这样的朗读指导过于强硬,无论是教师关于高低、轻重、快慢的指导,都非学生自己的情感体悟,而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即便学生能够读出一点感觉,也决非来自他们真实的体会。如果在学生自由朗读后,不是齐读,而是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在表达自己的体会后再来指导。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引导学生在初步的了解与体会后再来朗读,那样的读才是有效的朗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3

  这节课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启发。如果说有“闪光点”,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以诵读为主。

  初一的学生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有一定的难 度,诵读是最好的方法。读题,读作者,读课文,读注释,通过多次的“ 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语感,了解词的思想感情。

  二、质疑探究。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先在小组里提 出,小组探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究。学生 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 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讨论延伸。

  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 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 味这首词的美。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和背诵课文。

  根据新课标精神,改革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实行民主、开放 、以生为本的教学,让学生“走出灌注”。以上几点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所以学生的学*兴趣调动起来了,学*劲头高涨,与老师配合得较好 ,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任务。

  这节课的学*目标是:

  1、朗诵、背诵。

  2、感知、品味。

  这更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要教好古诗文,一定要透切理解新课标的精神 ,指导教学活动,利用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对古诗文的教学才有促进作用。

  当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上课时情绪比较紧张,普通话不够标准,对 这首词还理解得不够透切等。比如,一学生提问:“为什么文题用“密州 出猎”而不用“密州打猎”?一个同学回答是因为作者当时想到“出”,没有 想到“打”;另一个同学回答是因为他们打猎要走出城里的原因。

  我的补充回答是: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说法,还有一个原因是“打猎”是口头语, 而“出猎”是书面语。这显然是不到位的牵强的回答。造成这原因是因为 对古诗文知识积累不多,理解不够透切。

  这警示我赶快广泛阅读古诗文 ,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中学语文《蒹葭》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中学语文《蒹葭》教学反思1

  《蒹葭》是公认的难教的课文。由此 ,我在上此课时特别用心,多方面考虑,希望能带着学生感受诗经的美,但愿望是美好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现对此加以总结,希望以后再上此课,能有所提高。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备课量是充足的,诗歌的解读,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语言,几乎在课堂上这些都面面俱到了,但问题也就有了,重点不明显,不突出,什么都讲,什么都教,但由于课时限制,每一样似乎没有讲透。

  学*诗歌本就是难事,要让初三的学生体会诗歌的朦胧美,确实不是易事。而在备课中,我很少考虑的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其理解接受的能力 ,所以问题的设置有点空,大,以至于整堂课上的有些沉闷。

  学诗必须要加强读的环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我也是几次三番带领大家读,个人单独,齐读,自由朗读,教师范读。但读的效果并不理想,感觉学生读也只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是任务观点,不是发自内心的吟咏,不是真正的自我陶醉,究其原因,可能问题出在我这,我的话语缺乏鼓动性,没有真正勾起学生读的欲望,没有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极致。

  最后,我觉得自己还是需要不断积累充实自己,尤其是诗歌辞赋这一块,老师的底子厚了,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和学生高谈阔论,不然少了自己的见解,只能永远做个简单的教书匠。

中学语文《蒹葭》教学反思2

  课堂不是预设的,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讲到“比兴”手法时,因为学生不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小声议论开来。怎样解决突发奇来的问题,我结合投影的图片,形象地阐释了什么是“比兴”,及时解开了学生的茫然。

  整节课我只设计了一张课件,却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这个教学资源。引入课文用了它,分析“关关”用了它,引导形象用了它……每次使用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了“课件”为教学服务的功效。

  整节课学生独立回答虽仅5次,但全班学生参与度很高,在老师“生活化” 语言的引导下,走入文本,探究故事,学*积极性也像诗文内涵一样被慢慢 “泡开”了,诗化的语言充盈着整个课堂。

  虽然本节课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但我课后觉得语文教学也是情感教学,针对现代中学生对爱情的敏感,对诗中的“爱情观”引导可更深入些,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恋爱”问题会更好。另外,《关雎》在《诗经》中的地位及《诗经》在*文学史上的作用介绍也可深入一些,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

中学语文《蒹葭》教学反思3

  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和学生都被诗歌着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复咏叹的的深情和浓浓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诗经》中一篇经典篇目《蒹葭》,下课很久了,我和学生们却沉浸在主人公愁肠百结,幽情难解的相思之中。

  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和学生都被诗歌着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复咏叹的的深情和浓浓的愁思所感染。

  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如下:

  (一)、教师活动:

  1、朗读过程贯穿整个课堂诗的韵律美感染学生

  一开始,教师配上音乐(有一点淡淡忧伤的轻音乐)朗读,触发学生情感;然后让学生多种方法反复读,以便理解诗歌内容,充分体会其中的情感。

  2、集中指导阅读理解第一节诗,二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主人公情感的逐层深入和强烈

  3、充分发挥多媒体让学生感悟到各种美(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人公形象,并根据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扩充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题。

  (二)学生活动:

  1、同学们,朗读、自主学*、讨论积极主动,气氛好

  2、自学后,总结了本诗以晚秋凄凉之景起兴的好处

  3、通过反复朗读读,学生想到了一副绮丽的追求图,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感悟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让学生自学体会的时间安排不够,教师有关灌输嫌疑,以后当改进。

  一首好的诗歌,恰当的教学方法,既能愉悦我们的心身,引起我们的共鸣,还能净化我们的灵魂,长久萦绕我们心头。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1

  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五、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六、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二﹑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

  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教学活动:

  自学指导一: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1、苏轼——(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家。字_____,号_________,眉州眉山人。南宋时追谥号_____。与父______、弟_____共享文名,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指:——、——、——、——、——、——、——、——。

  3.背景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自学检测二: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本词两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片:记叙打猎的威武场面。

  下片:抒发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自学指导三: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小组讨论,赏析名句。

  自学检测三:(名句赏析)

  1.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

  情感?

  A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突出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当堂训练

  1、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威风凛凛。

  2、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冈” ---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6、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背诵全词。

  2.完成同步练*题。

  七、教后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二﹑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

  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教学活动:

  自学指导一: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1、苏轼——(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家。字_____,号_________,眉州眉山人。南宋时追谥号_____。与父______、弟_____共享文名,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指:——、——、——、——、——、——、——、——。

  3.背景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自学检测二: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本词两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片:记叙打猎的威武场面。

  下片:抒发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自学指导三: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 )分钟

  要求:小组讨论,赏析名句。

  自学检测三:(名句赏析)

  1.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

  情感?

  A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突出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当堂训练

  1、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威风凛凛。

  2、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冈” ---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6、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背诵全词。

  2.完成同步练*题。

  七、教后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多角度赏析词情。(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二、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该词,主要是学*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学*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

  2、学案反馈:

  (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

  活动指导:

  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

  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

  一、理解诗意

  活动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多角度鉴赏词情。

  品读鉴赏本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

  温馨提示:

  1、分析题目,理解词情。

  2、、抓关键词语,理解词情。

  3、从词中的景物或者典故,理解词情。

  4、知人论世,理解词情。

  5、通过想象画面,更加深入理解词情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词人往往卒章显志。

  训练案

  1、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整理、汇总本组所提问题。

  结语: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总结点评:

  (1)合作探究后动后,小组展示,学生点评,进行知识、方法总结。

  (2)课堂小结:小组之间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课堂优秀小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

  6、布置作业:

  1、赏析陆游《诉衷情》所蕴含的感情。

  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

  7、预*新课。

  《破阵子》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实用5份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四、理解内容

  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5、释词

  黄:黄狗。

  苍:指苍鹰。

  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擎:举着。这里是说胳膊上架着。

  *冈:指山脊*坦处。

  胸胆尚开张:胸襟还放得开。

  鬓微霜:鬓角略微白了一些,指已*老年。

  会:应当。

  五、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英武的英雄气概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作者以“老夫”自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了作者出猎时的装束,给人一种英姿勃发之感。“千骑卷*冈”“倾城随太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壮观。“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了作者要像孙权那样射杀猛虎的豪情。整个上片主要是场面描写,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志向。“天狼”是星名,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扰,这里指西夏。

  六、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七、联系学*

  《江城子》。

  八、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九、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像、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十、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抒发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附:译文

  老夫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轻狂,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手架着矫健的雄鹰,(我)戴着丝绸做的帽子,穿着轻暖的皮衣,千军万马随我横卷原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追随我打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射杀老虎,让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英姿。

  饮酒尽兴心胸更觉开阔,鬓角出现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汉代的魏尚那样重新被朝廷重用?派我到西北去打败凶恶的西夏(那是我最大的愿望)。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2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4、思考

  (1)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叙事,记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下阕抒情,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狂”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气贯穿全文。狂的表现:劲装出猎;千骑相随;全城人随观;自比孙郎射虎。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

  运用了冯唐持节招魏尚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朝中有人为自己说情,使自己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勾画了一个豪气十足,誓死卫国的英雄形象。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的爱国之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激**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的基础上回答。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5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有感情地诵读出诗歌内容

  2、学*诗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诗人形象,体悟“狂”字情态,理解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报效国家的情感

  3、学*用词用典的方法,学会含蓄隽永地表达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学*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体悟诗人形象,明悟诗人心境,领悟诗人报效国家的情感。

  教学方法

  品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启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大词人——苏轼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词风豪放、自然洒脱,具有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是北宋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美食家,“东坡肉”的创始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2、背景介绍:本诗写作于1074年,任密州知州,这是苏轼人生波折中的第一次波折。受王安石变法影响,因政见不同,自请调离京城,实则变相被贬,首遭朝廷冷落。

  3、题解:“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题目,指密州出猎的场景

  4、导:被贬密州的苏轼,为何要出猎,其场景状况如何,目的如何,请仔细学*《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其意。

  二、学

  (一)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1、读准字音:擎、裘、骑、酣、鬓

  擎:qínɡ,举着;

  裘:qiú,毛皮衣服;

  骑:jì,骑马的人(名词);

  酣:hān,尽情地饮酒;

  鬓:bìn,鬓角,两颊两边靠*耳朵前面的地方;

  2、指名读,读出感情。

  (二)理解诗意,解读句子,体会感情

  1、太守出猎的具体场景,表现在哪些诗句中?

  明确:太守出猎的场景表现在:

  “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騎卷*冈。”通过服饰、动作和气势来表现出猎的隆重气息和盛大的场面,可谓壮阔恢弘,犹如亲临战场般的声势震天。为下阕抒发杀敌报国之情作铺垫。

  品读“千骑”“卷”:“千骑”指数量,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猎人数的壮大。“卷”,是气势,人群驰过,狂沙满地,烟尘四起,写出了出猎的壮阔场景,充满昂扬饱满的激情。

  板书:出猎场景——壮阔昂扬

  2、诗人借出猎之景,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出猎之景,表达杀敌报国之情。这种感情含蓄地体现在最后一句诗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西北望”,“望”,指向,拉满雕弓的箭,正指向。“西北”,指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用典,这里暗指西夏侵扰大宋西北边境。最后一句诗歌,通过刻画诗人英雄形象,表达诗人渴望上阵杀敌的情怀抱负,是全诗的主旨句。

  (三)品读诗句,体悟细节

  1、品读诗句:

  ①“亲射虎,看孙郎”用了什么典故,典故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用典,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亲射虎的典故,表达诗人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激情。

  ②“鬓微霜,又何妨”,体现词人怎样的情怀和胸襟?

  明确:表达诗人豪迈、豁达的气魄与胸襟。

  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怎样的期待?

  明确:用典,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以魏尚自比,渴望见着如冯唐一样的使节,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板书:渴求重新得到朝廷重视,能够上阵杀敌,报效国家。(雄壮豪迈)

  2、思考:“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表现在哪些地方?有何作用?

  明确:“狂”,指狂气、狂态,也指傲气、豪气,年轻人的精气与情态。“老夫聊发少年狂”,指苏轼自觉人至中年,早已没了少年的轻狂,但此次出猎,却也要做一些少年的豪情之事来。比如打扮隆重而正式,表现出对出猎的狂烈热情;仍能像少年英主孙权一样,冲锋陷阵,驰骋在出猎的前沿,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即使两鬓斑白,却心胸豁达、乐观积极,渴望朝廷重新重用,能够驰骋沙场,上阵杀敌,为国建功。总之,“狂”字贯穿全文,从姿态,到情怀,都体现了少年一般的豪迈之气与雄心壮志。它是全文的线索,并统领全文。

  小结:本首诗歌,以描写壮阔恢弘的出猎场景来表达渴望上阵杀敌报效朝廷的雄心与抱负。气势雄阔,胸襟开阔,富有激情,是苏轼豪迈诗词的代表作。

  三、作业练*:

  背诵诗词《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