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04 00:00:00 教案,公开课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20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 (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多媒体出示:例3

  4、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1)认真看教材第20页例3内容,边看边思考:

  1、列出李叔叔后四天的总行程并计算。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计算能力)

  (2)完成例3的内容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重点引导学生对例3出示的算法(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展示时让不同运算顺序的同学分别展示并汇报,为的是突出运用运算定律的作用)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甚至整千的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灵活的运用,本环节可大胆的放手学生,让其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第20页做一做,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成功欲望,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3、比一比

  以气球的形式呈现数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五、教学反思

  优点: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

  1、课堂上我很少去表扬学生,有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淡,该表扬激励的时候却没有说出口,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激动。

  2、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灵活性不够!

  3、课堂气氛调解的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今后我应该在激励启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的成功与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的内容,练*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难点:加法的意义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教师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并板书。

  137+359=494(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做练*三的第1题。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教学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9=494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494叫什么?

  137 + 359 =494

  │ │ │

  加数 加数 和

  提问: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

  0和0相加会怎样?

  总结上面的结论。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的?还可以怎样列式?

  137+357=357+137

  教师再出示几组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填上计算符号,再观察,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8+17( )17+18

  124+235( )235+124

  比较三个等式归纳出一般规律。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

  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 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a+b

  做第13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

  做练*三的第——4题。

  让学生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来做。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的含义?

  附板书: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137+359=494(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137 + 359 =494

  │ │ │

  加数 加数 和

  137+357=357+137

  18+17( )17+18

  124+235( )235+124

  a+b=a+b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3

  教学内容: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

  做练*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 (菁华3篇)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 (菁华3篇)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优质公开课大班教案 (菁华3篇)

优质公开课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受藏族音乐,舞蹈的风格,喜爱学*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学*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弹簧步。甩袖等)

  3、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感受多民族服装的特点。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⑴、日常活动中了解藏族舞蹈及服装的特点,观看过民族大联欢的录像带,激发幼儿学*的欲望

  ⑵、磁带、录音机。

  ⑶、民族的服装娃娃、图片若干。

  ⑷、安门图片、装饰画、藏族服装、蜡笔。

  活动过程:

  Ⅰ、组织问好。

  ⑴、教师弹曲子,幼儿更节奏拍手。

  ⑵、练声:《我是小小茶壶》、《山谷回音真好听》

  ⑶律动:《手碗转动》、《喜洋洋》

  Ⅱ、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Ⅲ、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⑴、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⑵、幼儿听音乐拍节奏,熟悉音乐旋律

  ⑶、欣赏舞蹈:教师示范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儿兴趣。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跟音乐拍的节奏真好,来表扬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听完这首藏族歌曲后小朋友能告诉老师,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北京的金山上),“这首很好听的北京的金山上。”

  Ⅳ、学*基本工作。

  ⑴、“藏族有哪些基本工作?”(甩袖。弹簧步)“好,下面小朋友跟老师来学*一下藏族舞蹈。

  ①一脚按拍子点地,双手一上一下翻动

  ②双手捧哈达,从身体前方慢慢托起至头顶上方,右脚做弹簧步,当手升到头顶的时候双手左右摇摆。

  ③踏点步,双手一切甩袖。

  ④双手从下往上翻,做弹跳步。

  ⑤手上下甩袖,脚前后点地。

  ⑥ “巴扎嗨”是双手在身体的右前方做献哈达壮,弯腰屈膝,右脚跟前侧点地,“嗨”时双手合拳拍击一次原地上跳。

  Ⅴ、评价幼儿作品。

  来,举起你们给那些兄弟姐妹画的衣服来看看,画得真漂亮呀。我们把你们给民族娃娃画的衣服,送到*去给他们,好吗?(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基本都会唱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动作手脚还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外,基本能够跟着音乐来跳这个舞蹈。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体验了乐曲轻快、悠扬的情绪,初步了解了藏族音乐的特点。更增进了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经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在第一课时中应该让幼儿重点欣赏歌曲,不要求幼儿能够学唱歌曲,同时应插入基本步弹簧步、进退步、后替补、侧点等步伐的学*。这样幼儿在第二课时中才能较轻松地将手部动作与脚步动作协调配合起来。同时在教幼儿舞蹈的分解动作时,应更强调动作的细节,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在本次活动的第二课时中,我运用了图谱进行教学。但是发现图谱并没有对幼儿的学*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儿基本上还是跟着老师的动作学。图谱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图谱画的有些小,并且没有将一句歌词中出现的动作画在一张纸上。下次如果仍然选择用图谱,那应该充分发挥图谱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优质公开课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获得光与色的感性经验,初步了解光的七色时赤橙黄绿青蓝紫。

  大胆想象、续编,理解光与环境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七色宝宝、活泼音乐一首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漂亮的色彩宝宝,他们是谁呢?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教师逐一出示七色宝宝,谁来了?(红色宝宝)谁来跟红色包包打个招呼?怎么说?幼儿:“红色宝宝”你好,然后把它贴到空白图上。

  色彩宝宝有了你们这么多的好朋友,今天我们来听一个和色彩宝宝有关的故事。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提问:

  太阳公公有几个光线宝宝?他们的名字是什么?

  教师小结:太阳公公有七个光线宝宝,我们叫他七彩光宝宝。七彩光宝宝的名字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2.这些调皮的七彩光宝宝去了很多地方玩,现在他们还到老师的电脑里玩了,我们一起看看吧。

  3.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故事一遍,提问:

  调皮的七彩光宝宝来到那里?那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儿回答问题并说好听的句子。

  他们溜到向日葵上,向日葵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来到果园里,橘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跑到草地上,草地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跳到大海里,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经过沙滩,小螃蟹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亲亲番茄和茄子,番茄和茄子有什么变化?

  4.调皮的七彩光宝宝还会到其他地方玩,他还会把世界上各种东西变上好看的颜色,你觉得调皮的七彩光宝宝,除了故事中他们来过的地方,还会到哪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请幼儿想象事物的颜色,尝试仿编。

  5.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七彩光去的地方,让那么多东西有了漂亮的颜色,那如果没有七彩光,我们世界会变得怎么样?让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如果没有光,我们的世界会一片漆黑,所有的东西没有了颜色,所以光对我们人类,动物,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束: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当调皮的七彩光宝宝,到外面找好朋友,给好朋友颜色好吗?放音乐出教室。

  活动延伸:课后在语言角投放七彩头饰供幼儿创编表演故事。

优质公开课大班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完整地讲述故事。

  2、能围绕故事主题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懂得微笑能给人带来快乐。

  3、探索多种使大家快乐的方法,知道关心他人,萌发爱心。

  二、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使幼儿从小懂得微笑能给人带来快乐。

  活动难点、探索多种使大家快乐的方法,知道关心他人,萌发爱心。

  三、活动准备

  1、小蜗牛写给小朋友的一封信

  2、信封一个(内装小蜗牛寄来的信)

  3、故事图片3幅

  4、照相机、画纸、音乐《歌声与微笑》

  四、活动过程

  (1)、导入、小蜗牛来信师、信是谁写的?写给谁的?信里说了什么?为什么要寄信来?(引出故事微笑)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蜗牛把微笑送给了谁?当森林里的小动物收到小蜗牛的信时,心里感到怎么样?

  (3)、逐幅看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片1讲述A段提问、小蜗牛心里为什么着急啊?(启发幼儿引用故事里的话)

  2.出示图片2讲述B段提问、

  (1)小蚂蚁是怎样夸奖小蜗牛的?(启发幼儿引用故事里的话)

  (2)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怎样夸奖它?

  3.出示图片3,让幼儿尝试讲述C段提问、朋友们都说小蜗牛了不起,那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了不起?

  4.教师引导幼儿看图一起讲故事

  (4)、用微笑传递快乐

  1.幼儿体验微笑师、你们会微笑吗?来,笑一个吧!老师把你们甜甜的微笑拍下来。

  2.送微笑师、我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想把微笑送给谁?为什么?

  (5)、探索多种带来快乐的方法

  1.说说让别人快乐的方法

  2.个别幼儿介绍

  (6)、活动延伸、幼儿绘画师、小蜗牛给我们送来了信和微笑,我们小朋友是不是也应该回一封信呀,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信封和许多画纸,我们回到教室后,请你们想想,把让小蜗牛快乐的办法画下来好吗?

  活动反思、

  在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中,我预设的内容是让幼儿看图讲话。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所留给幼儿的时间却较少,使得许多幼儿没有了表演的机会。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水*是有差距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考虑到新生幼儿的能力。绘画形式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有笑脸,即、可以通过的调整来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画出笑脸。让先画出微笑的幼儿自己讲讲微笑的快乐,就能提高幼儿的学*效率了。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优质公开课大班教案 (菁华3篇)

优质公开课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受藏族音乐,舞蹈的风格,喜爱学*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学*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弹簧步。甩袖等)

  3、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感受多民族服装的特点。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⑴、日常活动中了解藏族舞蹈及服装的特点,观看过民族大联欢的录像带,激发幼儿学*的欲望

  ⑵、磁带、录音机。

  ⑶、民族的服装娃娃、图片若干。

  ⑷、安门图片、装饰画、藏族服装、蜡笔。

  活动过程:

  Ⅰ、组织问好。

  ⑴、教师弹曲子,幼儿更节奏拍手。

  ⑵、练声:《我是小小茶壶》、《山谷回音真好听》

  ⑶律动:《手碗转动》、《喜洋洋》

  Ⅱ、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Ⅲ、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⑴、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⑵、幼儿听音乐拍节奏,熟悉音乐旋律

  ⑶、欣赏舞蹈:教师示范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儿兴趣。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跟音乐拍的节奏真好,来表扬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听完这首藏族歌曲后小朋友能告诉老师,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北京的金山上),“这首很好听的北京的金山上。”

  Ⅳ、学*基本工作。

  ⑴、“藏族有哪些基本工作?”(甩袖。弹簧步)“好,下面小朋友跟老师来学*一下藏族舞蹈。

  ①一脚按拍子点地,双手一上一下翻动

  ②双手捧哈达,从身体前方慢慢托起至头顶上方,右脚做弹簧步,当手升到头顶的时候双手左右摇摆。

  ③踏点步,双手一切甩袖。

  ④双手从下往上翻,做弹跳步。

  ⑤手上下甩袖,脚前后点地。

  ⑥ “巴扎嗨”是双手在身体的右前方做献哈达壮,弯腰屈膝,右脚跟前侧点地,“嗨”时双手合拳拍击一次原地上跳。

  Ⅴ、评价幼儿作品。

  来,举起你们给那些兄弟姐妹画的衣服来看看,画得真漂亮呀。我们把你们给民族娃娃画的衣服,送到*去给他们,好吗?(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基本都会唱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动作手脚还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外,基本能够跟着音乐来跳这个舞蹈。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体验了乐曲轻快、悠扬的情绪,初步了解了藏族音乐的特点。更增进了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经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在第一课时中应该让幼儿重点欣赏歌曲,不要求幼儿能够学唱歌曲,同时应插入基本步弹簧步、进退步、后替补、侧点等步伐的学*。这样幼儿在第二课时中才能较轻松地将手部动作与脚步动作协调配合起来。同时在教幼儿舞蹈的分解动作时,应更强调动作的细节,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在本次活动的第二课时中,我运用了图谱进行教学。但是发现图谱并没有对幼儿的学*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儿基本上还是跟着老师的动作学。图谱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图谱画的有些小,并且没有将一句歌词中出现的动作画在一张纸上。下次如果仍然选择用图谱,那应该充分发挥图谱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优质公开课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获得光与色的感性经验,初步了解光的七色时赤橙黄绿青蓝紫。

  大胆想象、续编,理解光与环境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七色宝宝、活泼音乐一首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漂亮的色彩宝宝,他们是谁呢?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教师逐一出示七色宝宝,谁来了?(红色宝宝)谁来跟红色包包打个招呼?怎么说?幼儿:“红色宝宝”你好,然后把它贴到空白图上。

  色彩宝宝有了你们这么多的好朋友,今天我们来听一个和色彩宝宝有关的故事。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提问:

  太阳公公有几个光线宝宝?他们的名字是什么?

  教师小结:太阳公公有七个光线宝宝,我们叫他七彩光宝宝。七彩光宝宝的名字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2.这些调皮的七彩光宝宝去了很多地方玩,现在他们还到老师的电脑里玩了,我们一起看看吧。

  3.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故事一遍,提问:

  调皮的七彩光宝宝来到那里?那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儿回答问题并说好听的句子。

  他们溜到向日葵上,向日葵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来到果园里,橘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跑到草地上,草地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跳到大海里,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经过沙滩,小螃蟹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亲亲番茄和茄子,番茄和茄子有什么变化?

  4.调皮的七彩光宝宝还会到其他地方玩,他还会把世界上各种东西变上好看的颜色,你觉得调皮的七彩光宝宝,除了故事中他们来过的地方,还会到哪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请幼儿想象事物的颜色,尝试仿编。

  5.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七彩光去的地方,让那么多东西有了漂亮的颜色,那如果没有七彩光,我们世界会变得怎么样?让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如果没有光,我们的世界会一片漆黑,所有的东西没有了颜色,所以光对我们人类,动物,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束: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当调皮的七彩光宝宝,到外面找好朋友,给好朋友颜色好吗?放音乐出教室。

  活动延伸:课后在语言角投放七彩头饰供幼儿创编表演故事。

优质公开课大班教案3

  活动目的:

  1、学会仔细观察图片,讲述森林里的小动物和植物在雨中的行为和变化

  2、尝试用比喻的方式描述故事中的植物

  3、喜欢与同伴分享交流图片上的故事。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幼儿用书、挂图、挂图片的架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雨天吗?那下雨的时候如果忘记带伞了你们会怎么做?

  今天啊,也有一群小动物和植物们,他们也忘记带雨伞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二、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看图编故事。

  1、出示图片1师:小朋友,图片上是什么天气啊?你看到了哪些动物?他们在干什么?跑到哪里躲雨了呢?你是怎么看出来他们是跑进树林里的?

  哦,下雨了,小刺猬、小兔和小熊露出惊慌的表情,急忙地冲进树林里,大树叔叔说:"快来吧,快来吧,快到我这里躲雨吧。"

  2、出示图片2、3、4、5、6(幼儿看图编故事)

  师:

  (1)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雨中的森林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2)小朋友要认真看看这几张图,想想这些小动物和植物在下雨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可以先和你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等下老师请一些小朋友上来说说你的故事。

  (3) 你最喜欢哪张图?你给它编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4)有些小动物是害怕下雨的,而有些小动物和小植物是不怕下雨的,你们看到他们是下雨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①他们头上顶的是什么啊?他们把芭蕉叶拿来当?(雨伞)那你们觉得小狐狸、小猴还有熊猫躲在芭蕉叶下面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小结:小狐狸、小猴、熊猫他们找到了芭蕉叶当雨伞,他们躲在芭蕉叶下面高兴地说:",下吧,没关系,我们有芭蕉叶当雨伞,这样就不怕别雨淋了。"

  ②你看到了七星瓢虫是怎么来躲雨的?(哦,原来它躲在了一片大树叶下面)那你觉得这片大树叶长得像什么?(七星瓢虫很小,树叶很大,下雨了,树叶把七星瓢虫紧紧的包住,就像一座帐篷,可安全了。)

  ③咦?图片有什么啊?松鼠姐姐是怎么来帮鸟宝宝遮雨的啊?

  教师小结:鸟宝宝看到下雨了都害怕地叽叽喳喳叫了起来。松鼠姐姐听见了,连忙抖出它那又长又软的尾巴,为鸟宝宝遮雨,她说:别怕,别怕,我来为你们遮风挡雨。

  ④两只青蛙看到下雨了,可高兴了,还跳起来欢快的舞蹈!

  ⑤花儿看到下雨,都张开了大嘴巴,咕噜咕噜地喝了好多的雨水,喝完之后,花儿就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3、出示图片7、8、9、10师:

  (1)滴答滴答,雨慢慢地停了。小朋友看一看,小动物和植物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图片的蜘蛛姑娘在干什么啊?(她可爱美了,她吐出银丝,把挂在树上的小水珠串成一条条亮晶晶的项链。)

  (3)有的雨水啊落到了地面上,那地面上会长出什么呢?(地面上长出了许多鲜艳的蘑菇还有美丽的花朵)那谁会看到这些蘑菇呢?它们看到了之后会怎么做啊?

  (4)地板上的这些是什么啊?小刺猬看到了它是怎么做的?旁边的小熊在干什么?你们觉得他会做什么动作呢?(小熊高兴地一边拍手一边说:雨停了,大家快出来玩啊。)

  (5)天晴了,天空上会出现什么?(彩虹)小动物们踏着彩虹桥,带着它们的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去玩了!

  三、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地看图编故事。

  师:

  1、刚刚我们都为这些美丽的图片编了一个好听的故事,现在呢,我们要把这个故事连起来编成一个大故事,跟着老师一起来吧!

  2、这么好听的故事,是不是应该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呢?你们觉得可以取什么名字?老师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雨中的森林,你们喜欢吗?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最*,有幸听了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俞老师执教的数学人教版教材《加法运算定律》,听后深受启发,东小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生发现运算定律

  课的一开始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既吸引学生又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又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故事为:猴妈妈给小猴子吃桃,规定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小猴子感觉这样吃少了。猴妈妈改变成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小猴子感到很高兴。老师问:小猴子占到便宜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明确了第一种分法是3+4,第二种分法是4+3,实际上是一样多的,从而引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7+8和8+7许多这样的例子,其结果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并要归纳这些数学现象,并且明白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从个别现象类推中引导学生概括运算定律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出示学校三个班参加冬季三项比赛的人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对本节课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问题“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多种计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新知研究从根据相同和不同之处迈向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接着又通过一组题组让学生分组练*,通过分组练*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对计算时的简便之处,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从让学生个别现象类推到引导到概括出加法结合定律,教会了学生的认知方法。题组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从具体练*应用中启发学生体会定律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感知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计算的简便之处。如何让学生感知?执教者通过对填空题的抢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对题目74+102+98你认为怎样计算方便,把学生引入了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领域,这个引入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觉获得的需要,也是对新知学*价值的创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对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教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本节课,我利用三代导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学导读单在前一天晚上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表达方法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们就直接同桌交流自学导读单内容,老师只巡视,不讲评。在交流完自学导读单之后,我们就开始完成分层训练的第一题,这道题是根据已知的等式,写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字母表示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所以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其实分层训练第一题的处理,承载着教学新知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新知学生已经提前预*了,课堂上只是一个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分层训练的第二题,是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填空,对运算定律起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分层训练的第三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题,所以就安排学生先做第一题,并让两个学生演板,一个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不简便,另一个学生是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因为后两个数正好能凑成整百的数。这样,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哪一种方法简便,并且知道了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相加。接着,让学生完成后两道题,这时,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我看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发现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通过今天的作业来看,今天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中加强练*,不断提高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交流的*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交流。全班的交流也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交流,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和点拨。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找出算式中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课堂上应该把这个方法告诉学生,比如看两个数个位上的数能否凑成整十数。还有学生的做题格式,还需老师的示范。

  总之,本节课看似流程齐全,学生活动积极,但是细节处理还不够得当,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本单元是系统学*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本节课的学*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从学*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数学的学*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在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四年级时学生就学*了整数以及小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分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整数及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但我发现,很多同学能用字母把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就是用语言表达不了。我想,可能是*时的语言训练不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尽量让学生多说,鼓励说,提示说。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公式复*完后,我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字母是表示分数,这些定律还适合吗?接下来由学生自主举例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直接从左边等于右边再计算。她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是证明。最后,我只好引导大家一起证明加法交换律在分数的计算中适合,并说明证明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础牢固了,学*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养学生的学*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时计算*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菁华3篇)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20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 (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多媒体出示:例3

  4、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1)认真看教材第20页例3内容,边看边思考:

  1、列出李叔叔后四天的总行程并计算。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计算能力)

  (2)完成例3的内容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重点引导学生对例3出示的算法(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展示时让不同运算顺序的同学分别展示并汇报,为的是突出运用运算定律的作用)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甚至整千的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灵活的运用,本环节可大胆的放手学生,让其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第20页做一做,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成功欲望,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3、比一比

  以气球的形式呈现数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五、教学反思

  优点: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

  1、课堂上我很少去表扬学生,有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淡,该表扬激励的时候却没有说出口,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激动。

  2、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灵活性不够!

  3、课堂气氛调解的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今后我应该在激励启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的成功与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活页练*题

  教学类型:

  随堂课

  教学过程:

  一、加法交换律

  (一)故事引入,得出猜想

  1、讲故事

  (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个饼,晚上吃4个饼,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个饼,晚上3个饼,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个饼,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

  2、适设问

  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

  3、巧引用

  引: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也就是猴子一天一共吃的饼个数没有变,只不过是早晚吃的个数换了换。)

  4、活板书

  早上吃3个饼,板书3,晚上吃4个饼,板书4,一共吃了3+4个饼,也就是7个饼。早上吃4个饼,晚上吃3个饼,一共吃4+3个饼也是7个饼,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5、细观察

  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

  6、得猜想

  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我们可以像这样举例子。

  (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1、举实例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自备本上写一个。

  谁先来?4+5=5+4你怎么知道相等的?左边,4+5=9,右边5+4=9,所以两边相等。所以下面请你这样说:左边4+5=9,右边5+4=9,所以4+5=5+4。谁再来说?1+6=6+1。这些都是几位数相加的例子?还有别的例子吗?12+11=11+12,这个例子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还有别的吗?100+22=22+100,这个例子又有什么不同。还有吗?我们就不说了,用……表示。

  评价: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不但想到一位数加一位数的例子,还想到一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等等,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

  2、得小结

  这时,我们通过验证就可以来下结论了,谁能说一说?

  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想简写

  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自备本上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创意,并让学生解释说明。

  4、得结论

  看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就是简单!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这就是加法交换律,请大家读一读。

  其实一年级你们就接触过加法交换律,看!数的分成,对吗?二年级也学过,笔算加法并交换加数位置来验算加法,是不是也是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

  过渡:刚刚,我们研究了两个数相加,发现了交换律,告诉你哦,数学家们研究了三个数相加,也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呢,你们想知道吗?

  1、出示定律

  请你们自己读一读,你能理解吗?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2、分析定律

  我们一起来分析。“三个数相加”,懂吗?谁来举一个三个数相加的例子。简单点的。4+6+8。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什么意思?也就是先算几加几?再加几?为了强调先算什么,老师在4+6外面加上括号。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也就是先算?再加几?我们只要怎么办?在6+8外面加上括号就行了。和不变吗?我们要计算。左边先算4+6=10再加8等于18,右边先算6+8=14,再4加14等于18,所以(4+6)+8=4+(6+8)

  3、观察发现

  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特别是什么没变?位置没变。

  4、自由验证

  那么是不是三个数相加,位置不变,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都不变呢?这虽然是数学家验证的结论,但我们学*数学要抱着怀疑的学*态度去学,别人说的就一定对吗?只有自己验证了,你才能说这个结论是对还是错。

  你该怎么样验证呢?举例子。

  就*五人一组合作交流每人举一个例子其中一个人记录。注意一定要左右算一算,看是不是和不变。

  5、汇报交流

  谁先说?左边……右边……所以……。这是几位数相加的?还有别的吗?这个例子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还有不同的例子吗?还有吗?我们用……表示

  6、事例验证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看,我们班男同学34人,女同学21人,后边还有听课的老师12人,问一共多少人?可以怎样算呢?我们可以先算男同学的人数和女同学的人数,再加老师的人数,也可以先算男同学的人数和老师人数,再加上女同学人数,还可以先算老师人数和女同学人数再加上男同学人数。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是都是求总共人数,所以和不变。

  7、得出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数学家的结论正确吗?请你读一读,看看大家这次读得懂吗?如果用a、b、c来表示这三个数,结合律怎么表示呢?谁来表示一下?

  8、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发现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我们书中的小朋友也发现了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和我们总结的一样吗?我们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统称“加法运算定律”你们都掌握了吗?下边我就来考考你们。

  三、巩固练*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以手势进行判断,用手掌代表加法交

  换律,拳头代表加法结合律。)

  82+0=0+82

  ●+★=★+●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4小题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填空练*。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18+(24+82)=(18+□)+□

  小结:看来运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计算变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来是100的两个数放到一起先加,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3.那么这两题要怎么算更简便!

  25+32+4572+43+28

  四。拓展延伸

  著名数学家高斯以很快的速度算出了这样一个算式你行吗?

  1+2+3+4+-------+99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掌握了什么?分别说一说。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3

  备教材内容

  1.本节课学*的是教材79页的内容。

  2.本节课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几组有特点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通过举例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从而明确: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第二个层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运用,例4直接呈现了1个有特点的小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并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小数的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

  备已学知识

  知识要点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难点:能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知识回顾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问题导入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教材79页)

  3.2+0.5○0.5+3.2

  (4.7+2.6)+7.4○4.7+(2.6+7.4)

  过程讲解

  1.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发现:(1)在小数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加法交换律。(2)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小数相加,和不变。符合加法结合律。

  3.举例验证,明确规律

  7.3+9.2=9.2+7.3

  (4.9+5.25)+1.75=4.9+(5.25+1.75)

  得出结论:在小数加法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知识点二 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问题导入 计算0.6+7.91+3.4+0.09。(教材79页例4)

  方法讲解

  1.方法一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为是同级运算,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2.方法二

  (1)算法分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观察4个加数,发现0.6和3.4、7.91和0.09结合到一起分别能凑成整数,因此交换7.91和3.4的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归纳总结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因此,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数的特点,注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拓展提高

  在小数连减运算中,减法的运算性质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2.63)。

  知识巧记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合理使用运算律,计算简单又快捷。

  备易错易混

  误区一 计算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10-10

  =0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审题不认真,只看每个数的特点,却忽略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

  错解改正 5.84+4.16-5.84+4.16

  =(5.84-5.84)+(4.16+4.16)

  =0+8.32

  =8.32

  温馨提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想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误区二 计算15.46-5.7+4.3。

  15.46-5.7+4.3

  =15.46-(5.7+4.3)

  =15.46-10

  =5.46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依据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而盲目简算。如果此题是连减运算,那么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把两个减数相加,而此题是加减混合运算,所以不能盲目简算。

  错解改正

  15.46-5.7+4.3

  =9.76+4.3

  =14.06

  温馨提示

  只有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否则只能按四则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3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算律的含义,再教**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的内容,练*三的第1——4题,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难点:加法的意义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教师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并板书。

  137+359=494(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做练*三的第1题。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教学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9=494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494叫什么?

  137 + 359 =494

  │ │ │

  加数 加数 和

  提问: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

  0和0相加会怎样?

  总结上面的结论,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的?还可以怎样列式?

  137+357=357+137

  教师再出示几组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填上计算符号,再观察,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8+17( )17+18

  124+235( )235+124

  比较三个等式归纳出一般规律。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

  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 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a+b

  做第13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

  做练*三的第——4题。

  让学生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来做。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的含义?

  附板书: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137+359=494(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137 + 359 =494

  │ │ │

  加数 加数 和

  137+357=357+137

  18+17( )17+18

  124+235( )235+124

  a+b=a+b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目标。

  二、自主学*(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加法运算定律》小学生评课稿通用五篇

  《加法运算定律》小学生评课稿 1

  今天,在听了贾老师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一课后,使我受益良多,现将听课后的反思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的学*紧密联系生活,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藏在生活之中,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学*态度、价值观,还能有效激发兴趣,变枯燥的.学*为有意义的学*。在“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一开始,贾老师创设了骑车旅行的具体问题情境,就达到了这一目的。

  二、多途径思考,发现计算规律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思维活动开展的条件,多途径思考是规律发现的保证。贾老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提出列式计算的几种方法。然后,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几个算式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把特殊的数学现象推广到普遍的数学实事,从而归纳出加法的几个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有特殊到一般,学生在列式、计算、观察、比较、验证中理解和掌握了定律并形成共识。

  三、注重说理,加深理解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说是应用知识的有效方式,更是理解巩固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新知的学*和练*中,贾老师始终把学生的说放在重要位置。有效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说中促进信息的传递,达到互教、互学、互帮的目的。

  《加法运算定律》小学生评课稿 2

  新学期刚一开学,为了帮助新教师能够更快更好的理解学校教学理念,熟悉我校新课改的课堂模式,第一轮的磨课今天正式开始了。今天上午的第一节课听的是赵珊老师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方法,即对位和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本节课赵老师由课件例题引入算式,用课件演示小棒进行摆一摆的方法,再说算法;从而突破重点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相加的这个两问题,使学生初步知道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过程中达到新的认识高度。而且赵教师有意识去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在练*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有利于帮助其他同学不免重复同样的错误。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看法:

  1、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要加强训练。如果在摆小棒的环节中不单纯是课件演示,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摆一摆,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凑成1个十,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进位”的含义。

  2、教师要有意识的体现算法多样化。这节课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计算有口算、摆小棒、拨计数器还有用竖式解决的方法。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应该激励和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高效课堂需要紧凑的环节。赵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是下了不少功夫,但在复*导入和新授环节上所占时间比较多,学生练*的时间较少,内容上还可安排的更紧凑些,题目可再多样些。使课堂真正的成为高效课堂。

  《加法运算定律》小学生评课稿 3

  听了施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课如其人,施老师的课朴实、实在,她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从容淡定的教态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的地方,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这堂课在教学方法上诸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施老师借助整数教**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总之,整节课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法运算定律》小学生评课稿 4

  《万以内加法》的教学,是学生学*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李宏老师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能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李老师根据课本的素材进行合理地设计,李老师根据学生喜爱的动物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四种动物图,并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为学生创设了一连串的问题情境,用动物提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类一共多少种?”“鸟类比爬行类多多少种?”等问题,学生都提出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教学例题时,李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出示不进位的271+122=,再出示进位的271+31=,重点指导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过程师指导学生说:如271+31=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为加起;个位上1加1得2,在个位下面写2;十位上3加7得10,,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再加进上来的1得3,得数是302。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能完整回答。

  三、练*设计具有针对性,设计的标题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

  建议:老师应重指导,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计算方法。

  《加法运算定律》小学生评课稿 5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中,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学生有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是很清楚。为了进一步突破进位的难点,在教学中毛老师设计了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计算这一环节,通过先动手体验后讲解的过程,让学生先自己找出好的计算方法,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有了这一满十进一的发现和理解,这时学生再进行笔算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注意进位。特别是为了学生更好掌握进位加,毛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加深学生的进位加的理解。从老师在下面巡视情况来看,孩子们计算基本上都对了。个别孩子没加上进位的1,毛老师请孩子说说算理是怎样的,强调进位的小1不要忘了写和加进去。

  这节课毛老师还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在练*中展现学生的.一些漏进位、忘记加进位1或个位不满十就进位的种种情况,让学生自己发现来改正。另外老师还注重了对孩子的行为*惯的培养,特别是在注重孩子倾听,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上课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从不知认真听,到认真倾听,注重从这一方面来对孩子的培养,再有及时对孩子的评价。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学*兴趣非常浓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