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

首页 / 教案 / |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3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算律的含义,再教**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的内容,练*三的第1——4题,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难点:加法的意义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教师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并板书。

  137+359=494(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做练*三的第1题。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教学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9=494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494叫什么?

  137 + 359 =494

  │ │ │

  加数 加数 和

  提问: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

  0和0相加会怎样?

  总结上面的结论,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的?还可以怎样列式?

  137+357=357+137

  教师再出示几组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填上计算符号,再观察,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8+17( )17+18

  124+235( )235+124

  比较三个等式归纳出一般规律。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

  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 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a+b

  做第13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

  做练*三的第——4题。

  让学生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来做。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的含义?

  附板书: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137+359=494(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137 + 359 =494

  │ │ │

  加数 加数 和

  137+357=357+137

  18+17( )17+18

  124+235( )235+124

  a+b=a+b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目标。

  二、自主学*(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扩展1)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 (菁华3篇)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扩展2)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1

  一、教学内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②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复*:看哪组算得快。(开火车比赛。比赛规则:每列的第一个同学做完后第二个同学接着上来做,比比哪一列最先算完,其他同学边看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6.7+2.5= 4.4+3.7=

  6.22+0.78= 1.16+4.84=

  0.78+5.22= 4.83+1.17=

  (***+1.3)+8.7= (2.8+5.5)+4.5=

  ***+(1.3+8.7)= 2.8+(5.5+4.5)=

  2、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芳芳想买一支钢笔6.60元、一个卷笔刀***5元、一瓶墨水2.40元和一支铅笔0.55元,该带多少钱?

  指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思考:

  你是怎样算的?

  这样算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3、揭示课题。

  《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总结归纳。

  分小组讨论:小数加法简便运算的解题步骤有哪些?(先观察数的特点,看能不能凑成整数,再根据定律选择合适的算法,然后进行计算,最后还要检查。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查数字是否抄错,查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否有出错。)

  5、课堂练*。

  (出示课件:)任选一组文具计算它们的总价。

  (1)、圆珠笔1.47元 圆规2.16元 直尺0.53元

  (2)、彩笔12.89元 橡皮0.52元 涂改带3.48元 别针1.11元

  (3)、圆规2.16元 卷笔刀6.60元 橡皮0.52元 订书机5.84元 墨水2.40元

  6、拓展练*。

  (1)、判断下面各题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能的在()里打“√”,不能的在()打“×”。

  8.5+3.85-5.13 ( ) 6.02+4.5+0.98( )

  2.7+6.6+3.4( ) 6.17+28+3.2( )

  (2)、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

  7.58-2.66-( )

  (3)、运用今天的知识出一道题考考同桌。

  7、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学*了哪些知识?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和“小数连加、连减和混合计算”的基础上学*的,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以同学们购买文具为主线。在计算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

  2、改变学*方式。从问题出发,提出猜想,通过自主举例、验证,合作交流,探索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的运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等多元目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生: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这些运算定律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计算。

  师: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4.7+2.6)+7.4○4.7+(2.6+.4)生:相等,两个小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页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4.计算0.6+7.91+3.4+0.09

  师: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的小数如果末尾有0要去掉。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板演)0.6+7.91+3.4+0.09=8.51+3.4+0.09=11.91+0.09=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生:整体观察算式发现,如果交换7.91和3.4的位置,这样0.6与3.4、7.91与0.09都可以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师: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0.6+7.91+3.4+0.09

  =(0.6+3.4)+7.91+0.09)=4+8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时学*,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

  做练*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算律的含义,再教**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惯

  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学*难点:获得探究数**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

  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并列式。

  2、师:观察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引入新课:猴子吃橡子的故事中蕴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加法运算有什么规律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定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尝试解决问题。

  ①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1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讨论为什么要用加法?(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②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0+56=56+40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1)观察思考。

  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3)交流汇总。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总结规律。

  你能用自已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4、在练*中应用加法交换律。

  (1)完成课本练*五第2题部分题目。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出示主题图,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种算法。

  (88+104)+96=88+(104+96)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的异同?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并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小结:通常用(a+b)+e=a+(b+)表示加法结合律。

  4、在练*中应用加法结合律。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三、运用新知,巩固定律

  1、练*五第1题。

  2、练*五第4题。

  四、回题反思,全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学*了加法交换率和加法结合律。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扩展3)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过程,并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学*的方法。

  1、教学时,我创设了春季运动会的情景,通过有激励性的四项技能竞赛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中。

  2、我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求选手总成绩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一道不能简便计算的数据,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3、练*设计层次性。课堂练*是学生学*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信心。

  4、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如本课教学内容有数字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真实性的最佳的教学情境;计算课应怎样驾驭课堂既体现自主学*,又不枯燥乏味;在独立探索中有困难的学生应怎样及时引导和帮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是我本节课的目的`。教海无涯,又因本人水*有限,本课堂教学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迷津,多多指正。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2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

  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

  包括两个小题。

  (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3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

  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

  包括两个小题。

  (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扩展4)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 (菁华3篇)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扩展5)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过程,并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学*的方法。

  1、教学时,我创设了春季运动会的情景,通过有激励性的四项技能竞赛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中。

  2、我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求选手总成绩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一道不能简便计算的数据,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3、练*设计层次性。课堂练*是学生学*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信心。

  4、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如本课教学内容有数字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真实性的最佳的教学情境;计算课应怎样驾驭课堂既体现自主学*,又不枯燥乏味;在独立探索中有困难的学生应怎样及时引导和帮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是我本节课的目的`。教海无涯,又因本人水*有限,本课堂教学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迷津,多多指正。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2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

  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

  包括两个小题。

  (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3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

  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

  包括两个小题。

  (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扩展6)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 (菁华3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具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

  一、复*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 = 1.2× =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一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三、运用

  1、做一做:3.2×2.5= 0.8 2.6×1.08=2.708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页8题,P9页11、14题

  个人修改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⑤专项练*:练*一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板书设计: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p1~3例题,试一试。

  教学目标:

  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法的`积。

  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难点: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学*过程,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算式的积。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天到了,天气真好!瞧!小动物们三三俩俩的来到了小河边,在草地上玩耍。

  师: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小白兔和小鸡)

  二,看图,归纳发现几个几相加

  (一)观察例1,初步感知"几个几"

  (1)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6只。

  师:你是怎样数的(2个2个地数,)

  师:算式怎么列板书:2+2+2=6(只)

  师:仔细观察这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数都相同。

  师:加数都是几

  我们把加数都一样的叫"相同加数",(板书:相同加数)。

  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算式里有几个相同加数呢

  (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齐数)

  师:3个2加在一起也可以说是3个2相加。

  板书:3个2相加

  师:3个2相加得几得6。

  这个6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和。板书:和。

  板书:3个2相加得6。

  (2)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鸡12只。

  师:你是怎样数的(3个3个地数,)

  师:算式怎么列

  板书:3+3+3+3=12(只)

  师:仔细观察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是几个几相加得12

  师板书:4个3相加得12

  观察这个算式,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和是几

  指出:刚才,小朋友们从图中和算式中,都找出了几个几相加。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齐读一遍。

  (二),现在我们来比赛摆学具。

  1、每堆摆2根,摆5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要加几个2呢

  加法算式:,()个()相加得()。

  2、每堆摆5根,摆3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要加几个5呢

  加法算式:,()个()相加得()。

  (三)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多不多呢你能举个例子吗相同加数都是几是几个几呢

  (1)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呢怎样列式(板书:2+2+2+2=8)

  提问: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8呢,

  (2)一盒铅笔有5枝,像这样的4盒铅笔有多少枝怎样列式(板书:5+5+5+5=20)

  提问:这个算式又是表示()个()相加得20呢

  (3)如我班小朋友是几个人坐在一起的,那要数全班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几个几个地数算式怎么写呢(指名边看同学边说加法,老师写2+2+2……+2)这样写觉得怎样有没有简单点的方法(有)你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呢乘法。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乘法。(板书:认识乘法)

  二、初步认识乘法

  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1)我们来看这幅图,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加法算式怎样列(2+2+2+2=8)在这个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相同的加数是2)有几个2相加呢(板书:4个2相加)

  这个连加算式,我们就可以写成:4×2或可以写成2×4,(强调两个算式都可以。)

  这里的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小结:在乘法算式中,其中的一个要写(板书:相同加数),另一个写(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2)4乘2等于多少(=8),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4个2相加等于8)那么,2乘4呢

  (3)这个算式你会读吗试着读一读。谁来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齐读算式。

  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4)我们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那你想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请小朋友把书翻到p2,自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请一学生当小老师,说名称。师随即完成板书:在4×2这个算式中,

  4×2=8

  乘数乘号乘数积

  给同桌介绍一下2×4=8这个算式中的2,4,8分别叫什么

  比较:同样是4个2相加,你觉得列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简便呢简便在什么地方(简便在写法与读法上。)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算式:(23个2相加)如果让你列出算式,你是喜欢用加法还是喜欢用乘法(23×2或2×23)为什么

  小结: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板书:)

  三、练*。

  1、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6+6+6+6(2)3+3+3(3)3+3+3+3+3+……+3

  100个3

  乘法这么方便,请问是不是每个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2)4+4+45+5+85+7+44+4+3+1(能。先改写成4+4+4)

  为什么不能强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才能用乘法。

  (3)你来当老师。(判断)

  1)2+2+2用乘法表示为:2×2×2

  2)9+9+9+9用乘法表示为:9×3或3×9

  3)4+4+3用乘法表示为:4×3或3×4

  四、加深对乘法的认识。

  1、观察小鸡图。

  让学生填空。

  2、"想想做做"1

  (1)(看动画:钢笔图)

  师:有几盒每盒有几支一共有几个2枝

  师:列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师:集体订正。怎么想的

  指出:有3盒,每盒有2支。一共有3个2枝,乘法算式是2×3=6或3×2=6。

  (2)(看动画:鲜花图)

  师:有几束花每束有几朵

  师:一共有几个5朵

  师:列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师:集体订正。怎么想的

  指出:有2束花,每束有5朵。一共有2个5朵,乘法算式是5×2=10或2×5=10。

  五、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

  小朋友们问老师:"几个朋友抱一抱",如果我说"2个朋友抱一抱。"那么台上的小朋友就要两个两个的抱在一起,台下的小朋友就要说出加法和乘法算式,听明白了吗

  开始游戏!先选6人上台,2人抱;再加2人,4人抱;再加1人,3人抱。

  六、巩固提高。

  1、摆学具,写算式。

  让学生按下面的要求摆一摆花片。

  (1)每堆摆2个,摆4堆。(2)每堆摆4个,摆2堆。

  讨论:比较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得出:无论是求4个2或者2个4,都可以列成4×2或2×4)

  2、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

  七、总结

  师:你们学会了什么知识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十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小红一家要去游乐园玩,咋们一起去看看吧!要去游乐园得先通过一座趣味桥,荷叶上的算式如果能准确计算,就能顺利通过趣味桥。咋们帮小红算算行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红一家通过了趣味桥,来到了游乐园。

  二、探索算法:

  1、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

  师: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如果给你一次玩的机会,你会玩什么呢?)小红想和爸爸妈妈玩一次碰碰车,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把这问题说完整。

  (1)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2)读题审题,知道什么?求什么?

  (3)怎么列式呢?20×3=60(元)

  (4)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生:每人20元,3人就需要3个20元,所以用乘法计算。

  (5)这个60是怎么得到的?

  2、小组合作学*:讨论20×3是怎样算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写一写。

  (1)合作学*

  (2)汇报:

  a、用小棒摆:3个两捆是6捆,是60

  b、20+20+20=60

  c、2个十乘3是6个十,是60

  d、先算2乘3得6,再在6的后面添上一个0。

  师:同学们真能行,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3)现在学会了20×3=60,你会不会算200×3呢?2000×3呢?

  (4)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一个乘数是一位数,另一个乘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揭题

  3、小结

  师: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要想算的快又准,那种方法呢?先想一想再跟同桌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有了这个窍门,我们算起来一定会更快。咋们来试试吧!

  三、巩固练*

  1、打气球

  2、套圈游戏

  师:这么久了,不知道游乐园的小红又在玩什么呢?(课件)哦,他们在玩套圈游戏呢。如果套中的小动物身上的数相乘得240,就能获得礼物。小红可以怎么套呢?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高兴吗?我们还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小朋友,你快乐吗?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扩展7)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20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 (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多媒体出示:例3

  4、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1)认真看教材第20页例3内容,边看边思考:

  1、列出李叔叔后四天的总行程并计算。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计算能力)

  (2)完成例3的内容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重点引导学生对例3出示的算法(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展示时让不同运算顺序的同学分别展示并汇报,为的是突出运用运算定律的作用)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甚至整千的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灵活的运用,本环节可大胆的放手学生,让其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第20页做一做,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成功欲望,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3、比一比

  以气球的形式呈现数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五、教学反思

  优点: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

  1、课堂上我很少去表扬学生,有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淡,该表扬激励的时候却没有说出口,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激动。

  2、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灵活性不够!

  3、课堂气氛调解的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今后我应该在激励启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的成功与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00+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算律的含义,再教*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目标。

  二、自主学*(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

  做练*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扩展8)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菁选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教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本节课,我利用三代导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学导读单在前一天晚上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表达方法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们就直接同桌交流自学导读单内容,老师只巡视,不讲评。在交流完自学导读单之后,我们就开始完成分层训练的第一题,这道题是根据已知的等式,写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字母表示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所以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其实分层训练第一题的处理,承载着教学新知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新知学生已经提前预*了,课堂上只是一个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分层训练的第二题,是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填空,对运算定律起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分层训练的第三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题,所以就安排学生先做第一题,并让两个学生演板,一个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不简便,另一个学生是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因为后两个数正好能凑成整百的数。这样,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哪一种方法简便,并且知道了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相加。接着,让学生完成后两道题,这时,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我看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发现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通过今天的'作业来看,今天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中加强练*,不断提高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交流的*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交流。全班的交流也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交流,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和点拨。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找出算式中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课堂上应该把这个方法告诉学生,比如看两个数个位上的数能否凑成整十数。还有学生的做题格式,还需老师的示范。

  总之,本节课看似流程齐全,学生活动积极,但是细节处理还不够得当,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本单元是系统学*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本节课的.学*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从学*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数学的学*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加数相加时,他们分辨不清是该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了。通过本节运用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结合律掌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时,他们有简便的意识,却对定律的辨析不够清晰,缺少明晰的步骤。

  如:在解决115+132+118+85这一题时,学生们都知道将115+85相加、另外两个加数相加,但是他们缺少这一交换和结合的步骤,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写道200+250,还有部分同学直接在横式上加括号。这一现象表明:学生们对于简便的计算方法、加法的运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简便的意识,但练*还缺少规范性。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又觉得有些矛盾: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而不是将重心盯在让学生辨别是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之上,我们都知道:会用才是目的`。但是没有规范的要求,他们仅将简便的过程藏在心里,无疑显露出他们对简便运算与定律掌握不太牢固,运用时缺少足够的信心,还未能理清晰计算过程,表现力尚为缺乏。所以学生们尚需走稳每一步,看似简单的内容也得扎实的理解、熟练地运用。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6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之前的教学中,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我认为这样做学生固然能够掌握运算规律,但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理解规律。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并掌握规律,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教学中,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解答问题,并抓住两个不同加法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得到等式。

  二、组织举出相关例子,充分展开讨论,初步提炼规律。

  请学生以上一等式为参照,再举一些有着同样现象的例子,讨论交流具有此类特征的算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种规律,初步提炼规律。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一年级学的凑十法以及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课堂语言不够精炼,重复啰嗦;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巩固,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7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2、引导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所举的例子。其中,对于直接写等式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甄别,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

  还应更强调本课难点,如结合律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运算顺序;结合律的特点是运用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把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巩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8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本节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课后的反思:

  一、通过回顾验算的方法来完成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验算就是交换;通过摘苹果来暗示学生凑整可以使运算简便,为学*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打下基础。结合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导入新课,寓教于乐,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并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由特定的两个加数延伸到任意两个加数,从而引出加法的'交换律。

  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教学中,运算定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9

  《加法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经过讨论,观察推断,发现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一直在尝试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小组合作探究,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两个运算定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是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合作,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3、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理解和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运算定律(字母表达式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良好。

  4、因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有些欠缺,对于加法的运算定律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上因为学生展示、学生讨论,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就显得不够合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0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104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题,学*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过程,并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学*的方法。

  1、教学时,我创设了春季运动会的情景,通过有激励性的四项技能竞赛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中。

  2、我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求选手总成绩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一道不能简便计算的'数据,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3、练*设计层次性。课堂练*是学生学*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信心

  4、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如本课教学内容有数字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真实性的最佳的教学情境;计算课应怎样驾驭课堂既体现自主学*,又不枯燥乏味;在独立探索中有困难的学生应怎样及时引导和帮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是我本节课的目的。教海无涯,又因本人水*有限,本课堂教学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迷津,多多指正。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1

  最*,有幸听了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俞老师执教的数学人教版教材《加法运算定律》,听后深受启发,东小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生发现运算定律

  课的一开始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既吸引学生又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又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故事为:猴妈妈给小猴子吃桃,规定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小猴子感觉这样吃少了。猴妈妈改变成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小猴子感到很高兴。老师问:小猴子占到便宜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明确了第一种分法是3+4,第二种分法是4+3,实际上是一样多的,从而引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7+8和8+7许多这样的例子,其结果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并要归纳这些数学现象,并且明白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从个别现象类推中引导学生概括运算定律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出示学校三个班参加冬季三项比赛的人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对本节课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问题“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多种计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新知研究从根据相同和不同之处迈向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接着又通过一组题组让学生分组练*,通过分组练*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对计算时的简便之处,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从让学生个别现象类推到引导到概括出加法结合定律,教会了学生的认知方法。题组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从具体练*应用中启发学生体会定律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感知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计算的简便之处。如何让学生感知?执教者通过对填空题的抢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对题目74+102+98你认为怎样计算方便,把学生引入了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领域,这个引入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觉获得的需要,也是对新知学*价值的创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2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限个例证明让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根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本课的`教学设计朴实,概括为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提高课堂效率。本班学生对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已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于加、减简便计算,根据这一认知和技能水*,教学中不以复*铺垫旧知来实现知识迁移,而直截了当引放新课的情境,提高了40分钟的课堂效率。

  2、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愿望。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通过童话故事的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中。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构建数学模型。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例题,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3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八册课本116页例5以及相应的*题,学*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竞赛。考虑到下午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低落,加上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为此本人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把口算题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学*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圆圆买文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她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本人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比赛。

  目的:检查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课前两三分钟的口算,我几乎每课必用,不知在座认同吗?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总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学生学完新知,让学生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

  包括两个小题。

  (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学生学**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标》指出:必须让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内容必须来自于学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

  本课的教学从胆抛弃教材那枯燥无味的数字,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旧知进行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开放题时,对于5.38-1.66-时,括号里的数有的学生填1.66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为何填1.66不能达到简便计算,引导时可以留点时间让学生先进行试算一下,学生便可以较清楚地发现:1.66与1.66不能凑成整数,从而解决这个难点。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4

  在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四年级时学生就学*了整数以及小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分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整数及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但我发现,很多同学能用字母把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就是用语言表达不了。我想,可能是*时的语言训练不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尽量让学生多说,鼓励说,提示说。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公式复*完后,我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字母是表示分数,这些定律还适合吗?接下来由学生自主举例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直接从左边等于右边再计算。她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是证明。最后,我只好引导大家一起证明加法交换律在分数的计算中适合,并说明证明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础牢固了,学*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养学生的学*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时计算*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5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对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精选五篇)(扩展9)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菁选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运算定律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必须让学生理解并能在解题中运用。首先是理解,交换律和结合律,根据字面的意思学生还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乘法分配率对学生来说就有点难度了。部分学生把“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两个数的积与一个数相乘”混淆。这个现象在学生练*时经常遇到。

  如(15×8)×5=15×5×8×5,这在纠错中一定要强调,而且乘法分配率要多练*。

  其二,在练*中要把握几种类型的题。如:6×(8—5);26—7—3;60—(35—15);60—(35﹢15);90÷3÷3;等几种类型。

  其三:要让学生知道,学*了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化。在计算时要学会灵活运用。

  其四:要把握运算定律在应用题中的`运用。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情况,要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五:数学的学*离不开现实生活,所以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学*数学。

  总之,通过不断的练*,通过在练*中不断运用运算定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的魅力所在。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加法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经过讨论,观察推断,发现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一直在尝试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小组合作探究,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两个运算定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是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合作,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3、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理解和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运算定律(字母表达式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良好。

  4、因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有些欠缺,对于加法的运算定律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上因为学生展示、学生讨论,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就显得不够合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用结构的学*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5、拓展练*。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初步认识,弄明白这三个乘法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学生不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尤其是乘法分配律,它是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学生忽视运算符号,极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混淆。

  第三,对于乘法分配律,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不会灵活处理。

  总之,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到运算定律带来的方便,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地感悟到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小学阶段的数学总复*,我本着每天复*内容少而精的原则,把所要复*的内容理解透掌握好。

  本课设计了两个环节:

  (1)复*运算定律,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改变以往的做法,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让学生自己自编或搜集简便运算的.题目。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编题和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

  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让学生以竞赛、限时做题看谁做得又多又对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计算题枯燥无味,学生在测试中,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很好。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6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本节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课后的反思:

  一、通过回顾验算的方法来完成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验算就是交换;通过摘苹果来暗示学生凑整可以使运算简便,为学*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打下基础。结合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导入新课,寓教于乐,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并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由特定的两个加数延伸到任意两个加数,从而引出加法的交换律。

  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教学中,运算定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7

  上课之前,我浏览了许多的案例,想寻找一种生活情境导入我的新课。目的当然也很明确:为了趣味。尽管我愁思冥想,结果还是设计不出一种有趣的生活情境。这一课设计生活情境不好创设,如果要创设生活情境,三个运算定律不是要创设三个生活情境吗?如果要创设三个生活情境不是显得杂乱而无序吗?后来思考:情境除了生活情境,数学本身也是一种情境。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情境。于是我以一道尝试计算题导入,效果也不错。这一点所给我的启迪是:情境的创设不能只仅仅为了求“趣”而求“趣”,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为数学主题的.学*服务。一定要“量体裁衣”,不好创设生活情境的内容,可以从数学本身的问题入手,数学本身的情境也是一种情境,不必舍本求末,缘木求鱼。

  在这堂课的*题练*设计中,我安排了“填一填”、“练一练”、“议一议”、“我能行”几个环节,体现了一个由“运算定律的感知------正式运算定律的运用-------变式运算定律的运用”的过程,这种层次性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论是概念课,还是计算课,我都将要注意运用。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8

  《网络教学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上周我结束了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教学,通过研读教师用书,我制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每节课我都认真分析教材,把教学设计做成课件给同学们上课,线上授课每节课只有20分钟左右,而且同学们只能通过连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网不好,连麦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只能几位同学连麦,其它同学老师是听不到他们想法的,所以我会在课前设计一些预*任务,让同学们对本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不耽误时间,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和回看自己的教学视频,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以下是对本单元教学的一些反思。

  1: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在课上,同学们能举出一些相应的例子,还能根据这些例子总结相应的定律,同时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同学们的作业也都完成的很好。加、乘法结合律理解起来也不算困难,同学们能在学*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运算定律,利用情境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总结出定律的内容。这几节课,虽然是网络授课,但同学们仍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2:较难理解的是乘法分配律。通过回看视频我发现同学们在课上能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并能说出用每种方法的`原因,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发现,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得出等式,归纳出乘法分配律。由于网课的局限性,只有几位同学说了他们的想法,不能听到更同学的想法。通过做题,我才发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能达到应用自如。部分学生对规律只是浅表认识,不能深刻理解其意义及作用。比如(ab)×c=a×cb×c,左边表示ab个c,右边是a个c加b个c,这样左右存在相等关系。在课上虽然我也是用这种方法讲解的,但有部分同学不太理解。在课上我也没有让同学们举例,只是我在说。这也是导致部分同学不理解的原因。在我以后的授课中我应注意这样的问题。

  课上只通过例题得出乘法分配律,但应用起来乘法分配律的变型题目太多。比如:102×15.需要把102变成1002的形式;而99×46需要把99变成100-1的形式;89×4545需要把45变成45×1的形式;28×225—8×225减法这样的形式:还有根据字母表达式直接应用,或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应用等等。这些应用技能不是学生短时间内灵活掌握的。由于题型太多,有少部分学生在应用时又回到原点,白费力气。比如105×16,明明拆成1005了。下一步不去分别乘括号外边的数,而是又得到105。

  本单元所学*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总之,没有特效办法来解决,只能靠多讲多练。在实践中体会规律之奥妙,体会规律的应用确实能使计算简便。教材的安排意图也很明显,每学完一种规律,紧接着都安排了应用规律可使计算简便的题目。现在由于是网络授课,学生不能自律,没有达到及时和适量的训练,老师通过作业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后,讲解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导致现在效果不是我期望的那么理想。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9

  “算法易模仿,算理难深入”这是孩子们学*运算是碰到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我们教师教学是面对的棘手问题,今天的主题研讨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既提供了理论支撑,又有了具体操作的章法可循,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这次活动先由来自北京教科院中心的贾福录老师带来的《“数的运算”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考》微讲座,然后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运算定律》两个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说课研究,以实例帮助老师们理解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算理算法。贾老师对运算教学中的“承重墙”和“隔断墙”的区分,让我有了清晰的理解。承重墙“是数学的本质,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运算教学中的”承重墙“是:支撑学生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重要”数学意义”;在运算学*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经验与能力。“隔断墙”是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阻碍学生发展的数学内容及表面形式。运算教学中的“隔断墙”是不同阶段学*的运算法则、运算方法。如:凑十法、破十法、*十法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表面上的不同,体会到本质上的联系,就是打通“隔断墙”。

  在《运算定律》单元整体设计中,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了它的内涵和价值,根据前测数据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已有板块很到位。通过对学*本质、学*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举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编排特点抓住了核心概念,从而设计出匹配的教学目标。在两位老师的解读中,我们深入解读课标、梳理教材中的前位和后位知识,从“积累模型建立的学*经验”和“凸显推理、抽象、建模思维方式的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在问题情境、列式解答、发现规律、举例验证、算理解释、模型表达的过程中实现模型的建构,在探寻规律环节通过四个步骤完整地经历建模的全过程,从学*知识到学*方法,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沟通,真正内化运算的意义。

  两位老师进运算定律单元进行了整体设计。他们从单元的内容入手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内容的层次水*和学*要求,清晰的指出了本单元的能力目标。然后分析不同年级的教材找到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发现运算律在运算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基于对学情,教学内容的分析,将本单元的内容打通,将具有相同特点的交换律放在一起研究,把简单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整合在一课时,承载起种子课的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探究的方法,为后面探究其他运算定律做好准备。

  这次课程也帮我打通很多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如:数的运算和数的意义其实是不分家的;课标提出的运算能力是正确的进行运算,在传授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加法和减法其实是单位的累加和累减;学*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时,要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

  听了老师们的讲解和专家们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数的运算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更易理解算理,数形结合,抓住认知起点。数运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理解数的核心本质很重要。从生活经验出发,直观教学,理解抽象的内容。用实物教学,以及形象的图片讲解,非常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主动去学。感谢各位老师的经验交流与分享!

  通过这次的研讨,在专家老师的解读与分析,让我对数学学科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有所理解承重墙与隔断墙,今后教学实践活动中怎样把握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点间的联系,采取有效的手段引领孩子们学*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受益匪浅。感谢专家和老师们的干货分享,对我来说是实质性的指导,正如视频所讲,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学生算法容易模仿,算理确是难以理解,今天有了更多的方法来指导我的教学,再次感谢这次活动。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1)复*运算定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

  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特别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上了这节练*课后,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简便计算的方法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认为“简便计算”的教学必须遵循“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1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共包括了五个定律和两个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连减法的性质:a-b-c=a-(b+c) 连除法的性质:a÷b÷c=a÷(b×c)

  大多数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练*: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项法)

  2. 在教学中,我多次次听到学生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 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二、设计对比练*,促进有效教学

  4. 学*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针对逆向运用,有以下规律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2

  小学阶段的数学总复*,我本着每天复*内容少而精的原则,把所要复*的内容理解透掌握好。

  本课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1)复*运算定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我改变以往的做法,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让学生自己自编或搜集简便运算的题目。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看我编的题目能不能选上。学生在编题和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

  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让学生以竞赛、限时做题看谁做得又多又对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计算题枯燥无味,学生在测试中,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很好。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3

  这两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目前已将加减乘除各自的运算定律教学完毕,学生对单纯的运算定律能有个初步的理解,但是今天教学了《简便计算的综合应用》这一课后,发现学生在实际计算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运算定律,不能灵活正确地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虽然在教学前已有这方面的顾虑,也做好了准备,但实际教学后更有感受。

  运算定律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但结合具体的算式运算过程,学生基本能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在本单元的'教学时,注重通过算式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从直观上来理解运算定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时,注重从购物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弄清“几个几”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与它们相乘再相加”,最终数量大小不变。

  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由于各运算的定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则在教完加法运算定律后,学*乘法交换及结合律时,让学生注意观察、联想、比较,主动获得“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减法与除法时更是如此,这个使学生在掌握运算定律的同时又渗透了从已知类比转化来学*新知的方法。

  另外还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以上这些对学生掌握简便运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故在教学简便计算综合应用时,在找准运用的法则时,学生计算得既对又快,但独立完成作业时,不分学生又有点混淆不清了。尤其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所以,我想,在教学时,注意了让学生从意义上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从算式形态上来记忆,编一些记忆口诀。如“连乘的算式可用乘法交换、结合律”、“分配律从×、+的形式变换成×、+、×”等,尝试后,准确率又有所提高。

  此外,倾听学生的想法也很重要,这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出错的原因,对症下药,而且在简单点拨下,会有惊喜地发现,学生会突然间明白过来。还是实践出真知啊!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4

  满校园都洋溢着愚人节的气氛,权且满足了学生这兴奋的心情吧!

  到今天为止,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从昨天的测试来看,大部分孩子们对于基础的简便运算题已经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算了,但是情况也不能太乐观,这期间还有一些学*困难的孩子对于变形后的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例如昨天的一道考题:777*9+111*37。题目中已经提示要将777转化为111*7了,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是不开阔,想不出下一步该怎么算。今天用最后一节课对于整个单元进行了一个回顾与整理,顺便将昨天的题作为一个重点题目讲了一下,从孩子们的反应中看得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这种先变型后计算的方法了,但那几个学困生仍然是无从下手。

  这节课设计的亮点就是先给学生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再让学生仿照例题做“模拟训练”。收效还不错,讲解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该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怎样通过转化能将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变成可以进行口算的例子。孩子们在真正的理解了运算定律之后才着手练*,因此,正确率就相应的跟着提上来了,今后的练*课,当然是跟计算有关的练*还可以继续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知识要点,从而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为今后学*的方法。

  然而,课总是不那么十全十美,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没有能够将这种检查的工作贯穿整节课,课上肯定仍然有“浑水摸鱼”的孩子,看表情是已经听的很明白、很清晰了,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比如说讲完第一个例子之后,随之就出了一个模拟训练题:666*9+222*73这个题,有5名同学居然又要将666和222都要转化成111再进行简便运算了,殊不知本题就是要将加号两边的算式变出相同的因数来就可以了,孩子们却在大费周章的进行“照猫画虎”!哎!还是在学*的举一反三和逐类旁通方面没有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引导啊!

  这个单元到此就结束了,不可以再花太长的时间练*了,否则后面的课就要出问题了。但是可以讲深化练*放在自*课的时间去开展,定要将简便运算的方法渗透给每一位力求上进的孩子们!让简便运算不再是个解不开的谜藏在孩子们中间。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5

  最*,有幸听了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俞老师执教的数学人教版教材《加法运算定律》,听后深受启发,东小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生发现运算定律

  课的一开始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既吸引学生又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又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故事为:猴妈妈给小猴子吃桃,规定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小猴子感觉这样吃少了。猴妈妈改变成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小猴子感到很高兴。老师问:小猴子占到便宜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明确了第一种分法是3+4,第二种分法是4+3,实际上是一样多的,从而引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7+8和8+7许多这样的例子,其结果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并要归纳这些数学现象,并且明白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从个别现象类推中引导学生概括运算定律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出示学校三个班参加冬季三项比赛的人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对本节课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问题“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多种计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新知研究从根据相同和不同之处迈向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接着又通过一组题组让学生分组练*,通过分组练*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对计算时的简便之处,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从让学生个别现象类推到引导到概括出加法结合定律,教会了学生的认知方法。题组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从具体练*应用中启发学生体会定律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感知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计算的简便之处。如何让学生感知?执教者通过对填空题的抢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对题目74+102+98你认为怎样计算方便,把学生引入了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领域,这个引入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觉获得的需要,也是对新知学*价值的创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