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艺术悯农教案实用5篇

首页 / 教案 / |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 1

  活动目标:

  1、在反复感受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学*用齐唱、轮唱等方式演唱歌曲

  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悯农》情景剧

  3、节奏卡农游戏经验

  4、会念古诗《悯农》,了解古诗大意

  活动过程:

  一、进场

  师:(出示郊外风景图片)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郊游,好不好?背好你的小书包,我们出发了!

  (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师幼作郊游状)

  二、复*古诗《悯农》

  师:(出示农民锄禾图片)看,这是谁?他在做什么?(农民伯伯在种粮食)

  师:这么大的太阳,农民伯伯还在地里干活。粮食真的来之不易。有一首古诗也是说的这个意思,你们知道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吗?(悯农)。你们会念吗?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启发幼儿有节奏地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节奏卡农游戏《悯农》

  师:现在农民伯伯两小块地,要我们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种,第二组后种,你们行吗?

  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了,我们是一起出来的,肯定要一起回家的。第一组先种肯定会先种完,想个什么样的办法等等第二组,一起完成任务再回家?

  (启发幼儿说出同时结束规则)

  四、看情景表演,完整感受歌曲

  师:有一群乐于助人的小朋友,他们也在帮助农民伯伯种地,我们一起去看看。

  五、初步学唱歌曲

  师:刚才这群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种地的时候,唱的什么歌啊?怎么唱的啊?谁来学学看.

  (幼儿说出一句,教师重复唱出,配钢琴伴奏)

  六、齐唱歌曲

  师:(出示农民锄禾图片)农民伯伯种地这么辛苦,我们也去帮帮他。

  (启发幼儿唱出强弱规律:锄地要用力)

  七、轮唱歌曲

  师:(模仿农民)谢谢你们帮我的忙。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我还有两小块地要种,你们愿意继续帮助我吗?

  (启发幼儿轮唱歌曲,尝试同时结束)

  八、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们,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背上小书包,回家落!

  (钢琴伴奏)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 2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萌 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3、理解“辛苦”一词,并能用语言表达一句话。

  活动准备:

  挂图四幅、视频朗读古诗、小孩用餐照片、。

  活动过程:

  一、幼儿复*古诗引出主题。

  师 :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小朋友还记得吗?

  幼:记得。

  师:哪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吧,《春晓》、《咏鹅》、《七步》。

  师:小朋友真棒,都已经记得这么多的古诗了,今天啊罗老师还想交小朋友一首 古诗你们想不想学啊?

  幼:想。

  师:好,在我们学古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罗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出示挂图) 师:小朋友请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

  幼:太阳。

  师:哪小朋友知不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呢?比如早晨、中午、还是晚上。 幼:中午

  师:对了,中午的太阳是最红最热的。晒得禾苗都弯下了腰。(出示第二幅图)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 3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适合小班幼儿朗读和背诵,本首古诗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谈话引出古诗,看图了解“辛苦”,读诗句感受“辛苦”,到情景中演绎“辛苦”。从而把幼儿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幼儿学*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让幼儿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活动准备:

  1.古诗悯农图一张,小朋友吃饭图一张(做成幻灯片)

  2.古诗《悯农》朗读视频

  3.适量的米和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提问:宝宝们每天肚子饿了,都吃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米饭和馒头等;

  2、出示米和面,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区分米和面。然后提问:

  (1)、香喷喷的米饭和馒头是用什么做的?(米和面)

  (2)、粮食是从哪里来的?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3)、教师总结: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每一粒米。

  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悯农》。

  二、学*古诗《悯农》,感受古诗特点,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后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解释古诗的含义,中午的太阳,红红的照在地上,农民在地里松土除草,汗水一点一点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地里,可有谁知道碗里的饭呀,颗颗粒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得来的。

  4.播放古诗朗读视频,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5.出示古诗图片,让幼儿看着图片,跟着教师朗读古诗。

  6.指导幼儿有感情的、完整的朗读古诗。

  三、背诵古诗,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背诵古诗。

  2、集体背诵。指导幼儿进行情景表演

  四、课堂小结

  1.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惯。

  2.我们应该如何做才算爱惜粮食?(让幼儿说说吃饭时的常规。)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 4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方法:

  直观教学法、提问讲解法、游戏法。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幼儿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

  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 5

  活动日标

  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语言的精练及节奏之美。

  能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理解诗歌寓意。

  感受农民种粮的辛苦与不易,知道要爱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活动准备

  有关古诗《悯农》的图片或视频短片。

  活动过程

  出不图片或视频短片,欣赏古诗。

  鼓励幼儿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及背景,并与同伴交流。

  欣赏古诗。

  ①老师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②老师: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

  老师鼓励幼儿针对古诗提出问题,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老师:听了这首古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伯伯还在 地里松土,锄草。农民伯伯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种禾苗的土里,他们很辛苦。知 道吗?我们吃的这些粮食,一粒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

  了解古诗语言精练。

  老师:你们来数数这首古诗一共有多少个字?这么少的字能表达这么多的意思,古诗的语言是很精练的。

  学*朗诵古诗。

  老师打拍子,幼儿跟着节奏朗诵,语速稍慢,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幼儿进一步感知诗歌的寓意。

  老师:朗诵这首古诗时,你有什么想法?

  老师:农民这么辛苦,我们要怎样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呢?

  附:古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实用5篇扩展阅读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实用5篇(扩展1)

——《悯农》大班教案 (菁华5篇)

《悯农》大班教案1

  背景

  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

  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

  目标:

  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

  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

  准备:

  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

  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

  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

  过程:

  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

  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

  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

  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二、欣赏艺术作品

  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

  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

  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

  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

  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

  四、操作表现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

  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

  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

  五、观赏诵读

  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

  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

  延伸:

  开展*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

  纠错——儿童主动学*的好方法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

  一、观赏

  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

  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

  二、分辨

  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惯)。

  2、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

  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

  三、解释

  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完全不同的解释: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

  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

  2、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

  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小动物怎么能当农民呢?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

  幼儿的解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残疾人啊?

  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幼儿与**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总是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例如:关节活动的特点),幼儿则是用直觉生活经验解释一切。由此领悟到以前在讨论后教师惯用的简短总结,自以为很清晰,实际上时常不自觉的拉大了和幼儿的距离,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才会让幼儿信服。

  四、纠错

  发现和解释错误以后,纠正错误就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由幼儿说方法教师操作,对以上三张错误作品逐一进行修改,帮助三位朋友一起参加劳动:

  1、将“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修改为把身体垂直改为向下倾斜。

  2、将“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修改为四肢弯曲或倾斜。

  3、将“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修改为表现双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画双腿”的办法。

  师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儿发现即便错误的图像,也不是全盘皆错,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图像。也使我们发现,在操作讨论时,多听取幼儿的意见(而不是勉强幼儿顺从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加以考虑,努力创造*等对话的氛围,才能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

  纵观幼儿的绘画过程,面对这一极有挑战的尝试,竟然没有一位幼儿束手无策。幼儿笔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鲜活起来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儿作品中创造的众多拾稻穗的图像,虽然并不像**那样结构合理,却多了几分大胆与自信,同时保持了儿童的稚拙。我体会到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以后,他们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相信幼儿在今后观赏、比较、判断和纠错中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新发现。

《悯农》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

  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

  “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四、简要评析: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本次活动由儿歌导入,引出主题,然后通过挂图,老师讲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最后通过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达到了预期目的。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去解释,但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让幼儿找到共鸣,找到切入点。在这一片断中,抓住了诗眼“辛苦”字,通过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看图想象,转换角色,层层深入,激起幼儿情感的涟漪,品诗中之情,让幼儿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

《悯农》大班教案3

  背景

  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

  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

  目标:

  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

  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

  准备:

  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

  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

  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

  过程:

  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

  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

  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

  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二、欣赏艺术作品

  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

  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

  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

  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

  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

  四、操作表现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

  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

  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

  五、观赏诵读

  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

  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

  延伸:

  开展*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

  纠错——儿童主动学*的好方法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

  一、观赏

  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

  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

  二、分辨

  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惯)。

  2、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

  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

  三、解释

  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完全不同的解释: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

  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

  2、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

  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小动物怎么能当农民呢?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

  幼儿的解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残疾人啊?

  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幼儿与**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总是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例如:关节活动的特点),幼儿则是用直觉生活经验解释一切。由此领悟到以前在讨论后教师惯用的简短总结,自以为很清晰,实际上时常不自觉的拉大了和幼儿的距离,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才会让幼儿信服。

  四、纠错

  发现和解释错误以后,纠正错误就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由幼儿说方法教师操作,对以上三张错误作品逐一进行修改,帮助三位朋友一起参加劳动:

  1、将“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修改为把身体垂直改为向下倾斜。

  2、将“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修改为四肢弯曲或倾斜。

  3、将“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修改为表现双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画双腿”的办法。

  师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儿发现即便错误的图像,也不是全盘皆错,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图像。也使我们发现,在操作讨论时,多听取幼儿的意见(而不是勉强幼儿顺从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加以考虑,努力创造*等对话的氛围,才能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

  纵观幼儿的绘画过程,面对这一极有挑战的尝试,竟然没有一位幼儿束手无策。幼儿笔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鲜活起来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儿作品中创造的众多拾稻穗的图像,虽然并不像**那样结构合理,却多了几分大胆与自信,同时保持了儿童的稚拙。我体会到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以后,他们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相信幼儿在今后观赏、比较、判断和纠错中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新发现。

《悯农》大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

  3、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

  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

  师:告诉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瞧!农民伯伯来了。

  2、(出示农民锄地的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

  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1、(出示视频)完整欣赏古诗一遍。

  2、师: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

  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逐句讲解并学念古诗。

  (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

  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

  齐念第一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

  (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

  老师小结: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会儿工夫农民伯伯的脸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农民伯伯辛苦不辛苦?

  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jy135幼儿教育 www.jy135.com)擦汗的动作。

  (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诵两遍)

  5、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配乐朗诵两遍)

  6、师: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个个小诗人了。下面我们再把刚才的动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动作配乐朗诵两遍)

  7、师: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朗诵非常好,我们请他们上来表演,(个别幼儿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曲调学*用歌唱古诗,萌发喜欢古诗的情感。

  1、师:老师还把这首好听的古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老师示范唱)

  2、幼儿学*歌唱《悯农》。

  四、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首古诗后,知道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那我们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图片):小朋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

  五、结束。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念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听。

《悯农》大班教案5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如果夏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白如话。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实用5篇(扩展2)

——大班教案《悯农》(精选五篇)

  大班教案《悯农》 1

  活动目标:

  1、学*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指导粮食来之不易。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各种米饭的图片(白米饭、南瓜饭、菠萝饭等)

  经验准备: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

  2、引导幼儿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

  3、引导幼儿学*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4、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大班教案《悯农》 2

  活动目标:

  1、在反复感受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学*用齐唱、轮唱等方式演唱歌曲

  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悯农》情景剧

  3、节奏卡农游戏经验

  4、会念古诗《悯农》,了解古诗大意

  活动过程:

  一、进场

  师:(出示郊外风景图片)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郊游,好不好?背好你的小书包,我们出发了!

  (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师幼作郊游状)

  二、复*古诗《悯农》

  师:(出示农民锄禾图片)看,这是谁?他在做什么?(农民伯伯在种粮食)

  师:这么大的太阳,农民伯伯还在地里干活。粮食真的来之不易。有一首古诗也是说的这个意思,你们知道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吗?(悯农)。你们会念吗?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启发幼儿有节奏地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节奏卡农游戏《悯农》

  师:现在农民伯伯两小块地,要我们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种,第二组后种,你们行吗?

  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了,我们是一起出来的,肯定要一起回家的。第一组先种肯定会先种完,想个什么样的办法等等第二组,一起完成任务再回家?

  (启发幼儿说出同时结束规则)

  四、看情景表演,完整感受歌曲

  师:有一群乐于助人的小朋友,他们也在帮助农民伯伯种地,我们一起去看看。

  五、初步学唱歌曲

  师:刚才这群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种地的时候,唱的什么歌啊?怎么唱的啊?谁来学学看.

  (幼儿说出一句,教师重复唱出,配钢琴伴奏)

  六、齐唱歌曲

  师:(出示农民锄禾图片)农民伯伯种地这么辛苦,我们也去帮帮他。

  (启发幼儿唱出强弱规律:锄地要用力)

  七、轮唱歌曲

  师:(模仿农民)谢谢你们帮我的忙。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我还有两小块地要种,你们愿意继续帮助我吗?

  (启发幼儿轮唱歌曲,尝试同时结束)

  八、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们,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背上小书包,回家落!

  (钢琴伴奏)

  大班教案《悯农》 3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

  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

  “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四、简要评析: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本次活动由儿歌导入,引出主题,然后通过挂图,老师讲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最后通过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达到了预期目的。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去解释,但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让幼儿找到共鸣,找到切入点。在这一片断中,抓住了诗眼“辛苦”字,通过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看图想象,转换角色,层层深入,激起幼儿情感的涟漪,品诗中之情,让幼儿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

  大班教案《悯农》 4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录音,米饭,场地布置(杂草地)。

  活动目标

  初步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古诗的兴趣。

  教师角色扮演并提出问题。

  提问:你们知道香喷喷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吗?农民伯伯是怎样种地的呢?

  2.看图片,理解古诗大意。

  (1)师:当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的时候,我扛着锄头去种地。(出示教师角色表演时的种地图片)

  你种过地吗?和我一起去怎么样?今天你们可要帮我的忙,把地里的.杂草拔光,要仔细地一个挨一个地拔,千万别漏掉哦。(幼儿体验拔草,体会农民锄地的辛苦)

  提问:为什么不想拔了? (太累了,太辛苦了)

  小结:拔了这么一点就累了,每天我不仅要拔这么多草,而且还要种粮食,你说我累吗?我辛苦吗?

  (2)边出示图片,边提问。(出示第二张图片)

  太阳照到身上什么感觉?热了会怎么样呢? (流汗)

  (出示第三张图片)

  小结:我看到粮食变成餐桌上的美食时,就更高兴了。

  (出示第四张图片)

  提问:可有时候我还是会生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出示第五张图片)

  提问:为什么我会生气呢?

  3.看动画,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古诗。

  (1)听古诗,说诗名。

  提问:谁听到了古诗的名字,是什么?

  (2)看动画,欣赏古诗。

  (3)观看动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提问:大米和所有的粮食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吃饭时,应该怎么做呢?

  大班教案《悯农》 5

  活动目标:

  1、学*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指导粮食来之不易。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各种米饭的图片(白米饭、南瓜饭、菠萝饭等)

  经验准备: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

  2、引导幼儿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

  3、引导幼儿学*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4、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实用5篇(扩展3)

——悯农大班教案 (菁华5篇)

悯农大班教案1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录音,米饭,场地布置(杂草地)。

  活动目标

  初步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古诗的兴趣。

  教师角色扮演并提出问题。

  提问:你们知道香喷喷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吗?农民伯伯是怎样种地的呢?

  2.看图片,理解古诗大意。

  (1)师:当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的时候,我扛着锄头去种地。(出示教师角色表演时的种地图片)

  你种过地吗?和我一起去怎么样?今天你们可要帮我的忙,把地里的杂草拔光,要仔细地一个挨一个地拔,千万别漏掉哦。(幼儿体验拔草,体会农民锄地的辛苦)

  提问:为什么不想拔了? (太累了,太辛苦了)

  小结:拔了这么一点就累了,每天我不仅要拔这么多草,而且还要种粮食,你说我累吗?我辛苦吗?

  (2)边出示图片,边提问。(出示第二张图片)

  太阳照到身上什么感觉?热了会怎么样呢? (流汗)

  (出示第三张图片)

  小结:我看到粮食变成餐桌上的美食时,就更高兴了。

  (出示第四张图片)

  提问:可有时候我还是会生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出示第五张图片)

  提问:为什么我会生气呢?

  3.看动画,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古诗。

  (1)听古诗,说诗名。

  提问:谁听到了古诗的名字,是什么?

  (2)看动画,欣赏古诗。

  (3)观看动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提问:大米和所有的粮食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吃饭时,应该怎么做呢?

悯农大班教案2

  背景

  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

  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

  目标:

  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

  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

  准备:

  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

  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

  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

  过程:

  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

  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

  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

  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二、欣赏艺术作品

  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

  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

  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

  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

  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

  四、操作表现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

  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

  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

  五、观赏诵读

  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

  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

  延伸:

  开展*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

  纠错——儿童主动学*的好方法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

  一、观赏

  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

  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

  二、分辨

  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惯)。

  2、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

  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

  三、解释

  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完全不同的解释: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

  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

  2、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

  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小动物怎么能当农民呢?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

  幼儿的解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残疾人啊?

  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幼儿与**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总是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例如:关节活动的特点),幼儿则是用直觉生活经验解释一切。由此领悟到以前在讨论后教师惯用的简短总结,自以为很清晰,实际上时常不自觉的拉大了和幼儿的距离,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才会让幼儿信服。

  四、纠错

  发现和解释错误以后,纠正错误就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由幼儿说方法教师操作,对以上三张错误作品逐一进行修改,帮助三位朋友一起参加劳动:

  1、将“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修改为把身体垂直改为向下倾斜。

  2、将“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修改为四肢弯曲或倾斜。

  3、将“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修改为表现双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画双腿”的办法。

  师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儿发现即便错误的图像,也不是全盘皆错,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图像。也使我们发现,在操作讨论时,多听取幼儿的意见(而不是勉强幼儿顺从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加以考虑,努力创造*等对话的氛围,才能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

  纵观幼儿的绘画过程,面对这一极有挑战的尝试,竟然没有一位幼儿束手无策。幼儿笔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鲜活起来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儿作品中创造的众多拾稻穗的图像,虽然并不像**那样结构合理,却多了几分大胆与自信,同时保持了儿童的稚拙。我体会到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以后,他们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相信幼儿在今后观赏、比较、判断和纠错中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新发现。

悯农大班教案3

  背景

  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

  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

  目标:

  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

  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

  准备:

  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

  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

  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

  过程:

  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

  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

  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

  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二、欣赏艺术作品

  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

  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

  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

  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

  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

  四、操作表现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

  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

  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

  五、观赏诵读

  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

  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

  延伸:

  开展*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

  纠错——儿童主动学*的好方法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

  一、观赏

  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

  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

  二、分辨

  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惯)。

  2、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

  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

  三、解释

  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完全不同的解释: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

  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

  2、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

  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小动物怎么能当农民呢?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

  幼儿的解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残疾人啊?

  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幼儿与**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总是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例如:关节活动的特点),幼儿则是用直觉生活经验解释一切。由此领悟到以前在讨论后教师惯用的简短总结,自以为很清晰,实际上时常不自觉的拉大了和幼儿的距离,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才会让幼儿信服。

  四、纠错

  发现和解释错误以后,纠正错误就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由幼儿说方法教师操作,对以上三张错误作品逐一进行修改,帮助三位朋友一起参加劳动:

  1、将“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修改为把身体垂直改为向下倾斜。

  2、将“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修改为四肢弯曲或倾斜。

  3、将“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修改为表现双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画双腿”的办法。

  师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儿发现即便错误的图像,也不是全盘皆错,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图像。也使我们发现,在操作讨论时,多听取幼儿的意见(而不是勉强幼儿顺从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加以考虑,努力创造*等对话的氛围,才能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

  纵观幼儿的绘画过程,面对这一极有挑战的尝试,竟然没有一位幼儿束手无策。幼儿笔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鲜活起来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儿作品中创造的众多拾稻穗的图像,虽然并不像**那样结构合理,却多了几分大胆与自信,同时保持了儿童的稚拙。我体会到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以后,他们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相信幼儿在今后观赏、比较、判断和纠错中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新发现。

悯农大班教案4

  背景

  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

  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

  目标:

  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

  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

  准备:

  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

  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

  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

  过程:

  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

  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

  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

  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二、欣赏艺术作品

  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

  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

  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

  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

  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

  四、操作表现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

  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

  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

  五、观赏诵读

  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

  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

  延伸:

  开展*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

  纠错——儿童主动学*的好方法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

  一、观赏

  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

  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

  二、分辨

  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惯)。

  2、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

  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

  三、解释

  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完全不同的解释: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

  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

  2、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

  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小动物怎么能当农民呢?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

  幼儿的解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残疾人啊?

  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幼儿与**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总是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例如:关节活动的特点),幼儿则是用直觉生活经验解释一切。由此领悟到以前在讨论后教师惯用的简短总结,自以为很清晰,实际上时常不自觉的拉大了和幼儿的距离,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才会让幼儿信服。

  四、纠错

  发现和解释错误以后,纠正错误就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由幼儿说方法教师操作,对以上三张错误作品逐一进行修改,帮助三位朋友一起参加劳动:

  1、将“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修改为把身体垂直改为向下倾斜。

  2、将“身体水*,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修改为四肢弯曲或倾斜。

  3、将“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修改为表现双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画双腿”的办法。

  师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儿发现即便错误的图像,也不是全盘皆错,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图像。也使我们发现,在操作讨论时,多听取幼儿的意见(而不是勉强幼儿顺从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加以考虑,努力创造*等对话的氛围,才能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

  纵观幼儿的绘画过程,面对这一极有挑战的尝试,竟然没有一位幼儿束手无策。幼儿笔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鲜活起来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儿作品中创造的众多拾稻穗的图像,虽然并不像**那样结构合理,却多了几分大胆与自信,同时保持了儿童的稚拙。我体会到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以后,他们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相信幼儿在今后观赏、比较、判断和纠错中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新发现。

悯农大班教案5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方法:

  直观教学法、提问讲解法、游戏法。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幼儿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

  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实用5篇(扩展4)

——《悯农》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悯农》教学设计1

  一、教材内容简析:

  歌曲《悯农》内容选自同名经典古诗,体现了音乐与*传统经典文化的完美结合。歌曲为二拍子,旋律流畅优美,以中速吟唱,情感真挚。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艰辛,说明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应爱惜粮食的道理。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与生俱来的爱唱、爱跳的天性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将自身学*音乐、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潜能挖掘出来。尤其是当动静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达成一致的时候,往往能触动起他们极大的音乐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吟唱、表演等丰富有趣的学*活动,使学生能有韵律、有情感地吟诵古诗《悯农》,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悯农》,能进行歌曲《悯农》的动作创编并乐于参与表现;使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爱惜粮食的道理,培养和激发学生用音乐语言传承和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能用真挚的情感吟诵古诗《悯农》。

  2、能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流畅地吟唱歌曲《悯农》。

  五、教学难点:

  附点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的正确演唱。

  六、教学媒体:

  钢琴、教学光盘、音乐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感受古诗歌曲:《悯农》

  播放歌曲《悯农》,教师带领学生自然地摆动身体,初步感受歌曲韵律,以愉快的心情进入音乐课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悯农》音乐旋律及本课学*内容)

  (二)吟诵古诗:《悯农》

  1、请个别学生朗诵唐诗《悯农》;

  2、引导学生模拟古诗人吟诗作对的情形及神态,有节奏地朗诵《悯农》;

  3、和学生一起在《悯农》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悯农》,同时对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经典文化及告诫学生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吟诵诗歌,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吟唱古诗:《悯农》

  1、引导学生用跟唱法,学唱歌曲《悯农》

  要求:随范唱小声跟唱,找出演唱有困难的小节或乐句。

  2、反复听难点乐句的演唱三次,再请学生试唱

  3、第二次跟唱歌曲《悯农》,帮助、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

  3、“歌曲接龙”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学*信息,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学*优势,鼓励学生找出学*难点,为学生铺设自我发现、自主学*、自我成就的舞台,促成互长互学的良好学*氛围)(本环节应有检验学*成效环节,如,齐唱、小组唱、个体唱等,可渗透在学唱过程。同时为下一环节作铺垫,还应适当加入教师引导的律动)

  (四)表现古诗:《悯农》

  1、比创意

  a、律动创作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边演唱歌曲《悯农》,边为每一句诗歌编配一个能体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b、唱一唱、比一比、评一评

  要求:从各小组歌曲的演唱、动作的创编、合作的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

  2、合作学*

  要求:随意将学生分为(可让学生自行选择):吟诵、吟唱、表演三个组,鼓励学生对自己参与创作的情况进行自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鼓励和帮助学生拓宽学*音乐、创造音乐的思维)

  (五)小结

  谈话、访问式结束新课学*,鼓励学生将本节课的学*收获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得,分享学*的快乐)

《悯农》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并会口头组词,会写4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1、农、当的写法

  2、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稻穗图、小黑板、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向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

  (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师出示辛苦,教读。

  你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察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圈出带红色音节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时学*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字吧。(学生自主学*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5、抽生教读生字。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日当午谁知汗滴粒粒辛苦)

  抽生读,齐读。

  7、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当读到午时进行扩词,从而理解日当午。)

  8、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9、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

  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

  4、师范读全诗。

  5、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巩固练*,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游戏,复*生字

  1、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师贴稻穗图,画篮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后反过面贴于篮子里。

  3、你打算把带哪个字的稻穗送给谁?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出示农、当、汗、午)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重点指导当,认识小字头,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

  指导农,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4.学生练*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板书)

  6、悯农

  辛苦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1、开头设计贴*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乐于去解决。

  2、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方式,生字的学*,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

  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5、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悯农》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查阅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读懂古诗《悯农》,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用“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方法学*古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总结学法延伸课外,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读诗学法——激趣用法,扩展读诗”的四步过程,教给学生“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古诗阅读法。

  情感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

  课前准备:

  课件(李绅的悯农诗,杨万里的悯农诗,朗诵古诗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古代农民劳作的情景图)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首诗。(学生汇报)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到了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悯农》。屏幕出示《悯农》教师找同学读古诗,教授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四声读法。

  再出示一首古诗《伤农》,指导学生读古诗。要读出韵律和节奏。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一首古诗杨万里的〈悯农〉。

  教师板书:悯农

  提起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陆游,范成大,尤袤“被称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作品语言浅*,*白朴实。

  二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1释诗题:“悯”是这课的生字,大家读准了,指导读字。同学们借助书中的注释,(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想想题目是什么意思?(找生汇报)

  作者为什么要同情,怜悯农民呢,请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中,去感悟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吧。

  2解诗意:(1)请同学们自己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里面的生字要读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遍到三遍。

  (2)找生汇报。(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

  (3)诗人看到了什么引发了他的怜悯之情呢?(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水稻……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4)关于水稻和荞麦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没加工前的水稻的种子,荞麦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这两种重要的粮食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听着同学们的理解,老师感到这句话啊,能用一组关联词来连接,大家想想是哪个关联词?“因为……所以……”

  稻子是最重要的粮食,成熟的很少,意味着什么?(学生汇报)所以说这是农民遭遇的第一层“苦”板书:苦

  稻子不能离开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荞麦又遇到什么情况了呢?学生汇报

  理解“空花”,是不结果的花,就像咱们都知道有黄瓜的谎花一样,是不结果的。

  师:听着同学们的叙述,你想想这句能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把诗句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准确呢?(不但……而且……)同学们从这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这就是农民的第二层“苦”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大家回过头来看前两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是写景还是叙事?从这两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杨万里的诗风,*白朴实,步步递*,层层渲染。

  (5)大家读读后两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要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板书:忍饥……度残岁

  “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书:更堪……闰添长

  “闰年”大家理解吗?(可以用的方法或者看注释来理解。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农民的第三层“苦”。

  前两句是写景,这两句是写事。诗人的这种写法叫做写景叙事相结合。

  (6)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你站在田边,你看到了………听到了……你感受到了………。诗歌处处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悯”,所以诗歌题为“悯农”。

  就让我们带着对农民的同情,一起读读这首《悯农》吧!

  (7)学*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现在谁能把学到的这首诗背诵给大家。

  三总结学法,延伸扩展

  刚刚,我们随着杨万里看到了灾害深重的农村,听到了农人的一声声悲痛的叹息,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对农人的无限爱心,短短的28个字,把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同学们回忆我们刚才的学*过程,首先是释诗题,然后是解诗意,最后是悟诗境。(课件展示学法)

  现在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首诗,出示古诗《悯农,二》找生来读一读,然后说: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自学。自学后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看注释或者和同桌商量一下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节课啊,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来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农村,体会到了农人灾年愁苦的生活,倾听了他们叫天天不灵,唤地地不灵的愁苦哀叹,探索了古诗学*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会学*感到高兴,衷心的祝愿同学们用学*古诗的金钥匙,开启辉煌的古诗宝藏,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王国。

  板书设计: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悯

  忍讥……度残岁

  苦

  更堪……闰添长

《悯农》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学准备:

  相关录像、配乐朗读录音带、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劳动吗?现在就让我们到田间看一看吧!(放录像:农民头顶烈日在给禾苗锄草)同学们,谈一谈你现在的感受吧!”

  2、“是啊,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诗人李绅站在田间看到此情此景时,同你们一样,心里很有感触,便写下了一首诗《悯农》。(板书课题)这首诗广为传诵,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学*古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读的效果,易读错的字:谁、皆。

  3、自己读古诗。“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读古诗。“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质疑,答疑,师适明引导)

  5、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

  1、“古诗是有节奏和韵律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播放配乐朗诵)

  2、自己试着读一读(跟读、诵读等)。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4、再次呈现农民耕作画面。“看哪,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进泥土里,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吧!”(配乐读文)

  5、同学们闭上眼睛,吟诵出心中的感受吧!(配乐读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

  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

  3、“通过学*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你还能背出一些这样的诗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课后我们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写人们辛苦劳动的诗,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议一议好吗?”

  六、附板书设计(可用投影仪投影)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认识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培养学生喜欢古诗、爱学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农民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再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4、学生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民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这句诗应该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饱含辛酸的语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范读、领读、指名读)

  6、学*第二句,领悟其义。

  (1)个人读句,小组讨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的意思是:“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4)指导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诵全诗,联系实际。

  1、大声诵读,练*背诵。(采用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学*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浪费粮食的人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大班艺术悯农教案实用5篇(扩展5)

——幼儿园《悯农》教案(十)份

  幼儿园《悯农》教案 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20xx年5月21日第十四周星期四第一节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幼儿园《悯农》教案 2

  背景

  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

  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

  目标:

  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

  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

  准备:

  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

  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

  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

  过程:

  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

  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

  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

  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二、欣赏艺术作品

  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

  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

  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

  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

  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

  四、操作表现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

  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

  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

  五、观赏诵读

  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

  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

  幼儿园《悯农》教案 3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古诗挂图、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2、儿歌:《捡米粒》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1、图片上有谁?在做什么?

  2、当时的'天气怎么样?

  二、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有话说的环境,幼儿在与环境、老师、同伴的互动中自主的、自在的发展,同时在进行此活动时我对教材内容全面、透彻的分析,从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等多方面分析,抓重、难点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较好的发挥作品的功能。

  幼儿园《悯农》教案 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20xx年5月21日第十四周星期四第一节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幼儿园《悯农》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巩固

  1、练*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

  ”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xx拉xx一颗

  夫xx粒xx一棵xx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情况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幼儿园《悯农》教案 6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录音,米饭,场地布置(杂草地)。

  活动目标

  初步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古诗的兴趣。

  教师角色扮演并提出问题。

  提问:你们知道香喷喷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吗?农民伯伯是怎样种地的呢?

  2、看图片,理解古诗大意。

  (1)师:当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的时候,我扛着锄头去种地。(出示教师角色表演时的种地图片)

  你种过地吗?和我一起去怎么样?今天你们可要帮我的`忙,把地里的杂草拔光,要仔细地一个挨一个地拔,千万别漏掉哦。(幼儿体验拔草,体会农民锄地的辛苦)

  提问:为什么不想拔了?(太累了,太辛苦了)

  小结:拔了这么一点就累了,每天我不仅要拔这么多草,而且还要种粮食,你说我累吗?我辛苦吗?

  (2)边出示图片,边提问。(出示第二张图片)

  太阳照到身上什么感觉?热了会怎么样呢?(流汗)

  (出示第三张图片)

  小结:我看到粮食变成餐桌上的美食时,就更高兴了。

  (出示第四张图片)

  提问:可有时候我还是会生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出示第五张图片)

  提问:为什么我会生气呢?

  3、看动画,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古诗。

  (1)听古诗,说诗名。

  提问:谁听到了古诗的名字,是什么?

  (2)看动画,欣赏古诗。

  (3)观看动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提问:大米和所有的粮食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吃饭时,应该怎么做呢?

  幼儿园《悯农》教案 7

  【教学设想】

  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会背诵课文。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惯。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吃的米饭哪里来的?

  看课文插图。你们看,我们吃的米饭就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劳动出来的。(出示课题《锄禾》)

  2、教学“锄禾”。禾:禾苗,各种作物的幼苗。(插图上画的是玉米苗。)

  锄:翘舌音。不要读成“cú”,左中右结构,锄头的锄,课文中指的是动作。

  谁能说说“锄禾”的'意思?(课文中指农民除草、松土)。

  农民为什么要为禾苗除草、松土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观察插图,想想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讲读诗句,学*字词,理解内容。

  (1)看图。农民伯伯是在什么时候锄禾的?你从哪里看出来?

  读一读“锄禾日当午”。理解“日当午”的意思:太阳当头照,正是中午的时间。

  看看图,自由说说,想想“锄禾日当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当头照。农民伯伯却在地里给禾苗除草、松土。)

  (2)仔细看图,你从哪里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他热的满脸通红,口干舌燥,汗水不断的从脸上一滴一滴的淌下来,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里。)

  读一读“汗滴禾下土”,讲讲“汗滴禾下土”的意思。(农民伯伯热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断地滴到土里)

  (3)农民种粮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想法。)

  读一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有谁知道这碗里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读一读“粒粒皆辛苦”教学“粒”“皆”“辛苦”

  谁能说说“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朗读课文。

  (5)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用生字卡片巩固、复*字词。

  5、用自己的话讲讲整首古诗的意思。

  (1)同桌一个读诗,一个释诗。在交换。

  (2)指名讲讲整首诗的意思。(说清楚,说通顺。)

  6、指导朗读。

  7、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农民种粮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粮食。)

  8、*时你是怎么爱惜粮食的?(正面教育学生,表扬学生中爱惜粮食的好人好事。)

  9、背诵课文。(形式多样)

  10、总结谈话。

  这首诗讲了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粮食。

  幼儿园《悯农》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同学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而训练同学喜爱人民,敬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熟悉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同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同学学*古诗的爱好。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培育同学喜爱古诗、爱学古诗的爱好。

  四、教学预备

  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农夫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同学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再认真观看农夫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许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怜悯讲。悯农是怜悯农夫的意思。

  4、同学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生疏,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比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相互争论,然后全班沟通。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夫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非常酷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夫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这句诗应当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饱含辛酸的语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范读、领读、指名读)

  6、学*其次句,领悟其义。

  (1)个人读句,小组争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的意思是:“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农夫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4)指导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诵全诗,联系实际。

  1、大声诵读,练*背诵。(采纳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学*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夫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铺张粮食的人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长。

  幼儿园《悯农》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熟悉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能按笔顺规章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疼惜粮食,喜爱劳动,喜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熟悉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能按笔顺规章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预备

  同学预备:访问农夫或到农田体验劳动生活,或查阅资料,了解大米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老师预备:生字卡、挂图、朗读录音带、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借助画面,引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今日吃的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齐读课题,解题义。悯:哀怜。悯农:怜悯农夫。

  二、老师范读,同学看书听读,留意听清晰每个字的读音

  三、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句,把不熟悉的字作上记号

  1、不熟悉的字,请大家帮帮忙(抽同学上台展现)。

  2、觉得哪些字的读音要提示小伴侣们留意,教一教大家。

  3、老师检查,留意指导读准“谁”、“知”、“辛”、“农”的读音。

  4、你用什么好方法把这些生字娃娃给记住。

  (1)留意区分“午—牛”的字形。

  (2)老师指导同学熟悉“”(完字头)这个偏旁。

  (3)鼓舞同学用联系生活实际和“合一合”的方法记忆生字。

  5、这些生字娃娃都有好伴侣,它们手拉手就成了伴侣,你情愿给它们找几个伴侣组成词吗?

  生生、师生沟通,学会积累词语。

  老师总结:*常留意从生活中、课外读物中积累词语。

  四、再读诗句,留意读通顺、流利

  1、听朗读录音带。

  2、读给同伴听。

  3、读给老师听(跟录音带)。

  五、借助画面了解古诗的`意思

  1、农夫伯伯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诗来表达?(锄禾日当午)

  2、正在为禾苗锄草的农夫伯伯怎么样?(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话来表达?(汗滴禾下土)

  3、孩子们,农夫伯伯种粮食多么辛苦啊!请听朗朗的妈妈是怎样对朗朗说的(录音):朗朗,我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夫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肯定要疼惜粮食啊!你能把朗朗妈妈的话用诗句表达出来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美美地朗读诗句,要留意读出感情

  朗读停顿参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采纳多种形式美读。采纳多种形式抽背。

  七、你学了诗句,明白了什么

  八、自主探究,指导写字

  1、认真观看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怎样写才美丽。

  2、生生、师生沟通,老师范写。

  3、同学书空,自己写。

  4、评价。

  (1)自评:在你认为写得最满足的字下画颗星,以表鼓舞。

  (2)互赏、互评。抽生上台展现,评好在哪儿。

  九、老师推举古诗,观赏古诗

  1、小结学*古诗的方法。(读、悟)

  2、出示李绅另一首《悯农》诗,小组争论学*,熟读成诵。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课外你还读过哪些诗?全班沟通。

  十、作业:(任选)

  1、写写生字或背背诗歌

  2、收集古诗。

  幼儿园《悯农》教案 10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适合小班幼儿朗读和背诵,本首古诗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谈话引出古诗,看图了解“辛苦”,读诗句感受“辛苦”,到情景中演绎“辛苦”。从而把幼儿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幼儿学*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让幼儿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活动准备:

  1.古诗悯农图一张,小朋友吃饭图一张(做成幻灯片)

  2.古诗《悯农》朗读视频

  3.适量的米和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提问:宝宝们每天肚子饿了,都吃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米饭和馒头等;

  2、出示米和面,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区分米和面。然后提问:

  (1)、香喷喷的米饭和馒头是用什么做的?(米和面)

  (2)、粮食是从哪里来的?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3)、教师总结: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每一粒米。

  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悯农》。

  二、学*古诗《悯农》,感受古诗特点,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后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解释古诗的含义,中午的太阳,红红的照在地上,农民在地里松土除草,汗水一点一点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地里,可有谁知道碗里的饭呀,颗颗粒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得来的。

  4.播放古诗朗读视频,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5.出示古诗图片,让幼儿看着图片,跟着教师朗读古诗。

  6.指导幼儿有感情的、完整的朗读古诗。

  三、背诵古诗,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背诵古诗。

  2、集体背诵。指导幼儿进行情景表演

  四、课堂小结

  1.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惯。

  2.我们应该如何做才算爱惜粮食?(让幼儿说说吃饭时的常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