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范本五份

首页 / 教案 / |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

  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设定未知数,列出简单方程并求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一、课题讲解

  1.方程的定义和意义

  (1)出示简易天*,将天*、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它是用来称物品

  78=234

  x-8=513-8=5

  x÷6=742÷6=7

  (8)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方程是不是一种等式?(是等式。)

  ②方程与一般的等式相同吗?你发现方程有什么特点?

  ③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先指名让学生说,然后师归纳总结。

  明确: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9)练*巩固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2.解简易方程

  (1)再次强调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00+x=250是方程,x=150是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师:回答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2)指名回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师讲解: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的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时,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方程的解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出示例题:

  ①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

  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师讲解: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

  x+3=9,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所以x=9-3,x=6。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接着,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且强调,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惯。

  (4)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师再次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以及验算过程。

  (5)完成例题

  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

  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板演整个解题过程。着重强调思考过程以及书写格式。学生自学例题4。

  二、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知道了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先要看它是不是等式,再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解方程时,先耍弄清x在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再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3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板书: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的将分数和小数互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准备

  通过两个题的复*,为这节课的学*做铺垫,这节课会用到这些解题的方法。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

  5÷10 9÷10 6÷15

  [过渡]:你们见过羚羊和鸵鸟吗?这两种动物跑的都很快,羚羊每分钟跑0.9千米,鸵鸟每分钟跑千米,你知道羚羊和鸵鸟赛跑谁能赢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怎么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通过两种动物的赛跑比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中发现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呢?动手做一做看你能算出来吗?

  先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法。

  生1: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9写成分数,0.9=,这时只要比较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

  师:对,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依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那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生:在比较和的大小时,需要先把这两个数通分,它们的公分母是10,所以,>,由此可得0.9>,所以羚羊比鸵鸟跑的.快。

  师:这种方法很好,是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然后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一起: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谁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来说一说。

  生:把化成小数是:=4÷5=0.8,0.8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时,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

  [议一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么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来总结规律。(教师演示课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swf”)

  三、课堂练*

  通过练*熟练这节课所学知识。

  课本P86“试一试”: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0.4 1.5 0.12 2.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6“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小数互化

  1.复*

  2.1分钟赛跑

  3.例题

  4.课堂练*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第9页第4、5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范本五份(扩展1)

——一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五)份

  一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1

  一、揭示目标阶段

  1、实验引出体积概念

  将不规则铁块用绳子系着放入盛满水的圆柱水槽中,水溢出水槽进入长方体水槽,解释水中现象,揭示立体图形体积概念,数学 - 小学数学复*课的教学。

  2、明确复*内容

  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在黑板上:(四种立体形图) 然后揭示课题: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3、出示学*目标

  (1).学生交流讨论目标。看了这个课题,你认为应复*哪些内容?

  (2).教师归纳总结后用小黑板出示学*目标:

  a.理解并掌握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形成知识体系,小学数学教案《数学 - 小学数学复*课的教学》。

  b.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c.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再现知识阶段

  1.围绕目标自主复*:以四人一小组自主复*。

  2.汇报复*情况: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3.基础训练

  (1).小组互测:教师在练*纸上设计如下表格,要求学生相互提供相关数据后互测。

  形体名称 已知条件 求体积的算式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2).小组互评

  教师巡视抽查学生演示情况,提出应注意问题。

  三、疏理沟通阶段

  1.小组讨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2.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1).讨论后归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具有统一的求体积公式V=SH

  (2).形成网络:(板书)

  ( 正方体图)V=a3

  (箭头) (箭头) V=SH

  (长方体图) (圆柱图)V=SH

  V=abh

  ( 圆锥图)V=1/3SH

  四、深化提高阶段

  1.综合训练

  (1).我当审判长

  a.一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一定大于它的体积。( )

  b.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锥体体积是长方体体积的1/3。( )

  c.圆柱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圆柱的底面半径。( )

  (2).对号入座

  a.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得到( )个小正方体。

  b.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和6厘米,以短直角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一个( )体,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c.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那么表面积就减少48*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3).走进学*。(鼓励学生展开研究性学*)如果想知道刚才实验中铁块的体积,你准备怎么做?

  a.学生演示测出溢出的水在长方体水槽中的高度及长方体的长和宽。

  b.学生将铁块拉出水面后,测量圆柱水槽槽囗到水面距离及圆柱的底面直径。

  c.集体计算,然后比较计算结果。

  2、评价练*

  (1)教师引导学生对照目标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评价。

  (2)总结全课。

  一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分与合。

  2、复*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在实际应用的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

  教学对策:通过分类练*,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7可以分成几和几?请你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自己填写。

  交流:

  7可以分成1和6

  7可以分成2和5

  7可以分成3和4

  7可以分成4和3

  7可以分成5和2

  7可以分成6和1

  巩固:10可以分成几和几。

  做手指游戏。

  修改:组织学生同桌两人进行对口令游戏。

  二、口算。

  学生自己计算。

  交流答案。

  三、在()里填上大于、小于、等于。

  指点:要先计算,再比较。

  学生做题。

  交流:

  四、同数写算式。

  学生自己写,

  写后交流。

  五、看图写算式。

  观察第一张图,你发现了什么?

  总共有17枝铅笔。

  右边有7枝。

  求什么呢?

  求左边的盒子里有几枝?

  怎么列算式?

  17-7=10

  完成其余各题。

  六、解决问题。

  1、填表格

  红旗

  风车

  原来有

  14面

  17个

  送给幼儿园

  4面

  10个

  还剩

  ( )面

  ( )个

  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红旗原来有14面,送给幼儿园4面,还剩几面?

  求还剩几面怎么列算式?

  14-4=10

  学生自己把表格填好。

  2、应用题。

  1)书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4个,一共有多少只?

  2)原来有19只,卖掉了9只,还剩多少只?

  3)红萝卜和白萝卜一共有8个,红萝卜有0个,白萝卜有几个?

  4)原来幼只帆船,又开来了3只,现在有多少只?

  5)树上有4只猴子,树下由只猴子,请你写出4道算式。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分类复*

  3+4=7

  4+3=7

  7-3=4

  7-4=3

  一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3

  第十单元是总复*部分。复*,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为了恢复或强化头脑里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这种重复学*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小学数学总复*,不是知识的重复讲解,单纯的补缺补差,而是通过复*,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小学数学总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要切实做好这一单元的教学。

  一、特点分析

  总复*是分两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练*用的*题。新教材与旧教材在总复*的编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点:

  1.复*的内容集中

  本单元的复*包括了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并且在编排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复*,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的线索清晰

  本单元的复*用醒目的黑体字,以标题的形式,明确指出了复*的五部分内容。这样以标题作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总复*的编排上有以下不同:

  1.复*的导向不同

  复*的导向关系全局,只有把路引对,才能避免总复*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个标题是“应用题”(小华买了一颗纽扣用了6角钱,买了一根针用了3角钱,他买东西用了几角钱?),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新教材将“应用题”改为“用数学”,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实际问题,作为“用数学”的问题,是以现实情境图示的方式呈现的。如121页12题,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呈现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页,今天看了8页,一共看了多少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2.复*的目标不同

  原教材的总复*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新教材不仅停留在巩固的基础上,而且在知识领域中进行了延伸。表现在以下两个复*中:

  (1)在“认识钟表”的复*中,引导学生会看接*整时的钟面。在此复*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认识了钟面,知道整时和半时(如117页第6题),另一方面,通过练*会看接*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如120页第9题,说一说,大约是几时)。

  (2)在“用数学”的复*中,引导学生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

  通过前九个单元的学*,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复*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117页第7题,画面是一个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几辆车正开进停车场,但有的汽车没有画全。如果只看画面,很难说出又开来了几辆汽车,题目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说明“又开来了6辆”。要解决“现在几辆车”的问题,只数出画面上的汽车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又开来了6辆车”这个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又如,121页11题,画面上画的是9个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时又跑来几个小朋友。如果只看画面,无法确认又跑来几个小朋友,于是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知道“又来了9人”,利用这个信息,从而解决了“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含义及数的组成。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3.能准确地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面图形。

  4.会看整时和半时以及接*整时的钟面。5.能合理地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6.能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惯。

  三、教学理念

  本单元教学要充分体现新理念:

  (一)数学学*要联系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再现真实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复*知识生活化,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复*知识动态化。

  (二)数学学*要及时反思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反思包括过去的学*内容、学*过程和学*心理行为方式。对学生主体而言,学*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经验时,学*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反思后,我们就能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来。可见,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地学*。因此,复*时要通过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三)数学学*要主动建构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课程应侧重于“学科的结构”。他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教授和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有四个目的:第一,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第三,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迁移。他认为,“领会基本原理的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第四,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间的差距。数学知识本身是有结构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都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方式联系着,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这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是系统的,有条理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应付与处理学*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内在知识系统。认知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经验系统,也就是知识结构,它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二是心智操作系统,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认知操作方式,它是获得新知识的操作基础。学生在复*数学知识之前,数学知识内容及智力活动方式在学生头脑中按照一定关系或联系形成一个紧密的系统,这就是学生该学科的认知结构,这时候的认知结构是零散的,复*教学就是要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这一认知结构。

  要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整理的结果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个建构过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在复*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惯。

  (四)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传统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学*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可有可无。这样教学,虽然强化了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鲜明地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强调既要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维目标的全面,在复*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2.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从生命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我们也不是复印机,启动按钮,即可出现数张一模一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复*教学中,要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许整理的结果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一种可持续发展,无终点。为了自身的发展,人需要不断地学*,不断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断地开发自我潜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便需要有自我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复*的过程中,领会复*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复*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盲点。对于教师来说,复*的内容多,复*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于学生来说,复*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复*课真没劲儿,都是过去讲过的”,“老做题,我都做糊涂了”。学生的上述反映说明了复*课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复*的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课看成了补课,二是复*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把复*课上成了*题课。那么,如何上好复*课呢?

  (一)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回忆,是上复*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忆”是独立完成的过程,“忆”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1.借助目录进行全册知识的回忆。

  目录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学*内容,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本册教材贴*学生的生活,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因此,可借助目录引导学生自主地复*。如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你都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借助目录可知所学九个单元的内容:(1)数一数(2)比一比(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借助课题进行单元知识的回忆。

  看目录所列的课题,回忆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如看目录第三单元的课题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可知,这个单元包括1-5数的概念和计算两部分。看小课题是: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可知,数的概念复*的重点包括数的顺序、序数的含义和数的组成。

  (二)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1.自主梳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无法提取。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将*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梳理,是复*课的重点,就是将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相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类“,分类是儿童学*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学生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如在全册教材的复*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学*内容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有的同学分为五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3.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5.分类;有的同学分为四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3.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4.分类。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分类,可以引导学生看总复*进行分类,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复*数学知识的方法。

  又如在“认识图形”单元复*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学生整理知识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分类整理,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联系(正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圆柱的两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分类整理。这样,抓准知识的连接点,剖析知识的分化点,求同存异,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主动建构。

  梳理之后,如何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经历主动建构的过程。

  ⑴捕捉联系,画图建构

  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学具进行整理,有的同学整理成如下的网络结构。这一结构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体图形,哪些是*面图形,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有的同学整理成树状结构。这种结构能清晰地反映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图形这一棵树上“生长”出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两个“大枝权”,然后从立体图形这一“枝权”上生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小“枝权”,从*面图形这一“枝权”上长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个小“枝权”,形象清晰,不易遗忘。

  ⑵相互比较,列表建构

  有的同学列表进行比较,使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这样,学生亲自理一理,试着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综合应用,解决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题,通过有效地练*切实提高复*课效率。

  要现实性。要冲破传统的数学复*课教学的束缚,挖掘社会生活的数学教育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开放、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在“认识图形”复*中,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图形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情境中能辨认这些图形。可以出示情境图,图中有许多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又如,用课件演示家庭布置图,看一看,在我们家中有许多物体,你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冰箱、彩电、电视柜、书、写字台的抽屉是长方体,落地灯的灯柱、笔筒是圆柱,台灯和足球是球。)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情境。要有开放性。在练*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各得其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课的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选择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题供练*时使用。教师出示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境图,图中有的学生荡秋千,有的玩翘翘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绳。图中还有花、树、鸟等。要有综合性。复*的面要广,要关注全册教材的知识点。如上面的一道题,涉及到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三方面的内容。

  要有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案例:

  “认识钟表”复*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

  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

  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

  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

  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

  (板书:11:00 3时 5:30 9:00 6时半 1:30 4:30)

  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

  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的主人。]

  (三)贴*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

  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 的复*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一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4

  第十单元是总复*部分。复*,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为了恢复或强化头脑里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这种重复学*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小学数学总复*,不是知识的重复讲解,单纯的补缺补差,而是通过复*,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小学数学总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要切实做好这一单元的教学。

  一、特点分析

  总复*是分两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练*用的*题。新教材与旧教材在总复*的编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点:

  1.复*的内容集中

  本单元的复*包括了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并且在编排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复*,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的线索清晰

  本单元的复*用醒目的黑体字,以标题的形式,明确指出了复*的五部分内容。这样以标题作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总复*的编排上有以下不同:

  1.复*的导向不同

  复*的导向关系全局,只有把路引对,才能避免总复*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个标题是“应用题”(小华买了一颗纽扣用了6角钱,买了一根针用了3角钱,他买东西用了几角钱?),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新教材将“应用题”改为“用数学”,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实际问题,作为“用数学”的问题,是以现实情境图示的方式呈现的。如121页12题,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呈现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页,今天看了8页,一共看了多少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2.复*的目标不同

  原教材的总复*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新教材不仅停留在巩固的基础上,而且在知识领域中进行了延伸。表现在以下两个复*中:

  (1)在“认识钟表”的复*中,引导学生会看接*整时的钟面。在此复*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认识了钟面,知道整时和半时(如117页第6题),另一方面,通过练*会看接*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如120页第9题,说一说,大约是几时)。

  (2)在“用数学”的复*中,引导学生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

  通过前九个单元的学*,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复*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117页第7题,画面是一个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几辆车正开进停车场,但有的汽车没有画全。如果只看画面,很难说出又开来了几辆汽车,题目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说明“又开来了6辆”。要解决“现在几辆车”的问题,只数出画面上的汽车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又开来了6辆车”这个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又如,121页11题,画面上画的是9个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时又跑来几个小朋友。如果只看画面,无法确认又跑来几个小朋友,于是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知道“又来了9人”,利用这个信息,从而解决了“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含义及数的组成。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3.能准确地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面图形。

  4.会看整时和半时以及接*整时的钟面。5.能合理地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6.能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惯。

  三、教学理念

  本单元教学要充分体现新理念:

  (一)数学学*要联系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再现真实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复*知识生活化,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复*知识动态化。

  (二)数学学*要及时反思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反思包括过去的学*内容、学*过程和学*心理行为方式。对学生主体而言,学*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经验时,学*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反思后,我们就能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来。可见,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地学*。因此,复*时要通过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三)数学学*要主动建构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课程应侧重于“学科的结构”。他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教授和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有四个目的:第一,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第三,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迁移。他认为,“领会基本原理的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第四,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间的差距。数学知识本身是有结构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都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方式联系着,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这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是系统的,有条理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应付与处理学*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内在知识系统。认知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经验系统,也就是知识结构,它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二是心智操作系统,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认知操作方式,它是获得新知识的操作基础。学生在复*数学知识之前,数学知识内容及智力活动方式在学生头脑中按照一定关系或联系形成一个紧密的系统,这就是学生该学科的认知结构,这时候的认知结构是零散的,复*教学就是要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这一认知结构。

  要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整理的结果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个建构过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在复*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惯。

  (四)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传统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学*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可有可无。这样教学,虽然强化了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鲜明地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强调既要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维目标的全面,在复*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2.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从生命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我们也不是复印机,启动按钮,即可出现数张一模一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复*教学中,要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许整理的结果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一种可持续发展,无终点。为了自身的发展,人需要不断地学*,不断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断地开发自我潜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便需要有自我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复*的过程中,领会复*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复*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盲点。对于教师来说,复*的内容多,复*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于学生来说,复*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复*课真没劲儿,都是过去讲过的”,“老做题,我都做糊涂了”。学生的上述反映说明了复*课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复*的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课看成了补课,二是复*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把复*课上成了*题课。那么,如何上好复*课呢?

  (一)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回忆,是上复*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忆”是独立完成的过程,“忆”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1.借助目录进行全册知识的回忆。

  目录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学*内容,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本册教材贴*学生的生活,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因此,可借助目录引导学生自主地复*。如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你都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借助目录可知所学九个单元的内容:(1)数一数(2)比一比(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借助课题进行单元知识的回忆。

  看目录所列的课题,回忆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如看目录第三单元的课题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可知,这个单元包括1-5数的概念和计算两部分。看小课题是: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可知,数的概念复*的重点包括数的顺序、序数的含义和数的组成。

  (二)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1.自主梳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无法提取。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将*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梳理,是复*课的重点,就是将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相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类“,分类是儿童学*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学生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如在全册教材的复*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学*内容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有的同学分为五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3.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5.分类;有的同学分为四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3.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4.分类。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分类,可以引导学生看总复*进行分类,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复*数学知识的方法。

  又如在“认识图形”单元复*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学生整理知识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分类整理,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联系(正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圆柱的两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分类整理。这样,抓准知识的连接点,剖析知识的分化点,求同存异,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主动建构。

  梳理之后,如何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经历主动建构的过程。

  ⑴捕捉联系,画图建构

  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学具进行整理,有的同学整理成如下的网络结构。这一结构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体图形,哪些是*面图形,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有的同学整理成树状结构。这种结构能清晰地反映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图形这一棵树上“生长”出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两个“大枝权”,然后从立体图形这一“枝权”上生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小“枝权”,从*面图形这一“枝权”上长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个小“枝权”,形象清晰,不易遗忘。

  ⑵相互比较,列表建构

  有的同学列表进行比较,使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这样,学生亲自理一理,试着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综合应用,解决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题,通过有效地练*切实提高复*课效率。

  要现实性。要冲破传统的数学复*课教学的束缚,挖掘社会生活的数学教育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开放、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在“认识图形”复*中,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图形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情境中能辨认这些图形。可以出示情境图,图中有许多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又如,用课件演示家庭布置图,看一看,在我们家中有许多物体,你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冰箱、彩电、电视柜、书、写字台的抽屉是长方体,落地灯的灯柱、笔筒是圆柱,台灯和足球是球。)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情境。要有开放性。在练*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各得其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课的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选择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题供练*时使用。教师出示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境图,图中有的学生荡秋千,有的玩翘翘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绳。图中还有花、树、鸟等。要有综合性。复*的面要广,要关注全册教材的知识点。如上面的一道题,涉及到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三方面的内容。

  要有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案例:

  “认识钟表”复*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

  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

  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

  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

  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

  (板书:11:00 3时 5:30 9:00 6时半 1:30 4:30)

  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

  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的主人。]

  (三)贴*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

  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 的复*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一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5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6页“整理和复*”第1~3题,练*十二的第1~4题、第6题,整理和复*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提示:

  这节课主要是复*整理“11~20各数”的分成、意义等,有关计算不是重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巩固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巩固认识“个位”、“十位”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算式。

  3. 初步感知整理和复*的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巩固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熟练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的用法,练*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知“整理和复*”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生每人准备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回忆法、复*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

  谈话法: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下这几天我们都学会了什么?指名说。

  师生补充评议。

  师:这节课,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复*一下这些内容,这样能让大家更熟练的掌握这些知识,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板书课题:整理和复*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这是复*课,暗示他们体会复*课和新学课的不同处,体会复*整理课可以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是一种“学*效益”很好、“非常重要的课型”。

  复*导入法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也可以学生看书,回忆本单元的内容。

  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第一部分内容:认识11~20各数。教师板书:整理与复*

  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选择最*发生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本课。比如

  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刚才---同学的说他一口气吃了19颗糖,妈妈说她吹牛说大话。你们觉得这是真的吗?

  学生猜测。教师回答:他吃的是一种很小颗粒的糖,你看,(教师展示)一小袋有10颗,另一小袋是9颗,一共是多少颗?

  师:---同学的回答又准确又完整,我可以送你1袋糖。请下课后到老师这里来领取。请其余同学向他学*。……

  二、探求新知

  1.教学课本66整理与复*第1题“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出示第1题的图,学生观察,这些同学他们都会什么?你会吗?你还会些什么?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明了学情。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的情况,师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例如

  师:谁会从20数到11? 11和20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小于号怎么用?1个十3个1组成什么数?1个十7个1组成什么数?16是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13+6怎么算?17-4怎么算?……

  练一练:完成课本练*十二的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1题的第(2)小题难度大一些。师提示,哪两个数之间差2?再让学生完成。

  完成后让师生一起订正。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量提供学生思考时间,表达机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良好发展空间。

  2、教学课本“整理与复*”第2题:拨一拨,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很少出错,你们真聪明。

  现在我们来解决第2题。

  师出示计数器:问这是什么?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上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这个位置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

  谁来拨出12? 谁来说一说12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谁来拨出14?谁来说一说14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

  完成课本67页第4题。

  师介绍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设计意图】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类型的任务,速度快,效果好。而如果让学生分角色合作来做的话,师不怎么好组织,耗费的时间更长,感觉没有必要。

  三、巩固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复*,这些知识我们更熟悉了,是吗?不过学会了,我们还要会使用他们解决一些题目。

  完成课本67页第6题。

  第6题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师指导合作过程:学生甲说一个十几的数,学生乙说4到算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哪些同学值得你学*?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过程、同学的学*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注意到本节课的学*过程、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五、布置作业

  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复*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请你的家长出几道题给你完成。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范本五份(扩展2)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范本5份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 1

  一、复*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过程、学*方法,以及学*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惯。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自己的学*情况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

  二、复*课设计理念

  以教学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内容为纲,以各种练*卷为辅,扎实基础,拓宽思路,以求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内容:

  (一)总复*

  1、倍数与因数

  认识自然数、整数、倍数和因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牲;知道质数和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分数与分数的加减法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正确地约分和通分。能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3、图形的面积

  能运用*等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能估计一些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4、可能性

  知道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按指定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二)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

  侧重“面积的计算”、“用字母表示公式、常见数量关系、数量。”

  2.简算训练:

  内容:求最小公倍数与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应用题训练:

  内容:三步应用题、少量两步应用题、图形面积综合题、用方程解应用题。

  四、复*措施:

  1、在复*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注重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渗透必要的复*方法、数学思想,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复*的效率。

  2、精心设计练*题,注重练*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做到练*适量、适度。

  3、加强口算基础题目的练*和易错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惯减少计算的错误,增加练*的次数。

  4、针对学生集中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复*试卷,采用先做后讲再强调,再反复、变化练*,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注重复*的反馈验收。

  5、找准问题,分类辅导,分层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有困难的学生多做基本练*,优异的学生尝试拔高练*。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6、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审题、思考的*惯,逐步养成自觉检查的*惯

  五、学困生辅导安排: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要特别关注学*后进生,对待他们应该从思想上不歧视,语言上不讽刺,行动上不放弃。教师要针对每一名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认真分析他们的后进的原因,查漏补缺,注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五年级数学学科的后进生,最主要的缺欠是思维方式不灵活,因此在复*中注意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利用最基础的题型进行变式练*。在练*中多说一些解题的思路,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 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学*的主要内容有:方程、公因数和公倍数、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圆和统计的有关知识。

  1、数与计算:本学期数的概念知识较多。如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真分数、假分数、通分、约分等概念,在单项练*中学生完成的正确率相对较高,一旦综合运用错误就较多。计算方面主要学*了解方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其混合运算。因为新教材中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主要介绍的是列举法,所以导致学生在计算时不能很快的找到最小公分母,计算的结果也常不能约成最简分数。许多同学简算的能力不强,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能把整数中的简便算法灵活的迁移到分数中。

  2、空间与图形:本学期学*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推导,学生能所学的知识进行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进行基本的计算,能计算比较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但是对图形面积以及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学生学*的难点。

  3、统计与概率:本学期主要学*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学生掌握比较好。

  4、实践与综合运用:本学期主要学*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用*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及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题。有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不够,有待于在复*过程中加强。

  二、复*内容:方程

  公倍数与公因数

  (一)数与代数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加法和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圆

  (三)统计与概率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实践与综合运用确定位置 找规律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复*重难点:

  1、复*重点:概念知识的灵活应用。

  2、复*难点:

  (1)提高异分母分数加减及混合运算的正确率,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2) 灵活计算图形面积的相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复*措施:

  1、在复*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注重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渗透必要的复*方法、数学思想,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复*的效率。

  2、精心设计练*题,注重练*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做到练*适量、适度。

  3、加强口算基础题目的练*和易错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惯减少计算的错误,增加练*的次数。

  4、针对学生集中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复*试卷,采用先做后讲再强调,再反复、变化练*,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注重复*的反馈。

  5、找准问题,分类辅导,分层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有困难的学生多做基本练*,优异的学生尝试拔高练*。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6、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审题、思考的*惯,逐步养成自觉检查的*惯。

  7、建立“一帮一”互助学*小组,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体验到学*的快乐,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 3

  一、指导思想:

  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教的五年级一班共学生62人,其中女生29人,男生33人。在*行班中*时测试成绩虽略有优势。但与其他优秀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期中测试和*时检测,85分以上的优秀学生约占30%。良好人数约占30%,及格人数约占25%,不及格人数约占15%。总体来说,五年级下学期以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个别学生因基础知识掌握较差,退步比较明显。

  ②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总体来说,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掌握的比较扎实,计算方面绝大多数同学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以及解方程的方法,能迅速准确地进行计算。虽是如此,这部分知识得满分的人还是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粗心所致,其次是简便算法还掌握不十分好,原因是不认真审题造成的。而对有一定难度的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也有一些学生贪玩,学*态度不认真,以致成绩落在后面。比较薄弱的地方还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复*时的主攻的重点。

  ③兴趣、*惯、态度:

  任教五年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班学生在学*上,纪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学生学*态度较端正,学*积极性较高,但学**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中进行渗透。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不勤奋,成绩不稳。

  三、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复*重点

  ⒈、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

  ⒉、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⒊、几何形体知识。

  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复*难点

  ⒈、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

  ⒉、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方法。

  ⒊、准确地进行计算。

  六、复*方法与措施

  (一)抓住一个“点”字

  数学每个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很容易遗忘,所以必须对旧知进行回顾和再现.复*时应优化复*内容,确定复*的重、难点,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复*,避免以往复*课那种沉闷的气氛及面面俱到“炒冷饭”般的复*方式。

  (二)注意一个“理”字

  “理”就是对知识的整理,即对过去所学的分散、零碎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使之纵成线、横成片,从而使知识结构脉络分明.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回忆的知识要点,从“点一线一片”上整理。这样复*整理就能促进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

  (三)重视一个“建”字

  “建”就是知识网络的构建。由于小学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纵横联系紧密,每一个知识要点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因此复*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就应是知识网络的构建。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可采用画表格或绘图等方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都是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网络体系中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构建知识网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所构建的知识网络的每个知识要点.特别是对学生复*中的疑难点要进一步分析,抓其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突出一个“练”字

  “练”就是对*题进行训练,通过练*、反馈,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应该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题设计要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突出抓基础练,抓重点练,抓综合练,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不断受到启发,并在练*中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设计基础题,夯实基础;设计对比题、判断题、改错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辨析与巩固;设计综合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五)关注一个“评”字

  “评”就是对学生训练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对一堂复*课效果的检查与反馈,也是对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验收。评价能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促使他们改进学*方法。所以评价内容要多样化。如在整理知识中,对学生所获得的成功或创新的做法要给予及时评价;在综合练*中,对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要给予适时的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对学生成功的合作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方法和学**惯等要给予充分的评价等。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可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 4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班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总复*。抓住*时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开展复*。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学*态度端正,但有部分同学学*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经常人在心不在。所以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更要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使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三、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复*内容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小数乘除法的应用能力。

  3、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决问题。

  4、求多边形和阴影部分的面积。

  五、复*方法

  1、按单元适当调整,由前到后;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展开有条不紊的系统梳理。

  2、分类复*。在单元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复*,主要针对第一步复*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等方面的复*工作

  3、综合复*。通过测试、分析讲解,主要针对第二步复*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

  六、复*时间安排

  1、分单元复*基础知识······(十八周)9课时

  2、分类复*与总复*·······( 十九周)9课时

  3、综合复*检测、查缺补漏···· (二十周) 3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 5

  期末复*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材料进行再学*的过程,在这个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弥补学*过程中的缺漏,使五年来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和关键。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化,避免盲目做题,搞题海战术,确实抓好复*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一、指导思想

  1、查漏补缺,本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理清知识点的联系,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和练*,加强学生的记忆,深化认识,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养。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由感性认识提升到一个理性的认识上来。

  2、灵活解题,提高综合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复*、练*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帮助学生找出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解题规律,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应用数学能力。

  3、在复*、练*过程当中,注重学生的学*方法、数感和数学思维的梳理和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4、养成学生认真做题、细心检查的良好学**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复*时间

  三、复*形式

  五月二十号----考试

  按知识领域复*、综合复*相结合。

  四、复*目标

  1、复*巩固第一、二学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知识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复*措施

  1、逐单元、有重点进行复*

  提纲挈领式的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复*。采用“看、读、想、练、说、评”的方法进行复*。看,看课本中有关运算方法、算理的语句。读,读这些词句,做到对本单元心中有数。想,通过自我反思,自查这个单元有些什么困难,及时提出,解决。练,通过作课本以及练*册上的有关练*,做到巩固知识。说,对于练*中有关的算理、数量关系等思维过程说出来,理清思路。评,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加深对题的印象。本阶段复*主要以数学金钥匙检测题训练为主。

  2、抓薄弱环节,进行集中练*

  针对逐单元复*中出现的比较集中的内容,采用多练精讲的策略,使学生做到巩固复*的目的。多练精讲中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本阶段复*主要以数学报检测题训练为主,通过报纸*题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

  3、多做综合训练试卷,形成综合处理能力。

  用作综合试卷的方法,对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考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生的不足,采取个别有针对性的复*。本阶段复*主要以县数学检测题训练为主,对各类*题进行精讲,确保每一位学生掌握。

  4、学生自主命题,提高复*的兴趣与效率。

  学生每人每天根据每天的复*内容,结合*时训练的情况自主命题5道,次日交“复*组长”汇总、筛选;每组在筛选的基础上上交5道训练题给老师,共计20小题(其余训练组内交流解决)。教师根据学生的命题,设计并安排训练。提高学生在复*活动中的学*兴趣、复*针对性,凸现学生在复*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对以前所做过的试题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筛选、整理后,让学生再做一次,达到全体掌握,查缺补漏。

  5、抓住个别落后生,采取一对一的复*。

  抓住落后面较大,在逐一复*和集中复*效果不好的个别学生,采取一对一式的复*。让落后生也能跟上步伐,巩固知识,缩小落后面。注重对个别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知识补差与思想补差双管齐下;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差,开好“小灶”,让他们有进步。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范本五份(扩展3)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范本五份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1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填空:30厘米=()分米5米=()厘米

  2*方米=()*方分米45*方厘米=()*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测一**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分米5米=()厘米

  2*方米=()*方分米45*方厘米=()*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 1米3=1000分米3

  1升=1000毫升1m3=1000 dm3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2

  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巩固提高

  基本练*,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   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本上做。

  117÷36=3.25   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  ),它是(  )小数,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2.在○里填上“>”“<”或“=”。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

  (4.05+4.5)÷2○4.05

  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

  (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练*,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3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页,对于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目的:通过对比练*,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3芒果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石头下降

  瓶子溢出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4

  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巩固提高

  基本练*,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   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本上做。

  117÷36=3.25   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  ),它是(  )小数,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2.在○里填上“>”“<”或“=”。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

  (4.05+4.5)÷2○4.05

  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

  (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练*,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5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页,对于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目的:通过对比练*,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3芒果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石头下降

  瓶子溢出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范本五份(扩展4)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计划 (菁华6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计划1

  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5人,男21人,女14人。优秀生较少,学困生较多。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下辅导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充分调动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帮辅积极性,全班实行“兵教兵”用来调动学生复*的有效性。

  二、本册复*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1、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法则。

  2、空间与图形。

  了解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周长、面积、体积的含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解决与周长、面积、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3、统计与概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复*体目标

  1、复*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知识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四、复*策略

  1、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实施科学的复*。

  青岛版小学数学总复*无论是体例结构、呈现方式、内容安排还是练*的设计都体现创新的思想。

  2、注重复*的方法指导。

  对于复*的方法,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合作交流、自主整理等形式。

  3、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效率。

  把所学的全部内容进行一次回顾与整理,内容很多,但是时间比较少,这就要注意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效率。

  五、时间安排:

  1.4——1.9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1.12——1.16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1.19——1.23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1.26——1.30第七单元、全面复*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计划2

  一、复*内容倍数与因数、图形的面积、分数、

  二、复*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过程、学*方法,以及学*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惯。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自己的学*情况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

  三、复*的重难点(一)重点

  1、数与代数: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和应用。

  2、空间与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与应用。

  3、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异分母的加减法计算。

  (二)难点

  1、数与代数: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及通分的方法。

  3、分数:分数的应用。

  四、学生基本情况

  我们班共有12名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生活*惯,大部分同学能够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学*任务,整个年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气。

  八、复*措施

  1.在复*分块章节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上进行记忆。比如:基础概念、法则、性质、公式这类。在课堂上在系统复*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防止学生机械地背诵;但是对于计量单位要求学生在记忆时,通过对比,理顺关系。

  2.在复*基础知识的同时,紧抓学生的能力。

  (1)计算方面,重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既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又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简便方法计算。利用自*与课后辅导时间对学生进行过关练*;

  (2)在图形面积和几何初步知识上,多利用实物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题类型的衍射性指导学生学*;

  (3)应用题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合理的简便的方法,练讲结合,归纳总结,抓订正、抓落实;

  (4)其它的内容在复*过程中穿插地进行,以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具体要求。

  3.在复*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提优辅差。对学*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尽量跟上复*进度,同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给他们开“小灶”,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4.在复*期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复*,学*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对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

  5.在复*当中,对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地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九、学困生辅导安排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要特别关注学*后进生,对待他们应该从思想上不歧视,语言上不讽刺,行动上不放弃。教师要针对每一名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认真分析他们的后进的原因,查漏补缺,注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五年级数学学科的后进生,最主要的缺欠是思维方式不灵活,因此在复*中注意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利用最基础的题型进行变式练*。在练*中多说一些解题的思路,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以达到提高的目的。具体帮助办法

  1.落实口算天天练,提高计算能力。

  2.有针对性地自己出题让他们做,然后立即讲评。

  3.继续采取“一帮一”的方式,请其他学生负责督促,辅助检查。

  4.多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帮助学生。

  十、复*时间安排

  17周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5课时

  18周空间与图形: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图形面积(一)、(二)

  9课时

  19周1、分数:第三单元分数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2、统计与可能性: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9课时

  20周综合知识整理、归纳、测试、查漏补缺

  9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再过几个星期,一个学期就即将结束了,回顾本学期教与学的历程,总体还算满意。现在已经完成了本学期新课教学任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学生在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和简易方程这两大块内容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比较多,粗略估计一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这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为了使本学期的复*更加有效,特制订本计划。

  二、复*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小数的乘、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物体,可能性。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总复*的内容在编排上,同时考虑了《标准》规定的知识领域和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把有些分散学*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小数的乘法和小数的除法集中复*,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同时,把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进行比较,加强两者计算法则的联系。

  1.“小数的乘、除法”的复*。

  小数乘、除法的复*分为两部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用小数的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小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在计算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因此把整数乘、除法与相应的小数乘、除法对比复*,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问题解决的复*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简易方程”的复*。

  简易方程的复*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代数知识,这些代数初步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代数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标准》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与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关系来解方程的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复*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同时也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3.“多边形的面积”的复*。

  着重复*已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本学期所学的*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可以转化为已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而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又都可以转化为已学的多边形面积来加以计算。因此,复*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逐渐形成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观察物体”的复*。

  本学期的观察物体是二年级上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进一步抽象,观察的物体以立体几何形体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空间想像等方式来辨认一个或多个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和相对位置。复*时,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上,通过直观活动逐步渗透投影几何的思想。

  5.“可能性”的复*。

  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过了可能性的有关知识,但那时只停留在“概化”的层面,只要求比较可能性的大小,而本学期,要求学生借助生活中的问题,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值,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原则。因此,可把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复*,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由于可能性的知识与统计密不可分,复*时也要兼顾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复*目标

  通过总复*,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四、复*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小数乘法、小数除法、与简便计算。

  (2)简易方程。

  2、难点:

  (1)简易方程。

  (2)统计与可能性。

  五、复*的方法与措施:

  1、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复*.要根据相关内容的提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通过灵活有效的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和复*相关知识,达到加深体验与理解,形成结构,锻炼基本技能、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学*自信心的目的。

  2、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3、重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上的困难,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通过复*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6、重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复*课时安排:

  小数的乘、除法……………………………………………………1课时

  简易方程 …………………………………………………………1课时

  空间与图形…………………………………………………………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1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计划4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参考书为指导,以人教版第九册内容为依据,结合我班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总复*。按知识重、横向关系进行梳理,构成网络。抓住*时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开展复*。做到课课复*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解决难点。充分发挥复*课---梳理、查漏补缺、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二、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空间想像等方式来辨认一个或多个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和相对位置。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上,通过直观活动逐步渗透投影几何的思想。

  5、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的问题,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值,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原则。把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复*,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由于可能性的知识与统计密不可分,复*时也要兼顾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6、使学生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复*的总体目标

  争取在期末统考中合格率达97%左右、优秀率达60%左右

  四、相关知识点及目标达成策略

  1.“小数的乘、除法”的复*。

  小数乘、除法的复*分为两部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用小数的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小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在计算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因此把整数乘、除法与相应的小数乘、除法对比复*,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问题解决的复*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简易方程”的复*。

  简易方程的复*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代数知识,这些代数初步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代数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标准》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与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关系来解方程的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复*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同时也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3.“多边形的面积”的复*。

  着重复*已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本学期所学的*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可以转化为已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而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又都可以转化为已学的多边形面积来加以计算。因此,复*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逐渐形成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观察物体”的复*。

  本学期的观察物体是二年级上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进一步抽象,观察的物体以立体几何形体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空间想像等方式来辨认一个或多个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和相对位置。复*时,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上,通过直观活动逐步渗透投影几何的思想。

  5.“可能性”的复*。

  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过了可能性的有关知识,但那时只停留在“概化”的层面,只要求比较可能性的大小,而本学期,要求学生借助生活中的问题,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值,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原则。因此,可把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复*,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由于可能性的知识与统计密不可分,复*时也要兼顾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五、复*重点、难点

  1、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2、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六、采取措施

  1、进一步改进复*练*的设计,促进复*效率的提高。

  (1)、练*设计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并注意加强思维的训练。

  (2)、练*设计要精当,选典型题,以点带面,辐射复*,不搞题海战,争取以少胜多,减轻学生的负担。

  (3)、加强对新旧知识理解的变式练*,明确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和区别。

  (4)、练*设计要明确重点,突出关键,具有针对性。

  2、注意培优补差,提高班内考试的合格率与优秀率。

  (1)、坚持成立互帮互学小组。多与学*有困难的学生交流,使他们能积极的参与到复*的全过程,并能放下自卑、放下包袱,主动学*;同时在班里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给每位学困生配备多名帮教人员,如同桌帮(重点是监督其能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组员帮、优秀学生帮,并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表扬,促使学困生进步。

  (2)、在做好抓两头、促中间的同时,促优生,适当选一些拔高题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对中间生则强调夯实基础,对对学困生则有侧重的辅导,争取人人都会做、会讲、会议,积极为他们创设说、讲、练的*台。

  3、教师复*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竖成线横成块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进一步提高复*的主动性。

  七.复*方法:

  1.按单元,适当调整,由前到后;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展开有条不紊的系统梳理;

  2.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复*,主要针对第一步复*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等方面的复*工作

  3.综合复*、分层练*,做到在练中复;在复中练,纵横交错混杂进行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参考书为指导,以苏教版第九册内容为依据,结合我班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总复* 。

  二、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的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间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得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使学生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复*的总体目标

  争取在期末统考中合格率达95%左右、优秀率达10%左右

  四、相关知识点及目标达成策略

  1、能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用计算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的规律,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一一对应的策略解决问题。

  2、突出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与整数相应内容的联系,以利于学生提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1)复*小数四则计算的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3)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关键。

  (4)加强口算、估算与计算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估算的意识。

  (5)加强学生运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的能力。

  (6)注意小数计算与计算的联系,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似值,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计算的意义。

  3、重视统计知识的复*,进一步巩固识别和运用复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图的方法。

  (1)复*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比较与统计表的异同。

  (2)复*根据数据、统计表、统计图中任一项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4、加强*面图形的复*,提高学生看图解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复**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公式、公式推倒及有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加强辨别数量关系,进一步知道能用正确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相关的题目。

  (3)、注意解法的区别与联系,灵活地选用解法。

  五、复*重点、难点

  1、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2、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六、采取措施

  1、进一步改进复*练*的设计,促进复*效率的提高。

  (1)、练*设计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并注意加强思维的训练。

  (2)、练*设计要精当,选典型题,以点带面,辐射复*,不搞题海战,争取以少胜多,减轻学生的负担。

  (3)、加强对新旧知识理解的变式练*,明确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和区别。

  (4)、练*设计要明确重点,突出关键,具有针对性。

  2、注意培优补差,提高班内考试的合格率与优秀率。

  (1)、坚持成立互帮互学小组。多与学*有困难的学生交流,使他们能积极的参与到复*的全过程,并能放下自卑、放下包袱,主动学*;同时在班里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给每位学困生配备多名帮教人员,如同桌帮(重点是监督其能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组员帮、优秀学生帮,并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表扬,促使学困生进步。

  (2)、在做好抓两头、促中间的同时,促优生,适当选一些拔高题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对中间生则强调夯实基础,对对学困生则有侧重的辅导,争取人人都会做、会讲、会议,积极为他们创设说、讲、练的*台。

  (3)、多搞学*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民主性,浓厚学*氛围。

  3、教师复*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竖成线横成块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进一步提高复*的主动性。

  七.复*方法:

  先按单元复*(结合分类复*)然后进行综合测试。

  八、复*时间:1月3日----1月21

  九、复*进度和内容的安排

  1月3日: 复*认识负数,找规律

  1月4、5日: 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1月7--11日: 复*小数(包括:认识小数、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小数的简便运算)

  1月14日: 复*统计知识

  1月15日: 复*解决问题的策略

  1月16日: 复*公顷和*方千米

  1月17、18日: 综合测试

  1月21日: 针对性练*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计划6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结合班级学生及数学学*的具体情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数学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潜在能力,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同伴的交流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小数乘除运算及解决问题等方面容易出错,可能由于粗心或计算能力比较差,经常出错。另外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也不是很熟练,再者有一部分学生浮躁、懒散、不完成作业、学*态度不够端正,这都是复*过程中值得引起注意的地方。

  三、复*时间:

  第17周~第22周

  四、复*形式:

  基础复*、分类复*、综合复*

  五、复*内容

  本册教材7个单元:

  1、小数乘法。

  2、对称、*移与旋转。

  3、小数除法。

  4、简易方程。

  5、多边形的面积。

  6、因数与倍数。

  7、统计。

  复*时按照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图表、实践与综合运用这四大块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六、复*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会掌握小数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能根据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似值。

  2、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能够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4、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掌握三角形、*行四边形、体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了解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5、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6、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7、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七、具体安排:

  周次内容备注

  17—18分单元复*基础知识

  19—20综合复*及检测

  21—22查缺补漏阶段

  八、复*措施:

  (1)教会学生复*方法,先全面复*每一单元,再重点复*有关重点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单元训练,对于出错多的知识点再次进行讲评和训练。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兴趣。

  (3)加强补差,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

  (4)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互进行口算能力的培养。

  (5)多采取独立思考、相互协作的复*方式。给学生留有较多的自主空间,充分利用小组互助的形式,通过多种复*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对各类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师生共同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提高和发展。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范本五份(扩展5)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汇总十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上数学课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部份学生上课开小差。经常有3—4人学生欠作业,作业马虎、懒做,基础知识薄弱。总体来说,部分学生爱学*,愿动脑,考虑问题有一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基础知识较好,思维比较发散,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活动。

  这对于我的复*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不尽人意。不善于学*,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没有好的学**惯,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较差,口算、笔算水*,无论速度上还是正确率上,都有待提高;学*方法上,更要进一步去指导,他们面对问题,只知道生搬硬套,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样就形成了两级分化的现象,因此,复*时要抓好两头,既要补差,又要注重培优。比较薄弱的地方还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及计算的准确性方面,这也是我复*时主攻的重点。

  二、复*内容及目标:

  复*内容分为四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

  1.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能正确计算;

  2.会用小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求积、商的*似值;

  4.能估算除法算式商的大概位置;

  5.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6.了解循环小数;

  7.认识倍数与因数;

  8.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知道质数和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9.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0.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

  1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大小的 比较,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12.能找出10以内两个正整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正整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3.会正确约分与通分。

  三、空间与几何

  1.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轴对称图形及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再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方向、垂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会用数方格的方式或计算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4.认识梯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这三种图形的高;

  5.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三种图形的面积。

  6.能计算简答组合图形的面积,能估计一些简答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7.认识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四、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能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能设计简单、公*的游戏规则。

  2.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经历结局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学*“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兴趣。

  五、复*重难点:

  (一)重点

  1.数与代数: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和应用。

  2.图形与几何: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与应用。

  3.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4.统计与概率:数据整理与活动方案实际操作。

  (二)难点

  1.数与代数: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及通分的方法。

  2.图形与几何:组合图形的计算和应用。

  3.分数:分数的应用。

  4.统计与概率:分析数据应用及方案设计。

  六、复*的形式:

  1.主要以练*为主线,评讲交流为中心。

  2.实行按单元复*和综合训练,利于激活记忆,全面掌握知识为宗旨。

  七、复*时间安排:

  八、复*措施

  1.备课时注意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2.复*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理解。复*课知识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有机结合。

  3.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在此同时,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框架。

  4.认真设计好每节复*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练*题设计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重点抓好补差工作。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另外,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2

  一、指导思想

  对小学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对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和系统化,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将其与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合作,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有条理、更系统,知识和技能更有条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梳理。

  二、复*内容

  1.数字和代数

  对数字的理解:复*整数、分数、小数的含义,如何读写数字,重写数字,比较大小,等分,沟通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

  数的运算:复*四则运算的含义和计算规则,运算法则和简单算法,初等算术。

  量的计量:审核计量单位,掌握每个单位名称之间的进度,重写名称数量。

  比例与比例:复*比例与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量表的意义、沟通比例与比例的关系、比例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公式和方程:数字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方程。

  2.空间和图形

  图形的理解和测量:*面图形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三维图形的概念、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综述。

  图形的定位和变换:复*对称、*移和旋转,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用数字确定物体的位置,设计图案

  3.统计和可能性:*均数、统计表、统计图和可能性的相关知识。

  4.策略和方法:变换、数形结合、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5.问题解决领域:复*简单问题解决、稍微复杂的问题解决、方程解决、分数解决、比例知识解决、不同知识解决等。

  三,复*目标

  1.复*巩固第一期和第二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进一步学*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体验复*整理知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复*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维方法的理解,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5.体验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经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复*重点、难点和重点

  要点:将小学生所学的零散的数学知识系统化,联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填补空白,弥补知识的缺陷;小学渗透思想方法的回顾与梳理。

  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重点:加强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生活性和有意义的数学学*,体现学生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通过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学术状况分析

  这个班有70名学生,包括32名男生和38名女生。总的来说,学生思维简单,听话,学*态度端正,表现稳定。80%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听课*惯、认真做作业的*惯、思考的*惯等。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完成学*任务,学*热情相对较高。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思维不是特别活跃,所以班里尖子生相对较少。中学生比例略高,个别学生思维能力明显慢于同龄人,接受能力也较慢。也有学**惯不特别的,学*困难的学生数量略高且不稳定。所以,班里特别优秀的孩子是指每次考试都能接*满分或满分的人数,约占10%,整体优秀率在43%左右。而当孩子挖掘出最大潜能时,优秀率可以达到57%,失败的人数。

  这个班的学生对小学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基本的图形计算公式,基本问题的解法都有很好的掌握,但也略难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计算中变量的简化问题空间,图形中一些图形表面积和体积变化的问题,分数百分比应用问题的一些变式问题。

  六、复*方法和措施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在复*阶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雕刻部门:

  1、全面掌握教材,对复*的知识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说要引导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使之有条理、系统化,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自己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每个复*课需要整理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的抓住要点,串成串,编成网,心中有数,遵循班级区域数学课的复*模式。

  2.抓住重点,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复*效率。

  复*整理小学所有内容,内容很多,但是时间比较少,要注意重点,因材施教,提高复*效率。重点要放在复*学生知识掌握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使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得到适当的简化,以节省刻印的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复*要求。学*上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拓展性的补充问题,满足自己的学*需要。对于学*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解题正确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3.实行双基,精选*题,提高能力,注重学**惯的培养。

  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性的相关练*进行巩固和加强。对于计算,应加强学生口头计算、估算和简化计算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核对计算的良好*惯,提高正确率;对于空间和图形的知识,要设置基础练*巩固知识,同时设置变式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解决领域,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类型,强调对问题的考查,分析问题的含义,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实践与讲课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体节注重基础知识的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4、全面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

  刚上完新课的时候,我们对班级情况有了透彻的了解,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我也想对学生的复*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想知道我的学生经过这段时间的复*,进步到了什么程度。所以,上一次试卷我一直没有评论,打算再考一次,进一步掌握学生情况。

  5.加强教研室的研究,对复*中发现的问题立即进行讨论解决,并在复*课上进行反思。

  我们教研组的另外两位老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复*过程中备课,在反思中遇到问题及时征求意见,进一步提高复*效率。

  在学生方面:

  在复*阶段,学生是复*的主体,是真正的主人。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我首先想到的。

  1.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我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和考试评价。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明星奖励制度。比如根据作业组长的统计,每次认真完成作业,素质高的同学得两星,完成作业但不满意的同学得一星,没完成或没带作业的同学不加星;课堂作业干净认真,做的还行的同学在作业本上得了星;上课表现好或者有进步的同学会在黑板上给自己的名字加星星,然后每月统计一次自己班的星星。成绩突出,在考试中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将及时获得奖励。

  2.做好扶贫促优工作。

  首先,老师要冷静,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多鼓励和关心,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很高,相信他不会让老师失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强化同级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欲望,促进不同层次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加强对学*困难学生的辅导,主要是以*距离为主,课堂上多注意,多提问,多督促。上课的时候我们安排组长做小老师给学生辅导,我会在每周的数学小组活动中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对学生基础知识空白的检查和填补,更重要的是,通过个人面对面的交流,我可以更清晰地找到学生思维的冲突点和知识的生长点,加强学生的深度。

  七、复*课表

  (a)知识和技能

  数字和代数:

  1、理解数(3课时)(5、20-5、24)

  2.数字操作(3课时)(5,25-5,27)

  3.数量测量(2课时)(5,28-5,29)

  4.比例和比例(3课时)(5,31-6,2)

  5.公式和方程式(3课时)(6,3-6,5)

  空间和图形:

  1.图形的识别和测量(4课时)(6,7-6,10)

  2.图形定位与变换(1课时)(6,11)

  3.统计和可能性(1课时)(6,14)

  (2)策略和方法(4课时)(6,15-6,18)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3

  一、复*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结合班级学生及数学学*的具体情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数学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复*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乘、除法式题;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规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似值。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加深对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会采取灵活多样的解题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安排本学期复*重点:

  1、小数乘、除法及其应用; 2、简易方程及其应用; 3、多边形的面积及其应用; 4、可能性及其应用。

  复*难点: 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弥补知识缺漏,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复*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目的性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找到学*的方法。

  2、教师安排复*课前,要全面了解和分析本班学生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情况。然后,针对本班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问题有的放矢地、有点有面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计划。

  3、复*要突出重点,提高复*效率。即要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又要注意满足优等生的需要。

  4、复*时,要注意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既要注意各部分概念、计算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注意各种能力的提高。

  5、复*时要巧导精练,全面提高。应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设计一些练*让学生精练,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6、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知识帮助与思想帮助双管齐下;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转化工作,开好“小灶”,让他们有进步。

  7、时刻关注学生的学*状态,多联系家长,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督促学生学*。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4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班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总复*。抓住*时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开展复*。做到课课复*目标明确,有计划、有步骤,多而不漏,多而不乱,重点突出,解决难点。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的学风、班风一般,学*态度端正,班级整体成绩居年级中等水*。但有部分同学学*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经常人在心不在。所以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更要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使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二、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空间想像等方式来辨认一个或多个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和相对位置。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上,通过直观活动逐步渗透投影几何的思想。

  5、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的问题,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值,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原则。把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复*,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由于可能性的知识与统计密不可分,复*时也要兼顾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6、使学生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重点复*内容: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小数乘除法的应用能力。

  3、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决问题。

  4、求多边形和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复*方式

  第一步:按单元适当调整,由前到后;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展开有条不紊的系统梳理。

  第二步:分类复*。在单元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复*,主要针对第一步复*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等方面的复*工作

  第三步:综合复*。通过测试、分析讲解,主要针对第二步复*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

  五、复*中要注意的问题:

  1、练*设计要明确重点,突出关键,具有针对性,以点带面,辐射复*,不搞题海战,争取以少胜多,减轻学生的负担。

  2、加强对新旧知识理解的变式练*,明确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和区别,注意培优补差,提高班内考试的合格率与优秀率。

  3、坚持成立互帮互学小组。多与学*有困难的学生交流,使他们能积极的参与到复*的全过程,做好抓两头、促中间的同时,促优生,

  4、定期进行测试,提高学生的能力,做到讲练结合。

  5、加强学生的*惯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先审清题意,然后再做,做题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认真,做后要检查。

  六、复*时间安排

  分单元复*基础知识··············(十五—十六周)16课时

  分类复*与总复*················(十七—十八周)16课时

  综合复*检测、查缺补漏···················(十九周)8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5

  一、指导思想:

  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教的五年级一班共学生62人,其中女生29人,男生33人。在*行班中*时测试成绩虽略有优势。但与其他优秀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期中测试和*时检测,85分以上的优秀学生约占30%。良好人数约占30%,及格人数约占25%,不及格人数约占15%。总体来说,五年级下学期以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个别学生因基础知识掌握较差,退步比较明显。

  ②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总体来说,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掌握的比较扎实,计算方面绝大多数同学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以及解方程的方法,能迅速准确地进行计算。虽是如此,这部分知识得满分的人还是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粗心所致,其次是简便算法还掌握不十分好,原因是不认真审题造成的。而对有一定难度的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也有一些学生贪玩,学*态度不认真,以致成绩落在后面。比较薄弱的地方还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复*时的主攻的重点。

  ③兴趣、*惯、态度:

  任教五年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班学生在学*上,纪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学生学*态度较端正,学*积极性较高,但学**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中进行渗透。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不勤奋,成绩不稳。

  三、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复*重点

  ⒈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

  ⒉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⒊几何形体知识。

  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复*难点

  ⒈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

  ⒉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方法。

  ⒊准确地进行计算。

  六、复*方法与措施

  (一)抓住一个“点”字

  数学每个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很容易遗忘,所以必须对旧知进行回顾和再现.复*时应优化复*内容,确定复*的重、难点,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复*,避免以往复*课那种沉闷的气氛及面面俱到“炒冷饭”般的复*方式。

  (二)注意一个“理”字

  “理”就是对知识的整理,即对过去所学的分散、零碎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使之纵成线、横成片,从而使知识结构脉络分明.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回忆的知识要点,从“点一线一片”上整理。这样复*整理就能促进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

  (三)重视一个“建”字

  “建”就是知识网络的构建。由于小学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纵横联系紧密,每一个知识要点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因此复*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就应是知识网络的构建。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可采用画表格或绘图等方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都是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网络体系中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构建知识网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所构建的知识网络的每个知识要点.特别是对学生复*中的疑难点要进一步分析,抓其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突出一个“练”字

  “练”就是对*题进行训练,通过练*、反馈,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应该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题设计要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突出抓基础练,抓重点练,抓综合练,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不断受到启发,并在练*中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设计基础题,夯实基础;设计对比题、判断题、改错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辨析与巩固;设计综合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五)关注一个“评”字

  “评”就是对学生训练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对一堂复*课效果的检查与反馈,也是对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验收。评价能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促使他们改进学*方法。所以评价内容要多样化。如在整理知识中,对学生所获得的成功或创新的做法要给予及时评价;在综合练*中,对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要给予适时的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对学生成功的合作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方法和学**惯等要给予充分的评价等。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可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6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期末两个星期的复*,把学生本学期所学知识系统梳理一遍,把学生遗忘的知识找回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本学期的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知识整理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简单统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简单统计》复*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数据算出*均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目标: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休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约数和倍数》复*目标:

  1.使学生系统掌握约数和倍数有关概念,进一步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熟练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约分、能、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各种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3.进一步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三、过程与方法:

  1、单元过关,每单元上一节相关知识点的复*课,做适当练*,测验一次,据测验情况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

  2、综合复*,考前3—4天的模拟考,使学生适应题型,提高综合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7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结合班级学生的学*情况,以提高学生实际数学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潜在能力,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同伴的交流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分数的理解、简便运算及解决问题等方面容易出错,可能由于粗心或计算能力比较差,经常出错。另外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也不是很熟练,再者有一部分学生浮躁、懒散、不完成作业、学*态度不够端正,这都是复*过程中值得引起注意的地方。

  三、复*时间:

  第16周~第19周

  四、复*形式:

  基础复*、分类复*、综合复*

  五、复*内容

  本册教材7个单元:

  1、图形的变换

  2、因数与倍数

  3、长方体和正方体粉刷围墙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6、统计打电话

  7、数学广角

  复*时按照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图表、实践与综合运用这四大块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六、复*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会掌握分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掌握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

  4.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5.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七、具体安排:

  16-17分单元复*基础知识

  18综合复*及检测

  19查缺补漏阶段

  八、复*措施:

  (1)教会学生复*方法,先全面复*每一单元,再重点复*有关重点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单元训练,对于出错多的知识点再次进行讲评和训练。

  (2)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补差,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

  (4)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互进行口算能力的培养。

  (5)多采取独立思考、相互协作的复*方式。给学生留有较多的自主空间,充分利用小组互助的形式,通过多种复*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对各类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师生共同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提高和发展。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8

  又进入了这个学期的尾声了,为了帮助学生们做好期末复*工作,今天特地制定了复*计划,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学生考出好成绩。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班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总复*。抓住*时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开展复*。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学*态度端正,但有部分同学学*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经常人在心不在。所以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更要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使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三、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复*内容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小数乘除法的应用能力。

  3、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决问题。

  4、求多边形和阴影部分的面积。

  五、复*方法

  1、按单元适当调整,由前到后;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展开有条不紊的系统梳理。

  2、分类复*。在单元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复*,主要针对第一步复*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等方面的复*工作

  3、综合复*。通过测试、分析讲解,主要针对第二步复*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

  六、复*时间安排

  1、分单元复*基础知识・・・・・・(十八周)9课时

  2、分类复*与总复*・・・・・・・( 十九周)9课时

  3、综合复*检测、查缺补漏・・・・ (二十周) 3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9

  一、学生情况分析:

  再过几个星期,一个学期就即将结束了,回顾本学期教与学的历程,总体还算满意。现在已经完成了本学期新课教学任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学生在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和简易方程这两大块内容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比较多,粗略估计一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这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为了使本学期的复*更加有效,特制订本计划。

  二、复*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小数的乘、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物体,可能性。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总复*的内容在编排上,同时考虑了《标准》规定的知识领域和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把有些分散学*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小数的乘法和小数的除法集中复*,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同时,把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进行比较,加强两者计算法则的联系。

  1.“小数的乘、除法”的复*。

  小数乘、除法的复*分为两部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用小数的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小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在计算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因此把整数乘、除法与相应的小数乘、除法对比复*,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问题解决的复*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简易方程”的复*。

  简易方程的复*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代数知识,这些代数初步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代数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标准》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与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关系来解方程的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复*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同时也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3.“多边形的面积”的复*。

  着重复*已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本学期所学的*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可以转化为已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而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又都可以转化为已学的多边形面积来加以计算。因此,复*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逐渐形成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观察物体”的复*。

  本学期的观察物体是二年级上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进一步抽象,观察的物体以立体几何形体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空间想像等方式来辨认一个或多个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和相对位置。复*时,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上,通过直观活动逐步渗透投影几何的思想。

  5.“可能性”的复*。

  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过了可能性的有关知识,但那时只停留在“概化”的层面,只要求比较可能性的大小,而本学期,要求学生借助生活中的问题,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值,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原则。因此,可把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复*,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由于可能性的知识与统计密不可分,复*时也要兼顾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复*目标

  通过总复*,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四、复*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小数乘法、小数除法、与简便计算。

  (2)简易方程。

  2、难点:

  (1)简易方程。

  (2)统计与可能性。

  五、复*的方法与措施:

  1、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复*.要根据相关内容的提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通过灵活有效的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和复*相关知识,达到加深体验与理解,形成结构,锻炼基本技能、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学*自信心的目的。

  2、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3、重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上的困难,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通过复*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6、重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复*课时安排:

  小数的乘、除法……………………………………………………1课时

  简易方程 …………………………………………………………1课时

  空间与图形…………………………………………………………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1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10

  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5人,男21人,女14人。优秀生较少,学困生较多。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下辅导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充分调动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帮辅积极性,全班实行“兵教兵”用来调动学生复*的有效性。

  复*内容:

  二、本册复*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1、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法则。

  2、空间与图形。

  了解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周长、面积、体积的含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解决与周长、面积、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3、统计与概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复**体目标

  1.复*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知识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四、复*策略

  1.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实施科学的复*。

  青岛版小学数学总复*无论是体例结构、呈现方式、内容安排还是练*的设计都体现创新的思想。

  2.注重复*的方法指导

  对于复*的方法,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合作交流、自主整理等形式;

  3.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效率。

  把所学的全部内容进行一次回顾与整理,内容很多,但是时间比较少,这就要注意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效率。

  五、时间安排:

  20xx.1.4——1.9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20xx.1.12——1.16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20xx.1.19——1.23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20xx.1.26——1.30第七单元全面复*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范本五份(扩展6)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实用5份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学*这节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的兴趣,为学*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引导学生完成练*。

  四、反馈练*。

  五、课堂总结。

  在练*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确定位置的必要性,掌握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感受丰富的现实背景,体验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增强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确定物**置的多种方式与方法,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学生:今天你回家,母亲问你在班级中的座位,你会怎样说?

  (例如:第3小组,第4排)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如:确定学校、家庭的位置、城市的位置等,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为什么要确定位置,掌握确定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讲授新课:

  1.师:去电影院看电影需买票,如果你买的票是10排12号,在电影院如何找到这个位置呢?

  (从电影院里的横排找到10排,再在这一排中找到12号)

  师: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师: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5,6)表示什么含义?

  [“6排3号”中的“6”指的是第6排,“3排6号”中“6”指是第3排中的6号座位,3排8号可以记作(3,8),(5,6)表示“第5排6号”]

  2.议一议

  (1)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2)在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其他方法的吗?与同伴交流。

  (在只有一层的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两个数据。一个用来确定排,一个用来确定号,如果是多层的电影院,一般还需要另外一个数据,确定位置在几层)。

  3.应用:

  在动物园里有如下的一些景点,让学生来思考这些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该如何描述。

  4.随堂练*:P145,练*(让学生找出标在图上后投影交流)。

  三、小结: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物**置的必要性。

  2.确定物**置的方法与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3

  教学要求: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中培养小组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 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2、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组汇报。板书:**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3)讨论:**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的前面,**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上 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给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景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景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景3:(投影演示冰霜)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霜里的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 句话吗?

  情景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2、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后记:

  1 学生对于前后、上下的区分较易掌握,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2 学生对于左右就比较难掌握。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描述物体在*面的相对位置,能根据*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小说家利用“第几组第几位”、“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确定位置的过程,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卡片、座位卡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班来了这么多的老师听课,你们高兴吗?想让这些老师认识你们吗?谁来做个自我介绍。

  请一名学生做自我介绍,然后提问,这个同学叫什么名字?他坐在什么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物体的位置。(板贴课题:位置)

  二、探讨确定位置的不同方法

  (一)、探讨用“第几组第几位”确定位置。

  请同学们数一数,我们班有几个小组。教师说明:*惯上我们把竖着的说成组。

  1、现在我们就按这个顺序先确定自己在第几组,再确定在第几位。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位置,然后指名说出自己的位置。

  2、游戏:找朋友

  游戏规则: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同学猜猜他好朋友是谁。

  3、填写座位卡

  同学们都会说自己的位置,那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位置写下来呢?拿出准备好的座位卡,认真的填上自己的座位号。填好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4、找新座位

  把刚填好的座位卡收上来重新分发,根据新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新座位。

  5、帮助没有找到座位的同学找座位,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

  6、检查学生确定的新座位

  (1)、互相检查,及时调整。

  (2)、学生自报座位号,集体判断。

  7、小结: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词语来确定位置的?(板贴:第几组第几位)

  (二)探讨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

  1、出示动物挂图,说明:我们*惯把横着的说成排。

  2、教师说出位置,指名说出动物名称。

  3、教师说出动物名称,指名说出位置。

  4、互动:同桌之间一人模仿老师提问,一人作答。并请几组演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小结:这一次我们又是通过什么词语来确定位置的呢?(板贴:第几排第几个)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活动:蚂蚁找食物

  1、老师演示蚂蚁吃苹果的路线。

  2、指名板演蚂蚁吃香蕉的路线。

  3、小组合作完成蚂蚁吃梨和虫子的路线。(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开展了这么多的活动都和什么有关呢?你能准确的说出一件物体的位置吗?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吗?

  板书设计:

  位置

  第几组第几位

  第几排第几个

  动物挂图 蚂蚁找食物图片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5

  教学内容:位置(第5页)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举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根据行列举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课件座次卡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2、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2、挂图了示第8页的第5题图

  (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