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数学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美味蛋糕店”的师傅招收学员时考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8/24,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想拿这道题目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们能被选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表示出这张卡纸的8/24,想一想怎样做?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解说)

  师:从上面这些学生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生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8/24=4/12=2/6=1/3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地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肯定: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举例说明)。

  2.探索约分的方法。

  请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师:通过上面的学*我们知道了,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个蛋糕的8/24,其实也就是切出这块蛋糕的1/3,这样也就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三、课堂练*,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练一练”。

  (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因此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中解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练*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

  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

  1、找朋友:找出和18/54相等的分数。

  9/271/31/26/183/42/92/6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十一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把0.5化成分数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

  四、课堂作业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理解“最简分数”“约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约分的依据、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正确进行约分是重点;理解和掌握约分的依据、方法是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复*铺垫

  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12/36=()18/=4/()=()4/=1/()

  3/4=()8/=9/()=()24/=21/()

  2、下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是几?

  2/310/1512/158/1230/60

  3、怎样判断一个数有约数2、3、5?

  二、教学新知

  1、理解“最简分数”

  (1)观察2/3、8/12、1/4、15/20、5/7哪些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

  2/3、1/4、5/7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

  出示: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练一练

  A、指出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最简分数:

  8/97/211/105/1417/5140/6024/241又25/80

  B、说出3个最简分数。

  C、写出分母是10的全部真分数,再指出哪些是最简分数?

  2、教学例1

  把18/30化成最简分数

  根据分数懂得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

  (1)投影出示表示18/30的长方形图。

  18/30的分子、分母有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得:

  18/30=18÷2/30÷2/=9/15

  (出示表示9/15的长方形图)

  9/15的分子、分母还可用公约数几去除?

  9/15=9÷3/15÷3=3/5投影出示表示3/5)的长方形图

  3/5能不能再化简了?为什么?

  教学过程

  备 注

  观察图和式的变化过程,得到:

  18/30=9/15=3/5所以18/30=3/5

  (2)归纳: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出示课题“约分”)

  (3)概括约分的方法。

  用分子和分母的()(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分数为止。

  (4)练一练

  下面各算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10/15=2/36/12=12/2420/24=5/64/5=8/10

  3、教学例2

  把30/45和12/48约分。

  (1)教师示范把30/45约分。

  A、先用公约数3去除,得10/15。

  B、再用公约数5去除,得2/3。

  C、通常要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教师边板书演边讲,最后指出:每次约分所得的分子、分母要和原来的分子、分母对齐。最后约分所得的最简分数要写在等号右边。

  (2)把12/48约分。

  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练*。

  板演后共同分析约分过程和约分方法。

  (3)引导学生重新观察30/45和12/48的约分过程,思考还可怎样约分,更为简便。

  (4)12/48可用什么数进行直接约分?30/45怎样直接约分?

  :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能一次约简。这样约分比较简单。

  三、练*反馈

  1、把下面各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4/810/512/274又25/503又40/60

  练*后反馈、讨论。

  4/8、10/15、4又25/50它们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你的约分方法简便吗?

  3又40/60、60/150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10的倍数,如何使约分简便?

  2、课本P97试一试。

  四、课堂练*

  课本P97第3题第二行,第4题。

  五、课堂

  六、课后作业《作业本》

  在理解互质数的基础上学生较好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教学约分方法时,结合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化简的过程,从而归纳出约分的概念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但在练*中把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忘记的较多,还有有些学生没有把分数化到最简。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美味蛋糕店”的师傅招收学员时考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8/24,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想拿这道题目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们能被选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表示出这张卡纸的8/24,想一想怎样做?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解说)

  师:从上面这些学生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生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8/24=4/12=2/6=1/3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地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肯定: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举例说明)。

  2.探索约分的方法。

  请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师:通过上面的学*我们知道了,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个蛋糕的8/24,其实也就是切出这块蛋糕的1/3,这样也就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三、课堂练*,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练一练”。

  (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因此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中解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理解“最简分数”“约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约分的依据、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正确进行约分是重点;理解和掌握约分的依据、方法是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复*铺垫

  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12/36=()18/=4/()=()4/=1/()

  3/4=()8/=9/()=()24/=21/()

  2、下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是几?

  2/310/1512/158/1230/60

  3、怎样判断一个数有约数2、3、5?

  二、教学新知

  1、理解“最简分数”

  (1)观察2/3、8/12、1/4、15/20、5/7哪些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

  2/3、1/4、5/7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

  出示: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练一练

  A、指出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最简分数:

  8/97/211/105/1417/5140/6024/241又25/80

  B、说出3个最简分数。

  C、写出分母是10的全部真分数,再指出哪些是最简分数?

  2、教学例1

  把18/30化成最简分数

  根据分数懂得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

  (1)投影出示表示18/30的长方形图。

  18/30的分子、分母有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得:

  18/30=18÷2/30÷2/=9/15

  (出示表示9/15的长方形图)

  9/15的分子、分母还可用公约数几去除?

  9/15=9÷3/15÷3=3/5投影出示表示3/5)的长方形图

  3/5能不能再化简了?为什么?

  教学过程

  备 注

  观察图和式的变化过程,得到:

  18/30=9/15=3/5所以18/30=3/5

  (2)归纳: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出示课题“约分”)

  (3)概括约分的方法。

  用分子和分母的()(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分数为止。

  (4)练一练

  下面各算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10/15=2/36/12=12/2420/24=5/64/5=8/10

  3、教学例2

  把30/45和12/48约分。

  (1)教师示范把30/45约分。

  A、先用公约数3去除,得10/15。

  B、再用公约数5去除,得2/3。

  C、通常要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教师边板书演边讲,最后指出:每次约分所得的分子、分母要和原来的分子、分母对齐。最后约分所得的最简分数要写在等号右边。

  (2)把12/48约分。

  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练*。

  板演后共同分析约分过程和约分方法。

  (3)引导学生重新观察30/45和12/48的约分过程,思考还可怎样约分,更为简便。

  (4)12/48可用什么数进行直接约分?30/45怎样直接约分?

  :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能一次约简。这样约分比较简单。

  三、练*反馈

  1、把下面各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4/810/512/274又25/503又40/60

  练*后反馈、讨论。

  4/8、10/15、4又25/50它们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你的约分方法简便吗?

  3又40/60、60/150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10的倍数,如何使约分简便?

  2、课本P97试一试。

  四、课堂练*

  课本P97第3题第二行,第4题。

  五、课堂

  六、课后作业《作业本》

  在理解互质数的基础上学生较好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教学约分方法时,结合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化简的过程,从而归纳出约分的概念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但在练*中把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忘记的较多,还有有些学生没有把分数化到最简。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2)进一步掌握把低级单位名数聚成高级单位名数,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基本训练

  1、判断: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

  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6个。()

  7/9是最简分数。()

  (学生用手势表示,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

  2、练*第一题的上面一行:请个别学生板演在投影片上。

  3、反馈校对:说说错误在什么地方?你是怎样思考导致错误的?怎样改正?

  例如:24/15=8/3;一种改正方法是将答案改正;如果使答案不改工的话,怎样改题?(这里改题有多种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约分过程)

  4、老师这里收集了同学作业中的错误,请同学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15/45=5/370/28=35/142又36/24=3/2

  提醒学生:一般情况下,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5、针对下面的最大公约数,并组成有关的两个分数。

  24和30;56和49;110和121;80和72;54和42

  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变式(运用)训练

  1、学生约分后有什么用处呢?

  2、出示:先约分,再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4/9和32/2060/25和72/301又15/5和1又28/7

  反馈并比较。

  3、出示: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带分数。

  2125米=()千米80分=()小时

  1米40厘米=()米4050千克=()吨

  2小时20分=()小时76分米=()米

  反馈,讲评。

  教学过程

  备注

  4、练*

  5:你从约分后的结果中的得到什么信息?用哪种结果表示好?为什么?看来约分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很大。

  三、深化训练

  我们已经学会了约分,但是有一些分数比较大,那怎样月份呢?

  1、出示情景:某小学共有学生988人,其中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有388人。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数的几分之几?

  思考:你想怎样约分?

  反馈:你采用的解题策略是怎样的?

  2、你能用类似的方法解决思考题吗?

  四、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练*,你觉得有什么提高吗?

  五、课堂作业

  1、课本第98页第1题(第二行6个小题),第6、7题。

  2、《作业本》

  练*中,一部分学生没有把结果化成带分数和最简分数,或者约分不彻底。告诉学生,在学*了约分以后,一般要把最后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菁华3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1

  一、智慧宝囊(13分)

  1、3.2*方分米=( )*方厘米 0.6时=( )分

  1.25吨=( )吨( )千克

  2、在( )里填上>、<、=

  11×0.8( )11 5.5×0.1( )5.5÷10 0.89( )0.9

  1÷0.9 ( )1 2÷3( )0.67 4.6÷100( )4.6×0.1

  3、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是5.6*方米,高是2米,底是( )米。

  4、16÷6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 ),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5、把0.23、0.234、 0.234、 0.3和 0.233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 )

  6、元旦期间,某电器商场销售空调χ台,销售冰箱的台数比空调台数的2倍多10台,这个电器商场销售冰箱( )台。

  7、下图是五名学生一分钟跳绳成绩统计表:

  姓名

  李军

  王涛

  赵娜

  李可

  王迪

  成绩

  152

  70

  78

  89

  76

  ⑴ 这组数据的*均数是( )。⑵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⑶ 用( )代表这五名学生跳绳的一般水*更合适。

  2007年1月

  5

  星期日

  8、填身份证号码

  李老师今年26周岁,

  今天是她的生日。

  相

  片

  姓名:李学

  姓别:女

  出生:□□□□年□□月□□日

  住址:××××××××××

  编码:110102□□□□□□□□1520

  (在□中填入合适的数字)

  9、已知a=5,b=0.4,c=21式子3a-6b+2c的值是( )。

  10、有5张分别写着5、6、7、8、9的卡片,其中6是幸运号。

  ⑴ 小红任意抽走一张,她抽到6的可能性是( ),大于6的可能性是( )。

  ⑵ 若小吉抽走了5和9,剩下的由小红抽,她抽到6的可能性是( )。

  二、我是公正的法官(对的打√,错的打×)(4分)

  1、χ=1.8是方程4χ+3.6=10.8的解。 ( )

  2、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一定相同。 ( )

  3、如果除数小于1,那么商比被除数(0除外)大。 ( )

  4、把*行四边形木框拉成长方形,周长和面积都变大了。( )

  三、精挑细选(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面积都相等,已知*行四边形的高是8厘米,三角形的高是( )。

  A 4厘米 B 8厘米 C 16厘米

  2、下面图形中,( )可以密铺。

  A B C

  3、如下图,在边长相等的四个正方形中,画了两个三角形(用阴影表示),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关系是( )。

  A S1>S2 B S1=S2 C S1 S1 S2

  4、 左图中从左面看是( ),从正面看是( ),从上面看是( )。

  A B C D

  四、神机妙算

  1、竖式计算 (每题2分)

  30.9×2.7 5.95÷27.6(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每题3分)

  72.8÷5.6+14.9 5.4×12.3+5.4×7.7 42×101-42

  0.25×3.2×12.5 3.6÷1.5÷2 33.4+0.12×50

  3、解下列方程(每题3分)

  ⑴6χ+15×7=141 ⑵ 2χ÷2.8=8.2 ⑶ 1.4χ-0.7χ=56

  4、只列式或方程不用计算。(每题2分)

  ⑴ 36.8与8.8的差除5.6,商是多少?

  ⑵一个数的2.5倍,比3.6多1.4,这个数是多少?

  5、计算下面组合图形面积。( 3分)

  五、我来画一画。

  1、小然和小东用转盘做游戏,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算小然赢,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算小东赢,请用你喜欢的颜色,按要求涂一涂转盘。(3分)

  使小然赢的可能性大 使小东赢的可能性大 这样涂最公*

  2、画一个三角形,并画出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量出所需条件,计算出它的面积。(3分)

  3、在下面*行线上画两个面积相等的*行四边形。(2分)

  4、用你学过的*面图形,画一幅你喜欢的'图画。(3分)

  六、走进生活

  1、按要求回答:

  ⑴一条高速公路长336千米,一辆客车3.2小时行完全程,一辆货车用3.8小时行完全程,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快多少?(5分)

  关系式: ( ) =

  要求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快多少,必须先算:

  列式不用计算:

  ⑵ 学校美术小组有学生120人,比书法小组的人数的2倍多14人,书法小组有学生多少人?(4分)

  画出线段图: 列式不用计算:

  2、只列式不计算(4分)

  (1) 3辆汽车5天可以运送货物187.5吨,那么每辆汽车*均每天运多少吨?

  (2) 每辆汽车每天可以运货12.5吨,3辆汽车5天可运多少吨货物?

  2、列式解答

  (1)一根*米长的彩带,每1.4米剪一段包扎一个礼盒,这根彩带可以包扎几个礼盒?(4分)

  (2)学校举行书画竞赛,四、五年级共有75人获奖,其中五年级获奖人山数是四年级的1.5倍,四、五年级各有多少同学获奖?(列方程解答)(4分)

  (3)一块梯形麦田,上底是76米,下底是120米,高50米,一共收小麦9310千克,*均每*方米收小麦多少千克?(4分)

  (4)妈妈到菜市场用31元买了4千克西红柿和一些鸡蛋,其中买西红柿用去20元,如果每千克鸡蛋4.4元,那么妈妈买鸡蛋多少千克?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5分)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2

  五( )班 姓名_______ 成绩______

  一、填空: (18%)

  1、4.5×0.9的积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

  2、11÷6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 ),精确到十分位是( )。

  3、36000*方米=( )公顷 5.402千克=( )千克( )克

  2千米7米=( )千米 ( )小时=2小时45分

  4、在○里填上“>”、“<”或“=”

  0.78÷0.99○0.78 7.8×1.3○7.8 9.027○9.027

  5、根据“一种钢丝0.25米重0.2千克”可以求出( ),列式是( );也可以求出( ),列式是( )。

  6、一条马路长a米,已经修了5天,*均每天修b米,还剩( )米没有修。当a=600,b=40时,还剩( )米。

  7、小林的*均步长是0.7米,他从家到学校往返一趟走了820步,他家离学校( )米。

  8、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一个新数,与原数相差44.55,原数是( )。

  9、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方厘米,斜边上的高是( )厘米。

  二、判断: (5%)

  1、9.94保留整数是10。 ………………………………………( )

  2、0.25×0.4÷0.25×0.4的结果是1。 …………………………( )

  3、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商也缩小10倍。………………( )

  4、a÷0.1=a×10 ……………………………… ( )

  5、甲数是a,比乙数的4倍少b,求乙数的式子是4a-b。……( )

  三、选择: (5%)

  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数有( )个。

  A、9 B、0 C、无数 D、99

  2、一个两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是5.0,这个数最小是( )。

  A、4.99 B、5.1 C、4.94 D、4.95

  3、昙花的寿命最少保持能4小时,小麦开花的时间是昙花寿命的0.02倍,约( )左右。

  A、0.8分钟 B、5分钟 C、0.08分钟 D、4分钟

  4、a÷b=c……7,若a与b同时缩小10倍,则余数是( )。

  A、70 B、7 C、0.7 D、0.07

  5、对*×101-*进行简算,将会运用(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结合律

  四、计算:

  1、口算: (5%)

  0.4×0.02= 3.5+7.6= 1.23÷3= 2.4×2.5=

  16÷1.6= 0.9÷0.01= 7÷0.25= 99×0.25=

  1.2×0.4+0.4×1.3= 4×(1.5+0.25) =

  2、递等式计算: (12%)

  0.11×1.8+8.2×0.11 0.8×(3.2-2.99÷2.3)

  5.4÷(3.94+0.86)×0.8 (8.1-5.4)÷3.6+85.7

  3、解方程: (12%)

  2+1.8-5ⅹ=3.6 2ⅹ÷2.3=4.5

  6ⅹ+4ⅹ-11=2.9 7(ⅹ-1.2)=2.1

  五、看图回答问题: (3%)

  南长街小学五、六年级爱心捐款情况统计图。

  1、( )班捐款最多。

  2、五年级*均每班捐( )元。

  3、南长街小学共有23个班,请你估计一下,全校的捐款大约是( )元。

  六、列式计算: (8%)

  1、1.6乘0.5的积除1,得多少?

  2、一个数的2倍减去2.6与4的积,差是10,求这个数。

  七、填写下面发票的“金额”和“总计金额”。(每行1分)6%

  和*文化用品商店发票

  2004年1月12日

  购货单位:松山小学

  货 名数量单位单价(元)金 额

  百十元角分

  语文本100本0.80

  数学本150本0.50

  圆珠笔80支2.50

  胶 水120瓶1.45

  记录本12本3.00

  总计金额人民币(大写): 佰 拾 元 角 分

  八、应用题: (26%)

  1、甲乙两地相距740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7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小朋友带10元钱去买文具,每支铅笔1.2元,每本练*本0.7元,每张彩纸0.2元,小朋友买了5支铅笔,剩下的钱买彩纸,还可以买几张彩纸?

  3、一辆汽车前2小时*均行40千米,后2小时分别行了43.5千米和44.5千米,这辆汽车*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340棵,梨树的棵数比桃树的3倍还多20棵,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多少棵?

  5、李伟家客厅长6米,宽4.8米,计划在地面上铺方砖,商店里的方砖尺寸有以下几种:①边长10厘米。②边长35厘米。③边长40厘米。④边长50厘米。请你帮李伟选择其中一种方砖,说说选择理由并算算需要买多少块这样的方砖?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3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4分)

  1.零下4℃通常记作( )℃;高于海*面160米通常记作( )米。

  2.到2013年底全国总人数1360720000人,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 )人,精确到十分位约是( )人。

  3.在○里填上“<”、“>”或“=”。

  3.5×0.8 ○ 3.5 26÷10 ○ 26÷100 8.260○8.26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角8分=( )元 450公顷=( )*方千米

  1.04千米 = ( )米 0.37公顷 = ( )*方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图中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用小数表示是( )。

  7.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的*似值是6.5,这个两位小数最大可能是( ),

  最小可能是( )。

  8.如图,从A站到D站(单程)一共要准备( )种不同的车票。

  9.*4分钟能做8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他每分钟能做( )个零件,

  做一个零件用( )分钟。新

  10.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8*方米,高是8米,上底是4米,它的下底是( )米。

  11.一本书a页,小华每天看12页,看了6天,还有( )页没有看。

  12.下面一组图形的阴影变化是有规律的,请根据这个规律把第四幅图的阴影部分画出来。

  二、选择题(每题1分,计8分)

  1. 在0、-1、+9、10、-1.2、49中正数有( )个。

  A、2 B、3 C、4 D、5

  2. 由5个十,8个0.1,4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A、50.84 B、5.84 C、5.804 D、50.804

  3. 把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框架拉成*行四边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面积不变,周长变大 B、面积不变,周长变小

  C、周长不变,面积变大 D、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4. 5.5÷b(b≠0),当b是( )时,商一定大于5.5。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无法确定

  5. 有一个三位小数4.5□1,估算4.5□1×2的积,*似值( )。

  A、在7到8之间 B、在8到9之间

  C、在9到10之间 D、比10大

  6.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面积也相等,已知*行四边形的高是8厘米,三角形的高是( )。

  A、16厘米 B、8厘米 C、6厘米 D、4厘米

  7.用18根1厘米长的小棒摆长方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摆法?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多少*方厘米?( )

  A、3种18 B、4种18 C、4种20 D、4种24

  8.甲数是a,比乙数的4倍少b,求乙数的式子是( )。

  A、a×4-b B、a÷4-b C、(a+b)÷4 D、(a-b)÷4

  三、计算题(计28分)

  1.直接写得数(4分)

  3.6+4= 0.01+1.01= 0.37-0.3= 0.7a-0.6a=

  2.7+4.56+6.3= 8.4÷0.42= 0.25×4= 0.2×0.3÷0.2×0.3=

  2.用竖式计算(12分)

  3.48+6.52= 9.67-6.7= 4.05×7.2= 3.75÷0.16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简便方法计算(12分)

  5.76+6.16+4.24 5.27-3.9-0.1 3.7×4.5-4.4×3.7 0.25×36

  四、图形操作题(3+2+2=7分)

  1.右面的方格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方厘米。在图中画面积是12*方厘米的*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各一个。

  2.看图计算面积(单位:厘米)。 3.已知阴影部分面积是24*方厘米,求梯形面积。

  五、统计实践题(6分)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男生合格人数最多的项目是( );女生合格人数最少的项目是( )。

  2.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个班最需要加强的是( )训练。

  3.在( )项目上,女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 )项目上,男、女生合格人数相同。

  4.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班至少有( )人。

  六、解决问题(第1题6分,第5题5分,其余各题4分,共27分)

  1.一块*行四边形小麦地,底400米,高250米,面积是多少公顷?如果每公顷收小麦6000千克,这块地能收获多少吨小麦?

  2.有一捆电线长20米,工人师傅第一次用去0.85米,第二次又用去1.25米,这时电线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3.李大叔今年收获了1.2吨苹果,其中一半达到一级质量标准,其余达到二级质量标准。如果分等级出售,一级苹果每千克2.2元,二级苹果每千克1.5元;如果不分等级出售,每千克1.7元,怎样出售比较合适?计算说明。

  4.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8个拼成较大长方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

  其中周长最长的是多少厘米?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答:一共有( )种不同的拼法,其中周长最长的是( )厘米。

  5.下面是桃岭小学所在街区的*面图。

  (1)用数对表示下列场所的位置:

  桃岭小学( , )

  超市( , )

  图书馆( , )

  银行( , )

  (2)张老师从汽车站到桃岭小学,可以先向南走 格,再向东走 格。

  (3)丽丽家的位置是(3,3),在图中标出来,并描出她从家到桃岭小学的路线。

  6.有一盒乒乓球,如果每次从中取出3个,取了a次后还剩下6个;如果每次取5个,

  取a次后正好取完。写出两个表示这盒乒乓球个数的式子。

  第一个式子: ;第二个式子: ;

  根据题意,可求出a= 次,这盒乒乓球共有 个。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 (菁华3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教科书第4页的例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感觉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的能力。

  3.进行爱护公物、保护学校环境的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在理解小数乘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生活引入。

  1、复*铺垫

  ⑴0.7表示十分之()

  0.38表示()

  0.925表示()

  ⑵计算:1.36×123.08×253.6×21

  【设计意图:设计与本课题密切联系的复*题.将本课所学内容与前面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内在联系了。】

  2、生活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校门口的宣传栏上的玻璃碎了,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换玻璃,你们愿去吗?

  生:愿去。

  师:电脑显示宣传栏的特写镜头,学校宣传栏长1.2米,宽0.8米,如果要给这宣传栏换玻璃,需要多大一块玻璃?小明想了半天也不知该换多大的一块玻璃?

  师:同学们,小明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小明不知该换多大一块的玻璃?

  师:你们乐意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乐意!

  二、新知探究

  1、自主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都很热情,请同学们先自主探究算出换多大一块玻璃。

  让生合作探究、讨论、计算。

  师:同学们能力很强,很快就算出结果,请小组先派一名代表。

  a组代表:算法:1.2×0.8=1.2÷10×8=0.96(*方米)

  算理:我们组把1.2*均分成10份,求8份是多少?

  b组代表:算法

  1.2扩大到要的10倍12

  ×0.8扩大到要的10倍×8

  0.96缩小到要的96

  算理:我们组经过讨论,我们先把1.2×0.8看成12×8再算出积,然后把积缩小要的100,再点上小数点。

  3、交流评价,掌握算法算理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展示了算法和算理,现在有不同意风要提出质疑的。

  师:同学们,你们都很热情帮助别人,现在教师需要换块长1.5米,宽0.9米的玻璃,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请你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帮老师算一算.

  生1:我会算,应换1.35*方米。

  师:你们能把计算过程向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先把1.5×0.9看成整数乘法,然后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最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右边数出几们点上小数点.

  1.5扩大到要的10倍15

  ×0.9扩大到要的10倍×9

  1.35缩小到要的135

  师:你发现了什么?

  3.练*:完成p4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做完后指名说

  师:今天我们学*了小数乘小数,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老师可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如果所乘得的积的位数不够怎么办?

  小组讨论:积的位数不够时,需添:“0”补足。

  4.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

  ⑴计算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⑵看因数中一菜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⑶积的位数不够,需要用“0”补足。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点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使”作用了。】

  四、课堂练*

  1.自主练*:p6练*

  2.选择:

  ⑴两个小数相乘,积一定()

  a.大于b.小于c.等于

  ⑵a×b<a(a、b均大于0),则b()

  a.>b.<c.=

  ⑶下面各式中乘积最小的是()

  a.12.75×8.3b.127.5×8.3c.12.75×0.83

  设计意图:设计巩固练*题借以对新知识的巩固加深,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2

  【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2.3×4567×2.099.06×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继续交流: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小数乘小数与前面学*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联系?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3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的乘法计算,懂得在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佣补足。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积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关键)

  1.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2.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

  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境准备:

  1.出示练*题,说一说根据什么说出积有几位小数?

  2.口算(卡片)

  3.全班练(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二.探索研究:

  1.计算:0.056x0.15

  2.师生质疑:计算中遇到什么新?问题这样点积的小数点?

  出示投影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肯定:

  0.0560.056

  x0.15x0.15

  280280

  5656

  8400.00840

  小结:点小数点时,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补足后小数的末尾”多”要划去。

  交换例3因数位置再乘一遍。

  小结:总结出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3.出示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到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读题,理解2.4倍表示的意义。

  列式,算式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比较例3和例4的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1)例3第二个因数(0.15)比1时,积(0.0084)

  比第一个因数(0.056);

  例4第二个因数(2.4)比1时,积(44.4)比第一个因数(18.5)。

  (2)为什么第一个因数要“0除外”?

  三.实践创新:

  1.大家练,课本3页做一做:(指名板演)

  0.32x0.252.6x1.08

  2.在下面各题积上点小数点:

  0.0252.005

  x0.18x0.009

  20018045

  25

  450

  个人见解

  一个数乘小数

  板书设计例3:0.056x0.15=0.0084

  0.056

  x0.15

  280

  56

  0.00840

  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

  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

  的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18.5x2.4=(吨)

  答:九月份产奶吨。

  教学反思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菁华3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1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生活迎新年

  二、说教材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结构特点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的内容,通过课堂的'学*将本册前几个单元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加以整合,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节课教材中安排的3个活动:节日里的活动,长跑接力和有奖游戏,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趣味性与挑战性,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寻找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等能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的兴趣,培养良好*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以“学生是学*的主人”为基本概念,让学生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与发展。

  四、说学法

  (一)学生学*情况分析

  在学*本课内容前已经已经学*了分数的再认识,倍数与因数,以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等知识,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因为有很多的学生对于以上所学知识能理解,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待在活动中巩固和提高

  (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2、合作交流法.

  课上设计同桌互说、集体汇报等交流活动,完善学生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中即将迎来新年,新年里你们一定会计划做许多事情,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我要练*跳舞。

  生:我要去商店买东西。

  生:我要学画画。

  生:我要回奶奶家。

  生:我要回姥姥家。

  生:我要和老师、同学开联欢会

  ……

  师:可见同学们在迎新年的这个节日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淘气、笑笑班节日里的活动呢?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淘气、笑笑班迎新年的活动(板书课题:迎新年)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利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活动之一:迎新年

  师:请看淘气和笑笑班所有同学节日里的活动。

  (PPT出示教材第91页的表格)

  生:仔细观察PPT中的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生:……

  师:根据大家获取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自由提问题.大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把表格填完整.

  生:表格中应分别填3/10 、1/5 3/20 1/4 1/10

  [根据表格,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因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之二:长跑接力

  师:刚才对我们对淘气、笑笑班新年里的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可我们学校新年也有活动安排,那就是准备举办一次长跑接力活动。共有5个接力点,你想一想,5个接力点的位置应该在哪里?(生都陷入了沉思,稍候有一小男孩举起了手)

  生1:老师,这5个接力点包括起点和终点吗?

  生2:我认为包括,图中加上起点和终点共5个点,不正好吗?

  生3:我认为5个接力点不包括起点和终点。你看吧,如果包括,那中间一共才3个点。

  生4:就是,刚才题中说的是5个接力点,绝对不包含起点和终点。(迫不及待)

  (这时,下面很多同学发出了“就是”的声音,都同意生3与生4的看法)

  师:五个接力点都在长跑路线上,请根据下表确定位置.(PPT出示书中插图)

  距起点的距离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第1接力点

  1/4

  第2接力点

  1/3

  第3接力点

  1/2

  第4接力点

  2/3

  第5接力点

  3/4

  (学生们有的拿铅笔先试着轻轻地分着,画着,像是在估计着调整着,有的是拿着尺子在量线路的长度,还有的标过又用橡皮擦擦重新又开始算……)

  师: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生1:我是根据分数进行估计的。

  生2:我是用眼睛大致估计的。

  ……

  师:课件上做的有可以拖动的点,点着它并拖动就可以放在线路的任意位置。

  师:大家觉得这五个接力点确定得公*吗?

  生:讨论一翻后认为不公*.

  师:怎样设计才公*呢?

  生讨论后汇报:如果线路的总长为整体1,那每个接力点的位置该是

  生1:1/6、2/6、3/6、4/6、5/6

  生2补充:1/6、1/3、1/2、2/3、5/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5个公*接力点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集中的智慧,利用多次讨论来解决接力点的设计位置,探讨接力点设计的是否合理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推理能力]

  活动之三:有奖游戏。

  师:新年里的活动可真丰富,许多有奖游戏等着大家来选择呢?

  (媒体出示课本第92页活动(2)的内容)

  师:你觉得哪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大?你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生1:我选第3个游戏,因为得奖的可能性大。

  师:那它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2/4。

  生2:也可以是1/2。

  师:其它2个游戏的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5:第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1/10,绿球的可能性是1/5。

  生6:我认为第二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较难得出。

  师:为什么?

  生6:因为每场电影的人数是不同的,所以难以确定得奖率。

  师:那你们最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很多同学都选择游戏3)

  (三)知识的运用

  师:昨天让大家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让我们把调查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一种游戏最有吸引力。

  生:汇报交流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在迎新年的一个个游戏活动中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大家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课下请你也来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已经认识了分数,已经具备了有知识和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六、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代表月饼,通过学生分月饼不仅复*了旧知识,也为下一步教学做了铺垫。

  (二)互动探究、学*新知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肯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学生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

  再是让学生数出偶数支的1/2。

  最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2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学生认识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中,我觉得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画中,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这样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4、练一练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要比较这三个图形的1/2

  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第一课时《摸球游戏》103--106页。

  2、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二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抛硬币》,初步感知:一定、可能、不可能。

  (2)三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摸球游戏》,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一定、经常、偶尔、很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3)三年级下册,学生学过《猜一猜》《转盘游戏》,进一步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

  (4)在四年级下册《游戏公*》的学*中,他们又认识了等可能性。

  而本学期所学的概率知识主要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三个年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与发展。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能力:通过摸球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摸球、猜测、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难点:

  因本课是让学生从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并掌握用数表示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二、说教具、学具: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求知欲,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转盘、题卡,给学生准备了(每组)五个摸球的图片、一张表格、两个红圆片、一个白圆片。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采取用

  (1)引导发现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2)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相互间的合作意识,这两种教学法相结合,批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分交流。

  由以下几部分展开教学(出示流程图):摸球游戏-------机智问答-------感知数据(0、分数、1)----描述生活现象。

  四、说教学程序:

  (一)摸球游戏(复*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贴出五个盒子的图片)

  (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百宝盒,里面装有各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本课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二)机智问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学们,请看第一个盒子,能摸到白球吗?”生:不能。“那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师,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没有!”好,我们就用0表示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边写下0)。那么,第二个盒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用1表示,有的学生说用2表示,因为里面有2个白球,我让他们进行简短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边写下1)。

  (三)感知数据,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这里,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母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有的学这节数学课真有趣的可能性为1……

  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让他们把数数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有了前两个盒子作铺垫,第三个盒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向学生“怎么用一个数来表示第四、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让他们自己去先思考,再讨论,再汇报。最好,学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个球,共有八种可能的结果,这里的1是4号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同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给出0和1作铺垫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小组讨论的学*方法,从而得出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重点,这也是我在处理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特色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让学生小组做课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戏,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再次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然后,让学生解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是12次,而有的小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让学生认识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标准概率,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五、说板书

  最后,我说说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学生通过以前所学知识自然过渡到今天所学知识,(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符合学生的识知规律,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6篇)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除法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主问题和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数学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各种型号电池及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各种型号电池。

  2、针对5号电池。

  引:现在老师手中这节电池的价钱是250,缺什么?应该是250什么?如果用角做单位呢?元做单位呢?(板:2.5元)2节5号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5元)5节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12.5元)

  二、探知。

  出示教材中情景图一。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独立列式。(口答得出“每节5号电池2.5元”)

  2、尝试竖式计算(找不同计算方法板演)。

  3、小组交流算法.

  4、根据元角分知识引导算法。

  针对除得余数为1后引:个位商2后,余数1不够商了怎么办?得数中的“5”是怎样来的?如果余数不是1而是10该多好呀!商2后还剩下几元,1元也就是多少角?

  5、再次思考后全班内交流算法。(巡视中把各种竖式让学生板演黑板上)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6、同桌互说算法。

  7、初步感知算理。

  引:此题之所以余1后仍然可以计算是因为什么?如果抛开元角分,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我们知道数的本身也有计数单位,每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你可以做了吗?来试一试。

  出示情景图二

  1、估算每节大约多少元。

  2、尝试竖式计算。(注意出错地方)

  3、找学生说算法。(有用计数单位回答的表扬)

  4、重点用计数单位分析算理。

  5、小组内讨论交流。

  6、让学生说注意问题。

  三、巩固。

  1、数学诊室(改错题若干)。

  2、把没做完的题补充完整(教材中的做一做)。

  3、选择题。(练*中的题若干)

  四、: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样的感受?

  教学反思: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动手做等活动,认识*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2、能力目标: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其认知水*还处于形式水*阶段,所以我把重点定为: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时,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认为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融观摩、操作等学*方法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对*形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探究,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教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让本节课所授的知识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尺子等教具与学具。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万能阿曼接到求助电话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卡通形像,以及有趣的故事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动机,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中体验。

  活动一:做桌面

  我出示活动要求,问学生你们愿不愿意和阿曼一起帮忙解决这个困难?好,让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板书课题:动手做。接着我请学生拿出手中的*行四边形纸,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并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我请学生分别展示他们的不同的设计,提出问题: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想一想,这些设计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来引导学生找出两个共同点:

  1、每条分割线都是垂直的;

  2、它们的对边都是*行的,并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最后让学生动手用剪刀沿着*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看是否能拼成长方形。在整个活动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高的特征,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活动二:表述梯形的高

  我出示梯形纸片,并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行四边形的高,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梯形的高呢?引导学生根据*行四边形的高说出梯形的高。活动中通过教师示范说,学生自已说,生生互说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新的学*,再一次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活动三:分三角形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手中的三角形纸片: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画一条线段,把这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由操作。通过这种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同时又具有操作性的活动,从而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对高的认识。然后我再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三道不

  同形式的练*题。

  1、试一试,标出图形的底和高,加深对图形的底和高的认识。

  2、练一练,画出图形的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高的画法

  3、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

  (由浅入深的题型设计,针对各层次的学生,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都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通过总结评价、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既能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2)课后用七巧板的某些板拼成*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教学重点:

  认识*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能借助三角尺画出*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三角尺*行四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呈现情境图。

  2、提出问题

  (1)“长方形的桌面”,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是什么意思?

  (3)应该怎样制作的长方形桌面?

  3、学生用附页1中的图1剪一剪,试一试。

  二、认识“高”

  1、活动(一):*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不同锯法有什么共同点?(贴*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和底,进一步感受高和底及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2、活动(二):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和底

  (1)出示三角形,请同学们对比*行四边形,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学生描述三角形的高和底是如何得到的,使学生体会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3)出示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3、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描述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4、分别找出图形中底和对应的高,并标记出来。

  三、画“高”

  1、探究*行四边形高的画法

  ①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行四边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用三角板画,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直角边和*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对齐,从边上的一点画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它的高,用虚线表示,垂足所在的边叫*行四边形的底。

  ⑤让学生在*行四边形中练*高的不同位置的画法,并在练*中体会和感悟*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2、画梯形的高。

  (1)出示梯形:我们已经学会了画*行四边形的高,同学们知道梯形的高怎样画吗?

  (2)学生独立操作,展示不同作品。

  (3)引导学生思考:梯形的高和*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画三角形的高。

  (1)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已经会画两种图形的高了,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们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2)谁想来展示台前介绍一下自己的画法?学生汇报,注意纠正错误画法。

  (3)总结归纳三角形高的画法,并在练*本上练*画高。

  (4)大家知道三角形的高有多少条吗?有的学生认为有三条,有的学生认为有一条(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四、练*巩固

  1、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小组内同学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

  2、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

  五、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

  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一、旋转方向

  1、观察喷洒的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旋转现象,是怎样旋转的。教师结合钟表上表针的转动介绍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拿一把转椅,按不同方向实际转一转,让学生描述旋转方向。

  二、旋转90°

  1、教师简笔画分步演示喷头顺时针旋转90°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并描述旋转了多少度。

  2、再次旋转转椅,分别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转椅是沿怎样的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说一说

  1、观察书中的两组图形,了解书中有什么。教师提出“说一说”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判断的时间。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图形旋转

  1、提出画图的要求,并提示画图时要先确定旋转方向,再考虑旋转90°后的位置。

  2、展示画出的图形,交流画的方法。教师介绍先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另一条边的方法。

  3、让学生看书中画的三角形旋转90°后的图形。

  练一练

  1、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判断。

  2、学生在书中独立完成,教师辅导后进。

  3、先引导学生了解图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

  (1)课本第11页“练*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9999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2222 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复*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学*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所得,增强孩子们学*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老师今天准备了4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4:七巧板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

  (板书:转化)

  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图三: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 = 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 新知探究

  (一)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 三角形+正方形 )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 巩固提升

  (一)这是学校教学楼占地的面积*面图,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二)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三)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四)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单位:米)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五)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如图,有两个边长是200px的正方形放在桌面上,求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并能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

  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通过实际探索,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实用之美。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对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主要建立在方位上面,比如前、后、左、右或者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而用数对来表示*面上的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知识,但本课的例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场景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座位,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生成应该比较顺利和自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列和行的意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通过家长会寻找座位引入课题。

  你是如何给家长描述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活动2【讲授】明确行和列的含义

  1、规定列和行。

  (1)以老师的方向规定列和行的含义。

  (2)用第几列和第几行的方式说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明确数学上列和行的含义。

  (1)展示竖列横行。

  (2)演示列左起行下起的一般情况。

  活动3【活动】用数对表示位置

  1、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数字)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找出他们表示方法的共同点。

  (1)都有两个数字。

  (2)左列右行。

  3、引出数对的概念。

  4、数对的读法。

  5、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活动4【活动】游戏-点兵点将

  1、点单兵。

  (1)位置在数对(4,4)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用一个数字可以表示出准确的位置吗?

  (2)位置在(5,4)和(4,5)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交换位置吗?

  2、第3列。

  (1)用数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第3行。

  (1)用数对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活动5【活动】用数对表示*面图上的点

  1、对比教室*面图和动物园*面图。

  (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既列的开始,又是行的开始。

  2、用数对表示场馆的位置。

  3、在*面图上表示指定位置的场馆。

  活动6【练*】学会应用

  1、练*1

  2、挑战自我。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青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2页例2,"做一做"及练*一的第5一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初步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准备:投影仪,例2线段图的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述下面各数的意义。

  0.5 0.82 0.325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

  (2)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 )。

  3.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演板。订正的提问:

  (1)列式时依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6.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是怎样小数乘以整数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1)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2)指名读题后提问:根据求总价的数量关系式你会列式吗?

  0.5米的总价:6.5×0.5

  0.82米的总价:6.5×0.82

  (3)投影例2的线段图,教师结合图示讲解:0.5米是1米的十分之五,所以"6.5×0.5"表示求6.5的十分之五。

  提问:你能说?"6.5×0.82"表示什么吗?"80×0.125"又表示什么呢?

  (4)概括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提问:①上面三个算式的乘数有什么特点?

  ②概括地说一个数乘以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③省略号的意思是什么?你能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5)说出下面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8.75×0.08 750×0.2

  2.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

  (1)提问:你能把"6.5×0.5"转化为学过的旧知识来计算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试算,指名演板。

  (3)集体讲解。要求学生说明积中为什么有两位小数。

  (4)放手让学生计算"6.5×0.82"。

  订正时重点强调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并向学生说明积里小数末尾的"0"应划去。

  (5)小结计算法则。

  提问:①计算小数乘法,先按什么方法算积?

  ②积里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学生齐说一遍。

  (6)做一做。

  67×0.3 2.14×6.2

  3.新课小结。

  提问:(1)这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小数乘法?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的第5、6、8、9题。

  练*第5题时注重加强小数乘以整数与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的比较。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一的第7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2、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

  读题、分析、列式。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二、新课

  出示例4

  问:指名学生看图说题意。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

  (3)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4) 还要烤几次?54÷9=6(次)

  问: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90-36)÷9=6(次)

  问:解答正确吗?指名学生检验是否正确。

  归纳: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解答什么

  二、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说说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分步是怎样解答,综合算式是怎样解答的。

  2、了8行树苗,每行7棵,其中女生栽了28棵,男生栽了多少棵?

  3、动物园有10只黑鸽子,22只白鸽子,每个笼子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笼子?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解题过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2) 还要烤几次?54÷9=6(次)

  综合算式:(90-36)÷9=6(次)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1

  一、教材概述

  略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

  3、经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4、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但是,这个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下的学生。因此,在这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借助围棋盘,动手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来一起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总结规律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每小组一副围棋。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120页例3。

  教师:图上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下围棋)

  你对围棋有哪些了解?

  师:在这小小的围棋盘下可有不少数学问题呢!

  板书课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投影出示围棋盘。

  师:在围棋盘上一个点可以放一个子。

  (2)出示例3。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个棋子?

  师:同学们算得都正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围棋盘最外层摆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动手在围棋盘上摆一摆,数一数,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

  通过动手摆,认真的观察判断,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

  三、反馈应用

  (1)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投影出示情境画面,出示第1题。

  (2)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2题。

  ①讨论:可以怎么摆放?

  ②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3)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汇报。

  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然后教师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二)

  a.19×2+17×2=72(个)

  (19+17)×2=72(个)

  b.18×4=72(个)

  c.17×4+4=72(个)

  封闭图形:植树棵数=间隔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 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纸上。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 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 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碑的大钟及题目。

  **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0页第八单元例3

  【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内容属于第二学段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

  “课标”中要求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根据课标的要求,又考虑到前两个例题都是围绕植树这一情境展开的,因此我将教学内容由“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求围棋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个棋子”的问题改为为学校设计花坛,在古柳周围正方形台面上摆花。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为学校贡献力量的集体主义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植树问题,会解决在一条线段中的植树问题,了解了栽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本课主要研究封闭图形上的植树问题,如何让学生建立起封闭植树和线段植树的联系,在头脑中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对动手操作、自主设计等教学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为学校设计花坛的情境,设计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环节,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利用信息技术*台,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探索、掌握解决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方法。

  2.通过多媒体课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3.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封闭图形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内容为请学生扮演设计师角色为学校设计不同形状的花坛,学生对此内容感兴趣,对动手设计等教学环节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应非常活跃。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能够自主探究出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从中发现问题中存在的一般规律。最终达到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1.播放花坛中由鲜花拼摆出的不同形状的图案,学生欣赏图片,从中感受到鲜花排列的整齐特点。

  2.进而教师提问:想不想用鲜花设计属于自己的花坛?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来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花坛来装饰校园。

  3. 出示问题一:古柳周围正方形台面要摆花,边长是9米,每隔一米摆一盆,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只摆其中一边需要多少盆花?

  4. 组织学生反馈::9÷1+1=10盆

  小结:同学们用以前学*的植树问题帮老师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

  5.出示问题二:如果古柳周围的正方形台面四周都要摆上10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呢?

  预设生1:40盆,生2:36盆。

  5.提出建议:到底是36盆还是40盆,要知道哪个答案是对的,老师建议大家用画一画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需要多少盆。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花坛中鲜花组成的图案,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装点校园的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多元表征,感知模型

  1.出示学*建议:

  (1)请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在纸上画一画,圈一圈。并写出算式。(花盆可以用符号表示)

  (2)画好后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说一说你的方法。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的意识。〗

  2.组织反馈:你是怎么想的?由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和列式。(先把学生的四种方法都用投影展示出来,再讲评每一种方法)

  预设:生1:10×2=20,8×2=16 20+16=36;生2:9×4=36;生3:8×4+4=36;生4:10×4-4=36; 〖通过多媒体投影直观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回顾方法:刚才我们这四种方法解决了问题。(课件动态演示)

  〖通过信息技术动态展示不同的解题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之中找到相同点,将各种算法统一起来,散而不乱,达到了多样化之后的优化,让学生经历多元表征,充分感知数学模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索出了这四种不同的策略来解决了同一个数学问题。

  三、探索规律,有效建模

  1.延续情境,提出问题:除了给古柳树周围正方形的台面摆鲜花外,学校还想再建一个大花坛,其中需要把红色太阳花摆在三角形台面上(每边6盆),把粉色的月季花摆在六边形的台面上(每边4盆),请你算一算各需要多少盆。)

  每边6盆,一共要多少盆?每边4盆,一共要多少盆?

  2.组织反馈:你是怎么算的?(结合图说明算式的意思)

  3.组织讨论: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告诉我们这些封闭图形上每边摆花的盆数,求花盆总数可以怎么求呢?

  小结:我们将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等图形作为研究的材料,发现了在这样的封图形上植树的棵数就是(每边盆数-1)×边数=盆数

  4.拓展练*、提出问题:圆形花坛一周全长16米,如果沿着圆坛一圈每隔2米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几盆花?

  学生利用材料自主探索。

  5.组织交流评价:一共种几棵?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在圆上放花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投影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将在圆坛上摆花的问题和线段上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

  小结:花盆数=间隔数

  〖组织学生利材料自主设计,并进行交流讨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碰撞中学生们认识到在圆坛上摆花的问题可以和线段上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轻松地找到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6.提升:在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上摆花盆的总数与间隔数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

  (1)学生利用材料自主探索

  (2)组织交流反馈

  (3)动态演示:将这些图形拉伸为圆,并转化为线段。

  小结:其实在所有封闭图形上,都具有花盆数=间隔数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求花盆总数,可以先求出间隔数。

  〖通过电脑动画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所有的封闭图形植树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在圆上的植树问题,并且有和在线段上一端栽树的情况一样。这样,又一次沟通了各个封闭图形之间的联系,轻松突破的本课难点。〗

  四、拓展提升,实践应用

  1.学校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引进了60盆花,如果想在学校门前的空地上摆出一个漂亮的图案,可以怎么摆?请和大家说说你的设计方案。

  2.组织学生汇报。

  3.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树问题中一条线段两端都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一)1.出示题目

  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1.学生试解答

  2.用小棒检验

  3.说一说你的想法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4. 基本练*: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练*: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

  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

  三、练*应用

  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5

  教前分析:

  1、教材分析:教材选取了在学校门前的一条小路一旁植树的素材,探索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规律。教材在编写时,不仅关注所选素材,而且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也注重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利用。在学生对生活实际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时,会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栽、一端不载、两端都不栽;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线段图理解。

  2、学情分析:数学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有关素材的规律理解、把握,并形成认识的过程。间隔现象的规律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都接触过,而且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自主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体会探究的方法,提高思维水*,感受数学的价值。但是借助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间隔数+1=棵数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难以理解。

  3、自我剖析:自己教龄3年,曾任教五年级数学和三年级数学。今年第一次任教一年级教学。从事高年级教学时发现基础薄弱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更加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基础教学。理解算理帮助学生内化尤为重要,特别关注计算能力培养。个人对数学学科比较热爱,喜欢钻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数学教研活动和听评课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会灵活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寻找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要点:

  1、重点: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难点:灵活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

  课件、剪纸(小路、小树、房子)、板书用的字条

  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希望这节课同学们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勇敢举手、大胆发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

  两个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你们猜出来了吗?

  [设计意图:“猜谜”是*传统文化之一,这里采用猜谜语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还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知识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同学们真聪明。

  师:我们的手不仅能写会算,在这其中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张开五指,数数手指之间有几个空?

  生答:4个,这个空我们在数学中把它叫做间隔。

  师: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四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

  生答3个

  师:两根手指有几个间隔?

  生答:1

  师:同学们的小眼睛真亮,反应真快!接下来同学们活动一下你的小手,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老师说你来做。2个间隔,4个间隔,三个间隔。

  师:同学们反应真迅速!其实在生活中和间隔随处可见,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例子呀!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引出“间隔”,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同时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师:在数学中,把和间隔有关的问题称为植树问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二、探究新知

  光明小学为了美化校园环境,计划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想请同学们当小设计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提高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热爱环境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数学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

  (一)动手设计并交流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请你说说看。

  生答:长20米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

  2、我们的小路有几边呀!这条路的全长20米,

  每隔五米栽一棵你是怎么理解的?也就是相邻两棵树之间间隔长度是多少?这个五米我们就把它叫做间隔的长度,我们也用一个词叫做间隔长。

  3、同学们大胆猜一猜这条小路上,应该需要种几棵树呀!

  同学们敢于猜想就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4、我们的数学是一个严谨的学科,在数学上许多结论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家经过大量的验证才得出来的。

  刚才我们才想出这么多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动手设计画一画来验证你的猜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动手之前我们一起来看看合作要求。

  要求:

  1、用一条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用最直观、最简洁的图形表示树,把你们的想法动手画一画。

  2、再试一试把你的想法通过算式表示出来。

  3、想一想间隔的个数和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动手画一画,看一看到底需要多少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设计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画一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个环节具有开放性,不局限学生的思维]

  画完以后观察一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2、交流展示设计方案

  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合作成果?

  (二)探究两端都栽、一端不栽和两端不栽

  师:仔细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这三种设计方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三种设计方案中相同点和不同点时会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会发现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

  师:同学们的眼睛很亮。很快就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我们知道了植树关键是得知道有几个间隔,也就是先求间隔数。然后再看需要栽树。

  1、看第一种设计方案,我们给她起个名字叫两端都栽,观察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可以和同桌两说一说。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刚才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呢!

  间隔数+1=棵数

  棵数-1=间隔数

  归纳:先求: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再求棵数=间隔数+1

  同学们的发现太了不起了!

  2、第二种设计方案谁想给它起个名字?

  生答:一端不栽或只栽一端

  名字起的很有特点。

  我们再来观察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谁想第一个说?生答:观察真仔细。老师给你点个赞!

  3、这个咱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吧!

  这时候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你的发现太有价值啦!

  看来刚才同学们的猜测都正确。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欣赏同学们刚才的几种设计。

  学生展示总结发现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棵数=间隔数

  为了便于同学们记住我们的重大发现,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儿歌。

  4、植树问题好解决

  知道间隔是关键

  两端都栽间加1

  两端不栽间减1

  只栽一端与间同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儿歌琅琅上口更适合学生。学生喜欢读喜欢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不仅可以解决植树问题,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间隔问题如楼梯问题、钟表问题、队列问题、公交站问题、锯木头问题等等。接着我们走进生活,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

  一)准备好接受挑战了吗?同学们请看题

  1、一条走廊长50米,每隔10米放一盆花,一共需要放多少盆花?

  师:真是会思考的孩子。

  2、在两栋房子间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如图在两栋房子间每隔10米种一棵树,共种多少棵树?(指生到黑板板演)

  师:这道题我们首先看属于哪种情况?

  生:两端都不栽,间隔数-1=棵数

  师:你是个会学*的孩子,表现棒极了!

  3、园林设计师听说咱班同学特别有想法,想请同学们帮忙。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请看大屏幕。

  为了保护一棵古树,园林处要为它做一个长30米的圆形防护栏。如果每隔2米打一个桩,一共需要打多少个桩?

  首先同学想想他应该是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老师这里带了一个小模型帮助同学理解。眼睛不要眨仔细观察,变变变。我把圆形防护栏给她拉直了。

  老师用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叫作化曲为直。我们可以把这个圆形护栏给它拉直。这时你发现它是只栽一端的情况。所以间隔数=棵数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啊!

  4、拓展延伸

  刚才的问题没有难倒大家,要打木桩我们需要准备合适长度的木头。看,出示问题:

  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每锯断一次需要6分钟,锯完这根木头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把答案写练*本上。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学会今天讲的植树问题了吗?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是不是很有意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渗透好环保教育,进而让学生点滴积累环保知识,为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品质而做些添砖加瓦的工作]

  五、课后作业:

  孙老师从家到学校,乘公交车一共有5个站点,每相邻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均约1千米,你知道孙老师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实用10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

  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旋转方向

  1、观察喷洒的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旋转现象,是怎样旋转的。教师结合钟表上表针的转动介绍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拿一把转椅,按不同方向实际转一转,让学生描述旋转方向。

  二、旋转90°

  1、教师简笔画分步演示喷头顺时针旋转90°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并描述旋转了多少度。

  2、再次旋转转椅,分别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转椅是沿怎样的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说一说

  1、观察书中的两组图形,了解书中有什么。教师提出“说一说”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判断的时间。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图形旋转

  1、提出画图的要求,并提示画图时要先确定旋转方向,再考虑旋转90°后的位置。

  2、展示画出的图形,交流画的方法。教师介绍先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另一条边的方法。

  3、让学生看书中画的三角形旋转90°后的图形。

  练一练

  1、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判断。

  2、学生在书中独立完成,教师辅导后进。

  3、先引导学生了解图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教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1、例2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课时:1 总课时

  教学思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为新课的学*打下基础。

  一、复*准备 1倍嗝教蹇渭出示: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阴影部分。

  2(1)0.3里面有3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2)0.12里面有12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0.016里面有16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卑严旅娓鞲龇质写成除法算式。

  2/3 5/6 8/4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了分数和小数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苯萄Ю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把3/4,11/25,23/8化成小数。

  师: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呢?对照前面复*的内容,你觉得可以用前面学*的哪些知识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可以把分数写成除法算式来计算。

  师:我们可以试着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求出它的小数商。

  师:用这个方法,自己选一个分数试一试。

  学生完成作业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4=3÷4=0.75 11/25=11÷25=0.44 2/38=23÷8=2.875

  师:能说一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求商。

  师: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在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抽学生回答。

  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把这些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有些算式除不尽。

  师:这些能除尽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除尽的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能具体说一说哪些分数能除尽,哪些分数会出现除不尽这种现象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4,3/5,7/10。

  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12,6/7,11/15。

  师:把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会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以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4=2×2 5 10=2×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12=2×2×3 7 15=3×5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作出哪些猜测?

  引导学生说出:我猜想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除了质因数2和5,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请同学们自己写几个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试一试。

  学生试后,肯定这个猜测是对的。

  2苯萄Ю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把0.4,0.8,0.85,1.125化成分数。

  师: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呢?我们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来想:0.4是几分之几?0.85又是几分之几呢?

  师:你能联系小数的意义在下面的直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吗?

  学生填后,问学生是怎样填的,引导学生说出0.4就是十分之四,0.8就是十分之几,0.85就是百分之八十五,1.125就是千分之一千一百二十五。

  师:现在大家知道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了吗?

  生:0.4是十分之四,把它写成分数就是4/10,化简后是2/5。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4=4/10=2/5。)

  师:这样想对不对?

  生:对。

  师:请同学们像他那样思考,把0.85,1.125化成分数。

  学生思考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0.85=85/100=17/20 1.125=1125/1000=9/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0.85表示百分之八十五,写成分数是85/100,把这个分数化简后是17/20。

  师:(抽第二个学生回答)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你们赞成他们的想法吗?

  生:赞成。

  师:我也赞成他们的想法,谁来归纳一下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指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想这个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再把这个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简的要化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对口令游戏:由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联系复*题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的推动作用,用“分解质因数”作一个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数化小数时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深化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分数化小数方法的掌握水*

  三、课堂小结 略

  练*设计 练*七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 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在24点游戏活动中,经历“玩”中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混合运算的指示,解决点游戏中的血算是问题。

  3、感受与同伴玩中学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一幅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数学课你们都带来了什么?

  你们可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能抽出任意两张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吗?哪两个数字相乘得24?刚刚有一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你知道算24点是怎样玩的吗?好吧,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自学算24点游戏的玩法。

  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下面我们就来算24点。(板书课题)

  二、幸运第一关――对对碰

  1、三八二十四

  师:我出8,敢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

  师:我还出8,敢拿出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

  师:你们都是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2、四六二十四

  你能自己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和你碰成24吗?

  生:4

  3、其它方法

  12数字宝宝也要来算“24点”,你能让它算出24点吗?

  三、幸运第二关:三张牌

  1、7、6、3这三个数能算得24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同桌商量?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④同桌互相说

  2、2、3、4这三张牌怎么想?

  (过程同上)

  3、9、8、3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4、3、5、9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四、幸运第三关——四张牌

  1、12 5 8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小组讨论。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2、4、5、7、8

  (过程同上)

  3、3、1、7、9

  (过程同上)

  4、5、5、9、3

  (过程同上)

  5、

  五、比一比

  1、提要求:每个小组每人抽一张牌,放在桌子上,算出24点,先算出的拍一下手,说出你的方法,对的就能得到4张牌。谁得到的牌最多就是冠军。

  2、分小组比一比

  六、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能讲讲你算“24点”的好方法吗?

  集体交流

  其实玩起来也很方便,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我们谈了很多体会,有了许多办法,我相信你准能赢你的爸爸妈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2、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3、师:归纳一下同学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计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生1:我把这个脚印看成了*似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所以面积是3×6=18(cm2)。(学生在实物投影前画出他看的*似图形,学生们表示认可)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似的梯形,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7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2+3)×7÷2=17、5(cm2)。这样和生1的差不多。

  师:回顾一下刚才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用了数一数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似图形进行计算。

  二、练*

  1、用练*纸估计自己的脚印有多大,同桌互相检查。

  2、P78的练一练

  先独立估计,在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怎样计算出树叶的面积?

  先讨论,在交流做法,回家之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0.256≈ 12.889≈ 40.00001≈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

  (4)抽生板演:0.049×45≈2.2(亿个)

  0.049

  ×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二1、2、3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学*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 94—70=24(只)

  2x=46 24÷(4—2)=12(只)

  x=23 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心得__________(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

  【教材分析】

  梯形而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不同于*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它的编排特点是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

  再求面积。因此教材的编写跨越了数方格的感性认识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本课内容时学生己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且在学*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时。对转化、*移等数学思想的方法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因此。梯形面积的学*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迁移类推和新旧转化。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自行尝试学*,通过不同途径探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讨论、争辩、操作和推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大小的梯形纸片(至少四弓长)。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探究情境

  1.教师谈话:请说出所学过的*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教师出示一个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这个图形大家想提出关于这个图形的什么问题?

  3.猜测:梯形面积计算能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进行计算吗?

  4.下面就请同学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实践。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

  通过义*。梳理学过的直线型图形的而积计算公式。并通过质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

  二、自主探究,寻求规律

  (一)推导面积计算公式1.谈话指导: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

  2.学生尝试探究验证。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并帮助学*有困难的小组。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利用旧知探求新知的时间。把知识产生的过程创造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学会探究的方法。

  3.展示汇报自己的学*成果。

  (1)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转化推导的方法。

  (2)教师配合学生的叙述。用课件演示梯形是如何转化成己学过的*而图形的,并让其他同学质疑、评价(这里可能会出现拼一拼、割补、分一分等多种方案)。

  4.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公式。

  (”教师提问:“谁能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说明你的根据。”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5.根据推导过程和公式。让学生提出问题:

  (1)二上底加下底”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除以2"?

  (3)通过对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收获(让学生谈想法)?

  6.教师小结:(略)7.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知道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更明确如此计算的原因。达到“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的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学*的*惯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转化思想的内涵。

  (二)运用公式。进行计算1.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个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学生自己尝试独立计算。

  3.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公式应用练*。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互相出题训练。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同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训练多样而有趣。变苦学为乐学。

  三、巩固练*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十九的1-4题。

  3.灵活变换条件。联系实际进行练*。

  4.拓展尝试:下图是两个相同的汽角三角形补在一起。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

  灵活的练*是检验学*效果的有效方法。联系实际能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因此。联系实际的练*才是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是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归纳、概括解决的。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但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个体间发展的不*衡。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去积极地思考、讨论。另外。还应多提一些开放性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除法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主问题和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数学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各种型号电池及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各种型号电池。

  2、针对5号电池。

  引:现在老师手中这节电池的价钱是250,缺什么?应该是250什么?如果用角做单位呢?元做单位呢?(板:2.5元)2节5号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5元)5节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12.5元)

  二、探知。

  出示教材中情景图一。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独立列式。(口答得出“每节5号电池2.5元”)

  2、尝试竖式计算(找不同计算方法板演)。

  3、小组交流算法.

  4、根据元角分知识引导算法。

  针对除得余数为1后引:个位商2后,余数1不够商了怎么办?得数中的“5”是怎样来的?如果余数不是1而是10该多好呀!商2后还剩下几元,1元也就是多少角?

  5、再次思考后全班内交流算法。(巡视中把各种竖式让学生板演黑板上)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6、同桌互说算法。

  7、初步感知算理。

  引:此题之所以余1后仍然可以计算是因为什么?如果抛开元角分,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我们知道数的本身也有计数单位,每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你可以做了吗?来试一试。

  出示情景图二

  1、估算每节大约多少元。

  2、尝试竖式计算。(注意出错地方)

  3、找学生说算法。(有用计数单位回答的表扬)

  4、重点用计数单位分析算理。

  5、小组内讨论交流。

  6、让学生说注意问题。

  三、巩固。

  1、数学诊室(改错题若干)。

  2、把没做完的题补充完整(教材中的做一做)。

  3、选择题。(练*中的题若干)

  四、: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样的感受?

  教学反思: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