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

首页 / 教案 / |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1

  【设计说明】

  《滕王阁序》以语言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学*本文,可以说是一次与精美语言的“亲密接触”,达到了“文”“情”并茂。情理中又包含着深蕴,可以说是“文”“质”相得益彰,“情”“理”珠联璧合,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教学本文,应该把重点放在品读本文优美独到的语言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中闪烁的思想光茫。

  对于本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讲解起来也难度不小,是由于本文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易驻足于表层形式,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学*体会本文华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2、探究宏伟壮美的意境,感受跌宕的感情变化。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

  2、了解对偶在骈文中的重要性,进行仿写训练。

  【教学难点】

  对作者复杂的情思的体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他在99年的上海市高考中取得了满分作文的好成绩!“年少而才高”。1300多年前的一位十四岁的少年也有着如此骄人的成绩。他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此人就是王勃。

  “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悲惨的经历成就了王勃的才华。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绝唱”《滕王阁序》。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研读文本

  (一)品味美言

  1、听读(可以央视“子午书简”的诵读为范本)

  2、仿读(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男女声分角色朗读。

  齐读第一段,可从语势想见朋友如云的盛况;女生读第二段,用清丽的声音表现滕王阁的雕梁画栋,叠金铺翠,山明水秀,霞飘鹜飞;男生读第三段,用浑厚的声音读出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穷且益坚的人生追求;第四、五段齐读,体会世存知音,临别赋诗的感慨。

  (二)梳理文脉

  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精加工”。(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补充总结)

  第一部分: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騑”四句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的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之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矢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对文章各部分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这样,学生分析起来就有了方法依据。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只有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获得盛誉,流传千古。其魅力穿越千年经久不衰。其魅力缘何越千年?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

  二、品析语言

  1、对偶品析

  读一读,感受韵律美。

  通篇骈偶,四六句为主,有时句中又自对的“当句对”使形式更见工整。声韵上讲究*仄,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句皆对偶但内部停顿又有区别,声气流转中*添顿挫、摇曳感,音韵与典雅之美*添了此文的魅力。

  2、“警句”品味

  品一品,咂摸语言美。

  珍词丽句层见叠出,佳词隽语令人叹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云销雨霁,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成为语言奇珍,更有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精妙的语言之美使此文魅力倍增。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因为此句融三美于一体。三美奠定名句之基。①设景美: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水天浩渺,上下浑然一色,描画出旷远的意境。②着色美:天青水碧,霞红鹜美,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静一动,相映生辉。③生机美: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飞鸟翱翔,秋水流淌,景物鲜活。

  文中精美的语句很多,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作品味赏析,不求一律。

  3、对偶句仿写练*

  ①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见秋水之浩淼; B、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答案:望长天之明彻;都督宴上,盛友如云;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了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三、体悟情思

  本文是一篇写景佳作。此类文章的一般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本文借写景抒**思,作者的情感感受跌宕起伏,从欣赏秋景的逸兴飞扬,之后陡落到兴尽悲来,自叹失意的低沉,最后又迸发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亢。

  文章抒情时而低回哀切,时而激昂慷慨。王勃感叹人生的悲哀只是一时,逆境之中他仍自我砥砺,唱出一曲昂扬激越之歌。处困顿而操守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勉励自己不因处境维艰而自暴自弃,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也令此文历经千载超越了形式和时空。其魅力源自于困厄中坚守,失望中希望,艰难时奋进的人生情思。

  学生诵读、品析相关语句,之后交流体会。教师点读,引导重点。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何种情思?

  参考答案:议论抒情。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翰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让人悲从中来。

  (3)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

  参考答案: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四、作业设置

  1、反复背诵本文中的精彩语段,直至烂熟于心。

  2、自选某一二精美语句作寻美探究,写篇欣赏短文。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

  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

  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重点学*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

  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

  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

  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

  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

  举例: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

  提问:

  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

  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绍王勃的经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干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附板书:

  滕王阁序

  王勃

  兴←------------------景美

  ↓

  悲------------→情真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书下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五、作业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的实词、典故和文化常识,学写简单的对联。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景与情、“事”与情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涵咏语句,体会并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蕴含的真挚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勃失意而“自强不息”的情感,传承中华精神。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句和典故,理解王勃蕴含在其中的情志。

  【教学难点】

  通过赏读品味语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真挚情志。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米兰﹒昆德拉:“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设计意图】

  抒情、激疑导入,为接下来梳理文章内容和品读情志作铺垫,也为整节课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二、随文解词,由“题”入“事”

  原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1段:洪府叙写洪州的地理和参加宴会的人员。

  第2、3段:秋日登滕王阁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

  第4、5段:饯描写宴饮场面和触发的复杂情感。

  第6、7段:别序叙写遭际、行程,写序和诗留别。

  小结:简明的语言概括《滕王阁序》的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重点字词、典故、文化常识的预*情况,“以学定教”,也为课下文言知识积累作点拨;提升学生根据标题,快速概括、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景”明“情”、缘“事”明“志”)打基础。

  三、品读鉴赏,缘“景”明“情”

  1、读一读: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的语句。

  感官:视觉、听觉(心理、想象)

  色彩:清、紫、翠、丹……

  空间分布:上下、远*

  2、重点品读:

  品读、解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寒、清、烟光、暮、紫——优美、清寒、易逝

  品读、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优美动人,浑然天成——喜悦而含有伤感

  3、知人论世

  王勃的遭际:得意和失意——“兴尽悲来”

  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品读王勃写景的精妙,感知骈文的句式和诵读特点,通过解析和鉴赏,体悟景中之情,提升理清情景关系的思维能力;引入王勃身世,验证文章的情感,巩固“文史结合”的学*方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解读情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事”明“志”)作铺垫。

  四、品读感悟,缘“事”明“志”

  1、读一读:表达王勃“悲而奋发”之情的句子。

  所赖君子见机,……岂效穷途之哭?

  2、再读这段文字,在“悲而奋发”的情感基调中,读出丰富的情志。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乐观自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不忘初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志存高远)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自信乐观)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自信乐观)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高洁修身)

  ——虽然穷困失意,依然奋发图强(自信乐观、自强不息)

  小结: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

  3、依据本文内容,填写一联,赠给王勃:

  霞落鹜飞入滕王阁景尽归文士妙笔,兴尽悲来转奋**志毕现英雄襟怀。

  【设计意图】失意中能奋发,这是文章主旨情感所在,也是打动千古读者的魅力之一,所以此环节,重点通过品读典故,理解奋发的情志,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在奋发中所抒发的丰富情感;填写对联,降低了难度,既训练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也强化了对本课教学重点的理解;注意呼应、回答导语中的主问题。

  五、课堂小结: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一篇文章认知一位作家、一个时代、一种民族的精神风貌,升华文章主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

  六、作业:

  1、必做:背诵2、3段,体会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情感。

  2、选做:

  (1)围绕“乐—悲—忧、奋、放”,比较《兰亭集序》、本文和《赤壁赋》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感悟唐人积极有为的时代精神。

  (2)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试着给滕王阁或王勃写一副对联。

  【设计意图】必做题,是基础的学*内容,巩固通过诵读,品味文章情感,理解情景关系的教学内容,并强化文言语感和知识积累。选做题,是升格的学*内容,关注学生个性和学*能力的差异性;

  (1)主要面向偏理性的同学,重在训练辨析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兼顾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训练;

  (2)则面向偏感性的同学,重在训练概括思维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注意作业内容适时的调整、互换。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集体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练*背诵2-5段。

  深入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呼”“云尔”九个字),还讲究字的*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名句”欣赏

  《滕王阁序》对名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例如: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三、背诵课文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深入体味文章,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四、课堂练*

  1.对偶句与仿句练*

  (1)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根据课文的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腾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云彻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3)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

  (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仄上的工整。)

  2.完成课后练*题。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1)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安排课前预*,试着披文入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3. 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步骤1:导入――投影楹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骤2: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投影《滕王阁诗》并齐读、背诵)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

  ①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

  ②体味诵读节奏。

  完成方式:学生A组齐读第2段,B组齐读第2段。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体味文体特征。

  ④诵读实践巩固。学生齐读第4段。

  【互动设计2】字句疏通检测与词语积累(诵读与语感作业检测)

  ①解释下列加线词的用法(小组竞答完成,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D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E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F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②快速阅读,搜寻、总汇文章中的成语(分男女竞赛完成,于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参考提示:人杰地灵 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钟鸣鼎食

  天高地迥 萍水相逢 老当益壮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互动设计3】《滕王阁序》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将分四组阅读,以原题为思考集结点,集体梳理全文框架。交流后边小结边投影。

  提问思考:《滕王阁序》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语言方面因素,特别是文情并茂因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互动设计4】课堂诵读第2-3段,品读鉴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最后重点处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背景知识(见《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P.193)。

  参考分析:整句形象生动,流美飞动。

  理由1落霞本无生命,当其自*而远飘向天边时,使人产生“飞”的错觉, 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齐飞,有活泼的情态意趣,这样构成了动态美。

  理由2 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加之衬以蓝天,碧水,于是明丽耀目,这就有了色彩美。

  理由3落霞的背景是天空,孤鹜的背景是水面,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去的“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浑然一色,这就有了整体美。

  老师指要提醒:生活中的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等等都成艺术创作的元素,能够把自然界表现得出神入化,当然也须我们有这样一双眼睛。

  激励提问与思考:文章中这样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句子、段落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多加体味、鉴赏。

  【互动设计5】 第4-6段,作者对自我胸襟进行了真切披露,请大家探究,披露了什么样的真情,是如何披露的?

  学生齐读、讨论、交流、共同明确。

  要点1作者披露的是磊落不*的身世感慨、不甘沉沦豪情壮志、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负。

  要点 2表现手法之一是凭借历史典故。(A组学生整理第4段典故――发现“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B组学生整理第5段典故――归结“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情怀//C组同学整理第6段典故――明确“在恭维中表达知遇情怀”)

  要点 3抒情的基点是挫折失意中登高望远,自然而巧妙,绝非无病**与做作之态。

  重点例析:“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这四句从西、东、南、北四方落笔抒写远离朝廷、贬斥流落之情,当然是虚定。但我们又可把它当作实写――唯见夕阳西沉,白云悠悠,这正是作者四顾茫茫,怅然若失的心境的极妙烘托。

  学生分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兼包了怨叹与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

  三、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总结: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而又被迫他折服?

  骈文形式要求非常严格,堪称“格律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写景抒情、文情并茂的骈文佳篇。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特别是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2

  一、学*目标

  (1)积累1、2段文言字词

  (2) 了解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鉴赏文中铺叙的美丽秋景。

  二、学法指导

  结合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吟诵涵咏,用美读体会文章的美妙意境。

  三、知识链接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语音方面的特点,即*仄相对。

  3、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四、自主学*

  1、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合作探究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本文的结构和思路。(B级)

  2、阅读第一段,思考:

  ①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B级)

  ②作者如何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B级)

  ③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C级)

  六、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

  2、默写填空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熟悉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色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学*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2、实词和虚词的学*。

  【教学难点】

  1、事、景、情交融的写法。

  2、课文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到处都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古代名楼不少, 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些明楼因其精美的建筑和名人的游历题诗而著名。

  二、文体常识:

  1、“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赠序,即临别赠言。

  2.“骈文”: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语句方面以骈偶和“四六”句为主;语音方面*仄相对;用词方面以用典和藻饰为主。

  三、作者: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招为王府侍读,后因一篇《檄英王鸡》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因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在途中渡海溺水而死。

  四、诵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2、学生听名家朗诵集体自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4、学生集体诵读课文。

  五、初步感知课文并概括各部分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2)

——《滕王阁序》教案(十)份

  《滕王阁序》教案 1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 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

  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重点学*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

  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 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 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

  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

  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

  举例: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 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 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 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 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 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 提问:

  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

  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 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绍王勃的经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干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 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 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

  《滕王阁序》教案 2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属对练*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属对"重视得十分不够。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对偶"进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滕王阁序》教案 3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的思考,王勃教案。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觉的。

  2、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是指什么?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二、回顾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初唐诗人,与扬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一定贡献。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的《王子安集》。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唐高宗上员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王勃即*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

  注释江:赣江。槛:jiàn栏杆。

  和同学合作,解释诗句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教案《王勃教案》。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滕王阁的居高之势。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及其宾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场面十分豪华。(又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诗句由古及今,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2.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3.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诗人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赏析颈联:

  1、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槛外长江空自流"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诗人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六.背诵

  七、作业

  《滕王阁序》教案 4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的思考,王勃教案。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觉的。

  2、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是指什么?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二、回顾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初唐诗人,与扬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

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一定贡献。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的《王子安集》。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唐高宗上员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王勃即*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

  注释江:赣江。槛:jiàn栏杆。

  和同学合作,解释诗句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教案《王勃教案》。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滕王阁的居高之势。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及其宾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场面十分豪华。(又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诗句由古及今,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2.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3.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诗人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赏析颈联:

  1、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槛外长江空自流"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诗人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滕王阁序》教案 5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

  【鉴赏】人可以像秋鸿般有信息,年年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过去的往 事,却犹如春梦一般,未曾留下一丝痕迹。“事如春梦了无痕”通常用来感叹往事的飘渺,难以寻觅,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眷恋与萦怀,若用来代表失去

  的恋情,则在追忆、怀念中,还蕴蓄着一份苦痛遇见迷惘。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洗儿》

  【鉴赏】这首“洗儿诗”,是苏轼藉对儿子的期盼,抒发自己满腔的激愤。表面是在嘲弄自己聪明一世,失意一生,实际却是在讽刺那些 “愚且鲁”的无能之辈。

  【原诗】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

  一、注音(开始积累吧!)

  轸( )瓯( )隍( )懿( )梓( )襜( )騑( )凫( )闼( ) 甍( )浦( )舸( )轴( )霁( )鹜( )蠡( ) 遏( )眄( ) 阍( ) 迥( )舛( )筵( )悫( ) 簪( )笏( )渚( ) 睇( ) 袂( )

  二、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徐孺下陈蕃之榻

  3、腾蛟起凤

  4、屈贾谊于长沙

  5、窜梁鸿于海曲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8、宾主尽东南之美

  四、古今异义 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⑴千里逢迎

  ⑵俨骖騑于上路

  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五、一词多义(实词)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④既克,公问其故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则智者尽其谋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即:

  ①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

  ②恭疏短引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

  ④乃设九宾之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

  ②穷且益坚

  ③日暮途穷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

  8、趋:

  ①他日趋庭

  ②入而徐趋

  ③今背本而趋末

  六、重点虚词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七、完成下列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趣味阅读

  螳 螂 捕 蝉

  【原文】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吴王曰:“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骨。 (7)[延颈]伸长头颈。 (8) [务欲]一心想要。 (9) [前利]眼前的利益。

  【简析】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滕王阁序》教案 6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

  (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 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 重点学*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 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

  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举例: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

  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提问:

  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

  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 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绍王勃的经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

  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附板书:

  滕王阁序

  王勃

  兴←------------------景美 ↓ 悲------------→情真

  《滕王阁序》教案 7

  教学要点:

  一、积累整理及格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故 尽 属 即 逢迎 猖狂 二难

  二、掌握整理几个通假字:

  轴——舳 销——消 机——几 俨——严

  三、掌握整理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且 矣 之

  四、了解唐骈文与前骈文异同,理解本文辞采华丽,用典精练含蓄的特点,欣赏并诵读第2—5段。

  教学难点:

  用典繁多,文辞深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与作的思想感情是本文学*的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家背景与作品常识

  1、知道学生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写作缘由及主要内容,理解“序”的写法。

  2、王勃(650或649—676)唐文学家。字子安。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父。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户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其诗长于五律.偏于描写个人经历.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流丽,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而有气势,以《滕王阁序>为较有名,有《王子安集》。

  3、 温*旧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

  4、本文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 学生自学

  1、 结合课外练*一,参照注释,读懂全文(学生在课外预*基础逐段提出疑难词句),部分学生抽查口译。

  2、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小结知道,矫正读音、停顿方面失误。并指导部分难句的情感变化控制,掌握语调、语速变化。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为熟读背诵二、三段做准备。

  三、 理解掌握重点语词。

  1、 掌握与积累文言实词:故、尽、属、即

  2、 掌握并积累文言虚词:且、矣、之

  3、 理解并掌握几个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轴——舳 销——消 机——几 俨——严

  异义字:逢迎、猖狂、二难

  四、 作业

  背诵默写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一、 检测默写。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渔舟唱晚,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6、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7、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 讨论欣赏本文艺术特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对语言艺术类的感悟,巩固背诵记忆。

  1、 理解古代骈文多用“四六句”和对偶句的基本特征,并学会初步分析欣赏。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理解对偶句的不同语法结构,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结合课后练*二欣赏本文的艺术美

  [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诗意之美:景色奇丽,气象清新

  形式之美:骈散结合,摇曳多姿

  绘画之美:虚实相生,色彩亮丽

  音乐之美:对偶*仄,音节铿锵

  情感之美:融情入景,直抒胸臆

  三、 作业:

  预*《逍遥游》

  《滕王阁序》教案 8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体会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洋溢文言气息的获得了高考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是:"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千古名;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②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一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二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三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2.对偶句仿写练*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材料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滕王阁序》教案 9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

  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属对练*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属对"重视得十分不够。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对偶"进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滕王阁序》教案 10

  关键词:《滕王阁序》;文言文教学;方法

  笔者在对传统篇章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激活原本枯燥的文言文课堂,让课堂教学趣味化,让知识运用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感受传统篇章学*与生活运用对接的相辅相成关系。

  这里,就以骈体文《滕王阁序》的教学流程为例作以介绍:

  一、导入新课·解说词和导游词

  这是一篇美得让读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好骈文。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先展示自己亲临“现代”滕王阁的照片,并适当加以解说,让学生猜测自己登楼的感受——与作者不尽相同。然后出示网上下载的滕王阁旧照片,回归滕王阁的本真,让学生对比,并配以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导游词:

  夕阳西下,我踩着先人的脚印拾级而上,“披绣闼”“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尽收眼底,不禁让人“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层峦迷蒙在现代高耸的建筑群中,不再耸翠,剥蚀的飞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孤鹜一去不复返,秋水千载空自流。“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恍惚间有一位天涯游子与我萍水相逢,分明听到他“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铿锵誓言。今天,很荣幸成为同学们的导游,得以再一次瞻仰这座江南名楼,再一次触摸王子安那意气风发、援笔成文的英姿。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去找寻因王子安流淌的文字而名传千古的滕王阁!

  教师利用“说”导游词这一贴*学生生活的语言,把学生当作游客这一现实性很强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听词看图中,入情入境,在学*课文的第一时间感受到名胜滕王阁浓浓的文化气息,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

  二、整体感知·成语和对联

  在学生蹁跹遥想之时,教师又一语戛然而止——那工整的对联,那被岁月剥蚀的琉璃,那从远方传来的汽笛声,让我不禁悔恨自己不能全篇背诵那来自初唐的华章,只能吟诵几个流传四海牌匾上的成语及被抄誊在八方楼宇柱子上的几副楹联。接下来,就请你把我当时想起的成语或对联在文章中画出来。

  学生迫不及待地在阅读中圈点勾画,于是整理出——

  1.成语

  人杰地灵高朋满座物华天宝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天高地迥

  钟鸣鼎食萍水相逢命途多舛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腾蛟起凤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对联

  (1)文章中的对联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2)历代名人题在滕王阁上的对联

  孤鹜飞秋水

  长天落晚霞

  帝子长洲仙人旧馆

  将军武库学士词宗

  飞阁流丹雄州雾立

  高朋满座俊彩星驰

  (3)学生炼句

  一介书生叹微命

  千秋旧馆惊落霞

  盈虚悠悠阁中帝子今何在

  宇宙茫茫宴上书生身所归

  萍水相逢子安歌他乡客

  关山难越游子悲失路人

  以成语和对联为这一教学环节的主线,将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疏通文意的教学要点贯串其间,于无声处听惊雷。学生在找寻过程中自然会去疏通文意,一改过去依文讲解翻译让学生乏味的做法。教师一声令下,教得轻松,学生圈圈点点也学得有味。

  三、研读课文·典故和歇后语

  本课共1045个字,用典却*50处之多,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研读课文时,以分组讲故事形式,明确文中的故事及在文中的作用。在作者创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层次的概括上,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每生一册的资料,让学生以歇后语的形式概括改写“行文脉

  络”表。

  1.学生整理的典故

  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东南之美、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帝子长洲、天人旧馆、闾阎扑地、落霞孤鹜、白云遏、睢园绿竹、彭泽之樽、邺水朱华、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天高地迥、长安日下、吴会云间、南溟、天柱、帝阍、宣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长沙贾谊、海曲梁鸿、君子见机、老当益壮、青云之志、贪泉、涸辙、扶摇北海、东隅桑榆、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终军请缨、投笔、晨昏万里、谢家宝树、孟氏芳邻、鲤对、龙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兰亭、潘江陆海、宗悫长风

  2.学生改写后的歇后语

  洪都口碑——人杰地灵

  洪府盛宴——高朋满座

  滕王阁美景——水天一色

  ……

  在师生活动交流中,教师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个个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将课前备课知识点,在“该出手时才出手”,水到渠成地完成,整个课堂在轻松愉悦中进行。

  四、课堂延伸·短信息和颁奖词

  “教材是一个例子”,作为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无疑是中华名胜的一个标本,学生若能通过本文学*,触类旁通,将自己所看到、所了解的名胜或家乡景点作一番梳理,这就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例子性,也能体现教学的现实性与生活性。为此我设计了下列两个题目供学生合作完成。

  1.说名胜

  请你就到过的一处名胜或家乡一个旅游景点,用编短信息的形式发给你远方的朋友。学生说家乡景点,作品一例:

  天鹅洞——宁化天鹅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四周植被繁茂,绿树成阴,山内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又有地下暗河潺潺流过,是你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2.评作者

  人说楼以文传,我说人亦以文传,因《滕王阁序》出名,作者被入选“感动文坛”人物,请你为他写一则颁奖词。学生作品一例:“命途多舛”,也掩不住你“老当益壮”的雄心,千载光阴似流水,磨不去你华美篇章的光辉,虽历战火,滕王阁依然耸立;虽经风霜,你的形象仍旧是那么洒脱。我们向你致敬!

  五、作业布置·广告语和诗词

  灵活地利用课文,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读写的兴趣和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滕王阁成了全国十大名片之一,请你为这张名片写一则广告或选一首诗词,评审组将把你的广告或小诗打印在名片中,如果你将来亲临滕王阁,别忘了将你的作品打印在你的照片里。学生广告作品及推荐小诗各一例:

  广告——滕王阁逢迎千里天下客,王子安挥毫一笔古今情

  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这种短小的作业,学生易于接受,落实的可能性大,也能以读导写、以读促读、以写促读,让阅读与写作并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审美评价能力,更有助于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作过程的快乐。

  总之,传统篇章届届教,教材相同,可学生不同了,常常让老教师发现新问题:并不是一石在什么水面都能击起千层浪。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寻找教学新出路,才能适应学生,才能踩准新课程的节拍。对于那些时代久远的传统篇章,教学时可将它分割成主课与辅课,主课立足走进学生生活,将课堂生活化,辅课立足文言文教学重难点(文言现象),作一练*式设计。课堂生活化了,趣味化了,学生诵读自然有了兴趣,自然会去主动探究。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3)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设计优选【五】篇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1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 教学方法

  1. 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 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 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

  (一) 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 整体感知

  1、 利用网络预*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 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2

  【教学目的】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四、背诵课文2—5段。

  【教学设想】

  以诵读法学*本文。

  一、阅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四库全书总目》谓 “勃文为四杰之冠”。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2、写作背景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说此文应为“二十六”岁时作,似以此说为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公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赋诗,并写下了《滕王阁诗序》。

  3、关于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之一。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诗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二、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基本流畅。

  三、检查朗读情况。

  1、找学生读,正音。

  2、朗读指导:句子节奏划分

  节奏的划分,关系到诵读时语气的准确性。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3、再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四、理清结构,把握段意。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同时交代了自己有幸参加盛宴的情况。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写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二、五。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3

  关键词:《滕王阁序》;文言文教学;方法

  笔者在对传统篇章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激活原本枯燥的文言文课堂,让课堂教学趣味化,让知识运用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感受传统篇章学*与生活运用对接的相辅相成关系。

  这里,就以骈体文《滕王阁序》的教学流程为例作以介绍:

  一、导入新课·解说词和导游词

  这是一篇美得让读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好骈文。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先展示自己亲临“现代”滕王阁的照片,并适当加以解说,让学生猜测自己登楼的感受——与作者不尽相同。然后出示网上下载的滕王阁旧照片,回归滕王阁的本真,让学生对比,并配以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导游词:

  夕阳西下,我踩着先人的脚印拾级而上,“披绣闼”“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尽收眼底,不禁让人“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层峦迷蒙在现代高耸的建筑群中,不再耸翠,剥蚀的飞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孤鹜一去不复返,秋水千载空自流。“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恍惚间有一位天涯游子与我萍水相逢,分明听到他“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铿锵誓言。今天,很荣幸成为同学们的导游,得以再一次瞻仰这座江南名楼,再一次触摸王子安那意气风发、援笔成文的英姿。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去找寻因王子安流淌的文字而名传千古的滕王阁!

  教师利用“说”导游词这一贴*学生生活的语言,把学生当作游客这一现实性很强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听词看图中,入情入境,在学*课文的第一时间感受到名胜滕王阁浓浓的文化气息,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

  二、整体感知·成语和对联

  在学生蹁跹遥想之时,教师又一语戛然而止——那工整的对联,那被岁月剥蚀的琉璃,那从远方传来的汽笛声,让我不禁悔恨自己不能全篇背诵那来自初唐的华章,只能吟诵几个流传四海牌匾上的成语及被抄誊在八方楼宇柱子上的几副楹联。接下来,就请你把我当时想起的成语或对联在文章中画出来。

  学生迫不及待地在阅读中圈点勾画,于是整理出——

  1.成语

  人杰地灵高朋满座物华天宝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天高地迥

  钟鸣鼎食萍水相逢命途多舛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腾蛟起凤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对联

  (1)文章中的对联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2)历代名人题在滕王阁上的对联

  孤鹜飞秋水

  长天落晚霞

  帝子长洲仙人旧馆

  将军武库学士词宗

  飞阁流丹雄州雾立

  高朋满座俊彩星驰

  (3)学生炼句

  一介书生叹微命

  千秋旧馆惊落霞

  盈虚悠悠阁中帝子今何在

  宇宙茫茫宴上书生身所归

  萍水相逢子安歌他乡客

  关山难越游子悲失路人

  以成语和对联为这一教学环节的主线,将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疏通文意的教学要点贯串其间,于无声处听惊雷。学生在找寻过程中自然会去疏通文意,一改过去依文讲解翻译让学生乏味的做法。教师一声令下,教得轻松,学生圈圈点点也学得有味。

  三、研读课文·典故和歇后语

  本课共1045个字,用典却*50处之多,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研读课文时,以分组讲故事形式,明确文中的故事及在文中的作用。在作者创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层次的概括上,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每生一册的资料,让学生以歇后语的形式概括改写“行文脉

  络”表。

  1.学生整理的典故

  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东南之美、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帝子长洲、天人旧馆、闾阎扑地、落霞孤鹜、白云遏、睢园绿竹、彭泽之樽、邺水朱华、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天高地迥、长安日下、吴会云间、南溟、天柱、帝阍、宣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长沙贾谊、海曲梁鸿、君子见机、老当益壮、青云之志、贪泉、涸辙、扶摇北海、东隅桑榆、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终军请缨、投笔、晨昏万里、谢家宝树、孟氏芳邻、鲤对、龙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兰亭、潘江陆海、宗悫长风

  2.学生改写后的歇后语

  洪都口碑——人杰地灵

  洪府盛宴——高朋满座

  滕王阁美景——水天一色

  ……

  在师生活动交流中,教师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个个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将课前备课知识点,在“该出手时才出手”,水到渠成地完成,整个课堂在轻松愉悦中进行。

  四、课堂延伸·短信息和颁奖词

  “教材是一个例子”,作为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无疑是中华名胜的一个标本,学生若能通过本文学*,触类旁通,将自己所看到、所了解的名胜或家乡景点作一番梳理,这就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例子性,也能体现教学的现实性与生活性。为此我设计了下列两个题目供学生合作完成。

  1.说名胜

  请你就到过的一处名胜或家乡一个旅游景点,用编短信息的形式发给你远方的朋友。学生说家乡景点,作品一例:

  天鹅洞——宁化天鹅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四周植被繁茂,绿树成阴,山内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又有地下暗河潺潺流过,是你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2.评作者

  人说楼以文传,我说人亦以文传,因《滕王阁序》出名,作者被入选“感动文坛”人物,请你为他写一则颁奖词。学生作品一例:“命途多舛”,也掩不住你“老当益壮”的雄心,千载光阴似流水,磨不去你华美篇章的光辉,虽历战火,滕王阁依然耸立;虽经风霜,你的形象仍旧是那么洒脱。我们向你致敬!

  五、作业布置·广告语和诗词

  灵活地利用课文,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读写的兴趣和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滕王阁成了全国十大名片之一,请你为这张名片写一则广告或选一首诗词,评审组将把你的广告或小诗打印在名片中,如果你将来亲临滕王阁,别忘了将你的作品打印在你的照片里。学生广告作品及推荐小诗各一例:

  广告——滕王阁逢迎千里天下客,王子安挥毫一笔古今情

  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这种短小的作业,学生易于接受,落实的可能性大,也能以读导写、以读促读、以写促读,让阅读与写作并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审美评价能力,更有助于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作过程的快乐。

  总之,传统篇章届届教,教材相同,可学生不同了,常常让老教师发现新问题:并不是一石在什么水面都能击起千层浪。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寻找教学新出路,才能适应学生,才能踩准新课程的节拍。对于那些时代久远的传统篇章,教学时可将它分割成主课与辅课,主课立足走进学生生活,将课堂生活化,辅课立足文言文教学重难点(文言现象),作一练*式设计。课堂生活化了,趣味化了,学生诵读自然有了兴趣,自然会去主动探究。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学*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提问复*上节内容

  (2)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学生们预*内容,至少提问两名同学

  2.讲授新课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向学生们展示滕王阁的历史资料以及相关图片;其次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生*结合课**出分析;最后重点剖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

  3.巩固练*

  练*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4.归纳小结

  (1)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对于本次课堂内容做出归纳小结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5.作业布置

  (1)布置相关作业内容,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兼顾知识的拓展性和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2)教师要在必要时给学生以解题提示、点拨或必要的解释。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书下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五、作业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4)

——滕王阁序读后感 (菁华9篇)

滕王阁序读后感1

  《古文观止》不过二百余篇,但却洋洋洒洒记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

  尤其是《滕王阁序》。南昌人对滕王阁是老少皆知,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情景却不一定知晓。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接下来写了序诗:“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槛外长江自流。”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见一斑。《滕王阁序》的用词十分简洁,精炼传神。通观全文,俯拾皆是。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得明明白白。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得一清二楚

  《滕王阁序》的造语佳句迭出,异彩纷呈。妇孺皆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不待言,此为写景之极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等妙笔,贯穿全文。

  《滕王阁序》用典繁多巧妙,含蓄有味。全文用典多达二十多处,均是信手拈来,贴切恰当。而且运用灵活。有时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先有滕王阁,然后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有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王勃,才会有这被称为千古雄文的滕王阁序;就是因为有了这神来之笔的滕王阁序,才使得滕王阁成为光辉四射、照耀千秋的千古名楼。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对滕王阁趋之若鹜,极尽讴颂,并且以一留名姓为莫大幸事。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

  当身临波澜起伏的赣江畔,仰望雄伟壮阔的滕王阁,不由心生感叹。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

滕王阁序读后感2

  雾色缭绕,澄澈江水。来到南昌,站在滕王阁上,凉风**,举目远眺,真正领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之滨,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时所建,故名“滕王阁”。滕王阁历来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歌舞宴筵的场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阁内陈设突出了其文化楼阁的特色。贴金的“滕王阁”正匾系苏轼的墨迹,正门不锈钢长联“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手书。其余匾额、楹联,或集古人书法精华,或为当今名家珍品,各类大型壁画、浮雕,均体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主题。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古老的编钟、乐器及青铜祭品、礼器等,幽远而古雅。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其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六岁便善写文章,人称神童。据说约十五岁时被荐于朝任职。后因写文章得罪权贵而被革职。约二十六岁时前往交趾探望家父,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

  王勃亦因作《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据说作此文时亦有典故:上元二年(675年)9月9日,洪州都督阎伯于此大宴宾客,王勃恰好路过南昌,亦属邀请之列。阎本拟让其婿写阁序以夸客,故序文早已事先预备好了。但其命人取出纸笔,假意邀请在座的宾客为滕王阁写作序文,人们知道阎的意图,故意谦让.推辞不写。让至王勃时,这位年纪最轻的客人毫不客气,欣然命笔。阎都督见状,十分不满,愤怒离座挥袖而去,并嘱人监视王勃作文,随时传报。王勃开始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闻报笑日:“不过老生常谈”。接着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又轻蔑地说:“无非是些旧事罢了。”又报:“襟三江而举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听了便沉吟不语了。接着几人连续来报,阎不由得连连点头。当报至“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情不自禁地一跃而起,赞不绝日。满座宾朋也无不叹服。全文写完后,阎的女婿却说话了,说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挂齿,接着一口气把《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使得在座之人,也对他非凡的记忆力惊奇不已。王勃听后,也暗暗佩服,但灵机一动,问道:“序文之后还有一诗,能否也将诗背将出来?”那位女婿一听,不禁张口结舌了。王勃挥笔疾书,将诗写了出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帝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美哉,如此诗篇!如此典故!如此名楼!飞云卧水,山影横斜;春风秋月,物宝天华!

滕王阁序读后感3

  一千三百年前的惊鸿一瞥,让一座古老的阁楼从此不朽,成就了江南第一楼的美名。一段人与文字的相遇之缘,让孤独的灵魂穿越了历史的星空。同时也奏响了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而让这座江南名楼扬名后世的就是这篇来自初唐的骈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公元675年,当时正处于人生仕途低谷的初唐诗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恰逢洪都知府阎公为滕王阁重修竣大宴宾朋。据说,阎公本想在滕王阁盛会上显示自家女婿文采,便提前让他腹稿了一篇《滕王阁序》,因此当阎公拿出笔墨送到宾客们面前时,众人心照不宣,纷纷自谦辞谢。

  唯有王勃,接过纸笔,慨然应允。

  也许,千余年后的我们和千余年前的王勃,都应该感谢阎公的这次雅集。我们收获了一次来之不易的心灵震撼,而王勃则在滕王高阁上,找到了自己。千百年来,当人们诵读《滕王阁序》时,总会伴着那些诗句浮想联翩。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文章先是历数了洪都雄伟的地势。文曰,洪都处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两个星宿相邻。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为汉朝豫章郡,因豫章在松江、娄江、东江的上游,故称之“襟三江”;豫章的周围被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这五大湖泊所包围,故称之“带五湖”。控制着楚国,连接闽越。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如果说整篇《滕王阁序》是由一颗颗珍珠集萃而成,那么这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疑是最亮的一颗!诗人王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但他依旧绘出了这般充满诗与远方的画卷。落霞与秋水交织,如梦如幻。以前的所有困顿只不过是一具枷锁,而王勃登楼远眺的所见所闻似乎已经展望到了枷锁外的未来。自己虽然像一只“孤鹜”,但有远方的“落霞”为伴,“秋水”给自己添彩,“长天”之间依然有自己的一*之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雄关高山,难以逾越,谁为失路之人悲伤,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乡之游子。他用最盛气凛然的《滕王阁序》也不能挽救回父亲的劫难。自责、压抑、矛盾、愤慨,而又身不由己、力不从心使得他“神笔落处星光灿烂,文章到处图画徐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作者借用的一个典故。冯唐,曾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官员,后被罢免去职。汉武帝时求取贤良,他被举荐,可是当时已经年过九十,无法任职。而李广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汉名将,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但始终未获封侯。虽然自己仕途坎坷,但也应“老当益壮”!一次次哀叹,一个个隐喻的背后是他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是他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诗人虽然仕途坎坷,但仍怀报国之志。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黄钟大吕,依旧回旋在历史的时空,依旧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襟气度。

  登阁赋诗,写景抒怀,乃文人雅怀,山水与文学相得益彰,不乏实例,但如《滕王阁序》这般令人荡气回肠千年的佳作却不多见!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从来没有任何一座楼阁像滕王阁那样有如此多的兴废重修,至今修建三十多次。王勃在滕王阁上的挥笔,不仅成就了自己,折服了世人,也为天下留下了一条文脉,这条文脉屹立在赣水之滨,也隐藏在书籍册页,更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不再是当初的滕王阁,滔滔赣江也不再是当初的流水。唯有文字永恒,镌刻在人心千年并将持续镌刻下去,永不磨灭。

滕王阁序读后感4

  《滕王阁序》是初唐才子王勃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代表作。说起王勃,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比喻他,不算过分。出身书香世家,七岁即善作文,人称“神童”;九岁读《汉书》,就能指出注文中的错误;十四岁中举人。当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其中的这《滕王阁序》堪称千古名篇。

  《序》不是说写就能写的。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缘于他自身的文学造诣就很高,更重要一点因为他是“书圣”。所以当时汇集兰亭的名流:谢安(指挥过淝水之战,文武双全外加围棋高手),孙绰(文学家),支遁(佛学家)等都推崇他来作序(不光留下美文,还可留下墨宝)。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在贞观十三年受封滕王后所建,非比寻常。与会名流姘集。要知道“初唐四杰”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下的,让王勃作序,他的才华可见一斑。

  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是篇命题作文,而且容不得多加考虑,要即*迅速完成(写序只是个开头,按照当时文人一惯的玩法,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写诗呢)。说实在的,滕王阁,这样的命题不乏空洞,不象议论时要或抒**怀等可以有一定的深度。作者却从描绘滕王阁周围景物及宴会的豪华场面着手,通过“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句的承前启后,由景生情,在后半篇巧妙的熔入了自己的羁旅之情和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感叹,使通篇顿显立意深刻。真不愧为大家手笔!

  说来惭愧,我开始看《滕王阁序》时,只觉得满眼的生字。因为特钟情于其词藻的华美,硬是边看注解边翻《辞海》把它看完。同时被作者那清新的格调和开阔的意境所深深地感动。

  《序》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且不论其构思的巧妙和对仗的工整,光那恢宏的气势,就让人心为之夺,仿佛只身画中。通篇值得玩味的句子可谓俯首皆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看似朴实无华,却把大自然那股清新、祥和的氛围展露无遗。“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述说着渔人的怡然自得,道不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传说衡阳有回雁峰,雁到此不过,到了春天再北归)。“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意思是说‘清爽幽美的箫声响起来,清风因此而生;轻柔舒缓的歌声绵绵不尽,白云为它住留’,那融融的闲情逸趣,让人恍若身临桃园仙境。“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读起来字字掷地有声,展露着作者的傲骨,抒发着作者的抱负。“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字字句句,美不胜收。而且其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渔舟唱晚”“物换星移”等说得上是脍炙人口,被后人广为引用。

  诚然,文章过于华艳就不免媚俗。对王勃的这一美中不足后世的评论可谓中肯。就象书法等艺术有“藏拙”“守拙”之类的说法。可要知道作者当时只有二十七岁,相对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学究来说可要年轻多了,套用现在时兴的话讲:“都是太阳惹的祸,不是年轻铸的错”。不过话说回来,以上这些可不是吾辈俗人所想理会的。君不见:有多少女性喜欢琼瑶的作品,有多少男生爱看武侠?要的就是这股俗劲儿!

  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肆流”的感叹。撇开“华艳”不讲,王勃能在宴会上即兴写出这样的佳作,让人不由体悟到什么叫厚积薄发,什么叫才华横溢。

滕王阁序读后感5

  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文章或作品产生兴趣。王勃,年少有为,初唐四杰之一,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这个词了,在作《滕王阁序》的两月后,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声,响彻苍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笔。在胜景面前,他们的心灵是无法*静的,富丽的词藻跃然纸上,广阔的胸襟得到了难得的满足与震撼。内心的怒吼终于可以渲泄出来,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征服了当时的文才俊杰,也征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

  远离了古代,飞机、火车、汽车取代了那沉旧的马车,便不会有“俨骖騑于上路,伤风景于崇阿”的体验与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层窗,即使看得见,也听不到;身处其中,却怎么也摸不到。飞快的行驶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没有了仔细的观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会道出“闾阁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你津,青雀黄龙之轴”。更不会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唱。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笔峰,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的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离这不*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凌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而大胸怀。

  文章的每句话都似乎是仔细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博古今通今,无泄可击。

  又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会有这样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气傲,他的傲视群芳,他的才华横越溢,他的思想与见解,潇洒与胸襟,终会为人

  所不容。“时运不济,命途多歼”这样总结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此的事例数不胜数。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会意志越发坚定,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酌贪泉而觉,处涸辙以犹欢。”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关上了门,但他会给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声会与李杜齐名。

  在众名士之前,他也会自谦几句。表面的高兴隐藏着内心真正的伤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当一切已为往事的时候,我将在何方?

滕王阁序读后感6

  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文章或作品产生兴趣。王勃,年少有为,初唐四杰之一,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这个词了,在作《滕王阁序》的两月后,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声,响彻苍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笔。在胜景面前,他们的心灵是无法*静的,富丽的词藻跃然纸上,广阔的胸襟得到了难得的满足与震撼。内心的怒吼终于可以渲泄出来,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征服了当时的文才俊杰,也征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

  远离了古代,飞机、火车、汽车取代了那沉旧的马车,便不会有俨骖騑于上路,伤风景于崇阿的体验与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层窗,即使看得见,也听不到;身处其中,却怎么也摸不到。飞快的行驶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没有了仔细的观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会道出闾阁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你津,青雀黄龙之轴。更不会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唱。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笔峰,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的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离这不*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凌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而大胸怀。

  文章的每句话都似乎是仔细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博古今通今,无泄可击。

  又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会有这样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气傲,他的傲视群芳,他的才华横越溢,他的思想与见解,潇洒与胸襟,终会为人所不容。时运不济,命途多歼这样总结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此的事例数不胜数。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会意志越发坚定,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酌贪泉而觉,处涸辙以犹欢。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关上了门,但他会给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声会与李杜齐名。

  在众名士之前,他也会自谦几句。表面的高兴隐藏着内心真正的伤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当一切已为往事的时候,我将在何方?

滕王阁序读后感7

  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仅仅是序,初次读完便有了如临仙境的感觉,字字珠玑,真的有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仿佛自己真的到了滕王阁,见到了那秋光美景,感受了滕王阁的壮阔,亦感悟了人生的壮阔!

  王勃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舍难分的心情,忧愁悲苦,所以对于王勃,我对他了解的并不多,今天读了《滕王阁序》才对他有了别样的看法,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文章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南下,途径洪州,恰逢九九重阳,大宴滕王阁,王勃应邀赴宴,在滕王阁的即兴之作。

  前文写景,后文借景抒情。其实读滕王阁,读出的不该仅仅是对景色的留恋,更应该挖掘出文章深处以及在当时背景之下的人生感慨。

  “人杰地灵”,仅仅四字,便道出了对圣地贤主、嘉宾、晚宴的称赞。“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话,就把寒潭、烟光、暮山全部描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一幅美丽的秋光图,仿佛身临其境。

  “闾阎扑地”“桂殿兰宫”“鹤汀凫渚”这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工笔画,是在一次画展中看到的,大概是出自著名画家么顺利先生之手,惟妙惟肖,令人回味无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自我感觉这应该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动静结合,亦远亦*。

  文字如何铺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触动千载读者的则是文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勾勒着模糊的相似图景。

  王博文章的亮点,亦不在舞台繁华之景,而在灯火阑珊之时。王勃少年天才,新旧唐书皆言其六岁即解属文,新唐书更是颇令人生疑的记载勃九岁作《指瑕》以擿颜师古所注《汉书》之失。少年王勃已经以才高名天下,却又在志得意满之时急转直下。

  就比如他在文章中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永久的拥有,留恋之情顿生,由个人际遇引发到人生、宇宙的思考,将自己比作屈原贾谊,表“圣主”“明时”的不满。

  后来他还提到了冯唐和李广。终老始见功名的冯唐,逃避海曲的梁鸿,但最终王勃巧妙地峰回路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表达自己仍抱积极精神,希望有所作为。

  处卑位而思有为的心胸,引来许多文人的共鸣。韩愈曾提过“壮其文辞”“读之可以忘忧”。失意悲哀是对时代的批判,但是王勃积极壮怀,有入世的乐观精神。

  最后来说说《滕王阁序》的文体,属骈体文,但骈体文却在王勃的笔下有了新的创新,他以骈体文的基础又对文章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自然流露,迸发出真实心声,字句绚丽!以骈体文之精彩,抒词彩之绚烂!

  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有充满着豪情大志的诗人,因为现实社会的环境和遭遇,终其一生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一生而积极进取,却往往收获在郁郁不*的季节。

  尽管诗人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的执着令人钦敬,但也不难看出诗人要表现的,也更为强烈的却是他的才华施展。可惜是人生无常、命运多舛,或许正是由于诗人常概叹于自己的才华超群而怀才不遇,才使得他屡次遭受打击,唯以滕王阁序的怨艾嗟叹,借以“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言志寄托。

滕王阁序读后感8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阴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下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终有一天会流到广阔的大洋。人如果永怀积极乐观之心,终会铸**生的辉煌。

滕王阁序读后感9

  记得在小的时候,姐姐将王勃的《腾王阁序》讲得有滋有味,至今还记忆尤深,那时候似懂非懂。重读王勃的《腾王阁序》,基于其颇高的艺术成就,我感触很深。

  关于腾王阁,历代题咏很多,如唐代诗人钱起《腾王阁诗》云:“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腾王阁,分明见落霞。”宋代刘敏求的诗云:“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辛弃疾:《贺新郎;赋腾王阁》词云:“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唯有王勃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绝唱。

  这篇序言,之所以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在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它有诗意之每里。本文题名“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它进程了汉、魏以来骈文的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王勃是初唐时期具有革新意识的诗人,他的为文,也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散发出一种清新友人的气息,主要表现为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他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腾王阁有关的事物的,而且是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书法真实感受的。

  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骛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然而,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诗人的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免不了有“兴尽悲来”之叹,免不了要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孤独感。正因为有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后,它仍然能拨响与他有某种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 其次是形式之美。《文体明辩序说》中讲到:序,亦做叙,言其中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望比此文,发挥了“次第有序”的特点。

  全文层次清晰,守卫联贯,针线细密,次第井然,对偶工整。有些对偶从不同的侧面向心地集中于一个重点,因而有带有排比与连珠的修辞色彩。这说明,王勃写此序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效的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再次是绘画之美。如果从绘画的角度来透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本篇并不是一般性的山水游记,而是把建筑、山水、人物融会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画,是一副以腾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作者非常注意画面的构图与布局的整体性,因为它是用文字写成的,所以很自然地把万里之外的自然景观恰当的纳入自己构思的画面中来了。

  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江”、“五湖”、“蛮荆”、“长安”、“吴会”,均可“抚四海于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空间的局限,他通过想象的视角遥摄各种景物,统奴全局,服务于腾王阁的描写。在构图与空间时间的关系上,作者注意到空间的深度与历史的广度,使这篇序文具有纵深的立体感。

  最后是音乐之美。在见就对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追求文字声调的*仄相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联中的两句,也如同诗歌中的句子一样得讲求*仄相对,使全文抑扬顿挫,回环反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王勃的《腾王阁序》,最主要的是有作者的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同时,它还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割据和陈陈相因的文风,给骈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历史是公正和公*的,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和选择。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5)

——滕王阁序改写作文 (菁华6篇)

滕王阁序改写作文1

  公元六百七十五年。洪州,滕王客栈。

  “呦,客官,里边请!”弟店小二殷勤地招揽着进来的客人,生怕因为自己的怠慢而错失了赚钱的好机会。

  王勃停在客栈前,摸了摸肚子,觉得有些饿,便向客栈内走去。

  “小二,酒半壶,叠小菜。”王勃坐在一个靠窗的住置,想借此看那广阔的江水舒舒心。

  的确,他最*很不舒服由于自己的冒进导致父亲贬谪,王家的昌盛被他打了个折扣,但这倒不是他最不爽心的最*,他总感觉心中感慨万分,但总不知道为何如此,且自己也说不出是啥滋味。

  他望着窗外,全然不知小二已经布好酒菜,也全然不知已有人坐在他的对面。

  那人穿着黑色玄袍,袍上绣着一条赤红色的龙,呲牙咧嘴,好像要从袍上飞出来一样。他留着一身修长的秀发,眼睛深遂但失去了许些光芒,他的脸有些幼雅,但只要仔细看你便能观察到那饱经岁月的沧桑。

  “汝有扰心之事?”黑袍男子率先说,眼睛盯着王勃,脸上不忘带一丝微笑,像有魔力一般地吸引人。

  王勃先是一愣,然后仔细打量黑袍男子,觉得他不是个坏人,便说:“吾对汝说,汝定不信,如此何必向汝说?"

  “可是汝心中有不适,却无法道出。”黑袍男子倒也不因王勃的小孩子气而生气,脸上眯眯地笑着,全然不像一个和王勃差不多大的人应有的气致。

  “汝汝为何人?”王勃开始恐慌了,他眼前这位黑袍男子决非凡人,他的姿态,语言,动作决不是一个凡人能够表现出来的。

  “三江之汇,五湖当中,自有答案。”黑袍男子丢下这句话,便优雅地走了。

  王勃本想挽留,但再经一思索神人欲走,岂是吾可挽留住的。于是他便吃完酒菜,收拾行囊,向黑袍男子指引的地方奔去。

  三江之汇,五湖当中,不就是那沸沸扬扬的滕王阁吗?

  到了滕王阁,与黑袍男子说得截然相反,王勃心中的感慨又增了几分。但仔细回想,黑袍男子好像也没说到这儿会减轻不适啊!无奈,王勃只能忍着不适向阁内走去。

  这膝王李元婴修的阁楼,真气派。王勃暗自赞叹。这阁内的人便似外边江内的鱼,比肩接踵,且无一个不是在赞叹这膝王阔的气派。

  “诸位稍安勿躁!”王勃寻声音看去,便发现一人从屏风后走出来,此人与其他人不同,身穿红缕绣丝花边长玄袍,头戴百鸟绣花官帽,脚穿画蛇添足青边金丝鞋。王勃凭这一身打扮,心中早落下了答案此人恐怕便是阎公都督大人了。

  “楼阁今日建成,各位大人来赏光,吾不胜感激。吾奉滕王之命修此楼宇,可惭愧吾文笔枯竭,未能为此赋诗,吾倡议:如此盛饯,不如各位才子畅洒笔墨,为此楼加点文艺,也了却吾一桩心愿。在此之前,吾想请才子们为此作一篇序,题已命好滕王所建,便为《滕王阁序》!”说罢,他便示意让侍从端来笔墨纸砚,放于桌上。

  其他人都清楚,阎公女婚可是孟学士,学识渊博,出口成章,他只不过是借此机会炫耀罢了!于是他们都竟相推辞,不想成为被贬低的对象。推辞良久,笔墨纸砚传到王勃身前,王勃顿时感觉心中的感慨刹时全部释放。他举起笔,磨着墨,脸上的坦然使他脱离了孩童的稚气,像极了一个才高八斗的文人。

  阎公看到这一幕,心中莫名生起一把火一个孩子为滕王阁作序,这是对滕王阁的亵渎,这里对吾的侮辱。于是长袖一甩,他便从屏风后走进内室。

  王勃到没注意到这,他只知内心的文采在狂涌“襟三江而带五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余人看着一个孩童写出了这样的篇章,于是不禁叫好,阎公于屏风后听到这热烈的叫好声后便叫侍从去看那个孩童写了什么。

  “都督大人,此人开句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哼,老生常谈而已,就这点能耐。”

  “大人,其后为襟三江而带五湖。”

  “有点能耐嘛!”阎公摸了摸胡须,随后又笑了起来,“但与吾女婿相比,天上地下啊!”

  “大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啥,一个孩子写出了这句!”阎公惊得从凳上跳起,随后便从屏风后走出,嘴上还嘀咕着:“此乃永垂不朽也!”

  两柱香过后,《滕王阁序》落笔,阎公捧起序言,脸上露出赞叹的笑容。由于过度激动,竟忘了场合,一个劲地喊着“神作,神作,以此阁可不倒矣!”

  王勃抒发完心中感慨,便舒服了许多,心想那黑袍男子当真没骗自己,于是心生感激,又写下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方面是对滕王的奉承,一方面是对黑袍男子的感谢。

  在众人的称赞下,王勃只好不停地说:“抬举,抬举,鄙人之作岂受得起各位的赞颂。”其实他自己都惊叹他能写出了如此之作。但解释也无人会信,只会让人认为他很清高,所以他只好默默地陪笑。

  三天后,王勃不顾大家的挽留收拾行李向父亲那赶去。

  但不久后,便传来王勃的死迅。

  众人都感叹文曲星陨落,一代才子逝世。

  然而,在湖上的一叶扁舟上有一名男子,身穿黑色玄袍,袍上绣有一条赤红色的龙。他那看们似幼稚的脸上闪过一丝冰冷的杀意,他举起一杯酒向湖中洒去,嘴上默念着:

  “文曲星陨落,哼!产完卵后的鸡怎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滕王阁序改写作文2

  上个星期五,我和妈妈、姑姑、婆婆一起游滕王阁。

  我们座地铁很快就到了滕王阁大门口,我迫不及待的想要进去,可是来游玩的人好多,我们必须买好门票,带口罩有序的排队进园。

  当我们踏进大门一瞬间,我被这这眼前古色古香的楼阁深深吸引着,楼阁高大雄伟,在翠绿树丛承映下显的格外美。

  我们走进一楼大厅有一副汉白玉雕刻,他是唐朝大诗人王勃,他身穿长袍,系着披风,抬头仰望远方,显的气宇轩昂。第二层是《人杰图》里面都是不同时代的人物,比如我们都知道王安石,个个都画的栩栩如生。第三层是《地灵图》画的是江西各大名山大川,画的非常生动,让人留恋忘返!第四层里面摆满了唐代瓷器,形成一个微行展厅,上面有各式各样介绍,我趴在玻璃上,放大双眼看着,每一件瓷器花纹精美,真是太漂亮了。但我最喜欢是六楼,六层是滕王阁最高层,当我们去游览时正好有一位导游在讲解,她说要不是因为疫情,这里是有表演舞蹈,有五颜六色的衣服、美丽动人的表演着、加上优美的舞蹈会吸引很多人。我们一起走到走廊上,此时此刻看着外面这景,夕阳渐渐西下,天边出现了绚丽的彩霞,倦鸟归去,正是应那两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色共长天一色”。和诗中描写一样,美丽极了。

  美好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夜色慢慢降临,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滕王阁,而滕王阁的景象却深深的印在我脑海里。

滕王阁序改写作文3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和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

  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

  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无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

  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

  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的背的全都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于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赤其巅峰昂然之势的一处凭藉罢了。

  此时的长安,或将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

  赣江边的孤骛年年此时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昆德拉说:“生活是颗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线一头栽进了江里,灵魂可依附在江中的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

滕王阁序改写作文4

  八月暑期,南昌如炉。久居空调之室,甚感烦闷。一日午后,恰迎儿时好友相约滕王阁,便欣然前往。

  天蓝得发亮,看不到一丝云彩,阳光照在发白的水泥路面上,甚是刺眼。直到入得园内才有了改善。与街上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不同,园内松柏葱郁,绿阴清幽,宛若世外桃源,暑期的火气顿时消了不少。

  越过古老的石拱桥,踏着略带青苔的石阶小径,穿过绿树合荫的小道,猛然抬头,先是一段雄伟的台阶,台阶尽头连接的滕王阁已在眼前。放眼望去,空中碧净无云,高耸入天的楼阁竟没有一丝突兀,只觉着磅礴大气。正如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一般“层合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天地。”

  登上万丈阶梯,才真正入得阁内。若说园内还有游人的嬉声,那阁内才是真正的静。虽然没有提醒标语挂在墙上,但古正儒雅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位人,端庄的迈过高高的门坎,迎面陈列的是古色古香的历史文物,在阁外嘈杂的心灵刹时*静下来。清静了,躁热也奇迹般地消失了。

  那笔走龙蛇的书法珍藏,那传承百世的国之瑰宝,那精雕细镂的古雅根雕……一一呈现在眼前。不由得,就放低了自己,默默地赞扬感叹着历史文化沉淀的伟大。正像是范家登所说的那样:“而我,愿意做一条在诗词跃动的文化河流里守望的游鱼,去守,守护那一抺文化的清甜漫雅,在浮华城市中保留那一方净土。

  曾记有人如此说到:“诗词塑造了千万种美学意境,历史给予了现代人人生启迪,这些皆为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因而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发扬”,何不是这样呢?天边已有那酡红的晚霞了,我站在滕王阁的'最顶层,似处在一个气势雄浑的哨兵塔之上,刚刚还是四面封闭的大雅之殿,放眼望去,江南之色已尽收眼底,南昌繁华也收之于此。

  忽然就领悟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含意。也忽然知晓了古人为何偏爱为高山、高阁作诗赋词。我们登之高阁,雄视天下,望向远方,收获的是尊严与荣耀。唯有国之楼阁如此壮,唯有祖国山河如此骄!不仅如此,登高之后人生的阅历也会随之增加,精神境界也仿佛高了一层。望望向远处之后,生活的不顺与报价单也均抛之脑后,只剩下对未来的凌志与豪情。

  放低而守,登高而望,这是滕王阁对人生的诠释。

滕王阁序改写作文5

  我最想去的地方是滕王阁。虽然我非常想去,但是就在几天前,我的脚受伤了。我的就此破灭。

  我想去南昌滕王阁。听说:“那里非常漂亮,而且还有一座桥非常有名……”虽然,我不知道那座桥的名字,但听起来好象非常好玩。

  上的新闻报导:“滕王阁是去南昌一定要造访的,如果没去,就等于没有去南昌……”这些话让我更想去南昌了!“滕王阁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地方,虽然充足,却没有因此而酷热,反而十分凉爽……”

滕王阁序改写作文6

  你眼中的滕王阁是怎样的?

  是恢弘富丽的皇家建筑,是气势磅礴的高大阁楼,亦或是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我心中滕王阁,抛却了所有的华丽修饰与动人辞藻,静静地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在王勃的眼前,它沾染着属于诗人的“悲剧”,凝结着属于他的“辉煌”。

  王勃青年的时光当算是过的顺畅的,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得到皇帝嘉奖,年仅十四岁就被授予官职,而他却在任官中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上元二年,途径洪州,恰逢九九重阳,大宴滕王阁,王勃应邀赴宴。谁曾想到,在那样汇集的盛大聚会上,如此不起眼屡遭贬谪的小小诗人的即兴之作,竟成为那次*最富盛名的佳作,竟成为流传千古的动人绝唱。再多名士的光辉也无法掩盖他的才华,数次的挫折也无法磨尽诗人心中的信念。世人知晓“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洒脱豪迈,可谁人知晓那豁达背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辛酸与泪水?世人难忘《滕王阁序》的华丽壮阔,可几人觉察那恢弘背后作诗者的哀伤与无奈?

  滕王阁对于诗人无疑是带有悲伤色彩的。皇帝的不信任,仕途的坎坷,父亲的重病……人生中所有的困境与磨难似乎都在那时候到达了顶峰;滕王阁与诗人而言无疑是走向辉煌的,在看到那浩荡的江河,在看到那亘古的山川,在看到那空中的寥寥飞鸟,所有的哀伤与凄婉,所有的不甘与抑郁,似乎都在那时激荡翻滚,却也似乎都在那时消失殆尽。

  *最富盛名的诗人大都是饱经沧桑的,一次次的困境与挫折形成了诗人多舛的命运,却也正是那如悲剧般的一生给予了诗人无穷的力量,他们的信仰并没有随着岁月的磨砺而日益黯淡,而是在一次次磨砺中不断强大,在一次次考验中更加强大。诗人的悲剧,也造就了他们的辉煌。*最富盛名的诗人之所以走向伟大,是因为不论他们历尽怎样的境遇,有着如何的“悲剧”,他们都从未自甘堕落。哀伤与忧愁终将被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与信念所取代,而那豁达的态度,那向上的精神,那不屈的意识,那永远相信光明的乐观信仰,造就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

  那句传唱千古的名句诞生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是悲剧,还是辉煌!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6)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范文5份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安排课前预*,试着披文入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3. 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步骤1:导入——投影楹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骤2: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投影《滕王阁诗》并齐读、背诵)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

  ①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

  ②体味诵读节奏。

  完成方式:学生A组齐读第2段,B组齐读第2段。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体味文体特征。

  ④诵读实践巩固。学生齐读第4段。

  【互动设计2】字句疏通检测与词语积累(诵读与语感作业检测)

  ①解释下列加线词的用法(小组竞答完成,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D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E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F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②快速阅读,搜寻、总汇文章中的成语(分男女竞赛完成,于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参考提示:人杰地灵 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钟鸣鼎食

  天高地迥 萍水相逢 老当益壮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互动设计3】《滕王阁序》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将分四组阅读,以原题为思考集结点,集体梳理全文框架。交流后边小结边投影。

  提问思考:《滕王阁序》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语言方面因素,特别是文情并茂因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互动设计4】课堂诵读第2-3段,品读鉴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最后重点处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背景知识(见《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P.193)。

  参考分析:整句形象生动,流美飞动。

  理由1落霞本无生命,当其自*而远飘向天边时,使人产生“飞”的错觉, 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齐飞,有活泼的情态意趣,这样构成了动态美。

  理由2 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加之衬以蓝天,碧水,于是明丽耀目,这就有了色彩美。

  理由3落霞的背景是天空,孤鹜的背景是水面,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去的“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浑然一色,这就有了整体美。

  老师指要提醒:生活中的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等等都成艺术创作的元素,能够把自然界表现得出神入化,当然也须我们有这样一双眼睛。

  激励提问与思考:文章中这样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句子、段落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多加体味、鉴赏。

  【互动设计5】 第4-6段,作者对自我胸襟进行了真切披露,请大家探究,披露了什么样的真情,是如何披露的?

  学生齐读、讨论、交流、共同明确。

  要点1作者披露的是磊落不*的身世感慨、不甘沉沦豪情壮志、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负。

  要点 2表现手法之一是凭借历史典故。(A组学生整理第4段典故——发现“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B组学生整理第5段典故——归结“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情怀。C组同学整理第6段典故——明确“在恭维中表达知遇情怀”)

  要点 3抒情的基点是挫折失意中登高望远,自然而巧妙,绝非无病**与做作之态。

  重点例析:“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这四句从西、东、南、北四方落笔抒写远离朝廷、贬斥流落之情,当然是虚定。但我们又可把它当作实写——唯见夕阳西沉,白云悠悠,这正是作者四顾茫茫,怅然若失的心境的极妙烘托。

  学生分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兼包了怨叹与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

  三、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总结: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而又被迫他折服?

  骈文形式要求非常严格,堪称“格律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代的写景抒情、文情并茂的骈文佳篇。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特别是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四、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7】赏析《贾生》。投影诗歌与设问: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题设计:试分析贾生这首诗的表现技巧。(上作业本)

  【评析】该诗运用典故、托古讽时,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效果颇好。

  五、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力求体现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原则,贯彻“课文只是例子”的经典论断。试图克服锁细与俱到,实践长文短教、难文简教的做法。想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过程时,又完成自主学*、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我还想体现媒体只是帮助提高效率的手段,克服花哨,力求简捷与明了。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2

  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以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己任,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达到这一目的,绝不可枯燥生硬地说教,而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注重审美教育,通过感受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语文课堂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方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阅读向写作迁移。

  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而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材料。

  《滕王阁序》写景颇为精彩,其中第三自然段写登临之所见,一句一景,将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风物与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描摹得神采飞扬,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最,文章极富意境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全篇使用对偶,*仄相对,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而且,文采华丽,讲求藻饰。文章极富文字之美。

  《滕王阁序》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以古比今,步步递进,紧扣题旨,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文章极富章法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登临之作,它不同于其他的或借古咏怀、或念远怀人的幽思之作,字里行间里渗透了王勃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王勃丰富而高尚的思想情操。他自信自尊、谦逊得体、热爱生活、面对挫折,虽有消沉,但更多地表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想的人格境界,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佩。文章极富情操之美。

  这四美之中,情辞并茂是本文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抓住王勃的情感变化,以此为课文切入点,分析作者如何用多种方式抒发感情,便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关键了。

  学生情况

  我上课的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在年级中成绩领先,不少学生身上“骄”、“娇”二气严重,讨厌说教,经不起挫折。王勃“居逆境而思有为”的乐观精神可激励学生自我完善、笑对人生。

  在语文学*方面,部分学生害怕文言文,觉得艰深难懂,而且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不合时宜,厌学情绪较浓。正可借此文,纠正这一观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鉴赏经验比较少,鉴赏能力不强,尤其是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更是有待加强。这节课我希望在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鉴赏,把握文章表现的情感以及抒情方式,并加以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题介绍作者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1、2、6、7自然段,通过诵读,体会骈体文的特征。

  第三课时学*3、4、5自然段,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本文的抒情方式。

  2、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进入作者在本文中展现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曲线,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本文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情感是如何转折的?

  第五段对典故的理解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语]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步骤二:学法指导]

  披文以入情析情而悟道

  教师解说:“道”,一为写作之道;一为人生之道。

  [设计说明]明确学*目的与学*方法。

  [步骤三:探究]

  一、整体把握

  问一:快速浏览这三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

  [设计说明]直接切入王勃的情感变化,体现教学重难点。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须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不容易准确回答。也借此题检查预*。

  问二:想想看,王勃因为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明确:所见之景,宴会盛事

  (放幻灯片投影)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

  景

  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

  兴

  事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同时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二、学*第三段

  问三:生读第三段,放《清明上河图》局部、自然风景等图片,猜猜看,这和课文哪句话对应?

  [设计说明]用猜谜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语言还原成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赞叹之情。通过这种方式熟悉课文、理解文章意境。

  问四:请想象“落霞”句,用自己的话描绘你想象的图景,再放图片,和自己想象的比一比,哪一幅更美?

  点拨:图片已经够美了,仍然赶不上原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设计说明]练*口头作文能力,感受汉语的丰富与生动。

  问五: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王勃又会如何呢?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出来?用的什么方式来抒情?

  明确:融情于景

  [设计说明]推己及人,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较亲切明了。分析抒情方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阅读向写作指导迁移。

  请女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设计说明]本段文字优美,生动,让女生柔美的声线来读,感染力强。美文,是训练美读的好机会。

  三、学*第四段

  问六: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设计说明]紧扣感情变化,转换学*内容。

  问七:作者用什么方式抒情?明确: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出感情。然后推荐一生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

  [设计说明]通过美读,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此刻孤独悲凉的心境。

  问八: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啊!

  [设计说明]突破难点。这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搞清如何转折,可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时要抓住文脉,写作时要注意起承转合。

  投影:

  望长安目吴会

  天高地迥

  宇宙无穷南溟深北极远

  悲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济世无路

  报国无门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问九: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设计说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积累,丰富学生情感。

  请男生读,读出意境来。

  [设计说明]在品味、赏析后,让学生投入情感地朗读,可进一步唤起学生共鸣,为王勃的遭遇慨叹。

  老师小结

  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激发我们的思索:是什么使得王勃走投无路?他该怎么办?

  [设计说明]小结王勃在文中的第一个情感转折,引出下个学*内容。

  四、学*第五段

  问十: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投影:

  冯唐、李广

  自我宽解

  贾谊、梁鸿

  贪泉、涸辙

  北海、东隅乐观向上

  孟尝、阮籍

  [设计说明]突破第二个难点,熟悉课文。把握作者第二个情感转折。

  问十一:这一段,作者抒情采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设计说明]突出重点,明确写法。

  [步骤四:总结]

  问十二: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一要注意用多种方式。

  回顾板书。

  兴

  乐观旷达

  景事宇宙人生

  悲

  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借典咏怀

  [设计说明]突出本课重难点,指导写作。

  [步骤五:拓展与思考]

  一、相似的性格,易生相似的际遇;相似的际遇下,易成相似的情感。同样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看看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投影《行路难》,学生齐读、讨论。

  明确: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行路难》与《滕王阁序》中表现的情感脉络与抒情方式惊人地相似,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二、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设计说明]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文育人。

  [作业]

  1、背诵2——5自然段。

  2、就文中能触动你心灵的一句话扩展开去,写300——500字的短文。

  [设计说明]落实背诵,落实写作训练。写作既可写成写景散文,又可写成读后感,自由度较高。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文言文反映的生活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普遍有畏难厌学情绪。而以往的教学又多以串讲为主,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我觉得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讲求方式方法),而忽略了文言文本身蕴涵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弄得课堂沉闷不堪,课后学生收获不大。这次课,我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来教文言文,课堂非常活跃,课后学生反馈很好。本来预计这节课容量很大,不容易完成教学内容,然而因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所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作业来看,背诵和写作情况均不错。由此,我意识到要充分相信学生,只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他们的学*潜力是很大的。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书下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五、作业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进入文章情境。

  二、课文分析

  1、第1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起笔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接着由天及地,写天地的广大,写滕王阁的具体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更写出了滕王阁的宏大气势。

  如此灵秀美丽的工地,一定也会产生杰出的人物吧。“雄州物列,俊采星驰”一句由陈述地理位置转而对人进行描写。在盛赞了宾主之后,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后,又谦逊委婉地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盛会的原因。

  2、第2段,第3段。

  2、3两段写景。

  先点明时间,深秋季节,骤雨初歇,山峦景物全都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从楼上向下眺望,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再衬以水面上传来的缕缕鱼歌以及穿空飞过的大雁的啼叫,有声有色,亦动亦静,引人入胜。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千古传诵。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背诵时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及重点句。

  教师可请一两位同学当堂示范,但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强求。

  3、第4、5段。

  写宴会盛况,并抒发人生感慨。

  第4段作者紧承上文景物之美的描写,说到美丽的景色使自己情绪激动。极写管弦之感,歌声之美,铺陈宴会宾主欢饮娱乐的场面,多次使用典故,简练、含蓄的表现宴会的豪华。但一想到“四美具,二难并”,心绪一转,不由得“兴尽悲来”,由喜悦渐生愤慨。接下来的几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感情基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看出,“兴尽悲来”才是全文情感的主脉。

  “兴尽悲来”,而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有绝世才华、却远离都城,无可施展;心怀君主,却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见,不由得让人感慨“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大有生不逢时之感。然而作者并没因此而消沉,反而因之以自劢,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不懈追求的决心和勇气。其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最高思想意义的警句,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郝援引于此,表明了他不放弃自己理想,高尚的人生观。

  学生熟读,背诵2—5自然段。

  4、第6、7自然段

  述说自己的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知己难遇。

  三、作业

  1、背诵课文2—5段。

  2、完成课后练*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二、三、四题的检查。

  三、总结骈文特点。

  可采用学生自己归纳,汇总后老师指导方法。

  由此文可看出骈文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讲求*仄,用韵严格,注意藻饰和用典。

  四、课上练*

  1、填空。

  ①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指_______________。

  ②“初唐四杰”指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勃,字_________,绎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

  2、《滕王阁序》中出现的成语有哪些?

  3、默写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

  ②,。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③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

  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4、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①“一楼何奇”中的“楼”指。

  ②“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

  参考答案:

  1、①滕王阁,岳阳楼,鹤雀楼,黄鹤楼。

  ②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③子字。

  2、物华天宝,老当益壮,钟鸣鼎食,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高山流水,俊采星驰,穷且益坚,青云之志。

  3、略

  4、①岳阳楼②“忧”和“乐”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熟悉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色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学*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2、实词和虚词的学*。

  【教学难点】

  1、事、景、情交融的写法。

  2、课文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到处都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名楼不少, 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些明楼因其精美的建筑和名人的游历题诗而著名。

  二、文体常识:

  1、“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赠序,即临别赠言。

  2、“骈文”: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语句方面以骈偶和“四六”句为主;语音方面*仄相对;用词方面以用典和藻饰为主。

  三、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招为王府侍读,后因一篇《檄英王鸡》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因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在途中渡海溺水而死。

  四、诵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2、学生听名家朗诵集体自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4、学生集体诵读课文。

  五、初步感知课文并概括各部分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二课时

  一、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 地 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文章先从地势与人物写起,借用铺陈的手法,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二部分(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自然人文景观。紧扣“秋日”,构成一幅“晚秋暮色图”。

  1、色彩感——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流丹”, “耸翠”, “青雀”“黄龙”色彩缤纷,摇曳生辉;“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有水有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2、远*感——由*及远,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描摹了一幅秋色全景图。作者立体化的表现,将我们带进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 是*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原和河流、湖泽,是 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 远景描写。

  3、立体感。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浑然天成的绝妙好图。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佳句。

  4、虚实相衬。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运用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眼界开阔,视通万里。

  第三部分(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宴会” 1、用典。“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

  “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

  “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明确:典故的使用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联想更加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句的理解?

  明确: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为有志之士所称道,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的精神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王勃在此化用东汉马援“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句,主要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和高尚的人生观。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第四部分(6—7):述自己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饯别”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命运多舛,但意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实为鞭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三、集体诵读。

  四、课外作业:1、熟读背诵。

  2、完成:思考与练*二。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勃生*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目标3、4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解题

  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修建的一座楼阁,故址在今天江西南昌赣江之滨。落成时,李元婴封为滕王,所以命名为“滕王阁”。唐高宗时,洪州任都督阎某又重新修缮,并在公元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但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1.关于本文的写作(见“王勃一序传千秋”)

  据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受连累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在省亲途中溺水身亡,年仅26岁。他的诗文中常流露出一种愤懑忧郁的心情。有《王子安集》。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正音断句。

  2、自由朗读: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提示: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节拍为二二式。

  六字句大致有四种,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更复杂一些,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3、再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赏析第一段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名称变革,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地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写地理位置,气势庞大。

  “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四六句相对展洪都风貌,用典贴切,渲染得当。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另辟话题,渐*本事。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承上启下。

  “都督阎公……王将军之武库”引出参会人物,烘托宴会盛况。

  “家君作宰”四句写自己的“闯入”,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分析鉴赏二三段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开头用三字句,加快节奏。“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3、小结

  本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鉴赏四五段

  “甫畅”和“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直抒胸臆,写报国无路,言辞哀婉。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4、小结

  第四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第五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

  鉴赏六七段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参见后面附录)

  “等终军之弱冠”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路出名区”的四个六字句,以*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

  然后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亲的教诲和今日拜谒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杨意”“钟期”两个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先写了序和诗;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5、小结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2.对偶句仿写练*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本文的抒情方式。

  2、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把握

  问一:快速浏览这三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

  问二:想想看,王勃因为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明确:所见之景,宴会盛事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

  三、学*第三段

  问三:生读第三段,放《清明上河图》局部、自然风景等图片,猜猜看,这和课文哪句话对应?

  问四:请想象“落霞”句,用自己的话描绘你想象的图景,再放图片,和自己想象的比一比,哪一幅更美?

  点拨:图片已经够美了,仍然赶不上原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问五: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王勃又会如何呢?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出来?用的什么方式来抒情?明确:融情于景(请女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四、学*第四段

  问六:作者又为何而悲呢?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问七:作者用什么方式抒情?明确: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出感情。然后推荐一生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

  问八: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

  板书

  望长安目吴会天高地迥宇宙无穷南溟深北极远

  悲关山难越萍水相逢济世无路

  报国无门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问九: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小结

  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激发我们的思索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得王勃走投无路?他该怎么办?

  五、学*第五段

  问十: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问十一:这一段,作者抒情采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问十二: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要注意用多种方式。

  延伸:

  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7)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范文5份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1

  《滕王阁序》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

  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

  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

  二、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

  ②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

  三、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四、句式

  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

  五、成语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萍水相逢 兴尽悲来 高朋满座

  命运多舛 达人知命 天高地迥 人杰地灵 老当益壮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2

  滕王阁序

  唐代: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仙人 一作:天人;飞阁流丹 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文言现象

  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

  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 (逢迎:古:迎接;今: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俨骖騑于上路 (俨:古:整齐的`样子;今:庄重)

  俨骖騑于上路 (上路:古:高高的道路;今: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 (学士: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学位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古:困厄,处境艰难;今:没有钱,穷困)

  阮籍猖狂 (猖狂:古:狂放;今:肆无忌惮)

  君子见机 (见机:古:事前洞察事物细微;今:看机会,看形势)

  谁悲失路之人(悲: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以…为衣襟,以…为带)

  2、形容词作动词

  物华天宝(华、宝:有光华,有珍宝)

  人杰地灵(杰、灵:有俊杰,有灵气)

  3、名词作状语

  雄州雾列(雾:像雾一样)

  俊采星驰(星:像流星一样)

  上出重霄(上:向上)

  4、形容词作名词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俊美的人,俊杰)

  四美具,二难并(美、难: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主宾)

  5、名词作动词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雅望、懿范:有崇高声望、有美好风范)

  烟光凝而暮山紫(紫:变成紫色)

  桂殿兰宫(桂、兰:用桂木、木兰建筑)

  目吴会于云间(目:看,遥看)

  梓泽丘墟(丘墟:变成丘墟)

  6、数词作名词

  千里逢迎(千里:千里而来的客人)

  7、使动用法

  腾蛟起凤(腾、起:使…腾飞,使…起舞)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

  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吃惊)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窜:使…逃)

  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受委屈/屈居)

  8、动词作名词

  穷岛屿之萦回(萦回:曲折迂回的景致)

  一词多义

  (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都)

  尽是他乡之客(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消尽,干)

  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

  同归于尽(灭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

  则智者尽其谋(全部用出)

  (2)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朋友)

  (3)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

  美池桑竹之属(类)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

  (4)且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副词,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5)即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顺着;随着)

  胡天八月即飞雪(就)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就;就要)

  一触即发(就)

  可望不可即(接*)

  (6)引

  控蛮荆而引瓯越(v,连接;牵制)

  恭疏短引(n,序)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v,带领)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v,后退)

  引而不发(拉开弓)

  抛砖引玉(引出)

  (7)穷

  穷岛屿之萦回(v,极尽)

  日暮途穷(到尽头)

  穷且益坚(困厄,处境艰难)

  不忍穷竟其事(穷究,追究到底)

  (8)数

  A,shù

  识盈虚之有数(定数)

  一曲红绡不知数(多少,数量)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落,列举罪状)

  不可胜数(计算)

  C,shuò

  数见不鲜(屡次)

  而公子亲数存之(多次)

  (9)趋

  他日趋庭(快走)

  入而徐趋(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今背本而趋末(趋向,奔向)

  使者驰传督趋(催促)

  趋令销印(赶快)

  虚词

  1、而

  襟三江而带五湖(连词,表并列)

  控蛮荆而引瓯越(连词,表并列)

  潦水尽而寒潭清(连词,表并列)

  地势极而南溟深(连词,表并列)

  天柱高而北辰远(连词,表并列)

  烟光凝而暮山紫(连词,表并列)

  爽籁发而清风生(连词,表因果)

  纤歌凝而白云遏(连词,表因果)

  怀帝阍而不见 (连词,表转折)

  酌贪泉而觉爽 (连词,表转折)

  抚凌云而自惜 (连词,表承接)

  2、以

  奉宣室以何年(介词,在)

  处涸泽以犹欢(连词,表转折)

  奏流水以何惭(连词,表承接)

  3、之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孟学士之词宗(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取独,不译)

  其他(结构助词,的)

  4、于

  俨骖騑于上路(介词,在)

  访风景于崇阿(介词,到)

  穷睇眄于中天

  极娱游于暇日(介词,在)

  望长安于日下(介词,在)

  目吴会于云间(介词,在)

  屈贾谊于长沙(介词,到)

  窜梁鸿于海曲(介词,到)

  舍簪笏于百龄(介词,在)

  奉晨昏于万里(介词,到)

  幸承恩于伟饯(介词,在)

  是所望于群公(介词,引出对象)

  文言句式

  1、定语后置

  都督阎公之雅望

  宇文新州之懿范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极娱游于假日

  奉宣室以何年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幸承恩于伟饯

  3、宾语前置

  童子何知

  奏流水以何惭

  4、判断句

  宾主尽东南之美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非谢家之宝树

  5、省略句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

  喜托(于)龙门

  6、 被动句

  纤歌凝而白云遏

  怀帝阍而不见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3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上出重宵,下临无地“上”“下”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一言均赋“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目吴会于云间“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紫”,呈现出紫色

  ④梓泽丘墟“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四美具,二难并“美”“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

  ②腾蛟起凤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吃惊

  ④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受屈

  ⑤窜梁鸿于海曲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动词,死、死亡。

  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副词,最。

  2。胜:

  ①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

  ③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动词,超过。

  ⑥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形容词,尽、完。

  3。穷:

  ①响穷彭蠢之滨副词,尽。

  ②穷睇眄于中天副词,尽。

  ③穷且益坚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形容词,穷困。

  4。舍:

  ①舍簪笏于百龄动词,舍弃。

  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客舍、住所。

  ③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动词,释放、放弃。

  5。临:

  ①临别赠言副词,将要。

  ②临帝子之长洲动词,面对。

  ③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到、走*。

  6。怀:

  ①怀帝阍而不见动词,想念。

  ②有怀投笔名词,心思。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7。序:

  ①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②滕王阁序序言、序文。

  ③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名词,次序、秩序。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都督阎公之雅望②宇文新州之懿范③孟学士之词宗

  ④王将军之武库⑤等终军之弱冠⑥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②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⑤窜梁鸿于海曲⑥屈贾谊于长沙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4

  一、文学常识:

  1、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

  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二、重点字词

  1、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绣闼(开,小门)

  6、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

  三、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

  下来)

  3、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形作名,才俊)

  五、指出文言句式:

  1、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句)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词结构后置句)

  4、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介词结构后置句)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省略句)

  6、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句)

  六、成语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兴尽悲来高朋满座

  命运多舛达人知命天高地迥人杰地灵老当益壮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阴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下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终有一天会流到广阔的大洋。人如果永怀积极乐观之心,终会铸**生的辉煌。

  《滕王阁序》的中心思想:

  作者从叙写洪州的形胜入手,极尽铺陈谊染之能事,把宴会盛况,膝王阁内外上下的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王勃并非为游山玩水而来,他只是路过此地,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因而很容易触景生情,从宴游盛会的聚散联想到人生的穷通离合,禁不住“兴尽悲来”,自会有一番感概要抒发的。也就是说,在良辰美景、贤主熹宾都齐备的情况下,作者举目远眺,尽情嬉游,可是天高地远,宇宙无垠,他忽然觉得人生短促,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定数,感概油然而生。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5

  一、文学常识:

  1、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

  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二、重点字词

  1、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绣闼(开,小门)

  6、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

  三、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

  下来)

  3、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形作名,才俊)

  五、指出文言句式:

  1、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句)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词结构后置句)

  4、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介词结构后置句)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省略句)

  6、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句)

  六、成语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兴尽悲来高朋满座

  命运多舛达人知命天高地迥人杰地灵老当益壮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阴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下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终有一天会流到广阔的大洋。人如果永怀积极乐观之心,终会铸**生的辉煌。

  《滕王阁序》的中心思想:

  作者从叙写洪州的形胜入手,极尽铺陈谊染之能事,把宴会盛况,膝王阁内外上下的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王勃并非为游山玩水而来,他只是路过此地,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因而很容易触景生情,从宴游盛会的聚散联想到人生的穷通离合,禁不住“兴尽悲来”,自会有一番感概要抒发的。也就是说,在良辰美景、贤主熹宾都齐备的情况下,作者举目远眺,尽情嬉游,可是天高地远,宇宙无垠,他忽然觉得人生短促,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定数,感概油然而生。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8)

——《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优选【5】份

  《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 1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一篇抒情散文,王勃通过它传递出了对命运的悲叹,对命运的抗争,对命运的希冀于是我在本课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就抓住情感为主要内容我计划以文章中的六个问句为抓手,通过反复诵读来引导学生体会王勃内心的复杂情感此外,写景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之一,而体味景物特色和思想情感的统一也是学*抒情散文的要实现目标之一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比较复杂,无法一一兼顾于是我计划引导同学体会作者将景物描绘的如此壮美。

  把聚会描写的如此盛大,其实主要是展现南昌城的政治清明和南昌百姓的安居乐业,其实就是想传达出对都督阎公治政的赞美这样,就和的与作者在文章最后所表达的渴望在这场盛会上遇到自己的伯乐,从而被人赏识被人推荐的心情联系起来了对于本文的另一大特色用典的学*,因为课下有详细的注解,所以我在文章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就不再设置单独的环节做重点学*了,而是通过作业设计要求同学们在课下自主学*,同时强化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的问句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指导同学们理解文章中景情关系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王勃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他凭借着非凡的才华以及在文风改革中突出作用,而为世人所敬仰但是天妒英才,王勃不幸英年早逝但是王勃用《滕王阁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圆号,不,应该是感叹号!因为《滕王阁序》说迸发的是王勃生命中最后的呐喊!让我们走进《滕王阁序》,走进王勃!

  二、赏景味情

  (一)《滕王阁序》中的盛会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序文,它当然要符合序的一些要求那么能否请同学们说说文集诗集的序一般要写哪些内容呢?(可以用《兰亭集序》来引导)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本文当中从文章开头就开始写这场“滕王阁盛筵”,那么文章中哪些内容是对盛筵的直接描写呢?

  明确:从第一段到第四段的前半部分

  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场盛筵为什么会让王勃如此难忘,让后人无限向往

  明确:“四美具,二难并”

  谁能具体谈谈这“四美”、“二难”在文中是这么体现的吗?从整体上看作者真的只是想表现这个盛筵自身的美吗?还是另有深意(可用柳永的《望海潮》来引导)

  明确:自然美

  社会美——政治清明

  宾主美——安居乐业

  盛筵美

  (二)、《滕王阁序》中的王勃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王勃真的完全沉浸在参加这场盛会的激动与兴奋中了吗?

  明确:“兴尽悲来”“兴”的是盛会;“悲”的是命运

  但是这种悲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在文章前半部分就有所暗示,特别是在对美景的描绘中

  明确:孤鸿、雁阵惊寒

  这两个意象就和盛筵的整体氛围格格不入,因为王勃明白自己就是那孤鸿,就是那惊雁在这场盛宴中自己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等待王勃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呢?只能是“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那么作者的命运为什么落到这样一步田地呢?作者在文中仅仅是抒发内心的无限悲愁吗?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对情感脉络的把握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问句来加以体味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意之悲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无望之悲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无奈之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豪迈激越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坚定信念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充满希冀

  (三)、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想通过这篇才华横溢的千古奇文向我们表达什么呢?仅仅是想表达对能参加这场盛会的幸福而激动吗?

  明确:王勃在这场盛会中只是惊鸿一瞥,相对于这美景、嘉宾、贤主、盛筵,王勃只是这宏大聚会中的那孤鹜,那惊雁在这盛大的聚会中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渺小,人生的失意,但是他又不甘心屈服于命运,他要通过这篇文章来传递出对命运的抗争,渴盼通过这篇文章为自己命运的改变做最后的拼搏!

  那么王勃怎么样通过这篇文章来实现命运的改变呢?

  明确:渴盼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在这里就是都督阎公,而对滕王阁盛会的赞美其实就是对都督阎公的赞美,那政治的清明、百姓的安居乐业,不正是阎公的政绩所在吗?这样,文章中王勃对这场盛会极尽赞美之能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除了阎公,在座的诸位都可能成为王勃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所以“所望于群公”

  三、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中典故的含义,并且体会作者通过典故所传递的的情感。

  《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⒈学*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试背课文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赏析第三、四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2.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 3

  导语:《滕王阁序》是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而作。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⒈学*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试背课文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赏析第三、四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2. 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安排课前预*,试着披文入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3.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步骤1:导入――投影楹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骤2: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投影《滕王阁诗》并齐读、背诵)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

  ①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

  ②体味诵读节奏。

  完成方式:学生A组齐读第2段,B组齐读第2段。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体味文体特征。

  ④诵读实践巩固。学生齐读第4段。

  【互动设计2】字句疏通检测与词语积累(诵读与语感作业检测)

  ①解释下列加线词的用法(小组竞答完成,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D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E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F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②快速阅读,搜寻、总汇文章中的成语(分男女竞赛完成,于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参考提示: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钟鸣鼎食

  天高地迥萍水相逢老当益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互动设计3】《滕王阁序》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将分四组阅读,以原题为思考集结点,集体梳理全文框架。交流后边小结边投影。

  提问思考:《滕王阁序》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语言方面因素,特别是文情并茂因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互动设计4】课堂诵读第2-3段,品读鉴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最后重点处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背景知识(见《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P.193)。

  参考分析:整句形象生动,流美飞动。

  理由1落霞本无生命,当其自*而远飘向天边时,使人产生“飞”的错觉,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齐飞,有活泼的情态意趣,这样构成了动态美。

  理由2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加之衬以蓝天,碧水,于是明丽耀目,这就有了色彩美。

  理由3落霞的背景是天空,孤鹜的背景是水面,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去的“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浑然一色,这就有了整体美。

  老师指要提醒:生活中的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等等都成艺术创作的元素,能够把自然界表现得出神入化,当然也须我们有这样一双眼睛。

  激励提问与思考:文章中这样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句子、段落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多加体味、鉴赏。

  【互动设计5】第4-6段,作者对自我胸襟进行了真切披露,请大家探究,披露了什么样的真情,是如何披露的?

  学生齐读、讨论、交流、共同明确。

  要点1作者披露的是磊落不*的身世感慨、不甘沉沦豪情壮志、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负。

  要点2表现手法之一是凭借历史典故。(A组学生整理第4段典故――发现“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B组学生整理第5段典故――归结“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情怀//C组同学整理第6段典故――明确“在恭维中表达知遇情怀”)

  要点3抒情的基点是挫折失意中登高望远,自然而巧妙,绝非无病**与做作之态。

  重点例析:“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这四句从西、东、南、北四方落笔抒写远离朝廷、贬斥流落之情,当然是虚定。但我们又可把它当作实写――唯见夕阳西沉,白云悠悠,这正是作者四顾茫茫,怅然若失的心境的极妙烘托。

  学生分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兼包了怨叹与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

  三、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总结: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而又被迫他折服?

  骈文形式要求非常严格,堪称“格律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写景抒情、文情并茂的骈文佳篇。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特别是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四、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7】赏析《贾生》。投影诗歌与设问: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题设计:试分析贾生这首诗的表现技巧。(上作业本)

  【评析】该诗运用典故、托古讽时,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效果颇好。

  五、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力求体现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原则,贯彻“课文只是例子”的经典论断。试图克服锁细与俱到,实践长文短教、难文简教的做法。想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过程时,又完成自主学*、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我还想体现媒体只是帮助提高效率的手段,克服花哨,力求简捷与明了。

  《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安排课前预*,试着披文入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3、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步骤1:导入——投影楹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骤2: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投影《滕王阁诗》并齐读、背诵)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

  ①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

  ②体味诵读节奏。

  完成方式:学生A组齐读第2段,B组齐读第2段。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体味文体特征。

  ④诵读实践巩固。学生齐读第4段。

  【互动设计2】字句疏通检测与词语积累(诵读与语感作业检测)

  ①解释下列加线词的用法(小组竞答完成,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D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E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F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②快速阅读,搜寻、总汇文章中的成语(分男女竞赛完成,于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参考提示: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钟鸣鼎食

  天高地迥萍水相逢老当益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互动设计3】《滕王阁序》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将分四组阅读,以原题为思考集结点,集体梳理全文框架。交流后边小结边投影。

  提问思考:《滕王阁序》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语言方面因素,特别是文情并茂因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互动设计4】课堂诵读第2—3段,品读鉴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最后重点处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背景知识(见《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P193)。

  参考分析:整句形象生动,流美飞动。

  理由1落霞本无生命,当其自*而远飘向天边时,使人产生“飞”的错觉,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齐飞,有活泼的情态意趣,这样构成了动态美。

  理由2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加之衬以蓝天,碧水,于是明丽耀目,这就有了色彩美。

  理由3落霞的背景是天空,孤鹜的.背景是水面,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去的“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浑然一色,这就有了整体美。

  老师指要提醒:生活中的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等等都成艺术创作的元素,能够把自然界表现得出神入化,当然也须我们有这样一双眼睛。

  激励提问与思考:文章中这样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句子、段落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多加体味、鉴赏。

  【互动设计5】第4—6段,作者对自我胸襟进行了真切披露,请大家探究,披露了什么样的真情,是如何披露的?

  学生齐读、讨论、交流、共同明确。

  要点1作者披露的是磊落不*的身世感慨、不甘沉沦豪情壮志、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负。

  要点2表现手法之一是凭借历史典故。(A组学生整理第4段典故——发现“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B组学生整理第5段典故——归结“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情怀//C组同学整理第6段典故——明确“在恭维中表达知遇情怀”)

  要点3抒情的基点是挫折失意中登高望远,自然而巧妙,绝非无病**与做作之态。

  重点例析:“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这四句从西、东、南、北四方落笔抒写远离朝廷、贬斥流落之情,当然是虚定。但我们又可把它当作实写——唯见夕阳西沉,白云悠悠,这正是作者四顾茫茫,怅然若失的心境的极妙烘托。

  学生分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兼包了怨叹与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

  三、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总结: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而又被迫他折服?

  骈文形式要求非常严格,堪称“格律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代的写景抒情、文情并茂的骈文佳篇。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特别是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四、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7】赏析《贾生》。投影诗歌与设问: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题设计:试分析贾生这首诗的表现技巧。(上作业本)

  【评析】该诗运用典故、托古讽时,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效果颇好。

  五、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力求体现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原则,贯彻“课文只是例子”的经典论断。试图克服锁细与俱到,实践长文短教、难文简教的做法。想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过程时,又完成自主学*、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我还想体现媒体只是帮助提高效率的手段,克服花哨,力求简捷与明了。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9)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汇总五篇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1

  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文章或作品产生兴趣。王勃,年少有为,初唐四杰之一,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这个词了,在作《滕王阁序》的两月后,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声,响彻苍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笔。在胜景面前,他们的心灵是无法*静的,富丽的词藻跃然纸上,广阔的胸襟得到了难得的满足与震撼。内心的怒吼终于可以渲泄出来,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征服了当时的文才俊杰,也征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

  远离了古代,飞机、火车、汽车取代了那沉旧的马车,便不会有俨骖騑于上路,伤风景于崇阿的体验与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层窗,即使看得见,也听不到;身处其中,却怎么也摸不到。飞快的行驶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没有了仔细的观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会道出闾阁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你津,青雀黄龙之轴。更不会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唱。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笔峰,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的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离这不*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凌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而大胸怀。

  文章的每句话都似乎是仔细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博古今通今,无泄可击。

  又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会有这样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气傲,他的傲视群芳,他的才华横越溢,他的思想与见解,潇洒与胸襟,终会为人所不容。时运不济,命途多歼这样总结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此的事例数不胜数。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会意志越发坚定,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酌贪泉而觉,处涸辙以犹欢。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关上了门,但他会给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声会与李杜齐名。

  在众名士之前,他也会自谦几句。表面的高兴隐藏着内心真正的伤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当一切已为往事的时候,我将在何方?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2

  《滕王阁序》是一篇韵律十分足的文章,这篇文章向来以文采出众所著称,从而使得他流传至今,还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这篇文章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

  此篇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

  关于此篇文章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的过程,在学*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3

  记得在小的时候,姐姐将王勃的《腾王阁序》讲得有滋有味,至今还记忆尤深,那时候似懂非懂。重读王勃的《腾王阁序》,基于其颇高的艺术成就,我感触很深。

  关于腾王阁,历代题咏很多,如唐代诗人钱起《腾王阁诗》云:“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腾王阁,分明见落霞。”宋代刘敏求的诗云:“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辛弃疾:《贺新郎;赋腾王阁》词云:“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唯有王勃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绝唱。

  这篇序言,之所以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在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它有诗意之每里。本文题名“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它进程了汉、魏以来骈文的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王勃是初唐时期具有革新意识的诗人,他的为文,也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散发出一种清新友人的气息,主要表现为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他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腾王阁有关的事物的,而且是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书法真实感受的。

  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骛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然而,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诗人的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免不了有“兴尽悲来”之叹,免不了要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孤独感。正因为有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后,它仍然能拨响与他有某种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 其次是形式之美。《文体明辩序说》中讲到:序,亦做叙,言其中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望比此文,发挥了“次第有序”的特点。

  全文层次清晰,守卫联贯,针线细密,次第井然,对偶工整。有些对偶从不同的侧面向心地集中于一个重点,因而有带有排比与连珠的修辞色彩。这说明,王勃写此序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效的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再次是绘画之美。如果从绘画的角度来透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本篇并不是一般性的山水游记,而是把建筑、山水、人物融会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画,是一副以腾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作者非常注意画面的构图与布局的整体性,因为它是用文字写成的,所以很自然地把万里之外的自然景观恰当的纳入自己构思的画面中来了。

  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江”、“五湖”、“蛮荆”、“长安”、“吴会”,均可“抚四海于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空间的局限,他通过想象的视角遥摄各种景物,统奴全局,服务于腾王阁的描写。在构图与空间时间的关系上,作者注意到空间的深度与历史的广度,使这篇序文具有纵深的立体感。

  最后是音乐之美。在见就对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追求文字声调的*仄相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联中的两句,也如同诗歌中的句子一样得讲求*仄相对,使全文抑扬顿挫,回环反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王勃的《腾王阁序》,最主要的是有作者的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同时,它还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割据和陈陈相因的文风,给骈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历史是公正和公*的,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和选择。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4

  在唐王朝渐趋强盛的高宗年间,从山西绛州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小神童——被誉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他才华早露、文章宏逸,非常流所能及。十四岁时就被授予官职。可他终因才华横溢遭妒忌,在遭受两次打击后,仕途终结。

  读王勃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滕王阁序》,心灵为之深深触动。王勃是在去看望因他而被贬的父亲的路途中,心中怀着两次被打击的阴影下所做此文。然而,他在《滕王阁序》中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壮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忧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他以推陈出新的风格和华丽的辞藻,匠心独运,生动的展示了滕王阁壮美秀丽的景色,描写了群宴唱和的欢乐场景,以及由景至情的抒发了他身处异乡怀才不遇的伤感、和久积于胸的块垒,“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和“无路请缨”的无奈。

  读古诗,觉得很多诗人皆因怀才不遇而借诗言志;或是无力回天愤世嫉俗以诗抒怀。但从《滕王阁序》中,通过诗人华丽而凝重的文采和自然奔放的气势,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精美华丽的辞藻表象下,舞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和一腔对报国建功有着极度渴望的。炽热情怀!

  每每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便仿佛置身于高耸秀丽的滕王阁上极目远望:孤鹜舞落霞,水光连浩天的壮美景象犹如一幅精美鲜活的画卷映入眼帘。

  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远远望去,江水和天空连成一片。绚丽的、多重的落霞和单一的清淡的孤鹜,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浩淼的秋水,和辽阔的长天,一望无际浑然一体。你能不觉得——那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让人瞬间在心灵上充满了蓦然的感动、在视觉上获得了华丽的享受吗?由此也感悟到诗人那种“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志向”的乐观襟怀!

  无奈,天妒英才,王勃在创作此文后不久,省亲途中不幸魂归大海。《滕王阁序》以及那句让世人耳熟能详传颂至今、当垂不朽的绝句,成为了千古绝唱!

  王勃滕王阁序读后感 5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 你沉睡在海底是否感受到了一千三百多个春秋?子安。

  —— 题记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那南海之水啊,从此别再咆哮了吧,别再打扰寂寞的子安,和他高傲的灵魂,我愿用所有的笑容,换他一世的安宁。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汇总五篇(扩展10)

——《滕王阁序》读后感范本五份

  《滕王阁序》读后感 1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仕途不顺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亲,一路上风餐露宿。当张灯结彩的滕王阁映入眼帘时,他将他的愁苦,他的愤懑,他的怀才不遇,连同那满腹的经纶,一并揉入了《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里,又饱含了他多少心酸。"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里又有多少南昌的清山秀水。我读着吟着,深深地爱惜着,那篇华美的《滕王阁序》,道尽了南昌故郡里的美景,诉尽了王勃心中的抑郁,扬名了滕王阁,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坛!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滕王阁里的热闹繁华本该与他无关,阎都督为了女婿扬名而开办的一场盛宴,本是让他拿笔推谦的,他却铺纸研墨,挥毫泼墨间洋洋洒洒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们惊异了,而后惋惜了,十四小儿被荐入沛王府,而就为了区区一纸的`"斗鸡赋",心胸坦荡而又才华横溢的他成了官场的牺牲品。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们真的无言了。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本该不属于他的繁华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当滕王阁一幕成为远景时,他无忧地继续着他的行程。

  每一个爱才的人遗憾了,还未折柳相赠,还未道一声珍重,还未依依惜别呢……遗憾了,却也无用了。我更愿意是龙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长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

  吟那首《滕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涛声呢喃,传诵至今,只是再没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轻而骄傲的眼眸了。

  我站在滕王阁里,轻轻叹惜一声:千年的风雨里,王勃,你还好吗?

  《滕王阁序》读后感 2

  《古文观止》不过二百余篇,但却洋洋洒洒记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

  尤其是《滕王阁序》。南昌人对滕王阁是老少皆知,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情景却不一定知晓。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槛外长江( )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 “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见一斑。《滕王阁序》的用词十分简洁,精炼传神。通观全文,俯拾皆是。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得明明白白。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得一清二楚

  《滕王阁序》的造语佳句迭出,异彩纷呈。妇孺皆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不待言,此为写景之极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等妙笔,贯穿全文。

  《滕王阁序》用典繁多巧妙,含蓄有味。全文用典多达二十多处,均是信手拈来,贴切恰当。而且运用灵活。有时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先有滕王阁,然后有王勃的滕王阁序; 有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王勃,才会有这被称为千古雄文的滕王阁序; 就是因为有了这神来之笔的滕王阁序,才使得滕王阁成为光辉四射、照耀千秋的千古名楼。 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对滕王阁趋之若鹜,极尽讴颂,并且以一留名姓为莫大幸事。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

  当身临波澜起伏的赣江畔,仰望雄伟壮阔的滕王阁,不由心生感叹。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

  《滕王阁序》读后感 3

  一千三百年前的惊鸿一瞥,让一座古老的阁楼从此不朽,成就了江南第一楼的美名。一段人与文字的相遇之缘,让孤独的灵魂穿越了历史的星空。同时也奏响了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而让这座江南名楼扬名后世的就是这 篇来自初唐的骈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公元675年,当时正处于人生仕途低谷的初唐诗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恰逢洪都知府阎公为滕王阁重修竣大宴宾朋。据说,阎公本想在滕王阁盛会上显示自家女婿文采,便提前让他腹稿了一 篇《滕王阁序》,因此当阎公拿出笔墨送到宾客们面前时,众人心照不宣,纷纷自谦辞谢。

  唯有王勃,接过纸笔,慨然应允。

  也许,千余年后的我们和千余年前的王勃,都应该感谢阎公的这次雅集。我们收获了一次来之不易的心灵震撼,而王勃则在滕王高阁上,找到了自己。千百年来,当人们诵读《滕王阁序》时,总会伴着那些诗句浮想联翩。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文章先是历数了洪都雄伟的地势。文曰,洪都处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两个星宿相邻。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为汉朝豫章郡,因豫章在松江、娄江、东江的上游,故称之“襟三江”;豫章的周围被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这五大湖泊所包围,故称之“带五湖”。控制着楚国,连接闽越。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如果说整 篇《滕王阁序》是由一颗颗珍珠集萃而成,那么这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疑是最亮的一颗!诗人王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但他依旧绘出了这般充满诗与远方的画卷。落霞与秋水交织,如梦如幻。以前的所有困顿只不过是一具枷锁,而王勃登楼远眺的所见所闻似乎已经展望到了枷锁外的未来。自己虽然像一只“孤鹜”,但有远方的“落霞”为伴,“秋水”给自己添彩,“长天”之间依然有自己的一*之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雄关高山,难以逾越,谁为失路之人悲伤,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乡之游子。他用最盛气凛然的《滕王阁序》也不能挽救回父亲的劫难。自责、压抑、矛盾、愤慨,而又身不由己、力不从心使得他“神笔落处星光灿烂,文章到处图画徐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作者借用的一个典故。冯唐,曾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官员,后被罢免去职。汉武帝时求取贤良,他被举荐,可是当时已经年过九十,无法任职。而李广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汉名将,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但始终未获封侯。虽然自己仕途坎坷,但也应“老当益壮”!一次次哀叹,一个个隐喻的背后是他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是他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这 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诗人虽然仕途坎坷,但仍怀报国之志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黄钟大吕,依旧回旋在历史的时空,依旧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襟气度。

  登阁赋诗,写景抒怀,乃文人雅怀,山水与文学相得益彰,不乏实例,但如《滕王阁序》这般令人荡气回肠千年的佳作却不多见!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从来没有任何一座楼阁像滕王阁那样有如此多的兴废重修,至今修建三十多次。王勃在滕王阁上的挥笔,不仅成就了自己,折服了世人,也为天下留下了一条文脉,这条文脉屹立在赣水之滨,也隐藏在书籍册页,更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不再是当初的滕王阁,滔滔赣江也不再是当初的流水。唯有文字永恒,镌刻在人心千年并将持续镌刻下去,永不磨灭。

  《滕王阁序》读后感 4

  《古文观止》不过二百余篇,但却洋洋洒洒记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

  尤其是《滕王阁序》。南昌人对滕王阁是老少皆知,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情景却不一定知晓。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槛外长江( )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 “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见一斑。《滕王阁序》的用词十分简洁,精炼传神。通观全文,俯拾皆是。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得明明白白。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得一清二楚

  《滕王阁序》的造语佳句迭出,异彩纷呈。妇孺皆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不待言,此为写景之极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等妙笔,贯穿全文。

  《滕王阁序》用典繁多巧妙,含蓄有味。全文用典多达二十多处,均是信手拈来,贴切恰当。而且运用灵活。有时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先有滕王阁,然后有王勃的滕王阁序; 有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王勃,才会有这被称为千古雄文的滕王阁序; 就是因为有了这神来之笔的滕王阁序,才使得滕王阁成为光辉四射、照耀千秋的千古名楼。 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对滕王阁趋之若鹜,极尽讴颂,并且以一留名姓为莫大幸事。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

  当身临波澜起伏的赣江畔,仰望雄伟壮阔的滕王阁,不由心生感叹。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

  《滕王阁序》读后感 5

  泱泱华夏诗史,“初唐四杰”妇孺皆知,其中造诣最高的恐怕非王勃莫属。明陆时雍在《诗境总编》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这句话不仅高度概括出了四杰各自所的诗风,更肯定了王勃的地位与成就。

  王勃,字子安,六岁能文,才学俱富,诗歌和骈文的创作均有建树。但相较而言,他的骈文功底更为深厚,他创作的骈文更胜一筹。“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珍视友情的真情男儿;“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让人们读起来就不禁感叹历史沧海桑田的巨变;一篇《滕王阁序》更是让无数后人“望而却步”,感叹它“可望而不可即”。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命运好像和子安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哭笑不得”。才华横溢并没有让他得意官场,相反,带给他的是接踵而至的祸难。因作檄周王鸡而被逐出朝廷,子安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便渐渐偏离了仕途,走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虽是无意,作诗尽兴,但却被高宗品读出了挑动诸侯战乱的味儿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祸不单行,子安又因擅杀官奴险些丢掉性命,幸逢皇帝改号,才赦免了他。

  在遭遇了两次打击之后,子安便与仕途彻底地远离了。

  之后,子安就悄然地离开了朝廷,从*步青云转眼间成为一无所有。任何人被这迎头一击都会头晕目眩,不知方向。但子安似乎有着异常迅猛的反应力,他很快就从这“当头一棒”中凊醒了过来。身处逆境的子安开始透视自己,鞭策自己,完善自己。

  在流放的两年日子里,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恃才傲物、玩世不恭才是导致这一切祸难发生的根本原因。他开始明白:一个人即便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但只要他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就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做人应该低调,应该谦虚,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欣然接受。《滕王阁序》中所表现的谦谨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就是子安最终确立的人生目标,明确而又唯一的目标。与那些没有目标或是心怀多个理想的人,未过而立之年的子安似乎比他们更早熟一些。因为他已经参透了理想的真谛,懂得了在人生中审视自我,在审视中感悟人生。人生应该承载理想,生命应该赋予意义。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逆境中葆有勇气和信心,无所畏惧地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正如汪国真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逆境磨练一个人的同时往往也造就了一个人。大彻大悟后的子安发出了深藏在内心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怀才不遇的王勃虽然有有志难伸的愤慨,却无自暴自弃的颓放,他的矢志不渝诠释着一颗心的顽强与坚毅。人生无常,盛衰有时,但只要有一颗执着的心,不断勖勉自己,就会一步步朝着目标攀登,不在人世的流沙中沉沦。

  人生的失意让子安看到朝廷官员的欲壑难填、尔虞我诈,同时也让他更深一层次的明白,一个人只要保持着内心的明净,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准则,即便是“酌贪泉”也会“觉爽”,即便是“酌贪泉”也只会衬托一颗心的真纯。白岩松曾写过一本书,书名《痛并快乐着》。初读此题,定会觉得*淡无奇,细细品味,其实不然。这句话与子安的“处涸辙以犹欢”简直是异曲同工。“并”字的运用,增添了这句话的分量,提升了这句话的境界。可以说,“并”字才是这句话的灵魂。它表现了白岩松对于困难的独到的认识,展现了他幽默的性格,更体现了他处世的一种豁达的态度。许多人极力推崇这句话,视其为经典,可是又有几个人知晓,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早已有人说过这句话了。更确切的说,人们应该记住的是子安,而不是白岩松。

  一颗心的明净让我折服,令我钦佩。可惜啊,子安在去交趾看望父亲的路上溺水而亡,年仅二十八。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躁动的时代,我们行走于世,会越来越感到步履艰难,但只要心如明镜台,就会轻松、坦然地走完我们的一生。

相关词条